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sinessinsider
    Deel,一家市值120亿美元的人力资源初创公司迅猛增长的内幕故事 Deel创始人Alex Bouaziz的父亲在Deel的运营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重要角色。他是首席财务官,监督Deel的法律团队,并担任董事会成员。对于一家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来说,这种非典型的安排引起了员工的不满。 诸多内部员工说,在公司内部,许多人质疑最终在公司发号施令的是年长的 Bouaziz,而不是他29岁的儿子小 Bouaziz 。 最近Business Insider 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关注了Deel这家全球支付和合同管理平台在雇佣策略和企业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尽管Deel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价值,但一些前员工和承包商表示,该公司在国际税收和雇佣方面的策略可能存在问题,可能导致法律纠纷。此外,文章指出Deel在宣称遵循国际法律和监管的同时,却没有为内部员工提供相应的保护。Deel的首席执行官亚Alex Bouaziz 承认,公司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并表示他们将努力成为这个领域的最佳实践者。 以下是Rob Price 撰写文章的翻译,一切以英文文章为主,仅供参考 _______ COVID-19为Deel的CEO Alex Bouaziz的信念带来了证实。这位来自法国的年轻企业家一直坚信工作的未来是全球化的。作为一家名为Deel的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正把赌注押在这个方向上。该公司承诺通过帮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合法、合规地招聘员工,打破招聘人才的地理壁垒。2020年初,世界停摆,员工被送回家,企业被迫面对新的职业现实。Bouaziz挺身而出。 Bouaziz告诉《Business Insider》:“我们总是知道有这么回事,对吧?”“所以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公司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接受这个时刻?” Deel言行一致,让员工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远程工作。短短三年时间,公司规模从不到30人迅速扩张到超过2000名员工,遍布从美国到香港的各地。其高速增长使其私人估值达到120亿美元,Bouaziz也因此登上了《福布斯》和《彭博》的光辉媒体报道。Deel现在自称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SaaS创业公司。 公司内部将这种超快速增长称为“Deel速度”。 为了支持全球扩张,它至少雇佣了数千名员工作为独立承包商,从销售到高级管理各个领域。这让一些员工感到意外,因为他们原本以为自己是在申请全职员工,但最后却以长期合同工的身份被雇佣。 这种策略使Deel能够在尚未在某些国家设立法律实体的情况下快速招聘员工。但这意味着这些员工无法享有作为传统雇员应得的基本权益。一些人担心他们可能被错误归类,如果真的如此,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法律惩罚。 Deel表示,公司遵守所有相关劳动法规。该公司将其使用承包商的做法视为现代全球员工的授权,以及未来工作模式的一种可能。 即使是这家初创公司周游世界的首席执行官Bouaziz,也是一名独立承包商。Bouaziz表示,这种工作方式使他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他说:“这是一种灵活性,我认为这将是未来工作方式的一部分。” 然而,批评者对这种做法表示担忧,认为它可能剥夺了员工应有的权益和保障。此外,他们担心雇佣独立承包商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在那些对员工权益保障严格的国家。这些担忧引发了关于Deel是否在利用合同工的合法性进行逃避法规的辩论。 尽管如此,Deel的成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远程工作和全球化就业市场的讨论。其它公司也开始效仿这种模式,试图将员工视为全球化资源,而不仅仅是本地资源。 这种全球化就业的趋势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员工权益保障和税收等方面。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这一变化,以确保适当地保护员工权益和公平竞争。 Bouaziz和Deel的成功故事凸显了全球化就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揭示了相关法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Deel的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公司提供借鉴,帮助它们在全球化和远程劳动力市场中取得成功,同时维护员工的权益和福祉。 Deel可以在不经过法国或德国等国家要求的正式解雇程序的情况下解雇承包商,这使得一些工人感到不稳定。一位前承包商表示,员工们如履薄冰,因为随时可能被解雇。此举可能还有助于降低其他成本。支付独立承包商费用可让企业将费用和成本抵扣为商业支出,而无需在某些管辖区为其代付税收和社会保障费。