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07月27日】
  • 资讯
    微信忽然公开阅读数的利与弊   文/信海光   自少数公众账号被内部测试后,微信忽然放开大批微信公众号的阅读数显示,我周围的很多账号其阅读数都遭曝光,但目前还不清楚微信是按照什么规则选择曝光阅读数的账号,有可能是按照粉丝数量或者活跃度先选择了一批,也有可能是按照账号申请时间,或者其他别的什么规则吧。   阅读数统计规则是这样的,从放开显示阅读那一刻开始统计,之前则为零,根据UV统计阅读数。   因为放开阅读数显示是在大概23点钟,因此晚上发布微信的账号其数据获得较完整的呈现,而在之前更早发布者公众号文章者则惨不忍睹,因为它们的阅读高潮是在统计之前发生,惨被归零。   举例,微信阅读数据是从昨天23点开始上线统计功能,那么23点之前的阅读量就并未被统计在其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也算比较大的号才几百甚至几十阅读数的原因。这不是人家裸泳了,而是数据没统计进去。   不过这没有什么,毕竟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新一轮统计照常开始。   微信官方忽然公开阅读数统计,显然也是为完善微信生态计,从主观上看是好的。   但是在局部范围内,它实际上打破了现有的微信自媒体生态,使微信从一个不那么讲究访问量、粉丝数的生态,转变成一个拼访问量、拼粉丝数的生态。从长远看,其利弊还真不好说。   放开阅读数显示,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一批草根大号,比如段子、冷笑话这样的账号,他们因为内容喜闻乐见而积累大量粉丝,动辄几万的阅读数等于为其商业价值做了证言。   而利空的则是原创类、细分垂直行业类自媒体,原创则产量低,细分、垂直则受众窄,与草根号相比,它们的成绩一定不好看。对于很多精彩的原创行业性自媒体文章来说,它的价值肯定不应只是拿绝对阅读数来衡量,但官方现在既然放出阅读数,必然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使所有人都加入对阅读数的追求,昨夜已经看到有一些被自己的低阅读数吓到的自媒体玩命刷流量,这种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多。   放开阅读数还会产生如下影响:   1、PC端恶习蔓延至移动端,标题党大量产生。   2、因为要拉流量,大量公众号文章会在朋友圈或者好友群里刷屏。   3、多图文会逐渐变成单图文,因为一次送达的图文越多,越必然会分散读者注意力,影响阅读数据。   4、刷流量的行为增多,大家都爱个面子有虚荣心不是?想想人活着也够累的,辛苦写文章不说,还得关注阅读数。   毫无疑问,展示公众号文章阅读数其弊端是使微信自媒体的运营氛围变得更浮躁,弊端主要体现在作者这一方面。   那么其利在何处呢?我目前还未想太明白,有的人说公开阅读数是为了赋予草根大号商业价值,但现在广点通的机制下,广告主是按实际点击次数付费,又根本不必看阅读数。有人说是为了打击软文生态,但打击后官方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微博为什么会由盛转衰,跟粉丝数、阅读数、转发数这些数据的攀比和造假成风大有关系。僵尸粉横行,假转发横行,使微博魅力大减,而为了获得漂亮数据,也使得三俗内容大量滋生,导致内容的竞争不是比高雅,而是比LOW,劣币驱逐良币,拉低了内容的整体下限。   比如,我的一位多年老友,在新机制出台后就发了这么一期微信:   话说何止是他,我都想弄个软件去刷个很漂亮的流量。而且未来说不定真会这么做,因为自己老老实实写原创文章,数据却不如那些刷流量的人来得漂亮,怎能不心有不甘?   这也算另一种逼良为娼吧。   从一开始就去中心化的微信本来开了个好头,在微信自媒体中营造了一个竞争不是那么激烈的生态,大家各凭爱好,各自写作,但现在阅读数据的公开,又将作者们拉入到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去,使他们成为数据和虚荣心的奴隶。   作为一个折中的办法,微信不妨把阅读数的显示设置为作者可选项,这样,那些对自己数据自信的,特别渴望被商业价值看中的微信号就可以选择呈现自己的阅读数,而另外那些不那么想参与到竞争中去的作者,则可以继续躲进小楼成一统。
    资讯
    2014年07月27日
  • 观点
    马云演讲: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该做什么? 7月24日下午,马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会会长在阿里巴巴谈论了自己对于商业的思考和判断,以及对于未来互联网趋势和商业趋势的一个判断,在演讲 中,马云认为,大数据时代和技术变革之前,浙商的未来,仅仅依靠“勤奋与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对于未来的研判,必须重塑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组织架 构;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去做一个社会化的企业。马云的讲话引发了诸多共鸣。   以下为演讲摘录: 珍惜每一次犯过的错 阿里创办至今15年,淘宝是11年,支付宝是10年。我们比较运气。这15年我们确实走得比较快,今天看过来还不错,但是期间犯的错,不亚于任何一家创办业已二三十年的公司——可能比他们犯得还要多。   但是,我们检讨自己比对时代的抱怨和指责要多、我们更正自己的速度很快。这十五年我自己也老了很多。我没想到做企业会这么辛苦。当然,我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幸运在我们有这样的机会。   变革一:大数据时代光有努力是不够的 浙商群体了不起。我们就靠着勤奋和努力做到了今天。但是,我们得思考,因为到今天光靠勤奋勇气还远远不够。当然,没有勇气是走不下去的,没有勤奋更是走不下去的。但是今天看来,光靠勤奋与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座哪位没有勇气?谁不勤奋?谁不是晚上蹲在厕所还在想着商业?   阿里有今天是因为我们坚信未来,坚信趋势,坚信15年之后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我那时候读胡雪岩的书印象很深刻,他有句话说得太对了。生意 越来越难做,但越难做越是机会。别人不做的你就去做,你要看得更多。你看到一个县,就做一个县,你看到一个小城市你就做一个城市。你看到未来,你就做未 来。阿里的红利,就是15年以前看到了今天的形势。我相信你们都是在15年之前甚至更早就看到一些东西所以才走到今天。   我们说前三十年难,后三十年难,前三十年难在摸索,后面三十年是因为技术变革,使得商业社会有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个就是互联网变革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性的变化。   我们有今天,是因为我们迅速改变了自己,把握了这一天,但未来技术变革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今天技术变革还在,它一直没有停止过。举个例子,以前出行是马车,后来有了电车。电车与出租车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那些马车夫都觉得很恼火,都想去砸 掉。但后来也会习以为常,一个新的东西出现总会让大家不那么适应,可能会触动一些既有的利益。大家现在看到的不是一种业务,而是一种时代的变革。   我们一直在谈大数据,那么大数据是什么概念?我觉得大计算起来才算大数据,否则数据不连通就是一堆垃圾。   变革二:重塑组织机构帮助你的企业成为百年企业 我天天提醒自己,我们过去常说,四十岁替员工干,五十岁替别人干。