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资
    被资本突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当所有人都认为2018年是一场经济寒冬的时候,资本热潮却突然袭击了整个电子签名行业。 2018年1月10日,电子签名行业领跑者e签宝宣布完成B1轮1.5亿元融资,此轮融资是截至2018年上半年电子签名赛道上B轮最大单笔融资。 2018年6月13日,第三方电子签名平台法大大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元璟资本领投,汇付创投基金、和盟创投、博将资本跟投。 2018年7月30日,众签宣布完成7000万元A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清志杰资本领投,点亮资本、分布式资本等跟投。 从权威研究机构艾瑞咨询(iResearch)披露的《2018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16年以来,我国的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中发生了19次融资事件,但相对来说在2016年整个行业的融资比较密集,而2018年上半年则相对集中。 被资本突然侵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就在过去短短的3月时间当中,资本突然发力,平均每个月都会诞生一笔额度过亿的融资,而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整个资本圈对电子签名项目的抢夺目前还在持续,部分第二阵营的项目估值都已经超过十亿,原本小众低调的电子签名行业突然迎来了一波资本热潮。 那么为何资本会突然对电子签名行业如此趋之若鹜呢?倪叔认为:核心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第三方电子签名方向本身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电子签名技术是所有电子合同的支撑技术,可以说是整个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随着各行各业的业务都纷纷上网,整个电子签名行业伴随着互联网大潮在过往的十年中都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并且在今年有不断加速增长的趋势。 投资一个像电子签名这样的不断增长且前程远大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决策。 其次,是资本取向的转变。2018年起,整个中国创投圈在经历过共享单车这样的以不计成本,疯狂补贴消费者的方式来占据市场的极端案例以后,都逐渐认识到随着流量成本的不断上升,通过补贴换取消费者的方式并不持久,因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转移了TO B领域,认为只有真正通过资本提升了行业效率,才能真正的迎来商业价值的回报。 电子签名,作为企业SaaS服务中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热门领域,是符合这个投资趋势的。 最后,争夺成为中国的DocuSign的机会。今年4月,第三方电子签名赛道诞生了一家上市公司,来自美国的独角兽DocuSign今年4月份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进行IPO,募集资金净额为6.29亿美元。IPO后一个月,DocuSign的估值涨至60多亿美元,随后回落到50多亿美元,整体已远高于上一轮融资时的30亿美元估值。经过数月的股价攀升,目前市值已破百亿美金。这一消息无疑也极大地提振了国内的电子签名市场。 来自美国上市公司的榜样力量,资本从用户补贴到商业效率提升的价值专项及电子签名市场自身的前程远大,共同造成了这一场突然席卷而来的资本热潮,而在资本的驱动之下,这个行业中原本的玩家纷纷开始了发足狂奔,共同争夺一个成为中国DocuSign的机会。 资本催熟的双刃剑 原本,能获得资本的加持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好事,资本的介入会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让整个行业的各个链条都趋向成熟,但这个逻辑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实践往往并非如此。 如果没有资本疯狂的催熟,或许脱胎于城市基础公共建设的共享单车模式,不会因为疯狂的用户补贴与不计成本的单车铺量,而完全不考虑经济成本损耗与社会管理成本,最终将行业彻底带离了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走向行业自毁,幸存者只能卖身于巨头的惨痛结局。 事实是,电子签名行业此前是经历过“资本魔法”的洗礼——此前2014-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在整个中国大行其道,而在网贷平台管理相关文件中,曾多次指出“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等必要性,换句话就是:电子合同已成网贷平台不可或缺的必要备案材料。 这就意味着:每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必须对应至少一家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而数据显示:在2014-2018年间,中国一共诞生了1.9万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这些企业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继而也催生了大量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 结合此前艾瑞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来看,对比2016年获得融资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名单,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企业大多都是成立于2014-2015年,而像e签宝这样的已经成立16年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16年的沉淀体现在技术、资质、服务、客户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行业中是其他厂商无法企及的。 到了2018年,过往的金融创新巨子们纷纷变成了非法集资,P2P,私募基金暴雷的消息不绝于耳,虽然电子签企业只是第三方签名技术的提供者,并没有什么连带责任,但正因为部分企业是完全依附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成长,所以随着行业的整体衰败,大量的企业破产跑路,部分电子签厂商也陷入了困顿之中。 如果我们打开DocuSign的招股书,会看到,DocuSign的业务是横跨非常多的行业,其客户集中度最高的一个行业在它的整体占比之中也不超过3%,因而才有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定位,才有了超过百亿美金的市值。 