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权
Rippling官宣F轮融资2亿美元,另有5.9亿美元老股退出,估值135亿美元!
硅谷知名的HR科技公司 Rippling 在Parker Conrad的领导下,成功完成了2亿美元的F轮融资,由Coatue领投,Founders Fund和Greenoaks参与,新加入的投资者为Dragoneer。本轮融资包括一个价值5.9亿美元的购股权交易,旨在为员工和早期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在一次采访中,Conrad强调了公司的战略重点,即偏好广泛的产品组合而非细分市场,并承诺加大研发投入。同时,Rippling在旧金山签订了一项重要的新办公室租约,强调面对面工作的价值。尽管对当前流行的AI应用持怀疑态度,Rippling计划保持其软件套件相对自由于AI,专注于集成和互操作性。
你知道Rippling的估值为什么这么高吗?你知道ta的竞品有哪些吗?
Rippling,一家领先的HR科技公司,刚刚完成了F轮融资,其中公司融资2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了135亿美元。这次融资活动由Coatue领投,Founders Fund和Greenoaks等现有投资者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加入的Dragoneer的参与也标志着其首次进入Rippling的财务生态。(4月17日HRTech已经看到了关于rippling的融资爆料,略微有一些差别,可以点击查看)
此次F系列融资中有一项特殊组成部分:5.9亿美元的股票购回提案,旨在为Rippling的早期员工和部分投资者提供资金流动性。其中2亿美元提供给2016年左右加入的早期员工,3.9亿美元提供给种子轮和早期投资者这一策略体现了Rippling重视员工的企业文化,使得一些自2016年公司成立以来就加入的员工能够兑现他们的部分财务成果。
Rippling的CEO Parker Conrad特别强调,这轮融资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公司对员工和投资者承诺的体现。原本计划仅筹集2亿美元以帮助员工实现股份流动,但随着投资者兴趣的增加,融资规模也相应扩大,以包括种子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
Parker Conrad在讨论中提到,与市场上倾向于开发高度专业化产品的趋势不同,Rippling推崇一种广泛且一体化的产品套件,通过提升人力资源、IT安全和支出管理等领域的互操作性,使其产品与众不同。这种策略不仅让Rippling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符合其长远的战略目标,即通过持续的研发投资来推动创新。
此外, Parker Conrad还强调了公司的运营战略,如在旧金山签订一项新的重要办公室租赁协议,这反映了Rippling坚持维持实体办公场所的决心。这一决策凸显了公司认为,面对面的合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创新至关重要。
随着Rippling在市场中稳固其独特的地位,这次最新的融资不仅巩固了其财务基础,也加强了其战略方向,即在技术迅速变革和市场动态中,继续追求产品的整合与稳定。
-
股权
泛微网络:腾讯产业基金拟受让公司5%股权
泛微网络(603039)公告,7月24日,公司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韦锦坤的通知,韦锦坤与深圳市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韦锦坤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10,614,821无限售流通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转让给腾讯产业基金。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本次协议转让需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合规性确认后方能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股份协议转让过户手续。
点评:腾讯产业基金将成为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成为公司自第五大股东。泛微网络的前十大股东中,以个人为主,本次腾讯产业基金的加入,将成为公司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
股权
传SoftBank将最高投入200亿美金收购WeWork的大部分股权
文/Kate Clark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一份新报告,SoftBank有意收购总部位于纽约的共同工作空间供应商WeWork大部分股份。
