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汇聚全球优秀员工体验企业与实践—2025年员工体验大奖(EXAwards®)评选提名进行中,诚邀参与!
✦EX Awards 奖项介绍✦
在过往的几年中,我们一直面临着各种大环境因素下的挑战,对于我们影响深远,工作和生活都已经变得不同。当下员工体验在中国的落地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速和重要。当然,我们一直在针对员工体验话题进行潜心研究,以推动企业不断提高员工体验为其战略导向--以推动企业绩效增长为最终目标,企业通过优化和增强员工体验,致胜不确定的未来!
员工体验大奖Employee Experience Awards是由HRTech及员工体验研究院联合发起,从2021年发起至今,每年都会评选出在员工体验工作中颇有建树的优秀企业及HR团队,以及优秀HR服务机构。
2025年员工体验大奖设立,是为了发掘和表彰持续在员工体验方面做出创新和卓越成就的组织及团队,因为其着眼于员工本身,纵览员工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论是通过数字化的科技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及体验、还是提供充满人性的员工关怀和福利举措、又或者创造健康安全及包容共生的职场。无论企业的实践是否贯穿员工体验旅程或只是部分、也可能是提升员工关键时刻的体验实践,都欢迎积极加入本次评选活动。
我们深信,通过发掘行业中正在为落实员工体验而用心改革的优秀中国企业,使其员工体验实践中的成功故事成为行业风向标,那么这将会起到极大的示范效应,也会促进行业的积极交流、学习借鉴、共同进步。最终,我们将共同打造属于中国独特的员工体验创新实践之路!
马上参与提名:http://hrnext.cn/LcSwb3(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或扫描上方图片二维码)
✦EX Awards 奖项设置✦
员工体验最佳实践奖 - EX Practice Award
·入职体验奖 Onboarding Experience Award
·员工福利体验奖 Employee Benefits Experience Award
·员工健康管理体验奖 Employee Health Experience Award
·员工关爱奖 Employee Caring Award
·员工认可与激励奖 Employee Recognition&Appreciation Award
·员工成长体验奖 People Growth Experience Award
·数字化员工体验实践奖 Digital EX Practice Award
·最佳工作场所奖 Best Workplace Award
·最具社会责任奖 Most Socially Responsible Award
·最佳ESG实践奖 Best ESG Practice Award
·最佳混合办公实践奖 Best Mixed-Office Practice Award
·最佳学习实践奖 Best Learning Practice Award
·最佳领导力体验奖 Best Leadership Experience Award
·最佳AI应用体验奖 Best AI Application Experience Award
员工体验最佳团队奖 -BEST Team Award
·员工体验最佳团队奖 Best EX Team
·数字化体验最佳团队奖 Best Digital Experience Team Award
最佳员工体验产品奖 -BEST Product Experience Award
·最佳员工体验产品奖 Best Product Award
·最佳AI创新体验产品奖 Best AI Innovation Experience Product Award
·最佳UI设计奖 Best UI Award
·最佳员工福利产品奖 Best Employee Welfare Product Award
·最佳员工健康产品奖 Best Employee Health Product Award
·最佳学习发展产品奖 Bes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oduct Award
最佳员工体验服务机构 -Best Employee Service Providers(可细分如员工福利、员工关爱、员工健康、数字化体验等)
马上参与提名
2025年员工体验大奖参与提名地址:http://hrnext.cn/LcSwb3
✦EX Awards参评对象✦
企业:在员工体验旅程的关键时间点利用技术或创新的管理实践来提升员工体验、促进员工和企业欣欣向荣的实践案例的企业HR或HR团队。
人力资源科技机构:陪伴员工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如在招聘入职、员工福利健康、学习发展、核心人力资源数字化系统、职场办公空间等提供数字化的员工体验的供应商和产品服务。
✦EX Awards评选流程✦
企业和HR
1、通过奖项报名链接或二维码提交报名信息(更早的提名可以早一步推进评选流程)
2、收到提名后会进入内部初步审查,预计3-5个工作日
3、内部审查通过后会进入【员工体验指数测评】环节
4、测评环节通过后,需要提交参选案例介绍
5、评审通过后,提交参评视频(视频不少于15分钟)和详细案例介绍(不少于300字)
6、专家评审和工作人员回访
7、大众评审
8、综合评审
9、线下颁奖典礼,现场表彰及留念
相关服务及科技机构
1.通过奖项报名链接或二维码提交报名信息(更早的提名可以早一步推进评选流程)
2.内部初步审查,预计3-5个工作日
3.初审通过后,产品的话需要提交产品UI截图、设计理念等案例;其他需要提供参选案例介绍(不少于300字)
4.工作人员客户回访
5.大众评审
6.综合评审
✦EX Awards参评收益✦
我们引领企业转变发展理念,由业务增长重新关注到人本身。我们表彰那些关心员工感受、员工发展、员工互动、员工福祉的企业和团队。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评选挖掘那些在员工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关注并增强员工体验,创造出员工的关键时刻和巅峰体验的优秀案例、举措、产品或服务的团队、企业。
卓越表彰
您的组织在员工体验领域做出的行动和努力将获得一个实际的且有分量的奖项和有形的行业认可,所有为之付出贡献的团队可以共享这个荣誉。
卓越的雇主品牌
您的组织所践行的员工体验成功故事将在我们的网站和其他相关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研讨会等发布,作为广泛宣传的成功典范,大大助力您的组织提高雇主品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EX系列空中研讨会
您将受邀参与2024EX系列空中研讨会(10月开始),和行业同仁们突出您的组织在员工体验领域的成功故事,成为这一领域杰出的人力资源引用参考,相互学习交流共进。
EX论坛案例展示
2024员工体验论坛的现场最佳案例分享活动,您还可以同时向其他优秀企业学习最佳实践和成功因素,还将特别举办获奖企业案例闭门交流活动。
实践案例出版
获奖案例在许可范围内将受邀参与权威出版物的章节和案例
员工体验专业指数测评
可以通过员工体验指数测评,了解目前所在位置以及行业水平。参与评选受益多多,部分内容仅限参与评选企业,所以是一次极佳的机会!
