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印象笔记推出Android 7.0版,功能设计翻新,增加群聊功能 笔记应用印象笔记(Evernote)刚刚对 Android 版进行了重大升级,7.0 版的 app 在设计引入了更多的 Material Design 元素,同时功能上也引入了群聊等协作特性。   印象笔记 Android 7.0 版设计以 Android Material Design 为指南进行了重大改进,界面更加扁平化,色彩更加醒目,字体也变得更加好看。此外也根据用户反馈对界面设计进行了调整,如采用了阴影及深度等触觉要素以及动画来提高可用性。按照设计师 Adam Glynn-Finnegan 的思路,每一个 UI 元素都放置在不同的层,所以在设计 Evernote 并不把 app 视为一个屏幕,而是许多独立层的交互。总的看来,7.0 版的设计在秉承了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原则的同时也保持着 Evernote 的一贯特色。 各版Evernote的演进   在功能上 Android 7.0 也吸收了 PC 版的协作特性:群聊功能。点击笔记视图的共享笔记按钮后你会发现界面增加了到群聊的入口,从而令协作体验更加自然。 分层设计   新版的 Android Evernote 还对快捷笔记的定制化进行了改进。长按“+”按钮即可添加或者删除新的自定义“+”按钮。更新还增加了对重命名和删除标签的支持。此外性能上也有所改进,还修补了前版的一些 bug。 简洁的编辑界面   留心的用户可能会发现 iOS 版与 Android 版存在较大的差异。Evernote 解释称这是为了显示出各自平台的独特性,而只有根据平台的特性进行的设计而不是雷同才不会导致 app 陷入平庸。   来源:36氪  作者:boxi
    硅谷
    2015年03月13日
  • 硅谷
    微软与edX合作推出 IT 课程,MOOC 平台纷纷转向职场教育 近日,edX 宣布与微软合作,将从 3 月底开始陆续推出 7 门技术课程,课程老师来自工作在微软的一线工程师,内容主要是 IT 技能的学习,包括云端管理到编程语言。   所有的课程都会将使用微软提供的开发软件,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自微软的专家将全程参与,为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估,以及在 MOOC 平台上进行编码演习等等。在 edX 主页上,我们可以看到这 7 门课分别是: Programming with C# Introduction to TypeScript Introduction to Bootstrap – A Tutorial Querying with Transact-SQL Building Cloud Apps with Microsoft Azure – Part 1 Introduction to Office 365 APIs Windows PowerShell Fundamentals MOOC 平台和企业合作,edX 并不是头一家。在今年 2 月份的时候,Coursera 宣布与 Google,Instagram 以及 500 Startups 合作,引入企业资源,为用户提供第一手的科技职场教育。   MOOC 的下一步是什么?答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 MOOC 平台开始引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在其中 IT 教育便是领跑者。而对于微软来说,与 edX 合作不仅仅是要圈住那些潜在的人才,还有一点就是努力地推广搭建在微软平台上的 IT 工具。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edsurge.com, edx.org]
    硅谷
    2015年03月12日
  • 硅谷
    谷歌强推云存储服务Nearline:3秒读取,1美分/G 谷歌于周三公布其云存储近线服务,每月只需1美分/G,即可在三秒内读取数据。   · 近线存储小课堂: 名词解释:近线存储(Nearline Storage)指的是将那些不常用到,或是数据访问量不大的数据存放在性能较低的存储设备上。不过,这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寻址迅速且传输率高。 特性要求:内置性能低、访问性能高、容量大 举个例子:长期不用的文件归档。 谷歌用一幅图表说明了新服务的优势所在: 谷歌云平台总监Tom Kershaw认为这将会是“一项颠覆性的服务”: “目前的存储服务有两类:内容服务或数据分析存储,以及归档存储,比如那些你从不会再会看的东西。”   亚马逊或许是云计算领域的巨人,但现在谷歌也像一头狮子一般宣传自己的超低价Nearline云存储服务。谷歌周三宣布推出谷歌云存储Nearline,每GB数据每个月的费用只需1美分,而且数据能够在三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读取。   Nearline云存储服务非常适合那些需要定期读取、但却不是急需的数据,例如照片、视频,或者是公司的商业资料。(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分析的企业数据,这项服务就不太适合了。)任何存储此类数据的消费服务也可以使用Nearline云存储。   谷歌一位代表称,这项服务将“变革”存储行业,随后谷歌云平台产品管理负责人汤姆·凯尔肖(Tom Kershaw)也指出,这项服务具有“引发行业地震”的效果。   “在这项引发地震的服务之前,”凯尔肖说,“存储分为两类,一是服务于需要分析的内容和数据的存储,另外一类是资料存储,也就是你不会再查看的资料。”   不管这项服务是否真能引发行业震动,至少它是一项非常便宜的云存储服务,而且读取速度很快。作为对比,亚马逊云存储服务Glacier价格同样是每GB数据每个月1美分,但是它读取数据需要“几个小时”。亚马逊Glacier面向的是长期归档存储,也就是你几乎不需要再翻看的数据,例如资料备份、过去的电子邮件记录等。   Nearline云存储是谷歌推动整个科技行业“向零前进”的又一举措,也就是云存储服务终将免费,云服务提供商必须研究如何基于存储开发其他创收方式。   谷歌通过一些合作鼓励企业客户使用自己的云存储服务,其合作伙伴包括Veritas/Symantec、NetApp、Iron Mountain和Geminare等。(小贝)   消息参考来源:BI中文站、雷锋网
    硅谷
    2015年03月12日
  • 硅谷
    Lingua.ly 融资 100 万美元,欲将互联网变成语言学习工具 语言学习应用 Lingua.ly 已经完成 1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乌蒂·尼特泽(Udi Netzer)、沙伊·莱帕里(Shai Rephaeli)、Yochy Investments 和 Seed Fund 1776 等天使投资人或投资机构。Lingua.ly 的目标是将学生从枯燥的传统语言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   Lingua.ly 的网站和应用会基于词汇表和每名用户的兴趣,从互联网上抓取文章。2014 年 4 月份,Lingua.ly推出了免费的安卓版应用(现在 iOS 版应用也已上线),当时 TechCrunch 网站对这家创业公司进行了报道。   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Lingua.ly 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 180 万美元。语言学家、Lingua.ly 公关负责人梅雷迪思·塞西莉亚(Meredith Circerchia)表示,该公司会利用新的融资将 Lingua.ly 免费工具推向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这些工具目前已作为 Chrome 扩展件和安卓版和 iOS 版应用上线。