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
    专访Linkedin沈博阳:中国职业社交时代已经到来 8月26日,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接受腾讯科技专访,介绍了Linkedin入华以来的发展状况。     沈博阳介绍,目前,Linkedin注册用户增长速度非常快,这得益于其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工作,比如在本土化上与微信微博深度整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内用户的认可。     这段时间,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以及在线招聘网站拉勾网等相继获得新一轮融资,沈博阳认为,这主要因为在线招聘离钱近,另外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资本看好在线招聘行业。     据介绍,Linkedin中国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增长仅次于美国。基于用户增长的数字以及大量企业服务的展开,沈博阳认为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以下为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专访实录:   主持人:腾讯网友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请到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先生做客我们腾讯视频专访间。沈先生跟大家打个招呼。   沈博阳:腾讯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最近听说Linkedin开设上线雇主品牌专区,是有特斯拉入驻,关于这个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沈博阳:我们看到在线招聘其实是有发展的过程,从最早的招聘网站到后来大家所谓社交,我们最近推出的雇主专区,更多是新的招聘方式,这个招聘方式不单涉及到雇主,更多让公司员工自己为来自己公司代言,自己为自己的工作的职位代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新招聘方式。     主持人:我们看到前不久包括职场社交应用脉脉和拉勾网也融了钱,现在的环境是不是大家对招聘行业还是看好的?   沈博阳:我们总的来讲招聘大的行业非常看好,一方面招聘这个行业离钱比较近,就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能看到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十年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中国现在面临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一个转型,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这些东西都需要人才需求,说明整个行业整个市场都对怎么样解决人才短缺这个问题非常看好。     主持人:从投资方面来看,是不是说现在整个投资市场也比以前更加宽松了?   沈博阳:投资市场应该说中国至少在投资市场上热钱还是比较多,现阶段我们看到很多尤其早期融资早期估值的公司相对来讲估值比较高,总的来讲还是因为热钱比较多。     主持人:Linkedin和微信包括和微博进行绑定,现在情况是怎么样?   沈博阳:我们进入中国这几个月,2月份上线,进入中文简体版,更多提升用户体验,本土化的用户功能,包括做了很多接地气推广的工作,本土化的功能我们跟微信微博非常深度的整合,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我们很多努力得到了中国越来越多中国用户认可,最近两个月,用户增长取得爆发式的增长,8月份现在我们每周带来新的注册用户是6月份也就是两个月之前的三倍,增长了200%,这个增长速度非常非常快。Linkedin中国也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已经成为Linkedin增长第二块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这些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怀疑职业社交适不适合中国,我们能不能更好本土化在中国工作,通过用户增长的数字以及包括大量企业服务,我们很骄傲的宣布,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     主持人:您在Linkedin中国本土化这个方向上在未来有没有一个发展策略,接下来的发展策略?   沈博阳:接下来我们还是专注先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网速提高了20%,我们希望以后提高更多,我们本土化的产品和功能,跟微信微博深度整合要进一步的加强,当然未来不排除单独为中国市场做一些适合中国市场的适应。下一步我们重点是在无线互联网,在用户在Linkedin使用语音变得更顺畅。     主持人:我问您自己的问题,您之前在本土公司做高管,现在做跨国区,有没有觉得挑战?   沈博阳:我职业生涯最早是工程师,更多是外国企业,后来做糯米网那是纯本土创业的工作,现在又回到Linkedin,像外企高管的角色,和之前我的角色有很大的转变。之前更多专注在中国,现在除了专注在中国,还花很多时间在跟总部沟通上,我们只是做本土应用很难成功,我们要把国际整个全球的这一些好的资源,引用到中国,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那您觉得自己在这个职位上表现怎么样?   沈博阳:至少感觉现在,应该说表现还可以,至少我们用户增长,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当然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希望能够发展得更快,能够发展得更远,这是未来发展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谢谢沈先生。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4年08月26日
  • linkedin
    Linkedin鲨鱼式入华:黑洞效应能否成就星火燎原 浓缩观点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活跃度和市值却远不及Facebook那般耀眼,市值也仅是Facebook的七分之一;它以招聘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市值是美国传统招聘公司Monster的52倍。此次入华,能否成为星火燎原之势?不妨看看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对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 Linkedin的中国分部搬到了东三环边上的嘉铭中心。这栋全透明玻璃大楼坐落在北京核心的CBD地区,距离地铁站也不过五分钟的距离。办公室装修简单,在刚刚搬进来的第三周没有一点气味。   这是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精心挑选之地。 沈博阳曾经在人人网内部创建糯米网,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之后,沈博阳正在思索去留。去年11月,在沈博阳意识到糯米难以效仿去哪儿独立上市,同时,他与Linkedin总部的20个高管一一聊完,决定接受Linkedin的Offer帮助它开拓中国市场。   