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11月21日】
  • 观点
    后PC时代:新潮CEO时兴无PC办公,你以为如何? [摘要]进入后PC时代,他们放弃了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主要的办公工具。 移动互联网时代,PC走向没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行其道。据国外权威媒体报道,在一些理念先进的大企业,新潮的首席执行官们,开始带领员工转向完全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无PC办公时代”,工作效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提升。     如今的移动设备性能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丰富,过去牢牢占据高管办公桌的台式机和笔记本,开始被边缘化。     七月份出台的报告显示,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在内的电脑市场,今年将会萎缩6.7%。反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仍在大幅增长中。     据报道,一家名为EliLilly的公司,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已经让整个的销售部门摆脱了笔记本电脑,他们购置了1.8万部iPad平板电脑,充当销售代表和医生客户沟通的重要工具。     该公司的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梅铎斯(MikeMeadows)表示,从笔记本电脑到平板电脑,销售人员无需再背着笨重的设备以及忍受弱爆的电池续航能力,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全球知名的饭店及娱乐休闲集团喜达屋,去年搬迁到了康涅迭戈州的新总部,当时首席执行官帕斯哲(FritsvanPaasschen)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改变一下自己的办公习惯。     帕斯哲决定以后放弃使用电脑,完全借助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如今,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一部iPhone,一部iPad就可以处理完所有的工作。     帕斯哲表示,从PC切换到移动设备并不一帆风顺,他自己要比公司的其他员工顺利一些,因为过去他经常出差,外出参加会议,都会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办公。也自己算是一个“无PC办公”的较早接触者。     正如上述的例子所表明,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和专业白领,正在进入后PC的时代,他们放弃了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主要的办公工具。     这种办公工具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办公场所的装修和布局风格。     在喜达屋总部,帕斯哲的办公间里再也找不到放置电脑的办公桌,也没有了传统电脑典型的凌乱的线缆等。他的办公间内,放置了一个大沙发,一张可以用于进行会议的桌子,桌子上配置了许多电源插座。     实际上,帕斯哲真正的“办公间”,都在他常年携带的黑包中,这里放着iPad平板,一个键盘,以及一个存放充电器的塑料袋。     据同事们反映,在完全依赖移动设备之后,帕斯哲发送的短信和聊天信息比过去有所增加,另外他还会利用谷歌的视频群聊工具Hangouts以及苹果的视频通话工具FaceTime,和下属沟通,查看工作业绩。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老总们利用智能手机充当主要办公工具,他们不再简单依靠手机内置的各种办公软件,比如电子邮箱等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发了专门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运营的企业业务处理专用软件,这使得智能手机可以发挥出最高的效率。     比如喜达屋集团也开发了有关酒店客房管理的专用APP,采集了集团全球酒店客房的1200多万个数据,比如某一间客房是否靠近电梯,是否配置了一个完整长度的镜子,都可以查询到。     帕斯哲的做法,也影响了公司的其他高管。比如喜达屋集团负责数字业务和要客部门的全球高级副总裁霍德伦(ChrisHoldren),他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常年搁在纽约的家中,每天两个多小时的上下班时间内,他可以利用iPad和iPhone处理业务,和公司同仁保持联系。即使是做报告、向客户进行推介活动,他也完全依靠iPad。     办公工具的移动化,也让公司整个的办公文化更加简单高效。据悉,喜达屋集团今天举行任何会议,都不会备有纸质材料,另外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也做到言简意赅尽量简短,帕斯哲本人开会,也不会打开繁琐的PPT材料。(晨曦)   来源:腾讯科技
    观点
    2014年11月21日
  • 资讯
    Salesforce第三财季营收与利润均超分析师预期,但当前财季业绩预期疲软 Salesforce今天发布了201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显示,Salesforce当季实现营收13.83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合每股收益0.14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Salesforce第三财季净亏损3892万美元,合每股亏损0.06美元。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计Salesforce第三财季营收为13.71亿美元,合每股收益0.13美元。     第三财季,来自重复性订阅产品的收入在Salesforce总营收的占比达到了93%,与去年同期持平。对于任何一家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而言,订阅收入都是一项重要指标。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Salesforce的亏损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2014财年第三财季,Salesforce亏损达到了1.24434亿美元,合每股亏损0.21美元。2015财年第三财季,Salesforce的总营收同比增长29%。     