Lingua.ly 计划通过高级会员功能来创收,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将这种功能整合到网页端和应用上。   Lingua.ly 对于想要学习各种语言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工具,因为它上面配有抽认卡(flashcard),抽认卡有提前录制的发音、词典和重复性游戏来帮助学员记住单词,同时软件上还有多种文章可供浏览,文章中出现的词汇是常用的,而不像传统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单词那么正式和呆板。   “根据从上下文获取词汇方面所做的研究,我们获得了 Lingua.ly 的算法,”塞西莉亚说。“它推算出你对一门外语掌握的词汇量,然后在报纸上专门为你找到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词汇是你认识的。”   “这是因为当你熟悉句中的大多数词汇时,你便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新词的含义。即使你猜错了,花费一些精力思考一个词的含义,也有助于加深记忆,”她补充说。   根据用户兴趣提供更加全面的上下文和量身定制的内容,恰恰是 Lingua.ly 区别于其他语言学习软件(如 多邻国和 Memrise)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其他软件的有益补充。塞西莉亚说,Lingua.ly 主要是针对已经掌握了大量词汇的中高级学生,这些学生还想要改善和巩固他们的语言技能。   Lingua.ly 应用已支持 10 种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荷兰语、俄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学习其他语言的用户可以自己制作抽认卡,在 Lingua.ly 字典中查找词汇,但是他们享受不到发音和查找相关文章的妙处。很多人还要求该公司添加北欧和亚洲的一些语言。今年晚些时候,Lingua.ly 有望添加几种语言,并优化支持印度语和波斯语等语言的词典。   Lingua.ly 将来的功能将基于语言的自然形成过程,这有助于它针对每个用户对文章进行量身定做,并且更加多样化。塞西莉亚表示,这个网站及相关软件将为初学者增添更多学习工具并向多媒体方向发展,因为初学者还没有深入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Lingua.ly 也在开发适合教室使用的功能,如老师可以使用的电子板。   Lingua.ly, Which Turns The Internet Into A Language Textbook, Raises $1M Lingua.ly, which saves language students from the tedium of traditional textbooks, has raised $1 million. Participants in the round include Udi Netzer (a returning investor), Shai Rephaeli, Yochy Investments, and Seed Fund 1776.   The site and apps pulls articles from the web-based on vocabulary lists and each users’ interests. TechCrunch last covered the startup when it launched its free Android app in April 2014 (it is also now available for iOS).   The latest funding brings Lingua.ly’s total raised so far to $1.8 million. Meredith Circerchia, a linguist and the startup’s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 and e-learning, says the fresh capital will be used to bring Lingua.ly’s free tools, which are available online as a Chrome extension and as Android and iOS apps, to new platforms and markets. The startup plans to monetize through premium features that it will release on the web and its apps later this year.   Lingua.ly is a nifty tool for aspiring polyglots because it has flashcards with recorded pronunciations, a dictionary, a repetition game to help with memorization, and several categories of articles to browse so users can see the words in common usage, instead of the more formal and stilted examples often found in textbooks.   “The Lingua.ly algorithm is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context,” says Circerchia. “It estimates your vocabulary in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n finds newspaper articles that contain mostly words you know.” “This is because when most of the words in a sentence are familiar to you, you can take a more informed guess at the meaning of new terms. Even if you guess incorrectly, expending extra cognitive energy thinking about a word helps dig the memory in deeper,” she adds.   Providing deeper context and tailoring content to users’ interests is what sets Lingua.ly apart from (and makes it a good complement) to other language learning apps like Duolingo and Memrise. Circherchia says Lingua.ly is targeted at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know a lot of vocabulary, but want to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e app already has full support for 10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Spanish, Italian, Portuguese, German, Dutch, Russian, Arabic, and Hebrew. Users studying other languages can make flashcards and look up words in Lingua.ly’s dictionary, but they lack the benefit of audio pronunciations and articles. The startup has had a lot of requests for Scandinavian and Asian languages, however, and hopes to add several later this year, as well as better dictionary support for languages like Hindu and Farsi.   