看多了外企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案例,他的第一反应是想把Linkedin在中国做成一个100%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甚至招一群有志创业的人,把这些人拉到五道口,租一个100平米的房子用纯本土的方法去做。   在跟越来越多的朋友讨论后,他终于意识到此举行不通。在布局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两种矛盾的声音:   “希望Linkedin的中国版不要改变,变了我就不用了……”   “如果Linkedin不能用本土的方法去做,国外的版本难以适应国内的环境……”   于此同时,从Linkedin创建开始,中国的创业者们就在尝试职业社交的种种方式,号称自己是中国的Linkedin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一度出现了天际网、经纬网、红桃网等各种职业社交网站,但10年以来,没见到成功者。   沈博阳最终决定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思路来发展Linkedin。这体现在装修、招聘等方方面面。犹豫之后,沈博阳把办公室定在了北京的核心CBD区,但只花了10万元砌墙,也沿用了上一个租客的二手家具。他试图找一条既不铺张浪费又有品质感的中间路线。   某种程度上,Linkedin的发展也一直处于这种中间线路上。它既是一家职业社交公司,活跃度和市值却远不及Facebook那般耀眼,市值也仅是Facebook的七分之一;它以招聘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市值是美国传统招聘公司Monster的52倍。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遍布200多个国家拥有过3亿用户,财富100强中有一半的公司通过它来招人。根据Linkedin最新财报显示,Linkedin的招聘解决方案占总收入60%,营销解决方案和收费订阅产均占总收入的20%。   尽管Linkedin在美国白领中的活跃度依然不高,但已经成为90%职场人士必备。早在Linkedin入华之前,由于这家公司从未被限制过,也自发生长了一批中国的种子用户。但此次入华,能否成为星火燎原之势?不妨看看沈博阳对Linkedin入华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   Q:在Linkedin入华以前,中国就有了大批Linkedin的中国学徒来做职业社交,为什么大多数都不温不火? A:首先,Linkedin模式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它是2003年5月份上线的,但是发展了一年半的时间,到2004年底的时候才勉强达到了100多万用户,所以它早期发展非常慢,需要很多的耐心。中国大多数网站没有种子用户,社交网络核心种子用户是非常重要。   其次,中国整个互联网相对来讲还是稍微浮躁了一点,浮躁的原因是当这些VC给你投钱做这个模式,如果你做了一年两年你积累不到200万用户,有人会着急地让你去转型,去加一些新的功能,你越是这样浮躁去做一些事的话,就可能把Linkedin原汁原味的一些东西给做没了。   第三,虽然Linkedin没有进入到中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Linkedin的英文界面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社交网站的原理叫黑洞效益,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两个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的社交网站,同时存在几乎不可能。 Linkedin没有进入中国,但是Linkedin这个黑洞一直在,中国最高端那群核心的用户,最早的最快的能接受职业社交这个概念的用户,其实已经在Linkedin上了,只是大家没提到而已,当你已经有一个大黑洞在的时候,其他的几个小的再去长大就非常难了。   Q:大多数外企都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为什么你认为Linkedin这次入华有戏? A:当你判断哪个跨国互联网公司进中国的成功可能性更大的时候,你要看这个商业模式海外部分对中国的帮助有多大。 Linkedin模式最值钱的是积累的这批用户。对于职业社交网站,用户之间的渗透非常重要,很多用户在中国选Linkedin的原因是海外朋友邀请过他,或者是跟海外朋友之间联系。所以商业模式上,Linkedin国际业务对国内的帮助是巨大的。对于一个社交网站我们永远相信一个道理,更多的还是从金字塔靠上的地方往下来渗透,像校内网起家的时候,都是在清华北大做推广。   Q:很多跨国公司入华,只是当地建一个销售团队,Linkedin的中国分部有什么区别?   A:Linkedin在其他地方全都是销售,只有中国是不一样,中国是唯一一个配备了产品、技术和市场等全套设备的分布。 我们总结就是两个原因:中国太大了导致竞争激烈。为什么一个跨国互联网公司去其他的国家,做成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当地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中国的创业公司很容易拿到足够多的钱去跟你打。   Q:如果说团购最开始是拼资本,拼销售、拼城市扩张,你觉得像Linkedin这种公司他拼的是什么? A:用户体验和产品体验,如果你的产品不好用用户就不会用;其次就是某种意义上是教育这个市场,一点一点的去告诉用户为什么需要Linkedin。如果你跟企业讲,这个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做招聘,企业传统的方式的话都是登广告,去三大招聘网站,花钱给猎头招,有另外一个方式很有效,你雇你的员工,招聘经理,用一个工具去把好的人抓过来。   Q:你现在给中国的用户体验打多少分? A:我个人不满意这个东西,我觉得最多就是60分。为什么要给及格呢?因为这个东西人家美国做的挺好。希望速度能够更快,无线的体验要变得更好。比如我们现在在一个会议里边,我们两个人如果碰面了,说咱们两个互相加一个Linkedin,之前的体验是你需要在Linkedin上去搜邮箱,然后把邮箱输到Linkedin的搜索框才能加你的好友;但是中国的做法是什么呢?扫二维码就完了,就不需要一个很高级的产品经理想明白,这个就是在中国我们需要变的更好的东西。   Q:海外用户对中国的帮助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用户层面,还一个方面是不是背后那套收入的支撑体系,比如说你们做招聘解决方案的这批中国公司寻求海外人才? A: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初创的公司都要证明两点:一是增值引擎,你不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的情况下,这个系统也好能够自增长,能够不断的长大;另一个是盈利引擎,证明你能够赚钱。在中国做这件事,这两个引擎已经存在,我们更多的需要本土化的做一些改变。   有大量的收入进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合作的是三类的企业: 第一类是很典型的有海外扩张需求的公司,比如说百度、华为、联想,他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开一个分公司,其实他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是在当地找一个猎头,不是把自己的HR派到当地去招人,而是通过Linkedin的方式招人。   第二类从海外把优秀的人才招回来的公司。