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废弃防火墙:Google决定不再区分内外网 Google在自身企业安全实践方面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不再将自身的企业应用置于防火墙等安全设备的保护之下,不再有内外网之分。 BeyondCorp计划:彻底打破内外网之别 Google的这项行动计划名为BeyondCorp。其基本假设是——内部网络实际上跟互联网一样危险,原因有两点: 1)一旦内网边界被突破,攻击者就很容易访问到企业内部应用。 2)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多采用移动和云技术,边界保护变得越来越难。所以干脆一视同仁,不外区分内外网,用一致的手段去对待。 这种访问模式要求客户端是受控的设备,并且需要用户证书来访问。访问有通过认证服务器、访问代理以及单点登录等手段,由访问控制引擎统一管理,不同用户、不同资源有不同的访问权限控制,对于用户所处位置则没有要求。也就是说,无论用户在Google办公大楼、咖啡厅还是在家都是一样的访问方式,过去从外网访问需要的VPN已经被废弃。而所有员工到企业应用的连接都要进行加密,包括在办公大楼里面的访问。可以说,Google的这种模式已经彻底打破了内外网之别。 BeyondCorp含有很多组件,以保证必须是授权的设备和用户才能访问企业内网。 在这种模式下,信任关系从网络层面迁移到了设备层面。员工只能通过公司提供和管理的设备访问企业应用。Google还会跟踪发放给员工的这些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情况及变动。 用户安全认证方式 设备鉴权通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对用户的安全认证。Google用一个用户级群组数据库来跟踪管理所有的员工。这个数据库还会跟人力资源管理挂钩起来,员工的入职、离职或者调动均会引发数据库的相应改动。单点登录系统(SSO)则是用来跟用户数据库联动,以生成对特定资源的短期授权。 对用户或设备的访问级别也可以随时改变。比方说,如果某用户的操作系统未更新的话信任级别可能就会下降。同样的,不同型号的手机的受信任级别也会不一样。而如果员工突然在此前没见过的位置访问企业应用的,可能会拒绝他访问某些资源。 目前Google正在进行移植工作,最终目标是整个公司都采用这一模式。相对于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来说,Google的这种模式的确有些惊世骇俗,但无疑代表了未来的企业安全方向。据知可口可乐、威瑞森通信、马自达汽车公司也在逐渐的采用类似的方式。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static.googleusercontent.com、blogs.wsj.com、36kr
    资讯
    2015年07月20日
  • 资讯
    浪潮集团宣布投资100亿元建设全国云中心 浪潮集团近日宣布将投资100亿元完成全国运中心布局,将建设全国7个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50个地市云计算中心;并计划为全国200个区域政府、40个行业部委、200个大型企业提供云服务。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表示,信息化建设正在从以应用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云计算是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根本,浪潮将以数据为中心构建云海战略。   浪潮在发布会上解释称,目前中国云市场已经无法用单一的产品属性或服务模式划分去解决复杂多样的需求,因此需要针对用户需求打造中国特色的云服务。其新战略为凭借安全的云、行业的云及服务的云,为区域政府、行业部委及大型企业提供一体化整体云服务。   目前,北京、济南在内的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已建成落地,位于上海、华南、西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其他五大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正在进一步推进。   浪潮认为,上述100亿元战略布局将有助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安全、自主、可控的平台。浪潮宣布,其数据中心建设将通过自建、合作共建等多种模式。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5年07月20日
  • 资讯
    HackerRank近日获得七百五十万美元投资 [caption id="attachment_8176" align="alignnone" width="720"] Tech Hiring Matchmaker HackerRank Draws $7.5M From Global HR Firm[/caption] HackerRank近日获得七百五十万美元投资 程序员招聘竞赛平台HackerRank近日宣布从日本人力资源巨头Recruit获得七百五十万美元投资。HackerRank让应聘者在线完成真实项目的编程挑战,从而来为企业筛选出能力优秀、符合招聘需求的技术人员。HackerRank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Vivek Ravisankar表示, Recruit成为股东将有助于HackerRank扩展在亚太地区的业务。Recruit可以成为HackerRank在亚太地区企业和应聘者的入口。 去年11月有报道国内有一家Hackerrank 的平台: HackerRank模式的中国尝试者:oxcoder让程序猿在线完成项目挑战来帮企业做招聘笔试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4383 原文来自: http://www.xconomy.com/san-francisco/2015/07/14/tech-hiring-matchmaker-hackerrank-draws-7-5m-from-global-hr-firm/ HackerRank, which hosts online competitions that help programmers flaunt their skills to potential employers like Amazon and Quora, said today it has landed a $7.5 million investment from the funding arm of Japan-based human resources giant Recruit. The new alliance with Recruit will help Palo Alto, CA-based HackerRank scale up its busines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EO and co-founder Vivek Ravisankar says. Recruit could be HackerRank’s gateway to both employers and job candidates in that part of the world, he says. HackerRank counts as customers more than a thousand employers such as Walmart, Bloomberg, and Morgan Stanley, which pay for access to programmers who score high in HackerRank’s online coding challenges, Ravisankar says. All have made at least one hire facilitated by HackerRank, he says. Recruit itself is not a client—yet. “I think we’ll get them soon,” Ravisankar (pictured above) says. Ravisankar and his co-founder Harishankaran Karunanidhi, who started the company in 2012, want to change the way tech workers and employers find each other. Under traditional staff search processes, tech