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
    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动态 本文来自作者投稿,作者:刘石锁(原国内某大型家居事业集团(华耐家居)集团招聘经理及HRBP,现从事人力资源和心理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yudan@hrtechchina.com   本来准备休息不写东西的,眼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受一位圈内的朋友之邀,还是做到电脑前,来写这篇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为题,题目想了想就叫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吧,最近这个互联网+都比较火,不用也对不起它。   其实互联网也不是个什么新奇的东西,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是什么新生的管理方法,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把这两个拿过来说呢,其实源于两个互联网的衍生概念,或者是细小的分支,但是就是这两个因素,让互联网变得不同,也让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那么这两个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叫做大数据,一个叫做移动互联。   这两个因素到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下面就来好好看看。   首先从大数据开始说,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我们就采用百度过来的标准说法: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最早是在维克托·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就要求有大量的数据量,以往的时候我们衡量数据的单位可能是GB和TB,那么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数据量就会是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是一个以往都无法企及的容量。大数据有一个5V特点(IBM提出),分别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与大数据相对应的还有另一个概念,大家也是听过很多了,叫做云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了大数据,那么云计算也就没有意义,如果没有云计算,大数据也无法被人们所利用。   那么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部分来看一下。   第一个是大数据与人力资源规划。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对于内外部的环境分析会更加准确和容易获得。以前的时候我们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组织情况的了解因为受限于信息获得能力,所以很难准确掌握,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分析工具和报告(在内部大数据获得和云计算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去获得所有可以想要得到的信息,比如市场增长情况,外部行业人才流动意愿,人才分布状况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第三方大数据报告获得,对于我们进行未来人力资源规划非常有意义。   第二个是大数据与招聘和人员配置。 大数据情况下对于招聘工作和人员配置工作的影响第一个体现在对于人员甄选上,在大数据之前我们很难全面的去了解一个人,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获得一个人的详细信息,比如把某个候选人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掌握一个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另外是我们可以获得的候选人会更多,以外我们一般都是在“少数人中选择少数人”,即便是优中选优也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在大数据时代里面,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围无限扩大,在内部我们可以全员进行,在外部我们可以在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招聘和人员配置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往很长时间完成的工作在云计算时代可以很快的完成。   另外对于招聘的影响还在于第三方服务更加专业和有效。比如猎头服务,大数据对猎头服务来说是一大利器,使猎头服务更加准确。目前还诞生了一些专业的大数据招聘服务平台,像一些原本非大数据新建大数据的,比如北森,还有一些主要从事大数据招聘服务的,比如Ifchange(小橙子)这样的创新性服务机构。   第三个是大数据与培训管理。 大数据时代对于培训管理的影响在这几个方面,对于培训需求的获得和培训资源的获得,对于培训评估的准确性等。在以往的时候我们获得培训需求可能是通过部分调查的方式或者是部分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全员分析或者是更多有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于培训需求的确定会更加准确。在培训资源的获得上也更加容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资源信息,在课程和培训师的匹配上也会更加准确。在培训评估层面上也是这样,可以不进行普通的培训评价和反馈,而是通过对以往很难获得的能力与素质变动评估、细分业务评估等来获得。   另外对于企业培训和人才储备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需要更多的重视大数据人才的获得和培养,未来大数据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会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所以必须要重视大数据人才和大数据技术。   当然,大数据对于绩效和薪酬管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问题,我们今天不进行一一的讲述,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下面我们讲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因素,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技术其实是随着客户端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不断成熟起来的。现代移动客户端不断更新与操作人性化,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成为移动客户端的一个节点参与进来,发生互动。而无线技术更是使得整个时空都融入进来,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与,不管是哪个角落,甚至是在星球之外,只要是链接到网络,都可以成为一个分子互动。在现实生活中,移动互联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成为一种现实。那么移动互联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什么呢,我们还是通过工作内容来看一下。   第一个我们来看看招聘。 招聘是受移动互联技术影响比较大的,也是最早出现应变得一个版块。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招聘开始去中心化。以前的时候我们招聘所依赖的渠道都是有限的,即便是很多也是以主要的几个为主,比如知名的某某网站和招聘会等,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选择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趋于平均化,比如你可以使用传统的网络渠道等,你也可以使用各种社交渠道,你也可以选择论坛等,也可以使用很多创新型的,比如BOSS直聘这样的创新性的,还有一些视频求职APP等,都是我们可以有效获得候选人的渠道,招聘去中心化很明显。   再就是招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使用各种方式进行,比如你可以通过社交进行,在聊微信,玩LinkedIn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招聘工作,而且使得招聘工作更加轻松化,不必拘泥于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交工具建立自己的候选人才库,把人才库建设在日常里面,同时社交工具还提供了丰富的标签分类方式,而已对候选人进行有效标记和筛选,还可以通过社交进行记录,非常之方便。这些内容2013年的时候(我在某公司担任招聘经理的职位当时)我就在对分公司人力资源人员招聘培训的时候有详细讲过,因此,现在也已经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在招聘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上,移动互联技术也提供了很多方便,比如被玩坏了的H5技术,这一技术极大促进了信息传播和分享的概率。   