• 硅谷
    盘点硅谷那些最酷的女性 科技行业向来是男性占主导地位,但女性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日前发布了“2016年硅谷百大名人录”,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但也有25名女性正改变着科技行业的游戏规则。从家喻户晓的雪莉·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到鲜为人知的新面孔,这些女性正在证明:硅谷不仅仅是男人俱乐部。 图注:米歇尔·扎特林(Michelle Zatlyn):网络云安全公司CloudFlare联合创始人 扎特林与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李·霍洛威(Lee Holloway)于2009年共同创建网络云安全公司CloudFlare,这家公司如今可以处理10%的互联网流量,正帮助其悄然控制网络。4月份,这家初创企业成为首家使用广泛激活新技术的公司,可以让网页和应用加载速度提高15%,大大节省人们的搜索时间。CloudFlare可能需要1年时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届时其将成为新网络应用的引领者。CloudFlare的网络优势已经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9月份,该公司融资1.1亿美元,Fidelity领投,Google Capital、微软、百度以及Qualcomm Ventures纷纷加入。 李佳薇(Jess Lee):社交购物网站Polyvore联合创始人兼CEO 雅虎于去年6月份斥资2亿美元收购了Polyvore网站,宣称后者的社区驱动体验、零售支持商务模式与雅虎的优质内容相结合,将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李佳薇表示,雅虎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曾帮助自己塑造职业生涯。自从加入雅虎以来,Polyvore已经扩张到新的服装类别,那是照片分享网站Pinterest也在极力追求的。 斯泰西·布朗-菲尔普特(Stacy Brown-Philpot):跑腿网站TaskRabbit首席执行官 在莉雅·布斯克(Leah Busque)于4月份第二次辞去TaskRabbit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后,菲尔普特接替了她,成为硅谷首位非洲裔女性CEO。这位前谷歌雇员加盟TaskRabbit前,曾负责研究初创企业,并在全球消费者运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她采取了不受欢迎但却十分有必要的措施将TaskRabbit带回盈利的发展轨道,包括裁员。 塔莉亚·简(Talia Jane):美国最大点评网站Yelp前员工 简曾给公司首席执行官杰里米·斯托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写公开信,声称许多员工薪资太低吃不起饭。仅仅数小时后,简就被公司解雇。此事在硅谷引发轩然大波。简的税后时薪为8.15美元,她称自己买不起日用品,面包都成了奢侈品。简的公开信被大量转载,也令科技公司受到质疑:面对旧金山高昂的租金,它们提供的薪资是否足以支持员工吃饱住暖? 萨弗拉·卡兹(Safra Catz) :甲骨文公司联席CEO 甲骨文创始人兼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后充当首席技术官,CEO职位由马克·赫德(Mark Hurd)和卡兹联合担任。自从他们就职以来,甲骨文掀起来并购初创企业的狂潮。2016年以来,甲骨文已经收购了5家初创企业,包括斥资5.32亿美元收购云计算能源管理公司Opower,其技术被世界上过半最大的电力公司使用。此前,甲骨文斥资6.63亿美元收购云计算服务公司Textura,向建筑行业扩张。尽管甲骨文的运业务依然仅占公司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但埃里森认为其可能推动甲骨文成为“云计算优先”企业,收入达到100亿美元。卡兹是2015年收入最高的女高管,年薪接近5700万美元。 苏克辛德·辛格·卡斯蒂(Sukhinder Singh Cassidy):视频电商网站Joyus创始人兼CEO、女董事数据库theBoardlist创始人 在硅谷寻找首份工作即遭遇性别歧视后,卡斯蒂知道科技行业的多样性需要改变,为此她创建了theBoardlist,这是帮助初创企业和私人公司寻找女性作为独立董事会成员的组织。该组织列出潜在女性董事会成员名单,这些人都是硅谷成功企业家亲自推荐的,该公司的名单已经达到1000多人,并托管了60多名董事会成员招募信息。 狄维亚·纳格(DivyaNag):StemCellTheranostic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苹果健康平台负责人 在带领团队建立苹果健康平台ResearchKit前,纳格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建了药物筛选公司StemCellTheranostics,并建立了斯坦福大学正式的医疗创新加速器计划。纳格2014年加盟苹果,现在负责领导公司的健康科技领域,特别是提供数据存储和共享的开源开发者工具箱。医务人员可以在医院使用其技术监控病人,研究人员也可以利用其数据研究疾病和健康趋势。 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生物科技公司23andMe联合创始人兼CEO 2年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出面叫停了沃西基生物科技公司23andMe在美国的基因检测服务,理由是其检测报告被大幅夸大。2年后,这家公司再次强势复出,融资1.15亿美元,估值达到11亿美元。现在,23andMe提供199美元的个人基因检测服务。沃西基认为,越多人了解自己的基因组,他们越需要了解健康信息。该公司100多万客户中,80%同意共享他们的数据,以支持科学突破和医疗研究。今年春天,23andMe据说开放了药物实验室,将测试治疗方案,这可能是该公司未来的重要赢利点。 安吉拉·阿伦德茨(Angela Ahrendts):苹果零售和网店高级副总裁 自从2014年辞去巴宝莉公司首席执行官职务、接任苹果零售主管职务以来,阿伦德茨已经重塑了苹果店形象,将其定位为奢侈品市场的竞争者。在阿伦德茨带领下,苹果精简库存、增加非苹果高端产品,比如零售价接近2000美元的未来扬声器。阿伦德茨旨在填补苹果在线与线下的鸿沟,增加诸如24小时会议空间、免费Wi-Fi、华丽装饰等功能。他希望苹果店能够成为苹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苹果产品正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样。 苏珊·吴(Susan Wu)、劳拉·戈莫斯(Laura I. Gómez)、埃莉卡·贝克(Erica Baker)、鲍康如(Ellen Pao)、特拉西·周(Tracy Chou)、伊凡妮·哈钦森(Y-Vonne Hutchinson)、贝瑟尼·麦金尼·布朗特(Bethanye McKinney Blount)以及弗里德·卡普尔(Freada Kapor)::Project Include联合创始人 这个非营利组织是由8名硅谷成功女性共同创建的,也是科技行业最大的多样化计划之一。