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美国招聘初创企业HigherMe获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10月21日消息,招聘初创企业HigherMe宣布获得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Y Combinator、Barbara Corcoran Venture Partners、NatureBox创始人Gautam Gupta、HootSuite 创始人Ryan Holmes、Tucker Max (!)、TEEC Angel Fund以及The Unofficial Syndicate。 据了解,除了资金外,本轮投资还为HigherMe带来了一些大牌客户,如:快餐连锁品牌唐恩都乐(Dunkin Donuts)、面包咖啡连锁店帕纳拉面包(Panera Bread)以及快餐连锁店白色城堡(White Castle)。 HigherM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曾Rob Hunter表示,当雇主要雇佣小时工时,位置、可用性以及个性化往往比是否有相关工作经历更加重要,但这些东西并没有真正反映在传统简历上。 据创投时报项目库数据显示,HigherMe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帮助企业找到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员工,HigherMe的应用程序基于地理位置以及需要雇佣的时间,同时还包括求职视频以及允许企业雇主向求职者提问他们想问的问题。 HigherMe的服务对求职者是免费的。对雇主,费用为每月每个地点 50 美元到“几百美元”。Rob Hunter说,不少想招计时工的创业公司也在使用HigherMe,这些公司虽没有实体店,但他们需要更灵活的收费方式。 Rob Hunter表示:“随着公司的发展,HigherMe已经扩展到包括“采购、筛选以及招聘”等整个招聘流程,例如,HigherMe现在提供通过文本短信通知的自动面试时间表。目前,招聘流程变得越来越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因为减少冲突变得很重要,尤其是在面试流程开始的阶段。” “这个是违反直觉的事情,你认为最好的应聘者愿意忍受更多的冲突,但事实上,这恰恰相反,最好的应聘者拥有更多的机会”,Rob Hunter补充道。
    硅谷
    2016年10月24日
  • 硅谷
    思科收购协作软件初创公司Worklife 思科周一宣布已完成收购会议效率和协作软件商家Worklife。交易条款未有披露。 Worklife的总部设在旧金山,公司在业界小有名气,主打实时协作虚拟会议平台,其协作含文件、笔记、议程和任务等。 思科称计划将Worklife平台与运行于旗下协作云里的思科Spark合并,以加强该平台的功能。 思科的并购和风险投资团队负责人Rob Salvagno在一篇博文中表示,“有了Worklife团队的加入,我们认为可以抓住机会,在思科目前的Spark平台的虚拟体验上进一步提高各种会议的效率。” 对于思科而言,此次的收购是以旗下围绕工作协作的现存工作和过去的收购为基础的,思科过去多年来聚焦此领域,打造了WebEx和Spark。去年5月,思科收购了提供云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平台的Tropo,以进一步促进网络巨头思科称之为协作平台即服务的发展。 2015年11月,思科花了约7亿美元收购了伦敦一家主打合作基础设施和会议软件的科技公司Acano。思科表示,思科计划通过该项交易加强互操作性和可伸缩性关键领域的发展。今年3月,思科收购了应用程序搜索工具制造商Synata,以进一步扩大Spark的搜索功能。 初创公司Worklife由前创业公司CEO教官Dave Kashen和前Britely and Mint 首席执行官Val Agostino于2014年创立。Worklife的在线会议软件目前仍提供独立的免费服务。Worklife团队将与高级副总裁JensMeggers领导的思科云协作技术业务部合并。
    硅谷
    2016年10月19日
  • 硅谷
    加入YC前就有营收,ZenProspect是怎么做到的 Y Combinator(YC训练营) 在面试初创企业时,经常会问一个问题:要怎么赚钱。 但这个问题无需再问 ZenProspect。在2015年11月申请 YC 时,这家成立半年的企业已有20万美元的收入。 ZenProspect 是一家帮助企业精准找到潜在目标客户并对与这些客户的沟通进行管理的销售平台。这个市场看起来已经成熟并不缺巨头,但 Zenprospect 的两个创始人此前却在各自领域分别发现这个市场有需求尚为满足。 郑天元,现在 ZenProspect 的 CEO,在2014年时正开发一款教语法的应用程序 GrammarCrush。他试图找到老师来帮忙推广。尝试过谷歌广告、Facebook广告、推销电话等方式后,他发现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最为有效。因此,他用爬虫在网站上找寻联系方式,并建立了一个高中英语教师的数据库,还以这个数据库为基础来进行有针对性地邮件联系。这套方式使得 GrammarCrush 在两个星期内注册用户从100个增长到了15万。 与此同时, 李思睿,在 ZenProspect 担任 CTO 角色的另一名创始人,当时还是 Square 的一名软件工程师。2015年初的一周,他轮岗到销售部门,发现这一部门的同事期望能有软件把他们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Square的主要客户是小商家,因此销售部门的同事每天需花大量时间在点评网站 Yelp 上将小商家的公司和联系人信息找到核实并制作成电子信息表格;他们也用电子表格来一项项记录是否联系,联系是否成功,以及何时需要接着联系。 