而大量依附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其互金行业的占比可能就超过80%,虽然过往在互联网金融疯狂发展的年月,它们获得大量的个人用户及上下游产业用户,但也正是因为互金热潮的资本催熟,让很多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处于虚胖的状态之中,随着整个互金行业的凋敝,进而失去了后续的竞争机会。 在被互金大潮迅速催生的第三方电子签字行业中,能像e签宝一样通过16年的逐渐发展,从政务开端,后经历银行、制造业、互联网、教育、旅游、租房等不同行业的技术磨练和服务考验,并形成优秀和成熟的各行业解决方案,树立各行业客户标杆,最终形成全行业渗透、全生态闭环的服务模式,实现持续自我发展的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 行业竞争乱象上演 现在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正在经历第二波资金热潮,激烈的融资军备竞争,市场端的价格战,品牌宣传上的造假,技术上的以次充好……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曾经发生在共享单车行业的各种乱象,也正在电子签名行业上演。 2017年2月,ofo联合艾瑞发布《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称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ofo小黄车在城市覆盖率方面已是摩拜的1.4倍,国内市场覆盖43座,国外市场覆盖3座,排名行业第一名,市场占有率高达63%。随后摩拜也不甘示弱,紧跟其后,也在2月份联合艾瑞发布了《2017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称,摩拜单车的周活跃用户量(WAU)已达769.3万人,相当于行业第二名ofo共享单车的2.1倍,已稳居行业之首。 于是,在消费者层面得到的消息是:摩拜,OFO两家都是自称行业第一,而且两家都声称自身的数据两倍于对方,但显然这是违背常识的,被网友戏称为了:傻傻分不清楚,而这种做法也彻底的透支了消费者对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披露的信任度。 像类似于这样的闹剧,现在也在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上演。日前,艾媒咨询(注:非艾瑞咨询)发布了一份《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中称:上上签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33%,这意味着:上上签已经在整个行业市场占据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了,但这个说法被行业人普遍认为是缺乏明确的数据来源来证明的,更像是一则付费定向宣传而非一个基于事实调查的结论。 众所周知,如果要评估一家第三方电子签字企业实力,那么日均签署量与合作客户数是最简单直观的判断标准,而从这些数据来看,整个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的排名顺序应该是:e签宝,法大大,第三名才是上上签。 而且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7月,e签宝已服务超过1.2亿的个人客户,企业用户数量超过150万,累计签署量达到42亿,日均签署量超2000万次,市场份额大于第2、3名总和,因而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之下,上上签是不可能掌握有33%的市场份额的。 作为媒体同行,倪叔在此希望呼吁第三方研究机构应该积极加强自律严谨,保持应有的客观中立,避免类似的数据乌龙争端陆续发生,最大程度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当然,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联合第三方机构发布一份有利于自身情况的行业研究报告,在整个竞争格局之中算不得什么大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谎言”出现,整个行业的真相也就日渐稀缺了。 比如,行业中的有些平台,没有商用密码产品型号证书,也没有任何电子签名的相关专利,因为购买了少量的阿里金融云云主机,就高调的宣称行业内唯一一家应用符合“等保四级”要求的云服务,并试图获取客户和市场的信任,这样的乱象频现都让原本的井井有条的市场秩序变成浮躁不安。 有人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给予它所不匹配的物质与赞扬,而在资本的大水漫灌的当下,在第三方电子签字行业身上我们已经逐渐嗅到了疯狂的味道。 行业进入生存淘汰期 资本关注是好事,这意味整个行业的机会,但身在其中的玩家也要辩证看待:高额融资代表着行业以进入了残酷的生存淘汰期。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报告》显示,第三方电子签名的头部玩家是e签宝、法大大,第三位是上上签,这三家共占据整个电子签名市场超过80%的市场份额。 被资本突然侵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从它们的融资轮数和融资额也能看出,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不再是初期的靠资本圈地抢流量的市场开拓期,而是到了运用市场运营和资本手段(收购兼并等)的壮大期。 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2018年之前电子签名领域的融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初创期,行业发展还处早期。但资料显示,获得融资的电子签名企业正在大幅减少,商业淘汰正改变着行业格局。根据三家头部企业的融资轮数和融资额度来看,电子签名行业仍快速发展,但已逐渐迈入行业发展的中后期,未来行业将进一步向头部聚集。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额融资出现,并非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而是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企业将要快速进入高强度的竞争当中。 随着互联网行业“马太效应”的显现,以中国市场的惯例来看,资本是不会允许市场被多个玩家割据的,因而最终行业会留存只会是少数几家甚至是只有一家的头部企业能够得以存活,而对于其他的电子签字行业的玩家来说,在次轮由资本掀起的大浪面前,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e签宝金宏洲曾说过,未来3-5年才是电子签名真正大众化爆发的元年,而当下资本的突然进入或许会加速这一天的到来,但对于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玩家而言,当行业的资源与资金都在向三大巨头集中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没有看到这一天的机会了。 作者:倪叔 来源:被资本突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融资
