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育
    从新闻中提取教学内容,在线英语学习平台Voxy获1200万美元C轮融资 学一门新语言,这听起来就很空泛。但Voxy这款应用能从现实中的新闻事件中提取内容,为你提供更加实在的学习体验。昨日,这家教育创企宣布获得1200万美元C轮融资,以进一步开发其电子教育应用。 “与其一味地教学生那些他们完全用不到的词汇,我们则是通过每日更新的新闻,来为学生带来更加现实的英语内容。”Voxy的首席执政官Paul Gollash这样说道。Voxy的用户可以通过人们完成日常事务的视频、现实生活场景的录音、卡拉OK式的音乐课程以及新闻故事等内容来学习英语。 你可以从网页端或者手机应用(iOS和安卓平台均可)去订阅Voxy的服务,它的目标客户包括在学校、公司以及普通个人。目前已经有116家机构性客户订阅了它的服务,包括电信巨头AT&T、沃尔玛、路透社、博世和美国国务院。在一次声明中,Voxy特别点明了一位客户——格兰富,这是一家全球泵业领导品牌,它想要让全公司遍布80座城市的1.8万名员工来学习英语,从而方便交流。 Gollash的竞争对手包括那些传统的出版商和实体语言学校。虽然他没有具体指名道姓,但无疑卡兰普(Kaplan)和培生(Pearson)等教育巨头都是它的对手。而且培生曾领投了Voxy的上一轮融资,数额达850万美元,并持有Voxy的少部分股权。虽然目前培生并没有收购Voxy的意向,但它已经收购了好几家与教育相关的创企,比如Learning Catalytics、Examdesign和Schoolnet。 Voxy的新一轮融资由SJF Ventures领投,Inherent Group作为新投资者亦有参投。其它参投方还包括Rethink Education、Contour Venture Partners、Weld North和GSV 加速器。 借此,Voxy的融资总额将达到了3900万美元,公司准备利用这笔资金招募更多的员工,并加大销售和市场营销力度。最后它还会进军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新兴市场。 Voxy成立于2010年,目前其纽约总部和圣保罗以及巴西两处分部的员工总数已达50人。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编译:Yilia
    在线教育
    2017年04月01日
  • 在线教育
    新东方在线挂牌新三板,在线教育跑马圈地在加速 新东方补足在线教育短板的进程在加速。 3 月 20 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告显示,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东方在线”)将于 3 月 21 日正式挂牌公开交易,以新东方网为证券简称,代码 839896,转让方式为协议转让。 此距其申请挂牌新三板耗时近 8 个月。 挂牌新三板前,新东方在线曾经历一系列摇摆。早在 2014 年初,新东方已正式拆分线上业务,当时原本计划将在线产品于美国上市。2015 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概股现集体回归潮,俞敏洪认为新东方在线未来应谋求国内上市。 不过 A 股审核收紧、耗时太长,加之俞敏洪看好新三板挂牌的优势,最终新东方在线选择走挂牌新三板的路径。 对新东方在线而言,挂牌意味着更具独立性,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CEO 周成刚表示,未来可对互联网领域做进一步探索,包括整合线下、国内外,甚至收购兼并的尝试。转让说明书指明,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后,新东方网将用于研发、产品、市场、人才等多方面投入。 从新东方的角度出发,正如俞敏洪所说,新东方在线以何种面目现身资本市场,也奠定着新东方未来 20 年的发展方向。 新东方集团控股,俞敏洪为实际控制人 独立运作新东方在线的迅程网络科技,2005 年成立。2016 年 1 月成为股份有限公司。 具体股东情况如下: 表中可知,新东方集团持有公司 67.9729 % 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去年 2 月,腾讯旗下公司林芝腾讯以 3.2 亿元投资新东方在线,持股 12.2917 %。7 月,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做市商,以 5288 万元认购 1.667 %新东方在线股权,此时新东方在线估值已达 31.73 亿元。 将股权结构分拆来看,新东方集团所持股份最大,控股新东方网。新东方集团背后,由世纪友好 100 %股权持有,而俞敏洪持世纪友好 80 %股份,俞敏洪先生的母亲李八妹女士持余下 20 %。因而俞敏洪通过股权关系持有新东方网的控股权。 同时,俞敏洪为 NOETG Inc.这家公司实际控制人,该公司于 2006 年 9 月 7 日在纽交所上市。 由此可知,新东方网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俞敏洪。 2015年新东方在线营收 3.18 亿元,净利润 1543.7 万元 新东方在线 2016年 1-3 月、2015年度、2014年度营收分别为7889.28万元、3.18亿元、2.16亿亿元,相对应的净利润为 367.72 万元、1543.7 万元和 1062.42 万元,毛利率为 67.48%、68.92%、68.79%。 比较 2015 年及 2014 年数据,营收及净利润都同比增长。但 2015 年业绩相对出彩与一笔非经常性损益不无关系,该笔资金较经常性损益更高,达到 804.59 万元。扣除此项,2015 年净利同比下跌 21.3%。详情文件未具体披露该笔非经常性损益项。 to B 及 to C 业务齐头并进 作为在线教育公司,新东方在线涵盖研发、推广、销售、运营、客服等部分。主要业务包括在线学习平台“新东方在线网”、儿童教育品牌“多纳”、在线直播平台“酷学网”、与腾讯合作的移动学习App“优答”、与 ATA 合作的职业教育产品“直上”,以及 to B 业务“新东方教育云”。 以用户性质来划分,新东方在线有 B2C 和 B2B 两种商业模式,前者通过新东方在线网、酷学网、新东方批改网、酷学多纳等网站及App,面向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及职业人群提供在线教育服务。 将数字内容复用,二次封装后,再基于新东方教育云的统一品牌,以 2B 的商业模式,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学校及机构客户,提供包含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内容资源、技术服务支持等方面的 SaaS 或本地化的在线教育服务。 