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Embroker 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保险方案 一家名叫 Embroker 的保险经纪网站近日完成了 122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Canaan Partners 领投,Nyca Partners, XL Innovate, Valley Bank 参投。 Embroker 主打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基于云端的风险和保险管理系统。 通过扮演保险代理人的角色,Embroker 提供给企业方一套系统化工具,用以比对、分析、购买保险,以及在云端保存、管理各类保险单据。 通过调查, Embroker 发现,一般的中小型公司有 4 至 6 种分散的保险,每年最多花费 100 万美元在保费上。并且,保险行业严重依赖人工,从保险商到客户手中,中间需要经历复杂的渠道。此外,很少有企业会去关注他们这一年来在保险费用上的支出构成。 Embroker 的产品可以消除商业保险的渠道障碍、优化保险覆盖率,以及实现商业保险购买智能化。 通过使用自主开发的软件、数据以及预测分析系统, Embroker 为用户购买各类商业保险。这个系统主要服务于企业主、风控管理人以及财务总监。用户将各自企业的商业保险政策、覆盖范围等信息上传至系统;通过分析这些信息, Embroker 为用户推荐最符合企业要求、价格最优的保险品种。 Embroker 表示,他们目前与 10 家商业保险公司有业务合作关系,并且已经在美国 50 个州获得了经营执照。 Embroker 称:通过 SaaS 工具,用户可以实时访问系统,在线申报自己的损失状况,系统会给出使损失最小化的解决方案; Embroker 还可以追踪保险卖家的资质,并在保险不合格、保险过期等情况下向用户发出警告;此外,实时追踪企业资产状况、企业车辆信息、固定资产位置信息等一些企业变量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张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251.html
    资讯
    2016年05月21日
  • 资讯
    别再提什么云计算,你需要的只是云服务 这些天有不少创业者询问云计算和云服务的区别,就连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面对这两个概念的时仍然是一头雾水。   在云计算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从业者乐于宣传“云计算”的概念,以至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词汇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而当云计算在国内真正兴起,涌进了大批想要瓜分蛋糕的创业公司,又往往以“云服务”为自家的产品背书。   即便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专家呼吁“云计算”和“云服务”这两个概念应该加以区别,商业市场显然并没有听从这一建议,如今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3000亿美元,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概念也越发的模糊。   云计算和云服务的区别在哪里? 一般来说,提到云计算不少人会想起三个词汇,即IAAS、PAAS和SAAS,单从字面来讲,其中的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也是云计算最典型的三种服务模式。不太严谨的说法是,IaaS是最基础的云计算产品,而PaaS、SaaS以及后来衍生出的诸多概念都属于云服务的范畴。   不过,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云计算”是指一种技术架构,主要包含了虚拟化、自动化部署、分布式计算等技术,这个技术架构的优点是可以对外表现非常优秀的并行计算性能、规模伸缩性和健壮性。   而“云服务”是指在云计算的技术架构支撑下,对外提供的按需分配、可计量的IT服务,可用于替代用户本地自建的IT服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IaaS、PaaS、SaaS。而国内之所以导致这两个概念的混乱,大概是三个原因造成的。   1、造势需要 不管是早期的云计算厂商还是客户,乃至为用户提供云存储服务的厂商,都有鼓吹“云计算”概念的嫌疑。从目前来看,这一策略不可谓不成功,云计算万亿市场空间的共识已经形成,政府也多次表态支持云计算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云计算的概念下一些基础的云服务早已渗入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比如云存储服务。   2、转移焦点 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云计算巨头,过去一直在强调“计算”的价值,原因在于云计算开始时的竞争对手是传统的IDC服务商,外界对云计算的理解也有些狭义,通常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很容易理解的是,在服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强调云计算的弹性服务更容易赢得客户的青睐。   3、云计算的早期用户决定的 除了大众化的云存储服务,直到今天很多云服务的买单者仍是企业用户,尤其是大型的企业用户。它们对云计算的早期需求局限在IT基础设施上,最典型的就是亚马逊的EC2,提供Web服务的方式让使用者可以弹性地在虚拟主机上运行程序。只不过EC2翻译过来应该是弹性计算云,国内直接采用了“云计算”这一词汇,后来更是被用于概括各种云计算服务。   其实从国内各大云计算厂商的slogan很容易看出对云计算和云服务理解的差异。我们不妨看几个案例: 阿里云: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浪潮: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 百度开放云:可靠的智能云计算服务平台; 新浪云:免运维的云计算服务; 金山云:全球高品质的云服务专家; 网易蜂巢:专业的容器云平台;   不难发现,以浪潮、阿里及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仍在强调“计算”的概念,浪潮等有服务器销售背景的企业更擅长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三大运营商布局云计算的思路也是在服务国内的大客户,阿里云在去年赢得了中石化、中石油、12306、国家电网、新浪微博、芒果TV等大型企业,但大多数开发者使用的仍是云主机、数据库、缓存、云存储等服务。   而百度、新浪、金山、网易等已经开始直接或间接的强调云服务,尤其是网易直接深入到了云计算的垂直领域,从即时通讯云服务、云客服、视频云、反垃圾云服务等多个角度布局了云服务产品。   纵观国内的云计算格局,已然进入到了由微软、IBM、SAP、AWS等外资背景的云服务提供商,华为等IT巨头和三大运营商,阿里、百度、腾讯、网易、新浪、金山、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和众多中小云服务商组成的云计算2.0时代。或许也意味着“云计算”的光环正在慢慢褪去,云服务的时代即将到来。   云服务比云计算有着更大的价值?