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as
    访CAIDAO创始人: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eHR,而是重新定义eHR 让沟通变得简单忽如一夜春风来,传统eHR厂商去年以来相继实现弯道超车,多家企业高调上市,抑或成功引入大笔融资。 躁动的背后,不少高举SaaS大旗,颠覆传统eHR套装软件的声音不绝于耳,如“No eHR Go SaaS”!但概念之下,雷声大、雨点小。理由无出其二,市场接受度还不成熟,HR管理个性化程度高,市场还需培育等待……面对这样的辩论,HR们也是醉了。   6月 18日行业新秀CAIDAO召开媒体见面会,HRTechChina记者受邀参加。据了解,CAIDAO是一家HR+IT技术平台公司,为人才、企业员工、企业HR、企业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最优的成本效率的人力资源服务生态系统平台。公司掌门,拥有15年企业管理软件开发经验的Scott Yin在发布会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eHR,而是重新定义eHR”。   SaaS之争 “其实,eHR和Saas分属于不同维度的概念,两者的争论也就不具可比性。”采访一开始,Scott先给记者来了一段科普:所谓eHR是ERP中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代名词”,而SaaS则是服务的交付方式,有OA的SaaS,有CRM的SaaS,也有客户服务的SaaS。这种交付方式其实在很多年前也有过另外一个名字: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这是与按License(授权)售卖软件方式所发展到的下一个趋势。   那么问题来了。SaaS会取代eHR么?Scott认为,SaaS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他认为,从客户消费成熟度的角度来看,购买授权软件之后的需求变更之痛,财务成本失控,软件功能与实际解决HR遇到的实际业务问题总是那么的不匹配等等因素的综合都让HR管理者们希望eHR领域有些改变;而从IT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带宽,智能手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都让一套eHR系统可以变得简单,灵活,轻量,不需安装,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设备都可以访问。“需求催生市场,SaaS的产生变得理所当然。”   eHR之变 抛开概念因素,长期以来,业内有关于HR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讨论也从未停歇过。只因,IT技术变革速度太快,给HR管理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想象空间:商业模式、交付速度、支付方式、灵活性、HR体验、员工体验、老板体验、维护方式与成本……eHR厂商们在每个环节中耕耘劳作,试图呈现更人性化的完美体验。   “简单”之美 Scott大胆做出假设,将eHR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并将之赋予CAIDAO:让企业与人才的沟通变得简单。而这份“简单”,也是CAIDAO即将实现弯道超车的加速引擎。 那么如何简单?首先要搞清楚的是,eHR技术或产品到底是为谁服务?是解决企业HR要给老板呈报的几张报表的需求,比如Workday、SAP(包括SuccessFactor)、Oracle(包括Taleo)、IBM(Kenexa)等;还是解决企业HR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需求,比如用友、金蝶、施特伟、白金、嘉扬、万古、还有最近提出No eHR, Go SaaS的北森等;或是解决企业HR事务性工作外包的需求,比如ADP、CDP、中智、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亦或是解决企业HR与员工的互动、甚至与候选人的沟通的需求等等。越聚焦,越专注,才越容易接近“简单”。在人才重要性不断升级的当下,CAIDAO才到选择定位在优化企业与员工的沟通,让人才爽,让HR轻松,最终通过优质、有效地沟通,达到降低人才流失风险、提升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的效果。 “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不需要培训,注册即用的eHR平台;不单是功能使用,还包括行业模板、最佳实践和管理实践。”Scott说道。   前路曲折,未来可期,SaaS与eHR将为人力资服务行业带来更多的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saas
    2015年06月24日
  • saas
    SaaS历史:第一家SaaS公司的卓越历程 导语:一起看看,第一家SaaS净收益是如何从-100%变为积极净收益,创造优秀财务业绩? 本文作者是Redpoint Ventures 联合合伙人汤姆斯 汤古茨——主要关注软件投资领域。加入Redpoint前,汤古茨曾任Google 广告投放项目经理一职。完成机械工程本科与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后,汤古茨与朋友共同创立一家小型SaaS服务公司,主要针对法律事务所提供SaaS软件支持服务。 第一家SaaS初创公司最早以一个套装软件公司起步。该公司起初在电脑软件商店售卖付费软件软盘和CD-ROM,随后首次改变业务模式,直接向企业销售软件许可证。通过这种经营模式,该公司在1998年上市,但不久出现2001年的暴跌,该公司的市值总额只有800万美元。   因此,该公司又再次变革,发展成为一个纯粹开展SaaS业务的公司,向任何拥有浏览器的人销售软件。十三年后,该公司在2014年创造了超过6亿美元的年收入,并以83亿美元的价格被SAP收购,创造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SaaS收购案。