Future features will be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which will help Lingua.ly pull up a more personalized and diverse assortment of articles for each user. Circherchia says that the site and app will also add more tools for beginning learners who aren’t ready to dive into articles yet, as well as multimedia. Classroom-oriented features, including a dashboard for teachers, is also in the works.
    硅谷
    2015年03月12日
  • 硅谷
    Box第四财季营收为6260万美元,高于分析师预计,但亏损也进一步扩大 [摘要]Box营收高于分析师预期,但亏损额大幅超出预期,盘后股价跌12%。 在线文件共享以及云内容管理服务平台Box今天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15年1月31日的2015财年第四财季及全财年财报,这也是该公司今年1月底上市以来的首份季度财季。财报显示,2015财年第四季度, Box营收为626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的3880万美元增长61%;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5292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4346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投资加大,Box第四财季亏损也进一步扩大。 Box公司201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为6260万美元,高于分析师预计的5800万美元,但是,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1.65美元,不及汤森-路透社分析师预计的每股亏损1.17美元,受此影响,Box周三盘后股价大幅下跌。   2015财年第四财季业绩概要: 营收为626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3880万美元增长了61%。   帐单营收为820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的6150万美元增长了33%。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458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运营亏损4020万美元有所扩大;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322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3520万美元有所收窄。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5292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净亏损4346万美元有所扩大;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2.64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净亏损3.46美元有所收窄;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1.65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2.85美元有所收窄。   运营活动使用的净现金为1560万美元,上一财年同期为2260万美元。   2015全财年业绩概要: 营收为2.16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1.242亿美元增长了74%,略高于分析师预计的2.12亿美元。   帐单营收为2.46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1.742亿美元增长了41%。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667亿美元,上一财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588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272亿美元,上一财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452亿美元。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82亿美元,上一财年净亏损为1.69亿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11.48美元,上一财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亏损为14.89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8.13美元,上一财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亏损为12.91美元。   运营活动使用的净现金为8490万美元,上一财年为9180万美元。   截至2015年1月31日,Box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合计为3.304亿美元。   业绩展望: Box预计2016财年第一财季营收将介于6300万美元到6400万美元之间(而分析师的预期则为6200万美元);预计第一财季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所占营收的比例将介于负56%到负58%之间。   Box预计2016全财年营收将介于2.81亿美元到2.85亿美元之间(而分析师的预期则为2.769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所占营收的比例将介于负50%到负52%之间。   股价表现: 在周三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Box股价上涨0.89美元,报收于20.53美元,涨幅为4.53%;在当日盘后交易中(截至发稿之时),Box股价下跌2.53美元,到18美元,跌幅为12.32%。在过去的52周,Box最高股价为24.73美元,最低股价为16.41美元。尽管周三盘后股价大幅下跌,但截至本周三收盘,Box的股价仍比当初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的14美元高出45%。(悦潼)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3月12日
  • 硅谷
