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协作
    移动办公,中小企业战胜挑战的一把利剑 摘要:移动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曾需要IT专业开发,并且只有大企业才负担得起企业应用,现在只是作为一个应用来下载。不过使用中要面对诸如安全等问题。 从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具有基于云的应用,就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获得移动办公的好处:提高内部协作、增强员工参与、减少成本以及增加收入。 这些好处对于小的企业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大多数员工可能已经拥有至少一个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以小企业不一定要投入这部分资本就可以获得这些优势。即使在业务中拒绝去改变这些或者不采取措施,员工也会使用移动设备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根据 Forrester Research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基于全球劳动力的调查来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ANZ)员工中,大约有56%的员工需要一个智能手机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三分之二使用智能手机工作的员工相信,使用智能手机更有成效,61%的人认为,使用智能手机可以使他们更容易完成工作。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智能手机在六年前甚至还不存在,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在过去的几年里改变了信息工作者的角色,这些设备现在成了他们完成工作的基本必需品。” 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Tim Sheedy说道。     智能手机快速的被采用到工作场合,这并不是任何局部地区的迹象,在更广泛的亚太地区,有54%中小企业在使用移动功能,而且根据2014年亚太区企业移动调查显示,更有13%的企业拥有移动设备管理(MDM)策略模式。     把移动性用到工作中 在业务中移动的潜在应用是什么?大多数员工把这些设备当作电子邮件、日历和协作工具来使用,小企业也注意到了到允许移动进程后的业务收益。     他们将内部操作流线型化,预定工具、访问最新的销售信息、记录和管理开支和时间、并且通过移动销售系统(POS)、客户管理管理系统(CRM)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与客户一起参与协作。现在,小企业惯于使用移动应用来执行复杂的业务任务。     Manly Food 合作社,一个蓬勃发展的非营利的组织,已经通过简单地收购两个iPad,以及运行基于云的POS软件,使员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的服务客户。“之前我们没有库存控制、CRM或任何通过自定义编写软件的报告能力。而这个软件,能够运行库存报告、销售报告、下载客户信息等等。最好的部分是你没有在店里的时候,同样可以操作这些,因为它是基于Web的,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操作它。”主管Director Mark说。     许多小企业称移动性对他们工作的帮助是他们一直想要的,但是以前因成本和集成的复杂性让其不太可能。营销管理合作伙伴(MMP)就是一个例子。MMP,一个小的悉尼外包团队,其工作效率已经超越了其基于内部老化IT基础设施的效率。MMP需要一个软件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业务的正常运作。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还必须适应MMP日益增长的内部团队、客户基础和第三方供应商,所有的这些用户都来自不同的位置和时区。主管Anne Cueoff说:“基于云的业务系统和员工已经与设备无关了,这意味着技术和系统不再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让销售人员处于正确的位置 在智能商业太阳能的案例中,如何使移动工作的最好是至关重要的。     太阳能产业是一个不稳定的、快节奏的舞台,这里政府、市场以及硬件技术变化的很快。创始人Huon Hoogesteger称,移动性使他的员工一直处在工业运动的最前端,这使得他们能过通过访问和共享信息,对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移动性意味着所有团队的人,不管他们在哪里,都能保留一定的回应,并且因为我们工作中会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流程,移动办公让这些改变可以实时的被访问和共享,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小企业有它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像移动性那样相对较快的对新的系统作出决定和执行,他们没有昂贵的投资项目会随着时间贬值。     