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招聘
    美图拟购大街网57.09%实际股权 总代价约3.95亿港元,同时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还将出任美图公司COO 美图公司(01357)发布公告,于2019年8月28日,该公司、该等卖方及若干其他人士订立交易框架协议。于交易框架协议项下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通过Dajie Net并根据VIE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集团(在中国运营线上招聘业务)约57.09%实际股权。总代价约为3.95亿港元,其中3.43亿港元将透过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代价股份偿付及余下结余约5252.97万港元将以现金偿付。 美图公告宣布,大街网将正式并入美图商业生态体系,进入全新的战略发展阶段。此次交易之后,大街网将为美图的海量用户提供社交化求职、职业培训、灵活用工等增值服务;同时,大街网创始人Susan王秀娟除继续管理大街网外,还将出任美图公司COO,主要负责商业化,进一步丰富美图商业生态体系,提升美图产品的变现能力 根据交易框架协议: 离岸卖方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该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离岸股份(合共佔Dajie Net已发行股本约57.09%),总代价为3.43亿港元,将通过向离岸卖方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股代价股份支付; 境内退出代名人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美图VIE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境内股份(合共占境内目标公司股权约54.81%),代价为零; 境内卖方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美图VIE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境内股份(合共占境内目标公司股权约20.56%),现金代价为人民币4775.42万元; 目标集团已有条件同意促使在交割日期后60天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及于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后,外商独资企业(将订立创始人协议以成为交易框架协议的订约方)以及境内目标公司及其股东将订立VIE协议。 代价股份发行价为每股股份4.00港元,较8月28日收市价1.98港元溢价102%。一经发行,代价股份将占扩大后的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99%,惟须待交割达成并假设除配发及发行代价股份外公司已发行股本将不会变动。 目标集团于2017年度及2018年度实现除税前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8667.5万元及人民币2687.79万元。 据悉,大街网为社交网络招聘平台,覆盖数以千万计由大数据分析提供支持的参与者及企业。透过将技术及互联网相结合,大街网能够提供令人信赖的精准匹配服务,极大提高了效率及质量,从而满足人力资源行业的需求。 鉴于美图应用80%以上的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集团寻求将大街网的专业社交平台作为一项增值服务提供予其更广大的用户群,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该等交易旨在加速大街网的壮大,从而通过个人及组织订阅及定向广告创造新的商业化机遇。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n/stock/relnews/hk/2019-08-28/detail-ihytcitn2662194.d.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网络招聘
    2019年08月29日
  • 网络招聘
    想知道你找一次工作能赚多少钱吗?「猎链」想用区块链搭建去中心化求职招聘社区 职业数据上链并不是职业征信。 网络招聘平台的出现打通了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但行业中只有 5% 的公司才能吸引求职者主动投递简历,其余 95% 的公司一般需要外包或者招聘服务公司推荐和引荐人才,来完成招聘。这也就导致了招聘行业简历信息倒卖的盛行。 猎链创始人干滨豪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互联网招聘平台对用户的定义是找工作的人,因此招聘产品是低频产品,用户粘度不高。但这个低频现象恰恰让大部分互联网招聘企业的营收方式变成简历信息贩卖。 对用户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对求职者来说,他们是数据的产生者及提供者,数据产生的流通收益应该归用户本身,而猎链 Dapp 的用户画像是一个有工作的人,通过对自己正常求职进程之外产生的数据征用带来的收益及访问权限的控制,做到对自己职业数据的管理及求职诉求的满足;而对企业来说单一渠道招聘人才,成本高且效率低,但招聘本身不是一件高门槛的服务,猎链将通过通证激励的方式实行 “全民猎头” 计划,集中招聘服务方从个体到大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多渠道的服务,提高招聘效率。 对于任何有工作经历的人而言,猎头都可以对其进行 “挖矿”,即邀请他注册职业档案或者邀请他进入自己的人才库。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拿到被邀请者职业档案的私钥,私钥都是单次使用失效的。拿到私钥后可以在自由市场进行交易。干滨豪说这里私钥其实就是档案资产的权益证明即单次失效的访问权限。当完成一个招聘流程后,猎头和被邀请者都会获得相应的 token 收益。 但这里的职业数据上链并不是职业征信,因此无法保证用户所上传信息的真伪,但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实际使用体验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伪造信息便实施惩罚机制。 与目前存在的网络招聘平台项目相比,干滨豪表示猎链与其不存在竞争关系。一方面猎链本质上先是去中心化求职招聘社区,其次其服务节点的端口对智联、拉钩、BOSS 直聘等招聘服务公司开放,希望它们能成为猎链的服务节点,另外,它们也可以直接使用 token 购买猎链平台的职业档案数据。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而猎链节点的主要职责在对接和服务企业。比如当一猎链平台上有一个企业发出招聘需求,各服务节点可以按需完成任务然后获得报酬。