对于当前的第四财季,Salesforce预计公司营收在14.36亿美元到14.41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25%到26%。     此外,Salesforce预计公司营收增长速度在即将到来的2016财年会继续下滑。该公司预计,2016年财年营收介于64.5亿美元到65亿美元之间,比2015财年增长约20%到21%。     Salesforce的营收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不足为奇。按照规律,每次营收数字太大,都会对同比带来更大的拖累。Salesforce预计全年20%到21%的营收增长速度好像也不能激起投资商的热情——毕竟,该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出现下跌——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太疲软。分析师此前预计2016财年Salesforce的营收增长幅度只有数百万美元。   截至2015财年第三财季末,Salesforce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3亿美元。     这个季度,由于Dreamforce用户大会的举行,Salesforce一直忙着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其中一个重磅产品就是外界期待已久的分析产品“Wave”。除此之外,Salesforce还宣布他们正在扩大与微软的合作范围(双方合作始于今年春天),同时对移动应用开发项目(现称作Salesforce 1 Lightning)进行重大调整。Salesforce还对旗下核心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做了更新,增加了交互式实时客户服务功能。   Salesforce Slips On Weak Guidance, Despite Beating On Both Revenue And Profit In Its FQ3 In its fiscal 2015 third quarter, Salesforce reported revenue of $1.383 billion, non-GAAP earnings per share of $0.14, a GAAP net loss of $38.92 million, and a GAAP loss per share of $0.06. Analysts had expected $0.13 in adjusted profit on revenue of $1.371 billion. The percentage of its revenue that came from recurring, subscription sources — a key metric for any SaaS business — totaled 93 percent for the firm, unchanged from the year-ago quarter. The company’s GAAP losses were down steeply year-over-year, when the company lost $124.434 million, or $0.21 per share. For the period, Salesforce’s total revenue rose 29 percent compared to its year-ago quarter. For its current fiscal fourth quarter, Salesforce expects revenue of $1.436 billion to $1.441 billion. Those figures would push the company’s revenue up between 25 and 26 percent on a year-over-year basis. Salesforce expects its revenue growth to slip further in its rapidly-approaching fiscal 2016, during which it expects to generate top line of $6.45 billion to $6.50 billion, which according to the firm will represent growth of around 20 to 21 percent compared to the preceding fiscal year. That Salesforce is seeing slowing percentage growth is not surprising.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drags harder every time you increase your revenue compared to a prior-year quarter. Salesforce’s predicted full-year 20 to 21 percent growth doesn’t appear to have greatly enthused investors — its shares are off after-hours, after all — but I don’t think that the number is too soft either. Analysts had expected a few hundred million more for its fiscal 2016. The company had cash and equivalents of $1.83 billion at the end of its fiscal third quarter. Salesforce has been extremely busy this quarter making a flurry of announcements around their mega Dreamforce user conference. The big news was the long awaited analytics product called Wave. In addition, Salesforce announced that they were extending the partnership with Microsoft announced last Spring and there was a major overhaul and rebranding of the mobile app development program, which is now called Salesforce 1 Lightning. They also gave their core CRM tool a refresh and added an interactive live customer service feature.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1月21日