并非所有都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小企业已经受益于移动应用,但是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移动手机计划和使用的隐性成本、存于移动设备上公司重要数据的安全、服务器和设备之间来回传递的数据密码,还有一些文明问题,比如员工计划在自己空闲时间处理公司问题的时候,需要去抢占同一个移动的工作场所。     在线旅游公司TripADeal创始人Norm Black为他的员工配备了智能手机和装有Salesforce Desk 的iPad,对他来说关键的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招聘这样的员工:有上进心的、成熟的、足够可靠的并可以灵活的远程工作的。     在最近采访中发现,小企业经常缺乏定制应用的资源和资金,因此选择正确的“现成的”服务和设备显得更加的重要。     “我们团队运用不同的技术,这导致了一些故障,浪费了时间。选择使用什么软件变得有点困难,有很多关于它们的建议,而且像TeamViewer这样付费的服务,刚开始很合情合理,但是后期服务的价格会变得越来越高。”Hoogesteger说。     移动的员工是快乐的 也许很多企业的最大障碍是在工作场合中拥有灵活的移动性,无论从传统概念的office-centric转移到移动性,还是改进流程和生产力,所有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挑战。     很明显的是,在业务中有个坚实的移动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可以让员工快乐,以及减少干扰IT的问题。员工已经热情的拥抱移动技术,企业的挑战是帮助员工在工作场合中更好地使用它们,并确保安全。     小企业移动的未来 移动性工具和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用,曾经需要IT专家团队开发,并且只有大企业才能负担得起,现在只是作为一个应用来下载。     移动性正改变着IT的购买、管理和交付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改变IT的消费方式。随着创建新功能的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商业世界中移动采用的持续增加,现在小企业可以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与更大的企业竞争。     本文为CSDN编译整理
    内部协作
    2014年12月01日
  • 内部协作
    大公司内部怎么推企业协作平台?万科南航们亲身谈 近日,金蝶在万科中心发布移动工作平台“云之家”V4版本,其产品模式从以往的企业微博转型为以即时沟通为核心的“企业微信”模式。在V4的发布会上,万科流程与信息部总经理张艳存、南航IT副总黄敏、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刘波和云之家产品总监宋凯坐在一起,针对他们在企业、学校信息化方面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协作应用的试用感受做出了讨论。 平时,在媒体上更多是从产品方角度去展开对企业协作软件发展的讨论,而这次沙龙,则在我们更多听到了来自需求方的真实声音。 1、现状:大企业/学校对移动互联网化管理依旧处于初级阶段,PC和移动端割裂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企业通常拥有价钱昂贵的OA、ERP、CRM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每天高效地处理各种工作信息。但南航的黄敏却表示,尽管拥有超过500架的飞机,每天航班超过1900架次的南航,但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南航的PC端只能打8分、移动端只能打5分。不仅如此,南航在PC端和移动端的信息化改造也有侧重:移动端更加重视在构建客服,比如保障航班,特别是销售、后勤的保障,包括机务的应用,但目前只是面向客户;面向员工、面向企业内部协同办公的方面则只是在PC端,比如现在依旧只是把企业的通讯、报表等整合到PC平台上去,大部分的企业内部应用,包括人、财、物都还在PC上运行。 与之相对的是,作为传统中的传统行业(房地产),万科相对于制造业金融、银行、航空行业,整个管理还是相对粗放的。张艳存说,虽然内部协作已经是万科在信息化方面的强项,但是对于房地产从项目运营、设计、建造过程到销售整个业务的运作,这一过程的企业信 息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上还远远不够,连5分都无法达到。 2、刚需:企业信息化不仅是内部协作,更要做到“连接内外”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了大企业对“连接内外”的需求。以南航为例,黄敏发现现在用户都不到机场买票了,只是去机场值机,接受机场的服务。这给了南航微信发挥的空间——从去年1月份开始在国内是第一家上线,目前有168万粉丝,大概有45万多人次绑定了账户;另一方面,南航也利用信息化来提升服务质量,VIP客户的信息、爱好都在乘务员的iPad应用内。提升对外服务效率是企业信息化的刚需。 张艳存和黄敏的观点相似。万科之前和金蝶合作了微V(万科定制的企业微博),但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的沟通和管理。她表示,客户一直是万科的痛点,也是其一直大力想改近的地方。比如,售楼是万科唯一一个接触客户的点,万科在这方面却欠缺与客户的互动、交流、真正清楚客户的声音,并反馈到整个产品的设计,因此还谈不上客户关系管理。 3、达不到痛点:企业协作平台应该如何吸引用户 张艳存表示,很多互联网公司去推一个产品,最开始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万科一开始和金蝶合作的微V2.0推广的非常费劲,张艳存把当时定义为“互联网思维1.0状态”,看重的是如何增加安装率。