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
    2016年,垂直类软件行业总融资额上升,未来诞生独角兽的潜力大 编者按:不同的垂直软件行业变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今年依然有很多发展机会。相关企业应当如何把握机会?Bowery Capital的普通合伙人 Mike Brown Jr 在本文中主要叙述了该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软件业的企业家们期望着重新定义古老的行业, 如制造业、法律或运输业,现在仍然有很多机会。自2014年以来,我们公司认为10个不同垂直行业的变革时机已经成熟,在今年的情形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很多机会。 同时,我们也有了四项有趣的发现: 1、2016年,垂直软件类初创公司的总融资额有所上升。 虽然软件公司的IPO市场总体很平静,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像医疗保健,制造业和农业等垂直软件市场在2016年持续火热。在医疗保健领域,Flatiron Health公司在2016年初以12亿美元的估值筹集了一笔价值1.75亿美元的C轮资金,使其能够占据独角兽的地位。制造软件领导者Airware在2016年通过多轮融资筹集了超过1亿美元,企业估值接近10亿美元。在农业领域,农业技术方向的投资资金在不断增长,到2016年总投资翻了一番,达到了46亿美元的投资资本。随后的利率继续走高,实收资本数量不断增加,整体情况继续有益于垂直软件公司在应用和基础设施层面的发展。尽管2016年并购和IPO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但垂直软件创业者仍能获得很多前期投资者的投资意向。 2、过去一年里,上市的垂直软件公司并购较多。 我们对6个主要垂直软件收购项目进行了计算,令人惊讶的是,截至2016年下半年其估值总计131亿美元。过去一年中大部分活动就是大型私募基金和战略投资者收购了最好的垂直软件公司。 在2013年进行IPO的施工管理软件供应商Textura,今年以6.63亿美元出售给Oracle公司。 Fleetmatics是一家专业车队管理服务公司,他们于2012年完成IPO,于11月初宣布被Verizon以24亿美元收购。 DealerTrack,Epiq Systems,Vertafore和PGA控股也在2016年上市并被收购。市场不断地有新的并购玩家寻求并购的机会以实现增长和持有战略优势,这也为垂直软件创始人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3、企业家们应当密切关注大麻垂直软件空间的大规模增长。 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在2016年年初,美国合法的大麻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但是美国大选改变了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又有其他四个州加入了包括华盛顿特区在内的四个州制定的娱乐合法化的行列当中,同时,许多新举措的实施,加上一些州允许在法定范围内使用大麻,使得这些地区扩大到了28个州(包括华盛顿特区在内)。 就大麻行业来说,我们看到了近五年内,大麻的消费额的增长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它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而且是以美国人为主)支持撤销针对大麻的禁令。目前这个行业里最可触及的子版块是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技术,这些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批发、物流、合规性、测试、安全(尤其是物理安全)以及完整的企业资源计划领域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机会。该行业的投资人也开始转变自己的关注点。 虽然目前为止,传统的私募股权行为并不多见(私人公司除外),但是在2016年,已经有70%的大麻贸易开始运作。除了监管问题,大麻技术市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合适的创始人。我们希望当我们进入2017年的时候,这个情况(或计划)会有所转变。 4、在垂直软件行业中,独角兽企业依旧罕见。 从2015到2016年,有108家公司达到了加入独角兽俱乐部的标准,但我们惊讶的发现,其中只有七家垂直软件企业。