  • 观点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在九个领域的50个预言,你们来感受下 预言一:数据总线+插拔式业务组织将成为企业常态;   预言二:企业的部落结合打破传统边界;   预言三:跨界与颠覆成为常态,不再有稳定的生意;   预言四:智慧资产的保护藩篱被打破,火速创新成为主流;   预言五:专业化、个人化的工坊将再度复兴;   预言六: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将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   预言七:极致主义将成为企业创新的文化;     预言八:创新英雄将不再被赋予强盗资本家的印象;   预言九: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消费者日益变得赤裸,消费者代言机构强势崛起;   预言十:商铺的一般体验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像剧场一样形成与线上的高度差异化;   预言十一:CIO将成为首席洞察官,跻身于仅次于CEO的核心层;   预言十二:资本与创业者的矛盾加剧,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预言十三:对于儿童心理世界的理解与运用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预言十四:创新代际下移,少年极客不断涌现;     预言十五:体验式课堂将是学习完成变为学生主导型学习;   预言十六:面向网络的公共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预言十七:学习碎片化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得到支持;   预言十八:学术进一步市场化,学术与商业、公众的边界进一步打破;   预言十九:新媒体业已经完全占据媒体主流;   预言二十:在海量信息时代,消费者心智受到快速专业解读者高度影响;   预言二十一:自媒体大兴其道,成为社会人的标配;   预言二十二:随着屏一代成为社会主流,加速整个世界的电子化、数字化和工具化;   预言二十三:电影与电视产业将成为资本与互联网业的结合体;   预言二十四:媒体业已经开始很难被定义为独立产业;   预言二十五:时代主流话语碎片化、世俗化,大时代不复存在;   预言二十六:社会以某种宽容机制确保另类信息的表达与传播;   预言二十七:大量的志愿型、公益型媒体出现;     预言二十八:出现专业化家庭幸福托管行业;   预言二十九:回归家庭的简朴生活价值观大兴其道;   预言三十:旅游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车联网成为社会基础设施;   预言三十一:新一代懂互联网的老年人,使老年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预言三十二:电子产品的广泛化造成了严重的家庭沟通不足,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激增;   预言三十三: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影响力显著上升,开启她世纪;   预言三十四: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发生改变,做自己的理念汇成洪流;     预言三十五:社会型企业大兴其道,成为衔接公益与商业的桥梁;   预言三十六:对于科技创新的抵触感加剧了人们追求心灵觉醒的愿望;   预言三十七:健康主义者开始成为社会人群中数量庞大并具有影响力的人群;   预言三十八:知识化、专业化的新蓝名阶层出现;   预言三十九:人们对于电子化、数字化、社交化工具的高度依赖,造成了系统性风险累积;   预言四十:类似于梭罗的理念大兴其道,价值观进一步分化;   预言四十一:商业交易过程开始变为买卖双双的及积极心理过程;   预言四十二:技术的进步支持人们越来越多样的多样化探索;   预言四十三:网络开始成为艺术传播的主流渠道;   预言四十四:大批个体艺术家崛起,个人策展开始规模出现;   预言四十五:深度阅读崛起,带动文学复兴;   预言四十六:东方哲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并被纳入政治、商业、教育的各个范畴;   预言四十七: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已经开始充分的互动化;   预言四十八:大批被数字化的艺术遗产,带动了艺术价值的传播;   预言四十九:历史得到大数据的支持,以多种艺术形态为当代人接受;   预言五十:馈赠分享、专业多元、自我赋权、多样探索开始成为当代人主流观念。   来源:培训经理指南
    观点
    2014年11月21日
  • 资讯
    对“网络一代”员工的管理方法几乎都是错的 全球解决方案网络 Tapscott Group 首席执行官 Don Tapscott 在这篇文章中告诉全球创业者,应该怎么去获得和管理你的年轻员工。目前人才管理模式是:招聘、培训、管理、维系和评估员工业绩。但 Don 认为:这些方式统统应该被推翻了,未来,一些明智的公司会打破这些老模式。     第一,不要招聘。   旧模式是:通过单向度广告招兵买马,但现在,这种方法耗时又耗钱,实际上企业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影响,让“网络一代”了解你。就是说,如果你想吸引优秀的人,你就通过搭建你公司关系平台吸引他。同时,老模式下的“面试”求职者被动谈及自己个人优劣势、学识技能水平,甚至是通过最无效方式即“职场测试”被面试者横七竖八评价,这种方式也该被统统推翻。     如果你想发现、吸引以及识别然后雇佣最好的人,你就该把下面这整个过程视为是一个“对话”:从你非常早期、甚至这些人还在高校时,你就通过交给他们项目、让他们兼职参与、建立合作关系以及“暑期雇员”这种方式去发现和了解最好和最聪明的人。而到了你需要去招聘他时,实际上已没有什么“招聘”动作发生,因为你早已经“整合”进你想要的人。这只是一个“界线”上的变化,你只是把一个你本来的合作者带入你企业“界线”内而已。     第二,不要培训   知识经济中,工作和学习根本是一回事,此刻你读一本书时,你是在工作还是学习?所以,富有终身学习氛围的职场环境比“培训”更吸引这代人。     透露一个秘密:我们公司关于“培训”的策略只有三个字:“Everyone must blog”。因为写博客过程中,每个人都学会如何去调查,如何写得更好,如何表达自己思想、以及如何融入这个世界。特别是“网络一代”,只要经过精心教导,就能迅速做出反馈,对企业政策、业绩做出积极贡献。     所以组织培训初期,企业要发挥创造力、灵活性,让新员工接触各层领导、各种职场环境、各种工作责任。在这个阶段,了解整个企业组织并进行有效互动获得双赢。企业付出的这些努力,将受益于较低员工变动率,较高工作热情以及快速丰厚的员工回报率。一句话,企业如何提高职场学习含量?打造职场学习环境。       