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背景调查公司Checkr提供可调用API,打造高效自动化员工审查平台 HR 们是否时常抱怨员工背景调查太麻烦?纸质简历太占地方、电子简历审核过程又太过繁杂?那么可以试试 Checkr !   Checkr 是一家新员工背景调查公司,最近获得了 9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Accel Partners 主导,Khosla Ventures、SV Angel、Data Collective、Google Ventures 以及一些天使投资人也参与了此次投资。 与传统的背景调查公司一样,Checkr 使用相同的数据源,提供包括社会安全号码、历史地址、性犯罪检索、恐怖分子监控名单、国家犯罪记录、驾驶记录等方面的背景调查。     但与传统调查报告不同的是,Checkr 提供了一个客户只需输入名字就能得到数据反馈的 API,简化了调查报告的手工操作过程,使得背景调查更加自动化,从而更容易链接到公司现行的入职流程之中。通过 Checkr 的平台,公司能够通过在线审查的方式或者直接将 API 链接到雇佣系统之中来审查新员工。这能够大大便利公司的员工背景调查,提高就业市场的流动效率。     在按需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按需服务公司在提高了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对劳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就业更加具有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而这也相应地要求招聘环节效率的提高。Checkr 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为这样的流动市场提供了便利。“Checkr 是价值 40 亿美元的背景调查市场与正确技术手段的结合,”领导了此次 A 轮融资的 Accel Partners 合伙人 Rich Wong 如是说:“我们近期投资的公司 70% 以上都是通过软件来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的。大数据正在在创造人类不能发现的新模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就业市场当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自由职业者或是临时工,而依赖于承包商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当这些企业进入新的地区时,Checkr 也能随着它们实现业务扩张。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Frederick]
    资讯
    2014年10月24日
  • 资讯
    2014年在线教育Q1-Q3报告:热潮趋冷,哪些方向还有机会? 记得去年年底总结在线教育的一年行业动向时,我起的标题是:互联网人开始向教育行业伸出触角。然而如今三季度过去,再回顾在线教育行业,会发现莫大的变化已经形成——那些被证实模式不错的公司都进入了 B 轮、C 轮,而模式不靠谱、无法涨起来的公司则都纷纷倒下,第一轮换血期已至。     经过和一些创业者以及投资人的交流,我自己的判断是,在线教育行业第一波创业已经逐渐步入成熟了—证实可行的模式运转得很好,但这也意味着这类产品的市场空间被占,其他人最好另谋出入。而虽然有一些创业公司扎堆的领域被证实机会缩窄,但我觉得接下来仍有大量很有价值、却并未有多少人进入的领域,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乃至挖掘。     因此,这篇文章首先会总结一下今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在线教育行业的趋势性变化,哪些公司涨得很大、哪些领域已无太大机会?而后会探讨未来还有哪些领域可能会有新机会出现,以及这些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好啦,接下来就是第一部分:未来将会更难进入的市场—— K12类— 1、题库 通常来说,K12 阶段中孩子的学习分为课堂学习、课后作业 / 练习、考试测评这个三个环节。而课后作业 / 练习这一环,无疑是最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哪些知识点已熟练掌握、哪些知识点尚是弱项、仍需继续学习的一环,如果拥有了全国中小学生的这一数据,未来的想象空间无疑很大。     不过,这一领域从去年 9 月份起就有猿题库在努力耕耘,今年 7 月份猿题库又宣布拿到了 15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另外还有快乐学、提分网、易题库等几家 A 轮公司在其中,后入者恐怕难以打破这些先发公司的用户量以及资本壁垒。     拿猿题库一家公司来说,自从去年 9 月份决定转做 K12 并推出高考题库以后,其团队便发现中学生的移动设备拥有量以及使用频次比他们预想中要好得多,并就此大胆决定采取免费策略以获得更大量用户。上周猿题库宣布其用户已破五百万,而其近期推出的初中练习题库,就是为了占领更大的、千万用户量级的初中生市场。而猿题库市场运营总监帅科也在一次私下的聊天沟通中提到,猿题库一定会在作业 / 考试练习领域做到足够大之后成为平台,也有可能接入老师等服务。所以现阶段还想从题库这个单一维度或者类似模式进入 K12 市场的创业者,估计需要想想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优势和先期玩家们赛跑了。   2、拍照答疑 作业答疑算是从另一种角度切入“课后练习”这一环节的方式。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第一家用技术方式做答疑的产品学霸君被报道后,至此之后,同类产品就不断涌现,让我甚至一时疑虑,为何如此多的创业者都选择这个市场切入?     后来我厘清的逻辑是:解决作业不会写的问题,是初高中生最刚需的一个需求,而他们很难通过在线下向同学求助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则如果问题太多了会不好意思问同学,二则许多成绩中下的同学本身就不太善于开口问问题)。