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角兽
    【美国】企业服务软件平台Pendo获得E轮融资1亿美元,晋级独角兽 据悉,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客户参与度分析软件创业公司Pendo完成1亿美元E轮融资,交易后估值达10亿美元,晋级独角兽。 该轮融资由硅谷风投机构Sapphire Ventures领投,泛大西洋投资(General Atlantic)、老虎环球(Tiger Global)等参投,距离Pendo的5000万美元D轮融资仅13个月。 Pendo为客户收集消费者数据,跟踪消费者在网站和移动APP上的行为,如计算出电商客户在结账前进行了多少次点击。该公司目前拥有1200多名客户,包括威瑞森电信(Verizon)、Salesforce、密歇根州最高法院等知名组织。 “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开发出用户喜欢的软件,”Pendo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托德·奥尔森(Todd Olson)表示,“我们认为,无论是购买新车还是其他数字体验,软件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endo表示将利用新资金“投资销售和市场营销,以加速全球扩张;进行工程投资和收购,以加速产品开发。” Pendo成立于2013年成立,迄今一共获得2.06亿美元风险投资,具体情况如下: 2015年10月,A轮1250万美元,估值2380万美元; 2016年12月,B轮2000万美元,估值1亿美元; 2017年7月,C轮2500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 2018年9月,D轮5000万美元,估值10亿美元。 在成立以来,Pendo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其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34%,员工数也从2018年9月的225人增加到如今的375人。Pendo还表示,在今年第二季度,其预订量同比增长了108%。目前,Pendo在罗利(北卡罗来纳州首府)、纽约、旧金山、伦敦、英国谢菲尔德和特拉维夫设有办事处。 今年5月,Pendo完成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二笔收购,对象是英国产品需求情报提供商Receptive.io。Pendo称这不会是其最后一次收购。它在2017年收购了以色列移动参与创业公司Insert。 目前,Pendo正在考虑IPO。   作者:创头条 来源:http://www.ctoutiao.com/2374976.html
    独角兽
    2019年10月21日
  • 独角兽
    Salesforce斥资13.5亿美元收购企业软件独角兽ClickSoftware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在线软件服务商Salesforce周三表示,已同意以1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私人持有的企业软件开发商ClickSoftware。这家公司主要开发用于员工外派服务管理的专业软件。 据报道,此次收购将以现金和股票的方式进行,这笔交易可能有助于Salesforce与市值最高的软件业上市公司微软展开竞争。微软于2015年收购了菲尔德服务软件公司。 两个月前,Salesforce宣布了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以150多亿美元收购了数据可视化软件公司Tableau。 过去,Salesforce已经提供了处理企业员工现场服务的工具,其中包括跟踪员工外出为客户进行维护的情况。 “Salesforce现场服务Lightning软件建立在服务云之上,利用最新的调度员工授权和物联网技术,使企业能够将整个服务员工连接到一个单一的、集中的平台上。”Salesforc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凭借现场服务Lightning和ClickSoftware的结合能力,Salesforce将引领企业现场服务的未来。” ClickSoftware成立于1997年,LinkedIn社交网站资料显示雇佣了829名员工。该公司的客户包括博世(Bosch)和沃达丰(Vodafone)。 据悉,上述的现场软件服务也属于云计算应用软件服务的范畴。在6月份的收益报告中,该公司报告称,软件云服务首次突破了10亿美元的收入门槛。此次收购旨在保持这些数字继续增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ClickSoftware公司曾经在2000年上市,并一直保持上市状态,直到2015年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Francisco Partners达成交易,对方以4.3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购并且退市。新东家改善了这家软件公司的运营,在把公司的现金规模增加了一倍多之前,坚持运营了四年直到如今的变卖交易。 该交易预计将于今年秋季完成,并将受到正常监管审批程序的制约。(腾讯科技审校/承曦)
    独角兽
    2019年08月08日
  • 独角兽
    传平安集团秘密收购在线教育独角兽 iTutorGroup 文/施安 来源/36氪 从多个信源处了解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正在对在线教育独角兽公司iTutorGroup进行股权收购,交易金额约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平安集团接管后,iTutorGroup将作为平安旗下子公司独立运营。 36氪就此事向iTutorGroup和平安集团求证,iTutorGroup否认了此消息,平安集团则表示,不予置评。 就平安集团来说,布局教育的想法由来已久,旗下一直设有“智慧教育”这一独立业务版块。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收购完成,平安或将把iTutorGroup作为智慧教育板块的支点,搭建起整个在线教育业务,进军教育行业,构建其“金融+生态”战略。 为何选中iTutorGroup? 据彭博社2018年报道,iTutorGroup估值20亿美元,2017年现金收入超过3.5亿美元,原本计划在今年IPO,并筹资3亿美元。iTutorGroup旗下有三大品牌:成人在线英语品牌TutorABC,青少儿英语及学科辅导品牌vipJr,中文在线教育品牌TutorMing。 融资方面,iTutorGroup在2014年获得由阿里巴巴、淡马锡和启明创投共同投资的近1亿美元B轮融资,2015年获得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中俄基金、高盛、银翎资本及淡马锡共同投资的近2亿美元C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3.15亿美元,此后再未进行新的融资。 如果平安真的完成了对iTutorGroup的收购,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iTutorGroup业务模块多元,涵盖成人英语、青少儿英语、K12学科辅导等多条业务线,这与平安在多领域全面布局教育的战略定位相符。 iTutorGroup在整体的业务战略上偏“保守”,和其他在线教育独角兽公司花大钱烧市场相比,比较注重自身的盈利模型,整体财务和成本结构较好,有助于平安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和发展。 但也是由于“保利润弃增长”,导致其在市场竞争格局中难以成长为绝对头部,再加上2015年后再未有新融资,难以和VIPKID、猿辅导等快速成长型独角兽直面竞争。 最后从收购标的来看,VIPKID估值太高,DaDa英语背后是大股东好未来,猿辅导、掌门1对1等K12独角兽发展势头正猛,而此时有上市退出想法的iTutorGroup创始团队,价格也相对合理,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并购标的。 平安进军教育行业的优势? 作为集金融、房产、医疗、汽车、智慧城市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巨头,平安的实力不言而喻。 就教育行业而言,平安的一个最大优势还在于:地面销售团队协同。 如果将数十万的地面保险销售员有效利用起来,帮助平安旗下教育公司进行线下获客,或可解决现阶段在线教育的最大痛点:获客成本过高。 并且,这些保险销售员日常深入家庭,对于客户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且与客户之间有过保险交易、信任度高,这对课程销售的转化和签单帮助很大。 现阶段,在线教育整体上还在依赖广告投放、电销等互联网打法方式进行高成本获客,整个行业开始探索回归线下、或者“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获客方式。 所以,如果平安的地面销售团队,可以同时转化为iTutorGroup的课程销售,获客效率会大大提升,进而使成本结构得到优化,盈利能力增强。 另一方面是接管能力。 平安对于垂直领域公司的接管案例,最著名的是“汽车之家”。 2016年6月底,平安与澳大利亚电信完成对汽车之家的股份交割,以16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47.4%股权,成为汽车之家的最大股东。 接管当时,平安的用户池包括3亿互联网用户、近2亿移动端用户、1.5亿金融客户和5000万车险客户,平安表示将整合这些集团资源,帮助汽车之家实现从单一汽车媒体向全方位汽车服务生态圈的战略转型。 接管后两年内,汽车之家市值达到34亿美元;截至今日,汽车之家的市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累计增长2.6倍。 如果资金、销售、用户等各方面资源,能够整合并注入平安的教育业务当中,这家金融巨头将在教育领域展开有力竞争。 金融巨头全线布局“教育版图” 业内人士称,平安集团在教育业务上的探索早已开始,战略规划上“全线布局”,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K12基础教育、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国际教育、职业教育。 其中,由旗下全资子公司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安智慧城市)孵化出的“智慧教育”板块,被作为此前的业务重点,包括在河南、上海等城市落地AI(人脸识别)智慧校园安防,研发一些VR虚拟现实类课程等等。 如果对iTutorGroup收购完成,平安需要着手经营少儿英语、成人英语、K12全学科辅导等涉及教育产业核心的业务。 由此开始,平安集团的“教育版图”也许将真正展开。 原文来源:36氪独家 | 传平安集团秘密收购在线教育独角兽 iTutorGroup
    独角兽
    2019年06月12日
  • 独角兽
