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Slack成为“独角兽”的真正原因 “转载自微信公号:硅发布(Guifabucom),已获硅发布转载授权;”   最近国内不少 SaaS 创业者在问 Slack 实际使用体会,独角兽 Slack 是个致力解决创业公司内部沟通、杀死电邮的企业级应用。以下文章,来自 Fileboard 市场和产品发展总监 Satya van Heummen,是分析 Slack 比较好的一篇文章。 Slack 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创业公司,这点对一个 SaaS 公司不可思议,短短 2 年就发展起来,也难怪大家都在研究如何为自己赢得这样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看市面上已经有的分析: 第一种,将其归功于 28 亿美元的秘密武器,在 Metalab 的 Andrew Wilkinson 帮助下像病毒一样扩散。Metalab 是家设计机构,帮 Slack 创始人将他代码转化成有趣产品。作为一个设计师,Andrew 结论是:Slack 注重设计,无论看上去、听上去或感觉上,Slack 都和其他无聊竞争对手不一样,所以 Slack 有很多用户,使它成为“独角兽”。但据我所知很多创业公司看上去、听上去或感觉上都比他们竞争对手特别,但最后都以惨败告终。 所以不久后第二种分析出台:Slack 竞争对手 Hipchat 设计师提出:设计不是 Slack 秘密武器,而是它设计、产品、时机、团队、炒作和市场营销使它成为“独角兽”。这种说法将 Slack 的成功归结于运气,认为只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之后 Slack 创始人自己讲了经验(必读):从一无所有到上亿美元,堪称史诗般的启动策略,结论是:Slack 所以成功是因为团队非常聚焦于教育、用户反馈、用户满意度和计量分析。 我认为上面分析统统不够精确,它们显然没错,但都太笼统。我们使用 Slack 已经超过一年,公司内部交流基本都靠它,现在让我来告诉你 Slack 成为“独角兽”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 有一天,一个新成员加入我们公司,使用 Slack 不久后,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嗯…我想回复之前一条评论,那个评论是 Satya.Vhs 在 5 月 9 号发布的,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所以,是没办法回复吗?还是他的评论就是条长长的线?” 这让我想起我们刚开始用 Slack 的情景。就像我新同事指出的,Slack 用起来不方便,所以我当时真不喜欢。它就像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你必须时刻关注(如果你有 1 个以上频道,那就是好几条信息流)。使用 Slack 很容易漏掉信息,让我分神和紧张。 所以我这样回答他: “Slack 魅力在如果你不时刻关注,你就失去谈话控制权。所以你必须每天 24 小时在线,这样就没事啦:-D.” 这个回答突然提醒我了,并且这就是驱动 Slack 成功的原因:如果你不时刻关注,你就无法再参与到和你组员的讨论中,这就导致了: 1、社交孤立/压力 如果你没时刻关注,你就无法了解其他人所知道的 Slack 上的信息,也就无法参与到他们对话中。在公司,你必须知道当下在发生什么,这不仅仅是工作需要,对你职位和未来发展也很重要。跟随 Slack 潮流,让你开始感受到社交压力,然后每天 24 小时都在关注它。 2、上瘾 你开始时刻关注 Slack,就像上瘾一样,这给你带来无意识的压力,因为你总会觉得错过什么。我一些同事无论半夜、周末、休假或老婆工作时都在刷 Slack,Slack 基本上和邮件、Facebook 和 Whatsapp 处于同一水平了。 3、单一信息源 现在大家都因为 1、2 非常关注 Slack,它上面信息也就越来越多(这正是它拥有成百上千集成的原因,而且每周都在快速增长),Slack 已经获得高额投资。 而在你意识到已经无路可逃时,Slack 已经成为你公司和公司文化一部分,接着,你就意识到你需要付费了。 为什么 Slack 商业模式如此出色? Slack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以历史消息为基础,免费信息搜索(以及可见极限)是 10000 条信息,如果你想在 Slack 上查看历史消息,无须付费,你能找回 10000 条消息。 这就意味:如果你没付费,你就无法再看到别人对话,你也就无法摆脱这种社交孤立。但如果你付费了,你公司人越多,你就会越快达到 10000 信息极限。举例:如果你公司每人每天发 100 条信息,而你们团队一共 100 人,那么用 Slack 第一天你就需要付费了,这样才能避免社交孤立。 而在你发现前,已经有一半人错过对话,发现自己已经“与世隔绝”,为防止公司内部沟通和企业文化因此失败,你开始为 Slack 买单。 为什么 Slack 替代品没能发展起来?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 Slack 替代产品没能发展起来,Slack 前还有 Yammer、Campfire、Hipchat 以及 Skype。这些软件我都用过,但没有一款像 Slack 这样让人上瘾。 原因是:这些软件要么是实行嵌套评论,要么就没信息限制。你不用时时刻刻查看,因为即便几年后,你依然能参与到对话中。这些软件产生不了社交孤立效应、上瘾效应,也没必要时时查看。 如果我是 Slack 竞争对手,我会立即在我免费计划中实行这样的信息限制。 Twitter 为什么会失败? 然后我开始思考:商业模式方面 Slack 就像 Twitter,但为什么 Twitter 失败了呢?Twitter 也是这样的连续信息流,如果你不经常查看,会错过大量信息。 但我很快意识到:Twitter 没给人带来这种社交压力,因为它是关注“个人”,而 Slack 关注团队。你错过 Twitter 上信息无关紧要,但如果你错过 Slack 上信息,你错过的就是工作上的很多信息。 这也是 Facebook 成为上亿美元公司的原因:你不经常关注你朋友信息,你还算什么朋友呢?迫于社交压力,你会时刻刷 Facebook;Snapchat 也一样,你需要时刻刷,不然就错过。 该如何复制 Slack 的成功? Andrew Wilkonso、Matt Hobb 及 Slack 创始人 Steward Butterfield 总结得很到位:想复制,你需要一个设计优秀的产品、经验丰富的团队、完美的时机以及出色执行力。 但说实话,很多创业公司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出色,但却没有获得像 Slack 这样的影响力。所以当你创建、营销、出售一件和 Slack 类似产品时,你还需要考虑心理学。 如果用户因为社交压力而在情感上和你产品产生联系,你就成功了。这种压力会使他们对你产品进行高额投资(Slack 通常需要人们在里面投入 2000 条信息后,他们开始上瘾),这就是 Slack、Facebook 及 Snapchat 这种社交平台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也是 Twitter 失败的原因。 PS:我们也用 Slack 啦,Slack 这两天在用户内部做的一个调查:以下是他们自己概括的八个可能性优势。
    资讯
    2016年03月20日
  • 资讯
