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软
    微软收购新西兰云计算公司GreenButton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日下午消息,微软周四宣布收购新西兰高性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GreenButton,并将把该公司的技术整合到Azure中。 GreenButton创立于2006年,该公司CEO斯科特·休斯顿(Scott Houston)当时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担任技术总监,他的任务是为这三部电影的大量动画效果建设渲染设备。 GreenButton CTO戴夫·菲罗斯(Dave Fellow)说:“这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源自电影《指环王》。但我们从早期就与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并在勘探、工程和金融行业从事了大量工作。” 微软高管麦克·尼尔(Mike Neil)指出,GreenButton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微软的Azure云计算服务管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的任务,包括数字动画、3D油气勘探图像、DNA测序和药品设计,以及金融行业的风险分析等。 GreenButton的易用性在业内享有盛誉,Azure平台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使用这项技术。(书聿)  
    微软
    2014年05月04日
  • 微软
    微软将企业版云存储服务OneDrive空间上调至1TB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4月29日上午消息,微软周一宣布,将把企业版OneDrive的单人存储空间从25GB增加到1TB。这将进一步加剧云存储领域的竞争。   此次扩容计划既适用于单独的企业版OneDrive用户,也适用于捆绑了Office 365的企业版OneDrive用户。单独的企业版OneDrive是免费的Office Online服务中的一个选项,价格为每月5美元。微软目前为第一年的订阅用户提供五折优惠,这一促销将持续到今年9月。   微软还宣布,该公司将第一次把企业版OneDrive与Office 365 ProPlus捆绑,年费为每用户每月12美元。这类用户同样可以获得每用户1TB的存储空间。   企业版OneDrive之前名为SkyDrive Pro,这项服务可以帮助员工存储、分享和同步个人工作文件。这项服务可以捆绑多数版本的Office 365,价格则根据组件和功能的不同有所差异。例如,Office 365小企业版每用户每月费用为5美元,Office 365企业E4版每用户每月为22美元。   企业文件同步和共享市场已经集结了大量竞争对手,包括Box、Dropbox、Accellion、Watchdox和Egnyte等创业公司,以及谷歌、IBM、Ctrix和EMC等大型企业。   这类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化协作系统的关键元素,可以方便同事通过各种设备共同编辑文档和访问文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不仅可以使用原生移动应用,还可以在标准的网络浏览器中调用各种功能。   Dropbox每用户每月的费用为15美元,提供不限量存储空间。Box每用户每月费用为15美元,存储空间为1TB,如果支付35美元则可以享受不限量存储空间。   企业版Google Apps费用为每用户每月5美元,包含30GB的Gmail和Drive存储空间。用户还可以购买更多空间,包括每用户每月89美元享受1TB空间。   作为谷歌提供给个人用户的免费账号的一部分,该公司为每位用户提供15GB的Gmail、Drive和Google+ Photos标准存储空间,每月支付1.99美元或9.99美元可以享受100GB或1TB空间。今年3月降价前,这两项服务的价格分别为每人每月4.99美元和49.99美元。(樵夫)  
    微软
    2014年04月30日
  • 微软
