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招聘
    【美国】俄亥俄州的Propel People完成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打造AI驱动的建筑工人招聘平台,聚焦解决熟练技工短缺难题 HRTech概述:美国俄亥俄州的 AI 招聘初创公司 Propel People 宣布完成 3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1848 Ventures 领投。Propel People 专注于为建筑行业提供移动端优先的招聘平台,帮助承包商更快地雇佣技术工人。根据数据显示,美国有 94% 的承包商面临熟练工人短缺问题,每年因此造成超过 200 亿美元的损失。该平台由 1848V 内部孵化,结合 AI 引擎 ProScore、即时短信筛选和双语界面(支持西班牙语),为施工现场的实时招聘提供极大便利。 【美国俄亥俄州 Westfield Center,2025年7月22日】—AI驱动的招聘科技平台 Propel People 今日宣布,已完成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人工智能初创孵化器 1848 Ventures 领投。与此同时,Propel People 任命建筑科技资深专家 Dexter Bachelder 担任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公司战略扩展与市场落地。 Propel People 是由 1848 Ventures 内部孵化的创新项目,专为美国建筑行业量身打造,致力于解决当前最迫切的人才瓶颈——熟练技工严重短缺。据行业数据显示,94% 的承包商表示招聘合适工人非常困难,每年因用工短缺造成超过 200 亿美元的损失。 一站式招聘平台,专为“施工现场”而生 不同于传统招聘工具,Propel People 从建筑行业一线需求出发,构建了一套“移动优先 + AI驱动”的智能招聘系统。其核心产品亮点包括: ProScore™ 智能排名引擎:自动对应聘者进行评分与排序,优先推荐最合适人选,极大节省人工筛选时间; 内置双向短信沟通系统:支持自动发送、即时回复与预筛选互动,极大提升候选人响应率,避免邮件沉没; 默认支持双语(英文+西班牙语):适配美国大量西语背景蓝领人才,降低沟通壁垒; 移动端原生体验:承包商可在施工现场、移动设备上轻松发布职位、查看候选人、安排面试,实现从“岗位发布”到“现场入职”的闭环流程。 这款产品面向的核心用户是小型及中型承包商,尤其是那些没有专职人力资源团队、但招聘需求频繁的现场施工管理者。Propel 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彻底改变蓝领招聘的低效现状,让用工方“少走弯路、快速配对、高效入职”。 行业老兵掌舵,加速市场拓展 新任CEO Dexter Bachelder 拥有超过25年建筑科技与SaaS平台运营经验,曾在 Aconex(后被Oracle收购)、Command Alkon(被Thoma Bravo收购)、Togal.AI 和 Slate.AI 等公司担任高管职位。他表示: “建筑行业目前缺口超过50万名熟练技工,而招聘流程却仍然依赖电话、纸质表格和办公室操作。Propel 的诞生,就是要彻底颠覆这一传统,用AI和移动技术真正服务施工现场。” 投资用途与未来发展 Propel People 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加速产品研发与功能迭代,进一步增强 AI 精准匹配能力; 扩充工程与市场团队,特别是面向本地承包商市场的业务拓展; 深度开拓美国主要建筑区域市场,建立与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的合作网络。 作为本轮领投方,1848 Ventures 是由美国老牌保险公司 Westfield 支持的 AI 创业工作室,专注于服务美国本地中小企业(SMBs)。该机构表示,Propel People 是其推动 AI 原生 SaaS 在“被忽视行业”中落地的又一代表性案例。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7月22日
  • 人工智能招聘
    从美国招聘网站裁员,看就业市场的深层重构—AI主导招聘入口,蓝领市场韧性凸显,平台价值面临重估 HRTech概述:2025年7,招聘行业接连迎来冲击:Indeed裁员1300人、Glassdoor被整合、CareerBuilder与Monster宣告破产、ZipRecruiter股价腰斩。传统“职位广告+流量”模式正被AI快速取代。同时,ADP数据也显示:白领岗位同比下降12.7%,而蓝领岗位需求相对稳定。招聘正发生深层结构性转移。你认为未来企业还需要传统招聘平台吗?你所在公司是否也开始使用 AI 工具招聘了? 以上仅代表美国市场的情况,我们做一个参考,国内的情况你怎么看? 2025年7月,日本人力资源服务巨头 Recruit Holdings 再次宣布重组其 HR 科技部门,裁员约1300人,约占该部门员工总数的6%。此次调整涉及旗下的 Indeed 和 Glassdoor,其中 Glassdoor 将正式并入 Indeed,原CEO也已确认将在10月离职,平台独立运营时代宣告结束。Recruit Holding的  CEO 也是目前Indeed 的CEO  Deko 在发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写道:“AI 正在改变世界,我们必须适应,并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真正为用户提供卓越体验。” 这已是 Recruit 旗下 HR 科技业务三年来的第三轮大规模裁员,自2023年以来,仅Indeed一家公司累计裁员人数就已超过4000人(2023年2200人,2024年1000人,2025年这次),影响范围涵盖全球产品、市场、人力资源及研发团队。然而,这场变动并非孤例,而是整个美国招聘科技行业深度震荡的缩影。 招聘平台集体调整,传统模式遭遇全面冲击 除了Indeed,行业内多个知名招聘平台也已陷入结构性困境。2025年6月24日,CareerBuilder 与 Monster Worldwide 的母公司 Zen JV, LLC 及其旗下9家子公司正式在美国特拉华州申请了Chapter 11破产保护,标志着北美招聘平台两大代表性品牌正式走向终章。此次破产涵盖包括 CareerBuilder、Monster Worldwide、CareerBuilder France、Monster Government Solutions、FastWeb、Luceo Solutions 等在内的10家实体。根据法院文件披露,Zen JV 负债总额高达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市场推广、技术服务、法律费用等长期应付款项,资产规模则不足1亿美元。 更令人警醒的是,该集团已公开表示“当前无能力向普通无担保债权人偿付”,预计仅能在破产管理期间支付行政费用。这不仅是一场财务重组事件,更是AI技术变革与平台商业模式失灵交织下,传统招聘平台集体“退场”的标志性时刻。 科技招聘平台 DICE 的母公司 DHI Group 也在6月宣布裁员约100人,占其总员工数超过30%。即便是公开市场上的幸存者,如 ZipRecruiter,也面临严重的增长压力。其股价在2021年上市初期曾达到每股24美元以上,而截至2025年7月,已跌至不足12美元,市值缩水超过50%。2024年年报显示,其营收同比下降近8%,净利润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此外,大型招聘服务公司如 Randstad、Robert Half、ManpowerGroup 等,也都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陆续下调年度营收预期。其中,Robert Half在其2025年Q1财报中明确指出“招聘需求持续低迷,白领岗位需求尤其不稳定”,并削减了近10%的内部招聘职位。 白领岗位下滑,蓝领市场韧性仍在 招聘平台的收缩,背后是白领岗位持续萎缩的宏观现实。根据 ADP 发布的2025年6月就业报告,美国私营部门当月净减少3.3万个岗位,为过去一年中最严重的月度下滑之一。而下滑的重点集中在信息、金融、教育与专业服务等“白领板块”。 相对而言,蓝领市场仍表现出一定的韧性。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新增岗位1.5万个,建筑业新增9000个,运输与仓储岗位持平或微增。Revelio Labs的职位发布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白领岗位发布同比下降12.7%,而蓝领岗位下降幅度仅为11.6%。 换句话说,并非整个就业市场都在收缩,而是招聘平台原本依赖最深的中高端白领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转移。同时,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本地化服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私有化渠道或AI系统直接招聘,而非依赖传统平台。 