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unchbase
    【秋风起】风险投资热潮过后,HRTech融资跌至三年低点--Crunchbase 正如人们的工作方式不断演变,投资者看待管理劳动力的技术在过去一年也发生了变化。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2021年为人力资源领域提供工具和平台的众多初创公司的风险投资爆炸式增长,全球范围内锁定了超过105亿美元的800多笔交易。 去年,这样的初创公司也同样幸运,即使风险市场降温,也有130亿美元的近700笔交易。 然而,过去四个季度,人力资源领域的风险投资被召回办公室(可以这么说),筹集的资金不到33亿美元,交易流量也减缓。 事实上,最近的第二季度是该部门三年来风险投资最缓慢的季度,使人力资源科技初创公司的筹资速度降至当前年度约33亿美元。 没有大笔资金 此外,该领域的大型增长轮次几乎消失,只有两笔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 甚至今年的数字也略有夸大,这要归功于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Rippling在三月份的大规模融资,当时Parker Conrad创立的公司陷入了其主要银行合作伙伴SVB的崩溃。该公司迅速筹集了5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达到112.5亿美元,由现有投资者Neil Mehta的Greenoaks提供。 今年的其他大笔融资包括比利时的Odoo,该公司通过开源开发模型构建了一套集成的业务应用程序,于6月份从General Atlantic筹集了约1.64亿美元。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MentorcliQ,一家帮助提高和保留员工的员工指导软件平台,于三月份由PSG领投筹集了8000万美元的风险轮。 M13风险公司的合伙人Anna Barber表示:“这真的不让我感到惊讶。” “轮次较小,筹集资金的时间也较长。然而,我认为现在人力资源科技有一些特殊的东西。” 创新和人工智能 Barber表示,与HRTech有关的一些具体问题包括该部门在大流行病袭击后远程工作工具成为焦点后所进行的大量创新。她说:“我认为当时有如此多的创新,现在的投资较少。” Crunchbase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风险投资增加了三倍多。资金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也与当下科技领域的主要新闻抢眼者有关——人工智能。 Barber说,涉及商业和工作工具的大部分人工智能都回避了人力资源,更倾向于帮助写作和创造的生产力工具。 随着投资者更精明地使用他们的资金并限制他们的B2B交易,他们可能会更专注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 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中的作用 这并不是说人力资源部门没有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招聘流程,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解释该领域的新政策和法律,以及起草回应。Barber还指向了一家投资组合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莫尼卡的AllVoices,该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部门与案例管理有效解决工作场所问题。 今年该领域最大的一轮融资之一的另一个例子是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的Simpplr,该初创公司在5月份筹集了7000万美元。该初创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增强的平台,试图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虽然人工智能似乎尚未对人力资源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但它的时候可能还未到。 下一步是什么? Barber说,除了所有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事物外,还有一些不错的的地方,例如员工福利育儿平台(M13投资了总部位于洛杉矶的WeeCare)引起了一些兴趣,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公司承担它们并且政府资金变得可用时。然而,资金和像M&A这样的其他交易仍然缓慢。 Barber说:“我认为目前价格与买卖之间存在脱节,”巴伯说。“倍数最终会下降。......我认为你会看到二级市场回暖。这决定了价格。 来源:crunchbase
    Crunchbase
    2023年08月11日
  • Crunchbase
