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韩国对甲骨文捆绑销售软件行为展开调查 [摘要]最终的裁决可能会在6月或7月出来。 韩国反垄断监管部门周二宣布,它正在对美国数据库公司甲骨文进行调查,目的是评估甲骨文将新软件产品与其维护服务合同捆绑在一起销售的行为是否妨害了公平竞争。   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FTC)的主管Hwang Won-chul表示,甲骨文还要求客户为甲骨文所有软件的维护服务付费,而客户们不能选择单独购买部分软件的维护服务。   这名官员称:“我们还没有决定是否对甲骨文进行制裁。”他补充说,最终的裁决可能会在6月或7月出来。   与此同时,公平贸易委员会正在对美国芯片厂商高通进行调查,以裁定高通是否滥用了它在韩国的垄断市场地位。公平贸易委员会尚未披露关于该项调查的其他细节。   甲骨文对此未予置评。(林靖东) 来源:腾讯科技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资讯
    2015年04月29日
  • 资讯
    北森获得 1.1 亿元 C 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青宥仟和领投 人才管理软件云服务提供商北森刚刚宣布,其已获得由经纬中国、青宥仟和领投,红杉中国跟投的 1.1 亿元 C 轮融资。北森 CEO 纪伟国表示,这笔融资后,北森的估值接近 10 亿人民币。   北森是一款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 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据官方的数据,其成立 12 年来,已服务了 4500 余家企业、上千万员工,日处理十余万人才数据。   北森此前还获得了两轮融资 2010 年 8 月,获得深创投 1000 万元 A 轮融资 2013 年 2 月,获得经纬、红杉 1000 万美金 B 轮融资    
    资讯
    2015年04月28日
  • 资讯
    沾Slack的光,企业社交网络Chatwork平台获250万美元融资 社交网络公司Chatwork总部位于日本和加利福尼亚,该公司今日宣布已从GMO Venture Partners募集到了3亿日元融资(约合250万美元)。这是这家新兴公司获得的第一笔投资。   多亏了硅谷的竞争对手Slack和其上个月接近280亿美元的估价,Chatwork成为了群聊的领先开发者,上升空间也遥遥领先。当Slack在新兴公司中声名大噪时,Chatwork把自身定位成非技术领域专家和中小型企业(SME)的交流工具。   Chatwork的全球产品经理Hayato Ishida透露:“云服务在各领域都有了显著增长,但商业交流仍对电子邮件依赖较大,世界上许多非技术性的商业人士认为电子邮件是交流的最好也是唯一渠道。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使用多种交流工具更为困难,因而我们提供了一种服务,能用一种交流工具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   注重大型企业 Slack对于拥有技术员的新兴企业来讲有很大益处,比如有工程师的企业。对于小企业来说,所有的信息都相互关联,但是如果在超过50人的公司工作时,员工之间的对话就可能没有太大关联。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没有使用技术行业中人人称道的Github、Trello、Mailchimp和New Relic等工具。所以,功能一体化对他们来讲没什么意义,而Slack只是成为了聊天工具而已。”   Chatwork则提供文本、声音和视频聊天,此外还有任务管理和文件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在浏览器里聊天,无需下载软件,在iOS和安卓等移动设备上也不用下载App。183个国家超过66,000家公司已经在使用这一平台,现在每个月新用户会增加3万人。今年年末总用户预计会超过100万人,其中10万人是付费用户。Chatwork的费用以每月2美元起步,而Slack的基础费用达6.67美元。Chatwork另外还表示15%的免费用户会成为付费用户,超过60%的用户每天都会登陆Chatwork。   Ishida表示,Chatwork在2012年初推出时,一直在盈利。该平台与Slack和诸如TypeTalk和Jandi等亚洲竞争对手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外部合作和安全。   向美国和欧洲进军 Ishada解释说:“虽然我们也有一些访客账户,但是其他服务通常只在Chatwork团队内部使用。我们和Slack在合作用户数量方面几乎相同。三年来,我们有银行级别的安全系数,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因而可以承诺现有用户以较高的信用度。我相信,Chatwork对新用户来讲很有价值。”   Chatwork的最大市场位于日本、越南、台湾和菲律宾。当前支持的语言有英语、日语、简体和繁体中文以及越南语。Ishida说今年年末之前会开发更多语言功能。   今天的投资是来自GMO VP的第二笔投资,即来自新设立的Fund 4。第一笔投资给了Line 的前任CEO Akira Morikawa,投资项目是他的视频管理C channel。今天这笔投资将会用于产品研发、员工雇佣和美国及欧洲的企业扩张。   (via techinasia,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资讯