AI招聘工具替代平台功能,入口权力正在迁移 更具颠覆性的,是 AI 技术对招聘流程的全方位替代。Paradox.ai 等AI平台已将简历筛选、候选人沟通、面试安排等环节自动化运行,企业平均可节省5至7天的招聘周期,并显著降低人工操作成本。 SmartRecruiters 在2025年初推出的 Winston 平台,更是几乎实现了招聘流程的全链路自动化,从岗位描述生成、候选人匹配到跟进面试与录用,全程无需人工介入。 而 Shopify 的招聘政策则更具象征意义:管理者必须先证明“AI无法完成任务”,才被允许新增人力岗位。 这种“AI优先”模式正在快速扩展至大型科技公司、远程组织和新兴初创企业。 这一切都对传统招聘平台构成根本性挑战。当企业可以通过AI系统在内部完成筛人、沟通、反馈等流程,是否还需要Indeed、Monster、CareerBuilder这样的“二手中介”? 自带人才资源的AI平台,正在绕过传统招聘入口 与招聘网站不同,以 HireEZ 为代表的 AI 主导型 sourcing 平台,正通过“自带人才图谱 + 主动推荐 + 多渠道触达”模式,直接打通企业招聘链条的前段。其最新推出的 Agentic AI 产品线,不仅能智能生成职位描述和人才画像,还能根据职位动态自动搜索全球超过8亿候选人的数据池,并通过多渠道(如邮件、LinkedIn、GitHub)实现个性化触达。 这类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不依赖传统“发布-等待”的流量机制,而是主动“找到人、联系他、推动转化”,显著缩短招聘流程,尤其适用于技术、销售、医疗等“高需求+人才稀缺”岗位。 HireEZ 并非个例。Entelo、SeekOut、Findem、Fetcher 等新一代 sourcing tech 公司,纷纷布局 AI Agent 能力,试图将“招聘入口”从平台导流转为“搜索+自动跟进+分析”的闭环式体验。 这类产品的崛起正在清晰传递一个信号:企业并不一定非要依赖招聘网站,只要能高效获取人、联系到人、推进流程,平台不再是唯一通道。 平台价值重估:从流量生意转向数据能力 过去二十年,招聘平台依靠“职位广告+简历流量”的商业模式稳居入口地位。但今天,企业不再需要依赖外部平台筛选简历,也不再需要为“曝光”买单。 随着招聘数字化、AI自主化程度的提升,平台的价值正在从“渠道聚合”向“数据能力、系统协同”迁移。Recruit的整合动作正体现了这一趋势:通过将Glassdoor并入Indeed,集中资源打造AI招聘系统,并将“品牌+技术+用户行为”打通,才可能形成下一阶段的增长支点。 平台如果不能在AI系统中扮演“操作系统”角色,或在某一垂直行业构建高门槛的专业壁垒,将极易被AI招聘助手、私域SaaS系统所取代。 未来的招聘入口,将由AI定义 从表面看,这一轮平台裁员潮似乎只是经济寒冬下的被动收缩。但更深层的信号是:招聘的入口权正在从平台转向AI,从流量转向系统,从广告转向数据。 白领招聘正逐步走向智能化,蓝领招聘则重回本地化和平台外部化。传统平台的中介属性正在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流程引擎”和“智能交互”的新角色。 AI不会完全取代招聘行业,但它一定会取代那些缺乏AI能力、无法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招聘平台。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7月14日
  • 人工智能招聘
    Josh Bersin最新观点:人力资源行业将终结吗?以某种奇特的方式,答案是肯定的 Josh Bersin刚刚发布最新观点:随着AI的加速应用,人力资源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未来,AI将接管50%到75%的传统HR任务,包括招聘、培训和员工支持。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转型,而是一次彻底的再创造。HR专业人士需要主动重新设计流程,应用AI技术,提升团队效率与战略价值。成功案例如微软的Chipotle,已通过AI显著提高招聘质量与速度。未来的HR将成为AI系统管理者与企业顾问,而不再是传统流程管理员。企业必须提前布局,迎接这场AI浪潮。更多请关注 HR Tech,为你带来全球最新 HR 科技资讯。 我刚刚在伦敦与数十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大部分讨论都围绕着AI展开。绝大多数对话的主题是:公司在应对AI带来的影响时,感到焦虑、推动、甚至焦躁不安,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HR部门,也体现在各业务团队中。 在CEO和CFO的压力下,HR团队正被要求加速自动化、优化服务、并通过AI实现人员精简。虽然我们都知道AI是一种能够促进增长和规模化的技术,但当前传递出的主要信息是:“赶紧推动生产力项目。” 而所谓的“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裁员”的委婉说法。 先谈谈裁员 几乎我们接触的每一家企业,都的确存在人员过剩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招聘、资源配置和工作管理方式本身就非常低效。我们将“编制名额”下放给各级管理者,而他们则倾向于尽可能多地招聘人员。 我们并没有真正教导或激励管理者如何构建高效的生产力,反而往往奖励他们“扩大团队规模”。结果就是,像我最近在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看到的那样,组织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职位,但缺乏统一性和结构性。这家公司有约10万名员工,却设有超过6万个不同的岗位头衔——几乎每个职位都是为某个人量身定制的,这种做法显然荒谬。 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规模化。如果每个部门经理都各自为战,自行搭建团队架构,那无异于将低效深植于企业之中。 虽然我们有一些基本的组织效率模型,比如呼叫中心、全球服务中心、共享服务、能力中心等,但这些传统设计在当下正逐渐过时。在高性能多功能AI代理全面普及的时代,我们必须走得更远。 从“第一性原理”重构组织? Elon Musk 推崇“第一性原理”方法——即解散现有团队,只从零开始招聘最核心、最迫切需要的人员。这种方法在小型公司或许奏效,但在大型企业中,由于存在大量“支持服务”,简单地“砍掉重建”并不可行。 现实中,很多公司在各个角落散布着项目经理、程序经理、分析师等职位,因为核心员工缺乏管理项目、推进计划、或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由于招聘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规划,各部门纷纷自行扩编,导致组织臃肿、效率低下。 组织设计本来就是一门古老且被严重忽视的学问,多数公司对此缺乏系统化思考。IBM 曾表示,他们的组织设计策略是“聘请一位高绩效高管,让他/她自己摸索出解决方案”——这实际上是行业普遍现象。 AI真正改变的,是“工作设计” 如果我们希望从AI工具和代理中获得真正的投资回报率,就必须彻底重新思考“工作设计”——不仅仅是画组织结构图,而是要厘清工作流程、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的业务环节,并找出可以自动化的领域。 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部署了大量的生产力系统(如ServiceNow、Salesforce、Workday等),但由于缺乏使用这些系统的能力或纪律,反而持续地通过“增加人手”来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对此体会尤深。将问题推给某个人远比优化底层“管道”来得容易。然而,管理工作流程就像修建城市水管系统——如果基础设施不合理,再先进的AI工具也无济于事。 正如渣打银行Tanuj Kapilashrami所说:“必须先修好管道,才能合理应用AI。”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指望微软Copilot之类的工具神奇地提升员工生产力。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业务流程与员工技能,并围绕AI重新设计整个企业运作模式。 员工技能,未来的关键 企业之所以聘请大量“分析师”和“项目经理”,往往是因为普通员工和管理者缺乏项目管理、时间安排、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未来,所有人都需要掌握这些能力,而不再依赖大量辅助人员。高阶专业人才应当专注于重大事务,而不是出席会议做会议记录(AI记录工具早已能胜任此事)。(顺便提一句,我预测很快就会出现AI项目经理、AI程序经理、AI数据分析师——这些岗位也将逐步被自动化!) 那么HR会怎样? 回到HR领域,当企业致力于重塑流程、导入AI时,HR的角色至关重要。 HR的本质任务是构建并管理围绕“人”的各项流程:招聘、培养、管理、薪酬、激励与支持等。这项使命极为庞大,当公司将焦点转向“提升生产力”时,HR必须积极参与。 一般认为,一个运作良好的HR团队与公司整体人数的理想比例是1:100。