马上参与提名2025年员工体验大奖
参与提名地址:http://hrnext.cn/LcSwb3
企业奖项申请咨询:小科
微信 :hrtech-china
邮件地址:ex@hrtechchina.com
机构奖项申请咨询:奈斯
微信:HRTechNice
邮件地址:nice@hrtechchina.com
关于HRTech
HRTech是中国首家领先的专注人力资源科技商业服务平台,作为HR领域唯一深度垂直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与发展,持续引领行业新科技新趋势新产品新方向。
HRTech核心报道中国HR科技创新企业与产品,关注并实时分享全球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定期发布行业市值榜单和HR科技云图,持续举办高品质的专业前沿峰会论坛,表彰认可业内先进。
关于员工体验研究院(EXInstitute®)
成立于2020年,旨在链接全球智慧与灵感,推动员工体验在组织中的进一步落地实践,提升组织绩效。员工体验研究院以开放的平台汇聚中国最优秀的员工体验专家顾问,面向组织提供调研、测评、指数、出版、咨询、培训、会议、表彰认证等落地支持服务。
头条
CHRO如何在Agentic AI时代引领转型?-从工具使用者到组织智能架构师
HRTech概述:在AI快速演进的背景下,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战略正在崛起——Agentic AI。与传统自动化不同,Agentic AI 更强调“人机协作”,由HR主导、AI支持,共同实现更高效、更可信、更具战略性的决策模式。CHRO将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组织智能的塑造者。他们将管理AI治理、建立伦理规范,并重塑人才战略与工作模式。
在AI技术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HR也站在了关键转型的风口浪尖。但这一次,变革不再是简单的流程自动化,而是一场围绕“智能协作”展开的深层重构。一场名为“Agentic AI”的革命正在悄然开启,而CHRO(首席人力资源官)正成为这场革命的核心引领者。
过去十年,AI在HR中的应用多集中于效率层面,例如自动筛选简历、智能排班或聊天机器人。人们习惯性地把AI当成一套“流程优化工具”。然而,在Agentic AI崛起的今天,这种理解已远远不够。
所谓“Agentic AI”,并非仅指具备感知、预测和处理能力的AI系统,更强调它在组织中作为“主动代理者”的角色。换句话说,它不再是“被调用的工具”,而是“共同参与决策与价值创造的智能个体”。
这对CHRO而言,既是一场挑战,更是一场空前的战略机遇。
CHRO的角色,将从“流程守门人”走向“组织智能架构师”
在《Agentic Carousel》报告中,HR的AI成熟度被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CHRO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最初阶段,HR引入AI主要为了减负降本,例如RPA自动化、招聘系统、考勤管理工具。此时的CHRO,更多是“效率优化者”,关注系统选型与ROI。
进入第二阶段,AI开始赋能洞察。HR团队借助AI进行离职率预测、招聘渠道分析或薪酬对比。这一时期的CHRO,要成为“洞察翻译者”,能够将数据解读转化为业务语言,支撑高层决策。
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第三阶段——协作。Agentic AI的概念在这一阶段真正落地。HR开始引入智能推荐引擎、AI教练、员工发展路径推演等新型产品。AI不再仅服务于流程,而是与HR共建体验。CHRO的角色也随之转型,成为“人机协作推动者”。
接下来,是最难但也是最关键的第四阶段:信任建立。AI的使用引发隐私、偏见、透明度等伦理问题,这一时期的CHRO,不再只是HR部门的负责人,而是组织中AI治理的倡导者与建设者。他们必须从零建立伦理框架,设定治理边界,与法务、IT、风控部门紧密协作,确保AI在组织内“用得对、用得稳、用得明白”。
最终,顶尖的CHRO将进入第五阶段,成为真正的“组织智能架构师”。此时的AI已融入企业战略执行链条,HR也不再是传统的支持职能,而是构建“人+机”共生系统的中枢——既理解人性,也管理算法;既制定人才策略,也操控技术杠杆。
Agentic AI的核心: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赋能人类
Agentic AI强调的是主动性与人类协同。它不是接管HR的工作,而是把HR从繁杂冗余中解放出来,让HR团队更聚焦于影响力建设、战略落地与文化引导。
在这种模式下,CHRO的重点工作也随之改变。他们不再只关心绩效制度是否公平、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是开始构思:
我们的AI招聘系统是否存在潜在偏见?
员工是否信任他们的职业成长轨迹是AI建议的?
组织是否具备基于AI洞察灵活重构团队的能力?
我们是否已建立起可以透明追责的AI治理体系?
这些问题,过去并不属于HR的核心关注,但如今,CHRO必须站在这些议题的最前线。
三个关键行动,构建AI时代的战略型HR中枢
首先,CHRO要搭建AI伦理与治理机制。这不是IT或法务部门的任务,而应由HR牵头,设立跨部门委员会,定义AI的边界与员工知情权,推动透明与信任的组织文化。
其次,要推动技能结构的系统性升级。AI不会自动提升组织智能,它需要人类理解、引导、解释。CHRO要重构培训体系,将AI素养、数据分析、跨职能协作、文化演进等能力融入人才发展路径。
第三,要以**“战略运营核心”的定位重塑HR架构**。不再把HR当作后台,而是将其升级为企业的“智能中控室”。通过AI与人协同,HR能实时洞察员工状态,预测团队动能,辅助管理层制定业务决策,真正参与业务成长。
未来的HR,不是更自动化,而是更智能化、更人性化
如果说过去的HR转型靠的是系统实施、流程重组与服务共享,那么未来的HR转型靠的将是战略主导、文化重塑与智能融合。
Agentic AI不是一项技术趋势,而是一场范式转变。它要求CHRO具备前所未有的综合能力——理解人性、驾驭技术、治理复杂系统、引领组织文化。
这正是未来最强CHRO的进化之路。
头条
Josh Bersin谈为什么关于 AI 会毁掉工作和人类的恐慌被严重夸大
HRTech 概述:Josh Bersin驳斥了关于AI将摧毁就业、削弱人类价值的广泛担忧。他指出,尽管AI发展迅猛,但多数企业目前仍处在AI转型的初期阶段,仅10%不到的公司真正实现了深度集成。以Galileo平台为例,Bersin强调,AI实际上正在释放员工的创造力,催生所谓的“超级员工”(Superworker),提升个人与组织的生产力,而非简单替代工作。
文章列举了多个行业和场景中的AI应用情况,包括Chipotle、H&M和中东地区的大型航空公司,均处于流程重构与工具探索阶段。Bersin认为,AI的使用反而创造了更多管理与优化工作的机会,从而使人类在工作中向更高层次的创造与决策迈进。他还指出AI目前仍缺乏情感、同理心、历史理解与人类的复杂动机系统,未来的企业创新仍依赖于人类独有的智慧与精神力量。