    硅谷融资估值下滑:泡沫破灭还是理性回调? 在融资遭遇困难之下,创业公司也只能无奈选择裁员。Evernote、Tango、Zenifit、Snapchat等一批知名创业公司甚至独角兽成员都在纷纷裁员。当然,这也与硅谷整体裁员大潮符合一致。 这不是倒春寒,这是寒冬持续。今年的硅谷初春,格外阴冷多雨。近期我所采访的数位创始人,都在为同一个问题焦虑:现在融资怎么这么难?   硅谷创投持续降温 过去几年,“泡沫”的阴影一直笼罩着硅谷。创业公司的估值急剧飙升,10亿美元独角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科技与创业人才持续涌入,硅谷已经出现人满为患的景象。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了15年前,硅谷网络泡沫破灭之前的火热场景。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降温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诸多成长期创业公司甚至是独角兽公司的估值陷入停滞,甚至被迫接受流血融资(估值下滑);另一方面,早期创业公司发现他们要打动投资者的难度越来越大,投资者变得日益犹豫甚至退缩。   O2O领域创业公司DoorDash上月以6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总额1.1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这一估值距离该公司此前期待的10亿美元相去甚远,与去年3月的上一轮融资估值持平。本月初,社交平台Snapchat以16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1.75亿美元,最新估值同样与去年没有变化;而此前的投资者DST、阿里、Lightspeed都没有参与。   估值下滑的情况也比比皆是。CB Insights的统计显示,单是今年前两个月就有13家创业公司被迫接受了流血融资。可穿戴公司Jawbone估值腰斩了一半,地理社交平台Foursquare估值缩水了六成。“近期我们观察到的几笔达成的投资,创业公司估值都是打了六折甚至更低。”硅谷一家中国VC的投资人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情况,大家都会很谨慎。”   实际上,这种趋势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开始。道琼斯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创业公司融资总额同比下滑6.6%,至1713亿美元。而实力最为雄厚的共同基金对创业公司的投资仅有10笔,较此前单季度动辄30笔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趋势。   在融资遭遇困难之下,创业公司也只能无奈选择裁员。Evernote、Tango、Zenifit、Snapchat等一批知名创业公司甚至独角兽成员都在纷纷裁员。当然,这也与硅谷整体裁员大潮符合一致。雅虎、Twitter、VMware等上市公司也在大举削减规模。   儿童益智游戏开发商CodeSpark创始人格兰特-霍斯福德(Grant Gosford)对记者表示,“虽然融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融资的难度显然在不断增加。”目前他正在频繁往返于硅谷与公司所在的洛杉矶之间,希望尽快完成A轮融资。   一家物联网创业公司创始人透露,他们此前定的估值是3000万美元,但现在投资者报出价格甚至只有1000万-1500万美元。而另一家增强现实AR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则直接把Pre-A的估值定在了800万美元的低点,“虽然市场上同等公司估值都在1500万美元以上,但现在的情况开始定低点不是坏事,早点拿到资金早点启动,投资者也会更有信心。”这两家公司都在融资过程中,因此要求匿名评论。   合理调整是好事 虽然市场存在着泡沫破灭的担忧情绪,但投资者似乎认为这种降温是理性回调。雅虎联合创始人、AME Cloud创始合伙人杨致远认为,多数后期的创业公司由于没有流动性和退出渠道,又遭遇到融资困难,所以目前估值正在趋于合理。   回顾去年的美国股市,不仅科技公司上市数量明显减少,上市科技公司的估值也纷纷下滑。市调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去年总计只有28家科技公司选择在美上市,创下了7年以来的新低,而此前两年分别是62家和48家。   但更为严重的是,去年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其中一半股价都已经破发。而且,Square、Box上市发行价估值均较最后一轮融资缩水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后期进入的投资者无疑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会波动到他们对早期创业公司的融资信心。   在硅谷New Gen基金创始合伙人张璐看来,美国股市明显下调,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这些都在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创业者或许需要重新考虑自身的增长空间和未来前景,才能以合理的估值吸引到投资者。如果此前估值虚高,未来遭遇到流血融资,可能会面临丧失控制权的困境。”   杨致远认为,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晚期创业公司,也在逐渐传递到早期融资阶段的创业公司,现在B轮和A轮融资都出现了困难。但他看来,这些公司估值趋于理性是件好事,他们在逐渐专注于真正的创收和盈利能力,而不是追求市场份额等指标。   华山资本董事合伙人杨镭也持相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市场对过去几年不理性的资本涌入的一个良性调整。所以现在看到不少公司出现融资困难与估值下滑是正常的。而这种投资人的谨慎以及二级市场的冷静还会持续一段。”他对新浪科技表示。   聚焦VR领域的硅谷罗森博格基金创始人迈克尔-罗森博格(Mike Rothenberg)指出,现在的市场增长放缓,同时资产的部署也在减少。实际上,只是因为之前经历过长时间的增长,现在回归平稳阶段。   在罗森博格看来,未来更多的资本会集中在那些已经被认为是“赢家”的公司,这对进行A轮和B轮公司是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赢家,他们就不会成功在这一轮获得融资。罗森博格说道,更多的创业公司会开始建立真正成熟的业务,并且拥有收入、现金流量和利润。   专注于早期的硅谷孵化项目500 Startups创始人戴夫-马库(Dave McClure)估计,早期创业公司的估值现在已经下滑了大约20%。但他依然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觉得目前的变化是健康的。那些融资后期的创业公司,尤其是独角兽,可能遭受估值的较大回调。但至少早期创业者的热情还没有出现消退,申请我们孵化器项目的创业公司数量还在不断上升,每个季度就有上千家。”他相当看好VR/AR、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机遇。   VR/AR带来春意 那么目前的融资环境下,投资者会就此退缩么?