泰康人寿每年从海外招聘大量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前他经常需要招海外的香港人台湾人,现在他发现如果能够从海外通过一个平台有效的批量的规模化的把受过良好教育的,在国外甚至工作过的中国人招回到中国大陆来工作,其实效果会更好,所以有从海外招人需求的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户。   第三部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你不要光看我现在在国内500多万用户,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环球的3个多亿的用户,全是你潜在的客户。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美国管理者的从美国招回来。   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做销售,我们销售人员数字在中国非常的少,只有十几个的销售人员,但是我们的收入的级别,已经比浮在台面上的某些招聘网站至少是同一个级别的收入了,虽然我只有10个销售,但是他已经有上千人的规模了。     Q:现在主要是哪些客户?   A: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联想,还有传统的汽车公司,制药公司等。像百度,阿里,除了海外扩张,还是希望通过Linkedin把海外的客户和优质的人才招过来。     Q:你曾提到Linkedin一直在研究中国市场,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去来建中国分部?   A: 我猜两个原因。一个是四年之前 Linkedin没有准备好进中国。你如果看Linkedin数据,2011年才上市,上市的时候市值只有30亿美金, 用户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上市之后最近两三年才有爆发性的增长。 一旦突破了一定的用户规模,越转越快, 所以说其他某种意义上讲,四年以前是没有准备好,全球业务没有这么强劲,如何去帮助中国;   另一个原因是本土没有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晚两年三年有区别吗?这跟当年Google不一样,百度市场份额已经涨了,不去这个机会就没了。     Q:Linkedin的创始人对这家公司他的影响是有多大?有一种说法是Linkedin这家企业能够做起来,跟创始人的性格,包括他的影响力是也很大的关系的。   A: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个性特别温和,骨子里边又非常聪明,看东西很准, 他的人脉关系非常非常好,所以他在硅谷的话你只要认识他,在整个硅谷,甚至整个美国的科技界的话你就全认识了。做Linkedin他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当年想做这个,无非就是有这么多的人脉,怎么把人脉更好地管理, 做这件事也是非常非常适合的。早期在Facebook之前,最早所谓的社交网站就是他做的,后来Facebook也是他最早天使投资的, 投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Peter Thiel,也是Reid介绍认识的 。   但是Linkedin发展比较慢,一开始他觉得这个东西这么慢,我把我所有的资源都发动了,结果增长还是挺慢。因为他的性格并且能够坚持,不会浮躁的去做那些短平快的东西,比如游戏,照片,他也不希望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就算活跃了也没用。当然这个里头有很多没有做好,但是一旦做成了他有可能做成一件比较大的事,而不是做成一个很小的事。     Q:Reid Hoffman的做决策风格是怎样的?   A: 我个人最欣赏或者是最愿意达到的一个风格, 是像鲨鱼一样的风格。 平时他是很小心的,他不是动不动就咬一口,但是一旦他找到了一个目标,会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打德州扑克最典型,这个人打的很稳,但是一旦有机会他绝对不惜代价把机会最大化,哪怕意味着有可能失败。中国市场就是他的机会,他在中国他在外围已经研究这么多年了,想进不敢进,或者说不能进,没准备好,但是一旦他看准了,上市之后积累的品牌、资金够了,在华尔街里面品牌形象非常好了,就会All in。     Q:你心中Linkedin在中国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A:四年五年以后能够成功改变中国白领的习惯,大家能够找工作之前多看Linkedin,大家去谈合作、做商务活动之前去搜一搜在Linkedin上的档案。关键是能让文化习惯改变,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具体的数字,而在中国捞一点注册用户太容易了。 一旦能改变这个习惯,伴随而来的商业收入、广告的收入也都会来。   (文/刘泓君)。   【文章来源:
    linkedin
    2014年08月19日
  • linkedin
    中学生利用LinkedIn数据选择心中的大学 “领英”(LinkedIn)公认是成年人的社交网站,它召集了全世界的2亿5900万人,在网站上公布自己的简历。它从来没有打算成为青少年的后花园。为人父母者或许喜欢在上面张贴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但是还在念中学的保姆和汉堡店厨师却并不喜欢用它来记录自己做过的临时工。     数据科学家上场之后,情况变了。其实在2011年,领英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与18岁以下的用户交流了。这些青少年或许对领英的20拍字节的职业信息宝库无甚贡献,但他们却有可能成为最热情的数据消费者。具体地说,领英可以为他们开一扇门,让他们了解各家高校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工作――这就等于是给了这些青年人一块分析仪表盘,让他们能据此赌一把未来。     以美国的著名高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普渡大学为例:对这两所高校,领英都收集了60000多名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数据。数据量之庞大,足以在其中看出清晰的规律。输入“MIT”,你很快就会看到这所高校的毕业生一般会在谷歌、IBM和甲骨文公司找到工作。输入“普渡”,你会发现礼莱、康明斯和波音是毕业生的首选。     加州库比蒂诺的大学咨询师普维·穆迪(Purvi Modi)指出,这类信息对于中学的高年级生和低年级学生都是一座金矿,因为大多数中学生对将来的职业都只有模糊的想法。运用领英的这个工具,对太阳能、编剧、或者医疗器械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挑选那些毕业生最容易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学报考了。穆迪每年都要给大约300名学生提供咨询,他表示,现在有40%左右的学生都在浏览领英数据库的这个叫做“大学页面”(University Pages)的部分、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想法。考虑到领英在2013年8月才开始向大众提供数据梳理服务,这个比例实在是够惊人的了。     领英的盈利靠的是它庞大的会员人数,盈利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招工者每年支付8500美元,就能得到更多求职者的信息。第二,会员可以购买各种高级服务,从而更加容易地浏览网站。在投资者看来,领英或许会在全球招聘市场上获得近乎垄断的地位。到今年1月,领英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45亿美元(年收益增长率是惊人的728倍)。