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泡沫来了?去年美科技业裁员创2009年以来新高 [摘要]2014年,美国企业的裁员总数为483171人,而科技行业在其中占21%。   求职服务Challenger, Gray and Christma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科技行业仍保持快速增长,但2014年成为了自2009年以来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最严重的一年。Challenger, Gray and Christmas帮助被辞退的员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2014年,惠普和微软等大公司的重组导致科技行业裁员人数达到100757人,较2013年增长77%。这是自2009年以来,这一数字首次突破10万人。2009年是最近一次美国经济衰退后的第一年。   在所有这些裁员中,有59523人来自计算机行业。电子行业的裁员为19408人,较2013年上升超过一倍。电信行业的裁员同比增长68%,至21821人。   2014年,美国企业的裁员总数为483171人,而科技行业在其中占21%。微软进行了1.8万人的裁员,而惠普则裁员1.6万人。思科、英特尔和赛门铁克2014年也宣布了大规模裁员。(李玮)   Re/code中文站 1月22日报道
    观点
    2015年01月22日
  • 观点
    2015年云计算趋势预测 云计算是一个已经被提了很久的概念,云计算的理念和实践正在颠覆者传统的IT构架。在2014年,随着国内几家大型云服务商云平台进入大规模实际使用阶段,云就算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进入2015年,云计算的革命将继续。随着云计算产业链的各各方面都已经意识到云计算的威力,2015年的云计算市场将更加热闹。   1、互联网企业将继续打头阵,IT基础设施云化加速 云计算可以说是互联网企业的骨子里流淌的鲜血。由于大规模的服务需要有足够弹性的支撑,云计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云计算最早是由谷歌提出来的概念,其核心是将IT基础设施互联网化。用户不用再关注底层硬件,只要关注应用层面的实现便可以快速部署所需要的应用。虽然云计算的概念最早由谷歌提出,真正的将云计算很好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公司是亚马逊公司。 无论是谷歌还是亚马逊,云计算的主导企业一直是互联网公司,而非传统的IT企业。这一点在国内的云计算市场仍然是一样的。 国内云计算市场的老大,目前公认的是最早布局相关领域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提供了国内最全的云计算产品,市场占有率也最高,这种优势短时间内估计没有其他哪家可以撼动。 云计算是一个规模化的生意,没有规模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成本,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要实现规模就需要大量的投资,目前国内有能力跟阿里巴巴玩的,估计也只剩下腾讯和百度了。 腾讯已经在2013年将腾讯云独立出来,专攻云计算领域。腾讯云主要脱胎于腾讯此前为其游戏服务商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在游戏领域配套比较完备。开放以后,2014年,腾讯还发起了几轮价格战挑战阿里云。依托腾讯雄厚的背景以及游戏领域的专注,腾讯云其能力也不可小觑。 百度此前在云计算领域并没有直接进入底层的IAAS层,百度在SAAS层提供了大量的开发者服务:定位、云推送、云存储等。这些服务在开发者中被大量应用,但并没有形成强力的云计算品牌。不过登陆百度开放云网站发现,百度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云计算上也已经准备好了,其IAAS、PAAS层云服务已经大批量的开始公测:云服务器、负载均衡、CDN、数据库、对象存储、消息服务一个都不少。甚至还有MapReduce大数据处理服务。 除了BAT之外,金山、京东、盛大等都推出了自家的云计算服务,类似青云、Ucloud的创业云计算公司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已经进入了实战阶段,2015年互联网派将继续成为云计算领域发展的领头羊。 2、传统IT企业将快速跟进,卖货、服务两手抓 在云计算大潮中,最忧心忡忡的肯定是传统的IT企业了。云计算现在多是以资源的租赁的方式实现,传统的IT服务模式正在被打破,传统以卖设备、软件授权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在云时代不再奏效。 卖服务和卖设备、授权的模式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模式。此前的IT服务商总是希望客户采购更好、更先进、更多的设备,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更新设备和软件,从而从中获得巨额的利润。 服务租赁模式则完全不同,客户总希望可以用最弹性的方案来满足自己的业务需要,不浪费成为IT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服务的持续升级已经成为客户之所以选择相应服务的必要选项,而不能成为额外收费的理由。 