applicants send their resumes into the “black hole” of company hiring departments, while recruiters spend hours sifting through resumes to find good prospects, Ravisankar says. Employers may then spend weeks doing interviews to try to gauge the applicants’ actual technical abilities. HackerRank’s competitions are designed to speed up that process, and open opportunities to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gender, race, location, or the prestige of their university degrees. Hackers can log in to the site to improve their skills, compete in challenges, and gain rankings across a range of specific areas such as algorithms, machine learning, and streamlining code. For employers looking to hire skilled new tech team members, it’s kind of like consulting a Moneyball analysis of programmers, Ravisankar says. “They’re getting to talk to high-quality candidates from the start,” Ravisankar says. HackerRank has screened more than a million developers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he says. More than 150,000 active programmers used the site over the past month. In addition to the chance of getting a job offer, hackers can win cash prizes or tech toys such as GoPro cameras, drones, and laptops by performing well in the contests. HackerRank has built a reputation as “the go-to community for tech talent analysis,” HR Technology Fund president Chihiro Ueda said in a statement about the Recruit fund’s investment in the startup. “As the demand for technology talent continues to outstrip supply, HackerRank offers an efficient way for HR professionals to evaluate talent beyond traditional means.’’ The Recruit fund’s investment brings HackerRank’s total fundraising to $17 million. The company’s earlier financial backing came from Y Combinator, Khosla Ventures, and Battery Ventures, among other investors. Ravisankar says HackerRank’s competitors include companies such as San Francisco-based recruiting software company Gild. Gild compiles profiles of working professionals from dozens of sites, and helps employers find those who best match their needs. HackerRank’s clients include small to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s well as larger enterprises, Ravisankar says. The company charges fees of $5,000 to $10,000 a year, per user, depending on the extra features clients want to add. These include CodePair, a skills-testing tool employers can use during the interview process. HackerRank also enables companies to set up their own hacker challenges on their websites’ career landing pages. Ravisankar says he expects HackerRank’s revenues to reach “the double-digit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in the next three to four months. The company may double its current staff size of 120 within a year, he says. HackerRank is on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online forums where programmers can demonstrate their computer science skills, outside the academic credentialing system of degrees from accredi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Utah-based online learning company Pluralsight offers skills tests through its divisionSmarterer, and hackers can showcase their work on tech projects throughGitHub. HackerRank is also making inroads into the academic system. Professors at 74 colleges are using HackerRank’s challenge infrastructure at no charge to set programming tasks for their students, rather than posting the assignments via e-mail, downloading each student’s work, and computing the rankings themselves. Once the classroom service becomes better known, HackerRank will market it as a product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avisankar says. But HackerRank will remain an avenue of opportunity for people who have never earned a degree, says Ravisankar. The company’s core mission is to create a meritocratic route to tech employment, he says. Fees will never be charged to hackers entering one of the company’s coding contests, he says. “They will never pay,” Ravisankar says. “It will always be free forever.”
