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
    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作者:杨琳桦、吴戈        本来来源: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我有个朋友有专门“收集和研究各细分领域正有什么新进入者,以及它们可能颠覆谁”的嗜好。最近,他做了一张图,标题是: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注意:这些 App 大部分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据 CrunchBase 数据,部分还未披露融资,或根本还未有种子资金进入。 有意思。虽然招聘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积累型行业,要把这门生意做大,最终必然涉及该平台掌握多少企业和用户端数据,以及有多强的技术能将两者进行快速和最优化匹配,但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而这 6 个 App 在第一步即如何切入问题上,都显示出了一定方向性/未来性。 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是怎么玩的。 第一种模型 粗犷点分,可以将 Blonk、Jobr、Coffee 和 Switch 都归于这一类型,它的切入点更倾向/侧重找工作的人,即 Employee。而这一模型又以 Blonk 为最极端代表,它的煽情概念竟然是:可以与招聘企业的 CEO 聊天。想想看:一个公司的 CEO 该多忙,但我们竟然可以和他聊天。 我把 Blonk 功能结构走了一遍,产品逻辑大概是:首先用户进入,即可以选择用 LinkedIn 账号登陆,这也意味平台方能迅速掌握你的职业简历,然后,用户进入 “Tinder” 模式。 Tinder 是个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其创新之举是能让男女双方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进行社交选择:把页面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而只有当双方相互喜欢, 才可以聊天。Blonk 把 Tinder 的极精简功能应用到了职业领域。 据 Blonk 自己透露,创业和投资大师 Peter Thiel 的一个面试问题启发了他们。Peter 经常问来面试的人:“什么是别人都不认可但你自己很相信的事?”Blonk 团队说,他们喜欢这个问题,并由此开启让应聘者和 CEO 直接文本对话的应用。 目前已有 100 多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 Blonk 上滑来滑去,并直接导致一个叫 Johnathan Osacky 的软件工程师被初创公司 Slice 雇佣。我也用了下这个软件,Blonk 匹配给我的第一个公司是 Lyft,他们在招社区经理。 当然,用过后很快会发现:不是所有企业你都可以和 CEO 聊天,尤其是像 Lyft、Adobe 这样规模偏大企业。比如 Adobe,你对话的仍是 HR 的人“Recruiting Engineer”。Blonk 目前融资情况不明。 Coffee 和 Switch 同样投资不明。以下是 Jobr 拿钱情况,它在成立 5 个月后拿了 200 万美金的种子资金。   第二种模型 第二种模型则以 Poacht 为代表,这是一个明显侧重企业主即 Employer 模型,除用户端同样直接连接 Linkedin Profile 外,用户一进入,还被要求填写系列问卷调查,包括: Quit 目前工作,你有多认真?多少薪水能让你离开本职工作?此外,用户还被要求对 Included Benefits、Compensation、Career Advancement、Flexible Schedule 等选项进行选择。 这些功能设计都显示更侧重从雇主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户才到浏览初创企业的招聘页面,但此时,你可以直观看到你与对方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比如,我随便选了个叫 Thoughtwork 的公司,点击“喜欢”后,该公司招聘页面突然变成评分图,而评估匹配度的五大指标是:Skill、Employment evel、Education、Success potential 和 Historical 等。 很显然,对“工程师”这样的职位,我在“技能”上是狠不吻合的,所以它处于我五大评分中的最低分之一。   Poacht 对自己描述是:帮助雇主挑选那些正受雇于其他公司的最好和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它已完成种子投资,在成立半年后拿了 4 万美金。 第三种模型 第三个模型就是 Weave 了。从产品功能看,它更侧重基于地理位置的职业社交,如作为 C 端用户,同样基于 Linkedin Profile 进入,接着又是 Tinder 模式开启,左滑表示待考虑,右滑则表示愿与其匹配。 但你所能筛选的人物前提,都是 Weave 基于“地理位置”和“职业情况”帮你匹配。刚才我随便点了个人,真可怕,马上出来这么个对话,除以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志紧跟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So what trends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these days?”   和记者一样好奇的人士,他的职业描述是:投资银行。   总结: 1)所有这些招聘 App 都基于一个背景,即近几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看 Linkedin 定位,它服务的其实主要还是中大型企业客户,且定价较高。这使一些刚成立的初创企业无处寻找合适人才,新型招聘 App 将解决这个问题。 2)他们都采用 Tinder 模式。 3)他们都基于/链接 Linkedin Profile,以迅速掌握用户职业履历数据,并利用核心算法进行匹配。 4)很多人虽然在职,但仍有寻找更好工作的意愿,在线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Linkedin 当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崛起,但它的移动版实在太难用了。基于移动的 App,即使你不在电脑边,初创公司和用户间也能随地、即时和不紧迫地沟通,虽然招聘行业聊天模式到底是否行得通还有待验证,但对初创公司/年轻一代或许是有可能 Work 的,聘用一个人前,先各维度了解一个人;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高频率的跳槽。 5)移动的垂直细分特点:这是不是个赚钱的行业?比如像零售,正发生的是整个行业大规模裁员,科技领域则是高利润行业,我们看到的这六个 App 基本重点聚焦在科技人才招聘。 6)与此同时,整个招聘业的商业模式恐怕是更难做了,比如像以前 51Job 还能通过出售广告位收费,但这些移动 App 都属轻模式,商业模式基本都应该是按效果付费,即实际达成结果,才能获得收入分成。 最后,昨天测试 Weave,微信上突然传来一声大喊:“Lynn!你是否加入 Weave 了,我看到你了!”原来我微信上一位朋友是 Weave 早期个人天使,希望我们很快会带来硅谷在线招聘领域行业内人士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linkedin
    2014年10月16日
  • linkedin
