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
    警惕“工作清闲”隐藏的危机 近期,微博关于“工作太清闲该不该主动辞职”的话题引发热议。评论区众说纷纭,有人说:“做一休六,每周的工作量一天就能完成,闲得发慌,觉得太煎熬想辞职,却被家人说太矫情。”也有人开玩笑说:“事少睡到自然醒,工资月月正常发,这种清闲到底能持续多久?如果是一万年,我决不辞职! ” 众人皆忙为什么我的工作很清闲1、清闲并非我本意,工作性质来决定 有一种工作叫“清闲”,但绝对不是凡尔赛。之前网上流传一张“十大清闲职业”清单,是按工作内容简单、事情较少、竞争压力小等维度进行排序,像图书馆员、动画绘图员、礼仪接待、大学老师等都榜上有名,这其中很大部分是由工作性质来决定。 在企业运营发展中,从组织架构设计和岗位设置需要出发,也会有一些工作清闲的岗位,如前台接待、档案管理员、物业监管员等。他们工作内容重复单一,时间自由支配度高,工作很是清闲,这是由工作岗位性质决定的。 2、满腔热情想忙碌,奈何能力陷囹圄 表妹阿玲是去年的应届生,毕业后顺利入职某集团的行政部门,负责公司文案工作。公司正筹备新能源项目的上市工作,从对外公关接待到对内活动策划,整个行政部门忙得像飞起来的陀螺。但这并不包括她,她入职好几个月,仅写过两份策划案,还被领导反复退回修改五次才通过。自此之后,领导再也没有安排她做关键项目及核心工作,这让她一直很清闲,看到每个同事都忙的热火朝天,她就只能做简单的会议通知、摆放水牌及斟茶倒水等。 其实很多职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或新领域时,总是满腔热情想要大干一场,却发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有的时候不是领导不愿意安排工作,而是能力还撑不起工作要求。3、领导对我有偏见,被迫清闲边缘化 彭哥今年40岁,在公司熬了五年多,终于被任命为物业部的副经理,拿着8000元月薪。他挺知足的,想凭借忠诚和老实,再熬几年若能升到总监,也算是拿年薪的高管了。然而事与愿违,一向直爽不会转弯的性格让他在工作汇报中时常碰壁,屡遭领导吐槽嫌弃,很不受待见。时间一长,领导都不愿意跟他沟通,工作中遇到问题直接对接下面的物业主管,重要工作都不安排他参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逐步将其边缘化。 尽管工资照发,落得清闲,但实则每日煎熬诛心。职场环境复杂多变,领导风格也难以捉摸,一时认可不等于永远满意。有些领导对员工产生偏见时,并不会直言相告,而是采用将员工“边缘化”,放在清闲岗位上,等员工自己醒悟离开。 职场人对工作要保持清醒,对边缘化的清闲工作安排尤其要重视,提前准备,方能做到未雨绸缪。 工作太清闲这几种暗藏的危机要知道1、低价值感,成为职场“跑龙套” 苏苏是上海985院校硕士毕业生,生物技术专业,相对不太好就业。几经周折找到一家集团上市公司,但集团下各公司良莠不齐,考虑到落户问题就办了入职,定岗为产品助理,工资加补贴每月6000元。没想到入职近半年,除了参与几次产品研讨会,几乎没主体工作,在公司存在感和价值感都很低。而她过于清闲的工作招来同事的异样眼光,甚至还阴阳怪气地“请她帮忙”:诸如打印机卡纸让她解决;Excel表格函数计算有误让她校正;PPT让她代劳设计,妥妥地沦为职场“跑龙套”。 职场如片场,也是价值交换场。在角色设置上有导演、有主配角,也有跑龙套,演技好、价值高的人自然有成为主配角的机会;而没有演技、价值低的人只能沦为跑龙套。身在职场,几乎每个人跑过龙套,但成熟的职场人会把握好每次出镜机会,在有限的戏份中“加戏”。他们不迷恋清闲的“温床”,对工作有长远且明晰的规划,找准合适的机会,尽可能展示优势或特长,积蓄能量让“跑龙套”成为过渡点,而非最终目标。 2、成长缓慢,度日如年难“破茧” 在纽约市立大学有位教职工西里塞纳,曾担任学院总务处主任8年,主要负责财务工作,包括收学费、发薪水和管理银行账户,工作很清闲,这让他的教学水平难以提升,随着学校的发展升级,他的工作被优化,工作量就更少得可怜。据悉,他每年只需要花费30天便可完成工作,剩余171个工作日都无事可做。他表示大多数时间都坐在办公室,无聊到听音乐、看球赛或做数学题解闷,长期不参加教学工作让他成长缓慢,想申请转岗却无法突破,很是煎熬,最后与学院闹到不欢而散。 像他的情况在职场上也很常见,很多人习惯享受短暂的快乐时光。每天按时上班,划水摸鱼,踩点下班,无形中就养成许多不良习惯。某天被外界的环境变化冲击,亦或内在觉醒想要转变时,才发现光阴早已虚度,机遇不可再来。这时难免会陷入尴尬两难之境,如坐针毡、度日如年。3、不敢“跳坑”,温水煮蛙等淘汰 有位朋友吐槽说:“工作10年,每天干活1小时,工资不高,多次想要跳槽,却只能想想作罢。工作做起来熟门熟路,容易上手,又在公司附近安了家,离公司也近,况且还有不少贷款要还。”这话说出不少职场人现状,清闲又单一的工作,固定的行为模式,很容易让人机械化;再者,长久困于传统形式中,会害怕去到新环境,接触新事物,不愿意重新搭建人际关系网。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担忧和恐惧心理会占在上风,使他们不敢跳槽,慢慢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失去职业弹跳力。长而久之,就只能困于温水环境的死胡同,等着被煮被淘汰的命运。 弱者只看眼前,而真正的强者会利用眼前成就远方。他们会果断地牺牲眼前的清闲,来换取将来多一点的成就,持续努力尝试,找准行动开关,实现职业向上发展的跃迁。 愿你我都不要被眼前清闲所迷惑,而要沉下心来勇敢去探索,早日靠近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联招聘 ,作者棠雪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危机
    2021年10月26日
  • 危机
