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
HR传奇人物—链家现任CHO分享20多年职业生涯心得
文| 郑云端
来源| 高绩效HR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于HR领域传奇人物郑云端先生的线下分享精要(根据嘉宾郑云端先生口述整理)。
郑云端是谁?很多朋友可能不大熟悉,他有几个身份:
现任链家集团CHO,前万科集团顾问,前华夏幸福副总裁,前360高级副总裁......郑云端先生的职场生涯可谓是“战绩累累,成绩斐然”,就连当年在华夏幸福的辞职信“相忘于江湖”也写得异常动人,曾被业界称为浪漫总裁:把辞职信写成了情书。(辞职信请见文末)
以下,是郑云端先生的分享精要。没有高谈阔论和各种“专业”词汇,却言简意赅富有深意,显示出他惊人的“大智慧”,为我们分享了他20多年职业生涯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参考学习!
引言: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
1. 很多HR不知道如何向业务展现自己的贡献,只能靠晒加班、晒辛苦,貌似很悲惨。而且为什么HR想要约老板的时间开会很不容易?
2. HR们手上都有很多数据,但是如何用?其实是不知道的。不会应用数据,源于HR们不懂商业逻辑。
我的做法和观点:
我到每一个企业里面第一件事情就是理清人力资源在财务报表的位置,比如有些企业的人力成本在财务报表中占比是很少的,可能只占1%-2%,那么只占2%就不重要么?这2%是HR可以掌控的,通常HR是可以在这点上有发言权的。
我们HR的位置在CEO的表单上,就是人工成本的位置,很多HR总想在收入上给自己挂钩,但那是业务部门的,利润是财务说了算,HR需要清楚自己的价值,只有人工成本是HR可以控制的。
在人工成本的问题上,HR是无可替代的:
第一重要是总人工成本占比,第二个就是人效(人均的收入、人均的利润)。
比如HR去和CEO沟通,如果人工成本从2%变成4%,在总成本中的变化其实是很小的,但是对于招聘来说,HR可以横扫这个市场上所有的人。相反如果互联网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比中占到50%-70%,HR重要性就更是显而易见的了,对各模块业务做人效设计对业务的影响非常重要。
对于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较高的行业来说,HR关注的就是人力成本如何花,如何更好的设计方案。
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花这些钱。
HR要用数字和行业思维去工作。不要把自己牢牢固定在HR专业人士的位置上,需要给自己商业人员的角色定位、有商业人员的视角,并且与业务一起承担责任,才能获得业务的注意力和资源。
HR需要拓展自己的视角,站在人力资源的外面看人力资源,站在CEO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站在投行的角度看公司,站在同行的角度看公司和CEO。
HR的成功标准
作为HR负责人,企业经营本质是商业,如果你老讨论HR专业的问题,商业就不会有你的位置。因为专业是不赚钱的,只有商业才赚钱。我通常会关注如下几点:
1. 组织效能:一是人工成本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在这个行业内你的人工成本打算怎么花,不论高还是低都可能是最好的;二是人均和元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剪刀差,我的观点是HR的核心职责就是要把单人人工成本做高,把总人工成本做低。
2. 流失率:当期收入够不够高,未来收入是不是可持续,是否愉悦。这三个因素主要影响人才流失率。
3. 价值观:也就是口碑。行业对你公司的口碑以及员工对你HR的口碑。
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1. 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逻辑顺序分三个步骤:公司业务规划 -> 财务资源规划 -> 公司人员规划。
所谓人员规划,一个是干部,一个是员工。
2. 战略人力资源的核心就是有没有足够的干部,如果没有核心的领导人,大量的资源和成本就会压在那里。
我的经验和看法:
我曾经的做法是把组织部和人力部分开,我看到很多公司按照职级管干部,我认为意义是不大的,因为很可能你的10个职级里面只有1个是业务负责人,那么另9个人我认为都不重要。组织部重点任务就是要筛选业务部门的梯队。真正的组织部应该服务和盘点的都是一把手,凡是用职级来管的,我认为这个公司并不会培养干部。
算大账(资本型)—驱动业务
1. “收入”+“利润”增速和“薪酬占比”增速。
2. HR加入一个新公司想让CEO喜欢你就做绩效,想让员工喜欢你就做薪酬。因为绩效一定是越来越严的,而薪酬一定是越来越高的。
3. 我比较认同的一种薪酬理念是工资一定不能随便涨,一定要低工资,高奖金。工资是上级给你的,奖金是自己赚出来的。
举例:
很多做薪酬出身的HR到民营企业没法干,他们总是会质疑不定职级怎么做呢?
那我问你假如有个巨无霸公司有几万员工,做一次定级要投入多大成本?
又有多少价值呢?
我是学哲学的,很多时候都首先会思考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
人工成本预算的“剪刀差”和“黄金不等式”
1. HRBP管编制怎么管?到底你懂还是业务懂?
大多数HR对业务部门编制的控制是从100人磨到80人,第二年业务部门就会要求120人,但实际上需要的只有100人,还有的更狠,开口说需要150人,其实也只是需要100人。
2. 管编制我们其实只需要比三个内容:
第一个和你自己比,和自己去年的人效\元效(每元成本的效果)对比;
第二个是和同行比;
第三个是和内部的同伴比。
说到底你是不是能抓住效能这个抓手,如何用效能说明问题。
3. 比如在平安这个叫黄金不等式,即人工成本的增长不能够高于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
员工收入的不断提高具备行业竞争力:员工收入大于同业收入。
股东:可持续发展的利润。
人工成本黄金不等式:
总人工成本占比 < 利润警戒线
总人工成本增长率 < 利润增长率
总人工成本增长率 < 收入增长率
破局路径:让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拿三个人的钱,这样总人工成本才有可能持平和下降。
组织效能报表(表头)
区域综合排名总人工成本占收入比(%)中后台人工成本占收入比(%)整体人均收入(万元)整体人均利润(万元)整体元均收入(万元)整体元均利润(万元)
HR产品
人力资源的正循环
最佳雇主的六大要素:有收入 + 有发展 + 开心
人才理念
思考:
招聘的出发点是什么?
选择长久相伴还是“一夜情”?
即企业和员工的良性关系应该是婚恋关系,即有契约,相互成就;而不是互不负责的“一夜情”关系,不能只是金钱和工作量的简单交易。
素质模型(领导力中最核心的三个能力)
1、 智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成就:动力,优秀是一种习惯,这是心里最底层的能力。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去985学校招聘呢,大概率是希望争第一名的。麦肯锡只招最好的学校里面最好的学生,这些人不需要什么考核,自己就会往死里干活儿。
3、 处理关系的能力,与上下左右360度的人处理关系的能力。
分享:教育的本质是筛选,是把不同的人筛选出来。让人都觉得教育是有用的(本科比大专赚钱多,研究生比本科生赚钱多),从而挑选出来最有动力,成就动机最强的人。
销售顾问模型(例)—核心是能吃苦
HR三板斧
Q&A环节
Q1:公司目前老板是二代,还是想集权,HR怎么说服他适当放权?
A1:让一个不会游泳又掉在水里的人放手是不现实的,你先得让他学会游泳。我到一个新的地方也要先集权,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经历过再根据优先次序决定是否放权,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老板是需要这个过程的,你(HR)需要适当的帮助老板加速和引导。
Q2:您如何应对公司中那么多复杂问题,并让业务接受HR?
A2:如果一件事情你做起来很复杂,就说明你其实没想明白。
举例:我的理论很少,很多经验是靠实践,人才方面而言通常用两个“721”:招聘选拔的时候70%看业绩,20%看潜质,10%看品德(有否决权)。选拔干部的时候,核心要回到业务线,业务线选干部占70%,组织发展选干部占20%(上级不喜欢),审计监察选干部占10%。
Q3:您说CEO关心绩效,关心的是哪部分?