传统IT厂商并不是没有市场,其实从市场规模来看,传统IT厂商,特别是硬件厂商,其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14年浪潮、华为、联想外,曙光、宝德等服务器厂商业绩提升都很大。但其客户很多时候却已经不是原来的一家家普通企业了,他们的客户变成了上面所提到的互联网云计算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大批量采购或标准化或定制化的设备为其他企业提供云服务。在这个过程中,IT厂商从直接供应商变成了间接供应商,主动权变弱。 要打破互联网企业对云计算平台的控制,IT厂商就需要自己出来做云计算解决方案,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看到,华为、联想、浪潮等主要的IT厂商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公有云服务,不过和互联网企业比起来,这些企业的云服务都还在试水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距离还比较远。 2015年,传统IT企业必将会大力投入来建设自己的云服务平台,以期掌握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主动权。不过左右互博的的传统IT企业在做起相关业务的同时,显然没有互联网企业来的那么轻快。 3、IDC等基础服务商将被整合 IDC等互联网基础服务可以说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大多数IDC企业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卖域名、卖(租)虚拟主机、卖(租)独立主机、主机托管、域名邮箱等常规业务。而这些业务在云时代却正在失去吸引力。除了域名注册以外,大多数云服务无论从使用体验还是价格上已经可以替代传统的IDC服务。 当然,和传统IT厂商一样,IDC提供的基础互联网接入和托管服务是任何接入互联网的企业都必须的,特别是在IDC牌照稀缺的情况下,IDC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IDC企业的角色将发生很大变化,IDC也将会越来越少的直接面对终端用户,而成为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供应商。 2009年阿里巴巴已经将中国万网收购,目前万网已经成为阿里云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传统IDC业务已经开始渐渐退出。 2014年底,小米金山3亿美元入股世纪互联,为金山云和小米云服务打基础。世纪互联还是微软云服务Azure在中国的运营商。世纪互联也像万网一样渐渐转向成为云计算中的一环。 而相比于万网和世纪互联,西部数码、美橙等传统IDC厂商的业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也顺应时势推出了相关云主机等服务,但总让人有种将虚拟主机/VPS新瓶装旧酒感觉。 2015年,随着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传统IDC厂商将迎来一轮整合潮。有实力的云计算厂商为了保证自己对机房的控制以及获取客户,将会更多的考虑并购或者投资传统IDC。传统IDC的原有业务也必将受到挑战,但作为基础服务提供商,IDC的整体市场规模还可能增长,但其存在形式和此前打不相同,IDC等基础服务将被打包进其他厂商的云服务中,而不是直接售卖。 4、网络代理商的好日子到头了 在虚拟机/VPS时代,小型IDC代理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这些企业自己不需要进行任何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的只是几个业务人员便可以开展业务。 传统的IDC基本上都会提供代理模式,在成为某家IDC的代理商以后,做一套网站皮肤,就可以开始做自己的IDC的生意了。IDC代理模式帮助IDC减轻营销的压力,分散了品牌风险,可以说是在IDC时代很成功的一种商业模式。 在百度里输入“虚拟主机”,你可以找到数不清的服务商。这里面大多数服务商会是一些大型IDC的代理商。不过在云计算领域,能想找到的服务商基本就那么几家。 云计算是一个规模的生意,规模越大,其成本越低。云服务还是 一个基于信任的生意,强大可信的品牌也至关重要。 对于规模和品牌的高要求决定了传统的代理模式越来越式微。包括亚马逊、微软在内的云服务都没有传统IDC那样的代理模式。可以想见,在2015年将会有大量的IDC网络代理退出代理业务。———— 总结来说,时间走到2015年,已经不会再有人怀疑云计算的趋势和能量。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军云计算的企业在这一年里将进入真正的较量。互联网企业将尽力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传统IT企业会不甘成为供应商会极力反扑;整合进一步加剧,基础互联网服务商将被改造;一些老旧商业模式在新一轮革命浪潮中 将被抛弃。总之,2015年的云计算市场觉对不会太平静,一个全新的云时代正在到来。 自 云头条
    观点
    2015年01月21日
  • 观点