Project Include要求科技公司追踪他们的女性员工数量,以此展示整个行业的多样性进程。谷歌、微软以及Facebook等科技巨头都被批缺少多样性,Project Include希望能够迅速改变这种情况。 柏扎马·圣·约翰(Bozoma Saint John):苹果Apple Music和iTunes全球消费者营销主管 在今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柏扎马抢了风头,被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称为苹果发布会上曾经上台的最酷高管。在苹果收购Beats Music时,柏扎马加盟苹果,此前她曾建立百事音乐与娱乐营销集团。她在苹果的团队重新改造了Apple Music,增加了许多新功能,比如歌词。 苏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YouTube首席执行官 自从2014年成为谷歌旗下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CEO以来,沃西基已经做出许多改变。在其领导下,YouTube已经进入虚拟现实、直播节目以及包月10美元免广告订阅服务,旨在更高效地帮助YouTube赚钱。YouTube的广告主群体正迅速膨胀,已经与广告购买公司Magna Global签署价值2亿美元合同,同时为小企业尝试提供定制食品广告。沃西基近来引入新计划,帮助品牌自动将其广告投放到YouTube排名上升最快、最受欢迎的视频中。 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雅虎公司首席执行官 雅虎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收入下降,投资者丧失信心,公司资金被浪费在无法提供拯救公司的收购上。在梅耶尔接掌雅虎4年来,许多人谴责其未能带领雅虎走向复兴。但是梅耶尔并不甘心束手就擒。她依然稳稳地掌握着雅虎的命运:要么找到方法带领雅虎走出困境,要么分崩离析。 雪莉·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Facebook首席运营官 在2015年5月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典礼上,桑德博格发表了有关其丈夫戴夫·古德伯格(Dave Goldberg) 去世的感人演讲。过去1年中,桑德博格既要承担单身母亲抚养2个孩子的职责,同时也要担负起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重担。此外,她还支持Globality。这是一家初创企业,以通过更多企业出口产品的方式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为使命。 戴安娜·布莱恩特(Diane Bryant):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经理 在不断萎缩的PC市场中,布莱恩特作为该公司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部门负责人,推动英特尔稳步发展。数据中心集团为互联网服务制造芯片,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电网以及无人机等,去年收入160亿美元,占英特尔总销售额的30%。英特尔目前专注于“物联网”,布莱恩特也因此被推上创新前沿。 雷吉纳·杜甘(Regina Dugan):Facebook硬件研发实验室Building 8负责人 杜甘今年辞去谷歌神秘部门--高级技术和项目小组(ATAP)总负责人的职务,担任Facebook硬件研发实验室Building 8主管。Facebook交给杜甘及其团队的任务是:研发能够扩展其产品开发努力的硬件。 戴安妮·格林(Diane Greene):科技新创公司Bebop创始人、谷歌云端部门高级副总裁 自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斥资3.8亿美元收购Bebop后,格林已经在硅谷引发喧嚣。8个月前,她被任命为谷歌云端部门负责人。她颠覆了Google for Work,招募销售和支持人员,创建了Global Alliance计划,为客户建立行业专业化部门。通过与谷歌客户合作,格林及其团队利用谷歌和其他公司提供的数据和工具,正在改变云计算技术的使用方式。 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惠普企业公司总裁兼CEO、惠普公司董事长 经历了盈利多年下滑、麻烦不断的收购以及大规模裁员后,惠特曼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帮助惠普重新恢复昔日辉煌。为此,她将这个IT巨头拆分为2家更为精简和专注的公司。惠普企业公司主要负责出售硬件,比如服务器等。而惠普公司依然控制着打印机和PC业务。5月份,惠特曼将公司进一步拆分,剥离惠普企业公司的企业服务业务,与Computer Sciences合并,希望能够增强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除了监督整个进程,惠特曼还是惠普企业公司的CEO和3家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来源:腾讯 作者:金鹿
    硅谷
    2016年07月15日
  • 硅谷
    线上编程教育平台 Codecademy 获得 3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拟进行全球业务拓展 本周二(7月12日),线上编程教育服务提供商  Codecademy  宣布获得 3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据悉,该公司计划利用这笔资金扩大线上教育业务覆盖地理范围,同时也将加速开发更多线上(特别是移动端)教育产品。领投本轮融资的是知名互联网&娱乐集团 Naspers 旗下的投资分部,之前曾投资过 Codecademy 的几家风投也参与了本轮融资。截至目前,Codecademy 公司融资总金额超过了 4250 万美元。   该公司 CEO Zach Sims 说道: Codecademy 公司是在 2011 年创立的,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发现很多人都渴望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编程,在线教育已经成为 21 世纪教育行业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互联网诞生了一批在线教育平台,帮助更多人学习如何编程。尽管 Codecademy 有不少竞争对手——包括 Code School、Pluralsight、Lynda.com、以及  Code.org ——但 Codecademy 在线上教育领域里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全球有“数千万”用户在Codecademy 平台上学习各种编程语言,包括 HTML、JavaScript、PHP、Python、Ruby, 等等。   