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接入Linkedin 微信安卓版本5.2 有更新? 腾讯刚刚在自家的应用分发渠道应用宝中上线了新的Android版微信。虽然并没有添加什么全新的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你更新之后,打开这个微信5.2版本后,你可能认不出它了——腾讯这次对整个Android版本做了一个大手术,重新设计了页面的功能架构、风格和交互逻辑。 在所有改动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微信开始遵循Android的设计规范,移除了底栏,将其移动到了整个界面的上方。腾讯做出这一改动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1)大部分的Android手机厂商都开始使用虚拟按键来代替实体按键,以便获得大的屏幕空间,所以无论是从双层低栏的美观性欠佳角度,还是虚拟按键的兼容角度,把功能按钮移动到上方都是一个明智之举; 2)在微信之外,我随手打开的环聊、豆瓣小组、豌豆荚、LINE都是这种设计,为了保证用户在操作上的统一性,Google一直在呼吁开发者遵循这一准则,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加入这一大军,微信当然不能和用户使用习惯对着干。 第二个设计上的变化是功能逻辑的调整。在新版中,最上方的导航栏中有三个按钮,分别是搜索、“+”和个人。在“+”栏目下有发起群聊、添加朋友、发起视频聊天、扫一扫、拍照分享功能,在个人栏目下,有个人页面、我的相册、银行卡、设置和反馈功能。而在他们下方,是聊天、通讯录和发现三大板块,用户可以以滑动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切换。 我非常喜欢这个改动,比起此前凌乱的功能层级,这样的调整让整个微信的逻辑变得非常简洁,几乎所有的核心功能都能通过一次点击找到,两次点击调用,用户也能够轻松理解每个功能为什么会出现在那个板块内。 除了以上两点外,新版微信中还有一个“隐藏”着的功能——在个人设置页面下,用户可以绑定自己的LinkedIn账户,绑定完成后,LinkedIn就能出现在个人信息页上,点击可以跳转查看LinkedIn信息。不过,可能是还在内测的原因,PingWest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绑定LinkedIn的入口,而且在绑定完成后,这个入口也会消失,也就是说,你无法取消绑定。 联想到近期LinkedIn任命原糯米网CEO沈博阳为LinkedIn公司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经理,准备入华,可以想象将自己丰富社交关系链向它敞开的微信还会与之有更深层的合作。实际上,根据PingWest得到的消息,LinkedIn也与新浪微博商谈过打通账户系统方面的合作,只不过由于新浪微博提出的苛刻要求,双方还未能达成一致。   转自 pingwest
    资讯
    2014年01月22日
  • 资讯
    2013: The Year Of Social HR 2012 was the year for workforce innovation, with more companies experimenting with using social media to brand and market their organizations. In 2013, companies will take social further: this will be the year of Social HR, with organizations integrating social technologies into the way they recruit, develop & engage employees.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called State of Social Technology and Talent Management, commissioned by SilkRoad, 75 percent of leaders in human resources and talent management believe their companies are behind the curve regarding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y. Now comes the opportunity to turn this belief into action in 2013:  Here are the top five social media trends impacting HR to watch in the coming year. 1.     Gamification Becomes A Standard Practice   In 2013, gamification will continue making huge inroads in many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more research, studie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proving the power of incorporating game mechanics into non-game activities like marketing, call center operations and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 greater number of enterprise processes will start to become  “gamified.” Deloitte is one company already using gamification, integrating levels, “badges” and top-scoring leader boards into its “Deloitte Leadership Academy,” which has trained over 20,000 executive users since its inception in 2008. As a result of this effort,Deloitte and its clients can boast rewards like engaged employees who are committed to improving at work. Deloitte believes that letting employees share their badges – earned through completing various training modules – on Twitter, LinkedIn and in their company’s intranet is a huge motivator. People like having something to show for their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as employees at all levels become ever more invested in maintaining a robustpersonal brand.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firm Gartner, Inc. predicts that 70 percent of Global 2000 businesses will be managing at least one “gamified” application or system by 2014. 2.     The Death of the Resume In 2013, the traditional resume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your personal brand. Before you’re interviewed by a potential employer, expect the recruiting manager or hiring manager to check out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sources about you: 1) the top ten searches on your name on either Google or Bing, 2) the number of Twitter followers you have and last time you tweeted, 3) the size and quality of your LinkedIn community, 4)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recommendations you have on LinkedIn and 5) your Klout score. Sound Darwinian? It may be, but it’s already happening. As I noted in my recent blog post on Personal Branding, the software company Salesforce.comrecently advertised a position that listed “a Klout score of 35 or over” as one of the key ‘desired skills’ for a community manager position. And as candidates catch on to employers’ focus on their Internet presence, they will shift their methods accordingly. Taking the lead from innovative applicants like Shawn McTigue, who made this 2:50 video as part of his application to a Mastercard internship, more workers will take a creative approach to marketing their experience. However we do it, we will all have to accept that a one-page summary of our professional histories, expertise, skills, and achievements – that which we think of as a “resume” – will no longer act as our differentiation in the job market. 