按照业务类型划分,在线教育服务收入、品牌授权及软硬件服务收入为新东方在线主营业务,这部分在 2016 年 1-3 月、2015 年度 和 2014 年度,占同期总营业收入比 99.98%、98.83 %和 99.99 %。 其中在线教育服务营收占比分别为 99.49 %、95.08%、98.85%。2015 年度,公司在线教育服务收入同比获 41.47 %增长,总收入占比有所下跌。 品牌授权及软硬件业务方面,前者涵盖将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等授权给出版物、周边商品等领域合作伙伴,同时提供相关配套支持服务;后者则面向客户机构提供软硬件系统集成等服务。这部分营收占比由 2014 年的 1.13 %,跃至 2015 年度 3.76 %,收入更是同比增长 387.24 %。 公司将拉动在线教育服务业务增长,归因于专业直播平台的创建与运营。 2014 年 8 月,酷学网推出,提供出国留学、研究生、大学、K12、外语、职业培训等多学科的课程,与新东方在线网不同的是,酷学网任何人都能申请成为教师,通过一定验证后,即可自行创建课程、定价、直播授课。2015 年,在线教育类产品还进行课程更迭,辅助服务学习功能也有相应研发,并于当年投入使用。 品牌授权及软硬件方面,新增的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等营收业态,拉动了该部分业务的增长。 除主营业务收入外,还有营销推广服务、手续费等收入占总额的极小部分。 由 B、C 两端业务衍生的盈利模式也分为对应两类。 C 端,新东方在线网和酷学网主要向个人用户按网络课程产品收费,新东方批改网按批改次数及产品收费,还有如儿童教育品牌多纳系列 APP、直播课则需要考虑与应用商店、第三方平台分成。B 端则按照所提供的软、硬件服务收取。 在线教育热火正旺,新东方网能借力资本市场爆发吗? 所谓在线教育市场,目前国内大致包含三大块:1、主要受众为 K12 的青少年教育;2、大学生、留学外语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3、以IT、金融、会计等等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 依据艾瑞发布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平台研究报告》可知,2016 年、2017年正值在线教育市场同比达近几年最高,而往后 2018 年同比增长会下跌至近几年最低水平。 这也意味着,2016 年、2017 年行业到了洗牌的节点。艾瑞将 2014 年至 2018 年这段时期,划分为行业调整期,企业并购热潮初现并有逐步扩大趋势。此前新东方在线与腾讯达成合作,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百度投资沪江网的回应,阿里的淘宝教育也虎视眈眈伺机行动。 资本的争夺可能还会加剧。新东方在线挂牌新三板后,核心教育资源的人才之争或将更具胜算。沪江去年也动作频频,业内人士称此举或为上市铺路。艾瑞预计 2018 年行业将进一步整合,在线教育行业巨头初见规模,上市热潮兴起。 伴随大量资本涌入、大型互联网公司、知名教育机构加大对平台产品的投入和建设,直播等技术手段的革新应用,行业进入门槛呈降低趋势,最终谁拥有更优质师资及强运营能力,谁就可能更快跑马圈地,争夺为你买单的用户。 不知道新三板能否满足新东方在线的胃口。 来源:36氪,作者:夜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7492.html
    在线教育
    2017年03月21日
  • 在线教育
    泰国在线教育平台SkillLane获新一轮融资 为职场人士提供实用技能 2017年2月21日消息,泰国教育科技公司SkillLane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本次交易规模尚未披露,本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泰国小吃巨头Tao Kae No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Itthipat Peeradechapan以及Tao Kae Noi主管Nutchatpong Peeradechapan。 SkillLane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泰国曼谷,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为年轻的职场人士提供从摄影到企业管理等各领域的实用技能。SkillLane此前一直专注于为个人提供服务,但随着本轮资金进入后,SkillLane计划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将业务扩展至B2B领域。 考虑到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在Skilllane上的内容通常都比较精短,能兼顾到用户平时的工作、社交活动和家庭生活。Skilllane比较关注市场上比较受年轻人关注的学习主题,比如说计算机、软件编程、备考、企业管理和投资。通常来说一门课程的时长是在2-3个小时,而Skilllane则进行了细分,能让学生更容易学习知识要点。 SkillLane首席执行官Titipong Pisitwuttinan表示:“全球趋势在不断的变化,企业应该鼓励员工通过获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由于个人工作时间的限制,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可能难以满足企业或者个人的需求。” Titipong Pisitwuttinan补充道:“SkillLane构建了最新的在线课程,企业能够非常方便的从我们的教学库中选择适合员工的内容,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在线教学平台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据悉,SkillLane的B2B项目已经开始测试,预计在2017年第二季度全面启动。 2016年7月,SkillLane宣布与微软泰国达成合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在线课程。截至目前,通过SkillLane进行在线学习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万人。据创投时报了解,SkillLane在2017年除了拓展B2B领域外,还计划提升平台内在线课程的数量以及为B2B用户新增产品线。Itthipat Peeradechapan自述道,“优质的内容”以及“以用户为导向的平台”是SkillLane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创投时报