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讲,除了云计算的服务端架构服务,还需要测试、BUG分析、数据分析工具、推广平台、反馈与客服平台等复杂且多样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关心云计算在基础设施上较于传统IDC有何创新,更关心云服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降低开发成本、运营成本甚至稳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成本。   就好比说,有人将云计算形容为互联网的水、电、煤,也就是基础资源,但大多数用户并不关心这些基础资源是怎么来的,而是关心可以用来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云服务比云计算更加大众,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   根据2015年云计算厂商的销售额来看,AWS的成绩是79亿美元,微软斩获了11亿美元销售额。在这个差距背后,微软Azure的产品在测试数据上并不输于AWS,但在AWS的子产品中,除了EC2为计算云之外,其他产品皆为云服务。   据Dropbox称,AWS约95%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都是客户需求反馈的结果,仅在2015年,Dropbox就为AWS产品组合新增了722项新的功能和服务。相比之下软件出身的微软,在针对用户的运营服务上的短板非常明显,这大概是AWS独占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的原因所在。   此外,甲骨文不久前宣布以5.32亿美元收购了节能数据分析公司Opower,微软传出了收购物联网企业Solair的消息,亚马逊宣布将和Salesforce一道发力物联网。除了扩建数据中心补充技术设施方面的实力,云服务已经成为国外云计算巨头们军备竞赛的又一个要点。   其实,跳出“云计算”的概念从云服务的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新浪、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云计算市场,以及创业者和投资机构看好这个领域的原因所在。   简单来说,云服务是运行在云计算上的,巨头们可以通过自研的形式弥补在基础设施上的不足,创业者也可以通过租赁公有云或私有云的形式打破进入云计算行业的门槛。于是乎,云服务领域出现了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其一、借助技术开放布局云市场的互联网巨头 国内最为典型的就是新浪和网易,比如说新浪搭建了国内第一家公有云计算平台,网易打造出了网易云信、网易蜂巢等优势产品。这类厂商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研发经验,对开发痛点有着深入的了解,比如码农需要的服务,团队协作需要的服务,产品运营需要的服务,进而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对外提供相对优质的云服务。   在宣传时不再强调IAAS、PAAS、 SAAS等概念,开始主打“服务”的优势,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快速部署、免运维等,就好像网易从“运营云”、“运作云”、“研发云”等角度重新定义云服务。   其二、深耕云服务细分市场的创业公司 从2015年开始,云计算领域的融资案例不断出现,深耕云服务细分市场的创业公司开始成为资本的新宠,尽管这些企业并没有自身的云计算能力,但对云服务的打包和整合却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个性化云服务的趋势。   以容器云市场为例,从2013年开始,Docker技术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内的一些创业者在Docker环境的基础上加入一键部署、资源编排服务、镜像仓库、云数据库、集群功能等形成了CaaS容器云,国内知名的容器云厂商已经有时速云、精灵云、数人云等,且相继完成了千万级的融资。当然这个领域也吸引了巨头的加入。   最后要说的是,抛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云计算”一词在国内有被妖魔化的趋势,即无限放大“计算”的价值而忽略了“服务”的重要性。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云服务的实现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撑,但过于强调计算的结果,而弱化云服务的提升,就好比养大了一头大象,最终却发现少了托运大象的运输工具。   用户选择云计算是希望将之前硬件投入的成本转移到更便捷的服务上,而非为了获取所谓的计算能力。借用一句偏激的话说:云计算将死,云服务永生。至少是时候理清计算和服务的关系了。   【来源:钛媒体      作者介绍: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
    资讯
    2016年05月20日
  • 资讯
    SaaS销售软件Showpad融资5000万美元,让销售拜访客户时只需带一个Pad就能实时获取与销售相关的所有资料 常年在外四处奔波,寻找业务洽谈客户,这是销售员的工作常态。他们的工作状态决定了轻化办公设备将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毕竟谁也不想天天揣一堆业务产品和企业资料出去向客户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有一家名为 Showpad 的创业公司想让销售员只需一一个装有自己软件的 Pad 就能在销售过程中实时获得与销售相关的所有资料。   Showpad 是一家位于总部位于比利时的基于云端的 SaaS 移动销售办公应用,曾被誉为比利时成长最快的科技公司,公司在旧金山和伦敦都设有办事处。Showpad 今天宣布,公司刚获得一轮 5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此轮由此由 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领投,公司之前的投资方 Dawn Capital 和 Hummingbird Ventures 继续跟投。此轮融资后,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的常务董事 Jeff Horing 将加入 Showpad 的董事会。   Showpad 瞄准的是移动端的办公软件市场。Showpad 认为,销售员和平板简直就是天生一对。不同于 pc,平板更轻,更容易携带和分享。但是在很多时候,用平板向客户做演示却不是很方便——ppt、excel 这样的办公工具当然可以,但是都太零散了,有没有一个专业的集中式的办公软件可以一站式全部搞定? Showpad 想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一体化的移动销售办公软件。和传统的资料共享系统和 CRM 相比,Showpad 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方便,销售员可以通过平板上的 Showpad 软件向客户演示电子书、视频、pdf 等多种格式的资料文件,一边和客户沟通一边从 Showpad 上实时拉出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而这些数据与资料,分别由企业的各个部门上传到云端。