3.     Your Klout Score Will Become A Measurable Currency In the next year, your Klout score will find a prominent place on your resume and LinkedIn profile, and may even help you get your next promotion. Klout calls itself the SAT score for business professionals, measuring the online “influence” of each user. A Klout score is a statistical score from 1-100 which ranks you on variables such as: how many people you reach through social media; how much they trust you; and on what topics. In September of this year, Microsoft made a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Klout and as part of that deal, Bing and Klout will partner to strengthen social online search. As the biggest player in the growing world of “digital influence,” Klout is still setting the bar for what this means. Prepare to answer the Klout tag line, “what’s your influence?” in your next job interview. “Influence has really become the currency of the social web, and Klout is the standard measurement for that,” said Klout CEO Joe Fernandez in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Brian Solis. And he is right. While many of us don’t even remember our SAT scores, we may soon all have the Klout app on our mobile phone and tablet so we know instantly how our score rises and falls each week.   4.     Personal Branding Will Be A Required Skill  I asked in my last blog post whether employers today are more inclined to hire an applicant with a high IQ or a high Klout score. The balance will continue to tip toward the latter in 2013, as employers, workers, and job applicants devote more time, resources and aware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brands. Companies will follow the lead of PricewaterhouseCoopers, which holds an annual “Personal Branding Week,” wherein a series of training exercises helps train prospective new hires on building their personal brand and increasing their marketability. We will see more forward-looking companies catching onto this type of mutually beneficial training, and use this as a point of differentiation in recruiting top Millennial talent. Finally, expect to see this type of program part of the core curriculum at college campuses, as college advisors finally see job readiness as a serious part of their jobs. We’re moving from a “knowledge economy” to a “social economy,” and as we do so, as a recent Fast Company article noted, “the line is quickly blurring between the value of what we know and who we know.” In 2013, prospective job applicants will be much more deliberate in creating their “elevator pitch” and posting this promotional blurb on Facebook, Linkedin and in theirTwitter bios. If personal branding seems shallow, think again. Putting value on candidates’ networks and spheres of influences makes perfect sense in an age where crowd sourcing the right solution to a problem is just as good as coming up with it yourself. 5.     Recruiters Will Find You Before You Know You Are Looking For A Job Not only applicants must know how to use social to their benefit; HR executives in charge of talent management also must know how to use social tools to their advantage. Already, entire businesses are cropping up to streamline the process for them. Start-ups like Entelo and TalentBin help companies find eligible applicants by scanning social networks and spotlighting certain candidates. Their search tools consider the experience and history mentioned in users’ profiles, but also their use of the social network. These companies can pinpoint those who have updated their bios lately or often, to determine which candidates are getting ready to get back on the job market. Getting this head start on head hunting is crucial as top corporations’ search for top candidates becomes ever more competitive. As you start 2013, which social media tools are already standard at your company, and which do you expect to adopt?   作者: Jeanne Meister, Contributor I research, consult and speak on the future workplace.  