    告别领英,Conspire将成为你的下一任社交网络工具 领英(LinkedIn)现已经拥有超过3亿用户,是人们必去的商务社交平台。现在,一家名为Conspire的初创企业希望通过提供人与人结交的新方式,深入挖掘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以及消费者意识)。它会利用你的通信平台,从电子邮件和那些使用Gmail和Google Apps电子邮件的人开始,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你和你想见的人之间最可靠的联结。     “可靠”是这里的关键词:这种联系不是基于你认识谁,而是依据你对他们的熟悉程度,它会分析比如联系的频率,你们最近的互动是多久,回应的时间以及认识了多久等这样的事情。     然后逻辑就会发挥作用,当创建的介绍链连将你连接到某人时,如果链接真的很可靠,那么映射的路径会被标记为“强”,你能在更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浏览访问。在此路径中,中间相隔的人数最大为三个,也就是说你和你的目标人物之间只隔着两个人。 以下就是链接的样子:     Conspire目前是免费使用的,它在进行这一切操作时也考虑到了隐私问题:它在对邮件进行分析时不会改变你的电邮;它不会保存你的电子邮件,也不会代表你发送消息,也不会看邮件正文,它查看的只是标题。     在你注册服务之后,它就会创建关系图并进行背景更新,这意味着你随时可以使用这一服务。“我们认为网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会为你进行更新,”公司创始人艾利克斯·戴夫卡(Alex Devkar)说道。它还允许用户监视自己人脉关系,了解邮件数量、平均响应时间和最常联系人以及失去联系的人的名单。     Conspire过去几个月一直在悄然增长,据称它现在在其分析网络上已经有1300万人,而其用户群比这远远小得多——只有不到1万人。它同时也从大卫·科恩(DavidCohen)和Techstars孵化器那里获得了2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Techstars孵化器曾经孵化出Boulder和Colorado,Conspire的大本营也设在这里。所获资金将用于打造Conspire的团队和产品。     Conspire所要面对的挑战对于我们这些使用领英的用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虽然领英向我们展示了将我们连接到其他人的路径,这其中包括一些细节,比如我们是通过一个、两个、三个或是更多的人脉相连,但实际问题出在领英本身。     现在领英是一个很大的网络,人们使用起来就会显得非常随意,以至于除非你真的是在你的领英网络顶层,或着你对接受和创造人脉非常保守,否则你可能有很多你从未见过,也没说过话或是有过沟通的“人脉”。人脉邀请在领英太容易发送和接受,在你的领英网络里,你甚至可能不知道一些人是谁,甚至是他们是如何来的。这使得用这些联系人作为人脉桥梁就显得脆弱不堪。     “我们不仅想知道有谁相互认识,还有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多强,”德夫卡说。“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互动的时间和频率。”     或者就像科恩对这种状态所描述的那样,“你在一个会议上认识5分钟的人比起你5年来每天与之一起工作的同事是非常不同的。然而,现有的工具给这些人脉相同的权重,并且需要你手动维护你的人际网络。”     德夫卡表示,平均而言,一个人可以有在收件箱里有多达3500名的联系人,但是只有大约1500– 2000人会与用户发生互动。     然而这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电子邮件是许多人痛苦的来源,一些人已经停止使用电子邮件或是尽可能少地使用它。Conspire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它计划将其他通信平台(和数据集)像是声音、短信、Facebook和Twitter整合到它的分析中。Twitter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添加进来的社交网络。“在这些地方,你可以获得宝贵的洞察,”德夫卡说。他还补充称虽然他们很愿意使用领英,“但他们的用户不易访问。”(这毫不奇怪)     Conspire的测试阶段让人很受鼓舞。该公司在Techstars中推出,将此孵化器和其他风险投资者和初创企业网络作为其早期用户,它还专门把创始人与潜在的赞助商和合作伙伴相联。据该公司称,他们所创建的这种链接为公司带来了从种子投资到1500万美元的融资,还有业务伙伴关系。     目前,当前用户和网络中目标人物“强”路径的产生概率是54%。     “这也许不是找到与奥巴马总统或是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Johansson)之间的联系的可靠方式,但在科技社区,我们的胜算更大,”德夫卡说道。     他还告诉我,随着公司的成长,他可以预见这种方式还会渗透到其他垂直领域,而用户越多,网络也会更具效力。(译:李娜)   来源:TC中国
    linkedin
    2014年10月13日
  • linkedin
    外媒:LinkedIn在华成功因找了中国伙伴 据《纽约时报》报道,从微软、谷歌到Facebook,很多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经营都出现困难甚至无法继续下去。但有家公司却找到了经营之道,这就是社交网络LinkedIn。     LinkedIn的经验为试图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的硅谷公司提供了一个范本和警示,其他美国科技公司都怀着极大兴趣关注着,想知道LinkedIn如何找到平衡。经纪公司Needham的互联网分析师克里·赖斯(Kerry Rice)表示:“未来5年,事情将以积极的方式取得进展,因此今天进入中国很重要。如果LinkedIn想到了如何在中国适应经营环境的方法,显然其他公司也可以模仿。”     LinkedIn的英文网站吸引了400万中国用户,而且未让中国政府过度关注,但该公司希望在中国1.4亿专业人士中获得更多用户,因此今年2月推出了中文网站。中文网站吸引了约100万新用户,似乎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默许,即使在打压其他互联网服务如Instagram和雅虎时,该网站也未被屏蔽。     LinkedIn成功的秘诀何在?除了该公司愿意遵守中国有关法律外,还让2家当地人脉比较高的风投公司获得其当地业务7%的股份。专家称,与本土公司保持良好关系对希望在中国经营的外国网络公司至关重要。     为外国公司在中国科技行业开展业务提供建议的咨询公司BDA中国创始人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表示:“政府需要知道他们能对谁下命令,作为外国公司你需要知道这点,否则就会被关闭。”     LinkedIn发言人哈尼·都尔奇(Hani Durzy)表示,该公司设立中文网站是因为其相信“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创造经济机会对中国个人的生活造成深刻影响”。他还称:“虽然我们强烈支持自由表达,但我们也认识到,我们需要符合中国政府的要求,才能在中国经营下去,在中国继续经营的决定是我们权衡再三做出的。”     LinkedIn在中国也遇到招聘和前程无忧等网站的竞争,后2者的用户都比LinkedIn多。LinkedIn与当地的公司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和红杉资本中国子公司的合作,有助于其与中国官员维持良好关系。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的发言人凯文·王(Kevin Wang)表示:“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原因之一是缺乏与政府的沟通,甚至不存在沟通。”     本地合作伙伴有着很强的帮助LinkedIn成功的动机。按照合作协议,如果满足了特定条件,他们可以2000万美元获得LinkedIn中文网站另外21%的股份。LinkedIn保留了控股权,确保获得多数利润和承担相应风险。 按照中国法律,LinkedIn最终也需要获得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执照才能继续经营,这种执照有好处也有不利的地方,因为该公司需要在中国存储中国用户的信息。尽管存在挑战,LinkedIn对中国业务还是乐观的。     LinkedIn发言人都尔奇称:“最终我们考虑的是,为中国数百万专业人士提供扩大经济机会的途径,我们想做好这件事,因为我们将继续听取意见和学习经验。”(木秀林)     来源:网易科技