这说明社交网络已经在开始利用其庞大数据库的价值了。     这样高的估值也对领英的68位数据科学家形成了压力,迫使他们开发新的工具、从海量的比特中抽取价值。目前他们已经设计了一套算法,指导招工者“找到你想雇的人”,另有一些工具则向心思不定的员工提供“你可能喜欢的工作”。“大学页面”也是这个模式的一个例子,它可谓是低调版本的“你或许想上的大学”。     在领英负责这个项目的首席数据科学家格洛利亚·刘(Gloria Lau)表示,为报考大学者开发适合的工具并非易事,其棘手的程度出人意料。他们现在还无法一下子列出优秀大学的清单,因为青少年(连同他们的父母)通常一开始对自己的志向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刘发现,年轻人需要花费些时间自己探索。起初,这些学生只对一些宽泛的领域感兴趣,比如工程类,在试用了各种筛选程序之后,他们就会发现以前并不知道的一些具体领域、以及相关的公司了。他们有的或许会对特斯拉或洛克希德马丁提供的机械工程师职位发生兴趣,还有的会了解到当地的大学就能帮助他们在哈里伯顿找到石油工程师的工作。     这个“自助挑选数据”的方法速度较慢,得到的结果也比领英给求职者的即刻推荐更难预测。然而对领英来说,这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报考大学者会在网站上流连,也因此可能看见更多的广告、并且更好地利用网站。另外,让用户在摸索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也就能避免网站对某些学校特别关照、对另一些又做负面评价了。     眼下,领英还没有因为大学页面的功能向学生或是大学收取费用,不过免费的服务同样有助于达成商业目标。领英的数据主管吉姆·拜尔(Jim Baer)指出,最明显的回报就是新的会员资料。领英的会员人数正以每年38%的速度递增,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正是在校学生和刚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   自:科技评论
    linkedin
    2014年08月15日
  • linkedin
    LinkedIn欲从B2B营销市场掘金10亿美元 根据BI获取的社交求职网站LinkedIn的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正计划在规模达到500亿美元的B2B营销市场发力。到2017年,LinkedIn欲让公司该项业务的年营收达到10亿美元。     今年7月,LinkedIn宣布将以约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商业营销公司Bizo,令这家公司朝着成为“最有效的营销者与专业人才互动在线平台”又迈进了一步。     LinkedIn已经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来自营销产品的营收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如今,LinkedIn希望拓展自己当前的媒体和内容营销产品,打造使用自有和Bizo工具的B2B营销平台。     文件显示,“我们长期的抱负是打造和整合营销平台,提供简单有效的途径触及到受众,培养潜在客户并获取新客户。”     截至目前,LinkedIn企业通讯副总裁香农·斯塔博-布雷敦(Shannon Stubo Brayton)对此报道未予置评。(无忌)   【文章来源:BI中文站】
    linkedin
    2014年08月14日
  • linkedin
    LinkedIn推独立Sales Navigator应用:帮助销售人员进行“社交推销” 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今天推出了新版Sales Navigator应用,对面向销售人员的工具做了更新。新版SalesNavigator与以前最大的不同的是,它现在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非LinkedIn主站上的附加功能。     LinkedIn销售解决方案副总裁迈克·德雷欣(Mike Derezin)和集团产品经理萨钦·雷克希(Sachin Rekhi)上周接受我的采访,介绍了新版Sales Navigator的工作机制。这款新产品的创意基本上是,向销售人员提供LinkedIn上面有关潜在销售线索的最新信息。     雷克希表示,SalesNavigator是对“用户买卖产品方式的一次颠覆”,特别是在B2B产品销量上。他指出,传统的无约电话推销方式效率越来越低下,“消费者基本上会说,‘希望你再看一看我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希望你将情况向我介绍清楚;希望你做出更热情的介绍。’”     据雷克希介绍,社交推销(socialselling)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在社交网站上建立存在,发现合适人选,与这些人互动,建立信任。     Sales Navigator试图覆盖上述四个方面。它会推荐LinkedIn网站上面的销售线索,让销售人员时刻保持关注,同时允许他们追踪重要线索和相关公司的更新和新闻(这一切得益于LinkedIn最近对Newsle的收购),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点,包括所在公司的同事,以便将潜在客户介绍给他们。     我们以前曾指出,LinkedIn与Salesforce的竞争可能会加剧,但在这种情况下,用互补而非竞争的用词来描述双方的关系或许更为贴切。实际上,Sales Navigator同时整合了Salesforce和微软Dynamics的服务。     大家可能还注意到,雷克希对社交推销的描述并不包括产品销售。因此,你怎样才能知道Sales Navigator值得你去投资呢?     雷克希表示,根据LinkedIn的社交推销指数,采用这种推销方式的销售人员最终完成销售任务的可能性,比不采用这种方式的销售人员高出51%。此外,他还表示客户始终可以利用自家产品和系统来衡量投资回报率。     新版SalesNavigator目前支持桌面端和移动网页端,LinkedIn还计划推出移动版应用。   【文章来源:TC中国】  
    linkedin
    2014年08月01日
  • linkedin
    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二季度净亏100万美元 [摘要]LinkedIn第二 季度营收达到5.34亿美元,同比增长47%。   腾讯科技讯 8月1日,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今天发布了该公司截至6月30日的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达到5.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4亿美元增长了47%;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0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70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招聘解决方案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大幅增长了47%,而且营收和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都超过了市场分析师的预期。   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为5.34亿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5.11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51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0.39美元。   