ZocDoc在年中的时候凭借18亿美元的市场估值加入了独角兽俱乐部,Flatiron Health在2016年年初以12亿美元的估值紧随其后。Ministry Bands是一款针对垂直宗教的市场软件平台,在获得Insight Venture Partners的投资后,市场估值达到了15亿美金。 针对房地产垂直领域的SMS助手,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的Quanergy系统,制造领域的Uptake公司和保健领域的BenevolentAI等公司在2015到16年都达到了十亿级估值的标准。然而,在独角兽俱乐部中,垂直软件公司只占了6%的名额。尽管如此,这个数字比起我们2014年发布的三个独角兽俱乐部的报告中依旧翻了一番。这会使那些有兴趣建立一个属于垂直软件市场的独角兽俱乐部的创始人们充满希望。 总的来说,随着一些公司为满足他们的行业需求去定制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垂直软件市场必定会继续发展。Gartner将垂直软件市场视为最大的软件市场,整个市场估值约为1,220亿美元。随着很多IPO成功募集到资金,专注这个领域的投资者的出现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那些坚持在行业中持差异化定位的企业家们在未来定会大获成功。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Eloise 本文来自翻译:venturebeat.com
    垂直
    2016年11月29日
  • 垂直
    做垂直还是做平台,国内SaaS市场已呈现这三种思路 摘要: 从早期的邮箱服务到企业敏感的客服服务,SaaS无论在企业的认知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变化。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SaaS一词在国内可谓声名鹊起,先是“钉钉”引爆了企业级服务市场,随后网易七鱼等垂直化云客服再度吸引了企业用户的眼球。媒体和从业者纷纷把2015年称为国内SaaS市场的元年,可如果要理清国内SaaS发展历程,还需要从最开始的邮箱服务说起。 2008年之前,IDC将SaaS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服务提供,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托管应用管理,另一类是按需定制软件,现在对SaaS“软件即服务”的定义便是出自于此。可以说2008年是SaaS服务的一个转折点,再联想到云计算时代的SaaS服务,似乎可以被切分成三个阶段。 SaaS发展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邮箱为代表的ASP服务。 即便是从今天对SaaS服务模式的定义来看,电子邮箱仍然可以归为早期的“SaaS服务”,甚至可以说SaaS服务是企业邮箱的一个高级演变,是软件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需求。以企业邮箱和云计算下的SaaS服务对比来看,都是按需付费,使用平台无不基于互联网,且都不需要维护人员,由供应商进行专门的维护。当然,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采用云计算技术的云邮箱,最为典型的就是微软的office 365,本质上还是SaaS服务。 其实早期的SaaS服务并不只有邮箱,在线图片处理、在线解压缩等产品也相继出现,只不过当初并没有SaaS服务的意识。况且网络带宽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限制了SaaS服务的普及,不过按需服务的产品形态,为接下来SaaS产品的遍地开花以及整个云计算的出现都埋下了种子。 第二个阶段:以CRM为代表的托管服务。 国内SaaS的真正起步源于2007年,阿里在这一年宣布进军软件行业。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加入到了SaaS服务中来,加速了软件与互联网的融合。 在国内,八百客、CSIP、金蝶、用友、XTools等SaaS服务商相继出现,SaaS服务几乎确定了To B的市场方向,“软件+服务”的模式开始成为主流。 而在国际市场上,微软相继推出Windows Live战略和Dynamic CRM Online产品发布计划,以加强对互联网服务市场的抢夺和用户的占领。Oracle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来迅速争取SaaS领域的地盘,提供了一套整合集成了SCM、ERP、CRM等产品的解决方案。Google也推出名为Google企业应用平台的套装软件。 