但Bouaziz对此表示质疑,他表示Deel的财务状况良好,雇佣员工所需的额外成本将是“最低限度的”。 在很多情况下,Deel告诉员工他们被雇佣为独立承包商,因为该公司尚未拥有适当的法律实体来将他们全职雇佣。但在几个国家,它能够通过其雇主备案服务为客户雇佣并雇佣全职员工,而自身只雇佣承包商。一位来自Deel提供雇主备案服务的国家的前承包商表示:“这是一个灰色地带。我们怎么能为别人做这个,却不能为自己做呢?”Bouaziz表示,出于“法律和监管”原因,Deel不能使用其为客户服务的实体雇佣员工。 一些Deel员工告诉Insider,他们对自己的雇佣状态感到满意。一位现任承包商表示,他们欣赏可以自由旅行的机会,并认为自己的雇佣状态符合当地法规。他们表示,只要完成工作,就可以有灵活的时间安排,并且可以在Deel之外为其他企业工作。 然而,另有多名前员工表示,他们感觉自己除了名义之外就是员工,Deel对他们的时间要求如此苛刻,即使他们想要,也无法进行外部工作。“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他们要我做的所有事情。要我在此基础上再为另一份工作付出精力简直荒谬,”一位前承包商表示。“我认为任何在Deel担任独立承包商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承包商,”他们补充道。 17名现任和前员工对公司可能错误分类合同工的雇佣地位表示担忧。“我知道很多人一直在开玩笑:‘是的,我可以在Deel可以在不经过某些国家(如法国或德国)所要求的正式解雇程序的情况下解雇承包商,这使一些工人感到工作不稳定。一位前承包商表示,工人们“如履薄冰,因为你随时可能被关掉。”此举可能还有助于降低其他成本。支付独立承包商的费用可以让企业将费用和成本作为商业开支扣除,而不必在某些司法管辖区为他们支付税款和社会保障费。 17位现任和前员工对公司可能错误分类合同工的雇佣地位表示担忧。“我知道很多人一直在担心他们的雇佣地位,”一位前员工说。其中一些人告诉Insider,他们担心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税务问题,或者因为Deel的错误而受到法律制裁。尽管Bouaziz表示,该公司“没有收到任何有关这些问题的法律通知”,但他承认,Deel可能需要“改进和调整”其雇佣策略。 关于雇佣策略的争议并非Deel面临的唯一问题。一些前承包商表示,公司在向客户推销其遵循国际法律和监管的声誉时,却没有为内部员工提供类似的保护。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虚伪的。一位前员工表示:“他们在外部表现得非常好,但是在内部,他们就是一个灾难。” Deel的CEO Bouaziz承认,公司在某些方面可能需要改进,但他表示,Deel正朝着成为一家更加负责任的企业的目标努力。他说:“我们有很多优点,但我们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他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我们要继续努力,直到我们成为这个领域的最佳实践者。” 总之,尽管Deel面临一些雇佣策略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但它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的服务仍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为了维护其声誉和遵守各种国际法规,Deel必须确保其自身的雇佣策略和实践与其向客户承诺的服务相符。
    businessinsider
    2023年03月29日
  • businessinsider
    从昔日“独角兽”到今日之没落,Evernote是否还能逆袭? 2012年, Evernote(印象笔记)初露头角,估值10亿,成为了“独角兽”阵列中光荣的一份子。那一年,它坐拥注册用户3000万,融资总额高达2.7亿美元,来年上市看似稳操胜券。   但是...…   风水轮流转,三年过去了,Evernote还是没能上市,曾经的风光也已不再。   虽说2015年注册用户达到了1.5亿,但是Evernote已经开始进入了瓶颈期:业务收益增长脚步放缓,还得靠着削减成本苦苦支撑。短短9个月,Evernote已经裁掉了18%的员工,并且还打算关闭3个国际办事处。它还于2015年辞退了元老级CEO Phi Libin,换上了前谷歌执行官Chris O’Neill。   对于Evernote的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现在的Evernote就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有人认为这是公司走向成熟所必需经历的过渡期。但多数人都承认这家公司没能把握住其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没能从大量的客户群中获得足够利润——也难怪这头“独角兽”顶不住要大病一场了。   错误的优先级 Evernote并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发展其核心产品(也就是笔记类产品),也没有好好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体,让免费用户转向付费用户。Evernote反而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各种新产品上面,这些新产品除了能让他们上上头条以外,其实一无是处。   比方说,2014年年初,TechCrunch的前作者曾发表了一条微博,严厉抨击了一款漏洞百出的Evernote产品。Libin知道后,立马开始处理,甚至还私下去联系了这个作者,并在全员大会上高调宣誓要提高产品“质量”。然而六个月后,Evernote发布的新版本依旧不尽人意。   登上新闻、举办新品发布会似乎成了Evernote的唯一目的,却不知道静下心来好好优化已有产品。