    2018年09月06日
  • 融资
    i背调完成A+轮融资,政府基金东部资本领投,华映资本合伙人章高男、老股东峰瑞资本跟投 近日,自动化背景调查公司i背调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由杭州市和高新区政府引导基金参投的东部资本领投,华映资本合伙人章高男、老股东峰瑞资本跟投。本轮融资由宇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由白领企业员工背调起步,打造标准化 员工雇前背景调查, 起源于欧美,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求职市场的简历造假注水现象越趋严重、劳动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等原因,雇前背景调查在国内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普及。白领企业的员工雇前背景调查包括身份信息、教育背景、诉讼失信记录、商业利益冲突等客观信息的验证以及过往工作履历、工作表现的核实。 与传统背调依赖线下手工作业的玩法不同的是,i背调从成立之初就很重视标准化和产品化。雇前背景调查流程从客户下单到交付背调报告大致可分为六大环节:企业客户下单、背调候选人授权、客观信用数据验证、工作经历核查、背调报告质检、背调报告交付。i背调首先做的是将这六个步骤进行标准化,在足够标准化后,用技术手段替代部分操作,提升交付效率。例如,获得被调查者的授权是背景调查的必备环节,在传统的背景调查作业方式中,是通过纸质授权书来获得,而i背调则通过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为被调查者提供合规且便捷的在线授权方式。再如, i背调建立了背调场景下的深度学习库,借助AI技术助力在电话访谈核查、质检、客服等需要人工介入的环节实现智能化,从而将背调报告的交付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客户体验方面, i背调的客户除了可以直接登录i背调SaaS系统下单之外,也可以将封装成标准SDK或API的i背调产品直接接入到自己的系统中。例如,网易、宁波银行等企业客户将i背调的SDK或API无缝嵌入到自己的HR系统中,这样HR就能在自己的HR系统上一站式地使用i背调产品。 猎聘、北森等第三方人力资源平台将i背调SDK或API嵌入其平台后,则一站式地向其客户提供高关联度的背调服务。   切入新型背调或身份认证场景   除了白领市场,背景调查在蓝领市场、新型劳动用工中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白领市场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后, i背调开始通过证件或照片的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核实等技术手段为有着很大增量空间的新兴市场提供全自动化背调服务。据悉,i背调已经向近百家的制造型企业、网约车平台、外卖平台、家政服务公司提供蓝领工人、兼职司机、骑手、上门家政服务人员的背调服务。尤其是在需要上门或者在封闭空间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模式,比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背调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企业降低劳动用工风险,还能降低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 “事实上, 只要需求端或供给端涉及到人的撮合交易场景,都会存在着背景调查的需求,例如房屋租赁、婚恋、各类上门服务等场景,因为涉及到信用和安全。这也是去年6月美国知名共享经济公司Airbnb收购了总部位于加州的背景调查创业公司Trooly的原因。“ i背调创始人兼CEO李杰表示。   致力于打造职业信用评级机制   近年来,不论是欧美还是国内,都越来越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是由企业信用、金融信用、个人消费信用、职业信用等组成。起步相对较晚的职业信用将会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职业信用体系趋于完善时,用人单位将可以更高效地找到合适的求职者, 而诚信的求职者也会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i背调一直致力于做一家独立且权威的职业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i背调正通过不同行业职业信用模型、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着手研发职业信用评级模型及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出职业信用分。 在公司运营方面,i背调今年1-7月份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00%,复购率达到95%。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被应用于持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客户成功体系的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  
    融资
    2018年08月23日
  • 融资
    Slack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将结束 估值达70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Slack正在筹集数亿美元的资金,融资轮结束之后Slack估值将达到70亿美元。 参与此次投资轮的新投资者有General Atlantic以及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 Wellington Management正在斟酌是否要投资Slack。现有的投资者也将继续参与此次融资轮,包括Accel、Index Ventures、Global Founders Capital以及德国Rocket Internet SE。 投资讨论已经持续数月时间,目前投资轮尚未结束。 位于旧金山的Slack发言人表示公司“不会对任何谣言或揣测进行回应”。Dragoneer拒绝对此事进行评论。General Atlantic以及Wellington Management也没有对此置评。TechCrunch早先曾报道过一些融资消息。 去年,Slack融资2.5亿美元,估值达到51亿美元,融资轮由软银集团领投。 今年早些时候,Slack透露应用的每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00万人,其中包括300万付费用户。在2013年推出Slack通讯平台的首席执行官Stewart Butterfield表示公司今年还没准备好上市。 Slack 最终命运应该是被收购,是被亚马逊、微软、salesforce 还是google? 我们就看其命运了!