我们要重建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商业体系。做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其实就是建组织,你整个制度体系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几年,我们花了最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在数据和钱上,而是在人才和组织上,没有人才储备和奖惩体系,所有的战略都是白说的。你一个人干到死,没有 用,必须有组织来干。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你要是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你的员工马上跳起来,组织分分钟解散。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言行合一。   只有建立组织体系才能不断的把握自己,只有在把握趋势的时候,才能掌握组织。我们喜欢谈企业文化,但其实那些规章、守则都不是企业文化,文化就是DNA,就是你行为的标准,规章越多,文化越弱。文化是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的行为才是企业的文化与标杆所在。   变革三: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放弃什么 互联网能做的东西很多,但我们做我们该做的。我们不是挣更多钱,我们是围绕真正帮你的客户,帮那些相信你的企业去做一些事情。   阿里这家公司不是我的,是我有幸参与的。我们去看历史上中国的商人,有几个有好的结果?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结局都很糟糕。要保持好的结果,就是知 己知彼,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知道客户需要什么?那么,这个公司交给谁。最后我想明白了,最后应该交给社会,交给社会了,大家去管理这个公司才 可以。   回应质疑我不是耍大牌 现在有人说,马云脑子有问题,并购这个并购那个,但是批评我们的之前也没有理解我们,他也不会明白你的未来。   我们始终坚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坚持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我们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个原则不会变。   现在很多人找我找不到,觉得我耍大牌,我不是耍大牌,我是真没时间。从前小企业你做一些变革叫创新,大家都会鼓掌,大企业做一些突破,遇到的障碍会越来越多。   【文章来源:猎云网】
    观点
    2014年07月27日
  • 观点
    多事之2014,盘点全球20大老牌企业大裁员 浓缩观点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似乎迎来了裁员的热潮,有多家大科技公司以及老牌企业展开裁员行动,有的裁员规模之大堪称血腥,然而裁员除了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最终牺牲的还是些普通员工,以下就为大家盘点了2014上半年全球20大老牌企业大裁员。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似乎迎来了裁员的热潮,有多家大科技公司以及老牌企业展开裁员行动,有的裁员规模之大堪称血腥,然而裁员除了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最终牺牲的还是些普通员工,裁掉他们那些公司既可以精简架构,又可以节省一些成本来高薪聘用高技能人才。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从裁员风波中也不妨一窥各大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动向。 以下就为大家盘点了2014上半年全球20大老牌企业大裁员,原文来自网络,经编辑:   微软(Microsoft)(诺基亚(Nokia)) 7月17日,微软就正式宣布一项旨在简化运营的重组计划,全面整合近期收购的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而这次整合,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裁员。微软称,此举将导致公司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最多裁员1.8万人,其中约1.25万人将来自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目前,首批的1.3万人裁员行动已经启动。 编者注:相比以往的死气沉沉,纳德拉在上任以后展现出少见的血性。大面积的裁员势必会让微软在短时间动荡不堪,但没有血与火的锤炼,就不会有真正凝聚在一起的团队。   西门子(Siemens) 西门子首席执行官表示,这家欧洲最大的工程公司将裁减至少11,600个工作岗位,以节约大约10亿欧元(13.4亿美元)成本。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oe Kaeser周四在纽约的一个网络会议上对投资者和分析师们表示,裁减的岗位中,7,600个岗位缘于该公司精简流程、创新部门架构,另外4,000个则是各国区域中心的冗员。他说,有些员工将转岗到新岗位。   IBM 2月26日开始的裁员其内部代号为“阿波罗计划”,裁员人数至少为1.3万人。IBM首席财务官马汀·施罗特(Martin Schroeter)表示,该公司计划花费10亿美元用于2014年的裁员,这一费用可“上下波动1亿美元”,而裁员已从第一季度开始。   英特尔(Intel) 公司计划到2014年底把10.8万人的员工数量减少5%,涉及超过五千人。英特尔的主业仍在受到PC市场的影响,在进军移动领域的过程中也频频受阻,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华尔街可能还是会关注英特尔对PC行业之外的领域有何展望。例如,该公司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就曾经在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探讨了“物联网”趋势。   海尔(Haier)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近日在某论坛上表示2014年将继续裁员1万人。“去年我们去掉16000人,海尔去年年初是86000人,去年年底变成70000人,所以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张瑞敏说,去掉的主要是中间层,还有一些是因为业务智能化之后的人员需求下降。海尔一直在推进互联网转型,在海尔看来,裁员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转型。转型需更多软件开发人才。 钛媒体注:近十多年海尔建立的“实网”如此庞大,此次裁员可以理解为是不惜牺牲销量,对分销体系主动做大手术,未来形成以电商为主的商业模式。但这里必需问,值得不值得?   索尼(Sony) 为了改善电器业务的收益状况,索尼公司目前在日本国内征集提前退休员工,削减人员。2012年度索尼在国内外裁员1万人左右,但是由于销量不振,收益状况的改善并未达到预期,于是决定追加裁员。   松下(Panasonic) 日本松下公司将内部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约1500名员工裁去约1000人,目的在于压缩劳务成本、减轻经营负担。