德丰杰风险投资合伙人李嵩波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目前创业公司遭遇融资困难和估值下滑是此前泡沫的健康回调,但创业市场的整体状况并没有改变,只要创业项目具有技术能力、市场前景和合理估值,投资人同样不会错过这样的机遇。   “现在是逢低买进的机会”,硅谷3D LCD显示技术公司LEIA创始人皮埃尔-艾夫(Pierre Evreux)此前曾经效力于摩根士丹利对冲基金。他们的B轮融资已经接近完成,但他认为,当美国VC畏手畏脚的时候,正是中国资本挺进硅谷的好机会。 华山资本合伙人杨镭也不认为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对于华山资本而言,这是一个好的投资机遇。其实与其说我们是逢低买入,倒不如说给我们跟多的机会与时间来挑选那些事实上优秀的公司。我看到一方面这种市场的估值调整还在进行中,另一方面一些非理性的资本,特别是是和中国有关的非理性,不成熟的资本还没有完全离场。现在是美国的二级市场的理性在压制着这些泡沫,否则我甚至担心泡沫会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回头。”   即便在融资普遍降温的当下,VR/AR领域依然呈现出蓬勃增长的态势。市场调查公司Digi-Capital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美国VR/AR领域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1亿美元,而去年全年的总额也只有6.86亿美元。即便除去其中高达7.94亿美元的Magic Leap融资,今年前两个月的投资规模也远超去年第四季度的2.5亿美元。用杨镭的话来说,“这给眼下的投资冷流带来了一丝春意。”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硅谷一股VRAR的投资与创业的新热潮。尽管成熟的投资机构依然相对谨慎,但创业者及早期投资人热情几乎不受O2O、社交领域的降温的影响。我们也看好AI(人工智能)、ML(机器学习)、DL(深度学习)、大数据等领域。”杨镭表示。华山资本在VR/AR 领域已经在硅谷投资了Unity、 Twitch、Movidius等几家具有潜力的公司。
    资讯
    2016年03月18日
  • 资讯
    甲骨文董事长致信全体员工:公司将迎来大变化 BI中文站 3月17日 报道 在公布季度财报结果后,甲骨文CEO萨弗拉•卡兹(Safra Catz)对分析师们说了一番有趣但却隐晦的话,暗示该公司将会迎来巨大的变化。 它听起来就好像甲骨文要进行重大的结构重组了,但实际上不是。 在财报电话会议结束后,卡兹对华尔街分析师说: “我们公司一直在转变业务模式,我们将会在今天晚些时候的内部员工会议上对此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成为行业中最易打交道的公司,你们将会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我们的客户将会爱上它们。” 此前,密切关注甲骨文的JMP证券分析师帕特•瓦尔拉芬斯(Pat Walravens)在一份研究简报中指出,有传闻称甲骨文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瓦尔拉芬斯给甲骨文的评级是“逊于大盘”。他总结说: “我们认为甲骨文的问题在于:虽然它的SaaS(软件即服务)云服务应用程序发展势头强劲,但是现在的市场需求已开始逐渐偏离其数据库、中间件和硬件业务,因为企业已开始将其工作从企业数据中心转到云服务基础架构供应商,如亚马逊Amazon Web Service和微软Azure。” 据悉,亚马逊的这些变化将会让企业客户更便捷地注册使用该公司的云服务,而不必经过它的销售团队,尽管该公司的销售团队也能够销售它。这是一个新的计划,名为甲骨文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加速购买体验)。 在去年11月,甲骨文执行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就承诺了这样的事情。在当时,他说甲骨文正在想法让客户“刷一刷信用卡”就可以使用它的云服务。 有知情人士称,这些所谓的重大变化“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它们确实包括改变甲骨文的云服务授权模式(即云服务协议),以便让企业客户不经过甲骨文的销售团队就可以购买甲骨文的产品。 对于甲骨文客户来说,这可能让他们大松了一口气。 据悉,甲骨文对其客户一直很强势,总是力图怂恿他们购买更多的甲骨文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它的重要的云服务。而甲骨文的客户也对此感到越来越厌烦。 甲骨文的竞争者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亚马逊和微软都推出了吸引甲骨文客户的计划,打造了更方便这些客户迁移的软件。微软甚至承诺让甲骨文客户免费使用它的数据库。 正因如此,甲骨文开始采取新的措施来保住自己的客户。 下面是甲骨文发送给该公司全体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它介绍了新的销售计划。 致甲骨文全体员工: 你们中很多人都知道,向云服务的转变是科技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也是我们公司历史上遇到的最大最重要的机遇。甲骨文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这个计划,当时我们重新编写了我们的全部应用程序,将它们变成了便于用户拥有和使用的整合云服务。这种云服务具有客户期望的灵活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现在我们拥有了整个行业领先的最完善的云服务。全世界有超过1万个企业客户正在用我们的软件经营他们的业务。 为了成为云服务行业中最易打交道的公司以及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差异化竞争力,我们正在公司内部积极部署我们自己的云服务,改善我们的销售方式和客户支持服务。今天我们很高兴告诉你们,我们推出了甲骨文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这是我们向云服务转变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让企业用户只需点击几个按钮就可以轻松地购买我们的云服务。通过我们的SaaS应用程序,包括销售、服务和配置-定价-报价(Configure-Price-Quote)云服务,我们现在能够比云服务行业中的其他公司更快捷地处理定单。因此,我们减少了处理交易的时间,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到满足客户的需求上。除了在公司内部部署我们自己的云服务外,围绕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这项新的销售计划做出的调整还包括: 1. 提高签署合同的灵活性; 2. 减少和删除审判环节; 3. 简化和缩短定单文档; 4. 提供客户自助购买的功能; 5. 全程提供各种帮助。 你们可以在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网站上了解更多有关如何利用新的销售计划的详细情况。此外,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计划授权使用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以及在其他非云端交易活动中提供Accelerated Buying Experience。这些重大的变化将帮助我们继续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科技服务提供商。 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 CEO萨弗拉•卡兹 CEO马克•赫德 (乐学)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6年03月18日