    【推荐阅读】一起来学学微软的社交媒体招聘战略 IT巨头微软的大名人尽皆知,最近这些年他也陆续登上最佳雇主的榜单,但估计很少有人能想起五六年前,它的求职站点内容过载、缺乏条理、没有核心的职业理念,简直是在线求职者的一场噩梦。好在他们很快做出了调整,不再采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商业模块使用不同的招聘站点,而是采取全球化的方式去招聘,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它也走在了社交媒体招聘的前列。   微软的社交媒体招聘战略 微软几年前调整招聘策略,主要是为了应对像Google这样的企业在高级人才领域的竞争。其招聘营销活动的基础是建立在商业和市场目标之上的,诸如创造全球统一的信息、管理自己的雇主品牌以及提升用户体验。改进过的微软招聘站点导航便利,并且公司也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等社交渠道上亮相,以吸引、影响和激励潜在求职者。 Twitter:微软在Twitter上的账号(@MicrosoftJobs)有1万多名粉丝,在这里求职者能及时看到公司资讯和职位空缺等信息。整个界面看起开非常干净,微软也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让求职者感受到在微软工作的感觉。 Facebook:微软在Facebook上的所追捧程度要远超过Twitter,它的粉丝数已超过7万人。在这里,感兴趣的候选人同样能找到关于工作机会的信息,了解到公司最新的动态。这个页面还提供求职者频繁提问的机会,以便让他们更熟悉微软的招聘流程。 微软还专门为女性求职者开设了一个单独的Facebook页面“在微软的女性(Women at Microsoft)”。通过这个页面,人们可以了解微软的女性员工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Linkedin:微软在Linkedin上求职页面的标题是“做你喜欢做的(Do What you Love)”,在上面提供的信息也包括职位、福利以及在微软的生活。潜在候选人还可以在上面直接与微软的招聘官进行沟通,也可以浏览视频,以及进入到微软其他的社交媒体站点。 微软在Linkedin上的粉丝数多达5万人,它也成为微软的候选人的主要来源。通过Linkedin为新项目招聘特别技能的人才,一年可以帮助微软节省近6万英镑的费用。微软也利用Linkedin的圈子与潜在候选人进行互动。公司会使用两类圈子:职业属性的圈子(如游戏开发等)和微软企业的圈子,所分享的相关内容也采用不同的渠道,甚至包括采用行业媒体的RSS源。 YouTube:微软招聘已经在Youtube渠道上传了115个视频,提供在不同项目上的愿景,包括实习、微软的多元文化等。像“在微软,当工作遇见生活”这样的视频,通过公司员工真实工作的场景,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雇主品牌。 博客:微软还通过博客还管理他们的雇主品牌。微软的博客(Microsoft JobsBlog)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那些对微软感兴趣的候选人“体验”微软。博客中有个“Bits&Bytes”板块可以让读者了解微软员工在微软的生活。很多员工博客作者提供他们在微软工作的片段,包含了很多领域,包括在技术部门的女性、给求职者的实践建议以及如何准备一场面试等。 博客中还有一个版块叫做“Dear JobsBlog”,求职者可以向微软的招聘官们提一些与找工作相关的问题。以最近的几个问题为例,“和Google相比,我们为什么要为Bing(微软旗下的搜索引擎)工作?”“有哪些通用的面试错误?”等等,当然也包括对微软内部不同类型工作的咨询。   从微软身上我们能学到 协作是关键:在微软社交媒体招聘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公司不同市场和人力资源团队(甚至包括外部团体)的协作。通过让一群不同的人在一起集思广益,分享新成果,招聘战略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大环境。 招聘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为了接触合适的受众,微软的招聘战略采用不同的工具,对于它的高效执行,这是至关重要的。当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寻找、吸引和最终聘用最好的人才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社区的重要性:微软在线招聘战略最核心的一部分就在于他的人才网络。微软的职业站点确保候选人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诸如如何成功通过公司的面试。通过博客,以及社交媒体与外部社区的互动,微软能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吸引候选人。 沟通的文化和价值观:为任何组织招聘新员工,合适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员工通过博文分享真实的工作体验,企业通过“在微软的女性”Facebook页面交流他们的价值观,微软很好地树立了自己的雇主品牌形象。 扩大招聘影响:微软利用社交媒体招聘,已经在常规的项目上证明是有效的。进一步,当它开发新的Xbox产品时,通过社交媒体广告和特别项目的博文,具备合适技能的关键人才也被吸引到公司的招聘页面上。 【文章来源:招聘新视野】