    linkedin
    2014年10月08日
  • linkedin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 为了招揽人才,技术公司在环境待遇方面总是不遗余力。顶级薪水、免费伙食、无限制的假期、免费交通等优厚条件令技术公司极具吸引力。在线工作与职业社区Glassdoor评选的2014年50大最适合工作的公司里面,有22家是技术公司。LinkedIn的评选结果里面前5大也都是技术公司(Google、苹果、Amazon、Facebook、Saleforce.com)。 近年来,在技术公司里面又出现了一股趋势,即机制灵活文化宽松的初创企业日渐受到工程师的青睐。那么哪些初创企业是最受美国工程师欢迎的呢?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最近对30多万的会员展开了调查,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最想去的湾区10大初创企业(员工数少于500)。 这些初创企业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在线教育、互联网/众包、生物科技、健康医疗、金融服务、照相、消费者电子等领域。其中排名第一的是Lytro,发明可先拍照后对焦的光场相机的一家初创企业。排名第二的是健康技术初创企业Theranos,排在第三位的是健康跟踪技术初创企业Fitbit。   [caption id="attachment_3731"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caption] 图片来源linkedin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能进入LinkedIn的InDemand排行榜是一个很好的征兆。只需看看去年的榜单企业目前的表现即知。去年上榜的初创企业里面有6家估值已在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Dropbox、Pinterest、Cloudera、Jawbone、TUTANIX、Hortonworks),另有3家已经上市(GoPro、Violin Memory、Nimble Storage)。 可以肯定的是,LinkedIn的会员对挑选出赢家方面拥有出色的履历。不信可以再想想2012年的上榜初创企业的现状便可得知。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linkedin
    2014年10月05日
  • linkedin
    微信帮领英进入中国,LinkedIn助WeChat走向国际 还记得LinkedIn中国版——领英是怎么开拓中国市场的吗?没错,就是与微信进行双向绑定的合作:用户如果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而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功能,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和二维码。 但这件事还没结束。如果你承认微信在国内职场用户中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就会明白这将会帮助领英在国内更好地扩展它的用户群;而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投桃报李”的互利关系——对于正在走向国际的微信来说,与LinkedIn的绑定无疑也会为它带来更多国际用户。 不久前,像国内版一样,微信的国际版——WeChat也正式加入了与LinkedIn账户的双向绑定功能。现在,WeChat用户可以将自己的LinkedIn卡片分享给WeChat上的好友,同样,用户的LinkedIn好友,也能基于你在LinkedIn中介绍,或者基于LinkedIn的好友关系,发现并添加你的WeChat。 WeChat国际版官方博客今天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两者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目前,WeChat提供了两种添加LinkedIn联系人的选项: 一是如上图所示,通过WeChat主界面右上角的加号-添加朋友-手机&其他联系人-添加LinkedIn联系人。另外,你也能直接通过LinkedIn上的“联系人信息”页面,选择WeChat信息,扫描独立的二维码向你的LinkedIn好友发出添加WeChat好友的申请。当然,如果要用以上两种添加好友的方式,前提是需要你的好友已经完成两者之间的双向绑定。 而且,你还可以把自己LinkedIn的名片信息发送给WeChat好友。设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你在一场线下会议上新结识了工作上的人,用WeChat建立联系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让彼此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履历;而对于从LinkedIn把关系延伸到WeChat上的职场人士来说,他们无疑又多了一个即时通讯的解决方案——毕竟LinkedIn还是一个社交网络而非IM工具。 LinkedIn今天也呼应WeChat的博客发表了一篇介绍文章。LinkedIn称,目前LinkeIn有67%的会员来自与国外,它已经是全球职场人士间建立联系的主要工具,但是LinkedIn的用户大多数都不了解微信。正是因为如此,LinkedIn才要和微信合作,后者正在从中国走出来,扩展全球市场。这样一来,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你都更容易和你关心的职场好友建立联系、交流并拓展你的人际关系。 【来源:pingwest】
    linkedin
    2014年09月26日
  • linkedin