第三,不要管理   乏味的传统企业分两个等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顶端是最高管理者,低端是永远被管理的员工,然后中间人员游走两者间。但这种等级变化速度缓慢,因为信息不共享,员工和管理层之间是被割裂的。     所以实际上越来越多传统管理方法和监督机制已经不奏效。优秀管理者会通过:分配权力、赋予员工权力。越来越多企业将决策权下放,和员工平等沟通,同时欣然接受新科技,使员工能便捷和企业内外部人沟通。     这种模式摒弃企业层级桎梏,将内部团队与一个健康的外部网络相连接。合作是双行道,对工作方式、工作流模型、工作日、工作地点,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服务等等这些方面,管理者应该重新考察并尽可能修正,让它们最大可能适应“网络一代”员工。       第四:不要特意去维系关系   现在的工作环境,实际上所有一切都高度流动,优秀员工也一样,网络技术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随时随处找到适合人才,这就开启了企业与优秀员工之间的新关系。     就好比大学校内网,企业应该把员工当成网络节点,当成是了解企业内部环境、能增加企业价值(即使离开后)的节点。社交网络和其它网络平台使公司前员工和现员工一样交换资源、传播信息,“网络一代”对此已习以为常,而且非常适应,这群玩着 Facebook 长大的新生代们认为:这样的交流模式实在太自然不过。所以不要去特意维系关系,我的一些优秀员工其实不在我企业内,那么你的企业要怎样演变成一个网络式而非“堡垒式”员工构架?       第五,不要做年度考核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群 20 多岁的年轻员工需要很多“反馈”。对这群一直跟数字交互技术打交道的新生代来说,这就是他们思维方式,这种互动性交流对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他们期待“双向性互动式”交谈,而不是来自家长、老师、老板的单向说话。他们习惯了从朋友那获得快速反馈,无论是关于家庭作业、新颖玩意还是现在的工作。     所以传统年度绩效考核,老板根据企业目标对员工表现进行单向评估,对“网络一代”意义不大,而且反而会降低他们热情。这种考核一年一次、滞后于平日表现、绩效考核奖惩个人行为,而非新生代员工最爱的团队合作方式,过去这种绩效考核行为主要是为提职发薪而非提高业绩表现。     那么企业应如何应对无限渴求反馈的一代呢?如何评价 30 岁以下“网络一代”业绩呢?今天已经出现一些新网站比如 Work.com。这个网站有实时反馈功能,员工无需再为管理者评价苦等一年,使用 Work.com 员工可以输入问题(50个字以内),然后即时发给自己信任的人,如上司、合作者甚至客户或供应商, 然后得到反馈。     像我这样步入中年的一代人也许担心,这种咨询邮件会否塞爆我邮箱,但是我认为,当我看见“网络一代”员工开始用这种软件迅速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这些管理者们也该停止抱怨了。     (本文版权归作者 @ 李晨所有  ,来源:硅发布 微信号:Guifabucom)
    资讯
    2014年11月21日
  • 资讯
    workday 发布第三季度财报,亏损超出预期,达7780万美金 据ZDnet消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商Workday近日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净亏损达7780万美元,每股约合41美分,收入约为3.03亿美元。汤森路透消息,华尔街此前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亏损为4美分,但显然Workday的亏损已经超出了华尔街的预计。但Workday的前景还是光明的,该公司第四季度营收预计在3亿1700万美元至3亿2000万美元之间,将比去年同比增长40%-41%。该公司表示正在努力拓展金融领域的客户,且称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AON(怡安)将使用其公司的金融管理软件。 workday第二季度财报刚刚实现盈利,这个季度又出现较大亏损,更多信息我们将后续报道关注。 当前股票价格略微上涨,达83.11元,总市值达到92亿美金。
    资讯
    2015年11月21日
  • 资讯
    “自客”宣布获BOSS直聘战略投资,资方同为高榕资本 7月份报道过,“老虎科技”获得高榕资本的10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随后其产品“自客”正式上线。而近日,自客又获得BOSS直聘的战略投资,除资金支持外,双方将从平台、品牌等范畴建立深度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战略投资由高榕资本主导,高榕既是自客的天使投资方,也是BOSS直聘的上一轮融资领投方。并且,自客的创始人文双、BOSS直聘的创始人赵鹏都曾任职智联招聘,两人为前同事关系。谈及本次合作的原由,文双表示,主要是由于双方既同属于招聘领域,又在产品形态上互补。   自客定位自由职业者招聘平台。具体来说,企业通过平台发布用人需求,平台上的自由职业者竞标,企业可以在线上看到候选人的职业经历等,挑选好候选人后,双方线下对接完成任务,再回到线上确认结束。目前平台上的人才包括独立的自由设计师、自媒体人、自由开发者、行业专家等,其中以互联网从业者居多。   而Boss 直聘成立于 2013 年 12 月,公司旗下有三款产品,分别是看准网、Boss 直聘和店长直聘。其中,看准网是一个公司点评平台,为求职者提供职场点评资讯,帮助他们 “进对门”; Boss 直聘则定位白领全职招聘,店长直聘定位服务业蓝领兼职招聘,后两者都主打移动端,让求职者和 Boss 之间直接开聊找工作,帮助用户 “跟对人”。   这样看来,两者合作后,市场可以覆盖全职、兼职,用户人群则可以覆盖白领、蓝领。   此外,文双还强调,公司可以在半年内连获两轮融资,主要是因为其创始团队拥有10年以上招聘经验,深知招聘市场逻辑。   据悉,自客的微信端和PC端在今年8月上线以来,平台已累积用户近3万,入驻企业近2千,其中80%是拥有3年以上经验的互联网中高端人才,自客APP将于12月初亮相,公司已启动A轮融资。 巧的是,上周刚报道过拉勾网发布新品“大鲲”,也想切兼职外包的蛋糕。自客与大鲲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但打法却不同。自客基本是完全对标美国自由职业者网站Upwork(合并前的Elance-oDesk,其估值超过10亿美元),覆盖全行业,先做平台。而“大鲲”只做设计师和开发者,类似猪八戒威客、实现网、Coding的码市等,涉及后端的一些对接服务。不过现阶段,自客与大鲲都处于免费阶段。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6999.html
    资讯
    2016年11月21日
  • 观点