ZenProspect 创始人李思睿、Roy Chung、和郑天元(从左至右) 因此在2015年春天,意识到他们的技术能解决这一问题,郑天元和李思睿开始进行 ZenProspect 的开发。 和在 GrammarCrush 上用的方法类似,Zenprospect 能自动在互联网上抓取网站上的公开信息,并将各种信息对照、匹配和清理,以使数据库信息所覆盖到的公司和其中人员信息全面而精确。除此之外,他们还在这个数据库上搭建了一整个平台,好让销售人员能用更自动化的方式来管理自己对这些潜在客户的联系,例如自动个性化营销邮件,进行营销邮件跟踪。ZenProspect 也会有报告,用数据来告诉企业什么类别的客户所给的反馈会更加高,或交易成功率更高。 市场上并非没有类似企业。ZoomInfo,一家2000年就成立的公司一直在向企业用户提供类似的公司信息数据库。 “但他们还在用非常传统的方式来建立数据库,例如用呼叫中心来人工核对信息的有效。这样不但信息陈旧,而且很多信息还会重复。” 李思睿说。“我们则用了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的方法从上千万网站的纷乱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智能整合,这在销售领域还很新。” 李思睿和郑天元在数据科学方面的背景让他们更擅长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销售人员遇到的问题。郑天元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李思睿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ZenProspect的平台界面 2015年春夏时,ZenProspect 已开始用自己的软件来为自己找寻客户。他们将目标放在了那些对销售或招聘有需求的企业。到七月时,他们获得了最初的两个客户:猎头公司 CreativeCircle,以及互动视频制作公司 HapYak。 这些最初的用户不但为 ZenProspect 带来收入,也帮助 Zenpropect 意识到更多客户的需求并因此增添了更多有用的功能。例如 HapYak 更希望能够精确定位那些在网站上使用 Vimeo 和 Hubspot 的公司,因为使用在网站上使用这两个技术的人更可能对自己的互动技术有需求,因此 Zenpropect 在自己平台的筛选选项中提供了“网站使用技术”这一项。 到 ZenProspect 申请YC之前,第三位创始人 Roy Chung 也加入进来。他更加擅长市场销售,曾在麦肯锡工作,此后在另外一家YC公司Doblet主管商业运营。 在 YC 看来,ZenProspect 已证明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盈利能力,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在竞争对手林立的企业级服务市场脱颖而出。最近几年,企业级服务市场在硅谷是投资人颇为看好的热门领域,创业企业也非常多。 他们希望能够给市场销售人员一款平台,好让他们能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并且有效管理与这些客户的联系直至赢得客户。 ZenProspect 则将自己定位为唯一一个能将“精准找到潜在销售目标数据”与“和有效管理与潜在客户联系”整合在一起的平台。在市场上,的确分别有让销售人员找到潜销售目标数据的网站,或是让销售人员追踪沟通情况的平台,但企业如需销售团队有更高的效率,依需花时间和人力将这些分散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因为这一过程联系非常紧密。ZenProspect 认为自己的整合平台能为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在 YC 训练营结束之时,ZenProspect 已获得来自YC、真格基金、SV Angel 等投资机构 232 万美元种子轮投资。 获得投资后,ZenProspect 的团队到现在增加了7个销售人员和一个程序员。现在,ZenProsepct 上已有超过900万家美国企业和其8800万员工的联系信息。8月中旬开始,这家初创企业收入开始大幅增加,到现在已有140万美元营收。而挑战也依然存在。不同行业和公司需求不同,ZenProspect 不得不为自己设立优先级,优先开发那些大多数客户会用得到的功能。 现在这家初创公司接下来的目标是赢得更多大企业客户,并在一年后将团队扩张至20到30人,让营收达到400万美元以上。 来源:36氪,作者:徐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4545.html
    硅谷
    2016年10月17日
  • 硅谷
    中国科技发展很快 但创业者说:我们还是更爱硅谷 【腾讯科技编者按】科技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日前撰文称,虽然中国已经能够培养科技富豪,但还是有一些最优秀的中国学生选择在美国创业,因为他们感觉能在那里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获得更健全的法律保护,从而展开真正的技术创新。以下为原文内容。 中国的科技行业或许非常繁荣,但这里的人才却仍然短缺。 麻省理工学院高材生桑文的选择就很说明问题:他跟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公司,并从硅谷顶尖投资者那里融到了300多万美元。他们的公司名叫Smarking,可以利用大数据帮助停车场充分利用所有车位,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缩短空余车位的等待时间。 