    在线教育
    2017年02月22日
  • 在线教育
    视频教学技术平台 Echo 360 完成200万美元融资 2016-12-28消息,视频教学技术平台 Echo 360 完成200万美元融资。 Echo360是一家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在线教育产品的公司。在线教育正在掀起一股新的创业热潮。在线教育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如数字课本,视频,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络等多方面的资源。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将传统的课堂式学习跟在线学习模式结合在一起,在时间和资源上都享有更多的灵活度。而这种学习模式就是所谓的“混合式学习。” 最初,Echo360是靠为学生提供录制的课堂视频和音频起家的。他们的产品在传统电脑,平板和移动设备上都可以使用,解决了教育资源的访问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教育产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受用,也可以帮到老师。于是,他们就在他们的解决方案中加入了新功能,允许教师创建并剪辑自己的教学模块,视频演示和教程,然后将他们发布给学生。这一新功能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操作都可以由教师在线下完成。此外,他们有一个自己的数据分析枢纽,可以查看各种教学反馈数据,分析课程情况。 2012年5月,Echo360获得了3100万美元的融资,融资主要来自由AOL高层Steve Case,Ted Leonsis,和Donn Davis创办的Revolution Growth基金。 消息来源:硅新社新闻机器人@编形金刚                                                                                                                                                                                                                                                                                                                                                     
    在线教育
    2016年12月29日
  • 在线教育
    潘欣:关于在线教育2017的思考   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独立思考”,作者潘欣,经作者授权转载。   请先看我一年前《关于在线教育2016的思考》一文中的预测。本人目测,关于资本层面的预测照例错得最离谱,关于商业层面的预测大体还算靠谱。 2016年的在线教育行业,正式步入了“亿元”时代,不管融资还是单月营收,如果不是以亿为单位,那肯定都不好意思对外说了。至于说这些数字真的假的,说的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创业者甘苦自知啊。当然,最可怜的是没有常识的一大撮围观群众对着那些数字还分析得头头是道。 在线教育的2017会是什么样呢? 1、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我得有自知之明了,我已经不敢再预测了。对中国的证券市场,唯一能说的就是“未来是那么的不可知”。所以,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下,今天松明天紧的,基本上想找个A股接盘侠的,大家只能看命了。现在看来是松的,但哪天又收紧了,我是不敢预测的了。 2、二级市场如此的不确定,对一级市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正向的作用。这个市场中的钱一直是不少的,只是近一年多越投越谨慎了,钱越来越趋向集中。这正应了一句老话,寒冬是好公司的利好。融资容易的时候,好坏公司不容易拉开差距;融资不易的时候,这是一个拉开差距的好时候。2017年,依然会如此。 3、不管政策如何变,A股那些跨行进入教育行业的土豪们在2017年依然会继续其“买买买”的策略。原因无它,市值管理。毕竟,对于绝大多数A股教育概念股来说,内生基本靠嘴,市值只能靠买。当然,这是做得不太好也不至于太差的教育创业公司们的利好。 4、今年最火的莫过于直播了。当直播已经成为在线教育行业标配的时候,直播也就成了一个基本功能,而不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与否的因素了。我在TAB活动上关于直播分享了三个观点:非模式、非普适、非万能。简单说就是,直播是趋势,但只是一个教学工具,根本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用户群都必须要直播;直播的到课率和录播的听课完成率没有本质的提升,用户买的是体系化的教学服务,而不是直播本身。2017年,直播概念依然会盛行,但直播不再会成为卖点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为自己包装出体系化服务的概念了。 5、今年火了少儿英语外教一对一。听说都相继开始探索小班直播了,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商业上可均衡成本费用,教学上满足多样化需求。明年就看这几个玩家是否能走得通了。K12的在线教育2016年也开始起量了,率先受追捧的还是一对一模式。2017年,K12这块还远远谈不上和面授之间的竞争,无非是共享市场红利分一杯羹罢了,这会是一个新的热点方向。另,在这里我们还不能忽视双师模式。 6、科技教育是2016年的另一大热点。这主要有赖于AlphaGo和李世石的围棋大战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热潮,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都是不能错过的一个热点,当然也得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相信2017年人工智能+教育仍会是一个热点方向,但是AI之于教育,任重道远,不知道有几个公司能熬得住、耗得久。