  • 资讯
    有企业QQ、RTX和微信企业号,移动办公入口已是腾讯的囊中之物?还早呢! 去年流言纷纷攘攘的企业微信这两天发出内测消息,并称在2个月内上线。在SAAS市场趋向成熟的今天,腾讯延续一贯作风,意图以收割者入场,更是放出话来:“现在所有的企业级产品,顶多算是在一个水洼里扑腾的小鱼”,没错,说的就是包括钉钉在内的所有竞品。 腾讯的底气何在? 腾讯底气十足却在情理之中,很多人只知道腾讯在个人社交市场呼风唤雨,实际在企业级同样笑傲江湖,企业QQ、RTX还有微信企业号,每个产品抖一抖都能引起业内轩然大波。然而并没有卵用,腾讯不够重视。单说RTX,多年不更新,破解版横行,迭代速度慢,无官方移动版,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已经挂掉,再说使用门槛高,需收费和部署,动辄数十万起的使用费用,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受,钉钉成功趁虚而入。   尽管企业微信发布的较晚,腾讯依然充满信心。凭借着RTX和企业QQ多年运作,腾讯早已坐实国内企业IM市场的第一把交椅,与其说是发布新产品,倒不如说是产品线升级,腾讯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市场,RTX定位中大型企业私有内部沟通工具,企业QQ是中小企业,企业微信则是移动办公,未来腾讯势必会打通这三款产品,实现企业内外的随时随地工作沟通协作。看到这,是否认为入口已属腾讯的囊中之物?没这么简单。   成为入口?企业微信目前还不行 从好奇心日报的评测看出,企业微信脱胎于微信,去除微信的娱乐功能,保留最核心的沟通功能,新增消息回执,还可设置休息时间,期间不接收任何信息,但诚意有余,亮点不足。企业微信功能较为平庸,和其他竞品大同小异,对企业的理解没有钉钉深刻,也没看到其他惊艳的创新点,缺乏让企业必用的理由,若仅凭内测时的表现,不说替代掉其他竞品,甚至可能连微信都取代不了。   除了功能外,企业微信还满足不了企业的其他附加需求。第一个是开放性,大多企业或多或少部署有几套办公系统,多年的使用让企业早已把流程关系和业务架构放在上面,动则伤筋动骨,入口级产品必须支持系统集成,让企业把所有系统整合在一起,再慢慢过渡,淘汰老旧的办公系统,这些企业微信做不到。第二个是安全性,信息安全是SAAS产品绕不过的坎,SAAS产品服务器部署在云端,由厂商统一管理,安全系数和To C产品差别不大,若隔三差五爆出数据库泄漏的新闻,企业能放心使用吗?   因此,企业微信还不具备成为入口的能力,但凭腾讯的产品迭代速度,相信半年之内必然让大家看到惊喜。   阿里、百度狙击,阻碍重重 钉钉自14年底推出以来,经过1年多的发展,已有百万家企业用户,增长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相较于在个人社交领域一枝独秀的微信,钉钉在企业领域优势明显,产品独具一格,深谙老板的心态,强调消息必达。钉钉发布时着实惊艳一场,企业趋之若鹜,现早已形成庞大的用户规模和良好的产品口碑,企业级产品更换成本大,若非必要,很少有企业愿意更换。钉钉同时还与其他厂商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多方共赢。企业微信的消息让业界紧张兮兮,钉钉对此虽然没什么反应,但开拓好的市场岂会拱手相让?钉钉或许在等待最后的决战,能否攻破腾讯的社交帝国,还是如来往折戟沉沙,我们拭目以待。   AT相继入局,B不甘落后。有消息称近期百度将启动移动办公平台项目,或把内部使用的OA产品对外开放,与腾讯、阿里同台竞争。至于是单独发布或与百度HI打包,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移动办公领域有百度的一席之地。百度的渠道销售能力所向披靡,甚至有人调侃百度是卖广告的,可见一斑,移动办公产品和百度推广同样是面对企业,百度轻车熟路,凭着靠谱的产品和强大的销售能力,再加上牢牢把控的搜索流量,将是钉钉和企业微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鹿死谁手还是两说。   其他新兴厂商如何应对? 企业微信的消息早在几个月前就不胫而走,众多厂商仿佛做了充足准备,在这两天纷纷调整战略。先看站在风口上的纷享销客,自从去年的融资事件火爆起来,又烧了1个亿的广告后,纷享销客在业内早已声名鹊起,最近又完成了E轮融资,同时改名纷享逍客,从销售管理工具转型移动办公平台,直接和BAT抢移动办公入口。再看另外个新兴厂商工作宝,工作宝市场焦点放在中大型企业,开拓着BAT甚少涉及的领域,定位企业私有沟通协作平台,工作宝最近推出功能开放服务,将产品延伸到功能应用层,让各个厂商和开发者集成调用,与BAT开展差异化竞争。   市场是否还有其他机会? 企业级市场是下一个万亿市场,对比个人级,BAT的优势并没那么明显。企业级产品是以企业为使用单位,每个企业都有独立的使用网络,或封闭或开放,而企业的需求错综复杂,维护成本较高,不是BAT就能吃透。现在的企业级市场百花齐放,拥有包括传统软件厂商和新兴厂商在内的数百个公司,预计将有数十家公司脱颖而出成功IPO。   本文作者: 千重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2136/1.html
    资讯
    2016年03月17日
  • 资讯
    甲骨文第三财季GAAP每股收益0.50美元, 非GAAP每股收益0.64美元 如不考虑美元对外币升值,GAAP每股收益和非GAAP每股收益均上升4美分 SaaS和PaaS云收入按美元计算增长57%,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61%   北京,2016年3月16日—— 甲骨文公司(NYSE:ORCL)今天宣布了2016财年第三财季的业绩。美元对外币升值对该季业绩产生了显著影响。第三财季总收入为90亿美元,按美元计算下降3%,按固定汇率计算上升1%。云及软件授权收入为71亿美元,按美元计算下降1%,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3%。软件即服务(S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收入为5.83亿美元,按美元计算增长57%,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61%。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收入为1.52亿美元,按美元计算下降2%,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2%。云业务总收入为7.35亿美元,按美元计算增长40%,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44%。软件授权总收入为63亿美元,按美元计算下降4%,按固定汇率计算与上季持平。