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购
甲骨文收购NetSuite之后想成行业第一?别忘了还有SAP、IBM、Salesforce以及亚马逊微软们
据《路透社》报道,商业软件制造商甲骨文将以93亿美元现金购买NetSuite,又是科技领域一起金额较大的并购案。在此前的6月,微软以262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领英。这两起看似不相干的并购案,众多利益考量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为了自身云计算业务的更好发展。
NetSuite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不知是该说无巧不成书,还是科技圈真小,NetSuite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就职于甲骨文市场业务,这一并购也让他重回甲骨文怀抱。此外,NetSuite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及其家人持有着NetSuite约40%的股权。
NetSuite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为客户提供SaaS服务的软件公司,其产品主要包括会计/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电子商务(Ecommerce),于2007年12月在美国上市。
国内企业资源管理的公司也有许多家,比如用友、金蝶,国际上的SAP、甲骨文等,它们的费用往往很高,使用的企业多以大型企业为主。而NetSuite定位于中小企业,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做ERP软件,这让它的用户使用iPhone手机就能用NetSuite的ERP软件。
NetSuite首席执行官Zach Nelson曾表示,“我们的TCO相较于传统软件厂商可以节省70%。另外,实施的周期也要短很多,他们实施一年的方案,我们只需要实施三个月。”
据资料显示,NetSuite的销售额虽然在2007年才突破1亿美元,但2007年12月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时,IPO的首日市值达21亿美元。该公司在2006和2007年的销售额分别猛增80%和60%以上。
已经有了十几年历史的NetSuite,在云ERP软件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的开发经验,相信这也是甲骨文收购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更好地增强自己在云ERP方面的实力。
甲骨文的云计算追的怎么样了?
2013年,甲骨文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2015年,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过去,甲骨文的主要竞争对手一直是IBM,而现在将不限于软件和硬件领域的SAP和IBM,而是已经把亚马逊、谷歌、微软、Salesforce和Workday也列入了对手清单。
在雷锋网2015年对甲骨文的一篇报道中,我们了解到,甲骨文正遭遇Salesforce企业软件的威胁,自去年开始就一直有传闻称,甲骨文欲以460亿美元收购Salesforce。甚至有分析称,甲骨文投身于云计算基础设备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应对Salesforce带来的挑战,而收购成为其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主要手段。
然而,我们知道,甲骨文对Salesforce的收购并没有成功。
所以,甲骨文收购NetSuite就显得顺理成章,急需加强自身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况且如上文所述,两家公司有着颇深的渊源,并且一直都有合作。Zach Nelson说过,“甲骨文是我们的客户,他们也用我们的产品。我们可以说是一种伙伴关系,我们的数据库内置了甲骨文的11i。我们有一个产品也是从甲骨文2001年~2004年的中小企业商务套件版本演化而来。”由此可见两家关系十分密切。
统计显示,过去10年间甲骨文总计斥资500亿美元收购了100家公司,其中超过20家面向特定行业。而一再的收购,也并没有让甲骨文的云计算业务如其创始人所说的那样,成为全球最大。
甲骨文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甲骨文软件和云服务营收为89.14亿美元,其中,与云服务相关的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营收为3.22亿美元,虽然比往年同期增长25%,但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仅为3%。而根据该公司上周公布的2015年最新财报,SaaS和PaaS营收亦仅为4.1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8%。
甲骨文今年3月份公布的2016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云业务总营收为7.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27亿美元增长40%,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比增长44%;在甲骨文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高于去年同期的6%。
甲骨文很早便计划从软件向云计算转型,至于能否成功,分析称,虽然甲骨文此类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但该公司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仍显得不够矫健,云业务贡献率仍然有限。
尤其是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云计算业务显著的增速:
微软公布第四季财报显示,微软全年营收为853.20亿美元,低于去年的935.80亿美元。但在第四季度,云计算Azure和Office 365云端办公软件的企业客户营收都表现不错,同比增长分别为102%和54%。
亚马逊AWS云服务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28.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4.33亿美元增长58%;运营利润为7.1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05亿美元。
相比之下,甲骨文的云计算则明显慢了许多。
此外,再来看下甲骨文的老对手SAP、IBM以及Salesforce。
2013年 SAP正式宣布云公司新形象,年度云收入达10亿欧元,完成了四次云领域重大收购。2014年上半年,SAP云计算业务收入创下新高。2016年1月份,SAP财报显示,在Ariba和SuccessFactors两大引擎的驱动下,云业务增长在第四季度突破了三位数。截至2015年,SAP云业务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双位数的年度增长速度。
IBM 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科技服务和云平台部门(包括基础设施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和一体化软件业务)营收为84.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5.54亿美元下降1.5%,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1.9%。
作为云计算产业的先驱,Salesforce201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达到18.1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4.4亿美元,并且营收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
据其官方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与甲骨文一样,其云业务都呈现了增长,并购了NetSuite的甲骨文,能够成为其经常标榜的“同业第一”了吗?
