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购
    甲骨文收购数据追踪服务商 AddThis 甲骨文今天宣布,公司将收购网页数据追踪服务商 AddThis。双方并未透露此次收购的详情,不过有知情人士表示,收购价格可能在 2 亿美元左右。 AddThis 最初是一家社交媒体书签技术公司,主要为网站提供社交媒体共享插件,让用户通过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等第三方社交媒体服务来收藏网站的内容。后来,公司将服务拓展至为网站提供读者在其它网站的阅读兴趣分类等信息。 目前,AddThis 每个月跟踪的独立用户数已达 19 亿,旨在帮助网站提高内容的社交分享次数,改善广告投放效果。甲骨文的云数据服务副总裁 Omar Tawakol 表示,收购完成后,AddThis 将被并入甲骨文的云数据部门。 AddThis 创立于 2004年,此前共获得 7300 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Novak Biddle Venture Partners 和 Rho Ventures 。目前公司共有 110 位员工。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zdnet.com
    收购
    2016年01月06日
  • 收购
    预测:2016年Google将大量收购云服务创业公司 12月24日,客户关系管理公司 Salesforce 以 3.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云软件制造商 SteelBrick,这是 Salesforce 近两年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交易。 SteelBrick 的自动报价服务发展迅速,其报价软件可以和 Salesforce 无缝集成。除了可以为商品算出最合适的报价外,SteelBrick 的工具服务还可以处理订单、合同、开票和支付等业务,这和 Salesforce 本身的业务都是紧密相关的。 投资者认为这是一种征兆,明年云软件领域的并购市场会变得更加活跃。风险投资公司 Emergence Capital 的普通合伙人 Jason Green 说:“从并购的角度来看,2016年 将变得非常有趣。Google 可能是参与收购的公司之一。” Green 主要关注基于云服务的公司,在过去几年内,已经在投资云服务公司方面取得了成功,其中包括 Salesforce、Box 和 Veeva。 第一波云服务软件创业公司热潮已经退去。2012年,SAP 以 34 亿美元收购 HR 云服务商 SuccessFactors;同年,微软以 12 亿美元收购协作服务商 Yammer;2013年Salesforce 耗资 25 亿美元收购营销服务商 ExactTarget。 随着新兴云软件创业公司的快速崛起,这种格局可能会改变。Green 说:“我们现在开始看到了第二波公司兼并的热潮,IPO 市场和很多后期融资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我认为公司在兼并事情上会变得更活跃。” 为 Google 并购做准备 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公司会通过并购而不断强大。Green 指出 Oracle、SAP、Google 和 Microsoft 等公司明年都可能成为大型的并购者。Google 在该领域比较有侵略性,其云解决方案在所有的创业公司中比较流行。 Google 近两年在云服务上的并购情况如下:2014年,Google 收购云计算软件工具提供商 Firebase。Firebase 的产品可以方便工程师在移动应用和网站之间存储和同步数据。同年,谷歌宣布了收购初创公司 Stackdriver,Stackdriver 主要为运行在云平台上的应用提供性能监控服务。今年,Google 今天收购 Web 应用服务器提供商 Talaria,并将其整合至 Google 的云平台上。目前,Google 收购了一家叫做 Bebop 的软件创业公司。Google 在该领域可能还有很多大的动作,他们将要收购更多有潜力的公司。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有这种预测。市场调查公司 Sitfel 的总经理 Tom Roderick 也曾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大部分软件公司并购会关注科技公司的私人股份收购,如 Informatica 、Tibco 等。在接下来的 6 个月内,可能会出现很多并购方面的消息。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编译自:businessinsider.com
    收购
    2015年12月30日
  • 收购