    未来的独角兽Talentsoft完成5000万美元融资以加速增长,巩固欧洲人力资源技术领导者地位 未来的独角兽确认了其作为欧洲人力资源技术领导者的地位 2019年1月9日,美通社报道,欧洲学习和人力资本管理软件的领导者Talentsoft今天宣布,它已经完成了一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Francisco Partners领投,Bpifrance和Goldman Sachs两家跟投。 作为新闻发布的一部分,Talentsoft首席执行官Jean-Stephane Arcis也分享了公司在欧洲人力资源技术市场的雄心壮志,战略重点放在三个关键的优先事项: 加快公司国际化发展。 投资人力资源数据管理和员工体验创新。 转向对外部应用程序开放的平台。 Talentsoft公司的资金总额为5千万美元,是2018年欧洲企业软件的10个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全部投资将用于通过创新和国际市场扩张加速公司的持续增长,巩固公司作为欧洲人力资源技术领导者的地位。 Talentsoft的战略方向目前基于三大支柱: 加快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掌握国际集团的人才管理问题和最佳实践,Talentsoft解决方案目前已在130多个国家使用,有27种语言版本。该公司打算利用这一专长来支持其全球部署的大客户。 专注于人力资源数据管理和员工体验的创新:作为欧洲首家人力资源技术实验室,Talentsoft将利用数百名开发人员,改造数百万员工的工作体验,强化公司的核心人力资源服务——Talentsoft HUB。 转向一个对外部应用开放的平台:Jean-Stephane Arcis肯定了使Talentsoft成为欧洲领先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战略。因此,公司将从SaaS模型转向iPaaS模型(集成平台即服务)。技术合作伙伴现在将有机会持续集成新服务,以尽可能紧密地满足客户的期望。 “这一轮融资标志着Talentsoft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我们很荣幸得到领先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我们现有的合作伙伴,Bpifrance和高盛,以及新投资者Francisco partners,对我们的工作表现出了强烈的信心。”Talentsoft的首席执行官Jean-Stephane Arcis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新的iPaaS项目成为欧洲第一个人力资源技术平台,这将使Talentsoft成为人力资源市场创新的首选目的地。” 欧洲数字冠军的崛起 Talentsoft是欧洲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公司由三位企业家(Jean-Stephane Arcis、Alexandre Pachulski和Joel Bentolila)于2007年共同创立。如今,该公司拥有600名员工,客户遍及130多个国家,使用27种语言。在不久的将来,公司的收入将达到1亿美元,这在欧洲尚属首次。 2018年3月,该公司被泛欧交易所(Euronext)和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授予“未来独角兽奖”(Future Unicorn Trophy)。 该公司还连续第五年被公认为高德纳公司(Gartner)人才管理软件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的“远见卓识者”,与竞争对手相比,该公司的客户满意度高于平均水平。   相关阅读:法国人才管理SAAS公司Talentsoft获得2500万欧元C轮融资 原文链接:Talentsoft Completes $50 Million Funding Round to Accelerate Growth  
    独角兽
    2019年01月24日
  • 独角兽
    趣链科技完成15亿B轮融资,迈入准独角兽队列 来源| 雷锋网 近日,上市公司新湖中宝披露,其全资子公司新湖智脑投资拟通过受让出资额及增资的方式,合计投入约12.3亿元增持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趣链科技”)。   在本轮出资额转让及增资中,趣链科技的新增股东包括国投高新、理想国际、兰石投资、永滈投资、景喆投资、汇仁文曲投资等。   也就是说,趣链科技此轮投资结构是混合了国家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和传统基金。 据了解,趣链科技此次融资总额将超过15亿元人民币(约2.26亿美元)。   公开信息显示,新湖中宝的此次增资不构成对趣链科技的收购,融资完成之后,趣链科技继续由创始人团队控制并负责战略制定与日常运作。 企业服务 创立于2016年,趣链是国内一家专注联盟链研发,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技术公司。他们通过共识算法优话与创新、零知识证明、隔离共识等技术来解决前述问题。   据介绍,趣链最成熟的应用分为两类,包括数字资产类,比如供应链金融、ABS、债券等与数字存证类,比如合同、保函等。   与它们达成合作的金融机构有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银联、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浙商银行等。  
    独角兽
    2018年06月04日
  • 独角兽
    这8家中国“准独角兽”企业,谁能在智能服务市场脱颖而出? 来源| 亿欧(推广)   在技术和服务不断变革的今天,AI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仍是发展的重头戏。这篇文章将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将商业模式与新科技新理念融合的八家“准独角兽”企业,也许不久之后它们之中就将诞生智能服务市场的巨头企业。   1 “当产品遇上技术,不是为了取代谁,这是历史必然的进步” AI+营销?销售易告诉你 帮你做什么:提供运营效率、助力运营决策,连接企业和客户。 史彦泽是移动CRM厂商-销售易(北京仁科互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产品)的创始人兼CEO,拥有近20年中美销售及销售管理经验,创业前曾担任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企业SAP中国商业用户部总经理,多次荣获SAP、Dell等跨国公司Top Sales称号。 销售易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连接企业营销管理、销售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移动CRM云平台。销售易通过“SaaS+PaaS+云”的产品服务,帮助企业以营销获客为核心来实现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与产品之间的串联。去年7月,销售易入选了Gartner 2017年CRM魔力象限,于4月2日刚刚对外宣布获得腾讯投资1亿元D+轮融资,在2018年陆续推出营销云、IoT云等新产品。   2  AI+招聘?e成科技有话说 帮你做什么: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过去的简历都有用!AI+招聘,人岗匹配更精准。 周友鸿是e成科技创始人兼CEO,人力资源行业连续创业者,2013年创立e成科技,一直致力于利用AI技术助力HR行业数字化人才决策创新,在5年时间内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人才决策数字化AI平台,旗下的一站式AI招聘服务SaaS更是脱颖而出,通过对人力资源行业痛点的深刻洞悉,周友鸿带领e成科技全球首创并成功商业化落地AiTS、人才库、精英速递、人脉内推、人才地图等产品。 总体来说,e成基于算法的招聘服务SaaS平台,用机器学习算法、数据挖掘、和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升简历与岗位的匹配效率,激活企业及猎头等招聘机构的闲置的简历资源,提高存量简历利用率,形成协同共享效应。最后通过建立的海量个人职场用户画像,企业用户画像,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方向提供数据BI服务,推进企业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效率。   3 AI+数据决策?一满乐准备好了 帮你做什么:企业运营数据全方位分析,决策风险早知道。 “一满乐”创立于2015年3月,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建立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基础上的数据分析服务,面向包括用户画像、智能补货、定向推荐、动态定价、风险控制、舆情监控在内的多种应用场景。   创始人兼CEO张彦翔拥有超过6年的Apple工作经验,负责Apple store智能商店项目包括POS、ERP、CRM、WIFI定位、SMART SIGN 预约系统等模块的研发。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早实践iBeacon技术应用商业化的产品经理。 张彦翔是WhatsApp第30号员工,任职中文模块产品经理,负责WhatsApp与中文相关的市场活动产品研发设计调研上线和后期的维护迭代。参与推动WhatsApp推广到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华语地区,成功获取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在创立一满乐之前,张彦翔创立过另一个创业项目——Vizoal(一款足球比分推送和社交App),拥有连续创业的经历。   4 AI+生物识别?眼神科技很有经验 帮你做什么:未来刷脸的世界,你总要先行一步。 周军,眼科科技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员、山东大学管理科学系生物识别专家,专注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及场景应用实践20余年,是中国生物识别行业领军人物、多模态生物识别倡导者。 1997年,26岁的周军创立天诚盛业,并于次年开始指纹识别的研发,成为最早进入生物识别领域的企业家之一,也由此开启了其在生物识别领域长久不懈的探索和耕耘。2016年,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周军成立了眼神科技集团,全资控股12家海内外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完成了“AI+场景”的全新商业布局,为开拓细分市场及国际蓝海做了重要战略筹备。 从产品形态来说,眼神科技具备集核心算法、统一平台、应用软件、智能终端、实施交付等全产业闭环服务能力,是多模态生物识别的佼佼者,能够实现多场景、多应用、多产品、多种知识技术的统一管理。从场景落地应用来说,金融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另外还和万科物业展开智慧社区合作,目前已完成全国100多个小区智慧社区项目;与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100多所高校达成智慧校园建设合作;安防反恐领域,和贵州、山东等多省市公安机关合作,完成平安城市、公路交通、机场等反恐维稳项目建设,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安防人脸识别系统平台。   5 “目前的企业服务创业,仍是模式创新” 易点租:办公是个大场景 纪鹏程,易点租创始人兼CEO,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纪鹏程有14年创业经验,在2003年创建“SKS精品笔记本”,至今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笔记本电脑提供商及笔记本电脑维修商。纪鹏程凭借着在二手笔记本行业14年的经验,创立了易点租品牌,2015年3月易点租租赁电商正式上线运营。易点租共进行了获得2.3亿元融资,合作企业2万家,1000家上市公司及独角兽,租赁设备20万台,市场覆盖率超过80%。易点租成为办公电脑租赁与管理平台相对较为成熟的领先企业。   6 牛牛汽车:掌握主动权的平台才有未来 陈琰俊,硕士毕业,现任新车渠道电商平台(简称:牛牛汽车)创始人兼CEO,曾任永达汽车集团销售总监。