此外,该公司还是极少数能同时实现积极收益和现金流收支平衡的SaaS公司之一。这家公司就是Concur,一家差旅费用管理服务商。   SaaS的历史不是很长。但Concur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代表一个开创性的征程,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公司的创始人通过不懈坚持,最终建成了一个创造新行业的公司。第二,Concur公司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机制,来比较许可证软件和SaaS服务的商业模式。   上面的图表描述了Concur公司在三个不同时代的收入,时间段从1995年延伸到2014年。当该公司转向许可证软件业务时,其年收入为200万美元。在随后的五年里,也就是在转换到SaaS服务的2001年之前,Concur的年收入迅速增长到约4100万美元。Concur在2005年完全过渡到云时代(Cloud era),公司的年收入也随之在2014年猛增到超过7亿美元。 Concur公司的毛利率在云时代后期达到最高值。在CD时代,磁盘的读写、包装、运输和存储费用,以及需要支付给零售店的佣金,让毛利率低于40%。许可证模式让毛利率增长到60%多。在许可证时期,专业服务(培训和定制)占据了企业主要的销售成本(COGS)。在云时代,规模化经济让Concur公司得以一直保持高毛利率,在2010年达到约72%。 让我们转向盈利能力(净收益)。Concur公司向SaaS服务转型后,净收益也从小于-100%变为积极净收益。 几乎与此同时,Concur实现了现金流收支平衡(CFBE)。同时实现现金流收支平衡和积极的净收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证明了该公司商业模式和团队管理的实力。   Concur创始人兼CEO在谈及公司的历史时说道,“我们发现只有正现金流是不够的,我们也想创造收益。这迫使公司严格要求自己......盈利经营为我们的弱项带来了希望。如果我们在发挥自己专长的同时,也能够关注我们的弱项,我们将会变得无懈可击。”   很少有企业能够在巨大的商业模式变革中生存下来。Concur在两轮变革后愈发繁荣,创造了优异的财务业绩,并从一开始就处于创始主导地位,能做到这些非同寻常。
    saas
    2015年06月16日
  • saas
    SaaS初创企业利润真的低于以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里,SaaS上市公司收入中位数下降约为70%。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导致呢?个人用户群扩大,销售周期缩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都不是。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到SaaS上市公司每用户平均价值(ACV)毛利的变化趋势。首次公开募股或者临近IPO时,处于(收入中位数)水平的公司,无论做出怎样价格调整,毛利率仍保持在70%左右。   但是,同拥有10万美元平均用户价值的初创公司相比,早期那些拥有低于5万美元平均用户价值的SaaS企业(在公开募股1-4年之前),却往往获得更高的毛利润。   与提供低价位产品(服务)的企业不同,SaaS 企业则以捆绑销售方式将服务软件与售后软件使用培训课程相结合,最终可以推出高达10万美元的长期服务合同 。多数专业服务机构通常都在零毛利边缘上挣扎着。   当专业服务企业收入占有50%以上的整个收入来源时,这些低的可怕毛利数字极大的打击了整个行业的信心。 图二   那么,现在一起来看看SaaS企业用户平均价值真实利润数据。处于(收入中位数)经营水平的SaaS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时,一般能够保持7%-10%的净现金流。但是,高定价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则以较低现金流维持经营。临近IPO时,无论持有怎样的现金流,在统计学角度看,所有公司现金流变化会趋于一致(界限不分明),见图二。   尽管在IT消费化的促进下,SaaS服务定价下调不可避免,但初创企业仍然在探索更加有效,获利更高的方式得到持久性增长。   本文作者为Redpoint Ventures 联合合伙人汤姆斯 唐古  
    saas
    2015年06月08日
  • saas
    SaaS企业级市场又掀投资热浪,源码资本押宝微信企业号第三方服务商 导语 美国的互联网市场一直分两大块,一个是消费级市场(TO C),一个是企业级市场(TO B),两者的市值比例大概是6:4。在中国,这个比例被扭曲的很厉害,可能是20:1。美国的企业用户相对而言更成熟,信息化程度更高,而中国则是另一幅光景。好消息是,中国的企业级市场这两年开始热起来了。   Mobil时代,saas的春天 2015年,伴随着全球企业级市场的回暖,微软和Oracle竞 购Sakesforce的传闻。加上国内两会总理报告中提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股汹涌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潮蜂拥而至。在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创业将成为一种常态,这些创业公司为SaaS企业提供了最好的收割机会。此时此刻的SaaS厂商们,也开始受到资本青睐和疯狂追捧。   近期,北森、万户、金蝶、今目标、客如云、Udesk、等传统软件厂商和SaaS软件厂商们,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纷纷和资本结缘,打造属于自身研发的移动管理软件成为必不可少的勾选题。   5月22日,微信企业号首推案例合作商,畅移(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获得了来自源码资本的Pre-A轮投资,据悉本轮投资估值为一亿元人民币。   作为投资了趣分期、PP租车、一亩田等TO C业务的源码资本而言,这一次进军TO B的企业级服务市场,尤其是投资基于腾讯微信企业号研发和运营的第三方服务商,原因何在?   首个微信企业号服务商,喜逢资本垂青 “畅移信息”正式运营始于2014年9月,与很多创业项目不同,这是一个完全基于微信企业号开发的创业项目。