    Salesforce 3.6亿美元收购报价软件公司SteelBrick 客户关系管理公司 Salesforce 今天宣布,公司已经以 3.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SteelBrick。SteelBrick 的主要业务是 CPQ(配置价格报价软件),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匹配最精准的销售方案,并在复杂的 B2B 销售中实时调节产品价格。   就在几天前,还有消息称 Salesforce 正在洽购 SteelBrick,当时传言称收购价格可能为 6 亿美元。   对于此次收购,SteelBrick CEO Godard Abel 在博客上表示:“加入 Salesforce 大家庭可以加速将 SteelBrick 的报价技术服务应用到 Salesforce 里,以帮助更多用户实现更快速的营收增长。”   SteelBrick 的报价软件可以和 Salesforce 无缝集成。除了可以为商品算出最合适的报价外,SteelBrick 的工具服务还可以处理订单、合同、开票和支付等业务,这和 Salesforce 本身的业务都是紧密相关的。   SteelBrick 成立于 2010年,位于加州。今年早些时候,SteelBrick 曾获得过一轮 1800 万美元的投资,投资方包括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Emergence Capital 和 Shasta Venture。今年2月 份的时候,SteelBrick 约有 350 个客户。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收购
    2015年12月24日
  • 收购
    “金数据”被 AdMaster收购,表单工具还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写在前面的思考: 表单这个故事,讲不好了叫做电子版的问卷调查,讲好了可以理解为极简版的 CRM,帮企业优化工作流程。但其实看目前的表单市场,能叫上名字的还有麦客、伙伴等,都没有实现盈利。短期内不能盈利不仅是表单市场,更是企业级市场的一大痛点。这么看来金数据能被收购或许还算的上一条不差的出路,不过虽然国内企业级市场暂不盈利,但是否有其他的商机尚未被发现?与金数据创始人陈金洲(michael.chen@admaster.com.cn)交流之后,发现他很希望与行业内的小伙伴进行探讨。若你对这个行业未来的趋势、变现方式有更多的想法,欢迎联系我们。   近日获悉,表单产品 “金数据” 被 AdMaster 全资收购,交易金额暂不便透露。不过在收购后,金数据仍会保持独立运营,并于下月上线新版本。   简单回顾下,“金数据” 是一款在线表单工具,2013年 正式推出,类似报名表 / 订单收集 / 问卷等等都可以用其做成一份在线表单,然后把链接分享出去或是直接嵌在自己的网页上,别人在线填写这份东西就可以完成数据收集了。管理员在后台能看到实时数据,并可使用基本的统计报表功能。除此之外,通过邀请团队成为表单管理员、数据维护员,就能把一份普通的表单变成可协作式的表单。   后期,“金数据” 为产品添加了专业订单生成功能。对于微店或其它利用微信渠道的商家,还能同时接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今年3月 份,“金数据” 的用户量已过百万。目前已有 5000 多个表单模版,基本可以覆盖任何行业、任何用途下需要的表单。业务数据的存量已到 1 个亿。   而 AdMaster 成立于 2006年,是一家营销数据技术公司,主要业务是广告监测平台。至今,已为超过 80%的国际、国内品牌提供过数据服务。收购 “金数据” 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资源互补和产品完善,以及涉及到接下来的 DataHub 战略布局。   同样,被 AdMaster 收购后,金数据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首先体现在大客户方面的资源会增多。过去金数据主要服务于小型客户,他们通常是定制卖软件,几个月完成一个几十万的项目,所以常存在 “傍大腿” 的现象,如今,随着 SaaS 的兴起,用户可以按月或者按年买服务,是否续费则是考验产品好坏的标准。国内的环境竞争激烈,只分析小的客户行为肯定是不够的,金数据想要变成企业内部人人可用的数据平台,那么就需要利用大客户的资源打造行业的标杆,也就是去不断获得大公司的使用场景。同时,金数据的营收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另外,AdMaster 具有大的数据方面的处理能力,可以更好的服务于金数据的中小企业客户。 至于 12月 份即将上线的新版本,金数据主要会做以下改变: 1.设计上会做改版,适应更多的需求。 2.推出文件夹功能。假如企业要办一场活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表单是不能满足的,所以推出文件夹功能可以统一的管理、分析、协作多个表格。 3.延展数据的价值,开放更多接口。比如说,在车展过程中,用户通过扫码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车企的销售管理系统,金数据会跟更多的厂商合作。 4.增加了发现联系人模块。通过数据发现引擎,自动探测表单里面包含的人的信息,让同一个人的信息更加完整,并且还能识别忠诚用户。例如,我用金数据做了 10 个表单收集数据,金数据可以根据人进行再整理,假设有一个用户每个表单都填了,我可以认为这个用户是我的忠实用户,并且他在每张表单的信息也会集合起来,更好的发现数据价值。 5.还优化了交易功能。用户通过表单进行交易的数据会展示出来,例如平均客单价、用户购买习惯等等。   来源:36氪 ,作者:徐宁 出处:http://36kr.com/p/5040018.html
    收购
    2015年11月24日
  • 收购