计划于7月1日实施。松下计划将位于大阪府门真市的子公司“松下IT解决方案”出售给富士通。而此公司“情报系统企业”的部分员工采取随业务走的方式一同转移到富士通。目前松下正在与富士通和IBM就分别转移500人左右的方案进行协调。   惠普(HP) 去年12月份,惠普已经正式确认将裁减3.4万名员工,其裁员总数已经达到了4.5万人到5万人。惠普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在随后召开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此次裁员活动将覆盖公司旗下的所有业务部门和所有地区。   戴尔(Dell) 戴尔Dell于2013年基本完成私有化,随后业务重心也从PC转向了企业IT解决方案,戴尔2014年2月裁员1.5万多,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5%。戴尔目前的全球员工总数约为11万,此次裁员隶属于该公司转型的一部分。The Register指出,戴尔将向被裁员工提供两个月的薪水,每任职一年提供一周的薪水补偿,外加上75%的奖金和18个月的医疗保险,以及再就业培训等。   沃尔玛(Wal-Mart Stores)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解雇旗下山姆会员店仓务部的2300名员工,其中一半为中层管理人员。裁员计划仅限于美国市场,根据沃尔玛去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山姆会员店占集团总收入的12%。山姆会员店行政总裁布鲁尔表示,公司管理架构近年渐趋臃肿,为精简架构无奈裁员。   酷6(Ku6) 4月24日提交的6-K文件显示,许旭东接替杜昉出任CEO,杜昉及CTO陆坚离职,酷6同时宣布各个部门裁员40%。   巴克莱 作为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宣布裁员多达15000人,推动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激进重组计划。首席执行官安东尼•詹金斯将宣布关闭那些曾经在该银行表现最好的业务部门,包括大宗商品、新兴市场固定收益以及欧洲大陆和亚洲的部分业务。   联合利华 种种收缩战略之中,联合利华宣布2014年裁员2000个工作岗位的计划似乎并不那么显眼,但仔细观察联合利华的裁员构成不难发现,市场部是最为“受伤”的部门,因为销售不再那么容易。重演裁员悬疑,日化产业受到了冲击,压力巨大,一致采用裁员的方式减轻财务的压力。   露华浓 在中国市场厮杀37年的露华浓宣布撤出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裁员1100人。   博通 美国芯片制造商博通(Broadcom)宣布,将关闭基带芯片业务,并将裁员2500人。在财报会议上,公司首席执行官ScottMcGregor表示,六月份,博通已经作出决定,退出手机基带芯片市场,当时希望能够寻找到买家,不过如今,博通已经决定,关闭基带芯片业务。   苏格兰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准备采取大规模的业务裁撤措施(包括相当数量的投行业务及国际业务),同时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计划裁员约3万人。今年1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为应对销售美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误导顾客购买贷款保险产品等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的索赔,已计提约30亿英镑(约50亿美元)的司法费用准备金。此事件将直接导致该银行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6年亏损。   摩根大通 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2月份宣布在降低盈利目标的同时,还将裁员8000人。据了解,这是由于该行抵押贷款业务萎缩,从而计划限制分支机构的成本支出。据了解,摩根大通可能会为了裁员而砍去其25.1万劳动力的大约3%。被裁人员主要集中在抵押贷款和零售银行业务部门,有消息称摩根大通去年在这两个部门总计裁员约为1.65万人。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裁员是公司必须不断随业务变化而做出调整的一部分。   大智慧 在外部遭遇维权的同时,大智慧内部做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行动,《投资者报》记者从大智慧前员工处获悉,目前裁员规模有1000人左右。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丧失也让众多从事此业务的大智慧员工短时间内难以为大智慧创造效益。大智慧从事金融产品的销售人员,无需任何从业资格证书,入行完全没有门槛。难以想象这些人如何能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伏尔加汽车 俄罗斯伏尔加汽车日前表示,由于该公司旗下的拉达品牌销量持续萎靡,该公司计划今年在俄罗斯工厂削减大约1.3万名员工,较其之前宣布的裁员规模提升了一倍。伏尔加汽车今年1月份曾宣布,为了削减成本开支、改善金融状况,该公司计划今年在陶里亚蒂(Togliatti)工厂裁员7,500人。CEO波·安德森(Bo Andersson)当时曾宣布:“(裁员的)初始目的在于确保公司在俄罗斯车市不振的现状下,仍然能够具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法国Lafuma 为确保2014年达到收拾平衡,法国Lafuma集团新东家Calida集团决定本年度裁员150人同时接手管理这家公司。Lafuma近年来发展遇到颇多问题,财务数字一直表现不佳。截至9月底的2012/13财年该集团销售额仅为1.936亿欧元(2.539亿元),比上一财年大幅下降27.2%,即使在货币中立条件下,降幅也达12.3%。为削减开支,2013年6月,Lafuma公司已经裁员161名,接近总数的1/4。(此文来自网络 转载于钛媒体 )  
    观点
    2014年07月27日
  • 产品
    老兵“兼职地带”:服务规模才是“x兼职”们的壁垒 时间回到 2005 年,互联网行业还在努力的把各种信息搬到网上,那年 3 月杨浩涌的赶集网刚刚上线,12 月姚劲波创办了 58 同城。还在学校的尹啸天和徐丹也加入了这波浪潮,他们要做的是把兼职工作的信息搬到网上,那会儿周杰伦给“动感地带”打的广告火遍大江南北,他们给网站起了个名字,兼职地带。   时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在兼职行业里泡了这么久,徐丹对现在的“兼职热”表现得比较理性。在他看来,最近这一波“后生”的兴起的原因是 13 年出现的用工资源紧张加上 14 年 O2O 行业的迅速发展,释放了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了劳工资源紧缺,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通过使用兼职可以缓解企业用工压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以前是企业强势,我们就对求职者收会员费,100 元一年,保证他们找到工作。现在求职者强势,我们就对企业收费,给他们提供招人的解决方案,收工人工资的 10% 作为服务费。也可以直接做人事外包,招聘、管理、工资发放都覆盖。”在生意人徐丹眼里,兼职的生意遵循商业规律。他现在在北京开了办公室,开始服务美团、58同城这样的客户。 