第二个我们来看看培训工作。 移动互联技术可以让培训变得更加直接和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监控员工成长情况,分析和随时调整员工的培训内容。另外,移动互联技术可以让随时随地的进行视频学习和分享变成了可能,其实现在的微信微课堂形式就是移动互联技术的一大成功应用,估计很多人都在使用并从其中获得了帮助。   同时,移动互联技术让碎片化学习成为了可能,原来的培训经常要占用工作时间或者是员工的业余时间,弄得很多人都不高兴,现在我们可以把培训课程和内容打碎,越碎越好,这样一个是符合人的记忆机制,另外就是减少了时间冲突和机械化带来的困扰。   第三个是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体验。 之前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我们经常会和员工或者是其它部门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人力资源工作者自己还觉得很委屈,很多原因是源自于不方便或者是不太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体验。我们既是工作的管理者,另外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服务者,我们要服务于很多的内外部客户,别说人力资源与业务、财务等等是合作和服务的关系,我们内部的很多模块之间也是相互和服务的关系。在移动互联技术下,这些合作和服务会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比如在招聘面试的各个环节,以前一堆表格加审批等等,现在可能都搬到手机上全部就解决了,比如以前做绩效,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很多遍,现在也是搬到手机上就完成了,比如以前请个假需要自己拿着到处签字审批,还可能弄丢了什么的弄不清楚,现在可能手机上就解决了,而且还可以借助外部技术和第三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监控,这些都是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改变,而且已经成为现实。   我们也就针对移动互联技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举这么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其实内容还多得很,我也不可能通过这么几页纸几千字就全部都能讲完,都讲完的话估计一本书肯定是有了,更多的还需要大家自己去琢磨和思考,我只是给大家引个路而已。   在这种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下,对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还有什么改变作用呢,有这么几点需要思考: 1、管理层级扁平化,中层的作用在减弱,有些组织可能出现中层消失的情况。 2、多中心化,凝聚力在减弱,自媒体和全民创新成为一种现象。 3、移动办公的出现和推广成为趋势,企业组织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平台可能性会越来越高。 4、企业文化变革,要更加尊重自由和个性化,传统企业文化生命力走到终点。 5、高效率和优质的服务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 6、第三方服务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采购和使用第三方服务越来越普遍。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欢迎提出更多的意见进行交流。  
    互联网
    2015年12月31日
  • 互联网
    SAP携手乾通易才 开启云时代HR新玩法 如今,几乎所有行业都要跟互联网发生关系。“互联网+”的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会去向何处?日前, “首届HR云时代论坛”在京、沪两地火热开启,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SAP大中华区副总裁、万达商业及欧莱雅HR高管、京沪知名法律、人事专家等2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探讨云时代的人才战略,1000余家企业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   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帮助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实现卓越运营。它在全球拥有6万多名员工,遍布全球130个国家,并拥有覆盖全球上万家企业的合作伙伴网络。乾通易才是国内最早与SAP合作的人力资源领域的公司,合作了易韬云、嗖嗖等多个产品。论坛现场,SAP大中华区副总裁胡庸发表了“互联网+见证企业内部管理新玩法”的报告,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乾通易才,在HR云服务深入发展。   胡庸介绍说,“我们都喊’互联网+’,大家都在往互联网上靠,SAP自己也在做数字化转型,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云公司。SAP拥有全球最好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目标管理等。我们跟乾通易才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很多企业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公司每个员工都很忙,但是到底有多少员工有几个小时是在为你顶层的KPI绩效来服务的?并不知道。做互联网、云、电子商务等任何线上生意,最看重的是流量,流量就是企业跟员工之间的黏性,而最扎实的流量在线下。线下的流量谁拥有的最多,谁就是在可能做最好的人力资源公司。我们看到了乾通易才所拥有的线下资源,通过SAP与乾通易才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把线下+线上的价值更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除了拥有广泛的线下资源,SAP看重乾通易才的另一点是专业。乾通易才总裁陈颖介绍,“不管出什么样的产品,领导人和决策者、事业部的负责人,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要把企业的业务流程梳理清楚。你首先得非常清晰,能够将业务语言转换成技术语言;第二,你的产品并不是为了开发一个产品而开发,而是要思考是否在帮助你的客户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你的员工最想了解什么?这才是我们开发这个产品的基础。我们的技术团队都是产品型和开发型的,并不是码农。他每一步的产品设计都和我们现实中客户和企业管理要结合起来。”面对不同客户群体,乾通易才开发出不同平台提供服务。微蜂网面对的是小微客户,易韬云则是中大型客户的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嗖嗖面向所有移动和外勤岗,适合连锁、零售、快销、会议会展等行业。   陈颖把乾通易才目前的主要产品比作“两弹一星”,凡是员工有线下服务的,线上必然会有系统的应用。“一星是指我们的嗖嗖,它是移动终端人员的绩效管理平台。两弹都依赖我们的云平台,一个是对我们中大型客户的易韬云,包括招聘模块、绩效模块、社保薪资模块和法务咨询模块等。还有一个是针对小微客户完全自助的微蜂网,可以一个人来管理自己和员工,帮助管理者做社保和员工管理。”陈颖说。目前,乾通易才的云服务企业包括宝马、BBA、诺和诺德制药、航天数字传媒、蒙牛集团等。上海的世园会、北京地铁4号线、北京园博园等移动导览管理,也都由乾通易才提供系统服务。近日,乾通易才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约,合作推出“嗖嗖”公益版,全国十余万公益志愿者都使用“嗖嗖”完成慈善劝募和组织管理工作。   “乾通易才作为整个业务的主体,SAP是背后的支撑。我们之间更多是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关系。大家的理念都放在了如何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有好的想法快速碰撞后就能推进实现。乾通易才董事长李浩是个很有前瞻性和决断力的人,我们合作非常愉快。SAP可以带来更多海外的经验,乾通易才具备更多本土的资源优势,这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业务模式,甚至一个新的生意。”对于SAP和乾通易才的合作,胡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待。
    互联网
    2015年12月24日
  • 互联网