A3:绩效分为: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CEO关心的是组织绩效,虽然他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关心,但他肯定更加关心一把手的绩效,只要考核给到一把手的绩效是对的,在组织中绩效就是对的。
第一个是基数,我自己见过两种,利润做基数或收入做基数:利润做基数是效率,收入做基数是规模;第二个是系数,比如市占率、流失率、满意度;第三个是加减分项:对一个总经理不能考核太多,所以发明了加减分项。加分项:你不做公司没事儿,做了公司更好,每个给上限;减分项:你不做公司就死了,你做了公司也不会赚钱。
Q4:如何避免特别高工资的高管水土不服。
A4:融入有两种,水掉进海里,和沙掉进沙漠里,还有说法就是化学式融入和物理式融入。我们真正想要的融入是化学式的。(举例略)
Q5:请您谈下外企到民企,对能力的挑战。
A5:无论外企民企,大企小企,企业到最后的本质都一样,最终要的都是绩效。也就是说出业绩或者帮助出业绩就没有问题。外企的CEO很成熟,逐级上去,对所有管理很懂也尊重人,可能更懂HR,既懂你又扶你。民企更关注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很多外企人进入民企不适应,我认为还是没有抓住企业的本质。(举例略)
近些年来看本土企业的管理能力发展和提升是很快的,有可能在海外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比可能会有差距,但是在国内,近些年本土企业已经在管理水平上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和智慧,有了很好的创新,比如碧桂园营销创新、万科合伙人制度等都是不错的实践。
Q6:您是如何管理这么大一个HR团队和这么大的公司。
A6:第一主要看组织效率和人力报表,看到之后能自驱学习,对我来讲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有能力做评价,有能力做目标,而不是让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重要的是目标,你知不知道自己应该衡量什么,知不知道差距。让团队里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好的分别分享。第二个,抓好一把手,比如COE和各HRBP负责人,各区域负责人一定专业,只要他们专业,执行下去速度非常快;第三个,拉平沟通层级,这个HR团队人很多吧,其实几个群就够了,每天花五分钟在群里告诉HRBP要关注什么,略过了很多中间层级。
Q7:请您分享在企业不同阶段对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不同?
A7:我通常都要做对标,企业未来是什么样的?虽然你自己公司大,但是世界上比你大的公司有的是。比如从千亿要做万亿,就看万亿企业怎么做的。对标的过程中,就能有个大概的结论,小型规模的企业,组织结构采用职能或者金字塔模式就可以,中型程度就要BU化,再大就要集团化,要把大的公司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公司,不管是独立核算还是阿米巴,你要把他看成一个个小的企业,组织架构开始变得不一样,对一把手的放权和考核不一样,对人力资源管理就不一样,对品牌的管理也会渐渐不一样。这都是在对标百亿级,千亿级,万亿级企业时发现的规律。如果是互联网这块就会看美团、京东、头条、阿里怎么做,找出来做对标。
Q8:在企业变革过程中怎样重新打造企业文化?
A8:我们经常讨论使命、愿景、价值观。包括企业的价值观要运用到绩效、选拔、招聘,这些是价值观的核心。雇主品牌的核心是员工体验,员工传递出来的还有很多别的感受,比如阳光、透明、真实、有趣等等。如果你们重视就要有专人做这个事情,比如滴滴的“滴滴人才规划局”,阿里的“阿里味儿”。(举例略)
文化建立自下而上就是访谈绩优员工,为什么加入,为什么留下,肯定都有价值观,但是不一定都是很适合提取的,就要选出你想要的提取后,从上而下再传递回去。
这项工作一定要和选拔和考核挂钩,要嵌入到你HR流程中,刚才说的那些活动只是让这些流程有温度。
Q9:价值观这种比较务虚的东西怎么考核?
A9:价值观的考核不是现在才提的,只是大家对考核的理解不一样。很多HR对文化的定义没有理解,有人研究过人类社会有395种价值观,但是一般所有公司里面倡导的也就那十几种,你分解成行为了之后让别人能够打分,可以分级。价值观一定是行为,跨层级的,一般来讲,这样的行为是4-8个价值观,分解出4-20条行为,如果你没有分解到行为就很可怕,因为大家想的根本不是一种事儿。
Q10:在中国的商业模式中胜出需要哪几种成功的领导力?
A10:我觉得抽象出来就三个:C(能力)A(动力)R(关系)
能力:智商,判断力,对潜规则的感知力;
动力:勤奋;
关系:你能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事情,换位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不是能培训出来的。
举例:
比如筛选简历怎样快速看:是否名校毕业、毕业后是否去了著名机构、毕业后晋升的速度是否快、收入高不高。选人的核心理念:你的过去说明你的未来。选人的手段据说有30多种,星座、喝酒后、面相、骨相------效度最高的两种,一种是结构化面试:从来不问未来,只问过去;第二是测评,基于心理学的测评。归根到底都是要思考我是谁。
我们做测评的作用只是让你本来就对他有观察,通过测评再印证下,如果你对这个人印象一直不错,也不一定完全相信测评。
Q11、怎样避免职场焦虑?
A11:焦虑的本质是不接受,不接受就想抗争,抗争却没有能力-----去掉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不懂就去学。(举例略)
Q12、如何跨越职场瓶颈?
A12:①叠加你的维度:如果HR是一维的,CEO就是十维的,没法想象一个一维的人怎么能够和十维的人沟通。想要与业务/CEO对话,需要能够体会他的焦虑、关注点和逻辑。和CEO沟通第一个维度是商业的维度,如果没有这个就没有办法沟通,要叠加商业、财务、业务的维度。解决办法要么就去读商学院,要么把商学院的书单读够,经典的差不多20本书吧。读商学院最大的收获是因为你的商学院的小伙伴来自不同职业,他们会叠加给你新的维度,你也同样给他们叠加你的维度。
②读“没用”的书,只有“没用”的书才能让你站在时间和空间的最高度,才能让你去掉焦虑—这就是哲学。读“无用”的书要读经典,什么是经典?那些经历了1000年都没有被淘汰的。比如《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圣经》、《论语》等。
Q13、您认为薪酬定级没有用了么?
A13:薪资定级是有必要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收入,但HR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收入直接和业绩挂钩,而不是和级别挂钩。
Q14:您犯过错么?