在获得本轮融资之后,Codecademy 计划扩大旗下团队员工数量,这样能让他们有足够的人力为不同国家提供个性化课程项目。现阶段,Codecademy 提供的是通用课程,不过接下来他们打算按照不同语言、针对不同国家推出本地化教育内容。据称,这些本地化课程内容很快就会上线,但公司 CEO Sims 拒绝透露具体信息,他只表示,Codecademy 会在原付费教育服务 Codecademy Pro 的基础上延伸提供全新的个性化学习规划服务。   尽管 Codecademy 的线上教育服务帮助了很多人学习编程,但目前其主要服务渠道依然局限在桌面端。实际上,他们已经意识到很多人愿意在工作生活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也更愿意使用自己的平板电脑设备来学习。因此,该公司计划自我转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移动端应用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轮融资的领投方 Naspers 能给 Codecademy 提供很多帮助,特别是在国际化扩张和部署全球业务方面,Naspers 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在亚洲市场上,Naspers 也是中国腾讯公司和印度最大电商公司 Flipkart 的投资人。   对于本次投资,Sims 在对外发布的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   我们拥有数百万月活跃用户量,其中 50% 的用户都来自于非美国市场。这次能够和 Naspers 合作,给予了我们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他们能帮助 Codecademy 进一步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同时,我们还会支持更多语言选择,以最实惠的方式帮助更多人接受教育。   本文来自翻译: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6年07月14日
  • 硅谷
    数据分析和协作平台 Data.World 获 1400 万美元 A 轮 7月11日,数据分析和协作平台供应商 Data.World 宣布完成 14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共有超过 24 家天使轮投资者参与了本轮融资,由 Shasta Ventures 领投,Capital Factory、 Chicago Ventures、Floodgate、FYRFLY Venture Partners 等参投。   Data.World 公司最初创立于 2015 年 12 月,在经过了八个月的隐身模式运行后,公司于昨日宣布正式启动。该公司是一家公益机构,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通过100% 的投资者支持来实现业务增长、IPO 及进一步发展,从而创造社会价值。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公司软件设计帮助用户迅速、轻松地找到数据,进行准备和共享工作,然后利用数据来实时协作解决最复杂的学术、商业和社会问题。Data.World 致力于成为全球最有意义且拥有最丰富数据资源的协作平台。公司的创新式企业结构有助于其在全球数据民主化使用及可持续性档案创建方面发挥作用。   Data.World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Hurt 表示:“开放数据也就是说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共享数据,这一数据开放运动将被塑造成为当今人类最重要的影响力量之一。这项运动能够加速癌症治愈进程,保持政府问责,遏制气候变化并且对其他世界性问题施加积极影响力。我们创建 Data.World 让专业和业余的科学家、分析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即刻查找、使用和共享数据,就是为了促进数据公开领域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   Jason Pressman 是 Shasta Ventures 的合伙人,同时也是 Data.World 董事会成员。他说道:“每隔两三年,你就能发现一个可以引发巨大变革的公司和想法,Data.World 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它有这样一种潜力,能够重新定义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实现的一些可能性,并且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目前 Data.World 开放数据集超过 1800 万,比谷歌网站推出数量的 7 倍还多。在数据共享和合作潜力的驱动下,研究人员、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将向大众开放新的数据集,使更多地数据集逐渐为大众所用。   然而,寻找数据、理解数据意义并利用数据仍然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在所有的开放数据中,只有不到 10% 的数据可被机器读取,平均一个项目 80% 的时间都花费在为数据分析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上。需要进行协作的数据项目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它在数据持有者和数据需要者之间创建了一个数字鸿沟。此外,有一部分人希望能够通过安全结合企业内部数据与开放数据的方法来强化企业内部数据,事实上,他们几乎没有办法来实现。总体来看,这些技术和社会障碍使得开放数据难上加难。   本文来自翻译:www.pehub.com
    硅谷
    2016年07月13日
  • 硅谷
    求职应用CornerJob获2500万美元B轮融资,服务低技能、高流动性行业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编译:蔡妙娴 1 今年2月,致力于服务低技能、高流动性行业的巴塞罗那求职应用CornerJob获1000万美元A轮融资;不到半年时间,这家公司再次宣布,他们已成功完成2500万美元B轮融资。也就是说,CornerJob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筹集了总计3500万美元的资金。 1 此次B轮融资分为两部分:领投方Northzone和跟投方e.ventures及早前投资人的2000万美元投资;以及500万美元的股权协议投资,将专门用于CornerJob在墨西哥的发展。 1 此前在欧洲市场,CornerJob曾采取这种以股权换取广告的投资方式,此次,他们再次施展了这一手段。这笔500万美元的资金来自墨西哥媒体公司TV Azteca的新立股权基金。 1 CornerJob的联合CEO,也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Miguel Vincente说:“我们非常喜欢这种以股权获取广告的策略。” 