    微软
    2014年04月25日
  • 微软
    强化云服务地位,微软 Office 365 云服务落地中国 【本文作者:何宗丞】 今天,微软在上海召开发布会,宣布 Office 365 云服务正式落地中国,由世界互联负责运营,这意味着 Office 套件、即使通讯、协作组件将作为云服务提供给企业用户和政府机构。 针对不同客户需求,Office 365 提供了三种订阅方式: 小型企业高级版为 960元 每用户/年,适用于 1-10 名员工; 中型企业版为 1140 元每用户/年,适用于 11-250 名员工; 企业版为 1500 元每用户/年,适用于 250 名以上的员工。 Office 365 个人版价格则为每用户每年 399 元,支持用户在一台个人电脑或者 Mac电脑以及一台包括 iPad 在内的平板电脑上使用,此外还提供了包含 20GB 的OneDrive 在线存储空间在内的其他服务。 Build 2014 之前,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发布了 Office for iPad。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并查看 Office 文档,但是如果想要编辑文档,则需要购买 Office 365 服务。 Office 365 服务囊括了完整的 Office 套件,包括 Word、PowerPoint、Excel、OneNote 和 Outlook,同时结合了 Exchange Online、SharePoint Online 和 Lync Online 等通讯和协作服务。企业可以利用 Office 365 服务创建、编辑、存储、管理文件以及协作,同时确保企业数据的高度安全性和可控性。 强化 Office 365、为面对消费市场的 9 英寸设备提供免费授权两项举措均表明,微软现在更在意能否为他们的云服务拿下更多市场,而不是传统情况下以 Windows 为中心,围绕它来扩大影响。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应用和服务工程部负责人陆奇表示,云计算是微软的核心战略,而推广 Office 365 则是微软在云上的重要举措。作为Office 业务的负责人,陆奇这样评价 Office 365 的战略地位: “Office 365 创造了未来的工作场景,它将你的工作效率转移到云上,用户接触设备的渠道转移到现代设备上,而且也不再仅仅是某一种设备。Office 365 是连接微软多个‘箱子’的列车。”  
    微软
    2014年04月16日
  • 微软
    Box,微软,以及下一个企业平台 本文作者Ben Thompson,原文载于其个人博客Stratechery.com。 虽然 Box 资上周的S—1招股书表示尚未盈利,CEO Aaron Levie 也强调了这个事实,但这并不能说明互联网就是泡沫。相反,尚未盈利并非坏事。 风投家 Mark Suster 在关于创业公司盈利的文章中说: " 即使是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有时也无法理解某些议题,而”盈利“就是其中一项。很多记者在评论一个优质创业公司时,总会以“可惜他们尚未盈利“来裁定公司的优劣。对于记者,甚至很多企业家而言,盈利直接决定好坏。他们忽视了最简单的盈利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企业通常要使用当下财政周期的资源,来支持未来 6 个月到一年的成长。”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想收益必须投资(花费)。先于盈利关注企业成长的潜力,才有可能达到长期获利。 Suster 的文章并不特指 Box,。而在 Dave Kellogg 关于 Box S-1 的点评中,他总结道,Box 给出了非常合理的数字,能看出 Box 运营正常: “很多情况下,云存储公司的命运通常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出头,要么死。通过烧钱来留住现有客户,吸引新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继而在交叉销售和追加销售上扩展客户群——在和 Dropbox 的大战中,Box 的现金策略看上去是有道理的。” 我完全赞同 Kellogg 的分析,唯一有不同意见的方面在于,我认为 Box 不仅仅是在存储方面和 Dropbox 竞争。他们也在竞争谁会成为新的企业平台,而这就意味着挑起了和微软的客户争夺战。 Windows: 古老的平台 当所有电脑都是 PC,Windows 为主平台时,办公室软件(Office)明显在 Windows 系统中更好用。