互联网产品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快速高效”,学生们可以通过在答疑类 app 上快速检索问题,来得到不会做的题目的答案以及解析。     既然此类产品在于一个快字,那么用纯技术的方式来做拍照 - 识别 - 匹配 - 给出答案,就要比拿到学生拍照想问问的问题后,通过后台将题目分发给老师、让老师人工回答,或者是建立一个 UGC 社区、让同学之间互相回答这两种方式更加高效。一旦高效的解决方式和强硬的需求匹配上,那么一个产品便很容易取得用户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从而通过高用户量去换取单点突破。     这也是为什么代表前种技术的两家公司学霸君和学习宝(当然同时在做的还有阿凡题等其他产品)可以轻易取得百万乃至千万级用户,而哪怕是代表后一类模式的公司中也已有诸如百度作业帮、以及拿到 IDG 投资的爱考拉这类重量级玩家。     所以为什么说眼下进入这一领域已经不太可能了呢?先不说学霸君在产品上线之前已有一年左右的技术筹备时间,即使是后来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学习宝、阿凡题等团队其实在上线之前也都筹备有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尤其学习宝的创始人之一曾有 7 年的图像识别技术积累,因此想要在这类模式上取得更高的技术突破,恐怕对于想新入这一领域的创业者来说着实不易。另外学霸君已在今年 3 月收获了淡马锡集团旗下祥峰投资的 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学习宝也在刚刚创业时便拿到了金沙江 3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此刻时隔半年,两家公司应当又通过资本的推动在技术以及市场上成长了不少。因此泛滥成灾的答疑领域恐怕已不是一个好的创业选择。     当然,此前这类模式也一直被诟病会沦为学生抄作业的帮凶,但我觉得之前一个创业者说的很对:其实学生去问老师问题得到了答案就不算抄作业吗?其实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把答案告诉学生。但之所以大家不把这看成是抄作业,是因为老师会有引导、有讲解性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因此只要这类产品可以完成讲解和引导这个环节便可。所以这类产品需要和一些有老师的平台做结合,这就是我们下面会提到的另一个目前被“小巨头”占据的领域。     3、找老师平台 今年的在线教育创业者想得越来越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将内容摆到线上让大家自由获取,确实可以改变以往大家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仍需要老师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在线教育领域找老师的平台开始多了起来,因为老师是最后闭环的一个环节,而服务则是达成交易的终点。     放眼所及,就我自己看到的,今年教育领域做找老师平台的有InstaEdu模式的(比如 那好网、趣寻网等等)、WyzAnt模式的(比如365好老师)、以及做 WyzAnt+InstaEdu 模式的突破互动、跟谁学等公司。突破互动和跟谁学算是前两种模式之和,他们不仅让老师可以在线上通过电子白板来进行一对一教学,还允许学生家长在平台上和老师预约时间,在线下完成面授,个人认为这算是完成了知识获取、答疑以及线下服务这样的线上线下闭环。     那么为什么如今这一领域已经不太好切入?主要还是流量以及资本原因。突破互动在成立之初即获得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可为其导入所需流量,而跟谁学则更因陈向东此前的新东方集团执行总裁的资历在创业之初即获得大额天使投资,据业内传言称其估值目前已达 2.5 亿美元。因此,虽然提供老师的服务是一个非常好的闭环及变现方式,但是目前要从零搭起一个这样的平台,恐怕有一定难度。   职业考试类 — 职业IT在线教育 IT 培训几乎不约而同地成为在线教育创业者的首选领域,皆因这一领域的目标群体付费意愿强、付费能力强且付费者与服务消费者相同,这和 K12 以及早教领域的付费主体(家长)和消费用户(学生)割裂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大家纷纷涌入。     IT 类在线教育可以做三种细分,一是入门 / 兴趣阶段,这个阶段有低龄化趋势,此前泡面吧就希望往这个领域走,但这一阶段付费较难,目前大家仍在摸索,风口估计还需两三年才至;二是就业为导向的培训阶段,这一领域内已有达内科技这家上市公司,但达内仍以线下为主,目前纯线上做这一领域的还未有独大的一家;三是就业后的继续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程序猿主要是希望习得更进阶的技术,以谋求更好的职位等等,这一领域应该是现阶段比较拥挤的一环,主要玩家是今年 9 月份拿到 SIG 以及蓝驰创投 22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的极客学院,以及今年 3 月份确认拿到复兴昆仲资本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的开课吧。因此后来者要探索前两个领域或许还有机会,但第三个领域会较为困难。     英语培训类 —外教一对一授课 在外教一对一的在线英语培训领域,低端和高端两个切口都已被占据。低价市场的代表是今天刚刚宣布拿到红杉资本 5500 万美元 C 轮融资的 51Talk,51Talk 主要采用的模式是聘用来自菲律宾等国家的英语教师,因此其课程价格差不多可以降到其他线下培训机构的 1/5,具备价格优势。而走高端路线的 VIPABC 也在今年年初宣布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领投、淡马锡和启明创投共同投资的 1 亿美元 B 轮融资,同时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口语外教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vipabcJr,未来还会拓展向中文学习的在线教育市场。   