    2015年04月28日
  • 资讯
    传言:北森将弃测评而专攻SAAS软件,或许成真? 前几日有传言,北森将出售或分拆测评业务给CEB(SHL),或许这不是不可能;另外北森的绩效、继任等第二代产品也已经打磨了3年有余;而Core HR、薪酬等模块的产品正在逐步完善中,预计2015年底可以面世,这将成为用友,金蝶等HR系统的强有力竞争者,更多可能我们需要关注28号北森C轮融资发布会信息。 以下为近日关于北森的新闻信息,供大家参考: 企业级软件的SaaS化已成必然趋势,而嗅觉最为灵敏的资本市场对SaaS的关切,或将引来更多竞争者的加入和软件巨头的围观。正因如此,最近,传统软件巨头用友和人才管理SaaS厂商北森才像连体婴儿一样被绑在了一起。 不过现在看来,至少在短期内两家联手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但从之前业内人士分析的,北森虽然不太可能在软件业务上接受并购的邀约,但其出售测评业务并非全无可能。那么近两年在软件业务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北森,是否真的会放弃已拿下NO.1地位的测评业务而专攻软件呢? 北森缘何吸引风投青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森是一家做人才测评的企业,但是其在2010年开始就已经拓展了SaaS软件业务。也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市场:人才管理SaaS, 必将对传统的eHR软件形成强烈冲击。 SaaS到底是什么?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 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这些应用软件通常是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并通过互联网来使用。目前SaaS软件主要应用于CRM(客户关 系管理)、HRM(人力资源管理)、SCM(供应链)以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企业管理软件。客户按使用时间或使用量付费,一般情况下,SaaS的价 格都相比传统企业管理软件要便宜的多。SaaS被IT业称作继云服务、大数据后又一大新兴商业模式,将成为未来软件行业的主宰。 正因为SaaS软件业务的高歌猛进,北森这两年吸引了更多资本的青睐,其C轮融资的信息也将马上揭晓,据传本轮北森的估值相比B轮至少是两倍的增长。资本是逐利的,投资一定说明有利可图。那么北森缘何这么值钱? 有增长性才是估值的关键!先让我们来看看北森现在的两条业务线:测评和人才管理SaaS。 人才管理SaaS软件市场有多大? 先看测评市场,目前国外正以每年30%-50%的速度在增长,国内市场一直以来仅为10%以内的增长率,但这两年产品化测评业务的增长有加快的 趋势,说明这个市场还有不错的成长空间。但人才测评毕竟只是一种工具,需要配合到企业内部的具体项目,比如招聘,测评本身并不能帮助企业将人才管理的战略 全部落地。从欧美这样的成熟市场看,资本给予测评业务的估值最多是其营收的2-5倍。 再看人才管理SaaS, 随着传统企业“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的转型将导致人才管理SaaS软件市场的“刚需”出现爆发式增长。业界人数预测,由于客户方使用成 本的降低、便利性的增加,人才管理SaaS所面对的将是一个至少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市场容量。资本市场给予SaaS软件业务的估值达到了企业营收的 10-20倍。人才管理SaaS软件一定比独立的测评工具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判定:北森受资本青睐的更重要的原因应在于他们的SaaS业务。也因此,北森出售测评业务或者让测评业务独立发展并非全无可能。 北森打造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云平台,测评能力是加分项 按照前面的分析,北森出售测评业务或者让测评业务独立发展并非全无可能。但至少在目前,北森似乎并未准备这样做。北森CEO纪伟国表示,北森做 人才测评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是人才识别技术,帮助企业精准地定位人才,提高人才管理各个环节的效能。这种能力嵌入北森的人才管理软件,其实是让北森的软件更 多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以北森招聘管理系统为例,除了满足渠道、简历、面试、人才库等管理之外,北森招聘管理系统还提供专业、权威的在线测评,平台上涵盖许多基于职位 绑定的测评工具,HR可向求职者发送测评邀请,并查看测评结果。通过精准的人才测评,从能力、胜任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估其内在素质,提高招聘效率。 从未来SaaS业务发展来看,北森正将十余年积累的人才识别和发展技术与软件进行整合,建立全新的一体化人才管理云计算平台,有望颠覆并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资讯