在不久的将来,西班牙的观众们或许就会在电视上看到CornerJob的广告了。CornerJob的标志性广告语是“我们能在24小时内告知用户是否获得了某份工作”。 1 CornerJob的竞争对手有提供类似服务的JobToday以及最近风头正盛的Jobandtalent,后者在上个月刚获得2400万美元B轮融资。 1 有消息人士指出,CornerJob目前有100多万月活跃用户,5万多位注册雇主——其中大部分每个月都会发布新岗位。今年2月时,CornerJob的月下载量为50万次,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65万次。 1 显然,CornerJob每月为用户提供了“近4万个新工作机会”。 “我们最大的市场在法国和意大利,在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喜人,这还是多亏了我们独特的SaaS产品。”Vincente说。 1 CornerJob将把此次融资资金用于支持其在既有市场的各项活动。另外,Vincente表示,他们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再拓展一个新市场。 1 CornerJob此前的投资人还包括Mediaset Italy、Mediaset、Españathe TF1 Group、Sabadell Venture Capital、Media Digital Ventures (MDV)、Cube Investments、Ithaca Investments、Bonsai Venture Capital、Samaipata Ventures以及Caixa Capital Risc。
    硅谷
    2016年07月12日
  • 硅谷
    德国人工智能客户服务平台 Parlamind 获165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为电商提供更加智能的客户服务 Parlamind 是一家提供人工智能客户服务平台服务的初创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柏林。近日,该公司宣布获得150万欧元(约合165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是Motu Ventures、Asgard Capital和angelfund.vc 三家风投公司。据悉,该公司计划利用这笔投资加大其智能客服平台的研发工作。   基于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以及先进的云技术软件领域的最新研究,Parlamind 团队正在为电子商务公司客户服务构建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定位、分析、自动回答客户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实际上,Parlamind 解决方案能够结合人工客户服务代表,帮助电子商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无缝的业务支持服务,将人工智能融入到企业客服团队内部,就像是他们中的“一员”。   该公司于去年八月创立,目前成立还不到一年,创始人是四位连续创业家——Tina Klüwer博士(CTO)、Christian Wolf(CEO)、Núria Bertomeu Castelló(CSO)、以及Tobias Lehmann(CIO)。他们在人工智能研究、企业软件、电子商务行业,特别是电子商务客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了解电商消费者会问什么问题、交流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速度有多快、如何取悦消费者,等等。此外,Parlamind公司还和多家业内领先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德国知名消费电商 wirkaufens.de 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德国电信实验室(T-Labs)以及德国最大的SEO软件服务商 Searchmetrics。   Parlamind公司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Wolf表示: 我相信下一个大战场将会发生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领域,未来的电商客服会涉及到定价、流量和广告等多种业务。优秀的客户关怀解决方案,能帮助电商企业构建忠诚客户,他们会成为你公司的回头客,甚至会为你进行“口碑营销”。如果你掌握了客户关怀的诀窍,那么就能把客户问题变成机遇,吸引更多粉丝。我们知道客户服务是很多电商公司的痛点,因此从2014年开始,我和 Tina 就开始和电商进行接洽,而现在,到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的时候了。   相比于人工客服代表,Parlamind 人工智能云技术平台识别某个具体电商问题的速度更快,它可以准确判断出顾客的问题所在,知道相关问题是公司内部哪个具体部门负责,并把这些问题发送给指定团队。显然,利用 Parlamind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商公司会在客户服务业务上获得极大提升,一方面可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个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本文来自翻译:www.finsmes.com
    硅谷
    2016年07月11日
  • 硅谷
    硅谷公司的福利烟消云散 真的只是饭菜变差了吗(组图) 今年 5 月一天下午 6 点,加州山景城的 Google 总部最大的餐厅刚开始供应晚餐,几百个人就已经排成了十几条松散的队伍。 在这里吃饭就像去了无国界美食餐厅,你可以找到西班牙海鲜炒饭、印度的红咖喱、泰国的酸甜猪排和墨西哥卷饼。大家端着托盘四处穿梭、挑选着自己想吃的菜品。 菜品丰富、人多,甚至不同区域还有不同的餐厅,前来拜访的外人很容易错过自己真正想吃的东西。 在 Google 食堂吃到的食物,蔬菜沙拉、西班牙海鲜汤、凉拌面条、泰式烤鸡腿配米饭。 但员工很多都知道 Google 几片办公楼附近的员工餐厅哪儿好吃。比如蹬上园区内免费的自行车,五分钟就能来到另一个办公区吃到现场制作的日式手卷。 即便如此,我们遇到的几位 Google 员工还是觉得福利不行了。 “才来不到一年,已经能觉得变差了。以前经常有海鲜和牛肉。现在海鲜基本见不到,牛肉也少了。” 一位 Google 员工这么抱怨道。另外一位员工则说他最爱吃的日料种类变少了。 当 Google 员工抱怨吃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参照系是挖了自己很多同事的 Facebook: 这是 Facebook 员工上传到 Instagram 的公司食物照片,左上和右上是特色的玉米片和日式鸡肉,下面的是烤肉三明治配薯条。 除了菜品更丰富的自助餐食堂,Facebook 公司园区还有免费的汉堡店、烤肉店、冻酸奶店……连在旧金山附近连锁店手冲咖啡馆 Philz 都把店直接开在了 Facebook 园区里面——当然也是免费的。 