    【美国】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 获 3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 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近日获得 3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Omers Ventures 领投,Mayfield、Cowboy Ventures、Verizon 等参投。据悉,该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机器学习。 Crunchbase 成立于 2007 年,是一家覆盖初创公司及投资机构生态的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最初由 TechCrunch 持有,由于 TechCrunch 在 2010 年被 AOL(美国在线)收购,后者又于 2015 年被 Verizon 收购,同年「Crunchbase」获得了来自 Emergence Capital 的 650 万美元投资,于是「Crunchbase」从美国在线分离。之后,「Crunchbase」于 2015 年 11 月获得 200 万美元融资,在 2017 年 4 月完成 18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Crunchbase 主要提供的产品包括 Cruchbase Pro 和 Crunchbase Enterprise。前者 Cruchbase Pro 的基本角色是投融资平台,帮助 B 端用户寻找投资机构或投资对象。除此以外还提供收费服务:29 美元/月专业版可免除广告,启用提醒和分析等功能;99 美元/月企业版针对 5 人以上团队,包含监控行业趋势、跟踪竞争对手业务等专业版功能。 后者 Crunchbase Enterprise 更像是 Pro 的升级版本,针对销售团队和市场研究人员,提供企业分类化查询、搜索和分析,支持 API 和 CSV 导出。 Crunchbase 网站 首席执行官 Jager McConnell 表示,「Crunchbase」将在未来为用户创造个性化体验。机器学习依赖大量数据来发挥效用,而「Crunchbase」能够借助已有的数据平台,结合机器学习来帮助用户找到最佳的新机会。除此以外,「Crunchbase」还将利用该笔资金更新网站页面、简化搜索、发布 API 新版本和扩展数据。 目前「Crunchbase」的员工人数达 120 名,为上一轮融资的三倍,其营收运转率翻了十倍,流量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据官网数据,公司每年会对数据集进行 39 亿次更新,现拥有 4000 多个数据合作伙伴和联合交易,在一年内拥有超 5500 万的用户访问「Crunchbase」的数据。公司目前服务的客户包括三星、Shell、本田等。 在国内的企业服务赛道上,类似 「Crunchbase」的公司也不少,如 it 桔子、鲸准、烯牛数据等。 以数据服务商鲸准为例,该公司成立于 2016 年 7 月,针对创业者、投资人、投资机构等一级市场从业人员,推出鲸准·对接平台、鲸准·资管系统、鲸准·洞见三款产品。 其中,鲸准·对接平台主要用来帮助投资机构、投资人和项目方进行对接,目前已经收录和维护了一二级市场 70 多万个优质项目。鲸准·资管系统采用 Paas 平台,面向 PE/VC 等 B 端用户提供「募投管退」全流程解决方案。鲸准·洞见则是利用算法和经济模型,为企业用户提供公司基本面数据分析及预测。 此外,鲸准旗下的鲸准·研究院还面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定制化研究服务,并且向个人用户开放创业公司、投资机构、行业研究等信息,用户可以通过 App、小程序、微信端等访问。 随着创业群体的扩大,投融资平台、创业空间、创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创业服务行业正在不断打破服务局限性,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机构将持续丰富自身业务,向创新创业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   作者:Readhub 来源:https://readhub.cn/topic/7Rk0cOY8k13 相关推荐:http://www.hrtechchina.com/16607.html
    Crunchbase
    2019年11月04日
  • Crunchbase
    为CrunchBase提供用户行为分析服务,YC毕业生Heap获投2700万美元B轮融资 近日,记者获悉为企业提供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工具的Heap获得27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上一轮投资方Menlo Ventures 和 NEA继续领投, Initialized Capital 和 Pear VC跟投,此前Heap曾入孵YC孵化器。迄今为止Heap共获得40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Heap的愿景是让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简单易操作,因此Heap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建模工具,只要企业将数据输入,关于用户的需求洞察、行为习惯等各维度的可视化图表都将得到展现。 Heap产品界面 一方面Heap免去了工程师二次编程与跨部门沟通的问题。另一方面,Heap除了整理已录入数据之外,还能接入其他内外部数据接口,自动记录每天用户新产生的行为数据,令Heap的用户行为数据保持高度精准与聚焦。目前Heap共有5000多企业用户,涵盖PC端和移动端的软件与APP。包括Zendesk,Lending Club和CrunchBase都采用了Heap的产品。 在用户行为分析这个赛道上,国内成熟的初创团队有神策数据、GrowingIO、诸葛IO三家,从产品层面来说,Growingio主打无埋点,诸葛IO是埋点SaaS,而神策数据则是在做私有化部署,以PaaS+SaaS平台,针对每个行业提供一套标准化产品。 在36氪看来,2B和技术驱动是今年企业服务的大趋势和方向,但是其商业和服务模式仍有待完善。这类公司高度依赖开发者与技术迭代;同时营收又依仗大平台和大客户,除了获新以外,复购率也将是每个团队最为关注的核心指标。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73599.html
    Crunchbase
    2017年05月08日
  • Crunchbase