也就是说,一家拥有1万名员工的公司,大约需要100名HR人员。而优秀的HR团队不仅自己高效运作,更会采购、搭建技术系统,以实现规模化管理。 举例来说,如果CEO要求你招聘50名顶尖AI工程师,你不能只是随便打几个电话,而是要设计一套高效、可扩展的方法。这可能包括外包、引进人才情报系统、招聘高端猎头,等等。总之,HR自身也必须成为高效运作的样板。 因此,HR团队必须迅速引入AI代理,取代大量重复性事务,尤其是那些依赖工作流、流程管理和行政性处理的工作。比如,我们的Galileo系统已经可以自动评估候选人的面试表现,并将其技能映射到Lightcast、SHL和Heidrick的领导力模型。 未来,HR工作会消失吗? 某种程度上,答案是肯定的。 凭借出色的数据整合和生成能力,AI可以完成50%-75%的HR工作。目前这些AI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我们刚刚与一家大型制药企业交流,他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全AI化管理”,以仅10人规模的学习与发展团队,服务6000多名科学家和制造专家。他们通过AI自动完成了培训、合规追踪、入职辅导、领导力支持等任务。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这种效率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HR将迎来身份危机 未来,HR必须迅速向更高的成熟度迈进(可以参考我们提出的Systemic HR Maturity Model)。否则,就会像Elon Musk那样,被大规模裁员,并被迫在短时间内仓促上马AI项目。 我并不是说这条路轻松易行。事实上,市面上真正成熟的AI HR产品还非常有限。但压力已经到来。 HR不能等着CFO拿着“生产力枪”指着自己,必须主动出击,修好内部“管道”,试用新工具,联合IT团队,重新设计工作模式。这样,你将能主动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AI系统,并构建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的职业未来。 结语:HR的重塑与再创造 让我们看看Chipotle的案例。他们通过部署基于AI的招聘代理,成功自动化了复杂的招聘流程,不仅节省了数百万美元,还大幅提升了招聘速度和质量。甚至在接受CNBC采访时,CEO将这一成果称为公司的“主要营收驱动因素”。 这场HR身份危机,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我们今天的招聘、培训、员工服务团队规模普遍过大。AI将能够自动化其中大量工作。我的建议是:在AI浪潮席卷而来之前,立即拿起你尘封已久的组织设计手册,重新设计HR团队的运作方式。这样,当面对AI供应商时,你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们的产品。 未来HR不会消失,但大量传统流程、数据管理与支持岗位将发生剧变。员工与候选人也会越来越习惯通过智能机器人,而非人力HR来解决问题。 不过,真正优秀的HR专业人士,将会变成超能型人才(Superworker)——你将成为企业战略顾问、AI系统训练师,并且能够实时掌握公司人才与流程的整体健康状况。 这次,不再是简单的“转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4月27日
  • 人工智能招聘
    【美国】AI人才智能平台 HelloSky 完成 5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年经常性收入突破 100 万美元,扩展高管团队 【2025年4月23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专注于高管猎头领域的 AI 人才智能平台 HelloSky(前身为 Skyminyr)今日宣布,已完成一笔超额认购的 5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Caldwell Partners、Karmel Capital、True Capital Partners、Hunt Scanlon Ventures 以及来自 Google 与 Cisco 的多位知名天使投资人共同参与。 同时,HelloSky 宣布其年经常性收入(ARR)已突破 100 万美元,并进一步扩展了高管团队。Hugh Burnham 出任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裁,他曾经营一家服务 B2B 科技初创公司的公关与营销公司达21年,2023年该公司被收购。Mike Kelch 出任销售副总裁,曾任职于 Scandit、Leafly 和 GolfNow,在 AI 驱动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客户增长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融资所得将主要用于产品工程开发与市场拓展,进一步加速 HelloSky 在高管招聘领域的渗透。 重新定义高管招聘 与许多“为大众招聘设计后再加装高管功能”的 AI 招聘平台不同,HelloSky 从零开始为高管猎头量身定制,结合先进的数据科学与 AI 技术,专注于精准识别具备高度契合背景与经验的领导人才。 过去五年,HelloSky 构建了一套专有的“数据科学飞轮”,通过持续学习700多位资深高管猎头的行为数据、查询模式和成功案例,不断优化匹配模型,提升搜索复杂岗位时的精准度,甚至可处理以往被视为“无法搜索”的高难度任命任务。 不同于基于 LinkedIn 简历的浅层信息推荐,HelloSky 拥有智能能力标签、关系网络图谱与人才路径分析,可基于深度的工作、教育与投资数据网,智能发现与候选人之间的最优连接路径。 构建统一的人才情报生态系统 HelloSky 集成人才、公司、投资人等多维度数据,形成一个统一的 AI 驱动平台,并配备了动态市场映射、实时追踪和最新推出的 SmartRank™ 技术,重塑高管人才的搜寻与评估流程,用户无需再订阅多个昂贵系统。 SmartRank™ 可将自然语言描述的职位需求转化为结构化图谱,通过算法精准定位最合适的候选人,极大提升匹配效率和成功率。平台还整合投资者数据分析,部分功能可替代 Pitchbook 等工具。同时,平台的“智能标签”系统可评估候选人的营收阶段、可被挖角程度、社交网络评分等维度,帮助客户找到最合适的引才路径。 广泛系统集成与行业认可 HelloSky 已实现与众多主流 ATS(申请人追踪系统)与 TRM(人才关系管理)系统的集成,包括 Ashby、Clockwork、Ezekia、Gem、Greenhouse、Invenias、Loxo、Salesforce 和 Thrive,用户可在统一平台上查看候选人信息、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目前,多个增长迅猛的高管猎头公司如 Bespoke Partners、Caldwell Partners、Eastward Partners、NU Advisory Partners 和 On Partners 已部署 HelloSky,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也开始在其投资组合公司中广泛使用该平台支持人才决策。 HelloSky CEO Alex Bates 表示:“这是高管猎头行业的转折点。AI 不再只是一个未来趋势,而是当下的竞争优势。使用我们平台的机构,正在以更高的精准度与效率快速成长。” HelloSky 近期还入选 G2 软件排名“人才智能软件”高表现者象限,并预计将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关于 HelloSky HelloSky 是一家新一代人才智能平台,专为高管招聘市场设计,融合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专有人才图谱,帮助组织以更快、更精准的方式识别并连接关键领导人才。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4月24日
  • 人工智能招聘