但像 Facebook 这样福利不愁的科技公司已经没那么多了。 如果说 Google 还只是抱怨不好吃,更小的公司已经开始在为能不能继续这样的福利而烦恼。 原本在福利上向 Google 看齐的网盘公司 Dropbox 最近已经开始削减吃饭的福利,例如限制每个员工每个月最多只能带 5 个朋友来公司免费吃喝。 距离 Google 园区几十公里外,一家上市没多久的技术公司福利削减更明显。 因为上市后股价跌了 80%,这家公司拔掉了每人桌上的固定电话,就为了节省每部电话每月十多美元的费用,后来还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晚餐。 很快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便向管理层投诉,说“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 一位在那儿工作的工程师这么向《好奇心日报》转述。在他的要求下,我们隐去了公司的名字。 最后免费晚餐回来了,但只有工程师可以吃。 说好的一起改变世界呢,怎么都在纠结吃? 公司提供加班餐福利甚至自建食堂,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传统行业不少公司中午也有食堂提供饭菜,晚上加班也有晚餐,或者晚上 10 点后的免费打车。 但这些福利都很明确:让你吃食堂,意思就是中午不要浪费时间在外面,可以早点回去工作;免费打车,则是鼓励工作到十点后。 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不是这样。 不仅全天候有无限量食物供应,还不会在食物这种事情上限制你,Google、Facebook 都允许员工带朋友一起来免费吃饭。如果在 Facebook 加班,你还能把小孩都接过来吃饭,这里有专门的儿童餐厅。 在最近十年,提供免费食物已经成了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了。 现在不同年龄层的科技界员工的到的福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福利最主要是食物,而不是保险。 第一个将多种免费食物变成福利的是 Google。1999 年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给手下的 40 名员工开了一家食堂,请了大厨 Charlie Ayers 来主理烹饪。 不过从当时的的视频来看,吃的也是简单的快餐,远没有现在豪华: 随着 Google 开始盈利并在 2004 年上市,它的餐食水平也日渐提升。 当 Charlie Ayers 在 2005 年离开公司时,Google 已经是一个以丰富免费食物闻名的硅谷大公司了,他手下的厨师团队也扩张到 150 人。这些人在 Google 园区里运作着 10 家餐厅,给 4000 名员工提供午餐和晚餐。例如这样的: 都是 Google 饭堂出品,左边是日式叉烧拉面,右边是鸡蛋烤面包和番茄肉酱。 提供这些福利,都是为了抢人才、特别是能写好代码的工程师。 在硅谷这事情很常见:工程师到一个公司面试拿了 Offer 后再到另外一个科技公司面试拿更高的薪水。 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同时拿到几个年薪十几万到二十万的 Offer 并不少见。 美国工程师平均年收入是 10 万美元以上,是普通民众收入的 2 倍。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光是工程师这个工作本身薪水也是有差距的。在美国,加州的工程师薪水明显比其他内陆的州高出不少。数据同样来自美国劳工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公司成了被挑选的一方。他们不仅要给员工工资和期权,还得把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哄得很开心。 免费食物是最基本的一条,接踵而至的还有免费大巴、免费健身、免费按摩、免费保洁、免费英语课等等等等。 大到 Facebook 这个地步,连为了保证公平的工作签证抽签制度也不是问题。如果 Facebook 从海外拉来的工程师抽签没中,他们会被派驻其它地区的办公室,第二年继续抽。 一切都挺好的,如果不是因为赚不到钱的话 2013 年后,随着 Facebook 千亿市值的成功,投资环境变乐观,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也达到了顶峰。 CB Insight 制作的独角兽出现时间表,可以看到从 2014 年下半年开始,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 这些原本是 Google、Facebook 这种钱多的大公司的福利,而那些拿到高额融资的初创公司,为了抢人才也在福利上拼了。 例如给小商家提供刷卡设备的 Square 公司,喜欢给员工做特别餐,例如这样规模的肉: 上市 8 个月后,Square 现在的股价是发行价的 70%。 OpenDNS 公司每周三会请一辆不同的旧金山最有特色小吃大卡车(Food Truck)来招待员工,例如这种: 房屋分享服务 Airbnb 的办公室,不仅包餐,还包酒,这就是他们餐厅后面一排“酒龙头”,从汽酒到伏特加,拧开龙头就可以随便喝。 Evernote 一度也是办公室福利的榜样。 这家做云笔记的公司从 2012 年搬到新办公室就用上了跑步工作桌,让人边走路边工作。每天会有不同餐厅的厨师上门给员工提供餐食,这比起 Google、Facebook 这种靠中央厨房长期批量提供餐饮还奢侈得多。 因为怕你没时间打扫家里,Evernote 为员工的房子提供免费保洁。 员工福利早已经变成硅谷科技公司的竞赛。免费食物、班车接送,免费健身房之类都还只是标配而已。 更奇特的公司福利还有: Facebook 提供冻卵子项目,可以先把卵子冻起来,不用担心生育年龄的事情; 房地产电商 Zillow 公司,提供的免费母乳急送服务(例如哺乳期的你在外出差,可以把自己的母乳冰起来快递回家); 直播摄像头公司 Dropcam 曾提供“CEO 开直升机接你上班”服务; 到最后,办公室福利本身也成了一个生意。2013 年成立的 BlueBoard,就是专门给科技公司提供“员工年终福利”的公司,他们打的口号是,帮公司建立自己的文化。 BlueBoard 提供的员工福利项目 而这些员工福利的内容也很奇特:到小海岛高空跳伞、和鲨鱼一起潜水、到真空的环境体验零重力放松……公司只要付钱,然后让员工来选要玩什么就好了。 也许比起福利本身,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在这福利上面了。 就像上述的不少福利,使用频率不一定很高,但还有一种公司的品牌宣传作用:我们是个多样化、有趣、很酷的公司,看看福利就知道了。 投资热潮退烧后,没有福利怎么办? 大概没什么员工会反对公司花钱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这些“福利文化”毕竟是用钱堆出来的,最终得有人埋单。 Facebook 就没这问题,广告收入一季好过一季。这家公司 2013 年还在亏损,现在每季度已经有十多亿美元的利润。 但效仿者往往没这么幸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本被称为“独角兽”的高估值初创公司,现在已经因为赚不到钱而遇到问题。不是被投资基金调低了估值,就是烧钱太多但是又融不到下一轮,只好裁员或者缩减成本。