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关于创业圣地,别再只知道硅谷了! 文|小马 这里是全美景色最优美的创业圣地。 颜值最高的创业社区,海滩上的比基尼美女随处可见。 这个地方在洛杉矶,叫硅滩。 什么是硅滩? 洛杉矶,一直以来都因好莱坞的存在而被公认为是美国娱乐文化的中心。但这里的潜力和多样性不仅仅局限在文娱层面 。从2012年开始,洛杉矶不断地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多元化的创业社区。因为拥有着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这片创业生态区被称为“硅滩”。 “硅滩”(Silicon Beach),是对洛杉矶地域创业社区的一个统称。这个区域不仅仅包括了洛杉矶市Downtown、帕萨迪纳、比弗利山庄、圣塔莫尼卡,还往南包含了威尼斯、Marina Del Ray,Playa Vista等这些新兴起的创业区域。 (截图来自Angelist) 根据Startup Genome的数据,综合考虑如人才、公司业绩、风投资金、基础设施等等50多种因素,硅滩被评为是全美第三大创业社区,仅次于硅谷和纽约。这里孕育着9000多家创业公司,以及8000多个独立投资人或机构。 和硅谷相比,硅滩有哪些不同 根据知名招聘网站Indeed.com二月的数据,硅谷35%的创业者、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已向硅谷外的其他地区递交上了简历。而洛杉矶的硅滩,这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成为了最受青睐的城市之一。 从2015年起,科技泡沫等原因导致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增速越发缓慢,同时也因房价高、消费贵、生活单调等等原因,导致科技公司不断有人才外流的现象。一些创业者甚至互相调侃着“要想创业成功,就须逃离硅谷”等。 小马通过“硅滩发颜人”,有幸接触到硅滩地区的众多创业者,深刻感受到硅滩这个创业社区的与众不同之处。与硅谷相比,硅滩到底有哪些区别和优势呢?这里简单列举一二。 1.行业:重娱乐、重生活方式、重内容 重娱乐:娱乐行业在洛杉矶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使得这里不仅成为了影视剧创作的乐土,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洛杉矶的娱乐元素更是随处可见。比如阅后即焚的超人气应用Snapchat,就把增强现实的技术,与娱乐性完美地结合,几年内成长为现在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之一。 重生活方式:洛杉矶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好莱坞明星、歌星、网红、名流等。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洛杉矶人民。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人爱时尚、爱消费、爱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爱运动。大多数Vine上的明星比如Amanda Cerny,以及Instagram上人气最旺的网红Chiara Ferragni的事业都始于硅滩。同时这里的很多2C的公司,还会与这些明星网红资源联合共造品牌,比如著名的有机母婴电商品牌the Honest Company,再比如受到很多好莱坞明星投资的有机电商平台Thrive Market等等。 重内容:虚拟现实公司Oculus Rift诞生在硅滩,这里的影视、游戏制作公司纷纷又赶上了这趟快车。虚拟现实的技术可能完善于硅谷,内容则创造于硅滩。比如深藏在Hollywood的一个VR制作Studio,就研发了虚拟飞行的技术&内容。在风、音乐、重力、灯光、虚拟场景的多项配合下,玩家可以体验像鸟一样飞翔的感觉。 (图为Snapchat应用) 2.创业公司: 盈利能力强、估值偏低 无论从风投基金投资总额度、单笔平均投入额、风投募资总额、风投活跃度等等方面看,硅谷一直以来都稳坐全美第一。硅谷的创业公司总数为洛杉矶的2-3倍(Angelist统计),而风险资本总量为洛杉矶的7倍(PWC)。这些资金,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才从大公司里跳出来创业,扶持了无数有潜力的早期公司;一方面这些热钱也造就了一大批“烧钱”的公司,在早期用免费甚至倒贴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原始用户。相比硅谷,硅滩地区的总资金总量较少、单笔投入额较低,这使得创业公司不得不更精益地生存、盈利能力强、公司韧性大。 同时,因为风险资本相对较少,洛杉矶项目的估值也偏低。2016年,根据Pitchbook统计的数据,种子、天使轮项目的投前估值,硅谷的平均估值水平在900万美金左右;而洛杉矶同一阶段的项目估值水平在670万美金。硅谷项目VC轮的平均融资额度为1700万美金,而洛杉矶项目的平均融资额度则为1500万美金。 3.人才:技术人才全美人数最多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硅谷的技术型人才远远多于全美任何一个地区。但据美国人口、劳动力统计局的显示,目前硅谷的技术人才在152000左右,硅滩的技术人才则是148000人,可见二者在技术人才人数总量上差距并不大。而根据US News & Report的显示,硅滩地区有三所学校被排为美国前十的工程院校:UCLA, 加州理工Cal Tech和USC。硅滩地区每年工程系毕业生高达1万人,硅谷大约有7500人左右。 4.加速器、孵化器:并不比硅谷差 大多数人一提到加速器,首先想到的是硅谷的Y Combination (YC) 。之前硅谷的朋友还曾经告诉过我说“加速器只有一个,就是YC。”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硅谷长期备受关注,每年YC的路演日下来,各类科技媒体蜂拥而上;另一方面是因为YC成立于2005年,历史长,早年加速的团队经过了十余年的磨炼都有了出色的退出。相比之下,硅滩的加速器MuckerLab和Amplify,都是在2011年成立的。虽然成立年份短、资质年轻,但成长速度快,均被Seed Accelerator的加速器评级系统评为全美第二、和第七的加速器。 除了加速器之外,老牌孵化器Idealab于1996年在洛杉矶成立。Idealab不仅是现代孵化器的鼻祖,树立了行业标杆,创始人Bill Gross更是被称作为“孵化器之父”。开复老师成立的创新工场的时候,也曾借鉴Idealab的模式。 硅滩的明星公司 硅滩地区诞生了众多明星公司—— 包括《英雄联盟》的开发者Riot Games(被腾讯收购)、超级约炮软件Tinder、明星杰西卡阿尔巴成立的the Honest Company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这些公司也是在硅滩诞生的。 1.Snapchat 成立4年的Snapchat现在拥有1.5亿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越Twitter,同时Snapchat每日收到的视频总量超过80亿,与Facebook相当。截止至今,Snapchat已累积融资18亿美金,是最受瞩目的独角兽之一。Snapchat把社交、交流变成了一款游戏,并且已经成为美国90后、95后最常用的手机端应用之一。 2.Oculus VR Oculus Rift是当今最火热的虚拟现实公司之一,2012年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第一次与观众面世,短短两年后被Facebook以2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Oculus的出现,开辟了游戏、娱乐、医疗、教育等多领域的可能性。 3.HyperLoop HyperLoop是前几月各大科技媒体都介绍到的超级高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伊隆马斯克提出来的一个新型运输方式,它可以把人承载在像胶囊一样的车厢中,以每小时1207千米的速度在路面上运输。5月Hyperloop的推进系统首测成功,测试中长约3米的胶囊以每小时640公里的速度撞向沙堆。虽然整个测试时间仅有2秒,但这却标志着人类向更快的陆上运输又迈出了一步。 4.SpaceX SpaceX是伊隆马斯克的私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02年建立,开发了猎鹰1号和9号运载火箭。2008年SpaceX与NASA正式达成合作,2012年SpaceX龙飞船将航天货物运向了外太空中的国际空间站,如今SpaceX已经做了八次发射和回收实验。它的技术大大降低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 一直以来,北加的硅谷被作为创业社区中的老大哥,这点无需置疑。但与此同时,在南加的创业社区也随着整个生态的逐步健全和日益发展而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小马,马雅伦,硅滩发颜人,乱如媒体圈的理科生,目前在做一系列“硅滩”创业者的采访。微信:mayln_,微博:硅滩发颜人
    资讯
    2016年08月12日
  • 资讯