硬件业务总收入为11亿美元,按美元计算下降13%,按固定汇率计算下降8%。服务总收入为7.93亿美元,按美元计算下降7%,按固定汇率计算下降2%。   第三财季营业收入为3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34%。非GAAP营业收入为38亿美元,非GAAP营业利润率为42%。净收入为21亿美元,非GAAP净收入为27亿美元。每股收益为0.5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0.64美元。在不考虑美元对外币升值的情况下,甲骨文报告的GAAP和非GAAP每股收益均提高4美分。   短期递延收入为69亿美元,与去年相比, 按美元计算增长7%,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11%。以连续12个月为基础的营业现金流为141亿美元。   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弗拉·卡兹(Safra Catz)表示:“在第三季度,我们的SaaS和PaaS收入增速按固定汇率计算加快至61%。这一惊人的快速增长将非GAAP的SaaS和PaaS毛利率从第二季度的43%提升至第三季度的51%。我们的云业务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我们的毛利率也即将达到80%的目标。这两个因素将在未来几个财季中,极大地促进每股收益和现金流的增长。”   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Mark Hurd)指出:“我们的SaaS和PaaS总递延收入在第三季度增长了96%,达到Workday和Salesforce.com最近一个财季的业绩的两倍和三倍。第三季度 SaaS和PaaS订单量按固定汇率计算上升了77%,我们在第三季度新增了942家SaaS客户,包括从Workday HCM转至Oracle Fusion HCM的部份客户。仅在第三季度,我们就有超过250家客户的Fusion SaaS HCM和Fusion ERP正式投入使用。我们目前拥有11,000多家SaaS客户,其中包括近2,000家Fusion ERP客户,这比Workday宣称的ERP客户数量多10倍。”   甲骨文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完全以美元为结算单位来看,甲骨文的企业级SaaS和PaaS云收入已经高于全球任何其它公司,包括Salesforce.com。我们的增速要比Salesforce.com快得多,我们的SaaS产品也比Salesforce.com多得多,而且Salesforce.com根本就没有涉足某些最关键的SaaS市场,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人力资本管理(HCM)、供应链和制造(Supply Chain and Manufacturing)。通过在所有这些市场进行成功的竞争,甲骨文可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让我们轻易地超越Salesforce.com成为全球最大的SaaS和PaaS云计算首选公司。”   甲骨文董事会宣布,本季度公开上市普通股的现金红利为每股0.15美元。该股利将发放给2016年4月14日收盘时登记在册的股东,支付日期为2016年4月28日。   甲骨文同时也宣布其董事会已授权,根据当前的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的几个季度内再次回购最多100亿股普通股。
    资讯
    2016年03月16日
  • 资讯
    “公司宝” 挂牌新三板,企业服务或走向一站式 汉唐咨询近日正式挂牌上市(证券代码 836204), “公司宝”为汉唐旗下子公司。李丽 2006年 创办了汉唐咨询,为互联网公司提咨询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凤凰网、顺丰、新浪微博、豌豆荚、盛大、华谊兄弟、央视、第一财经等。 李丽认为,企业应该把精力集中在研发、市场等主要业务上,而一些行政需求应该外包,这样就可以节约企业修改材料、跑相关部门的成本。所以 “公司宝” 于 2015年3月 份正式上线,帮助企业做工商注册。 起初李丽想要将 “公司宝” 独立运作,但实践发现,“企业客户的需求是关联的”,所以,公司宝将工商注册这一步作为入口对企业免费提供,后续涉及到行政审批、注册、商标、专利、财税、年检、政策等方面为创业者进行及时提醒并提供代办服务,依托于汉唐咨询的帮助可以辐射到全国 31 个省份。 李丽总结到,行业里的其他玩家,像从知识产权切入的知果果、提供律师服务的绿狗等,都会从垂直型前后延伸,慢慢发展为平台型,因为这更多的是存量客户的需求。 李丽此前提到过,既然做平台,难点在于对全国各地进行服务流程标准化的优化和供应商体系的管理细化,由于各个地方的工商行政政策略有差别,标准化的梳理建立还需要结合当地丰富的经验和时间。所以,汉唐的逻辑是用自营保证专业,用第三方入驻保证供应商服务广度。在客户需求集中的 40 个城市中,选择了当地 TOP3 的供应商提供服务,由汉唐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 另外,现在汉唐正在发力将产品 SaaS 化,因为对企业老板来说,数据留存是一个很大的痛点,今后汉唐的产品形态会是一个一个小的集群,客户进来之后可以看到所有的数据。 现在有很多公司不喜欢上市,至于为什么选择挂牌新三板,李丽表示,一个公司最终的目标都是能够实现规范化运作,所以进入资本市场、将自己的数据公开虽然有一定压力,但更多的是希望公司运营规范。并且,李丽还透露,汉唐计划在 2016年 底进入创新层。目前全国有 8 个分公司,预计今年扩展到十几个。 据悉,汉唐去年已经服务了 7000 多企业客户,种类、次数超过 2 万,平均每个客户有 3 到 4 个需求,基本都会选择套餐服务。此外,汉唐还在主力团队中加强对互联网人才的引进。 原创文章,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204.html
    资讯
    2016年03月16日
  • 资讯
    重磅!“十三五”规划草案删除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北京晚报》文章称《北京晚报》记者昨天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获悉,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意见,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共拟修改57处,其中删除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部分。 而就在几天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刚刚明确表态,注册制一定要搞,而注册制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 而市场普遍认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突破口在新三板。 读懂君认为,市场对新三板的所有顾虑应该可以打消了,因为很明显,新三板已经被当作和上交所、深交所平行的交易所看待,所以读懂君非常期待未来3年的政策,相信会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在朋友圈发言说,“重要的话说3遍:当年我说,新三板是真正的创业板,今天我还要说,新三板也是真正的战兴板。” 