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o
    以 IM 切入万亿级企业服务市场,imo 云办公室要基于强黏性,做企业服务的入口 同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今目标一样,imo 也是走的利用普世功能搭建平台,吸引企业用户,以平台为基础,做增值服务 “App Store” 的路线,但 imo 选择切入点是 IM 。   成立自 07 年 3 月,10 年底试运营,12 年 8 月正式上线,imo 花了四年时间打磨产品,11 年获得 2000 万人民币天使投资,之后拿到来自金沙江、UMC 和上海市科投的 1000 万美金融资,目前融资总额已经超过 1 亿人民币。目前团队在 110 人左右,Base 在上海。   对 imo 最简单直观的理解是,它最核心、也是最底层的功能就是一个企业版的 QQ,员工可使用邮件、短信、传真等传统的办公沟通方式,也可以选择即时的文字、表情、语音视频等。企业可以给每个新入的员工分配一个账号,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关系链中,员工可以通过 imo 同企业内部员工沟通,也可加入外部人员 imo 账号,同外部成员联系。除此之外,imo 也会提供非常轻量级的比如电子公告、投票、会议通知等。   而基于 IM,imo 会打造一个类似企业 App Store 的企业服务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会提供 OA、CRM、ERP 等企业日常所有的工具和应用,满足企业用户的日常办公需求。同时,它也会提供比如企业快餐订制、企业培训课程、差旅途中会碰到的订酒店、订机票等企业 O2O 的相关服务。目前 imo 接入的第三方服务包括电子传真、网盘、审批、视频销售管理和外勤管理等非常通化的工具和应用,未来会新增更多行业化的第三方服务。   目前 imo 公有云有 PC 客户端、web 网页版、iOS、Android、Mac、Windows 版本,同时面向大中型企业提供私有云部署版本。   盈利模式方面,imo 的收入来源可分为三类:1. 基于沟通协同方面。目前 imo 面向企业提供三个版本,不同的版本,其功能不同,三个版本采用 SaaS 模式收费。2. 基于 imo 平台,给企业提供第三方的增值服务,同第三方分成。3. 企业 O2O 服务模式,引入快餐、培训、机票酒店预订等第三方服务,imo 导入流量,两者分成。   类似 imo 的项目包括 Worktile、Teambition、今目标、Tower.im 、Moxtra 等等。   从 IM 切入的风险在于,它很容易被 QQ 等更加大众化的产品替代。在这一点上,imo 的解决方案是基于 IM 之上的轻量级办公工具和应用,以及统一入口。   imo 创始人乔月猛在采访中跟我说:“目前 imo 在 IM 的基础之上给企业提供日常办公所需的工具和应用,比如传真、视频会议、发短信、网盘、审批、差旅管理系统等等。同时,接入到 imo 上的第三方应用,在员工登陆 imo 之后,这些工具和应用都会自动登陆,所有这些工具和应用的信息,也都会推送到 imo 这个工作平台上。所有的应用和工具,都是统一入口,一键登录,这就是所谓的统一入口。”   而员工会使用 QQ 做同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一点在 imo 上也得到了解决。当新员工纳入到公司内部的关系链中后,其所使用的功能,公司都可进行设限,而员工所添加的外部联系人,都需要经过其直接上司进行审批。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使用 QQ 作为 IM 时存在的管理问题。   乔月猛在采访中笑说,没有极强黏性的功能,基于该功能之上做平台是没有意义的。以 IM 为基础的企业服务,尽管很难个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真的要做一个高粘度的产品,只有 IM 可以做到,无论是 PC 时代的 QQ 还是移动时代的微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据乔月猛介绍:“目前 imo 的日活占整体用户的 70%,87% 的员工会同时在线,当日平均发送消息数为 33 句,平均每天的使用时长为 9 小时。付费用户已经超过 20 万人。”   谈及目前的企业服务市场时,乔月猛说,目前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近乎一片荒芜的状态,43% 的企业甚至连基础的沟通平台都没有,企业 IM 可能算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而基于 IM 之上的企业协同服务、管理软件等线上服务,这个市场在千亿级,而类似机票酒店快餐等企业与企业之间这种 O2O 服务加起来,更是在万亿级。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imo
    2014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