    搜客通:专注于销售人员的信息搜索和客户资源管理平台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唐博 对于从事销售行业的人来说,想要混的风生水起,行业信息和人脉资源都极其重要,缺一不可。刚刚入行的从业者,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人脉积累,难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职业道路上的磕磕绊绊难免信心受挫。今天要介绍的搜客通或许能为销售从业者带来一些帮助。 搜客通是针对销售人员提供的一款业务发现、搜索以及社交分享的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算,用户可以快速发现和推送最新商机数据, 还可以分享自己的业务信息给好友。同时,搜客通还可以帮助用户管理客户资料、提醒跟进客户信息等等。 创始人张永昌告诉记者,在创业之初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做CRM。2009年的时候第一个版本上线,在西安地区做过一些推广,但是他发现很多人对CRM并不了解。“当时很多公司对客户管理软件没有一个概念,也根本不重视。”之后张永昌做了一些客户调查,他发现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用CRM来进行公司客户资料管理的这个意识,不懂深度发掘和维护现有客户,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就是商业信息和客户资源。 传统的CRM工具复杂难用,销售人员难以上手,录入信息效率低下,这些都是其实施失败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当时很多销售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网页搜索,由于信息不准确和效率低下也带来了糟糕的体验。张永昌调整产品战略思路,“既然偏重的CRM模式短期内难以被用户接受,那就剥离出一个轻量级的模式,把客户最需要的商机搜索和信息获取功能加入进来。” 2013年,定位轻量级的移动销售管理软件搜客通上线,相比偏重量化的CRM而言,搜客通更偏数据发现和商机搜索。通过加入了海量的商业信息搜索功能,用户可以很据多条件综合定位搜索,只找自己想要的名录,精准搜索高质量客户信息。搜客通模拟各大网站的搜索条件,可以灵活组合,运用独特的自动拆分功能,突破原有的限制获取全网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纪录自己的重要客户信息,设置拜访提醒等多项销售必备工具。 除了搜索信息之外,搜客通还可以发布信息。用户选择自己的行业和所在地区,简单描述需求之后一键发布,获取想要的对接的资源,同时也可以进行悬赏。此外,由于很多时候客户接到的单子与自己的需求有差异或者其它原因而丢单或者甩单,造成资源浪费。在搜客通平台可以进行分享给朋友达到合作共赢,或者分享给其他用户获得提成收入。 在盈利方面,搜客通主要采用搜索功能收取年费的方式。目前,搜客通有16万多用户,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江浙地区,从事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用户最多。张永昌告诉记者:“整个团队现有9人,月流水5万左右,计划在明天6月份之前完场A轮融资。产品未来会向更加智能化和垂直细分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
    2015年11月17日
  • 互联网
    MICE 服务平台 “会唐网” 宣布,以 9000 万元 100%收购活动管理平台 “会鸽”   11月5日,以场地搜索切入 MICE 一站式服务的线上平台 “会唐网” 宣布,以现金加股票总计 9000 万元的金额,正式收购活动管理平台 “会鸽” 100%股份及其相关品牌。收购后,会唐将聘任会鸽 CEO 常军为会唐 CTO,会唐原 CTO 任发科改任首席架构师,同时会唐表示,原会鸽南京团队维持不变,将直接纳入会唐,成为会唐南京研发中心。 据了解,会唐想对标美国企业Cvent,旗下目前已经拥有场地搜索平台 “会唐网”、会议管理工具 “会通”、MICE 公司采购管理后台 “会邦”、场地销售后台 “会场云”、供应商管理系统 “会商云” 等一系列产品,旨在打造 MICE 行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根据会唐给到的数据,其目前已经拥有全国 152 个城市的 6 万块场地资源,而今年8月,会唐与电商巨头京东签约,京东上面的会议活动相关板块已全面接入会唐的资源。 而会鸽成立于 2010年,走的是美国Eventbrite模式,利用近场通讯技术 NFC、无源 RFID 射频技术打造移动会议管理应用,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从活动前的网站搭建、在线报名收款,活动中的电子签到、环保胸卡、数据采集,到活动后数据统计报告等全周期服务。 据悉,会唐网此番收购会鸽,旨在完善其 MICE 服务链,官方表示,会唐将从 B2B 进入 B2B2C 领域。接下来,会唐将通过 “会通” 整合会鸽及其他商旅服务,会鸽会主要用于会议管理模块,未来和会唐旗下的全部产品进行对接,并持续运营。 会鸽 CEO 常军认为,想在 MICE 行业真正实现互联网 +,资源和参会人这两大要素应是缺一不可,会鸽纳入会唐可以有效解决这两大要素的对接问题,期望能产生 1+1﹥3 的效果。而会唐 CEO 唐亮表示,会鸽在会议管理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双方的这次业务整合可以放大资源优势,希望促进会唐打造和链接 MICE 行业生态系统的愿景。未来,会邦用户及京东大客户也都可免费使用会鸽系统。 最后,会唐还透露,他们即将与滴滴出行企业版进行合作,解决会议周边服务中的交通痛点。官方表示,预计产品上线后,将分别针对 C 端参会者提供订车服务,也会向 B 端 MICE 公司提供批量订车需求。滴滴出行企业版也将纳入会唐旗下会商云平台认证服务供应商系统,为大中小型 MICE 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会务出行选择,包括但不限于专车、出租车、巴士等各类会议服务用车。   原创文章,作者:孝羽 来源:36氪 原文链接:http://36kr.com/p/5039316.html
    互联网
    2015年11月05日
  • 互联网
    薪人薪事:想要做中小企业的薪酬专员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要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而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创新来源之一。在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薪人薪事希望通过完整和前沿的技术理念,成为小微企业的效率工具,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析师,成为改变世界的洪流中坚实的一股力量!   薪人薪事(www.xinrenxinshi.com)是一个薪酬管理SaaS平台,专注于为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目前支持在线上进行员工信息管理、薪酬自动计算和发放、社保和公积金对接、人力成本分析等功能,其专为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设计。     薪人薪事主推四大特色功能: 轻便灵活的人力资源系统:无需安装实施,线上随时随地管理员工; 全自动化的工资计算工具:告别繁琐的EXCEL,每月自动计算工资; 丰富格式的各类相关报表:一键生成表格,自动对接银行等业务系统; 灵活权威的薪酬数据分析:让人力成本成为糊涂账,真正提升薪酬效能。   据薪人薪事透露,其2015年7月份产品,目前可以支持全国31个省市的企业薪酬计算,有超过300家中小企业用户在我们的平台上计薪发薪。薪人薪事还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战略合作伙伴,正在与招行系统进行对接。     薪人薪事的联合创始人及CEO常兴龙曾任『百度』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商务搜索团队创始人及总负责人,团队设计的商业产品综合为百度带来超过4亿的年收入。其他联合创始人楚亚虹、刘彤、吕恒也同样有着丰富的高层管理经验。   谈到创业时为何决定以薪酬为切入点,创始人常兴龙说: 薪酬是刚需,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不管在哪里,不管人多人少,每个企业每个月都要发薪,都要帮员工上税交社保。在企业服务领域里,这已经算是个高频行为了。 薪酬是痛点,中小企业几乎全部都是用excel来管理薪资的,繁琐复杂、耗时长、容易出错,这部分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改善的,但现在的人力软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 云端平台是解决薪酬问题的好方案,我们也是坚持从技术入手,把计算、统计、通知这种本来就是机器工具做更好更快的事情让技术去做。这样我们的产品也可以做到轻而美,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优势方面,常兴龙告诉HRTech记者以下三点: 小微企业效率工具:目前市场上所提供的人力管理系统,价格昂贵,安装部署过程繁琐,灵活性差,缺少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人力效率工具。薪人薪事,专为300人以下中小企业设计,通过轻便、灵活的云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和HR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大数据重塑行业:薪酬是企业和社会最重要的人才信息,薪人薪事未来将将以数据驱动运营,从基础工具,切入到企业征信、人事咨询 、分析报告等市场,使得薪酬数据在全行业真正流动和使用起来。   技术进步改变世界:薪人薪事秉承积极实用的技术观,我们不仅仅要将HR从低效的人力工作中解放出来,更要用前沿和完善的技术方案重塑人力资源管理和相关的社会流程,通过自动化处理、系统化对接、云端多地多时操作、大数据等技术,将本来私人化的管理经验转化成为标准化的技术方案,真正提高全社会的人才管理效率。   据悉,薪人薪事5月成立即获数百万天使投资,投资人包括zenpayroll的天使投资人,目前在接洽A轮。   另外,据HRTechChina记者了解,薪人薪事最近在做一个『陪创业者过寒冬』的活动,凡是在其网站上注册成为企业用户的,他们都会赠送一个千元活动礼包。   HRTechChina编辑部 10月16日报道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请点击http://www.hrtechchina.com/needreport可进行寻求报道。