A14:天天犯错。但我认为犯了错接受就好了,你就改吧。你要是不接受这个现实,周围的人也跟着你很难受~~~
附:
相望于江湖 郑云端致华夏幸福HR同仁的一封信
各位亲爱的华夏幸福的HR伙伴: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离开华夏幸福,重新定位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伴随华夏幸福走过了从100亿到600亿的过程,从地产行业的第22名冲进了行业前10名。公司的组织、人才、雇主品牌都上了一个台阶。公司被评为中国最佳雇主,华夏幸福大学被评为中国标杆企业大学, 2014年全员敬业度调查83分。
战略的成功,离不开组织的成功。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打造了一支地产行业顶尖的人力资源队伍,我们的伙伴来自顶尖的地产公司、咨询公司、猎头公司、跨国公司,来自于顶尖的国内院校。我们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我们是在打硬仗的过程中完成了化学反应的优秀团队。
在过去三年里,我们招聘了数千名主营员工,公司大部分的一级干部是过去三年加入的,我们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组织变革,准备了无数个定薪、调薪、奖金、激励的方案,用无数个周末和不眠之夜,准备了一个个优异的培训方案。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回首这个旅程,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成绩自豪,有理由为我们这个卓越的团队自豪。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回首每一段旅程,在时光的隧道里,闪闪发亮的,往往不是当时取得的成绩。而是一串串人性的光辉,温暖的友谊,灿烂的笑容。一个个场景,往往在许多年以后,还带着温度呈现在面前。感谢大家在选择时候的信任,在困难时候的支持,在脆弱时候的鼓励,在焦虑时候的包容。你们,就是我过去三年中的家人和后盾。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你们还有很多功劳和业绩被我忽略了,你们还有很多才能和特长没有被我认可,我恳请那些没有被充分认可的同事,能够宽容我。
在披星戴月的日子里,最让人恐慌的,莫过于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还没有参与太多他们的成长。莫过于发现细纹已经爬上了爱人的脸庞,可是我们承诺的那个世界还没有去看过。莫过于发现父母的行动一天比一天迟缓,但是我们还在一天一天推迟握住他们手的时间。在岁月的河流里,我们总要和家人一起创造那些温暖的星光点点的记忆。
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只是我们的规划和时间不同。当一段旅程完成,让心回到原点,暂时放下各种执着。才能集聚能量,让心重新出发,活泼泼地奔向山林之高和江湖之远。我们已经建立了离职华夏幸福HR的微信群,我会成为那里的成员。希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珍惜我们的情谊,珍惜那段如火的记忆。
这是一个HR最好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拉平这个世界,人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劳动者,都比在工业时代更加凸显。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HR在这样一个时代,有无比的战略重要性,有无限的空间和想象力。
这是一个HR最坏的时代。互联网正在解构传统的商业世界,也在解构传统的HR工作方式。人才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在发生改变,组织结构的形式在发生改变,合作的时间和空间理念在发生改变,人与组织和人与人的连接方式在发生改变。这个时代颠覆无处不在,如果HR不能与时俱进,不用许久,我们将面对一个无所适从的情景。
最后,无论是什么时代,正直、善良和勇敢永远是我们立身的基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我们会遇到很多诱惑和困惑,但是我们要时刻对照我们的初心。我们不能避免非议和毁谤,但我们要做到静夜独坐的时候,问心无愧。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即使我们一无所有,只要我们还有正直、善良和勇敢,我们就一定还有前行的道路。
就酱,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千言万语,唯有祝福。祝福大家平安喜乐,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父母孩子和家人。华夏幸福拥有杰出的领导和卓越的人才梯队,祝福华夏幸福好、好、非常好。
郑云端
2015年7月
-
人力资源
学会这四点,助你成功转型 “数据驱动型” HR领导者
文| Bill Petti
来源 | gallup
文章摘要
1、描述性数据本身并不能让HR部门的领导者取得成功
2、正确的分析确保HR的决策推动组织目标
3、HR领导者需要成为世界级的人才绩效专家
你有很多有关员工绩效的数据。你拥有尖端的仪表板和无缝的报告功能。这使你以数据为导向,对吗?
不完全是。
优化你的决策不仅需要回顾性分析
你需要知道员工为公司工作了多久,以预测他们将留下的可能性并确定最能影响他们留任的标准。你还需要建立识别和量化数据中隐藏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出规范性建议。
为了以数据为导向,HR领导者需要来自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的预测性和前瞻性见解。
你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分析,将描述性数据转化为考虑不同因素。
最后,你需要正确的分析。
如果HR部门的领导者想要进入战略决策者的行列,就更应该遵循上述建议。
通过正确的分析,领导者可以确保人力资源决策不仅符合大局的组织目标,而且还能推动这些目标。
人力资源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查看描述性数据,从而创建数据驱动的文化。
1、你需要联系人力资源决策与业务成果
假如你了解到,去年以来,60%的员工已经提高了内部客户满意度分数,但这并没有告诉你促成了哪些改进,或者某项绩效计划是否有效且值得投资。
单纯的描述性数据并不能使HR部门的领导人得出本来难以确定的结论或确定最佳的行动方案。
更糟糕的是,描述性数据有时会误导HR领导者。
未计数的变量 - 特别是与决策者固有的偏见相结合 - 可以隐藏数字背后的故事。因此,领导者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不正确的结论,或者采取错误的干预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
例如,实施基于分析的中层管理人员招聘的HR部门可能无法在倡议的前六个月内看到团队绩效的实质性改善。
然而,这些HR主管可以通过严格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发现,干预措施不仅要提高员工绩效,还要加强员工与经理的关系。
2、你需要被假设驱动
许多善意的人力资源主管通过简单引用其许可报告平台附带的标准报告来确定哪些指标和分析很重要。
这种狭隘的焦点极大地限制了人力资源数据的用处。
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者应该回过头来问自己:“我需要回答哪些主要问题?我需要解决哪些迫切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HR领导者进行哪些分析。
换句话说,人力资源领导者需要被假设驱动。
他们需要首先明确他们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潜在原因进行假设,然后进行适当的分析。
预先的战略投资将带来长期的收益,因为当领导者具有强大的预测性洞察力,才能够解决特定的业务问题并促进业务目标的达成。
3、你需要综合内部和外部的数据
你对内部数据可能非常熟悉 - 这些数据很方便访问,易于解读和易于掌控。
但在数据驱动的世界中,仅仅依靠内部数据就类似你的一只胳膊绑在背后就开始打拳击赛。
外部数据可以为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并阐明人力资源举措的有效性。
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可以根据当地失业率或竞争职位的工作岗位的流行情况,评估某些市中心的营业额的潜在风险。
为了从外部数据中获得有效正确的见解,人力资源领导者应该与业界领先的、具有分析专业知识和相关数据集的数据组织建立关系。
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您提炼出关键问题和假设,然后审查所有相关数据 - 从更广泛的市场数据到当地人口统计数据 - 定制分析,回答最核心的问题。
4、你需要成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
在Gallup的经历中,许多企业领导者不愿意让HR领导者参与战略讨论,因为这些HR领导者的观点根植于经验,而非硬性数据和分析。
HR领导者应当是经验丰富的、并且在人力资本上有卓越投资回报的权威
如何可靠地衡量和预测这些驱动因素
也就是说,HR领导者负责提升员工体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预测员工成果,并将人力资源举措与领导者更广泛的业务目标进行量化关联。
HR领导者需要成为有关组织中与人员和绩效相关的所有事务的权威人士。
它们应该成为人们需要了解的指南,哪些分析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答案,以及如何最好地交流这些发现并将其整合到业务的所有方面。
为了实现这种定位,HR领导者必须专注于选择能够提升其知名度和提升人才专家声誉的研究和数据专家。
成为数据驱动型领导者刚开始看起来可能令人望而生畏,毫无疑问,建立必要的专业知识需要时间和精力。
但是,希望在其组织内的战略问题上有更大发言权的人力资源领导者将因其投资而获得回报。
-
人力资源
如何让招聘成为组织能力提升的利器?
文| 老唐
来源| 吏部小宝(ID:dbxl_wxb)
与其怨天尤人“招聘工作价值无法凸显”,不如聚焦对组织能力建设的帮助。这或许,是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久未联系的朋友D总让我帮忙转发他朋友圈里的招聘文案,末了附了一句,“最近底下的几个招聘专员都在提离职,没办法只得靠刷脸,出这招了。”
让我奇怪的是,D总所在的企业无论规模、待遇、行业前景、盈利状况都属于佼佼者,最近才拿的一轮融资,加上相对来说,人力资源的岗位稳定性是比较强的,一个、两个的人员离职属于正常,为什么会出现几个招聘人员都在同一时间离职呢?