他呼吁业界抛弃AI恐慌,聚焦于学习如何善用AI这项工具。AI不会毁掉工作,而是会重塑工作,为未来几十年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详情阅读:
Josh Bersin说自己常被那些盛行的夸张文章和评论惊讶——说 AI 会毁掉就业市场、网络或我们的生活。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这是对人类的“存在性”变革。马克·贝尼奥夫(Mark Benioff)宣称,Salesforce 30–50% 的运营现在由 AI 完成。媒体如 The Verge(Nilay Patel)担心所有谷歌的网页流量将消失。
虽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我每个月都与数百家公司对话,每周与至少 5 家软件厂商会面,所以对现状有较清晰了解。正如我在《超级员工的崛起》中所述,上述很多恐惧其实都没有根据。相反,我坚信 AI 工具和平台将激发个人创造力、业务增长与创新,并由此创造许多岗位、提高工资、改善我们的职场与企业运营。
第一,所谓白领工作将被全面淘汰,目前还没发生
确实,招聘有些疲软,但主要原因是 IT 预算上涨 62%,CEO 正推动业务领导“采用” AI。这种推动效应减缓了招聘速度,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思考如何通过自动化重组岗位与职责。
我每天与高级 HR 领导交流,得到的反馈一致:CEO 与 CFO 已下达命令,“别招人了,赶快上 AI”。因此,招聘预算被冻结。
这种推动虽有道理,但很多东西尚未落地,因为像 MS Copilot、SAP Joule、ChatGPT 这样的现成工具,还不够贴合业务流程。目前尚不明确哪些岗位将被改变、哪些常规工作可以被淘汰,也不知道该买或做什么 AI 产品。
以我的 AI 转型四阶段模型为例,我估计当前有 60% 的企业处于阶段 1,30% 处于阶段 2,仅有不到 10% 达到阶段 3(在各业务职能中差异较大)。例如 Chipotle 在招聘中应用 Paradox 到第 3 阶段,H&M 应用 Maki People 也如此,我们自己的 HR Academy 已通过 Galileo Learn 达到阶段 3。
但总体来看,销售自动化、潜在客户生成(我现在每天都会收到许多“Agent”发来的垃圾邮件)、合同管理、营销(我们的 HubSpot 系统并不像想象中智能)、采购、应收账款等领域,AI 还没成熟。这正在到来,但还远远不到成熟阶段。
我希望在贝尼奥夫下次财报电话会上,他能具体说明到底节省了多少钱,并列出那“50% 岗位”。我怀疑他会这样做。根据 LinkedIn 数据,Salesforce 的自然营收增长约 8%,员工人数增长 4%,看起来只是略微提高了效率,不像贝尼奥夫所言那样夸张。
所以,这些承诺确实在未来几年内会兑现,但当前企业级落地仍有 1–2 年的开发周期。
例如上周,我在中东与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会面,他们的 HR 团队刚开始做流程再造。虽然愿景逐渐明朗,但他们意识到所需产品目前尚未到位。他们正在做设计,并寻找合适的 AI 解决方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部分企业的 AI 转型将主要依赖内部构建,并联动供应商。我们已无法再用“买 Workday 然后启动”的方式实现自动化——AI agent 将高度可配置,公司必须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它会来……但现在还根本没到那一步。
第二,每一个 AI Agent 都创造了大量新工作
例如我们 Galileo 的 Agent 已有超过 4,000 人启用,它们发现自己有更多“新工作”需要做(如数据查找、流程清理等),因为那些重复、枯燥的工作被 AI 接管了。这就是“超级员工”效应。
就像买电吹风:叶子不会消失,你也不会扔掉扫帚。它只是让你吹叶子的速度快了 10 倍,但接下来你还得收拾、打包、放上路边回收。现在回收公司获得了更多叶子,你还可以修剪灌木(另一个机器人岗位),电吹风公司也赚更多钱。
换句话说,自动化一个任务,会推动我们从事更高价值的事情;越来越多时间会被用于管理这些工具(学习 prompt、找到高质量数据、不断迭代、培训、确保安全)。
本周我看到一个新的 AI 工具,它做 FP&A(财务、预算、计划与管理),每家公司都需要这种工具。旧系统人工处理简直是噩梦。这个新系统将其财务、CRM、HRMS 数据合在一起,自动发现利润缺口、进度滞后和预算超支。原来这要我和 CFO 手动处理几个小时。
这种超级员工效应正在进行中:美国目前失业率仍很低(4.2%),正如我在上一篇关于初级岗位的文章里说明的,工作市场虽有波动,但白领工作将在几十年内继续存在。我们只处在转型期。
我猜想当初互联网兴起(1998 年左右),人们预测“书本”会消失、零售门店会消失。但现实恰恰相反:作家和零售者进化为使用和借助网络。27 年后,我们建立了 Substack、混合电子商务、移动点餐等商业模式,推动图书出版反而繁荣。
写书依然值得,但很多作者更愿透过 Substack 建立受众,而不是被亚马逊“绑架”。超现实吧?这就是“超级员工”效应。一旦你意识到你会看到它无处不在。
这种关于我们工作、职业、生活的“创造性重塑”只会加速。我告诉客户:你们都是开发者!只要用英语(或本语)学习如何“编程与自动化”你的工作、生活与企业。
第三,AI 并不像 AI 工程师认为的那般“智能”
虽说大家痴迷于 AI 超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GAI),但人类基因组比 AI 的高级数学复杂 1,000 倍。我们的基因组是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因此人类擅长“感知、创造、情感与不可预测性”。
70 万亿种蛋白质组成为我们 DNA,每个细胞类型不同。这些 DNA 编码了千万年的学习、进化、环境与经验,有些科学家认为它近乎无限。拜托 Nvidia,不要拿它跟人比。
人类的这些“人类技能”:感知力、同理心、创造力、雄心、激情、毅力、创新力,在 AI 中都找不到。但 AI 是个非常强大的分析引擎,肯定会从经验中学习。
比如 Meta 刚宣布“超级智能实验室”,说到底是为了卖广告(也许还想做“恋爱机器人”)。它的业务由广告驱动,我懒得相信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的行业。除了让广告更精准(比如“焦虑中年女性”的广告),我没看到它能改变商业。
另一方面,我对“物理 AI”非常感兴趣——涉及物理、光、动量等方面,比如自动车辆、类人机器人和军用用途。我在中东看到了 Boston Dynamics 的一组爬行机器人网络,用于监测与保障石化厂的安全——非常让人毛骨悚然。
今天我在健身时跟教练聊起那些可以清理 100 磅杠铃的机器人。早年我在炼厂工作时,有一年硫化物泄漏杀死了一名操作工,那次惨剧绝对值得投资数百万来部署机器人监测系统。我猜现在很多化工厂、核电厂都在用这种机器人。我曾在核电站实习时,电厂工作人员总说“别靠那个阀门太近,因为那里有辐射”,但你看不见、感觉不到东西!