Evernote十分“猖狂”,在2015年以前,连正式的市场调研团队或可用性测试团队都没有。并且2014年以前,Evernote一直没把A/B测试当回事。   结果可想而知,研发出来的产品充满漏洞、用户差评不断。   2012年,Evernote发布了一款名为PenUltimate的书写产品,2014年发布新版本后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满,公司不得不向客户道歉并在一周内重新升级。2014年发布的消息应用Work Chat在产品论坛上饱受鄙夷。   在Evernote Food上,用户可以分享食谱和各类食品照片,也在2015年9月被迫下架,其它诸如Evernote Hello和Peek之类的产品也是一样的“惨烈”下场。Evernote就像是在不断地抛弃失败的产品,然后瞄准新的产品,最后接着失败。这种屡败屡战,屡屡战败的精神还真是“难能可贵”。   但也有人指出,Evernote不至于蠢到如此地步,不断开发产品其实是有其意图所在的。这些产品其实是用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Evernote的产品生态系统之中。   不过被下架的产品中,一些好的元素(如Evernote Food中的结构数据技术)也确实被运用到了其核心产品上。   未能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 Evernote起初是想要通过“免费增值”的手段迅速发展用户群。在初期提供免费服务,以求最终将这些用户转化为付费客户。但问题就在于大多数的客户都没能顺利转化——2014年,TechCrunch估算其年收入为3600万美元,虽然收入确实有所上升,但是仍不足其内部期望值。随后,Evernote也开始提供了不同档次的价位,希望借此能从那些谋不到利的用户身上赚些钱。但这一举措似乎已经为时过晚。   据称,Evernote的付费用户已达“数百万”,且有2万家企业在使用其商务版本的产品。与14年相比,2015年首次付费的用户人数同比增长40%。   勒紧裤腰带 Evernote意识到提高收益的重要性后,便开始严格控制开销。裁员便是削减开销的前奏,当然额外津贴也难于“幸免“。   Evernote过去每两周就会为所有员工提供一次免费清扫服务;以前员工很容易就能申请到为时三周的国外出差机会,而现在这些福利统统都没有了。连每个月电动汽车的电费补贴也停止发放了。有些员工还说工作餐也降低了好几个档次。   不过最省钱的还是取消了举办过四年的开发者年度会议。某次开发者会议上,Evernote还邀请到了《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的主持人还有领英(LinkedIn)的合作创始人Reid Hoffman。   Evernote似乎也在精简平台管理团队的人数。最近一次裁员中,除了普通员工以外,开发者关系部经理Chris Traganos及其手下几名队员也不幸中招。   所有这些变动,也导致了大批员工的辞职。像Uber、Twitter和Dropbox这类大咖已经从Evernote那儿挖了不少人。有内部人员称,红木城总部有一层楼空荡得像个“鬼城”。   其实这些员工的离开不仅仅是因为不满于公司的所作所为,他们也在担心转变后的Evernote究竟还容不容得下他们。   值得尊敬的行动 虽然麻烦重重,但是Evernote 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进行补救了,这一点还是很鼓舞人心的。   而新上任的CEO也会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如果CEO能够在团队管理上有所作为,那么整个公司务必会士气大增。很多员工对于O'Neill的到来感到十分激动,他们都相信O’Neill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   Evernote还没到山穷水尽这一步 Evernote仍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且很有可能会通过削减一部分投资来改善现金流。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Evernote已经离“独角兽“大军渐行渐远,这只能怪它走岔了道,没能担得起“独角兽”这个名了。其实Evernote现在的情况也不算太坏,只是当初人们对它的期望太高。   一些风投公司预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Evernote如果取得不了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很有可能要面临廉价出售的局面。而最应该担忧的地方恐怕不是业务方面,而在于它在硅谷的地位日趋下降,未来要想招聘人才或是寻找合作伙伴就变得越来越难。   Evernote这一案例也算是给那些暂时风生水起的初创企业敲了一记警钟。特别是那些贴了“独角兽”标签的初创公司,更应该脚踏实地,提前规划好了再行动。切勿像Evernote那样,不断推出新品,却又不断“屡败屡战,屡屡战败”——最终劳民伤财不说,公信力也受到了威胁。其实“独角兽”这种称谓始终是虚的,可能它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也受到更多人的吹捧,但就像Evernote那样,还是得面临“沉船”的危险。那么,Evernote的命运究竟会是如何?它所作出的挽救行动是否能扭转局面呢?还是最终会以尴尬出售收场呢?欲知如何,只待时间来揭晓了。   Via Businessinsider
    businessinsider
    2016年01月20日
  • businessinsider