    任仕达并购Monster Worldwide:为改变人与工作的连接方式 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美国巨兽公司(Monster Worldwide),于2016年8月9日宣布被任仕达公司并购,并签署了最终协议。跟据协议条款,任仕达将支付巨兽公司3.40美元每股的现金或总共约4亿2900万美元(企业价值)的价格。 通过此次并购,任仕达希望利用Monster的分销渠道来连接两个虽然不同但互补的部分来扩展招聘行业,并建立世界上最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 美国巨兽公司又称美国怪兽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NST),于1967年由Andrew J.McKelvey创办,是Monster的母公司,是国际网上招聘巿场的领袖,著名的招聘广告代理网络TMP Worldwide亦属Monster Worldwide的旗下。美国巨兽公司的总部设于美国纽约,于全球25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员数目达四千六百人。同时,美国巨兽公司亦是S&P 500指数及NASDAQ 100的成员之一。 Monster是全球领先的网上求职网站,亦属Monster Worldwide的旗下部门。Monster主力为优质求职者,与不同行业的杰出雇主配对,缔造双赢局面。Monster于1994年创立,总部设于美国麻萨诸塞州Maynard镇,并于全球24国家,拥有26种不同语言的网站。 任仕达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任仕达集团(Randstad Group),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家上市公司,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任仕达在全球拥有4,129个分支机构和27,640名员工,每天为465,600人提供就业机会。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24亿欧元。成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71亿欧元。致力于向企业提供专业的灵活性工作解决方案和人力资源服务,于1960年由Frits Goldschmeding创立,至今业务已发展到40多个国家。
    资讯
    2016年08月09日
  • 资讯
    区块链会成为我们获得工作报酬的新方式吗? 编者按:William Mougayar是《区块链业务》的作者,也是Ethereum Foundation的顾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自己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如何改变我们工作方式以及获得报酬方式的思考。关于Ethereum的更多内容可以参见DAO:有史以来最大的众筹项目会成为VC的竞争对手吗?   我们正处在揭开工作本质新篇章的早期阶段。区块链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新的循环经济体系内进行工作并获得报酬,在这个体系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货币单元和工作单元。   我相信这一点将会成为从区块链技术涌现出来的最大主题之一。   今天大多数的工作都是通过工作者与雇主之间按照一个简单的合同签订的双边协定来获得报酬的。这个合同是这样的:你做X类型的工作,我们会给你Y数量的货币。   但是如果我们对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有更大自治权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有了更多控制之后,我们就能够执行新型的任务,这些新型任务也许类似传统工作,也许跟以前的工作不同,相应地,我们挣的是加密货币而不是法定货币。   这样的话我们同时可以做的就不是一项而是多项付费工作了,这些工作不仅可以类型多样化,而且还不必被绑定在同一个雇主下。   目前已经有若干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业务通过数字令牌来给用户的“工作”提供报酬。   比如说Steemit就给在自己的去中心化内容平台上投票或者写东西的用户提供报酬。   去中心化交通平台La’Zooz的理论是,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让它的app收集有关你的驾驶模式方面的数据,然后就可以挣到Zooz点数。   健康保健研究实体可以给患者或者普通人付费,如果后者把自己的医疗数据分享出来的话,而前者可以通过汇总这些信息形成集体智慧,再提供个性化或者比较性的洞察。   要想让这些成为可能,其核心是实际完成的工作、创造的价值以及收到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 用户执行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可以是被动执行的(驾驶并分享数据),也可以是主动执行的(对帖子投票或者作出决策)。 每一个市场(marketplace)都有自己的“工作单元”,这些“工作单元”内含了各种活动。 每一个工作单元都给市场、其他用户或者最终用户产生了价值。这是网络效应理论的扩展,因为每一个用户的动作都有利于其他用户。 作为所创造价值的回报,用户可以获得原生的令牌货币,也就是该市场自己的货币。 这一货币可以在市场内部通过另一项交易或者服务进行消费(比如坐车、促销内容),也可以跟市场外部以另一种加密货币或者法定货币的形式交换。 整个市场的价值会随着活动和内部所创造价值的规模而相应增加。   新的工作体系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工作体系,而区块链则是这套体系的使能者。   这不是什么庞氏骗局,而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新方式。当然,有的公司会滥用这套体系,但有的会仔细考虑它的机制和运作,相信它可以通过共享网络股权令自己的用户受益并分享自己的成功。   需要实现的最重要元素包括以下这些: 要完成的工作必须多样化 要完成的工作必须有价值且可估值 用户应该能够在内部消费自己的内部货币以便创造更多价值   现在发生的事情是自给自足的微型循环经济的诞生。这些模式部分是由新公司创造耳朵,部分则是从现有公司那里拆分出来的。   观察从现有公司脱胎出来的模式应该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公司和他们的用户所创造的价值有太多都没有很好地被捕捉到。像上面这个图那样把这些关键要素连接到一起就能够诞生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可以把这个称为是工作和财富创造的未来吗?也许吧。   本文来自翻译:www.coindesk.com
    资讯
    2016年08月08日
  • 资讯
    前程无忧公布201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增23% 8月5日凌晨消息,前程无忧今天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6财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报告显示,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5.598亿元(约合84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5.080亿元增长10.2%,在公司此前预期区间之内;净利润为人民币1.687亿元(约合25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370亿元增长23%。   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数据,华尔街3位分析师平均预计,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每股收益将达0.35美元。财报显示,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每股收益为0.44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   此外,华尔街2位分析师平均预计,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营收将达8106万美元。财报显示,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营收为8420万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     主要业绩: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5.598亿元(约合84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在公司此前预期区间之内;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3.731亿元(约合56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其他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1.866亿元(约合28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这一业绩反映了2016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增值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毛利率为71.8%,低于去年同期的72.8%;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运营利润为人民币1.282亿元(约合193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1.687亿元(约合25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370亿元增长23%;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2.90元(约合0.44美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失、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3.19元(约合0.48美元),超出公司此前预期区间。     