据报道,SoftBank的投资额在15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这将来自其920亿美元的Vision Fund,这是一家由日本企业家和投资者Masayoshi Son领导的超大型风险投资基金。
WeWork方面对此拒绝置评。
SoftBank已拥有WeWork约20%的股份。该公司于2017年8月在该公司投资了44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用于帮助WeWork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扩张。
今年8月,WeWork从可转换债券中再向SoftBank筹集了10亿美元。与此同时,WeWork向几家媒体披露了财务报告,分享其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翻了一番,达到7.638亿美元,损失增加到7.23亿美元。
就其本身而言,SoftBank似乎对房地产技术有着渴望。它不仅成为WeWork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而且还向Opendoor,Compass,Katerra 和其他公司部署了大量资金。
上个月,Vision Fund以4亿美元的价格支持购买和出售房屋的平台Opendoor 。同一天,它为Compass 带来了4亿美元的回合,估值为44亿美元的房地产经纪公司。至于Katerra,SoftBank 在1月份为建筑科技业务注入了8.65亿美元。
WeWork,由Adam Neumann于2010年创立到目前为止,Miguel McKelvey已经筹集了近50亿美元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它在2017年价值200亿美元,尽管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的报告估计其估值将从SoftBank增加350亿至400亿美元之间。400亿美元的估值将使其成为仅次于优步的美国第二大最有价值的风险投资支持公司。
WeWork 在23个国家的287个地点拥有超过 268,000名会员。
以上为AI翻译,观点仅供参考。
原文来源: SoftBank is considering taking a majority stake in WeWork
-
股权
坐拥新三板,盘点你该懂的融资模式 股权质押,企业拿命在赌
摘要:股权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每一次定增都意味着股权稀释,大股东未来可能面临失去控制权的风险。但对于新三板市场上的初创企业,尤其是轻资产企业,他们没有什么值钱的资产可以变现,只有股权具备一定的市场价值。
战新板搁浅,注册制推迟,分层机制临近,众企业再度将目光聚焦到新三板市场上。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天堂,新三板的优越性不可比拟,其融资模式也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创新。然而,模式创新背后必然隐藏着或多或少的风险,如近日发生的股权质押爆仓、私募债违约等事件,侧面反映了部分新三板企业疲软的发展状态。从融资模式的发展阶段来看,定向增发是多数新三板企业惯用的手法,股权质押、私募债、优先股等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新三板分层机制的完善,各种新的融资模式可能率先在创新层试点,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机遇与风险同在,笔者针对融资模式的背后逻辑,将在下文中剖析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上篇以定向增发和股权质押为主。
定增,企业把钱花哪儿去了?
自新三板问世以来,企业融资基本离不开定向增发。据wind统计,2015年新三板股票发行融资2547次,融资规模达1213.48亿,是2014年的9.18倍。2016年至今,已有近800次定增融资,融资规模近400亿。企业之所以偏爱定增融资,说白了,就是成本低、拿钱容易。相比于A股市场,新三板市场的融资效率高,如小额定增可以豁免审批,或是一次核准可多次发行融资;而且定增申报周期较短,一般股东人数较少(低于200人)的新三板企业,申报周期在两周左右,这比A股市场快多了。
企业轻而易举的拿到大笔资金,心里美滋滋的,这钱该怎么花呢?一部分企业确实将资金投入生产中,解了燃眉之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空间换时间。另一部分企业打得就是圈钱的主意,笔者甚至怀疑企业挂牌新三板的初始目的就是圈钱。
圈钱的性质也分两种,一种是类金融企业,像九鼎投资,动辄定增上百亿,这笔钱除了孵化了一些中小企业外,其他多投入在构建金控体系中,如收购上市公司,抄底A股市场。据统计,去年类金融企业融资份额占新三板总体市场份额的1/4。另一种是非金融企业,他们虽然不会像九鼎投资这样娴熟地玩转金融市场,但他们敢拿着大笔资金去参与金融交易。数据显示,截止至2016年3月22日,已有308份公告涉及新三板企业购买理财产品的事项,约250家企业已经或计划购买数百万乃至上亿的理财产品。这些企业的钱多到这种程度了吗?