    应对跳槽季 创新型招聘网站频出奇招 // // //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跳槽旺季,不过从今年的行情来看,招聘网站对于跳槽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今年的招聘大战中,唱主角的无疑是猎聘网、拉勾网、周伯通这样的新型招聘网站。对于招聘网站而言,由于它们背后多了资本的推动,因此与传统招聘网站相比更加灵活,为了吸引眼球,它们也屡出奇招。   玩概念? 招聘网站新秀唱主角 虽然今年的春节时间较晚,但以往每年底的跳槽旺季却有提前来袭之势。从近日各大招聘网站的宣传造势来看,为了迎接年终跳槽季,各大招聘网站也是蛮拼的。   围绕着网络招聘这门生意,也诞生了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样的上市公司,另外还有各垂直招聘以及分类招聘等网站,每年底的跳槽旺季,各大招聘网站之间免不了会有一场混战,不过在今年的招聘大战中,表现抢眼的当属一些新兴网站了,如猎聘网、拉勾网、周伯通等,要么联合企业宣传造势,要么举办“招聘风暴周”,要么招聘送大礼等活动,反观一些传统招聘网站,除了例行公事般发布一些行业报告外鲜有亮点。   分析认为,不同招聘网站的不同玩法,归根结底还是与招聘网站本身的商业模式有关,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大多停留在卖广告位的阶段,而一些新型招聘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则必须通过制造事件来引人注意。   玩烧钱? 有钱就是任性 对比这些新型招聘网站便会发现,虽然成立时间比较短,但在过去的2014年里,它们大多是资本的宠儿,并大多获得巨额融资。例如,在2014年里,周伯通获得2800万元A轮融资,赶集网获得2亿美元融资,脉脉获2000万美元融资,拉勾网两轮共获3000万美元融资,猎上网获2000万美元融资,猎聘网获得7000万美元融资。   有钱了,这些招聘网站便任性起来,也开始玩起了烧钱游戏。其中,猎聘网抓住了春运难这个话题,推出了“年前签offer,送机票”活动,凡在2月6日前注册为猎聘网用户,并在“猎聘网IT精英offer月”活动中成功入职者,便可获得1月11日-2月28日国内经济舱单程机票一张。据猎聘网相关负责人介绍,猎聘网共计划送出2015张机票,以单张机票1500元计算,仅送机票便花销300余万元。   另一家招聘网站猎上网,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招聘送补贴活动,不过它针对的主要是企业主,只要用户在猎上网发布招聘职位,便可获得5000元红包,该红包直接用来抵扣猎头费。据了解,猎上网此次补贴计划达千万元。   玩O2O? 垂直招聘机会多 不同于传统招聘网站上发布消息,然后等着企业通知应聘者面试,这些新型招聘网站开始把线上招聘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例如猎聘网联合极客公园举办年度“挪窝儿”大会,周伯通举办“双12”招聘节,拉勾网举办“招聘风暴周”以及“野心时代”招聘盛典等。   在拉勾网联合创始人鲍艾乐看来,招聘网站举办线下活动,用当前流行的互联网说法就是O2O,“它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线下招聘展,传统招聘展的负责人一般职业最高不过是人力总监,而且主要负责收简历,在我们举办的线下招聘展上,大多是公司创始人级别,能够当场拍板。另外,在展会上,还有很多互联网大佬前来助阵,也吸引了不少人气”。   据鲍艾乐介绍,拉勾网当前的线下活动正在走向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而去年底结束的互联网“招聘风暴周”所取得的成绩可谓令人侧目,共吸引了3300名企业、数十万人参与,单日简历投递量便突破7万。“我们不做大而全,只做互联网领域的垂直招聘。互联网行业一般都是薪酬保密的,我们要求招聘企业在职业上必须标注薪资,而且收到简历后无论意向与否7日内必须通知求职者,这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谓是一大颠覆。”鲍艾乐表示。   来源: 北京商报   |   作者:李立勋
    观点
    2015年01月21日
  • 观点
    调查显示:2015年45%的小企业主计划在技术方面有所支出 经济开始持续改善前,许多小企业只是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并不是寻求增长。根据eMarketer新报告“Small Businesses as B2B Customers: Ready to Spend, but Only if Given Good Reason.”,对小企业来说现金周转更像涓涓细流,让他们无力进行资本支出。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14年经济健康运行使得企业获得收入,企业家预测未来还会有更大增长。对小企业主(SBOs)的关注已经从生存转向增长。这个向小企业兜售商品的企业创造了机会,特别是各种企业都需要的技术。   技术是小企业购物列表上的分母,但是,小企业主不会随意在技术上支出,特别是没有证实新技术对它们的企业是必须的。   2014年10月Manta调查了小企业主的节日礼物清单,“新电脑”排在首位,领先于新客户和用于商业目的的资金(调查是在Manta小企业在线社区成员中进行的)。   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2014年7月到9月进行的调查显示,36%的小企业主计划未来六个月内增加技术支出。综观资本投资,American Express发现57%的小企业主正在为未来六个月制定计划,技术也是最多人选择的类目。 也有一些小企业主会减少技术支出,但是他们只是例外。根据2014年9月广告代理商Cargo的调查,在购买电脑设备方面支出更多的小企业主是支出更少的人的两倍。   电脑对于智能手机时代的消费者来说看起来有些落后,但是在小企业里他们仍然很重要,这一点2014年5月Ipsos Public Affairs为Microsoft进行的调查中已经得到证实。当询问如果资源允许会优先升级什么技术时,小企业主将PC和手提电脑放在首位,领先于移动设备(35%vs. 11%)。   编译自:eMarketer    译者:孙莹     199IT  编译