    【加拿大】AI 语音招聘平台 Ribbon 完成 800 万美元融资,加速重塑高流动行业的招聘流程 HRTech概述:加拿大的AI 语音招聘平台Ribbon 已完成800万美元融资,由 Radical Ventures 领投,其他投资方包括 Social Leverage、Cadenza Ventures 与 GD1。平台已被多家北美大型雇主采用,面试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招聘周期缩短30%-40%,首月员工保留率提升15%。AI 原生招聘平台 Ribbon 正在尝试颠覆这一现状。Ribbon 通过5分钟语音面试+AI 实时分析,实现从“申请到反馈”全流程自动化,特别适用于制造业、机场、连锁零售等高流动性岗位。候选人可随时进行面试,企业则能获得智能评分与推荐,极大节省人力成本,提升匹配效率。 更多信息,关注 HRTechChina 2025年3月31日,加拿大多伦多 —— 主打 AI 语音面试的智能招聘平台 Ribbon  今日宣布完成 800 万美元融资,本轮由 Radical Ventures 领投,Social Leverage、Cadenza Ventures 和 GD1 跟投。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大市场规模、持续打磨产品,并推动其在高流动性岗位招聘领域的深度应用。 Ribbon 专注于服务制造业、物流、餐饮、机场等高周转行业,致力于解决这些领域长期存在的招聘低效、流程繁琐、候选人体验差等难题。通过引入 AI 语音面试技术,Ribbon 可将传统的“候选人等待+招聘方筛选”流程大幅简化,实现候选人可随时自主完成面试、用人单位实时获取评估结果。 Ribbon 创始人兼 CEO Arsham Ghahramani 表示: “招聘流程已经严重脱节当今的用人节奏。我们希望通过 AI 技术,让招聘更快、更公平、更人性化。” AI 原生的语音面试平台,解决“效率”与“公平”双重难题 Ribbon 的最大亮点在于其“AI + 语音交互”设计:平台不仅模拟人类招聘官的自然对话,还具备实时提问、理解语义、评估候选人表达与逻辑等功能。候选人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面试,无需等待排期,降低错失机会的风险;企业则通过自动评分和摘要,快速识别优质人才。 平台上线以来,已被 LAZ Parking、First Brands Group、Fuze HR、Propel Impact 等北美企业广泛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果: 面试等待时间从平均 48 小时缩短至 5 分钟以内 整体招聘流程加快 30%-40% 首月员工保留率提升约 15% 95% 候选人给予面试流程满分评价(5/5) LAZ Parking 表示,在使用 Ribbon 之前,其筛选面试团队需手动安排电话初筛;现在,候选人可即刻完成 AI 面试,大幅提升招聘效率和用户体验。 不仅是招聘工具,更是未来劳动力基础设施的构建者 Ribbon 的团队成员来自 Amazon、Coursera、Ezra 和 RoseRocket 等领先科技与教育公司,具备深厚的 AI 和 HR Tech 背景。公司正构建“AI招聘智能体”,辅助招聘官聚焦优质人才,释放更多时间进行有价值的沟通与留才。 Radical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 Jordan Jacobs 表示: “Ribbon 不仅是在做招聘自动化,更是在让招聘过程更有温度、可扩展,这是我们看好其 AI 原生架构的根本原因。” 未来,Ribbon 计划将平台延展至“项目型用工”、“灵活就业”等场景,打通从申请到入职的全链路路径,真正实现“像点一杯咖啡一样找到下一份工作”。 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ribbon.ai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4月01日
  • 人工智能招聘
    【伦敦】人工智能招聘初创公司Ethos 为人工智能技能匹配服务融资 325万美元 总部位于伦敦的人工智能招聘初创公司 Ethos 在 General Catalyst 领投的一轮融资中筹集融资 325 万美元。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AI)帮助企业轻松找到专业专家,减少了企业通常面临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Ethos 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初创公司,利用 AI 为个人匹配有意义的机会,该公司宣布了一轮 300 万欧元的融资,以在由资历、影响力和嘈杂的自我推销主导的网络世界中展示真正的专业知识。 本轮融资由 General Catalyst 领投,8VC、Conviction、Common Magic、Interface 以及红杉资本、a16z 的知名天使投资人以及麦肯锡和软银等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也参与了本轮融资。 “我们使用尖端的 AI 在几秒钟内评估数百万个数据点,并了解特定的领域,”Ethos 补充道。“从阅读学术论文、GitHub 存储库、博客文章、播客到作品集,AI 可以大规模评估人类专业知识的全部范围。” Ethos 由麦肯锡前顾问和软银作员 James Lo 和 Google DeepMind 的人工智能研究员 Daniel J. Mankowitz 创立,正在解决商业世界持续存在的挫折之一:在大量个人资料中识别真正知识渊博的人。 他们的平台使公司能够通过使用 AI 读取和评估从学术论文和 GitHub 存储库到博客文章和播客等一系列数字来源的数据来大规模寻找专家。 这家初创公司通过为公司提供自动化专家网络而成立。公司现在可以描述他们需要的知识并快速访问相关的专家档案,而不是像传统专家网络那样等待数天才能手动寻找候选人。 Ethos 已被超过 25 家全球投资公司和咨询公司使用,可在平台上实现付费咨询电话,并计划扩展到将顾问与初创公司联系起来,将演讲者与会议联系起来,将人才与公司联系起来。 Ethos 的算法构建了经济知识图谱,追踪公共数据,不仅可以确定某人在哪里工作,还可以确定他们做出了什么贡献。它旨在用对个人专业知识的更细致的理解来取代大学声望和职称等生硬的指标。 “在令人分心的噪音海洋中,我们将 Ethos 打造成一个深思熟虑的倾听者:了解公司和人们想要什么,并将它们相互匹配,”Ethos 补充道。“我们相信,将人与机会相匹配是整个人类经济的基础。解决这个问题将为大型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该公司认为其当前的专家网络产品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的技术可以推动更好的招聘、市场研究、演讲活动等。 目前,重点仍然是专家电话——这是财务和咨询领域尽职调查和战略的关键部分——Ethos 似乎已经在缩短时间并提高比赛质量。 Ethos 不是增强最响亮声音的信号,而是旨在为那些拥有真正实质的人提供声音和机会。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3月31日
  • 人工智能招聘
    【旧金山】AI招聘平台OptimHire完成500万美元融资,加速全球市场扩张 近日,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人工智能招聘平台 OptimHire 宣布完成 500万美元 的融资,本轮由 Mucker Capital 领投,SparkLabs、Citta Capital、Pitbull Ventures 和 VSC Ventures 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优化平台技术,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 OptimHire:AI驱动的招聘革新者 成立于2019年的 OptimHire 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招聘流程,旨在提升企业寻找技术人才的效率。其核心业务包括: 全球化候选人数据库:OptimHire 拥有超 1600万 名技术人才的数据库,并通过深度推荐网络精准匹配候选人。 AI智能招聘代理:其自研 AI 代理 OptimAI Recruiter 能够自动完成候选人筛选、初步面试安排、面试调度等任务,大幅减少人力招聘流程的时间成本。 成果付费模式:OptimHire 采用“成功入职付费”模式,仅在候选人成功入职后向企业收取固定 6% 的费用,相比行业平均 20% 的招聘费用,极具成本优势。 加速全球招聘效率,挑战传统猎头模式 OptimHire 通过AI技术革新招聘流程,帮助企业将招聘周期从传统的2-6个月缩短至约12天,并大幅降低招聘支出。据悉,2024年,该平台已协助全球 500+ 企业完成 8000+ 招聘。 Mucker Capital 领投人 Omar Hamoui 认为,OptimHire 结合 AI 技术与高效运营模式,将对传统招聘行业带来深远影响。“我们相信,AI招聘平台的崛起将重塑企业与人才之间的连接方式,OptimHire 的增长潜力十分可观。” 融资用途:强化AI技术,拓展全球市场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 优化AI招聘代理,提升筛选精准度和匹配效率; 扩大市场布局,计划进军更多国际市场,拓展企业客户群; 强化数据能力,进一步扩大候选人数据库,优化人才推荐算法。 随着全球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争夺日益加剧,AI驱动的招聘模式正成为行业变革的重要方向。OptimHire 的成功融资,也彰显了资本市场对 AI 招聘解决方案的高度认可。对于中国HR科技企业而言,OptimHire 的创新模式或将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推动本土AI招聘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3月15日
  • 人工智能招聘