    MICE 服务平台 “会唐网” 宣布,以 9000 万元 100%收购活动管理平台 “会鸽”   11月5日,以场地搜索切入 MICE 一站式服务的线上平台 “会唐网” 宣布,以现金加股票总计 9000 万元的金额,正式收购活动管理平台 “会鸽” 100%股份及其相关品牌。收购后,会唐将聘任会鸽 CEO 常军为会唐 CTO,会唐原 CTO 任发科改任首席架构师,同时会唐表示,原会鸽南京团队维持不变,将直接纳入会唐,成为会唐南京研发中心。 据了解,会唐想对标美国企业Cvent,旗下目前已经拥有场地搜索平台 “会唐网”、会议管理工具 “会通”、MICE 公司采购管理后台 “会邦”、场地销售后台 “会场云”、供应商管理系统 “会商云” 等一系列产品,旨在打造 MICE 行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根据会唐给到的数据,其目前已经拥有全国 152 个城市的 6 万块场地资源,而今年8月,会唐与电商巨头京东签约,京东上面的会议活动相关板块已全面接入会唐的资源。 而会鸽成立于 2010年,走的是美国Eventbrite模式,利用近场通讯技术 NFC、无源 RFID 射频技术打造移动会议管理应用,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从活动前的网站搭建、在线报名收款,活动中的电子签到、环保胸卡、数据采集,到活动后数据统计报告等全周期服务。 据悉,会唐网此番收购会鸽,旨在完善其 MICE 服务链,官方表示,会唐将从 B2B 进入 B2B2C 领域。接下来,会唐将通过 “会通” 整合会鸽及其他商旅服务,会鸽会主要用于会议管理模块,未来和会唐旗下的全部产品进行对接,并持续运营。 会鸽 CEO 常军认为,想在 MICE 行业真正实现互联网 +,资源和参会人这两大要素应是缺一不可,会鸽纳入会唐可以有效解决这两大要素的对接问题,期望能产生 1+1﹥3 的效果。而会唐 CEO 唐亮表示,会鸽在会议管理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双方的这次业务整合可以放大资源优势,希望促进会唐打造和链接 MICE 行业生态系统的愿景。未来,会邦用户及京东大客户也都可免费使用会鸽系统。 最后,会唐还透露,他们即将与滴滴出行企业版进行合作,解决会议周边服务中的交通痛点。官方表示,预计产品上线后,将分别针对 C 端参会者提供订车服务,也会向 B 端 MICE 公司提供批量订车需求。滴滴出行企业版也将纳入会唐旗下会商云平台认证服务供应商系统,为大中小型 MICE 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会务出行选择,包括但不限于专车、出租车、巴士等各类会议服务用车。   原创文章,作者:孝羽 来源:36氪 原文链接:http://36kr.com/p/5039316.html
    收购
    2015年11月05日
  • 收购
    职业梦收购职业笔记 紫辉创投郑刚追加投资        10月15日,金融垂直招聘及社交平台职业梦今天宣布全资收购中国最大商科求职资讯平台职业笔记,同时获得紫辉创投在此基础上的追加投资。   职业梦联合创始人朱超表示,职业梦全资收购职业笔记后,职业笔记原有股东权益将进入职业梦,同时紫辉创投立即对职业梦进行追加投资,职业梦在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兼并,打通金融职场的行业上下游。紫辉创投合伙人张甜先生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将由职业梦创始人黄海和朱超共同负责公司和业务运营。   职业梦成立于2014年10月,专注金融垂直领域的招聘和培训,致力于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更加高效的招聘服务、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的职业发展辅导和顶尖的职位。(麻杆)   来源:新浪科技
    收购
    2015年10月16日
  • 收购
    戴尔670亿美元敲定科技行业最大并购案 创始人发公开信 10月12日,戴尔公司发布声明称,同意以670亿美元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这相当于戴尔以每股33.15美元的价格收购EMC,这较EMC10月7日的收盘价高出28%。 此次并购成为科技行业最大规模的并购案,新的计算机巨无霸就此诞生。这笔交易打破芯片制造商Avago Technologies以370亿美元收购博通的科技界并购记录。 此前,路透社10月9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戴尔正在寻求强化面向企业客户的云端产品,所以决定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与银行进行谈判。EMC目前的估值约为520亿美元,主营产品是企业级服务器存储硬件和软件,以及与存储相关的网络产品,旗下拥有一家云计算软件厂商VMware,市值在340亿美元左右。据此前彭博社的报道,今年EMC的营收预计增长约3%,将创下2009年来最低增长速度。去年EMC占据数据存储市场21%的份额,是戴尔的两倍,此次交易将进一步巩固戴尔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地位。 界面新闻曾在10月9日的报道中提及,戴尔正为筹资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与银行进行谈判。随后,又有消息称,戴尔提出每股27.25美元的现金,外加云计算公司VMware的股票,收购EMC。 公开资料显示,两家公司都是1990年代互联网浪潮的受益者:成立于1984年的戴尔以生产组装笔记本电脑起家,EMC主要做信息存储业务,创建于1979年。 随着互联网业的转变,戴尔在完善PC产品线的同时,也开始加强安全服务、云管理软件和业务集成服务。2013年,戴尔以244亿美元完成私有化后,又与许多云服务供应商合作,尝试为客户提供私人云服务。收购EMC,是戴尔扩大业务范畴,并获得进入数据存储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戴尔也将顺势获得EMC旗下的诸多有战略价值的云存储和大数据公司,包括 VMware、RSA、Greenplum、Isilon等。 