事实上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兼职产品们都发现了最后服务还是要落到企业端。发发精英用自营人才的方式确保企业随时有人可用,一米兼职也引入了“外协”机制来满足企业需求,兼职库在一开始就要为商家提供一站式用工解决方案。   “兼职地带”目前在全国 28 个城市开了办公室,每个城市都有城市经理来对接当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兼职地带“参与整个兼职过程,从招聘到兼职人员的培训,上岗安排,上岗监督,工资结算。同时“兼职地带”也会跨区域调配,他们曾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珠三角工厂打工。据徐丹提供的数据,“兼职地带”目前拥有 1 万家 B 端客户,覆盖高校 1500 所,平台上有150多万求职者,累积上岗 800 万人次。   下一步“兼职地带”希望迅速覆盖全国更多的城市,目标是每天上岗 10000 人。这位兼职老兵认为,兼职产品的壁垒是其服务能力的规模。他认为规模效应能够吸引企业客户,从而通过企业客户提供的优质职位,提高求职者在平台上的黏性。“当你能同时解决美团在所有城市的用工需求,美团虽然不会把所有订单给你,但是会给大部分。当平台上能够提供美团这种明星企业的职位,求职者自己就过来了。”   “兼职地带”创始人团队中,徐丹和尹啸天都有10年兼职行业创业经验。团队今年年初完成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进行 A 轮。未来会考虑针对求职者端在校园金融上进行尝试,一个是利用平台上的沉淀工资,二是解决学生日常的小额借贷。这项业务曾在成都试水,目前也正在推进之中。   相关数据和融资数额由创业者提供,HRTechChina不作任何背书。 来源:36氪,作者:饭遥
    产品
    2015年07月27日
  • 资讯
    要在 LinkedIn 上下载个人资料变得更麻烦了 LinkedIn 改变了处理用户下载个人资料的政策,令大家要备份自己的资料时变得更麻烦了。   本来大家要在 LinkedIn 下载自己的联系人清单、其他有关个人的信息,如个人的 LinkedIn 动态、IP 记录和搜索记录时,只要按下载就可以即时取得了。可是现在 LinkedIn 跟 Google 和 Facebook「接轨」,用户需要申请并等候少于三日才可以下载到有关资料。   所以,HRTechChina小编提醒大家:假如大家要在特定日期前取得上述资料的话,记得提早最少三日申请噜。
    资讯
    2015年07月27日
  • 观点
    现在,培训老师也有可能是你未来的 Boss 在职业教育领域,王博的公司——奇迹曼特(CG Mentor)切了一个非常细分和垂直领域 —— Computer Graphics (计算机动画)。“盐碱地里长出的嫩芽”,这是王博对于《大圣归来》的描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奇迹曼特的故事。CG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小的细分行业,仍然处于一个“发芽”期。   行业拉着“培训”跑 从2011年开始,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就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尤其在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了215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了56.6%,而这个数字在2017年可能会达到823亿(来自易观的数据)。究其背后,有几个原因:   技术的成熟,让在线教育有了可能性; 内容的丰富,人们在网络上能够优质的教学内容; 依托互联网的职业获得爆发,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   不过在这些原因之外,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行业人才缺口在不断扩大,人才的培养的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   将这些特点,投射到CG行业,几乎每一条都适用。CG 这个行业在中国的起步大概在2000年,目前最为集中的应用领域是:建筑可视化、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和游戏美术,而无论具体到哪个领域,每一个都是一个接近万亿级的市场。尤其这一两年,游戏和影视行业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人才的缺口在进一步拉大。   “这个行业一直处于人才紧张的状态。” 王博是中国第一批CG行业的毕业生,几乎见证了中国 CG 行业的起步和发展,“现在,这个人才的缺口在进一步扩大,通过高校和培训机构,仍然弥补不了这个行业巨大缺口。” 而这也是《大圣归来》的执行导演周迅的心声,“缺人,一直都缺。”   企业者也是培训师 如果单从数据来看,现在中国的许多院校都已经开始了 CG 专业,每年高校毕业的 CG 人才已经非常可观。不过,这里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有效人才”。“每年,我们会收到简历,但其中更多的是没法用,这个行业现在是缺人,但缺的是真正能用的人。” 陶冶,《捉妖记》的animation leader,在行业内有着将近十年的从业经验。   线下的 CG 培训机构(火星人、火星时代等)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能够在原有的高校基础上增加 CG 人才供给,但是“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培训无法Follow 上技术的发展。而另外,就是线下培训行业的问题,导致服务最后变成了以销售为导向。”在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王博曾经在线下的培训机构担任培训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CG Mentor 给出的答案,是让从业者进入人才培养的链条。   从业者是最了解目前行业人才痛点的需求方,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哪些 skill 是当你想进入 CG 行业中必须掌握的。因此,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进入,就解决了原有培训行业的两个问题:培训的专业性和人才未来的从业问题。   “在行业中,大部分人都知道 Jean Poh(Dr red 的创始人),知道他做了《地心引力》,都愿意成为他的学生。” 王博说到。事实上,做到专业性,就从另一个角度缓解了学生资源获取的问题。 目前,奇迹曼特已经和超过10家企业签订了行业学院的签约,这些企业的从业者都将会成为平台上的老师,参与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老师也是企业的招聘方,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寻找的一个最为直接的职业出口,毕竟无论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学生的强刚需——就业问题得到了一个解决,而另外企业有了一个简历库,同时更了解其中的每一个人。   《大圣归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下的产物,在长达4年的筹备期中,有不少的学生通过奇迹曼特的平台进入周迅的公司,协助《大圣归来》电影的CG制作。   