只不过这个时期的企业对SaaS的认知程度未能爆发,服务范围仍局限在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领域,其中Salesforce.com提供的随需应用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允许客户与独立软件供应商定制整合产品,同时建立他们各自所需的应用软件,一时间成为SaaS服务的典型代表。 第三个阶段:IaaS框架下的智能化服务。 云计算的浪潮下,不管是亚马逊、谷歌、微软还是国内的BAT和三大运营商,无不瞄向了IaaS服务,而随着IaaS服务的成熟,一大批SaaS服务创业者蜂拥而至,国内的网易、金山等互联网巨头们也相继剑走偏锋的切入SaaS云计算服务。 早在1999年的时候,马克·贝尼奥夫就创办了Salesforce.com,并喊出了 “End of Software”(软件的终结)的口号,但直到最近两年才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企业用户的青睐,可以说Salesforce的功成名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SaaS服务的又一次爆发。在其背后却是IaaS的逐渐成熟,网络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和移动化办公的趋势。 SaaS服务的类型也从最初的CRM、SCM等扩展到销售管理、客服管理、项目管理、通讯OA类、进销存类、财务报销类等职能行业,近乎覆盖到了企业级市场“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 例如SaaS模式的云客服,一方面,当前的客服从业人员以90后为主,高离职率和非专业性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一大痛点;另一方面,客服正从咨询承担起运营和销售的工作,对很多企业来说,客户的重要性不亚于研发部门。 不久前,微软在Build 2016上宣布旗下的人工智能产品将进入客服领域,网易也在今年发布了面向客服领域的网易七鱼。目前,国内存在着大大小小数十款SaaS云客服产品。相比于其他SaaS服务,云客服不仅对安全性、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预示了SaaS服务智能化的趋势。(详见钛媒体报道《传统即时通讯商独揽大盘,起底苦逼的 SaaS 客服创业系》) SaaS服务的分化:平台还是垂直? 记得在2014年的时候,国内的投资者还偏爱To C的市场,但到了2015年To B的SaaS市场已经赢得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也刺激了更多创业者的加入。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就是这样,看到蓝海便一窝蜂的涌进来,SaaS行业也没能逃脱这个命运,至少阿里钉钉和纷享销客在去年的亿元广告战已经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那么SaaS服务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美国的2000万家企业在软件时代培育了2000亿市值的Oracle,SaaS市场出现了市值高达500亿市值的Salesforce。而在中国拥有2000-4000万企业,此前用友和金蝶的年销售额在50亿元左右,直到2015年在多轮风险投资之后,一些SaaS创业公司的估值才超过10亿美元。 一般来说,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可以产生十多家市值超过百亿美金的企业,在这一利诱下,有些SaaS服务商试图采用平台策略成为企业级的BAT,也有一些公司摆出了专注于垂直市场的态度。 SaaS服务平台和垂直路线的分化其实是一场市场选择的结果。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讲,对SaaS的需求并不止于单纯的软件服务,还要有资源和商业模式的捆绑,这也正是亚马逊能够在IaaS的基础上推出SaaS服务进一步捆绑客户资源的原因所在。当然类似于Saleforce的商业模式,形成标准化个统一的平台,进而为竞争对手造成商业壁垒也未必不可行。纵观国内的SaaS市场,已经呈现出三种思路。 其一,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 正如前文所说,BAT早期对云计算的布局集中在IaaS,多有效仿亚马逊的意思,如今又纷纷切入SaaS市场。最典型的就是阿里钉钉,从IM入手联合ISV,进而在自己的IM平台上集成覆盖所有企业需求的SaaS软件。这一思路较为成功的案例就是Slack,打造出了“聊天群组 + 大规模工具集成 + 文件整合 + 统一搜索”的平台思维,从阿里可以调动的资源来看,阿里钉钉做SaaS平台的成功性并不小。 