从管理集团旗下第一家宝马4S店起,直到操盘全国100多家4S店销售运营,带领集团销售团队突破百亿营业收入,并助力永达汽车2012年港股上市,随后主导筹建永达投资集团,进行全国汽车网络布局。牛牛汽车创立于2014年,成立初期即通过APP端切向三四线中小汽贸店,平台连接主机厂、4S店和中小汽贸店的新车渠道交易服务电商平台。目前,牛牛汽车平台上汇聚了近20万的新车经销商行业专家、企业家和从业人员,覆盖85%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行业人员,是业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新车渠道电商平台。 2014年,互联网+汽车渠道时机初现,遂携团队创立新车渠道电商平台--牛牛汽车,目前已获得B轮1.1亿元融资。   7 巴乐兔:挖掘年轻人需求这事儿还真有秘诀 吕楠是巴乐兔创始人兼CEO,毕业于美国康纳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士,曾经联合创立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51Job前程无忧,同时也曾经是贝恩公司Bain& Co.中国首席代表,参与设立贝恩中国北京总部,成功投资互联网第一胶原蛋白品牌Lumi,拥有对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嗅觉,善于挖掘年轻人需求,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有深入研究。 巴乐兔是长租公寓C2C平台的代表之一,通过建立规则和规范行业来赋能广大机构房东,给年轻人提供优质的租住体验。巴乐兔主打“好房东”,由房东提供真房源并更新房态,并直接撮合租客房东签约,希望消除房屋中介市场长期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行业失范和混乱现象。5月份对外正式宣布完成3亿人民币新一轮融资,由天图资本领投,DCM等之前轮次投资人继续加持。据了解,巴乐兔目前业务已覆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南京、成都、西安等10多个城市,管理300万间房屋,服务1万多个活跃机构房东。   8 会小二:是我最先看得起酒店 杨亮,会小二创始人兼CEO,曾是一名记者,后担任金融数据公司CAI Business Indepth助理总经理、财新传媒副总裁。在创立会小二前,他创业并开设过一家软件技术公司。杨亮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曾获得香港中文大学MBA学位。会小二主要提供会议场地、活动资源在线预订等服务。包括会议场地、会议搭建、会议签到、会议用车等活动物料的采购,让中小企业办活动更轻松。融资阶段处于B轮阶段。   以上便是对这八家“准独角兽”企业的简单介绍。如果您对他们的业务和这个行业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的话,有一个好消息是,这八家企业的创始人兼CEO都将出席亿欧“2018全球AI领袖论坛——智能+新服务”论坛。 本次论坛将于6月14日下午13:00在上海举办,主要聚焦讨论服务生活领域的B端服务商,如何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更多服务形态,以及展开人工智能、智能营销、软件创新、小程序等风口话题。 预知更多活动详情和报名,请点击下方链接吧:https://www.iyiou.com/a/zhnxfw_shanghai_2018 也可以扫描二维码添加群主进入“智能新服务群”哦。        
    独角兽
    2018年05月23日
  • 独角兽
    众创空间“独角兽”WeWork去年营收9亿美元,没有立即IPO的计划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科技,编译:林靖东,36氪经授权发布。 据外媒报道,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扩大到全球200多幢办公楼,纽约众创空间WeWork表示,经营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帮助公司削减玻璃、木地板、铝材和照明灯具等日常成本。尽管批评人士认为这家联合办公公司的估值被高估,但对该公司来说,财务业绩改善的早期迹象是令人鼓舞的。 WeWork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阿蒂-明森(Artie Minson)表示,公司去年创造了大约9亿美元的收入,主要来自面向小型和大型公司出租办公桌和办公室的主营业务。该公司还降低了建造和经营办公室的经常性成本,部分原因是它能获得批量采购的折扣。 明森说:“这是一个规模很重要的行业,我们正在打造全球供应链能力,坦率地说这能让你的建设成本比其他任何人都要低。” WeWork并不需要向公众报告其财务信息,但它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同意提供一些财务数据。 WeWork刚刚经营了8年时间,是最富有的私营科技公司之一,它为其业务及子公司的融资规模达到了47.5亿美元。但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当-纽曼(Adam Neumann)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试图改变总部内部对于资金的态度。公司在2016年下调营收和利润预期时,他严厉批评了员工们的“消费文化”。 作为一家私营公司,WeWork因为其营收增长和宏伟的规划而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另一家公开上市的联合办公公司IWG将于下月公布其年度财报,预计该公司2017年的营收为32亿美元,是WeWork同期营收的3倍多。但其市值只有29.7亿美元,与估值200亿美元的WeWork完全不在同一数量级上。 投资者们表示,WeWork可以通过向世界各地的年轻专业人士提供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并且设法让人们与它达成更长时间的合作,以此来战胜竞争对手。除了办公空间以外,WeWork还尝试提供宿舍式居住环境、社区聚会、健身房和教育等服务。 WeWork的建设成本更低 这家联合办公巨头表示,由于规模的扩大,它会在生产材料方面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明森说,从大约2年前开始,WeWork就逐项清理了所需开支清单,比如办公桌、办公椅和连网服务的开支,确保他们享受的价格是最低的。 去年,WeWork将每张办公桌的总资本支出(含建筑翻新等支出)从14144美元降到了9504美元。WeWork拒绝透露去年的具体亏损是多少,不过该公司表示,如果不计进入新市场和开发新产品等“增长投资”,公司去年是盈利的。 WeWork还降低了与运营地点相关的每办公桌运营开支,包括管理和清理办公桌的员工成本。这些计算中不包括通过诸如免租金或折扣等促销手段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明森说,随着公司的办公大楼变得越来越大,一些办公大楼里的客户甚至超过3000人,WeWork可以利用同样数量的员工来为更多的客户服务。 尽管WeWork在积极地控制成本,它对未来的发展仍抱有很高的期望:该公司目前拥有20万会员,但它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将会员总数再增加一倍。该公司预计,明年的营收将至少达到23亿美元。该公司还计划在今年将其经营的办公大楼数量增加一倍,达到400多幢。 目前,该公司大约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微软、Facebook和通用电气等大公司,与初创公司客户相比,这些大公司经常签订长期性租约。WeWork还积极开拓亚洲业务,去年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设立了3个子公司。在去年夏天的一轮融资中,软银集团向WeWork投资了30亿美元,并向其亚洲子公司投资了14亿美元。 明森说,尽管实现了这些增长,但公司并没有立即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计划。他表示:“我们经营着一家上市公司可能会经营的所有业务,但是目前公司还没有上市的计划。”至少有一个IPO的压力已经消除了,作为软银融资的一部分,该公司关闭了一次‘有意义的’二级销售计划,让所有股东和至少在公司工作了一年时间的员工可以卖出一些股票。
    独角兽
    2018年02月28日
  • 独角兽
    玩魔兽的独角兽Glassdoor创始人Robert ---How playing World of Warcraft every day for a year led Robert Hohman to found a $1 billion startup 以下由AI翻译完成:        Glassdoo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霍曼(Robert Hohman)是第一个承认自己是主要的极客的人。 直到今天,他还是白天经营着450人的创业公司,并且在晚上仍然亲自编码。Hohman告诉我们,他的工程负责人“跟我来”,然后解释说他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当没有经营公司或编码网站时,他正在和两位专家级的儿子玩“星际争霸”。事实上,如果不是“星际争霸”的姊妹游戏“魔兽世界”,Glassdoor甚至不会介入。 我花了一年时间玩魔兽世界。每天。我会每天早上拍拍孩子们的底部,送他们去学校,然后我会主宰一个兽人战士。 那是因为在2006年,霍曼辞去了Hotwire的总裁一职,除了玩游戏之外别无选择。全职。一年。 而第二个他击中最高的水平,痒的发挥被抓,他需要一个新的东西来迷恋。所以他启动了一个创业公司 用他的话说:“我花了一年的时间玩”魔兽世界“,每天早上我都会把孩子们拍到底,把他们送到学校去,然后我会主宰一个兽人战士。 他补充说:“我玩了一年不停,然后在魔兽世界达到了最高水平,我疯狂追逐这个目标,直到第二天我创办了Glassdoor公司。 “社区”的含义 魔兽世界的一年帮助他决定了 他想要建立的那种公司。 “我从玩魔兽世界了解到了社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网络社区的一部分,我早上起来,看到我的公会很兴奋,不是那么讨厌吗?他笑了。 他发现,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有不同的特点。 他说:“有一个空间和时间的转移。“真正的”社区是由时空的正常规则来管理的,但是网络并不是这样,它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日夜之间的所有时间。 罗伯特·霍曼(Robert Hohman)和他年轻的家庭在这一年中担任全职兽人兽人战士(WoW Orc Warrior)。 罗伯特·霍曼 现在,他转到了“星际争霸”,而现在他与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竞争。 “我和我的孩子们现在都玩,我们刚刚从比赛回来,我的儿子们相当不错,想成为职业电子游戏玩家,现在这是一件事情,”他说,显然希望这是“一件事”他花了一年的时间玩。 如果他的儿子选择成为职业电子游戏玩家的话,“我绝对支持它,我觉得它太棒了,星际争霸就像国际象棋,每小时十万公里,我12岁的时候比我快,他处理战略信息的速度比我,“他说。 作为微软的早期日子 当霍曼离开火线成为全职兽人战士时,他可以“负担得起”,他向我们承认。 罗伯特·霍曼和他的家人。他十几岁的儿子梦想成为职业电子游戏玩家。 罗伯特·霍曼 他从大学直接加入了微软。 “22岁的时候,我去了微软工作,当我告诉年轻人今天,他们看起来好像对我很尴尬,而且我必须告诉他们:不,不 - ,或Facebook,这是1993年。“ 这些都是微软全盛时期,1986年上市后不久。微软的股价暴涨, 它的早期员工变成了百万富翁。 在微软,他加入了建立Expedia的团队,这个团队开始成为微软公司内部的旅游网站。 