    企业服务的最新干货,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经纬低调出品】 如果说未来十年创投市场的机会最有可能来自于哪里,企业级市场显然是一个。企业服务现在已经成为全球 VC 投资最活跃,最为关注的领域。经纬在这块的布局始于 2012 年,我们的企业服务垂直小组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分析现状、观察趋势。经纬中国投资董事熊飞在最近出席兴业研究所活动时,分享了一些最新的现象和观点,包括中美企业服务市场的现状和机会,可供创业者把握的一些关键指标等等。以下,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投资时点往往相差三到四年,当然现在时差也在逐渐缩短。例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经纬 2011 年投了很多,而二级市场在 2014 年才开始;经纬是在 2012 年底开始投企业级服务的,包括销售易、北森、OneAPM、青云、七牛、环信、GrowingIO、永洪 BI 等等,而二级市场在 2016 年才开始关注。下面我将系统地分享一下经纬在企业级服务方面投资的经验和投资思路。 海外企业级服务市场   趋势1:SaaS 服务正在替代传统软件 2016 年美国企业级服务市场持续火爆——今年美国绝大部分科技公司 IPO 都是 toB 公司,包括 Twillio、Nutanx、Coupa 等等,并且表现都很好。Twillo、Nutanix 的股票都翻了两三倍以上。 2016 年 SaaS 中的 CRM 是第一个超过传统软件的领域。因为 SaaS 服务的定价一般是传统安装软件的 1/3 到 1/5,所以就项目份额而言,美国 SaaS 市场大大超出传统软件市场,美国 SaaS 市场与传统软件市场份额之比是 75% 比 25%。 其实 Salesforce 早已成为 CRM 的领军企业了。这一趋势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比如说在 HR 领域,Oracle 斥资 100 亿美元收购 PeopleSource。但是从去年开始,Oracle 已经停售 PeopleSource 的全部传统产品,只卖 SaaS 版的 HR 软件 Fusion。从去年开始的 Oracle 的两届年度大会,其 CEO 也只讲云。 趋势2:最后一波上云的公司也开始上云了 举三个例子☟ ➀ 某美国最好的信用卡银行之一,已经把其约 70% 业务搬到云上。 ➁ 去年某家在美国大数据云领域排名很靠前的公司建议摩根士丹利上云,被摩根 CIO 拒绝,回绝的理由是,“No Cloud”。今年摩根士丹利的 CIO 自己找了三十家云服务 CEO,来见他们的 CEO 戴蒙,集中选型和交流,而且信誓旦旦说要上云,原话是“ We will be in the cloud not the future, but now . ” ➂ 在美国 Azure 和 Google 非常努力地在与 AWS 抢占公有云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有三个云的选择。这一方面因为 PK 使得价格大幅下降,我听说有家世界 500 强公司,因为引入 Google Cloud 和 Azure,使得云主机的价格下降了 40%;另一方面避免 Lock in,公司有了 3 个云的选择,有了 Backup,使得 CIO 在上云的时候,少了非常多顾虑。   趋势3:云服务加速增长,初创公司明显 美国这个趋势在初创企业中尤其明显。达到 1000 万美元年收入的时间,2006 年发布的 Box 大概花了 39 个月,2009 年发布的 Yammer 用了 33 个月。而 2014 年发布的 Slack 只花了 11 个月,增速是过去的三倍。不仅在美国,中国也是这样的,我们投资的不少企业服务公司在成立第二年,营收就达到千万人民币量级。 我们认为传统厂商的增速放缓,给云计算提供商增长加速作用是很明显的。美国从 2008 年到 2014 年云服务公司的增速是 60%。更不用说 Salesforce 这样的企业,其营收在五十亿美元级别,还能保持 30% - 40% 的高增长。 中国企业级服务市场 我们认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还处在婴儿期,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美国和西欧人口加起来是 11 亿,而中国是 13 亿。中美 toC 市场规模是类似的,Amazon / FB / Google 和 BAT 的市值是一个量级。美国 toB 市场光 Oracle、SAP 和 Salesforce 就是 5000 亿美元的市场,而中国是一片空白。我个人估计中国整个 toB 所有公司市值只有这三家总和的 1/10 都不到,即 500 亿美元。但市场规模方面美国加西欧是 2500 万家企业,而中国是 2000 万家企业。 所以在中国 toB 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业务价值的洼地。因为这是每个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下面就有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如果美国是一个生态,那在中国就几乎就是零。这对中国的创业公司也是很大的机会,比如说我们投了北森,它从测评开始做起,然后做招募,然后做绩效,会发现在中国你有可能去做到比还美国要大的一个领域。 中美对比 美国信息化是 30 年,这点我觉得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就是为什么我去美国交流,负责企业服务的同事几乎都非常羡慕我们,这是因为在美国企业服务是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是 30 年前企业信息化,从 70 年代,80 年代开始,包括 Oracle、SAP 和微软的兴起; 第二波浪潮是十几年开始的云计算,从 Salesforce 1999 年创立开始,已经十七年,包括了 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Netsuite 等一批百亿美元量级以上的公司; 第三波浪潮是现在的刚刚起步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应用,不过才刚看到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收获期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中国非常夸张的是三波压到一起,就是三年前没有人谈企业服务,没有什么人谈信息化,三年之前也没有人谈云计算,更不要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应用,如今的中国是三波浪潮加在一起。 这其实非常像 15 年前的 toC,因为像电商领域,中国的集中度就比美国高很多,线下的华联、农工商业等等因为运营精细化积累不高,在电商领域是没有办法跟淘宝和京东 PK。但美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加之沃尔玛,costco 有多年的运营精细化积累,它其实能去很大的稀释亚马逊的竞争力。今天在企业服务领域,我们是能够期待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公司去出现的,并且也有可能达到京东淘宝在商业零售所占的份额。