    资讯
    2015年07月19日
  • 资讯
    微软收购现场服务管理软件公司FieldOne 微软近日已收购了现场活动管理软件公司FieldOne,但具体交易金额并未透露。4个月前,两家公司刚刚达成数年的合作协议,将微软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与企业资源规划(ERP)套件Microsoft Dynamics 与FieldOne 的工具进行打包销售。   微软在声明中称,现场服务管理是客户服务的一个特殊但至关重要的领域,可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现场服务支持。对于寻求通过现场服务改进对最终客户的响应性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变革点。微软认为,这样的现场管理是电话或别的渠道无法解决的。   在这方面,成立于2001年的FieldOne提供了工单管理、自动调度、资产合同、存货及采购管理、工作流管理以及移动协作等现场服务管理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可以为企业改善端到端的客户服务提供各项所需的功能。FieldOne的平台可部署于本地数据中心或者云端,拥有移动、桌面等客户端。其客户包括Climatec、三菱-日立电力系统、卡尔蔡司等。   对于微软来说,收购FieldOne可以拓展其Dynamics企业套件的业务领域,增强微软解决方案的差异化优势。比方说FieldOne的软件可以跟微软的分析技术和Cortana个人助手以及Azure IoT物联网技术结合,把被动式的问题响应变成预测性服务支持,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感知。甚至日后凭借着软件巨头的地位建立起现场服务管理软件的新标准—目前这个领域仍然鱼龙混杂,各家都有各自的解决方案,但微软有可能借自己的影响力来推进相关领域的标准达成。   对FieldOne的收购只是微软强化企业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一部分,此前微软还收购了Aorato、Datazen以及Revolution Analytics等企业服务类公司。   来源呢:36氪,作者:boxi
    资讯
    2015年07月17日
  • 资讯
    【HRTechChina】人力资源科技一周精彩资讯(7.06—7.12)   以下是HRTechChina为您整理的上周(7.06-7.12)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精彩动态   一周热文 集合号总裁Jennifer Jin:创业型人才严重透支,创业者需摆正心态 在加入“集合号”3个月之时,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知名的管理专家Jennifer Jin在内部做此演讲,主要聊聊关于在创业过程中对于激情和理想的一些思考,也同时分享了她加入创业公司后的一些心路历程及体会。她认为在创业公司本身就是一次职场重启。如今创业型人才严重透支,那么关于创业者需如何摆正心态,Jennifer给出了若干建议。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7969     为什么有些 CEO “不敢”解雇员工? 创业公司 CEO 们第一次决定要开人的时候,心里大多是拒绝的;第一百次开的时候,也还是会有些感触。近日天使投资机构Homebrew 合伙人 Hunter Walk 在其博文中分析了一些管理者心里抗拒解雇员工的原因:分别为:公司的活儿太多了,这些人或多或少也做了一点;这些人很受欢迎,开了他们会对公司文化造成伤害;这是我的错,好的 CEO 应该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更好的员工;这会不会间接地告诉我的投资人,我们的招聘做得很烂;我太忙了,为了慎重起见……;员工的人脉很广,我担心失去他我们就失去了一块阵地或销售额。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36     十二张图看懂兼职行业,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 兼职行业在2015年以前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关注,但是进入2015年,全国各地涌现了百余家兼职团队,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也纷纷出手,一时间兼职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兼职行业到底有多大潜力?投资人为什么这么关注?创业团队的现状如何?   笔者前不久曾与多名该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过交流,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大家梳理兼职的本质、现状、创业团队情况、行业未来发展等多个关键问题。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48     【推荐】五款提高工作效率App应用 先进的科技不仅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习惯,帮助自己管理日常目标,还可以优化他们的工作方式。不过,随着工作量越来越大,很多员工不得不启动“多任务模式”,这样反而导致自己的工作效率下降。那么,如何才能把工作任务真正地落实呢?小编在此煞费苦心地帮大家精心挑选了五个,话不多说,赶紧来看看吧!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39     一周融资/收购报道 基于邮件服务做外贸垂直CRM宣布完成 A 轮融资 企业服务的热潮延续到了一些更加垂直领域的 CRM 中,专注为外贸公司提供销售管理工具的小满科技宣布完成 A 轮融资,零一资本领投,吴霄光跟投,公司估值上亿。   