Rich Barton。 Rich Barton / Twitter 微软将Expedia分拆出去,然后在网络泡沫时代的高潮中把它公之于众。它仍然是唯一的微软公开上市。 在IAC拥有的一段时间之后,Expedia再次独立出来,并与IAC的其他一些旅游网站(如Hotwire)一起脱身。 Hotwire被送到了Hohman担任总裁。 总而言之,Hohman在微软,Expedia,Hotwire及其相关网站工作了大约十年,然后才放弃了全职玩WoW。 受乔布斯启发 但是,霍曼告诉我们,他的真正梦想始终是成为一名创业CEO,这个梦想始于16岁,受到乔布斯的启发。 Glassdoor员工在加利福尼亚州米尔谷的总部工作。商业内幕/ Julie Bort 霍曼告诉我们:“我读了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关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一本书。(1987年出版的史考“ Ø dyssey:百事苹果:冒险,思想之旅,以及未来的危机 ê ”。他在其中谈到了乔布斯如何引诱他从百事到苹果) 他说,这本书使得霍曼希望“成为一家公司的明星”。“我喜欢从零开始创造东西的整个想法。” 所以在WOW获得最高分的那一天,他和理查德·巴顿(Richard Barton)进行了一次对话。 巴顿是Expedia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微软时代以来的朋友。(Barton同时也是Zillow的创始人之一,此时正在担任Benchmark的VC。) 霍曼告诉他,有了Yelp这样的网站,人们可以分享有关牙医和水管工的各种信息,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分享关于更重要的事情的评论:他们的工作。 他想为求职者建立一个Yelp。 转折点 霍曼说,当时的大恐惧是企业如何应对一个让人们谈论薪酬和工作环境的网站。 他精心策划了很多其他的细节。比如,为了给这个网站带来一些初级工资和审查数据,创始人给每个他们认识的工程师打了电话,并向他们询问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赢得免费iPod的机会。 Glassdoor创始人Robert Hohman,Tim Besse,Rich Barton。玻璃门 在霍曼和巴顿之间,还有他们的第三个联合创始人Tim Besse也是来自Expedia的,他们知道很多工程师。 他说:“工程师会告诉你任何一件免费的电子产品。我们发现这一点。 最大的困难是搞清楚商业模式。最终,霍曼和团队发现招聘人员是他们的目标市场。事实证明,向已经研究贵公司的人展示招聘广告的广告成功率很高,他说。 当他知道Glassdoor取得成功的转折点时,一位首席执行官亲自发电子邮件给他,反驳他在网站上的低“CEO评级”。CEO不高兴,希望改变。霍曼婉言拒绝。 这些电子邮件现在快速而愤怒。 “你会惊呆了,有多少”财富“500强CEO给我发电子邮件,他们会质疑CEO的评价,我们正在计算它的错误,因为它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内部分析,我必须向他们解释我们有我们的自己的内部算法,“霍曼说。 快速增长 今年早些时候,根据comScore的数据,Glassdoor在通过美国网站访问者方面超过了CareerBuilder,成为另一个里程碑。它 说,它现在是网上发展最快的职业网站 。 霍曼和他的魔兽杯。 商业内幕/ Julie Bort 谷歌资本(Google Capital)领导的1月份投资7000万美元。该公司估值接近10亿美元。(迄今为止共募集了1.6亿美元。) Glassdoor现在有36,000家公司积极参与该网站(在该网站上市的40万家公司中),超过2100家付费雇主客户使用该网站进行招聘(包括约三分之一的“财富”500强),3000万注册用户190多个国家共享了800多万份评论和薪水。 目前,霍曼甚至与白宫合作提供就业数据。 而且他还有他的魔兽杯。他把它放在他的办公室里。     Glassdoor cofounder and CEO Robert Hohman is the first to admit that he's a major geek. To this day he runs his 450-person startup by day, and still personally codes for it at night. His head of engineering "puts up with me," Hohman tells us, and then explains he's still "a good software engineer." When not running the company or coding the site, he's playing StarCraft with his two expert-level sons. In fact, Glassdoor wouldn't even be around if it weren't for StarCraft's older, sister game, World of Warcraft, he tells us. I took a year off and played World of Warcraft. Every day. I would pat the kids on the bottom every morning, send them to school and then I would dominate as an Orc Warrior. That's because in 2006, Hohman quit a fabulous job as president of Hotwire to do nothing but play the game. Full time. For a year. And the second he hit the highest level, the itch to play was scratched, and he needed a new thing to obsess over. So he launched a startup. In his words: "I took a year off and played World of Warcraft. I would pat the kids on the bottom every morning, send them to school and then I would dominate as an Orc Warrior." He adds, "I played for a year nonstop and then I hit the maximum level in WoW. I was maniacal in chasing this goal and literally the next day I started a company, Glassdoor."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The year of WoW helped him decide the kind of company he wanted to build. "I learned from playing WoW about community.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really felt part of a online community. I'd be up the morning and be excited to see my guild. Isn’t that nerdy?" he laughs. An online community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n a real-world one, he discovered. "There's a space and time 'shift,'" he describes. "A 'real' community is governed by normal rules of space and time, but online is not. It happens across all hours of days and night and across all parts of the world." Robert Hohman and his young family during his year as a full-time WoW Orc Warrior. Robert Hohman These days he's moved on to StarCraft, which he now plays competitively with his two pre-teen sons. "My kids and I play now. We just got back from a tournament. My sons are pretty darn good and want to be pro video-game players. That's a thing now," he says, clearly wishing it was "a thing" when he spent his year playing. If his sons choose to become pro video gamers, "I support it absolutely. I think it's amazing. StarCraft is like chess at 100,000 kilometers per hour. My 12 year old thinks faster than I do. He processes strategic info at a speed faster than me," he says. Early days as a Microsoftie When Hohman walked away from Hotwire to become a full-time Orc Warrior, he could "afford it," he admits to us. Robert Hohman and his family. His pre-teen sons dream of being professional video gamers. Robert Hohman He joined Microsoft straight from college. "At 22, I went to work at Microsoft. When I tell young people that today, they look as if they are embarrassed for me. And I have to tell them, 'No, no — it was like getting hired at Google back then, or Facebook. This was 1993." These were Microsoft's heyday years, not long after its IPO in 1986. Microsoft's stock was skyrocketing and it turned 10,000 of its early employees into millionaires, the story goes. At Microsoft he joined the team that built Expedia, which began life as Microsoft's in-house travel site. Rich Barton. Rich Barton/Twitter Microsoft spun out Expedia and then took it public in the heady pre-internet bubble days. It is still the only Microsoft spin out that went public. After a stint owned by IAC, Expedia was again spun out on its own, along with some of IAC's other travel sites like Hotwire. Hotwire