当推出微V 2.0后,张艳存和万科总裁郁亮说,“我们现在已经有9千人安装了,说明我们这个东西还是有作用的。”但是郁亮却非常清醒地反问:“9千人安装了,他们在使用吗?” ——微V2.0虽然安装率高,但员工并不像期望中那样踊跃的发微博。“微V沟通并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么旺盛。一方面是我们的运营还不够,另外一方面也是在产品设计上,它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沟通,所以强制员工安装结果只是成了一个摆设。” 但这次的微V3.0的时候(万科定制版云之家V4,也就是企业版微信),安装率得到迅速增长。对此,张艳存总结道:第一是因为万科本身组织规模是比较庞大,新版本通过订阅号推送能功能,让集团的声音,各个公司的声音,区域的声音更好的传达;第二是因为基于移动端的工作平台让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发起会议或审批一类工作可以通过手机处理。移动审批、订阅号、通讯录等功能都能减少中间环节,是员工自然需求的延伸,而不是硬要让软件全面替代现实中的工作沟通。 南航更强调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交或者说沟通这一痛点。黄敏说,民航内部沟通协调还是比较笨的办法,以前大家是用对讲机,有什么事儿就靠吼的方式。目前已经通过PC端来实现,一些应用、一些数据原来靠吼来传达的现在通过PC端已经可以传达下去,但黄敏对企业协作软件提出的明确需求是:能不能“让我在企业几千号人里快速找到并定位某个人?”也就是说,企业通讯录功能对南航这样大型且流程协作性相当强的企业,非常重要。 同济的刘波坦言,让学校接受信息化管理,甚至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改造有几个挑战: ① 观念。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一线员工,如果不能够深刻领会或者理解这个时代目前面临的变革,他肯定不会那么顺畅地去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② 企业、高校、机构要有一套从上到下的设计,要有体制机制、制度上的配额。就像很多企业朝九晚五地坐班,固定办公地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大家已经都习以为常了。如果让人在电脑前拿个手机办公,这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做一些制度上的变革; ③ 想法再好也还是要落到实处。一定要有相应的产品和平台去实现新的转变。 ④ 对大学来说,协同工作平台,社交与工作,工作是重点,社交是辅助。私有云很重要。如果是把微信、微博理解成在小区买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就是你的,你的这个校区、你的环境都是大家公用的。但是像云之家这类的产品,公有云是一个联排别墅,有一个自己的小院子。如果真要尝试的话,同济大学希望搞一个“小庄园”。 4、推广:必须更具创意 王石曾批评万科微V的推广方式没有创意,建议他们找创意公司或者有创意的人帮忙。张艳存说,后来她们就换了一种方式推广微V,以“万科员工的一天”为主题进行推广:早上起来,你就可以去跑步,可以收一下公司的资讯日报,到了一天的最后,晚上十点看看公司的销售日报,让员工清楚知道该软件可以在他工作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外,“我们也营造粉丝经济,真正给平台提需求,需求能够得到采纳的,我们也给提需求的人在微V上来一个大V;领导召集一些会议的时候,就说‘你们赶快把会议的人员组个群,让大家在底下发言’……”诸如此类。 而黄敏则表示,南航现在也在思考怎么样把一些穿戴设备运用到企业提供的服务上和内部员工应用上。比如南航在思考飞行员宝贵的休息时间该如何安排(民航总局对飞行员的休息时间有规定,安排多少航班,飞行员一个月可以飞一百多个小时,其他时间必须安排休息,超时要罚款),南航需要对飞行员到底休息多长时间有效需要掌控,因此希望能够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与可穿戴设备结合,给飞行员一个手环去采集信息,这个信息放到云端,在云端上汇总给管理人员和监控人员,也可以追溯到哪个飞行员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太好。 总结来看,企业社会化软件正在供给方掀起一阵热潮,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是相当粗放的,软件与现实管理运作状况根本无法匹配,以至于企业运用了这些软件,就像给员工打造了个漂亮却沉重的铁甲钢盔,只会令其厌烦、觉得无用而想脱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只有期待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与状况的不断提升;二是该类协作软件与平台要注意去解决企业管理与员工的刚需,成为员工需求的自然延伸,而不是凭空发明出需求让员工使用。 【文章来源:虎嗅网】
    内部协作
    2014年06月03日
  • 内部协作
