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人才
干货|中型企业的HR,是从哪里招到优秀人才的?
“我们今年校招目标是国内985、211的高潜力、可培养的优秀应届生。但在实际人才吸引上,和大厂抢人完全没有竞争力。我们给到的校招offer薪资水平已经比社招3年的还高,但是仍赶不上大厂的待遇。
最终结果:(技术研发岗)招聘量10个,只有7人接offer,入职5个,完成率50%。其中硕士只有一个,其他一本都没有达到!“——某高速发展期中型企业校招现状上述现状在一些知名度高的企业看来也许有些夸张,但却是许多中型企业当前面临的真实存在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优秀人才来支撑组织的快速发展,但雇主品牌弱,类似国内双一流、重点高校的学生早被大厂锁定,在吸引和竞争上,难以PK大厂。今年应届毕业生已突破900万人,但985高校毕业生,也就约16万人。“蛋糕“就这么大,中型企业想要从虎视眈眈的诸多大厂中分一杯羹,何其困难。但企业要发展,优秀人才不能少,怎么办? 放低门槛,扩大漏斗 更大生源范围实现优秀人才获取 我们通过北森CATA测评大数据分析发现,985高校学生认知能力平均分约62分,整体上确实基础素质更优。但是,换个角度看,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同样也存在认知能力62分以上的优秀人才,虽然这些人数比例少,但本身基数大,优秀人才的数量并非就少于985高校。在211高校中有44%的学生认知能力得分大于62分,达到985院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样,在一本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中,认知能力得分大于62分的占比也分布有35%和25%。这说明,相比985院校16万的毕业生总数,211高校中有27万的毕业生素质水平不输985院校学生,非211高校中则有111万毕业生素质水平不输985院校学生!如果我们都盯着985高校毕业生的话,人数又少,又竞争不过大厂,必然招不到人。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放下学历的标签和门槛,扩大漏斗,从普通高校中找出这些不输985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期待更贴合中型企业实际,也没有大厂的争抢,则能更轻松实现人才目标。另外,过往中型企业由于资金、人力等成本有限,不能像大企业每季校招跑全国十几个站点,最多就是省内几个地市跑一跑,宣传曝光效果有限。
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校园招聘活动基本停止,更多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吸引。而线上宣传门槛更低,通过招聘官微、空中宣讲会、电子海报转发分享等方式,中型企业不需要跑全国十几个地市,也能实现面向全国的更大的曝光量,也不再需要面对知名企业各种线下豪华的招聘会压力,大大弱化了中型企业与知名企业在宣传吸引上的劣势差距。
招聘范围扩大了,简历量上来了,那么如何从海量简历中精准高效的筛选出优秀人才呢?
“三驾马车”保障高质量评估 精准选拔优秀人才 放低门槛、扩大漏斗并不意味着降低选拔标准,过往常通过院校、学历来直接筛选简历,现在为扩大生源范围放开了院校学历的限制,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的筛选评估,则成为保障找出优质人才的另一个关键。
北森研究院基于大量校招成功实践案例,以实现批量招募优质人才为目标,提炼出保障评估出效果的“三驾马车”。
1)评估体系有保障
基于人才标准,搭建一套贯穿硬性条件与软性素质的评估体系。通过简历、测评和面试,体系化评估候选人的硬性条件(专业能力)和软性素质(心理风险、认知能力和个性适配),保障识人全面、客观。
2)评估能力有保障
HR、业务部门领导、面试官队伍作为人才评估流程中的重要角色,大家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否有一致的认知、评价人的能力是否足够支撑找出优秀人才,这对最终评估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而通过面试官轻量化赋能的方式,仅需2-3小时,即可帮助面试官群体基于人才标准及相关测评工具进行精准高效地面试,提升人事甄选决策水平,同时也有助于HR获得业务部门的认可。
3)评估实施有保障
这项是评估出效果的关键。只有弄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建立一套明确的选人要求,并按照这个要求执行落地,才能做出更精准的评价,把控好人才质量,找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