    互联网
    2015年10月20日
  • 互联网
    从戴尔收购 EMC 到阿里云:死于云,生于云 编者按: 李玮是科技从业者,在多家网站开设专栏。同时他也是为 TC 中国长期贡献稿件的译者之一。 最近一周,“云计算”再次成为太平洋两岸科技行业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戴尔以 670 亿美元收购 EMC,还是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的云栖大会,都一再表明云计算正在颠覆科技行业的秩序。 死于云计算 戴尔在收购 EMC 之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非上市科技公司。美股研究机构 Zacks 认为,戴尔这笔收购的目的正是为了加强云计算服务和数据存储业务,从而更好地与亚马逊、苹果和谷歌/Alphabet 竞争。 实际上,戴尔和 EMC 的并购更像是抱团取暖之举。戴尔当前的产品包括 PC 和服务器,而 EMC 则是数据存储设备的领先者。过去 20 年中,它们提供的产品共同构成了企业计算的基础:计算能力+数据存储能力。如果企业需要完成计算任务,那么就不得不购买服务器,而如果想要进行大容量数据存储,那么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只有 EMC 等很少几家公司可以提供。 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企业计算的供求关系。对大规模互联网服务,例如国外的谷歌和亚马逊,以及国内的 BAT 而言,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计算效率,它们从很早就开始自主开发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乃至数据库等基础性软件,部署至属于自己的数据中心,从而不再依赖于戴尔和 EMC 等 IT 供应商。 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些互联网公司发现,自主数据中心带来的计算能力并非自身一家公司可以消化。秉承互联网的分享精神,它们开始将这样的计算能力开放给整个企业界。亚马逊是这种做法的先行者。在刚刚推出 AWS 云计算服务时,外界非常怀疑,作为一家“卖东西”的零售商,亚马逊提供计算服务是否有意义。然而过去几年的现实已彻底打消了这样的怀疑。 2015 年第一季度,亚马逊首次公开了 AWS 的业绩数据。该季度,AWS 营收同比增长 49%,至 15.6 亿美元,而运营利润达到 2.65 亿美元。作为对比,亚马逊该季度总营收的同比增长率仅为 15%,总运营利润为 2.55 亿美元。换句话说,扣除 AWS,亚马逊其他业务的运营利润为负值。在亚马逊公司内部,AWS 已被视为“明星级”业务。 微软和谷歌的情况同样如此。近几个季度,微软财报电话会议上的主角不再是 Windows 和 Office,分析师更多地关注 Azure 和 Office 365 的表现。今年第一季度,微软“商业云”业务营收达到 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而今年 6 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将云计算定义为公司未来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大支柱为移动业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突然发现,没有必要再去购买戴尔和 EMC 等公司的设备,自行招聘 IT 专家,搭建内部的计算基础设施。它们只要花不多的钱,就可以从亚马逊、谷歌和微软那里买到计算资源,满足企业内部需求。而凭借按需的定价模式,如果计算量增加,那么只需多付些钱就能方便地扩容,反之亦然。 企业客户的离去正在令戴尔和 EMC 等公司的业绩承压。今年第二季度,EMC 总收入为 60 亿美元,同比仅增长 2%。与亚马逊和微软云计算业务的三位数同比增幅对比,这样的增幅相形见绌。 对于戴尔收购 EMC 的交易,国外主流媒体纷纷看衰。EMC 业务增长前景扑朔迷离,而戴尔付出的 670 亿美元是否物有所值备受质疑。由于深陷“创新者困境”,即核心业务有着抑制内部创新的冲动,《连线》杂志更是将戴尔、EMC、思科、甲骨文等公司合称为“被云计算搞死”的公司。 生于云计算 在削弱企业 IT 巨头生存基础的同时,云计算正在营造更繁荣的创业生态系统。 外界最直观的印象在于,云计算大幅降低了创业者获取计算基础设施的成本。马云在本周的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甚至指出,在云计算的推动下,计算能力未来将会向水电气一样,成为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看看阿里云的定价。以最基本的云服务器为例,单核 CPU+1GB 内存云服务器每月价格仅为 45 元人民币,而在以往情况下,如果希望获得企业级性能的工作站和服务器,那么付出的价格至少为上万元人民币。许多创业者在起步之初有可能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而创业最初阶段的持续时间可能仅为 6 个月。从上万元到几百元,云计算大大降低了创业者尝试及试错的成本。 围绕云服务器,云计算产品还包括存储服务、数据库、CDN 和云计算安全等等。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对计算服务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得到一站式的响应。因此,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创业公司正越来越多。在美国,Netflix、Airbnb 和 Product Hunt 是 AWS 的重度用户。而在国内,建立在阿里云之上的远程医疗、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已纷纷亮相。 对个人开发者来说,云计算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在许多大型科技公司,IBM ClearCase 是代码管理的常见工具。这一工具帮助客户方便地实现多程序员合作开发,控制软件版本的发布。然而,IBM 的这一软件价格并不便宜,而客户还需要在本地搭建服务器。个人开发者通常不太可能拥有这样的工具。 基于云计算的 GitHub 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这类需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用户,都可以在 GitHub 创建自己的软件项目,完成代码托管,实现多人合作开发。阿里云也正在与 CSDN 合作打造“国内版本”的 GitHub。 市场研究公司 Gartner 高管赵光指出,企业 IT 正在“软化”,而核心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无论是亚马逊 AWS 还是阿里云,通过“看不见的手”,这些云计算平台正在远程重塑中小企业的 IT 基础设施,对全球企业的竞争和合作格局产生冲击。看看《连线》所说的“被云计算搞死”的公司们,新兴企业的“弯道超车”现在已成为可能。        
    互联网
    2015年10月15日
  • 互联网
    回归本源,领军前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管理(上) 作者:张月强(备注:本文为作者在某央企领军人才培训上的讲座摘录)授权HRTechChina发表。因此文比较长,故分为上下两部分。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2015年,最流行的词汇当属于“互联网+”和“新常态”,尤其是互联网+,随着总理的工作报告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互联网+”鼓励不少创业实体的公司注册。前些天有广为转发的两张图片,第一个是微信朋友圈流传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在七夕前夕为每个员工发放的礼物为杜蕾斯的安全套,鼓励员工尽情释放激情;第二个是韩国一个17岁的孩子每天在网上直播吃完饭的过程给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有种陪着自己孩子和家人吃饭的感觉,每天能够收入1000英镑。   我们进一步思考,哪个行业暂时还没有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改变?   有人说学校。学校也开始“慕课”,小学和幼儿园也尝试利用互联网直播孩子的动态或者布置作业了呀?   有人说政府。政府也在通过网上办公,比如社保网上缴交、证件网上预约等形式适应互联网的变化了呀?   确实,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不被互联网影响的行业了,购物、打车、缴费等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过去时有发生的因为没有及时买电而导致停电现在已经不用担心了,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等互联网的方式随时买电。当然我有个朋友遇到过手机停机、无线网络不通、银行下班等极端情况。   不少人经常去机场,机场的职能就是起降飞机,那么我想问,互联网+机场会是什么?有人回答说是跟踪登机口,有人说是“非常准”能够关注航班动态,这些都是航空信息的,有一部分跟机场有关。