此事唯有D总能给解释啦。
原来,D总所在的企业近期内部做了一次经营情况的复盘,过程持续比较长,争议撕扯也比较厉害。不过,不约而同的观点之一是,当下的组织能力本身与经营发展、战略落地的匹配度上,出现了清晰可见的裂痕。
D总作为负责人力资源的一把手,当下就坐不住了,马上找来OD和BP的下属了解具体情况,分析来分析去,招聘成了“背锅侠”——无论是用人部分的反馈,还是HR体系的评估,都认为上半年来招聘的人员太过普通。
可想而知,招聘的兄弟们彻底炸了:一方面是要应对来自内部的指责以及考核的失败,另外一方面过于挑剔的面试导致招聘人员的工作量倍增,苦不堪言的招聘专员们只好纷纷选择离职。
上面的案例纯粹归结于招聘的问题有失公允,但无法否认的是,作为HR专业模块之一,招聘在企业内的价值存在感不再有往日的风光。
一方面,同属于人力资源的专业模块,招聘人员的流动性普遍要高于其他模块;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主动变革的过程中,OD、三支柱、HRBP这些火热的名词已然让招聘的星光暗淡了不少。招聘逐渐沦为刷简历、打电话、约面试的事务性角色。
难道招聘真可能会被边缘化?或者说,招聘本身该如何让价值重新凸显呢?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来谈,招聘本身与组织能力的关系。
“杨三角”的理论中,将公司的成功归结于战略✖组织能力。基本观点是,这两个因素是相乘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其中一项不行,企业就无法获得成功。事实上,战略可以被模仿,但是组织能力却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模仿。而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兴衰往往不是因为战略的失败,而是组织能力的失败所致。
那么招聘和组织能力的关系是什么?
杨三角的观点认为,组织能力的关键在于“员工能力”(即会不会的问题)、“员工思维”(即愿不愿意的问题)、“员工治理”(即容不容许的问题)。
一般来说,招聘与组织能力的关联,就体现在“员工能力”这一角上,通过能力的厘定、能力的审核后,可以得到需要提升的能力,而针对能力的提升基本就通过5B来完成。
build:内部培养现有人才
buy:从外部招聘合适的人才
bounce:淘汰不胜任的人
bind:保留关键人才
borrow:借用外部人才的力量
若单纯从快速提升员工能力的角度看,“buy”无疑是5B中见效最快的一招,而这本身就是招聘的活儿。因此招聘工作就该是组织能力建设的一部分,那又何来边缘化一说呢?
其次,我们来看大多数的招聘是不是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能力”?
试想一下,当大多数招聘人员在接到招聘任务拿到JD后,即开始进入了执行的过程。在大量的筛选、邀约、面试后,顶住用人部分的夺命连环催后,终于让候选人顺利入职。相互皆大欢喜,招聘人员也开始长舒一口气,又开始进入了下一个岗位的轮回中。意外的是,在人员盘点时,往往得到的结论是往往似乎是“候选人到位了,但却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价值”,结果招聘又被沦为“背锅侠”。
回顾问题的本质是,在执行招聘的过程中,对于“业务需求的理解”与“人才素质的把握”上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对于人的需求是非常特殊的,特别是一些关键岗位,更需要的是“超配”,而这种“超配”人员往往是组织能力提升的重要部分。某种程度上说,招聘工作的亮点就在于“超配”人员的招聘完成情况——相信很多的招聘人员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点。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形态和关键业务,每一类岗位族群中也都有关键岗位,我的建议是招聘人员需要先梳理自己手里的岗位,看看哪些是应该“超配”的,哪些只需要“标配”,甚至还有些可能需要“低配”的。每一种配置的招聘,应该对应不同的招聘渠道。
对于应该“超配”的岗位,我直接建议多增加猎头推荐的比例。不要为了省下一些猎头费用,而让“超配”人员的到岗推迟。控制招聘成本的亮点,与组织能力得到提升的亮点相比,boss一定会更关注后者。
另外,对于“超配”人员的要价正常来说也会相对较高,往往我们的招聘人员在此处就被卡壳了——因为候选人的身价比较高,只好望而却步。当然,薪酬政策不只是招聘人员能决定的,但为了“超配”人员的引进,招聘人员力所能及的去争取确是必要的。在老板的眼里,对于“超配”的候选人来说,多出20%-50%的溢价真的就出不起么?
对于成长型公司来说,boss们往往会关注一个词“人才密度”。对于这类公司来说,在”超配“人员们的引领下,业务模式已经初步跑通,接下来要做的更多是复制,而复制的核心在于基础能力的标准化。在这个时候,往往人才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招聘专员,就必须很清楚自己的业务形态是属于什么阶段,在招的岗位属于什么范畴。在讲究标准化的阶段,引进“超配”人员,可能不见得对于组织能力的提升有正面帮助。
最后,让招聘提升组织能力,招聘人员本身应该要做怎样的革新呢?
自我革新,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概念里,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了。最后的结果还会是,辛辛苦苦招到人了,但还被诟病招到的人不够令人满意,这样的怪圈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于招聘考核的KPI动手。
现在的招聘KPI考核,无外乎集中于招聘完成率、招聘及时率、招聘成本控制、内部满意度等这些雷同的指标。若要招聘能在组织能力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增加这个部分的考核。比如“超配”岗位及人员的考核、“人才密度”的招聘部分考核等,皆可以成为不同阶段下的公司在传统招聘考核指标外的补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所有的人力资源工作来说,都是围绕着组织能力建设为中心去推进,招聘也不应例外。所以,与其怨天尤人“招聘工作价值无法凸显”,不如聚焦对组织能力建设的帮助。这或许,是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
人力资源
用数据让招聘回归到它本来该有的位置
文| 大招
来源| 首席招聘官
在这个凡事讲求效率和价值的时代,招聘HR们将越来越体会到数据分析的价值。
老板们都懂得人才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负责招人的招聘HR们却很难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地位。招聘HR所做的工作更多是找简历、约面试,很少能在用人决策中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可怜招聘HR们每天累成狗,还时不时成为各部门业绩不佳的“背锅侠”。可这又能怪谁呢?如果每天都只是把自己局限在事务性的工作里,无从体现招聘应该具备的财务价值,被大家忽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招聘HR,请关注你的财务价值!
招聘HR的财务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准确识别招聘成功的要素,并用经济的成本招募到高绩效的人才,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能够预测招聘的速度,并在业务需要的时刻及时将人员补充到位,避免业务空转或停滞给公司发展造成损失;
能够合理评估人效,准确分析招聘需求,创造出更加精准的招聘计划,确保人尽其用,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你想想,如果人力成本比往年少,但是创造的收益却比往年多,老板会怎么看你?如果业务部门需要人的时候,你就能马上配置到位,业务部门老大们又会怎么看你?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招聘HR却很少关注这些方面。他们心里想的是,只要能马上招到人,完成招聘任务就够了。“就算招不到人,拖延一段时间,老板也不会因此开除我。”更何况,招不到合适的人,招聘HR还有很多锅可以甩。比方说,岗位开的薪资低、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不够……
只是他们没有想过,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在你找理由抱怨的同时,你也在堵塞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做数据分析?
招聘HR的财务价值,需要通过数据来说明。不过在招聘HR的总结计划中,数据更多只是做招聘流程中的结果汇总,有的甚至连分析和改善建议都没有,更遑论呈现个人贡献了。总结计划一汇报完,这些数据也就从招聘HR的世界里沉没了。
招聘HR的财务价值,同样依赖数据分析来实现。比方说,如何用经济的成本招募到高绩效的人才?很多高绩效的人才的求职动机很多并不在于薪酬,而在于发展。通过数据分析,你就能找准这类人群的求职动机,说服他们接受你的Offer。
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你能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合理优化招聘流程,提升招聘体验和招聘效率;你也能深入了解业务,了解团队的人效,拓展招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在数据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你以及团队的招聘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招聘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也就更大了。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做数据分析?
对于数据分析,很多人并不是不清楚它的重要性,但是就是不愿意做。主要是因为数据统计,是一个非常乏味且漫长的过程。大招目前在做运营方面的工作,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坚持做一两周是容易的,要每天都如此,就没那么简单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现在时代变化这么快,今天的成功不代表明天的成功,要确保你的招聘成功,你就必须不断寻找改善招聘的方法。你说这难受不难受?