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太多公司花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而且之后增长也不快。” 美国最大的网盘公司 Dropbox 就是其中一个。在融资情况最好的时候,公司估值冲上 100 亿美元,Dropbox 也曾经效仿 Google 和 Facebook 那样建立员工福利文化,包括无限量提供免费的食物、酒水、班车、健身房和洗衣服务。 各种福利算在一起,Dropbox 给每个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价值 2.5 万美元/年,按照员工 1600 人来计算,公司一年就要花掉 3800 万美元。 福利已经成了一个硅谷科技界行业问题。即使 Google 这样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也因与 Facebook 的广告竞争不利而在华尔街受到质疑。去年新 CFO 上任后,Google 也开始缩减福利。 目前还没盈利烧着投资人的钱的初创公司,那就面对砍员工福利这样的残酷事实了。 为了让公司度过难关,Dropbox 今年开始限制免费食物,每个 Dropbox 员工一个月只能带最多 5 个朋友来公司蹭饭,而洗衣服务和班车也被停掉了。但他们还算好的,公司估值下调和福利削减之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 另外一家估值百亿以上的硅谷创业公司也在节省开支。尽管公司经营状况尚可,但最近员工也收到了一封高管的内部邮件,里面直接说“要省钱”。 一位在这家“独角兽”公司工作的员工告诉我们,原本工作相关的东西 500 美元以内都可以直接用发票报销,现在则需要审批。 而因为公司的增长数据看起来并没有去年那么漂亮,身边还有同事还开始半开玩笑地讨论,要不要跳槽。这位员工也要求我们隐去自己和公司的名字。 大数据创业公司 Palantir 情况就更差了。今年 2 月,这家估值 200 亿美元的公司无法兑现去年的盈利目标,估值被投资方下调,然后一个月内这家 1500 人的公司就走掉了 100 多名核心员工。 最后 Palantir 只好宣布对公司任职 18 个月之上的员工加薪 20% 来缓解离职潮,尽管这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到了 随着独角兽问题频繁出现,投资环境变得谨慎和悲观之际,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也到了。 从今年开始,硅谷也对于公司福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和几年前的关注点落在“不要浪费食物”不同,最近的讨论都是关于这些福利能不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效率提升,以及如果不能再提供福利,要怎样面对现实: “砍掉福利,比一开始就没有福利更糟糕。尤其是当你的文化都建立在这些福利上的时候。” 人们也不再把福利看作是文化标识,而是硅谷的一个问题。如果初创公司不能再提供福利,那些建筑在优厚福利上的公司文化会分崩离析吗?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股价跌了 80% 的科技公司,最后只有工程师有饭吃,大概也不能激励其它员工为公司未来的逆转一起努力了。 说来讽刺,“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并不是今天大多数科技巨头的惯常。 科技业市值排名第四,仅次于苹果、Google、微软的亚马逊,一向是福利的反义词。不仅没有免费餐食、连免费班车都没有,但至今 Google、微软还在斥巨资追赶亚马逊的云计算领先优势。 至于市值最高、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苹果,唯一一次免费的午餐是入职时的那一顿。之后员工每天在苹果公司园区内的唯一一间餐厅 Caffee Mac 用餐,也都需要自己付费。 当我们在 6 月下旬来到这间巨大的餐厅,员工们排队用信用卡结账。午饭时间,Caffee Mac 里面的苹果员工大多行色匆匆,许多人直接打包拿回办公室吃。至于其它福利,主要也只是买苹果自家设备 75 折扣——一人一年一件。 而尽管如此,早先还有老员工对《财富》的记者感叹这两年公司气氛变了,因为同事居然有时间在倒完咖啡后聊天。 高强度工作、不在乎福利是苹果从乔布斯创办公司时延续至今的习惯。他在 1980 年代一次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要创造一种有满足感和使命感的工作状态:你更努力、更长时间地工作;不断面对时间压力;承担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承载的责任;你不度假,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但你却不在意这些,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了: “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在苹果)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充实的经历。大家很热爱这里,但这跟‘有趣’很不一样。有趣这种事情,是来了又走的。” 不得不学苹果文化的科技公司,未来大概会越来越多了。但由奢入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硅谷
    2016年07月10日
  • 硅谷
    保险代理HR服务公司Zenefits降低估值 从45亿到20亿的估值 换取投资人不起诉 BI中文站 7月1日报道 人力资源软件初创公司Zenefits首席执行官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今日宣布,公司已经与投资者达成了一项协议。协议规定,Zenefits将给投资者更多的公司股份,条件是投资者不得对公司提出起诉。 2015年5月,投资者以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Zenefits大约11%的股份,当时这家创立仅2年时间的初创公司在那项交易中的估值为45亿美元。 根据公司与投资者达成的新协议,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比例将上升到25%,公司估值下调至20亿美元。 作为交换条件,投资者必须同意不对公司提出起诉。之前有消息称,Zenefits因为无照销售保险而在多个州遭到调查,公司还公开指责前任首席执行官兼公司创始人帕克·康拉德(Parker Conrad)编写了一款计算机程序供员工使用以“绕过州政府的发牌要求”。 当时萨克斯在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职务,他也是Zenefits的投资者之一,个人对公司投资了数百万美元。但是他说自己对这款计算机程序并不知情,他说他一发现这个问题马上就采取了措施,随后康拉德辞职,一切有关的流程都被纠正过来。 因为这项协议还将稀释普通股东的股份,包括员工们持有的股份,因此Zenefits打算向员工们发放更多的股票来进行补偿,公司将通过一项特殊的股票赠予计划来进行落实,这项计划将在一年之内全部执行完毕。