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融资
    智能机器人客服SaaS供应商,“云问”完成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来源:猎云网(文/周丽梅)   人工智能机器人客服SaaS供应商云问创始人王清琛透露,云问已于12月完成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此轮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即研究细分的行业需求,形成更完善的产品体验及应用体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规模的客服需求,传统的呼叫中心因人工客服人力及财务成本耗费巨大、用户等待时间过长、客服渠道繁琐、接入方式繁杂、用户需求日益精细化等多种因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当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软件使用成本等需求不断倒逼企业或职能单位快速向“互联网+”新形态转型时,SaaS凭借快速、易用和低投入等优势成为国内企业客服互联网化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基于此,云问是一个智能客服机器人SaaS服务平台,通过机器人问答模拟人工客服为用户提供客服服务。云问上线于2013年初,目前云问已成为海尔商城、360、酷派商城、一加手机、东软、巨人游戏、猪八戒网等科技公司的智能客服合作商,覆盖了电商、手游、网络媒体、政府职能等众多行业领域。 据王清琛介绍,云问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精准判断访客问题,并给出正确答案,现阶段的服务范围主要是以企业自身的业务为核心,辅以各类智能寒暄聊天,类似于企业级“Siri”。   据了解,云问智能客服机器人是团队历经6年研发推出的产品,在算法技术方面,云问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词向量技术与知识图谱技术深度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义理解准确率,减少知识库的处理时间。   在语义理解算法方面,知识库智能自学习的机制可以自动收集用户问法扩充机器人知识面,不断提高机器人“智商”和“词汇量”,在服务客户时不再局限于浅显的字面文句,而是理解客户的真正的疑问给予有效解答。另外,云问在26个行业建立了行业细分语义库,并结合每天服务的数百万终端用户带来的不同类型咨询习惯与特征,融入不同的语义理解模型。 王清琛说:“人工客服的等待时间过长,容易积累顾客的负面情绪,影响用户体验,而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解决约80%同质化重复问题并自动组织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工客服的短板。”   据了解,来自易观国际近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企业级SaaS增长快速,2015年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99.3亿元,增长率达69.7%。目前国内市场专注于SaaS客服领域的企业并不多,市场上存在很大的空白点,云问智能客服机器人是该团队经过6年经验积累推出的产品,并且与海尔、360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可谓已占得一定的行业先机。   目前,云问主要按照机器人服务的业务数据大小进行收费,不同的企业对于知识库容量的大小需求不同,现云问推出了基础版、商用版、高级版、专用版四个不同的收费标准。   未来,云问将继续提升机器人的语义理解能力,进一步整合机器人客服+人工客服的协同模式和服务模式,并从最终咨询的用户角度出发,打造“难辨人机”的服务体验,深度挖掘访客咨询数据,为访客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投融资
    2015年12月28日
  • 投融资
    企业安全公司青藤云安全获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互联网企业安全初创公司青藤云安全今天上午宣布获得来自宽带资本、红点创投的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刷新了国内安全初创企业A轮融资记录,网络安全市场进入井喷式爆发阶段。   据青藤创始人张福介绍,当前互联网企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企业安全运维团队经常处于救火式的应急响应状态,无力进行深度安全建设,安全甚至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   在他看来,企业利用内部资源来应对外部攻击最可行的方式是给安全团队提供智能安全产品,将企业内部的安全运维人员从应急状态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全周期持续安全管理。   据了解,青藤研发的自适应安全平台可以自适应各种基础设施和业务场景,并可跟随变化自动处理企业绝大部分安全事件,为企业业务构建安全模型,分析内外异常行为,捕捉并阻止未知的黑客攻击。   根据张福介绍,青藤自适应安全平台目前已与互联网金融、医疗、企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企业达成商用合作,曾获得来自真格基金、云天使基金及丰厚资本的联合天使投资650万人民币。   据统计,每年由于网络攻击造成的商业损失高达4千亿美元。欧美成熟企业每年网络安全投入占整体IT投入大约10%,而在国内还不到3%。2015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规模预测为77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700亿美元,未来3~5年将保持至少10%~15%的年增长率。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中国互联网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互联网行业正处在第一波企业安全能力的构建和升级浪潮中,网络安全市场进入井喷式爆发阶段。(周雪昳)   来源:新浪科技
    投融资
    2015年12月28日
  • 投融资