    8招让LinkedIn帮你建立影响力 LinkedIn领英中国60%的用户都是来自北上广深,BAT等大企业都是其会员,高端性可见一斑。大量一线城市白领用户,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招聘资源,无论对个人品牌塑造、求职应聘,还是企业的营销推广、人才招募,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为大家来介绍行业专家们总结出来的8个LinkedIn使用要点。1-3是关于个人页面建设,4-6是关于LinkedIn社交关系建设,7-8更多是关于企业营销推广,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非常实用。       1LinkedIn≠在线履历表 虽然LinkedIn定位职场社交,企业在招聘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参考个人主页的一些信息,但是千万别把LinkedIn等同为在线履历表。比如,个人资料简单写为“我毕业于哪个大学,在什么企业工作过,有过什么工作经历。”,这和普通的纸质简历根本无区别,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展现出个人的价值和不同。下面的要点可以供参考:     1)我能做什么:我通过技能、产品、服务帮助【目标客户】达成了【客户的目标】。2)为什么我与众不同:相比同行,我有什么出众的能力或独特的卖点,做过什么不一样的事情3)别人的评价:可加入能够吸引目标市场注意的客户表扬、领导认可推荐等等。     LinkedIn不像鸡尾酒舞会一样可以夸夸其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选择都是以价值为导向的。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递送价值的诚意,在平时的LinkedIn使用行为中都能展现出来。     在平时,让顾客(潜在企业)了解你可以做什么事情,在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选择你。举个例子,一个中小企业业主迫切需要解决营销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帮助,看到下面两种不同的LinkedIn主页介绍:     1. XXX(不知名)公司CMO 2.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顾问(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服务)     TA会优先选择哪一种?最糟糕的是有时候别人连你的公司名字都不知道,第一印象可能会更偏向后者。在市场上,其实没有人关心你是谁,他们只关心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不要简单罗列你的履历,而是展现你的价值,突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个人资料 LinkedIn上有很多种方式引导流量,优化关键词就是其中之一。将个人资料与热词、媒体内容,演示文稿,文档、书籍挂钩(不是推销),可以让你更容易被发现。个人资料内容侧重于展现专业素养,表现出乐意交往的意愿。   有以下几个要点:   1)强调个性化、专业性,但并不是要一个企业LOGO,毕竟不是真实名片,功用不同。2)有非常清晰的相关性,方便别人能了解到更多关于你的信息。3)不要像淘宝卖家那样堆叠关键词,展现真实的你,彰显气质。4)尝试与同类人不同的东西,有亮点。5)写一些别人的推荐、赞赏。5)填充满所有可用字段,并且定期更新。     3让个人资料更“养眼“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查看应聘者的LinkedIn个人资料页,个人资料页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个人资料中,一般的文字信息是基本项,视觉性元素是加分项。比如照片、视演讲频,带有文章链接的图片,甚至信息图、PPT幻灯片,这些视觉化元素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范例如下:     如图所示,Todds用新书封面、PPT 幻灯片、文章链接、个人演讲视频这些视觉元素美化自己的个人资料,看起来富有创造力,很容易获得好的第一印象。视觉内容最好保持定期更新,展现自己的一种积极态度,一来是获得更好的视觉元素,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给人留下一种做作的感觉。特别是一些获奖或者表彰类的视觉性资料,能让你的资料更充实,个人形象更生动。       4构建有价值的关系网 即便你的LinkedIn主页有很多关注者,那也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人际交往,可能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有价值的关系网,意味着要把一般的连接转化成实际的交往关系,同时在社交圈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重视。     如今,即使是高端的LinkedIn也避免不了一般社交媒体内容泛滥的问题,内容同质化现象也存在。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创造一些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即便是随手转发,也要简单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不要求很独到,但至少有态度。     如何在LinkedIn中建立交际关系呢?方法和现实中的差不多。找出你的LinkedIn关系网中MVPs(最有价值球员(Most Valuable Player),最有价值不是指财富和地位方面,而是对你的帮助方面),通过资料去了解他们的目标、需要、价值取向、喜好,在日常的接触认识彼此,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然后,你可以利用一些技巧,在个人层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例如讨论相关问题,给予他们帮助,对收到的帮助致谢,祝贺他们的成就等多种互动。利用LinkedIn的站内私信功能、@功能、打招呼功能等,帮助MVPs传播一些优秀内容。方法各有不同,但追求的效果是统一的,即: 善于倾听、关心他人,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你的内容出众有观点,脱颖而出。2)善于倾听、关心他人,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3)LinkedIn关系网中成员给予你回报。4)别人喜欢分享你的内容,乐意与你进行讨论。     建立有价值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微妙而漫长的过程,这些所谓的技巧看着都似曾相识,很简单,但是能认真投入的、坚持到底的很少。在LinkedIn这种投入非常值得,如果你专注于将社交网络的连接转化为有价值的人际关系,那么毫无疑问它会有助于你在商业、职场上的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不要把LinkedIn单纯当成在线简历工具,简单粗暴地随便发一些内容,甚至进行所谓的“网络营销”,这是非常不值得的。认真经营LinkedIn,收获不仅仅是商业合作、工作职位,更重要的还有个人品牌、个人网络影响力。       5玩转@功能 玩微博的人对@功能最熟悉不过了,“转发微博并@三个好友就有机会得到iPhone 5S一台”,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一般都是好朋友或者僵尸粉,很少去打扰陌生人。     在LinkedIn,如果想和陌生人建立起稳定的连接关系,那就要学会正确使用@功能,一方面表示关心和在意,另外如果对方长期不登陆,系统会发一封邮件告诉对方有人@ta,保持连接。     如何用好@功能呢?自然是建立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比如TA喜欢什么内容,不想错过什么内容,浏览和发布内容有没有一定规律。当然,@功能是带有策略性,要灵活根据对方的反应做出调整,不能过分使用,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恶意骚扰。       6专注小团体,切忌遍地撒网 要获得积极关注的最好方式是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点道理大家都懂。