和 Office 同时在 Windows 环境下为企业所用的,还有一些第三方软件和业务应用程序(LOB apps)。由于多数企业都用 PC, 这就意味着 Windows 在企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浏览器的出现,逐渐打破这一独大局面。尤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仅有一小部分计算设备还在使用 Windows: 上图数据显示了微软在个人电脑产业的占有率,也直接反映了微软企业用设备 / 软件的市场份额。多种设备和多种操作系统日渐普及,但它们获取的是同样的数据。 数据:新平台 仅靠存储的商业模式行不通。连 Aaron Levie 都在自己的 Twitter 中表示,最终云存储将免费且空间无限。 只有数据则是无价且不能被取代的。它是组成一个独一无二机构的精华所在。基于此,加上监管方面的因素,IT 部门对数据的使用和获取受到严格地控制。这也是 Box 力图将自己和 Dropbox 区分的主要方面,后者更侧重消费者导向。 与此同时,Box 推出了 Android 和 iOS 的应用。在攻占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方面,在行业中领先。 这幅图解释了,为什么说对于 Box 而言,上周意义最深远的新闻并非公布 S-1 文件,而是 Box 的开发者大会。仅因为这个 Windows 不再是主平台,并不意味着市场对于平台的需求有所递减。市场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将所有计算设备、数据连结在一起的平台。 这个需求无疑就加大了筹码。这必须是个多面的大型平台。以 Box 为例,它需要使所有数据支持多种设备,以及大量开发人员。市场规模与变现能力直接决定了研发策略。因为目标是企业用户,市场规模不用担心;那么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搭建更大型的平台,就尤为重要了。 这样看来,在吸纳新客户上一掷千金的策略,也没那么糟糕了。 微软的杀手锏 在 Box 举行开发者大会的当天,微软推出了Office for ipad,一款专门为 iPad 设计的办公软件。一直以来,微软并没有在 iPhone 特别是 iPad 上有大作为。而那些来自微软 Office 的重要企业资料,都只有通过第三方编辑器,才能读取。Box 则看重这点,让 iPad 版的 Box 能够直接读取微软 Office 的文件。 Office for iPad 则是专门为微软的云服务设计的。如今,获取微软办公数据最简易的方法是,使用微软的数据层。你可以用 Box 打开存储的文件或通过其他云服务和办公软件读取资料没错,但这是条单向道。你的所有编辑和改动都只能存在 iPad,或微软云帐号里(OneDrive, OneDrive Pro, 或 SharePoint)。 值得一提的是,出了名难用的 SharePoint,特别对终端使用者而言。从 Box 端访问 SharePoint,对重要数据没有完整访问权限。微软的办公软件只有在和微软云 / 平台同时使用时,才能带来好的用户体验。 Office 真的重要吗? Steve Ballmer 和他对 Windows 的狂热忽略了操作系统本身渐渐是末日黄花的事实。而 Satya Nadella, 来自微软云业务的新 CEO,也还在沿用微软原先的策略。虽然他提出 “移动和云优先”(mobile first, could first),但其实微软还是试图用 Office 支撑其他平台,只不过在这里,取代 Windows 的新平台是云和移动端罢了。 可以肯定的是,微软的 Office 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企业将从使用单机应用,向能够支持即时协作的产品过渡。如何过渡以及对协作需求程度的大小,将是决定微软和 Box 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编译自:stratechery.com]  
    微软
    2014年04月03日
  • 微软
    微软新CEO开始洗牌,云服务、设备和Xbox游戏部门都有了新主人 微软新闻中心昨天发布了 CEO Satya Nadella写给微软全体员工的邮件。邮件中,Nadella 肯定了ios版本的office软件的成绩,宣布微软要继续推进“移动优先、云优先”的战略路线,并同时宣布了相应具体的人事调整计划。 首先,Scott Guthrie 被提名为为执行副总裁,领导云和企业服务部门。Scott Guthrie1997 年加入微软,曾致力于.NET 的开发,并推动 Microsoft Azure 业务显著增长。Scott 在今年早些时候,Satya 出任 CEO 开始就已经着手领导微软的云服务部门,此次被正式扶正。 而此前负责 Microsoft Studios 的 Phil Spencer 将开始全面领导微软“Xbox”,并直接向副总裁 Terry Myerson 报告。