    【荷兰】AI招聘科技公司Carv宣布收购Recrubo—一家专注于对话式AI招聘的平台 阿姆斯特丹的人工智能招聘技术领导者 Carv 今天宣布收购创新型对话式人工智能招聘平台 Recrubo。 此次收购以及 Carv 随后推出的综合人工智能招聘平台标志着人工智能在人才招聘领域发展的关键时刻。在新的配置下,Carv 使招聘人员能够将所有分散他们注意力的任务委托给人工智能,从而分散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注意力。 2024 年,Carv 凭借其“零管理”平台增长了 10 倍以上,吸纳了数千名招聘人员,并减轻了他们的行政管理工作负担。作为招聘应用 AI 领域的主导企业之一,该公司现在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顶级招聘 AI 平台。通过收购 Recrubo,该团队朝着实现这一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Carv 联合创始人Matthijs Metzemaekers表示:“招聘是一个持续筛选和评估候选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阻碍了招聘人员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与人沟通。随着 Recrubo 的对话式 AI 加入我们的平台,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招聘人员与 AI 协作模式。您现在可以将管理任务分配给 AI,让它接管与新申请人或现有人才库 90% 的沟通。” Carv 联合创始人Barend Raaff表示:“招聘技术市场正在快速发展,AI 点解决方案层出不穷。AI 性能经常受到这些工具的断开连接的影响。” “借助 Carv,我们现在可以提供一套集成到您当前工作流程中的解决方案,让 AI 真正为招聘人员服务。” Carv 为广泛的客户提供服务,从小型招聘机构到 Manpower Group、DHL、G4S 和家乐福等主导企业。其突破性功能有望为处于 AI 旅程各个阶段的公司重新定义招聘——从刚刚起步的公司到希望将 AI 采用提升到新水平的组织。 “长期以来,招聘团队一直面临着 从首次接触到录用无缝衔接的招聘流程的挑战。通过将 Recrubo 的对话式 AI 与 Carv 的招聘 AI 功能相结合,我们现在可以覆盖整个招聘流程,并提供全面的 AI 体验,将我们的愿景变为现实。我对未来感到非常兴奋。” – Recrubo 创始人 Niels Tukker 表示。 展望未来,Carv 准备继续创新和扩展其 AI 功能,以进一步简化管理任务、提高效率并让招聘人员专注于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关于 CarvCarv 招聘人员 AI,旨在承担管理任务,让招聘人员专注于建立关系和寻找顶尖人才。Carv 的 AI 平台不断更新候选人数据并接管繁琐、重复的任务,从而实现更快、更顺畅的招聘工作流程。 关于 RecruboRecrubo 的对话式 AI 平台通过 WhatsApp、短信和语音等热门渠道上的机器人自动与候选人互动,从而改变招聘流程。其 AI 驱动的技术通过自动筛选和 CRM 互动简化了招聘流程,提高了效率,同时增强了候选人体验。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3月13日
  • 人工智能招聘
    BOSS直聘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营收73.56亿元,净利润15.67亿元,同比增长42.6% HRTech概要:BOSS直聘财报显示2024年总营收达73.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净利润增长42.6%至15.67亿元人民币,平台用户持续扩大,月活跃用户达5300万,付费企业客户突破610万,双向增长驱动业务持续突破。技术创新成为增长核心。KANZHUN推出Nanbeige大模型与DeepSeek AI,打造智能招聘解决方案,优化求职者与企业的精准匹配。同时,BOSS直聘全年累计回购2.29亿美元股份,展现长期发展信心。 财报发布后,美股开盘BOSS直聘股价为19.05美元,截止3月11日美股收盘,价格为18.27美元,市值600亿人民币。在3月的全球人力资源上市公司创新品牌中排名第八,超过澳大利亚的知名招聘网站Seek,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人力资源上市公司。更多全球HR科技最新动态,请关注HRTechChina 北京,2025 年 3 月 11 日—中国领先的在线招聘平台看准网有限公司(“BOSS直聘”或“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BZ;香港交易所代码:2076)今天公布了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的本季度和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 2024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亮点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止十二个月的付费企业客户总数1为 610 万,较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止十二个月的 520 万增加 17.3%。 2024 年第四季度的平均月活跃用户(MAU) 2为 5270 万,较 2023 年同期的 4120 万增长 27.9%。2024年全年平均 MAU为 5300 万,较 2023 年全年的 4230 万增长 25.3%。 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为人民币18.236亿元(2.498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15.802亿元增长15.4%。 2024年全年收入为人民币73.557亿元(10.07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的人民币59.520亿元增长23.6%。 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为人民币3.806亿元(约合5,21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2.223亿元增长71.2%。 2024年第四季度经调整营业利润3为人民币6.588亿元(约合9,03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5.197亿元增长26.8%。2024年全年营业利润为人民币11.729亿元(约合1.60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的人民币5.810亿元增长101.9%。2024年全年经调整营业利润为人民币23.166亿元(约合3.174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的人民币16.379亿元增长41.4%。 2023 年。 2024年第四季度净收入为人民币4.442亿元(6,09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3.312亿元增长34.1%。 2024年第四季度经调整净收入3为人民币7.224亿元(9,90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6.286亿元增长14.9%。 2024年全年净收入为人民币15.670亿元(2.14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的人民币10.992亿元增长42.6%。2024年全年经调整净收入为人民币27.107亿元(3.714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的人民币21.562亿元增长25.7%。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鹏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品能力和服务效率,不断深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行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我们以用户为中心的增长策略带动了结构性业务进展,实现了收入和盈利的双提升。技术能力和创新是我们的核心DNA。通过整合自有模型‘南北格’、首个招聘专用大型语言模型和DeepSeek的部署,我们已成功为求职者和招聘者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人工智能代理。这些进步使我们站在探索前沿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沿,这些应用正在重塑在线招聘的未来。” 公司首席财务官张宇先生表示:“我们很高兴取得稳健的财务业绩。