BAT的另一个巨头腾讯奉出了微信企业号,希望从补充微信企业号IM功能的角度入手,未来可能整合CRM、ERP、HR、财务、协作等服务,以平台为杠杆撬动整个企业级市场。当然,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纷享销客、imo班聊等创业型产品。 其二,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创业团队。 国内有着规模足够庞大的中小企业,这个蛋糕似乎可以养活很多SaaS供应商,一些创业者恰是出于这种心态。企业级市场着实有一些门槛存在,一些创业者抓住了SaaS服务的机遇,深耕于某一领域,凭借早期优势制造了一些门槛,在盈利问题上希望能够复制从小微企业到中小企业再到大型企业的路线。 但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是,国内的投资者仍然青睐于平台策略,在垂直领域有一定成绩,可能否带来实际利润还不得而知。Saleforce凭借15万客户赢得了500亿的估值,但利润来源仍是小比例的大型客户,国内垂直领域的创业者不难积累十几万的中小客户,依旧需要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其三,看好SaaS服务的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万亿市场的刺激下,早期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加入了战局,甚至希望在SaaS云计算领域迎来“第二春”,例如发布云客服、敏捷数据分析平台等的网易和推出了SaaS云存储服务的金山。 不过,到底是坚持深耕垂直SaaS服务还是整合旗下的各类云计算业务,最终打包销售给客户,将决定这些老牌互联网巨头们在SaaS服务市场的定位。毕竟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领域,每一个玩家都有可能成为颠覆者。 综上来说,从早期的邮箱服务到企业敏感的客服服务,SaaS无论在企业的认知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变化,未来SaaS服务的种类将更加多样。   作者 Alter 来源: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1671054.html
    垂直
    2016年04月14日
  • 垂直
    在线招聘,垂直向左猎头向右 抢滩者的成功 2014年的招聘圈,足以验证当年《天下无贼》中黎叔的一句戏言:21世纪什么最贵? 是人才!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社交招聘的开山鼻祖Linkedin终于开始了抢滩登陆战,2月正式宣布进驻中国大陆市场。这家成立于2003年,全球用户量已达3亿(大陆地区500万)的职业社交网站,早在2012年的营收已经逼近10亿美金(数据显示为9.71亿),年度首次超越老牌招聘网站Monster(曾为全美最大招聘网站)。在2013年的拉锯战中,Linkedin更是一骑绝尘,达到了15.29亿美金,将竞争者甩开了数条马路:monster当下的市值仅剩5亿美金,而linkedin则直逼200亿大关,成为百亿俱乐部的头牌会员。股价的表现则更加直观,monster的股价仅为linkedin的1/30。     是什么样的坚船利炮让战局斗转?linedin大获全胜的根源又意味着什么? 市场大环境的回暖发酵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设想08年之后如果全球经济一蹶不振,那么互联网招聘也注定成为一镜空影。可经济这事儿是最容不得假设的。但为什么唯独linkedin借了这东风赚的盘满钵满?除了被大家剖析了无数次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的不同,其根本的不同,则是“初心”。     上一个时代发展起来的以monster为代表的传统招聘网站以企业为核心,一切产品和商业行为逻辑皆以此为出发点,树立雇主品牌,为企业提供人才简历成为唯一的愿景。而代表职业社交的Linkedin,则以个人用户的职业品牌为核心,为个人用户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并树立职业品牌力, 充分重视个人用户价值的初衷与互联网行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完美的契合。自然,linkedin战胜了Monster,网络招聘的2.0版本取代了传统的1.0模式。     而国内鲜活的案例似乎在否定着着一切,哪一个才是更真实的我们? 智联招聘,三大传统招聘门户的代表之一。在坚守了近20年之后,日前成功在美上市。20年,散去了太多,领跑者和大多数追随者都已遍体鳞伤,横尸荒野。