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cso
    面试时,如何和面试官谈薪水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涨薪15%,但是他期待的涨薪是30%。 他去问HR能不能涨一点,HR回答说没有空间了。 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后,给他提了3个实操建议。 最后经过谈判,尽管HR说没有空间了,他依然拿到了25%的涨幅,现在已经入职了。 这篇文章里,所有的面试套路会被拆解出来,再配合上合适的谈薪话术,以及一个极有效的谈薪秘方。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部分时候我们求职者谈薪资,大概率总会被压价,拿不到自己期待的薪水呢? 核心原因就是信息量。 薪资谈判和所有的商务谈判一样,想要取得自己期待的结果,就需要获取足够的信息量。 而在薪资谈判时,我们作为求职者掌握的信息是被企业所碾压的。 企业掌握的信息包括: 市场价格: 这个岗位在市场上的薪资中位数,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会向美世这样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购买薪酬调研报告 自己能开什么价格: 这个岗位公司自己的薪资预算 求职者过往拿多少钱: 求职者过往薪资,大部分企业会在面试时和入职前会要求求职者提交自己的薪资证明 求职者期待拿多少钱: 在面试中,HR也会问求职者期待薪资是多少 相比之下,求职者的信息量就明显不够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有哪些呢? 自己的薪水: 我们自己挣多少钱,如果是应届生,可能了解一下其他同学拿到的offer是多少钱 招聘启事上宽泛的薪资区间: 企业列在招聘启事上那个看起来很宽泛的薪资范围,就这还有很多企业写的是「面议」…… 所以想要打赢谈薪资这场战斗,我们需要做的是获取更多信息量 。 孙子曾经曰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意味着: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市场价值 我们需要给自己找到充足的要高薪的理由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知彼意味着: 我们需要知道企业这个岗位的薪资结构 需要知道HR在谈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需要知道企业对我们的需求程度。 HR角色 很多人觉得是HR决定了我们的薪水,是HR在压价。所以很容易把HR当成我们谈判的敌人或者对手。 事实上,在绝大部分正规公司,岗位的薪资范围是限定的,HR的角色是和我们沟通,发现了解我们可接受的薪资范围。 不仅如此,在正常企业,HR的考核指标是最快最高效的为企业招来人才留住人才,而不是压低人才的工资。 如果HR的指标是压低候选人工资,ta就会发现自己面临另外两个窘境: 要么候选人放弃offer,招人任务完不成,被业务团队diss招聘能力; 要么候选人进来后发现薪资被压的事实,很快跑路,再次被业务团队diss看人眼光。 所以大家不要把HR当成敌人。他只是一个谈判的中间人。 如果你不接受他的offer,也别试图让他现场给你涨。 大多数时候,他没有这个权限,他也只能再和公司商量,看老板是不是愿意为你提价。 市场价值 判断自己的市场价值,是最难的。 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如何判断呢? 美世咨询有一整个专门的团队,调研各家公司的薪资水平,以判断市场薪资中位值。 薪资是最复杂的。 同样一个岗位,在北京拿的薪水肯定比厦门高,而厦门的薪资往往比长沙合肥要高。 在互联网行业拿得肯定比制造业要高。 即使在互联网行业中细分行业,比如电商行业和社交媒体行业,同一岗位的薪水也会有所不同。 大公司会选择向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购买调研报告。 小公司就依赖HR的经验,以及同行之间的信息互通。 对于求职者来说,并不鼓励大家去买咨询公司的报告,一份报告能贵到10万元,对我们来说没有必要。 我们有一个简单好用的办法,多出去面试几次,多拿几次offer,你大约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市场价值; 企业开具offer letter 有着非常正式规范的操作,正规公司绝不会草草开出offer。 这种情况下开出的offer,基本是合理的。 这个offer的数字,比任何调研报告,任何同事的薪水分享,都更能反映你的实力。 即使没有跳槽想法,也应该定期出去面试了解市场行情。 即使拿不到offer,在面试的时候多问各家公司这个岗位的薪资结构,也能帮助你了解市场情况。 举个例子: 你面试完3家公司,一家开7000,一家开8000,一家开9000。 那么在 HR 说只能给你开7000的时候,你就可以回复: 感谢你提供的面试机会,我理解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薪资框架,但我也确实也拿到了更高的offer,所以还是决定谢绝你的offer,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合作。 如果你是一个还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你可以网上查一查去年各大城市的应届生薪资数据,也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拿到了多少薪水。 提价策略 那如何在谈薪资的时候,理直气壮的提价呢? 1 要自信  第一步,要自信。 有没有小伙伴在面试时说过这句话? 「我非常希望加入贵司,如果有机会的话降薪也可以接受。」 「我相信公司会有一个合理的薪资制度,我愿意跟着公司薪资制度来」 其实,这话不是不能说,但不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人说。应届生说按照公司制度来,很合理。 