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新
从天际、若邻、大街到脉脉,中国职业社交的十年死结
如果说LinkedIn是职业社交的鼻祖,那么上线于2005年的天际网则开启了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十年时间过去,LinkedIn早已风光上市,中国创业热潮也倏起倏落、巨头频出,唯有职业社交这一细分市场,唱多声不绝于耳,却仍如死水一潭。
天际网的身后,还有若邻网、优士网、大街网、经纬网等一众同窗,复制LinkedIn的模式、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是它们的共识选项。只是谁也不曾预想得到,本应“快速粗暴”的颠覆过程被拉得漫长而平淡,而且到了最后,首先颠覆传统招聘网站,反而是拉勾、周伯通等形式创新但本质未变的在线招聘产品,中国的职业社交仍在名为认同的沼泽里挣扎。即使LinkedIn本尊入华,亦未能取得如它在美欧市场一致的横扫之势。
十年磨剑,霜刃未试,缺席正在全球风起云涌的职业社交,这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用的“微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拷贝海外已获市场验证的产品时,生造出了“微创新”这一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套用概念与特色改造的组合,比如新浪微博在披上Twitter外衣之后仍然沿袭BBS的跟帖评论设计,就是典型的应用。
LinkedIn的中国学徒,曾有抱有同样想法。在职业社交的外壳下,经纬网选择以名片为切入点,优士网试水金融产品众筹,大街网一度欲与微博深度捆绑,若邻网索性转型回归人才超市,走得最早也是最远的天际网则卖身法国职业社交网站Viadeo,真正趟出一条明路来的,委实罕见。
职业社交,是将社交行为精细化的一种场景,但是崇尚“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国文化并不鼓励区隔工作(事业)和生活(玩乐),曾有媒体做过调查,如果自己的上司或老板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网中,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选择主动在朋友圈里表现出工作卖力的迹象,而正在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微商”更是公然宣扬将朋友发展成客户的理念。
“如果比尔·盖茨和美国花旗银行行长有一个玩游艇的小圈子,那么,他们在一起就只是玩游艇。如果微软急需要银行资金,他不可能在饭桌上说我需要一笔钱,请花旗银行行长帮忙贷款”,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曾如此描述美国公私分明的职业文化,而LinkedIn的市场机会正是基于此等土壤。
这或许也是中国的职业社交品牌相继折戟于LinkedIn之道的重要原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美好设计看似兼容并济实则充满妥协,“微创新”遭遇失灵亦不难理解。
移动时代的第二春
移动互联网内蕴的洗牌能力不止是让巨头紧张,它同样为职业社交市场拉开了露出曙光的一角。
在外企及海归人才方面已经立于制高点的LinkedIn仍然生猛,它与有意国际化的微信建立合作,使微信用户能够在个人资料卡片中关联LinkedIn帐号——这是唯一一个非腾讯自家产品的接口,同时也适用于QQ邮箱——LinkedIn的CEO杰夫·韦勒相当重视拥有巨量人口的中国市场,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LinkedIn的使命:“给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商业机会”,杰夫·韦勒誓言如果LinkedIn如果不能顺利进入中国,那就要“回到办公室把这句话摘掉”。
时至今日,LinkedIn的中国本土对手换成了脉脉、会会、微人脉甚至猎聘同道等独立App,在更为天然的社交终端——智能手机——的侵袭上,它们作为这条跑道上的狂热选手,对LinkedIn的解构与重塑也更加带有破坏性和“中国特色”。
会会是一个基于人脉发现的产品,它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行业专家、投资人或是创业合伙人,建立从线上邀约到线下见面的标准化流程。会会的创始人李翔昊曾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交产品经纬网的产品经理,他认为会会的产品形态和泛社交里的约饭、交友等需求是秉承的,而在职业社交这一范畴,用户不需要素未谋面的好友或是猎头,而是能够在特定领域交换意见和知识的明确对象。
微人脉的出品方是新浪微博,由于对微博数据的使用更为透彻,这款职业社交产品也与微博形成了同进同退的局面。除了通过微博导入用户的社交关系之外,微人脉的产品显得相对宽泛,它有脉脉模式的匿名职场社区,也有会会力推的人脉发现,新浪微博的另一个内部产品微招聘则为微人脉提供工作机会的输入。2014年,新浪微博曾与脉脉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脉脉的微博接口遭到封杀。
猎聘同道则是祭出“社区化招聘”的旗号,依托猎聘网的职业资源,将企业(HR)、猎头和求职者三方的沟通与问答放到了移动社区里。劣品同道的思路,更像是一个极致的求职及招聘工具,以工作机会吸引那些距离跳槽阶段最近的用户。猎头生意本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猎聘同道的做法却有些削弱猎头的意味,对此,猎聘网CEO戴科彬的解释是:“以前是把企业当作上游,抓住企业,就能获利,现在是打破传统,让猎聘从流量贩卖的角色成为企业服务的角色”。
至于侵掠如火的脉脉,则更加能够代表这个行业的某种悖论。
脉脉的创始人林凡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久负盛名的那一代毕业生,搜狗的王小川、有道的周枫、啪啪的许朝军都是他的校友,王小川更是素颜出镜脉脉的电梯广告,帮助学弟林凡造势。
分众传媒是脉脉的渠道供应商之一,江南春亦效仿王小川,亲自出演广告主角,将“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并不难”刷遍楼宇。
创业公司选择投放分众广告,一直以来都倍受争议,因为它带来的用户泡沫成分相对较大,也缺乏忠诚度。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现金消耗极快、而在回报的性价比上却相当有限的广宣手段。凡客、维棉、叮咚小区都曾是电梯里的常客,但以事后的角度来看,抗风险能力本就偏弱的创业公司很难控制其投放力度,从而遇到财务压力。
职业社交产品对用户纯度的要求远胜它对用户规模的追求,但是如果缺少后者的出彩数字,又无法快速找到一亿美元估值跳板之后的接盘资本和扩张空间,这可能是这个前景尚未明朗的行业正在面临的抉择和困惑,也是二度繁荣的阴影里的未形之患。
有关未来的预言
与LinkedIn所主张的建立完整档案库和持续发生职业社交关系的宏图相比,中国这一代的职业社交产品似乎都有了默契,即放弃LinkedIn的框架——哪怕它的确象征着先进和科学——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职场还没有抵达需要普及人脉管理的程度,现有的职业社交产品距离其成熟阶段也还有很长距离要走。
“但凡移植美国互联网的中国产品,都会走到南橘北枳的境地,中国职业社交现在的玩法还是太粗暴,市场验证的周期也不会这么短”,一名关注这个行业的投资人表示,在这个跑道上,耐得住寂寞最重要。
本文作者为逐鹿网创始人阑夕,逐鹿网微信公众帐号:hizhulu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China立场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