小满 CRM 在 2013 年 10 月开始上线运行,现在已经具有邮件、客户管理、邮件追踪、PI管理、统计分析等12个模块的功能。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33       日本招聘巨头Recruit 3900万美元收购教育科技创业公司Quipper 日前,日本招聘巨头Recruit以3900万美元收购了Quipper,至此,2015年亚洲的教育科技类公司的交易量持续增长。此次收购是一项战略性举措,使Recruit的教育水平直线上升,并扩大了其k – 12产品在全球的销售渠道。   Quipper是一家教育科技创业公司,总部位于伦敦,其分部涵盖包括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内的9个国家,它为全球150万多名学生和150000名教师提供教育支持与帮助。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7997     大数据分析公司Axtria获得3000万美元C轮融资 大数据分析公司Axtria已经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Helion Venture Partners,该风投的投资金额占到了一半之多,为1500万美元。其他参与本来融资的包括硅谷知名风投家‘Desh’Deshpande,Amar Sawheny,Rick Braddock,以及Fred Khosravi。   Axtria为企业提供顾问,外包,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决策,优化企业内部销售、市场营销、以及风险管理运营。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42       云服务提供商DigitalOcean获8300万美元B轮融资 据外媒报道,云服务提供商DigitalOcean获得由Access Industries领投的8300万美元B轮融资,现有投资者Andreessen Horowitz参投。该公司上一轮融资3700万美元,至此融资总额达1亿7320万美元,其中包括5000万债券融资。   据悉,DigitalOcean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云主机提供商。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64       国内一周产品报道: 职业帮 网址: http://www.zhiyebangs.com/ 创立时间: 2015年3月 联合创始人:陈少钦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21 简介: 职业帮是一个职场的交流平台,为大家提供一个商务交流的话题社区,隶属于广州浠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纷云 网址: https://lesschat.com/ 创立时间: 2015年7月 创始人:王涛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7991 简介: LessChat纷云是一个团队即时通讯工具,为团队沟通协作平台提供简单、高效的沟通工具,同时支持第三方服务集成,Worktile旗下新产品。     聘谁 网址: http://暂无 创立时间: 2015年3月 创始人:胡春雪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7978 简介: 聘谁是一个基于LBS和Uber模式的招聘平台,产品核心在于对面试环节的深度挖掘,采用悬赏人才引荐模式;LBS辅助性功能则体现在经纪人对人才资源的挖掘和管理,以及面试环节。     淘兼职 网址: http://www.taojianz.com 创立时间: 2010年10月 创始人:李军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7972 简介: 淘兼职是一款致力于提供兼职服务的移动应用,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生免费提供校园兼职岗位的服务。     发发精英 网址: http://www.fafajob.com/ 创立时间: 2014年4月 创始人:尹明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004 简介: 发发精英是一款为用户提供兼职服务的产品,为企业方提供专人带队和求职者实名认证、技能认证等服务;对求职方提供认证培训等服务。南京颂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          
    资讯
    2015年07月15日
  • 资讯
    【招聘第三方】2015年7月动态(上期) HRTechChina编者注:此文作者为奶兄(来自公众号:小奶嘴),授权HRTechChina发表。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7月份上期将为你带来51job、开源中国人才汇、络可英、海威时代、海归人才网、枇杷派、发发精英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7月份上期的动态的关键词是调整、上线、融资、合作   7月份51job在职位发布页面和公司信息页面上做了大幅度调整; 开源中国人才汇项目于7月8日正式上线; 枇杷派获得A轮4000万人民币融资; 发发精英和51社保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一、【51job】 7月份51job在职位发布页面和公司信息页面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取消薪资面试。   具体内容为:月薪:改为“薪资”,取消“面议”,薪资类别均为:月薪/年薪/日薪/时薪,月薪/年薪使用数据字典,日薪/时薪价格手填;   【奶兄微点评:奶兄第一时间写了文章《【招聘第三方】51job大幅度调整,薪资面议时代结束?》,获得了上万的阅读量。   