微信企业号面向的是企业,服务的也是企业,并且全部在微信这个平台上实现。用畅移信息COO胡瑛的话说,“现在微信是全民皆用的工具,那么企业为什么不去用好它呢?”   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近一个月在不同场合放出将腾讯“半条命“交给合作方的豪言,希望和大家共建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在2015年的上海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企业号商务负责人坦言,“企业号完全可以与服务号进行融合,建立企业内外部连接,成为o2o重要的支点。”畅移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实现两者的连接。自从去年9月份企业号上线后,目前畅移信息在线注册用户已达近2万家,深度合作品牌客户数十家。综上所述,源码资本决定对畅移信息进行Pre-A投资。这也是风险投资领域首次豪赌基于微信企业号的服务商。   微信+时代,助力传统产业移动互联网化 2015年5月13日,在亚洲数字营销领域的专业奖项——“亚洲之龙”(Dragon of Asia)评选中,哈根达斯中国凭借2014年的线上表现首次摘得“亚洲之龙:卓越表现奖”。组委会评定的获奖理由之一就是将传统CRM与微信全面升级打通。而哈根达斯获得的荣誉和成绩,都和畅移信息密切相关。在微信企业号的官方首推案例中,“哈根达斯·巡店宝”赫然在目,而该案例的缔造者,就是畅移信息。   对于外企来说,对细节的管控向来十分严格,尤其对于像哈根达斯这样的知名零售企业,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门店,如何高效地检验各个门店在陈列上的规范性问题,过去一直是个难点。   为此,去年年底,哈根达斯找到了畅移,经过3个月畅移团队的奋力开发,一款名叫“巡店宝”的应用由此诞生。“利用这个应用,巡店员可以随时利用手机的微信企业号填写信息,拍摄照片,而所有的巡店数据和现场照片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个门店店长、区域经理手上,速度非常快。”胡瑛透露,自从使用“巡店宝”之后,哈根达斯巡店员的工作效率至少提升了15%以上。   产品迭代服务升级,让SaaS市场回归初心 畅移信息COO胡瑛接受访问时提到,公司获得源码资本投资后,未来半年的核心将放在产品迭代服务提升上。国内SaaS领域一直存在一种怪象,那就是“重销售轻服务”。为了获得财务指标的完成,很多厂家都在拼命的发展代理商,许以重利,结果很多代理商往往为了获取个人/公司利益,对采购了SaaS软件的客户后续服务置之不理,很多服务条款只是纸上谈兵,不仅客户受损,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及其不好的影响。   采访结束前,胡瑛提到,虽然畅移为企业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并非免费,但是为了扶持传统企业转型,以及响应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和“万众创业”,让他们去更好地去感受移动互联网,体验各种使用场景,在获得投资后,公司所有的股东和管理团第一时间提出:为一万家30人以下的微小型传统企业和创业型公司,送出三年免费使用权的畅移营销云内控管理套件。胡瑛说,这也是畅移想要为中国的传统企业转型提供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技术精英和运营高手加盟畅移信息,大家一起来做大这个蛋糕,一起来帮助中国传统企业体验移动互联网“贴地飞行”的快感。 本文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505/OwyW0MQmSqMPS4jt.html 来源:雷锋网
    saas
    2015年05月25日
  • saas
    企业SaaS服务未来如何更好存活发展? 本文作者:Sapphire Ventures的行政总裁兼总经理Nino 和副总裁Rajeev Dham。 (编译:Trinity)   虽然云储存服务商Box在业界大获成功,但它的创始人Aaron Levie(阿隆·列维)却只是谦逊地认为,他只是在在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做了一点与一般公司略有不同的业务罢了。但是当他与投融资服务平台Storm Ventures的Jason Lemkin在SaaStr的年会上谈及此事时,Aaron Levie却毫不掩饰地大胆承认他对这个世界作出的巨大改变。   尽管在接下来的访谈中Aaron Levie会有所保留,但是他还是指出了SaaS业务的最终需求,那便随着公司的发展,必须去适应用户不同的需求。而且当时的现实情况便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真实验证。   在业务的初期增长阶段和业务规模扩展阶段,为了让SaaS业务能够平稳地渡过不可避免的业务鸿沟期,必须拥有良好的企业就绪程序以及走向市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相反的是,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年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小于1000万美元的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他们开始将其重心放在出售小部分的股权给小型或中型的公司,细化公司部门和业务范围,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与公司高层领导讨论时逃避讨论一些核心的业务。   我们可以看一下云端营销软件公司ExactTarget,它是早于Sapphire Ventures面世的一个优秀公司。它最初就是通过在一些像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出售洗衣机之类的业务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种营销模式在获取有效的客户、超高的发展速率和早期的快速增长方面被普遍应用。传统的经验也支持了这种在企业内部向客户销售的趋势。   