所以 AI 有成千上万惊人的用途,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或炼厂机器人可以“感知”或“理解”道路、工厂或天气中的微妙差异。当然随着时间编码这些信号,但人类适应能力更强,我们将始终“超越”这些机器。
第四,是人类创造了新思想、新业务与新工业
再强调:是人类想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产品与服务,将价值带给世界。如果 AI 这么“聪明”,它为何不会自己成立公司?🙂
每一个突破性产品、科学发现、企业或创意,都是来自人的智慧。我们从出生起就是“学习动物”,具备生存、本能、恐惧、学习、ego、同理心、耐心、宽恕与胜利等复杂能力,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了 Apple、Microsoft、Nike、Disney 等公司。每一个伟大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人)的主意,他们填补了市场空白。
AI 时代,我们终将迎来一套自动化 agent。买一个机器人,开启它,用它完成日常工作听上去挺诱人(我们用了几天就自动化了编辑与转录流程)。但推动我们的业务转向“智能 HR 与人才体系”的想法,是人类的主意,是我脑海中孕育的概念,是由我们的管理团队与合作伙伴策划打造的。
在压力之下,人类智慧大放异彩:看看乌克兰军队的创造力;看看我们如何迅速应对疫情;看看慢性病或某些残疾患者如何学会应对。这种人类智慧中蕴含神秘,我们拥有历史智能、道德标准。正如英国首席拉比 Jonathan Sacks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所言。这就是我所谓的“人类精神之不灭力量”。
每当我在客户面前讲述此类故事时,我感受到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被激发。AI 并没有这种历史智能或时间因果关系。就如我与 Galileo 合作伙伴 Sana 的 CTO 探讨,他也认可 AI 不具备对历史及因果变化的真正理解。我会进一步与科学家们交流,但仍相信人类在学习与适应上远远领先于任何数据系统。
底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是安全的
最后的结论是,也是我想传达的核心:AI 是工具。我们可以构建它,也可以教它做我们想要的事。如果我们不加控制,它或许会伤害我们(正如割草机或电锯),但是否使用取决于我们这群高级智慧人类。学习它、理解它、驾驭它,用它改善我们的工作、企业与生活——那就没错了。
生活会继续,经济仍由情感驱动,商业仍由人类的灵感、激情、毅力与努力推动。
头条
【评选】谁为中企出海保驾护航?—2025最佳出海人力资源大奖评选火热提名中!
2025最佳出海人力资源大奖评选
奖项设置:
2025最佳出海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奖(仅限企业HR团队)
2025最佳出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奖(仅限机构)
评选流程:提名参与-初审-案例提交(视频)-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HRTechChina、HRTech出海俱乐部
申请地址:http://hrnext.cn/He19E4
(扫描上方图片二维码,或者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进行提名)
评选咨询:小科
微信:hrtech-china
邮件联系:hi@hrtechchina.com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面对海外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企业出海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挑战。许多优秀的出海企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出海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HRTech早在2022年率先发起了出海俱乐部,并设立了“最佳出海人力资源大奖”,旨在挖掘和表彰在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那些勇于探索和分享经验的个人和团队。
2025最佳出海人力资源大奖
“2025最佳出海人力资源大奖”不仅是对个人和团队在海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卓越贡献的认可,也特别设立了奖项以表彰支持企业出海的杰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这些机构通过专业的服务,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他们的努力不仅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中快速适应、招聘合适人才、合规管理,还涉及到文化整合等多个方面,为企业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HRTech出海俱乐部
HRTech出海俱乐部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包括线下高端私享会、空中论坛、线上直播互动、年度出海实践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深受出海企业高管和HR同仁的广泛好评。通过这些活动,HRTech出海俱乐部汇聚了中国出海企业HR相关负责人、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顾问、服务出海企业服务的人力资源机构同仁,共同探讨和分享出海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挑战。这一平台的建立,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也为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诚挚邀请
我们诚挚邀请业界同仁积极参与,踊跃提名那些在出海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团队以及服务机构。让我们共同见证和表彰他们的卓越成就,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出海征途中不断前行,共创辉煌。
我们期待您的参与,一起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迈向新的高度。
欢迎加入HRTech出海俱乐部:HRTech出海高端俱乐部汇聚中国出海企业HR相关负责人、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顾问、服务出海企业服务的人力资源机构同仁。诚邀出海企业HR同仁和出海服务机构加入,为中国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合作咨询:奈斯 获取详细合作方案微信:hrtechnice 奈斯邮件:nice@hrtechchina.com 关于主办方HRTech出海俱乐部
HRTech出海俱乐部是中国领先企业出海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为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信息指南;同时联合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结合本地化资源和服务,为企业出海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企业可以聚焦组织目标实现业务快速发展!
HRTech出海俱乐部全新2.0升级,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会员专属高端私享会、需求服务对接、出海管理奖项评选、调研报告以及海外参访等活动。诚邀出海企业HR及出海服务机构加入。
HRTechChina.com 是专注人力资源科技商业服务平台,作为HR领域唯一深度垂直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与发展,持续引领行业新科技新趋势新产品新方向。
HRTechChina.com核心报道HR科技创新企业与产品,关注并实时分享全球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定期发布行业市值榜单和HR科技云图,持续举办高品质的专业前沿论坛,表彰认可业内先进。
头条
终章:招聘巨头(CareerBuilder与Monster)正式破产清算,欠债5亿,出售核心资产
HRTech概述:之前HRTech报道美国两大招聘巨头(CareerBuilder与Monster)即将破产的消息,美国时间的今天2025年6月24日,招聘平台 CareerBuilder 与 Monster Worldwide 的母公司 Zen JV,正式在美国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
此次破产涵盖旗下10家公司,总负债高达5亿美元,主要集中于市场与技术支出。Zen JV 已签署三项“意向收购协议”,计划将核心资产出售给 JobGet、Valsoft 和 Valnet,并获得 BlueTorch Capital 提供的破产融资,以维持清算期间的运营与人员稳定。
2025年6月24日,一纸破产申请标志着北美招聘平台两大代表性企业——CareerBuilder与Monster Worldwide,正式走向终章。它们的母公司Zen JV, LLC以及其旗下9家子公司集体在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了Chapter 11破产保护申请,并启动了有序清算和资产出售流程。这不仅是一起企业财务重组事件,更反映了传统招聘行业在AI浪潮与资本转型中的结构性危机。
一、破产详情:10家子公司同步申请,负债或超5亿美元
根据公开文件显示,Zen JV, LLC 及其子公司包括CareerBuilder、Monster Worldwide、CareerBuilder France、Monster Government Solutions、FastWeb、Luceo Solutions等,已正式进入破产程序。此次破产的核心路径是通过Chapter 11下的资产出售程序完成业务退出,并将部分员工平稳过渡至收购方。
破产文件披露,Zen JV的合并资产规模介于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而负债则高达1亿至5亿美元,涵盖市场推广、技术服务、法律顾问等多个领域的应付款项。主要债权人包括Jobverse(应收273万美元)、Textkernel(220万美元)、Google(193万美元)、Talroo、JobGet等,总计30大无担保债权人应收款约1,500万美元。
公司声明指出,其目前无可分配给普通无担保债权人的资金,现阶段仅有能力偿付破产管理期间的行政费用。
二、清算路径:已签署三项意向收购协议,目标出售核心资产
在破产申请的同时,Zen JV向法院提交了三份已签署的“Stalking Horse Agreement”(意向收购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CareerBuilder与Monster核心平台,将由JobGet Inc.与CBM Acquisition, LLC联合收购;
政府招聘业务Monster Government Solutions拟出售给Valsoft Corporation;
与军事招聘相关的Military Advantage和FastWeb,将转让予Valnet US Inc.