    硅谷的40岁危机 对于平均年龄只有二三十岁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大多数人可能还没有考虑过职业危机。但对大龄人士而言,就职互联网公司确实存在挑战。   彭博最近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硅谷的40岁危机,其中提到,年过四旬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硅谷的求职过程中不再那么顺利。尽管美国劳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42岁,但是苹果的雇员年龄中位数只有31岁,谷歌和特斯拉是30岁,FaceBook和LinkedIn只有29岁。   年轻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年龄稍长的人士如果想要在这些科技公司就职,可能不得不竭力适应上司比自己年龄小一轮的尴尬。上述文章称,想通过置换行头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这招现在在硅谷已经行不通了。他们可能必须做出更大的牺牲才能跟上同事的节奏,例如补上关于卡戴珊的最新八卦,看所有的最新超级英雄电影,花很长的时间研究那么最新的流行用语等等,更夸张的是通过整形来让自己更年轻。彭博:   当年逾50岁Rodriguez去面试时,她会选择颜色明亮的毛衣或者夹克搭配半身裙,而不是之前严肃的套装。她开始定期在Reddit、 Yelp,、IMDb和MSNBC上浏览资讯,在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上查找她不认识的俚语,这样她就可以和其他人谈论那些超级英雄电影、金州勇士队还有卡戴珊。   她在LinkedIn上有500个联系人,她现在也开始使用Twitter、 Pinterest、 Snapchat和博客。一家名为Aruba的无线设备制造商的人事经理看到了她的博客,后来Rodriguez就成了这家公司的销售培训师。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圣何塞一位60岁的软件工程师,他今年1月被前东家解雇,他在那家芯片制造企业工作了7年。现在他穿着休闲装和运动鞋去公司面试,他在当地的培训学校学习嵌入式系统,并且把灰色的头发染成了深褐色,此外他还去割了眼袋,除掉黑眼圈。   他说,如果你还想继续在一个到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的行业里工作,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我依然想在科技行业工作,因为我喜欢解决问题,而且我现在储蓄无法支撑退休后的生活。”   其中一些大龄员工选择了比较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彭博报道指出,硅谷公司目前面临的年龄歧视诉讼超过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并不是所有的大龄员工都保持沉默。从2008年到去年为止,硅谷150家大型科技公司共面临226起年龄歧视的诉讼,这是加州公平就业与住房部的数据,这样数字比种族歧视诉讼案高28%,比性别歧视案高9%。   一位惠普的前员工起诉称公司因为年龄原因解雇大量员工,原告表示正寻求代表40岁及以上的员工对惠普进行集体诉讼,明年谷歌也将面临类似诉讼,原告称谷歌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年龄偏见。   根据雇员薪酬与相关数据的提供商PayScale,美国科技公司的员工年龄中位数是32岁,不同企业差别较大(此为去年的数据,与最新的数字可能稍有差别): Facebook:28岁 谷歌、LinkedIn、Salesforce:29岁 eBay、Twitter、暴风雪娱乐:30岁 苹果、高通 :31岁 亚马孙、英伟达、雅虎:32岁 英特尔、Adobe、微软:33岁 思科、甲骨文、EMC:35岁 戴尔:36岁 IBM:37岁 惠普:40岁   来源:华尔街见闻 文 / 刘晓翠                                           
    危机
    2016年09月12日
  • 危机
    如何定义你的企业?四种方式应对初创企业的身份认知危机 编者按:每个初创公司在其发展的早期过程中都会遇到某种身份认知危机。商业地产经纪公司 TheSquareFoot 的 CEO 兼联合创始人 Jonathan Wasserstrum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总结了以下四种应对初创企业的身份认知危机的方法 。   作为初创企业,当我们第一次与客户接触,我们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到底是谁吗?”。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已有了答案,并且与当初相比,答案也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我们还在继续扩张产品,完善目标,并雇用新的团队成员,“我们是谁?” 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对于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公司来说,这一问题的答案必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初创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学会如何处理这种身份认知危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客户,以及他们的需求。这里有四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定义自己的初创企业的身份。   1.不要重新定义行业 在我们成为一个以技术推动的地产经纪公司之前,我们一直想要彻底改变商业地产行业,并成为一种全新类型的公司。