    上线半年融资百万,大三学生创办的达校网想要匹配校企信息 学生市场一直以来是很多品牌商关注的重点。传统模式之下,品牌商想要在学校里进行推广活动,需要和广告公司合作,但广告公司的问题是无法区域化和规模化,于是对于自身无法覆盖的区域,只能请外包公司来解决,从而交易环节增加,成本增多,交易品质下降。而达校网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通过自建网络平台连接了企业、校方、学生三大群体,来减少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15年11月,达校网完成由59store、暾澜基金、和盟基金以及个人天使投资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自传播能力强 达校网创始人兼CEO卢春名是一名大三在校生,也曾经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举办了很多活动,2013年,他在课余时间进入广告公司工作,并前后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参加了三个高校O2O的互联网创业项目,都拿到天使轮或A轮融资,随后退出。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传统广告公司的诸多弊端,于是创办联胜高校传媒,后来被一家大型广告公司收购。 2015年,达校网成立,对于卢春名而言,此前创业和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经历为他积累了很多资源,因此达校网在运营之初,就基本实现了精准对接。而对于学校的社团、外联部相关人员来说,在们在办活动时,学校给予的活动经费很少,经常需要品牌商的赞助。“因为市场需求很大,而目前聚焦在这块市场的企业并不多,所以达校网的自传播能力很强。”卢春名对创业邦说。在达校网还处于DEMO期时,产品一上线,就有20多所学校的外联部长注册。目前,达校网已覆盖了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深圳、杭州等城市,自2015年9月份上线以来,服务了50多个品牌,承接了近千场活动。 将用户诉求拆分 事实上,企业的要求多种多样,因此, 达校网把大客户的诉求进行拆分,再细化为各个学校需要完成的事情,同时,每个事情都会有KPI,每个KPI则对应了一定的酬劳。“实际上,达校网做的是一个信息匹配的工作。”卢春名说。 记者了解到,这些活动信息,会被定向发送到相关学校的用户中,有人或团队觉得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可以在网上进行申请,达校网再对这些申请进行筛选。活动完成后,达校网会根据各个申请人的情况来支付酬劳。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证活动效果,达校网会在每个地区配备现场活动督导,以及抽查团队,对活动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用户的增多,达校网上会沉淀下这些高校学生和团队的相关数据,如信用度、执行活动数量、客户反馈等,再根据这些数据对用户进行排名,择优录取。 和竞品差异 卢春名很清楚,对于达校网而言,模式和资本都不算是大的壁垒,重要的还是团队本身。据了解,达校网大多数团队成员来自传统广告公司,联合创始人黄进、刘伟深耕大学校园市场多年,对校园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 目前,除了达校网,牛牛帮,校校等平台也都聚焦在校园活动市场,但做法各有不同,校校集中在高校第三方技术服务上,开发了一些通用模板,如活动报名、失物招领、抢票等。而牛牛帮则以高校的小型路演和场地为主,倾向自己举办一些活动。 卢春名对创业邦说,路演和活动只是校企信息匹配中的一个点,未来还会涉及宣讲会、报告会等更多项目。接下来,达校网会在把模式稳定下来的基础上,上线第三方的支付系统,同时开发App端。 而此次获得校园生活服务平台59Store的投资,达校网也将会和59Store进行深度合作。“59Store是快消品等的分销渠道商,这些品牌都将是我们未来的客户,所以和59Store可以合作的地方很多。比如达校网可以帮助59Store的品牌商做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推广,而59Store的渠道也可以成为达校网未来的分发和派发的渠道。”卢春名说。 来源:创业邦
    投融资
    2015年12月28日
  • 投融资
    4 家美国独角兽准备 IPO,2016 会是企业服务2B公司的春天么? 4 家科技独角兽创业公司正着手准备在 2016年IPO,包括 Nutanix、Okta、Twilio 和 Coupa。 预兆着经历今年的缓慢蓄势之后,科技公司又将迎来一轮上市高潮。 市场行情仍可能改变这些 IPO 计划,但一旦它们真的发生,将标志着投资人是否再次愿意支付高价来启动 IPO。经过火热的 2014年 之后,今年科技公司 IPO 遇冷,且上市后的市值往往低于此前的估值。 科技互联网公司今年在美国公开募集金额共 95 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 2014年 是 408 亿美元。进行 IPO 的公司的数量也从去年的 62 家下降到 29 家。 根据监管机构备案和公开信息,这四家公司正处在不同的上市准备阶段,但相同点是,在过去的 18 个月,它们都被私募投资者以 10 亿或超 10 亿美元的价格进行估值。 四家公司基本情况如下: Nutanix成立于 2009年,是一家云存储基础设施公司,在 2014年 的上一轮融资中估值为 20 亿美元。于本周二提交了 IPO 文件,这份文件显示 Nutanix 计划通过此次 IPO 融资 2 亿美元,但尚未披露具体出售多少股票。此次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 “NTNX”,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其上市的承销商。据悉最快明年一月下旬便可完成交易。 据知情人士透露,Twilio也在近日秘密提交了 IPO 文件,由高盛、摩根大通担任承销商,据悉明年第一季度即可完成 IPO。Twilio 是一家提供云通信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07年,总部位于旧金山。它通过融合云计算、web 服务以及通讯技术来提供一种全新形式的通信服务。通过在云端搭建语音基础设施 web 服务,Twilio 让开发者可以将语音、短信以及 IP 电话集成到 web、移动及桌面应用上面。今年3月,公司又在原有服务基础上集成了视频呼叫服务,令其统一通信服务更加完整。该公司在今年4月 份进行了 1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令其估值翻番至 11 亿美元。 企业云计算服务商Okta在今年9月 时估值达到 12 亿美元。这家公司在本质上是一个云连接器,可以帮助基于 Web 和云端的 app 管理员工的账户和登陆信息,并支持员工、合作商和消费者在 Web 服务进行单点登录(SSO)。 同样基于云计算的企业服务软件 Coupa 则在五月时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Coupa 将自身描述为 “节省即服务” 公司,一直在打造管理企业开支与现金流方式的云应用。Coupa 公司也帮助企业处理像采购、发票、员工开支、预算和管理库存等标准业务流程。 “首次公开发行给予投资人、科技公司高管信心,告诉他们公众科技创投界活的还不错。” 瑞士信贷集团全球负责人 Anthony Kontoleon 表示。 不过,企业扎堆上市不一定意味着真的繁荣。 事实上,私募基金的环境会对 2016年 科技公司 IPO 发挥巨大的市场影响,反过来亦然,一些银行家和投资人认为。 2015年,一些被炒起来的创业公司被给予了过高的估值从而表现令人失望。Square 和 Box 上市时的股价都低于其此前的估值。一些如 Etsy 的公司在上市时股价超过了私募估值,但后来则跌破了发行价。 如果私募基金环境持续寒冷,需要寻求增长的创业公司募集资金的选择将变得很少,不得不急于谋求上市。 据 Dow Jones VentureSource 信息,目前市场上共有 130 多家创业公司估值超过了 10 亿美元,理论上有望在 2016年 上市,这些公司的估值总和超过了 4800 亿美元。 “有些公司可能会被 ‘拽着’ 在 2016年IPO,这是从前并未想到的事。” CB Insights 公司 CEO Anand Sanwal 在一份 12月 的研报中写道。 这让我想起了《创业维艰》中,Ben 写到在 Loudcloud 公司融资困难时,竟想到了直接上市这样铤而走险的一步棋。但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更加艰难的开始。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sj.com,