所以,当我们开始排斥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时候,也习惯性地找很多借口,比方说,没有ATS系统,统计数据太麻烦;又或者招聘的数据太零散了,不好统计。在我们这么推脱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清楚,这只是借口而已。
目前市面上的ATS系统还很难完全满足招聘HR统计和分析的需求,最有效的工具还是Excel表格,虽然它是那么简陋、繁琐,但是可完全定制化呀——它可以满足你的任何需求。
我们该如何做招聘的数据分析?
当你下定决心要用数据驱动你的招聘工作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其实它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
招聘的数据化管理,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进行招聘流程的过程记录。招聘流程无非就是发布职位需求、筛选简历、邀约面试、初试复试、薪酬谈判、发放Offer、入职引导这些环节。将这些环节出现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像构建销售漏斗一样,构建一个招聘漏斗,这样你就能一眼看出到底哪个环节对你招聘最终结果的达成造成重大的影响,从而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善。
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指导后面的工作展开。以发布职位为例,在该区域该网站开展招聘,在什么时间点发布,发布几个职位,什么时候刷新,刷新几次等等,能够收到最多的简历投递,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规律来的。当你总结出这些窍门,后面的招聘动作就能更加高效了。
再举个例子,如果通过数据分析,招聘HR的工作年限是决定最终招聘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后期我们配置招聘团队的时候,是否可以根据招聘HR的工作年限,合理评估他可能的产出,从而精准地制定团队规模以及KPI指标?
这是一份招聘流程统计分析表格,供大家参考。
结语
毋庸讳言,未来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敏捷招聘管理的时代。我们要想有更广阔的天地,就不能只是盯着眼前的任务,被动地接受指示。要合理地利用数据,评估过去和规划未来,用数据来实现招聘HR的财务价值,让招聘工作回归到它本来该有的位置。
-
人力资源
提升招聘效率的四个维度,99%的HR都搞错了!
来源| 人力百科互助社
文| 程江红
今天分享的课程是一个目标选材中的一个小的知识点:什么是教练式的面试,以及如何运用教练式面试使表述的更清楚。
在我们招聘从确认到画像比较相近的人,谁是最适合我们这个组织?用什么样的流程和方法鉴别?这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其中更重要的是跟大家分享的教练式面试,因为它能够帮我们更准确的去找想要去匹配的人选。
第三部分,是我们在这个环节是不会去做介绍的,主要是想跟我们的伙伴们分享一下:是不是我们的候选人接到了offer,就算是招聘成功了?
其实,如果在动荡的试用期,不能够安心的上班或者是工作,那他很快就会流失掉,对于招聘来说,成本极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也会导致我们招聘的效率会降低,虽然这不是我们本次分享的这个内容,也是希望这个小伙伴们能够去关注这个部分。
首先,来看目标选材中的这个锁定目标的部分,我们如何去给心中的那个他去作画,首先提到的一个概念叫做四星级画像。
什么是四星级画像?
四星级画像是我们要和业务部门从四个维度去描述候选人可能长成什么样子。
HR在这里面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引导业务管理者去探讨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值得的。
HR需要去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业务管理者达成一致,让他们清楚对候选人的画像越清晰,就越有能有效地去找到更匹配的人选。
如果画像清晰,在我们面试的评估中,也能帮助业务部门和HR更清楚的去评估候选人是不是匹配。
所以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招聘的基础。
第一个维度:职责与标准
关于职责可以问很多的类似问题,比如说可以问业务部门:候选人当年度最重要的工作职责,排前三项的是什么?
那么这三项职责做好后,未来可能还会接受什么样的挑战,或者是未来的任务会有什么跨越?
为什么要去问这个问题?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要从职责中去了解他当下职责背后需要挑战性的任务;其次再去考虑候选人需要有什么样的潜力。
其实,我们也要评估这个岗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这个发展空间对候选人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
比如说未来的该岗位,挑战跨度比较大,就需要候选人有承压能力,冒险精神的特质。
反之,如果发展空间比较小,职责的稳定性比较高,那么候选人的特质可能会相对比较偏保守或者是稳健。
如果是高成就导向的候选人,看到职业发展空间很小,对他来说是很没有吸引力的。
所以说是我们要跟业务部门领导者去沟通,未来职位的重要职责,会不会有很大的挑战性。
在第一个维度里面先介绍的是职责,那还有一个维度是标准。
什么是标准?举例,比如销售代表的一个职责就是对客户进行管理,管理好五个大客户和管理好三个小客户,所需要的能力和经验是有很大不同的。
所以,标准是来描述这个职责,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样的状况。
要问业务领导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候选人将这三项重要的职责做到什么程度,才是领导满意的。
业务部门负责人满意,是因为候选人做到了什么?可以引导业务领导从质量、数量、时效、先进性等角度来去描述它。
第二维度:能力和经验
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业务部门也比较擅长去说这个部分。
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只是给一些基本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但会发现面试了几个后,领导都不会特别满意,哪里不满意也说不出来。
比如:问某女士要找什么样的男朋友?她说普普通通、正常的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几次相亲后,都是该女士拒绝。原因可能就是没有眼缘,所以招聘一次次失败。
另外一种情况:业务部门给了一大堆的任职资质。比如说招产品经理,可能给到的描述和市场总监任职资质相似,被人为地增加了招聘的难度,招聘的成本也会比较大。
所以对于这样的业务领导,建议写出十个能力,这个能力可能包括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同时要把这十个能力赋予一定的权重。
比如:十项能力分值总和100分,让业务领导去分配,这十项能力里面不同的能力都各占多少分,但总分一定是一百分。
这样的排序能够帮部门领导去理清,岗位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或素质能力是什么。
如果,岗位可以创造出更大价值,HR需要和业务部门达成共识。
第三维度:个性特质
从两个方面去做思考。
第一个个性特质:是候选人本身个性特质和工作的匹配性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是学财务的,但我做了半年的出纳以后,就放弃了做财务,因为我的个性特质,喜欢有一定创造力的东西,对于人际关系的互动要求是比较高,细致度很低,财务完全和个性特质是不匹配的。
这个例子说明人的个性和工作的本质,如果是匹配出来,那么工作就会比较的有兴趣,更容易成功。
第二个个性特质:与上级领导个性特质是否匹配,与团队成员个性特质是否匹配?也就是说能不能从个性特质上能够融入团队?
比如: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一个高老虎特质的人,很强势,思维很敏捷,做事很果断,说话很冲,经常会出现冲突。
所以,特斯拉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个女性,埃隆•马斯克的得力助手,总是能够把埃隆•马斯克想表达的意思,用婉转亲和、更容易让研发人员明白、听懂的方式去做。
所以,这个助手的特质就特别符合团队的需要。
第四维度:价值观的维度
怎样了解到业务部门领导所希望的价值观?
比如可以问:员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最不能容忍的?以及想创造什么样的团队氛围?给团队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同时希望给团队什么样的正向影响力?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业务领导去做思考:他的价值观以及希望团队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子。
-
人力资源
企业软件巨头甲骨文白皮书:未来的DHR将是创新社会战略家
文| SIRH SaaS
来源| HR Path
聊天机器人,区块链,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适应工作空间......面对新技术前所未有的加速,对工作组织和社会的真正影响是什么?甲骨文试图在最新发布的白皮书中回答这个基本问题,甲骨文的人力资本管理战略总监Sylvain Letourmy说道。
为什么甲骨文公司现在发布这份白皮书?
去年11月,我们组织为期半天的第二届“法国联系”会议,汇集了200多名参与者,围绕人力资源创新和人工智能主题,分享了彼此的经验。我们从对历史上最大的技术加速时期的观察开始讨论。但是在作为消费者的日常里,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所谓“智能”技术,如聊天机器人,以及一些预测应用程序,如GPS。显然这些技术的发展速度不允许它们被大规模用于商业世界。延迟不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他们的合作能力,还会影响到所采用的经验。本白皮书讨论了可使用的机会和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人工智能将如何重新定义公司中每个人的角色?