问题在于大家都竭力去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想办法脱颖而出,于是即便最好的内容也可能被埋没,可能得不到关注(明星除外)。在LinkedIn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般人,还没有什么网络影响力,那更应该专注于所属的行业,在擅长的、想学习的领域慢慢积累,加强自己在某些话题上的优势和威信,也方便和讨论小组中的一些人建立稳定关系。       无论是哪个社交媒体,能亲密交流的人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有时候专注于和一小撮人搞好关系比遍地撒网有效得多。特别是在LinkedIn小组讨论中,越专注,个人在小组TOP榜中停留时间越久,当别人搜索到你所在的小组时就会发现你,认可你的权威。       7用好LinkedIn推广功能 LinkedIn的推广功能类似于新浪微博的推广功能,好处有几个:     受众范围小而精 LinkedIn主打职场社交,聚集的多是高端白领人群、甚至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社交媒体的强关系性质又进一步细分了用户群体,推广内容很容易在社交网中传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尤其对于B2B企业来说,通过LinkedIn甚至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决策层人员,这是LinkedIn的核心竞争力。       推广工具完善 LinkedIn的推广功能完善,方便定位用户群体。可以通过毕业学校、企业名称、职业类别、职称、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的组合,实现最大化内容投放的精准程度,不需要使用第三方工具。     效果度量指标可视化 LinkedIn提供了营销度量工具(Metrics)来度量推广效果,提供指标包括:受众数量、印象、引起的活动、点击率、粉丝、订阅数、CTR、CPC、费用等。同时还可以将不推广的内容和推广的内容进行对比,多维度分析推广的效果。       LinkedIn的特性决定推广内容必须是干货,一定是所有内容里最好的、最有价值的。职场人士时间本来就少,如果用一些空洞烂俗的内容进行轰炸,很容易产生反感,对方没有理由停留。长期经营干货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回报是值得的,企业可以在所属行业中获得较好的印象和较高的威信,品牌更容易得到青睐。       8建立关系比建立连接更重要 对于个人而言,关于连接和关系的建议已经在“建立有价值的关系网”中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关系对于LinkedIn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企业面对不仅仅是一般的个人用户,可能还有一些潜在合作伙伴、供应商的管理人员。       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客户的情感化管理上,比如哪些人访问你的主页,分享了什么内容,对内容有什么反馈,这些是企业和用户建立关系的基础(即了解用户)。再者就是做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产品的推销者,多提建议,少打广告,彰显价值。     本文来源于SocialBeta。   由MARK_GROVE编译。本文由Cindy King整理Melonie Dodaro,Donna Moritz,Stephanie Sammons,Mark Lerner,Jon Rognerud,Linda Coles,Brenda Bernstein,Julia Borgini,John Nem 九位行业专家的文章而成。
    linkedin
    2014年09月04日
  • linkedin
    专访Linkedin沈博阳:中国职业社交时代已经到来 8月26日,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接受腾讯科技专访,介绍了Linkedin入华以来的发展状况。     沈博阳介绍,目前,Linkedin注册用户增长速度非常快,这得益于其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工作,比如在本土化上与微信微博深度整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内用户的认可。     这段时间,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以及在线招聘网站拉勾网等相继获得新一轮融资,沈博阳认为,这主要因为在线招聘离钱近,另外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资本看好在线招聘行业。     据介绍,Linkedin中国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增长仅次于美国。基于用户增长的数字以及大量企业服务的展开,沈博阳认为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以下为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专访实录:   主持人:腾讯网友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请到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先生做客我们腾讯视频专访间。沈先生跟大家打个招呼。   沈博阳:腾讯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最近听说Linkedin开设上线雇主品牌专区,是有特斯拉入驻,关于这个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沈博阳:我们看到在线招聘其实是有发展的过程,从最早的招聘网站到后来大家所谓社交,我们最近推出的雇主专区,更多是新的招聘方式,这个招聘方式不单涉及到雇主,更多让公司员工自己为来自己公司代言,自己为自己的工作的职位代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新招聘方式。     主持人:我们看到前不久包括职场社交应用脉脉和拉勾网也融了钱,现在的环境是不是大家对招聘行业还是看好的?   沈博阳:我们总的来讲招聘大的行业非常看好,一方面招聘这个行业离钱比较近,就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能看到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十年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中国现在面临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一个转型,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这些东西都需要人才需求,说明整个行业整个市场都对怎么样解决人才短缺这个问题非常看好。     主持人:从投资方面来看,是不是说现在整个投资市场也比以前更加宽松了?   沈博阳:投资市场应该说中国至少在投资市场上热钱还是比较多,现阶段我们看到很多尤其早期融资早期估值的公司相对来讲估值比较高,总的来讲还是因为热钱比较多。     主持人:Linkedin和微信包括和微博进行绑定,现在情况是怎么样?   