    2015年04月25日
  • 资讯
    新浪微博起诉脉脉不正当竞争案开庭,要求索赔千万元 【TechWeb报道】4月24日消息,新浪微博运营商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状告“脉脉软件”两家运营商,北京淘友天下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一案在北京海淀法院开庭审理。 原告认为,二被告绕开其开放接口,非法大量抓取微博平台的用户数据,恶意抄袭“新浪微博”产品设计内容,诋毁微梦公司声誉,非法牟利,损害微梦公司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并请求法院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权,刊登声明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共计1030万元。 对此,被告方辨称并未绕开新浪微博的开放接口。“我们不同意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在昨天的庭审中,微博研发经理李某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师马某分别作为微博和脉脉的专家辅助人接受对方询问,随后法庭宣布休庭,将择日继续开庭审理此案。(周小白)
    资讯
    2015年04月24日
  • 资讯
    从天际、若邻、大街到脉脉,中国职业社交的十年死结 如果说LinkedIn是职业社交的鼻祖,那么上线于2005年的天际网则开启了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十年时间过去,LinkedIn早已风光上市,中国创业热潮也倏起倏落、巨头频出,唯有职业社交这一细分市场,唱多声不绝于耳,却仍如死水一潭。   天际网的身后,还有若邻网、优士网、大街网、经纬网等一众同窗,复制LinkedIn的模式、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是它们的共识选项。只是谁也不曾预想得到,本应“快速粗暴”的颠覆过程被拉得漫长而平淡,而且到了最后,首先颠覆传统招聘网站,反而是拉勾、周伯通等形式创新但本质未变的在线招聘产品,中国的职业社交仍在名为认同的沼泽里挣扎。即使LinkedIn本尊入华,亦未能取得如它在美欧市场一致的横扫之势。   十年磨剑,霜刃未试,缺席正在全球风起云涌的职业社交,这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用的“微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拷贝海外已获市场验证的产品时,生造出了“微创新”这一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套用概念与特色改造的组合,比如新浪微博在披上Twitter外衣之后仍然沿袭BBS的跟帖评论设计,就是典型的应用。   LinkedIn的中国学徒,曾有抱有同样想法。在职业社交的外壳下,经纬网选择以名片为切入点,优士网试水金融产品众筹,大街网一度欲与微博深度捆绑,若邻网索性转型回归人才超市,走得最早也是最远的天际网则卖身法国职业社交网站Viadeo,真正趟出一条明路来的,委实罕见。   职业社交,是将社交行为精细化的一种场景,但是崇尚“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国文化并不鼓励区隔工作(事业)和生活(玩乐),曾有媒体做过调查,如果自己的上司或老板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网中,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选择主动在朋友圈里表现出工作卖力的迹象,而正在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微商”更是公然宣扬将朋友发展成客户的理念。   “如果比尔·盖茨和美国花旗银行行长有一个玩游艇的小圈子,那么,他们在一起就只是玩游艇。如果微软急需要银行资金,他不可能在饭桌上说我需要一笔钱,请花旗银行行长帮忙贷款”,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曾如此描述美国公私分明的职业文化,而LinkedIn的市场机会正是基于此等土壤。   这或许也是中国的职业社交品牌相继折戟于LinkedIn之道的重要原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美好设计看似兼容并济实则充满妥协,“微创新”遭遇失灵亦不难理解。   移动时代的第二春 移动互联网内蕴的洗牌能力不止是让巨头紧张,它同样为职业社交市场拉开了露出曙光的一角。   