由于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所以那里显然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但该公司短期内不会在那里推出服务。 由于拥有美国的教育背景,而且在中国仍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回到中国后,他可以更容易获得融资。尽管会因此成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桑文还是决定留在美国。原因很简单:虽然中国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声势浩大,并且吸引了大量的风险投资争相涌入,但中国还是面临人才短缺——至少,在一些最顶尖的学生眼中,情况的确如此。 “这里的人才水平比中国好。”桑文说,他跟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林毛凯(Lin Maokai,音译)说,他们从Y Combinator、Khosla Ventures和Slow Ventures等机构那里获得了320万美元融资。他表示,尽管在中国聘请中级软件工程师的成本更低,但最优秀的人才仍然在硅谷。“尤其是顶尖的技术人才。” 招聘遇困 桑文的感觉与钟浩(Zhong Hao,音译)相同,他目前担任ScaleFlux的创始人和CEO,这家公司正在开发高性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号称能够应对不断增加的大数据和云计算需求。 “我在硅谷创办公司,因为我们的产品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而中国的数据存储行业起步较晚。”钟浩说,他曾经在Fusion-io担任高级软件工程师,这家公司已于2014年被SanDisk收购,“在中国很难招到拥有这种技术的人。” 就连中国规模最大、资金最雄厚的互联网公司也来到大洋彼岸寻找技术水平最高的程序员。事实上,搜索巨头百度已经在桑尼韦尔建立了百度研究院,并在硅谷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毋庸置疑,硅谷拥有比中国更多的顶尖人才。”硅谷招聘官汤姆·张(Tom Zhang)说,他在谷歌(微博)、腾讯美国分公司和特斯拉积累了超过10年的招聘经验,“腾讯和百度等很多中国公司的招聘官每年都会频繁来到硅谷招人。” 不过,还是很难衡量这个问题的具体程度。从很早以前开始,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生就有很多选择留在海外,19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少数的幸运儿得以进入外国的大学,获得比中国更好的经济前景。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胡润富豪榜》的统计,中国的亿万富豪已经超过美国。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5年有50多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但约有70%至80%的人在完成学业后回国。 人才并非中国创业者不愿回国的唯一原因。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外国企业对中国最为担忧的问题,而如今,这也已经也成为了中国创新人士面临的新问题。 这一说法来自剑桥大学学生、Dexta Robotics CEO谷逍驰。他创办的这家公司专门开发外骨骼虚拟现实控制手套,这是一种带有力反馈的动作追踪设备。当用户在现实世界中做动作时,便可通过它触摸和感受到数字世界中的物体。谷逍驰表示,他目前正在与一些潜在合作伙伴会面,其中就包括硅谷的Oculus。 谷逍驰希望与美国科技公司合作,但却不愿与中国科技巨头联姻。“我的团队研发了两年才在虚拟现实领域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技术进步。”他说,“但中国巨头对技术缺乏长远眼光,而且不尊重知识产权。到最终,像我们这样的科技创新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美之间仍有差距,但中国创业者正在产品和技术创新领域快速追赶。”纪源资本合伙人符绩勋说,该公司已经在中国和美国投资了一些非常成功的创业公司。“中国创业者喜欢随意抄袭,但美国创业者对此较为敏感。” 创新不足 谷逍驰的看法比较极端。“我没有在中国看到太多技术创新。”他说,“这不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力——真正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企业家更喜欢复制现有的技术,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而不愿意展开真正的创新。根源在于知识产权并没有在中国获得很好的保护。” 尽管滴滴的估值达到数百亿美元,而腾讯也成为了亚洲估值最高的企业,但短期思维仍会影响长期发展。 “硅谷短期内仍将是顶尖的科技中心。”托马斯·姚(Thomas Yao)说,这位出生于中国的天使投资人专门关注与虚拟现实相关跨界创业公司,“例如,中国大陆是一个十分渴望虚拟现实的市场,但HTC Vive并没有在大陆配置太多研发人员。” HTC虚拟现实业务中国区总裁汪丛青表示,该公司的研发人才超过80%都位于台湾。 另外一位毕业于美国顶尖高校斯坦福的中国学生王博睿推出了泼辣修图(Polarr),这是一款专为专业摄影师设计的图片编辑软件。“要在硅谷招募全能软件工程师并不难。”他说,“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三四个人的工作。”   来源:腾讯,编译:长歌