沈博阳:我们进入中国这几个月,2月份上线,进入中文简体版,更多提升用户体验,本土化的用户功能,包括做了很多接地气推广的工作,本土化的功能我们跟微信微博非常深度的整合,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我们很多努力得到了中国越来越多中国用户认可,最近两个月,用户增长取得爆发式的增长,8月份现在我们每周带来新的注册用户是6月份也就是两个月之前的三倍,增长了200%,这个增长速度非常非常快。Linkedin中国也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已经成为Linkedin增长第二块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这些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怀疑职业社交适不适合中国,我们能不能更好本土化在中国工作,通过用户增长的数字以及包括大量企业服务,我们很骄傲的宣布,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     主持人:您在Linkedin中国本土化这个方向上在未来有没有一个发展策略,接下来的发展策略?   沈博阳:接下来我们还是专注先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网速提高了20%,我们希望以后提高更多,我们本土化的产品和功能,跟微信微博深度整合要进一步的加强,当然未来不排除单独为中国市场做一些适合中国市场的适应。下一步我们重点是在无线互联网,在用户在Linkedin使用语音变得更顺畅。     主持人:我问您自己的问题,您之前在本土公司做高管,现在做跨国区,有没有觉得挑战?   沈博阳:我职业生涯最早是工程师,更多是外国企业,后来做糯米网那是纯本土创业的工作,现在又回到Linkedin,像外企高管的角色,和之前我的角色有很大的转变。之前更多专注在中国,现在除了专注在中国,还花很多时间在跟总部沟通上,我们只是做本土应用很难成功,我们要把国际整个全球的这一些好的资源,引用到中国,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那您觉得自己在这个职位上表现怎么样?   沈博阳:至少感觉现在,应该说表现还可以,至少我们用户增长,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当然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希望能够发展得更快,能够发展得更远,这是未来发展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谢谢沈先生。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4年08月26日
  • linkedin
    Linkedin鲨鱼式入华:黑洞效应能否成就星火燎原 浓缩观点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活跃度和市值却远不及Facebook那般耀眼,市值也仅是Facebook的七分之一;它以招聘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市值是美国传统招聘公司Monster的52倍。此次入华,能否成为星火燎原之势?不妨看看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对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 Linkedin的中国分部搬到了东三环边上的嘉铭中心。这栋全透明玻璃大楼坐落在北京核心的CBD地区,距离地铁站也不过五分钟的距离。办公室装修简单,在刚刚搬进来的第三周没有一点气味。   这是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精心挑选之地。 沈博阳曾经在人人网内部创建糯米网,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之后,沈博阳正在思索去留。去年11月,在沈博阳意识到糯米难以效仿去哪儿独立上市,同时,他与Linkedin总部的20个高管一一聊完,决定接受Linkedin的Offer帮助它开拓中国市场。   看多了外企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案例,他的第一反应是想把Linkedin在中国做成一个100%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甚至招一群有志创业的人,把这些人拉到五道口,租一个100平米的房子用纯本土的方法去做。   在跟越来越多的朋友讨论后,他终于意识到此举行不通。在布局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两种矛盾的声音:   “希望Linkedin的中国版不要改变,变了我就不用了……”   “如果Linkedin不能用本土的方法去做,国外的版本难以适应国内的环境……”   于此同时,从Linkedin创建开始,中国的创业者们就在尝试职业社交的种种方式,号称自己是中国的Linkedin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一度出现了天际网、经纬网、红桃网等各种职业社交网站,但10年以来,没见到成功者。   沈博阳最终决定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思路来发展Linkedin。这体现在装修、招聘等方方面面。犹豫之后,沈博阳把办公室定在了北京的核心CBD区,但只花了10万元砌墙,也沿用了上一个租客的二手家具。他试图找一条既不铺张浪费又有品质感的中间路线。   某种程度上,Linkedin的发展也一直处于这种中间线路上。它既是一家职业社交公司,活跃度和市值却远不及Facebook那般耀眼,市值也仅是Facebook的七分之一;它以招聘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市值是美国传统招聘公司Monster的52倍。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遍布200多个国家拥有过3亿用户,财富100强中有一半的公司通过它来招人。根据Linkedin最新财报显示,Linkedin的招聘解决方案占总收入60%,营销解决方案和收费订阅产均占总收入的20%。   尽管Linkedin在美国白领中的活跃度依然不高,但已经成为90%职场人士必备。早在Linkedin入华之前,由于这家公司从未被限制过,也自发生长了一批中国的种子用户。但此次入华,能否成为星火燎原之势?不妨看看沈博阳对Linkedin入华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   Q:在Linkedin入华以前,中国就有了大批Linkedin的中国学徒来做职业社交,为什么大多数都不温不火? A:首先,Linkedin模式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它是2003年5月份上线的,但是发展了一年半的时间,到2004年底的时候才勉强达到了100多万用户,所以它早期发展非常慢,需要很多的耐心。中国大多数网站没有种子用户,社交网络核心种子用户是非常重要。   其次,中国整个互联网相对来讲还是稍微浮躁了一点,浮躁的原因是当这些VC给你投钱做这个模式,如果你做了一年两年你积累不到200万用户,有人会着急地让你去转型,去加一些新的功能,你越是这样浮躁去做一些事的话,就可能把Linkedin原汁原味的一些东西给做没了。   第三,虽然Linkedin没有进入到中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Linkedin的英文界面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社交网站的原理叫黑洞效益,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两个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的社交网站,同时存在几乎不可能。 