    盘点:欧洲前19家融资最多的科技风投公司 编者注:在移动互联网最开始发展之际,欧洲科技行业的发展是处在衰落状态的。但是,2014年,欧洲科技行业展开了猛烈的发展攻势,已有13家“独角兽”产生。那么,这背后是哪些风投为这些独角兽推波助澜了呢?下面我们来一览欧洲最大的19家科技风投公司的风采。   欧洲的科技行业发展正旺:2014年,欧洲有13家初创企业变身为“独角兽”,它们的企业估值都达到或超过了10亿美元。相对于2013年欧洲只有3家“独角兽”来说,这简直是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欧洲初创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将欧洲风投的资金聚集在一起,投资资本进入初创企业的发展系统是希望培养出下一个Spotify(猎云网注: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之一,2014年它的估值是欧洲最高)或Skype(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当然,他们的投资也不仅限于上述两个领域,还有健康行业、能源行业以及其它的一些传统行业。   在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帮助下,《商业内幕》( Business Insider )整理出了自2010年以来欧洲融资最多的风投公司,下面就是根据他们的融资数额的多少进行的排名(由少到多):   No.19 Principia(2亿美元) 意大利风投公司Principia成立于2002年,坐落在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它的投资对象是那些营业额少于5000万欧元的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No.18 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2亿美元) 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的总部在柏林,但它在德国的慕尼黑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有办事处。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会投资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过去的12月里,它一共投资了11家公司,同时也会投资健康科技行业。   Earlybird投资过to-do list(待办事项表)应用Wunderilist、社交网站数据分析公司SocialBakers以及兼具拍照和分享功能的照片应用EyeEm。 上图为Earlybird的联合创始人和合伙人Dr. Hendrik Brandis。   No.17 Gilde Healthcare Partners(2亿美元) Gilde投资的是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行业,它的办公地位于波士顿和荷兰。它很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力争一次性投资该领域初创企业1500万欧元。   No.16 DN Capital(2亿美元) 有15年投资经验的DN Capital的总部位于伦敦,它给每家公司的投资额均是25万欧元到1500万欧元之间。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存储信息显示:“这家公司主要投资那些刚起步和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公司,它还会帮助美国的公司打开欧洲市场”。(猎云网注:CrunchBase是一个免费的科技公司、技术行业知名人物和投资者相关信息的数据库)   它投资过的公司包括能辨认音乐的移动应用Shazam、社交应用Happn以及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器Seedcamp。   No.15 Bridge Ventures(2.0113亿美元) Bridge Ventures是2002年在伦敦成立的风投公司,它善于寻找机会,通过帮助那些面临严峻社会形势和环境挑战的企业获得投资回报。举个例子:它最近支持了Unforgettable.org,一个即将发布的网络社区和电子商务平台,专为患有老年痴呆症以及他们的护理人员开放。 No.14 TVM Capital Life Science(2.016亿美元) TVM Capital Life Science是另一家专注于健康科技投资公司,位于德国的慕尼黑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它的主要投资对象是生物科技公司、制药公司和医疗用材公司。 上图为Dr. Hubert Birner 是TVM Capital Life Science慕尼黑分公司的管理合伙人。   No.13 Scottish Equity Partners (2.2243亿美元) Scottish Equity Partners 成立于1991年,投资了能源、医疗和科技行业。就科技行业而言,它的投资组合包括提供语言学习服务的Babbel、航班搜索网Skyscanner以及帮助管理Twitter账户的工具SocialBr。   它在伦敦有一个办事处,在苏格兰有两个办事处(其中一个在格斯拉斯,另一个在爱丁堡)。   No.12 Advent Life Sciences (2.35亿美元) Advent Life Sciences位于伦敦,是一家专门投资医疗行业的投资公司。它投资的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新药物的研发、使能技术、医药技术和诊断技术。   No.11 Partech Ventures(2.4亿美元) 风投公司Partech成立于1984年,它在欧洲的办事处位于巴黎和柏林,同时他在旧金山也有自己的办事处。 它最近的一次投资对象是在线家居零售商Made.com,Made.com在此轮投资中共获6000万美元,其中有3400万美元来自Partech。