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SDN
    张晓东:公有云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编者按】张晓东在IT领域工作15年,曾担任数据库技术专家、IT服务经理、高级云计算架构师、战略部高级总监等职位。本文尝试从整体角度简单探讨公有云带来的价值和影响,评估公有云发展速度和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制定时,应该如何把公有云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公有云的价值和影响 云计算本身来自于IT技术领域的革新,实现了五个基本特性: 按需使用; 资源共享; 网络访问; 服务可度量; 按需扩展等。 从云计算角度看,公有云是云计算部署模式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私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模式。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以云的模式为用户提供的IT服务,一般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可能是免费或价格很低廉,公有云实现的核心是资源共享服务。公有云的产生可以看作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结果,使得用户对IT能力构建的投入从原有的购买模式CapEX,到运营模式OpEx的转变。   注:本文主要谈的是公有云,在大众认知中,云计算和公有云是基本等同的,但是,在标准的定义中,公有云可以看作云计算的一种,本文会比较严格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和用词。   公有云的核心本质;公有云本质上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能力构建和服务提供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以云化方式供给IT能力,提供IaaS、PaaS、SaaS三种经典的服务模式。公有云这种新型的IT能力获取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表现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非常强劲,对企业原有的IT能力获取方式(自己购买并拥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通常而言,公有云除了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IT服务给最终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然而笔者认为从整体宏观角度来看:   公有云的价值;公有云普及最大的价值在于会大大提升全社会整体IT能力水平,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全球化、并在较高的IT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使得竞争在更高层次展开。下面的两个图清楚的展现了企业IT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公有云普及后的情形。   公有云服务出现并普及之前,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图1所示,柱状图表示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横向的虚线代表全社会整体平均IT能力水平,目前假定在40%。而实体黑色曲线代表每个企业构建IT能力时投入的资金。 图1 现阶段不同企业的IT能力水平图示   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获得较高的IT能力用于支撑业务发展,企业必须投入很多的资金和资源,而且这种投入基本和获得的IT能力密切正相关。从资金曲线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在构建的IT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效率也是不同的,这其中存在很多的浪费。   当公有云服务普及之后,全球会由有限的几个超大型云服务商提供IT基础能力服务,服务水平将趋于一致,而这个平均水平将大大的高于现在整体的IT平均水平。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IT能力,例如图2中所示,企业的资金投入都大幅减小,但是IT能力水平都达到了70及以上。 图2 公有云普及后的企业IT能力图示   在构建IT能力的时候,几个大型的云服务商构建IT能力通过规模优势和经验积累,使得资金利用非常高效,打破了目前每家企业各自为政的个体不均衡,总体又低效的IT能力构建模式,未来企业用户只需要花少量资金购买IT能力服务就够了。   公有云的影响;从宏观来看,公有云的普及将带来整体IT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并带来企业间的协作、业务创新更加高效。   从微观角度看,公有云的普及将改变企业在IT能力获取时的资源投入方式,企业将更容易的用低成本获得相对较高的IT能力,并且更灵活、更快速。然而,事物的另外一面是企业很难通过简单粗狂的资金投入获得远高于他人的IT基础能力水平。   当前阶段,企业通过大量资源投入,可以使得IT的基础能力远高于其他企业,这种IT能力优势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这种粗犷的投入将无法简单的奏效。未来企业在IT能力方面的投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业务的结合需要更紧密、交互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在底层IT基础设施能力都将趋同,并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将基于上层的应用技术与业务相结合的创新能力构建为核心。   回到当下,公有云的发展对IT企业的颠覆大家已经见到很多例子,例如IBM的云转型、HP的混合云转型、Oracle在SaaS云方面的布局等等。