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夺
    2020医药行业薪酬多维解读:逆势涨薪或开启人才争夺战(内含35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一、国内医院薪酬情况 近日,丁香人才发布《2020中国医院薪酬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全国93家医院财务部门的调研,筛选出2830条薪酬数据,对目前中国医务人员的薪酬状况进行了呈现。 ▍不同等级城市的医务人员薪酬差距较大 首先从地域层面来看,《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平均薪酬达25.3万,二三线城市19.0万,四线及其他城市是12.8万,这也意味着一线城市是二三线城市的1.3倍,是四线级城市及其他城市的2倍。 总体而言,医务人员的平均年薪为18.5万元,是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4.25万元)的4.35倍。   ▍肿瘤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薪酬较高,儿科等科室较低 科室间的薪酬差异更加明显,可以达到 20%-75%,且通过图表可以看出,职称越高,科室间的差异越显著,不同科室的初级和中级医务人员的薪酬差异则没有那么巨大。 整体来看,肿瘤、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属于高收入科室,而儿科和皮肤科相对靠后。 ▍职称间的薪酬差异明显  职称对薪酬的影响不逊于医院性质,在各级城市中,职称带来的薪酬差别在 30%-50% 不等,且城市等级越高,差距越明显。 高职称的人员拥有更高超的医疗技术、更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承担更高的风险和难度操作,医院的薪酬主要是以按工作量分配、向风险与难度高的业务人员倾斜的政策,这体现出医疗行业对高级人才在薪酬上的倾斜。  ▍城市级别越低,民营医院支付薪酬越高 近年来,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民营医院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往往需要支付比公立医院更高的薪酬,这一点也在调研中得到了验证。 在较低级别的城市中,求职者在民营医院的待遇可能要比在公立医院更高。 同时,调研结果显示,民营医院固定薪酬比例平均在63%,而公立医院在47%,说明民营医院以更高比例的固定薪酬弱化绩效工资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以此来吸引更多人才。 二、医药行业疫期薪酬情况 ▍医药行业:疫情期间,逆势上涨,涨幅达8.64% 根据今年3月薪智发布的“2020新冠疫情劫后薪酬报告”,报告显示:除医药和传媒外,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消费品、教育、制造等行业税前月度实发薪酬平均值,全部下跌,其中制造、教育的薪酬跌幅超过20%。 而医药行业2020年2月的税前实发薪酬相较于2019年11月、2019年12月、2020年1月的月度实发薪酬平均值,逆势上涨,涨幅达8.64%,高于传媒的6.51%,在所有行业的薪酬表现中,一枝独秀。 据薪智分析,医药和传媒之所以有所上涨,是因为医药和传媒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从2003年的疫情经验看,疫情消退后金融行业很快恢复正常;制造行业会因为补充产能的加班费上涨,实发薪酬会迎来报复性反弹;教育培训行业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行业,恢复到正常水平往往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而医药行业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受到资本市场欢迎,在人才竞争中更具底气。  ▍医药行业:变动薪酬上涨,主要是由于加班费和特殊津贴 具体来看,除固定薪资外,医药行业2020年2月的变动薪酬相比于此前三个月,也是上涨的,涨幅达11.92%。 调研显示,从各行业实发薪酬看,固定薪酬的影响并不大,主要受影响的是薪酬中的变动薪酬部分。 从数据来看,教育、制造、金融行业的变动薪酬发放几乎腰斩,疫情重灾区的数字更为严峻,不少企业的变动薪酬清零;消费品行业由于电商渠道的支撑情况还算可以,但线下渠道由于各省的安全防控措施,几乎清零,而且线下的商铺由于囤货和租金问题,现金流压力巨大,未来几个月的薪酬情况都难以理想。 而医药和传媒行业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加班费和特殊津贴。据了解,不少药企尤其是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比如供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药品的相关药企,春节期间几乎都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  ▍医药行业:总体招聘需求旺盛 薪智针对各行业53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招聘预算、薪酬预算、培训预算、福利预算上,金融、房地产、消费、教育、制造下调明显,其中制造行业更是全部下调。 而医药和传媒行业在这些预算上,均呈现上浮和预上浮的态势,调研显示,医药行业和传媒行业的企业普遍乐观,看好行业的发展。 三、国内药企薪酬情况 根据米内网调研,去年上市药企员工薪酬数据情况:董事长最高1732万,员工人均最高近35万元。 ▍百亿营收药企,员工薪酬出炉 2019年,米内网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梳理出了百亿营收药企的薪酬信息。 