但作为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我们都是有谈价格的权力的。真的,别不好意思,一开口就是根据公司薪资制度来,在心理上,你就落了下风了。 2 清晰报价  第二步,我们必须报一个清晰合理的心理预期,不要含糊其辞。 不要说希望涨薪10%-30%,或者7000到12000,这个范畴太大了,等于没说。 还会给HR留下一个印象,这个人不清楚自己的价值,有点不自信。 要坚定。 比如说我希望跳槽拿到1万5。 如果HR质疑,你现在拿9000,为啥涨幅比例这么高,我们也要找到提价的理由。你可以说: 我入职我司3年多没有跳槽,虽然一直是业务骨干,但公司整体情况一般,所以没有调薪,我的薪资已经被市场水平倒挂了,甚至被应届生倒挂了。所以我出来看机会。   3 挖出薪资架构  第三步,挖出对方的薪资架构。 在面试谈薪的时候 ,企业会问你现在的薪水,判断你的能力是不是足够强。然后在你现在薪水上加15%-30%,这就是企业在找你的价值锚点。 我们也应该反向了解一下这家企业的薪资框架。 在人力资源圈,有一个常用词汇是「整体薪酬(Total Reward)」。 薪资不仅仅是底薪那么简单,整体薪酬包括: 1-现金部分: 底薪 年终奖(固定部分 & 浮动部分) 绩效奖金  & 佣金 & 津贴 2-类现金部分: 年假 员工福利(诸如员工保险,旅游,年节礼物……) 长期激励计划(股权、期权、年金……) 3-员工职业发展相关: 员工培训(内部培训机会 & 外部学费报销) 员工晋升成长机会 公司名气,行业地位 …… 作为候选人,整体薪酬中第三部分「员工职业发展相关」偏虚,可能不见得有清晰的衡量标准,只能向同行、学长或者在网上打听。 但前两部分是可以通过面试问到的。 你了解了框架,就算是底薪已经被 HR 得知,你依然有一部分谈判空间。 举个例子: 如果这家公司告诉我,他只能在我现有薪资基础上涨15%,那么我就会追问,你们有津贴吗?员工福利是怎么样的?你们是否提供期权? 我的薪资不仅仅是银行流水那么简单,包括: N个月的年终奖,贵司的年终奖是怎样的?有保证吗? N天年假,贵司的年假制度是怎样的? N股期权,贵司是否提供类似的期权? Mercer年假有20天,员工福利七七八八加起来得上万了,还有MBA学费报销一半的制度。 这也是很多人愿意接受 Mercer 薪水偏低的原因。 如果贵司提供的都比我司现在好,那么涨15%,我也认了;如果样样都不如,就薪水涨了一点,我也不是做慈善的对不对。 我就会很客气的告知: 虽然我的底薪略低,但我目前的整体薪酬,是高过贵司的offer。也希望您能理解,这个offer就恕我不接受了。 4 底线思维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和企业的底线。 在谈判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定一个底线值——低于这个数,我就拒了,而且不后悔。 如果高于这个数字,我评估下来跳槽是合适的选择,那我就接下来,当然是否到岗,还要看短期内有没有更好的offer。 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应届生,而面试的对方是你梦寐以求的知名大公司。 你的底线是拿到offer,具体多少offer你多少钱,你并没有谈判的资本,大公司有固定的应届生薪水定位,不可能因为某一个学生做改变。 那就索性说一句漂亮话:我愿意根据公司的政策来。 当然,作为应届生,虽然不谈价,但是可以对比自己拿到的offer,把谈判题变成选择题。 对于企业来说,也同样有薪资底线: 企业的薪资预算是15k-20k之间,如果候选人不接受1万5,涨薪到1万8,到2万还是很有机会的。 前提是这个候选人满足岗位的需求。 但是如果这个候选人的要价是2万5,那么大概率这次合作是要谈崩的。 除非这个候选人太优秀了,我们本想招个经理,这人的水平是总监水平,那可以打破薪资架构;或者这家公司急需这个人才,一天几百万的大单都等着他来干活,那么这个候选人别说要2万5,3万也得给啊。 推后谈薪时间 所以这就到了我的独家谈薪秘方时间——把谈薪的时机往后推。 在第一次面试时,大家相互试探,你问公司的薪资架构,公司也问你的薪资预期。 HR会问:你现在薪水多少?你对薪水的期望是怎样的? 我:我看了一下,你们在招聘启事上写的薪资范围是2万-3万之间,这个区间符合我的预期。(这句话是为了稳定HR,你啥都不说,HR怕最后双方预期对不上) 然后你接着说:我认为薪水只是岗位的一部分,我更关注这个岗位的任务是什么?团队怎么搭建?未来的成长机会如何?这部分对我来说更重要。 如果第一面,我就把薪资往3万要,HR很难信服。 他会觉得你何德何能要这么高,我面试中得到认可的难度就增加了。 如果第一面,第二面,我都不谈薪水,专注于团队、目标以及未来成长机会,HR 可能会认可我是一个很踏实的候选人。 经过几次的面试,企业HR 和直线经理都认可我能力了。 这个具体需要大家自己在面试时体会,如果双方相谈甚欢,面试官有非你不可的架势,在这个时间点上(起码是二面过后),谈薪的主动权就会回到我们求职者手里。 在企业的薪资范畴内,就算我要3万,企业大概率也会接受,因为本身薪资是在岗位的薪资定位范畴内的,而面试官都非常喜欢我。 为什么要往后推? 有两个原因: 提升你作为求职者的主动权。 简历上可能是从100份简历筛到20份;初面可能有5-6个候选人人一起面,二面可能就只剩下3人,最后发offer只发1人。 到了发offer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获胜者,企业一面是6选1,你太拽就放弃你了。现在是1选1,已经选定你了。你不来,他们可能就不得不降低要求,甚至无人可招。 增加企业放弃你的成本。 整个招聘流程从发布岗位,筛选简历,到面试123轮,到最后发offer,流程时长起码在1个月以上。对于一些难招的岗位,3-6个月招不到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在好容易相中了一个业务团队喜欢的人。如果因为offer上差了3000块没谈拢,所有的流程重新走过。 HR的时间是成本,业务负责人的面试时间也是成本,大家都不愿意反复折腾。
    fecso
    2021年05月12日
  • fecso