was handed to Hohman to lead as president. All told, Hohman spent about a decade working at Microsoft, Expedia, Hotwire, and its related sites, before he quit to play WoW full-time. Inspired by Steve Jobs But Hohman tells us, his true dream was always to be a startup CEO, a dream that started when he was 16 and was inspired by Steve Jobs. Glassdoor employees at the Mill Valley, California, headquarters.Business Insider/Julie Bort "I read a book about Steve Jobs by John Sculley," Hohman tells us. (In 1987 Sculley published "Odyssey: Pepsi to Apple: A Journey of Adventure, Ideas, and the Future" in which he talks about how Jobs lured him from Pepsi to Apple.) The book made Hohman want to "star in a company," he said. "I loved the whole idea of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So the day after achieving the highest score in WoW, he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Richard Barton. Barton was Expedia's CEO, and his friend since the Microsoft days. (Barton also cofounded Zillow and was working as a VC for Benchmark at about this time.) Hohman told him that with sites like Yelp, people could share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bout dentists and plumbers, but there was still no way to share reviews about a far more important thing: their jobs. He wanted to build a Yelp for job seekers. Turning point Hohman says the big fear back then was how companies would react to a site that let people talk about their pay and work environment. He had meticulously planned out a lot of the other details. For instance, to seed the site with some starter salary and review data, the founders called every engineer they knew and asked them about their jobs, offering them a chance to win a free iPod. Glassdoor founders Robert Hohman, Tim Besse, Rich Barton. Glassdoor Between Hohman and Barton and their third cofounder, Tim Besse, also from Expedia, they knew a LOT of engineers. "Engineers will tell you anything for a free piece of electronics. We found that out," he said. The biggest struggle was figuring out a business model. Hohman and team eventually noodled out that the recruiters were their target market. It turns out, showing ads for job openings to someone already researching your company has a high rate of success, he says. The turning point when he knew Glassdoor was going succeed came the first time a CEO personally emailed him to dispute his low "CEO rating" on the site. The CEO was not pleased and wanted it changed. Hohman politely refused. Those emails come fast and furious now. "You’d be stunned how many Fortune 500 CEOs email me. They’ll dispute the CEO rating, dispute we’re calculating it right because it doesn't match their own internal analysis. I have to explain to them that we have our own internal algorithm," Hohman says. Growing fast Earlier this year Glassdoor passed another milestone, surpassing CareerBuilder in terms of US website visitors, according to comScore. It is now the fastest growing career site on the net, it says. Hohman with his WoW mug. Business Insider/Julie Bort This growth is fresh off a $70 million infusion of capital in January, led by Google Capital. The company has close to a $1 billion valuation. (It's raised $160 million total to date.) Glassdoor now has 36,000 companies actively involved with the site (out of 400,000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site), with more than 2,100 paying employer customers using the site for recruiting (including about a third of the Fortune 500), and 30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in more than 190 countries who have shared more than 8 million reviews and salaries. These days Hohman is even working with the White House to provide employment data. And he still has his WoW mug from his year off. He keeps it in his office.
    独角兽
    2018年01月30日
  • 独角兽
    硅谷独角兽首席营销师告诉你:为什么创业公司需要增长团队? 编者按:本文是Greylock增长顾问,Pinterest前增长主管和Grubhub首席营销师Casey Winters有关增长团队的PPT演讲,现整理如下: 一直以来,我收到很多有关增长团队的问题。显然,大家对增长团队拥有诸多疑问。这个营销是重新打造品牌吗?这个团队向谁汇报?它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究竟做什么?我什么时候为自己的企业建立一个增长团队? 增长的目的是扩大具有产品市场适应性产品的使用范围。你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剧本来扩大产品的使用。剧本也可以被称为增长模型或循环。 在询问增长之前,你应该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具有产品市场适应性? 对上述问题的传统定义是定性的,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你会喜欢使用数据来回答这一问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获得数据的最佳方法是测量保留率。 确定关键操作的最佳方法是找到一个度量标准,意味着用户必须从你的产品中获得价值。了解衡量指标频率的最佳方法是,在你的产品出现之前人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频率。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例子。 对于Pinterest而言,如果我们向Pinner展示了一些与他们兴趣相关的炫酷事物,那么他们就获得了价值。判断Pinner是否认可这些事物的最佳方法是看看他们是否选择了保存。 对Grubhub来说,这更容易确定。人们只有订购食物才能获得价值,而当我们进行调查时,发现人们一般会每月订购1-2次(纽约除外)。 一旦你有了关键指标和制定频率,你就可以绘制出保留曲线或队列曲线。如果曲线变平,那意味着一些人在产品中发现了持续价值。但这还不够。 Brian Balfour对此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将这一问题称之为产品渠道适应性。 如果你一直在关注创业新闻,那你估计会记得来自Paul Graham的这篇推文。它谈到了Y Combinator曾资助过的增长最快的创企。这是在短短12个月内月收入增长率从0增长至35万美元的曲线图。 这是一家从事按需清洁服务的创企Homejoy。投资者喜欢这个图表,所以他们向该公司投资了3800万美元用于扩张。 20个月后,Homejoy倒闭了。 如果你是依靠折扣获得产品市场适应性的,那你是没有真正获得产品市场适应性的。产品市场适应性不是收入增长,不是用户增长,也不是成为应用商城里的第一名。产品市场适应性是保持持续增长的保留。 所以我认为,产品团队负责创造人们喜欢的产品,而营销团队负责让人们尝试产品。那是什么改变了? 改变的是对真正推动创企增长的认识。主要有三个杠杆。第一阶段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了解的。在第一阶段,你通过改变产品来提高增长率。这些改变包括完善入职培训,通过诸如病毒式传播或SEO等活动帮助产品获得更多用户,提高转化率等等。 这些改变是“免费”的,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广告预算。所谓的成本也只是产品团队时间的机会成本。它们是可衡量的,因为你可以创建一个实验,并了解改变的确切影响。它们也是可扩展的,因为如果你做了一个改变,比如说提高了你的转化率,那么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效果,很可能这一影响效果会持续到明天,几周,甚至几年。 