    投融资
    2015年12月26日
  • 投融资
    又一个社保领域的互联网+ “社保通” 玩家入场,11月获真格基金千万融资 前言:今年是人力资源社保领域百花齐放的一年,自从51社保开创了互联网社保后,全国各地社保领域创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如51社保、仁云HR、金柚网、亲亲小保、点米科技、爱员工、各种宝。。。大部分均获得融资、上市(新三板)或由母公司提供发展资金,这个行业未来机会如何,是否与当年百团大战的团购一样呢?相关评论文章将于元旦后推出,请期待。 这不又出了一家 社保通。详细报道具体看下面: ———— 不论是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是独自打拼的自由工作者,为了能在日常医疗及日后养老等环节有所保障,缴纳社保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由于社保内容品类繁多,缴纳手续也较为复杂,不少公司都会将该业务外包给传统的人事社保机构,而个人从业者也会因为社保流程的复杂往往在缴纳和理赔的环节中遭受损失。 “社保通” 就在这样的市场刚需环境中诞生,和提供员工招聘、社保、福利、薪酬、员工关系等人力资源服务的 “金柚网” 与专注打造 “互联网 +” 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开创了互联网+社保的 “51 社保” 不同,社保通目前将业务重心放在大中型企业的社保、公积金缴交、理赔、咨询、账单、转移等服务上,非常注重交付质量和速度。当前合作的企业包括一号货车、我厨、屋牛、图讯科技、大都会人寿、招商银行等企业。 而对于零散的小型企业以及创业团队,社保通则通过开放 API 接口与优客工厂、绿狗等机构合作,为这些三方机构合作的小型公司提供标准化的社保服务。自今年6月 份上线以来,5 个月已经为超过 100 家企业提供服务并为SAAS 平台提供 API 接口。 另外,针对大企业、小公司、个人用户的差异化属性,社保通在业务层面上推出 Web 端、移动端、微信端。其中网页端可以为企业用户实现规模化的社保缴纳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现有的人员架构预测来年的社保缴纳总费用;而 App 与微信则适用于创业公司与个人的社保缴纳服务。 谈到与市场上同品类应用的竞争优势,社保通 CEO 李贤威告诉 记者,社保账单的交付能力是公司的优势所在,比起其他人力服务平台利用人工客服平台点对点办理社保,社保通在缴纳社保流程上更为快速准确,通过与支付宝、招商银行等机构进行合作,社保通在后台构建了一套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公司与个人提交的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快速审批。 另外,社保通在线下的服务网点铺设已经实现了全国 400 个城市的交付能力,目前月流水已达千万。11月 份,社保通获得了真格基金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CEO 李贤威告诉 记者,拿到融资后还会继续把业务重心放在社保公积金交付质量和速度上面,除了引进更多人才成立营销部门以外,还会上线社保通的 3.0 版本和云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asHR,进一步扩大线下服务网点的范围,实现通缴全国社保。CEO 李贤威在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多年,曾任职仕邦人力资源、英格玛等机构。 注:融资数据由社保通提供。 作者:苏建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531.html
    投融资
    2015年12月26日
  • 投融资
    美国在线存储创业公司Nutanix提交IPO文件:融资2亿美元 核心提示:Nutanix创立于2009年,专门为企业开发服务器和存储信息,该公司在2014年8月的私有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美国在线存储创业公司Nutanix提交了市场期待已久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再次表明IPO窗口或许仍对一些高估值创业公司敞开。   Nutanix创立于2009年,专门为企业开发服务器和存储信息,该公司在2014年8月的私有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知情人士今年4月表示,该公司可能获得超过25亿美元的IPO估值。周二的文件显示,Nutanix计划通过此次IPO融资2亿美元,但当最终确定发行价时,这一数字可能发生变化。   Nutanix并未披露具体出售多少股票。   该公司至今尚未盈利,在截至2015年7月31日的财年内亏损1.261亿美元,同比扩大50%。该公司最近一个财年的营收为2.414亿美元,同比增长90%。   Nutanix将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NTNX”。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该公司的承销商。   Nutanix今年4月开始与投行展开沟通,但当时的IPO市场疲软导致许多科技公司无法在今年完成上市计划。今年的IPO交易同比减少65%,IPO回报变成负数。公开市场投资者已经明确表示并不认同部分科技公司的估值。   Nutanix是众多等待IPO的高调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私有科技公司)之一。   在此之前,软件公司Atlassian刚刚完成了今年表现最好的IPO交易,融资4.62亿美元,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Atlassian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盈利。   Nutanix已经融资3.12亿美元。该公司的主要股东包括光速创投和Khosla Ventures,二者持股比例分别为23%和10.9%。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德拉杰·潘迪(Dheeraj Pandey)也持有9.2%的股份。(书聿)   来源:新浪科技