    观点
    2015年01月20日
  • 观点
    IT职业在线教育,势必一直引领在线教育风头 在线教育非盈利领域有edx,在线教育大学联盟领域有Coursera,在线教育非大学联盟领域有Udacity,三座大山死死镇压在在线教育领域,而在线教育IT职业领域有Lynda,硬生生的做出属于自己的领域。 在线教育非盈利领域有edx,在线教育大学联盟领域有Coursera,在线教育非大学联盟领域有Udacity,三座大山死死镇压在在线教育领域,而在线教育IT职业领域有Lynda,硬生生的做出属于自己的领域,尤其是最近1.86亿美元融资。这是继YY用3亿收购环球网校后,再次刷新在线教育资本市场的一个记录,接近10亿人民币的融资,也是Lynda的底气,也是作为IT职业在线教育领头羊的风采。   继上次融资后,这才过去两年时间。2013年1月16日,Lynda创业17年首次融资1.03亿美元,而这次资本方是一个苦苦追求四年,尝试过无数过手段,提供无数诱惑的Accel,最后才得到Lynda的首肯。据说在Lynda接受有史以来第一次融资后,Accel人员在加拿大整夜买醉,几乎和衣跳进游泳池,可想而知Lynda对于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在线教育内容服务商,它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1)在线教育的元老。Lynda始创于上世纪90年,起步资金才两万美元,但是存活到今日,试问国内在线教育机构能够多几个?   (2)实现盈利。自公司2011年公布收入7000万美元后,随后2012年盈利1亿美元,时至今天盈利早超过1亿美元。   (3)资源丰富。该公司提供逾5700项课程和25.5万段视频辅导,并且拥有550名员工。   (4)不急于套现。Lynda的视频教程都是由行业专家,在职专业人士,资深教师主讲,用户每月的订阅费用高于25美金,提供给个人付费内容,并且与企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付费内容,不把平台局限于个人付费内容,而是向B端收费。   正如两位创始人,Lynda Weinman 和 Bruce Heavin认为:在成为一名企业家之前你应该首先成为一名行业资深专家,并且将专注的焦点集中于产品而不是利润,保持用户对你的忠诚度以及通过听取他们的反馈来推动你事业的前进。在看到真实盈利之前,你需要走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沙漠探寻期,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客户,就会给你带来非常积极的结果。   在不了解Lynda底细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夸夸其谈:它是什么模式?它就是这样子成功?它就是怎样怎样?而如果了解到所收集的资料后,估计很多人都倒吸一口气,这简直是在线教育第四座大山,尤其是矗立在IT职业在线教育领域,但是幸运的是,它只是一个外国在线教育平台,要符合中国化难度还是蛮有难度的。作为最热门的在线教育领域之一的IT职业教育,国内又有哪个敢说自己要做中国版的Lynda。那就是B轮融资2200万美元的极客学院,首次对外宣布的自己的野心,但是实力能够支撑它们的论调吗?   不少都对在线职业教育的风云人物极客学院有过稍微了解,2014年初才上线,历时9个月后融资2200万美金,而创始人靳岩是中国第一本Android开发教材的作者,之前还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移动开发者社区。并且积累了传统教育和在线两个领域的经验,趟过了很多雷区,并且拥有超过10年的技术社区运营经验。极客学院的前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移动开发者社区——eoe移动开发者社区,该社区上的注册开发者超过200万,用户粘性极强。这200万的移动开发者社区支撑,可以保证获得开发者大量的学习需求,同时挖掘优质的讲师。   而时至今日,极客学院的新故事是不到一年时间积累超过30万用户,而Lynda花19年时间才获得百万用户,这是在线教育红利期的结果,也是极客学院敢于称中国版Lynda的原因之一。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么太过草率。在行业中,用户数据就是一个坑,有些平台随便一上线,就开始宣称有xx万用户,极客学院给出的真正的原因还有其他。   