它之前投资过的公司有德国的点评网Oype(这家公司随后被它的竞争者Yelp收购了)、法国的视频分享网站Daily Motion以及健康医疗提供平台GetInsured.com。   No.10 Rockaway Capital(2.53亿美元) Rockaway风投公司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在新兴市场中建立互联网经济。”Rockaway在欧洲的办事处位于捷克的布拉克,与此同时,它在旧金山和圣保罗也有办事处。 上图为Rockaway的首席执行官Jakub Havrlant。   No.9 Business Growth Fund (3.0376亿美元) Business Growth Fund是英国的一家投资公司,它的投资组合范围很广,有医疗保健行业、建筑行业和商业服务行业。它在科技方面的投资组合包括英国协作软件专业厂商WorkShare、智能化媒体购买市场The Exchange Lab以及公共部门云软件提供商Skyscape。   No.8 Balderton Capital(3.05亿美元) 2000年时,Balderton Capital还是美国顶级风投Benchmark在欧洲的分部,它于2007年从Benchmark独立出来。现在,Balderton Capital的总部位于伦敦,它投资过的公司包括BetFair、Kobalt、Lovefilm、Bebo、Citymapper和 Wonga。 上图为Balderton的一位普通合伙人Bernard Liautaud。   No.7 Northzone Ventures(3.25亿美元) Northzone Ventures已经成立了19年,它在伦敦、纽约、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都有办事处。至今为止,它已投资过了100多家公司,包括Spotify, LastMinute.com和 iZettle。 上图为Northzon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Bjørn Stray。   No.6 Holtzbrinck Ventures (3.31亿美元) 德国的风投公司Holtzbrinck Ventures成立于2000年,自认为是欧洲早期风投公司的元老。最为出名的是其对Zalando、Groupon和 Delivery Hero的投资。 上图为Holtzbrinck Ventures的一位普通合伙人Sven Achter。   No.5  Abingworth(3.75亿美元) Abingworth成立于1973年,它致力于投资生命科学和健康医疗领域。它投资的公司处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早期或晚期的私人交易,投向私人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的股份和公共公司。它在伦敦、美国的门罗帕克和波士顿都有自己的办事处。   No.4 Atomico(4.7663亿美元) Skype的联合创始人Niklas Zennström 于2006年成立了Atomico公司,这家公司对科技行业情有独钟。它的总部位于伦敦,在北京、东京、圣保罗和伊斯坦布尔也有办事处。它的投资面向全球,包括欧洲的Skype、Rovio和Last.fm以及美国的Fab和Jambone。 上图为Atomico的创始合伙人和首席执行官Niklas Zennström。   No.3 Regional Growth Fund(4.8435亿美元) Regional Growth Fund(区域成长基金)是英国政府为了帮助英国商业发展所建立的投资基金。公司相关人员在网上解释说道:“通过Regional Growth Fund(RGF)投资的每一英镑,相当于给私人企事业单位投资了5.5英镑。”到目前为止,在RGF的努力下已经创造出了13万份工作,有效帮助解决国家的就业问题。 上图为Regional Growth Fund的商务秘书Sajid Javid。   No.2 Deutsche Telekom Capital Partners(6.2亿美元) Deutsche Telekom Capital Partners是由德国电信公司巨头Deutsche Telekom于2014年11月成立的。公司员工在其成立的发布会上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投资成为风投公司中的外部创新发动机,我们对德国正在发展的初创企业相当感兴趣。”   到目前为止,Crunchbase的统计数据显示它只投资过了一家公司,那就是在自动化软件公司Mojio的A轮融资中对其投资了800万美元。 上图为Deutsche Telekom的首席执行官Timotheus Höttges。   No.1 Index Ventures(7.0616亿美元) Index Ventures成立于1996年,在日内瓦、瑞士、伦敦、美国的新泽西州和旧金山都设有办事处。它投资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它的投资组合包括Asos、BetFair、Facebook、Etsy和Just Eat。   (注:自从2010年开始,Index筹集到了多类资金,并将这些资金投资到了各个领域的企业,所以CB Insights把它排在了首位。) 上图为Index伦敦公司的合伙人之一Ben Holmes。   Source:businessinsider
    businessinsider
    2015年08月06日
  • businessinsider