    资讯
    2014年01月21日
  • 资讯
    百度在线教育平台900门课程免费放送 2014年1月19日,继百度在线教育平台上线后,百度教育“知心”架构又增加一重要模块——视频,该频道将聚合行业里优质的视频课程、教育资源,与在线题库、学校信息库一起形成一个智能化的教育信息库支撑平台,与用户的教育信息及服务搜索前端对接,满足教育用户对多样化、不同形式教育资源的需求。 据悉,视频频道依托于百度在线教育平台“度学堂“( http://jiaoyu.baidu.com/xuetang/),将集合行业内主流的在线直播、录播等课程,打造最全面、丰富的视频教育服务平台。百度产品负责人表示,视频频道的强大得益于百度在线教育平台海量的资源优势:该平台采取培训机构入驻模式,目前有环球雅思、海天考研、水晶石教育等30家机构对接,包含 1522门课程、19284个视频,覆盖32个品类。与正保、中公、北京四中、高思等达成了深入合作。同时,百度在线教育平台近期将会与视频频道联动,推出寒假免费给全国学生补课专题,将会有近900门课程免费放送,涵盖小学到高中全部年级、学科。 业内专家认为:实际上在线教育的模式,无非是将线下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线上用户进行精准的匹配和对接,这就决定了在线教育走的将是平台化的路线。但如果仅仅是平台汇聚的角色,并未真正体现出在线教育的“裂变”能量。从百度在线教育的平台和定位来看,并不是这么简单。 谈到在线教育的未来,百度“教育知心”产品负责人表示,百度教育是“服务+信息+互动”的一站式教育平台,力求满足用户需求,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教育的生态圈,完成从搜索到消费再到最终评价的完整的闭环模式。对教育服务提供商来说,能够以O2O模式,线上线下结合完成需求搜素、咨询、预约、线下签到、评价分享全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打造在线模式,在线完成“搜索课程——定位课程——在线支付——在线上课——成绩反馈——学生评价”的全闭环服务。可见,无论是对教育供应商还是用户来说,在线教育都是一次将新兴技术、交互、互动与教育资源融合后的新产品,而非简单的“搬家”。 知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对于百度在线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谈了很多年的教育公平,既要有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技术的落地条件来支撑,比如中国是农民工迁移的大国,留守儿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他们不能随父母来到都市,造成精神孤独、人格缺失,如何保证不弱于都市的孩子,教育公平就是一个重要工具,在线教育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公平,给教育带来了朴素的阳光。知名博主延参法师也表示,网络时代对学习、生活、工作起到了大促进,是一场重大改革,对教育来说,也是一场公平的尝试。
    资讯
    2014年01月20日
  • 资讯
    企业应用受宠---2014年移动互联网创业五大预测        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已经涌动三年,从2011年开始,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移动客户端,抢占用户手机桌面。也有很多的创业者看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纷纷投入到移动互联网者创业大军之中。如今三年已逝,移动互联网创业大军中并没有非常突出的佼佼者,反而是互联网巨头中诞生了很多超级App,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面临着生死抉择,是继续坚持还是转型,是被收购还是继续融资独立,是继续运营还是关门大吉?东楼不妨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做几个大胆的预测,对与不对,留待明年评说。   预测一:超级App独霸手机桌面,或出独立上市公司 与此相反的是,如微信、微博等用户规模超过3亿的超级App将占领智能手机终端,未来更可能作为平台将小App提供的服务接入进去,整合越来越多的小App的功能,从而整合为航空母舰式的超级App。微信就有这样一个趋势,同样百度地图也有如此企图。这些App有完整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将为用户提供从娱乐到社交,从购物到支付的一站式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另一方面这些超级App也提供给中小App导流和输血的作用。这些超级App将形成一个生态闭环,成长为巨无霸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甚至能够诞生一家上市公司。相信,坐拥超过4亿用户的腾讯微信,如果能够从腾讯分拆,或许有可能成为另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   预测二:App热潮回落,创业者开始回归理性 经过2012-2013年的野蛮生长之后,App创业者将回归理性。回顾2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其中,渴望着一夜暴富。但如今,2年以来,虽然有很多App达到了上亿的用户规模,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只能到处抱大腿。像唱吧、墨迹天气等过亿的App尚且不知道何时能够盈利,更何况哪些用户规模不足百万的屌丝应用,更感前路迷茫。 