此外,Showpad 还允许用户直接从其它存储服务里导入相关的营销资料,比如 Box、Dropbox、Google Drive 等,让销售员可以通过 Showpad 更高效地从各个平台上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所有相关营销资料,并借助 Showpad 上的模板轻松快捷的组织管理和向客户演示。在没有网络的坏境下,销售人员还可以离线缓存使用 Showpad,这是它的另一个优点。   除此之外,Showpad 的另一个亮点是在于能够协调销售与市场的工作关系。在大部分企业里,销售和市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两个部门的沟通问题却常常要通过额外的渠道解决。比如,当销售部门的人员出去拉业务、见客户的时候,市场部最新的数据与资料往往到达不了他们手中;而销售员面谈客户的情况,有时候又是市场部需要了解到的信息,也没办法在第一时间传送回去。借助 Showpad,销售与市场之间可以进行更直接的在线信息推送,市场部的同事还可以根据 Showpad 上的各种分析工具及时了解到销售人员利用率较高的数据与资料,沟通链条将随之大大缩短,从而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开支和花费,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此外,为了拓展自己平台的可用范围,Showpad 还通过与其它应用集成的方式整合其它服务。今天,Showpad 还宣布完成了两个新的服务集成:Gmail 和 Salesforce。集成 Gmai 后,用户可以直接在 Gmail 邮件客户端里直接获取 Showpad 的内容,以创建个性化的邮件。与 Salesforce 集成后,用户可以直接在 Showpad 里创建联系人或销售线索。   Showpad 表示,在过去 4年 里,公司每年的营收都在上年营收的基础上翻一番,目前拥有超过 850 个客户,包括 Johnson & Johnson、GE、 Coca-Cola Enterprises、Xerox、Kimberly-Clark 和 Bridgestone 等。公司还表示,自己最大的客户之一 Engi 在使用了自己的产品后,公司销售团队的工作效率提升了 25%。目前,通过使用 Showpad 完成的销售订单超过 10 万份。   2014年11月,Showpad 曾获得一轮 85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公司当时的年经常性收入是 450 万美元。2013年3月,公司曾获得一轮 2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来源:36氪,作者:达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222.html 
    资讯
    2016年05月20日
  • 资讯
    中华英才网APP5.0发布 颠覆在线招聘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招聘移动化趋势更为明显。自今年年初以来,三大在线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抓住移动化趋势成为市场第一后,又于近日再度发力,实现了新的产品升级。据悉,中华英才网APP5.0版本已于5月17日全面登录Ios、安卓系统。在最新版本中,其首创亮点功能“聊一聊”将招聘双方需求精准匹配,大大提升招聘效率。对此,业内人士惊呼,中华英才网以创新精神回归在线招聘第一阵营后,或将迅速改变行业格局。 “聊一聊”显神奇 回复速度慢、招聘效率低是传统招聘网站长期无法摆脱的标签,在快节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人单位HR和求职者需要更快更高效的沟通,基于此,中华英才网APP5.0版本在原版基础上,重点研发了实时交流模板“聊一聊”,契合了HR和求职者提前沟通的需求。 在测评中记者发现,中华英才网APP5.0版本企业用人主管及HR可以轻松查看所有求职简历,可在系统推荐页面选择合适的目标求职者主动发起实时对话,提前了解求职者的工作状态及对企业的态度,求职者同样可以对企业招聘负责人了解情况,实现供需双方诉求实时匹配。 中华英才网新APP改变传统在线招聘模式 显然,中华英才网“沟通前置”的理念对于传统在线招聘模式而言,意味着本质的改变。在以往传统在线招聘的招聘模式中,企业HR首先需要购买意向人简历,在拿到对方联系方式后与求职者进行面试要约,在此过程中,企业方并不能了解求职者实时工作状态及对企业的想法,在简历成本付出后,很可能求职者已经找到工作或是对企业并不感兴趣。 对于求职者而言,通过中华英才网最新版本的APP,则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聊一聊”,提前了解企业与职位需求,大大提升求职效率。中华英才网APP5.0版本有效解决了“高时间成本“问题,求职者用手机创建简历后只需设置求职关键词,即可实现职位自动智能匹配。而在以往,求职者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后,只能被动等待应聘单位的面试通知,以至于求职者“海投”简历后往往石沉大海。 尤其面对投递简历后石沉大海的问题,新版本也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在投出简历后,简历投递动态会实时反馈,其次,求职者也可直接点击 “聊一聊”与招聘方实现实时沟通,以聊天的方式开启一段新的职业人生。 招聘战火烧向移动端  中华英才网抢占行业先机 此次中华英才网APP5.0新版上线后,招聘与求职双方实时沟通的创新功能,彻底优化了传统的招聘流程,节约了双方时间,有效提升了求职及招聘的成功率。而不受时间地点使用限制,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魅力所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普及,占领移动端的招聘入口成了招聘行业的普遍共识。过去的一年里,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下,中华英才网积极迎接变化,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移动端不断寻求创新与改革,力求颠覆传统模式经过一年的强势出击,中华英才网现已实现三端(PC端、APP端、M端)重构,并在2016年春节期间,移动端增速高达642%,跃居行业第一。不仅如此,在强势的发展势头下,中华英才网为丰富自身业务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布局,收购动作频频。面对如此凶猛之势,HR圈内人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中华英才网已强势回归,其秉持的创新精神使其迅速成为在线招聘行业排头兵。
    资讯
    2016年05月18日
  • 资讯