随着公有云普及带来的整体IT能力提升,以及信息科技的进步,将对很多传统企业的生存方式产生颠覆。   例如:造纸业,文具等企业,随着数字化浪潮、云服务发展,其传统核心业务都将受到较大冲击,简单的纸张和文具将会逐步被数字化的设备+云服务的模式代替,从而市场慢慢萎缩,其他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很多行业受到的冲击也会非常大。   公有云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公有云发展速度;业界对于公有云的发展速度通常以收入的增幅来评估,Gartner、IDC等各大咨询公司都对公有云有很多的分析和预测。具体收入数据有所差别,但基本都在同一水平。总体而言近几年公有云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目前比较有共识的公有云的收入在650亿美元左右,而预计到2018年会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如下面的图3所示,这是Gartner对于公有云收入的预测图(其中包含了广告收入)。 图3 公有云服务市场预测   公有云处于起步阶段,像几岁的小孩子还没上小学;公有云发展至今才八年左右,如果仔细评估一下它的市场影响力成果会发现还很初级。从理论上来讲,公有云将来会替代IT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目前这方面的产值在1.2万亿美元左右,并且每年在缓慢的增长;简单的计算比例就会发现,公有云的实际普及度不到5%,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更低一些,大概3%左右。   所以尽管公有云近几年声势很大,但是他的实际产值还很小,如果拿人的年龄来比喻,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尽管已经显现出很好的潜质和一定聪明才智,但是要想成长起来,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可能20年才能初步成熟,50、60年后才能步入年老阶段。   公有云还没有跨过裂谷;有一本跨越裂谷(Crossing the Chasm)的书很有意思,介绍了新技术在市场应用的理论模型,叫做“技术接受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会有如图4所示的五个阶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衡量新技术接受程度的模型。一项新的突破性技术在市场上的实际应用和普及过程中,在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之间存在一个最深最可怕的裂缝,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个在技术接受生命周期中的裂谷(Chasm)。这个裂谷是最危险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图4 技术接受生命周期图   新技术被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接受后,他们期望的是跳跃式非连续的发展。无论是在降低成本、加快业务提供速度、更好的客户服务,或者是其它的竞争优势方面,他们可以接受新技术造成的与原有方式的不连续。做为首先使用新技术的人,他们可以忍受由此带来的小问题和故障,然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却不是这样。   如果早期主流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和程度不理想的话,新技术在市场上的普及很可能出现夭折。简单的以数学模型来看,如果新技术普及的市场占有率迟迟不能跨过13.5%的比例,那么新技术夭折的可能性会很高。   目前为止,公有云经历了八年的发展,目前的市场普及率大约是5%,尽管仍然以较高速度在增长,预计会在2023年前后达到13.5%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未来仍然存在很大变数,能否跨过裂谷犹未可知。   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用存在选择性风险;形象点来说公有云目前仍然是小孩子,如果你对这个小孩的未来投入太多,你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小孩子可能会夭折。   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如果过早的选择投入某种新技术和新应用模式会存在失败的风险,公有云就是这么一个新事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做吃螃蟹(Innovator)的是风险极高的,早期接受者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大规模采用公有云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早期接受者,例如Netflix等。而在早期主流阶段进入,对普通的企业来说通常是最佳选择。 图5采用公有云的选择性风险   对于公有云的采用,大多数企业都应该很慎重,尽管现在刚刚过了吃螃蟹的阶段,仍然要把风险意识放在重要的地位。   公有云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作为未来信息技术变革浪潮中影响最大的云计算,企业应该深入的思考公有云对未来企业战略影响,而对企业的高层而言,战略思维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点:   公有云的普及使得企业未来很难通过对简单的IT基础设施的投入获得独特的竞争力;前面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公有云会使得IT能力整体提高到较高水平,企业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资源投入,自己构建IT基础设施,将会是不高效和不灵活的战略选择。可以类比电力普及之后的现实世界,现在没有几个企业再用自己的发电机进行发电了,企业可以基于电力普及的现状在其上层应用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优势,云服务的普及也会造成类似的结果。   