此次微软还将“Xbox”、“Xbox Music”、“Xbox Live”、“Xbox Video”以及“Microsoft Studios”业务统一,全面由 Phil 领导,并将与 OGS 队伍合作,将 Xbox 服务推向包括 PC、手机、平板在内的全平台。同时,负责 Xbox 市场策略的高管 Yusuf Mehdi、负责第三方合作伙伴的 George Peckham 以及负责 Xbox 硬件的 Mike Angiulo 将继续自己的工作,并与 Phil 合作,为 Xbox 业务带来更多可能性。 最后,不得不提的 Stephen Elop 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领导微软移动设备部门,并直接向 Satya 报告。同时 Stephen 将会与 Terry 和 Phil 共同工作,并带领一部分 Nokia 设备与服务部门的高管加入 Xbox 部门。而 Nokia 的收购将于今年 4 月份全面完成。 从此次的高管人事变动中,微软已经确定将业务分成了云与企业服务、Xbox、以及移动设备三个方向,具体的“One Microsoft”管理层也已初见雏形,期待微软下一步的进展。 [本文由36氪编译自:microsoft.com]      
    微软
    2014年04月01日
  • 微软
    从“公测”到“商业化”,微软是怎么让公有云服务Microsoft Azure快速在中国快速落地的 微软昨日在上海浦东的世博中心庆祝了一场胜利——微软中国今天宣布由世纪互联负责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公有云服务正式商用。 这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一方面,比起2013年5月22日的那次落地中国,成为首个将全球公有云与服务代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以及后日亚马逊在12月18日宣布将要面向中国地区推出云计算平台这两件事相比,一次从“公测”到“商用”的转变并没有那么令人瞩目;但另一方面,作为第一个通过找到“合作伙伴”代运营方式来实现在数据管理、监控等规则下入华的云计算服务,并让Microsoft Azure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实现了成熟的商用运营,微软的“玩法”对任何遇到类似麻烦又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的海外公司都有不小的借鉴作用。 一起看看微软是怎么玩的吧 首先,Microsoft Azure进入中国的准备时间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长——2010年9月,微软让他们的云计算创新中心落户上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政府、合作伙伴和客户实施快速建模、概念验证,进行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测试。换句话说,在正式进入中国的3年之前,微软就通过开始了和政府及企业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合作。你可以很容易看出微软的用心:展现技术能力,同时探清楚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兴奋点。 接着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你可能已经听烂了微软借助世纪互联入华的细节描述,但我想请你换个角度来看:世纪互联是Microsoft Azure的唯一授权运营商,这是微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运营必不可少的条件——要知道,“能够提供服务”和“提供商业化服务”完全是两回事,后者意味着你需要向客户交代清楚更多东西:到底和谁签订合同、不同的环节由哪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出现问题时到底向谁寻求客户服务、由谁进行赔偿……和世纪互联“一对一”的合作让Mircosoft Azure能够以较轻的方式向客户讲清楚这些问题。 然后就是在2013年6月6日开放商用之后,微软找来了哪些企业和政府为它背书了。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微软邀请上台的那些演讲者们就是一个缩影——武汉政府的“智慧城市”、光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蓝港在线……它们中的大部分项目既不 “酷”也不“性感”,但我们能从中找到微软寻找初期合作伙伴的一个共通的逻辑——和政府紧密挂钩、是巨大的流量平台、对“混合云”的需求强烈。换句话说:政策支持、平台知名度高,且符合大部分中国企业对云服务的述求。 