    Starfighter:我们不是来改善传统招聘面试的,我们是来摧毁它的! 来源:36氪  作者:糖醋 Starfighter是由三个 geek 开发的编程游戏,将于近期上线。但它绝不仅仅是用来玩的,而是一个通往顶级科技公司的迷宫。在这里,普通人可以学习或者提高编程技能,高端玩家则可能遇见一些编程难题,解决之后就会收到某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他们放出的话是:“我们不是来改善传统招聘面试的,我们是来摧毁它的,要用更好的东西替代它。”语气可够狂的。但是常规的招聘面试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因为仅凭学历、关键词来筛选工程师其实很不靠谱,而通过聊天也很难知道一个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究竟如何表现。   Starfighter 决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做招聘这件事。通过追踪玩家的行为和技能,模拟一种类似工作时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看玩家们究竟能有什么样的表现。通过不断更新的内容吸引玩家,同时告诉招聘方玩家的真实能力如何。毕竟,90% 工程师都没有心思在 Github 的个人主页上详细展示他们对 REST APIs 的理解。   这样一来,招聘方自然会愿意为一场完美的相亲式招聘买单。而从来不会直播他们面试过程的玩家们,也有可能用MeerKat直播他们是怎么玩 Starfighter 的,万一不小心去了 Google 呢。不过话说回来,Google 自己一直在招聘上做得非常好,比如在每个求职者的“package”中看得到他几乎所有暴露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考试分数、论文、博客文章、社交网络帖子等等,Google 的人力运营(People Operation)部门会通过这些对应聘者加以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们。   目前还没有公布 Starfighter 与哪些公司达成了合作,但如果平台可以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工程师的话,相信自然会有公司找上门。通过这种新颖的招聘方式,玩家、招聘方和游戏开发商都可以从中获益。Starfighter 把自己的游戏类型归为“CTFs”(Capture The Flag),也就是夺旗游戏,从对方阵营抢夺物品的同时保护己方物品。介绍里还有更狂野的:“我们的有些设置好玩到爆,因为如果你在真实世界这么玩的话会被送进监狱。”是不是有几分好奇,又有点按捺不住?    
    硅谷
    2015年03月11日
  • 硅谷
    SugarCRM收购销售管理应用Stitch,移动CRM再受热捧 // 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的公司SugarCRM昨天宣布收购销售管理系统应用Stitch,但是SugarCRM并未透露收购Stitch的具体价格。   SugarCRM开发了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拥有150多万用户的开源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Sugar,以高性价比的CRM解决方案成为同样提供CRM系统服务的软件巨头Salesforce的强劲对手。   Stitch是一款帮助销售人员跟踪记录客户数据和联系情况的iOS应用,号称能通过学习分析用户的行程、Email和CRM数据为用户提供“私人销售助理”一般的人性化服务。   之前Business Wire报道过SugarCRM在2014年业务发展迅猛、销售数据喜人,尤其是企业版的销量猛增,其2014年第四季度的平均订单规模相比去年同一季度增长了97%,而14年超过10万美元订单的再次订购额也和去年同比增长了55%。   SugarCRM这次收购Stitch也是希望增加自己在移动端的竞争力。看来未来移动端的CRM服务将是企业软件开发商的必争之地。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sugarcrm.com, businesswire.com]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硅谷一周投融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Namely 获 C 轮 1100 万美元融资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Namely 获 C 轮 11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帮企业用户管理员工工资、福利、绩效及新员工招聘,目前服务约 150 家企业用户。   Namely 提供的工具可以帮雇主管理诸如工资表和津贴费、绩效管理、员工出勤表以及人才招募等服务。虽然也有很多类似的公司,比如 TribeHR、Zenefits 和 Workday,但致力于为雇主与员工提供互动平台的 Namely 并非只是一家单纯的人才管理公司。   此轮由 Greenspring Associates、RSE、Lerer Hippeau Ventures、True Ventures 和 Matrix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328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扩展用户基数。 // // //     客户管理平台 Booker 获 C 轮 3500 万美元融资(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6013) Booker 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预约管理、CRM、市场营销、忠诚管理、POS 系统、业务分析等一系列配套商业服务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0 年,总部位于纽约。其目标是为所有企业建立一个基于云端的“统一平台”,帮助当地企业实现在线的商业管理,以及消费者与服务的无缝对接。 目前在超过 70 个国家运营,月处理超过 100 万单预约邀请,客户除中小型企业外,还包括个别福布斯 500 强企业。此轮融资由 Medina Capital 领投,Jump Capital、Signal Peak Ventures 两家新投资者及 Bain Capital Ventures 等原有投资者跟投,大型支付终端提供商 First Data 作为战略投资者也参与了投资。  目前共融资 77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加深业务垂直度并与更多营销工具整合。   邮件管理工具 ToutApp 获 B 轮 1500 万美元融资(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6016) ToutApp创立于 2011 年,近日完成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领投方为 Andreessen Horowitz,原有投资方 Sigma West、Founder Collective、500 Startups 和 the Launch Fund 跟投。此轮后该公司总融资量达到 2000 万美元,领投方的 Scott Weiss 将加入 ToutApp 董事会。目前共融资 20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打造 CRM 管理系统。 ToutApp帮企业用户尤其是销售人员跟踪和管理邮件,从而提升销售效率并加强业绩表现。 // // //   企业云端移动管理平台 CloudMine 获 A 轮 5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让企业用户可以在移动端通过获取储存在云端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和数据提取。