下面读懂君向各位推荐读懂新三板特约研究员张南的文章《一个分层制度,足以全面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变革》。文章难读,但值得您花时间。 1、创新层不是一层,而是相互平行互不干涉的三层 2016年将要进行的注册制、新三板分层及战略新兴板开市等一系列改革将彻底改变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 具体到新三板而言,设立创新层和分层制的初衷是便于引入流动性搞活市场。众所周知,目前新三板市场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缺乏流动性。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超过70%流动性掌握在散户投资者手中,同时低挂牌门槛导致新三板市场垃圾股比例远远高于主板市场,直接在整个市场引入流动性风险很大。因此,将新三板中质量较好的一部分公司单独挑选出来适用不同的管理办法和交易制度以引入流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但它的实际影响可能会远远大于一般理解。 先看创新层的入围标准,除公司治理、融资和流动性等方面的一般要求外,针对不同性质的公司分设三条入围标准: 表一 创新层入围标准 再看各自对应的维持标准: 表二 创新层维持标准 股转系统每年4月30日按以上标准对公司进行调整,达标则上,连续两年不达标则下。有趣的是,分层标准中明确要求从一而终,即按某条入围标准选上来的公司就按对应的维持标准考核,不得转换标准。因此,目前的新三板创新层实际上不是一层,而是相互平行互不干涉的三层。这个设计不够合理但可能是为将来进一步分层留下的接口。 2、维持标准明显低于入围标准,创新层未来将“严进严出” 这样一个考核标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由于维持标准明显低于入围标准,整体呈现“严进严出”状态,进去不太容易,掉下来则更难。特别是多数标准都是按2年平均值设计,同时还设有1年缓冲期 保护,只要不是全靠做假账混上去的,几乎都掉不下来。 比方说,假如某公司2016年按标准一入围创新层,则它的2014、15年平均净利润应在2000万以上。假设这两年都是2000万,则到2017年考核的时候,它的2016年净利只需做到400万即可达到2年平均1200万的维持标准而不会吃黄牌。即便是2018年再次考核的时候也不一定就要把2017年净利做到2000万,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规则,例如把2017年净利维持在400万。虽然这样会吃黄牌但并不至于降级,只需要保证到2019年考核的时候17、18年两年净利总和在2400万以上即可。考虑未来几年平均6%以上的GDP增长率和2~3%的通货膨胀率,只要公司管理层不傻,达到以上标准不费吹灰之力。当然这是只考虑净利润标准的情况,实际操作中需要同时注意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但并不会有本质区别。 根据以上标准,按目前数据能够达到创新层标准的新三板公司约在200家左右(各方估计数量不一)。考虑到离首个考核日(2016年4月29日)尚有近5个月,大堆门槛公司再冲刺一把,最终数量可能在300~500家左右。由于1年缓冲期的保护,2017年5月几乎不会有公司会掉下来同时可能还有300~500家公司入围。即便2018年5月首批入围公司缓冲期结束,实际上也几乎不会有公司掉下来,而很有可能还有300~500家公司继续入围。如此一来,就会在每年5月份定期增加300~500家公司杀入资本市场融资。 3、如果创新层降低投资者门槛,则第三大交易所正式形成 按此分析并假设对新三板创新层将降低投资者门槛和引入流动性的推测正确(按目前创新层对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监管等方面的严格程度来看,可能性很大),这也就意味着独立于沪深两大交易所之外的第三个全国性股票交易市场正式形成。这一方面将会从主板分流相当数量的资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则是自中国股市开市以来合格股票和投资机会供应不足,股市呈单向卖方市场的不合理局面有望打破,中国资本市场也有望从此开始真正进入成熟期。 为什么这样讲?从目前已确定的情况看来,2016年已注定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一年。且不论战略新兴板如何推出,注册制改革如何推进,单就新三板分层制设立这一项就足够了。如分层制度确能落实,每年300~500家低估值高成长高风险公司定期上市交易,就已然打破了现行制度下计划发行,拿IPO当大盘调控工具的弊病。如能进一步完善分层制度,真正实现挂牌公司能上能下,则是真正在股市上引入了定期淘汰和新陈代谢制度,可算得上功莫大焉。 除此之外,如果注册制也能像宣传的那样,不止审批权下放而是真正实现从事前审批到事后监管的转变,则新三板分层和注册制改革就将形成一支稳定的资本后备军队伍,如同劳动力市场上的产业后备军压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一样,压低全体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创公司的不合理估值水平和资本压力。 中国资本市场的诸多乱象归根结底都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的结果,只有彻底开发股票供应,让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上市融资,才能冲击并掀动整个资本市场,才能实现空谈甚久的股市新陈代谢,也才能打下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才有传说中十年慢牛的可能性。 本文转载自「读懂新三板」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资讯
    2016年03月16日
  • 资讯
    数字化社会正在打造新的组织模式 企业面临这5大挑战 图片来源:Deloitte University Press 据德勤近日发布2016年人力成本趋势报告,为适应当今劳动力市场和商业环境的需求,在超过130个国家的7000多家公司中,92%的企业认为,今年最关键的挑战就是重塑工作方式。 受数字化影响,“团队网络”的新组织模式正在崛起:在网络基础上,企业授权团队完成各项具体业务项目和挑战。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不再像传统企业,而是更像好莱坞电影制作团队,大家一起去解决项目,一旦项目完成,项目团队随之解散并移动至新的工作项目中。 企业的新组织模式有4个成功关键: 1. 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 2. 透明的目标和项目; 3. 反馈和信息自由流动; 4. 凭能力和所做贡献得到奖励,而不是职位。 如今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员工敬业度、企业文化、上市时间、创新力)都与新工作方式有关,这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职业和内部流动性,重设目标及奖励机制,不再提倡向上流动,也不再强调领导的权力地位。 