我昨天从机场回来,看到海航联合停车场使用旅客的里程兑换免费停车票,我们知道很多人并不是长年累月出差,对他来说累计的那点儿航空里程因为达不到兑换的标准而基本上毫无用处,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时兑换停车票,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创意。当然我们暂时无法预知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对机场的改变是什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反过来说,互联网能够给机场带来改变,能够改变机场作为飞机起降的职能吗?显然不能,因此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回归本源,即互联网帮助我们回归本职工作的本源,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成为领军人才,我们需要帮助企业和员工成长,领军前行,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强化我们的人才培养。   第一部分,何谓互联网+?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互联网+? 类似于这种图片,大家应该不陌生。正如很多的“段子”说的,互联网确实改变了很多,哪怕是偏远的农村,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同时很多行业规则甚至被互联网改写了,比如出租车行业。大家知道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不爱开空调,即便是大桑拿天都有司机不开空调的,乘客的感受之痛苦可想而知,滴滴和快的的风行,最直接的变化是这些人至少学会开空调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服务一旦跟不上,可能就会面临着失去赚钱的机会。   其实互联网+并不新鲜,虽然它来自于中国,我们知道是老外把互联网+翻译成Internet  plus而不是中国人把Internet plus翻译成互联网+。传统集市+互联网就成为了淘宝,传统的银行+互联网就成了支付宝、余额宝等。我相信在以前有不少人跟我一样懒的去理财,因为需要在银行排大长队,还需要最低金额限制,时间限制等。但是有了互联网,有了余额宝,形势不一样了,工资一旦到帐,分分钟可以直接转存到余额宝,而且收益还比银行高,甚至比一些理财产品还要好。之前为了省去银行排队而办理的U盾/网银等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   这种变革从未停止,比如在2011年的时候美国新婚夫妇中超过1/8是通过网络认识的,比如诺基亚迅速的消亡。拿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看,一方面是全球Uber的司机已经突破了100万,之前我们一直听到声音说未来自由职业者将大批涌现而毫无感觉,我们知道Uber司机就是典型的自由职业者。同时另一个方面传统的制造企业联想集团宣布裁员5%。   提起互联网,小米手机是常被大家拿来分析的案例,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没有自己的研发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专利,仅仅凭互联网营销、粉丝参与等,却能够迅速的成长,以至于短短四年估值超过400亿,有望成为最快成长的世界500强。我们不评价小米手机本身的质量和服务,单论其成长路径,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互动(小米经常组织工程师与粉丝互动,让工程师真切感受到用户的喜好,而不是冷冰冰的群体数字而已)、话题营销等随处可见。反观传统企业海尔、海信、TCL等的手机呢?市面上很难看到。或者最掌握高技术的摩托罗拉更是被Google收购然后被甩卖给联想的下场。   那么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最官方的解释。国家发改委在报告中提到,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强调互联网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到优化和集成作用,建议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与经济领域中。注意,官方的解释一方面强调了高度(经济形态),一方面也很尖锐的之处,互联网只是优化和集成,而不是根本的生产要素。   为什么说只是优化和集成呢?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帮助大家更好的沟通,更好的信息互动,更好的紧密连接,正是这种连接,帮助我们实现了信息的对称,加速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仍然拿出租车举例,之前我们需要碰运气打车,也许有辆空车就在我们不远处,但是因为方向不一致,导致它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有了互联网的滴滴打车,突破了信息的不对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资源自然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我经常讲一个观点,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喜欢两只手操作,所以老外喜欢用电脑。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喜欢低头一个手操作,所以更习惯于用手机。当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足以支撑人手一台电脑,但是哪怕是山寨手机,我们都可以看到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当然手机和社交在中国还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因素,大家缺乏渲泄的出口,比如过郭美美事件,如果没有手机和微博,发酵程度应该不会这么大(笑)。   当你手机没有在身边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没着没落的?这种状态保证了信息的实时获取,同时,社交信息的爆炸性,更加剧了我们的大数据化。大家有没有留意,当你在淘宝上浏览网页闲逛后再去看微博,是不是右下角会显示你刚才浏览的商品的一些信息?这就是数据化的直接体现。比如《大数据云图》里面有个故事,假设你一个人在昨天的七夕夜去看电影,可能订票的时候会有系统提示你,坐在你隔壁的那个姑娘也是单身,而且过去六个月一直一个人看电影,并且年龄跟你也相仿,有没有兴趣获取她的电话号码?   想想也挺可怕的,我们在数据面前一丝不挂。   所以,因为移动手机的实时信息获取和社交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在不断搜集信息,互联网+的实质是高度的智能化加实时的数据化。   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应用开来,跟网络、手机终端、大数据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普及有紧密的关系。大家回想一下,十年前我们乘飞机出差需要提前近三个小时赶往机场,拿着三联的机票办理值机手续,而现在根本不需要如此了,航空公司将应用开放出来,我们在手机上即可办理,而且还能选择座位。假设没有网络的普及,或者还是拨号上网的方式,航空公司即便开放了他们的应用端口,我们也无从办理。   同时上面提到的大数据,以前我们要靠运气决定哪条行车路线可能不堵车,而现在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的导航即可查询到堵车情况,甚至可以预测出来未来一段时间的堵车情况,这都是大数据的力量。   在这种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再加上大数据的应用,我们每个人的交往紧密和快速程度都在发生变化,社会化分工也会发生大的变化。在座各位听说过“猪八戒网”吗?这是一家做众包的平台,过去我们想开个公司设计一个Logo,需要托朋友或者找设计公司,现在呢,不需要了,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需求描述清楚后标价在猪八戒网上,在投稿的设计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付钱。   这个例子说明了,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对称基础上的社会化协同,而且是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   回过头分析,我们发现,互联网改变的是运作模式,互联网+并未改变商业的本质。包括微信买电在内的所有的互联网应用,本质仍然是商业的本质,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改变了国网公司的服务功能,也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改变了出租车的运送乘客职能,因此,互联网+只是倒逼商业回归本源,比如国网无需中间环节即可面对客户,并且更好的服务客户。所以我这里引用了王石的观点概括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商业本身不会淘汰,被淘汰的只是不会使用工具的人”。比如出租车,路边招手打车已经不太容易打到车了,因为都滴滴去了。   因此,总结发现,我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在完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大家信息的共享和实时同步,让商业回归本质,更加聚焦在业务目标本身而不是其他细枝末节,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目标达成。