还有,云计算的红利还会持续多久呢?
近几年,科技领域最火的一个热词当属云计算,尤其是当亚马逊2015年财报公布之后,给其带来了高昂营收令业界同行十分艳羡,并购、投资,从企业内外转型、进军,生怕自己落后。
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玩得火热,微软的云计算业务的增速也有目共睹。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也都在这一领域不断发力,并且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云计算红火的背后,一些隐忧也十分值得思考。
据了解,目前云计算厂商的收入20%来自于大客户,70%-80%来自中小企业。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许多大企业已经开始搭建自身的云计算平台,比如通用电气。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同样的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比较稳定,当那些类似于厂商的大客户纷纷搭建自己云计算平台的时候,他们的客户也极有可能使用它们的服务,毕竟这些云计算提供商在安全性方面也不能给予很好地保证,企业数据没有绝对的保密性。
这个时候,云计算厂商的大客户势必会失去一批,由大客户产生的小客户流失效应也会出现。
此外,从事云计算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技术门槛并不是特别高,当现在某家企业的云计算人才出走,自己创办云计算公司的时候,会诞生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公司。
曾有一家小的云计算公司的CTO说,这个市场足够大,远没有到竞争的地步。现在看来,竞争这一天的到来已经不远了,甲骨文做好准备了吗?
本文作者:南舒123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8217/1.html
-
收购
甲骨文宣布93亿美元收购ERP云服务商NetSuite
甲骨文今天对外宣布,已与云软件服务提供商NetSuite签订了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甲骨文将以每股109美元现金收购NetSuite,总额约为93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在今年完成。
NetSuite成立于1998年,甲骨文和NetSuite均提供ERP(企业资源管理平台)软件,不同的是,后者则是基于云服务,为客户提供按需使用的产品。还值得一提的是,NetSuiteCEO Zach Nelson此前曾在甲骨文负责市场业务,这一并购也将让他重新回归甲骨文。
甲骨文最近也是动作频频,今年5月甲骨文刚收购Textura以及Opower公司,以加强其在云服务市场的竞争力。而对本次收购,甲骨文联席CEO马克·赫德(MarkHurd)表示,“甲骨文和NetSuite的云应用存在互补性,将永远在市场中共存,我们打算在两方面进行大力投资——工程和分销。”
而NetSuiteCEO扎克·尼尔森(Zach Nelson)也表示:“NetSuite将受益于甲骨文的全球规模和覆盖面,从而加快我们的云解决方案在更多行业和国家推出。对于NetSuite的客户、员工以及合作伙伴来说,合并能够共赢。”
据悉,甲骨文提出的收购报价为每股109美元,较NetSuite周三收盘价溢价19%。甲骨文联席CEO沙弗拉·卡茨(Safra Catz)表示,在交易完成后的首个完整财年,它将立刻提高甲骨文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而NetSuit股价在周四盘前交易中大涨18.6%至108.64美元,略低于109美元的收购价。甲骨文股价在周四盘前交易中上涨1.6%至41.6美元。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213.html
-
收购
搅局者来了, Salesforce 或将以远高于微软的 262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 LinkedIn
一个多月前,微软官方博客就宣布了,微软和 LinkedIn 公司已经达成了一项最终协议,微软将以每股 196 美元,合计 262 亿美元的全现金收购包括 LinkedIn 公司的全部股权和净现金。原以为大局已定,但是没有一点点防备,LinkedIn 收到了来自 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的来信。
Marc Benioff 在邮件中表示,将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且远高于微软出的262亿美金的价格或者改变一些收购条件实现与LinkedIn 方面达成交易合作。
众所周知,之前 微软与 Salesforce 就一直在竞标 LinkedIn 的收购,不过相比于 Salesforce 不确定的股票和现金综合财务收购方案, LinkedIn 更倾向于微软的全部现金收购方式。但是现如今 Salesforce 所提出的远高于微软的262亿美金的收购方案,还是让 LinkedIn 不由得产生了动摇。据了解,LinkedIn 在7月7号就召开了紧急股东大会,对 Marc Benioff 的方案进行研讨。