然而这种“自底向上”的模式只能在早期的快速发展中起效,如果SaaS 单单只将重心放在企业文化和公司组织的模式上,那么最终难以避免这样的结局:在努力扩展公司业务增加年收益时,他们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难以在最初的接受者基础上扩大受众规模。   因此,在增加销售额,扩大市场,优化组织,留心实践时同样包括了一项策略,那就是能允许用户最终能无缝地与“老派公司”的技术相结合,这也是为了保持公司的增长和满足向其他的组织出售大型的结构体系时一些繁杂的要求。   为了扩展业务,一些增速很快的SaaS 公司最初总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向先行者(early adopters)出售所谓的“下一代”产品。这些人便是他们在初创公司的同事、科技生态系统里的创业投资家或者是拥有大量资产的独立个人。最近在我们公司的博客上关于初创公司臃肿的客户基础这个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们注意到一些收益在3千万到5千万或者更低的公司有大量冗杂的法律条款需要遵守,并且为了保持高速的增长,他们必须同时增加足够分量的小单生意,这在企业的初期发展阶段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这一点而言,很多公司开始意识到,过去简单的工作模式不能让他们得到长远的发展。于是他们开始寻求更多的销售工程师,并且将它出售给大型的企业。如果公司已经拥有了一个更传统的GTM基础构架的话,那么他将可以下一轮的发展中拥有良好的表现。   所以一个优良的销售团队、专业的服务机构、忠心的员工和客户经理对公司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能帮助公司及时满足大型企业客户的一切要求。   营销策略 我们可以说,营销流程的变革和营销技巧的转变对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最初,内部销售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但是,如果想达到更高水平的结构体系,一个更加多领域化合策略化的营销手段(包括那些亲历亲为的合作者)和对特定公司客户要求的透彻理解都变得格外重要。   当业务规模有所增长时,公司用户可能已经开始愿意为购买软件而自掏腰包了。这使得一些大型的 IT公司在用户购买产品前需要审查自己公司的财政预算和安全标准。同时也需要适当打造一个更加复杂多样的营销团队,这些人更好地了解怎样与大型企业洽谈一些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型企业大多拥有多样化的购物中心和购物区域。当有什么突发事件时,这样就可以一起提供更高水平的补救措施。   我们希望这些出价昂贵的销售团队能够在营销策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希望他们昂贵的工资能和他们对每一个客户需求的透彻了解程度上成正比,也希望他们能解决掉客户的核心问题。所以我想再提一次,更庞大的业务规模就要要求有更高水平的配额相符,因为这一部分配额需要与一些经验更丰富的员工。   另外,雇佣成熟老练的面向企业的副总裁负责销售和负责营销管理的专业律师简直就是完美的组合。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把雇佣一些传统的一线或二线的售货员看作是公司成长或者衰退的信号,而是应该当作是明智之举。这种营销组织能够保证公司在下一轮的增长中随时待命。要知道,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示合格的企业范围执证可是SaaS 公司的发展命脉。   最后,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个公司的CEO的角色一定是让公司从基于产品型的模式中转变过来,给内部销售人员提供定期的更新。同时在分配给大型公司的客户的时间和精力上花多点心思。   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成为一个“面向企业型”的公司意味着公司要拥有一套服务组织,它能够充分支持大型的高技术个性化客户,这其实并不是坏事。在企业文化里,如果想考虑周全的话,不可避免地会投资年收益的15%至 25%比例在专业的服务方面上。向大型企业出售商品时可能会需要更多的落实政策,集成方案,训练计划,入职培训等,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管理层次的持续性支持。   客户管理不容忽视 显而易见,说服公司在广告上有所投入,这远比说明广告对公司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带来的挑战要大。   当公司处于早期阶段且可使用资金较少时,或者更有甚者,从已有客户处得来的资金同样会有很多要求,比如说要求成功的客户拥有“活跃的策略对话”等。Aaron Levie指出拥有了多样化的组合后,通过这个组织,客户可以享用到更多的产品。   而且,除了成为公司最出彩的销售人员,公司的CEO同样需要站在销售管理的最前沿。就算是走在路上,他也应该将心思花在如何赢得客户。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快速发展的下一代SaaS公司将来传统的技巧视为是不好的行为。   并且,在简单地施展早期的增长策略时会与构建企业文化和精神状态相悖,他们两者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以至于在后期重新接受以前掘弃的规范时会变得尤其困难。   最后我想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完全走向市场的营销战略是独一无二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是我们却是确实相信软件服务的CEO应该不懈追求构建一个几十亿规模资产的SaaS公司。他应该有意识相应地将这种文化上和基础建设上转变联系起来。   所以说在开始阶段,在更加成熟的途径实施道路上一定小心不要树敌。因为运用发展历史更加传统途径的公司可能正需要一些小公司的牺牲来满足他们的超速增长,以此来不断扩大 SaaS公司的业务。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saas