数据显示,共23家药企的员工人均薪酬超10万,10家公司超15万。其中,迈瑞医疗、国药股份、天士力位列前三,分别达到34.95万元、22.38万元和19.48万元,迈瑞医疗的以12万的差距,将第二名国药股份远远抛在身后。 从高管薪酬来看,13家药企的董事长薪酬超100万,迈瑞医疗和复星医药的董事长薪酬均超过1000万。18家药企的总经理薪酬达到100万以上,迈瑞医疗依然位列第一,为总经理支付薪酬高达1663.91万元,是第二名复星医药总经理薪酬的两倍。 从雇员人数来看,白云山、复星医药、上海医药均有庞大的雇员队伍,其中,上海医药成为最大雇主,一共有47590名雇员。 可见,无论对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迈瑞医疗和复星医药支付的工资都足够大方,可谓“最佳雇主”。   - 人力资源效能进化系列沙龙 -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场疫情不仅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也使大部分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往往危险与机遇并存,在疫情冲击下“医药”、“新零售”、“远程办公”、“线上直播”等业务均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纵观逆势增长的企业,疫情期间数字化能力或许成为生存与否的关键。伴随着“上云用数赋智”政策的推出,我们可以洞见未来,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欢迎报名参加【05月15日 下午15:00】由易路举办的线上直播:《医药大健康如何实现动态佣金激励与合规》,参与直播还有机会获得价值199元的“故宫口红”一支! 关于易路: 易路成立于2004年,拥有十多年企业信息化服务经验积累,是中国领先的以薪酬管理为核心的一站式人力资源软件和服务云平台,覆盖员工「选用育留」全生命周期。系统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制定、由安永审计通过的数据安全认证 SOC1 & SOC2 & SOC3(SSAE18)。2020 年 1 月完成 C2 轮融资,成为2020年中国首家人力资源领域获投企业,主要领投方分别有高瓴资本、SIG 、钟鼎资本等。
    争夺
    2020年05月14日
  • 争夺
    新旧势力冲突:美国薪酬福利管理领域的争夺 美国薪酬福利管理服务提供商ADP和该领域的初创公司Zenefits最近“掐”了起来,前者指责后者获取用户数据存在安全隐患,后者称前者害怕竞争,此次争端从打“嘴仗”最终升级到ADP向法院起诉Zenefits诽谤。   这样“新老”之间的争端屡见不鲜,尤其在近年,随着科技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颠覆者”凭借先进的技术、创新的业务模式,向过去的行业巨头公然发起挑战,与此同时,行业中的“老大”也在极力通过各种手段保全自己的地位。   但这起事件却稍有不同,被“挑战”的ADP,本身也曾是一名行业领先的“创新者”,而“搅局”的Zenefits也并非一开始便冲着抢占ADP的市场而来,但最终有合作关系的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还是令矛盾未能避免。   官司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通过这起事件,我们却可以看到,类似Zenefits这样的初创企业的应运而生,恰恰反映了美国在薪酬福利管理服务这一专业细分市场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Zenefits成立至今的飞速发展,也印证了解决这些“痛点”需求切实存在。   从“嘴仗”到法庭:维护安全还是畏惧竞争? 在了解这起事件之前,首先需要对一些背景做一些交代:ADP是美国薪酬福利第三方管理服务行业的绝对“龙头老大”,服务客户超过60万,覆盖小型企业(1-49人)、中型企业(50-999人),大型企业(1000人以上)以及跨国公司(公司规模不限),ADP提供的服务包括人力资源、薪酬、人才管理、税务及福利管理等。   该公司成立于1949年,目前市值已达400亿美元,去年全年净利润超过15亿美元。   与之相比,Zenefits是这个行业新出现的一名“搅局者”,这家成立刚刚两年的公司,正在经历高速发展期,目前是硅谷地区最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之一。   截至今年初,Zenefits已经获取超过1万个公司客户,涵盖10万名员工,该公司预计今年底将实现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Zenefits完成了C轮5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完成后,Zenefits估值45亿美元。   在两家公司发生正面冲突之前,Zenefits实际上和ADP是合作关系,Zenefits通过获取ADP的客户数据提供相应服务。   ADP于上周突然中断了这一获取数据的渠道,使得Zenefits无法再向ADP的客户提供服务,ADP方面的理由是Zenefits获取数据的方式存在安全隐患,但Zenefits一方则坚决否认这一说法,称ADP在其用户并不知情的请款下强行中断数据连接,并一针见血地直指ADP是因为害怕竞争而做出上述行为,Zenefits措辞强硬地在其官方博客上发布了以下内容:   “ADP的商业模式是向用户提供绑定的打包服务方案,他们不愿意小企业使用Zenefits提供的人力资源和福利部分的服务。我们认为ADP一直在使用这样的策略:任何时候一个新的创新公司进入市场,这个‘在位者’便试图传播关于这个新进入者的恐惧、不确定和怀疑的消息,这一惯常的手段可以用缩略词FUD来代表(F代表恐惧(Fear)、U代表不确定(Uncertainty)、D代表怀疑(Doubt))。”   