2024 年,我们的收入同比增长 23.6%,这得益于持续、高质量的用户增长以及通过持续服务创新增强的货币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调整后营业利润率创下 31.5% 的新高,这得益于我们有效的业务模式、改进的营销和运营效率带来的强劲运营杠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付费企业客户是指我们从中确认在线招聘服务收入的企业用户和公司账户。 2 月活跃用户是指在给定月份内至少登录过我们移动应用程序一次的经过验证的用户账户数量,包括求职者和企业用户。 3 这是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不包括股权激励费用的影响。有关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的更多信息,请参阅“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部分。 2024 年第四季度财务业绩 收入 2024 年第四季度收入为人民币 18.236 亿元(2.498 亿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15.802 亿元增长 15.4%。 2024 年第四季度在线招聘服务面向企业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 18.041 亿元(2.472 亿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15.667 亿元增长 15.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付费企业用户的增长。 其他服务收入主要包括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2024 年第四季度为人民币 1,950 万元(27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1,350 万元增长 44.4%,主要受益于用户群的扩大。 营业成本及费用 2024 年第四季度总营业成本及费用为人民币 14.563 亿元(1.995 亿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13.633 亿元增加 6.8%。2024 年第四季度总股权激励费用为人民币 2.782 亿元(381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2.974 亿元减少 6.5%。 2024 年第四季度的营业成本为人民币 3.137 亿元(4,30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2.748 亿元增长 14.2%,主要由于其他业务相关成本增加。 2024 年第四季度销售及营销费用为人民币 4.263 亿元(584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4.335 亿元下降 1.7%,主要由于广告和营销费用减少,但被员工相关费用的增加所抵消。 2024 年第四季度研发费用为人民币 4.404 亿元(603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4.302 亿元增长 2.4%,主要由于技术投入增加,但员工相关费用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变化。 2024 年第四季度的一般及行政费用为人民币 2.758 亿元(378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2.248 亿元增加 22.7%,主要由于员工相关费用增加。 营业收入和调整后营业收入 2024 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3.806 亿元(521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2.223 亿元增长 71.2%。 2024 年第四季度调整后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6.588 亿元(903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5.197 亿元增长 26.8%。 净收入和调整后净收入 2024年第四季度净收入为人民币4.442亿元(609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3.312亿元增长34.1%。 2024 年第四季度调整后净收入为人民币 7.224 亿元(9900 万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6.286 亿元增长 14.9%。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净利润及调整后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净利润 2024年第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净利润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1.03元人民币(0.14美元)和1.00元人民币(0.14美元),而2023年同期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净利润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0.76元人民币和0.73元人民币。 2024 年第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3的调整后每股 ADS 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 1.67 元(0.23 美元)和人民币 1.62 元(0.22 美元),而 2023 年同期调整后每股 ADS 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 1.43 元和人民币 1.39 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 2024 年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人民币 9.561 亿元(1.31 亿美元),较 2023 年同期的人民币 9.268 亿元增长 3.2%。 现金状况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余额为人民币 146.811 亿元(20.113 亿美元)。 2024 年全年财务业绩 收入 2024年全年收入为人民币73.557亿元(10.07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59.52亿元增长23.6%。 2024年全年在线招聘服务面向企业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72.700亿元(9.960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的人民币58.891亿元增长23.4%。该增长主要得益于付费企业用户的增长。 其他服务收入主要包括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2024 年全年为人民币 8570 万元(1170 万美元),较 2023 年全年的人民币 6290 万元增长 36.2%,主要受益于用户群的扩大。 营业成本及费用 2024年全年总营业成本及费用为人民币62.225亿元(8.525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54.064亿元增长15.1%。2024年全年总股权激励费用为人民币11.437亿元(1.56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10.570亿元增长8.2%。 2024 年全年营业成本为人民币 12.397 亿元(1.698 亿美元),较 2023 年全年的人民币 10.599 亿元增长 17.0%,主要由于服务器和带宽成本、支付处理成本以及与其他业务相关的成本增加。 2024年全年销售及营销费用为人民币20.731亿元(2.840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19.912亿元增长4.1%,主要由于员工相关费用增加,但部分被广告及营销费用的减少所抵消。 2024年全年研发费用为人民币18.158亿元(2.488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15.436亿元增长17.6%,主要由于技术投入增加。 2024年全年一般及行政开支为人民币10.939亿元(1.499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8.118亿元增长34.7%,主要由于员工相关费用增加。 