    投融资
    2015年12月25日
  • 投融资
    神秘大数据公司Palantir融资8.8亿美元,估值高达200亿美元 在这个月中旬的时候,有报道称 Palantir 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1.29 亿美元投资。实际上 Palantir 本轮的融资金额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根据硅谷大数据公司 Palantir 今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公司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 8.8 亿美元的投资。至此,Palantir 的融资总额已达 23.2 亿美元。担任本次融资顾问的摩根士丹利和 SF Sentry Securities。   Palantir 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高达 200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 Airbnb、小米和 Uber 的估值第四高的科技初创公司。   作为一家带有神秘色彩的大数据公司,Palantir 的客户目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客户,包括 CIA、NSA、FBI、海陆空三军、DIA(国防情报局等;一类包含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健康、医疗、能源等数据方向的客户。   在 Palantir 成立之前,防止犯罪分子曾利用 Paypal 洗钱,Paypal 就开发了一套软件来应对可疑的资金转移,再由分析师对筛选出来的交易一一进行排查。但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人力已经不能完成。Paypal 便再次开发了新工具,通过匹配用户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现在的资金转移情况来查找可疑账户并进行冻结,并因此避免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Palantir 创始人 Peter Thiel 想到,PayPal 的这一防诈骗技术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Palantir 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了信息来源:reuters.com
    投融资
    2015年12月25日
  • 投融资
    招聘文本分析创企Textio,获800万美元A轮融资 来源:猎云网(编译:竹子) Textio,一家分析特定情景中的词汇和语言的创企,今天宣布完成了由Emergence Capital领投的800万美元A轮融资。Cowboy Ventures、Bloomberg Beta和Upside Partnership也参与了此次融资。 Textio的第一款工具瞄准的是人才并购领域如招聘。创始人Snyder发现,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设计对应聘者更有吸引力,于是这些预测分析就被吸纳进了Textio的服务里。Textio可以分析一个公司的职务说明、绩效考核与其它备案,并判断这些文案是否可以为公司取得最佳效果。 该软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扫描招聘文本信息,然后向公司建议进行调整,以提高该公司吸引能力强的应聘者的机会。比如,有重点句的职位招聘总是比没有的更吸引求职者。Textio的软件还会建议各公司引进更多样化的应聘者。例如女性职场人士通常不会参与办公室内斗,或通常不会从事代码类的工作。 Textio成立于去年秋天,它的两位创始人 Kieran Snyder 和 Jensen Harris 分别是微软和亚马逊的前员工,Kieran Snyder之前致力于科技公司中性别歧视的研究,同时曾在微软、亚马逊任职语言学家,Jensen Harris曾在微软工作过16年。Textio创办后不到5个月,就在今年2月份拿到了150万美元的融资。 Textio主要以三个方面来衡量相关的科技短语:一是申请包含该短语岗位的应聘者人数;二是满足该词语要求技能的应聘者在全部应聘者中的百分比;第三是工作招聘发出后多久能够招到相关的人才。 虽然目前它的用处在于职位招聘,但很明显,这些技术可以被用到其他很多方面,比如邮件、简历以及其他各类信息。如果技术运行良好,理论上它可以为各类文档搭建分数库,这或许也是吸引投资人的地方。 Textio还有其他有价值的过人之处吗?大概就是它的客户了吧。目前使用Textio服务的企业有Twitter、Atlassian、Starbucks、Square和Microsoft等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广阔的应用领域,这又是对投资人的另一大强烈吸引。 Snyder表示,Textio目前可以识别出超过6万句短语词组,而这一数据还在持续增长。它会研究词汇是以何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比如词组中动词的密度和其他语法相关的特性。基于以上种种,最后给出评定分数。 当然,Textio也有不少潜在的竞争对手,诸如IBM Watson理论上也能分析文本并给出类似的结果。不过Snyder表示他们的优势在于专注的内容领域更具体。 Textio, A Startup That Analyzes Text Performance, Raises $8M Textio CEO Kieran Snyder took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how language worked in her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when she and her co-founder Jensen Harris were leaving Microsoft to start a new company, it was only natural that it would be centered around language in some way.   That’s how Textio, a startup that analyzes text for how well words and phrases perform in certain scenarios, was born. The company today said it raised $8 million in a financing round led by Emergence Capital. Cowboy Ventures, Bloomberg Beta, and Upside Partnership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financing round.   “We had this premise that word processing in text hadn’t been disrupted in a while, from command line to GUI,” CEO Kieran Snyder said. “We had the internet come along, it was about social and sharing, and we think that AI and the set of related technologies is the next big disruptor of text. If you know the performance of a document before it’s ever published then you can fix it before it’s published.”   Textio’s first tool looks at talent acquisition documents — like job postings — to determine how well they will perform among candidates. Certain words and layouts attract more candidates than others, Snyder found, and those predictive analytics are baked into the service. For example, Textio shows that job postings with bullet points tend to perform better than job postings without them.   Right now it’s used for talent acquisition documents, but it’s pretty easy to see that the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o documents that include common phrases — such as email, resumes, or other kinds of messages. If the technology works, it can theoretically begin building up scores for those kinds of documents, which is likely what attracted investors to the product and the team. Another reason it might be so valuable to investors? Its customers. Already Textio is being used by companies like Twitter, Atlassian, Starbucks, Square and Microsoft.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very broad applications if done right, which makes it an attractive bet for many investors.   Textio recognizes more than 60,000 phrases with its predictive technology, Snyder said, and that data set is changing constantly as it continues to operate. It looks at how words are put together — such as how verb dense a phrase is — and at other syntax-related properties the document may have. All that put together results in a score for the document, based on how likely it is to succeed in whatever the writer set out to do.   Given who’s likely using Textio, it’s important that it feels easy to use — hence the highlighting and dropdown boxes rather than readouts. Snyder said, at its core, Textio can’t feel like a statistics tool, and that’s probably because the kinds of people using it might not always be NLP experts.   Of course, there are potential competitors in the space when it comes to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ere are tools like IBM Watson that can analyze text and, in theory, pull off a similar result. But Snyder says Textio’s results will be better because they are content-specific — like in the case of talent-acquisition documents.   Source:TC
    投融资
    2015年12月24日
  • 投融资
    “岂安科技” 获得经纬中国千万级天使轮融资,SaaS 不一定适合做业务风险控制 SaaS 服务几乎已经被捧到的过高的位置,似乎只要沾上了 SaaS 概念的创业公司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似乎有一个问题被忽略了,SaaS 绝不是近年出现的产物,在 2000年 左右的互联网泡沫,SaaS 就曾经出现过。“岂安科技” 联合创始人刘明提到,“我们这边去分析一个欺诈案例或者网站的业务风险问题,哪怕是网站上面的细微操作例如一次图片加载都能拿来分析。但是 SaaS 服务的话,只能从基本的行为如:注册、登陆信息等方面去做分析,这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   用 Saas 模式来做风控的话,注册、登陆信息等通常需要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而用户往往比较担忧自己业务里面的许多敏感数据发送到云端是否安全,同时许多采用 SaaS 的方式需要客户的内部研发按照接口标准进行接入,这无疑会产生一定的接入成本,并且数据的质量需要额外的精力去维护。而 “岂安科技” 只需要从网络层面,由企业将自己所有的网络流量在内网复制给 “岂安科技”,而 “岂安科技” 则在网络流量中去观测这些数据,拿到所有网络流量之后,所有的用户在网站上的操作,具体的动作都可以采集到。   风控能拿到多少数据就能解决多少问题,刘明认为,“岂安科技” 部署的企业内网使 B 端企业不用担心敏感数据上传到云端。“岂安科技” 的业务主要可以总结为 “在企业内网做的关于用户行为轨迹的行为类型分析”。除了在企业内网做部署之外,还有另外一套风险情报服务是基于云端的。