第二部分:未来可能有新机会的市场 / 互联网到底可以做什么?: 1、技术驱动型的数据分析公司 相信成为中国的Knewton应该是不少国内创业者的愿景。而目前虽然有不少公司称想做到个性化教学(或者说 adaptive 式的),但都由于技术实力以及用户数据量不够的问题受到阻滞。Knewton 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 adaptive 的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大数据来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判断让这个学生再学习哪些知识、学习多久对他来说效率最高。     举个栗子,如果一个学生在某堂课 20 分钟后注意力开始下降、流失,那么下次 Knewton 就会在 20 分钟后安排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课程内容给他,从而提升效率。一旦有了这个可以解读学生的技术模型框架,Knewton 就可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从美国的大学到中小学,已有非常多学校都成为了 Knewton 的用户。     我觉得在国内,无论是从作业练习的题库角度切入去获得学生练习数据,或者是从进校、帮助老师做考试数据的收集分析的角度来了解学生,或者是和线下机构合作等等,都应当有人去进行尝试,因为通过这些数据来帮助老师做个性化教学的决策、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2、为线下机构做好服务帮助他们线上线下结合的公司(O2O) 当纯做线上教学成为难事之时,服务好已被互联网教育了一阵的传统机构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传统机构是这一行业的资源拥有者,他们在拥有师资力量的前提下要做线上业务会更为容易。     前几天报道的快客EEM这家创业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少儿教育机构数量井喷、开始出现招不到生源、相继有机构倒闭之时,他们觉得为机构服务帮他们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的探索——快客 ERM 主要从 CRM+ERP 工具入手,帮机构从销售人员接触到学员时起就一直跟踪一个学生的状态,包括他上课的节数、应付费用以及课堂表现情况,从而让机构能更好地在财务上把控自身详细的资金进出情况,并在线上做好学生管理,从而服务好家长一方。     所以能让传统的线下机构在这个纷纷欲探索转型、探索更多线上业务之时,赋予机构线上技术能力、金融能力的互联网公司应该也有不错的机会。     3、硬件领域的教育公司 / 机器人 / 早教市场 教育培训的低龄化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了,不论是 SSAT 考试、还是各类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都在佐证这一形势。而之所以说硬件会是少儿教育的一个机会,是因为用硬件(尤其机器人)来教学可以做到有趣、不枯燥、被小孩子喜欢,同时它可以让孩子从很原子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世界的过程乃至运作逻辑,比如组装机器人可以学会机械原理,编程则可以理解 0、1 的运作逻辑,甚至可以通过机器人编程来理解生物世界等等,这会是比填鸭式教学好太多的一种方式,同时可以培养中国的孩子具备更多的创造力,跟国外更详尽。     4、教育导航 在线教育领域缺乏一个优质的流量入口恐怕是件憾事,而学生们没法在一个目录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服务商或者是内容提供方也同样遗憾。这也是为什么多知网的创始人李好宇今年选择做起了垂直“直播课领域的去哪儿”模式的选课网,就因为大量长尾的直播课提供方缺乏很好地被发现机制(比如有的老师就只在自己微博上宣传一下自己要在 YY 上开什么课,但其实这个老师是很优秀的老师)。随着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或许成为这样一个入口会有不错的前景。     5、探索出可规模化游学模式的教育公司 了解旅游行业的人会知道,最近不少旅游公司的人都选择出来做了亲子游 / 游学,比如艺龙网的 COO 谢震以及原来千夜旅行网的联合创始人冯钰等。这个变化其中一个内在逻辑是教育行业利润率 > 游学行业 > 旅游行业,所以旅游行业的人会更愿意通过教育来产生附加价值。     但时至今日,不少游学项目还是以高端旅游为主,教育成分极少或者说含金量低,另外,大多数游学机构都仍是小作坊状态,尚未找到可以令这一模式真正迁移至线上、通过互联网以规模化的方式。因此这一领域仍然值得探索。     6、移动端带来的机会 虽说移动互联网已是老生常谈的命题,甚至不少人悲观地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期会在一两年内结束,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在教育领域完全基于移动端并且产品出色的公司仍然屈指可数。移动端各类特性与教育的绝妙结合还待挖掘。     第三部分:什么样的教育团队我更看好 这个命题很简单,如果让我回答,我会喜欢有这三种特质的公司:一是教育以互动式的方式为主,而非单向、填鸭式传播(作为 90 后表示完全受不了有人一直叨叨念,而且注意力不集中简直是录播课网站的克星 = =),做的好的比如CodeCademy、洋葱数学、Duolingo、有道口语大师都算其中之一;二是内部有教研人员的团队,之前华创的投资人余振波和我说,他更希望找到注重教研的团队,在教育领域做教研,就像是在互联网做产品一样,只有关心教研才可以找到学生最佳的接受方式,让学生真的学进去;三是跨界的团队。互联网的知识获取越来越便捷,也就越来越多人会到网上学习,那么教育的范畴必会比原来线下传统时期更为扩充,这时就需要该领域内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教学,比如我们目前我们氪空间的职业梦团队,就是金融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的人相结合,从而做金融领域的在线教育,相信未来这样的例子会有更多。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资讯