据公告显示,复兴文化拟拿出5000万购买理财产品,银丰棉花更牛气,拟斥资15亿进行理财。但从年报可以看出,复兴文化去年亏损高达1681万,而去年定增共计3.3亿;银丰棉花去年半年的净利润仅1024万,货币资金不足5亿,一年内短期借款高达16.45亿,如今斥资15亿玩理财,是因为企业经营本身盈利速度慢,还是偏爱上理财产品的利滚利呢?这种市场投机氛围不是一两日形成的,早在去年已有不少企业拿着定增的资金去炒股,如最早被扒的仁会生物,这家药企的掌舵者有六年的证券从业经验,利用近4亿的闲置资金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并在股灾前成功逃离,笔者姑且不估算其在二级市场的收益率。从账面上看,仁会生物没有营业收入,也尚未研发出药品,原来是顶着高科技的帽子玩着金融的把戏。这家企业还算幸运,至少在股灾前逃离,目前仍有很多企业的定增资金深深地套在二级市场中!且不谈他们是不是投资经验不足,拿着定增去做投资或者理财,本身就是对新三板市场的亵渎。新三板提供优质的投融资环境,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境、成长困境,而不是搞些投机倒把的手法。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的定增预案中,73%的定增原因是“补充流动资金”或“补充运营资金”,24%的定增原因是项目融资。去年牛市时,很多流动资金间接补充到二级市场中,助涨市场;今年股市冷清,楼市热情,部分企业又在蠢蠢欲动,筹备甚至已经把资金投入到楼市中。创业板发展初期,也存在企业超募的现象,深交所规定除了金融企业外,超募的资金原则上应投入到企业现有的主营业务中,不得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目前,新三板尚未对定增资金有强制性使用方向,这给部分企业钻了制度的空子。笔者建议,应加强新三板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限制企业闲置资金投资金融资产的比例和种类,减少因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引起的风险。
随着定增破发率频频走高,投资者的安全垫频频被击穿,市场的定增热情大不如去年。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第一季度,参与新三板定增的私募机构同比下降了6.6%,证券公司同比下降了1.9%,信托公司同比下降了4.3%。2016年,新三板市场已完成700余个定增项目,但目前认购方浮盈的尚不到300家,其余多为浮亏和无成交。笔者认为,这正是定增市场的冷静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定增是企业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应将定增资金合理配置到企业发展中,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让投资者冷静下来,重新树立参与定增的标准,告别过去盲目抢筹的心态。
股权质押,企业在拿命赌
定增虽然成本低,但其属性仍是股权融资。股权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每一次定增都意味着股权稀释,大股东未来可能面临失去控制权的风险。但对于新三板市场上的初创企业,尤其是轻资产企业,他们没有什么值钱的资产可以变现,只有股权具备一定的市场价值。企业掌舵人又不希望过早稀释股权,因此股权质押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据统计2015年共有620家新三板企业进行1313次股权质押,有447家企业公布了质押金额,高达215亿。近日,枫盛阳事件再度将股权质押推到风口浪尖。
枫盛阳事件的基本逻辑很简单,大股东缺钱,把股票质押到券商旗下的P2P平台上,并做成理财产品,吸收普通投资者的资金,其实这是变相打破新三板500万的投资门槛。结果,枫盛阳股价连连大跌,大股东补仓之后仍然止不住下跌行情,面临爆仓风险。笔者认为,真的爆仓的概率不大。一方面,大股东质押的股票多是限售股,即使到了预警线、平仓线,也要等到股票解禁之后才能处理。另一方面,新三板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与A股市场没法比,不是想抛掉就抛掉,对于没有流动性的股票,甚至都不用使用平仓软件,市场上根本没有“接盘侠”。另外,大股东在做股权质押时,通常和券商关系搞得不错,真出问题了,大家多是先协商,采取紧急避险预案,一下子平仓的概率较低。如果企业是做市交易,存在大股东联合几家做市商重新拉升股价的可能,A股、H股的庄家和大股东十分熟悉类似的玩法。
但新三板企业真的是很缺钱,有超过20%企业质押的股数超过50%,部分企业质押的股数超过80%甚至全部质押,可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如此迫切。这些股权能贷出多少钱呢?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确实很大。有些企业不被市场看好,质押率低于10%,也就是100元仅能贷出10元,大多都是僵尸股。也有企业贷出的现金比市值还高,如新三板企业精耕天下去年11月份质押了380万的股票,贷出1个亿。每股相当于26.32元,当月股价在6~7元之间,相当于1元贷出了3.76~4.39元左右。
针对后者,笔者认为,这哪里是股权质押,简直就是配资交易。据业内人士反映,部分新三板企业打着借壳上市的名义,将股权质押给资管机构,设计成资管产品,优先劣后3:1或2:1,由大股东兜底认购劣后级,以质押的股权做担保。这类资管产品也不敢在市面上大张旗鼓的销售,基本券商营业部的客户手中消化掉。但这中间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不仅涉及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定增是将股权慢慢稀释,股权质押搞不好一下子就将企业易主了,简直是拿命在赌啊!
换个角度看,其实每个企业在选择融资模式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虑后作出的决定。我们或觉得其很荒唐,或认为其风险很大,但往往隐藏着难以识别的逻辑和利益体。就像有些以“8”开头的新三板企业,挂牌的目的并非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为了“卖壳”套利。定增也好,股权质押也罢,包括笔者下篇将解读的私募债、优先股、原始股等,终究围绕着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平衡,而在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有些利益群体被牺牲掉,有些利益群体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来源:创业邦 作者:刘烜宏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