当潮水再次退去,人们惊奇的发现,智联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不是裸泳。仅就此点而言,智联招聘是值得钦佩的,其上市的意义恐怕是大于早年间的前程无忧。在这场历时悠长的马拉松中, 智联用自己的坚持跑赢了第一个赛程,当日市值7.24亿美金。     然而智联在下一个赛季的成绩会是如何,笔者不敢妄加揣测,唯有默默祝福。是否真的如外界诟病“躺在遗产上等死”,抑或不断通过类似收购jobDB这样的输血造血行为让自身重新焕发活力? 能把这一切看清楚并能付诸行动的,恐怕只有智联的最大股东SEEK了。毕竟,陨落的monster似乎已经宣告了什么。     没落并不意味着消失,仅仅是消失的前奏而已。高歌猛进的勇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缺乏。如同资本主义的初期会萌发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一样。变,不但有变化,也会有变革。     新生代的力量 喧嚣而杂乱既是无序,也是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     垂直招聘,职业社交,移动大数据,猎头服务乃至基于微信微博的圈子招聘等各种商业形态一时间在国内的在线招聘领域喷涌而出,又无一不标榜自己是最先进的模式,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可无论是活在新闻联播里,还是活在互联网上,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对网络招聘业的创业者们尤为如此:有价值,被认可,才是生存之道。     对招聘领域的创业者来说,职业社交的创业之路是“一直在模仿,从未被放弃”。虽然国内LinkedIn的效仿者们没有得到本土市场的认可,而且一派凋零残乱的景象,但不妨碍这个领域中创业者的激情燃烧。尤其伴随美国近期一系列像Jobvite、BranchOut、HireRabbit等寄生于Facebook而生的招聘网站崭露头角,基于社交网络大数据匹配的职业社交再次被推上了台前。它们通过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给人才添加标签、做出识别,然后再根据识别后的结果与职位需求的属性进行匹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精准匹配和深度信息的问题。在国内,人才雷达、易聘、脉脉APP等一系列公司应运而生,人人旗下的经纬网更是直接收购了一支大数据挖掘团队去改善原有产品,使其能与社交信息更加匹配。而刚刚上市的新浪微博也宣布将进行微博社交招聘。繁芜纷杂之下,总感觉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景象,一切明明都很清楚, 却又总踩不准点儿。而国人这些年刚学会的隐私权也将成为挑战此类创业团队成功的重大因素之一。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新兴军团的主力: 垂直招聘和猎头招聘。 垂直招聘网站其实兴起多年,各领域的专业招聘网站多如牛毛,只是代表企业匮乏,受地域,资源和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大作为较少,更谈不上名气。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垂直招聘的划分维度又是什么?地域?专业?人群?似乎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早年间在垂直招聘领域的创业企业,如做酒店人才的最佳东方,已经在新三板上市的万泉河(股票代码:430434),已经为超600万民工服务过大谷打工网。这些企业的运营情况其实已经真实反应垂直招聘的市场,只是垂直就意味着细分,出了行业,几乎不为人所知而已。     在2014,风头最盛的垂直招聘网站当属拉勾网了。先是获得了贝塔斯曼的500万美金A伦投资,继而不断提出了去猎头化,将垂直进行到底的口号。拉勾似乎是模仿是美国IT领域招聘网站Dice.com起家的,在不足几年的时间将垂直招聘的口号喊的响亮也实属难得。善于利用媒体进行炒作,是拉勾的鲜明特色之一。譬如近日来拉勾网又搞了“巴菲特午餐”的中国版。     在热衷媒体炒作的同时,拉勾似乎表现出了强大的进攻性。早先拉勾网董事长许单单讲到,未来拉勾的市场份额将有超过30%来自传统招聘网站,而剩下60%以上的份额将来自现在的猎头市场。 去猎头化,似乎成了拉勾的一个奋斗目标。     为什么要干掉猎头?显而易见,垂直网站的价值就是求职者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去掉一切中间环节。如同传统行业在电商时代逐步取消代理商的道理一样,一切阻碍垂直和直接的中间环节都将被取消。这大约就是垂直招聘网站要喊出“干掉猎头”口号的初衷。     