    这可能是最容易落地的职业规划指南了! 只要跟我一步一步来,相信你看完这篇文章,就能够DIY自己的职业规划了。 职业规划看似在空想未来,其实有很多决策都是有理有据的,而我们学习职业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职业方向和未来的规划,做得更加有理有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职业规划的几个部分——职业定位、职业目标和计划。 职业定位是帮我们确定自己未来要从事工作的行业、城市、乃至于具体的工作类型,也就是确定我们的职业方向,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目标是给我们自己的职业设定一个目标,有利于帮助我们在职业发展的道理上不断努力和进步,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发展; 职业计划(即通道)是将职业目标进行拆分,并且整理出合适的实现步骤,从而帮助我们更合理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了解这几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逐个击破,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啦! 职业定位 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呢?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跟你说说,个人职业发展和时代机遇的关系,因为这和我们的职业定位息息相关。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个时代的小小影响者,用自己的努力推动时代,同时又被整个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所以想要获得好的职业发展机遇,就必须学会顺势而为。 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2012年前后,同年毕业的小明和小红,在这个背景之下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选择: 时值移动互联网起步,小明看好其未来,所以毅然选择这行成为一名工程师; 小红则相对传统,选择了更为传统的制造行业; 几年过后,小明如果没有转行,只要自己不作,基本上就能赶上一大波机遇,有机会获得指数级的成长机会;而小红的成长则更加线性,毕竟行业整体的推动力没赶上其红利时代。 所以,我们做职业定位也是如此,选择一个未来有较大发展机会的行业,然后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岗位,基本上就比较稳了。 当然了,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资料查询、搜索和信息整理,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跟我一起看看怎么做吧: 1、找到自己的优劣势,寻找合适自己的职业类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代表了不同的优劣势,不同的优劣势也代表着我们在职场中适合什么工作。 比如,做技术的人,一般需要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需要能够沉得下心来,就不太适合那种非常活跃的性格。 那怎么样判断自己的优劣势呢?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科学的工具了,职业测评就是目前最主流的,职业测评通过让你回答一系列问题,可以帮你判断自己的性格属性和内在优势,甚至有的数据你自己都没有发现。 根据排列出来的一系列职业,我们怎么样找到更有发展前景的呢? 这就需要结合行业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判断了。 2、找到有足够大、有潜力、值得加入的行业 时代有更迭,行业也有周期,我们个体想要踩中职业发展的机会,必须要选对行业。 一个行业从开始出现,到逐渐兴盛、再到稳定成熟、进而衰退,是自然必定的规律。 比如20世纪前10年的阶段,城市化是主旋律,所以地产、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一年一个速度; 而到了2020年以后,随着城市化目标的逐步完成,那么地产、建筑行业的历史使命也接近尾声了,所以到了成熟期,未来衰退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毕竟整个行业的周期是这样的。 那作为从业者,如果不能够在红利期进入,个人的职业发展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简单来说就是薪资增长慢、工作比较难找、升职空间比较有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而言,会有些限制自身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选择行业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清楚这样几点: (1)这个行业的规模足够大 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小众的行业,甚至快到夕阳的行业,作为从业者真的会比较难受。 就像现在的传统纸媒,本身行业规模在不断萎缩,企业赚不到钱、那么从业者本身也很难吃到红利,工作做起来非常难受。 我们看招聘网站统计的行业平均薪酬,排名在前几位的都是属于,要么是高新科技行业、要么是垄断性的行业。 (2)这个行业在上升期 处于上升期的行业,一般是行业中早期阶段,人才相对需求比较大但供给不足,这时候入行门槛较低,而且为了吸引人才,企业给到的薪水也会比较可观。 如果你恰好在这个阶段进入到一个即将飞速发展的行业,那么恭喜你,未来的成长速度绝对是同龄人的好几倍。 (3)这个行业在你所在城市有不错发展机会 我们职业的选择,本身也要考虑城市,所以一个产业是否有机会,还得看自己想去的城市是否有该行业不错的机会,或者自己退而求其次寻找这个行业在哪些城市比较好,也完全可以。 