在周四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下跌6.65美元,报收于180.64美元,跌幅为3.55%。     财务详情: LinkedIn第二季度净营收达到5.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4亿美元增长了47%。     LinkedIn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0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70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二季度净利润为6300万美元,上年同期该利润为4400万美元。     LinkedIn第二季度调整后的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为1.45亿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7%;上年同期为8900万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4%。     LinkedIn第二季度每股摊薄亏损为0.01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利润0.03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二季度每股摊薄收益为0.51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收益0.38美元。     按照业务部分划分,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人才解决方案产品营收为3.2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第二季度来自人才解决方案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60%,上年同期也为60%;来自营销解决方案产品营收为1.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第二季度来自营销解决方案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0%;来自收费订阅产品营收为1.0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第二季度来自收费订阅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0%,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二季度招聘媒体的营收为18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1200万美元。     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美国的营收为3.18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60%;来自国际市场的营收为2.16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     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现场销售渠道的营收为3.19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60%;来自于网络、直接销售渠道的营收为2.15亿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     业绩展望: LinkedIn预计,该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营收将介于5.43亿美元到5.47亿美元之间;第二季度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1.34亿美元到1.36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0.44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5800万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8000万美元。     LinkedIn预计整个2014年营收将介于21.4亿美元到21.5亿美元;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5.45亿美元到5.5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1.8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2.30亿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3.05亿美元。(悦潼)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4年08月01日
  • linkedin
    工作版微信? 「脉脉」没戏 最近几天看到有个叫「脉脉」的应用在抱微信的大腿,自称「工作版微信」(点击阅读《脉脉林凡:定位工作版的微信》)。而之前就不时会看到有来自「脉脉」的各种公司匿名爆料,个别还涉及个人隐私。说实话,我挺反感走这种路数的产品。     最开始我还以为「脉脉」和「陌陌」同音。后来看到域名,才知道这是人脉的「脉」。既然是人脉,其实多少还是有 LinkedIn 的影子。虽然脉脉的创始人强调说产品定位不是 LinkedIn ,而是「工作版微信」。「生活用微信,工作用脉脉」,脉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场景则不尽然。为什么?     其一,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用微信,但其实工作中也把微信当成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工具,更何况微信也在推「企业号」这样的职场服务。     其二,以朋友圈为例,微信实际上为用户提供开关去筛选屏蔽信息,用户的生活圈和工作圈可以分离。     其三,人与人的交际是混沌的,天下没有绝对的「工作社交」,也没有纯粹的「生活社交」,尤其是中国人,「把关系庸俗化」反而是工作社交的重要目标。     当然,微信毕竟本质上是一个通信工具,很难做信息的沉淀和内容搜索与聚合,这样在面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比如求职招聘,就未必那么适合。尽管如此,「是否需要一个工作版的微信」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我说,脉脉之类的产品还是应该走 LinkedIn 的产品路线。但有一点需要探讨一下,所谓的「人脉」真的是职场必需么? 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个伪需求。毕竟,我们所理解的人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事情,很难进行产品化,六度分隔理论给我们带来的也仅仅是关系链接而已,不管你是二度关系还是一度关系。但这个链接本身价值或许并没那么大。     前面我说到信息的沉淀与聚合,其实这也是 LinkedIn 以及它的追随者们做的并不好的地方。LinkedIn 上的最常见用户行为,说白了就是交换关系链接和搜索信息,不少人很烦为什么上面那么多猎头,这很正常,因为这是产品机制决定的。