财务分析: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5.598亿元(约合84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5.080亿元增长10.2%。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3.731亿元(约合56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357亿元增长11.2%。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营收的增长,主要由于来自于使用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的独立雇主数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每独立雇主平均收入增长。第二季度共有322236名独立雇主使用了前程无忧的网络招聘服务,比去年同期的300681名增加7.2%,主要由于获得了新的客户。虽然在线服务的价格整体上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第二季度每独立雇主平均收入则比去年同期增长3.7%,主要由于销售团队加强了在向上销售方面付出的努力,从而令客户购买了多项和/或价值较高的在线服务。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出版物广告营收为零。截至2015年12月31日,前程无忧已经停止了所有出版物广告服务。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1.866亿元(约合28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711亿元增长9.1%。前程无忧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的增长,主要由于企业流程外包服务的使用量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被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增值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所部分抵消,这种政策变化使得总营收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公司认列的营收额减少。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毛利润为人民币3.950亿元(约合59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622亿元增长9.1%;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毛利率(定义为毛利润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71.8%,低于去年同期的72.8%。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运营支出为人民币2.668亿元(约合40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397亿元增长11.3%。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销售和营销支出为人民币1.980亿元(约合29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739亿元增长13.8%。前程无忧销售和营销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员工薪酬支出增加和销售人员增加。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总务和行政支出为人民币6890万元(约合10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580万元增长4.7%。前程无忧总务和行政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员工薪酬支出和办公室支出增长。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运营利润为人民币1.282亿元(约合193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224亿元增长4.7%。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运营利润率(定义为运营利润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3.3%,低于去年同期的24.6%。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运营利润率为27.5%,低于去年同期的29.3%。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来自于外币折算的损失为人民币660万元(约合10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来自于外币折算的收益为人民币390万元,主要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对前程无忧在2014年4月发行和出售的1.725亿美元可转换高级债券造成的影响有关。   2015年4月,前程无忧完成了一项发行1.725亿美元可转换高级债券的交易。在2016财年第二季度中,前程无忧认列了人民币860万元(约合130万美元)的按市价计算非现金收益,这项收益与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有关,相比之下去年同期认列了与此相关的人民币2590万元的损失。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其他收入为人民币6420万元(约合97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4540万元。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其他收入包括地方政府财务补贴等。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1.687亿元(约合25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370亿元增长23%。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2.90元(约合0.44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2.33元。   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股权奖励支出为人民币2310万元(约合35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2320万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1.898亿元(约合286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822亿元。前程无忧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3.19元(约合0.48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3.04元。   上半年业绩: 前程无忧上半年总营收为人民币10.835亿元(约合1.6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9.661亿元增长12.2%。前程无忧上半年运营利润为人民币2.553亿元(约合38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459亿元增长3.8%。   前程无忧上半年净利润为人民币2.545亿元(约合383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3.103亿元。