而除了找政府和大型企业作为自己服务的“优秀模板”外,微软在过去的同时还在干着另一件事——孵化和云服务紧密挂钩的创业公司来培植Microsoft Azure的生态圈。 这件事有多重要?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微软创投加速器和它所孵化的66个企业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短暂发言中的主要介绍内容;而在发布会一旁场馆搭建的展厅里,也陈列了不少加速器中所孵化的项目,并且,在发布会前后都提供一个小时的引导参观。而另一个现象是,从第二期开始到如今的第四期,微软选择进入自己创投加速器的项目中又大规模的企业服务和应用,微软不仅为他们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同时不要求任何股份,还帮助这些企业引入投资。 这背后的意义是,微软能够在中国市场尽快的补全自己的云服务客户模板,证明无论是金融、游戏、视频还是开发者服务,Microsoft Azure都能提供灵活、稳定的服务。 所以总结起来,Microsoft Azure的商业化路径和时机,实际上是微软有的放矢的一场战役,这家已经在中国市场浸淫已久跨国企业深谙政府关系、了解中国本土企业需求,并将这些客户群一一塞进了自己的展示货柜中。而Microsoft Azure的正式商用,也意味着中国公有云服务提供商们领到的一纸战书,就要兵临城下了。   【文章来源:pingwest】
    微软
    2014年03月27日
  • 微软
    【硅谷日记】微软新CEO引发:为什么印裔的成就高于华裔? 微软新任CEO选择了印度裔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而非另一个重量级华裔陆奇,这在美国华裔群体里成为热点,大家都在分析“为什么印裔的成就高于华裔”?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的一个小调查。 “你如何看待华人工程师?”2010年夏当我们在高速上飞驰,我把问题抛向克里。克里是我邻居,思科职员,来自印度。“嗯,”他想了一下,回答我说:“他们都非常聪明,但很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不是很清楚,”克里皱起眉,“我感觉和民族文化有关,也许是害怕说错话?” 我正在进行一项问卷式调查。很多人知道,有三类族群构成硅谷主要人才资产,他们是白人、华人和印度人。在硅谷过去50多年经济发展中,这是一个鲜明的“三角矩阵”,他们共同推进硅谷繁荣,却也是这里职场腥风血雨大战的主角。 而我的疑问是:为何“白人>印度人>华人”这样一个职场级别体系能数十年岿然不倒。换言之,每个族群特点是如何支撑这样的职场架构,又如何影响了这三股生力军的职场变迁。     过去一些不完全统计支持了我的设问。对于创业意愿这个问题,约有60%的印度人回答“愿意”,白人比例更高,而宁可选择高级打工身份的内地华人占了70%。这可以说明,华人冒险精神不如另外二者。 再看看工作岗位情况:执行官角色,内地华人约占10%,印度人则在40%左右;次一级经理,内地华人约占13%,印度人约占26%;而非管理层技术类人员,内地华人约占67%,印度人则为29%。 另外创业初始资本来源上,约有75%的内地华人主要依赖家族成员、血亲关系以及同学;印度人渠道则更为宽泛,同时体现在同事、朋友、风险投资机构和银行等。这显示,印度人社交能力普遍强于内地华人。 我如此关注中印差异,是因为在硅谷这两个群体同是外来移民,都属“先天失血”。而世纪之交的“千年虫事件”固然是印度科技业崛起的重要机遇,但调查结果显示:语言差距仍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因。 在沦为英国殖民地前,印度从未统一各区方言。沦为殖民地后,印度本国那些操着不同方言的人相互之间说英语,就像中国各地区人民说普通话一样,这从小训练了他们的英文驾驭能力。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们的英语华人可能听不懂,但白人听得懂。 此外,印度人也显示出与中国人不一样的的职场群体特征,即在外人面前非常团结。举个例子如提拔自己人,印度人会相互“吹捧”,有时甚至会为抢占某个重要部门而专门培养一位内部明星,所有功劳都归他,而当其被提拔后,接下来就是唯“亲”是用。另外如果公司内有印度人发布产品改进或有重大进步,同胞必会发帖祝贺。 在维护同胞利益上,这里有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一家公司里,某位中东雇员发现印度女员工Z一个严重的程序错误,印度员工A知悉后立即叫来印度员工B,接着,A假装与中东雇员讨论,B则用iPhone向其他印度同胞发消息,后者立即改动代码,掩盖了Z的错误。最终,几个负责人都不知道此事,Z于是被保住了。 此外受西方文化影响,印度人普遍更能“自我吹捧”,50%好的东西会说成90%好。