这个模式比旧的招聘工具有效,但并不能完全覆盖用户的主要需求,尤其是对求职者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看一个典型场景:假定有一个求职者,看到某个公司的招聘信息,投递简历之后,接下来他应该做什么事情? 不用说,应该去想办法多了解该公司的各种信息。问题来了,去哪里了解? 目前没有特别好的工具来帮求职者做这件事。这时候,用户想要的是一个类似公司点评类的产品,而通过点评和互动,不同的用户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有社交行为。注意这跟一上来就疯狂加一大堆联系人那种行为是截然不同的。     脉脉是一个以技术见长的团队,计算分析用户之间的关系应该驾轻就熟,但除了这个,还需要内容。如果不能通过有效办法刺激用户生产出高度相关内容,完全可以以技术手段分析用户行为并聚合推荐关联度更高的信息,帮助用户在职场某些阶段进行辅助决策。类似「匿名八卦」板块的信息的运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类信息短期看或许有价值,但长期来看,可能价值不大,或是应该加以合适的引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脉脉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成「工作版微信」,而在需求挖掘上没有走出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其未来我并不看好。    
    linkedin
    2014年07月31日
  • linkedin
    LinkedIn入华半年,重新认识领英的“双边”商业模式 入华半年的领英团队相对低调。据了解,由于海外版产品相当成熟,领英前期筹备阶段主要力量集中在汉化产品(包括PC和移动版)的开发。据其5月披露的数据,中国区用户已经积累到500万,日新增用户增长80%,移动端访问量提高了20%,算是交出了一份“期中”考试答卷。LinkedIn入华之初,因其职业社交定位和媒体属性,搅动了国内传统招聘行业以及部分媒体。LinkedIn可能打破“海外企业入华见光死”的窘境吗?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近期接受了钛媒体采访。 LinkedIn在今年年初宣布入华后,几乎所有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家加入本土竞争的“招聘网站”。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必要需要重新认识LinkedIn及其中国区公司“领英”。 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是,典型招聘网站的用户都是从“求职”的需求出发;而注册领英的用户往往初始需求并不是“求职”。LinkedIn成为排行在Facebook、Twitter之后的几大社交网络之一,提供免费的社交服务(附加会员服务),就是因其用户模式是“先社交、再求职”。同样的,中国合资公司领英也是主要服务于“被动求职者”这一人群。 这群被动求职者中的活跃用户,有很大的比例是相当于传统招聘猎头公司的“高端注册用户”。领英总裁沈博阳透露,目前LinkedIn中文版用户中,拥有等同于“经理”以上职位的用户占到42%,这群偏中高端人群构成了领英的前端——社区;而领英的后端业务和其母公司LinkedIn一样,即提供解决方案。 唯一不需要考虑的事:商业模式 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LinkedIn在海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双边”的商业模式,我简单概括其为2B模式和2C模式。LinkedIn财报显示,人才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优惠性订阅产品是其三大收入来源。 从社区形态来看,LinkedIn的生意主要是围绕“人”,即3亿全球职场实名用户,而针对这其中的付费用户,定制化的个人职业服务就是变现方式。不过,其核心的商业模式是销售为客户制定的解决方案,一项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LinkedIn Talent Solution)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给LinkedIn贡献其全球收入的55%。而据领英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LinkedIn母公司已经有约150家客户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这项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百度、腾讯、新浪微博、京东、海尔、顺丰等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正在面临在国内外大幅扩张和拓展业务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迫切需要可以覆盖全球的人才平台和招聘解决方案。沈博阳告诉钛媒体,“国际化”是领英同本土招聘网站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一个是在变现方面的优势。 第一,国际化的客户价值 主动求职是一个低频需求,因此招聘网站做社区基本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用户使用招聘网站的服务之后,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次登录了;而LinkedIn的社交基因,黏住了大批社区用户。事实上在LinkedIn入华前,早期一批注册领英的中国用户往往在语言优势、全球化视野上都要高一些,吸引他们的就是可以参与“国际化”的交流。 第二,在做收入方面的优势 对于LinkedIn中国团队来说,唯一不需要考虑的是商业模式。在用户端,领英为个人用户推出的商务类账户升级套餐,最低消费是23.99美元/月(商务版、商务增强版、旗舰版三档套餐的月费依次是23.99美元、47.99美元和74.99美元)。 而由于“投放非常精准”,领英对企业收取的广告费用非常,如何掏出企业口袋里的钱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沈博阳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团队在搭建初期,“更愿意在招聘解决方案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另外他还透露,能在现有非常小的中国用户规模(500万而已)上快速启动客户销售,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级服务业务上,他们对本土客户(比如阿里巴巴这种互联网行业大客户)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是基于LinkedIn“全球3亿用户”这个盘子。 LinkedIn入华的醉翁之意,就在于借全球的人才库拿下落地在中国的客户。拓展中国区客户也成为领英这家公司的最主要目标。 沈博阳最近正在忙着面试,他透露,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陆续面试了几位牛人,希望选到一位合适的销售负责人,同时公司也正积极的组建其销售团队。“本土企业正在接受一个新型的招聘方式,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打破海外公司入华的“魔咒”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外互联网企业入华困难重重。