    硅谷
    2016年10月17日
  • 硅谷
    在印度,越来越多年轻人正愿意成为“自由职业者” 印度普纳Sinhagad学院计算机系学生Sumesh Dhar马上就要毕业了,已有企业向他开出了40万卢比年薪(约4万人民币)的Offer。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这个薪资水准在印度已经不低,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认为这个工作不够好,做自由职业者得到的会更多。 事实上,Dhar在大学的第一年开始就已经作为自由职业者为一些公司提供IT服务。为了锻炼技能,他开始的时候免费提供服务。但随着技能和经验的不断提高,他开始包揽项目并且收费。Dhar表示:“小一点的项目收费2000卢比,我现在一年工作九个月,每月都有10万卢比(约1万人民币)收入。” 网络化让自由职业走向全球化 有人力资源领域专家指出,印度员工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员工福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年轻人追求的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多的成长机会、广阔的知识面和灵活的工作机制。越来越多的高端专业人才转向自由职业领域,他们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的同时建立人生的新格局。 印度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PeopleStrong的联合创始人Pankaj Bansal称:“人们正在远离长期工作转而寻求更具灵活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一定是短期的,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工作。” 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专业人才,不论大集团还是小初创都对自由自业者有需求。初创企业雇佣自由职业者既可以控制成本又可以获得专业服务,而大公司可以灵活和弹性的工作机制吸引高端人才为己所用。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预计2016年网上自由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4亿美元,将近三分之二的自由职业者来自美国(顶级贡献者),印度和菲律宾。 特别是在印度,在中后期项目融资困难,部分企业资金不足的背景下,创业者希望在获取专业人才的同时降低用人成本。雇佣自由职业者,企业可以在办公空间、办公设备、人员支出、员工福利等多个方面减少开支。 当前,印度招聘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猪八戒网”式的服务电商,当公司有紧急任务需要完成时,可以比过去更容易的雇佣到专业人员进行短期作业,而不增加公司的固定成本。 印度职业平台Flexing It、全球自由职业平台Upwork、数字服务人才市场Fiverr和自由职业网站Peopleperhour都开发出了职业技能匹配技术,使得在平台上登记的企业和自由职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匹配自己的人才或工作。 直销品牌Happily Unmarried的Rajat Tulli说:“我们聘请专业人士,根据他们时间安排,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来领导我们的全职员工团队。我们可以选择在周日或者其他节假日工作,如果资深人士仅在这一天有空的话。” 自由职业者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哪些领域的工作呢?据印度职业招聘平台Flexing It(对标猪八戒网)分析其平台上注册的1500家企业得出了一组数据,自由职业者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市场、IT、咨询。此外,创新行业和人力资源领域也受到自由职业者青睐。 不论印度的大小企业,都对自由职业者有需求。20%的自由职业者受雇于大型企业,而初创企业对自由职业者需求最大,雇佣了50%的自由职业者。 印度式自由职业存在风险 在印度,自由职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岗位,这取决于具体工种、技能熟练程度以及有多大决心,因为自由职业自有其风险。比如: 自由职业是兼职性工作,收入的不稳定性是最大风险。有自由职业者就指出,虽然大多数雇主会按时发薪水,有的甚至会提前支付。但仍有很多雇主会拖欠或者抵赖不付薪水。所以在签署劳动合同时,人们一定要仔细查看避免被骗。 必须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工作。很多自由职业者与雇主发生冲突是因为工作延期或没有达到雇主的要求或标准。很多工作都设有严格的最后期限,雇主希望也要求制定的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但自由职业也就意味着独立工作,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独立面对,很少有同行能够帮忙。而且自由职业者不是企业的全职员工,雇主看中的是工作的质量,而不是他们作为员工的忠诚度和人际关系。工作中碰到问题在所难免,但一旦碰到问题雇主通常不讲情面。 自由职业者没有员工福利。很多人只看到自由职业的优点,然而工作不会自己找上门,最好先保证有工作再做自由职业者。同时,全职从事自由职业意味着放弃了稳定,放弃了很多员工福利,比如保险、培训、股份、分红等。想要从事自由职业的人,特别是学生一定要充分考虑风险后,再进入该领域。(文/张耀峰)