当然,我绝非是在讽刺印度人——相反,我非常欣赏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的残酷竞争下,这种自我认识和反省的重要性。 比较之下,华人通常技术能力很强,却失之木讷、缺乏交流、更不轻易表达主见,甚至90%好的东西也会因过分谦虚最后成了50%好。他们通常野心廖廖,缺乏主动性,除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外,很少关心其它事,午餐时故意避开与老板同桌。 而当自己人发布产品改进或取得重大进步时,也很少了解和祝贺,甚至可能有点儿嫉妒。在印度人大显身手的“招人关”上,华人一般平等对待所有族群,甚至不排除有时会排斥同胞。 当然,近几年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我就非常欣赏几位就职于Facebook的华人朋友在美国的“圈地运动”,他们将越来越多中国优秀人才介绍到那里,当年李开复离职后谷歌中国人才流向硅谷,Facebook正是主阵之一。   (本文系作者 @杨琳桦 授权硅发布Guifabu.com发表,并经硅发布编辑完成。如转载或引用文章全部或部分内容,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微软
    2014年02月26日
  • 微软
    微软宣布CEO,任命纳德拉为新CEO 纳德拉(Satya Nadella)记得自己曾在一次管理层绩效评估会上,向首席执行长鲍尔默(Steve Ballmer)问过如何战胜微软(Microsoft Corp。)过往辉煌的问题。鲍尔默当时的回答是,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的关注点不是公司的未来。 这次会议彻底转变了纳德拉的想法。他在去年10月份的一次采访中说,每天早上给我带来动力,但每天晚上又让我难以入眠的是同样一个问题: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不是能否长久,而是能否奠定影响力。 作为一位46岁的印度移民兼微软内部人士,纳德拉或被挑选为微软下一任首席执行长,在这个科技界巨头试图扭转影响力日益衰落的局面之际执掌该公司的帅印。 据一位知情人士称,纳德拉目前正在与微软就接替鲍尔默,成为新任首席执行长进行合同谈判。这位人士表示,微软董事会将于下周初召开会议以批准纳德拉的合同。此外,如果公司联席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Bill Gates)将在向纳德拉提供指导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则董事会还需要考虑是否挑选一位新的董事长。由盖茨担任其顾问是纳德拉在合同谈判中提出的一个要求。 在微软内部,现年46岁的纳德拉所精通的领域并不时髦,但是技术含量最高。这些领域包括服务器系统软件以及科技行业所称的计算业务。他曾经帮助微软内部的一些最大型业务实现更好的表现,其人也因乐于与上级建立良好关系闻名。 不过,与纳德拉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和蔼可亲、善于合作的风格,这在争论激烈且风气较为自负而闻名的微软内部独树一帜。纳德拉的性格特点与深厚的技术背景或可以帮助他挽留住关键的工程师与程序员。在大规模管理层变动之后,这些工程师与程序员往往会选择离开公司。 前微软印度区主管Ravi Venkatesan说,要找到一个一句纳德拉的好话也不说的人很难,这在一家公司的高管层是少见的。想要进入高层必须进取心十足,而纳德拉则极其谦逊。 不过对于纳德拉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他是否准备好接受这种规模的挑战。作为这种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长,他需要做出一些不受公司内部人士欢迎的艰难决定。 微软下一任首席执行长面临的几大任务包括:把从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收购的手机业务约32,000名员工整合进微软、提高适用于触摸屏的Windows版本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在技术威信方面达到谷歌(Google Inc。)、苹果(Apple Inc。)等竞争对手的水平。 曾在微软工作过17年的Alexander Gounares说,人们称赞纳德拉是个优秀的合作者,这个优点令他受人欢迎。不过与此同时,这个特点也可能成为他的最大挑战。Gounares说,乔布斯(Steve Jobs)也是个优秀的合作者么?答案是否定的。Gounares目前是初创公司Concurix Corp。的首席执行长。 在所有的访谈和演讲中,纳德拉都把鲍尔默和盖茨称为教授自己管理经验的最大功臣。纳德拉于1992年从Sun Microsystems跳槽加入微软。 