上述交易尚需法院批准,后续将通过破产程序中的拍卖与竞标机制决定最终买家,以期最大化资产变现价值。所有资产销售均由PJT Partners担任投资银行顾问,AlixPartners担任财务顾问,同时聘请Latham & Watkins及Richards, Layton & Finger担任破产法律顾问。
为确保破产期间公司正常运转与清算推进,Zen JV已获得BlueTorch Capital提供的DIP(Debtor-In-Possession)融资,具体融资额度与条款未在初步文件中披露。
三、公司结构:多重持股、复杂治理,背后股东包括Randstad与Camaro
Zen JV的股权结构显示,该公司并非完全独立运营实体,而是由三大股东共同持有:
Camaro Holdings, LLC 持有51% A类股与35.65% B类股
Randstad MWW Inc. 持有49% A类股与49% B类股
加拿大2584172 Ontario Inc. 持有15.35% B类股
其中,Randstad是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这也说明Zen JV与全球人力外包巨头之间存在历史性合作或并购路径。Camaro Holdings与Zen JV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层级交叉控股,使得此次破产程序更显复杂。
四、回顾CareerBuilder:从招聘平台先锋到衰落标本
成立于1995年的CareerBuilder,最早是美国招聘行业的先锋企业之一,与Monster并列为“招聘双雄”。在互联网初期阶段,其联合报业集团推出线上招聘门户,成功绑定数千家地方媒体网站,成为20世纪末求职者与企业间的主要连接平台。
2000年代,CareerBuilder先后与微软、美国在线、雅虎展开广告流量合作,扩展其分发渠道。2006年,CareerBuilder在全球招聘网站中访问量居首。其后更通过收购Kenexa、Broadbean、EMInfo等多家招聘技术公司,逐步向一体化HCM平台迈进。
然而,进入2010年后,LinkedIn的崛起对其造成巨大冲击。社交招聘与AI人才匹配平台兴起,传统职位发布+简历数据库的模式受到严重削弱。2017年,原母公司Tegna将CareerBuilder多数股权出售给Apollo Global Management与投资集团GTCR联合体,并成立了Camaro Holdings进行控股,随后CareerBuilder被纳入Zen JV旗下,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2021年以来,CareerBuilder多次传出裁员、资产剥离与业务收缩的消息,最终在2025年宣告清算。
五、Monster Worldwide:招聘网站鼻祖的消亡史
Monster的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其前身是The Monster Board,被认为是全球首批在线招聘网站之一。2000年以Monster.com品牌完成统一命名,并在2003年被列入标准普尔500成分股,可谓风头无两。
2000年代初期,Monster推出大量国际化招聘服务,先后在英国、印度、法国等国家设立分站,建立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并涉足简历分析工具与校园招聘平台。2005年,公司估值一度逼近60亿美元。
但同样地,Monster未能在移动招聘与社交招聘时代保持领先,移动端产品迭代缓慢,未能打破“发简历-等通知”这一老式求职体验。2016年,Monster以区区4.3亿美元被Randstad收购,从上市公司变为控股子公司,也标志着其“王者”地位的终结。
2020年以来,Monster已基本退出除政府和军事相关招聘之外的大部分市场业务,当前清算也反映了其商业价值彻底耗尽。
六、行业背景:AI招聘与平台转型正在重塑HR生态
此次Zen JV集团的破产并非孤例,过去两年中,美国招聘与HR平台领域已发生多起类似情况。传统“职位板+简历库”模式在AI智能推荐、数字员工体验平台(如HireVue、Paradox、SeekOut、Eightfold AI)的冲击下,加速退场。
此外,经济波动、广告市场紧缩、大厂招聘冻结等因素也造成原依赖广告费与招聘量的老牌平台营收快速下滑。据估计,过去三年中,北美超过30%的二线招聘平台已关闭或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CareerBuilder与Monster并未能像Indeed、Glassdoor、LinkedIn等平台一样成功跨入“数据+社区+AI”三位一体的招聘新形态,最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七、结语: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次行业洗牌
Zen JV的破产清算标志着CareerBuilder与Monster这两大招聘巨头的最终退场,也象征着早期互联网招聘平台的辉煌正式谢幕。
虽然其最终资产将由JobGet、Valsoft等新兴公司接手,但行业已发生根本性转变:AI驱动的技能图谱、基于能力的岗位匹配、自动化简历生成与评估、全生命周期招聘流程平台,正在重塑招聘生态。
对于HR科技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沉痛的清算,也是一场必要的蜕变。未来属于那些真正能把AI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招聘平台,而不仅是流量分发者与简历中介。
头条
【上海】深度出海Workshop《从被全球管到管全球:全球化HR管理者的九力跃迁》,7月18日上海举办,名额有限马上报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如何从被动接受全球化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全球资源?这是一个摆在所有HR管理者面前的挑战。为了帮助HR管理者们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特别举办一场《从被全球管到管全球——全球化HR管理者的九力跃迁》的深度Workshop。
活动信息
时间: 7月18日周五
地点: 上海静安铂尔曼酒店6楼榴红厅费用:企业HR免费参加,席位有限马上报名报名:复制链接 http://hrnext.cn/1Qym5 到浏览器打开,或识别上方图片二维码进行报名
报名后,也可同步参加当天的2025出海人力资源管理高端论坛,名额有限,立即扫码报名,开启你的全球化HR管理之旅!
活动亮点
🌐 全球化趋势洞察
剖析全球化与后全球化时代,出海企业面临的痛点与成功要素。
👥 跨文化领导力
解读霍夫斯泰德6D文化学说,掌握跨文化团队管理三大原则。
🔗 人才供应链搭建
全球人才规划与精准配置,打造高效的人才供应链体系。
🛡️ 合规风险防范
解读国际用工法规红线,提供目标国合规Check list。
🏢 实战案例研讨
结合真实案例,现场演练,解决实际问题。分享嘉宾 Kevin Jiang
◆ 出海俱乐部特聘跨文化管理专家◆ 世界 500强大型外企组织发展专家、高级人力资源经理
◆ 20 多年大型外企、民企上市公司人力资源全盘管理经验,从 HR 助理到HRVP,精通人力资源体系和运作
◆ 10余年亚洲、欧洲和北美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深谙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和不同法律、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化团队管理
◆ 多次参加境内和跨境投资并购,从尽职调查到投后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投资和整合经验
◆ 从“0”到“1”的出海建厂和经营实践,具有全流程北美制造业出海亲身经历,熟悉北美法律和文化环境,曾受到美国商务部嘉奖
◆ 荷兰 Geert Hofstede 授权的 CWQ 跨文化管理师,在跨文化理论研究、实践、国际化团队搭建和人才培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的企业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 美国 ACDI 职业发展与转型教练,高级职业规划师(中国),并担任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多所大学企业导师
◆ 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企业经营的跨职能经验,能够通过不同视角和维度提供经营决策意见。
Kevin Jiang老师将结合自身丰富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为大家带来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盛宴。适合参会人群
出海企业管理团队、HR负责人
计划出海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国际化业务拓展负责人,等
在这场Workshop中,你将获得全球化HR管理的核心能力框架,跨文化团队管理的实战技巧,人才供应链搭建的实用模型,以及合规风险防范的关键要点。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时刻。
不要错过这个提升自己的机会,立即报名,让我们一起在全球化的舞台上跃迁成长!