比如作为国内IT职业在线教育首家走付费模式,并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制收费(30元/月、260元/年等),拥有30多万庞大用户的背后,这也是极客学院的底气,敢于为优质内容收费,估计给一点时间它们,实现盈利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跟Lynda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后者在没有任何融资的情况,凭靠2万美元就实现盈利,现在的融资是为日后集团壮大,或者为了上市,或者为了航空母舰配设装备吧,因此极客学院的路还有还长。   但是时代给了极客学院机会,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对于Lynda而言更多是积累资源与摸索,而如今只是摘取果实而已,但是对于极客学院而言就是一个辉煌的未来,有璞玉在前,IT职业在线教育势必一直引领在线教育风头,正像一直被誉为红海的外语在线培训领域,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新兴的革命者。   老一批的沪江网革比它前的命,现在这批新的又准备革了沪江网等老牌,谁是新兴,谁是革命者,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前的革命者就变成别人眼中的被革对象,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情况,不然红海依然是红海,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投入,正是因为红海是很少的一块,还有更多的蓝海未必挖掘。   最后,极客学院定位为中国版的Lynda的是个非常不错的想法,嘉榔给极客学院的一个建议:尝试先实现盈利,成为行业的巨头脚步可以更快一点。中国版的Lynda加油吧!   【作者注:黄嘉榔,在线教育第一自媒体(微信号:hjialang)】
    观点
    2015年01月20日
  • 观点
    为什么日本人不用 LinkedIn 来 link? LinkedIn 2009 年在印度孟买设立办公室,正式进军亚洲市场。得益于印度对职场社交网络接纳程度比较高和英语教育传统,LinkedIn 在印度发展比较迅速。而 LinkedIn 2011 年上线日文版页面并在东京设立办公室后,其在日本发展却颇为不顺。 上图是 2014 年 7 月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日本用户数最多的社交网络是 Line,Twitter 和 Facebook 紧随其后,而 LinkedIn 的用户数居然还不足以独立开来统计,被列进了“其他”一项中。 上图显示日本内 Facebook、Twitter 和 LinkedIn 在 Google 上的搜索热度趋势,LinkedIn 是黄色那条线,低得几乎看不到。虽然 Google 在日本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只有 40% 左右,但从三个社交网络的对比中还是可以一窥 LinkedIn 在日本的不振。   一位在日本互联网巨头 DeNA 工作的风险投资人 James Riney 在日常工作中也同样发现,日本职场人士普遍不使用 LinkedIn 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反而使用 Facebook 来增进对商业伙伴的了解。他非常好奇:难道日本人喜欢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Riney 总结了和日本职场人士打交道的经验,认为他们不使用 LinkedIn 而喜欢 Facebook 主要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日本的文化中,职场人士倾向于在一家公司工作很长时间,甚至很多人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同一家公司度过。而 LinkedIn 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寻找其他工作的网站,要是自己在上面完善了各种信息并且不幸被老板看到,那无异于自毁前程。   日本人崇尚谦逊,“我第一年就帮助公司利润从 500 万提升至 2000 万”这种描述在他们看来是在过分自夸,他们更加喜欢“谦逊地自夸”。LinkedIn 要求用户准确描述自己在一个项目中贡献了多少力量,而在 Facebook 上,日本职场人士可以“谦逊地自夸”认识某个人或者参与到哪些项目中。   日本职场人士倾向于和私交更加亲密的朋友进行商业合作,而 Facebook 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相熟的商业伙伴。   最后,Riney 给了那些想要打造“日本的 LinkedIn”的创业者一个建议:你们都很好奇日本职场人士为什么不需要职场社交网络,但却没有意识到,Facebook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日本的 LinkedIn”了。   职场社交网络领域发展不顺的 LinkedIn 在日本也上线了更多的项目,譬如LinkedIn Influencers,在这上面用户可以学习到像 Hiroshi Mikitani 和 Shinzo Abe 这样日本国内一些领袖级人物的专有的见解。   2014 年 LinkedIn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和日本同属高语境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价值判断。LinkedIn 在中国的发展是会重蹈覆辙,还是吸取经验打开一片天地?   来源:爱范儿     题图来自 Medium、插图来自 intead.com, Google Trends  