收购宣布后,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就此交易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函全文如下: “我很激动地告知大家,戴尔公司已经宣布达成一项收购EMC的最终协议,其中包括VMware的一项控股权益。戴尔公司与EMC的联合将会创造出一个企业解决方案‘动力室’,带给你们行业领先的、遍布整个科技环境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新公司将处在一个绝佳的位置上,在下一代IT技术的大多数战略性领域中都将取得增长,如数字化转换、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聚合型基础设施、云、移动和安全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两家科技公司,我们在服务器、存储、虚拟化和PC等领域中都占据着领导地位,拥有许多的特色产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在建设自身业务的问题上拥有极大优势。 这家公司将拥有强大的财务状况。我们可将戴尔公司在小企业领域和中端市场上的优势与EMC在大企业领域中的优势结合到一起,为你们提供更好的产品,并在整个端对端解决方案组合和各个客户群中都促进创新,以便创造出庞大的现金流。事实上,这项合并交易预计将带来的营收合力相当于成本合力的三倍。无论对我们还是你们来说,这种联合都将带来大量的机会、增长和创新。我们将致力于履行自己的义务,并继续为你们组织的长期成功而进行投资。 让EMC变成私人控股公司将为其带来戴尔公司今天所享受到的自由:不仅仅是对下个季度而是对长期前景进行投资的自由;寻求实施一项始终如一的技术战略的自由;加快创新速度的自由;精简决策程序和删减冗余程序的自由;以及做每件事情都以客户为中心,让为你们做出最好的产品成为我们的唯一动机的自由。 为了让你们深度了解我们的计划,我们认为,拥有具有战略一致性的业务家族将可最好地推动创新,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以及令我们有能力吸引和留住世界级的人才。戴尔公司和EMC都是已经展示出了自己可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取胜之能力的公司,而从今以后我们获得胜利的速度只会进一步加快。这种结构是一个伟大的平台,能让我们继续孵化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并提升这些能力,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带来利益。我们将联手加快以客户为驱动力的创新的速度。 变成私人控股公司再加上在研发和创新领域中进行投资,将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规模、力量和灵活性,帮助你们实现目标。我很激动能与EMC、VMware、Pivotal、VCE、Virtustream和RSA团队进行合作,并以个人名义向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承诺,我们的新公司将可取得成功。”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李瑶 报道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402521.html
    收购
    2015年10月13日
  • 收购
    没错,Hay被收购了,但不代表什么 文/杨冰  来自公众号:管理笔记   这个新闻在昨天晚上忽然被业内人士不断转载,并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标题被写成:“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而结束了”。提到“一个时代”,是指以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   收购本身我不予置评,Hay并没有关门停业,就如同Mercer被威达信,Hewitt被Aon,Watson wyatt和Towers perrin合并一样。除了必须要做的高管调整之外,业务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题目以及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也有人将几大顾问公司的变故和倍受关注的拆掉人力资源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这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创新连接起来。   奇怪,Hay并不代表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也不是一个时代。   基于能力的人才管理在2000年以后覆盖和补充了基于岗位的六大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基于岗位的时代,hay率先倡导的岗位评估挑了大梁,成为镇店之宝,其影响力就如同BCG矩阵之于BCG公司,金字塔原理之于麦肯锡,暗香之于沙宝亮,影响力延续到今天。   其实一直以来我个人喜欢合益的一句不起眼的话:“我们协助相关组织的领导人将战略转化为现实”。   在海氏评估法之后以及当下,我们似乎记不起来Hay group有什么独特创见的理念或产品,这家低调的以传统咨询渐长的老牌顾问公司。