但是,当我们在追求这种独特的身份,并试图从传统的商业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时,一些东西却不停地迫使我们回到原来的轨道。事实是,最终我们还是成为了商业地产行业的一员。因此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这个行业的改进者,而不是这个行业的重新定义者。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没有创造出一个新的游戏,只是因为我们拥有技术,所以比其他企业玩的更好一点而已。我们依然需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样我们周围的人(业主、客户、其他经纪商)才能够理解我们的业务。   2.找到你的主要收入来源 大多数企业都会在一个行业中的众多领域,甚至在许多行业中开展有业务。它们通常通过分析其市场信息来找到他们的身份。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真正认知企业身份的途径。与其通过独特的卖点,或者你所宣称的做的最好的东西来定义你的企业,不如去关注于你的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要沉溺于你的公司希望和打算做的事情;你的主要收入来源将是一个量化的指标,能够说明你的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是在哪里进行以及如何进行的。问题的关键是,支付账单的是你的客户,所以是他们定义了你企业是什么,以及你在做什么生意。   以我们自己为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科技公司,我们的使命是让传统的商业地产行业变得现代化,但最终的结果是经纪人在支付账单。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客户认识并了解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没有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科技公司,但是我们不会抛弃技术方面(而且我们不提倡,任何公司放弃自己的独特卖点)。我们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地产经纪公司,因为这样可以催生最大的业务。相比之下,我们特有的技术卖点是次要的;它可以让消费者把我们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3.让你的员工来定义企业 如何招聘员工对初创企业来说是一件难事。而当你的企业在多重身份之间转换时,事情就变得更困难了。如果你的企业没有一个稳定的身份,那么想要找到能够调整自己适应企业愿景的员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最初由于经验不足,当我们面对应聘者时,我们会将自己介绍为一个高科技初创企业,而当我们面对其他人时,又会将自己介绍为商业经纪公司。这样的行为让许多员工感到困惑,更让应聘者感到困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公司内部缺乏统一的愿景,协作变得困难,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企业千变万化的身份中。   坚持一个身份认知,并展现公司的使命和目标。不要在招聘时,为了招聘而将自己定义为另一个需要的身份。评测应聘者是否符合我们的使命,而不是试图告诉他们我们是谁,这样在以后,我们的身份就会自然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体现。最终,是我们的员工和他们的工作定义了我们自己是谁,而不是我们告诉员工我们是谁。   4.知道你与你的合作伙伴不同 只有你可以决定你是谁。当我们第一次决定涉足经纪人交易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的投资者(通常投资技术公司)不喜欢经纪商模式的想法,所以我们将自己介绍为一个科技公司。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业务。重点不是其他人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认识,而是我们的增长,发展势头和发展成果,因为正是这些东西定义了我们的身份。最终,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是市场机会和投资回报率,而不是任何人对我们的认识。   让你的合作伙伴来定义你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前景光明的商业地产初创公司,人们常常将我们与联合办公场地租赁公司,如WeWork和PivotDesk相提并论。我们与 PivotDesk 和 PivotDesk 都有合作。但我们我们不是一个联合办公租赁公司。我们仍然是一个商业地产经纪公司。   那么,如何定义你的企业? 每个初创公司在其发展的早期过程中都会遇到某种身份认知危机。能够处理身份危机,让自己的企业与消费者的意愿一致,同时保持一些品牌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更一致,更准确地定义你的初创企业的身份后,你将能够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初创企业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本文编译自:venturebeat.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39447.html
    危机
    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