至于AR/VR,感觉更是还没形成泡沫就直接破了,2017年不太会继续成为热点了。不过,说实话,AR/VR+教育好像也压根就没真正热起来过。任何科技+教育,其实最终拼的的还是教研和内容,而不是科技本身。 7、虽然AI和VR这些现阶段其实在C端市场基本都啥用,也没啥真正适合的应用场景,但不影响这些玩意先进入B端市场。各级教委、学校需要这些“高科技”的工具包装,公立校的盘子无比巨大,吃不到肉喝点儿汤也足够过冬了。 8、借着国家的东风,公立校的生意基本上现在也成了风口上的猪了。虽然公立校的生意已经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到智慧学习的新旧名词的变更,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那些没什么老师学生可以持续使用的垃圾应用和智慧二字基本没任何关系。这桩生意的核心目前就是“guanxi”。2016年,做公立校生意的也开始了B2B2C的探索,2017年或许会有成功的个案被包装出来。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来说,也就是嘴上说说罢了。 9、有个创业者今天早上跟我说,看了你的分享,觉得做啥都没希望了……对此,我只能说,好听的话说的人太多了,我只是想指出一些问题来,希望这个行业能变得更好。再说了,多烂的赛道也能跑出好公司,多好的赛道一样也充斥着无数的烂公司。所以,其实我很少具体说某一个公司的好与坏,因为我不了解不能瞎说。 10、如果你看到以上几点都似曾相识的话,那就对了,因为这些观点已经在年末被逼无奈参加的各种会上和采访中扯过淡了……我就这么些观点啊,这玩意真没法儿天天变。祝各位在线教育的从业者们2017一切安好,融更多的钱、卖更多的钱,吹更大的牛逼。
    在线教育
    2016年12月28日
  •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平台OpenSesame获900万美元B轮融资 据venturebeat报道,在线教育平台OpenSesame已完成由Altos Ventures领投,原有投资方Partech Ventures跟投的9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据VR全景了解,OpenSesame曾于2011年10月完成200万美元天使种子轮融资,2014年1月完成Partech Ventures投资的800万美元A轮融资。   OpenSesame中文名为OpenSesame芝麻开门,OpenSesame公司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是一个世界通用的在线学习商城,将数以千计寻找在线学习课程的公司和课程提供者联系起来,OpenSesame于2002年正式成立,目前由Don Spear担任公司CEO。   据悉,截止目前,其提供了20000多个课程,涵盖从会计、客户服务到it认证等领域,此轮资金将用于加快销售和营销计划,同时扩展新的培训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   此外,其竞争对手Udacity也宣布与谷歌和HTC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出新的VR Developer Nanodegree课程。   OpenSesame的首席执行官Don Spear表示:“OpenSesame在过去两年出现了巨大的增长,因为行业领先的机构明白简单高效的在线培训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具优势。”   据悉,OpenSesame使买卖网络学习课程从iTunes下载一首歌一样容易。购买课程没有订阅或长期承诺,可以在任何学习管理系统(LMS)中立即使用,而OpenSesame的概念是来自Apple公司的iTunes。   来源:极智网
    在线教育
    2016年09月29日
  • 在线教育
    美国在线教育平台 Guild Education 完成 8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Redpoint Ventures 领投 近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 Guild Education 完成了 85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领投方为 Redpoint Ventures, Social Capital、 Harrison Metal、 Cowboy Ventures 等跟投。   美国印第安纳州一家非盈利组织 Complete College America 于 2014 年发布的一封报告显示:公立大学中仅有 19% 的全日制学生用 4 年时间完成本科课程;在社区大学中,这种情况更加糟糕,仅有 5% 的学生按时完成课程。   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学业没有清晰规划、转专业、转学,以及选修了过多非必修课程。但 Guild Education 创始人 Rachel Carlson 称,许多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选择中断课程,不得不工作赚取学费。   Guild Education 具体如何运行呢?事实上, IRS(Internal RevenueService,美国税务局)允许企业雇主向员工提供 5250 美元的免税教育费用报销额度(雇主也可以支付更高费用,但需要交纳税费;此外,符合规定的员工也可以申请额外 5815 美元的联邦政府拨款)。   许多公司愿意将这项教育费用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Guild Education 简化了这一过程。目前, Guild Education 收录了 GED(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高中同等学力考试)、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针对母语非英语人群的专业英文课程)和本科课程,并与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s Global Campus、 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 Bellevue University 以及 Brandman University 这四所大学的在线课程相连,员工可以通过在线修学分的方式从这些学校取得学位。   当员工参与 Guild Education 提供的课程时,企业提供的教育费用将直接支付给平台。如果学生参加合作大学课程,学校则需要向 Guild 支付部分费用。Chipotle 称,员工最低仅需支付 250 美元,就可以享受一整年的大学课程教育。   Guild Education 目前面临的主要竞争来自于大学提供的在线课程,以及 MOOC 平台 Udacity。 来源:36氪,作者:张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3035.html