很快跟不上协同保险、投资等多元化发展的mercer,同时也跟不上大力通过薪酬调研为利器开疆扩土的Hewitt,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时至今日,战略解码、员工效能以及去年收购的TelentQ测评产品等并没有让hay一枝独秀。与此同时,大小顾问公司也都在寻求突破,因为大家在中国都是这几个亿,某些年份,甚至还比不上“思八达”这类培训公司。其实包括国内的这几大,遇到的也都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报价模式不同于外资顾问公司,基本在1亿上下徘徊。   当然,有成长快的公司,第一种是将咨询做成加盟合伙模式,快速将团队从形式上做大。第二种是“咨询+资本”。第三种是以顾问基因去做管理培训的公司,借助企业大学的热潮,开展以人才发展为核心的体系建设,并售卖自有课程和从国外引入的课程。第四种是对接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公司。以上大抵是这十年“快公司”中的几种,对号入座并不难,但不包括招聘和人事外包类公司。   在这先现象背后,有几件事情值得思考。 1、有人在这件事情基础上说,这些年管理或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无创新。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进入了理念创新最为丰富的时代,也进入了讨论理念最激烈的时代。代表人物如尤里奇老师,这可能和他是老师出身有关,他说从关注模块、关注产出、关注业务到“由外而内”,hr理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但是无论是尤里奇,还是学院派、顾问们以及在职的hr大咖,都无法以个人或联合途径将这些理念结构化和转化,就像当年的六大模块。多年前的“三支柱”忽然在国内流行,虽然不少企业最后将其搞成了“三只猪”。我们不缺创新,也不缺实践,缺的,可能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商业变革再次达成稳定这一助推器。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管理创新实际上是滞后于实践的,不能被明确和向应用转化的。   2、关于管理顾问的价值。未来应该会回归,当下有些乱。商业合作中,从企业端而言,对顾问的价值认知不清楚是主流,甲乙方角色认知、沟通、分工容易出现问题。当然,这个顾问这一职业不再神秘,渐渐不被敬畏有关系,表面上有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做顾问,于是职场遇到瓶颈的高管、刚毕业的Mba、学院派的老师们都来了,但过程都必须会经历,顾问做的越久,对系统思考的感触会越深,在行为上表现为越来越谨慎,有一个简单的结论是顾问和企业都需要注意的,外资顾问公司的方法论对民营和国有企业实际上帮助非常有限,一定有不同意见,但作为顾问来看,这几乎是一种普遍事实,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和管理演进的节奏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与顾问团队专业、人格的匹配是重要的。   3、关于管理咨询公司。包括HR 管理顾问公司,几大国际公司以及内资大小顾问公司,这个行业自然不会衰退,相反,仍将是主流。因为企业几乎是刚性的需要案例,需要第三方,需要信心和期待。但是如何聚焦价值创造,如何更长久的贴近企业,共同成长,需要带头人静下来思考。顾问公司也需要“由外而内”,手上拿的是锤子,所有问题都变成了钉子的工具型顾问公司必不长久。以倒卖课程为主的培训公司,高层团队不专业,也终将不会长久。以价值为导向,下努力寻求管理切入点,激发企业持续增长潜能的顾问公司,内行管理内行,要团队不要明星的顾问公司,才会有更长足生命力。随着国内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Hay等一众外资顾问公司的本土化路径将是最大的挑战。我本人知道的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是他们近些年也在关注收购本土中小型的优秀私营顾问团队。   管理的实践必将融入和跟进社会商业,这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我们就都无法挣脱,慌慌张张、唯恐落伍,追求无限,却只会带来更大的有限。或许,由外而内,讲的是另一重意思,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是尼采在100多年前说过的话,今天听来,这句话仍然有穿透心灵的力量。现象归现象,发生了什么事,别人说什么,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收购
    2015年09月25日
  • 收购