我们的信念是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将使工作更加人性化。事实上,许多枯燥的日常任务(写电子邮件,手动输入数据到Excel文件或表单中)也剥夺了我们人性互动的时间,即使我们已经习惯了如此。另一方面,与合作伙伴交谈,互动,根据客观信息做出决策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预期到聊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未来的工作环境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这种技术将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而不是相反。人工智能最终会预测我们的需求,将我们从低附加价值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为我们提供信息和客观分析,在我们制定决策时提供信息。未来,公司中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里都将减少行政管理的部分,同时增强个人决策的能力。这个组织将会更加灵活和协作,而且每个组织的独特性都将得到更好的识别和重视。
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将会是什么样子?
想象一下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我们首先必须想象它在什么环境下发展。它很可能会配备全球“核心人力资源”系统,允许实时访问所有人力资源数据:从招聘到薪资审查,人才管理和培训。其可见度和预测分析能力将提高10倍。它可以将自己投射到业务经理的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新兴技术的使用也将使管理人员执行日常人力资源行动。最后,数字化浪潮将通过简化流程来重塑员工体验和候选人体验。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一位创新社会战略家。
以上内容由HRTechChina AI编译,仅供参考
-
人力资源
2020年前,区块链技术将颠覆这五个行业,人力资源首当其冲
文| Bit Bet Buddy
来源| NAVIGATE
当谈到区块链技术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比特币以及背后的加密货币世界。虽然比特币是这项技术的先驱产物,并且此后出现了一种替代产业,希望为人们提供第二种交易方式。但是比特币的基础技术如此之广阔,以至于专家认为它几乎无法应用到具体的行业或者领域里。
然而,区块链技术已经能够带来革命,成为最耐用,最值得信赖的人造产物。一旦被部署,地球上的任何单一实体都不能破坏或恶意地改变其内容。
这种区块链技术已经开始在许多行业中产生巨大影响,而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一技术奇迹将深刻地改变一些领域,其中包括:
人力资源区块链技术
招聘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因为世界各地的所有企业,无论大小,总是在寻找人才。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达到新的水平,或者至少帮助他们保持领先于竞争对手。
有数千亿美元会被用于广泛审查和挖掘最优秀的人才。在未来的十年内,区块链技术将会准备好渗透并改变这个行业。
目前的人力资源招聘行业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公司经常需要雇佣多个人力资源机构重复彼此的工作,以便在一天结束时获得理想的结果。由于人力资源公司经常进行重复性的工作,用于扩张业务上的数十亿美元很容易被浪费掉,尽管这些机构的努力通常还会为公司提供低于标准的结果。
区块链技术与任何类型的中间商都是敌对关系,因为它不会为两个交易方之间的价值或业务的转移增加任何价值,因此其部署将改变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式,帮企业节约大量宝贵资源。
借助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将提供无尽的人才供您选择,每个人都可以上传并验证区块链平台上的个人简历,从而剥夺这些昂贵招聘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区块链技术有望为真正的人才提供无缝就业的方式,同时确保企业不再无谓地在人力资源领域浪费一毛钱。
娱乐区块链技术变革
音乐和电影行业是非常庞大的,并且还在继续保持同比增长。娱乐行业的风险投资可达数千亿美元,而且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工作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制作新的娱乐内容,然而全球娱乐行业的效率非常低下,人们的劳动被以假冒为乐的盗版者视为理所当然内容,大量的收入不会回到那些重要的创作者口袋里。
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现在非常出名,因为它为任何人提供绝对保证。除非获得此类数据所有者的明确同意,否则任何人都无法获得任何类型的数据。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流式服务,它们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
这些新服务为用户提供的是通过令牌实现的无缝即时付款模式,以及没有客户能够伪造这些内容或再现它的事实。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还为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突破音乐业务的方式,例如,不需要大型工作室来推销他们的人才。
总而言之,特别是音乐行业,在十年之后将变得截然不同,这要归功于区块链技术。
医疗保健区块链技术
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幸免于医疗服务交付的试验和辛劳。获得最佳医疗保健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是昂贵的,大多数人需要保险来偿付他们在需要时无法支付的费用。
对于那些不幸不能负担保险的人来说,没有好的医疗服务。然而,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即使是医疗专业人员也面临着自己的特殊问题,因为他们的优秀资历不能获得足够的薪水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医疗专业人士和他们的病人都面临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至少在区块链技术诞生之前。
区块链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最大动荡在于弥合需要医疗建议的人们之间的差距,这些人员可能不需要任何紧急的物理过程,而医疗专业人员可以带来额外的收入。借助这项技术,地球上任何地理位置的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都可以相互交流和传递信息价值。
当医疗专业人员获得额外收入时,患者可以获得医疗建议,这些医疗建议本来可能无法在医院或者诊所以外的地方获得。但通过区块链技术他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轻松获得。医疗记录也是区块链技术已经开始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领域。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将他们的医疗数据和历史记录安全地保存在区块链中,并且可以访问它,并且允许他们的医疗顾问在问诊的等待时间也可以访问它,而不用担心违规或潜在的停机时间。
区块链技术和慈善行业
长期以来,慈善事业尽管有崇高的目标,但一直受到资金颠覆,腐败猖獗等问题的困扰。每年都有数十亿美元从慈善基金会中被吸走,但那些金钱从未到达迫切需要改变生活的人们手中。
区块链技术现在支持的智能合约将被用来消除所有这些风险。因为不仅付款有条件,只有合法的收款人可以访问付款,还可以确保人们仅将其用于其目的。污染慈善行业声誉的腐败行为即将被移除,这都要归功于区块链技术。
云存储区块链技术和大企业变革
谷歌,亚马逊和微软是无可争议地运行世界云存储业务的三大巨头。这些服务已经变得如此强大,几乎看起来不可思议,任何事情都会打乱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束缚。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没有通过使用这些服务获得最大的满意度,因为任何集中式系统都受到黑客攻击和宝贵数据丢失威胁的困扰。
区块链技术不仅将揭开这些巨石的神秘面纱,而且还将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运行方式。现在任何拥有电脑和额外存储空间的人都可以通过注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散式云存储平台来获得数据。
这项技术将云存储的价格降低到目前的几分之一,并确保没有人能够访问用户的文件信息,并使停机时间成为过去。
区块链技术的多功能性无疑是毫无疑问的,尽管关于是否限制加密货币或者监管加密货币的争论不断激化,但世界各国的政府,银行和IT专业人士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区块链技术应该留在这里,在未来的时间内,这些行业必须准备好和它一起发展,或者被它歼灭。
以上内容由HRTechChina AI编译,仅供参考
-
人力资源
HR的终极挑战:如何提高员工敬业度
来源| scoop it
你会不会感觉到工作环境变得有点糟糕?比如你的经理缺乏领导力,你没有看到你的团队能够创造出什么卓有成效的成果。
你可以采取的最简单的措施之一就是审视你的员工敬业度。
什么是员工敬业度?
员工敬业度不是休息室橱柜里储藏着员工最喜欢的零食时,员工对公司的喜爱。员工敬业度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员工敬业度意味着你拥有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员工在这里工作,并全面服务于公司。参与的员工生产更好的产品并提供更有意义的服务。
员工敬业度意味着员工可以激励他人创造更好的业务成果。员工敬业度不是人力资源计划,而是领导力计划。
我们倾向于员工偶尔会表现出敬业度。但我们不应该等员工自己偶尔表现出敬业度,而应该将员工敬业度作为员工每日工作的基础。展现良好员工敬业度的企业知道,员工应该每天保持员工敬业度,而不是一年一次,或者一生一次。
尽管如此,我们仍花费大量时间调查和研究创造员工敬业度的内容,希望能够复制理想条件。然而,我们还是错过了一个基本的关键点:员工敬业度是成功领导者学习和发展的基本业务能力。
如何建立员工敬业度?