    观点
    2015年01月20日
  • 观点
    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白皮书 来源:百度
    观点
    2015年01月19日
  • 观点
    用友营收增长乏力 但股票为何出现七连阳? 来源:公众号“人称T客”   截止2015年1月16日下午3点上证交易闭市,用友软件涨停封在37.52人民币,市值是437亿人民币,在这之前用友股票已经是7连阳。   从上证交易所发布的财报看,用友2013年全年收入43.6亿人民币, 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的财报, 前三季度收入是24亿人民币.虽然2014年年报还未发布,但用友的企业互联网转型到底怎么样了?难道只是名称从“用友软件”变为“用友网络”?能否成为中国首支突破千亿市值的管理软件上市企业。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   企业互联网业务全新战略 据悉,用友公司的业务在战略上被划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企业互联网服务板块,二是互联网金融板块。第一个板块有两种形态的业务,一是企业应用软件,二是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金融业务,用友现在服务的对象是企业,用友的产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数据,包括财务进销存等。用友的互联网金融是以企业为中心,主要是围绕企业,后面会有更详细分析。   企业应用软件业务,除了原有软件业务向互联网转型升级外,在移动互联网上还诞生的新业务,如统一营销,与SAP的Hybris类似,但比Hybris更本地化,因为中国电商在全球是同步而且领先,没有最佳实践可以借鉴了。   互联网服务将提供“3+1”类服务,3是指财务会计服务、营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1是互联网协作服务。其中每类都包含多种服务,有的是全新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有的是将原来应用软件中可以提以互联网模式提供服务的应用升级为互联网服务。据悉,财务会计服务类下面的一个应用服务,到目前为止用户已经达到十几万。   互联网服务具体是那些服务呢,醋哥卖个关子,随后的文章给大家介绍。   管理服务的“跨界” 用友在2014年开始了两次跨界征程,拿了两个跨界的牌照,一个是金融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另一个是电信业的虚拟运营商的牌照。   那么进展如何呢? 在金融方面,一是已经开展了企业支付业务,预计在2015年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将超过一千亿人民币。二是P2P,从2014年10月开业不到三个月,P2P交易额已经超过1亿人民币;预计在2015年将要超过10亿人民币。未来用友还会推出新的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   在虚拟运营商的业务方面,这是一种改变移动应用的全新企业互联网运营模式,详细可以参看醋哥文章《企业互联网:用友通信的虚拟运营商牌照与移动应用是一种新模式》,据悉已经在不到两个月内,用户数量已经过万,将曾经的失联用户连接了起来。   连接用户的数据与征信服务 如前所述,通过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包括移动应用服务,将失联的用户连接起来后,通过激活存量用户并吸引增量用户,不断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加强粘性,未来的想象空间将更大。   与之对应,最近用友各下属公司已经开始密集招聘人才了,据悉用友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将会亲自发出人才招集令。   看到这些,相信你会理解用友在股市上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了。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真实的小插曲。在2014年12月份用友股权激励股票解禁的前几天,醋哥与一位持有用友股权激励股票的用友员工说,建议别出,用友未来能够到千亿市值,他不信,解禁当天22块多一点出的,现在以37.52计算,1万股,醋哥就不说什么了。当然,幸运的是他还有一半没有解禁。
    观点
    2015年01月19日