    2015年05月11日
  • saas
    大势不可逆,伪SaaS成了传统软件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拜伦斯  来源:猎云网 注:  在企业级服务成为当下资本新热土之下,围绕saas服务涌现大量项目,在蜂拥而上比拼口号的厮杀时,还需沉下静思,哪些是伪需求伪服务,市场的真正需求。以下为长期关注研究企业软件、企业SaaS服务的拜伦斯投稿:   中国有句老话叫,“顺势而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与趋势的对抗终究只是枉然。   外贸软件行业也是如此。   在与代表SaaS趋势的后起之秀的对抗中,那些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仅没占到一丝便宜,反而成了“朝三暮四”的形象代言人。   我们不可否认,传统外贸软件公司曾经也是这个行业的推动者。然而手机巨人诺基亚都已轰然倒下,何况产品生命周期更短的软件行业。产品陈旧、模式老化,除了“我资历更老”外,他们真的已经拿不出任何可以和朝气蓬勃的SaaS公司来比拼的资本。   于是,唯有“变”。   “我们免费啦”,“新用户免费使用一年”,“**与阿里云强强联合”……那些昨天还在鼓吹自建服务器更安全,一分价格一分质量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一夜之间纷纷成了saas模式的“拥护者”。   其实,与其说是拥护,不如说他们是真的害怕了,这些久经商场的老板们,不会不知道趋势的不可逆。放不下的唯有“利益”,从传统软件模式过渡到真正的saas软件,这其中需要割舍的“利益”是巨大的。他们一直在采用拖延战术,在不变或者微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延续更多销售合同。   所以,多家传统外贸软件公司突然向SaaS示好的背后,会不会只是一种变相拖延的战术呢?   在某家老牌外贸软件公司的内部动员邮件中提到:时代变了,今后要遵循互联网模式,要免费;先免费一年,等积累了用户量之后就不愁赚钱,当务之急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这样“血战到底”的宣扬固然“可歌可泣”。但是要把免费就等同于互联网思维,是完全没有理解互联网的真谛。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体制上的变革,是由内而外的。免费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saas产品的本质是“轻和快”,快速的产品迭代周期,没有任何升级成本,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云计算是必然的选择。   回头再看看如今转型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得不说只是一种“伪SaaS”。他们选择仍需要单独维护升级的私有云服务器,因此无法做到产品的快速迭代。相反,这只不过是继续销售过时产品的延续而已。另外,所谓的一年免费,完全免费,也只是销售模式上变换。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软件公司,只不过披上了一层“伪SaaS”的新装。   风水轮流转,在商业上新的模式代替旧的模式,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作为传统软件公司,既然知道saas趋势的不可逆,为何不像四十岁的老鹰一样,狠下心磨去旧喙,扯下羽毛和指甲来一次蜕变和重生呢?相反,如果一方面舍不得彻底割舍眼下的利益,一方面又眼红SaaS公司的成果,不伦不类的转型只会是最后的挣扎。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saas
    2015年04月27日
  • saas
    SaaS界最具“钱途”独角兽Slack的中国小伙伴在哪里? 把Slack称之为SaaS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只独角兽,美国资本市场那些“有钱任性”的人都在高度关注SaaS领域和这个亿万量级的市场,而Slack则是他们公认的最有“钱途”的未来之星!毕竟,没有投资人甘心错过下一个Apple、Microsoft或者Google。那么,中国的把Slack在哪里?为什么还没有爆发? 把Slack称之为SaaS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只独角兽,我想应该不会有人有任何异议。这只SaaS界的独角兽,正在以令人乍舌的速度成长。   1、2014年2月正式推出,首日就有超过8000家公司注册; 2、随后不到一月,以2.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4275万美元的融资; 3、同年10月末,融资1.2亿美元,估值高达11.2亿美元,正式成为独角兽俱乐部成员; 4、2015年4月17日,Slack正式宣布以28亿美元的估值,在新一轮的融资中获得1.6亿美元投资。   再来看看Slack背后的“金主”们:DigitalSkyTechnologies、HorizonsVentures、InstitutionalVenturePartners、SparkCapitalGrowth、AccelPartners、AndreessenHorowitz、GoogleVentures、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Social+CapitalPartnership等等,除了大牌,就是更大牌。更重要的是,之前所有的投资者都参与了近期针对Slack的融资!简单来说就是:美国资本市场那些“有钱任性”的人都在高度关注SaaS领域和这个亿万量级的市场,而Slack则是他们公认的最有“钱途”的未来之星!毕竟,没有投资人甘心错过下一个Apple、Microsoft或者Google。   