    “兼职猫”即将收购“兼职达人”,资源整合成趋势 “兼职猫” 将于近日完成对 “兼职达人” 的收购。据透露,本次收购后,“兼职达人” 暂保持独立运行。   今年3月报道,“兼职猫” 完成金额为 63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由赛曼基金领投,梅花天使创投、匹克高管跟投。在同类产品数量过剩、学生用户选择多、粘性低的情况下,兼职猫更着重于企业用户的招聘服务,在他们身上赚钱。截至 3月 份,平台每月承接订单总量为 150 万,招聘完成率 80%。自 2015年9月 开始收费后,每月流水两千多万,可以带来一百多万的净收入。   而 “兼职达人” 同为兼职项目,自 2015年5月 上线以来,项目估值过亿,获得千万级 Pre-A 轮融资,平台目前超过 120 万用户,10 万商家入驻。   其实,兼职行业同类产品的思路基本都类似,从解决 “招聘信息真假” 切入,快速匹配商家和应聘者,在达到一定规模后,经平台过账,后期切入金融、社保等领域。区别相对较大的是,“兼职猫” 之前着重在做广州领域,“兼职达人” 发力在做深圳。   本次收购,相当于兼职猫在地域上的市场扩张。另外,面对涌现的新兼职平台(像壹佰块、58 分拆的 “斗米”等),抱团取暖、资源整合未必不是一种上策。   “探鹿” 与 “小美科技” 合作时,双方创始人也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市场资源已经到达开始整合的临界点,很多服务商开始抱团,大家把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好,然后一起合作将资源最大化,才能提高彼此之间的效率。而对企业来说,弹性用工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服务商通过合作跑赢市场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099.html
    资讯
    2016年05月18日
  • 资讯
    还在亏损的51Talk赴美上市底气何在? 付费用户人均贡献6千 国内资本市场政策的不确定性似乎已经产生影响,在沉默了一个季度后,国内互联网公司重新启动赴美上市。   国内在线教育平台级企业51Talk无忧英语(以下简称无忧英语)向SEC递交了F-1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 51Talk IPO将募集资金约1亿美元。承销商为MORGAN STANLEY 和CREDIT SUISSE。目前暂未确定上市的交易所。   亏损持续扩大 无忧英语提交的F1文件显示,在整个2015年,无忧英语的净营收为人民币1.55亿元(约合2390万美元),高于2014年的人民币5220万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4.03亿元(约合6220万美元),相比之下2014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30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亏损为人民币5.57元(约合0.86美元),相比之下2014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亏损为人民币1.71元。   而从2011年成立以来,无忧英语一直处于连续亏损中。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无忧英语的亏损呈持续扩大之势,分别为:1780万人民币、1.017亿人民币以及3.271亿人民币。而截止3月31日,无忧英语今年已录得亏损9930万人民币(约合1540万美元)。   另外根据F1文件透露的信息,无忧英语使用的是YY的流媒体技术,以提供学生教学、教师培训等服务。   2014年6月,无忧英语与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技术服务协议,以使用YY提供的视频、音频等流媒体技术支持。今年2月,无忧与另一家上海的网络服务公司签订了流媒体技术合作协议,以加强在MAC平台上的服务质量。   在风险提示中,无忧英语提到,任何与YY之间合作关系的波动,都有可能对无忧英语的教学服务产生负面影响。   菲律宾设两家公司 在招股书中,无忧英语还披露了公司的VIE结构,其在境外的主体公司为中国在线教育集团(China Online Education Group,简称COE),COE拥有其香港分公司100%的股权,并通过香港分公司控制国内的公司实体。   无忧英语在菲律宾也设有分公司,主要负责当地老师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在无忧英语发展早期,来自菲律宾的外教是其主力教师队伍,这为其提供低价的一对一外教服务提供了功能,但同时也遭受了教学质量、老师发音不准等来自用户的批评之声。   本月中旬,无忧英语宣布上线北美地区产品,该产品将依据北美地区的教材,并招募北美地区的老师,随着公司体量逐渐扩大,无忧英语开始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教学团队质量,不过这也将为其提出新的挑战。     付费用户人均贡献近6千 在生源上,F1文件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无忧英语的付费生源在持续增加,其中active student(指上一年付费当年学习的付费用户)分别为15200、35000、86500名学生,paying student(指当年付费的用户)分别为13900名、28800名、68500名。   同时,付费用户的人均消费在提高,2013年,无忧英语的付费用户人均消费2600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5200元,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新高,为5900元。 截至今年3月31日,无忧英语的电话销售雇员数为120人,学生支持雇员数为10人,提供免费试用课程的老师雇员为493人,其中485人来自菲律宾,市场和品牌业务雇员为108人,技术和产品开发雇员359人,普通员工及行政人员为497人,其中343人在菲律宾。 管理层持股24% 无忧英语的管理层和董事成员共10人,除了黄佳佳、舒婷、张礼明三位创始人外,还包括CFO、CTO,以及来自投资机构的其他五位董事。 51Talk于2011年11月正式上线,采用在线外教1对1的模式,同年12月获得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天使投资,2012年获得 DCM的 A 轮投资,2013年完成B轮融资,其中小米CEO 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是其领投方,2014年10月,获得红杉领投,顺为、DCM跟投的C轮融资。   根据F1文件披露的信息,股权结构上,无忧英语创始人黄佳佳持股16.8%,舒婷持股7.2%,管理层合计持股24%,无忧英语的投资机构中,DCM持有股份为24.1%,红杉资本持股19.3%,顺为持股15.3%,多玩(YY)持股10.4%。另外无忧英语的境内实体公司持股24%。 来源:腾讯科技 (韩依民)
    资讯
    2016年05月16日
  • 资讯
    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在各类企业的应用实践 作者:王钰公 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MIRC)最新公布的《2016云客服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云客服的热度开始上升,2016年是云客服厂商快速成长、百家争鸣的一年:各厂商利用移动、通讯、协同、智能化分析等新兴技术和应用模式,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占据目标市场,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将趋向于覆盖全渠道、全生命周期的的一体化客户服务系统。 其实在2016年以前,就有很多企业率先采用了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包括国内知名的知名证券公司华泰证券、乐视网等,他们都通过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完成了企业内部与外部客户的统一协作管理,并实现了传统客服系统到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的成功转型。 