在外企及海归人才方面已经立于制高点的LinkedIn仍然生猛,它与有意国际化的微信建立合作,使微信用户能够在个人资料卡片中关联LinkedIn帐号——这是唯一一个非腾讯自家产品的接口,同时也适用于QQ邮箱——LinkedIn的CEO杰夫·韦勒相当重视拥有巨量人口的中国市场,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LinkedIn的使命:“给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商业机会”,杰夫·韦勒誓言如果LinkedIn如果不能顺利进入中国,那就要“回到办公室把这句话摘掉”。   时至今日,LinkedIn的中国本土对手换成了脉脉、会会、微人脉甚至猎聘同道等独立App,在更为天然的社交终端——智能手机——的侵袭上,它们作为这条跑道上的狂热选手,对LinkedIn的解构与重塑也更加带有破坏性和“中国特色”。   会会是一个基于人脉发现的产品,它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行业专家、投资人或是创业合伙人,建立从线上邀约到线下见面的标准化流程。会会的创始人李翔昊曾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交产品经纬网的产品经理,他认为会会的产品形态和泛社交里的约饭、交友等需求是秉承的,而在职业社交这一范畴,用户不需要素未谋面的好友或是猎头,而是能够在特定领域交换意见和知识的明确对象。   微人脉的出品方是新浪微博,由于对微博数据的使用更为透彻,这款职业社交产品也与微博形成了同进同退的局面。除了通过微博导入用户的社交关系之外,微人脉的产品显得相对宽泛,它有脉脉模式的匿名职场社区,也有会会力推的人脉发现,新浪微博的另一个内部产品微招聘则为微人脉提供工作机会的输入。2014年,新浪微博曾与脉脉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脉脉的微博接口遭到封杀。   猎聘同道则是祭出“社区化招聘”的旗号,依托猎聘网的职业资源,将企业(HR)、猎头和求职者三方的沟通与问答放到了移动社区里。劣品同道的思路,更像是一个极致的求职及招聘工具,以工作机会吸引那些距离跳槽阶段最近的用户。猎头生意本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猎聘同道的做法却有些削弱猎头的意味,对此,猎聘网CEO戴科彬的解释是:“以前是把企业当作上游,抓住企业,就能获利,现在是打破传统,让猎聘从流量贩卖的角色成为企业服务的角色”。   至于侵掠如火的脉脉,则更加能够代表这个行业的某种悖论。 脉脉的创始人林凡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久负盛名的那一代毕业生,搜狗的王小川、有道的周枫、啪啪的许朝军都是他的校友,王小川更是素颜出镜脉脉的电梯广告,帮助学弟林凡造势。   分众传媒是脉脉的渠道供应商之一,江南春亦效仿王小川,亲自出演广告主角,将“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并不难”刷遍楼宇。   创业公司选择投放分众广告,一直以来都倍受争议,因为它带来的用户泡沫成分相对较大,也缺乏忠诚度。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现金消耗极快、而在回报的性价比上却相当有限的广宣手段。凡客、维棉、叮咚小区都曾是电梯里的常客,但以事后的角度来看,抗风险能力本就偏弱的创业公司很难控制其投放力度,从而遇到财务压力。   职业社交产品对用户纯度的要求远胜它对用户规模的追求,但是如果缺少后者的出彩数字,又无法快速找到一亿美元估值跳板之后的接盘资本和扩张空间,这可能是这个前景尚未明朗的行业正在面临的抉择和困惑,也是二度繁荣的阴影里的未形之患。   有关未来的预言 与LinkedIn所主张的建立完整档案库和持续发生职业社交关系的宏图相比,中国这一代的职业社交产品似乎都有了默契,即放弃LinkedIn的框架——哪怕它的确象征着先进和科学——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职场还没有抵达需要普及人脉管理的程度,现有的职业社交产品距离其成熟阶段也还有很长距离要走。   “但凡移植美国互联网的中国产品,都会走到南橘北枳的境地,中国职业社交现在的玩法还是太粗暴,市场验证的周期也不会这么短”,一名关注这个行业的投资人表示,在这个跑道上,耐得住寂寞最重要。   本文作者为逐鹿网创始人阑夕,逐鹿网微信公众帐号:hizhulu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China立场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资讯
    2015年04月24日
  • 资讯
    北森4月28日召开C轮融资发布会 根据北森网上消息称,将在4月28日下午北京举行C轮融资发布会, 根据其网络邀请函的内容显示将向公众披露融资金额以及投资方和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出席嘉宾将有北森现有管理团队和投资方出现,最近网上有颇多相关的消息如用友计划收购北森,以及北森发表声明辟谣等。 关于本次融资信息,早先网上也有盛传融资额度为2500万美金,领投方为红杉。也有网友爆料指出本次融资金额为1200万美金。 北森历史上共进行过2轮融资,分别是:2010年,深创投1500万人民币入股,2013红杉和经纬投资1000万美金。 如邀请函所谈到的,融资多少,谁投的,用于什么,让我们静静等待28号的正式发布会吧(特别说明:静静不是我们网站编辑)     以上关于融资额度信息均来自于网络,共大家参考,hrtechchina不为此负责:)