51job的这次大幅度的后台调整,奶兄觉得意义蛮大的;一直觉得传统的综合招聘网站就是躺着挣钱,后台页面和对应功能可以十年不变;各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以及新兴的直招类app很大程度在冲击和蚕食51job们的市场份额;求变才是硬道理,据悉未来51job还会做出更多的调整和变化。   薪资面议,从招聘网站的角度来讲本身就是鼓励信息不对称;51job后台这次调整的最大亮点是取消薪资栏当中的面议选项,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透明,招聘端和求职端之间的平等、坦诚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那些云遮雾障遮遮掩掩的企业将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   当然51job这么做,肯定会引发很多客户的剧烈反映;薪资保密这条神秘的底裤即将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展示了;让我们持续关注51job这次调整带来的反映和蝴蝶效应。】   二、【开源中国人才汇】 开源中国人才汇项目于7月8日正式上线;比原本预定的上线时间早一周。 体验地址:job.oschina.net    三、【络可英】 给大家介绍一个海外招聘平台络可英;据奶兄了解络可英专注于关注海归人才在国内的发展,所以定位为海归人才职业发展平台。 体验地址:http://www.lockinchina.com/   四、【海威时代】 给大家介绍一个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海威时代;据了解海威时代是新东方旗下的公司,去年10月份成立,由原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副总裁俞仲秋任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整体管理与运营,海威时代成立的目的是打通新东方留学教育人才的产业链闭环。 体验地址:http://www.hwcareer.com/   五、【海归人才网】 给大家介绍一个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欧美同学会海归人才网;据悉这个海归人才网后台很硬,欧美同学会是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的21个人民团体之一,中央统战部代管,其中千人计划就是其分会之一。 体验地址:http://www.haiguirencai.net/   【奶兄微点评:最近海归人才就业和创业很火爆,也催生了很多类似的招聘就业服务平台的出现;加上5月份报道的Beehires,已经出现四五家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当然仔细研究各家的方向和资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奶兄曾经和Beehires的小吕深度交流过海归就业问题,小吕同学目前在国内针对他们的项目在路演,应该可以拿到不错的风投。】   备注:奶兄针对海归人才就业创业基本情况,搜集了两张图分享给大家。   六、【枇杷派】 “枇杷派”宣布获得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领投,真格、Arbor Ventures、华岩资本、清华北大创业基金跟投的4000万人民币融资。“枇杷派”目前为中小企业HR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机器人”猎头和招聘流程管理服务。 体验地址:http://www.pipahr.com   【奶兄微点评:首先应该是恭喜下枇杷派和赵灵彦,枇杷派应该是奶兄看着成长起来的,赵总非常的谦虚,与奶兄多次深度的沟通探讨招聘的问题;奶兄是枇杷派的001使用用户,奶兄走上关注与点评招聘第三方这条路,得益于赵总的怂恿,2013年4月13日写了第一条“关注招聘第三方”的微博,于是乎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多的时间奶兄关注和研究了国内众多招聘第三方的产品;奶兄在此感谢枇杷派与赵总,也祝福他们越来越好。】   七、【发发精英】 7月8日,企业用工O2O平台发发精英和51社保网签署了战略协议:加入发发精英的用户,每次兼职均可免费获得由51社保网提供的保险服务。   发发精英于6月15日正式上线,发发精英自建兼职精英团队,并为其缴纳保险,担保交易。平台聘请导师为精英们培训,精英通过平台的认证审核后才可上岗为企业服务。发发精英于今年1月份获得由梅花创投、九合创投和李一男联合投资的5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   【奶兄微点评:奶兄观察到最近越来越多的不同业态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进行合作,未来这种趋势将是常态。当然这也是考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老板和团队智慧的。】   【关于奶兄】 我不是大V也不是大师,我是草根,我是屌丝,我是奶兄,我为自己代言。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的“小奶嘴”,让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 3e3):(d.fillText(String.fromCharCode(55357,56835),0,0),0!==d.getImageData(16,16,1,1).data[0])):!1}function e(a){var c=b.createElement("script");c.src=a,c.type="text/javascript",b.