    融资
    2018年08月13日
  • 融资
    学生版LinkedIn?职业社交网络「Goodwall」获1080万美元A轮融资 来源/ techcrunch.com 文/高歌 核心人群为高中生+大学生。 比 LinkedIn 更早地接触目标用户,职业社交网络 Goodwall 瞄准的不只是大学生,还有高中生。 近日,Goodwall已完成108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Randstad Innovation Fund及瑞士私募股权公司Manixer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Francis Clivaz,Zurich Cantonal Bank和Verve Capital Partners。 联合创始人/CEO Taha Bawa表示,本轮融资将主用于在纽约引入新的人才,以支持平台的扩张。包括产品团队,为平台的两类人群(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发更好的功能;同时也在发展销售团队,满足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 平台核心用户年龄层在14-24岁,目前已有超过100万名会员。高中生和大学生是Goodwall 的两个核心人群,高中生对应大学奖学金机会,大学生对应实习/就业机会。 “美国市场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是整个2018年聚焦的重点。”Bawa称,我们将和学生一起成长,并为他们提供服务。Goodwall 通过发掘他们感兴趣的公司来扩大吸引力,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大公司。 Goodwall 兼具工具属性和社交属性。对于目标受众来说,Goodwall是一个线上平台,可以和同学建立联系,并通过展示技能、经验、人脉,获得教育或就业机会。 平台向企业提供一种方式来寻找、连接、雇佣大学生和毕业生,企业向平台支付费用,以便在目标候选人面前展现企业品牌。 公司和更大的招聘网站存在竞争关系,但Bawa认为,智能匹配为企业提高了效率,在筛选候选人的过程中,可通过浏览记录匹配到更多相似的简历,而不需要人工筛掉大量不相关的简历。 在高中生层面,Goodwall和大学生奖学金网站存在竞争,Bawa表示平台的差异化在于“提供了额外价值”,一个围绕成长、连接和相互支持的社区。 在大学生层面,LinkedIn是最容易想到的竞争对手。Goodwall为高中生提供工具,比LinkedIn在更早期阶段接触到这些潜在用户,“打造他们的第一份简历”。 “和他们共同成长。”Bawa说,Goodwall的目标不仅仅是服务于成绩名列前1%的学生,尽管平台上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但我们是想为所有勤奋、努力的学生,通过全面的画像展示其独特性,匹配合适的教育/工作机会。
    融资
    2018年08月10日
  • 融资
    「Worktile」获5000万元B轮融资,下一步发力中大型企业 来源/36氪 文/徐宁 2018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0%+。 36氪独家获悉,Worktile已完成5000万人民币B轮融资,由斯道资本领投、宽带资本跟投。 Worktile成立于2013年,是团队协作SaaS平台上的一员,该赛道是企业服务中发展较早的领域,国外有Slack,国内第一梯队有Teambition、Worktile、Tower等。36氪对Worktile一直跟进报道:2015年发布4.0版本,开始启动商业化;过去两年,Worktile从免费转型到付费;之后于2017年上线5.0版本;2017年,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00%;2018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0%+。 目前,Worktile团队人数近150人,设立包括北京总部在内的上海、深圳、杭州、西安、台北6家分公司和办事处;海外业务也正在快速发展中。付费客户已超过3000家,其中不乏北京奔驰、碧桂园和人民网等大型企业,也有映客直播、易企秀等互联网公司。 本轮融资后,Worktile将发力服务中大型企业。Worktile CEO王涛透露,本月Worktile将发布7.0版本新系统,该系统是基于PaaS化基础设施图灵平台,高度可配置平台,可以更适合中大客户的复杂场景。 以下可以回顾下今年2月跟Worktile CEO王涛的对话: 36氪:Worktile的客户定位是怎样?客户团队规模通常在? 王涛:Worktile目前的核心客户仍然是中小客户为主,大客户在不断增长,未来定位将以中大型客户为主发展主线,客户规模在30-3000人的公司。 36氪:客户的使用情况是全公司用还是某些团队用?哪些团队较多?哪些行业较多? 王涛:比例上,还是团队比例更高。不过,全公司使用是趋势,往往先从公司的某个团队开始延伸。其中,研发、产品、市场、人事团队和场景占比超过 75%;行业方面,互联网、传统制造、电商、教育、金融是使用最多的行业。 36氪:Worktile现在的收入状况怎样? 王涛:目前,团队业务已逐渐覆盖全国,共有20多万家用户,月流水约300万元,已实现盈利。 36氪:收入中,SaaS和私有化的比例是? 王涛:SAAS营收占比超过75%,私有化客户营收占比约 25%。 36氪:现在是怎么收费的?续约率怎样? 王涛:目前SAAS收费按照人数每人每年收费,分为三个不同的套餐,专业版299元每人每年,企业版499元每人每年,旗舰版699元每人每年。同时提供10人以下完全免费的版本。 续约率方面,核心客户(20人- 1000人规模客户)续约率在客户成功的努力下好转,核心客户续约率为74%,核心客户金额续约率89%。新客户中,在3-6个月发生增费的占到30%以上。 36氪: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600%,增长来自哪里? 王涛:主要的原因是两方面,1.产品层更适配中大客户的需求,客户规模、多产品定价套餐实现了客单价的提高;2.另一方面,销售团队、模式和经验经过一年的打磨,逐渐找到合适的路径,新客户实现了3倍以上增长。 36氪:现在Worktile团队多少人?大致结构配比怎样? 王涛:目前团队90人,研发40人、销售40人、市场运营支持和其他 10人,销售和技术1:1。 36氪:下一步产品方面的规划是? 王涛:新一年,产品方面将坚持服务30-3000人客户的定位,切实解决更大规模客户的需求瓶颈。产品也针对这个定位,在场景化、垂直化和业务深度上,实现更大力度的投入。 另一方面,Worktile将实现目前产品各个应用间的深度整合,例如OKR(目标管理)和任务之间在客户场景上有非常多的场景化需求是来自大客户的。