前程无忧上半年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4.37元(约合0.66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4.71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上半年调整后净利润(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3.314亿元(约合499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240亿元。前程无忧上半年调整后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5.62元(约合0.85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5.43元。   截至2016年6月30日,前程无忧第二季度所持现金及短期投资为人民币53.426亿元(约合8.039亿美元),高于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49.509亿元。前程无忧的短期投资包括原始到期期限为三个月到一年的存款证等。   业务展望: 基于当前市场状况以及考虑到2016年5月1日生效的增值税政策变动,前程无忧预计2016财年第三季度营收为人民币5.75亿元到5.95亿元(约合8650万美元到8950万美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预计2016财年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2.45到人民2.65元(约合0.37美元到0.40美元)。   前程无忧还预计,2016财年第三季度总股权奖励支出约为人民币2300万元至人民币2400万元(约合350万美元至360万美元)。   附注:本财报所列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00美元=6.6459元人民币。   近日发展: 前程无忧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多种投资机会。公司目前预计,将在2016年下半年与多家目标公司达成协议。前程无忧预计将利用现有的现金资源为这些投资提供融资,并预计公司将会支付的现金总额最高将达人民币4.50亿元(约合6770万美元),具体则要视交易条件和任何可能会有的交易完成时的调整而定。前程无忧的目标是在2016年底以前完成这些投资。   电话会议: 财报发布之后,前程无忧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4日21:00(北京时间8月5日9:00)召开电话会议。届时前程无忧管理层将出席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运营状况和业绩预期,并回答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提问。要收听前程无忧电话会议,美国投资者可拨打电话+1-866-839-8029,中国香港投资者可拨打电话+852-2598-7556,国际投资者可拨打电话+1-914-449-1588,密码为“9906001”。   此外,投资者也可以访问前程无忧网站的投资者关系频道ir.51job.com,收听电话会议网络直播和录音。投资者需至少提前15分钟登陆网站进行注册或安装任何必要的音频软件。    股价变动: 当日,前程无忧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上涨0.09美元,报收于31.74美元,涨幅为0.28%。过去52周,前程无忧的最高价为35.49美元,最低价为22.23美元。(唐风)   来源:新浪科技
    资讯
    2016年08月05日
  • 资讯
    LinkedIn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净亏同比扩大 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今天发布了201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为9.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12亿美元增长31%;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1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的净亏损6770万美元相比有所扩大。LinkedIn第二季度业绩和第三季度业绩展望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小幅上涨。   在截至6月30日的这一财季,LinkedIn的净亏损为1.19亿美元,每股亏损为89美分,这一业绩不及去年同期。2015财年第二季度,LinkedIn的净亏损为6770万美元,每股亏损为53美分。LinkedIn第二季度净亏损的同比扩大,主要是由于计入了一项1.01亿美元的非现金支出,这项支出是认列了公司很大一部分税收资产的计价备抵所带来的结果。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及其他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一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1.53亿美元(其中未计入1400万美元的并购相关交易成本),高于去年同期的7140万美元;每股收益为1.13美分,高于去年同期的55美分,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财经信息供应商FactSet Research调查显示,LinkedIn第二季度每股收益为78美分。   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为9.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12亿美元增长31%,也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FactSet Research调查显示,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为8.99亿美元。LinkedIn第二季度调整后EBITDA(即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前净利润)为2.9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3亿美元,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1%。   按地区划分,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美国市场的营收为5.6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45亿美元。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营收为3.65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67亿美元,其中:来自于美洲其他地区的营收为476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990万美元;来自于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2.39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9亿美元;来自于亚太地区的营收为777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5850万美元。   按销售渠道划分,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现场销售渠道的营收为5.9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40亿美元;来自于在线销售渠道的营收为3.4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71亿美元。   按产品部门划分,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人才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5.9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43亿美元。其中,来自于聘用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5.35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26亿美元;来自于学习和开发业务的营收为621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760万美元。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营销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1.8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40亿美元。