App作为一个中间过渡性产品,承载不了创业者的梦想,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夭折和死亡。目前大量的App下载入口被巨头们把控,推广费用高居不下的情况下,2014年,更多的创业者将黄粱梦醒,更多的创业项目将趋于理性,不再一味的追求个人用户数量,更多的App厂商将放弃发展个人用户,转型服务企业客户。   预测三: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转型,更多关注企业应用 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始清醒冷静,重新设定自己的公司运营目标。不再一味的追求个人用户数,而是更加实际,通过发展企业客户来获得收入。越来越多的工具类产品涉及到商务办公领域,希望通过企业买单来达到收入。但这类转型之路同样曲折,如市场上各种提供给企业使用的各类社交化的办公App。这类软件的销售更多的依靠关系,这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初衷将会相违背,很多创业者寄希望于优秀的产品体验打动消费者从而引领消费,而针对企业市场这块,更为实际的国情是,80%以上的销售依赖于销售团队而非产品口碑。   预测四:移动App未来或是“非主流”,更多依附于硬件设备 与以往App创业者以一款App为主打的创业公司不同,2014年,或将诞生更多的以智能硬件切入,软硬结合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玩法更大,将不是一般的创业者所能玩得转,需要有资金实力雄厚或具有风投背景的创业者才能扛起大旗。 我在虎嗅的FM创新会上,曾经遇到一个创业者,他刚刚从国外归来,带着一笔风投,创业项目是智能童装,童装上带有智能设备,并通过App来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中,App就成为了最次要的配置,最重要的是童装及智能设备的生产,App则成为了一个配套的服务入口。   预测五:下载市场红利吃尽,收入开始走向下坡路 不得不说,这几年的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唯一受益的是各种各样的下载渠道,比如91,凭借着91手机助手和旗下的安卓市场,直接卖到了19亿美元。还有360依靠手机助手,通过网游联运和广告位置售卖,收入也很丰厚。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放弃个人市场,转战企业市场,下载市场的广告投放客户将减少,并且随着百度或浏览器轻应用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将不再把提升App的用户数作为第一运营目标,更多的是通过浏览器或超级App来覆盖用户,下载市场将不复躺着挣钱的美好时光。创事记 李东楼
    资讯
    2014年01月18日
  • 资讯
    2014我们不得不知的TECH趋势:操作系统云端化将助推云业务普及 近几年来,云端运算的需求大增,多数企业开始自行打造云端服务,用公众云满足使用者移动存取的需要,或是用私有云提升内部操作效率,有的甚至透过混合云来移转所有的资源。 然而,企业要自建一朵云,却不是件容易达成的事情。过往云端服务所需的主要组件,例如运算资源、储存、网络串连,乃至操作接口,这些都是分散的,企业必须亲手完善各项功能,包办测试硬件的效能、软件平台的挑选、软硬件兼容性、稳定性的整合等,整个过程相当浩大,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更可能经历多次的失败,才能在无数次的调校后,开花结果,正式上线。 种种的困难,或多或少让想要打造云端服务的企业止步,不过,未来几年内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在2013年,云端操作系统(Clous OS)概念开始商品化,整座数据中心内的各种运算资源,可以统合成一个大型资源池,厂商们无不以此为策略推出产品,甚至出现了开源的解决方案。 商业化产品或是开源解决方案,协助企业降低跨入门坎 目前市面上,像是微软WindowsServer 2012 R2搭配Azure、VMware的vCloud等产品,所有系统都帮企业调校完毕,来协助企业建立云端服务。 企业甚至可以选择开源的解决方案来达到这个目标,像是声势冲天,有云端Linux之称的OpenStack、被Citrix收购后又以Apache授权的CloudStack、Ecualyptus、OpenNebula等,企业得自行去了解不同开源项目背后的运作逻辑,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来打造云端服务。又或者是采购像是RedHat、SUSE等厂商的商业化产品,他们将这些开源解决方案重新包装,透过专业的技术支持协助企业。 云端操作系统究竟是什么?就好比个人计算机上,操作系统用来控制所有的硬件机制,提供一个跨硬件的共通执行平台,让应用程序不受制于不同的厂牌与规格,云端操作系统也是这样的概念。云端操作系统作为云端应用程序和数据中心的中间层,让云端应用不用受制于数据中心内各种硬设备的局限,同样可以提供一个共通的云端执行环境。 更简单的来说,云端操作系统就像是人类的大脑,大脑掌管四肢的活动,而云端操作系统则能够对云端服务底层的基础架构发号施令。所以,企业再也不用烦恼该怎么把云端服务所需的组件组合在一起,自建服务的门坎也就降低许多。可以预见,今年企业私有云服务将更为普及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2014年TECH趋势:手机迎来大屏幕时代 商务办公是主因 在2013年,各大主流手机厂商,纷纷推出5到7寸屏幕的平板手机(Phablet),甚至多达50款。调研机构IDC更推测,2014年下半年,平板手机出货量会超越平板计算机,平板手机将成为手机市场主流。 