图片来源:德勤报告在新组织结构的影响下,领导力成为公司面临的第二大问题。89%的高管将加强、再造以及提高组织领导作为重要优先事项,高达2/3的受访者将其归为紧急一类。 传统的金字塔型领导力发展模型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业务需求和变化的步伐,位置型领导(因为我是副总裁,所以我就是领导)正转变为依靠专业、热情、精力以及赋权的团队领导力。今天需要的领导人必须灵活、学习速度快,并且能联结整个组织。他们得有亲自领导的能力,在带领团队的同时还能进行跨团队操作。 “我们公司没有总经理的空间。如果我们的领导人不能成为实际领导人,我就不需要他们。无论是团队之间还是城市之间,信息流动都很容易,我不需要经理在中间打报告来告诉我团队背后正在发生的问题。”一位公司增速极快的CEO表示。 图片来源:德勤报告第三,企业文化塑造也成为了如今商业世界最热门的话题,数据显示,有86%的高管认为文化问题很重要。 在许多国家,千禧一代已占劳动力市场的一半以上,他们寻求工作的任务和价值,在小团体工作时,他们需要共同的文化来确保战略、项目以及合作都保持在同一轨道上。此外,地理上分散的团队也需要一套指导方针和价值体系来帮助他们决定要做什么、如何做决定以及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当一个公司的文化与其价值观紧密相连,它就会吸引那些认可公司文化的员工,进而帮助企业激励员工,达到高水平的敬业度。调查显示,认为其公司所推动文化正确的高管比例从10%升至12%,有小幅进步。然而不到1/3的高管(28%)认为自己理解其公司的文化。 伴随企业文化,员工敬业度也是个相当迫切的主题,有85%的高管将敬业度视为首要任务。文化是关于公司的工作方式,而敬业度则是人们如何看待公司的工作方式。如今的员工更像志愿者而非契约仆人。活跃在社交网络上的他们可以浏览或接受新工作机会,共享公司和老板信息。如果无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工作,游离的员工将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年度敬业度调查正在被如脉冲调查、匿名的社交工具及经理定期反馈考核这些新方法和工具替代,这也令HR有了一个重要的新角色——员工聆听官。 在提高员工敬业度的方法上,有84%的受访企业认可了学习的重要性,2016年投入在学习项目的投入资金比2015年提升了10%。公司希望提供专业技能、技术培训以及职业发展机会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比如在许多零售企业中,学费报销计划和早期职业生涯管理再度流行。另外,员工的自主学习重要性凸显。采用在线教育平台MOOC的企业占比从30%上涨至43%,而采用先进的视频学习工具的企业占比从5%上涨到15%。 报告显示,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人才需求,组织还需要不断学习整合并充分利用兼职和临时雇员。超过70%的人力资源高管认为这个趋势极为重要。 最后,零工经济也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只有19%的受访高管表示所在组织充分了解关于临时雇员监管的劳动法规,11%的高管表示组织具有完善的临时雇员管理流程。这也表明,随着组织临时雇员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未来组织需要采用更多审慎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未来组织劳动力管理也需要应对认知技术和智能技术兴起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诸如工作职位的消失、工作性质的变化甚至可能摧毁劳动力。 “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并满足商业生态系统的需求。”德勤总裁Josh Bersin表示,组织要授权给团队,发展一个更年轻且更具包容性的领导力结构。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曾烨轩
    资讯
    2016年03月15日
  • 资讯
    实现网:想让初创企业快速找到靠谱的程序员 HRTechChina编辑部 3月15日报道 此前HRTechChina转载过一篇文章《不想把时间和资金浪费在不合适的人身上?创业初期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兼职设计师或开发人员?》,其中提到目前人力资源行业的未来一定是按需获取。今天介绍的“实现网”则是一款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产品,于2015年8月份左右上线,他能帮你迅速约到来自BAT的工程师。   简单来说,实现网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用人方式。让企业需要人才时,可以像使用 Uber 一样,使用实现网让人才即时到班工作,大幅的提高人才到班效率。企业仅对人才的实际工作时间付费,这种按需支付的方式,也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   “实现网”有一个人才的“云”。雇主可以按需获得“人才云”中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帮企业解决缺少技术人员的问题。让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在业余时间去创业公司兼职,提高了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谈到创立实现网的初衷,“实现网”创始人王龙行告诉HRTechChina,实现网想服务更多的初创型公司,目前初创型的公司在各个领域都会遇到发展困境,而人才是创业公司最重要与需求最大的。目前普通招聘模式不能够快速满足初创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所以他们想用共享经济的形式解决这件事。   实现网的创始人是王龙行,原新浪微博的产品经理,2013年开始创业。其团队的的CEO、CTO都来自新浪,其他创业伙伴均来自各个互联网公司,有一定的行业背景。   目前市场上类似实现网的人才共享型产品也有不少,比如短期雇佣平台“英选”、同样采用“Uber”模式的“问啊”、还有去年底完成近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的“极客邦SOHO”。而目前行业遇到的普遍问题则是如何保证平台上程序员的专业性,以及如何筛选。   王龙行表示,首先程序员在注册的时候会人工筛选,只挑选有2年以上开发经验,并且资料填写完整的。 第二就是有个评价机制,雇主预约过后会对工程师进行评价,2次以上3星评价的工程师将被隐藏,并由实现网进行沟通。5星评价的工程师在排名上会上涨,接到更多的订单。有这样的评价机制来激励他们。 第三是,其在对接雇主的需求时,会根据工程师的技术经验精准匹配,帮助他有能力把雇主的需求做好。   同时,对于人才来说,实现网相信知识型人群对于更加丰富的职业体验诉求将越来越多,这个群体对工业时代形成的长期固定在单一岗位的工作方式会越来越感到无聊。有足够学习能力的知识型人群会愈发去追求不断在新的岗位上挑战和丰富自己,通过身兼多职的职业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体验,结识更多的有意思的朋友,也促使自己快速成长;同时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薪酬。实现网即在为他们提供服务平台,为他们推荐更多样化的短期职业机会。“实现”将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的代名词。   据HRTechChina了解,实现网2015年8月拿到险峰华兴和博派资本300万天使融资,并准备在今年上半年开启A轮,计划融资2000万人民币。融资后的计划会主要获取更多B端和C端的用户,同时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分站,快速和当地的创业者和孵化器建立联系。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http://www.hrtechchina.com/12021.html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资讯