有一些领导者似乎凭借个人魅力或以往的经验来建立员工敬业度。其他领导者则靠直觉来摸索一条建立高敬业度团队的道路。大多数领导者必须通过更加痛苦的反复试验来达到目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系统地建立员工敬业度。相反,我们只是磕磕绊绊,希望达到最好。
幸运的是,建立员工敬业度还有更好的方法。这是一项商业技能,与其他技能一样,可以被定义,教授,理解,衡量和有效管理。
合适的环境+有吸引力的邀请+员工的选择=员工敬业度
我们等式中的第一个要素是组织的运营环境或我们所称的“员工体验”。
组织员工体验(OrgX)主要由组织的高级领导团队(执行领导者)建立和建设。
OrgX是执行领导者的责任。他们定义路线图并设置全局参数。他们通过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人才管理,学习和发展等各种职能来协助他们的工作。
然而,具体谈到OrgX时,不应将责任转嫁给执行领导者。他们只负责组织战略愿景的这个关键方面。
我们这个等式的第二个要素是有吸引力的邀请,由组织内的核心领导负责。他们是每天与劳动力密切接触的“地面靴子”经理(核心领导者)。
核心领导者负责采取更广泛的员工体验,并根据个人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他们不应偏离其执行领导者制定的关键任务,但他们应该积极改进和调整员工体验以满足其团队的个人需求。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团队的员工体验或TeamX。
等式的第三个因素虽然会受到组织及其核心领导者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员工的选择。一个组织可以尝试聘用更有可能参与OrgX的员工,以培养这方面的成功,而核心领导者在建立TeamX时,要仔细考虑员工的适应性。
但是,最终是否选择参与完全取决于员工。员工必须对他们的选择负责(个人责任或IA)。
可以肯定的是,执行领导者和核心领导者应该与他们的员工合作,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为何、以什么方式选择参与,但是在适当延长邀请后,领导者有权要求问责制,并且个别员工应该愿意对他们是否参与决定负责。
所以,让我们改进了等式,现在看起来像这样:
我们的等式与我们在谈论员工敬业度时立即想到的有很大不同。这个等式不是让员工参与每年一次的人力资源活动,而是将参与(及其附带利益)的主要责任放在组织的领导者身上。此外,我们的等式不仅为领导驱动的员工敬业度提供了有用的定义,而且还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分配我们的责任,并指导我们在组织,团队和个人层面的努力。
员工敬业度的起点
我明白一些人可能会为这个等式中的巨大“通配符”(有很多个选项的意思)感到困扰,这是因为员工敬业度取决于员工是否选择参与的。然而,从雇员敬业度是由领导驱动的观念开始,至少领导者和组织知道如何合理建立等式的其他部分,以及之后要把责任置于何处。而且并不需要寻找和等待高敬业度的员工,而是有意识地在您的组织,团队和员工中培养员工敬业度,这个等式将帮助你掌控自己的努力进度。
最后一点。这个等式只是一个起点。定义每个方程的元素还有很多。
例如,我们的研究告诉我们,Org X或TeamX受到5个主要参与元素(意义,自主性,成长,影响和联系(我们称之为MAGIC元素,Meaning+Autonomy+Growth+Influence+Connection)的很大影响。
我们在DecisionWise上的工作是帮助您看到起点,即员工参与方程,然后帮助你确定从这一点开始的其他因素。掌握了这些信息后,领导者将能够从参与工作的员工身上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不是等员工偶尔闪现一下敬业度。
以上内容由HRTechChina AI编译完成,仅供参考
-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分析工具:还没补课的HR就要被淘汰了
文| Supriya Nigam
来源| towards data science
快到返校季了,我想知道学校的教育对分析技能的重要性。由于互联网分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快速变化的主题,因此分析专业人员必须做一些功课才能跟上行业标准,达成最佳实践和工程进步。同时人力资源分析领导者还应扮演教师角色,指导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合作伙伴的选择。分析为什么很重要,以及分析如何帮助我们实现特定的业务目标呢?
让我们看看几个分析教育的课程选择
指导公司高层:首先要指导业务部门和产品经理如何共享信息,并教他们如何使用多种分析工具。教科书厚度的报告满是员工的信息和行为,而没有上下文联系,这无益于公司高管做出好的决策。事实上,高层只会感到挫折和困惑。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员工绩效数据,我们应该始终与去年,上个季度或上个月的数据相比。
根据公司的情况,完成“语言”课程以及仔细研究页面浏览量,独立访问者和会话长度等可能至关重要的数据。此外,管理人员应该受到了解这些指标如何相互联系,并与中心业务目标保持一致。
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参数的执行团队或者人力资源部门,他们的分析可能会快速陷入反作用行为。一家大型媒体公司的执行小组遇到了一些令人沮丧的情况,他们持续提供来自两个据称可靠的消息来源的报告,这些消息来源涵盖了明显相同的细节。这其实是你不想看到的情况。
HR分析的目标
人力资源分析旨在为组织提供有效管理员工的见解,从而确保快速高效地实现业务目标。人力资产分析的挑战将是确定应记录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并对其进行建模和预测,从而使组织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ROI)。
人力资源部门正在创造比以往更多的数据,但与此同时,他们经常努力将他们的信息转化为宝贵的见解。根据领导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在全球各地的公司所做的工作,专家们确定了一些基本分析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的一些方法来改善组织中与人员相关的方面。
投资正确的人力资源分析工具
通过使用正确的分析工具发现最终的员工空缺,满足您的业务需求。了解运营和战术人力资源差距,以加强人员规划。
使用招聘,离职和退休趋势,以及人力资源干预措施和策略库,以减轻可能阻碍进步的危险。通过对劳动力和价格进行建模来评估劳动力计划的财务情况。
以可靠的情报提升业务决策。探索招聘,人员多样性,营业额等挑战。通过个性化标题,人力资源仪表板和报告分享见解和倾向。
正确的人力资源分析解决方案将业务与IT连接起来,帮助您缩小自动化转换策略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从设计发现到加速创建,再到成功使用有形的业务成果,您都可以拥有最能理解应用程序的可靠顾问来打破新局面,以发展公司。
以上内容由 HRTechChina AI 编译完成,仅供参考
-
人力资源
HR部门该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升员工体验?