    融资
    2018年08月06日
  • 融资
    HR SaaS公司Namely 新CEO上任同时获得新一轮资金6000万美金支持,总融资超过2亿美金 今年5月Namely 联合创始人兼CEO Matt Straz被突然解职,官方的说法是“与期望的领导力不一致 inconsistent with that which is expected of Namely leadership” 但是没有人具体解释这个原因。 Namely 突然解职CEO的行为和解释在人力资源类公司貌似很多,比如  Zenefits and BetterWorks 今天早些时候Elisa Steele被任命为新的CEO ,同时也宣布了新一轮的融资6000万美金,GGV Capital领投~至此融资总额超过2亿美金。 Elisa Steele 也是人力资源公司Cornerstone OnDemand的董事会成员。 关于Namely: Namely创立于2012年,提供的工具可以帮雇主管理诸如工资表和津贴费、绩效管理、员工出勤表以及人才招募等服务。虽然也有很多类似的公司,比如 TribeHR、Zenefits 和 Workday,但致力于为雇主与员工提供互动平台的Namely并非只是一家单纯的人才管理公司。实际上Namely 的核心工作已经是在福利保险方面的工作了~ 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在旧金山和奥斯汀设有分部.   关于namely 更多新闻可以进一步访问这里:http://www.hrtechchina.com/search/?keywords=namely  
    融资
    2018年08月03日
  • 融资
    Gusto 获得1.4亿美元新的融资,加强中小企业市场的薪酬和福利 据Jonathan Shieber 消息称: Gusto向小企业提供工资,福利和人力资源管理及监督系统服务,已在其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1.4亿美元。 该公司表示将利用这笔资金增加新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支付灵活性。该公司推出了一项名为弹性薪酬 “Flexible Pay”的新服务,无论企业付费时间表如何,使得员工都可以便捷的获取薪水。The company launched a new service called Flexible Pay, which gives employees a way to get paid no matter when a company’s pay schedule dictates. 后期轮次由T. Rowe Price Associates投资组合,MSD Capital(Michael Dell的家族投资基金)领导,Dragoneer投资集团和Y Combinator的 连续性基金。 以前的投资者,包括General Catalyst, CapitalG,Kleiner Perkins,137 Ventures和Emergence Capital也参与了该轮融资。 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
    融资
    2018年08月02日
  • 融资
    智能招聘平台Greenhouse 获得5千万美金融资,总融资超过1.1亿美金 来源:techcrunch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找到合适的人才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它们可能没有谷歌等规模较大、系统完备的公司所具备的强大工具(或口袋书)。 智能招聘平台Greenhouse希望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一点,并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该公司表示,已从Riverwood Capital筹集了新一轮5,000万美元融资,使其总融资达到1.1亿美元。Greenhouse公司肯定不是唯一一家最近开始获得大量资金的公司,它试图打开人才获取的过程,使其更受数据驱动。但随着成本和难度的收集大量的数据在不同的人类活动已经出现新的机器学习工具,招聘背后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可以得到很多的帮助使用相同的数据科学严谨,一个聪明的谷歌搜索结果。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尔•查特说:“招聘工具和软件都是为上一代求职者设计的,求职者的思维方式可以涵盖在网站上收集简历的基本知识。”“我们发现,在人才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公司能够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在领英(LinkedIn)的人才库中找到差异制造者,在聘用谁、提供成功经验、利用数据进行优化等方面做出非常明智的决定。”他们需要工具来实现这些目标,而且比招聘软件要广泛得多。 典型的消费者对Greenhouse公司的体验可能是网站上的一些招聘信息,雇员可以在这些网站上提交公司想要的申请或附加信息。在这个框架下,Greenhouse为公司提供了找到适合它们的应用程序的途径——无论是像GlassDoor这样的应用程序,还是在互联网上有更孤立的人才群体的更小的利基市场——并为这些可用的角色找到合适的员工。所有这些行为的数据都被收集起来,这反过来又有助于Greenhouse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建议,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潜在雇员。 大家也知道在国内也有一些招聘平台参考学习Greenhouse,加上之前的Hired 获得3000万美金融资计划全球扩张,还有一些招聘类平台获得了融资,所以在招聘领域的机会依旧很大,因为劳动力在减少,尤其美国市场的失业率3.8%导致市场上劳动力根本就是供不应求。 