据IDC分析,由于手机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来搜寻数据、浏览网络、玩游戏、观看影片,以及经营社交网络需求高,促使平板手机的需求量增加。因为平板手机大屏幕的特点,足以提供部分平板使用需求,可以预期原本只能在平板计算机上使用的商务应用,例如撰写电子邮件、批阅电子公文,更复杂的网页浏览操作等,也将会转移到平板手机上使用。 现有几款平板手机的屏幕分辨率已经提升至Full HD(1920×1080)、搭载4核心处理器,不论画质或是效能已能和平板计算机相当,大屏幕的平板手机也比过去的智能型手机更容易处理复杂的商务应用。例如未来人们在会议时,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手机投影简报、在通勤或外出时,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手机撰写电子邮件,或阅读大量复杂内容或表格的文件。 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不论是新版iOS 7或Android 4.4版,都开始从系统架构的调整来降低耗电,以增加大屏幕和高效能处理器的续航力,例如Android增加了ART(Android Runtime)执行环境,在App安装时将Android Java程序编译成执行速度更快的机器码,来减少执行时实时编译的运算需求,不但可以加快App执行速度,也可以减少处理器耗电。这也有助于平板手机延长电池的续航力。 IDC指出,目前平板手机多属高端机种,但在庞大市场需求趋力下,未来将出现更多中阶机种的平板手机,进一步扩大平板手机的普及程度。这也有助于带动商务使用者采购平板手机,来满足平板计算机的需求。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2014TECH趋势:BYOD迎来元年 企业移动化驶入快车道 过去这一两年来,员工自带设备(BringYour Own Device,BYOD)上班的趋势越演越烈,随着2014年到来,国内外市场研究机构依然把移动设备列入必须关注的十大趋势之一。或许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具体的BYOD策略,但对于信息安全极为重视的企业,比如高科技产业,不仅已经把移动设备纳入信息安全控管之列,而且还不断更新管理条例与相关做法,主要是希望能在方便办公与信息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例如国内某企业,过去一年来,为了应对BYOD的工作风潮,就曾尝试过几种做法。首先,是制订专属硬件规格,生产专用手机提供给员工使用,并且预先嵌入软件,来达到主动管理的目标。这个做法经过一番讨论,甚至已经下单委由手机制造商生产,最终,却在开模阶段喊卡,其中转折仍是信息安全方面的疑虑,无法全部剔除。不久后,这间全球知名的晶圆大厂,再度祭出新的BYOD管制办法,采购最先进的金属探测器,装设在员工出入口处,来防堵各种移动设备被私自夹带入场,进而成为信息安全漏洞,最终造成难以想象的商业损失。 移动设备应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企业决策上的两难,一方面企业确实可以认同移动设备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比如能大幅提升协同操作的效率等,然而,另一方面却可能因此让信息安全陷入新的挑战。尤其,移动设备应用的软硬件,都还在持续且快速发展中,控管策略必须不断检视,紧咬最新趋势发展动态修订调整,才能让信息安全问题做到零时差,否则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损失,恐怕也是企业骑虎难下的关键。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调查,商用移动设备将在未来一年成长一倍,并且从2013年的22%成长到2014年的43%。换句话说,每两位工作者将有一位使用移动设备办公。这样的趋势不仅宣告新的工作型态已经来临,同时也意谓着企业的信息安全政策必须有所调整,不论企业对于自行携带设备上班是否认同,在这个趋势发展下,2014年势必须要有相对应的BYOD策略,否则只能陷入被动管理劣势。 事实上,IDC也预估2014年将会出现一个转折,就是企业会开始从消极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提供用户选择移动设备的管理模式。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主动管理是比较严谨的做法。当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在个人的移动设备上,从处理私人业务延伸到公司业务时,企业需要思考的范畴,除了信息安全之外,包括跨平台的操作流程与讯息流通等,都会带来新的议题。 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也认为,移动工作人口将在未来一年增加一倍以上,由于移动设备、运算形式、使用情境、互动模式等更趋多样化,企业要达到无所不在(Everythingeverywhere)的商业策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目前大多数的移动协作方案,都是项目性质来执行,企业缺乏统一或标准化作法,举凡开发流程、技术工具以及跨平台应用整合等。这样的情况将在未来几年内慢慢改变,同时,企业的移动协作效益,提升工作生产力,或与客户互动等应用将更趋成熟。   作者: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2014我们不得不和道的科技趋势:四大因素驱动软件凌驾硬件趋势已形成   作为一个IT人,业内工作者,我们每年都会对过去的一年进行盘点和对新的一年进行展望,有一些趋势和技术是我们2014年必须关注的,无论是高管还是基层员工,或者是媒体从业者,意见领袖都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   今天我从云端、移动、大数据与社交网络等四股IT驱力,所掀起的IT变革进行梳理,希望能给网友们一个明晰的IT趋势图。   