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公有云带来的协同优势;公有云的普及会促进企业间协作和创新更加高效和普遍,会为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所以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用情景规划的逆向思维来进行企业业务和公有云相结合之后的战略思考。企业对云计算价值的思考角度应该从兼顾整体和个体效益角度来度量,在云计算的投入会产生很多当前还看不到的协同效应,而不是仅仅看到当前云计算的落地对企业成本的节省、管理复杂度的降低或云化迁移复杂度的考量等,这样会买椟还珠的,并最终影响企业和云计算相关的战略决策效果。   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赖于公有云之上差异化的IT能力构建;底层IT能力的趋同,促使企业必须在上层做差异化的能力构建。所以,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的去关注、了解并实践公有云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结合自身情况,设定长短期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加强公有云服务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和使用,并逆向思考在公有云之上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差异化能力优势。   来源:csdn
    CSDN
    2015年01月23日
  • CSDN
    移动办公,中小企业战胜挑战的一把利剑 摘要:移动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曾需要IT专业开发,并且只有大企业才负担得起企业应用,现在只是作为一个应用来下载。不过使用中要面对诸如安全等问题。 从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具有基于云的应用,就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获得移动办公的好处:提高内部协作、增强员工参与、减少成本以及增加收入。 这些好处对于小的企业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大多数员工可能已经拥有至少一个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以小企业不一定要投入这部分资本就可以获得这些优势。即使在业务中拒绝去改变这些或者不采取措施,员工也会使用移动设备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根据 Forrester Research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基于全球劳动力的调查来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ANZ)员工中,大约有56%的员工需要一个智能手机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三分之二使用智能手机工作的员工相信,使用智能手机更有成效,61%的人认为,使用智能手机可以使他们更容易完成工作。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智能手机在六年前甚至还不存在,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在过去的几年里改变了信息工作者的角色,这些设备现在成了他们完成工作的基本必需品。” 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Tim Sheedy说道。     智能手机快速的被采用到工作场合,这并不是任何局部地区的迹象,在更广泛的亚太地区,有54%中小企业在使用移动功能,而且根据2014年亚太区企业移动调查显示,更有13%的企业拥有移动设备管理(MDM)策略模式。     把移动性用到工作中 在业务中移动的潜在应用是什么?大多数员工把这些设备当作电子邮件、日历和协作工具来使用,小企业也注意到了到允许移动进程后的业务收益。     他们将内部操作流线型化,预定工具、访问最新的销售信息、记录和管理开支和时间、并且通过移动销售系统(POS)、客户管理管理系统(CRM)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与客户一起参与协作。现在,小企业惯于使用移动应用来执行复杂的业务任务。     Manly Food 合作社,一个蓬勃发展的非营利的组织,已经通过简单地收购两个iPad,以及运行基于云的POS软件,使员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的服务客户。“之前我们没有库存控制、CRM或任何通过自定义编写软件的报告能力。而这个软件,能够运行库存报告、销售报告、下载客户信息等等。最好的部分是你没有在店里的时候,同样可以操作这些,因为它是基于Web的,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操作它。”主管Director Mark说。     许多小企业称移动性对他们工作的帮助是他们一直想要的,但是以前因成本和集成的复杂性让其不太可能。营销管理合作伙伴(MMP)就是一个例子。MMP,一个小的悉尼外包团队,其工作效率已经超越了其基于内部老化IT基础设施的效率。MMP需要一个软件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业务的正常运作。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还必须适应MMP日益增长的内部团队、客户基础和第三方供应商,所有的这些用户都来自不同的位置和时区。主管Anne Cueoff说:“基于云的业务系统和员工已经与设备无关了,这意味着技术和系统不再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让销售人员处于正确的位置 在智能商业太阳能的案例中,如何使移动工作的最好是至关重要的。     太阳能产业是一个不稳定的、快节奏的舞台,这里政府、市场以及硬件技术变化的很快。