而这个想法一旦形成, 一方面能快速向合作者亮出“身份牌”,一方面找到了一个传统行业的“落后代表”-猎头,作为进攻的靶子,再者又可以赢得媒体和大众的眼球,所以干掉猎头的口号,就越喊越响亮了。     其实,在笔者看来,垂直就是垂直,其价值和特色是其鲜明的生命力,在未来 垂直的作为来源于每个行业的自身的特殊性。譬如广告行业的麦迪逊鼓吹(现在叫麦迪逊邦),谁又能说它不是一个垂直招聘网站呢?     但猎头行业会怎么样发展,恐怕不是垂直招聘网站决定的。如同万科董事长王石所言: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的同行。2014,比垂直网站更火的就是猎头网站了。     在占领了楼宇电梯,地铁车身,乃至高铁的椅背之后,做猎头生意的猎聘网高调宣布已经完成C轮融资。7000万美金的额度成为5年来招聘网站最大的一笔融资。根据猎聘的官方数据,其注册用户已经超1100万。营销口径上号称简历质量远远高于智联和前程无忧。猎聘网展现给网络招聘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Ceo戴科彬的本色出演似乎也收效不菲。     无论是从猎聘的融资规模,还是其现实运营状况。垂直网站唱衰猎头的论调似乎都站不住脚。用圈子里习惯的话说,猎聘是奔着上市的节奏去得。     诚然,虚假职位的困扰不仅让求职者深感头疼,也成为猎聘网自身发展的心腹之患。而在多数企业HR眼里,猎聘更像一个新的51job或者智联招聘,改变的仅仅是商业形态和行为模式。有效,但又不那么有效。     但不管如何, 猎聘都已经成为互联网招聘领域的一块新招牌。     猎头招聘的另一个搅局者则是猎上网。虽然和猎聘只有一字之差,但商业模式却千差万别。猎上网是脱胎于传统猎头公司,创始人辛小蝶此前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传统猎头。这点直接影响了猎上网的商业风格。     猎上网号称国内首家唯一对结果负责的招聘网站。其直接的价值就是通过猎头聚合的力量,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候选人。     猎上网和猎聘网一样,首先都集聚了大批的猎头,所不同的是,猎头在猎聘网上主要工作是发职位,收简历,是在做信息流的事情。而猎头在猎上网上则是在“做单”:如同淘宝的买家和卖家,猎上网上的企业是买家,猎头是卖家。猎头把简历发给对应企业的对应职位,企业通过网站对人才进行审核,约面试,发offer,完成入职等工作。猎头也通过猎上网进行职位寻找,流程跟进,甚至收款等行为,变成了线上的业务流转。     这大约是猎上网的巧妙之处。不仅如此,在上线一年多的时间里,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与猎上网合作。譬如360,携程以及他的竞争对手去哪儿。作为IDG投资的企业,猎上网还为IDG投后的大批创业企业提供招聘服务。     到底是什么驱动着猎上网的快速发展?调查结果显而易见:钱。     猎上网的策略跟今年风行的红包撒钱模式不一样。猎上网只是很巧妙的将企业支付的猎头费“还给”了与之合作的猎头公司或者顾问而已。传说李嘉诚做生意的法则是“人六我四”,这样招致了大批合作伙伴的持续合作,猎上网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手段,总体上按照28原则进行分配。     但笔者在调查之初依然不能理解这个模式为什么会吸引趋之若鹜的合作者,反倒是一家与猎上合作的猎头公司老板揭开了谜底:1,客户。多数猎头公司接单能力与找人能力是成反比的。猎上接得客户对一般猎头公司来说都是平时不敢想的大单,在28的分配比例下,干嘛不合作?2,收款保证,猎头公司都是小公司,在财务制度上一般处于弱势情形,猎上解决了应收款的问题,也解决了猎头公司很大一部分的管理成本。3,效率和专业:当一个平台能提供足够多得同类职位供应的时候,猎头们再也不必担心手里的简历无处安放了。效率的提升,不过是一个附属品。而当聚合效应发挥其价值,猎上给企业带来的招聘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平台优于个体,这是网络时代不争的事实。但凡事一利必有一弊,如果每个人都利用猎上这个平台去做单子,那猎头公司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么?猎头行业是否将步入一个新的“个体网络经纪人”的时代?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上面的猎头老板时,他的回答居然是: 怕,恐惧。不过那是2013年的事情了。当时的心态矛盾到了极致,合作能赚到钱,但合作也能毁掉团队。 据说今年猎上网已经全面关闭了在职顾问的个人合作通道,只和猎头公司与soho猎头进行合作。在笔者看来,猎上的新策略,的确是适应现实环境的一步好棋。
    垂直
    2014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