    在线教育
    2016年09月18日
  • 在线教育
    美国在线教育行业 6 月共融资 1.2 亿美元,数字背后是否指向市场冷暖? 据国外教育科技媒体 Edsurge 消息,美国在线教育行业 6 月共融资 1.2 亿美元,至少 36 位独立投资人参与到 17 起交易事件中。根据 36 氪以往的报道,3 月,这个行业的融资额共 5150 万美元,4 月 7400 万美元,5 月融资额激增,达到 2.25 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否在指向行业冷暖?   在所有投资案子中,Udemy 以获得 6000 万美元 E 轮融资荣登榜首,成为 6 月单笔最大融资。Udemy 成立于 2010 年,是一个开放式 MOOC 平台,E 轮融资来自跨国传媒集团 Naspers 旗下的一只基金 Naspers Ventures,Naspers Ventures 的CEO Larry Illg 将加入 Udemy 的董事会,至此Udemy 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 1.7 亿美元。   Udemy 曾经在 2015 年 6 月获得 65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创始人曾表示 Udemy 的现金流非常充足,目前平台上已经有超过 1100 万名学生、2 万名授课老师,课程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学生报名学习的总课程量已经超过 5000 万。值得一提的是,Udemy 的业务类型已经渐渐从 C 端拓展至 B 端,这体现在为数百家公司展开合作,为他们定制企业级课程,这也成为 E 轮融资后的重点,Udemy 表示这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招聘、产品开发以及为平台获得更多的老师和课程,加速国际市场的扩张步伐。   融资金额排名第二的公司是程序员培训公司 Andela,本月 Andela 宣布获得 24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 Cahn Zuckerberg 项目(FB 创始人 Zukerberg 及夫人创立)领投,Spark Capital、Omidyar Network 等资本参投。   IT 培训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兴课题,而且随着初创公司的建立,合适的 IT 人才非常紧俏。Andela 的主营项目主要位于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和肯尼亚的内罗毕,在创立两年内已经培养了近200 名工程师,为 4000 多加企业构建了资源池,有 4 万学员申请了 Andela 的课程,但是根据公司的筛选只有 70% 的人入选,Andela 的许多学员已经顺利进 Google、Facebook 和 IBM 等公司。   此外,6 月的融资情况 还介绍过儿童编程教育公司 Tynker、Piper、自适应学习平台 Cogbooks 等等。7 月的融资总额还没有完全统计,但是从已曝光的情况来看,美国在线教育行业 7 月的状况不如 6 月,最大额度来自 EverFi,EverFi 为K12、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学习人群提供一个基于 SaaS 的全面生活技能平台 Foundry。这个平台能够提供给用户身临其境般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包括金融教育、STEM、职业前教育、创业、防范性侵措施、社交和情绪学习等。   来源:36氪,作者:郭雨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325.html
    在线教育
    2016年08月01日
  •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公司 EverFi 获 4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 在线教育 EverFi 宣布完成 4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由亚马逊创始人兼CEO Jeff Bezos 的风投机构 Bezos Expeditions 领投,多家风投机构参投。   EverFi 创立于 2008 年,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EverFi 在教育领域创建了一个创新型的学习模式,目标是围绕关键的生活技能主题,在大公司、大学及其他学区扮演学习引擎的角色。   EverFi 为美国基础教育(K-12)、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学习人群提供一个基于 SaaS 的全面生活技能平台—Foundry。这一平台能够提供给用户身临其境般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包括金融教育、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就业准备、创业、防范性侵措施、社交和情绪学习等。Foundry 强大的数字引擎能够追踪评估学习者对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行为变化,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影响数据,从而推动客户业务决策,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   EverFi 凭借其特有的学习平台、多样化及不断增长的客户群、广泛的技能学习内容以及高利润的金融模式,成为了教育行业重要的一员。目前,EverFi 教育网络与 3300 多家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体育联盟、基金会和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美国全境和加拿大学习者提供服务,每年用户人数大约为 600 多万。   自创立至今,Everfi 获得融资总额为 6100 万美元。公司近日还宣布收购企业雇用法律法规教育平台 Lawroom,这一平台为 EverFi 增加了 1300 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客户以及 1500 多个企业客户。   本文来自翻译:www.vcnewsdaily.com