    资讯
    2015年04月21日
  • 资讯
    微信企业号增加团队注册类型,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用户群,表示不看好 微信企业号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了解和知道。这是微信为了企业市场而推出的不限制消息发送和企业内部移动化的区别于订阅号和服务号的一种类型。 其核心是通过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和移动跨平台的优势,为企业应用提供广泛的连接和移动的便捷服务。目前看起来接入和使用企业号的企业成本依然较高,可能微信为了获取更多的企业组织机构,这次特降低了注册门槛,在注册阶段新增“团队”类型,仅需提供个人身份证明即可,而之前的企业则需要相关的营业执照。 有意思的是,这里所谓的“团队”甚至可以是物业和住户、校方和校友。比如通过“企业号+物业管理”功能,可以实现小区间通知一键推送,保修安装/上门服务指尖预约,住户缴纳管理等等。 而通过“企业号+校友会”功能,则可获取学校和校友间的活动通知,实现校友互助快速召集等等,大大优化校友会的运营流程。   在企业端的应用,微信企业号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推送和跨平台,能否强势切入企业服务领域,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下是企业微信号为此介绍的PPT,供参考学习~~
    资讯
    2015年04月19日
  • 资讯
    所以,传言往往是真的!赶集网与58同城确认合并 HRTechChina获得消息,今天下午4点58同城与赶集网将召开合并情况说明会,姚劲波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所以,传言往往是真的。今天下午4点多我和赶集杨浩涌有个合并情况说明会,欢迎媒体朋友来见证一个啥都有的神奇的平台的诞生!” 早在之前,关于赶集网与50同城合并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HRTechChina也报道过《消息称58同城与赶集网达成合并协议,招聘市场迎来大变局,一个可以赶集的网站》。   而在今日,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也发布公告,宣布战略入股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根据与赶集网股东达成的最终协议,以及作为今后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58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其中包含3400万份普通股(合1700万份ADS)及4.122亿美元现金。通过知情人士获悉,华兴资本在此次交易中担任财务顾问。   公告内容同时显示,腾讯将以52美元(每ADS)认购价值4亿美元的58同城新发股票。截止目前,腾讯占股比例约为25.1%(占股比例为全部发行股票总数完全稀释后的数量)。投资金额将分别用于58同城与赶集网战略合作的现金部分以及增持58同城现有股权两个部分。   58同城和赶集网也占据着一定的招聘市场,两者合并后,对于中国的招聘市场一定会有所影响,对招聘市场的格局发生变化。尤其是赶集网曾号称要超过58同城。从此次腾讯认购58同城4亿美元新发股票的这一重磅新闻来看,足以看出腾讯对此事件的重视。从招聘市场的角度来看,腾讯推出了QQ邮箱推出简历功能:QQ邮箱简历准备了三套简约精美的简历模板,也可以直接导入现有简历,QQ邮箱可以进行智能解析简历内容;同时发送简历时将自动生成PDF简历附件。   58同城和赶集此前是口水战不断。去年7月,被问到58同城会不会考虑收购赶集网时,姚劲波回答得很坚决,“赶集网的用户是我们用户的子集,商户也是我们的子集,产品也是copy我们的,收购这样一家公司没有任何意义。”而赶集网也发表公开信回应,指责姚劲波言行失当,称58同城“无节操”。公开信同时声称“58同城收购赶集”的说法属58同城的造谣行为。   话虽如此,在域名交易网站上查证,姚劲波早已买下了58ganjin.com和ganjiwang.com的域名,所有权均归58同城所有,而注册时间则分别是2008年11月4日和2008年12月10日。     赶集网的融资过程: 2009年,蓝驰创投向赶集A轮投资800万美元 2010年,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和蓝驰创投向赶集网B轮投资2000万美元 2011年,由今日资本和红杉资本参与的C轮7000万美元投资 2013年,中信产业基金,安大略教师退休金基金(简称“OTTP”)和麦格理共计9000万美元   58同城的融资过程: 2006年,58同城获软银赛富500万美元投资 2008年6月,软银赛富继续追加投资4000万元 2010年3月,58同城获得DCM和软银赛富1500万美元投资;2010年12月,58同城获C轮融资6000万美元融资 2011年下半年,华平集团投资4200万美元,姚劲波跟投1300万美元,共计5500万美元 2013年10月31日,58同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600.00万股,发行价每股38.00美元,共募集资金2.28亿美元,首日开盘市值超20亿元   以下为姚劲波内部信: 最近传言很多,但传言往往会成为真的,我确认下:58同城和赶集网将成为一家人! 