在线教育是商业模式work的重要利器 让从业者成为培训师,过去也不是没人尝试。而之所以现在能够真正地 work,真正地要感谢的是在线教育,因为它可以让从业者更好地以兼职的方式加入。   奇迹曼特主打的是视频课程+作业点评的方式,其中视频课程均为录播,由奇迹曼特自己的老师进行知识点梳理,制作课程,并且定期更新,可以重复利用; 而作业点评则开发了一套在线1对1的作业点评系统,让导师可以在公司、或者在家操作。   目前,奇迹曼特的全职老师人数在9人,兼职老师的数量在30人,来自业内不同的公司,包括建筑、游戏、美术等等,创始人他们正在尝试跟更多的公司合作,从原来的单一专业——动画,拓展到后期、广告、室内、包装、原画、软装等等,可承载的学生人数进一步拓展,仅在2015年上半年新增的学生人数增长将近1倍。   事实上,这是将“知识传递”和“个性化辅导”做了显著的区别,对于知识性的部分,它是在线所擅长的,标准化,可复制,重复使用,制作成本将会无线趋近于0;而对于个性化的部分,则在线提供的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将社会性质的资源(从业者)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奇迹曼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这种极具“匠人”性质的行业里,不仅仅是动画师,包括设计师,又或者写作,专业性要求高的行业都可以试图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事实上,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职业教育目前正在往更加垂直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到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各不相同,平台型的产品多以考证这样的标准化产品为主,例如尚德;而如果真正想要服务到产业,那么引入企业主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式,IT行业里也有人想这么做,“开课吧”和“猿圈”都在试图用企业主解决目前招聘和教育之间的沟壑。   奇迹曼特去年获得好未来千万级A轮投资,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   来源:36氪,作者:荔闽
    观点
    2015年07月27日
  • 观点
    拉勾无奈转型:四处试错寻求想象空间 拉勾网在其2周年发布会上宣布,将由垂直在线招聘平台向互联网职业成长平台进行战略升级,计划在3年后公司招聘业务仅占整体业务构成的10%,而职业成长业务则占据90%。   拉勾网CEO马德龙现场高调宣称,“我们不满足只是帮互联网人换工作了”,希望在现在业务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帮助互联网从业者的平台,这是招聘行业深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拉勾已不愿只做招聘业务,而是转变为集合招聘、人脉对接和培训于一体的互联网从业者职业成长平台,此外,还将成立成长商学院。   拉勾的平台野心不小,但是审视后即可发现,凭借拉勾现有的互联网垂直招聘业务,与智联、51job甚至猎聘相比,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天花板,无法再支撑高达1.5亿美元估值,只能四处试错,寻求新的想象空间。   笔者认为,拉勾在互联网招聘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但也就是因为其过于垂青小众细分市场,导致市场想象空间不足。即使像马德龙表示的那样,拉勾平台上每天面试的人数有1.8万人,一天就能解决五所高校的就业问题。   然并卵,拉勾在非互联网领域毫无建树,这种自我设限的极端垂直细分,刚开始可能聚焦,但当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发展的枷锁,如果不能尽快洗白身份,到头来可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拉勾转型实属无奈,与婚恋网站类似,包括拉勾在内的招聘网站始终难以摆脱一锤子买卖的悲哀,那就是用户在平台上需求得到满足后,很难再有理由回归,招聘网站用户更多是正在找工作的失业者,消费信心值得怀疑。   拉勾的“亡羊补牢”,只能被视为留住客户的无奈之举,包括应聘者和公司雇主。但转型后的拉勾正在思考如何从用户身上获利,这和之前服务用户从企业盈利的核心价值南辕北辙。甚至可以理解为,拉勾刚开始创业方向就已经跑偏,过于小众的市场,就是独吞,也没多大发展前景。   马德龙曾多次表示:拉勾引给C(用户)做产品,向B(企业)收钱,但还是靠出售广告和线上资源,并没有特别之处,摆脱不了传统招聘网站的困局。   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拉勾转型似乎又沿袭传统综合招聘网站老路,加入了线下职业培训战局,这注定又是一场惨烈混战。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500万左右互联网从业者,平均跳槽周期为18个月,每月约有30万互联网人才求职。市场蛋糕如此之小,再加上多个玩家分食,尤其是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养活一家市值近10亿公司,很难很难。   如果按艾瑞咨询统计,情况可能更加悲观。2015年整个网络招聘市场规模约50亿元。而智联2014财年实现营收10.8亿元,前程无忧预计今年收入则近20亿元,二者已占据大半壁江山,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太少,而猎聘和脉脉的异军突起,想象空间似乎要大的多。   拉勾面临的处境,也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集体难题。创业之初,为了做到小而美,创业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切入,初衷看似理性。然而随着创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不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行多元化布局,很容易作茧自缚。   “拉勾转型在此之前没有敌人,在此之后没有对手。”马德龙的霸气让人侧面。一天就能解决五所高校的就业问题理论上可行,但成立只有两年拉勾如何渡过目前困境,的确让人捏了把汗。   来源:虎嗅网  
    观点
    2015年07月27日
  • 观点