创始人Huon Hoogesteger称,移动性使他的员工一直处在工业运动的最前端,这使得他们能过通过访问和共享信息,对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移动性意味着所有团队的人,不管他们在哪里,都能保留一定的回应,并且因为我们工作中会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流程,移动办公让这些改变可以实时的被访问和共享,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小企业有它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像移动性那样相对较快的对新的系统作出决定和执行,他们没有昂贵的投资项目会随着时间贬值。     并非所有都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小企业已经受益于移动应用,但是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移动手机计划和使用的隐性成本、存于移动设备上公司重要数据的安全、服务器和设备之间来回传递的数据密码,还有一些文明问题,比如员工计划在自己空闲时间处理公司问题的时候,需要去抢占同一个移动的工作场所。     在线旅游公司TripADeal创始人Norm Black为他的员工配备了智能手机和装有Salesforce Desk 的iPad,对他来说关键的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招聘这样的员工:有上进心的、成熟的、足够可靠的并可以灵活的远程工作的。     在最近采访中发现,小企业经常缺乏定制应用的资源和资金,因此选择正确的“现成的”服务和设备显得更加的重要。     “我们团队运用不同的技术,这导致了一些故障,浪费了时间。选择使用什么软件变得有点困难,有很多关于它们的建议,而且像TeamViewer这样付费的服务,刚开始很合情合理,但是后期服务的价格会变得越来越高。”Hoogesteger说。     移动的员工是快乐的 也许很多企业的最大障碍是在工作场合中拥有灵活的移动性,无论从传统概念的office-centric转移到移动性,还是改进流程和生产力,所有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挑战。     很明显的是,在业务中有个坚实的移动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可以让员工快乐,以及减少干扰IT的问题。员工已经热情的拥抱移动技术,企业的挑战是帮助员工在工作场合中更好地使用它们,并确保安全。     小企业移动的未来 移动性工具和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用,曾经需要IT专家团队开发,并且只有大企业才能负担得起,现在只是作为一个应用来下载。     移动性正改变着IT的购买、管理和交付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改变IT的消费方式。随着创建新功能的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商业世界中移动采用的持续增加,现在小企业可以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与更大的企业竞争。     本文为CSDN编译整理
    CSDN
    2014年12月01日
  • CSDN
    2015年五大网络预测 摘要:2015年相比14年而言,将会带来更多的网络革新,大数据将更大更强、软件定义的事物将越来越多、新的高标准将成为主流、物联网向万物互联迈进以及CTO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发展趋势,你做好准备了吗? 2014年是大科技变化的一年。可穿戴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多个知名企业为客户信息做出让步而遭受数据的入侵、云计算成为公司存储信息的标准、所有事物都变成软件定义的,并且大数据成了主流。     尽管如此,2015年将会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对于网络基础设施。接下来的五大网络预测是由 IT networking company nfrastructure 的 CEO Dan Pickett提供。 大数据将变得更大更好 目前已经有数十亿已连接的设备以及新的技术在生产大量的数据。在2015年,连接的设备数量将继续增长,因此你公司的知识财富也会随着增长,并能够使用大数据来改进业务流程。从发展最有效的生产过程到创造惊人的客户体验,这些业务的所有方面,都将源于投资公司收集并有效的使用大数据,要确保你的公司有这样的能力来收集和运用这些数据,为公司带来尽可能多的价值。     速度和敏捷性 一切都是移动在线的。传统的消费品,如家庭安全系统、灯和加热物件、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办公软件,这些都将被连接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和产品变成“软件定义”,以及对创建和部署网络的物理限制逐渐消失,这也是企业和客户一直都期待更快的连通性。这些连接的设备将不断地零延迟的更新。现在开始为这次潮流准备你的网络,以确保一切都是最新的、最安全的。     更多的采用、更高的标准 在设备、通信协议、中间件和应用等这些网络市场上,有一种压倒性的混合技术。这项技术带来了新的主要标准,并且提高了互通性。随着2015年连接的设备成为一种标准,目前这些技术采用的障碍将会被取消。网络设设备之间的流动性将会产生更多集成的解决方案,这对业务来说有很大的价值。当你为这种转变准备时,技术顾问对于你的业务可能会很有价值。     物联网变为万物互联 物联网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并且已经惊人地占据了业务和日常生活的集成部分,甚至我们对它还没有任何认知。自从2013年以来,超过6.5亿个新的物理对象实现了在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这意味着网络需要优化、准备增加带宽,来跟上这种增长。在2015年,每个有业务的部分都将会把重点放在万物互联的策略上,所以要准备把万物互联合并到你的业务计划和预测当中。     为CTO铺路 IT的消费化持续渗透到企业的每个部门。在2015年,可以预期,曾今对IT兴趣不大的那些终端用户,将由新的技术以及连接设备授予他们权利。当这一切发生时,CTO这个角色将会继续扩大,并会成为最高管理层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2015年,CTO们将会把矛头指向科技的创新,并且商业活动将不仅仅局限于IT,还将会扩散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金融业务。宜早不宜迟,同时要确保将所有业务部门整合到科技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平稳的过渡。     本文为CSDN编译整理