    硅谷
    2016年10月13日
  • 硅谷
    职业发展指导平台 Everwise 获得 16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Everwise 是一家专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初创公司,于昨天(10月11日)完成 16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由早期支持者 Sequoia Capital 领投,Canvas Ventures 和 Webb Investment Network 参投。截止目前,该公司累计融资 2635 万美元。   Everwise 成立于 2013 年,共有员工 80 人,总部位于纽约,在旧金山也有办事处。该公司的社交学习软件对接专业人士,为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的人提供所需的经验和资源。   起初,Everwise 是一个为导师和学生提供配对服务的平台,为管理人员和寻求指导的新晋企业家、财富 500强公司的员工建立连接。在引用用户的 LinkedIn 个人资料和个性化问卷的基础上,通过算法将用户指派给经验丰富的执行官。   Sequoia 联合创始人兼CEO Mike Bergelson 表示,Everwise 的平台正在向全方位的 SaaS 学习体验平台发展,用户每月支付费用来加入学习小组,获取导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这项业务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为用户定制一年发展目标的私人标签 SaaS 平台,另一方面是跨越 70 个国家 170 个不同行业的导师社区。导师们志愿在 6 个月中拿出 10 个小时指导学生,他们可以把培训中积累的经验用在自己的团队建设上。90% 的导师希望在上一个学生 6 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立即与另外一个学生建立匹配。   Everwise 的扩展模型包括三个层次的服务,客户月平均花费为 150 美元。最基础的软件模块服务年费在 10 美元到 40 美元之间。加强版的服务在软件模块的基础上还有经验管理员的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最高级的服务还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包涵了软件模块、现场交流活动、导师培训、小组互助、和经验经理等服务。   Everwise 目前并没有透露各类服务的收入情况,不过该公司表示,他们有 250 多位客户来自 Gilead、Visa、 Microsoft 以及 T Mobile。过去 9 个月中,他们的客户数量增长了 1.5 倍。   本文来自翻译:www.businesswire.com
    硅谷
    2016年10月13日
  • 硅谷
    边工作边旅行,旅行服务初创公司 Remote Year 获1200万美元 A 轮融资 云时代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处理工作事宜,在工作的同时去世界各地四处旅行,也成为一种可能,旅行服务初创公司 Remote Year 推出的项目——75人团队一年游历全球12座城市,可谓是格子间里上班族的终极梦想。   近日,Remote Year 宣布获得1200万美元 A 轮融资,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 领投,WeWork Labs 创始人 Jesse Middleton 和 Airbnb 创始人兼 CTO Nate Blecharczyk 参投。公司将利用该笔资金扩大团队规模,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并且提升参与者的体验。   Remote Year 创建于2014年,因为公司没有中央总部,目前公司的85名员工分散在世界各地。Remote Year 项目一次征集75人组成团队,用一年的时间去往不同的国家工作和旅行。参与者每个月都会去一个新的城市,在远程处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同时,参观世界上12个不同的地方。不过,行程可能会根据项目不同有所改变,比方说,一些参与者需要按美国时间工作,这样行程就会避开前往亚洲。同时,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休假并且归队。申请加入不要求英语流利,但要具备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参与者需交纳5000美元定金和每月2000美元的费用,涵盖了差旅、住宿、带有网络的工作空间和社区活动。关于住宿,可以选择住公寓或酒店,但都有自己的私人卧室。   目前,生产力已经扩展到云端,也就是说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办公。而且受周围环境激发时,人能变得更有创造性,生产力更高;更有价值的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与他人分享的体验。这两大趋势和理念都推动了 Remote Year 发展。   目前 Remote Year 已与100多家公司结成伙伴关系,其中包括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有超过500名专业人士参与 Remote Year,前往的国家超过25个。   Remote Year 最近在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开设了第一个永久性联合办公空间。   本文来自翻译:chicagoinno.streetwise.co