云端、移动应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是Gartner于2013年提出,将改变数字世界未来的4大驱力。在这4大驱力互相交织、影响下,除了对企业、消费端的生态产生影响,也将同时对企业IT预算产生根本的冲击,其中最显著的改变,就是2014年企业IT在软件项目支出,将出现千禧年以来的最大幅增长。 这样的变迁,主要导因于4大驱动发力点:云端技术的成熟。公云应用越来越普及,让企业未来可以不用为了需求扩大,而添加大量的硬设备,或者聘请硬件维护的人才。SaaS服务潮流,更让企业能依不同的使用规模,动态地控制IT成本。在Gartner的预测中,由云端启动的软件市场能量,将在2014年逐渐发酵。 除了云端技术作为支撑企业IT软件的推力之外,移动应用是另一股带动软件市场的拉力。移动设备的普及,导致BYOD需求的迫切增加。企业未来不再需为员工准备平板、手机,相反地,企业需要的是制定适当的政策,并导入适当的管理软件,如MDM(Mobile Device Management)、以及MAM(MobileApplication Management)的相关应用软件。这样的趋势,也会直接导致硬件和软件支出的此消彼长。 此外,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更将进一步拉升企业的软件采购需求。社交网络上大量的用户言论,提供了丰富、密集的大数据分析来源,这些数据报括消费者对商品的言论、兴趣、喜好,再搭配上社交网络蕴藏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性别、年龄、按赞的网页以及人际网络等),逐渐形成企业制定产品规格、规划营销手法的重要参考依据,想要善用这些优势,相较于购置硬件,企业在大数据软件、解决方案上的投资与研究,势必就得要持续增加。 除了Gartner提出的4项驱力之外,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的趋势,也将逐渐扮演软件鲸吞企业IT预算的要角。以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这种网络虚拟化的技术来说,网络管理员不再需要调整路由器和硬件网络架构,就能利用软件、程序重新规划网络,控制网络流量,在既有网络硬件资源的情况下,就能达到网络资源利用的优化。此外,例如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S(软件定义储存)、SDI(软件定义架构)等新观念的普及,都可能导致企业IT在软件采购上的预算比例逐渐增加。 不过,企业IT在软件和硬件上的支出比例虽有改变,并不意味着硬件的采购力道就会因此下降。为了加速导入,企业越来越考虑采用厂商软硬件整合的Appliance设备,也越来越多厂商推出类似产品,例如大数据设备以及储存云设备等。像这样从”软件优先”,再让”硬件架构配合软件”,做出整体优化的作法,也将持续成熟。 就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硬件发展成熟至一定阶段后,软件的加速成长是必然的。企业IT投资比重的变迁,也不会自外于这个趋势,2014,软件凌驾硬件,主导IT预算分配的态势,已经逐渐成形。   作者: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梅耶尔内部邮件:让COO离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6日早间消息,美国科技博客re/code从内部人士处获悉,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周三发送了一封关于雅虎COO亨里克·德卡斯特罗(Henriquede Castro)离职一事的内部邮件。 梅耶尔在邮件中表示:“深思熟虑之后,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的COO亨里克·德卡斯特罗应该离开公司。”   以下为梅耶尔邮件全文: 新年的开始总是给人思考的时间。进入2014年,我对雅虎2013年的成绩感到非常自豪,并对2014年即将取得的成绩更加乐观。我需要感谢你们所有人的投入以及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我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的首席运营官亨里克·德卡斯特罗应该离开公司。我感谢他的贡献,并祝他未来一切顺利。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重组运营部门的领导团队: -唐恩·埃雷(Dawn Airey)、约翰·德文(John Devine)、奈德·布罗迪(Ned Brody)和罗斯·邹(Rose Tsou)将直接向我汇报工作。 -我已任命凯西·撒维特(Kathy Savitt)领导我们的媒体和编辑职能。 -首席运营官办公室与产品相关的多个职能与迈克·科恩(Mike Kern)领导的主页和垂直集团一致,因此汇报线将转至后者。 关于汇报架构的调整,我们将与相关个人沟通。与以往一样,我们可能会做出额外的调整,继续梳理业务,并加强对媒体和产品的关注。这些调整将在受影响集团内部进行宣布。 整体而言,我有信心,我们的领导团队、方向和这些调整将带来更成功的执行。在我们进行这些调整的过程中,感谢你们的耐心和理解。 ——梅耶尔
    资讯
    2014年01月16日
  • 资讯