    完成 1800 万美元 B 轮融资,Crunchbase 推出智能企业服务 近日,Crunchbase 在其官网上宣布,公司已经完成了 18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本轮投资方是Mayfield Fund 及其合伙人 Rajeev Batra 。Felicis Ventures、Cowboy Ventures、Emergence Capital Partners 及 AOL 四家机构跟投。 Crunchbase更新自己的融资信息 Crunchbase,2007年在美国旧金山创立,是覆盖初创公司及投资机构生态的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最初由TechCrunch持有,后被美国在线(AOL)收购。2015年由于Verizon收购美国在线,并在同年Crunchbase获得Emergence Capital投资650万美元的投资,于是Crunchbase又从美国在线分离。于2015年11月再次获得2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未公布,并于去年推出Crunchbase Pro企业服务付费产品。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Crunchbase Enterprise及Marketplace。 前者Crunchbase Enterprise更像是去年推出Pro产品的升级版本,此前Pro提供三档不同的服务,免费版可以查询公司基本资料、投资机构信息,进行简单搜索;29美元/月专业版可免除广告,有提醒和分析等功能;99美元/月企业版针对5人以上团队,与Salesforce进行了整合。Crunchbase Enterprise将更类似AI商业顾问,让企业能够进行分类化的查询、搜索和分析,例如跟踪相关投资趋势,追踪识别行业动态,以及关注合作伙伴或竞品公司的最新动向。目前有超过5000家公司使用该项服务,包括微软、三星等。 而Marketplace,将Crunchbase更多转变为一个数据平台,访问者可以搜索和分析其中的数据,并开放API接口并通过爬虫技术或其他信息数据收集方式,从第三方获取信息对Crunchbase数据库进行补充和增强。目前已经签约了10家公司,目标是4月底前完成15家,但并不会对外公布这些公司。 Enterprise及Marketplace更像是相辅相成的两条业务线,一方面,Marketplace通过第三方更快的抓取更多的数据,对Crunchbase进行补充和完整,为Enterprise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准确性和时效性;另外一方面,根据企业对Enterprise的使用情况,能够得出哪些数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行业动态或是热点资讯,对Marketplace的后续数据抓取方向或是算法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大量吸收数据,同时提出更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这对未来Crunchbase的算法模型和AI学习能力将是一个很重大的考验。目前需要40个人来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 事实上,类似 Crunchbase 这种以数据库切一级市场服务的国内公司也有不少,如创投助手、企名片、it桔子等。 以创投助手为例,目前其功能涵盖to C和to  B这两端的。C端主要针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现有的三个功能为:Deal Sourcing(项目资源)、follow up(跟踪)、Research(研究)。创业者在该平台填写公司完整信息,投资人就能在该平台搜索公司信息,并借助该平台找到联系人。 而B端的“Deeper募投管退系统”则针对投资机构,目前主要解决“募投管退”四个业务环节中的“投”(标的的筛选和投资)、“管”(投后管理)。 当然,目前国内使用信息化软件的一级市场投资公司数量较少,随着中国私募股权类投资基金的暴增,这个市场也会随之增长。同时对于平台整理的信息是否全面、客观以及其上核心数据的能否做到安全无泄漏,都将影响着该赛道玩家的未来发展。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9748.html
    Crunchbase
    2017年04月10日
  • Crunchbase
    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作者:杨琳桦、吴戈        本来来源: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我有个朋友有专门“收集和研究各细分领域正有什么新进入者,以及它们可能颠覆谁”的嗜好。最近,他做了一张图,标题是: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注意:这些 App 大部分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据 CrunchBase 数据,部分还未披露融资,或根本还未有种子资金进入。 有意思。虽然招聘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积累型行业,要把这门生意做大,最终必然涉及该平台掌握多少企业和用户端数据,以及有多强的技术能将两者进行快速和最优化匹配,但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而这 6 个 App 在第一步即如何切入问题上,都显示出了一定方向性/未来性。 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是怎么玩的。 第一种模型 粗犷点分,可以将 Blonk、Jobr、Coffee 和 Switch 都归于这一类型,它的切入点更倾向/侧重找工作的人,即 Employee。而这一模型又以 Blonk 为最极端代表,它的煽情概念竟然是:可以与招聘企业的 CEO 聊天。想想看:一个公司的 CEO 该多忙,但我们竟然可以和他聊天。 