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些机会。 VC投资机会到了的原因   经纬 2012 年开始投企业服务的时候也很苦逼,没有 VC 在看这个领域。我们 2015 年上半年和所有 VC 说,今年是企业服务元年,基本上现在企业服务都是所有 VC 关注前三的投资热点,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➀ 人力成本到了一个拐点 举个例子,六年前一线城市一个人一个月工资可能 3000 块,一台电脑 5000。那现在反过来,一个人 5000,一台电脑 2000 - 2500,京东上可以买一个笔记本电脑,就是原来是 2:1,现在变成 1:2。因为企业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决策,所以就是你过去的时候觉得 IT 很贵,但是它会越来越便宜,值得跨过你的决策临界点。此外,中国的人力成本还在面临每年 10% 到 15% 的增长。 ➁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供大于求。以前各行各业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只需要做两件事,拉贷款和扩产能,不用特别提高效率,业务就能增长很快。但是从过去两年开始,每个公司都在说,你能不能帮我在不加人的前提下,通过 CRM 把我销售的效率提高 30%,或是通过一些差旅管理把差旅成本降下来,这种效率的增长成为他们利润来源的一个核心。 ➂ 国内 IT 渗透率极低,这是潜在巨大机会 美国目前 IT 的渗透率大概超过 85% ——美国你只要超过 30 人的企业,一定会用很多的 IT 产品。中国的渗透率仅大概 10%,两三百人的企业往往用的都是 excel 。渗透率低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国外的软件是 global price,定价跟中国劳动力成本大概是 1:1 的关系——企业服务软件的作用是节省人力,你在美国省了十个人,也就是省了 50 万美元,收费 15 万美元,企业主觉得非常好;但是在中国你省 10 个人,节省 50 万人民币,但定价还是 15 万美元,中国公司觉得你疯了。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企业的 IT 渗透率一直很低,低渗透率留了大机会。 去IOE是一个大势所趋 10 年前大家都想用智能手机,但是所有人发现智能手机要六千块一台,那所有人说哇,那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真的是猴年马月。但是没想到一两年之内,小米、OPPO、华为、中兴、联想就出来,一两千块的手机迅速把中国智能手机覆盖率变成 90% 以上。我觉得同样的故事一定也会发生在企业服务,而且需求非常强劲,这给了国内的创业公司巨大的一个市场。 我们 2012 年刚投的时候,行业处于还早期,高估值公司很少;今年大概有八到十家估值在两三亿美元及以上的估值,增长非常快。我觉得从 2018 年开始,这个领域应该会系统性出现一批独角兽并登陆资本市场。另外很有意思的是,这个领域的很多公司都在陆续登陆国内的资本市场,就是因为企业服务有收入,商业模式非常清晰,有续约率。我觉得是非常合适国内二级市场关注的标的,所以现在很多二级市场非常领先的卖方分析师和投资人开始去系统性了解这个行业领先公司,做好铺垫,等到一两年之后登陆主板市场后,可以先人半步去布局最优秀的公司,最早一波得到行业红利。 关于对公司判断的逻辑   ➀ 看目标客户规模 目标客户规模非常重要,因为企业服务本质上是卖给中大企业。我举个小例子,如果公司大概就二三十个销售,有无数种方法去提高效率,比如说是第一名拿一个 iPhone7,或者说我作为老板每天跟这二十多个人晚上加班,逼着大家去努力。 但是你管两三百个人,软件就成为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工具了,因为你不可能盯着两三百个人,你也不可能随时都跑在一线。所以越是大公司,对于软件的需求就越强。我们投的所有公司,我们都会问你的目标客户究竟是多大,这决定了你最终能从客户身上收到多少钱。 有一点很有趣,Gartner 和 IDC 的报告中全球 IT 投入的 90% 来自于财富 2000强,剩下的 10% 中的 90% 来自于 2000 到 2 万强,就是你公司如果能力比较有限,做不到财富 2 万强的生意,你就只能拿 1% 的市场。工商银行一家在 IT 上的投入,可能是所有城商行加起来的总和再乘以二,体量决定了他的投入,体量越大越需要 IT 来管理,对 IT 要求就越高。 ➁ 建议直销模式为主 虽然分销看上去增长会很快,但是 SaaS 本身是要看续约率的。因为 SaaS 不像之前的传统软件,卖进去,过了验收就收掉 90% 的钱,10% 的尾款可能都无所谓了。但是对于 SaaS 来说,第一你希望是个持续的长期收入,往往是你进去的时候第一年可能收了 40 万,第二年继续能收 40 万,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以此类推下去。 其次,你希望它越用越好,使用量和付费都越来越多,即原来可能 1000 个账户收 40 万,你希望他明年要扩到两千个人,另外几个部门都用也都用起来。这样 2000 个账户,年付费就提高到 80 万了。 这么算下来,一个客户的生命周期你可能能收到 200-300 万。如果通过分销,不能卖对客户,服务好客户,可能就只能收到第一年的 40 万。两者的商业价值的差别可以是 5-7 倍,直接去面对客户非常非常重要,要卖对客户,要卖了真正用起来!以续约为导向的打法跟传统的安装版完全不一样。 ➂ 跟踪关键指标健康度,尤其付费客户 如果有人和我去沟通,说他有很好的 SaaS 软件,很好的运营服务。我会第一时间看他们付费客户的续约率、活跃度。一个公司没有良好的付费用户续约率和活跃度,它长期发展一定会遇到瓶颈。 关于续约率   我提到的 salesforce 的金额续约率是 100% 多,即每年老用户的付费是自然增长的。当然,它的用户续约率可能是 96%,100 个用户,96 个能够继续来用,因为肯定有人断约,肯定有人倒闭,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这 96 个第二年要付我 100 多块钱,那就是华尔街为什么给 SaaS 公司这么高的市销率。前段时间是 6 到 8 倍,最近又回到 8 到 10 倍、就是因为你用现金流折现,是可以去把未来的现金流真的回溯和预测的。在这点上,他的情况跟 toC 公司是不一样的。 所以,续约率是非常重要的,是 SaaS 生意的核心。包括你大概多少钱能拿回一个客户的成本,就是你想我花 1 万块钱能买 1 万块钱一个客户,客户理论上能为我继续在这儿待 6 到 10 年,那我 1 万块钱拿 1 万的客户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如果我花 1 万块钱拿一个 1 万的客户,但是他只续一年的约,那就完全是不值当的,所以为什么续约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用户的运营效率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大家现在在二级市场,都很想了解一级市场觉得究竟什么样是好的云计算公司,什么样是好的 SaaS 公司,我觉得以上是个系统性的分享了。