在没最终完成收购法律交接之前,LinkedIn 的确有权利委身于出价更高者,不过因为之前已经与微软签订过最终协议,如果再反悔,LinkedIn 将要缴纳 7.25亿美金的违约金。据了解,LinkedIn 方面除了与 Salesforce 微软两家协商,同时感兴趣的买主还包括 Google 和 Facebook 以及其他公司。
LinkedIn 在商务社交中的地位的确首屈一指,但是LinkedIn 股价曾在今年 2 月初暴跌逾 40%,市值蒸发近半,并一度造成美股科技风向标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暴跌。在这样的股价环境下,低价高价值的并购怪不得吸引如此多的竞标者。
来源:36氪,作者:惜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950.html
-
收购
3 年内第 8 起收购,在线教育网站 Pluralsight 收购宣布 Train Simple
据国外科技媒体 Edsurge 消息,日前在线教育网站 Pluralsight 宣布收购 Train Simple,后者是一家专注 Adobe 系列软件的视频培训公司,这也是 Pluralsight 三年内的第 8 起收购,但此次收购的具体金额并未公开。
截止此次收购,Train Simple 已经有 1200 多集课程,类似的产品还有 Pluralsight 在 2014 年收购的 Digital-Tutors,而再次收购Train Simple 成为 Pluralsight 在创造性教育领域的第二城。Pluralsight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Aaron Skonnard 称:“技能培训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但是 Adobe 系列软件对很多公司意义重大,所以站在这个领域的前沿很有必要。”把 Train Simple 归入旗下,是看重了其庞大的培训视频资源,收购后 Pluralsight 在这个领域的内容积累已经超过了 5000 集,Train Simple 的课程资源将直接导入 Pluralsight 中。
Train Simple 已经创立超过 15 年,这 15 年中包括迪士尼、通用和 Dreanworks 在内的很多客户都接受了 PS、After Effects、InDesign、Premier 等软件的培训,所以 Train Simple 的内容优势将给 Pluralsight 带来更多学习资源,加速其在技能培训领域的布局。Pluralsight 技能培训部门的 VP 之一 Andy Rahden 表示:“Train Simple 的加入让 Pluralsight 非常激动,Train Simple 的用户和口碑全部来自他们制作的内容,收购后 Pluralsight 的产品线将更加完善,内容的难易程度将面向所有用户。”
尽管课程资源做了整合,Train Simple 的原网站将做保留,用户还能通过原账户或者 Pluralsight 的链接学习,Train Simple 的品牌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关闭,起创始人及团队则直接加入 Pluralsight, CEO Matthew Pizzi成为 Pluralsight 的课程总监,负责产品研发和商业化,他认为在技能培训方面,两家公司有着相似的 DNA。
消息显示,Pluralsight 曾在 2014 年获得 1.3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产品路径也渐渐从 C 端转向 B 端(可以对标国内慧科教育旗下的产品)。B 轮融资后不久,Pluralsight 曾以 7500 万美元收购了计算机软件和技能测试平台 Smarterer,通过Smaterer测评,用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短板,而Pluralsight可以依据测评的结果为用户匹配更加合适的课程(类似国内的猿圈)。
2015 年 1 月,Plurasight 又宣布以 3600 万美元收购另一家提供开发教学视频和实训的初创企业 Code School,主要为开发者提供 JavaScript、HTML/CSS、Ruby、iOS 以及 Git 等的教学视频。此外,Pluralsight 还曾收购了创意教学平台 Digital Tutors、在线技术教育网站 PeepCode、开源课程教学网站 TrainSignal、截屏技术供应商 Tekpub。
去年 6 月,Pluralsight 宣布了和美国军方的合作,向美国的预备役士兵、退役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免费开放了平台上的视频课程,旨在帮助处于失业状态的老兵,同时解决科技行业人才缺乏的局面。
来源:36氪,作者:郭雨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848.html
-
收购
职位搜索引擎Simply Hired被日本招聘巨头Recruit Holdings收购
今年5月份,我们曾报道过全球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之一Simply Hired将于6月26日停止运营的消息。当时有消息说Simply Hired的部分资产已经被收购,但当时并不知道其中的详情。今天,我们知道了Simply Hired停止运营的真正原因:Simply Hired的资产已经被位于日本的招聘巨头企业Recruit Holdings收购。Recruit Holdings手里有很多招聘求职类的网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招聘信息搜索引擎Indeed.com。