那刚刚介绍了选择行业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哪里去获取这些信息呢? 首先要利用的就是搜索引擎啦,比如在知乎搜索:未来十年前景行业 ,可以了解到很多大V对未来行业的预测和分析。 当然了,大V的观点可能相对来说比较主观,我们还可以去招聘网站查询行业薪酬等情况。(图中JMPI指的是人才吸引力)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也能够了解当下热门的行业,从而帮助自己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此外,我们想要了解某个具体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关注一下行业报告,直接在搜索引擎寻找就可以啦! 比如,想了解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报告: 当然,这些信息都比较碎片化,而且都相对笼统,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整理: 首先,罗列出通过资料搜集到的,未来十年有不错前景的行业; 其次,通过招聘网站的报告,或者搜索相关岗位,了解这个行业的公司、薪酬、人才要求等; 最后,研究行业报告,了解其未来的市场空间、目前主流公司及分布、人才缺口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这个工作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全部完成,但是相信我,了解完这些之后,你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肯定会更加理性。 这样,我们的职业规划的行业、行业内的职业选择,基本就能够确定下来一些了,最后挑选一个自己看好的作为目标职业就OK了。 职业目标设定 前面我们说到了职业定位(即职业方向的选择),做好定位之后,就涉及到职业目标的设定了。 职业目标就跟我们中学时的高考目标一样,先给自己立个目标,能够指引自己不断地努力和前进。 那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呢? 其实不难,我们可以在招聘网站上,寻找对应行业的管理岗位未来的发展路径: 比如三年经验——主管;五年经验——经理;十年经验——总监... 从而按照这个晋升的速度,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合理的目标。 那是不是这样就完成了呢? 当然并不是的,职业目标的设定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而是需要遵循SMART法则的,什么是SMART呢? 意思就是: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总之就是,你在合理的范畴、设定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 职业通道 设立好目标、找到了职业方向,剩下的问题就一个了—— 怎么样去实现这个目标。 毕竟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尽量可实施的计划。 从你入行——基础技能学习——技能和职位晋升——资源积累——职业的再次晋升等等一步步的目标实现中,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学习。 所以,首先我们得把职业发展分阶段: 举个例子: 第一阶段(1年),通过学习和实习,进入目标行业和岗位; 第二阶段(1-2年),积累经验、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力; 第三阶段(3-5年),通过项目成果获得职位的晋升,开始接触管理; 第四阶段(5-8年),升职并且负责更大的项目和业务,为团队负责... 把每个阶段需要的时间,和具体需要实现的目标定下来,从而为后续的计划铺路。 基于这样的拆解,我们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进行规划: 然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拆分到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了。 基本上就能到可执行的层面,合理又清晰。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最后再总结一下: 1、根据自己的天赋、性格、兴趣等,确定自己的内在优势,了解这些优势可以用到什么样的工作里面; 2、根据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结合招聘网站和自己的意愿,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从业者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确定自己想要从事的具体行业和细分岗位; 3、合理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有效拆解目标,得以实现目标。
    fecso
    2021年04月28日
  • fecso