纳德拉在科技行业的一路攀升始于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他在那里念了高中,并参加过板球队。 他曾就读于曼尼帕尔理工学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所学院坐落于山坡之上,距离阿拉伯海不到10公里。 曾经是Nadella同班同学的普拉萨德(Ganesh Prasad)说,我记得曾经问过纳德拉的未来打算,他的回答是,希望加入一家软件公司——也就是微软——的营销业务。普拉萨德说,纳德拉当时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 在移居美国之后,纳德拉从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并从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进入微软后,纳德拉每隔几年就变动一次工作,他曾在Windows部门工作过,也曾在该公司最受欢迎的Office办公软件部门工作过。近些年,他还帮助牵头推进了一系列业务,包括必应(Bing)搜索引擎,SQL Server数据库和名为“Azure”的云服务。Azure技术不但巩固了微软自己的在线服务,也被其他企业用来运行计算操作。 纳德拉有两个女儿。在2012年的一次访谈中,纳德拉说当他在做必应时,向两个女儿解释他靠什么谋生很容易,但他说,后来他开始负责云服务和开发者工具等业务时,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就越来越难。 纳德拉说,现在我对她们说,我做的是Windows,但不是你们看到的这个Windows,她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他说的很多话都有点难懂,话里经常夹杂着“平台”、“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级别”等术语,纳德拉认为,这些都是他所说的微软云操作系统的特征。不过他的前同事们说,他知道如何跟工程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微软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Redmond)的园区内,纳德拉绝不是一个让人觉得出彩的人物,但他的存在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经常穿一件时尚的运动外衣,理着平头,戴设计师设计的眼镜。而在这个园区内,人们的标准装扮是:卡其服、牛仔装和T恤。 在纳德拉的大力推动下,微软在过去两年间加大力度向硅谷的初创公司示好。纳德拉经常亲自到湾区(Bay Area)与风投人士和科技公司高管交谈,并且曾数次在出生于印度的创业者结成的组织发表讲话。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他对“初创企业生活方式”的看重:2012年在旧金山举办的一次Azure活动上,为了适应技术人员“夜猫子”式的作息习惯,纳德拉和其他高管把做演示的时间从上午9点改到了下午1点。 以色列初创企业Soluto的首席执行长德维尔(Tomer Dvir)说,去年,这家有50名员工的企业发表了一篇博文,说Azure服务宕机导致该公司无法上网,事后纳德拉亲自向该公司表达了歉意。 纳德拉积极地向自己的各位老板展示自己的“活动水平”,但这种做法至少有一次让他反受其害。纳德拉回忆说,去年8月份,当鲍尔默通过邮件要求高管团队到鲍尔默的办公室开会时,他最开始拒绝了。 纳德拉去年10月时说,我原本不想参加那次会议,以此向首席执行长表明,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跟并购有关的一些事。”但鲍尔默的助手却对纳德拉说,你最好再想想。 当他和其他高管在鲍尔默办公室聚齐时,鲍尔默告诉他们,自己将卸任首席执行长一职,这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为了改善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微软需要转变,纳德拉的一些前同事对他(或者任何一个微软内部人)能否带领微软实现艰难的转变提出质疑。 Venkatesan却不认同这种质疑,他认为,外部人可能会与微软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 他认为,纳德拉理解微软,而且已经展现出承担风险的意愿。Venkatesan说,这才是企业需要做的事,先有想法,然后进行调查,投入资源,而不是仅仅说,哦,这绝对行不通。   与此同时,纳德拉也反复说,成功是很容易判断的。他去年10月份时说,影响力源自创新和市场成功,市场的回答非常响亮,非常明确,不会含混不清。
    微软
    2014年0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