很多人可能一下适应不了,昨天还在浴血内战,明天我们就要一致对外了。但这个世界确实在变化,我相信大家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赶集网是我们非常尊重的对手,也是非常头痛的对手,过去打了十年,其实两家公司都变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强。58同城和赶集网共同开创了中国的分类信息行业,让数以亿计的用户更好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服务他的生活。成为人人信赖的生活服务平台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是我们走到一起最重要的前提。 58和赶集合并后相当长时间里,58同城和赶集网将继续两个品牌独立管理,各自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在定位上适当差异化。未来,我和赶集网CEO杨浩涌将担任联席CEO,以确保双方团队在更高层面进行更多互动和协调,共同将双方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合并将产生很多协同效应和好处: 1、将立即停止一些短期的市场行为,协调一致以提升整体的收入和利润水平; 2、将提高信息发布门槛和审核标准,促进整体网站的信息质量水平,更好保护用户利益; 3、将加大在创新产品和模式上的投入,更好把握市场机会。 虽然这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我想说的是,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单纯靠资本上的操作成为一家伟大公司,只有优秀的团队、全心的投入、在正确道路上的不懈努力,才能让我们一步一步逼近我们的愿景:通过互联网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简单。 现在开始,大家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欣赏彼此、憧憬未来。下个十年一定会更加精彩! 姚劲波 而面对合并,赶集网CEO杨浩涌则表示,在十年的竞争中,赶集与58在不断过招,相互锤炼,才形成了今天双巨头的格局,但是也正是因为竞争,错过了更多本该属于分类信息的机会。在合并之后,双方可以减少营销成本、扩大平台优势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互补。 此外,钛媒体从赶集网内部人士处了解,今天晚上58同城将与赶集网共同召开媒体沟通会,钛媒体也会进行持续关注。   以下为赶集网CEO杨浩涌公开信: 北京从黄沙漫天到今天的万里晴空,中间只隔了一场狂风。 赶集就站在这场风口上。就在今天,为了这个风口,我们选择了和老对手58同城合并,顺便也结束了十年激战。 十年里,赶集与58在不断的过招中,相互锤炼,迅速长大,形成了今天双巨头的格局,我们其实要感谢彼此,更要感谢过往的竞争。甚至可以说,没有过去的竞争,就没有两家公司今天的规模。与此同时,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发现身边很多本该属于分类信息的机会,太多太多,双方因为竞争而无暇顾及,这些机会在悄悄的流逝,非常的可惜。 因此,合并对于赶集、58和整个行业,都是当下更好的决定: 1、 减少营销成本——分类信息行业正在从纯信息模式向服务和交易模式升级,持续的过度竞争显然不利于双方在招聘、汽车、房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深度布局,合并后,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2、 扩大平台优势——在分类信息领域,新公司将成为行业内占据了绝对竞争优势的大平台。新公司将拥有国内绝大部分的蓝领招聘和二手车流量,房产和生活服务频道的流量也将成为行业绝对的老大; 3、 资源优势互补——赶集在招聘和汽车方面的优势,与58在房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优势相结合后,将会迅速产生协同效应。更重要的一点,在我们投资和孵化的创新领域,比如赶集好车,比如蓝领招聘的下沉服务,大家会发现,我们将获得两倍的流量支持,成功的速度和概率将大大提高。 还有,合并给了大家一个更大的舞台,我们期待着未来在分类信息的各个品类,看到大家更多的创新,公司也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激励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赶集与58同城合并后,在资本层面,两家将组成新的公司——58赶集有限公司。我与姚劲波将出任新公司的联合CEO,并同时担任联席董事长。