头条
【美国】纽约AI薪资平台Warp完成18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达2400万美元,专注自动化重构HR与税务合规基础设施
HRTech概述:总部位于纽约的 HR 与薪资自动化初创公司 Warp 宣布完成 1800万美元A轮融资,由 Sound Ventures 领投,Y Combinator、HOF Capital、SV Angel 等跟投,同时获得多位知名企业家(如 Dropbox 联合创始人 Drew Houston、Cruise CEO Kyle Vogt)支持。截至目前,Warp 总融资额已达 2400万美元。
Warp 致力于为创业公司提供“像 Superhuman 一样好用”的薪资与 HR 管理体验,核心亮点在于利用 AI Agent 自动处理传统平台中繁琐的税务合规和员工福利流程。Warp 当前已服务包括 Bland AI、Reducto、Paraform 等在内的数百家高增长初创企业。
总部位于纽约的初创公司 Warp 宣布完成 18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Sound Ventures 领投,Y Combinator、HOF Capital、SV Angel 及 Homebrew Capital 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此轮融资完成后,Warp 的累计融资总额已达到 2400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Warp还获得多位重量级企业家的支持,包括 Dropbox 联合创始人 Drew Houston 与 Arash Ferdowsi、Cruise 创始人 Kyle Vogt、Replit 创始人 Amjad Masad、以及来自 OpenAI、Brex 等一线科技公司的资深运营高管,HRTech推荐持续关注。
从“做薪资”到“重构后端基础设施”
Warp 由 Ayush Sharma(CEO)和 Adam Rankin(CTO)联合创立,致力于构建一个由 AI 驱动、自动执行的 HR 与税务合规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从入职到发薪”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其目标不仅是取代传统的 Gusto、ADP 或 Rippling 等工具,而是直接自动化这些平台背后的操作流程与合规逻辑。
Warp 强调“不是又一个薪资软件”,而是通过 AI Agent 自动完成所有注册、报税、州际合规和员工文档流程,为初创企业释放出大量时间——将招聘一名新员工的后端工作从数小时压缩至 30 秒内。
据官方数据显示,Warp 的 AI 系统已成功将每次报税的时间从数天缩短到 5 分钟以内,出错率从 10% 降低至 2%以下,单次成本从 $500–$1000 降至 不到$10。目前,Warp 仅依靠一位兼职合规人员,就已为 380家企业提供服务。
多州合规作为切入点,产品线快速扩张
自2020年以来,远程办公成为新常态,Warp发现 超过50%的初创公司在成立初期就跨多个州雇佣员工,合规复杂性大幅上升。Warp以“多州税务合规自动化”为切入点,逐步拓展至员工入职、福利管理、全球发薪、合同工支付、时间管理、支出报销等场景。
在过去 1.5 年里,Warp 开发的功能数量已超过 Gusto 用 12 年建立的产品线,并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上线 Okta SSO、组织架构图、薪酬数据对比、员工档案等高级模块。
AI时代的“HR副总裁”角色平台
Warp 的终极愿景是“打造一套完全自动化、零摩擦的企业后端系统”,不仅仅数字化流程,而是构建具备操作能力的 AI 系统,从根本上减少人工介入,使 HR 与财务团队可以专注于战略性任务。
Warp 表示:“我们希望每个创业公司都能像拥有世界级 VP of HR 一样高效,但成本却只是其一小部分。”
市场影响与未来规划
在技术层面,Warp依托大型语言模型(如Claude和Cursor)实现复杂文档解析与系统操作,结合现代金融 API(如Unit、Bond、Avalara)实现高速集成,使其在 HR Tech 赛道中具备显著的“AI原生”优势。
随着平台的不断扩展,Warp 未来将继续强化在 AI 驱动下的全球合规处理、数据决策支持与平台可扩展性,构建属于AI时代的后端基础设施公司。该公司目前正开放多个岗位招聘,并在纽约 Flatiron 设有8000平方英尺办公空间。
头条
【深圳】2025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Whats Next” 9月11日在深圳隆重举办!诚邀参加!
2025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Whats Next” 9月11日将在深圳重磅举办!在这个快速演变的数字化时代,人力资源行业正站在创新与变革的交汇点。我们诚邀您共聚在深圳-人力资源科技年度盛会的现场!与300+名企HR,行业领袖一起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员工体验、招聘创新、数字化实践、出海以及更多前沿话题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态。
HRTech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历经8年精心打造,这是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关注人力数字化转型综合性的巅峰会议,不仅成为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风向标,每年论坛上发布的新趋势、 新产品、新实践、新技术也深刻影响人力资源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论坛每年定期在北京、上 海、深圳三地举办,影响力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会议传播曝光量达50万+专业HR人群。
论坛亮点
AI赋能HR: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人才管理、智能招聘、员工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探索AI如何助力HR决策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员工体验革命:分享如何运用最新科技打造极致员工体验,从智能办公环境到个性化福利方案,全方位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招聘科技前沿:揭示招聘领域的最新科技趋势,包括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人才匹配、虚拟现实技术优化面试流程,以及AI在招聘决策中的关键作用。
数字化转型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何助力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流程自动化、数据分析驱动的决策制定,以及构建智能化的人才管理系统以及高效协同。
全球人才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既具有全球视野又能适应本地文化和法规的人才管理模式。探索出海企业如何平衡全球统一标准与本地化需求,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和管理。
创新产品深度接触:在这场盛会上,HR能了解接触到最前沿HR科技产品,开拓眼界为企业需求采购增加更多选择项。
更多前沿话题,都等着您来和我们一起探讨交流!