    2014年10月24日
  • 资讯
    开课吧:IT 教育工具论 2013 年 8 月,成立于 2010 年以线下前沿教育业务为主的慧科教育上线了“开课吧”,一个定位为“泛 IT 学科的综合在线教育”的网站,开始往 O2O 教育模式转型。2014 年 3 月,慧科教育获得复兴资本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慧科教育的线上转型,当然和 2012 年下半年兴起的 MOOC 浪潮紧密相关。当美国知名学府纷纷将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向全球分享,教育开始变得更加平等也更加开放。更重要的是,和许久以前美国院校所开设的函授课程一样,报名学习课程的学生在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评测 之后,一样可以获得该大学的学位,以及相关技能的证明。     对于一个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的人来说,MOOC 解放了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只需要自己管理自己,每天按时完成相关课程即可。对于许多渴望接受更多教育的人来说,MOOC 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教育机会平等化。     然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诞生在美国的 MOOC,飘洋过海到了中国,则遇到不一样的挑战——MOOC 模式在美国能顺利开展,是因为在百年前美国大学教育就有“函授课程”这个传统,它就是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大学公开课”。但是在国内,根本没有“函授课程”这个传统,更多人还是相信面对面的教学,以及相关技能的认证。     另外也因为 MOOC 是新生事物,中文 MOOC 的学院所取得的认证,到底能否获得企业广泛的认可,让学员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某种程度上,MOOC 之所以更受认可,是因为中国人更加相信国外著名大学的教学水平,然而是否能够通过 MOOC 学习,就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谁也说不准。     “开课吧”和当下国内流行的 MOOC 不同。一,它专注于 IT 学科的教育——至少这个领域国际化的程度较高,各类国外的证书在国内也受到认可;二,它结合自己线下教育的经验,与 IBM、亚马逊等 IT 公司,还有复旦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107 加大学共建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认证;三,开课吧仿照 Lynda.com,也由自己制作教学视频,在视频的制作上则更显专业。     慧科教育十分重视围绕在线教育打造相关的生态,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学生报了开课吧当中以“技能”为导向的“微专业”课程,而课程完结获得相关技能认证之后,就可以在慧科教育另外开发的招聘网站“找座儿”上寻找合适的工作,而且也可以通过“找座儿”查看自己如果需要在职业上更进一步,还差怎样的认证与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微专业里的课程均通过工信部 CSIP 认证。     你可以把“找座儿”视为慧科教育是将线下教育/培训时的经验,搬到网络上。不高大上,但十分实际,也是慧科教育将自己的资源的灵活应用。另外,开课吧也希望解决线上课程通过率低的问题,毕竟许多人在线上报名课程之后,总有种种原因,在参加课程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来参加。因此,它开设了“导读课”这一类别的线上课程,以定期开课的模式,培养用户的仪式感。 现在,开课吧又上线了一款新工具“跃读”,则是将传统纸质书籍与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让一本书变成千本书。开课吧具体的做法是,与传统出版社合作,在书中一些重要概念、场景描述、文字表达晦涩的地方增加二维码,由手机“跃读”应用扫描二维码,直接展示线上相关更加丰富的资料,比如音频、视频音频或者是一些交互场景。     其实这个过程,和你在国外旅游景点观看不同的古迹时,用讲解器来听解说是一样的道理。我不认为一般的图书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来改造,因为用户可以自己上网找。但如果是,专门面向 IT 教育的资料,学员通过纸质教材学习,但又同时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视频来实时演示,则更有助于学员理解知识。     “跃读”模式不一定适合其它公司,因为慧科教育是一个线下线上教育公司,而且开课吧是自制教育视频来吸引用户学习的,因此如果慧科教育与更多出版社合作,定制教材,那么它的自制视频就更有用武之地了。     现在开课吧已经拥有 80 万注册用户,在开课吧学习的学员,平均薪酬高于北航毕业生 50%。关于在线课程多少人参与的数据,之前他们开放了 IBM 的教学课程,结果两周就吸引了 2 万人的参与,而按照 IBM 传统的做法,一年时间仅吸引 10 万人参与。这就是互联网开放的魅力。   来源:爱范儿
    资讯
    2014年10月24日
  • 资讯