这是一项股票赠予计划而不是股票期权,因此员工们不必担心股票价值下滑的问题,他们所持股份的价值所占的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萨克斯说,除了他本人和联合创始人拉克丝·斯瑞里(Laks Srini)之外,公司其他高管将获得一项新的4年期赠予计划。这意味着萨克斯本人持有的股份将被稀释。 一些大投资者包括Fidelity、TPG、安德森霍洛维茨和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已经同意了这份协议,萨克斯说,这份协议很快就会被发到所有投资者手中。 但是只有一个例外情况:作为C轮融资的部分内容,康拉德本人向投资者出售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公司股份,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套现。Zenefits不打算向买下这部分股票的投资者提供这项协议,萨克斯说,这些投资者不必放弃起诉的权利。他补充说:“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在近期得到解决。” Zenefits是一家私营公司,原本不必公开像这样的内幕交易,但是由于它现在面临的困境早已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因此萨克斯选择开诚布公地方式向投资者言明他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林靖东)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的中文相关权益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等。微信公众号:BI中文站】
    硅谷
    2016年07月10日
  • 硅谷
    女性职业辅导平台Glassbreakers关闭个人辅导社区,将专注于为企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科技巨头们在企业云服务方面的长远布局,还是近年来企业服务类创业公司的暴增,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企业用户在哪里,钱就在哪里。今天(7月7日),Glassbreakers宣布正式关闭自己以消费者为核心的P2P女性发展指导平台,将专注于为企业用户提供同类服务。就在几个月前,公司刚刚面向全球500强企业发布了自己的企业产品——为大公司提供多样化及包容性的女性职业解决方案。   Glassbreakers是一个面向那些愿意保留和提拔女员工企业的同行辅导平台。此前,Glassbreakers也面向个人用户,平台上同一职业水平类似的女员工可以进行配对,这样她们之间就能分享联系方式、经验、与技能。此外,以SaaS业务模式为基础,Glassbreakers还利用特定的算法为企业用户提供女性职业辅导方案,按照企业所处的位置、职业目标、背景及所需技能提供配对用户。   但现在,Glassbreakers决定集中精力应对企业用户。“通过我们的技术,加速与企业用户的深入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Glassbreaker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Eileen Carey在上个月的一封邮件中提到。“目前,我们正在将全部的精力放在面向企业用户的软件解决方案上,也决定与一些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   目前,Glassbreaker在线社区中的现有注册会员将被迁移到Glassbreaker与女性组织Take The Lead(旨在帮助女性在职场中展现自己的优势)的合作平台上。该平台将由Glassbreakers与Take The Lead分别提供企业软件解决方案与职业资源。预计此平台将会在7月15日正式上线。   对于Glassbreakers来说,将业务仅集中于企业市场是一个聪明的举动。据《劳动力管理杂志》报道,2013年大公司在“促进职场多样性”方面的支出就超过了80亿美元,但却从没有涉及到软件管理。Glassbreakers的企业软件解决方案主要面向超过1万名员工的大企业,旨在为各个公司内部的女性员工提供职业导师。   在融资方面,今年1月Glassbreakers曾获得来自Social Leverage(早期种子投资基金)的198万美元投资。与此同时,该投资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ary Benitt相信,Glassbreakers的方案模型将为大公司解决一大痛点。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187.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7日
  • 硅谷
    办公管理服务Service Partner One获千万美元A轮融资 德国的办公管理服务初创企业Service Partner One刚刚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Service Partner ONE是一家为创新办公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德国柏林,其使命很简单,来一场办公室管理的数字化革命。所谓办公室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后勤部门需要关心的事,比如扫地、擦窗等各种办公室保洁,水果、饮料、矿泉水补充,办公用具的提供等等。所谓的数字化革命是指Service Partner ONE搭建了一个网上的平台,让企业通过网站或者iPad app的方式订购各种物业服务和饮料水果等。这相当于给办公室管理提供一个定制化的SaaS解决方案,相应的服务提供商都是由Service Partner ONE精心挑选的,企业只需要通过Service Partner ONE订购服务即可完成所有的办公室管理实务处理。客户可以通过app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此外在服务完成后也可以对服务质量等进行点评。   Service Partner One app的典型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办公地点的人数一般在10人到500人不等。不过也不乏Twitter、Spotify、麦肯锡、德国商业银行、Salesforce等大公司。就连众创空间的知名品牌WeWork也是它的客户。目前Service Partner one在德国的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以及英国伦敦等7座城市管理着500多间办公室。   此轮融资由EQT Ventures领投,Earlybird、Target Global、Rheingau Founders等跟投,至此其总融资已达1132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将用于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来源:36氪,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162.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7日