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c)}var f,g;c.supports={simple:d("simple"),flag:d("flag")},c.DOMReady=!1,c.readyCallback=function(){c.DOMReady=!0},c.supports.simple&&c.supports.flag||(g=function(){c.readyCallback()},b.addEventListener?(b.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g,!1),a.addEventListener("load",g,!1)):(a.attachEvent("onload",g),b.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b.readyState&&c.readyCallback()})),f=c.source||{},f.concatemoji?e(f.concatemoji):f.wpemoji&&f.twemoji&&(e(f.twemoji),e(f.wpemoji)))}(window,document,window._wpemojiSettings); // ]]>   //       //    
    资讯
    2015年07月14日
  • 资讯
    内聘网获老鹰基金与清控科创千万级PreA轮投资 [摘要]内聘网的在线招聘模式通过对求职者和企业双方需求和条件的分析,匹配双方。   7月14日,老鹰基金和清控科创宣布投资内聘网近千万人民币。HRTechChina曾报道过内聘网曾于2014年12月获得老鹰基金领投的千万人民币。   老鹰基金创始人刘小鹰表示,2014年是互联网招聘元年,庞大的市场将互联网招聘推上风口浪尖。而清控科创董事长兼总裁秦君则表示将对内聘网倾力支持。   内聘网于2014年3月正式上线,隶属于北京亿联宏谦科技有限公司。内聘网的在线招聘模式即通过对求职者和企业双方需求和条件的分析,匹配双方。内聘网的另一个特点在服务对象上。创始人兼CEO肖恒说:“内聘网要服务的是互联网新锐公司,新锐是指那些尚未成为巨头但极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公司。”   其创始人兼CEO肖恒曾就职于日本京瓷,华为等公司。第一次在东京创业,主要从事人才招聘派遣。内聘网是其二次创业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互联网招聘公司的拉勾网就在此次发布会的对面,其创始人许单单和肖恒均为北大出身,同为校友的肖恒表示:“对门的校友已经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现在该看内聘网的了。”   内聘网将与两家投资机构进一步合作,并将于近期推出新一代智能招聘产品。   腾讯科技讯(刘亚澜)
    资讯
    2015年07月14日
  • 资讯
    华为本月底将推公有云 聚焦金融等垂直行业 [摘要]目前,华为在全球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20个云数据中心。   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华为将在本月底正式推出自己的公有云服务。   据了解,华为在2010年底启动“云帆计划”,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2011年10月,华为宣布成立IT产品线。2014年,华为正式发布其名为Fusion Sphere 5.0的云操作系统。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华为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服务器、存储、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等均积累了不少用户基础。数据显示,目前,华为在全球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20个云数据中心。   在之前4月召开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当时一位华为高层就称,华为将推出公有云服务,正式进入信息服务业。当然,华为没有宣布怎么做,只是说在7月份会对外正式公布细节。   其实早在数年之前,华为就拿到了IDC的运营牌照,成立了云服务部门,当时华为的主要商业模式是IDC转售和云化的IT能力提供,面向的主要客户群体是IDC渠道商、托管型软件服务商、新兴的互联网厂商,这和阿里云、天翼云、沃云之类的服务商没有什么区别。   而近期,华为并没有闲下来。在5月举行的中金数据2015用户大会上,华为云与中金数据中心签订了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6月15日华为创新日,德国电信宣布选择华为作为公有云战略合作伙伴;一天之后,华为又与大连市政府签署了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软件云服务平台。   业内人士猜测,华为公有云服务将聚焦IaaS,这比较匹配华为在IT基础软硬件领域的优势;而目标客户将聚焦媒资、金融、政府公共服务、制造、能源、教育等垂直行业,原因是这些行业目前受互联网冲击严重,正在积极向云转型。   华为为何进入公有云道理也很简单,电信行业市场整体规模是受限的,华为这几虽然保持着匀速增长,但未来持续增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要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开辟新领域。而随着互联网+的热浪,整个企业级IT市场都在走向云化,这对华为来说不得不是一个稳固并提升利润的好机会。   其次,这个市场的前景也比较乐观。根据Forrester的研究报告,2014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为720亿美元,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1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根据IDC的研究报告,2014年市场规模为7.17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公有云服务市场将会超过20亿美元。   腾讯科技 郭晓峰