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付费订阅部门的营收为1.55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8亿美元。   2016年6月11日,LinkedIn与微软达成了一项合并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将以每股196.00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总收购价格约为262亿美元(其中包含了LinkedIn的净现金),支付方式为全现金。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并于2003年正式启动。2011年5月,LinkedIn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当日,LinkedIn股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常规交易下跌0.25美元,报收于192.01美元,跌幅为0.13%。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7:04(北京时间5日5:04)为止的盘后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上涨0.29美元,至192.30美元,涨幅为0.15%。过去52周,LinkedIn的最高价为258.39美元,最低价为98.25美元。   在过去三个月时间里,LinkedIn股价累计上涨了54%,表现远好于标普500指数,该指数同期涨幅仅为5.5%。LinkedIn股价在这一时期的上涨主要是在微软宣布其收购计划以后发生的。(唐风)
    资讯
    2016年08月05日
  • 资讯
    百姓网宣布 1000 万元投资秒聘,占股比例达 70% 8月3日,百姓网对外发布公告,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客齐集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对上海秒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秒聘”)增资,投资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占股比例为 70%。该议案已获董事会通过。 百姓网公告称,本次投资主要是为公司实现在人力资源服务细分市场的线下拓展,不涉及进入新的领域,目的是促进网站流量变现,增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资料显示,秒工作网站是秒聘的主打产品,为企业提供秒速招聘、人才定制、员工技能培训、人事代理等系列人力资源服务,目前服务已覆盖京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 近一年来百姓网持续进军招聘行业。去年12月,百姓网与知名蓝领人力资源公司天坤国际达成战略合作,发力蓝领招聘O2O,进行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将优质岗位和简历进行实时对接,并提供面试接送等线下服务。 1 目前分类信息市场纷纷加大对招聘领域的投入。58赶集集团旗下也有布局高端招聘的中华英才网以及涉足兼职市场的斗米等项目。 1 公告显示,百姓网本次对外投资是从公司发展战略的角度做出的审慎决策,分析人士也指出,此次收购能够帮助百姓网深化其在招聘生态圈的布局。 1 今年4月,百姓网公布挂牌新三板后的首份年报,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62.85%,首次收入破亿。
    资讯
    2016年08月03日
  • 资讯
    裁员这件事,谁也没有鲍尔默、纳德拉这两届微软CEO演绎的淋漓尽致 滴滴、Uber达成战略协议,经过昨日的酝酿依然热度不减,今天继续霸占科技媒体的首页。不过,就在昨晚将近凌晨的时候,Uber中国的800多名员工,收到“合并完成现金奖励”的邮件,内容显示这项奖励相当于最多6个月薪资和6个月的可归属股票价值。   业内纷纷评论,这只不过是“遣散赔偿金”一个迂回的叫法。随后,证券时报援引一位内部人士的消息称优步中国正在商议裁员,制定离职补偿方案,补偿政策或将按照N+3来施行。   紧接着,彭博社再次确认称Uber即将调整中国业务150名工程师的岗位。   各项证据,似乎都在指向优步即将面临的裁员。事实上,大公司裁员已属常态,近两年包括微软、IBM、雅虎等等巨头都施行过大规模的裁员政策。对于滴滴、Uber来说,同属一个领域必然会导致业务以及人员配置的冲突,裁员似乎已经是意料之中。   但是,无论接下来滴滴、Uber是否裁员这件事会走向怎样的态势。在微软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科技史上,似乎没有哪一家公司如微软一般,能够持续在两届CEO期间进行过如此大规模且有序的裁员。裁员这件事,被鲍尔默、纳德拉这两届CEO演绎的淋漓尽致。   鲍尔默时代的裁员 2000年1月,微软就宣布鲍尔默接替盖茨,开始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但是直到2008年,盖茨彻底离开微软之后,鲍尔默才真正成为掌门人,因为在此期间盖茨仍然在插手微软管理事务。   不过,就在鲍尔默上任没多久,2009年1月微软就宣布在未来18个月内裁员5000人,裁员范围涉及研发、市场、销售、财务、法务以及人事等部门,值得一提的是当天就直接解雇了1800名员工。   这一次裁员与营收的下跌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在宣布裁员的当天微软同时宣布了2008年12月31日之前第二财季的财报,财报显示收入为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运营收入、净收入和稀释每股收益分别为59.4亿美元、41.7亿美元和0.47美元,分别同比下降8%、11%和6%。   当时鲍尔默在邮件中称,个人电脑市场需求疲软,低价格的上网本电脑日益盛行以及全球经济衰退是这次裁员的主要原因。经过这次裁员,微软预计年度运营成本将因此减少15亿美元,并在2009财年减少资本支出7亿美元。   营收不及预期,没关系,鲍尔默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凭借裁员来抵。 这次裁员,是微软成立34年以来,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要知道2001年到2008年间,微软合计裁员数量也不过1078人。一次性裁员数量最多的也就是2002年1月,微软在硅谷UltimateTV部门裁员500人。   由于这次裁员史无前例,员工们在之后发布财报以及重大策略调整时,都变得胆战心惊。   以致于2013年7月,微软宣布重组计划时,微软所有员工以及外界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微软架构调整之后会不会带来裁员。不过鲍尔默给出的回答是No。   作为鲍尔默执掌CEO之后经手的微软最大一次重组,他把之前的8个产品部门重组为4个新部门:操作系统部门;硬件业务部门;应用服务部门;云计算和企业部门。   微软宣称此次重组是为了减少以往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因为这样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了微软在某些领域重复配置资源。   但另一个层面也可能是鲍尔默上任之后,2012年微软发布的 Windows 8 操作系统以及 Surface 平板电脑,纷纷面临雪崩式的批评,微软其他位高权重的高管对 Windows 8 目前的市场份额不满,而鲍尔默难逃其责。   这次重组,极有可能是鲍尔默应对外界批评的对策。事实上,鲍尔默不只一次的说过,微软将转型成一家“设备及服务”公司,也就是说微软将摆脱纯软件公司的定位,更多地关注当代硬件设备中的其他元素。   也可以看出,微软在新的组织架构中更强调硬件。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认定这一次重组是早有预谋。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37.9亿欧元(约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的大多数资产,再以16.5亿欧元(约2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专利资产,总计54.4亿欧元(约71.7亿美元)的成本。   嗯,看来是真的很重视移动业务以及硬件产品,直接把诺基亚买了。但这也决定了,如果收购诺基亚并没有补足微软“设备+服务”战略的短板,诺基亚被微软大规模裁员是迟早的事,因为这笔收购,有将近3万2000名诺基亚员工转入微软,包括芬兰总部的4700名员工。   事实证明,诺基亚不仅没有给微软操作系统带来革新性的影响,更没有阻止其在全球操作系统之战中继续沦为配角。数据显示,微软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在2012年约占2.4%市场份额,到2015年前五个月,其市场份额从今年一月的2.25%直降到2.07%。   纳德拉裁员,摆脱诺基亚最直接、有效的武器 2014年2月,纳德拉正式成为微软新任CEO。5个月之后,微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诞生,此次宣布裁员1.8万人,这其中有大约1.25万人是前诺基亚员工,占裁员总数的70%。