本地的部署系统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云端系统则是黑名单和风险情报等,刘明谈到他们所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通常是先在内网做行为分析,对判断异常无法确认的再到云端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确认,两者结合做到最好的风控。   “岂安科技” 的这一套接入企业内网的系统会不会影响公司系统自身的处理速度?刘明认为,对于业务来讲,不管分析出来的结果如何或者挂掉都不会影响 B 端企业自身的业务。其原因在于,从外部进来的请求和内部反馈的信息都是由 “岂安科技” 通过某些设备去复制流量,旁路于整个业务去进行分析,而非直接串行在业务流程当中。这就相当于一个 “看门人” 的概念,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网站的运作,只有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才需要站出来纠正。   在最后,刘明提及 “SaaS 在企业服务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企业风控里是否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能要打个问号”。许多企业自身的后台检测系统只能看到用户登陆、下单的行为,不能看到登陆情景的上下文,比如用户登陆之前看到的所有浏览路径,这些事情在很多中小企业里都存在不足。“岂安科技” 想要做到的就是 “不介入其业务研发就把风控系统搭建起来”,刘明也进一步补充,“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能让互联网业务风险控制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可靠”。目前 “岂安科技” 已于 11月 底拿到了来自经纬中国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来源:36氪,作者:叶妙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183.html
    投融资
    2015年12月21日
  • 投融资
    真格基金李剑威: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 又起。业内不少投资人把2015年 视为企业级应用 “元年”,并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年内,SaaS领域或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摸准了,下一批独角兽可能就在其中。分享人介绍:李剑威,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李剑威主要关注企业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领域。加入真格之前,李剑威曾担任红杉资本副总裁,负责红杉在智能硬件以及企业级服务方向的投资。再之前,李剑威曾任富达亚洲基金的副总裁和波士顿咨询集团咨询顾问。李剑威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管理工程硕士、学士以及计算机辅修学位。近期,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在巷内加速器第二期培训课程中,做了以“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为题的分享,以下为分享整理。我在2011年底加入红杉,主要聚焦在企业级服务方面,其实当时没什么VC关注企业级服务。我个人是2008年开始看企业服务,当时我在富达,我记得当时最早接触几个SaaS公司,包括像八百客、xtools,其中最关键的idea,比如说SalesForce,2008年它已经有几个million的市场,发展势头也很快,当时Amazon也在做cloud service,我们感觉其实中国有没有这个机会,但是看下来,看一圈,其实我觉得SaaS业务,包企业级服务,还是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到2011年底我加入红杉的时候,我们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会,但是说实话整个感觉还是挺朦胧。过去三年,我们确实也看到企业级服务,发展很快,虽然现在还不是一个投资的主流,但很明显很多基金开始把精力集中在企业级服务上面,大家听到的投资案例越来越多,相对会把2B或者企业及服务作为一个核心的方向。我大概投了14个企业级服务的公司,很明显现在的感觉跟2012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最早开始投了的是数云,那时候其实很多case 都在angel的阶段,现在像数云这类的公司,其实收入,当然用美国的标准并不是很大,但是从中国的角度其实已经小具规模,收入可能已经过亿了,也看到其他很多业务发展很快。 SalesForce是企业级应用发展的关键标杆 其实整个企业级服务最关键的标杆我觉得是Salesforce,它其实代表的是SaaS在美国的兴起。从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到现在超过500亿美元的市值。从Salesforce上市以来,把它所有的投行报告拉下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他是怎么从SFA,慢慢进入平台服务,在上面又有很多延伸的服务,变成一个生态,现在基本上是ecosystem,至少在美国国内是牢不可破,而且在revenue在4个billion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保持40%、50%的增长,这很明显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趋势。 其实企业及服务在美国我觉得另外一个标的或者说标杆性企业就是AWS,我记得2008年、2007年的时候,AWS还是比较早期,刚刚上线EC2,2008年开始有一些比较好的创业企业像Drobox开始build on AWS。今年比如说Q1刚刚发布财报,每一次财报,过去三个Q,每一次发财报股价第二天都会涨10%以上,所以这也是一个云服务核心的一个标杆。如果我们看美国的市场,它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大的价值?从2011年以来,整个SaaS或者说新一代企业级应用创造超过1300亿的数据,为什么有发展非常蓬勃的情况? 美国新⼀代企业应用从2011年以来创造了 超过1300亿美元的市值我觉得最核心的跟中国不一样的一点是,美国其实IT服务在没有SaaS之前,或者说没有云之前,本身已经是非常大。你看IBM、SAP,其实在每个领域都是非常大的公司,包括像oracle。SaaS的出现,包括像Salesforce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所谓的替代性服务,原来的服务是license软件问题,其实你没有current revenue,你的销售周期很长,用户的试错成本也很高,但是有了SaaS之后,你是可以charge by account,无论公司大小,部署都非常方便,资本负担不会太大。