    CSDN
    2014年11月27日
  • CSDN
    Oracle将Google前工程主管PM招至麾下,意在发力云平台业务 2014年10月9日,在Oracle全球大会上,Oracle宣布为进一步创新和扩展Oracle云组合,与此同时,Oracle聘用了前Google工程部主管Peter Magnusson,其主要的职责是帮助Oracle客户在云端处理更多的科技任务。 Oracle 已聘用了前 Snapchat 和 Google 工程部主管 Peter Magnusson,其主要的职责是运行一个被重新调整过的 offering,以此来帮助企业客户在云端处理更多的科技任务。 这么高调的任命事宜展现了 Oracle 已经在所谓的 Oracle Cloud Platform上做足了准备,这是一套帮助公司为员工和客户创建高度自定义的App的技术,依赖于 Oracle 的数据库和其它技术工具。     Magnusson 已经在 Oracle 工作两周了,在这之前他是一家只有120名员工的初创公司的工作者,这家初创公司主要是提供用户信息给一些软件制造商,软件制造商再向这些消费者推荐包括数据库、电脑服务器等等信息。Magnusson 目前的职务是 Oracle 云开发部门的高级副总裁,他将帮助组建 Oracle 团队处理云平台事务。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产品开发主管 Thomas Kurian。     除此之外,我还可以来看看 Magnusson 的其它工作经验,就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他被Snapchat招至麾下来支持该创业企业的技术基础。以前更是在 Google 的 App Engine 部门工作过,这个部门也就是帮助开发者更加容易的创建App。其实 Magnusson 在 Oracle Cloud Platform 的运作方式和在之前的 Google 公司部门是很相似的, 但针对大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帮助企业加快技术的现代化步伐。     Magnusson 说当他第一次和 Kurian & Larry Ellison 交谈的时候,他很怀疑 Oracle 已经下定决心并能够克服云平台业务上的主要障碍!“Thomas 和 Larry 在我的入职之前也是 Oracle 最困难的时候,Oracle 能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云平台的发展任务是个未知数。但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真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工作机会,虽具有挑战,但充满可能性,另外就是受到 Oracle 目前所专注的事情的感染,我觉得我可以带领我的队伍出色的完成任务。”   2014年10月9日,在Oracle全球大会上,Oracle宣布为进一步创新和扩展Oracle云组合,Oracle公司推出了6款最新Oracle云平台服务,以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开发及部署新应用、扩展Oracle SaaS应用并实现应用的个性化以及将现有客户端应用迁移至Oracle Cloud。 新的Oracle云平台服务包括:1、Oracle大数据云(Oracle Big Data Cloud)。2、Oracle移动云(Oracle Mobile Cloud)。3、Oracle整合云(Oracle Integration Cloud)。4、Oracle流程云(Oracle Process Cloud)。5、Oracle Node.js云(Oracle Node.js Cloud)。6、Oracle Java标准版云(Oracle Java SE Cloud)。     Oracle 公司产品开发执行副总裁 Thomas Kurian 表示:“如今的云计算技术拥有创造大量商机的巨大潜力,不过为了真正获得云提供的益处,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支持性平台。凭借这些新推出的平台服务,Oracle甚至准备得比以前更充分了,可以更好地帮助客户从云计算中获益。Oracle将以基础设施服务为核心基础,继续扩展功能丰富、整合、安全的平台服务,助力开发人员开发满足未来需求的现代化应用。”   来源:CSDN   作者 SHIRA OVIDE
    CSDN
    2014年10月11日
  • CSDN
    专访友友系统姚宏宇:以云计算为核心为企业服务 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CEO 姚宏宇   谈到大数据,姚总表示友友系统专注于数据层面,友友系统一开始就围绕着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网络这个理念,核心的目的是怎么把网络优化。用比较技术的语言来说这个产品是无中心的架构,无论是解决网络环境的瓶颈问题,还是云中硬件软件网络出现问题的时候的自恢复和自控制能力,友友系统在这些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目前友友在为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做智能交通服务,即预测拥堵。不是说等拥堵了之后才告诉你不要去哪里,而是先告诉你这个地方快要拥堵了,你不要去那里。这个领域作为大数据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第一,数据量增长非常快。第二,确实数据是可以转化成价值的。以下为采访实录:   跟我们分享一下从一开始到现在云计算有哪些变化? 姚宏宇:以前有过一个研究,从一个概念的炒作到真正落地有一个曲线图,云计算是基本上沿着那个曲线走了一圈,很快炒作起来,慢慢掉下来,掉到谷底,到真正的发展,这才是健康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应该在慢慢的往健康的发展方向走。云计算之后有了大数据,我觉得还是会沿着这个方向走。   姚总出了一本关于云计算的书。 姚宏宇:那本书主要是针对云计算技术的本身,用尽量简单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述出来。