    2016年03月15日
  • 资讯
    除了深度学习,或许我们还能从 AlphaGo 身上看到大数据的创业机会 编者按:AlphaGo 的胜利是大数据 + 深度学习的胜利,近来关于深度学习的讨论在意见市场上已有很多,于是作者便从大数据创业机会的角度来进行讨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九合互联网创业观察(ID: jiuheguancha),36 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几天,AlphaGo 绝对是科技圈和围棋圈的头条,不管 AlphaGo 和李世石比赛结果是 3:2 还是 4:1,AlphaGo 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达到让人不明觉厉的水准,不少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的未来,作为技术派投资男,笔者不担心未来,笔者更关注 AlphaGo 所代表的人工智能胜利背后带来的创业机会与启示。 AlphaGo 的胜利是大数据 + 深度学习的胜利,通过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来减少搜索量,在有限的搜索时间和空间内找到取胜概率最大的下法,具体的算法笔者无力探讨,但可以带出大数据创业机会的思考。 大概从 2013年 开始,大数据的概念慢慢热了起来。国内陆续有不少创业者进入到这个领域,相关项目也慢慢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融资案例不时浮现,跑的快的已经 B 轮了,但纵观整个行业,并没有一个标杆性的公司出来(如美国的 Palantir),加上市场上打着大数据概念的项目很多,导致有人开始质疑大数据是不是个趋势,是不是一个机会。如果是,切入点又在哪里。 笔者坚定的认为大数据是个大趋势,源自如下一些逻辑判断: 1、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IOT、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人和环境的数据化进程只会越来越快,也就是数据会越来越多。 2、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是个大趋势,而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想想,我们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就是来自感觉器官收集的大数据学习来的,人就是个大数据处理系统,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认知和思考的过程。 趋势在,机会就在。 既然大势所趋,那么创业的切入点在哪?从产业链来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数据收集,数据加工,数据应用。 数据收集(数据就是 IP) 从长远来看,数据成为 IP 是必然的,而且是大 IP,特别是不可替代性的数据,道理很简单,因为数据是原材料、是生产要素,但一定要注意,是有应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高的数据。想想,如果你有所有人的基因和病历数据,不管是医疗还是保险行业应用,都需要这个数据。当前数据市场还处于蛮荒时代,各家都在抢地盘、相称王,而受限于应用场景、数据质量、可替代性等因素,目前变现价值还很低,属于矮大紧老师所说的卖下水的生意。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寻找有应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高的数据,做到最全、质量最好,每个领域都可能有,比如天气数据、环境数据、医疗数据、基因数据、金融等等。 数据加工(算法和架构) 数据加工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算法部分与架构部分。 先说架构,随着开源社区的发展和普及,架构技术的领先性会越来越不明显,而且做架构或平台又是资源(人力 + 资金)密集型的工作,属于大厂的优势项目,小团队机会不大,当然,技术足够牛逼的,能快速抢占先机的,也有机会,比如时速云国内首个实现跨 IaaS 的容器云平台。 再说算法,这是笔者更看好的方向,因为相对架构而言,算法更容易形成长时间壁垒,同时资源投入相对较小,有核心的算法能力,同时能找到应用场景,就有机会胜出。比如 AlphaGo 的深度学习模型和搜索算法,一时半会儿别人是很难模仿出相同效果的。比如大数据预测领域的所问数据,有领先的深度分析技术,牛 x 的大数据预计模型,来保证最终的应用效果。 数据应用(大数据 + 行业) 行业应用是大数据价值的最终体现,大数据的核心不是数据大小,而是通过数据洞察规律,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融合、协同,结合行业应用实现价值变现,因此 “大数据 +” 孕育着大量的机会,比如大数据 + 精准营销公司摩比万思 ,通过海量用户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比如蚂蚁微贷和蚂蚁花呗,通过卖家及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计算授信策略。当然,这个方向要求创业团队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团队的配备必须是数据人才 + 行业人才。 总结: 笔者是非常看好大数据这个方向的,但创业者需要理解大数据的本质与内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数据必然成为 IP,特别是不可替代的数据,垂直领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是个不错的创业方向。 大数据的基础架构服务和核心算法都有创业机会,但算法路线更容易形成壁垒 大数据 + 行业应用机会很多,但创业团队必须同时具备大数据和行业人才。 附:国外大数据公司图谱 出处:http://36kr.com/p/5044513.html
    资讯
    2016年0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