    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结束了 // // // 据最新消息,咨询业巨头合益集团(Hay Group)被主营高管搜寻业务的公司光辉国际(Corn/Ferry International)收购,收购金额仅4.25亿美元!   而收购合益集团的光辉国际(Korn/Ferry International, NYSE:KFY), 是一家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并且专注于高管搜寻的公司。1969年成立于美国,1999年,Korn/Ferry在纽交所上市(NYSE:KFY)。现任CEO:Gary Burnison。   这场收购,或许标志着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结束!   合益集团于1943年在美国费城成立,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47个国家设有86个办事处。包括IBM、联合利华等众多“世界500强”在内的全球知名正在使用合益的服务。其中,全球最受推崇的50家企业中,有35家是合益的客户;全球前十名的企业中,有9家在使用合益的体系。从成立至今,合益已为全球近万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也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蜜蜂派                        
    收购
    2015年09月24日
  • 收购
    日本在线英语辅导公司Langrich被收购,在线教育已成日本热潮 美国远程教育公司EnglishCentral上周早些时候宣布了对日本公司Langrich的收购。   Langrich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提供在线英语辅导一类的服务。签署换股协议后,该公司将并入EnglishCentral,其投资者 KLab Ventures以及Hitomedia 都将成为EnglishCentral的小股东。据KLab公司发言人表示,此次并购标志着第一次日本创业公司被美国同类大公司收购。   Langrich成立于2010年,通过Skype语音软件提供英语教学,授课老师均为菲律宾籍。和其主要竞争对手Rarejob以及DMM一样,Langrich提供一对一教学,并专注于会话技巧。今后,其用户还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观看录制好的视频课程,并配上EnglishCentral的智能化语音识别技术来学习词汇和发音。   EnglishCentral首席执行官Alan Schwartz在采访中表示:“在日本,我们还将继续使用Langrich作为我们的品牌。”   “EnglishCentral不会更改旗下公司或平台的名称,包括很多在韩国、中国以及巴西的领先的在线学习公司。”   EnglishCentral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阿灵顿,每月拥有超过10万付费用户。其服务范围包含全球各地超过100个国家的400多所大学。在扎堆的远程教育领域里,EnglishCentral这家创业公司最大的亮点或许就是有退款保证了。如果学生在三个月内不能得到提升,EnglishCentral会退还全部学费。   Schwartz表示,EnglishCentral将会接手Langrich现有的包括教师在内的260名员工,同时还表示:“我们也会每个月增加几十名教师,并且我们不会再限制教师国籍,菲律宾籍之外的老师也可以考虑。”   日本的补习班(juku),也就是培训学校产业价值大约100亿美元。而英语口语课程就占据了当中很大一块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很多这些课程被搬到了线上。   这对线下实体学校造成了很大冲击,因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在线学习更为划算,以至于目前许多实体学校已如强弩之末,而在线教育却已经成了日本最热的创业领域之一。   “2007年,日本最大的实体英语培训学校Nova破产之后,整个日本培训市场一度停滞不前,但近几年,情况有了转机。”Schwartz解释说:“Rarejob现在已经上市了,你可以看到它的财务状况,其注册用户数量增长了将近50%。DMM的增长还要快。它们是日本在线市场上,最主要的两个竞争对手。而去年,我们的收入也增长了90%。”   还有一件事进一步证实了日本在线辅导热潮的火爆,上周的亚洲科技东京舞台上,日本国内的在线教育公司Mana.bo就拿下了特等奖。     Japanese edtech startup acquired by US startup amid online tutoring boom American edtech startup EnglishCentral earlier this week announced the acquisition of a Japanese startup offering similar online tutoring for English learners. Langrich will be acquired in a share-swap agreement that sees the Tokyo-based startup’s investors – KLab Ventures and Hitomedia – become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EnglishCentral. According to a KLab spokesperson, it marks the first time that a Japanese startup has been acquired by a larger American one.   