从谷歌到Myspace等无数“先烈”企业已经证实了这一点,Facebook高管也屡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考虑入华”;落地中国,如何契合中国市场?这才是领英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在盒子公司成立之初,在架构上要更独立。引入红杉和宽带资本两家风险投资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领英公司的部门设置也同海外母公司一一对应,沈博阳作为中国总裁,直接向CEO汇报,是被“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情在做”。 沈博阳回忆称,他在一次给美国同事内部分享中发现,美国对于中国市场有多大还是不够了解。他列出世界TOP的科技公司中给母公司高管们展示,中国很多企业排行靠前,最终促成了入华一事迅速敲定。 而在产品方面,领英选择微信作为最早的合作伙伴,显示出这支本土团队擅长借力的优点。领英账号已经同国内头号社交平台微信打通,拥有LinkedIn账号的用户只要添加了微信联系信息,其个人LinkedIn账号将在微信个人页面上自动展示;而微信方面,也已经加入了“领英名片”的交换和分享功能。 不过,目前领英的移动端体验依然面临大量的吐槽,这将是LinkedIn本土化进程中的下一个突破点。 不急于强化媒体属性 与激进的拓展预期形成对比的是,在入华后的LinkedIn在早期并没有足够的看重其“媒体属性”,或者说沈博阳在弱化这一问题。 LinkedIn社区被视为媒体的竞争对手,主要原因就是其社区上积累的精英人群逐渐形成的Influencer群体,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的内容,甚至成了媒体记者编辑们寻找选题、研究采访对象的最佳方式。而由于中国区用户量的限制,目前,领英中文社区内容的不足显然不够支撑起一个“社区输出内容”的模式。 沈博阳表示,未来将加强鼓励、引导用户使用中文注册、中文发布内容,“我们未来也会引入更多的中文的新闻进入到网站,让用户看到更多的新闻才能引发分享。这块要加强”。从总裁到其团队给人的印象,领英的早期战略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内容运营的优先级并不高。被国内互联网观察家如魏武挥等人评价为“全球超级媒体平台”的LinkedIn属性,似乎在沈博阳的规划中被弱化。 一方面,受目前中文用户规模的限制,生产内容依然乏力;也就是说,对于媒体平台的愿景,中国区目前能做的贡献十分有限。这或许是领英弱化媒体属性的原因之一。而在扩大影响力方面,其运营团队在缓慢推进。比如,领英目前正在尝试通过线下活动如“领英·影响力”沙龙,来弥补这一不足。 “性感的生意是具有风险的,无趣的生意是十分安全的”,沈博阳一句总结性的评价,代表了领英的价值观,也显示出其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深刻了解。 【文章来源:钛媒体】
    linkedin
    2014年07月30日
  • linkedin
    脉脉林凡:定位工作版的微信 相比领英连接全球的高大上使命,脉脉显得更贴心和接地气。曾任搜狗CTO、后负责大街网校园招聘业务的林凡,对数据和人情之间的平衡有自己一套微妙的认知。   作为一款生长于移动端的职业社交应用,脉脉被视为LinkedIn众多中国学徒之一。 脉脉分为两大板块:工具和社交,社交部分主要包括实名动态、匿名吐槽和管理人脉,工具部分则为发布职位和即时通讯。   作为职业社交平台,领英和脉脉用户均需要完善履历以建立个人的职业品牌;领英(LinkedIn中国版)总裁沈博阳和脉脉创始人林凡同样笃信,覆盖生活服务的微信并不完全匹配职业需求,职场用户需要构建更垂直的工作场景。   但实际上,脉脉并不是又一个copycat(抄袭者)。脉脉采用IM(即时通讯)连接用户,而非LinkedIn及其模仿者惯用的站内信连接email模式;引入群组功能,以构建商务会议或人脉引荐的线上场景;面向用户的数据挖掘与匹配技术,可自动填补缺失信息,在搜索中自动分析二度人脉的共通点。   相比领英连接全球的高大上使命,脉脉显得更贴心和接地气。曾任搜狗CTO、后负责大街网校园招聘业务的林凡,对数据和人情之间的平衡有自己一套微妙的认知。   “我们从没说过我们是中国LinkedIn,我们认为自己是工作版的微信。”林凡说。   定位:工作版的微信 算法连接人脉 林凡的一个HR朋友曾遭遇这样的事情。HR在LinkedIn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过了半个月那人才回复通过好友,HR再问他的手机号,又过了半个月那人才回复说,不好意思我不太查email,这是我的手机号。   “HR就崩溃了,这都一个月过去了什么人也没招到。”林凡说,“但在脉脉上,我加个好友立刻就有他手机号了。”   这与中美的职场习惯不同有关。一方面,中国职场的IM文化导致LinkedIn模式下的站内信在中国屡遭诟病,另一方面,“美国人都很直接,互相看完简历这事就可以直接办了!但中国人会更希望,中间人可以把大家拉在一起吃个饭。”   无数个细微的文化差异点使林凡觉得,在中国任何抄袭LinkedIn的公司都会很艰难。基于对中国人脉文化的理解,林凡试图在线上构建商务社交的职业场景。   2013年10月,他推出职业社交app脉脉,脉脉可通过数据算法连接关系,当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到二度人脉,系统会自动匹配分析出共通之处以此建立信任感。“当你在脉脉上搜索‘微软’时,可能就会出现很多我在微软的前同事,同时系统会提示我与他们的关系。”林凡介绍,“那我就能帮你引荐给他们。”   这与LinkedIn的理念产生明显的差异。沈博阳想此前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更强调领英的工具属性,表示领英为中国职场人士提供的更多是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   在用户组成方面,和LinkedIn相比,脉脉的用户更为本土化,100万用户中多数来自本土互联网企业,而LinkedIn的500万中国用户,超过半数为外企高管。林凡坦陈,现阶段对于在外企工作、有全球职业愿景的用户而言,LinkedIn的优势明显。   “但是从人群角度,真正需要连接全球的这些人有多少?”他反问。   除此之外,脉脉显示出更浓重的人情色彩。用户匿名讨论企业的薪水、高管和产品,当涉及到争议信息时,相关人士可以选择实名澄清,后台编辑负责管控内容集中于工作领域。林凡期待经过一定时间的数据沉淀,使之成为企业信息集散地——用户点击企业标签即可得到其动态变化情况。   这同时为脉脉吸引到了意料之外的诸多名人用户。搜狗CEO王小川、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果壳网CEO姬十三等互联网名人均已加入脉脉,“小川几乎每天都会上脉脉,我们分析,他应该是用脉脉去了解搜狗的员工真正在想什么。”   “不要再叫我们中国的LinkedIn,我们自我定位是工作版的微信。微信解决生活需求,我们解决工作需求。”林凡说,“有点像曾经的MSN和QQ,工作上MSN,生活上QQ。”   试错:脉脉之前的60次失败 拒绝被打上LinkedIn标签,也是因为,脉脉并非靠复制模式获得成功。   “现在看好像一帆风顺,其实中间产品的探索是很辛苦的,一开始我们就没有选择抄袭别人,都是根据用户需求去想一个模式解决。”林凡向记者表示,“好不容易想到一个点放进去,结果没人理我完全不work,就很伤心,再想一个东西放进去,又不work。我们每周更新一个版本,等于说做脉脉之前的60个版本都没成功。”   创业之前,林凡拥有十年互联网从业经验。2003年,他从清华大学计算机与科学系毕业,加入搜狗工作,后任职CTO;2010年他进入大街网,首创校园招聘职位邀请的模式;2012年,林凡离职建立淘友网。他希望结合在搜狗七年对算法的了解和在大街网对社交的认知,用算法整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淘友网最早的尝试是人脉的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检索将搜出来的人物根据关系进行排列,以解决“办事儿的需求”。