    在线教育
    2016年07月29日
  • 在线教育
    为什么我觉得做在线教育平台的都不靠谱? 未来的NB产品和运营,一定是要能够“懂行业、懂业务”的。   Youcan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是我在2014年,也就是2年前应教育行业媒体“多知网”之邀所写的一篇在线教育行业分析+评论。虽然写得早,但文中所有观点,站在今天看,仍然是完全适用的,并无不同。包括文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我相信今天也已经都得到了验证。   在2014年,我就感觉在线教育平台是个很不靠谱的模式,此后也曾就此与跟谁学CEO陈向东、果壳网CEO姬十三等人有过交流。可惜,跟谁学还是走进了我所预见的一些坑。   今天此文重发,是因为在三节课同学群里,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有很多在线教育平台开始裁员的消息。于是我想借此文重发,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关于行业和“教育”业务本身的一些思考。   也借此提醒大家:未来的NB产品和运营,一定是要能够“懂行业、懂业务”的。   2012年,我和几个朋友凭着一腔热情和理想一猛子扎到了在线教育这个领域中,搞起了一个技能类的平台,其时尚属国内首家,我们也颇为以“先驱”自居。   从几个团队创始人和核心成员来看,我们当初是那种典型的“稍微懂一点互联网,但几乎不怎么懂教育”的团队。一年半下来,一路跌跌撞撞,遭遇了各种焦头烂额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因为无知,也没少摔坑里去,差一点就从“先驱”变成了“先烈”。   坑一:究竟什么才是平台? 选择要做平台的理由很充分——想象空间大,看起来性感,有诱惑,且目前尚无类似的成熟平台,有机会。   以互联网的立场出发,既然要做平台,我们自然要向当前国内最成功的平台——“淘宝”看齐。为此,一度我们也是大言不惭地号称自己是“教育类淘宝”者之一,在项目初始阶段从产品形态和运营思路上就直奔平台而去。   但事后回头再看,在起始阶段我们对于平台的认知,很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坑。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思维局限——平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你长得像个平台,就意味着你真的是一个平台了么?   举例,假如有一个聚焦于读书学习的社区,通过“读书”这件事聚集了数十万喜欢学习喜欢成长的用户,这个时候它再引入教学资源,完成教学方与学习方的匹配,它算不算是一个平台?   再举例,如迅雷如暴风影音如沪江如京东,它们长得貌似并不像一个平台(至少一开始它们绝对不是一个平台),但它们现在能不能算是一个平台?   事实上,回顾国内成功的平台的发展路径,淘宝几乎是唯一一个上来就直奔着平台而去,同时面向着买卖双方高举高打发力运营,最后还做成了的例子。其成功背后,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与艰苦等候,要试图去复制一个淘宝的成功路径,几乎是不可能的。   平台的本质,是你所要连接和对称的至少两方间对于平台价值的认可和依附。   我们普遍知晓的一点是——平台连接的各方在平台中互为价值,买家对于卖家即是价值,好的卖家对于买家也同样是价值。但在平台成长发展的初期过程中,如果你不能在“平台各方互为价值”的框架以外找到至少一个对于用户的额外价值点,你将很可能会陷入到“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纠结中去。   对于我们,情况正是如此,在一开始就长得像个平台之后,长期困扰我们的事就是先把老师搞进来,还是先把用户搞进来,还是双管齐下两端一起上?   处于这样的纠结摇摆中,往往容易首尾难顾,难以形成聚焦与合力,好比你虽然把一柄长刀舞得虎虎生风,看着威武雄壮,事实上对于敌人可以造成的伤害,远不及一把匕首直插心窝。   如果现在你再来问我,我的答案会是: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平台,一开始就长得像一个平台很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坑二:用户该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来? 在上手做平台之前,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先谈一批优质老师,这批老师的课程本身就具备吸引力,再加上我们做些推广,用户就会迅速大量填满他们的课堂,老师们在这里玩HIGH了挣到钱了,就将会持续开课并吸引到更多优质老师加入,平台将会形成正反馈循环并持续滚大……   可是很不幸,现实很骨感,这个美好的设想也是一个坑。这里主要有如下几点困扰:   其一,一个新的平台在初期并不具备流量聚合和分发能力,而对于内容合作方和讲师而言最渴望被满足的刚性价值恰恰是流量和招生,找到真正可以稳定长期合作的内容提供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至少在前大半年时间里,每100个机构或讲师中,最后可以真正留下来成为平台的重要内容提供方的,最多不会超过5个。   同时,这里可以衍伸的一个点就是,如果平台给讲师和机构提供的价值仅仅在于工具的话,这个价值将极其不刚性。   现在的各种在线平台和发布工具已经多得不能再多,老师们更换一个平台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试问,你觉得对于一个老师在线讲课而言,通过YY讲课和通过SKYPE、多贝、QQ视频讲课的本质区别有多大?如果是线下课程,通过微博豆瓣发布和通过活动行、Vasee等活动网站发布的本质区别又有多大?   因此,对于一个所谓平台而言,假设你背后没有流量和干爹,内容提供方为何要使用这个平台,是需要去回答清楚的问题。   其二,即便有了内容提供方,平台中有了内容和课程,课程推广和招生的难度也是超过我们想象的。