    硅谷
    2016年10月13日
  • 硅谷
    帮中小企业管理薪资单,法国金融科技初创公司 Payfit 获560万美元 A 轮融资 目前在法国,诸多公司的工资管理部门仍使用过时的软件,支付着昂贵的许可费用。一旦工资管理外包,就可能失控,而且员工遇到工资待遇方面的问题,无法与公司内部人员交流,这就使得公司都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管理工资,法国 SaaS 提供商 Payfit 抓住这一痛点,开发的产品,让各家公司管理自己的工资更为便捷、经济、可靠。   近日,法国初创公司 Payfit 获得560万美元 A 轮融资, Otium Venture 和 Xavier Niel 领投,Geoffroy Roux de Bézieux 、Jean-Daniel Guyot 、Oleg Tscheltzoff 和 TheFamily 参投。公司将利用该轮融资推进其国际扩张,并进一步开发中小企业工资单处理技术。   Payfit 创建于2016年4月,旨在变革法国古老的薪资运行机制,帮助公司实现工资流程自动化,让一切事情都可以在线上操作,如合同、工资、休假、机票、餐厅等内容,并且实时更新,通过降低会计和行政成本,为中小企业节省时间和金钱。   同时,因为该项服务无需外包,使用 Payfit 的员工,可以登录 Payfit,自己下载工资明细,管理他们的工时单、劳动合同、保险和福利,并进行休假申请。 图:Payfit 界面。 PayFit 技术的可靠性也消除了所有错误可能带来的风险。此外,Payfit 能帮助各家公司应对不断变化的法国法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截至目前,Payfit 已与250家公司签订合同,比如 Heetch 、 Sellsy 等。这些用户公司依据自身规模大小付费,一般来说,每月支付39欧元,并且需要为每名员工每月支付11 欧元,但相比于传统的竞争对手,这要便宜的多。   不过该产品目前只能在法国使用,因为产品设定专门针对法国市场。但公司将会把市场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本文来自翻译:obikuo.wordpress.com
    硅谷
    2016年10月12日
  • 硅谷
    惠普企业(HPE)是否免不了最终被关停的命? 编者按:本文原文作者为Tim Crawford。   在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前,首先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CIO(首席信息官)要关心是否有供应商进入或者退出?当你已投身于该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时,你会明白这个问题十分重要。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投资了一些企业公司,包括惠普企业在内(HPE)。很多人都想知道,HPE会去向何处,客户能依靠这种关系和投资维持多长时间?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必须一点点将问题分解。一开始,只有一个惠普。   一分为二的惠普 2014年10月6日,惠普(NYSE:HPQ)宣布将拆分为两个财富50强的公司来达到上市的目的。两家公司将分拆为消费产品解决方案和企业解决方案,前者时惠普股份有限公司 (HP Inc.),后者则被称为惠普企业(HP Enterprise)。一年以后的2015年11月1日,有关这次拆分的法律文件才正式生效。   在我看来,对于HP/HPE和他们的客户来说,拆分是件好事。它允许两家公司专注在自身的优势和相对应的市场上,毕竟消费者市场与企业市场差别很大。   HPE持续业务拆分之路 自从2015年拆分以来,HPE一直忙于缩减其投资组合的规模。HPE的业务有四个核心部分:云计算、服务、软件和基础设施。   首当其冲的就是惠普的Helion公有云计算业务。叫停Helion公有云计算业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毕竟云计算是任何传统IT供应商(包括HPE)最大的机会之一。随着客户逐渐从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向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转变,现有提供商需要考虑到这种收入损失。原本HPE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Helion云业务来继续扩充其现有客户,这也是云计算能给公司提供的最大的契机。但是为什么HPE在建立这个业务的节骨眼上又转身离开,而不再将这个业务作为未来战略的一部分?   不幸的是,尽管HPE的云计算产品有可能能为HPE指出光明的未来,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他们难以与客户建立联系。最终的情况是,不论如何扭转HPE的云计算业务都成了徒劳,因此他们喊停了Helion这项业务。   HPE还有一个云计算业务的组件被挂在所谓的云系统上。然而,它只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还得需要购买技术服务才能使用。