但因为用户不懂得如何选择关键词,于是改成分类目录的形式,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无法交互。   “这就是为什么后面我们要进军移动互联网,因为你找到人以后可以随时随地联系。”林凡解释。   之后,淘友网还做过一款基于“朋友的朋友”范围的恋爱交友软件,觅觅。林凡对其寄予厚望,但是也没有成功。原因是,在最初的运营时没有强调人群密集度,为了维护用户体验使他们产生交互,觅觅被迫降低了关系链重要性,最后变成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等于说,觅觅最后变成了陌陌。”谈及此,林凡流露出遗憾,“人群密集度对于以关系为核心的应用很重要,否则调校到后面只能放弃最初的理想。”   这些工作经验在各个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林凡。后来,一部分产品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如人脉搜索引擎成了脉脉的重要功能;一部分产品为后来的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石。   而觅觅的失败经验,直接导致林凡在脉脉的推广上选择了集中且克制的路线,在前期,脉脉致力于在互联网企业内推广,首先提升高密度人群的使用率和活跃度,再依据这部分经验向其他行业扩散。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从最开始创业就没怎么缺过钱,融资很顺利。我过去在互联网领域的口碑和影响力,挺多人还是蛮认可。”林凡透露,目前C轮融资已经有人在排队。 融资:B轮2000万美元用于研发和营销。   据获悉,目前脉脉已获B轮共2000万美元融资,已落实商业计划书进入确定法律条款阶段。在此之前,脉脉以20%股份获得晨兴创投A轮和A+轮共计500万美元的融资。   B轮融资一部分将被用于技术和产品研发。目前脉脉的团队规模是20几个人,受限于此,按照用户使用度排位进行技术优化时,工具部分常常被忽略,用户抱怨的地方也多集中于此,“比如有HR表示,当候选人太多时用手机聊不方便,能不能出PC版本?这个我们在认真地考虑。”   另一部分融资将被用于市场营销。在脉脉推出的10个月里,林凡从未进行渠道推广,完全是通过口碑与人际传播,之后将针对泛互联网公司进行地面宣传和线下精准投放,“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做全渠道推广。很多创业公司追求快速发展,购买应用市场的推荐位,可能量会很大,但对脉脉这种依赖于关系的产品来讲这部分人进来并没有价值,分散的用户无法互动。”林凡说。   未来,脉脉将进军企业市场,建立人才内部推荐的数据库。在面向用户收费部分,林凡认为要将收费线下化。“比如与线下商家合作,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能力,商户返还一定比例的营业费用,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收钱于无形之中。”林凡设想。   林凡仍将领英作为重要的竞争对手,但更具有威胁性的潜在对手是腾讯。早年在搜狗研发输入法时,林凡曾与腾讯旗下的qq输入法有过激战。“那一仗我们打赢了,因为搜狗输入法已经有了3000多万用户,形成足够强的口碑和用户传播点,到了这个临界点以后想取代就很难。”   曾名噪一时的即时通讯软件米聊就没有这么幸运,当时仅拥有一百多万用户,随后被微信一举击溃。   “作为社交网络的新产品,大概在几千万用户规模才算过了安全点。在此之前,以腾讯的体量和社交基因,推出任何新的产品都会产生致命影响。”林凡表示。   据他透露,腾讯内部对脉脉的定位仍是一款垂直领域的社交应用,更倾向于以58模式对脉脉进行并购,而林凡则认为以目前规模谈论并购仍为时尚早。   但巨头们似乎并不这样以为——腾讯之外,阿里和360均已表达过收购意愿。   【文章来源:凤凰科技】
    linkedin
    2014年07月25日
  • linkedin
    LinkedIn入华第三步:对微信投桃报李,BAT同时成为客户 今年5月份时,领英网和微信合作上线一个经过专门设计、适合在微信中显示的LinkedIn名片。在把这个特殊的电子卡片开放给用户之后,现在,领英和微信在账号互通的情况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合作——双向绑定。   接下来,用户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反过来,如果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及其二维码。简而言之就是,用户只需在LinkedIn或者微信中的一方绑定对方服务的账号,然后双方的服务将可以自动实现双向绑定。   对于微信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其可以获得LinkedIn上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职场人士关注;而领英网也通过这样的合作来提升用户增长速度。在5月份时,沈博阳曾经表示LinkedIn和微信是互补关系,如果我们看一下领英的定位和微信在国内的使用场景就会发现这种关系更加明显。   在国内的职场上,很多时候人们在简单的交谈后就会互加微信好友,但加完好友之后你可能并不了解对方,这时LinkedIn上资料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其次,当你在领英上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人想和他做进一步的互动时,这时微信又是国内职场上一个很好的交流途径,毕竟国内的很多职场人士并不排斥互加微信好友。   除了继续深化和微信的合作,领英也开始在国内的招聘市场上拓展企业级用户。现在,如果你去翻一下腾讯、百度、新浪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的企业页面就会发现,这些公司在最近十来天突然不约而同的开始在LinkedIn上发招聘信息了。   百度的LinkedIn页面在9个月之前更新了一条动态之后一直处于静默状态,而最近的十来天则开始频繁发一些招聘内容;腾讯的LinkedIn页面同样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静默期之后,于本周开始在LinkedIn上招聘;类似的是,新浪微博昨天也在LinkedIn上发布两条招聘动态。   当向沈博阳求证领英网在国内的企业级市场招聘业务拓展情况时,他表示,领英网的商务和市场团队确实已经开始推进相关的工作,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向领英网付费来使用其“人才解决方案服务”,不过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突然的频繁更新和这次活动并没有关系。   据了解,阿里巴巴这次购买的主要是LinkedIn的“人才解决方案服务”,而领英网的市场团队当前的业务扩展目标也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有国际扩展需求的中国企业以及有从海外招聘人回来需求的中国公司。在服务这三类客户的过程中,领英网接下来还会和国内的大学机构、Tesla、Uber进行一些大型的合作或推广活动,这自然会吸引国内的新用户加入。当本土用户增多后,那些有招聘本土人才的本土公司又会成为领英网新的目标客户。   自2月25日LinkedIn简体中文版上线以来,领英网已经运营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沈博阳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领英网60%的用户都来自北、上、广、深这四个大城市,基于此,领英网中短期内的很多工作也都将围绕这四个城市开展。   【文章来源:pingwest】  
    linkedin
    2014年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