    亚洲市场大浪淘沙,这5家SaaS公司值得借鉴 到2015年底,软件即服务 (SaaS) 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估值很可能达到43亿美元,而在2008年,该市场估值只有3.8亿美元。SaaS当前正在向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A / B测试这些领域渗透,所面临的区域竞争者的数量也随之与日俱增。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道,到2016年底,对SaaS的投资有可能上升到780亿美元。虽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踏足了SaaS领域,想要从中分一块蛋糕,但是我这里只列出了五家公司。这五家公司从很早就进入了这个领域,SaaS从新生事物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他们功不可没。   在线客户服务平台Freshdesk  2010年,印度金奈人Girish Mathrubootham 和Shanmugam Krishnaswamy联合创立了Freshdesk,这个是一个在线客户服务平台,让企业和客户在各渠道均能便捷互动,包括手机、电子邮箱和社交网络。这是第一家获得Google Capital( 谷歌风投)支持的印度公司 。从2014到2015年,Google Capital、 美国顶尖对冲基金Tiger Global以及世界五大风投公司之一的Accel Partners总计向Freshdesk投资了8100万美元。   Freshdesk致力于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它在145个国家都有用户基础,最近的一年里更是拥有了4万名企业客户。   Wingify Wingify于2009年创立,其产品VWO,是一款转化率优化工具,也是一个A / B测试平台。它会将网站设计成两种风格,两个版本网站的流量也会分开计算,这样你就可以看出哪一种更受欢迎。VWO还会提供一定技术支持,让用户可以对网站进行调整,做一些个性化设置,进行网站优化。网站风格非常重要,说不定你改一个字体,就能影响到销售额,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Wingify创始人Chopra对用户留存率和产品易用性非常重视,他会不断接受客户反馈,反复打磨产品。   VWO推出后短短18个月,Wingify就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收入。   去年9月,这家初创公司收购了网站产品意见反馈平台Concept Feedback,Concept Feedback有一批网页设计和用户体验专家,正是Wingify所需。很多企业使用Wingify的产品提升了下载率、注册量和网站销售。目前已经有80个国家,4000左右的用户在使用VWO。   TradeGecko 这家新加坡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Cameron Priest、Bradley Priest以及Carl Thompson联合创立。TradeGecko主要是向企业、生产厂商、批发商以及大部分零售商提供进销存管理软件。近期,该公司获得了来自NSI Ventures 以及Jungle Ventures的650万美元A轮投资。   在过去的三年里,TradeGecko获得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名客户。TradeGecko的目标是,取代当下风行的企业资源规划,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库存管理软件。该公司整合了电子商务网站和财务管理软件,包括目前市场上最好的用于个人计算机的小型商务财务软件QuikBooks,把库存管理服务集成到一个平台上。TradeGecko已经在电子商务领域和Amazon、Magento(专业开源电子商务系统)以及Shopify(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平台)达成合作。打个比方,如果一家企业在亚马逊完成了一笔销售,那么库存列表就会自动更新。   SignEasy SignEasy,2009年由Sunil Patro创立,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创业公司。它让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以及网络签署并填写文件。用户注册应用之后,即可实现电子签名,你可以选择手指触摸输入,也可以使用手写笔来一个漂亮的签名。   为保安全,SignEasy还集成了苹果的指纹识别系统,以此作为身份验证的一部分。该应用提供免费下载,但用户也可以选择程序内购买,比如支付5美元,就可以每年签署十个文件。SignEasy在150个国家拥有超过5万名付费用户。   Hoiio 2007年,Ong Kok Choong在新加坡创立了Hoiio。这家创业公司向企业提供云通信服务及应用,当然,你得先订阅它。Hoiio推出了很多应用,像通信应用、合规应用以及人力资源应用等等,它的目标是让用户花最少的钱,享受最高的工作效率。不过,其中有些应用是要另外付费的。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性来订阅Hoiio的服务。Hoiio向开发人员开放了应用程序接口,让他们可以直接访问语音和短信服务,避免成本的重复投入。该公司还推出了 Hoiio Live,这是一个基于云服务的电话簿,有了它,用户就不必随身携带名片这么麻烦了。目前已经有5000家企业使用Hoiio提供的服务。   5 SaaS startups that have withstood Asia’s test of time The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market valuation in Asia Pacific is set to reach US$4.3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15, up from US$380 million in 2008. As SaaS spreads out into customer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nterprise messaging, HR solutions, and A/B testing,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rong regional SaaS contenders.   According to a PricewaterhouseCoopers report, investments in SaaS solutions are set to increase to US$78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16. While there are more businesses entering the space to claim a piece of the treasure for themselves, here’s a list of five startups that began early in building what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today. Freshdesk The startup was co-founded in 2010 by Girish Mathrubootham and Shanmugam Krishnaswamy in Chennai. Freshdesk is a customer support software that integrate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like phone, email, and social networks to let businesses communicate with customers better. This is the first Indian startup to receive Google Capital backing. Between 2014 and 2015, Google Capital, Tiger Global, and Accel Partners invested a total of US$81 million. Freshdesk works on personalizing its product based on its customers’ requirements. It has customer bases in 145 countries and has on-boarded 40,000 customers in the last year.   