我和姚劲波共同向董事会汇报,并共同拥有新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在新公司的业务层面,我和姚劲波将负责不同的板块,以便将我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新公司将采取双品牌战略,赶集与58保持独立运营,各自的管理体系和员工体系基本保持不变。 在过去几年,赶集在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推动了分类信息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赶集的渠道销售模式也被证明了是分类信息领域最有效的模式。这些优势都将在新公司中继续得到发挥,新公司也将为全体同事提供更大的平台,一起推动行业的变革。 去除58同城的对外投资,两家公司此次的合并将采用约5:5换股的形式进行,根据最新的股价,合并后新公司的市值将超过100亿美元,并进入美股市场中国互联网公司前五的序列。今后十年是属于分类信息和O2O的十年,我希望各位赶集人继续与我并肩战斗! 尘埃落定,新的征程刚刚开始,太多太多的机会在等着我们! 杨浩涌    
    资讯
    2015年04月17日
  • 资讯
    深度解读Linkedin收购Lynda.com的意义何在? // 注:本文来自Medium,由天地会珠海分舵翻译,由虎嗅网进行了校译。 上周四我一大早起床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开始查阅我所订阅的新闻资讯,突然发现有篇新闻说LinkedIn已经耗资15亿美元买下了做在线教育网站Lynda.com。虽然我当时依然有点宿醉未醒,但头脑中立刻条件反应般的蹦出一个疑问:“等等,今天几号来着?” 今天不会是愚人节吧?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条新闻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原因并不是说这次收购不合理,事实上Lynda.com和 LinkedIn的愿景和使命其实是高度一致的。他们的联姻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美妙的互补和完美的结合。 但,这条新闻之所以如此令人震惊,其实是有一些原因的: 1. 收购标价,我个人认为这个价格是偏低的。 2. 看来是LinkedIn一夜暴涨的市场机会 3. 事实上,Lynda.com没多久前才抛出消息说Lynda.com将会获得两笔巨大的投资,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龙头老大,但究竟投资方是谁一直是个谜团——没想到这个谜团这么快就大白于天下了。   紧跟着,大家自然就会问,“这次收购究竟意味着神马呢?” 这笔交易意味着什么 世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将LinkedIn看成是一个专业的社交网络;一个在线帮你挂放简历的地方;一个和同事,潜在顾客和同行们进行互动的地方,皆因LinkedIn对外所提供的高级订阅功能。大家一听订阅这个词,自然而然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它的商业模式了。但是,高级订阅这个商业模式带来的收益其实只占了LinkedIn收益的20个百分点而已。 事实上,LinkedIn主要的商业模式是招聘。这个拔尖人才需求解决方案给LinkedIn带来了60个百分比的收益:13亿美元! 那么我们返回之前的那个问题。“这笔交易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事实上,这意味着LinkedIn正在往更高层面调整自己的定位,把“全球人才流水线”作为一个关键战略以统治全球的人才需求领域,覆盖的范畴,从人才池中发掘所需人才,到培训和发展人才技能,到人才安置。LinkedIn把这叫做“谋生图表“,但我认为这种叫法比较晦涩难懂,所以将其改成更加通俗易懂的“全球人才流水线”,从人才的挖掘到培养到安置提供一条龙的流水线服务。 一旦你意识到LinkedIn其实是个招聘平台这个事实,你就会很清楚他们的客户就是招聘专员和招聘经理以及猎头这些人了。这些人聘请LinkedIn来帮助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来找到最好的,最顶尖的人才候选人。所以,LinkedIn的工作就是去保证他们的网络人才池中有着最好的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来为他们的雇主提供服务。而这时,Lynda.com的进入,刚好能补充LinkedIn要打造这个流水线所欠缺的环节了。 简而言之,作为有着3400个从编程到市场到商业的不同课题培训课程的Lynda.com,它的加入将会满足了LinkedIn帮助求职人员提升他们的技能组合,以使他们在面试时变得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那么LinkedIn该如何将Lynda.com集成到它的系统里面呢? 长远来说,LinkedIn组合Lynda.com所要完成的宏伟计划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但,短期来说,Lynda也许可以先从下面几点着手来给LinkedIn带来新的增长点: 1. 