连接+目标+效率成为互联网+的精髓。   那么,我想请各位花五分钟时间思考下,结合上面的一些案例以及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对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有哪些影响?无论是我们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我们身边相关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你们觉得那些有变化?   刚才有人说,人力资源管理会有变化,比如培训要在网上/在线做了。   有人说,企业管理相对开放一些了,过去我们都很封闭的在企业内网,现在有机会突破内网到互联网办公了。   这也是一个大的企业管理的变化,我见过有不少企业的邮箱系统仍然停留在内部办公环境,而无法与外界互联互通。   我们回想十年前,IT部门为了防止大家上QQ和开心网,会采用封端口等方式。现在还有现实意义吗?已经不具备了,因为员工根本不需要使用公司的网络上这些,完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还相对保密不被公司监控到。因此过去的IT策略肯定会失去其意义。   对,刚才有人提到了大家都在网上买电了,工行的营业厅可以减少不少拥堵了,国网公司的各地营业网点也可以压缩或者取消了。下面我们看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组织机构的变革。   第二部分,互联网+与组织变革 推荐大家阅读凯文凯利的《失控》这本书,凯文凯利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预言家。他认为“未来的企业组织会更类似于一种混沌的生态系统”。混沌不等于混乱,混沌是弹性组合、扁平化运作的体现,生态系统现实未来的组织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而不是孤立的或者僵化的存在。   当然中央电视台在讲述《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也强调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扁平化和自组织特性,这种解构和重构创造了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   我们知道在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明确提出,组织是一切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础,组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体现和承载体,组织的任何变革都会带来管理模式的变革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因此,跟蒸汽机和电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时代商业运作模式不同,在互联网+时代,组织的变革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更加协作性和更加的目标导向性。   在运作逻辑方面,传统的工业时代以“线性控制”为核心,所有的企业行为都是以企业为中心,比如《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前的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企业内部层层的管理级别进行协调处理,每个人每件事儿都需要层层上报到某一个共同的环节才能很好的解决;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协同将是主流,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就是我的标题概括的,回归本源,什么是本源?我们的客户是本源,我们的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本源,因此企业内部协作的社区化,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紧密协同和互动;比如刚才提到的出租车行业,之前没有互联网应用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根本不愿意乘客刷卡,因为很难取现,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出租车公司和银行的企业间协作是割裂的,而如今有了滴滴和快的,他们愿意乘客微信支付或者扫码支付,因为解决了取现难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红包或者防止假币等好处。   在世界图景方面,工业时代的世界图景是机械化的,正如泰勒的管理科学理论描述的,简单机械标准化运作,像钟表、流水式的工业思维,一切以理性化原则进行人为构造,比如我们的上班作息制度,规定每天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下班,无论员工效率如何,必须严格遵守。只强调流程化的准确性,甚至是官僚化,而不是关注目标的正确性或者流程的简洁性。而互联网+时代,世界图景是生态化的,就像国外很多企业的业务仅仅是某一个点,强调的是在生态方面与其他企业协同,共同成长,因此复杂的生态系统观、自组织、多元化等普遍存在。讲到这里,我拿信仰宗教的举例,大家有没有觉得周围信基督的也好,信佛教的也好,他们喜欢说服我们去信教?这是单一化社会的后遗症,大家还没有适应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西方的多元化社会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多元化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并不强调统一的上班时间,而相反更加聚焦目标的运行员工弹性工作。   在基础法则方面,传统工业思维强调的是标准化,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被普遍的标准化思维渗透,大家的脑袋被削平的一样,而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像我刚才看到各位桌子上的黄河大合唱的曲谱,如果是90后或者互联网一代,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他们愿意用另外一种方式演绎出来。   刚才提到的工作时间,就是时间法则的体现,Uber的自由职业更是这种体现,无拘无束,不受人指挥,或者想干就干,不想干哪怕工资不要也会选择离开,这些90后的特征也许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   在空间法则方面,互联网+对我们的最大改变在于从集中化到去中心化的改变。这个在很多场合都有提到,我后面的案例会详细阐述。   因为时间法则和空间法则的变化,分工法则和协作法则自然会发生变化。举个例子,80/90年代,几乎家家都有台缝纫机,现在呢?很难再见到类似的东西了,为什么?分工协作越来越多,工作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已经从过去的集中化、全面化的企业经营转变为个体化、多角色参与、分散式的经营管理。大家依赖一个共同的平台完成各自的事情,最后协作成为一个共同的目标。   因此在发展法则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追求大而全逐步分解为一个个的柔性、微小的个体细胞,不断的裂变为相对独立灵活的经营单元,这跟阿米巴模式异曲同工。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组织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讲求的是小而美,等级分明、大而全的思维必然逐渐被替代和颠覆。   下面我用两个例子来分享传统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的管理。   第一个例子是海尔的“人单合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人单合一”全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为员工,“单”即是市场目标,这里的单并不仅是狭义的订单,而是广义的用户需求。“人单合一”即让员工与用户融为一体。而“双赢”则体现为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用互联网+的思维看,人单合一强调了“用户中心”和“目标”两个特点。员工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主体,由此形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一个新格局。即由原来员工听企业的,现在变成员工听用户的、企业听员工的为用户创新的方案。人单合一双赢的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也就是说,员工有权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决策,员工有权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自己决定收入。很明显啊,以人为核心啦,既以员工为核心也以消费者为核心。   换个角度,我对“人单合一”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划分过于细致,并没有有效遵守事务完整性的原则,把事务进行了过度的分解。这种过度分解有时并不是“化繁为简”,甚至有可能是“化简为繁”,因为事务被过分的细化,细化后有些工作已经变得碎片化,为有效推进后续工作,可能还需要把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这无疑是增加了工作量、理解的需求,也会增加成本。