Wingify Founded by Paras Chopra in 2009, Wingify’s product Visual Web Optimizer (VWO) is a 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 tool and an A/B testing platform. It designs the website in two styles and splits the traffic of the websit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to find out which one is doing better. The user can tweak, personalize, and optimize their website with minimal IT help through VWO. The changes in the versions of the website, even if it is the font, affect the sales and consequently the growth of a business.   Chopra worked on user on-boarding, usability and getting consistent feedback to improve its product further.   In the 18 months following VWO’s launch, the startup crossed US$1 million in revenue.   In September last year, the bootstrapped startup acquired Concept Feedback, a community of web design and user experience experts to strengthen its platform. Businesses are using Wingify to improve its rate of downloads, signups, and website sales. The startup currently has 4,000 customers using VWO, across 80 countries.   TradeGecko This Singapore-based startup was co-founded by Cameron Priest, Bradley Priest, and Carl Thompson in 2012. TradeGecko provides inventory management software to businesses, mostly retailers, manufacturers, and wholesalers. The startup recently raised US$6.5 million in series A fundingfrom NSI Ventures and Jungle Ventures.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TradeGecko has acquired 10,000 customers from over 100 countries. TradeGecko’s vision was to supersed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another form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business software. The startup integrated ecommerce websites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oftware, inluding QuikBooks, to centralize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service. TradeGecko has tied up with Amazon, Magento, and Shopify, for ecommerce. For example, if a business makes a sale on Amazon, then the inventory list automatically updated. SignEasy SignEasy is a Bangalore-based startup founded by Sunil Patro in 2009. It is a mobile-first solution to electronically sign and fill documents from smartphones, tablets, and web. The user can register with the app and use finger touch input or stylus to save their signature.   SignEasy also integrated with Apple’s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system as part of authentication for security. The app is free to download, though the user can opt for in-app purchases such as pay US$5 to sign ten documents a year. The app has over 50,000 paying customers across 150 countries.   Hoiio Ong Kok Choong founded Hoiio in Singapore in 2007. The startup provides cloud communication and apps to businesses on a subscription basis. Hoiio also has built communication, compliance, and human resource apps. It aims to boost its customers’ productivity at a lower costs, but does charge separately for certain apps.   Depending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business, Hoiio’s services can be subscribed. It launched APIs for developers to access voice and SMS services without incurring huge costs. The startup also launched Hoiio Live, which is a cloud-based phonebook to avoid the hassle of carrying business cards. Hoiio currently has 5,000 businesses using its services.     Source:techinasia
    观点
    2015年07月27日
  • 投融资