Founded in 2010, Langrich uses English tutors in the Philippines to provide English instruction via Skype. Like its main competitors, Rarejob and DMM, lessons are one-on-one and focus on conversation skills. Langrich users will now benefit from a video lesson archive for web and mobile, as well as EnglishCentral’s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or studying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We will keep the Langrich brand as our consumer brand in Japan,” Alan Schwartz, EnglishCentral’s CEO, tells Tech in Asia. “EnglishCentral will remain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and the name of the platform that we provide to our global partners, including many leading online learning companies […] in Korea, China, and Brazil.”   EnglishCentral, headquartered in Arlington, Massachusetts, boasts more than 100,000 paying users per month. The service is available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at over 400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globe. Perhaps EnglishCentral’s biggest differentiator in the crowded edtech space is its money-back guarantee – the startup refunds 100 percent of a student’s lesson fees if they don’t level up after three months.   Schwartz says that EnglishCentral will retail all of Langrich’s current employees – a total of 260 including teachers. “We’re also adding dozens of teachers a month, and we will not limit teacher hiring to the Philippines going forward,” he adds.   The Japanese juku – cram school – industry is valued at roughly US$10 billion.Eikaiwa – conversational English lessons – take a big chunk of that market. With strong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and a population that’s increasingly fond of smartphones, many of those lessons are moving online. That could hurt brick-and-mortar schools, which have already faltered, since online learning is more cost effective for learners. This shift to online has created, arguably, one of Japan’s hottest startup verticals.   “After the Nova implosion (once Japan’s largest physical English conversation school, Nova went bankrupt in 2007), the whole market in Japan stalled, but things have changed in last several years,” Schwartz explains. “Rarejob is now public and you can see from their financials they are growing at close to 50 percent in terms of registered users. DMM we believe is growing even faster. They are the main competitors in the online market in Japan that have traction. We grew 90 percent last year in terms of revenue.”   Further evidence of Japan’s online tutoring boom could be seen at Tech in Asia Tokyo’s Arena pitch battle last week, where domestic edtech startup Mana.bo took the grand prize. Editing by Terence Lee Source:techinasia
    收购
    2015年0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