如果以前要上一套系统,可能一百万美元起,但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小企业,一百元你可以用Salesforce,你也可以用其他各个function的软件,其实它是一个replacement的市场,只不过在2008年或者2011年之后,replacement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随着大家对云的拥抱,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看持续了可能有七年的时间,就从Salesforce上市到2011年这个市场加速的发展,这可能六七年的教育时间,但是我们觉得在中国可能速度更快。只要你做得好,做到一定的size,很多大的巨头可能就会对你比较感兴趣。中国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现在至少还没有很明确的先例,因为其实还没有非常大的SaaS公司的出现,但在美国并购其实是非常普遍,而且他们愿意付的premium是很高的,包括像Concur,SAP用了80亿以上去买它,这些其实都是用十几倍来买的。其实如果企业级服务能做到一定的size,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比如说top 2,我觉得MA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exit。美国的2B公司,在每个function都有非常多的选择,其实很多都做得不错,做到一定程度不一定是IPO。做到比如说产品很有特色,在细分市场有地位,其实很多大的卖家就会把你买进来,补充整个生态系统。中美经济体量类似,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其实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GDP的体量或者说中国2C的应用,其实跟美国我觉得在很多程度是可比的,比如说用电子商务来讲,Amazon可能是两千多亿的市值,加上eBay,这两家接近三千亿。在中国,阿里巴巴跟京东加起来也有两千多亿。然后,市场规模比如说公司的数目,美国可能两千多万家,中国可能三千多万家,当然他们的组成有点不一样。中国的公司可能比美国相对会小一点,但是中国的企业数量其实是多于美国。但如果我们看中国的企业应用跟美国的企业应用已经上市了一些,其实相差非常非常大,美国的前3或者前5,如果加起来它的市值能超过六七千亿,包括像IBM这类。中国如果用友和金蝶加起来是非常小的size,用友在A股这种所谓的premium,就非常疯狂的股价加进去,两个上市公司其实加起来可能也不到一百亿美元。所以,横向对比的角度来讲,其实空间是非常非常大。虽然说空间很大,但是为什么过去一直没发展起来。以CRM领域为例,08年我们看八百客的时候,发现他们增长速度很快,约40%-50%左右,但是基数小(1M USD revenue左右)。这个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计算机普及率高,每位销售人员均配有laptop,他们的计算机普及率是很高的。但同期,在中国大部分的sales,甚至是很大的公司,配laptop的都很少,中国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相对较低,造成信息输入不方便。所以在PC时代,中国企业服务相对困难。 但是突破点在哪里呢?正在智能手机的的普及,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计算机,输入就不在成为一个问题。其实从业务本质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销售总监跟美国的销售总监,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都有销售管理的需求。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它会迎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  中国新代企业级应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什么? 关于新一代企业应用最关键的驱动力,首先就是cloud/mobile,还有subscription这种收入模式。红杉2012年在内部很明确的提出来,虽然SaaS的startup收入很少,但是我们就定了一个规矩,基本上不会再投非SaaS的startup。SaaS的startup可能刚开始base比较少,但是只要你做了对的事情,比如产品和销售这个架构没问题,在这种云计算、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你在用subscription model,发展速度还是会比较快。另外一个驱动因素,其实现在整个外部环境我觉得非常好。这其中,一个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工资涨了一倍,这个时候管理效益就非常重要,很多CEO愿意用软件来代替冗余的人提高效率。第二点是国家去IOE的政策导向以及对国产软件的扶持。从2012年开始,由阿里巴巴开始掀起了所谓“去IOE”运动,后来普及到国家层面,很多政府机关、银行或者央企都不愿意再用IBM这些公司的设备,这对于本土的startup,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点,企业和政府对云计算/SaaS形态的接纳。政府和企业其实现在对SaaS和云计算拥抱的程度,我感觉是非常成熟的。每一年Gartner都会发布CIO对SaaS或者Cloud明年预算的采纳程度,我记得2012年大概是20%,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接近50%,所以其实他们现在越来越open。比如说中型的企业或者小型的企业,他们其实不太care这个数字是不是放在服务器上,你放在阿里云上面,只要说清楚我的灾备怎么办,我的SLA怎么办,其实他们就没有任何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说,我这个关系国计民生,那我是不是应该还是放在我这,不要在公有云,那没问题。通过on-premise的SaaS Model,也就是说,我把Solution放在你的服务器上,但它还是按SaaS的形态来计费和更新,也没有问题。当然在技术上就会增加一些难度,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投的portfolio里面,已经有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做了,这样其实会大大的提升客户的安全感,同时,通过这种所谓的on-premise deployment,你可以收到更多的钱,通常要求on-premise solution的公司不会太差钱。除了外部环境,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2012年以后,这一批做企业级的创业者素质越来越高了。