那么,Slack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呢?Slack的自我定位是“邮件杀手”,希望解决邮箱常被塞爆而又会忽略重要邮件的问题,将沟通方式聚集到一个平台,邮件、IM、短信、类似Yammer的工具、企业内网和Wiki等都能在Slack找到,完成“企业级IM+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此外,Slack也整合了Twitter、Zendesk、Crashlytics和Heroku等服务,将它们的通知提醒、Bug追踪等数据融入到公司内的信息流中。   国内是否有模式一样或相似的公司?笔者就在这里为各位盘点一下国内SaaS领域的几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并与Slack做一个简单对比。   Teambition与Worktile属于团队协作工具,以任务为核心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主战场在Web端。可监测项目实时进度、各子项目完成情况、每个成员具体的工作内容等,当出现任务超时等意外情况时,可找到问题出现的地方及相关负责人,并以组建临时小组的方式进行在线讨论,制定解决方案。   纷享销客与销售易属于销售人员管理工具,主要为企业解决销售人员大部分时间不在公司办公的问题,主战场在手机端,通过地理位置管理、客户资料管理等方式,对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同时加强其与公司内部的即时沟通能力。   imo班聊属于企业级沟通协同平台,为企业提供员工工作的统一入口,实现了PC手机一体化。提供“企业级IM+任务协作+SaaSOA+统一搜索”的产品服务,用户可以通过imo完成单点登录、一站式工作平台入口,移动/桌面一体化,公有云+私有云。同时,企业无需进行专门部署及维护,下载并注册即可使用。   Teambition、worktile、销售易和纷享销客属于工具型软件,imo班聊和Slack属于平台型软件。可见,与Slack模式最接近的是imo班聊,两款产品的差异之处在于Slack在办公应用之外还集成了Fackbook、Twitter等社交应用;而imo班聊是一款无娱乐的纯办公产品,移动端与PC端已经打通,并且拥有较好的跨屏办公体验。另外,如果说Slack做的是“沟通+协同”,那么imo做的就是“沟通+协同+X”,这个X连接的是更加广阔的服务市场,比如商旅机票、酒店预订、订餐、叫车……等等。   综上,无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国内都有与Slack非常接近的具有独角兽潜质的企业,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像Slack一样爆发呢?   B端市场从来就不如C端惹人关注。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大洋彼岸还是在国内,无论是之前的PC互联网时代还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面向B端的产品从来都不像面向C端的产品那样容易引起用户的尖叫与自发传播。比如阿里巴巴刚开始做的就是纯B端的业务,但是真正让阿里巴巴红遍大江南北的是后来才有的“亲”、“双11”、“剁手党”等等背后的淘宝、天猫、支付宝。晒账单的朋友圈消息你可能已经见的烦了,但是你见过晒公司业务(当然这里是指非保密的)的吗?当一个产品缺乏用户自发传播的基因的时候就难以得到足够的曝光度,大部分投资人看到它以及和它相关的信息的机会就相对少很多,当然真正去研究的就更少了。   市场环境发展滞后于美国。众所周知,美国的B端市场一直领先于国内,除了互联网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B端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基础设施,比如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度,还有就是大多数用户(也就是公司员工)的习惯的养成,缺一不可。比如笔者前文提到的几款基于移动端的产品,试想一下如果智能手机的普及度不够高,那么产品再好也不会有市场。再比如,如果一家企业从来没有用过OA、IM、ERP等办公软件,甚至企业的管理层也没有打算使用,那么对于服务于B端市场的企业来讲,发展壮大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可能是导致到目前为止国内SaaS界没有独角兽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好在最近几年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加之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成熟以及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国内的SaaS界开始逐渐受到投资界及媒体界的关注,并且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拿到了不同额度的投资。换句话说,SaaS界的寒冬已经过去了,开始变得“热”起来了。随着大量资本的不断注入,媒体关注度的提高,服务于B端的企业就要开始拼自己的“硬实力”了,产品、团队、商业模式等等,都将成为能否制胜的关键因素。但是无论如何,国内SaaS领域出现一只像Slack一样的独角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问题来了:Who & When?毕竟,没有投资人甘心错过下一个百度、腾讯或者阿里巴巴。   (本文作者庐陵子村,微信公众号:书客,ID:shukewenzhai,独家首发钛媒体。)
    saas
    2015年04月23日
  • saas