开始做平台之前,我们满心认为只要找到一些优质的老师,学员冲着他们的名气和优质的内容,报名会是很自然和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一方面,技能类学习这个领域本身就足够碎片足够细分,再强的“名师”也只能局限于一个很小的圈子和范围中。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你好不容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细分领域下的顶尖名师,结果发现95%以上的用户压根不认识这人是谁,搞得大家都很没面子。   另一方面,传统教培行业已经是一个习惯了依靠信息不对称来挣钱的行业,其营销玩法往往要么是免费讲座引发冲动消费。要么是课程顾问一对一跟进后的逐个击破,真正基于开放和互动的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能够深度理解和运用的教培机构少之又少,也几乎没有机构或讲师可以做到把自己的品牌形象。这种状态下,如果机构和讲师们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课程发布到平台上来,能够吸引到的报名转化将非常之低,甚至有一部分名师,其发布的课程文案会烂到让人压根没法产生信任感,接近0转化的程度。   为此,我们在平台上线之初不得不帮所有平台上的讲师和机构们去修改课程文案、做课程图片、挖掘课程卖点、重新包装产品等等。总之,很重。   此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技能类的学习并非刚需。人需要去学习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你知道你不会的”,另一种则是“你不知道你不会的”,很不幸,绝大多数技能都属于后一种。   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不会认为自己的沟通、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能力存在缺失,即便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某方面技能存在不足,80%以上的用户也没有培养起“通过上课去提升技能”的学习习惯,更何况上课还要付费。   再者,在国内大环境下,95%以上的用户,学习习惯都是被动式的,而非主动式的,往往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下,比方为了拿到某个证书,比方职业从业资格,再比方来自于企业和老板的强制要求,才会产生相应的学习需求,而自己主动产生的学习需求,基本上少之又少。   要让用户基于产生基于技能的学习需求,则你需要去教育用户,给用户某些具备说服力的场景,这些,都是成本。   坑三:技能类课程平台可以全盘模仿电商平台的玩法? 好不容易熬过了上线后的头大半年时间,虽然基数不大,平台也好歹开始可以产生起来一些自己的自然流量,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以互联网人的思维,我们的想法就是,已经有了从0到1的这关键的一步,接下来事情总算要进入我们熟悉的节奏了——看起来,我们接下来只需要去复制模仿某些电商平台的玩法即可。   但是,很遗憾,我们又错了,这里也是坑。   举例,假如你在淘宝买一个iphone5s,有A和B两家等级评价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标配,A店卖5000,B店卖4000,你会很容易作出判断:买B店的。   但如果你准备要学时间管理,同样有A老师和B老师两位评价都差不多的讲师,A老师的课需要3000块,B老师的课需要2000块,你能够据此就判断你应该选择B老师的课么?   答案是不能。   原因很简单,“iphone5s”是一个标准,而“时间管理”不是,两家不同店铺卖的iphone5s必然是相通的,在价格之外,你最多只需再去比较服务。而两个不同的老师分别讲的“时间管理”,则很可能在根本上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同理,“联想ideapad E430”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沟通课程”不是;“王老吉凉茶”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职业规划”课程不是。   课程类产品与其他实体商品类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不标准”。如果是托福雅思四六级之类的可能也还好,但在技能类领域下此问题会更加突出——连“技能”本身很可能都是极度不标准的,更何况是讲如何学好一个技能的课程。   所以,电商型平台卖的是标准化的商品可以,卖的是非标准化的技能类课程则会有问题。非标准化意味着用户选择成本高,意味着用户需求无法难以被批量满足,还意味着到底什么是“好”的产品很可能无从界定。如果以上这些问题无法被解决,就意味着这个平台将很难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任何平台,最后得以成功的关键都绝不是平台长啥样,而是平台能否提供某些大家一致认可的关键评判标准,以及可以供所有人调用此标准的API。   大秦可以成功开创先河统一天下,其中的关键,在于秦人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恺撒可以令罗马帝国雏形初现是因为他构建起了一套以“罗马公民权”为核心的权力地位更迭机制,并将“罗马公民权”开放给了高卢人、日耳曼人和希腊人;   Intel可以成为PC时代的霸主得益于其构建起了PC机的标准配置,并容许任何品牌基于此标准组装生产自己的品牌PC;   微软可以构建起一个平台的关键是因为其创造了操作系统的标准Windows,并提供windows平台下的编程工具,允许开发者基于windows环境下开发出各种软件,同理,IOS和安卓也如是;   淘宝之所以可以构建起一个电商平台是因为它构建起了一套诚信评价体系,并让卖家可以基于此套体系去成长升级,买家则可基于此套体系更快更好的作出判断。   在一个各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生态圈中,你既然想要疏通流程,则必须统一标准。而关于标准的游戏规则永远是:遵守标准的人越多,标准的价值就越大。   一个技能类的学习平台,除了一套类似淘宝和其他电商的诚信评价体系标准化,如果真的想要激发出某些课程的海量购买需求,或许还需要构建起一套面向内容(也即是课程)的标准,以帮助内容提供方规范产品和保证产品品质,同时帮助用户强化对于产品的认知和激发需求。   要试图创建出这样一套标准,自然是困难重重。