此轮由 Safeguard Scientifics、MentorTech Ventures、Dreamit Ventures 和 Ben Franklin Technology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82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建和用户扩展。 // // //   大数据初创公司 Alation 获 A 轮 9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试图让组织中工作人员可以更容易获取数据,目前还在隐秘模式中,由来自谷歌高级工程师、苹果设计师和甲骨文高管共同创立。此轮由 Andreessen Horowitz、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Bloomberg Beta、Costanova Venture Capital 和 Data Collective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9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 // //   员工管理工具 CultureAmp 获 A 轮 63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旨在帮企业用户了解员工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方式,它发现企业高速发展时,员工自身发展也许会与企业不同步,所以互相沟通和了解非常有必要。此轮由 Felicis Ventures、Index Ventures 和 Blackbird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63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扩展。 // // //   内容发布平台 Pressly 获 A 轮 21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可以把网页内容转化到互动性的平板应用中,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用户。此轮由 iNovia Capital、OMERS Ventures 和 Gibraltar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36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扩展企业用户市场。     企业分析工具 Clearbit 获种子轮 2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4 年,为企业用户提供数据分析接口,让企业可以更好分析跟客户相关数据,从而提高销售并降低损失。此轮由 Fuel Capital、BoxGroup、First Round 和 SV Angel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2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消息来源:硅发布    作者:吴戈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美国在线课业答疑平台studypool获1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将 Uber 和 Airbnb 模式引入到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项目Studypool以“学生有偿提问老师竞价解答”的方式,为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搭建起一个在线课业答疑平台。该项目于近日刚刚获得由 Lerer Hippeau Ventures 领投、多家机构跟投的 12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Studypool 的答疑流程是这样的:登陆网站并注册后,学生若选择“简单问题”,则基本可以在 8 分钟以内获得平台上老师的快速解答。如果问题较难,学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付费提问,老师则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可解答时间向学生“报价竞标”。提问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老师的专业背景、系统评级、学生评价进行筛选,被选中的老师给出答案,学生根据满意程度进行付费。 创立于 2014 年春的 Studypool 目前已拥有超过 2 万多名教师和 4 万多名学生用户,并已积累了约 15 万个问题和另外 5 万多篇相关知识。用户的问题涉及到数学、经济学、金融学、商科、编程等众多领域。Studypool 的用户偏向大学生,但高中生的数目却在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 30% 的用户是高中生。   同样都是 UGC,看起来好像和百度知道以及国内很多在线教育答疑 APP 很像,但 Studypool 在产品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为了保证每个问题的回答是专业的 Studypool 要求入驻平台的老师提交官方资格证书和教育学历档案以获得平台的身份“认证”。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人页面,类似淘宝卖家一样,在个人页面展示这位老师的专业背景、个人简述、系统评级、答疑历史和学生评价。而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老师专业技能进行图像可视化,帮助学生在众多老师中寻找最合适的。 关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Studypool 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它允许用户匿名提问。其次,如果问题中涉及到个人信息,平台可以进行隐私加密处理。平台对用户提出的第一个私密问题提供免费加密服务,之后每次需要加密处理的问题平台会向用户收取 2.85 美元服务费。   Studypool 直接用现金对老师进行激励,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师入驻平台,另一方面增强了在线老师尽可能多次答疑的积极性。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在自己的页面上传售卖课件教材赚钱,平台抽取 20% 佣金。   Studypool 在一开始就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它对学生的每次付费提问进行 20% 的佣金抽成,还会提供其他多种付费增值服务。这一次 120 万美金种子轮融资将用于继续扩大它的用户基数和发展相关产品服务,包括对现有网站的升级改进以及引入手机端 APP 的产品开发等。   来源:36氪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Outbound:帮助企业通过电子邮件和移动设备向客户发消息 随着移动革命的来临,无论客户身处何地,企业都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这便需要企业在电子邮件之外寻找一种新的营销手段。Outbound 是一家获得 Y Combinator 投资的创业公司,希望可以帮助营销人员开展新形式的营销活动,而不是仅限于“打开页面和点击链接”。