    企业软件开发商Progress Software宣布以2.6亿美元收购Telerik 在今天一桩与波士顿地区颇有渊源的两家公司的交易中,Progress Software宣布以2.6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Telerik。ProgressSoftware的业务是帮助公司开发企业软件,而Telerik的产品组合则包括.net toolbox、移动开发平台、内容管理系统(CMS)Sitefinity,以及一个规模超过140万人的开发者社区。     据ProgressSoftware应用开发与部署总裁卡伦·蒂甘·帕蒂尔(Karen Tegan Padir)介绍,她的公司已有30年的历史,主要提供应用开发和数据连接工具,已经实现了盈利,但目前增长陷入停滞,所以ProgressSoftware在几年前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重新以应用开发为公司发展之根本,并开始通过收购来推动增长,跟上时代潮流。     于是,ProgressSoftware从去年开始大举收购,先是在2013年6月份收购了平台即服务提供商Roolbase,接着又在一年后买下从事Node.js平台开发的Modulus。帕蒂尔在这笔交易完成时接受Computerworld网站采访时表示,“Node.js在服务器上运行JavaScript,让开发者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开发前端用户界面和后端处理功能。Node.js给开发者带来完整堆栈的JavaScript。”     今天收购Telerik的交易是Progress Software在朝着跟上行业发展潮流的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帕蒂尔表示,虽然Progress Software提供了部分前端开发能力,但公平地讲,Telerik能给予Progress Software一些其一直缺少的重要UI元素,用于开发其他工具。     除此之外,帕蒂尔还告诉我,ProgressSoftware收购Telerik不仅仅是为了工具,而且还是为了增长。据她介绍,Telerik去年的营收达到6000万美元,并且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笔交易完成以后,Progress Software还能接管拥有140万开发者的Telerik社区,同时让Telerik另辟蹊径去销售产品。     帕蒂尔指出,ProgressSoftware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销售与营销公司,而Telerik则不然,该公司50%的销售额由在线业务贡献,并不需要直接与客户对话。Progress Software需要探寻非传统销售渠道,帕蒂尔认为一旦将Telerik与Rollbase等其他在线资产结合起来使用,这种销售渠道将特别有用。     IDC负责软件开发领域的分析师艾尔·希尔瓦(Al Hilwa)表示,收购Telerik对Progress Software而言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令其可以获得全套新工具,但他们还需要谨慎对待收购目标。希尔瓦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Telerik 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与Progress Software重叠,后者可以借此将触角扩大至其他开发者领域,特别是微软开发者生态系统。这对Progress Software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虽然它许多老用户一直在使用.NET技术,但该公司一般不涉足这个领域。为了保持这种增长,Progress Software不得不严格执行这种收购战略,基本上会赋予Telerik高度自主权。”     按照ProgressSoftware自己的说法,该公司肩负的任务是“针对任何平台或设备简化本地或云端企业应用的开发、部署及管理,并将其连接到任何数据来源上。”Progress Software称,该公司的用户达到400万,遍及全球175个国家的47,000家企业,他们在ProgressOpenEdge平台和数据库上运行各类应用。     Progress Software从事后端开发工作,向开发者提供打造各类应用的相关工具,而Telerik则是提供用于开发前端界面的工具。两家公司的业务互为补充,Telerik给予Progress Software此前一直缺乏的前端移动开发工具,提供强大的跨平台、跨地区产品组合,让Progress Software客户拥有一个覆盖移动端、云端、本地和网页端的全面开发平台。     Progress Software公司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贝德福德,而Telerik的美国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其全球总部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   翻译:皓岳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0月24日
  • 资讯
    51Talk融资5500万美元 系红杉在线教育第一单 [摘要]目前,51Talk主要定位为非应试类的成人英语培训。 51Talk已经建立了线下体验店,探索O2O模式   据获悉,近日,国内在线英语培训机构51Talk完成5500万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是红杉资本,华兴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雷军旗下的顺为基金和美国风投机构DCM再次跟投。这也是红杉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投出的第一单。     2011年11月,51Talk正式上线,主要采取线上一对一外教口语课程,每课时(25分钟)15元起,价格仅为线下培训机构的1成左右,以价格优势对线下英语培训机构进行破坏性入侵。新东方创始人、知名投资人徐小平为其天使投资方,2012年年底,公司获得 DCM 数百万美元的 A 轮投资,2013年又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小米CEO雷军旗下的顺为创投基金是其领投方。     