    职场两大底层逻辑:决定了你是淘汰出局?还是升职加薪? 也许庚子年就是注定不太平,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美股两周熔断四次,全球经济形势愈发严峻。 去年年底,很多人思考的还是如何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或是如何找到一个能够发挥自己天赋热情的工作。 谁知,才几个月不到,大家的心思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人都把“保住自己的工作”提升到了今年的第一要务。 可是,又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并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呢?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谈的其实很多,但我只想说最为关键的两点: 第一,你要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你与你老板间的信任要牢不可破。 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拥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在这里,我说的并不是绝对的、100%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严格来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可替代的人非常少见。大多数工作岗位上的人都是可以替代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拥有了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良久。 在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行业,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人拥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究竟是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能,还是认真主动的工作态度,又或者是十分丰富的行业经验?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些表象的背后,藏着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可以说不论哪个行业、哪个职能,有一样东西都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你拥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因为不论哪家公司,哪个老板,他最终要想活下去,要想做得好,都必须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举例来说,假如你是一名销售,你的公司雇佣你就是要你解决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更多客户的问题。你的老板雇佣你就是要你帮他解决他区域内一部分客户的销售问题,要你帮他解决达成他销售指标的问题。 所以,假如你能很好的帮助老板和公司解决这些问题,你就具有了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而你解决的程度越高、速度越快,你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高。 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的,假如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要想解决销售指标的问题,你就需要解决很多个小的问题。 比如:客户从哪来?如何找到你的目标客户?如何与目标客户建立信任?如何让客户了解你的产品特性以及能带给他的利益?如何让客户最终买单? 你看,从那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开始,到这些一个个的小问题,你要做的就是去不断的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的最终达成。 所以,我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行各业、各种职能背后的底层能力。 那么,假如你是一名产品研发人员呢? 你的公司和老板需要你解决的又是什么问题? 显然,你要帮助公司和老板解决产品研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就需要解决很多个小的问题,比如:客户的痛点是什么?我该用哪些产品功能去满足这个痛点?我该如何实现这个产品功能?我该如何更快的实现这个产品功能? 你看,这还是对于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所以,当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向本质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那个最最重要的东西 -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你能够高效快速的帮助你老板和公司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你就拥有了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这是个系统工程。 要想做到这一点,你不仅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相应的技能、正确的态度,还需要十分关键的底层能力,以及行动力。 1、知识 但凡知识都是可以学的,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本身并不具备非常全面的相关领域知识,你依然可以通过自学、向专业人士学、向同事老板学,最终达成专业级水平。 我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因为以前学的是经济学专业,是一个非常不具体、不实战的专业,所以从我第一份工作开始,就在从不间断的学习,而且我学的还是专业门槛很高的行业,但最终我都做到了,不但可以跟行业内专业人士毫无阻碍的交流,同时还能给几百人的销售团队做专业的产品知识培训。 