  • 观点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会在一个月之前开始准备社交媒体营销内容 eMarketer预测,今年近85%的美国大中型企业(雇员100人及以上)使用Facebook进行营销,还有三分之二的企业使用Twitter营销。根据Percolate2014年10月的研究,使用单一平台或两个平台都使用的企业的内容分配完全不同。 美国营销高管更愿意在计划当天就创建Twitter内容,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但是,第二普遍的准备时间排在时间段末尾:16%的受访者会在创建Twitter内容之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这部分人也许是将社交内容作为整体、长期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动态的营销活动。有趣的是,创建推特内容前准备一天的受访者比例下降至7%,成为比例最小部分。   Facebook较少实时创建,营销高管更愿意在创建内容之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这部分受访者占25%。准备2到5天的受访者比例排在第二位,占17%。如Twitter一样,创建内容前一天开始准备的受访者最少,只占9%。 内容营销超过社交和简易内容,如推特和状态更新,有43%受访者使用,包括电子通讯(57%)、图像(49%)、简报(39%)、blog发布(34%)和长视频(34%)。营销人员必须披荆斩棘,搞清楚什么内容适用于受众。Percolate发现营销人员通常通过研究过去的内容和广告的性能数据,以及积极监测社交渠道一般活动来发掘适用的内容,每个选项都有31%的受访者选择。   编译自:eMarketer 译者:孙莹     199IT原创编译
    观点
    2015年01月16日
  • 观点
    2015,SaaS的新转变 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 // 企业和客户之间会存在更多的选择。尽管我们心里企盼平稳,但是在市场,销售和产品研发领域,特别是云计算相关领域仍然会发生持续的变化。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看到SaaS五大发展趋势:   1. 企业会在个体消费研究方面加大投资规模   目前很多对消费者的研究还停留在静态的方式上,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更多的企业会在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加大投入。这些企业往往会通过社交网络,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直接的接触(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来了解客户的需要。像购买动机,生活方式以及内心需求这样的细节都很重要。营销策略的关键是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激发客户的品牌价值意识,所以营销不仅仅是一种服务。   2. 云数据服务将会赶超传统意义上的存储   相对传统的前置应用,微软公司将会从其云服务领域获得更大收益。传统的前置应用受限于自身的前置存储空间,而云数据服务则更加开放。尽管云数据服务成本相对低廉,但企业为了获得有效的发展,还会研究去缩减其开支。云数据服务需要提防的一点是其合法性问题。希望企业花重金来做好数据的安全工作,避免数据外泄。   3. 更多的SaaS应用会行业化定制   像医疗卫生行业,制造业以及零售业将会开发出更多适用其领域的应用程序。这样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承担起客户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体验工作。但在开发新的功能时,企业在特定领域SaaS所具有的用户基础会使企业抢得先机。同时对用户也有好处。这种趋势不容小觑的原因是用户对特定领域相关应用的需要日益增长。在任何一个领域,通用的应用软件都会避免变得过于复杂。过于复杂会提供给用户不切实际的服务而与用户脱节。   4. 多重租用的可选方案将会出现   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一个应用对于管理云服务数据是行之有效的,而传统认识是让多个用户使用,具有各自的界面。多重租用则具有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例如,salesforce.com为企业所提供的新服务“Superpod”。这使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拥有自己专用的基础架构,而不是连接到一个单独的服务器。这些新的混合服务给企业通向未来提供了更多可选项,为系统的开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这样就解决了云服务市场存在的瓶颈,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5. 大数据分析更显突出   在2015年DaaS(数据及服务)的应用量会呈现上升的趋势,消费额将达到2150亿美元。DaaS将利用云来提供服务。他们还预测,会有更多的企业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其商业及开放数据集的一部分。云存储为企业的接入和整体存储容量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由于每单位云存储的相对成本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大数据分析技术变得兴致有加,该技术则是实施开放数据集的绝佳机会。  
    观点
    2015年0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