此次C轮融资距离51Talk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年内其累计融资额高达7000万美金。51Talk创始人黄佳佳透露,“本轮融资后,51Talk三年内不以盈利为目的,所获的资金主要用于升级自主研发的核心课程、技术平台和IT系统,并强化外教运营,拓展少儿市场,并且计划进军国际市场。”     在分析人士看来,在细分的英语培训在线教育领域,51Talk此次获得5500万美元也给对手造成了一定的融资压力,随着资金的到位,其将进一步扩大在线英语培训行业里的市场份额,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差距。     按照51Talk官方披露,目前51Talk主要定位为非应试类的成人英语培训,比如职场实用类,其已拥有近5万名付费用户和2500多名外籍老师,领先于在线英语培训其他对手,这一数字和线下英语培训机构英孚教育接近。     此外,今年,51Talk已经建立了线下体验店,探索O2O模式。黄佳佳说,未来还将尝试新的模式,不排除进行投资并购。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0月23日
  • 资讯
    贝塔斯曼涉足在线教育 上亿美元购Relias [摘要]这是贝塔斯曼集团继1998年收购兰登书屋以来在美国完成的最大宗收购。 传媒集团贝塔斯曼宣布,欲以上亿美元的价格从私人股权公司Vista Equity Partners手中收购美国在线学习供应商Relias Learning。     这项交易正在等待反垄断机构的审批,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这是贝塔斯曼集团继1998年收购兰登书屋以来在美国完成的最大宗收购。     贝塔斯曼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CEO瀚韬(Thomas Rabe)表示:收购Relias Learning是使教育业务成为继媒体和服务之后贝塔斯曼集团第三大业务支柱的重要一步。     瀚韬称,Relias是医疗保健和合规领域的在线学习服务供应商,从教育、健康和数字化三大全球趋势中获益。在过去五年中,Relias的管理团队在发展业务方面表现优异。     Relias Learning由Essential Learning和Silverchair Learning Systems合并而成,提供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培训课程,包括老年人关怀及行为健康和残疾人护理等医疗保健服务行业。     Relias拥有4000多家企业客户,提供约2500种不同的在线课程;每年,学员完成超过2000万次课程的学习。Relias Learning共有近300名员工;     在收购完成之后,现任首席执行官Jim Triandiflou将继续管理公司业务。     贝塔斯曼集团多年来一直活跃于教育领域,2014年9月刚收购美国教育服务供应商Udacity的股份。此外,贝塔斯曼集团还是University Ventures一期和二期基金的主要投资者。     这两项基金投资于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创新教育服务供应商。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战略增长区域,贝塔斯曼集团也在越来越积极投身于教育领域。     贝塔斯曼集团称,致力于教育领域的三大细分市场:在线学习、医疗教育和大学教育服务。在线学习市场(包括Relias等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近200亿美元的市值,且每年以高达15%的增幅快速发展。现在,有22%的岗位培训时数都是通过在线学习技术完成。     收购Relias Learning是贝塔斯曼集团短期内的第二大战略。本月月初,贝塔斯曼集团通过全资收购古纳雅尔,强化内容业务。     近几个月内,贝塔斯曼集团还购得Santillana Ediciones Generales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大众图书出版业务、在线视频营销公司SpotXchange的绝大部分股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495 Productions、电子商务服务供应商Netrada以及音乐发行公司Talpa Music。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0月23日
  • 资讯
    中国大陆成LinkedIn全球拓展最快市场 [摘要]LinkedIn在中国大陆已发展出6百多万注册用户,“我们接下来是看至少1个亿”。                                                   LinkedIn 硅谷山景城总部园区   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场–中国 LinkedIn自年初通过与Sequoia Capital (红杉资本)和CBC (宽带资本) 创立合资企业“领英”的方式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职场人士对于LinkedIn更直观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在选择注册中文版还是英文版的个人资料页面,或是要不要把自己的LinkedIn账号和微信帐号关联起来并允许在微信个人信息页上显示LinkedIn链接标签等方面。     仅仅几个月间,LinkedIn已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出超过6百万注册用户,“我们接下来是看至少1个亿”,LinkedIn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LinkedIn硅谷山景城总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被问及通过与微信合作来拓展中国区用户群时沈博阳说:“现阶段与微信的合作对LinkedIn在中国的用户拓展确实很有帮助,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靠自己,不可能靠一个合作伙伴做到很大。