Linkedin没有进入中国,但是Linkedin这个黑洞一直在,中国最高端那群核心的用户,最早的最快的能接受职业社交这个概念的用户,其实已经在Linkedin上了,只是大家没提到而已,当你已经有一个大黑洞在的时候,其他的几个小的再去长大就非常难了。   Q:大多数外企都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为什么你认为Linkedin这次入华有戏? A:当你判断哪个跨国互联网公司进中国的成功可能性更大的时候,你要看这个商业模式海外部分对中国的帮助有多大。 Linkedin模式最值钱的是积累的这批用户。对于职业社交网站,用户之间的渗透非常重要,很多用户在中国选Linkedin的原因是海外朋友邀请过他,或者是跟海外朋友之间联系。所以商业模式上,Linkedin国际业务对国内的帮助是巨大的。对于一个社交网站我们永远相信一个道理,更多的还是从金字塔靠上的地方往下来渗透,像校内网起家的时候,都是在清华北大做推广。   Q:很多跨国公司入华,只是当地建一个销售团队,Linkedin的中国分部有什么区别?   A:Linkedin在其他地方全都是销售,只有中国是不一样,中国是唯一一个配备了产品、技术和市场等全套设备的分布。 我们总结就是两个原因:中国太大了导致竞争激烈。为什么一个跨国互联网公司去其他的国家,做成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当地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中国的创业公司很容易拿到足够多的钱去跟你打。   Q:如果说团购最开始是拼资本,拼销售、拼城市扩张,你觉得像Linkedin这种公司他拼的是什么? A:用户体验和产品体验,如果你的产品不好用用户就不会用;其次就是某种意义上是教育这个市场,一点一点的去告诉用户为什么需要Linkedin。如果你跟企业讲,这个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做招聘,企业传统的方式的话都是登广告,去三大招聘网站,花钱给猎头招,有另外一个方式很有效,你雇你的员工,招聘经理,用一个工具去把好的人抓过来。   Q:你现在给中国的用户体验打多少分? A:我个人不满意这个东西,我觉得最多就是60分。为什么要给及格呢?因为这个东西人家美国做的挺好。希望速度能够更快,无线的体验要变得更好。比如我们现在在一个会议里边,我们两个人如果碰面了,说咱们两个互相加一个Linkedin,之前的体验是你需要在Linkedin上去搜邮箱,然后把邮箱输到Linkedin的搜索框才能加你的好友;但是中国的做法是什么呢?扫二维码就完了,就不需要一个很高级的产品经理想明白,这个就是在中国我们需要变的更好的东西。   Q:海外用户对中国的帮助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用户层面,还一个方面是不是背后那套收入的支撑体系,比如说你们做招聘解决方案的这批中国公司寻求海外人才? A: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初创的公司都要证明两点:一是增值引擎,你不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的情况下,这个系统也好能够自增长,能够不断的长大;另一个是盈利引擎,证明你能够赚钱。在中国做这件事,这两个引擎已经存在,我们更多的需要本土化的做一些改变。   有大量的收入进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合作的是三类的企业: 第一类是很典型的有海外扩张需求的公司,比如说百度、华为、联想,他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开一个分公司,其实他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是在当地找一个猎头,不是把自己的HR派到当地去招人,而是通过Linkedin的方式招人。   第二类从海外把优秀的人才招回来的公司。泰康人寿每年从海外招聘大量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前他经常需要招海外的香港人台湾人,现在他发现如果能够从海外通过一个平台有效的批量的规模化的把受过良好教育的,在国外甚至工作过的中国人招回到中国大陆来工作,其实效果会更好,所以有从海外招人需求的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户。   第三部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你不要光看我现在在国内500多万用户,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环球的3个多亿的用户,全是你潜在的客户。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美国管理者的从美国招回来。   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做销售,我们销售人员数字在中国非常的少,只有十几个的销售人员,但是我们的收入的级别,已经比浮在台面上的某些招聘网站至少是同一个级别的收入了,虽然我只有10个销售,但是他已经有上千人的规模了。     Q:现在主要是哪些客户?   A: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联想,还有传统的汽车公司,制药公司等。像百度,阿里,除了海外扩张,还是希望通过Linkedin把海外的客户和优质的人才招过来。     Q:你曾提到Linkedin一直在研究中国市场,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去来建中国分部?   A: 我猜两个原因。一个是四年之前 Linkedin没有准备好进中国。你如果看Linkedin数据,2011年才上市,上市的时候市值只有30亿美金, 用户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上市之后最近两三年才有爆发性的增长。 一旦突破了一定的用户规模,越转越快, 所以说其他某种意义上讲,四年以前是没有准备好,全球业务没有这么强劲,如何去帮助中国;   另一个原因是本土没有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晚两年三年有区别吗?这跟当年Google不一样,百度市场份额已经涨了,不去这个机会就没了。     Q:Linkedin的创始人对这家公司他的影响是有多大?有一种说法是Linkedin这家企业能够做起来,跟创始人的性格,包括他的影响力是也很大的关系的。   A: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个性特别温和,骨子里边又非常聪明,看东西很准, 他的人脉关系非常非常好,所以他在硅谷的话你只要认识他,在整个硅谷,甚至整个美国的科技界的话你就全认识了。做Linkedin他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当年想做这个,无非就是有这么多的人脉,怎么把人脉更好地管理, 做这件事也是非常非常适合的。早期在Facebook之前,最早所谓的社交网站就是他做的,后来Facebook也是他最早天使投资的, 投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Peter Thiel,也是Reid介绍认识的 。   但是Linkedin发展比较慢,一开始他觉得这个东西这么慢,我把我所有的资源都发动了,结果增长还是挺慢。因为他的性格并且能够坚持,不会浮躁的去做那些短平快的东西,比如游戏,照片,他也不希望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就算活跃了也没用。当然这个里头有很多没有做好,但是一旦做成了他有可能做成一件比较大的事,而不是做成一个很小的事。     