    企业绩效管理云服务平台 Vena Solutions 获得 3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老板再也不用担心我用 Excel 做错业务数据啦! 编者按:基于 Excel 电子表格优化,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服务 Vena Solutions 公司是一家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基于云服务技术的企业绩效管理软件提供商。本周一(7月25日),该公司宣布获得了一笔约 3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领投方是增长股权投资公司 Centana Growth Partners。   Vena 可以将电子表格 Excel 整合到一个企业级的集中式数据库、工作流、以及详细审计索引商业解决方案之中,得益于此,很多全球性品牌商无需再费力开发各种 Excel 数据模板和报告,Vena 软件可以支持各种企业绩效管理数据应用,包括编制预算、财务封闭管理、数据报告、以及其他流程驱动的电子数据统计,等等。   Vena 是目前业务增长最快的云技术企业绩效管理软件供应商,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Don Mal 充满自信的表示,Vena 至少领先其他行业竞争对手五年时间。而且,在刚刚结束的二季度中,该公司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表现。但尽管如此,他们现阶段还无法取代 Excel 在企业级应用的地位。   Centana Growth Partners 是一家增长股权投资公司,在硅谷和纽约设有办事处,他们主要投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里的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高增长初创公司。针对本次投资,Centana Growth Partners 风投合伙人 Eric Byunn 表示: Vena 的客户主要是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级用户,其客户数量增长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支持自动化金融数据、会计数据、以及其他常规报告功能,而且能够帮助企业组织、优化以电子数据表格驱动的业务流程。   据了解,该公司计划利用本次最新投资加速业务增长速度,主要完成以下三大目标:   一、五年内,全球客户获取量和年常续性收入两大指标实现100%年增长率 二、将一般运营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合作伙伴、专业服务、销售及营销,等领域。 三、在全球范围设立办事处,扩大业务团队——目前业务已经覆盖四大州   本次融资,是由毕马威企业财务公司提供的独家投资顾问服务。   作者:Farmer 来源:鸵鸟电台
    投融资
    2016年07月27日
  • 资讯
    工资钱包获新一轮2亿人民币融资 企业人事金融服务领跑品牌“工资钱包”宣布完成新一轮2亿人民币融资,由软银中国资本和柚子创投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此前工资钱包曾在2015年9月获得软银中国资本的战略投资,这也是该品牌在一年内的第二次融资。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拓展更全面的企业人事金融服务场景,并加大科技金融领域的投入。同时,工资钱包还将通过横向的产业整合与纵向的产品优化继续扩大盈利规模。   近两年,迅速成为“投资风口”的企业级服务市场涌入很多创新型互联网企业。从切入场景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1.从企业办公协同效率入手,其服务目标更倾向于C端用户,追求C端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2.从企业人事和管理需求入手,首先用信息化技术解决企业人事和管理流程中的痛点,进而为其所覆盖的C端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第二种商业模式与企业用户建立了更深度的合作,现金流更健康,用户基础更扎实,且具备和传统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产业整合的优势。   目前来看,工资钱包选择的是第二种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网云付系统”、“科企云SaaS系统”、以及常规人事管理服务。全网云付系统支持境内外超过2000家银行的企业间资金快速结算,并可为薪酬代发业务提供免费的实时结算通道。科企云SaaS系统则是一种可定制的HR SaaS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和生产成本;科企云为企业提供考勤管理、薪酬服务、社保服务、福利管理、税务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在线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用户提供轻量级的标准化解决方案,门槛较低,应用简便;针对大型企业用户,工资钱包则提供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工资钱包还可通过科技金融工具的优化,帮助有需求的企业建立雇员福利基金。该基金可用于解决企业雇员预支工资、分期消费、租房、购房、购车等生活需求,帮助企业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福利体系,从而协助解决吸引人才和管理人才等问题。在个人端,基于工资钱包提供的人事管理服务,企业雇员可通过工资钱包手机APP查看电子工资单和社保公积金的缴纳详情,预约体检或在线进行商保理赔;并可选择安全专业的财富管理计划,包括提现可实时到账的活期产品和由保险公司本息承保的定期产品。   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周晔博士表示,工资钱包被资本市场所青睐在于其三个优势,即“入口优势”、“数据价值”和“清晰的盈利模式”。通过薪酬社保服务、福利管理、财富管理和查询功能,工资钱包成为了稳定收入人群经常访问使用的平台;与此同时,基于稳定收入人群的真实收入、社保公积金缴纳、工作履约能力等情况,工资钱包可为个人用户提供更低成本的信贷及更合理的科技金融服务。工资钱包最初被市场所关注源于其中国的“Zenefits”模式,而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人事服务+科技金融”这一理念拓展了比Zenefits更多的服务场景,同时放大了人力资源的数据价值和“稳定收入人群”的流量入口价值,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据了解,工资钱包核心团队全部来自于行业知名企业;人企服务团队来自于ADP、Fesco、易才等机构;科技金融团队来自于瑞士银行、中国平安、IBM等机构。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逐渐清晰,已占领企业人事金融服务高地的工资钱包与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进行资源整合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工资钱包与人力资源行业的深度合作已成为科技力量和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行业变革的典型案例,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成为行业看点之一。  
    资讯
    2016年07月27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