2025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Whats Next”深圳站时间:9月11日 周四 9:00-17:00地点:深圳 益田威斯汀酒店三楼(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28号-2)适合参会人群:企业HR领导者,负责人、HRSSC\HRIT相关同仁、HR各模块负责人等HR免费报名:http://hrnext.cn/YJK0G4 企业HR同仁可获得免费门票,但需审核HR服务机构及顾问(非企业内部HR均需购买门票)
提供和展示中国的人力资源科技的数字化探索和实践,一起开拓科技引领未来全球视野。本次2025HR科技年度论坛深圳站上将邀请国内外优秀的HR科技机构、最佳实践的组织和个人、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等一起为您呈现中国HR科技势力榜!特邀30多位HR科技的大咖专家、20+专业话题谈及未来、趋势、新技术、新实践、新产品、30+中国最优秀的人力资源科技机构展示最新成果和产品;特别举办深度交流的Workshop私享会!与此同时,2025年还有更多科技在改变工作,生成式人工智能颠覆发展认知,大会现场同样也会邀请行业专家与您一起探索人力资源领域生成式AI的世界!重塑商业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它们将改变职场,改变人力资源!此外,此次论坛将在现场隆重颁发2025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大奖及2025员工体验大奖!聆听HR数字化最佳企业及产品实践案例,进行面对面交流机会!业内权威专业大奖,致敬优秀的企业HR和HR科技服务机构! 9月11日,让我们相约300+HR专业人士,在现场碰撞思维火花,聆听最佳实践,推动中国HRTech发展。HR决不能错过的盛会
大奖现场颁发,HR数字化最佳企业实践交流
获得最新HR科技动态,保持最前沿
未来新环境中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
从知名专家和企业中学习,强大自己
体验新的产品和技术,时刻警惕市场动态
与同行交流互动,加入HRTech互动圈子
前沿深度的互动专业Workshop (门票有限)
最佳采购机会-汇聚国内优秀的HR科技机构和产品
获得2025年最新版本HR科技云图珍藏
更多收益,就在现场!
日程安排即将揭晓,现场大咖云集报名参会:联系我们:科科微信:hrtechina邮件:hi@hrtechchina.com欢迎更多HR机构加入
了解客户需求: 在论坛上与各大HR负责人直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这样的直接反馈将帮助贵司更好地定位和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期望。
建立业务关系: 论坛汇聚了业内领先的HR科技同仁及采购负责人。抓住他们涌向展位的机会,建立有影响力的业务关系,带来合作和商机。
产品展示的舞台: 论坛提供了展示贵司的产品和服务的最高舞台。展示贵司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潜在客户亲身体验产品及服务,获得HR科技达人第一时间关注。
增加品牌曝光:会前会中会后全网推广合作伙伴品牌增强影响力,让参会HR深深记住。这也是机构塑造数字化品牌的绝佳通道,提升品牌科技属性、提高市场认知度。
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HRTech论坛及大奖在业内有着极高的权威及关注度,这有助于巩固贵司在市场上的地位,增加公司的声望,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的关注。
赞助参展:欢迎预定,所剩不多 奈斯 获取详细合作方案微信:HRTechnice邮件:nice@hrtechchina.com关于主办方HRTechHRTech是专注人力资源科技商业服务平台,作为HR领域唯一深度垂直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与发展,持续引领行业新科技新趋势新产品新方向。HRTech核心报道HR科技创新企业与产品,关注并实时分享全球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定期发布行业市值榜单和HR科技云图,持续举办高品质的专业前沿论坛,表彰认可业内先进。往届精彩回顾
头条
【重磅】Workday 全新出击中型市场:WorkdayGo 背后的战略转向与行业冲击波
HRTech概述:Workday 正在进行战略转型,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导向。2025 年春季发布的 350 多项新功能,强调了 AI 驱动的人才再发现和简化的工作流程。Workday 通过 WorkdayGo 进军中型市场,面临 UKG 和 HiBob 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全球扩张将依赖于在 SAP 和 Oracle 主导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尽管面临 AI 领域的挑战,Workday 的创新和增长承诺值得肯定。更多请关注 HR Tech,为你带来全球最新 HR 科技资讯。
2025 年春季,全球领先的 HCM 云平台 Workday 正式迈出其转型路上的关键一步——推出专为中型企业打造的“WorkdayGo”快速部署方案。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 Workday 正式向更广阔的中型市场渗透,也被行业权威 Josh Bersin 称为“市场导向转型中的里程碑事件”。
WorkdayGo 是什么?不是“简化版”,而是“快装版”
过去十年,Workday 成功定义了大型企业级人力资源与财务系统的标杆,其客户包括 Amazon、Pfizer、Bank of America 等全球巨头。但中型企业却常常因其部署成本高、周期长而望而却步。
WorkdayGo 改变了这一切。
据 Workday 官方介绍,WorkdayGo 是一套预配置、可快速上线、面向 500–5000 员工规模企业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它涵盖招聘、薪酬、员工入职与管理等核心流程,借助 AI 自动化引擎,最多可在 8 周内部署上线,相比传统项目节省了高达 60% 的实施时间。
据 Workday 多家实施伙伴介绍,WorkdayGo 使用标准化模板、预设数据模型和流程配置,客户通过“启动—配置—上线”三步走流程,即可在 6–8 周内完成部署。这种方式大幅降低了项目复杂度,支持“轻咨询+本地化适配”模式,使得中型企业无需依赖长期顾问驻场即可完成上线。
为什么 WorkdayGo 来得正是时候?