Intelligent recruiting platform Greenhouse picks up another $50M 原文来自:https://techcrunch.com/2018/07/12/intelligent-recruiting-platform-greenhouse-picks-up-another-50m/, Finding the right talent is a make-or-break situation for any company — especially smaller ones, which might not have the robust tools (or pocket books) of larger companies like Google that have a complete system in place. Recruiting platform Greenhouse hopes to make that process a little bit easier, and it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investors. The company said it has raised a new $50 million financing round from Riverwood Capital, bringing its total funding to $110 million. Greenhouse definitely isn’t the only company that’s starting to pick up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funding recently by trying to crack open the process of talent acquisition and make it a little more data-driven. But as the cost and difficulty of collecting enormous amounts of data on different kinds of human activity has dropp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achine learning tools, the problems behind recruiting may also be one that can get a lot of help from employing the same data science rigor that powers a smart Google search result. “Hiring tools and software in the market had been built for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with an applicant tracking mindset to cover the basics of collecting resumes on your website,” Greenhouse CEO Daniel Chait said. “We saw that winning companies in the talent market were ones who were able to attract the right talent, identify difference makers in a sea of LinkedIn profiles, make really smart decisions in who to hire, deliver winning experiences, use data to optimize. They needed tools to accomplish those goals and much broader than the recruiting software.” The typical consumer’s experience with Greenhouse has probably been a bunch of job listings on a website somewhere, where an employee can submit an application 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at the company wants. Under the hood, Greenhouse provides companies with ways to find the right funnels for their applications — whether that’s something like GlassDoor or smaller niches on the Internet with more isolated pockets of talent — and discover the right employees for the roles that are available. Data is collected on all this behavior, which in turn helps Greenhouse give better recommendations for companies as to where to find potential recruits that fit their needs. All that has to be packaged together with a generally nice user experience, both for the typical consumer and for the companies. That can boil down to actually understanding the right questions to ask, the right requirements to post in a job listing, and also making sure the process is pretty quick for people that are applying for jobs. Greenhouse implements scorecards to help interviewers — which can turn out to be a big group,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candidates are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job in a more rigorous manner. And Greenhouse also hopes to work with companies with its tools to eliminate bias in the recruiting process to produce a more