目前LinkedIn和微信双方相互理解,微信想得很清楚,不愿意把自己做得更重,所以双方完全没有竞争关系。”     接下来,LinkedIn把在华拓展合作关系的触角伸向了大学校园。11月11号,从北大开始,LinkedIn将启动与中国最精英的15所大学的合作,沈博阳介绍说合作形式将不仅仅是去宣讲一些东西,更多的是要与各所大学的就业中心展开深度合作,把美国精英大学就业中心的一些成功模式介绍到中国,包括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毕业生们拍摄人生第一张职业照等项目。 LinkedIn在美的部分思想领袖,包括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奥巴马等(图片来源:LinkedIn)     至于在美国运营得很成功的思想领袖项目会不会也借鉴到中国来,沈博阳说该项目在中国的落地会跟美国不太一样,毕竟中国已经有了名人博客,所以方向将会是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律师、媒体人、咨询顾问等等职场人士就自己的专业方向来开专栏。     大数据分析驱动–进军B2B市场营销解决方案500亿美元市场 3年前杰夫·伊梅尔特在看了LinkedIn做的一张GE人才流动的图表后当即表示“这个图我每个月都要看到”。那之后以数据分析驱动的人才解决方案业务已发展为占LinkedIn总营业收入约60%的第一大业务线(上一季度财报人才解决方案业务线收入1亿6百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另外的两大业务线市场营销解决方案和付费订阅则分别占到大约20%,今年7月刚刚启动的第四大业务线销售解决方案目前占到约1%。 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图片来源:LinkedIn)     据LinkedIn商业分析部资深总监张溪梦介绍,LinkedIn的业务解决方案往往都是先从为了支持内部员工开始分析建模的, 然后通过采集更大的数据量以逐渐优化模型,进一步发展为一系列相关数据产品的整合。比如4年多前他刚加入LinkedIn时,就是从分析销售相关数据开始初步搭建模型,一个人支持200余名销售人员,后来这套系统经过不断优化,已发展到如今LinkedIn 内部有 3500 人以上在用,其中销售员工大概3000 多人,效率大为提高,并且该系统也从支持内部的市场营销发展为支持外部企业客户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业务。     在目前大约500亿美元的数据分析驱动市场营销市场中,LinkedIn计划于2017年分得约10亿美元的份额,为此LinkedIn于今年7月份以1.75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技术营销初创公司Bizo,其中90%以现金支付,余下10%以股权支付。Bizo擅长B2B营销,帮助企业专门针对会员的显示和社交广告活动进行测算与评估。就交易与业务整合,LinkedIn公司产品副总裁大卫·塔克(David Thacker)说:“我们计划将Bizo的媒体解决方案和多渠道培育产品等整合到我们的业务组合之中(例如LinkedIn的受赞助内容平台、广告业务等),不过,我们并不计划继续使用他们的数据解决方案业务。”     内部孵化器与系统开源 - 保持创新活力 “LinkedIn现在虽然已经是大公司了,但为了保持创新精神和团队快速开发能力,特别建立了内部孵化器机制。”LinkedIn全球研发团队的黄振裕介绍说。具体运作流程是每个季度员工可以向技术或产品部门的高管直接提出构想,经评估得到批准后将在3个月的时间中尝试进行初步实现,其间他们手上的日常工作可由其他同事暂为代理。如果孵化项目进展顺利,将得到进一步的资源支持,3个月到期后还可以继续深入开发。这样的孵化机制尤其激发了那些既想开发特定新项目又不愿为此放弃固定工作的中度冒险级员工们。     另一方面,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分布系统之一,开发并使用了很多技术来处理与大数据和高效能系统相关的难题。硅谷崇尚开源,Twitter用的Kafka就是LinkedIn开发的基于流的大数据采集开源系统,后成为Apache开源项目,每天在LinkedIn处理260亿条信息,同时还被除Twitter以外的多家硅谷公司采用,如Pinterest, Square和Netflix。其它LinkedIn主导开发的开源项目还包括Samza和Helix等,LinkedIn还是硅谷最早用Hadoop的前5家公司之一,当然,基于隐私保护,这些硅谷公司之间只是分享开源系统架构和机器学习算法,并不会分享数据。     附:截至2014年年中部分基本运营数据 全球超过3亿注册用户,每秒新增3名注册用户 超过200个海外市场,全球26处办公园区,22种语言版本 每日4亿5千万页面访问量,每年57亿次职位搜索量 超过450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在英文平台上分享原创内容 超过350万公司资料页,覆盖140多个行业,发布超过2百万职位信息   腾讯科技 王倩 10月23日 硅谷报道
    资讯
    2014年10月23日
  • 资讯
    Gmail团队又推出Inbox邮箱,帮用户管理重要信息 想必不少人都还记得Gmail问世时的疯狂程度,一群好友因相互索要邀请而High的不亦乐乎,简洁的页面、丰富的信息订阅、好友间及时的聊天系统等都成了Gmail带给大家的一致印象,并风靡全球。     不过,谷歌公司的Gmail团队并未止步于原有团队的更新迭代,而是折腾出新的产品。北京时间今天凌晨,谷歌推出了一种名为“Inbox”的电子邮件服务,相比以往的电子邮件服务,Inbox能以更加用户友好地方式来组织电邮和显示信息,如约会、航班预订和包裹投递等。     谷歌高级副总裁桑德·皮采(Sundar Pichai)在博客中表示,Inbox是由Gmail开发团队开发的,但并非Gmail: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收件箱,旨在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Inbox服务将可显示电子邮件的实时更新,如显示在线购买物品的送货状态等。另外,该服务还将改变提醒信息的显示方式,允许用户更轻松地追踪约会等信息。另外,这个新应用还增强了Gmail的一项已有功能,即允许用户同时查看购物清单和银行账户报表。     就目前而言,Inbox新服务仅随Gmail一同提供,未来则将可通过网络以及Android手机和iPhone使用。现在,此应用还只是通过邀请方式供用户使用。谷歌称,该公司已向选定的Gmail用户发出试用这项新服务的邀请,用户也可向inbox@google.com邮箱发送电子邮件以获取邀请函。   来源:猎云网