    资讯
    2015年07月13日
  • 资讯
    大数据的三个误区及危险 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总是信誓旦旦。他们说,你要做的就是把数据给到我们。然后我们就会提供一系列想法,让你们公司在营销效率、客户体验和服务运营效率方面得到极大改善。你和你的团队就放心吧,我们的技术和你们的数据科学家会把重头扛下来。 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你曾经历客户关系管理(CRM)改革时最初那个兴奋阶段,那么你一定会有这种感觉。早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对这种技术十分认同,最后的结果就是搞了一堆没用的数据库、养成了很多叛逆的销售团队,以及资本预算的耗尽。   此后,CRM行业日渐成熟。毫无疑问,现在的CRM解决方案可以为很多机构提供真正的价值。例如,在贝恩咨询“2015管理工具与趋势”调查(2015 Management Tools & Trends)中,CRM是排名第六的畅销业务工具。根据Gartner统计, 2014年,全球的CRM开支总计达到204亿美元,此前一年为180亿美元。   但CRM的失败率也很高。C5 Insight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有超过30%的CRM应用以失败告终,同一批公司的第二和第三次CRM应用,其失败率仅比第一次实施略低。这就是CRM改革之前20年的情况。   我们看到,大数据的发展路径与此类似,都是在客户影响力和价值创造方面信誓旦旦。Gartner在最新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17年,60%的大数据项目过不了试验期,会被打入冷宫。为什么历史会重演?原因不在于兴趣、努力或投资的缺乏。相反,这说明从既有客户、运营和服务数据中创造价值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提社交媒体、移动设备和在线活动所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的内外部数据。   各家公司在利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工具方面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大,因为客户希望从与他们打交道的机构中获取更多信息。竞争在加剧,特别是在金融服务、零售、通信和媒体等成熟行业。以数据为驱动的行业继续洗牌。包括Progressive、Capital One、亚马逊、谷歌、优步、Zappos等新旧行业的搅局者已经创造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以美国汽车保险商Progressive为例,他们利用插件设备,追踪司机的行为。Progressive利用数据细分客户群,并确定保费。美国金融服务公司Capital One则在确定客户风险评分及忠诚度项目中十分倚重先进的数据分析。为此,Capital One开发了多种客户数据,包括先进的文本和语音分析。与此同时,美国零售业巨擘亚马逊则对客户数据深度开发,创造出个性化的在线购物体验。亚马逊参照客户的购买历史和浏览记录,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推荐引擎,不同的消费者会看到定制化的网络页面。在物流领域,亚马逊在将数据分析应用于优化库存和减少装运时间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大数据的先行者设定了很高的成功标准。他们聚集了一大批数据分析人才,并创造出很多流程,使这些机构能从高级分析中获得有用的想法。他们打造技术平台,以发布最新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何时何地会被用到的洞察。很多公司还基于“测试与学习”(test and learn)方法营造持续创新的文化理念。   那么你的公司如何才能从大数据中获益呢?第一步就是,学习如何大浪淘金。对大数据的持续炒作有赖三个误区:一、大数据技术会自行识别出商机;二、就是掌握的数据越多,自动创造出的价值也越多;三、数据科学家可以帮助任何公司从大数据中盈利,无论该公司的组织架构如何。   以下内容是我们认为与上述三个误区分别有关的危险。   误区一:大数据技术会自行识别商机。 危险: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但这种投资所产生的回报非常有限。失败的技术布局往往是以假想这种新工具会自行产生价值开始。成功利用大数据能量的企业往往都是在重金投入大数据技术前,先将高级分析应用于少量高价值商业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有组织地实施解决方案,也获得了对于运营挑战的新认识,并渐渐了解其数据和技术的局限性。根据对于他们实际需求的理解,他们可以确定大数据技术解决方案的具体要求。(图1)   例如,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最近将其数据分析项目聚焦骗保问题。这家公司的骗保率激增,且由此产生了高额的调查成本。这个项目旨在以最低的成本减少骗保行为。为此,这家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以算出骗保倾向分数的文本挖掘算法。这种算法帮助这家公司实现了骗保分数准确性的增加。