所以,知识的背后其实是你的学习能力、自信心、以及主动认真的态度。 2、专业技能 与知识一样,专业技能也是可以学的。 只不过,学习技能需要依靠更多的刻意练习,这就意味着你不仅要学习,你还得要不断练习,不断接收别人的及时反馈,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改进。 3、态度 要想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就要拥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态度。 第一,不怕困难,不怕问题的心态。 很多人都容易对没有见过的问题产生畏难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假如你不能对畏难情绪做出转变,问题就会被一拖再拖,最终无法解决。 第二,主人翁的心态。 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你不能只是把工作当任务完成,你要把你的每一项工作当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夸张一点说,就是那种“做不好就会死”的创业项目。 这就是主人翁心态,假如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你的能力就会获得非常巨大的提升。 因为,当你有了这种心态后,对于同一个问题,别人可能想了三种方法就放弃了,但你就会进行很多思考,直到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这是因为在你的身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驱动着你,让你持续思考,直到最终问题解决。 4、底层能力 要想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你还必须拥有一种底层能力,那就是思考的能力。 这么多年来,我从没见过一个优秀的问题解决者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所以,我对团队成员最看重的也是这点: ·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你有没有去思考它发生的原因? · 你找到的这个原因究竟是表面原因还是深层原因? · 当你找到原因后,你有没有针对这个原因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 你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究竟是表面方法还是一劳永逸的系统性解决法? · 当你找不到解决之道的时候,你有没有试图将每一种路径都思考一遍? · 你的思考方法是有章可循,还是胡思乱想? 可以看到,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会说,思考能力正是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背后那个最重要的底层能力。 5、行动 我见过太多想得很多,但做得太少的人。 他们都觉得只有想好了才能做,其实不然,假如你不敢尝试,你就无法验证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是否真的正确,而如果无法验证,你就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解决问题,你不仅要思考,你还得要行动;你不仅要行动,你还要加速你行动,让它能够快速迭代,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你的问题。 所以,想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仅要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你得拥有不怕问题和主人翁的心态,拥有思考能力这个底层能力,并能快速付诸行动,不断迭代。 而当你能够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市场上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这时,你不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心惶恐,因为即使你的公司垮了,你暂时失业了,像你这样的人不论去了哪个行业、哪个职能、哪家公司,都依然是个人才。   与老板间牢不可破的信任 在刚开始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遇到了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我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但职业发展却并不顺利。 这个问题让我痛苦纠结了许久,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职业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不是我的事情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与老板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位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法师,他看着我的笑容饱含深意,缓缓吐出一句话:“把你的老板当做你最重要的客户。” 那是一句让我醍醐灌顶,记到如今的话,在那之后我的职场画风终于扭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门心思的琢磨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与此同时,我的职业道路也开始慢慢顺遂起来。 