从MIRC最新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来看,有23%的电商企业、17%的金融类企业和15%的教育行业企业,目前采用了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 在大型企业采用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中国企业用户提高成单率降低成本等需求痛点,其倾向于更易带来销售效果的售前客服。但随着客户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各企业所面对的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营销化,很多企业对于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都希望客服系统不仅仅只局限于客户服务这一领域,而是能够将移动营销、客户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功能都集成于统一的管理后台。其实,这也是云计算时代到来后,对每一个云客服厂商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企业对云客服的应用集中在售前和售后:一方面企业需扩大销售机会,发掘潜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云客服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客户粘性从而做到留存和保持现有的客户。对售中应用较低:售中阶段主要对应了客户购买后的体验过程,此过程中单纯的依赖客服部门很难令客户满意,需要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作战,但目前多数云客服系统欠缺这方面能力,需加强协同能力。企业对云客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售前阶段,占比57%(包括售前客户考虑阶段、售前客户评估阶段),售后也是云客服系统得到充分应用的阶段。相比较而言,售中阶段目前对云客服的应用较少——18%。 华泰证券为国内知名券商,是中国证监会首批批准的综合类券商,也是全国最早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的券商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其自身的各类用户,华泰证券选择了在云软IMCC系统上建立了自己的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实现了证券行业的大多数专业功能: 1、呼叫中心组织架构支持; 2、CRM系统对接; 3、客户信息和服务记录联动展示; 4、客户身份验证; 5、用户自选投资顾问; 6、定时定向的个性化消息推送。 通过一系列功能的上线,使华泰证券完成了传统券商到移动券商的转型,华泰证券微客服系统上线后,好友数量和会话数量都稳步提升,同时华泰证券微信平台高效、良好的服务提升了企业品牌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从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其实客户服务体系的功能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首先,客户服务体系从早期主要针对售后阶段,发展到当前对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其次,传统的客服体系主要依靠人工解决问题,但随着国内市场从产品型消费逐步过渡到服务、体验性消费阶段,仅仅依靠人工很难带来高收益、高效率的服务,未来云客服的发展空间很大。 比如乐视TV,乐视TV是在乐视网发展壮大的基础之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硬件发展的代表。在去年10月份,乐视网选择了与智齿合作,而智齿正式承接了乐视网呼叫中心智能客服部分工作。“智齿机器人客服是乐视网上的第一个人工智能项目” 乐视网CTO张湘蕾说: “智齿客服预计帮助乐视接管80%的客服问题,每年将节省的客服成本超过千万。”从乐视网CTO张湘蕾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未来随着智能硬件的广泛普及,包括物联网、车联网等概念的逐步实现,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的市场将更加广泛。 MIRC调研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云客服的增长速度加快,年增长率为126.8%,市场规模为5.33亿元。预计到2017年云客服市场增速会出现表面放缓的趋势,但整个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张,达到8.48亿元。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市场将是未来一到两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国内的中小企业将与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的成长而共同发展,除上述两家公司外,包括滴滴出行、招商银行、天音通信、可得眼镜、尚德教育机构等各行业领军企业都纷纷采用了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以达到服务客户、拓展业务的目的。相信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将会在各行各业内遍地开花,而国内的中小企业将在SaaS模式云客服系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资讯
    2016年05月13日
  • 资讯
    估值虚高融资困难?2016年美国初创企业融资详情全析 来源:猎云网   编译:堆堆   2月5日的股市大跌进一步加深了许多初创企业创始人和投资者的恐惧心理。也许,非公开市场以及公开市场的估值确实有些虚高了。据业界人士表示,筹备融资和宣布融资结束之间存在6周到12周的时间差,因此第一季度内完成的融资轮通常是在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进行的。   在此次分析中,我们会就融资交易数量、资金分布以及平均融资数额来评估今年美国初创企业获得风投融资的趋势。   整体融资情况 2016年1月至3月美国公司获得的融资总额已经大幅度超过了2015年第一季度。今年第一季度内美国公司共完成了979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达到150亿美元。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共有742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达到49亿美元。   相比去年四月,今年四月的融资轮数量减少了29%。去年四月有302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45亿美元,而今年四月共有215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28亿美元。 种子轮&天使融资 2016年第一季度内的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数量要远远超过2015年同一时间段。今年第一季度内,美国共有441宗种子轮&天使轮融资交易,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只有251宗融资交易。   