diverse set of hires. “Companies are continuing to invest in recruiting and talent acquisition software,” Chait said. “As issues of talent and hiring have become more central at the C-suite, companies continue to invest in this area. Companies are starting to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R and talent acquisition as its own specialty. If you’re a big company that has an all-in-one HR suite, it’s all well and good to have payroll and benefits in your org chart in one place, but when it comes to hiring, it’s very dynamic.” Greenhouse is still pretty dependent on its partners, but the startup has a wide array of companies that it works with to ensure that all the right tools are available to clients to find the right candidates. If a change is coming on LinkedIn — one of the biggest homes of candidate profiles on the planet — Greenhouse is going to work with the company to ensure that nothing breaks, Chait said. Greenhouse provides an API-driven ecosystem to ensure that its tools reach all the right spots on the Internet to help companies find the best talent. But Greenhouse isn’t the only recruiting-driven company to attract a significant round of funding. It isn’t even the only one to do so in the last month — Hired, another recruiting platform, said it raised $30 million just weeks ago to create a sort of subscription model to help funnel the right candidates to companies. But all this interest, including Greenhouse, is a product of attempts to try to find the right talent in what might be unexpected spots powered by machine learning tools that are now getting to the point where the predictions are actually pretty good.    
    融资
    2018年07月29日
  • 融资
    Hired筹集了3000万美元,为公司招聘建立一条简单的订阅渠道 来源 /techcrunch.com 文/Matthew Lynley 招聘是通过Hired和Triplebyte等公司进行数据科学改造的最新行业之一,但前者希望将其转变为与其他企业软件公司一样的订阅业务 - 并且已经筹集了一大笔资金来实现这一目标。 Hired看起来是两家公司和潜在候选人的一站式招聘点。这家初创公司会收集一些信息,比如基本的个人资料、对求职者想要找什么以及你的简历信息的一些想法,然后通过一系列后端算法和流程来处理这些信息,以便找出该候选人的最佳匹配职位。然后,它将这些候选人推荐给那些正在寻找大量候选人的公司的招聘经理,他们能够为那些拥有订阅业务的公司建立一种经常性的收入模式。今天,该公司还表示,它已经在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of Ontario牵头的新融资中筹集了3,000万美元。 “除了选择生活伴侣,选择工作地点是第二重要的决定” 首席执行官Mehul Patel说。“你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把所有的痛苦和欢乐都带回你的生活伴侣。”当你考虑招聘时,这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对于公司来说,找到优秀人才是生死攸关的——但优秀人才已经相当困难。询问任何搜索工作的人是否工作得很好,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你很有可能在领英(LinkedIn)上获得了一些关于Hired的信息,但这都是绩效营销的一部分,该公司希望利用这些信息,让一群精力充沛的求职者进入这个平台。通过这样做,它不仅可以继续拥有稳定的候选人流,而且还可以收集越来越多关于哪些候选人可能是最佳人选的信息。例如,学校可能不是衡量未来成功的最佳指标,而Github账户上的追随者数量可能是衡量候选人表现的更好的晴雨表。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结果,但招聘经理可能不会主动跟踪,他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Hired尝试缩短公司说需要一个候选人,然后让这个候选人真正被聘用的时间。想法是,招聘经理将能够发布一个职位 - 无论是新职位还是回填现有职位 - 并保持稳定的候选人流。 帕特尔表示,该公司已经能够将这个门槛降低到25天左右,这是他们可以向投资者展示的一个数据点,以让他们相信该模式正在发挥作用。(该公司没有披露预订量,表示预订量同比增长了300%,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没有参考价值也没那么有用。) “我们看到数据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推动结果——数据可以让你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并确保你能更好地为任何公司招聘。”  