另外两个阶段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认为的营销。绩效营销措施,比如在Facebook或谷歌上购买广告,也是可衡量和可扩展的,但是却具有广告预算。品牌营销通常需要更大的广告预算,而且难以衡量或扩展。品牌营销作用的时间框架需要数年,也难以确定。如果你所进行的公关活动或电视广告看起来很快就起作用了,那就表明它是难以扩展的。这是因为品牌营销总是需要新的故事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这就是为什么营销不能负责所有的增长措施。他们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他们可能知道需要提高网站的转化率或从下线获得更多的流量,但是他们无法获得产品的路线图,来适当的调整自己的优先级。如果他们得到了工程和设计上的帮助,那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合作打造最佳解决方案的专业知识。 也许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营销与增长之间的差异,即传统营销渠道是如何随创企改变的。以上是传统营销。这种模式是基于老式的产品开发模式,而不是像如今互联网企业的砸重金模式。 创企应该生产人们已经想要的产品。当你创业时,你可以颠倒渠道,把重心放在人们已经想要的产品或已经使用产品的用户身上。这是以小型预算(甚至没有)获得更多的效率。 当你将其转化为战术时,你会看到产品驱动的增长举措是如何主导优先事项的。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会从事绩效营销或品牌营销工作,但是它们通常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变得重要,因为它们对一个已经持续增长的公司来说是一种催化剂。 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解释为什么增长与市场营销不同。那与产品有什么不同呢? 增长团队不会创造价值。他们确保人们体验到已经创造的价值。 一个增长团队需要解决的常见例子有: 改善注销体验(转换或搜索引擎优化) 发送更好的电子邮件或通知 增加推介或病毒式传播 完善新手培训 搜索引擎优化(SEO)和新手培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们的迭代周期要比其他几项更长。 增长团队创立之初,并不是找到一个增长副总来介入和解决所有问题。它们通常是由真正了解公司情况和现状的现有员工或创始人组成。他们向专职人员汇报工作情况,并聚集在一起专注于解决问题。 在创立团队之后,要找出应该专注的领域,你需要分析数据。例如,在Pinterest,他们原本希望我和我的团队专注于SEO。而我们所看到的是,虽然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SEO获得更多的流量,但是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流量的转化率。所以我们决定专注于转化。 然后我们必须弄清楚要做什么。我们团队中的一个工程师Jean,最近做了一个实验,来帮助我们获得清晰的见解。所以,我们说,当人们点击Pins时,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模式。点击一个Pin可以表示出你对Pinterest拥有足够的兴趣。 当人们喜欢看到的东西时,另一个会做的动作是滑动页面。所以,我们决定试着像阻止谷歌抓取器一样,阻止他们滑动页面,并让他们进行注册。 Jean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来开展这个实验,结果得到了比预期更大的影响。 所以这就是一个你在数据中寻找转化问题的例子。增长团队还能做些什么?以下是我在Pinterest工作时的例子,和一些我们学会的最佳举措。 通常,增长团队所关注的最大领域是保留。是的,增长团队不仅仅是为了收购。保留来自于对提高核心产品的专注。增长则来自于减少体验核心产品的摩擦。简化当前产品的工作方式通常比添加新功能更具影响力。新功能会使产品复杂化,也会让新用户难以理解。 那么如何简化核心产品呢?你必须要有数据来了解人们做什么,并通过定性研究来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来让非Pinterest用户在笔记本上注册网站,找出他们不激活帐号的原因。 在Grubhub,数据指出它在转化和保留时呈现出S曲线。此图是波士顿地区的转化率,主要基于你在搜索地址时Grubhub会显示出多少餐厅。在进行55次操作后,针对新用户和回头用户的转化率增加了一倍。 定性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见解。当我们询问用户为什么不多次使用Grubhub时,他们会说“太贵了”。我们觉得很奇怪,因为Grubhub是免费使用的。而他们的意思是,由于存在最低限制和递送费用,整个快递服务太贵了。于是,我们说服一些餐厅降低他们的最低限制和费用,来看看增加的订单量是否能够弥补较低的利润。一旦有成功案例,我们就可以来说服其他餐厅。 在Pinterest,我们简化了注册和新手培训流程。以前需要5个步骤的流程,现在只需要三个步骤,其中一个是预先填充,另外两个是可选项。我们所做的就是引入摩擦,让Pinner更有可能找到他们关心的内容。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内容前询问哪些话题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看到的内容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会提高保留率。所以,我们删除了不重要的Pins内容。所有这些都提高了激活率。 我们还根据情况对新用户进行培训,告诉他们下一步做什么。有一个常见的说法,如果你需要在设计中添加教程,那一定是糟糕的设计。听上去很明智,但它却是很危险的。而我认为,有教程的设计总比没有教程的设计好。 搜索引擎优化对于一个公司的有机增长是起到真正的杠杆作用的。当然,不是对每一家企业都有用。人们需要已经在寻找你所做的事情。这还远远不够。你需要成为这一话题的权威人士,比如谷歌主导了连接到你的域名和内容的相关外部链接。你还需要与刚刚搜索的内容有关。 我们对Grubhub也进行了这些方面的改善。当Grubhub推出新的市场时,我们很显然与当地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会去联系当地的博客和新闻媒体,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开发这一市场,我们想要给他们的读者提供第一单减免10美元的优惠。他们所要做的就是链接到折扣会自动覆盖的页面。一段时间之后,该页面将具有足够的本地链接。所以即使优惠折扣已经结束,但它仍然会在当地的快递搜索上排名第一。 对于相关性,Grubhub知道哪些餐馆可以将外卖送到哪里,知道他们的菜单数据和真实客户的评价。所以,我们将这些数据集中到当地外卖的登录页面上。 我们在Pinterest也采用了相同的登录页战略。虽然Pinners已经在他们最喜欢的主题上创建了讨论组,但是那仅仅只是一个人的观点而已。Pinterest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为每个主题回传数据,所以我们知道整个Pinterest社区中最好的Pins是什么。所以,我们创建了最佳Pins的主题页面,而且它们的表现要优于搜索引擎上的个人讨论组。 我们也在Pinterest增长团队的电子邮件和通知上做了很多工作。电子邮件是保留的关键驱动力。它们不会解决你的保留问题,但是如果你走对了方向,它们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在我经历过的每家公司,人们都很讨厌电子邮件,并不想发送邮件给他们的客户。而当他们终于这样做时,他们看到了保留率的提高。你不是你的客户。你得到的电子邮件比他们多。如果电子邮件与他们使用产品的原因的核心价值有联系,那会起到帮助作用。如果他们推送的是营销信息,那电子邮件是没有帮助的。 在Pinterest,我犯了这个错误。我用电子邮件开展了一个广告活动,解释Pinterest可以做到的所有事情。人们不关心Pinterest可以做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是否能看到与自身兴趣有关的炫酷内容。我们需要停止像营销人员那样发送电子邮件,而是像一个个人助手一样。所以我们针对每个Pinner发送了和兴趣相关主题的流行内容,接着,我们就看到了保留率的提高。 然后,我们围绕它建立了一个系统。每个Pinner在不同的时间,喜欢不同的内容,对量的需求也不同。所以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了解了每个Pinner喜欢的内容,喜欢何时收到电子邮件和通知,以及收到电子邮件的数量。 如果你正在测试电子邮件和通知,你可以先手动测试,然后进行自动化和个性化。我在Pinterest和Grubhub所学到的是看看什么值得测试。在Pinterest,一名工程师测试了4500个不同的主题,产生了数十万的额外周活跃用户。大约在同一时间,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重新设计了所有电子邮件,它没有对使用产生影响。 我在增长和营销团队看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他们认为电子邮件和通知只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不是真的。它们也会导致取消订阅和应用删除。 增长团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你首次找到产品市场适应性,这一目标才有意义。一旦你有了目标,你会发现传统产品和营销缺乏帮助你扩大产品使用范围的能力。这就是增长团队需要介入的地方。增长团队使用数据和定性研究来帮助理解阻止更多的人在产品中发现价值的摩擦。这可能意味着收购,但也可能意味着减少核心产品的摩擦,专注于转化或入职,或者找到提醒现有用户的方法。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12月11日报道(编译:福尔摩望)
    独角兽
    2017年12月12日
  • 独角兽