    企业使用社交技术,应注意简单管理三原则 毫无疑问,通过对外使用社交技术,企业实现的价值已经非常明显。然而,社交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产生效力,尽管有研究表明,在社交技术预计产生的经济价值中有2/3是来自企业内部协作和沟通的改进。   超过80%的高管表示所在企业使用了社交技术,但只有少数人了解如何让社交技术为企业带来大规模、可复制和可衡量的价值。只有超过1/4参与调研的高管表示,其所在企业已将社交技术充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比如利用社交技术提高内部组织结构、系统、流程和实践的关联性。   为何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获取社交技术的全部价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通过数字领域的社交产品和服务,仅在四个行业每年就能够释放9000亿~13000亿美元的价值。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公司将社交技术视为另一种实施工具,而不是企业转型的推动力量,未能明确社交技术可以解决的具体组织问题。   这些公司发现,要转变思维方式很困难,无论是试图说服员工使用社交技术代替电子邮件,或者逐步营造一种标准化信息共享的环境。企业领导常常认为社交技术应该是IT或营销人员的事情,其他人会对可能的风险望而却步。许多人过度关注技术本身,却大大忽视了技术能够促成积极的商业文化变革,从而提高核心业务流程的生产率并推动创新和合作。   其实,企业只需要注意三条简单原则,就能充分挖掘社交技术的巨大潜力,使员工积极投入组织转型之中。   增加价值,降低复杂度 社交技术在以下情况下能够创造最大价值:成为组织的核心内容;完善现有流程或在理想情况下代替现有流程。这些技术不应成为分散注意力的“多余事物”,而应当融入日常的工作流程之中。我们可以借鉴MITRE的经验。MITRE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主要为美国政府提供IT、研发和系统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当发现公司员工与同事以及外部伙伴之间合作的便利性亟待提高时,该公司使用开源社交网络软件构建、定制自己的社交平台“Handshake(握手)”。该平台十分安全,仅限以邀请的方式加入,且结合了该公司的合作和知识管理工具,所以员工可以启用这个平台,并将其完美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   组织层面的必要支持 没有一项社交技术能够单独推动组织转型,企业必须明确目标、选择技术,然后再考虑支持组织变革所需的其他要素。可能需要涉及方方面面,从角色建模到促进理解、增强信念、能力建设和系统及结构调整。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影响力模型,其作用是鼓励人们转变思维模式和行为以推动组织转型。   比如,加拿大金融服务公司TD银行集团利用IBM的 Connections平台推出了内部社交网络。为鼓励员工使用该平台,集团圈定一些员工为“Connections天才”。他们负责帮助同事学习如何使用该平台,宣传该平台会怎样改进日常工作,从而使平台的潜在影响与个人用户的相关度更高。要提高实施社交技术的成功几率,组织提供的支持显然应当适应自身的需求和文化,边试验边学习。   自上而下地发号指令与社交技术的根本宗旨完全相悖。组织应采取强调试验和学习的方法,将影响力的缺乏视为经验教训而不是失败。营造一种试验的氛围能够促进组织学习,使技术随时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思想远大、从小事做起、彰显影响力”准则的指导下,TD银行集团向全球85000名员工推出了社交平台。2011年推出的小型试点计划使得公司学会了控制技术风险,慎重地确定平台的目标社区。随着成功案例的增加,TD银行集团利用其“Connections天才”团队进一步拓展平台的应用。试验、学习和稳步增长的过程在平台拓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平台已拥有几千个网络社区、博客和维基,能够帮助同事快速、轻易地找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跟踪影响和设定指标 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航运公司(Maersk Line)的社交媒体主管Jonathan Wichmann在上任第一周发现公司档案中有1.4万张图片。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与内部员工和外部人员共同分享公司悠久历史的机会,于是马士基发起了一项低成本、试验性的社交媒体活动,没有设定任何指标。因为在这个阶段,公司并不确定需要衡量什么。   该活动一个月内发起了超过17万次独特的社交互动,公司求职申请者也增长了一倍。最初这是一项对外工作,却同时提高了内部绩效:马士基的高管们如今正设法跟踪社交媒体对各方面的影响,从说服新人加入公司,到推动创新和收集客户的洞见。这其实就是设定指标的最佳方法。   此外,对社交举措保持开放态度也很重要,这些举措未必在一开始就要有强劲的指标,关键是一旦明确某件事情能够增加价值,就应该设定严格的指标。   无论员工、客户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和未来的人才都在拥抱社交技术。虽然将这些技术纳入组织文化、结构和工作流程的真正影响还需拭目以待,但企业如果能适应更加开放、共享和多变的世界,就有可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还有望成为新型的、更灵活的创业型运营模式的开拓者,颠覆熟知的商业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社交媒体是当前每一位高管亟需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   【文章来源:199it】  
    内部协作
    2014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