尽管这些融资是在第一季度内完成的,但我们不排除它们是在早之前开始的(至少早于2月5日前)。从投资者与创始人决定合作到媒体报道融资完成,这两件事之间往往存在6-12周的时间差。   四月的天使轮和种子轮数量比去年同一时间段减少了33%。   今年四月共有69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1.29亿美元,而去年四月共有103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1.4亿美元。尤其是与去年四月相比,今年四月的平均融资数额和融资中值都要有所提升,平均融资数额从去年的160万美元上升到190万美元,融资中值也从去年四月的100万美元上升到170万美元。   这也许表明了一点:就连早期阶段的投资者也开始寻求“风险更小”的投资,这也进一步加固了业内投资小型公司为主的趋势。   五月融资速率起步较为缓慢,头五天内共完成了12宗融资交易,平均融资额稳定在190万美元。   A轮融资 如今有诸多言论宣称A轮融资进入“融资寒冬”。不仅如此,如果你能拿到一份投资条款清单,你会发现创企估值在大幅度降低,但这些数据至今为止都无法清楚说明目前的融资环境。   2016年第一季度内的A轮融资数量超越了2015年同一时间段。今年第一季度内美国共完成了255宗A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3亿美元。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共有201宗A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19亿美元。   相比去年四月,今年四月份的A轮融资数量减少了17%。去年四月有87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6.73亿美元,而今年四月只有72宗A轮融资,融资总额为6.26亿美元。   A轮融资的月均融资数额在2015年5月达到了顶峰,数额为1480万美元。之后在2016年4月,平均融资数额低至了870万美元,而去年同一时期的数据为770万美元。   五月融资起步良好,头五天就完成了15宗融资交易,平均数额为1180万美元。   B轮融资 2016年第一季度内的B轮融资数量要略微低于2015年同一时间段。今年第一季度内共完成了137宗B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7亿美元。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共有140宗B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30亿美元。   相比去年四月,今年四月份的B轮融资数量减少了37%。去年四月有57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14亿美元,而今年仅仅只有36宗B轮融资,融资总额为8.54亿美元。   B轮融资的月均融资数额在2015年11月达到了顶峰,数额为2800万美元。之后在2016年4月,平均融资数额低至了2370万美元,而去年同一时期的数据为2430万美元。   五月融资起步情况则让人有些玩味,头五天内完成了8宗融资交易,但平均融资数额仅为1060万美元。   C轮融资 2016年第一季度内的C轮融资数量超过了2015年同一时间段。今年第一季度内共完成了83宗C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39亿美元。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共有72宗C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0亿美元。   相比去年四月,今年四月份的C轮融资数量减少了12%。去年四月有25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6.84亿美元,而今年仅仅只有22宗C轮融资,融资总额为5.21亿美元。   在Magic Leap以及Oscar获得的巨额融资的促使下,C轮融资的月均融资数额在2016年2月达到了顶峰,数额为7940万美元。2016年4月的平均融资数额为2370万美元,而去年同一时期的数据为2740万美元。   五月融资起步较快,头五天内完成了11宗融资交易。在Pivotal以及Via Transportation融资完成的促使下,五月的平均融资数额为5010万美元。   D轮融资 2016年第一季度内的D轮融资数量要低于2015年同一时间段。今年第一季度内共完成了40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达到14亿美元。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共有46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达到20亿美元。   相比去年四月,今年四月份的D轮融资数量减少了47%。去年四月有17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7.81亿美元,而今年仅仅只有9宗D轮融资,融资总额为2.89亿美元。   D轮融资的月均融资数额在2014年6月达到了顶峰,数额为1.323亿美元。之后这一数据就被Uber获得的价值12亿美元的巨额融资给推翻了。2016年4月的平均融资数额为3210万美元,而去年同一时期的数据为4600万美元。   五月融资起步较为缓慢,头五天内仅完成了一宗价值4000万美元的融资。   后期阶段融资(E轮、F轮、G轮融资等) 2016年第一季度内的后期阶段融资数量要低于2015年同一时间段。今年第一季度内共完成了23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达到42亿美元。而去年同一时间段内共有32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达到61亿美元。   相比去年四月,今年四月份融资数量减少了46%。去年四月有13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7.93亿美元,而今年仅仅只有7宗融资交易,融资总额为3.72亿美元。   在Uber28亿美元的巨额融资以及其他16宗数额超过5000万美元融资交易的促使下,后期阶段融资轮的月均融资数额在2015年2月达到了顶峰。2016年4月后期阶段融资轮的平均融资数额为5310万美元,而去年同一时期的数据为6100万美元。   五月与四月的融资情况不相上下。头五天内仅完成了2宗融资交易,平均数额为8000万美元。
    资讯
    2016年05月11日
  • 资讯