    当e-learning引进大数据 2013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技术驱动的世界,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被迫使用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如果将电子设备应用于学习与发展项目,那么他们将能够发挥最大作用,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使用大数据,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技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大规模、快速、灵活的数据:那是什么? 大数据是一个专业术语,当数据集的集合过于庞大、复杂,难以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大数据。 大数据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数据的捕获、管理、存储、搜索、共享、传输、分析及可视化。数据集将越来越大,这个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与传统独立的、数据总量一定的小数据集相比,分析一个大数据集及其相关数据会附加产生更加多的额外信息。如此,相关的事情就更加容易进行,如分析业务发展趋势、监控并防止疾病传播、展示研究成果、发现并及时打击犯罪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e-learning能够针对学员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互动的学习,满足不同学员的技能、目标及期望值,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及普及,学习者越来越能够“随时随地”访问更多内容。教室成为成为面对面讨论、解决难题、开放探讨的平台。提升技能、满足监管需求、控制培训成本的需求将e-learning变成每个业务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数据同时也重新界定着e-learning行业及未来劳动力市场。因为新的数据分析系统将能够更好的跟踪用户体验,因此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每部设备之后的学习情况,跟踪整个学习体验,监管课程学习是如何应用于工作中的。 E-learning工具的使用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包括由LMS产生的直接数据以及学员与不同的内容互动产生的数据。数据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不仅是学员所在公司系统内数据变化,还包括外部一些实体数据变化,如社交网络以及其他沟通平台。因此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规模庞大且难以管理。找到更快的且更具规模的存储并处理这些数据的解决方案需要一个可靠的云基础设施保证所有的机器能够同时运转。 大数据带来的好处 大数据目前在公司内部用于各种不同用途,最主要的是产生更加有效的业务效果。在e-learning领域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大数据在行业内的无限潜力,人们进行了大量有趣的试验进行验证。 例如,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你可以看见(当然是在网络世界)并跟踪学员在以下方面的进展: ·他们学习时在哪个阶段遇到困难以及花费时间较长 ·他们重复访问的页面 ·他们可能“深陷其中”的环节 ·他们偏爱的学习方式 ·他们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 简而言之,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了解学习者。管理者能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学员们都学习什么,以什么方式学习并此帮助企业据此做出更好的决策,发现教学设计中的漏洞。 然而,大数据真正的力量在于其预测能力并且能够制定预防措施。例如,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预测:、 ·学员们在未学习课程上的能力。 ·学员可能会遇到困难的领域 大数据能够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甚至是在培训项目开始设计时预测学员的表现及学习成果。大数据还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学习与开发项目的趋势,并得出结论。 大数据将如何变革e-learning 大数据将变革e-learning设计、开发及交付方式。将大数据的技术创新引入e-learning有助于使学习更加有效,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是我们一直在期待的事情。大数据能够变革我们学习与发展的途径,挑战了需对学习设计方面原有的观点与原则。 这种新的技术或许能够促使我们重新定义传统的学习设计方式,包括现在使用的流程、系统及程序。 E-learning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即我们拥有合适的数字基础设施,移动手机及平板电脑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有最佳的软件平台,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消费者需求,因此,教育内部变革成为教学及企业培训一个组成部分。 “小崔在线教育工作室”编译
    资讯
    2014年0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