它既需要对于教育和课程有深度理解,又需要具备可以号令天下一呼百应的能力,让江湖中的各位愿意配合和使用你的标准。所以,在以往的教培领域中,通常扮演此角色的往往是某些国有机关部门,实现的方式则往往是考试、资质和证书。   当然,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许就恰恰是从它产生了某些标准开始的,正如当年PC时代的浪潮从自IBM开放自己的兼容机标准开始的一样,出国留学这个领域的火爆也是因为有托福、雅思等标准等存在。假如有一天真的有人能构建起一套基于课程评判的标准,或许也会是这个领域飞速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   从这个立场看,这里既是一个坑,也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机会。   坑四:用户只要在平台得到了好的体验,就会被留住? 标准化既然难以做到,我们至少可以先针对已经拥有的一小撮用户先做好服务,让他们拥有良好的体验,既然缺乏标准难以短期迅速批量放大,我们慢工出细活,来一个用户就先留住一个,有了“不怕慢”的前提,我们一点点用户去积累,以量变带动质变总可以吧?   不好意思,我们又天真了。   在平台上线一年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平台在用户运营上从未建立起一个正反馈循环,虽然流量在缓慢上涨,来到平台的学习上课体验也趋于稳定,但每个月的流量中仅有20%-30%左右来自于老用户。这意味着,流量的上涨是以推广为基础的,老用户的沉淀和留存并未真正形成。这与我们的期望和理解天差地别,即便只是跟一些淘宝店相比,这个数字也显得太差劲了。   这里有一个致命的关键。   假如你在淘宝上买了一张手机充值卡或是一包零食,待你手机话费枯竭或零食吃完时,你一定会有再次购买的需求,且如果你上次购买的地方让你有足够良好的体验,它多半会成为你的首选。   但假如你在某个学习平台上上完了一堂时间管理的课,得到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你会不会再来把这堂课上一遍   快消品和很多其它商品都是可以反复多次被消费的,哪怕如打印机等商品难以被反复消费,它也会提供给你可以反复多次消费的耗材,但“课程”不能,课程和学习,往往只能是一次性消费产品。   这意味着,假设你无法给用户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即便你的产品再好、服务再优、体验再棒,用户在你这里很可能也只有一次消费机会,尤其是对于技能而言,每一种技能都是相对独立的,学会了就是学会了,且真正学会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只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得心应手,你连后续的服务跟进机会可能都会很少。   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产品,学不会,用户会在骂街声中离开;学会了,用户给你一片赞誉,但他仍然会离开。   这背后潜在的逻辑是:相比其它电商而言,你挣用户钱的机会,很可能只有一次。   当然,有人会说,平台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优质课程和产品,激发二次消费意愿供对方购买啊。我猜,这个问题其实将我们带回到了坑二和坑三之中——首先,即便你可以找到优质的课程和内容提供方,他们为何一定要到你的平台来?其次,作为平台,你怎样可以界定和区分出来哪些课程是优质的?   坑五:平台的生存之道? 以一个创业团队的姿态选择了做平台,既可能是提前卡位占得了先机,也可能是不幸坠入火坑走上不归路。即便你有幸在遭遇了前面几个坑后最后仍然得以幸存下来,你仍然不得不在思考这样一个终极拷问的时候面临答案不清晰的窘境——你将如何能够长期生存下去?   要求生存,无非三条路。要么赚钱,要么以现在博未来,要么找爹。   选择一,是赚钱。赚钱这条路,短期内对于技能型平台而言似乎不太现实,由于以上提到的几个坑以及种种复杂因素,目前应该还没有任何一个技能型平台可以说自己有能力赚到钱。即便能挣到钱的业务,其收入来源也往往跟平台没什么关系,例如网校通之于多贝。   选择二,则是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和青睐,可以博一把大的。好比当年孙正义的2000万之于马云,正因弹药充足,淘宝才可无所畏惧,以6年免费策略硬生生抗掉了包括eBay在内的一个个对手,终成一方霸主。这个模式下,玩的是胆识、耐心和魄力,需要的前提则是粮草充足后方无忧。   以过去一段时间在线教育圈的火爆和资本市场的追捧来看,在圈中再碰到一个孙正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即便你能再碰到一个孙正义,你也未必就是马云。   选择三,是找爹。找爹是一条可行之道,也是当下在整个领域中盈利模式、配套体系等均不明确的现状下最为靠谱的选择。有了爹,你可以尽管放手试错,没试出来,爹可以养你,真试出来了,爹还可以给你流量和资源。   但问题同样存在,一方面,有了爹,既是靠山和大树,也很可能是约束和自缚;另一方面,爹就那么几个,机会永远是有限的。百度给了传课,阿里自有同学,其余巨头也都各有潜在动作,江湖风生水起,留下的机会和选择已经不多。若真要找爹,请趁早。   有坑在,就必然有人会掉进坑中再也爬不出来,也必然存在着大坑前方即是一条平坦大道的美好期望。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初期,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技能型平台,乃至对于整个当下火热无比的在线教育而言都是如此。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让线上教学内容变得更有粘性和效率、激发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构建针对用户、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相对标准化体系,还有探索各种潜在的商业模式仍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几大焦点,大家都仍需要更多时间去给出答案。   注意:本文写于2014年,所以文中所有观点和事实的背景都是2014年,未做更改,请明鉴。   [[本文作者黄有璨,转自三节课(ID: sanjiekei)。]]
    在线教育
    2016年07月22日
  • 1234567891011 23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