在职场画风扭转之前,我为懵懂无知付出的那些代价就不提了,说多了都是泪。 现在,就让我们来说说“如何把老板当作你最重要的客户?”这件事。 其实,客户之所以能成为你的客户,最重要的就是他信任你,于是他才会从你这里一次次的购买产品和服务,甚至为你站台。 职场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老板对你缺乏信任,那么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很难满意。同时,如果你在工作中出了一点点的差错,都会导致他对你的不满与进一步的不信任,直到最终关系的崩塌。 你要明白,信任这个东西有个特点,那就是:建立信任非常艰难,但如果想要打破它,却是极其容易。 这个特点非常重要,且十分普适。它不仅适用于职场,也适用于任何关系,包括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客户关系。 你可以想想,当初你跟你男朋友开始交往的时候,建立那种牢不可破的信任用了多长时间;而假如他想打破这个信任,其实只要在微信上跟女同事做一些暧昧的聊天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你只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从未顾及过老板的想法和感受,我敢说你的最终结局一定很难乐观。 因为一旦没了信任,你就等于是失去了一切的基石。 那么,又该如何与老板建立信任呢? 那就是我在上面说的,你得把你的老板当作你最重要的客户。 1)你要帮他解决他的问题 你得帮你老板解决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你自己的问题。 如何解决老板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 尝试站在你老板的角度看问题。 这是我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因为我发现大家在工作时都习惯了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但这样就会失去全观的视野,也无法看到老板真正关注的东西,因此就容易出现“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情况。 所以,在跟团队开会时,我很爱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是我,你会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这就是在激发团队去站到我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当他们变换位置时就会看到平时根本看不到的视角和格局。同时,他们也会看到我的忧虑、担心和渴望,于是他们的想法和行动也会随之改变。 想明白这些问题后,你可以再回头思考该如何去做手头的工作,从而帮助老板解决他的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 2)你要让他感到安全自在 如果你的客户在你面前感到不安全不自在,那他还会在你这里买东西吗? 肯定不会。 同样,这也适用于你跟你老板的关系。 所以,你还需要去体会、感受并同理你老板的感受。 你让他感觉舒服,还是难受? 你让他感到踏实,还是不安? 你让他感到愉悦,还是不快? 你让他感到放松,还是紧张? 这些感受都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与让自己感到舒服、踏实、愉悦、放松的人在一起工作;相反,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喜欢与那些让自己感到难受、不安、不快和过度紧张的人一起工作。 从本质来说,这些都代表着安全感和可控感,这是大多数人都很需要、也很喜欢的东西。 如果每次你老板给你发微信时,你有时回复,有时不回复,他会怎么想? 他可能就得去猜:你是因为忙而不回复,还是因为不同意他的观点而不回复,还是因为你觉得给你布置任务太多了而不回复。 一旦你的老板开始猜测你的心思,你们之间的信任就已遇到了一定的危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平时工作中你可以用“换位思考”去进行体会,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在职场工作多年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的真实故事: 一个工作能力非常出众的部门负责人,客户喜欢,团队敬服,但因为总有功高盖主之嫌,后来还是被他的老板借故开掉了。一个能力一般的人,因为与他老板间的信任牢不可破,所以每次都会被列入升职名单。 这些眼花缭乱、令人困惑的职场现象背后,藏着的其实正是“信任”二字。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关键:与你的老板建立牢不可破的信任,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石。 最后的话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公司里的角色最终是由什么决定的? 你可能会说是你的职位。 其实不然,决定你角色的不是你的职位,而是你的行动。 所以,你在公司里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与你老板建立了怎么样的关系,将最终决定你在公司里的角色。即使这家公司没能给你角色应对的职位,你也会在其他公司或自己的创业中得到自己应得的职位。 而这一切都是由你究竟做了什么而决定的,职位可能是虚假的,但你所做的就是你所做的,它会永远跟着你,并最终成就你。 所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把这两个关键做好吧。
    fecso
    2021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