通过“三驾马车”的搭建,不仅展现企业的组织能力,更能切实地帮助我们从海量简历中高效筛选出不输985的优秀人才,而且来自普通院校的优秀人才没有大厂盯着、就业期待更贴合中型企业实际,参加面试的比例和实际入职率都会更高、更可靠。
扩大漏斗+高效评估
人才招募不输行业标杆
制造业企业H,从2016年到2020年快速发展,招聘量逐年递增,18年校园招聘500人,19年700人,20年1000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0%。
H公司为保证能吸引到足够优秀的人才,18年引入招聘系统,在招聘要求上不做学历、院校的限制(20届简历量破2万),并于19年通过引入考试、测评(认知能力和个性价值观)和面试来确保人才质量。
为保证评估有效实施落地,提出了明确的人才要求:CATA(认知能力)55分以上才进入初试,并在价值观测评报告中呈现上年录用平均分以供面试官参考。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业务面试官反馈好,认为候选人质量普遍不错,同时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上,也发现:
录取的人才在行业中不输头部制造业企业:录取的人才质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接近行业的75分位水平。
流失率降低,留任人才特点更为清晰:校招生一年内流失率,从2019年的15%降低到2020年的10%。
-
优秀人才
谷歌的9大招聘原则:从公司第一天开始,就要招最优秀的人
来自前Google CEO Eric Schmidt的书 《 How Google Works》 的PPT。看书时间有限的话,直接观看PPT也行。里面特别提到 OKR,笔者简单解读一下。
OKR (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首先目标是要有野心的,需要让你觉得并不那么舒服的;而关键结果是可以衡量的,可以很容易去做评分。OKR是应该公开的,公司里面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其他人工作的目标,提到 OKR 的精华 "Set unattainable goals, and then fail well." ——就是把目标定高些,每次争取完成大概60-70% 的目标 “sweet spot”,如果完成高了,比如100%,说明你目标定得不够;完成少了,说明定得目标不切实际。但不是说需要惩罚,而需要下个季度更好去定义OKR。
OKR不是员工评价的代名词 。得跟公司目标直接相关,以及让每个员工对这些目标有贡献。绩效评估是另一码事 --那是在一定时期内对雇员进行评估,独立于OKR的一套系统。
人才招聘模式
想用OKR是有前提的,就是从公司第一天开始, 要招最优秀的人, 乔布斯也曾说过,“如果你雇用了B类的人,那么他就开始把其他B类和C类人都带进来。” 看看谷歌HR官方是怎么招聘人才的。
下面是一些招聘原则
招聘比你更聪明,更有见识的人;别招你无法从他们身上学习或不会挑战你的人。
招聘 会对我们的产品和文化提高价值的人;别招无法在这两方面做出好贡献的人。
招聘 能够把事情搞定的人;别招只想着问题的人。
招聘 热心、会自我激励、有热忱的人;别招只想要一份工作的人。
招聘 能够鼓舞其他人,和其他人良好共事的人;别招偏好独自工作的人。
招聘 能随着团队和公司一起成长的人;别招只有狭隘技能或兴趣的人。
招聘 多才多艺、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人;别招只为工作而活的人。
招聘 有道德、能坦诚沟通的人;别招爱玩弄政治权术的人。
只录用优异的应徵者;不优异的人绝不录用。
在去年CS183C课程中也采访了 Eric Schmidt, 见笔者整理的
2015年斯坦福创业课程-技术驱动的闪电式扩张(Blitzscaling) 8: Google
还有一个介绍Netflix文化的 这132页PPT被誉为【硅谷最重要的文档】
下面PPT来自Slideshare, 中文翻译摘自网络
当乔纳森和施密特刚加入 Google 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关于成功经营的所有诀窍。
但我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对经营的见解全都错得离谱。
我们需要制定出一套新的商业规则,让公司在互联网时代也能站稳脚跟。以下是我们总结的经验。
我们首先抛出一个施密特最爱问的问题:现在和之前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变得不一样了?有哪些人们的假设已经不再正确?为什么事物似乎发展得越来越快?