像销售易,他们两个founder,一个是SAP,另一个是EMC,之前都是重度的Salesforce的用户,对国外的情况也非常的了解,在很多国家工作过,像这一类的人我觉得眼界比较开阔,而且有比较丰富经验的创业者,我觉得是能创造出比较好的SaaS公司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投资来说我们看企业的成功,其实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团队,外部时机是一方面,产品是一方面,但是团队素质本身是非常关键。如果你的眼界够开阔,之前接触过足够多的产品,而且理解它的业务逻辑,设计出来的产品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不会单纯复制海外产品,更利于产品创新。 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对企业应用领域的启示 业内不少投资人认为14-15是企业应用元年上图是所谓的SaaS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很多小的category,已经开始有很多startup在做,可能每个领域都有四五家,甚至七八家这种startup在做。对于新的startup来讲,我觉得很核心的一点就要琢磨清楚,究竟我们的竞争模式在什么地方,目前的人做得有哪些不好,我的亮点在哪里,我怎么去切入这个市场,我觉得竞争对手的调研对正在做startup来讲还是比较关键的。因为我个人投很多智能硬件,我是觉得觉得中国智能硬件现在已经走到国外去,而且很多细分领域已经拿到全球的冠军,比如说ninebot,包括像大疆,包括小米手环,我觉得小米手环肯定要干掉fitbit,这是个人看法。但其实我作为一个投企业服务的投资人,其实我特别希望看到哪天中国的startup,中国的企业服务startup至少在全球市场,可能未必在美国,有可能在东南亚、俄罗斯甚至欧洲的市场,澳洲的市场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觉得从两个行业有可比性的。我总结了智能硬件公司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具,比如有国际视野而且有进取心的管理层,充足的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快速的迭代周期,庞大的国内市场,供应链优势造成的杀手级价格,这些对于企业级应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最近有些公司也招了一些美国同行的一些技术高管,我们就问你感觉中美企业服务的差距在哪里,他们说一个是产品上的差距挺大,可能很多领域差三四年、四五年,但是中国公司的迭代的速度其实远远比美国快。从这个发展速度、迭代速度的角度来讲,在美国推一个版本的更新可能三个月甚至半年,很多工程师都在做螺丝钉;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在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团队,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之内或者一两年之内走弯,但有可能美国同行要走八七年的路,这是非常可能的。再加上我们的工程师努力,我相信可能三年之后,不少的中国优秀的企业服务有机会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企业服务公司怎么做创业路上的判断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是什么或者说作为企业startup来讲,在有些关键问题上怎么做判断,其实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CEO是非常关心。1收费 VS 免费2C一般来说是免费,收费比较难做大。如果你观察,就能发现美国最好的SaaS公司,都选择收费。免费也有好的,但是做不大。我个人观点,前期可以选择免费,但最终需要向用户收费。2B的应用,如果不收费,我觉得在逻辑上有问题。免费软件最终会选择客户积累到一定规模后,会将用户数据等累积的资源转化为收入。而大多数具有规模的盈利性组织不大会选择这种产品,也是企业隐私保护方面的需要。2大客户 VS 中小客户从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最容易成功的,是服务中型以上的企业客户。譬如Salesforce,他们年报显示,在14万付费用户里,80%的收入来自最大的两千家大企业,对大客户的销售能力也是它加速增长的原因。Workday也是类似,其客户没有2000人以下的。对于中国市场别人有不一样看法,但我的观点是做中大型企业的团队更容易成功,成功概率更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残酷,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导致服务中小企业的产品的客户更容易流失。公司收费模式也会受影响,会更倾向于给高额折扣去吸引长期的单,会造成很多收入其实是渠道押款而来的状况。相对而言,服务中大企业的利润增长会快很多。达到同样销售额所需年份会短很多。3生态 VS 单点做用户生态,需要在自身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比较有意义。SalesForce就是在客户量积累到一定数量才开始做生态。国内大部分SaaS企业还没有到做生态的时候,其用户覆盖率和活跃率都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对于大多数国内2B创业公司一开始定位为生态级别,是很危险。最好是从单点植入,将自己的优势做到比竞争者高一个量级的情况下,再进行生态方面的尝试。4直销 VS 渠道这是一个从license软件时期就已经开始争论的话题。直销付出代价比较高昂,人员培训消耗也很大,渠道可以快速铺货。对于SaaS产品,直销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创业公司前两年。只有直销,才能直接面对客户,获取他们一手的反馈,这些对于产品的迭代至关重要。SaaS产品前期的收入会比license要低很多,费用和利润也较难支撑优秀渠道体系,除非将未来的reoccuring 利润与渠道商大幅分享。 所以个人建议是直销。打造公司内的销售团队过程中的经验,最终会成为团队自身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不仅是因为在团队组建和扩大过程中需要对效率、速率等指标,以及拓展节奏进行掌控,也可以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地掌握和积累用户相关的数据,例如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usage,upsell posibility, customer feedback等。 而对于前期通过渠道迅速铺货,将大量利润分摊给渠道商,这种模式能否成功,还是需要时间去检验。希望这些分享对大家有价值,同时也期待中国新一代企业应用公司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投融资
    2015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