最后,经纬在企业服务领域,大概投了不到 40 家,每年大概新增 5 到 7 家。借助大势,这些公司都增长很快,大部分公司每年收入都在两三倍的增长,五六家公司收入是亿元量级往上,甚至到了 3-4 亿人民币的量级。所以我们经纬在国内应该是做的最领先之一,提前布局了很多,基本上是大部分公司的早期或 A 轮的唯一投资人吧。     问: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中小企业它做 SaaS 可能比较合适,大型企业更多还是传统的这些软件,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美国公司会有动力去上 SaaS?最后制约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买 SaaS 有两点:第一点我觉得是最直接的,更快的反馈。现在竞争太激烈了。五年前,十年前做 IT,CIO 牵头搞一个决策小组,大家来选型,先讨论半年,之后一年大家一起来开发,来建数据中心,然后一年半看到软件,其实已经完全不 work 了。现在像各大城商行跟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竞争是白热化的,物流公司跟菜鸟网络的竞争是白热化的,还包括华为跟小米的竞争也是白热化的,你需要你的软件更快的 feedback。 第二其实就是维护成本要低。大家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维护,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出去出差,你是愿意自己租辆车,还是用滴滴,当然是后者了,因为简单快捷方便。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它建一个数据中心,还要有专业的人去维护,那人有可能还会离职,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展开讲了,我大概简单讲一讲就是这样。 问:制约企业使用 SaaS 的因素消失了吗? 答:我觉得是一点一点的消失了。三年前,你去跟企业聊,他们不接受,但现在真的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现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其实你看美国的 SaaS 腾飞是什么时候?2008 年,是因为 2008 年经济危机,大家没有那么多钱去买新的 IT 设备,但又要跟上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使用了 SaaS。 问:您刚才说主要的云的采购需求都是在大企业,那如果做很多中小企业呢? 答:是这样的,就是第一你看美国的股市的话,大概 SaaS 或者是云计算的上市公司有 40 到 50 家,每年增加 4-6 家。其中已经被验证市场和收入比较好的是什么?基本都是面向中大型企业的公司,所以如果你是认真地想从软件收费中收到大钱,那就是绝对做中大型企业。也许你可以从中小企业切入市场,逐步升级,但最终你的收入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大中型客户。   问: A股现在有很多公司也想讲 SaaS 逻辑,明显感觉到他们会有很多顾虑,比如说一些传统软件,他考虑到如果上了 SaaS 以后跟原来那个产品是左右互驳的关系,而且可能价值量没有原来的大,所以反而做得坚决做得活跃的,是提到的北森这些创业公司,那您觉得结合您在美国的经验来看,国内这些想转型的这种公司有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的话,在哪儿? 答:我真的觉得挑战特别特别大,第一是左右互驳,第二他们的销售的模式已经相对比较固定了:把产品卖进去了,过了 POC,我就拿90%的钱了。真的很难调整到服务者的心态上。除非是像 Oracle 一样,真的是铁腕,才有可能改变。举几个例子,Oracle 疯狂到什么程度,同样的一块钱跟卖安装版和卖 SaaS, SaaS 的佣金是安装版的七倍多。第二他们在美国,北美把 people soft 废掉不再卖,只卖 SaaS 的 Fusion。当年接近 100 亿美元买下来的软件资产,放弃重头再来做 SaaS,你能有这样的勇气吗。然后今年的 Oracle World 上埃里森甚至要跟 AWS 去干,所以我觉得除非是老板真的有巨大的魄力,还挺难的。
    观点
    2016年11月21日
  • 投融资
    亿方云获840万美元A+轮融资,企业级存储还有看头 据记者获悉,亿方云已完成84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领投,UMC Capital、光速中国和经纬中国跟投。亿方云科技创立于2013年12月,其核心团队来自Box、阿里、SAP、华为等。此前公司于2014年5月获经纬中国1000万元天使投资;2015年8月获光速中国领投的500万美元A轮投资。 亿方云的产品形态和Box、Dropbox for Business 等涉足企业市场的云服务类似,包括文件共享、在线预览、基于文件的讨论和权限控制等,但亿方云却强调不做中国的Box。 其创始人兼CEO程远认为,工作场景中有两个基本要素:文件及通讯,通讯方面大公司竞争比较激烈,而文件生意多在存储上。可是像Box等厂商到目前为止都还停留在基础的存储、共享以及文件流,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网盘产品也是如此,所以,亿方云更加倾向于把企业数据流转起来,让数据产生价值。 当用户安装亿方云同步端后,本地即可生成一个文件夹,用户对其中文件内容的增改都可与云端进行同步,并支持脱机访问,联机自动同步。平台上能对各类如DWG、PSD等文件格式进行预览,员工之间可以针对每个文件进行协作交流。并且,相对于传统企业网盘厂商以私有云为主的服务模式,亿方云走的是公有云和混合云部署形式,程远表示,“混合云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型企业对于数据存储多样性的需求,又可以解决传统私有云开发周期长、更新困难、部署成本高等问题,并且还可以提高企业对于SaaS产品的接受程度。” 这样一来,企业对安全性的需求也通过混合云得以满足。 此外,我们知道近期国内个人网盘纷纷关停,对此程远认为,一是C端很少有大容量的存储场景,二是C端的付费意愿不会很高,再加上色情监管等问题,网盘厂商成本太高。相比之下,B端的企业文件管理是刚需,正处于理性发展阶段。 据悉,亿方云现已为龙湖地产、晶科能源、泰然集团、森马等大型企业以及浙江大学等高校提供文件管理和协作服务,自14年产品正式上线以来,企业用户数已突破80000家,并且前不久还跟阿里云达成了战略合作。 谈到接下来的打算,程远透露,亿方云平台会有新的改版,主要在用户体验上,更多是基于大量客户的需求,以人和场景为中心,并且,也会选择一批种子用户进行体验,之后再推向市场。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7010.html
    投融资
    2016年11月21日
  • 硅谷