也就是说,收购诺基亚并过来的人有一半都被“赶走了”。   纳德拉似乎正在用裁员,这一近乎悲壮的方式修正鲍尔默收购诺基亚的战略错误。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鲍尔默在微软重组计划中划定“设备与服务”重点,而纳德拉上台立刻将重点改换为“移动优先,云优先”,纳德拉还在有关微软发展新目标的备忘录中说:“设备与服务的概念对微软是有帮助的,但微软现在需要的是独一无二的策略,即移动和云计算。   很明显,纳德拉想方设法的与鲍尔默的战略划分界限。鲍尔默时代,在这一次大规模裁员之际真的结束了。   然而纳德拉上台之后,一年一次针对手机业务的裁员,逐渐成为微软的惯例。 2015年7月9日,微软宣布,将对手机硬件业务进行重组,并裁员最多7800人。至此,诺基亚几乎被完全清除出微软战略之外。   就在上周,微软周四提交给监管部门的文件显示,2017财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850人,从而进一步退出智能手机业务。   微软在10-K文件中表示,“除去2016年5月宣布的裁员1850人之外,作为这一早起计划的延伸,公司未来一年还将在全球裁员约2850人。上述裁员工作预计将在2017财年年底前完成。”   事实上,微软今年5月就曾宣布,即将裁员1850人,主要影响的依然是智能手机硬件业务和销售。   如果对比鲍尔默与纳德拉两者的裁员方式,鲍尔默时代的裁员,目的可能是为了挽救日益颓靡的微软,给资本市场一份漂亮的财报。然而,进入纳德拉时代,裁员的目的更像是在想方设法和诺基亚这个赔钱货Say Byebye。   只是令人费解的是,纳德拉此前曾表示,微软的战略正从发展独立的手机业务转向发展和创建一个充满生机的Windows生态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设备。   纳德拉还宣称,短期内会运营一项高效和专注的手机业务,同时又要保持在移动市场的长期创新能力。   那么,在逐渐停止诺基亚手机业务之时,Windows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不到1%的情况下,如何发力手机业务,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希望。   而除去手机业务,到2018财年,纳德拉给微软定下的目标是:10亿台Win 10月活跃设备数量,商用云的年收入完成200亿美元。   莫非,真的是要等到2018年,才能看到纳德拉的表现?如果移动业务依然持续颓靡?是否还会涉及到裁员?   综合以上,作为微软近两届CEO,鲍尔默比纳德拉年长11岁,早于纳德拉12年加入微软(鲍尔默1980年加入微软,纳德拉1992年加入),直到2014年2月4日纳德拉被任命为微软新一届CEO时,鲍尔默才正式结束为期14年的微软CEO生涯。   可以说,两人的工作轨迹以及决策足以概括微软近20年间的历史,同时也必然会影响着微软今后的走向。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看微软走过的路,鲍尔默、纳德拉直接参与的这一段“裁员史”都将成为微软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   最后,有一点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如果你们的老板和鲍尔默、纳德拉一样是光头的话,要小心被裁员噢。 来源:36氪,作者:宋长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452.html
    资讯
    2016年08月03日
  • 资讯
    7.5亿美元仅买下一款软件,Salesforce这次补强型收购到底基于什么逻辑? 继上个月放话“愿意以高于微软26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之后,收购欲膨胀的Salesforce又开启了新一轮与云服务领域相关的产品抢购计划——昨天,公司已确认收购团队协作应用软件Quip,后者的联合创始人为Facebook前首席技术官Bret Taylor。据科技媒体Techcrunch了解到的消息显示,此次收购总金额大约为7.5亿美元,交易将以现金加股权的形式进行结算。   能够与Microsoft办公软件相匹敌的Quip Quip成立于2012年,曾受到知名投资人Peter Fenton以及若干顶级风投(包括Benchmark、Greylock等等)的青睐,迄今为止共融资4500万美元。在其最新发布的声明中,公司表示将在并入Salesforce后继续经营自己的业务,Taylor与另一位创始人Kevin Gibbs(前Google员工)也将继续留任公司。   Taylor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了自己对于这次收购的看法: “我们团队深受这次交易的鼓舞。作为Salesforce的一部分,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拓展服务并因此而获得上百万新用户。与此同时,Salesforce成功打造的用户平台也赋予了我们更加高效的产品迭代能力。总之,大数据、内容与通讯手段的全新整合将带给我们更多未知的惊喜。”   起初,Quip刚发布时还只是一款仅存在于移动端的原生应用,但在移动设备上积累了一定用户后,公司却“反向”进入了电脑市场,并面向苹果与Windows系统推出了PC版办公软件。 Quip曾被很多企业大佬称作是一款能够对Microsoft Word产生威胁的及时性办公软件。的确,在功能方面,Quip具备了取代微软Office软件的能力。除了允许用户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撰写文档、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制作演示幻灯片,其还具备移动聊天功能,方便同事之间的工作交流。此外,用户在围绕文档进行实时协作时,Quip会将改动或评注通知发送给分享过这一文件的所有用户。   公司投资方之一Greylock的合伙人John Lilly就表示自己从2013年以来一直在使用这款产品: “我们都抛弃了笔记本转而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办公了。不过,无论载体如何变换,我们关注的核心仍然是办公效率。而Quip基于移动设备重新定义并打造了的全套办公工具,并内置了实时协作和通知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我们协同工作的方式。”   买下Quip到底是基于Salesforce并购整合策略的技术逻辑还是产品逻辑? 尽管Salesforce是业内数一数二的CRM服务商,但关于Quip为何选择最终将自己出售给Salesforce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在企业服务市场,大企业整体架构的不断调整及并购交易似乎已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趋势。   作为科技圈有名的“买手”,Salesforce的收购欲到底有多疯狂,看看这半年来的成果就知道了。据Crunchbase统计,自2012年6月Salesforce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收购征程,收购交易共41笔,其中仅2016年以后的收购就有7笔(包括Crunchbase没有记录的员工自创工具Peer),几乎是一个月一次的节奏(如下图): 在这7家今年收购的企业中,除了Quip,36kr还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Demandware、机器学习公司MetaMind以及人工智能企业PredictionIO的收购事宜做了相关报道。   与在收购后将产品进行简单合体相比,Salesforce一般更倾向于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补强”。在科技作者郑林鹏的《Salesforce并购整合路径分析》一文中,Salesforce收购路径外延拓展的核心主线共有两条:技术逻辑与产品逻辑。从技术方面来看,Salesforce一是需要利用科技去完善自己的底层架构与技术储备,确保平台的流畅运作,让产品有个”好底子“。例如机器学习公司MetaMind的深度学习技术就可以帮助Salesforce完善运作模式,简化平台的技术操作流程。   而从产品层面来看,Salesforce主要是为了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如今年收购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Demandware就能够帮公司拓展电商领域的业务。   因此,收购Quip可以被看作是Salesforce基于产品逻辑的一次整合策略。作为公司不断扩充的“生产力服务”投资组合的一部分,Quip被Salesforce视为一个与微软在软件领域展开竞争的绝佳入口。   但考虑到7.5亿美元的昂贵价格,也许Salesforce更在乎的是这款产品背后的团队——是的,根据收购协议,Quip的团队将加入Salesforce研发团队并被赋予重要任务。或许这个团队接下来要做的事会对Salesforce的企业服务链条产生关键作用,而这可能就是Quip最终接纳Salesforce的原因之一。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424.html
    资讯
    2016年08月02日
  • 资讯