营业收入和调整后营业收入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1.729亿元(1.60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5.81亿元增长101.9%。 2024年全年调整后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3.166亿元(3.174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16.379亿元增长41.4%。 净收入和调整后净收入 2024年全年净收入为人民币15.670亿元(2.147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10.992亿元增长42.6%。 2024年全年调整后净收入为人民币27.107亿元(3.714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21.562亿元增长25.7%。 每股 ADS 净收益及调整后每股 ADS 净收益 2024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净利润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3.59元人民币(0.49美元)和3.49元人民币(0.48美元),而2023年全年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净利润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2.53元人民币和2.44元人民币。 2024年全年调整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净利润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6.19元人民币(0.85美元)和6.00元人民币(0.82美元),而2023年全年调整后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净利润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4.96元人民币和4.78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 2024年全年经营活动净现金为人民币35.425亿元(4.853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人民币30.470亿元增长16.3%。 股票回购计划 2024 年 8 月,公司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新的股份回购计划,该计划自 2024 年 8 月 29 日起生效,为期 12 个月,根据该计划,公司可回购最多 1.5 亿美元的股份(包括以美国存托凭证的形式)。此股份回购计划与之前的股份回购计划配合实施,后者于 2024 年 3 月 20 日生效,为期 12 个月,根据该计划,公司可回购最多 2 亿美元的股份(包括以美国存托凭证的形式)。 公司已于 2024 年第四季度回购了超过 9,000 万美元的股份,使 2024 年全年的回购总额达到约 2.29 亿美元(包括受托人从公开市场购买并以信托方式持有的股份),占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已发行在外的股份的 3.7%。这凸显了公司对长期增长前景的信心以及为股东提供持续回报的承诺。 前景 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目前预计总收入将在人民币 19.0 亿元至人民币 19.2 亿元之间,同比增长 11.5% 至 12.7%。此预测反映了公司当前对中国市场和运营状况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截至本公告日仍无法合理准确地预测。 汇率 本公告包含将部分人民币金额按指定汇率转换为美元(“美元”)金额,仅为方便读者。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从人民币到美元的转换均按照美联储委员会 H.10 统计报告规定的 2024 年 12 月 31 日人民币 7.2993 元兑美元的汇率进行。本公司不保证所提及的人民币或美元金额可以按任何特定汇率或完全兑换成美元或人民币(视情况而定)。 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 在评估业务时,公司考虑并使用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例如调整后的营业利润、调整后的净利润、调整后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调整后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普通股基本和摊薄净利润以及调整后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作为审查和评估经营业绩的补充指标。公司通过从相关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中排除股权激励费用(非现金费用)的影响来定义这些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公司认为,这些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有助于识别业务中的潜在趋势,并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公司的经营业绩。 非 GAAP 财务指标不符合美国 GAAP 规定,可能与其他公司使用的非 GAAP 信息不同。非 GAAP 财务指标作为分析工具有局限性,不应单独考虑或替代大多数直接可比的 GAAP 财务指标。公司鼓励投资者和其他人士全面审查其财务信息,而不要依赖单一财务指标。 本新闻稿末尾的“GAAP 和非 GAAP 结果的未经审计对账表”表格提供了非 GAAP 财务指标与最直接可比的 GAAP 财务指标的对账表。 安全港声明 本新闻稿包含根据美国 1995 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的“安全港”规定作出的可能构成“前瞻性”陈述的陈述。这些前瞻性陈述可以通过诸如“将”、“预期”、“预计”、“目标”、“未来”、“打算”、“计划”、“相信”、“估计”、“可能”等术语和类似陈述来识别。本公司还可能在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定期报告、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网站上发布的公告、向股东提交的中期和年度报告、新闻稿和其他书面材料以及其高级职员、董事或员工向第三方作出的口头陈述中作出书面或口头的前瞻性陈述。非历史事实的陈述,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本公司信念、计划和期望的陈述,均属于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涉及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关这些风险和其他风险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本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交的文件。本新闻稿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均截至本新闻稿发布之日,本公司不承担更新任何前瞻性声明的义务,除非适用法律另有规定。 关于 KANZHUN LIMITED 看准网运营中国领先的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公司通过高度互动的移动应用程序高效无缝地连接求职者和企业用户,这是一款变革性的产品,促进双向沟通,注重智能推荐,并在在线招聘过程中创造新的场景。得益于其庞大而多样化的用户群,BOSS直聘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提高了招聘效率并推动了快速扩张。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3月12日
  • 人工智能招聘