    2015年9个会呈爆发式增长的行业 随着2014年即将结束之际,是时候审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轨迹,并预测其在新的一年里的发展趋势。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IEEE计算机学会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表示高科技发展趋势在2014年特别的火爆并将会在2015年继续保持火爆的状态。     通过信息的筛选,我们得出了一些被认为在2015年依然会快速发展的9个科技行业的名单。     9、3D打印 3D打印将会在2015年迎来突破,这将使得这种形式的制造具有吸引几乎任何企业的魅力。根据MIT的信息显示,这个突破性的技术是微尺寸3D打印。     这就意味着不同材料制成的“油墨”可以被装载进3D打印机,使他们能够打印出一个大尺寸的物体。     8、商用可穿戴设备 在2015年,可穿戴设备将开始慢慢渗透到职场。智能手表将让员工无需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的手机。     健康腕带设备将鼓励员工参加集体健身课程。公司也将开始测试智能眼镜上定制的应用程序,如维修指南、视频会议、培训视频等功能。     人力资源软件公司Kronos以及劳动力研究所最近在全球范围内调查了9000人,发现有73%的人表示,他们认为可穿戴设备会在工作中有所帮助。     7、高度机密的设备 计算机安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密码在2015年仍然不会消亡,但我们的设备将变得更加安全和私密。更多的设备将装上指纹传感器。     虽然黑客这个职业依然会存在,但是你的办公软件将被嵌入在一个安全层中(类似于Sandbox)。所以,当黑客攻进一个应用程序,其他的应用程序将会监测到并启用自我保护。黑客将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也并不会得到保存在其他应用程序中的数据。     Gartner表示,“每个应用程序都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     6、Devops IT部门过去常常分阶段工作。他们会先在测试机器中写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只有当应用调试完美时,他们才会正式推出这款应用,以至于应用不会发生崩溃。     但是,IT部门更希望像Facebook一样进行工作,他们希望用户可以参与测试并通过用户在现行网络下的使用来验证新的功能,并收集他们想要的数据。这可以使他们迅速做出改变。     这一趋势被称为“Devops”,这将“开发”和“运营”融合在了一起。Devops要求IT部门购买大量的新技术,并改变他们做事的方式。     5、由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今天,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它的网络交换机或存储设备部署完成后再做出了很大的改动,这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新的趋势是在这些设备的顶层添加软件,用软件控制一切。这使得这些公司能够轻松地进行修改和转移这些设备。     由软件定义的网络和存储设备在交付使用后可以使数字业务工作更具有灵活性。     4、云 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给了“移动性(mobility)”这个词一个新定义,它不再意味着你出门在外时拿着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这个新的定义意味的是你的“身份信息”被保存在云端,并随着你在不同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网络与网络之间传递。只要有网络,与你本人相关的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存取。     微软是众多正在实行这个想法的企业之一。这将创造一个新一代的办公应用程序,不仅进会将数据保存在本地,还可以让你与同事合作。     3、智能数据 每个人都已经得到了大量的数据,有时也被称为大数据。在2015年的重点将不再是以低成本收集和存储数据,而是转移为一旦得到这些数据如何利用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公司里谁最需要得到这些数据——业务经理。     有了这些数据就能够回答那些高层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销售达不到上个月的预期?”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图形、详细情况及其理由等数据来回复这个问题。     2、智能机器 这个行业现在正在争论下一代可联网的设备叫做什么:"internet of things"、"internet of everything"、"web of things"。     但它并不完全只关于互联网,它还关于了要给日常物品装上相应的传感器和芯片,让这些物品突然变得智能。这也涉及到了我们要给已经在使用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些行为监测能力,让应用也变得更加智能。     比如,你的办公应用程序会了解你的工作作风与习惯,在你需要查看这些数据的时候自动将相应的数据展示在你面前。     1、云计算 在过去的几年里,企业已经开始慢慢的从购买软件和硬件方面作出转移,他们开始从别人那里租借相应的软硬件,并根据需要部署在相应的地方,这些企业只为他们实际使用的产品支付费用。这就是云计算。     到2014年底,云计算这一趋势已经从涓涓细流转变成溪流。在2015年它会进一步成长,变成瀑布。     IDC预测,2014年全球所有企业在云端的花费将达566亿美金,云计算市场一年会增长22%,与整个IT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快了6倍。到2018年,全球范围内在云端的花费将可能高达1270亿美金。     via businessinsider
    businessinsider
    2014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