总而言之,相较于HPE的业务需求相比这一部分简直微不足道。   其次,2016年5月,HPE将服务业务转移给系统集成商CSC。虽然HPE和CSC将该交易称为合并,但业界普遍认为是HPE向CSC的分拆。这一举措使HPE的服务业务与现有的大型服务供应商保持一致。   同年9月,HPE将软件业务转移到英国软件公司Mucro Focus手中。同样的是,该笔交易被宣称为“合并”,然而它也被视为从HPE到Micro Focus的分拆。这笔交易有趣之处正是在于其囊括了HPE的核心业务,包括HPE的大数据和分析业务。   拆分出HPE的云计算、服务以及软件业务,唯一剩下的就是他们核心基础设施业务了。除了在服务器和存储领域持续创新之外,在基础设施业务方面,HPE的Synergy平台还为其提供了更长远的未来。   企业客户成群结队地都在逐渐抛弃传统企业数据中心资产,包括传统服务器和存储基础架构。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HPE的Synergy平台潜在性地在HPE和企业客户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企业客户想要促使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也想投资新架构和发展云计算新模式。   这里的“潜在性”,是因为HPE的基础设施业务有一些阻碍因素。首先,企业正从传统基础设施转向云计算。而在HPE给出的未来状况的解决方案中,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消失了。此外,HPE一直在延续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且,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不能使得那些希望明显改变事物的客户产生共鸣。HPE的基础设施业务仍然还具备潜力,但只有当他们面临思维方式、战略布局和领导层面发生重大转变时,这些潜力才会爆发。尽管是这样说,HPE基础设施的发展机会窗口的确有限。   长此以往,HPE是否免不了被关停的命? HPE一系列举措,从关闭他们的云计算业务、销售大数据到分析业务,HPE基本上一步步断送了长期发展的未来。表面这个结论不可信,一旦你深思HPE最终的发展趋势,你会发现这个结论几乎是必然。   回顾过去两年中HPE所采取的路径,只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即HPE的战略一直测重于打破公司和抛售资产。许多人都怀疑这只是“门外”的情况,在过去六个月的活动中,很显然等待HPE最终的结局是灭绝。   这一切多么讽刺!一旦HPE基础结构成了最终状态,那就只会剩下一个惠普股份有限公司了(HP Inc.)。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avoa.com
    硅谷
    2016年10月12日
  • 硅谷
    企业级协作应用服务支持平台 WorkRails 获得 23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编者按:企业协作应用配套的专业服务市场规模可能会超过 700 亿美元。 10 月 7 日,利用企业云应用访问专业服务的软件平台 WorkRails 宣布获得了一笔 23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据鸵鸟电台(微信:wechuangye)了解,本轮融资的领投方是知名风投 Boldstart Ventures,此外,Lerer Hippeau Ventures、BoxGroup、以及 Lattice Ventures 三家风投也参与了投资。   WorkRails 公司成立于今年年初,总部位于美国允许软件公司在自己的协作应用功能里嵌套顾问功能,继而获得更简单、更易扩展的专业服务。   如今,很多人都使用云端企业应用来完成工作,比如国外的 Slack 和 Twillo,国内的 Tower 和钉钉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具有特定应用经验的顾问和专业服务人员,但招募这些人才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和经历。   现在,WorkRails 平台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协作桥梁作用,企业只需在自己的工作应用里嵌入 WorkRails 功能,就可以和相应的专业服务支持人员建立联系,实时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协作应用(软件)专家的帮助,随时随地咨询、讨论、协作解决在协作应用上遇到的问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带来了无缝的客户体验。   事实上,随着企业协作应用(软件)行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增长,配套的专业服务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悉可能会超过 700 亿美元。现阶段,WorkRails 公司正在和多款顶级企业级协作应用服务提供商合作,测试 beta 版产品。除了提供专业顾问支持服务之外,他们还有不少其他辅助功能,比如追踪工作里程碑、项目进度和预算,等等。   本文作者:Joker 来源:鸵鸟电台(微信:鸵鸟FM),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鸵鸟电台都将进行责任追究。
    硅谷
    201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