Q:Reid Hoffman的做决策风格是怎样的?   A: 我个人最欣赏或者是最愿意达到的一个风格, 是像鲨鱼一样的风格。 平时他是很小心的,他不是动不动就咬一口,但是一旦他找到了一个目标,会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打德州扑克最典型,这个人打的很稳,但是一旦有机会他绝对不惜代价把机会最大化,哪怕意味着有可能失败。中国市场就是他的机会,他在中国他在外围已经研究这么多年了,想进不敢进,或者说不能进,没准备好,但是一旦他看准了,上市之后积累的品牌、资金够了,在华尔街里面品牌形象非常好了,就会All in。     Q:你心中Linkedin在中国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A:四年五年以后能够成功改变中国白领的习惯,大家能够找工作之前多看Linkedin,大家去谈合作、做商务活动之前去搜一搜在Linkedin上的档案。关键是能让文化习惯改变,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具体的数字,而在中国捞一点注册用户太容易了。 一旦能改变这个习惯,伴随而来的商业收入、广告的收入也都会来。   (文/刘泓君)。   【文章来源:
    linkedin
    2014年08月19日
  • linkedin
    中学生利用LinkedIn数据选择心中的大学 “领英”(LinkedIn)公认是成年人的社交网站,它召集了全世界的2亿5900万人,在网站上公布自己的简历。它从来没有打算成为青少年的后花园。为人父母者或许喜欢在上面张贴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但是还在念中学的保姆和汉堡店厨师却并不喜欢用它来记录自己做过的临时工。     数据科学家上场之后,情况变了。其实在2011年,领英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与18岁以下的用户交流了。这些青少年或许对领英的20拍字节的职业信息宝库无甚贡献,但他们却有可能成为最热情的数据消费者。具体地说,领英可以为他们开一扇门,让他们了解各家高校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工作――这就等于是给了这些青年人一块分析仪表盘,让他们能据此赌一把未来。     以美国的著名高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普渡大学为例:对这两所高校,领英都收集了60000多名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数据。数据量之庞大,足以在其中看出清晰的规律。输入“MIT”,你很快就会看到这所高校的毕业生一般会在谷歌、IBM和甲骨文公司找到工作。输入“普渡”,你会发现礼莱、康明斯和波音是毕业生的首选。     加州库比蒂诺的大学咨询师普维·穆迪(Purvi Modi)指出,这类信息对于中学的高年级生和低年级学生都是一座金矿,因为大多数中学生对将来的职业都只有模糊的想法。运用领英的这个工具,对太阳能、编剧、或者医疗器械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挑选那些毕业生最容易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学报考了。穆迪每年都要给大约300名学生提供咨询,他表示,现在有40%左右的学生都在浏览领英数据库的这个叫做“大学页面”(University Pages)的部分、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想法。考虑到领英在2013年8月才开始向大众提供数据梳理服务,这个比例实在是够惊人的了。     领英的盈利靠的是它庞大的会员人数,盈利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招工者每年支付8500美元,就能得到更多求职者的信息。第二,会员可以购买各种高级服务,从而更加容易地浏览网站。在投资者看来,领英或许会在全球招聘市场上获得近乎垄断的地位。到今年1月,领英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45亿美元(年收益增长率是惊人的728倍)。这说明社交网络已经在开始利用其庞大数据库的价值了。     这样高的估值也对领英的68位数据科学家形成了压力,迫使他们开发新的工具、从海量的比特中抽取价值。目前他们已经设计了一套算法,指导招工者“找到你想雇的人”,另有一些工具则向心思不定的员工提供“你可能喜欢的工作”。“大学页面”也是这个模式的一个例子,它可谓是低调版本的“你或许想上的大学”。     在领英负责这个项目的首席数据科学家格洛利亚·刘(Gloria Lau)表示,为报考大学者开发适合的工具并非易事,其棘手的程度出人意料。他们现在还无法一下子列出优秀大学的清单,因为青少年(连同他们的父母)通常一开始对自己的志向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刘发现,年轻人需要花费些时间自己探索。起初,这些学生只对一些宽泛的领域感兴趣,比如工程类,在试用了各种筛选程序之后,他们就会发现以前并不知道的一些具体领域、以及相关的公司了。他们有的或许会对特斯拉或洛克希德马丁提供的机械工程师职位发生兴趣,还有的会了解到当地的大学就能帮助他们在哈里伯顿找到石油工程师的工作。     这个“自助挑选数据”的方法速度较慢,得到的结果也比领英给求职者的即刻推荐更难预测。然而对领英来说,这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报考大学者会在网站上流连,也因此可能看见更多的广告、并且更好地利用网站。另外,让用户在摸索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也就能避免网站对某些学校特别关照、对另一些又做负面评价了。     眼下,领英还没有因为大学页面的功能向学生或是大学收取费用,不过免费的服务同样有助于达成商业目标。领英的数据主管吉姆·拜尔(Jim Baer)指出,最明显的回报就是新的会员资料。领英的会员人数正以每年38%的速度递增,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正是在校学生和刚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   自:科技评论
    linkedin
    2014年08月15日
  • linkedin
    LinkedIn欲从B2B营销市场掘金10亿美元 根据BI获取的社交求职网站LinkedIn的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正计划在规模达到500亿美元的B2B营销市场发力。到2017年,LinkedIn欲让公司该项业务的年营收达到10亿美元。     今年7月,LinkedIn宣布将以约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商业营销公司Bizo,令这家公司朝着成为“最有效的营销者与专业人才互动在线平台”又迈进了一步。     LinkedIn已经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来自营销产品的营收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如今,LinkedIn希望拓展自己当前的媒体和内容营销产品,打造使用自有和Bizo工具的B2B营销平台。     文件显示,“我们长期的抱负是打造和整合营销平台,提供简单有效的途径触及到受众,培养潜在客户并获取新客户。”     截至目前,LinkedIn企业通讯副总裁香农·斯塔博-布雷敦(Shannon Stubo Brayton)对此报道未予置评。(无忌)   【文章来源:BI中文站】
    linkedin
    2014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