    美国程序员招聘公司Codefights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用编程比赛帮助企业发现人才 CodeFights 是一家美国创业公司,它的特点是把“编程挑战”和“技术专家招聘”结合了起来。这家公司宣布他们已经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是 e.ventures 。 CodeFights CEO 和创始人 Tigran Sloyan 说,自从去年4月拿到24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后  ,他们的规模已经增长了十倍。除了口碑因素,他还把这轮快速增长归功于“company bot ”挑战模式的成功,因为这个模式允许程序员与公司训练的机器人程序比赛。 Sloyan 承认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还没有确定该如何获取用户。种子轮的资金给了他足够的时间让他想明白了 Codefights 该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把编程挑战和招聘平台无缝融合。在 CodeFights ,招聘者只有在程序员愿意接受新机会的时候才能和他联系。 Sloyan特别热衷的一个话题是如何让那些没有去过顶尖的工程师学校但确实有着为许多公司创造价值的技能的程序员找到更多的工作。“如果倒退20年,要成为顶尖程序员你必须要去MIT或者斯坦福或者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说:“那时候信息流通不这么顺畅,你不能在网上上课或者学习。”他相信现在,只要你足够聪明并且有自驱力,像 Udacity 之类的服务就能帮助你获取你想要得到的技能。但他认为现在的招聘都太看重学历了。“所有人都在追求那2%有好大学学历的工程师,”他说:“但是剩下的98%的工程师里,也有伟大的天才。” CodeFights 计划用新一轮融资快速地扩张团队规模,强化工程,机器人和销售力量。他们还在开发新的教育工具,以帮助新手尽快学会新技能。 国内和国外都有这样专门做程序员招聘的公司,国外比较著名的有 HackerRank, 在国内则有牛客网、猿圈和赛码网。 除了e.ventures以外,其他投资者还包括 SV Angel, Felicis Ventures, A Capital 和 Granatus Ventures。 来源:36氪,作者:段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6997.html
    硅谷
    2016年11月21日
  • 资讯
    58集团HRG卓越雇主评选 打造首个专属中国劳动者的雇主品牌 近年来,我国蓝领从业人口规模迅猛增长,成为中国劳动者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国内每年2000万新增就业人口中蓝领群体占到1700万,从全国范围来看,7亿蓝领则是国内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牵动着社会各界敏感的神经。近日,由58集团HRG主办的首届“金蓝领时代 2016卓越雇主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蓝领主力军背景下首个雇主品牌的诞生,为7亿蓝领求职者提供专业、权威的择业信息。 “金蓝领”时代来临  市场呼吁卓越雇主品牌诞生 当前,蓝领招聘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先进制造业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升,企业倡导工匠精神也让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价值得以回归,高级技术工人等新型蓝领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此外,当前的社会消费形态正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升级,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互联网+”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轨迹,这一系列的变化催生了以快递员、房产经纪人、专职外卖送餐员、上门美容美发师等为代表的大批新型蓝领岗位,城市蓝领的就业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空间。 而企业的基层用工需求,也不再是单纯提供体力的普通蓝领,以技术和服务为驱动裂变出的新蓝领,优秀者或依托超高技术和精湛技能,或利用规范化服务理念和专业知识,在城市中谋求发展甚至开创事业。与普通蓝领相比,他们拿着更高的薪水,因此被称为“金蓝领”。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下,以“金蓝领”为代表的新蓝领群体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时代,这为卓越雇主品牌的诞生提供了成熟条件。 卓越雇主品牌领航  助力蓝领自我驱动升级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蓝领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与白领群体相比普遍较低,在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及时获取信息与对职业前景的判断成为蓝领的一大短板。 58集团HRG卓越雇主基于蓝领招聘市场背景,依托自身的专业化平台和行业权威地位,旨在为7亿蓝领求职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择业信息。卓越雇主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培训计划和完善的制度流程对蓝领而言无疑是一座信仰级的灯塔,引导蓝领的就业判断;金蓝领时代驱动着蓝领主动进行自我能力的升级,挑战晋级“金蓝领”的征程,进而打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作为国内最大的蓝领招聘平台,58集团在蓝领招聘领域已深耕10余年,积累了海量的求职、招聘数据。58集团(包括58同城招聘、赶集网招聘、招才猫直聘、速聘四个业务版块)的招聘业务占据了国内蓝领在线招聘市场90%以上市场份额。围绕蓝领求职者的基本生活形态、群体消费特征、关注的热点问题、道德价值观特点等多个纬度,58集团构建起了完整的蓝领群体画像,成为行业中最了解蓝领求职人群的需求及招聘市场的变化的领军企业。 而帮助蓝领群体寻找卓越雇主,使雇主了解新时代蓝领真实诉求,打造雇主品牌为企业和蓝领搭建起沟通彼此的桥梁,同时促进蓝领招聘行业的进步,则是58集团HRG作为蓝领招聘行业领军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资讯
    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