  • 硅谷
    被唱衰太久的Evernote终于走上激进变现路,大象还能跑起来吗? 6月28日,笔记应用Evernote宣布对Evernote Plus(标准账户)和Evernote Premium(高级账户)两档付费服务涨价40%(中国版的印象笔记并未参与此次涨价),同时免费版依然可以继续使用,但限制了同时在线的设备不能超过2台。   无论你接不接受,Evernote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钱。   挨骂也要涨价 对于付费版涨价与限制免费用户,Evernote官方回应是在长期内提升Evernote的体验和生产力,付费版价格上涨对于 Evernote 持续加大在核心服务上的投资是必要的。   这要是放在几年前,坐拥大笔融资的Evernote完全可以对此嗤之以鼻。   从2007年成立到现在的10年间,Evernote完成了12次总计3亿美金的融资,2012年融资后估值突破了10亿美金成为第一批“独角兽”创业公司之一,那一年,Evernote注册用户数超过了3000万,融资总额超过了2.7亿美元,并被公认为将在未来几年内成功上市。   然而,四年之后,情况似乎并未达到预期,反而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创始人出走,接连关闭应用,大幅裁员等一系列事件足以让Evernote元气大伤。外界纷纷预测Evernote这头独角兽迟早会倒下。据TechCrunch报道,2015年Evernote的营收约为3600万美元,尽管出现增长,但仍然低于该公司的内部预期。而在今年 6 月底的印象笔记中国四周年大会上,Chris O’Neill 向媒体透露,2016 年第一季度是 Evernote 全球现金流为正的一个季度,而且已经完成了包括多个中国投资者在内的新一轮融资,如今Evernote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亿,保存笔记数突破50亿。这一数据看起来似乎在复苏,但要知道Evernote 80%的收入倚重于用户付费,坚定走freemium(免费增值)的模式,也是意识到靠用户自愿付费不可持续,Evernote才会顶着挨骂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大肆涨价。据Evernote前CEO、创始人菲尔·利宾(Phil Libin)所说,在Evernote创立第一个月,用户付费的比例只有0.5%。但一年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7%,第二年为11%。5年以后,付费比例达到了25%。今年 6 月底的印象笔记中国四周年大会上,据Chris O’Neil介绍,据Chris介绍,2016年的数据显示,愿意付费的用户增长了40%,中国的比例还会更高。   如此可见,Evernote勇于涨价也是有一定的底气。   涨价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其实早在涨价与限制免费用户之前,Evernote就已经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补贴主业。   2012年,Evernote Market研发上线,售卖书包、T恤、袜子等周边商品,自成形以来,Evernote Market就一度为Evernote带来了上百万美元的年收入。   然而2016年2月,Evernote官方宣布公司将不再继续管理周边产品在线商店Evernote Market。   包括同年创立的Evernote Food应用,旨在为顾客记录美食,却在2015年8月底被Evernote下架关闭。   除此之外,图片标记应用 Skitch、浏览器插件 Clearly,以及智能手表 Pebble 版的 Evernote 应用均在今年纷纷撤销。   种种试水均已失败告终后,Evernote这才将注意力集中到那80%的用户付费上来,于是便有了今年的涨价与限制免费用户,面临着种种严苛的挑战,Evernote才真正意识到赚钱的重要性。   相比用户,还是钱更重要 Evernote 国际版资费上涨后,用户反映意料之内得两极化。“死忠粉”表示可以理解并会继续支持,反感者纷纷选择投靠OneNote等同类替代产品。Evernote此举目的昭然若揭,相较于一味吸引网罗更多的用户却无法带来收入,Evernote将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重度依赖Evernote的哪些用户。对于这些用户来说,Evernote已然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价格的变化不会导致他们直接放弃这一产品,与此同时损失一定浅层用户的代价也就无伤大雅了。从这个角度看,Evernote涨价之举确实会带来数据上可观的增长与收益,将用户转化为收入,Evernote算是找到了得以继续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种做法能否给Evernote带来可持续发展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重度依赖型用户的数量有限,而且这种放弃扩大用户甚至流失一定浅层用户的涨价做法能给重度依赖用户数量带来的增长也同样有限,这也就意味着Evernote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依靠着固定的用户挣钱,即使用户粘性客观,但工具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过分依赖这一类很有可能只减不增的用户是十分危险的行为。这种涨价策略的可续性想必会面对严峻的考验,除了涨价,未来付费用户还能为Evernote带来怎样的延续收益,这也是Evernote下一步应当考虑的环节。   Evernote如今之所以如此被动还要归因于早年的策略失误。缺乏明确的专注点曾一度影响了Evernote的增长,早年的Evernote没有专注于核心的笔记产品以及努力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而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开发新产品和新功能,以获得媒体的曝光。这在后来Food 应用与Evernote Market等应用的相继关闭中可见一斑,而错失付费用户的最佳培育时期如在今天看来也是一大失误。总而言之,Evernote花了太多时间去测试随机的新产品,而不是优化商业化战略。   经历过一系列新产品转化为收入的失败,涨价之举必定会让Evernote甜头,只是这种盈利模式能否继续走下去,该如何继续开发与挖掘,才不会像Evernote Market之流高开低走,这是Evernote值得思考的问题。“百年公司”的进程才走过不到十分之一,Evernote早已经不起折腾,只有钱才是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作者: 飞啦飞 授权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4937/1.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