我在中国做云计算时间比较久,但市场上所谓的专家也很多,很多人听完觉得云里雾里,也搞不清楚,那本书就是我们一家的观点,云没有那么神秘,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一般的人如果讲的好基本都可以理解。所以那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给大众的科普型读物。那本书叫《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当时受钱学森老先生影响比较大,用了“系统工程”这个词。   友友系统在云计算方面的发展,我了解到友友系统一直定位在私有云的领域,想问一下姚总为什么只定位在这么一个领域?未来会不会朝公有云或混合云的方向发展? 姚宏宇:因为我们公司是一家技术型的公司,从我本人到公司主要的核心员工都是偏技术。我以前总是打一个比方,我们最擅长的是给人家盖楼,也就是私有云,你要盖这样的楼,我为你设计好盖出来;公有云就是出租,有了这个楼我怎么把它租出去,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另外也是一个考虑,公有云需要对这个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很高。公有云说了很多年,我参加了六届云计算大会,今年突然发现一半的厂商都是互联网的公司、公有云的公司在做了,我觉得刚刚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对于我们来说要选择最好的方式。私有云会一直存在和壮大,未来5年、10年、20年会以公有云为主,但私有云会一直存在,这也是我们能够为很多企业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这么多年走下来,市场上处于同一个行业的公司有很多,我跟云计算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聊天,他说今年的厂商变化很大,一路走来很多人调整了方向,调整来调整去,最终还是要坚信你自己选择的适合你的道路。   能否谈谈你们CloudWare产品的定位? 姚宏宇:CloudWare是我们一系列产品线的总称,虽然它是叫云计算,我们公司也是专注在数据层面的,因为数据会变成未来IT企业最重要的价值支撑,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围绕着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来做研发,其他都是围绕着不同的数据类型再深入。像结构化的数据,我们有分布式数据库,传统的企业我们有分布式数据库集群,还有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提供像亚马逊那样的服务。我们产品的特点呢,是跟外面的公司相比,是一开始设计就设想了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它们互相配合非常好。其他很多公司说我要先做这块东西,再做别的,不能说谁好谁坏,只是这是不同的思路。第二,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网络这个理念,核心的目的是怎么把网络优化。用比较技术的语言来说这个产品是无中心的架构,无论是解决网络环境的瓶颈问题,还是云中硬件软件网络出现问题的时候的自恢复和自控制能力,在这些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我对您说的数据层面比较感兴趣,这个产品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如何? 姚宏宇:我们以前叫大数据,我不太喜欢大数据这个词,我觉得数据从小到大都是有的。整个云计算技术本身最核心的就是应对数据的挑战,我以前有一个演讲,整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最早的时候做IT系统,每个人、每个机器都是独立的,互相是没有联通的。这样一个人、一个机器产生再多的数据,线性叠加也多不到哪儿去,真正的爆发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数据,把人和人、机器和机器全部连在一起。比如我一个人说话一千句就是一千句,咱们两个聊就会很多,再加一个人进来,说话速度又无限快,数据的增长量是一个组合的增长量。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大量的数据,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么大的数据量,我们该怎么处理。其实我们的核心就是怎么围绕云计算的技术解决企业里面遇到的问题,当然虚拟化、云平台是在有了这个问题以后发生的。因为一台机器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你得调动100台、10000台机器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有句话叫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但你要管一个企业,管那么多员工目的就不一样了。这是云计算的另外一个角度。回过头来说数据,我们公司是一直围绕着数据服务的,因为这是能够产生最大价值的地方。   数据分为几个阶段,最早是存储,然后再进行分析处理。从你们的经验来看,现在的企业数据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姚宏宇:从中国的市场来说,我们跟国外比较先进的像美国相比,现状是落后比较多,但主要并不是技术方面。一个是意识上的认识,更关键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炒作大数据,数据在哪儿,怎么找出来,怎么融合在一起等等,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到存储这一步;得先有数据,然后采集过来,然后才到存储。现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的阶段还处在我怎么把数据全部汇集在一起,就像我们要做调查研究你要先把资料收集上来,很多地方我们还没有跨越。当然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超前的,互联网公司一生下来数据就是他的生存根本,所以大家一开始就比较关心。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大的部委级的数据管理平台项目,仅仅是协商,我能不能拿到你的数据,哪些能拿,哪些不能拿,都得先协商好。