为此,Outbound 将帮助营销人员借助于专门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手段,比如说推送通知、短信、甚至是应用内消息,最终与客户建立联系。   Outbound 的联合创始人 德鲁维卡兰·梅赫塔(Dhruvkaran Mehta)和 乔什·维斯伯格(Josh Weissburg)在实际的工作中曾遭遇过上述问题。两人此前在一家名为 Getaround 的汽车分享公司共事,维斯伯格专注于解决与用户互动的问题,而梅赫塔则作为工程师参与推动用户增长的项目。   维斯伯格解释说,他在 Getaround 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说服在 Getaround 注册的车主完成创建个人简介的过程。由于步骤十分复杂,有些车主留下的信息并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与这些客户取得联系,无论他们当时身处何方——无论在网上或是在外办事——鼓励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完成个人简介的创建过程。   据维斯伯格介绍,创建这种针对性营销活动,与各行各业的客户建立接触,从工程学角度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维斯伯格和梅赫塔才有了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想法,让非技术人员(如市场营销人员)更轻松地发出针对性消息,然后了解哪些消息管用,哪些消息不管用。   2013 年夏天,两人开始打造一项服务(即 Outbound 的前身),不仅允许营销人员实现营销活动自动化,而且还能基于具体的触发机制向用户发送信息,同时还针对自身和控制组发起多个营销测试活动。   梅赫塔解释说:“随着企业意识到人们向移动设备的转移,而他们的大部分收入也来自于移动领域,他们必须要开始与这些受众进行互动,让这些人总是留在自己的移动产品上。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适用于电子邮件的技术真的不适合推送通知…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即便发送的消息数量更少,但只要质量更高,企业仍可以赚到更多钱。”     这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在有关营销自动化的问题上,将移动当作“一等公民”,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发现哪种是覆盖这些受众的最佳方案,然后分析他们的任务是否得到满足。   例如,使用 Outbound 服务的企业不需要让客户打开电子邮件并点击链接,而是试图让客户填写完整的个人简介,增加支付信息,完成注册流程,填写缺失的信息,对帐号进行升级等等。 有了 Outbound 的服务,营销部门人员就不需要坐下来就创建消息平台的问题,与公司工程团队进行长时间讨论,或是诉诸于昂贵的营销自动化软件——这种软件也不能满足他们多渠道战略的需要。相反,营销人员可以上网登录 Outbound 的网站,立即开始创建他们想要的营销活动,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他们希望用户做什么以获得回报,以及希望以哪种方式(如推送、电子邮件和短信)与这些用户建立联系。   在举办了营销活动以后,营销人员还可以在 Outbound 网站上实时了解活动效果,以及追踪历史数据和趋势。   Outbound 在 2014 年夏天最早推出了这种服务,但当时它更多专注于渠道消息。今年早些时候,Outbound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开始支持更复杂的逻辑和 A/B 测试。根据客户规模的不同,Outbound 的服务价格最低为每个月 149 美元(向 2000 活跃用户发信息),最高为每个月 899 美元(向 3 万活跃用户发信息)。(Outbound 的服务价格根据客户需要送达信息的活跃用户数量而定,而不是基于发送的消息条数。)   到目前为止,Outbound 已与 16 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其客户的业务主要涉及教育、金融服务和卫生保健等领域,其中包括 HealthLoop、uBiome、eTherapi、GetSmarter 和 Omada Health 等公司。   Outbound 总部设在旧金山,目前获得了 150 万美元的融资,除了 Y Combinator,投资方还包括 Subtraction Capital 的保罗·威拉德(Paul Willard)、InterWest Partners 的道格·佩珀(Doug Pepper)、Correlation Ventures 的特雷沃·基恩兹勒(Trevor Kienzle)以及 YCombinator 的加里·谭(Garry Tan)和亚历克西斯·欧海宁 (Alexis Ohanian)等。   YC-Backed Outbound Helps Businesses Message Customers Over Both Email And Mobile With the shift to mobile devices, businesses today have a need to reach their customers wherever they are – and that includes marketing to their customers outside of email alone. A Y Combinator-backed startup called Outbound wants to help today’s marketers run campaigns that go beyond just tracking “opens and clicks,” and can also reach customers using mobile-friendly channels like push notifications, SMS and even in-app messages. The problem is something with which Outbound’s co-founders, Dhruvkaran Mehta and Josh Weissburg, are personally familiar. The two previously worked together at the car-sharing companyGetaround, where Weissburg was focused on activation and Mehta was the engineer who worked on growth alongside him. At Getaround, one of the challenges Weissburg faced was getting car owners who were listing their vehicles on the service to finish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ir profile, he explains. People would get stuck on different steps and would just drop off. He then needed to be able to reach these particular customers wherever they were at the time – on the web or on mobile, for example – and encourage them to take the next action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Setting up these targeted campaigns to reach the customers in question