Patel表示。“我们有哪些公司成功的数据,或者为什么他们不成功的数据,我们可以分享这些数据,帮助公司找到他们的最佳实践方式。 帮助公司可预测地招聘员工,或利用高质量的人才,并以极具洞察力的方式进行招聘,这样的结合(我们认为我们会成功)。” 这种订阅模式对于潜在的经济衰退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对冲模式,招聘可能会放缓。 如果创业公司能够说服公司他们应该支付经常性费用是一条可行的渠道,它可能能够消化经济衰退的冲击和招聘的放缓,并证明在增加招聘和填补旧岗位等情况下是有用的。该公司还表示,已聘请约翰•凯利(John Kelly)担任营收副总裁。凯利此前曾在SAP、 Oracle和FindView等公司工作。 英语原文:That subscription model is also going to be an important one as a hedge against a potential downturn, where hiring might slow. If the startup is able to convince companies that it is a viable pipeline that they should be paying a recurring fee, it might be able to absorb the shock of a recession and a slowdown in hiring and prove useful in cases like incremental hiring and back-filling old roles. The company also said that it has hired John Kelly to be its vice president of revenue, who previously worked at companies like SAP, Oracle, and FindView. 竞争将会非常激烈,尤其是当这些公司能够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时。Recruit Holdings是包括Indeed和GlassDoor(该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的公司中的大型科学家公司,这可能会成为最大的障碍。帕特尔表示,与其他公司相比,Hired应该能够缩短找到候选人和招聘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这将是衡量公司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以上内容由AI翻译,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s://techcrunch.com/2018/06/2%20...%20iring/?guccounter=1
    融资
    2018年07月24日
  • 融资
    「兼职猫」获1.6亿元C轮融资,发布「鹿用」切全职市场 来源/36氪 文/徐宁 兼职猫针对中短期兼职场景,鹿用针对中长期全职场景。 36氪独家获悉,“兼职猫”已在2017年底完成1.6亿元C轮融资,由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和首泰金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兼职猫最近几轮的资方不乏九牧王、名创优品等零售企业,创始人兼CEO王锐旭透露,他们除了财务投资,更多还给予公司在零售连锁灵活用工和金融服务的战略支持。 兼职猫现在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大的业务方向上没有改变,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之前的四部分: ①最初是兼职信息平台起家,模式比较类似58赶集,即平台不做交易,以展示兼职信息获得流量,靠B端企业的会员/广告做收入,付费企业可以有置顶等更多增值权限。 ②后来做了直营项目,相当于企业项目外包,从招聘开始一直负责到员工的工资发放。这块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像优衣库、名创优品、永辉超市等都是兼职猫的客户,他们对灵活用工的需求非常大,像名创优品每天需要招聘5000人次,一个月平均在15万人次。承接任务后,兼职猫会通过直营项目管理系统发布,在1-2天全额招满人。结算时,根据人数来收费,去掉给工人支付的工资、社保等,兼职猫会赚取服务费,毛利在20%。 ③补充以众包、地推业务,APP内的“喵任务”版块集合大量兼职人员做众包任务,例如APP推广、文章推广和数据采集等,兼职猫会根据推广效果跟企业收费。 ④后期还承接校园传媒推广,比如说,很多企业会在学校做路演、晚会,兼职猫则提供外包服务,根据场次项目制收费。这一块也是收入主力。 本次融资后,兼职猫一个比较大的动作是,新增“鹿用”业务线,从兼职切服务业全职市场。创始人兼CEO王锐旭透露,公司买下了“luyong.com”的域名,表“录用”之意。鹿用跟兼职猫的逻辑类似,搭建平台,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候选人应聘。区别点在于,兼职猫针对中短期兼职场景,鹿用针对中长期全职场景。之所以做两款品牌,王锐旭解释:“一是应用场景有所区别,二是可以有利于兼职猫开拓新市场。”为了方面企业操作,目前两款APP已经打通,企业在后台可以统一发布信息。 鹿用APP上线两月,通过兼职猫导流、广告等方式,已积累用户10万,Web端将在8月份上线。 此外,兼职猫还在探索短视频,做技能交换型垂直类视频平台,提升C2C交互。 据悉,“兼职猫”成立于2013年8月,此前公司于2014年4月获得由深圳创新谷领投的百万元天使投资;同年9月,完成Pre-A轮融资;2015年1月,获得挚信资本的千万元级A轮融资;2016年3月,完成6300万元的A+轮融资,该轮投资方为赛曼资本和梅花创投;2017年上半年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由杉华资本、力合清源领投,名创优品跟投。 目前,兼职猫团队300人左右。平台上已有B端注册企业85万,移动端激活用户突破2000万。兼职猫全国项目领队人数突破3000个,业务覆盖全国283所城市,全年灵活用工配岗量超过1.4亿个。
    融资
    2018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