文| patrick coolen
关于人力资源分析
2018年的德勤人力资本趋势报告显示,70%的受访企业都在进行重大的数据分析项目,并将人员数据纳入决策。我们可以认真地说,(预测性)人力资源分析开始成为主流。更多的组织正在使用统计或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人员数据,以支持他们的决策。因此,对于更多的组织来说,他们正在打破一堵墙,也就是从描述性分析转变到预测分析。
我们的组织在过去四年中使用预测性HR分析发现了约600种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分布在所有业务线上,通过多种建模技术收集,如(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决策树模型,多层次分析和最近的生存分析数据(通常被用于用户流失预测)。
下面您会看到我们的一些商业研究目标(右侧)以及与不同输入变量(左侧)的关系的屏幕截图。正如你所看到的,多年来我们研究了客户满意度,销售额或其他财务指标,比如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等。而且还有更多人力资源话题,例如旷工,参与度,目标和合作。
有很多组织正在从描述性分析转向预测分析。大多数预测分析工作都是在特设方案或项目基础上完成的。来自预测性HR分析项目的见解尚未实现自动化或产品化。为了在数据收集和研究方面采取更持续的方法,并能够将这些见解和创新转化成现有的或者新的产品,您需要更持续的分析方法。换句话说,我们最终需要从预测分析转向持续分析。同时需要与另一个目标结合,即最大化员工体验。
关于员工体验
对我们来说,员工体验一直是去年人力资源战略和转型的核心。我们的目标是为所有新旧员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价值,综合和相关度高的体验。我们坚信,当我们能够改善员工体验时,我们将创建一支更有积极性和生产力的员工队伍,以帮助我们实现业务目标。 根据IBM和Globoforce的一项研究,积极的员工体验与更高的工作绩效存在着正向联系,更少的努力和更低的营业额也是这样。
我们接下来将评估更高的员工体验对组织的业务目标的影响。
与许多其他组织一样,我们创建一个员工旅程,里面包含了员工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体验。从新员工的“最佳开始”,到员工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的“有意义的成长”,以及员工对团队做出重要贡献的时刻。员工离开组织时,会得到“伟大的大使”称号。
正是通过这些“重要时刻”,我们希望为员工带来改变,并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体验。
一年前,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以了解我们的员工对旅程项目的看法,并了解他们实际上会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到HR联系,HR信息,福利,HR服务,HR报告等。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了上面的主题列表。我们将它们分为五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优先排序,以便我们能够灵活高效地根据研究,开始改进最重要的员工体验主题。
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人力资源门户网站上有太多的信息。所以我们来自HR联系、HR共享服务部门和员工体验项目的同事们开始致力于减少内部网页的数量(共有800个)并创建更友好的用户界面,使我们的员工更容易、尽可能快地找到正确的信息。
还有更多的例子可以改善我们的入职体验,比如提升入职体验、掌握学习平台的基础知识和招聘流程。我们开了个好头,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目标。我们需要提高处理来自员工的不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和创新的熟练度和能力。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结合我们的员工经验和分析工作来创建持续的倾听策略,以便利用好人力资源并创造更多的员工和业务价值。
关于持续倾听
在我们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如何看待组织内的持续倾听之前,最好对此主题进行定义。因为某些组织所指的持续倾听是调查管理,而另一些组织则指的是以更广泛的视角使用各种类型的员工数据。所有的定义都没错,但是我们采用了Laura Stevens的定义(成功持续聆听计划的4个指导原则),所以只有你值得信任,才能够得到员工的信任。
- 持续倾听是一种协调一致的跨职能工作,通过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技术,不断收集,整合和分析各种员工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体验,并最终推动和提高公司业绩。
因此,为了理解是什么推动我们员工的需求和抱负,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愿意“更好地倾听”。
前几年,我们主要通过年度表现调查来倾听员工的意见。许多组织已经从年度绩效管理转向经理和员工之间更持续的对话,但绝大多数组织仍在使用年度表现调查来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但像阿迪达斯(Stefan Hierl)这样的一些组织已经成功实行了一项调查策略,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调查。
当我们谈论与员工体验相关的数据时,我们需要将主动和被动收集的数据分开。这两种数据对于更好地了解员工需求都至关重要。
积极收集数据意味着我们在积极地听取员工所有的反馈意见。这可以通过年度调查、民意调查或专家小组问卷调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收集的数据,即我们的系统中已经存在的员工数据,如交易数据(例如福利的使用,工资数额,学习行为,点击门户网站的行为),联系人力资源部门的数据(例如提出问题,投诉的数量)或社交媒体信息数据(比如内部社交媒体上的博客)。
这两种数据都需要管理。主动收集员工数据应该通过调查管理策略,遵守相应的和非常必要的指导方针,以避免GDPR(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泄漏,调查过度,糟糕的调查设计或简单地收集无效数据。
被动式数据通过现有的人力资源IT项目进行管理,可提高数据质量并以更有效的方式整合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从广义上持续倾听是HR员工体验,人力资源服务交付和人力资源分析的共同责任。
拥有更好,更持续地倾听员工的技术能力是一回事,经常使用它是另一回事。基本上就是要像对待客户一样理解和对待员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员工营销者。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员工群体,他们的需求以及改善提升员工体验和表现的机会。
这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态,特别是我们的流程和负责端到端体验的产品负责人。他们需要拥有以好奇心为基础,定期了解我们的员工的思维模式 ,识别和掌控员工领头人的能力,使用工具和数据的能力以及将员工反馈转化为动力的能力。
每个员工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在工作环境里他们都可以归类为某一种职场角色。比如新员工,经理,执行经理,面向客户的员工,初次管理的员工等等。基于这些角色,他们的职业阶段,家庭状况,需求等等,我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特定员工群体的具体解决方案。
最后,持续聆听不仅仅是创建或改进员工数据。这只是短期内的主要关注点,我们不应该忘记创造更明智,更相关的见解,以推动新产品和现有产品的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连续聆听应分三步进行分组的原因。
(1)创建员工体验数据(短期)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主动收集来自调查,面板和pulse软件的员工数据以及来自交易系统的被动员工数据,以便立即改善部分员工体验。
对于主动倾听的部分,我们正在使用Willis Towers Watson的自助式调查平台。大多数调查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支持。我们正在创建一个日历,在一年中不同时期传播不同的人力资源主题,以便在如参与度,领导力,多样性,协作或绩效等人力资源主题上进行更专注和更具针对性的调查 。
对于面板和pulse软件,我们正在与IBM连接,我们正在与来自Customer Experience(CX)的同事一起使用他们的平台。在这里,我们正在一个志愿者(员工)社区里试验,他们愿意立即回答我们可能对任何可能的人力资源话题或服务提出的问题。
(2)创造员工体验的见解(短期和中期)
这个阶段是关于在集成数据集上应用预测分析。这是一个推动创新的数据集成。通过整合数据和分析,我们更有可能找到类似以下的见解;
‘新加入者需要做些什么来加速提升他们的生产力并获得最佳地开始?’
- 将反馈或参与数据与销售或绩效数据相结合
‘首次转入经理角色的员工的具体需求是什么?’
- 将反馈或参与数据与交易数据相结合(转入经理角色)
‘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保留员工的特定关键角色?’
- 将反馈或参与数据与职场角色数据结合起来
‘我们如何帮助销售人员有效选择正确的学习干预?’
- 将反馈或参与数据与学习使用情况以及销售或绩效数据相结合
在我们的案例中,集成员工数据集的方法是一种实验性的高度灵活的方法。根据使用情况,我们需要评估可行性和潜在价值。在分析工具方面,我们使用SAS,Python和BigML的混合体。
(3)创造创新(中期和长期)
这个阶段是最困难的阶段。最后,您希望将您的见解转化为新产品或现有产品的创新。这就是真正的潜力是以更具开拓性的方式最大化员工体验的地方。大多数人力资源组织只是持续倾听之旅的开始 ,它们刚刚开始了解以员工为中心的方法的潜在价值,但仍然无法从综合数据分析中获得所有见解的可能收益。
以下例子说明了一些未来可能的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第一次担任经理的员工的具体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线上职业指导或者门户聊天机器人将这些情报回馈给相关员工。
假设我们发现与好友(同事)进行每日或者每周一次的会议,对新加入者的生产力影响最大,我们可能会向新加入者,他们的好友和管理员发送“推送”(通知) ,通过WhatsApp,电子邮件或者其他应用程序确保这些对话实际发生。
将客户对他们直接接触的员工的反馈与NPS(消费者推荐该公司或者产品的意愿-net promoter score)评分相结合后,我们发现特定的学习干预对NPS没有贡献,例如闭环反馈干预。当员工在线学习时,他们登录学习系统(T2G)时可能会被推向最有影响力的个人学习干预方向。
如果您还想知道更多提升员工体验的建议,2018年度候选人体验大奖评选已经正式启动,将于7月20号举办颁奖典礼。届时,您可以在现场听到、看到最新最实用的候选人体验案例。我们诚邀您参加,详情可扫描下图二维码。
以上内容由HRTechChina AI编译完成,仅供参考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