收购Simply Hired的资产后,Recruit计划继续运营Simplyhired.com这个网站。针对收购Simply Hired的资产,Recruit Holdings专门发布了一则声明,声明具体内容如下:
Recruit Holdings今天宣布,公司已经收购了Simply Hired的资产,收购协议从今天开始正式生效。http://www.simplyhired.com 这个网站将作为职位搜索引擎继续运营,但只作为Indeed旗下的一个发布合作方。Recruit未来将通过自然增长和并购的方式巩固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的领导地位。
目前,求职招聘行业的公司应该说是进入一个并购高潮期。上个月,招聘公司Monster刚收购了类Tinder模式的移动求职应用Jobr。前不久,微软斥资262亿美元收购了LinkedIn。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之一,Simply Hired 于 2004年 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搜索成千上万的职位公告板和公司招聘网站。Simply Hired 把各种地方的招聘信息加以整合并一体化,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求职者既可按职位类别泛泛浏览,又可按地点、职位类型、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缩小搜索范围。它的使命是让用户以最简便高效的方式找到最理想的工作。
在此之前,Simply Hired共获得过超过 3400 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 Dave McClure、Foundation Capital、Guy Kawasaki、Fox、IDG Ventures 和 Ronald Conway 等。Simply Hired的用户遍布全球 24 个国家(说着 12 种不同的语言),网站的月独立访客为 3000 万,平台上有 70 万家发布招聘职位的公司,可搜索的职位数量有 600 万个。目前市场上和Simply Hired模式类似的公司包括 Monster.com、Indeed和 Glassdoor 等等。Monster 今年发布的 Q1 数据显示,自己平台上目前有 5 万家发布招聘职位的公司,不过并未透露职位数量。Indeed 此前曾表示自己目前的月活跃访客有 1.8 亿。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recruit-rgf.com
-
收购
在线学习平台 Zaption 被 Workday 收购 ,将于9月30日暂停服务
Zaption 是一个教育互动视频制作平台,在 Zaption网站上,老师和公司都可以在网站上发布视频,或者将现有视频用户教学。6月30日,该公司宣布被人力资本管理软件公司 Workday 收购。Zaption 的服务将于9月30日关闭。具体收购详情没有披露。
在 Zaption 的网站、iOS app 和Chrome app 中,老师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工具在视频时间轴上嵌入题目,学生观看学习时,视频会在有题目嵌入的地方自动暂停,学生完成屏幕中或屏幕右侧的小测验后,即可继续观看。付费版本有更多高级功能:老师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和答题数据分析,制作完成的视频甚至可以被转移到站外,比如学校的 LMS。
Zaption 团队表示,Workday 服务于很多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公司和教育机构,有更好、参与性更强的学习体验,很高兴自己的技术能成为 Workday 应用的一部分,包括非常值得期待的 Workday Learning 的一部分。
Zaption 成立于2012年,公司位于旧金山。曾在2015年获得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人包括NewSchools Venture Fund、Redcrest Enterprises、 Scion Capital 和 Telegraph Hill Capital。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
收购
Purch 收购企业黄页网站 Business.com,完善小企业领域布局
数字媒体公司 Purch 近期收购了企业黄页网站 Business.com,用以增强其在小企业领域的实力,并为公司原有产品、服务在小企业领域的扩张提供了广阔市场。
Business.com 成立于 1999 年,曾在 2011 年被 Resource Nation 收购。公司主营各类广告销售,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型企业。 Purch CEO Greg Mason 称,此次收购完成后, Business.com 将保留原有域名,并继续经营其现有业务。此外, Mason 拒绝透露收购后 Business.com 的团队有多少人会留下;不过他称,公司现有团队将和 Business.com 共同维护和开拓小企业业务。
Purch 旗下有一批专注产品测评分析的网站,如 Tom’ s Guide、 AnandTech 等。去年,Purch 获得了 135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融资完成后, Purch 通过收购不断扩大规模,去年底, Purch 还买下了一家移动端电商平台—— ShopSavvy,完善了公司从广告到购买的整体电商渠道。