以下是我们给出的答案:
科技正在改变商业的方方面面。全世界的信息和媒体都是在线的。移动设备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任何人。云计算将一个超级计算机收入你的口袋中。
因此,多年以来的准入门槛也不复存在。现存的企业极易受到竞争和干扰的影响。
这种改变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摩尔定律已经应验,科技正在失控。
占据主导的不再是企业,而是消费者,人们抱着前所未有的期待。企业不再可能借一款低劣的产品就侥幸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可能持续太久。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低劣的产品会收到很低的评分,这使得市场灵活而真实。在今天,优质的产品才能获胜。
同时,企业的力量也发生了巨变。个体或小团队可以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创造出崭新的想法,再历经测试、失败,再重新开始,最后成功获得全球市场。
这些拥有最大影响力的人,我们称之为“聪明的创意人员”。
他们是结合了知识、商业专长和创造力的产品人。如果你把当今的科技工具放到他们手中,并给予他们发挥的自由,他们可以以一种出奇的速度,创造出奇的产品。
问题是,今天的大多数企业,他们的目的是让风险最小化,而不是让自由和速度最大化。信息和数据被严格保密,却没有用作共享。在过去的年代,犯错成本高昂,人们赞赏三思而后行,而他们的设计就是那个年代遗留的产物。决策权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换言之,绝大部分公司在设计方面都行动太缓慢!
这在互联网时代根本行不通。
那么,什么才行得通?
创建一项成功的互联网时代冒险事业。
我们发现,只有吸引聪明的创意人员作员工,并为他们创造出开放式成长的环境,事业才能长久地保持成功。
你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吸引那些聪明的创意人员,他们可不容易糊弄。
你得从企业文化着手。创意人员在意他们工作的环境。
所以,尽早开始规划企业文化。作为团队你在乎什么,工作和决策的方式是怎样的,这些都要考虑并梳理成文档。
然后按照企业文化中的标语说的那样那样生存下去。
最好是以小团队的形式工作,让大家保持关系紧密,并抓住偶然发现的联系好好培养。
围绕着那个影响力最大的人组建企业团队。
接下来要考虑的便是策略。大多数人开创一份冒险事业前都会做商业计划。但是事物变化得太快,任何完全 MBA 式的商业计划都必定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是错的。
聪明的创意人员知道这一点,他们会担心,一份规规矩矩的商业计划会妨碍他们的自由。
(乔纳森刚进入 Google 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产品中就有这样一份计划。拉里·佩奇(Google 现任 CEO)说那份计划看起来很蠢。)
你的事业不应该建立在一份商业计划上,而应该以策略为基础。你可以有计划,但要心里有数,这份计划可能会有很大变动。计划是可变的,策略却很稳定。
好的策略基础有三根支柱:1、创造基于独特科技洞察的优秀产品;2、为增长而不是利润做调整;3、知道竞争对手的情况,但不随同。
好了,现在要把那些创意人员招进公司。切记,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招聘。
很多人都这么说,但他们还是把事情委托给人事相关人员。每个人,每!一!个!人!都要在招聘环节上肯花费精力。
现在你已经吸引并组建了一个充满创意人员的团队,你需要给他们一个放养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成长。
这从你制定决策的方式开始。正确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原来可以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决策方式不对,就会扼杀了他们的志气。
大部分考虑长远的企业都标榜自己制定的决策能够达成共识,但他们不理解什么是“共识”。
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就能称之为“共识”,“共识”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发声,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听到,最终大家团结地站在最好的决策那一边。
交流和制定决策同样重要。和决策一样,大多数领导者都认为自己很擅长交流,当然,他们大多数都错了。
尽量让交流保持开放。让信息流动得更快一些,信息的声量更大一些,让更多人能参与进去。
正确做好这些事,然后你的事业就有机会涅槃,获得巨大变革。
但是请记住,作为 CEO,你还必须是个 CIO(首席创新官)。创新不能被拥有或任命,它需要被允许。命令创意人员让他们进行创新,这不一定有效,正确的方式是放任他们去做。
设定一个实现起来很困难的目标,然后漂亮地失败。
听那些在一线实践的人的话,不要听那些空谈。让他们做产品的原型,而不是空泛的 PPT。
任何地方都能诞生想法。
以上步骤并不仅适用于企业家,也不仅对高科技事业有效。机会到处都是,创意人员到处都是。心怀抱负,想要建立创意团队来争取机会的人也到处都是。
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扪心自问,哪些想法本应该在五年内实现?
试着去想象那些不可思议的事物,因为它们其实很有可能发生。
然后,在你想象的那个未来上做赌注。大赌注有时候比小赌注更容易实现。
因为它们可以吸引到最优秀的人。
你准备好了吗?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