这跟互联网公司是不一样的,这条路必须要走,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可不可以理解为大数据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姚宏宇:我觉得是,能够从大数据中发掘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价值,不是说现在没有,但从一个大面来说现在还处在比较早期,有些公司走的比较靠前。假如他第一步走的比较好,后面相对就会走的比较好。   企业做的好也希望能够对社会做一些贡献,我知道您在大数据智能交通行业会有一个演讲,有没有案例可以分享。 姚宏宇:去年我们突然发现交通行业对数据本身是有刚需的,我们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客户对此真正感兴趣,他觉得是有必要的,双方合作才是双赢的结局。交通行业因为堵车很严重,还有从国家道路安全等等方面的考虑,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卡口。原来是在主要的道路上设监控摄像头,所有的车过去它会把你的车识别出来,以前是在主要城市主要道路,现在这种趋势开始向全国蔓延。我们现在给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做了智能交通服务,很有意思,即预测拥堵。不是说等我拥堵了我才告诉你不要去哪里,而是我先告诉你这个地方快要拥堵了,你不要去那里。这个领域作为大数据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第一,数据量增长非常快。第二,确实数据是可以转化成价值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们都觉得做这个事情比较有意思。   其实交通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您刚刚说到预测交通堵塞的时间点,在北京尤其严重,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技术是怎么实现这种预测的? 姚宏宇:细节我今天在智能交通的论坛上会提一提,根本的方法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原来预测拥堵很多时候都是在道路底下埋感应项圈,车过去的时候他就能感应到,统计出过了多少辆车,然后再做判断。以前很多道路都是5年、10年前建的,埋的本来就比较少,就跟采样一样,数据采样非常少所谓的预测是非常不靠谱的。像我每天都走东三环,东三环是属于最堵的一段路,我上班的时候是从北向南,一般稍微好一点,但是在三元桥会比较堵,在国贸和光华路会比较堵。假如我埋了两条感应项圈,在国贸和光华路各埋了一条,你会发现反应特别特别慢,说三环特别堵,但你发现其实过了国贸就非常的顺畅。   当然也有其他的方式,用物联网的手段来说感知的元器件现在变得非常的广泛了,而且已经有了新的方式,随时随地可以监测,非常快。这样厂商就有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这才能让我们的预测更准确,更有提前量。跟以前的方式就会有一些本质性的区别,最主要的是感知手段发生了变化。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发了数据的爆发点。   我们有的时候遇到节假日,就会有一条短信告诉你要晚了,需要注意哪个路段。这种是怎么预测的? 姚宏宇:技术上是不太复杂的,感应的技术在采集车流量状况的时候是全天24小时一刻不停的,包括昨天和今天。假如今天节假日,你明显发现在今天同一时间段,车流量或者交通拥堵的程度比昨天的时间开始提前了,而且在一段的时间内在不停的增长,那就基本可以做一个判断。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不仅是智能交通领域,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比较难的是怎么采集到大量的靠谱数据并且是实时的,因为很多时候过了这个时间段分析就没有价值了。时效性就需要很强大的计算能力,我可以做出实时的分析,有了这两点大数据才能真正的落地。其实分析很多的手段和思路跟你原来做的方式是一样的,比如说交通预测,也不是说现在才有,10年前就有人做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数据没有那么多,你分析出来的结果不靠谱。   您刚才说到数据分析,怎么样才能收集到这些靠谱的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 姚宏宇:有很多的智能方法,从算法层面上可以实现。第一最关键的你得有足够多的量,就跟我们采样一样,要做人口普查,我们只采样一个地方肯定是不靠谱的。   类似这种预测,像电商的商品推荐也是用到了大数据的手段去分析的。我有的时候发现前两天买的东西,过了一、两个月开始向我推送刚买过的东西,为什么不在我想买的时候向我推荐。 姚宏宇:我们跟很多技术人员探讨过,尤其在网络上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我们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假如你去逛一个什么地方,他对你这个人理解,在你逛的这段时间一个小时之内给你推荐一个跟你相关的东西,让你出手就购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过了半天效果至少打了半折,过了一天基本没有效果了,因为很多女孩子买东西是很冲动的。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采集数据是双向性的,就以电子商务为例,比如京东,他可以根据你现在的浏览历史猜测你在看什么东西,我在跟踪你的需求和你的兴趣,后面再给你推荐,但这也涉及到隐私的问题。我跟一些互联网公司、电商公司的朋友,一些资深的架构师讨论,我问他们公司内部对隐私这个问题怎么看,他们的回答是无可奉告。   友友系统未来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规划? 姚宏宇:虽然我参加了六届,但我们这家公司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运作是从2010年开始。现在走的道路已经基本上定型了,但从产品、从技术、从市场很多角度来看都在往前推进,我们会坚持的在自己这条路上往前推进。创立友友系统的时候是有一些远大的理想的,希望能够尽量的向理想靠近。   【文章来源:CSDN】  
    CSDN
    2014年06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