来源:36氪,作者:张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8517.html
-
收购
-
收购
突发: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
北京时间6月13日晚间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科技巨头公司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全球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据悉,目前LinkedIn市值在150亿美元左右。
对此,linkedln中国区CEO沈博阳在朋友圈予以确认,“是的,这是真的。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领英中国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向着连接全球职场人士的使命努力。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根据协议,微软将为每股LinkedIn股票支付196美元,较该股上周五收盘价溢价50%。 截至发稿,盘前微软股价跌0.35%报51.3美元;领英(LNKD)盘前大涨48.71%报194.89美元。
微软表示,计划发行新债券为此项交易融资,并预计此项交易将使其2017财年剩余时间的每股盈利减少约1%。
此项交易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LinkedIn现任CEO杰夫·韦纳将继续领导该公司,并向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汇报。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曾多次尝试收购LinkedIn,但遗憾地是,最终都错失了机会。
微软方面表示,杰夫·韦纳仍然将担任LinkedIn CEO ,LinkedIn的品牌、文化及独立性将得到保留。 据悉,微软以及LinkedIn董事会一致批准这一交易,杰夫·韦纳以及LinkedIn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Hoffman也都支持这一交易。
几年前,LinkedIn CEO杰夫·韦纳(Jeff Weiner)险些将公司以20亿美元出售给微软,幸亏微软临阵退缩。
BI曾报道称,在LinkedIn于2011年IPO(首次公开招股)之前的几年,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LinkedIn。
最初,微软报价5亿美元收购LinkedIn,虽然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还是告吹。在LinkedIn IPO之前的数月,微软又给出了最后的报价:近20亿美元。
但是,当时负责微软战略与合作的副总裁汉克·维吉尔(Hank Vigil)却临阵退缩,认为报价太高,最终放弃收购LinkedIn。维吉尔已于2011年离开微软。
LinkedIn创建于2002年,2003年5月5日网站正式上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 3 亿。
来源:腾讯科技(王潘)
-
收购
“兼职猫”即将收购“兼职达人”,资源整合成趋势
“兼职猫” 将于近日完成对 “兼职达人” 的收购。据透露,本次收购后,“兼职达人” 暂保持独立运行。
今年3月报道,“兼职猫” 完成金额为 63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由赛曼基金领投,梅花天使创投、匹克高管跟投。在同类产品数量过剩、学生用户选择多、粘性低的情况下,兼职猫更着重于企业用户的招聘服务,在他们身上赚钱。截至 3月 份,平台每月承接订单总量为 150 万,招聘完成率 80%。自 2015年9月 开始收费后,每月流水两千多万,可以带来一百多万的净收入。
而 “兼职达人” 同为兼职项目,自 2015年5月 上线以来,项目估值过亿,获得千万级 Pre-A 轮融资,平台目前超过 120 万用户,10 万商家入驻。
其实,兼职行业同类产品的思路基本都类似,从解决 “招聘信息真假” 切入,快速匹配商家和应聘者,在达到一定规模后,经平台过账,后期切入金融、社保等领域。区别相对较大的是,“兼职猫” 之前着重在做广州领域,“兼职达人” 发力在做深圳。
本次收购,相当于兼职猫在地域上的市场扩张。另外,面对涌现的新兼职平台(像壹佰块、58 分拆的 “斗米”等),抱团取暖、资源整合未必不是一种上策。
“探鹿” 与 “小美科技” 合作时,双方创始人也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市场资源已经到达开始整合的临界点,很多服务商开始抱团,大家把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好,然后一起合作将资源最大化,才能提高彼此之间的效率。而对企业来说,弹性用工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服务商通过合作跑赢市场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099.html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