    “找萝卜”完成2000万元A轮融资,重心由SaaS倾向数据化运作 招聘管理平台 “找萝卜” 透露,已完成 20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稼沃资本与 36 氪联合创始人兼联席 CEO 魏珂领投,前期投资方春晓资本与独立投资人周轶洋跟投。加之该公司于去年5月 份完成的千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至此,累计融资金额达 3000 万人民币。   找萝卜成立于 2015年,它的思路是为 HR 提供一套基于 SaaS 的招聘流程管理工具。企业 HR 能够在 “找萝卜” 系统中新建职位,录入基本信息后一键发布到智联、前程、拉勾等渠道。收到简历后,能够在 “找萝卜” 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对候选人进行筛选、简历统一格式输出转发、打印等操作。   找萝卜CEO 付浩告知,1.0 版本的时候侧重做上述的 SaaS 功能,而目前正在推进 2.0 的研发,新版本把重心从 SaaS 转到了数据技术上。   第一是匹配算法的优化,匹配无非是 “搜索”“推荐” 两个动作,找萝卜将加强意向匹配的契合度。 第二加入了语义分析,让此前的简历解析技术更符合应用场景。 第三块增加了简历的自动更新功能,这一个主要是利用数据爬虫技术,目前可以应用在找萝卜自己的简历库中,或者盘活企业的简历库,这一点和此前36 氪报道的 e 成招聘、预测员工离职的 “爱伙伴”等产品都有相似之处。 最后是简历分层机制,简历匹配也就意味着给人打标签,一部分来自机器算法解决,一部分则来自 HR 共享的评级标签。   独立投资人周轶洋同样认为,深度挖掘数据、预测性推荐、智能匹配人岗的招聘产品是市场趋势。将招聘行业最核心的信息资源 “简历” 标准化, 达到数据信息翻倍增长,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控制运营成本,完成整个人力资源领域的突破。   对于融资后的规划,付浩表示资金将用于追加技术投入,巩固数据体系,进行深入研发。团队现有 45 人,7 成为产品+技术,并且,拿到融资后新增了一个 10 人左右的算法团队,不乏有来自 IBM 大数据的人员。   截止目前,找萝卜已拥有近万家企业用户,累计发布职位 30 万个,拥有百万活跃简历量及 5500 万数据储备,平均月活达到 30%。另外,找萝卜现阶段所有产品对外免费,下一步会启动商业化进程。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084.html
    资讯
    2016年05月11日
  • 资讯
    To B 和 To C跨界打劫的生态盛宴——钉钉与企业微信的想象空间到底有多大 一、钉钉与企业微信的竞争,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企业社交平台之争,而是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级应用的入口之争; 很多人把钉钉和企业微信打上了企业社交的标签,其实这是不对的。企业社交主要分两种,不同企业间的社交和企业内的社交;企业间的社交,又称为职场社交,主要达成的目的是人脉拓展、行业沟通、以及猎头和招聘服务,这种社交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以LinkedIn(领英)为代表,在国内主要有脉脉、赤兔等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有个人简历展示、人际即时沟通等功能;不过,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职场社交文化,跨公司的交流往往倾向于用微信、线下行业论坛等沟通方式来完成;另外一种是企业内部的社交,这个概念就比较宽泛,广义上来讲,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业态和级别的人员的沟通都属于企业社交,如邮件、内部即时通讯、绩效审批等;狭义上的社交主要指以平台的方式供员工展示工作状态、倡导多元沟通、改善工作氛围,这种平台往往和传统的社交网络类似,会增加很多社交网络的沟通元素,比如点赞、群组、话题发布与讨论等等;提供这种服务的厂商在国际上以Yammer较为著名,在国内类似的产品有金蝶企业微博等;   钉钉和企业微信虽然在功能上有社交的成分,但并不属于以上的两种,他们在产品上的定位是协同办公平台,将OA、eHR和CRM等传统的企业级应用的很多功能拆分糅合进来;而他们在战略上的定位则是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级应用的入口,就像传统的集成的web端应用的Portal一样,只不过,钉钉和企业微信集成的,将不再是封闭的传统的各个ERP产品和模块,而是开放的互联网的企业服务生态; 二、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级应用服务,应该抛弃僵化的产品化和模块化思维,转为更动态更灵活的生态思维; 前面说的,传统ERP也有Portal,钉钉和企业微信集成的东西有哪些不同呢?传统的Portal集成的对象有两个特点,产品化和模块化,产品指的是若干个封闭的套件产品,如SAP、Oracle EBS、金蝶和用友等,模块化是指分割的产品模块,如eHR、CRM、供应链等;这种产品化和模块化的的优点是功能强大、自成体系,但缺点也很明显。企业购买了一套产品,可能多数功能是自己不需要的,而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又要通过客户化开发来解决;这种组合就像军队一样,传统的组合是将不同兵种的成建制的军队组合在一起,成为巨无霸集团军,战斗力固然强,但是应变很慢,成本很高,不太适宜今天快速发展的业务和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将巨无霸集团军改编为战斗小组,里面有着团队最需要、最精锐的战斗角色,反应灵敏,成本较低,单兵作战能力强,可以出奇制胜。 钉钉和企业微信就是这样灵敏的战斗小组,他们集成的不是产品和模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功能应用,在开放的生态市场上,这些功能应用可大可小,可以是官方应用,可以是第三方应用,也可以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开发的应用。通过功能的叠加和化反,形成了最适合本企业的协同平台,并且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快速调整和更新,实现大船快掉头,大象能跳舞。 三、To B和To C最好的结合点,是企业里的人; 钉钉和企业微信不是企业社交产品,但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企业社交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里的人。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高管、HR和财务人员等,而是包含他们在内的各个业务线与职能线上的普通员工。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抽象为企业、员工、企业服务提供商、个人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交互。   目前钉钉和企业微信的主打功能还是即时沟通、考勤、休假、审批等基础OA和eHR的功能,但随着用户量的提高和生态体系的建立,钉钉和企业微信将会多方向的企业级应用发起进攻。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做的不仅仅是企业级应用的功能提供,阿里和腾讯两个互联网巨无霸,携带着他们旗下的多元生态,可以通过钉钉和企业微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产品和服务。笔者分析,以下几个点会是进攻的重点方向; 1. 员工福利管理 这里需要引入全面薪酬的概念。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这就是企业福利。由于众所周知的税负和社保负担等沉没成本,员工对福利的感知度比对货币薪资的感知度更高。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市场上90后的崛起,以及国企限薪等背景,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福利的设计和付出,以此来关怀员工,留住人才。   传统的企业福利主要分为几大类,包含养老金和住房等内容的财富累积计划,包含保险和医疗的风险保障计划,包含年假等在内的福利假期计划,以及相关的实物、旅游等内容。福利管理的落地主要分为福利方案、福利平台和福利供应商这几块,阿里和腾讯的优势在于他们旗下的购物、保险、健康和旅游等平台可以成为天然的福利供应商,并且可以借助移动端实现更加灵活的福利供给。 