    百亿帝国崛起史:从CRM工具裂变为SaaS巨头,独角兽Salesforce做到了   2000年,Salesforce的联合创始人创始人Marc Benioff上演了一场在硅谷难得一见的戏剧性抗议活动。 这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CEO花钱请来了一群演员,带上“反软件”的标志聚在Siebel Systems用户会议的会场前。Siebel Systems是一家客户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此举得到了关注,但当时并没有人相信Salesforce能够成为软件公司中的巨头。Business Insider曾针对抗议活动撰写过一篇报道,并讽刺Salesforce不过是蚍蜉撼树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只“蚍蜉”帮助创造了25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Benioff建立企业的主旨就是软件应该通过云端全天候提供服务。Salesforce是第一个落实这一思想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像甲骨文和SAP这样的公司还在向企业销售需要安装和升级的企业预置型软件。而现在,这些公司正在不断开发云端产品,试图赶上Salesforce的脚步。 Salesforce开发了首个云端产品——一款CRM工具,同时积极地传播公司的愿景。他们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产品向用户灌输云端的概念。然后他们开始开发其他产品,并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在理想状态下将收益重新带回Salesforce。现在,他们通过建立更多的使用案例、改进自身产品来直接回应竞争对手,捍卫他们作为在任者的地位。 这一独特的方式引发了软件行业的一系列疑问: 1.Salesforce如何通过一个不为人知的模式成功地破坏了现有的企业预置型软件提供商的市场? 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Salesforce如何还能如此成功,并在持续创收的同时持续创新? 3.Salesforce又是如何在发展和创新的同时维持品牌的连续性? 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只SaaS巨兽的崛起之路。 1999-2004年:让软件更易使用 Salesforce要将所有软件带到云端的愿景是革命性的。但完成这样的愿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过去的18年里Salesforce一直致力于实现它。一开始,云的概念是抽象且笨拙的,因此Salesforce选择从一款产品开始做起。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行业的活动很多。像甲骨文和SAP这样的大企业相互竞争,促使企业为其产品添加越来越多的功能,因而其产品变得庞大而复杂。相反的是,公司更需要一个集中的系统来跟踪销售情况和客户数据。 Salesforce的联合创始人都曾从事CRM和销售自动化的相关工作。Salesforce最初开发的产品就比那些繁杂的产品更易使用。Salesforce的产品设置更加简便快捷,集成了现有的系统,更方便用户支付,并且总是能够快速运行。 早期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活动以一个简单的想法为核心——使CRM软件更易于使用。以下是公司一步步实现这个想法的时间轴: 1999年:Salesforce的联合创始人Marc Benioff卸任甲骨文数据库公司副总裁一职,为此他曾耗费13年逐步获取客户支持并脱颖而出。那时候,他已经与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并形成了关于CRM软件以及普通软件改进的初步构想:“这种云端交付模式使得软件类似于应用程序,就好比每月支付电费。那客户又怎么会拒绝每个月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的应用买单呢?” 当Benioff离开甲骨文时,他从一家他投资的创企里挖了3名顾问——Parker Harris、Dave Moellenhoff以及Frank Dominguez。他们此前就在一起工作,关系不错,有些甚至曾开发过非SaaS的CRM产品,也就是说从一开始,Salesforce团队的技术背景就非常强大。他们所开发的首个CRM版本看起来就像这样: 2000-2002年:Salesforce针对其CRM产品发起了极具侵略性的营销策略,以针对Siebel的抗议活动和“软件终结”活动为出发点展开计划。根据其“反软件”营销信息,软件或是现有的企业预置型软件使得销售人员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变得更加困难。当时在Salesforce网站上的一则信息表明更好的产品、更快的设置和更高的可访问性对一个团队来说是多么重要。 2003年:Salesforce表示他们愿意通过极具争议的举动来传播他们的产品并发展社区。他们利用达赖喇嘛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关注且受到强烈批评,最终Benioff被迫道歉。 同年,公司还举办了第一届年度Dreamforce用户大会。此后,他们每年都会在该会议上为新产品和新创意造势。这正是Salesforce成功建立社区并激起用户对云端的热情之后的下一步动作。 2004年:Salesforce宣布IPO。在交易的第一天,公司就上了头条,因为他们的股票涨幅超过55%。成功的IPO证明Salesforce确实开发了一款人见人爱的产品,幸免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持续发展,并成功地开始让消费者为云计算买单。 在这几年里,Salesforce通过使产品、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保持一致而获得了成长。虽然云端应用的概念对用户来说是全新的,但其价值主张——更好的CRM——轻易地替Salesforce拿下了目标客户,也就是众多的销售人员。 这样的主张也正是Salesforce一直倡导的。虽然团队认为他们早期的产品是“错误梗概”,但与Siebel和SAP复杂的CRM系统相比,Salesforce的工具用起来显然更加地流畅、简单。 Salesforce的早期用户大多是销售人员,这也是公司营销策略的关键部分。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销售就是一个赢利渠道,如果能更有效地完成KPI,那么销售团队通常乐于为新技术买单。而Salesforce直截了当地秀出其产品将如何帮助公司赚更多的钱。 Salesforce基本上已经构建了免费试用和软件销售的新模式。其产品就是通过云端交付的SaaS产品,并在早期用户中创造了强大的病毒式传播渠道。Salesforce对外宣称任何公司的前五名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该CRM工具。 一旦团队成员试用了产品并对其产生好感,根据Salesforce明确的定价计划,扩展用户就变得相当简单了。公司可以花钱让更多员工使用这一工具,也可以购买附加的功能。为客户提供的两种扩展方案也促使Salesforce的收入呈几何式增长。 通过病毒式的销售模式将易于使用的产品销售给试用市场,帮助Salesforce提高资本效率。这使得公司能够继续投资其增长引擎。 这些销售和营销实践也促进了公司收入的高速增长。公司在2001-2003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通过用户友好型产品和病毒性分销渠道的结合,公司的收益从2001年的590万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5900万美元。在2004年IPO期间,该公司的估值达到11亿美元。 当时,Salesforce作为CRM的颠覆者,其产品主要还是依靠CRM,但是Benioff看的更远,他的野心绝不仅仅停留在CRM上。 2005-2014年:平台即服务 当Salesforce开始在云端销售CRM时,他们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SaaS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是现有的企业预置型CRM软件。但随着公司的发展,情况也有所变化。 Salesforce早期的成功预示着市场上云服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这种交付模式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开发产品并销售给更多的用户。 对于那些新兴的SaaS公司,Salesforce并没有采取敌对态度,相反的他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开发人员可以在上面定制开发应用程序。另外Salesforce还建立了一个社区,其用户可以开发并销售应用程序。他们还通过收购其他SaaS公司并将其添加到自己的产品套件中,从而将其核心产品扩展到CRM之外。 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云端产品,如支持和协作工具,他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因而Salesforce构建的生态系统对开发人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Salesforce的产品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而云服务越完善,Salesforce的成长就越快。 2005年:Salesforce开发了AppExchange功能。在这里,第三方开发人员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并将其销售给Salesforce用户。 这是培养不断增长的云计算行业的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因为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社区和一批受众。 2006年:Salesforce团队发布了更多的模块,这是一种按需编程语言,允许第三方程序员在Salesforce的多用户共享体系中编写和运行代码。Parker Harris还开发了Visualforce,它允许用户创建用户界面,构建表单、按钮、链接,并嵌入任何他们想要的功能。 2008年:Salesforce发布了官方平台Force.com,这是世界上首个平台即服务平台。它允许第三方在Salesforce架构上开发应用程序。同时,它也为Salesforce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因为第三方在每次登录平台时都需要支付费用。 2011年:Salesforce将收购的众包数据公司Jigsaw更名为Data.com,类似这样的收购帮助Salesforce扩大了SaaS行业中的业务范畴,并增加了赢利点。 2012年:Salesforce将收购的社会客户服务工具Assistly更名为Desk.com。Salesforce在Assistly创业的初期就已经投资了一部分资金,最终在2011年以8000万美元完成了收购。此次收购帮助Salesforce将Desk.com成功转型为社会服务平台。该工具可以利用Salesforce的CRM数据为用户实现更加集成的用户体验。该工具同时为公司扩大了产品用例和赢利点。 2013年:Salesforce将收购的社交媒体监控平台Radian 6更名为Social.com,以便用户整合社交媒体数据和CRM数据。 同年,Salesforce在AppExchange上实现了200万次的App下载和安装。这证明公司作为一个平台提供商的成功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一家CEM提供商。 这些年来,当人们终于对CRM的云服务产生兴奋时,Salesforce又开始开发其他产品了。现在,他们不只是通过CRM服务传播其愿景,他们还开始通过其PaaS平台向其他开发人员传达愿景。同时,他们开始大量投资收购其他SaaS公司。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Salesforce。 Salesforce的新平台在SaaS领域也属首创。它提供了恰当的功能和支持,让新的云项目滚滚而来。通过平台,Salesforce将外部开发人员的SaaS合法化,并鼓励人们进行开发。Digital Clarity Group的Alan Pelz-Sharpe说:“按需服务和ASP(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都没有成功地推动我们现在所说的云计算模型。但是将一个开放的B2B交换平台提供给开发者就意味着可用的应用程序数量将呈爆炸式增长。” 由此,Salesforce的价值再次得到了提升——除了通过云端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外,Salesforce还帮助用户开发和运行自己的优质云端产品。以下是Salesforce的网站介绍: Salesforce.com不仅提供强大的、易于使用的CRM产品。我们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帮助企业在整个组织中体验灵活的服务。 这一价值主张彰显了Salesforce在SaaS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他们将继续致力研发更加易于使用的软件。 