海尔的“人单合一”的利益和诉求点在于刺激个人,虽然个人仍要与其他人合作,但这种合作确是在分散目标下的合作,而阿米巴强调在集体目标下的合作,个人利益往往要服从于小集体的利益,而小集体的利益要服从更大集体的利益。但“人单合一”首先要服从的是个人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向组织利益延伸的困难。   第二个例子是安邦保险集团的“互联网式治理”。提起金融公司,大家第一反应是互联网金融,我跟安邦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大概四五个月的时候,我们发现安邦理解的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治理的大社区概念,比如他们建设了邦邦社区,试图将保险用户,比如你买了车险,那就是安邦的用户,和安邦的员工,以及安邦的保险经纪员也就是卖保险的串联起来,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协作,客户也可以提出产品的问题,甚至设计产品或者成为销售人员去销售产品。而在安邦内部,则用“细胞”体的模式去运作,采用互联网的思维,每个事业部提供三个月的预算,你可以自由灵活的布局人员和市场投入,三个月后能够自负盈亏则继续存活发展,否则将自动解散。这种利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思维走下去,让每一个团队更加功利的面对市场竞争,更加狼性的适应互联网文化。在哈佛招聘会商,安邦的老板提出过以下一些观点,他把互联网当做一种文化层面来理解和培育。安邦不是做简单的互联网企业,而是把互联网这种结构导入整个企业的组织,给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机会。公司的汇报是互联网结构的汇报,发出的信息可同步让事业部里的所有人知道,同步发送给最高领导,也就是说“普通员工能直接E-mail给我,但我只保留否决权”。这种结构可以众筹智慧,把所有人的智慧集中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上;而且安邦给了一个机制,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公司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你的名字就留在公司的记账本上,年底奖金有你的份!   但是客观说,目前的尝试还是看到了混乱的一面,威力暂时仍然没有出现。   回到我们的话题,我的建议是,在互联网+的大潮下,组织变革不可避免,有几个建议: 1、建立起快速反应、行之有效的扁平化架构:有人可能会说不行,国网公司改不了。没错,我相信有些改动是可以的,比如刚才反复提到的基层营业网点,比如刚才有位提到的规划、设计、运营等流程;   2、进行科学有效、快速决策的数据化流程管理:在生产环节包括刚才提到的二维码/RFID的应用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站点运营情况,包括后面我会分享到的人才管理的大数据应用等。   3、推动以终为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刚才分析的海尔也好安邦也好,都是强调绩效目标,这个我们需要多分析,不一定非量化的指标就不能做为目标或者无法考核的,一样可以细化为具体的执行目标进行评估和监督的。   4、树立自我实现、快乐成长的互联网公司文化,这个很多公司都已经在尝试了,包括我刚才提到的七夕节日发安全套作为礼物等。      
    互联网
    2015年10月08日
  • 互联网
    有鱼:专注于中高端互联网人才的移动端招聘工具 HRTechChina记者了解到,2015年7月,“有鱼app”在各大应用市场同步上线,获得小米应用市场首页推荐。有鱼,服务于中高端互联网人才的移动端招聘工具,更强调选择有梦想、更适合生活的工作。已经和腾讯、大众点评、唯品会等沪上100多家最具实力的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服务于上千位互联网中高端人才。   据HRTechChina了解,“有鱼app”具有以下特色功能:与技术leader直接对话、独家的互联网公司实地拍摄照片、根据地址推荐距离最近的职位、以及未来会上线的:通过大数据匹配用户能力和职位,呈现招聘和应聘双方问答等功能,都使得“有鱼app”有望成为最人性化的招聘应用。    
    互联网
    2015年09月24日
  • 互联网
    折戟日本之后,印度互联网还有BAT的一席之地吗? 摘要: BAT三巨头在东南亚、南美等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印度或将成为另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际化试验场。 5月份莫迪总理的访华掀起了一股印度热,中国科技军团们纷纷拔寨前行。在手机厂商们秀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富士康拟斥资50亿美元在印度兴建工厂,而一直不壹而三的寻求国际化的BAT,仿佛把目光瞄向了印度市场。 早在今年一月份,《华尔街日报》便报道称阿里巴巴将向印度版“淘宝”Paytm投资约5.75亿美元。随后印度《经济时报》两次发文,证实了阿里巴巴、富士康、软银联合向印度电商巨头Snapdeal投资了5亿美元的消息。与此同时,也传出了阿里7亿美元入股印度第二大手持设备制造商Micromax的消息,后者被媒体称之为“印度小米”。 相比于阿里,百度之前在印度市场几乎是空白的,李明远赴印度参加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消息,引起了业界对百度进军印度的猜测。不过自2013年成立国际事业部后,百度先后在泰国、巴西、埃及、印尼等成立了分公司及办事处,进入印度市场也在预料之中。 腾讯可谓是BAT中最早觊觎印度市场的,2013年5月14号微信正式亮相印度,并邀请宝莱坞明星 Parineeti Chopra 和 Varun Dhawan为其代言,或许是本土化运营的功劳,微信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7%,远超相同背景的Line和Snapchat。不过微信探路之后,腾讯的其他业务并未跟进。 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的前赴后继,让国际化步履维艰的互联网巨头们看到了曙光。印度的人口红利和手机换代潮为手机厂商们提供了一片沃土,同时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的崛起也佐证了手机产业的巨大市场。但印度这个香饽饽适合BAT等互联网公司吗?我们从下面几个因素来稍作分析。 以日本为鉴,印度市场是否会重演悲剧 日本和印度是中国的两个邻邦,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有不小的差距,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存在一定的仇华心理,只不过日本表现在政治上,印度却隐藏于民间。其次,印度和日本本土缺少互联网巨头,谷歌、Facebook、雅虎、亚马逊等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再次,两个国家都未曾形成自己的互联网文化。基于此,我们先来看看BAT在日本市场不令人满意的表现。 百度从2006年便启动了日本项目,2008年百度日本版正式上线,紧接着百度搜索、输入法、贴吧等先后在日本市场落地。这场以雅虎、谷歌为竞争对象的出海行动,最终在2015年4月铩羽而归。 有着软银背景的阿里巴巴,在日本市场也并没有那么顺利。2002年,阿里巴巴在国际站基础上推出日文B2B平台,并在2008年5月,和软银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阿里巴巴株式会社,正式全面进军日本。2013年底,阿里巴巴以业务调整和资源整合为由,关闭了阿里巴巴日本站,日本业务再次整合进阿里巴巴国际站。此后,淘宝以跨境电商之名再次全面进入日本,但硕果仍未出现。 腾讯是三巨头们最晚打日本主意的,也是最理智巧妙的。2012年,腾讯和日本运营商KDDI联合推出了日文版手机QQ软件,服务对象主要为日本华人。在此之后,腾讯投资了Aiming和20577,曲线进军日本游戏市场。但整体来看,腾讯在日本市场仍旧是无足轻重的。 BAT在印度市场的失败除了竞争对手的强大,和政治因素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进入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成败。以百度为例,百度输入法在早期开拓市场上有很大的帮助,2013年日本政府对百度输入法的封杀令直接成为百度在日本市场节节败退的元凶。 与日本相比,印度市场要更加复杂多变,首先在文化差异上比日本更甚,政治稳定性也远不如日本。当然,印度政府和“改革开放”和巨大丞待开发的人口红利,BAT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这块蛋糕,阿里选择了投资的方式曲线进军印度,百度和腾讯的战略尚不明确,但愿三者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避免重蹈日本市场的覆辙。 印度互联网有BAT的一席之地吗?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印度出不了BAT这样的巨头公司,但多从宏观角度和印度的经济状况来阐述,在此笔者想和大家聊一聊印度互联网还有没有BAT的一席之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印度的互联网现状。去年在印度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让印度的互联网发展现状被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甚至有人将之比作为5年前的中国。