结果就是,需要调查的骗保案变少,节省了3000万美元的成本。在证明了高级分析的价值后,这家公司现在加大了对高级分析的技术和能力投资。   误区二:掌握的数据越多,自动产生的价值也越多。 危险:对于未经证实的数据来源过度投资,忽略了那些有价值的、接近真相的数据来源。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增长,获取和利用新数据的诱惑在不断强化。很多大型机构已经被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了,其中多数数据存储在筒仓内,不能轻易接触并连接。我们发现,成功的大数据之路往往始于充分开发该机构的现有数据。   从分析的角度而言,通常处理历史数据要比处理全新数据更容易。美国一家大型通信公司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家公司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希望创建一个项目,能系统地增加现有客户群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公司从既有的15个营销、服务和运营数据库中提取了200多个数据,为所有客户描绘出“高清晰”画像。这家公司利用这些画像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新员工培训、交叉销售和客户管理项目。   误区三:好的数据科学家会为你发现价值。 危险:现有组织还没有做好实现数据价值的准备。为了从大数据中持续获利,你需要打造出一个持续利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力量的运营模式。基于数据和分析团队的思考,成功的数据驱动业务可以让其组织、流程、体制和能力协调化,以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图2) 一家通信服务供应商创建了一种涵盖数据和分析团队、技术部门和一线职能部门(销售、市场、客户运营和产品开发)的合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商业智能团队(数据科学家、统计学、数据挖掘工程师)与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通过对海量的内部数据进行分析来解决具体问题。   结论 大数据革命已经扰乱了很多行业。某些数据驱动公司已经从这场革命中获取到重要价值,但很多传统公司正在迎头赶上。但光靠技术是无法弥补这一鸿沟的。那些能够实现客户数据分析承诺的公司通常遵循以下三个规则:   1、在投资大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前,证明你所在的机构可以将高级分析应用于解决一些高价值的业务问题。   2、在向新数据来源扩张前,先利用现有数据创造价值。然后再利用测试-学习的方法,向你的历史数据注入前瞻性数据   3、将运营模式赋能企业,特别是业务前线,使其快速行动,并对企业高级分析团队的洞见报有信心。   在大数据时代,那些遵守这些规则的企业将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关于作者: Eric Almquist和Tom Springer是贝恩咨询波士顿办事处合伙人,John Senior是贝恩咨询悉尼办事处合伙人。  
    资讯
    2015年07月13日
  • 资讯
    Linkedin 称其平台(领英洞察)发布者过百万 报告中显示,这些内容发布者每周生产文章超过 13 万篇,读者中约 45% 为管理者、VP、CEO 等高职位人群。多数内容触达 9 个国家共 21 个行业的专业人群。LinkedIn 内容发布服务于 2012 年推出,截至今年五月平台共有用户 3.64 亿.   If you’re not reaching, engaging, and monetizing customers on mobile, you’re likely losing them to someone else. Register now for the 8th annual MobileBeat, July 13-14, where the best and brightest will be exploring the latest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the mobile space. Business-oriented social networking company LinkedIn today announced that it has more than 1 million publishers posting content to the site. They’re posting more than 130,000 items each week, according to a blog post on the new metrics from LinkedIn executive editor Daniel Roth. “About 45 percent of readers are in the upper ranks of their industries: managers, VPs, CEOs, etc.,” Roth wrote. “The top content-demanding industries are tech, financial services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average post now reaches professionals in 21 industries and 9 countries.” LinkedIn introduced its publishing feature in 2012. The company had 364 million members in May.
    资讯
    2015年0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