    SaaS界的下一匹独角兽:为HR包办杂活的Zenefits Zenefits 是一家坐落在旧金山的初创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一站式云 HR 管理工具,简单地说,就是让 HR 杂活更简单便捷,包括员工的入职和离职手续办理,工资和福利发放,保险和退休基金办理,缴税缴费,专利追踪等等。   据 Crunchbase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3年, Zenefits 先后于2013年6月获21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14年1月获1500万美元 A 轮融资,2014年6月获6650万美元 B 轮融资。在最近两轮融资中,Andreessen Horowitz 都有参与。   和 Uber 一样, Zenefits 在推广过程中也受到了部分地方政府的管制。据Forbes 报道,在美国犹他州, Zenefits 一度被判定为非法,罪名是不正当返利和诱导用户。罪名的由头是, Zenefits 免费提供保险办理的入口,如果用户通过 Zenefits 办理保险,保险公司需要支付给 Zenefits 5%的佣金。这样一来,绕过了保险经销商。保险经销商控诉称,由于 Zenefits 是免费软件,这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幸运的是,两周后,犹他州撤销了禁令。当然,这是后话。   据 TC 爆料, Zenefits 正在寻求新一轮的融资,融资额将介于3亿到5亿美元之间,并一举跻身独角兽俱乐部。   几周前,线人称, Zenefits 的估值区间还在20亿美元至30亿美元。而几周后,估值已攀升至30亿美元至40亿美元。也难怪,同为 SaaS 公司,同由 Andreessen Horowitz 投资,上周,企业内协作软件 Slack 融资1.6亿美元,估值在28亿美元。 Slack 半年内估值翻番, Zenefits 一年内估值增7倍,这两家明星公司的路径如此相似。   Zenefits 是增长速度最快的 SaaS 企业之一。成立不到3年, Zenefits 的本财年的总营收有望逼近1亿美元,GAAP 营收超5000万美元。不过,营收增长的同时, Zenefits 的开支也很大,本财年的总支出有可能超过1亿美元,入不敷出。截至2014年底, Zenefits 员工数约为500人。今年,这一数字可能翻两番,扩招的员工将主要在销售和营销领域。   TC 称,新一轮融资将由一部分来自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典型风险隔离机制)。此前据WSJ报道,在硅谷,SPV这种投融资形式近年来明显升温。   考虑到 Zenefits 的烧钱速度,即便这一轮融资额十分可观,在不太遥远的将来, Zenefits 还将再次融资。   来源:36氪  作者:胡卷卷
    saas
    2015年04月23日
  • saas
    差旅费用是企业大头支出,宝库在线希望能用SaaS方式来帮企业做好管理 据统计,2013年中国企业每年花在差旅上的费用超过两千亿,占全球四分之一,2016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差旅市场。而差旅成本也是中国企业非生产材料采购环节支出最大的一块。但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进行流程管理的优化,以及根据数据报表即时对下一阶段做调整,所以在差旅出行上造成一定浪费,而这正是差旅管理SaaS宝库在线想改变的。   作为一个差旅管理SaaS,宝库在线有以下三个功能点: 1. 前端管理。差旅的流程一般很长,从事前员工的申请、公司的审批,到事中的采购、出行,以及事后的报销结算,通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同时由于企业OA不外连,所以很容易造成管理和采购环节脱节,因此宝库通过互联网将这些环节都统一在了一个SaaS平台下,节省行政人员与员工沟通的时间,优化整体效率; 2. TShop采购平台,即供企业采购的后端。由于宝库此前为多家航空公司开发内部管理系统,所以这里可以做到和国航、海航等航空公司系统直连,让企业直接批量向航空公司进行采购。当然,还有很多企业原本便有自己固定合作的供应商,所以这里宝库也可以帮助企业接入机票代理商,进行机票预订。而除了票务外,宝库也可以提供住宿预订等其他差旅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宝库在线在筛选供应商时,会将其合规性作为首要考虑标准,虽然有的票代公司价格更优惠,但会因为其不规范的操作而导致企业最终面临退票等方面的财务损失,所以这个环节保证供应商的合规性会在价格因素之前作为更重要的考虑指标。 3. 深度数据报告。每一次差旅的背后,都有值得总结的数据,宝库就想把企业在差旅上支出的费用做个统计以及对比,来告诉企业哪些方面是还可以优化的。比如说,有很多企业会认为低价票因为无法退票,所以反而会造成损失,因此长期定高价票,但事实上,宝库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果企业买价格适中的票,一年可以节省200万,而其仅需要为退票支出5万的成本,如此一来企业便可以根据事后的数据总结看出自己可以优化的方向。   而上面所说的这种方式,仅为数据后置的方式,如果未来数据量大了之后,宝库有可能做到数据前置,在企业采购前就给其合理建议,同时也能针对性地告知供应商如何制定自己的价格体系是合理的。 目前,宝库在线的服务对象都是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每年的采购量大、和人员的沟通成本高、流程复杂,所以会更需要这类差旅管理的SaaS辅助。但对很多小微企业而言,并不需要庞大的系统功能,所以宝库在线很快也会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让员工可以方便快捷地订票,同时也能让企业老板透明地了解公司差旅支出状况。 盈利模式上,宝库在线目前是按SaaS的收费方式(即流量付费)来进行营收,而如果企业内部有对接OA、ERP等需求,宝库还会提供增值服务。至于未来,宝库在线还希望可以融进更多目的地的产品,当有用户通过宝库出差之后,他们在目的地进行的一些活动、甚至是在当地的旅游产品,也可以在宝库上来预订购买。 至于差旅管理SaaS的难点,宝库在线创始人王雪松说,还是中国企业对SaaS的接受程度吧,当然目前来看已经有不少企业乃至央企都已经有此意识了。而和航空公司系统直连的准入资质则是其他公司的一个进入门槛。   此前宝库在线已经获得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宽带资本和亚信联创。值得一提的是,和宝库相似的国外公司Concur,在去年9月以83亿美元被SAP收购。   来源:36氪  作者:苑伶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saas
    2015年04月17日
  • saas