    HRTech观点:AI招聘透明化挑战—候选人对AI黑洞的担忧引发的问题 AI招聘正在加速变革,但候选人的信任感仍需加强!最新调查显示,67%求职者对AI简历筛选感到不安,90%希望企业披露AI招聘的使用方式。面对人才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如何在提高招聘效率的同时保障公平性?部分AI招聘工具已推出透明AI功能,让求职者看到简历匹配度及改进建议,增强信任。与此同时,纽约市、欧盟等地区已立法规范AI招聘,要求提高透明度和公平性。 HRTech倡导负责任的AI(RAIHR),提出六大核心原则:透明性、公平性、隐私性、安全性、道德性、持续性。企业需主动披露AI招聘流程,AI厂商应优化算法,求职者也可优化简历适应AI趋势。AI招聘透明化不仅影响候选人体验,也关乎企业品牌和法律合规。让我们共同推动负责任AI,打造更公平、透明的职场未来! 这两年,人工智能(AI)招聘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依赖AI进行简历筛选、人才评估和招聘决策。AI的应用确实提升了招聘效率,但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候选人对公平性、透明度和隐形歧视的担忧。ServiceNow的最新调查显示,67%的求职者对AI筛选简历感到不安,90%的人希望企业能清晰披露AI在招聘中的应用方式。面对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企业如何平衡AI技术的高效性与候选人的信任感? HRTech与几位应聘的候选人交流,普遍谈到在招聘过程中人工智能参与的透明度问题,简历投递后进入了一个黑洞,从筛选简历、通知面试,视频面试,是否通过面试等都是在跟AI打交道,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引发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负责任的AI! AI招聘带来的多重挑战:求职者的不安、企业的困境与厂商的责任 1. 候选人对AI招聘的不安来源 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AI招聘系统更像是一个“黑盒”: 决策不透明:候选人无法得知自己被淘汰的原因,简历筛选的标准也未公开。 算法偏见:AI招聘系统通常基于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但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无意识的性别、年龄、种族等偏见,导致潜在的招聘歧视。 缺乏人性化考量:AI难以理解求职者的软技能、潜力和非线性职业发展轨迹,这对非传统背景的候选人尤其不利。 尤其是对于初级岗位求职者,他们往往依赖简历投递,而不像高级职位候选人那样能通过社交网络或内推绕开AI筛选。因此,AI筛选的不透明性加剧了他们的求职焦虑,甚至可能让他们因担忧而放弃申请某些企业。 2. AI招聘厂商的责任与挑战 AI招聘工具的开发者和供应商不仅是推动招聘数字化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解决招聘透明度问题的关键环节。这些厂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提高AI模型的可解释性:AI招聘系统必须提供更透明的筛选标准和评估逻辑,而不仅仅是输出一个通过或淘汰的结果。求职者和HR都需要理解AI如何做出决定。 避免算法偏见:AI模型的训练数据往往基于历史招聘案例,但如果数据本身存在性别、种族或教育背景等偏见,AI可能会放大这种歧视。因此,厂商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公平性审计和算法优化,确保招聘AI的公正性。 增强企业客户的信任:企业在采购AI招聘工具时,越来越关注合规性和透明度。招聘厂商若能提供可解释的AI功能,如“筛选理由可视化”或“人工复核机制”,将更受市场青睐。 确保法律合规:全球多个地区(如欧盟、美国纽约市)已经出台相关法规,要求AI招聘产品符合透明度和公平性标准。厂商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策略,以符合最新法规要求。 部分AI招聘公司已经开始推出“透明AI”功能,例如让候选人能够查询自己的简历评分、匹配度及改进建议。这种趋势将成为未来AI招聘产品竞争的核心要素。 3. 企业在AI招聘中的现实困境 尽管AI在提高招聘效率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但如果透明度问题得不到解决,企业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品牌损害以及法律风险: 损失高质量候选人:如果求职者对AI招聘系统不信任,他们可能直接跳过某些企业的职位申请,导致企业错失潜在优秀人才。 影响雇主品牌:招聘流程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候选人对AI招聘产生负面体验,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或求职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不满,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声誉。 合规风险上升: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法规正在限制AI招聘的黑箱操作。例如,美国纽约市已推出法案,要求AI招聘系统必须进行审计,以确保公平性和透明度。 如何推进AI招聘透明化?HRTech各方的建议 要实现AI招聘透明化,必须从企业、AI招聘工具提供商和候选人等多方共同推动。 1. 企业:主动披露AI招聘使用方式,提升信任感 企业需要意识到,招聘流程的透明度直接影响到人才吸引力。因此,企业应主动披露AI在招聘流程中的作用,包括: 在哪些环节使用AI(如简历筛选、面试安排、候选人匹配); AI的主要评估标准(如关键词匹配、技能要求、经验年限等); 是否有人类HR复核AI筛选的结果,确保最终决策不会完全由算法决定。 2. AI招聘工具提供商:增强透明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AI招聘工具的供应商同样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将透明化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 提供“可解释的AI”功能,允许企业查看AI的决策逻辑,并根据需要调整筛选标准。 让候选人获取筛选反馈,例如“您的简历匹配度为85%,主要匹配项是A、B、C,建议补充D、E、F”。 支持人工与AI结合的招聘模式,例如保证一定比例的申请者由HR人工筛选,而不是完全依赖算法。 3. 候选人:主动适应并推动透明化变革 面对AI招聘的不透明性,候选人可以: 优化简历,提升AI适配度; 利用社交网络绕开AI系统; 积极反馈,推动行业透明化变革。 AI招聘透明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企业吸引人才和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唯有企业、供应商和候选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公平透明的招聘环境。 在此,我们倡议所有HR从业者积极加入并实践“负责任AI在人力资源(RAIHR)”的行动,共同推进AI招聘的透明性、公平性、安全性与道德性,明确公开AI决策的依据,建立完善的候选人反馈机制,并推动AI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才与组织的共同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打造更透明、更公平、更负责任的职场未来。 RAIHR的实施,不仅能够强化企业的雇主品牌,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还能帮助AI招聘工具提供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的信赖与认可。同时,对于候选人而言,这一倡议的落实意味着更公平的职业机会和更透明的职场环境。我们相信,只有实现负责任的AI实践,才能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构建企业、厂商与候选人多方共赢的未来。   RAIHR倡议提出六大实践原则: 透明性(Transparency):清晰地公开AI在HR决策过程中的使用方式与评估标准,让候选人和员工清楚AI如何影响他们。 公平性(Fairness):通过消除算法偏见,确保AI应用不会对任何特定群体造成歧视或不公平对待。 隐私性(Privacy):全面遵守隐私保护法规,严格保护员工及候选人的数据隐私。 安全性(Security):保障AI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信息泄漏或滥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道德性(Ethicality):以人为本,确保AI的使用增强而非削弱员工的职场福祉与体验。 持续性(Sustainability):关注AI技术的长期影响,确保其应用与企业长期战略和员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人工智能招聘
    2025年03月10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