across the various channels was a huge pain on the engineering side, says Weissburg. But the experience gave them the idea to build a product that would make it easier for non-technical people – like marketers – to more easily send out these sorts messages, and figure ou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In summer 2013, the two began building what has now become Outbound, a service that not only lets marketers automate campaigns and send out messages to users based on specific triggers, but also test multiple campaign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a control group, among other things. “As businesses realize that populations are moving mobile and most of their revenue is coming from there, they need to start engaging those audiences and keep people coming back to their mobile properties,” Mehta explains. “But what happens is that a lot of the techniques that apply to email are not really applicable to push notifications…We believe, fundamentally, that companies can make more money by sending fewer, but better messages,” he adds. That is, the businesses need a solution that not only treats mobile as a first-class citizen when it comes to marketing automation, but also helps the business figure out what’s the best means of reaching those customers and then measuring if their goals were met. Instead of just getting customers to open an email and click a link, for example, a business using Outbound may be trying to get users to complete a profile, add payment information, finish a sign-up process, fill in missing information, upgrade an account, and so on. With Outbound’s service, marketers don’t have to sit down and have lengthy conversations with their company’s engineering team to build out their messaging platform, or turn to sometimes expensive marketing automation software that can fail to address their need for a multi-channel strategy. Instead, marketers can go online to Outbound’s website to start immediately creating their desired campaign, including information like what user actions will kick it off, what they want users to do in return, and how (e.g. push, email, SMS) they want to reach those users. The service then returns a “to do” list customers can bring to their developers that tells them the exact API calls to make. Or, in the case of those who are already sending their data to the online hub at Segment.com, using Outbound is only a matter of toggling a switch to turn it on. After the campaigns are running, marketers can watch the results in real-time on Outbound’s online dashboard, as well as track historical data and trends. The company first launched its service publicly in summer 2014, at which time it was focused more on funnel messages. Earlier this year, however, it expanded to include support for more sophisticated logic and A/B testing. Pricing for the service ranges from $149/month (2,000 active users) to $899/month (30,000 users) depending on company size. (The pricing i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ctive users being messaged, but not how many messages are sent out.) Today, Outbound is working with 16 compani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educational spac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healthcare in particular. Some of its customers include HealthLoop, uBiome, eTherapi, GetSmarter, and Omada Health, to name a few. San Francisco-based Outbound is backed by $1.5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Y Combinator, Paul Willard of Subtraction Capital, Doug Pepper of InterWest Partners, Trevor Kienzle from Correlation Ventures, plus YC’s Garry Tan and Alexis Ohanian.
    硅谷
    2015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