中型企业正成为 HR SaaS 增长主战场在全球范围内,员工规模 500–5000 的企业数量远超大型组织,尤其在亚太、欧洲及拉美市场,仍有大量企业尚未完成核心 HR 云端化。这也是为什么 HiBob、UKG、Paycor、Dayforce 等厂商过去两年纷纷发力中型市场。
竞争格局变了,Workday 不能等了HiBob、Personio 等“生于中型市场”的厂商,凭借快、轻、灵的产品模式在全球迅速扩张,已经开始威胁 Workday 的生态边界。WorkdayGo 被视为对这些“新贵”直接反击的产品利器,意在捍卫其在企业人力系统领域的领导地位。
实施伙伴网络的转型机会WorkdayGo 还为系统集成商(SI)与合作伙伴生态提供新的商业路径。以往长周期项目只适合大型实施商,而 Go 模式让中小服务伙伴也能进入生态,在更多国家落地本地化版本,这将大幅提升 Workday 的全球渗透力。
Workday 的“市场导向”战略初见成效
Kathi Enderes 在其文章中指出,Workday 正在经历一次从“产品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彻底转型。此次春季更新中,Workday 一口气发布了 350 多项新功能,涵盖 AI 人才再发现(Talent Rediscovery)、自动化配置(AI Configurator)、全新 Workday Assistant 助理、全球薪酬适配等。
而 WorkdayGo,则是这些 AI 能力的缩影:让中型企业也能以极小成本享受 AI 带来的效率红利。
中型市场将成 2025–2027 年竞争核心
HRTechChina 观点认为,WorkdayGo 的发布并非“推出新产品”那么简单,而是标志着 HCM 产业进入“全栈产品 × 全市场覆盖”的深水区竞争阶段。谁能以最快速度服务中型企业、以最低门槛交付 AI 价值,谁将在新一轮 HR SaaS 战争中胜出。
Workday 正在以行动表明:它不再只是大企业的选择,也正在成为中型企业的 AI 人力伙伴。
以上信息来源多方解读,其中参考workday、josh bersin、Kathi Enderes等内容
头条
【重磅】招聘巨头落幕:CareerBuilder 与 Monster总部关闭,解雇员工,出售公司
HRTech概述:CareerBuilder+Monster传出重大消息:公司总部即将关闭,员工被通知永久解雇,并启动整体出售流程。根据公司CEO Jeff Furman签署的邮件,该公司将于2025年8月4日正式解雇位于美国总部的大多数员工,并明确指出“此次解雇将是永久性的”。虽然公司随后通过媒体发布声明称目前“并未进行人员调整”,但内部邮件显示,该公司已根据联邦与州法律中的WARN法案向大多数美国员工发出提前裁员通知。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公司出售及重组计划已进入实质阶段。
CareerBuilder自2017年起由Apollo Global Management与安大略教师退休金计划联合持有;而Monster则在2024年被Randstad出售给Apollo,随后两家公司于2024年9月完成合并。本次整合后并未带来明显业务突破,反而逐步削减管理层,最终走向出售。截至目前,CareerBuilder.com与Monster.com仍正常运营,但此次总部关闭及裁员通知,标志着传统招聘平台向AI驱动的新型招聘平台让位的趋势愈发明显。业内预计,Apollo可能将该公司继续分拆出售,或重塑后寻求IPO。
2025年6月,一个曾统治全球招聘行业的时代正式落下帷幕。据外媒报道,美国老牌招聘平台 CareerBuilder 与 Monster 合并后的新实体,正在进行大规模架构调整:关闭位于芝加哥的美国总部、向多数员工发出永久性解雇通知,并正式启动公司出售流程。
这则消息,不仅揭示了两大招聘巨头的命运,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招聘平台”的未来形态。
一、从高光到低谷:招聘双雄的前世今生
在数字招聘的黎明时期,Monster 和 CareerBuilder 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Monster 成立于1994年,是全球第一家互联网招聘网站,曾一度登陆《财富》500强,成为招聘自动化的象征。
CareerBuilder 则依托媒体资源和本地化优势,在2000年代迅速扩张,服务于大量中大型企业,是LinkedIn出现前北美最主流的职位发布平台之一。
然而,随着 AI驱动的人才匹配系统、社交招聘兴起、职位分发渠道多元化,这类以“职位发布+简历搜索”为核心的传统平台,逐渐力不从心。
Monster于2016年被荷兰人力资源巨头 Randstad 以4.29亿美元收购,CareerBuilder则在2017年被Apollo Global与加拿大安大略教师退休金计划联合私有化。
直到2024年,这两家企业在Apollo的主导下完成合并,组建成CareerBuilder+Monster,试图以“品牌+资源整合”重启增长。但这一设想,并未获得市场有效反馈。
二、终局:总部关闭、员工解雇、公司待售
2025年6月5日,公司CEO Jeff Furman 向员工发出正式信函,宣布:
关闭美国总部(芝加哥200 North LaSalle Street)
向多数员工发出符合WARN法案的60天解雇通知
明确指出“解雇将是永久性的”
公司正进行出售,未来去向不明
尽管随后公司官方发布声明试图淡化消息,强调“目前并未立即裁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美国员工已收到正式裁撤通知,显示公司运营正处于不可逆的收缩阶段。
这也意味着,Monster 和 CareerBuilder 作为独立品牌的黄金时代正式结束。
三、投资逻辑背后的“剧终脚本”
从收购到合并再到出售,Apollo等金融资本的操作轨迹十分典型:
低价收购“落难巨头”
剥离非核心业务,转手套利
整合品牌资源,压缩成本
最终打包出售或分拆变现
有数据显示,Apollo通过出售CareerBuilder部分资产,已获得7至10倍的投资回报。Monster的交易结构未公开,但在Randstad退出控股后,其市场价值显然已大幅缩水。
这些资本运作,对品牌价值和产品创新的投入极为有限,这也加速了平台的“功能老化”和“市场脱节”。
四、招聘平台何以失宠?
招聘平台之所以走向边缘,有三个根本性原因:
1. 职位信息不再稀缺
随着信息泛滥,职位发布已不具备天然流量优势,尤其是被 LinkedIn、Indeed、Google Jobs 和社交招聘所冲击。
2. 企业更看重“匹配质量”而非“流量数量”
海投简历的模式弊端逐渐显现,企业更倾向于使用AI工具、ATS系统进行精准筛选,减少人力成本。
3. 候选人行为改变
越来越多求职者不再依赖单一平台查找职位,而是主动建立个人品牌,通过社交网络、专业社区等渠道获得职业机会。
五、平台的未来不再是“信息分发”,而是“能力连接”
HR Tech 的发展方向,已从“找简历”转向“找能力”:
AI 招聘 Agent:如SmartRecruiters的Winston,自动完成筛选、邀约、协调流程
技能型人才市场:如HireEZ、Upwork等平台通过技能标签而非职位分类进行人才组织
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系统:如Fuel50、Gloat聚焦内部员工机会匹配,挖掘“隐藏人才”
在这个趋势下,传统招聘平台若不进行彻底的技术转型,将被快速边缘化。
六、对比中国市场:招聘平台的危与机
对比之下,中国招聘平台依旧活跃,但也正在经历从**“流量平台”向“服务平台”**的关键转变,详细就不多展开了,也值得警示,尤其是类似的广告类型的招聘平台。
不过,中国平台同样面临挑战——如简历真实性、招聘信息合规、职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这段开放给大家,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七、HR Tech 的未来:以人为本,而非以简历为本
CareerBuilder 与 Monster 的谢幕,不是结束,而是信号——招聘平台的逻辑必须改变。
从“职位驱动”转向“人+能力驱动”
从“信息收集”转向“智能推荐与互动引导”
从“孤岛式服务”转向“全周期人才管理解决方案”
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对“人与工作的关系”理解方式的升级。
一个时代终结,也标志着新格局的开启。CareerBuilder 与 Monster 的谢幕,值得中国招聘平台深思。
招聘从不只是找人,而是连接机会与能力的过程。
下一代招聘平台,需要站在人力资源科技(HR Tech)的高度,构建更智能、更可信、更以人为本的人才生态。
最后现在买入这两家公司是一个机会吗?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请注明来源:HRTechChina.com。关注我们,获取全球HR科技一线动态与独家解读。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