    SaaS的春天,新时代来了! 浓缩观点 硬盘价格的持续下降,导致了磁带这个存储介质退出历史舞台;智能机价格的下降,导致了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十年后云平台价格的下降,为SaaS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此外,创业潮、企业级软件市场、固有的行业进入壁垒都将有助于SaaS的复兴。 第一次听说“云”的时候还是出自几年前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一名互联网公司技术人员之口。当然,云计算的概念要比这早得多,云计算最早出自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之口,当时是2006年。 但是,直到2010年,云计算依然充满质疑,我们能看到的云计算似乎只存在于IBM、微软、亚马逊、惠普等巨头们的公关文章中,真正能够落地的并不多,甚至很多人要去理解云计算的时候,还需要分“广义”和“狭义”,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我们真正能够触碰到云计算的时候,还是在SaaS这个概念出现以后。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虽然SaaS是云计算其中的一层应用,但是SaaS的概念曾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存在了若干时间。 到了2013年作为云计算三种不同业务的IaaS、PaaS、SaaS,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IaaS(基础构架即服务,典型代表阿里云)的收入还是占据大头,而PaaS(平台即服务,典型代表Force和GoogleAppEngine)陷入了定位不明确的困境,SaaS(软件即服务,典型代表salesforce.com、多备份)则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好,SaaS的这个起步阶段即将结束! 2013年年底,亚马逊正式宣布公有云服务AWS(AmazonWebService)通过与宽带资本旗下云基地的战略合作在中国的落地,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是拉开了各云平台之间打响的价格战。所有商业的改革,价格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这是就像互联网的摩尔定律说指出的那样。 硬盘价格的持续下降,导致了磁带这个存储介质退出历史舞台,变革了存储方式;智能机价格的下降,导致了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十年后云平台价格的下降,为SaaS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以云端数据备份提供商多备份为例,其1G数据云端的成本仅为0.5元人民币。 此外,创业潮、企业级软件市场、固有的行业进入壁垒都将有助于SaaS的复兴。 1、企业级市场的回暖 企业级市场的回暖首先要感谢这一波来得比80年代那一次还要凶猛的创业潮,创业似乎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创业将成为一种常态,这些创业公司为SaaS企业提供了最好的收割机会。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显示,2014年3月—12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69万户,注册资本(金)18.53万亿元。其中,企业323.51万户,同比增长48.76%,注册资本(金)17.07万亿元,同比增长97.0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06万户。 此外,在O2O大热的当下,垂直细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服务型的SaaS企业提供了更快、更准确的切入点,纺织、美容美发、建筑等行业SaaS做得风生水起,更个行业间SaaS基于API的合作也越发的紧密和简单。 2、企业级软件应用需求的形成 在国内,作为SaaS产业基础生态的云计算产业已经基本搭建完成,而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概念推动下,企业级软件市场的形成。未来,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有SaaS的身影,从销售自动化方向的CRM、数据管理的云端服务、简洁的商业流程管理、客服系统等。 另一方面,企业软件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变革:软件可以租用,可以按需购买,而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软件不在需要下载,以往的客户端需要解决的事情,一个页面就可以搞定,越来越多的用户和SaaS服务商都在强调安全的问题。软件定义一切,而SaaS定义软件。 3、进入壁垒 其实很好理解,有云就要有服务器,有服务器就要有备案、监管等。SaaS业务无论自是自建服务器还是使用公有云平台,都需要IDC托管服务,对这一块国家有明确的政策监管,国外企业要想在中国境内从事类电信服务,必须要在国内有商业存在,且占股不得超过51%。 所以才会有微软+世纪互联、SAP+中国电信、亚马逊+中云、IBM+首都在线这种奇葩的组合。这事儿知道就可以了,不再细说了。 去年年末,Oracle尴尬的宣称自己是全球第二大SaaS公司,而第一名,正是其一首培养出的竞争对手:Salesforce.com,虽然后者已经早已超出了SaaS的范围,但是SaaS界却任然有他的传说。 Salesforce.com目前的市值超过400亿,相当于Oracle的1/4,年收入50亿,我说的可是美元!SaaS的成功已经获得了巨头们的关注,相信未来,国内一定出现Salesforce.com一样SaaS不再是梦想,耐得住寂寞的SaaS创业者们,收割的时代即将到来。   来源:钛媒体   作者:又木呈禾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saas
    2015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