    甲骨文收购NetSuite之后想成行业第一?别忘了还有SAP、IBM、Salesforce以及亚马逊微软们 据《路透社》报道,商业软件制造商甲骨文将以93亿美元现金购买NetSuite,又是科技领域一起金额较大的并购案。在此前的6月,微软以262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领英。这两起看似不相干的并购案,众多利益考量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为了自身云计算业务的更好发展。   NetSuite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不知是该说无巧不成书,还是科技圈真小,NetSuite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就职于甲骨文市场业务,这一并购也让他重回甲骨文怀抱。此外,NetSuite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及其家人持有着NetSuite约40%的股权。   NetSuite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为客户提供SaaS服务的软件公司,其产品主要包括会计/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电子商务(Ecommerce),于2007年12月在美国上市。   国内企业资源管理的公司也有许多家,比如用友、金蝶,国际上的SAP、甲骨文等,它们的费用往往很高,使用的企业多以大型企业为主。而NetSuite定位于中小企业,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做ERP软件,这让它的用户使用iPhone手机就能用NetSuite的ERP软件。   NetSuite首席执行官Zach Nelson曾表示,“我们的TCO相较于传统软件厂商可以节省70%。另外,实施的周期也要短很多,他们实施一年的方案,我们只需要实施三个月。”   据资料显示,NetSuite的销售额虽然在2007年才突破1亿美元,但2007年12月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时,IPO的首日市值达21亿美元。该公司在2006和2007年的销售额分别猛增80%和60%以上。   已经有了十几年历史的NetSuite,在云ERP软件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的开发经验,相信这也是甲骨文收购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更好地增强自己在云ERP方面的实力。   甲骨文的云计算追的怎么样了? 2013年,甲骨文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2015年,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过去,甲骨文的主要竞争对手一直是IBM,而现在将不限于软件和硬件领域的SAP和IBM,而是已经把亚马逊、谷歌、微软、Salesforce和Workday也列入了对手清单。   在雷锋网2015年对甲骨文的一篇报道中,我们了解到,甲骨文正遭遇Salesforce企业软件的威胁,自去年开始就一直有传闻称,甲骨文欲以460亿美元收购Salesforce。甚至有分析称,甲骨文投身于云计算基础设备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应对Salesforce带来的挑战,而收购成为其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主要手段。   然而,我们知道,甲骨文对Salesforce的收购并没有成功。   所以,甲骨文收购NetSuite就显得顺理成章,急需加强自身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况且如上文所述,两家公司有着颇深的渊源,并且一直都有合作。Zach Nelson说过,“甲骨文是我们的客户,他们也用我们的产品。我们可以说是一种伙伴关系,我们的数据库内置了甲骨文的11i。我们有一个产品也是从甲骨文2001年~2004年的中小企业商务套件版本演化而来。”由此可见两家关系十分密切。   统计显示,过去10年间甲骨文总计斥资500亿美元收购了100家公司,其中超过20家面向特定行业。而一再的收购,也并没有让甲骨文的云计算业务如其创始人所说的那样,成为全球最大。   甲骨文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甲骨文软件和云服务营收为89.14亿美元,其中,与云服务相关的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营收为3.22亿美元,虽然比往年同期增长25%,但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仅为3%。而根据该公司上周公布的2015年最新财报,SaaS和PaaS营收亦仅为4.1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8%。   甲骨文今年3月份公布的2016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云业务总营收为7.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27亿美元增长40%,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比增长44%;在甲骨文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高于去年同期的6%。   甲骨文很早便计划从软件向云计算转型,至于能否成功,分析称,虽然甲骨文此类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但该公司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仍显得不够矫健,云业务贡献率仍然有限。   尤其是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云计算业务显著的增速: 微软公布第四季财报显示,微软全年营收为853.20亿美元,低于去年的935.80亿美元。但在第四季度,云计算Azure和Office 365云端办公软件的企业客户营收都表现不错,同比增长分别为102%和54%。   亚马逊AWS云服务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28.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4.33亿美元增长58%;运营利润为7.1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05亿美元。   相比之下,甲骨文的云计算则明显慢了许多。   此外,再来看下甲骨文的老对手SAP、IBM以及Salesforce。 2013年 SAP正式宣布云公司新形象,年度云收入达10亿欧元,完成了四次云领域重大收购。2014年上半年,SAP云计算业务收入创下新高。2016年1月份,SAP财报显示,在Ariba和SuccessFactors两大引擎的驱动下,云业务增长在第四季度突破了三位数。截至2015年,SAP云业务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双位数的年度增长速度。   IBM 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科技服务和云平台部门(包括基础设施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和一体化软件业务)营收为84.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5.54亿美元下降1.5%,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1.9%。   作为云计算产业的先驱,Salesforce201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达到18.1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4.4亿美元,并且营收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   据其官方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与甲骨文一样,其云业务都呈现了增长,并购了NetSuite的甲骨文,能够成为其经常标榜的“同业第一”了吗?   还有,云计算的红利还会持续多久呢? 近几年,科技领域最火的一个热词当属云计算,尤其是当亚马逊2015年财报公布之后,给其带来了高昂营收令业界同行十分艳羡,并购、投资,从企业内外转型、进军,生怕自己落后。   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玩得火热,微软的云计算业务的增速也有目共睹。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也都在这一领域不断发力,并且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云计算红火的背后,一些隐忧也十分值得思考。   据了解,目前云计算厂商的收入20%来自于大客户,70%-80%来自中小企业。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许多大企业已经开始搭建自身的云计算平台,比如通用电气。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同样的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比较稳定,当那些类似于厂商的大客户纷纷搭建自己云计算平台的时候,他们的客户也极有可能使用它们的服务,毕竟这些云计算提供商在安全性方面也不能给予很好地保证,企业数据没有绝对的保密性。   这个时候,云计算厂商的大客户势必会失去一批,由大客户产生的小客户流失效应也会出现。   此外,从事云计算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技术门槛并不是特别高,当现在某家企业的云计算人才出走,自己创办云计算公司的时候,会诞生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公司。   曾有一家小的云计算公司的CTO说,这个市场足够大,远没有到竞争的地步。现在看来,竞争这一天的到来已经不远了,甲骨文做好准备了吗?   本文作者:南舒123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8217/1.html