我把 Blonk 功能结构走了一遍,产品逻辑大概是:首先用户进入,即可以选择用 LinkedIn 账号登陆,这也意味平台方能迅速掌握你的职业简历,然后,用户进入 “Tinder” 模式。 Tinder 是个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其创新之举是能让男女双方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进行社交选择:把页面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而只有当双方相互喜欢, 才可以聊天。Blonk 把 Tinder 的极精简功能应用到了职业领域。 据 Blonk 自己透露,创业和投资大师 Peter Thiel 的一个面试问题启发了他们。Peter 经常问来面试的人:“什么是别人都不认可但你自己很相信的事?”Blonk 团队说,他们喜欢这个问题,并由此开启让应聘者和 CEO 直接文本对话的应用。 目前已有 100 多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 Blonk 上滑来滑去,并直接导致一个叫 Johnathan Osacky 的软件工程师被初创公司 Slice 雇佣。我也用了下这个软件,Blonk 匹配给我的第一个公司是 Lyft,他们在招社区经理。 当然,用过后很快会发现:不是所有企业你都可以和 CEO 聊天,尤其是像 Lyft、Adobe 这样规模偏大企业。比如 Adobe,你对话的仍是 HR 的人“Recruiting Engineer”。Blonk 目前融资情况不明。 Coffee 和 Switch 同样投资不明。以下是 Jobr 拿钱情况,它在成立 5 个月后拿了 200 万美金的种子资金。   第二种模型 第二种模型则以 Poacht 为代表,这是一个明显侧重企业主即 Employer 模型,除用户端同样直接连接 Linkedin Profile 外,用户一进入,还被要求填写系列问卷调查,包括: Quit 目前工作,你有多认真?多少薪水能让你离开本职工作?此外,用户还被要求对 Included Benefits、Compensation、Career Advancement、Flexible Schedule 等选项进行选择。 这些功能设计都显示更侧重从雇主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户才到浏览初创企业的招聘页面,但此时,你可以直观看到你与对方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比如,我随便选了个叫 Thoughtwork 的公司,点击“喜欢”后,该公司招聘页面突然变成评分图,而评估匹配度的五大指标是:Skill、Employment evel、Education、Success potential 和 Historical 等。 很显然,对“工程师”这样的职位,我在“技能”上是狠不吻合的,所以它处于我五大评分中的最低分之一。   Poacht 对自己描述是:帮助雇主挑选那些正受雇于其他公司的最好和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它已完成种子投资,在成立半年后拿了 4 万美金。 第三种模型 第三个模型就是 Weave 了。从产品功能看,它更侧重基于地理位置的职业社交,如作为 C 端用户,同样基于 Linkedin Profile 进入,接着又是 Tinder 模式开启,左滑表示待考虑,右滑则表示愿与其匹配。 但你所能筛选的人物前提,都是 Weave 基于“地理位置”和“职业情况”帮你匹配。刚才我随便点了个人,真可怕,马上出来这么个对话,除以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志紧跟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So what trends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these days?”   和记者一样好奇的人士,他的职业描述是:投资银行。   总结: 1)所有这些招聘 App 都基于一个背景,即近几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看 Linkedin 定位,它服务的其实主要还是中大型企业客户,且定价较高。这使一些刚成立的初创企业无处寻找合适人才,新型招聘 App 将解决这个问题。 2)他们都采用 Tinder 模式。 3)他们都基于/链接 Linkedin Profile,以迅速掌握用户职业履历数据,并利用核心算法进行匹配。 4)很多人虽然在职,但仍有寻找更好工作的意愿,在线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Linkedin 当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崛起,但它的移动版实在太难用了。基于移动的 App,即使你不在电脑边,初创公司和用户间也能随地、即时和不紧迫地沟通,虽然招聘行业聊天模式到底是否行得通还有待验证,但对初创公司/年轻一代或许是有可能 Work 的,聘用一个人前,先各维度了解一个人;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高频率的跳槽。 5)移动的垂直细分特点:这是不是个赚钱的行业?比如像零售,正发生的是整个行业大规模裁员,科技领域则是高利润行业,我们看到的这六个 App 基本重点聚焦在科技人才招聘。 6)与此同时,整个招聘业的商业模式恐怕是更难做了,比如像以前 51Job 还能通过出售广告位收费,但这些移动 App 都属轻模式,商业模式基本都应该是按效果付费,即实际达成结果,才能获得收入分成。 最后,昨天测试 Weave,微信上突然传来一声大喊:“Lynn!你是否加入 Weave 了,我看到你了!”原来我微信上一位朋友是 Weave 早期个人天使,希望我们很快会带来硅谷在线招聘领域行业内人士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Crunchbase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