人才解决方案增值 LinkedIn已经公开宣称,短期内他们会将Lynda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来运行,但他们应该会开始着手尝试看该如何将Lynda.com作为它整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来获取新的增长点了。 2. 增加市场营收 LinkedIn已经意识到,它手上的3,5亿专业人才会对Lynda提供的发展和学习机会很感兴趣。同时,因为这两个公司有着类似的订阅型商业模式,LinkedIn将Lynda.com整合到其高级订阅功能中,以便用户通过LinkedIn直接访问Lynda,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了。我深信这将是本次收购尘埃落定后LinkedIn将要做的下一个动作。 3. 扩张市场定位 除了要在招聘领域更上一层楼外,LinkedIn的这次收购发出了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表明LinkedIn已经将自己定位成“专业人才培训”这个领域的一个强悍的竞争者。既然LinkedIn要进入人才培训领域,那么我保证,LinkedIn将会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大展拳脚。颤抖吧!现有的培训行业机构们!你们现在已经给了LinkedIn一个左边是需要培训的人才、右边是需要人才的企业的这么一个机会。我觉得很有必要重申的一点是,通过这次收购看来,LinkedIn并不是想在培训这个领域跟先行者们携手共进达到双赢,而是要一家独大的打造“全球人才流水线”。所以现在的先行者们,也许现在你们需要退一步好好重新评估下你们的SWOT(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了,思考下是否应该对LinkedIn的这次收购动作严阵以待了。 未来格局将如何变化 坦白说,这次收购最让我兴奋的是看到LinkedIn将填补我们很少谈及,但正在快速增长的所谓“非传统、微证书认证”(micro-credentials)这个市场的空白。 我们现在的工作的性质正在快速进化,从而需要我们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来快速学习最新的技能。无论是社交媒体相关的知识,还是数据分析或编程技巧,大学和学院等传统的教育场所很难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步伐。其次,很多人都不认为投入2-4年的时间到学校中去完成一个课程计划很必要。 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如Udacity的数据分析微学位证书就是和Facebook以及mongoDB一起合作完成的。Coursea也可以在学员完成培训的时候授予一个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所颁发的电子证书。上面所提及的这两个证书的获取流程都可以在线完成,学员们可以自行安排分散的时间和学费来获得证书,而所需要的时间和学费却远没有在传统学校中那么昂贵。 这种微证书认证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将会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他们往往有潜力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计划一个更实惠且更可行的路径。同时,对于在职雇员来说,他们也很乐意通过微证书认证的方法来发出他们拥有更强的技能和就业能力的信号。 这种新型的微学位认证的方式所面对的一个挑战是,究竟这个市场是否信任这种认证,甚至是否意识到这种认证存在的必要性。而这,也就是为什么LinkedIn的这次收购能引起我的兴趣的地方了。 一旦有了Lynda.com这双翅膀,LinkedIn这只猛虎就真的是如虎添翼了。LinkedIn将能快速的通过完成课程提供证书的方法,为以上挑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他们真要走这条路的话,Lynda.com特别是LinkedIn,有着足够的品牌影响力来让这些需要参加培训的雇员们真正的意识到这个微学位认证的价值。且,如果执行的好的话,他们将会对提升这种新型微学位认证的可信性和完整性大有帮助。而最终这又反过来会对LinkedIn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用LinkedIn的CEO Jeff Weiner的话说:“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劳动力大军中的每个成员都创建一个谋生的机会! 本作品采用“创作共用署名3.0中国大陆版许可证”, 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以下联系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techgogogo或官网www.techgogogo.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资讯
    2015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