从去年9月份的数据来看,印度有 2 亿 4 千 3 百万的互联网用户,占全国人口的 19%;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为 1 亿 8 千 5 百万,渗透率仅仅为 15%。也就是说印度互联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切与BAT何干? 谷歌拥有的印度搜索市场份额高达97%,Facebook在印度的用户数量超过1.16亿,就连Facebook Messenger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53%以上。而印度的电商行业,除了亚马逊,本土的Flipkart、Snapdeal等平台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不管是BAT中的哪一家都很难在印度市场长驱直入,而且硬碰硬的去挑战原有巨头很有可能败北。这便给BAT留下了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进入印度市场,二是选择什么业务主攻印度。 对于第一点,笔者认为BAT不妨向谷歌学习。谷歌进入印度时先是把自由的工作环境复制到了印度,并鼓励些助推美国网络盛世的印度人才回流。然后为谷歌员工制造光环效应,不仅仅提高员工的收入,同时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毕竟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收入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总的来说还是本土化运营,本土的团队、本土的环境,还要贴合本土文化。 国内科技巨头在出海时也深谙本土化运营的道理,可从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在印度的举动来看,虽然宣传要在印度建立体验店甚至是生产工厂,可终究只是在销售产品罢了。再结合BAT在日本市场的失败经验来看,文化融合比文化入侵更重要,其实微软在中国的布局也是一个不错的案例。 而靠什么业务进入印度,阿里目前主要依靠投资,腾讯则押准了微信。可从手机厂商的疯狂程度来看,BAT一旦决定进入印度,战略布局绝非仅此而已。不过,互联网业务的入侵和手机行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内手机厂商在印度主要靠价格取胜,所谓的品牌认同和品牌文化不过是泛泛而谈。简单来看,留给BAT的有两个选择,一则和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展开竞争,借机蚕食印度市场。一则把国内的O2O、互联网金融等复制到印度,却要面临着开拓市场、培养用户习惯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印度的互联网普及并不乐观。 印度本土不缺少优秀的互联网人才,BAT以创业者的心态进入印度,培育出一支本土化的团队,进而孵化适合本土需求的应用和服务,或许也是一种思路。抑或是学习雅虎日本的模式,造一个BAT的印度复刻版。 不管怎样,相比于欧美等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印度对于BAT而言依然充满了可能性。BAT三巨头在东南亚、南美等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印度或将成为另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际化试验场。   作者:Alter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34509.html
    互联网
    2015年09月08日
  • 互联网
    知果果:草根团队的逆袭之路,传统行业如何对接互联网+ 【猎云网北京】8月13日(文/Emily) 猎云网投融资对接平台挂牌项目在线知识产权法律电商知果果一路走来似乎都非常的顺利。2013年底开始筹备,2014年5月份正式上线网站,随即7月份获得联想之星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12月份获得经纬中国、联想之星370万美元A轮融资,15年获得接见级表扬,在互联网圈里名声大噪。 然而在这一切背后,知果果创始人刘思思也经历了从传统行业从业者到成功互联网企业领导者的身份转变。在8月9日举办的猎云网创业公开课上,她坦诚地分享了与互联网圈不断融合的经历,向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非常接地气的创业干货总结。   创业不易,互联网基因不好加 猎云网是首家报道知果果的媒体,刘思思在现场感慨说当时猎云的报道给了他们非常大的信心。13年刘思思离开传统行业,当时她已敏锐的感觉到传统的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肯定会进行变革。凭借一股勇气出走,目标明确:传统行业弊病明显,行业信息不透明。但是互联网+怎样颠覆行业,她一头雾水。不懂互联网,她跑遍创业大街,喝咖啡沾染互联网创业气息。为节省成本租民居打地铺,吃遍了苦头。但最终探索出了自身的商业模式:做法律行业里的小米,拥有自己的专家顾问,由平台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 传统行业对接互联网困难在没有行业资源优势。刘思思坦言,在知果果创立初期招不到技术,外包技术处理速度跟不上,后来招聘到技术却不在北京,第一次改版发布各个接口和数据都没有打通。寻找场地的时候被无数个创业园区拒绝过,最后不得不选择民居进行蜗居。刘思思说:“就一点一点摸索吧,只要觉得事情是对的,就可以一直往前走。”   什么样是好的创业项目 创业不是跟风,而是必须要有行业更优的解决方案。刘思思表达了她对创业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解。 天时是市场环境。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懂得抓住机遇并利用时机的创业者才更容易获得成功。知识产权领域信息不透明,可以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对接信息,对知果果来说这就是机遇。 地利是创业者可以将已有资源设置合理并发挥到极致,知果果创立微信栏目《思聊》,针对知名公司的商标隐患进行分析,迅速打开市场并且把这些公司也培养成了用户。 人和是能够组建起自己配合良好的团队。创业团队本身的凝聚力和爆发力是惊人的,创业者必须要给予重视。知果果的团队在初期选择免费模式,这就对服务要求非常高。知果果上线五个月之后完成了4000多笔商标的注册,专注做这块工作的却只有4位员工,相对于传统行业效率已提升10倍。   什么样的团队能助力创业梦想 任何的成功都是属于团队的,但团队的创建和团队的管理有时候甚至能够决定项目的生死。刘思思认为创建团队的重点在价值观和创始人。 价值观是指团队对未来行业的判断上以及做事的理念必须是一致的。其次创始人必须清楚的明白项目的未来发展之路。刘思思表示干成一件事情不在于自己多强,而在于团队的执行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业潜力,但是创始人对于现象和未来的判断非常明确能够给与团队安全感。知果果有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总共不到20人,超过3成是90后,思维非常活跃,敢想、敢说、敢做。现在业务量上来了,大家都很忙,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去开会,一般的会议,尤其是头脑风暴都是随时、随机的。刘思思笑着说:创始人的重要能力就是能让员工开心的加班。” 在公司的业务不断增长之际就涉及到团队的扩大以及管理。刘思思分享了知果果塑造团队的办法。在招人的时候就要明确创业公司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的发展是捆绑在一起的。其次创业公司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快速成长之后团队不变形,同时随着公司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去证明和实现最初许诺给员工的利益。     融资需要知道的事 钱的问题是每一个创业企业以及创始人最关心的事情。但对于知果果而言似乎并没有那么着急。刘思思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自投了一些钱,并且做好了各个阶段的规划,这样子面对投资的时候就不会盲目而急切。 知果果拿到投资也很偶然,刘思思报名联想之星CEO特训班,需要提交创业计划书,随后与联想之星投资人见了3面,一个月内,知果果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在天使阶段,资本更加倾向于投资人。刘思思给大家支了个招:在这个阶段要对投资人展示自己对行业透彻的理解以及领导能力,表现出舍我其谁的信心。 对接资本的过程中,创意被剽窃导致项目死掉这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刘思思认为一个创业项目如果轻易被剽窃,那么在面对行业竞争的时候也会困难重重,虽然不排除一些资源雄厚的企业真的这样做导致创业企业无法生存,但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更在于高效的执行力和深刻的行业理解。 知果果获得经纬中国和联想之星联合投资。在发给额规范选择资本时考虑了两个问题:除了钱投资人还能给项目带来什么?精品的风险投资人可以对企业有一个良好的信任背书,更能够帮助团队嫁接品牌资源以及获得战略上匡扶。第二是投资人的心态是否足够开放?开放的投资人能保证团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被指手画脚。 目前知果果的商标注册量已超过一万件,成为行业最大的商标注册平台,团队人数从4个人到200人左右的规模。刘思思坦言,现在依然感觉创业的每一刻都很艰难,但是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互联网
    201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