    资讯
    2014年10月23日
  • 资讯
    工作社交应用脉脉将于本月底推出PC版 10月22日下午消息,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今天向记者透露,专注于工作的社交APP脉脉将于10月31日推出PC版本,目的是为广大职场人士提供相对便利的社交体验。     脉脉创立于2013年10月,是定位于“工作版微信”的社交应用,用户可管理一度人脉、发现二度人脉,或通过关键词搜索到二度人脉并建立联系,把“找人办事”从线下搬到线上来,也可以通过关系链寻找所需的职位或人才。     林凡解释说,脉脉PC版将主要突出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大幅提高职场人士在固定场所在线交流的速度。在PC版推出前后,脉脉也计划尝试推出Web版。     “PC版和Web版都是脉脉的局部功能,在摸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比如,我们希望所有消息都可以在不同设备上同步,以确保随处的终端接入。”林凡说。   今年8月,脉脉获得了由IDG领投、晨兴创投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在此之前,脉脉以20%的股份获得了晨兴创投A轮、A+轮共计500万美元的融资。来自脉脉的数据显示,目前该产品的用户数已经12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5万,在日活跃用户中,来自百度、腾讯、阿里的员工超过40%。     “脉脉距离爆发还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林凡说,虽然近期有不少投资人表达了投资的意愿,但脉脉近期不打算考虑C轮融资,直到脉脉的用户数突破1000万。     在拓展用户规模的同时,脉脉已于近期开始尝试商业变现,其手段主要是以收费的方式向创业公司提供人才招聘、顾问咨询、辅助融资等服务,不过,该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林凡说,未来脉脉也不排斥尝试其他更多的商业模式。(陈敏)   来源:网易科技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资讯
    HR服务管理平台IfChange获得千万美元A轮融资,未来发力微信招聘与HR大数据 HR 服务管理平台 IfChange 背后的逸橙科技获得千万美元 A 轮融资,投资方是光速资本。这笔融资实际上在上半年已经到位,甚至早于他们的产品上线。     互联网垂直行业招聘是今年创业领域的热点。不过36氪报道过的大多数互联网招聘公司专注的都是 2C 业务。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升求职者的用户体验方面。而 IfChange 是一家希望提升 HR 工作效率的 SaaS 服务提供商。根据他们的说法:     HR 一年平均要浪费掉 21 个工作日去外网筛选简历,一年要扔掉 67500 份简历,阅读这些简历要消耗掉一个 HR 每年 42 个工作日。除此之外,入职 Offer 以及试用期的转化率都只有 50%。     因此 IfChange 先后推出了三块业务: 招聘管理服务系统:这是逸橙科技最早上线的产品,基于简历的全网搜索做简历的渠道管理与精准匹配。HR可以一键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发布职位、查看和管理各种渠道来的简历。还有建立的知识图谱,帮助HR了解不同背景的求职者。   微信招聘:在招聘管理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公共号帮助企业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微信招聘门户。HR可以使用微信进行各种常规的招聘工作,并和企业在各种招聘网站的信息进行同步。   HR大数据分析系统:基于对公司内部以及全行业的人才数据,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原因进行监控和分析。帮助HR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 逸橙科技的 CEO 周友洪具有猎头行业的多年经验,技术团队则大多来自盛大、百度、腾讯和大众点评,具有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 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背景。因此 IfChange 想做到的是基于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对企业需求和求职者背景之间进行精确匹配,找到入职率更高的面试人选。     目前 IfChange 已经拥有了数十万的人才库和上千家企业用户。其中有酷狗、迅雷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华润万家等传统行业大公司,也包括蘑菇公寓这样的创业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强有力的运营团队和转化服务团队的跟踪服务,在本月底就可以将企业用户提高到 1500 家。     同时,除了面向企业的 HR,IfChange 也希望未来能够在求职者那一端增加存在感。微信招聘是目前他们离用户最近的产品,也是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产品。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Zuo]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