    资讯
    2016年08月01日
  • 资讯
    傅盛:深度学习是什么? 文章作者:傅盛   来源于傅盛微信公众号:盛盛GO(fstalk)。   人工智能,就好像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从学术界的私藏,转变为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尤其,以深度学习取得的进步为显著标志。   它让匍匐前进60年的人工智能一鸣惊人。   我们正降落到一片新大陆。深度学习带来的这场重大技术革命,有可能颠覆过去20年互联网对技术的认知,实现技术体验的跨越式发展。   那么,深度学习到底是什么?怎么理解它的重要性?   我们先从概念和现象入手。   我总结了一句话,学术上看未必严谨,但从我的理解角度看——深度学习是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海量数据为输入的,规则自学习方法。   这里包含了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多层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所基于的多层神经网络并非新鲜事物,甚至在80年代被认为没前途。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多层神经网络的不断算法优化,使它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以往很多算法是线性的。而这世界上大多数事情的特征是复杂非线性的。比如猫的图像中,就包含了颜色、形态、五官、光线等各种信息。深度学习的关键就是通过多层非线性映射将这些因素成功分开。   那为什么要深呢?多层神经网络比浅层的好处在哪儿呢? 简单说,就是可以减少参数。因为它重复利用中间层的计算单元。我们还是以认猫为例好了。它可以学习猫的分层特征:最底层从原始像素开始学习,刻画局部的边缘和纹;中层把各种边缘进行组合,描述不同类型的猫的器官;最高层描述的是整个猫的全局特征。   它需要超强的计算能力,同时还不断有海量数据的输入。特别是在信息表示和特征设计方面,过去大量依赖人工,严重影响有效性和通用性。深度学习则彻底颠覆了“人造特征”的范式,开启了数据驱动的“表示学习”范式——由数据自提取特征,计算机自己发现规则,进行自学习。   你可以理解为——过去,人们对经验的利用,靠人类自己完成。在深度学习呢?经验,以数据形式存在。因此,深度学习,就是关于在计算机上从数据中产生模型的算法,即深度学习算法。   问题来了,几年前讲大数据,以及各种算法,与深度学习有什么区别呢?   过去的算法模式,数学上叫线性,x和y的关系是对应的,它是一种函数体现的映射。但这种算法在海量数据面前遇到了瓶颈。国际上著名的ImageNet图像分类大赛,用传统算法,识别错误率一直降不下去,上深度学习后,错误率大幅降低。在2010年,获胜的系统只能正确标记72%的图片;到2012年,多伦多大学的 Geoff Hinton利用深度学习的新技术,带领团队实现了85%的准确率。2015年的ImageNet竞赛上,一个深度学习系统以96%的准确率第一次超过了人类(人类平均有95%的准确率)。   计算机认图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尤其图像和语音等复杂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取得了优越的性能。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思路的革新。   举几个脑洞大开的例子。   (1) 先说计算机认猫。 我们通常能用很多属性描述一个事物。其中有些属性可能很关键,很有用,另一些属性可能没什么用。我们就将属性被称为特征。特征辨识,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的过程。   传统算法认猫,也是标注各种特征去认。就是大眼睛,有胡子,有花纹。但这种特征写着写着,有的猫和老虎就分不出来,狗和猫也分不出来。这种方法叫——人制定规则,机器学习这种规则。   深度学习方法怎么办呢?直接给你百万张图片,说这里有猫,再给你上百万张图,说这里没猫。然后再训练一个深度网络,通过深度学习自己去学猫的特征,计算机就知道了,谁是猫。   (2) 第二个例子是谷歌训练机械手抓取。 传统方法肯定是看到那里有个机械手,就写好函数,move到xyz标注的空间点,利用程序实现一次抓取。   而谷歌现在用机器人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帮助机器人根据摄像头输入和电机命令,预测抓取的结果。简单说,就是训练机器人的手眼协调。机器人会观测自己的机械臂,实时纠正抓取运动。   所有行为都从学习中自然浮现,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系统程序。   为了加快学习进程,谷歌用了14个机械手同时工作,在将近3000小时的训练,相当于80万次抓取尝试后,开始看到智能反应行为的出现。据公开资料,没有训练的机械手,前30次抓取失败率为34%,而训练后,失败率降低到18%。   这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3) 有人问了,深度学习,能学习写文章吗? 来看这个例子。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博士andrej kapathy曾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来训练神经网络。每训练100个回合,就叫它写文章。100个回合后,机器知道要空格,但仍然有乱码。500个回合后,能正确拼写一些短单词。1200个回合后,有标点符号和长单词。2000个回合后,已经可以正确拼写更复杂的语句。   整个演化过程是个什么情况呢?   以前我们写文章,只要告诉主谓宾。而以上过程,完全没人告诉机器语法规则。甚至,连标点和字母区别都不用告诉它。不告诉机器任何程序。只是不停将原始数据进行训练,一层一层训练,最后输出结果——就是一个个看得懂的语句。   一切看起来都很有趣。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美妙之处,也正在于此。   (4) 我还去硅谷看过一家公司——完全颠覆以往的算法,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图像深度信息的采集。   众所周知,市面上已经有无人机,可实现人的跟踪。它的方法是什么呢?一个人,在图像系统里,一堆色块的组合。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特征选择,比如颜色特征,梯度特征。拿简单的颜色特征举例:比如你穿着绿色衣服,突然走进草丛,就可能跟丢。或,他脱了件衣服,几个人很相近,也容易跟丢。   此时,若想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优化,将颜色特征进行某些调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调整后,还会存在对过去某些状况不适用的问题。   总之,这样的算法需要不停迭代,迭代又会影响前面的效果。   而硅谷这个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把所有人脑袋做出来,只区分好前景和背景。区分之后,背景全部用数学方式随意填充,再不断生产大量背景数据,进行自学习。只要把前景学习出来就行。   据我所知,很多传统方法,还在采用双目视觉。用计算机去做局部匹配,再根据双目测出的两个匹配的差距,去推算空间另一个点和它的三角位置,从而判断离你多远。   可想而知,深度学习的出现,使得很多公司辛苦积累的软件算法直接作废了。   “算法为核心竞争力”,正在转变为,“数据为核心竞争力”。   技术人员必须进入新的起跑线。   (5) 最后再举个例子。   大家都做过胃镜。尤其胃痛,很痛苦。肠胃镜要分开做,而且小肠看不见。   有一家公司出了一种胶囊摄像头。吃进去后,在你的消化道,每5秒拍一幅图,连续摄像,此后再排出胶囊。所有关于肠道胃部的问题,全部完整记录。但医生光把那个图看完,就需要五个小时。原本的机器主动检测漏检率高,要医生复查。   后来,他们采用深度学习。采集8000多例图片数据灌进去,用机器不断学,不仅提高诊断精确率,减少了医生的漏诊,以及对稀缺好医生的经验依赖。只需要靠机器自己去学习规则。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帮助医生作出决策。  
    资讯
    2016年0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