2. 员工薪资管理 员工薪资的管理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因为这是离钱最近的地方。阿里和腾讯有自己的民营银行,是薪资代发的一个不错的平台。其旗下的基金平台,如蚂蚁金服,可以成为薪资投资的平台。拥有了员工的工作、薪资的信息,可以成为授信评估的参考。有了授信评估,消费金融也不再是难事。试想一个场景,到了月底,员工小Q在钉钉上收到自己的薪资发放的消息,在查看明细的同时,工资已经自动转入了余额宝产生收益。当小Q想买一辆车的时候,通过钉钉可以轻松贷款,贷款的额度是钉钉通过员工的信息作出的授信评估计算而来的,每月的还款自动从薪资里扣。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钉钉无缝实现。 3. 企业差旅服务 企业差旅的管理主要有差旅的审批管理、费用报销、供应商选择,审批和报销已经是钉钉和企业微信内置的功能了,自不必说。关于差旅和机票、酒店、打车和餐饮服务,阿里和腾讯都可以成为成为这些服务的渠道,以出差打车举例,滴滴现在已经推出了企业号,员工出差打车可以试用企业号一键叫车,企业付费,自动记录归档形成,免去了个人预付费和报销管理的流程,省时省力,方便快捷。阿里旗下的阿里旅行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差旅机票和酒店的服务。企业的集中采购同时可以增强其议价能力。 4. 企业IT服务 企业即时通讯在中国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但到如今中小企业办公IT化的程度依然很低,企业内部的日常沟通协同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 2013 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超过 4200万家,总数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但多数企业没有完善的邮箱、OA等系统,企业IT化停留在相对原始的阶段。   钉钉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不是通过钉钉本身,它的背后有着更大的野心,阿里云。阿里云可以在邮箱系统、文件存储共享系统以及系统服务器的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且在应用上通过钉钉无缝连接。 5. 员工培训服务 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培训越来越体现出几个特点,移动化,内容化,游戏化和社区化。钉钉和企业微信可以成为移动培训的平台和入口。目前阿里和腾讯系旗下还没有涉足企业培训的市场。但这也会成为一个趋势,甚至培训内容这块也可以做PaaS,培训课程与教材可以在平台上自由流通。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移动招聘、大数据分析也是不错的切入点。 四、数据安全和业务复杂度都不会再是问题,钉钉和企业微信必然会推出私有云和高级订制化版本; 笔者在向国内的客户介绍云产品的时候,客户普遍对UI、更新频率和灵活的功能赞不绝口,但往往对两个问题有顾虑,一个是数据安全,另一个就是不能客户化。数据安全问题好理解,毕竟把自己的数据放在别人那里,始终有些担心。客户化问题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国内的企业管理起步较慢,发展不均衡,不同的企业性质又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元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客户非常喜欢个性化和客户化,这就导致云架构的产品在国内的推广总体是比较缓慢。   钉钉和企业微信未来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私有云和高级订制化版本。在去年7月的一次论坛中,钉钉的商务负责人孔明先生提到了钉钉暂时没有退出私有云的计划。这是因为现在钉钉的整体策略还是面向中小微企业跑马圈地,在这个阶段,占领市场是最重要的,统一的标准化的产品更有利于推广。但当中小企业慢慢长大,业务会越来越复杂,对安全的要求也要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钉钉和企业微信很有可能推出私有云的版本,并且,钉钉和企业微信开放给客户和第三方的接口,本身就为个性化版本的定制提供便利。在多数的云架构系统还在做SaaS的时候,钉钉和企业微信已经在做PaaS了。 五、钉钉和企业微信做整体生态的优势在哪里 1. 用户量的优势 在最新的数据显示,钉钉已经有超过150万家企业用户;企业微信由于起步较晚,目前用户数还较少,但也在经历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互联网界有一句经典的话,“当你用的产品是收费的时候,你是厂商的客户,当你用的产品是免费的时候,你就是厂商的产品”,就像当今的微信,超过7亿的微信用户就是微信本身的产品,也是微信的财富之源。并且,相对于个人用户,企业级应用的用户黏度更强,支付意愿也更强。当钉钉和企业微信占领了足够的企业级应用移动入口的时候,不难想象,这将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机会。 2. 全面生态的优势 这里的全面生态要分两个层面来解读,一个是钉钉、企业微信和开发者之间形成的生态。这点有点和苹果的App Store有些相像,苹果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全球数百万开发者的努力,在这一闭环生态上,用户、开发者和苹果形成了三赢,而苹果更是最大的赢家。钉钉和企业微信正在走着这样一条开放的生态之路。   另一个层面是指钉钉、企业微信与阿里系、腾讯系之间其他产品和服务形成的生态。阿里和腾讯通过直接业务拓展和投资控股等形式,已经几乎涉足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囊括了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甚至还涉足了互联网以外的健康、旅游、金融等多个业态。这些业务与企业级服务和企业里的个人服务之间,可以通过钉钉里的一个小小的按钮链接,形成1+1>2的效果。 3. 交叉补贴,跨界打劫的优势 第三个优势,更像是前两个优势集合的结果,在庞大的用户量基础上,借助全面生态的优势,钉钉和企业微信可以轻松的采取交叉补贴的形式进行跨界打劫。有很多的观点称,企业级市场对于补贴并不敏感。诚然,对于大企业和企业的核心服务采购,补贴的推广方式确实很难实现toC的推广效果,但对于中小微企业以及企业里的员工个人服务商,正如前面提到的企业员工消费金融等方面的业务拓展,交叉补贴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看完了这些,各位读者是否心里打起了鼓,阿里和腾讯正在借钉钉和企业微信一步步侵蚀企业应用和服务的市场,尤其是与员工相关联的市场,没错,他们正在这么做,并且其志不小。企业微信和阿里钉钉一样,依托着强大的研发力量和推广优势,借助第三方的智慧,在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的向前,目前来看,他们对于巨无霸的Oracle、SAP、Workday还没有什么威胁,但是三年后,五年后呢?   借用罗胖跨年演讲时用的一句话来做结尾,   “你等着!“   作者:于少华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于少华频道  
    资讯
    2016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