Zenefits还在Twitter上发起了关键词为“ADPeeved”的活动,以一副挑战巨头的弱者形象,获得了很多的支持,连好莱坞著名演员、风险投资人艾什顿• 库切都发出推文力挺Zenefits,称“小企业不应成为某些巨型企业的棋子。”(艾什顿• 库切的Sound Venture参与了Zenefits最新一轮的融资)。   行业“老大哥”ADP显然无法容忍来自一个小弟的公然挑衅,便一纸诉状将Zenefits告上了法庭,起诉后者诽谤。   “小弟”如何挑战“大哥”:应运而生的业务模式创新 这场官司最终到底谁输谁赢其实并不重要,从行业变化的角度来看,新进入者如何挑战巨头,通过创新的业务模式,更为灵活的商业手段和迅速的业务拓展,改变行业模式甚至格局,才是最值得细究的内容。   作为如今的行业巨头,ADP过去也曾是一名创新者,2006年,该公司在信息周刊杂志评选的250个创新公司中高居第二位。   ADP创立之初提供薪酬支付人工处理服务,随后逐步使用机器、电脑等设备替代人工来进行自动化处理,这也是该公司的名称“自动数据处理”(“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的由来。   ADP在1961年上市时,仅有125名员工,300个客户,年收入约为40万美元。随后,ADP便开始了国际化的尝试,1965年在英国建立了分公司。   到了1985年,ADP的年收入便已超过10亿美元,处理的工资单占到全美工人的20%。目前ADP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6万,服务客户超过60万。   实际上,ADP是最早运用“云”概念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早在“SaaS”(“软件即服务”)这样的字眼被创造出来之前,早在Salesforce和 亚马逊 等以“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被人们熟知之前,ADP的业务模式实际上和如今的“云服务”如出一辙:ADP的公司客户将薪酬福利处理等工作“外包”给ADP来完成,ADP通过自动化服务来提高这些繁杂工作的效率,并向客户收取服务费。凭借着服务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内容的不断拓展,ADP的收入和利润近年来的增长依然稳健,税前利润率也能持续稳定在近20%的水平。   然而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迟早被人盯上,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新模式颠覆老模式的例子屡见不鲜,第三方薪酬专业化服务市场也未能幸免,Zenefits便是“颠覆者”之一,这家初创公司以风格迅猛彪悍而著称,曾被评为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SaaS”类公司。   2014年,该公司称其收入增长了20倍达到2000万美元,预计到今年底,Zenefits收入有望达到1亿美元。与之相比,Salesforce营收达到2000万美元花了4年时间,达到1亿美元则花费了6年时间,可见Zenefits的业务增速十分惊人。   该公司同时也是估值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之一,2014年年初和年中,Zenefits分别完成了A轮和B轮的两轮融资,融资额分别为1500万美元和6650万美元,投资人中有包括VC Andereessen Horowitz、著名的从老虎基金“毕业”的小马基金等在内的众多知名投资机构,B轮融资完成后,Zenefits的估值达到5亿美元,但在今年最新的C轮融资完成后,其估值已超过45亿美元,不到一年的时间估值增长了近10倍。   福布斯专栏作者Brian Solomon甚至在2014年最火热创业公司排行榜中,将Zenefits排在Airbnb和Uber之前。   和ADP提供全面服务、客户囊括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所不同的是,Zenefits专注于中小企业市场,并且专长于员工福利管理领域。和ADP的业务模式所不同的是,Zenefits所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向其客户收费,而是向福利提供方,如保险公司收费。这一模式被认为对ADP甚至保险中介商行业形成了冲击甚至颠覆,因为Zenefits的商业模式本质上类似于撮合保险需求方和保险提供方的中介。   同时,Zenefits的诞生也与美国医疗保险市场出现的变化密不可分,两年前,其创始人。。。。意识到奥巴马推出的医改法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医保市场,中小企业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将增加,同时企业需要对新法案有“合规”的需求,当时这一过程复杂、低效且不透明,这些现存的问题让他看到了机会,更重要的是,这块市场巨大:当时全美医疗保险中介市场约为180亿美元。   投资Zenefits的硅谷著名VC Anderseen Horowitz创始人Ben Horowitz评价说,Zenefits提供了终极的“企业家工具”,他认为,企业并不想花时间研究新的奥巴马医改法案,只希望能通过简单的步骤完成“合规”,Zenefits的出现帮助解决了这样的难题。   Zenefits成立至今的高速发展,也同时印证了这一具体市场中存在的“痛点”正在被Zenefits所提供的方案切实解决。   尽管从具体业务领域来看,Zenefits仅仅动了ADP的“一小块奶酪”,但从ADP在该事件中的强烈反应不难看出,新进入者已经让巨头开始坐立不安了。   腾讯科技 纪振宇 6月23日硅谷报道
    争夺
    2015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