与他们的第一款产品一样,Force.com友好的定价方式带动了购买和分销。每次登录只收取99美分,这个价格标签提升了企业在Force.com上进行研发工作的意愿。按次收费的方式意味着用户开发的应用越成功,Salesforce也能获得越多的利益。 Salesforce通过其CRM产品、Force.com、Data.com、Desk.com、以及Social.com构建了许多的赢利点。在此期间,他们的收入增长比公共SaaS中位数高出了数亿美元。 现在,Salesforce还在拓展CRM以外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了许多跨越式服务。而CRM则成为Benioff和Salesforce对未来设想的起点——一个不需要软件的世界,一个仅依靠云端便能顺利运转的世界。 2015年至今:不断创新 在Salesforce成立的第15个年头,它已成为业内的领头羊。当它向前迈进时,它发现市场上出现了更小更灵活的创企,它也发现了来自其他大企业如微软和甲骨文的竞争,这些公司也逐渐将产品转移到云端。 对了应对微软和甲骨文等公司的竞争威胁,Salesforce适时地改变了策略。他们与那些威胁到Salesforce发展的企业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将重心逐渐从开发工具、资源和社区,这些任何人都能办到的事情上转移至利用最新技术将竞争对手的举措直接反映在自己的产品中,从而改善自己的产品。 这引起了公司横向和纵向的扩张。他们专注于通过快速利用和整合最新技术并将其提供给不同规模的客户来改善他们的CRM。同时,他们需要不断添加新的云服务来扩展用例,并与微软和甲骨文等企业提供商竞争。 2015年:Salesforce发布了SalesforceIQ,这是一个面向小型企业的CRM。随着Salesforce成为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为其他公司进入SMB市场留出了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alesforce在2014年收购了RelateIQ的关系情报平台,并将其更名为SalesforceIQ。其价值取向与Salesforce在1999年的初代CRM十分相似:一个易于使用且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用户还享有几分钟的免费试用期。 2016年:Salesforce收购了Quip,一家生产率软件公司,允许用户创建文档和电子表格。这一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与Microsoft Office和Google Docs产生了直接的竞争。 同年,Salesforce收购了电商平台Demandware,这有助于他们建立Commerce Cloud,并开始在Salesforce Suite中提供电商服务。 在2016年,Salesforce还发布了Salesforce Einstein。这使AI技术在其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允许Force.com的用户开发基于AI的应用。Salesforce发布该产品的同时,甲骨文也通过自适应智能应用程序发布了他们的AI计划。几个月后,微软通过Microsoft Dynamics 365发布了AI开发进展。 由于Salesforce面临来自其他CRM系统和其他商业软件的竞争,他们需要不断开发更多的云服务产品,来获取用户。一旦用户开始使用某一种产品,那么针对其他产品的交叉销售就能水到渠成了。产品扩展也是与其他大型的云端CRM供应商竞争的必要条件。 利用AI等新技术完善现有产品,并为开发人员提供用于开发基于AI的应用程序的工具,Salesforce让人们更加轻松地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福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像AI这样的新技术足以使Salesforce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其他公司也强力推出了AI服务时。但是,通过收购其他的云计算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和产品,Salesforce可以进一步扩充平台和套件,并远远超出了CRM的范畴。 Salesforce确实面临着来着多方面的威胁,但依然向前推进着。 Salesforce路在何方? 现在Salesforce已经是一个首屈一指的SaaS公司。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做很多的取舍。他们在其SaaS生态系统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很多方面帮助了其他公司的发展,同时也为许多公司将其传统产品转移到运动创造了空间,并为小而精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了客户群。 由于Salesforce已经发展成为多用途的云服务提供商,而不仅仅提供个企业CRM,他们仍然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例如: 1.在其云产品套件中提供网络服务。一次次的收购已经帮助Salesforce进入许多新的领域,但是Salesforce尚未大幅度扩展到网络服务中。在去年与微软竞标领英时,Salesforce失败了。通过Dreamforce会议、AppExchange和Force.com平台,Salesforce事实上已经为拥有强大的社区网络奠定了基础。创建内部网络有利于获取销售、营销和协作云的数据和网络层。 2.为用户带来更好的AI效用。Salesforce已经将AI整合进许多产品中。一部分原因是在2017年与IBM的合作将Einstein与Watson合并,以便用户扩充数据。但是随着数据越来越复杂,很多人都认为Salesforce过于繁杂。同时许多同类产品都开始关注易用性。Salesforce可以利用AI来让用户更轻松地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特别是Salesforce还提供了一款名为Optimus Prime的内部工具用以组织和清理数据。通过分析用户在Salesforce上已有的数据来添加服务对Salesforce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3.关注国际市场。Salesforce的发展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关注,而现在他们有机会通过扩展海外业务进一步发展。就在去年,他们与AWS达成协议,扩大合作关系,因而Salesforce不必在数据主权法律国家建立数据中心。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在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今年早些时候他们就在日本建立了第二个数据中心,以应对亚太地区的使用量增长。在持续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学可以使Salesforce更具优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更多的区域而不依赖亚马逊和微软等公司的租赁资源。 Salesforce对云端SaaS的统治将取决于他们能否不断创新,并提供更多的云端解决方案。这似乎已经成了Salesforce的准则,这也在过去的18年里为用户带来了最大的收益和成功。 从Salesforce中学到的3个关键点 Salesforce将整个软件行业完全迁移到云端的方式是革命性的。一旦用户购买了一个拙劣的产品,那么他就不会对云计算产生任何兴趣。 因此,Salesforce开发了一款CRM并将其植入云端,以便让用户对云产品产生。然后,他们将自己定位为云端领导者来构建更多用户想要的产品,促进自身发展。 1.如何完善当前的工具或程序? Salesforce的云端CRM和他们的“无软件”活动完全基于企业预置型软件难以安装升级的弊端。而想要开发引人注目的产品,你必须要优化当前的解决方案。以下是找到减少产品摩擦的方法: 逐步细分你的客户体验。亚马逊音乐部主管Kintan Brahbhatt认为,产品的摩擦点要比开发人员想象的要多得多。他建议产品经理列出客户需要做的所有决定,并逐一询问。 通过评估其与产品的相关程度进行删减。你会发现有些功能可能并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或并没那么受欢迎。评估和删除那些影响用户体验的功能非常之重要。 2.你公司的品牌是什么,它对你的产品有何影响? Salesforce强调要让产品更易使用,他们被视为创新者,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产品决策也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一个定义明确的品牌可以帮你保持产品开发的重心,也有助于你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告诉用户他们可以对你的公司抱以怎样的期望。以下是认识和进一步定义品牌的方法: 发送NPS调查,并专注于定性答案。除了要求用户打分之外,你还需要给他们留一些开放式的区域,供用户留下关于对你的品牌的用户反馈。然后你可以使用单词云生成器来组织调查这些回答。 创建一个电子表格对这些数值进行分类。在表格中,将产品与用户价值、品牌价值一一对应,这样可视化的方式能让你了解你的产品营销是否有效。 3.随着竞争的加剧,怎样让自己更具价值? 正如Tom Tunguz所说,SaaS公司的三个持续竞争优势是网络效应、数据网络效应和生态系统的构建。Salesforce创建了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在当时新兴的SaaS市场中,这一举措是最明智的。 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产生竞争优势。以下是评估方法: 了解用户选择竞品的原因。选择一个对你的产品来说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在论坛上发布问题,向真实用户询问“为什么有人使用这一产品?”提出这一问题也能让你了解到竞品的一些缺点,取长补短。 发布免费工具让用户认识到你的价值。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仅仅是让人们尝试你的产品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不用说获取大量用户或是让他们立即了解产品的价值所在。免费的工具,或是像Salesforce的免费试用期,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你的产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产品的价值。 贝尼奥夫在他的书背后写道: Benioff在Behind the Cloud一书中写到: “一个想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它仅是个策略,但当它成为万金油时,它将成为一个伟大的策略。” 世上无捷径。你需要的是一个梦想,并一往无前地为其奋斗。 如果Salesforce只停留在销售CRM,那么他们觉不会有今日的辉煌。CRM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闯入云端市场的撬棍,最终使他们成功的是他们一直以来不断寻求创新并传播他们的愿景。 Salesforce作为一家SaaS公司身居高位,从1999年开始成长并从未减缓脚步。现在他们必须不断向前才不会被超越。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10月31日报道 (编译:王潇宵)
    独角兽
    2017年10月31日
  • 1234567891011 12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