对企业方来说相比在彼此割裂的不同单一渠道获得招聘信息,多渠道显然可以提高招聘效率。而对招聘服务公司来说,不必担心获客问题 ,因此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招聘服务上。猎链的目标是在完成线上招聘求职的基础规则搭建后,孵化扶持出数家招聘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 对 C 端用户来说,使用猎链 Dapp 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找工作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简历在正常求职路径中额外被使用的情况及被使用权限及收益的控制,以及它究竟值多少钱和用户在所在城市的热度及排名,当然求职者本身是求职招聘中重要的一环,以一定的形式参与每一次求职招聘流程将获得对应的 token 奖励。 猎链Dapp将在十月中旬上线 最终,猎链会以 Dapp 的形式在以太坊及 IPFS 上运作,因此他们认为技术不是其核心竞争力。干滨豪表示,猎链的核心和难点在于线上招聘求职规则的完善,及服务节点网络的搭建。他认为大公司更倾向于也更有能力做求职信息真伪,因为对他们不构成威胁,而其他竞争者则需要有招聘行业的经验和资源。他认为他们团队具备这样的优势。 目前,团队规模有 30 多人。核心团队主要是招聘行业背景和技术背景。创始人干滨豪是95后连续互联网创业者,曾创立过互联网招聘平台及一个校园项目,均完成A轮;联合创始人 Bojie Mao 曾就职 58 同城华东大区招聘事业部总监;技术合伙人则拥有多年分布式系统和 P2P 网络发开部署经验。该项目目前已获得 Block VC 、比莱资本、博米资本、众达资本等机构投资。 原文来源:想知道你找一次工作能赚多少钱吗?「猎链」想用区块链搭建去中心化求职招聘社区
    网络招聘
    2018年10月12日
  • 网络招聘
    2015年Q1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     来源:艾瑞咨询 
    网络招聘
    2015年08月21日
  • 网络招聘
    【印度】TracxnLabs为雇佣平台ZenRadius注入启动资金 导语:总部设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网络招聘平台ZenRadius帮助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通过职业社交网络网罗到合适的应聘者。 由Flipkart联合创始人及Anzy Careers的Deepak Singh 所共同支持的创业孵化器TraxcnLabs近日为招聘平台ZenRadius注入了一笔数额不详的启动资金。   这家由Nitesh Mishra,Arpit Kumar 及Alok Yadav所创办的班加罗尔网络招聘平台帮助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通过职业社交网络网罗到合适的应聘者。   世界间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千丝万缕,在不久的将来,利用这些丰富的人际网络来网罗适宜的应聘者正在成为招聘的重要方式。   ·ZenRadius如何工作? 用户可通过电子邮箱地址登录ZenRadius平台,然后输入职位或求职的关键词。该平台会自动从用户自己的联系人列表中进行匹配并推送相关信息。   为了与被推荐者取得联系,用户需要编写一封标准邮件来对职位要求进行详细描述,仅需单击一下,该平台就能向所有潜在应聘者发送个性化邮件。   此后,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将会显示有哪些人已经阅读了该邮件,并对这些推荐候选人对于职位的兴趣度进行评估。   当一家企业或是招聘公司使用该平台进行招聘时,尽管应聘者能够与诸多联系人取得联系,但是其简历只会被自动发送至职位发布者(而非推荐人)的手中,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职位发布者的尊重,因为他们拥有挑选适宜求职者的职业裁量权。   职位发布者能够看到某位求职者的所有推荐人有哪些,因此,雇主就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信息渠道来对求职者的背景进行交叉比对,以确保求职人信息的真实性。   “以前,亲朋好友或是工作伙伴经常问我们能否为他们公司的空缺职位推荐合适的应聘者,这给了我们灵感。通过某个人的人际圈所完成的雇佣过程,虽然非常有效,但是也很麻烦,实际上,没人会为了找到更好的求职者而对自己圈子里已经存在的资源进行广泛利用,”Mishra说。   “作为职业人的我们,通常会对自己圈子中其他专业人士的才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很好的为某个具体职位推荐合适人选,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他补充道。   在打造ZenRadius平台之前,该公司的核心团队所创办的第一家初创企业名为Smokelift Technologies,主要为Olacabs、Practo、Acceltrade及StudyPad等公司提供包括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在内的可扩展分析服务。   Tracxn的创始人Abhishek Goyal表示,“多年来,我们见证了通过共同朋友所完成的雇佣具有更高的成功率,特别是当我们有职位空缺的时候(而不是求职),但是通过人脉寻找求职者的过程非常累人。我们认为科技可以大大简化这一过程。”   目前,TracxnLabs已经完成了对两家初创企业所进行的投资,分别是美容服务移动市场StayGlad和按需物流企业Parcelled。   Hiring platform ZenRadius raises seed funding from TracxnLabs Hiring platform ZenRadius has received an undisclosed amount of seed funding fromTraxcnLabs, an incubator backed by Flipkart Co-founders and Deepak Singh of Anzy Careers.   Founded by Nitesh Mishra, Arpit Kumar and Alok Yadav, this Bangalore-based network hiring platform enables firms, especially startups, to hire the right candidates through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The world is getting more socially and professional connected and making use of these already enriched networks to obtain the right candidates is going to become the key method of hiring in the near future.   How does the platform work? A user can log in to the ZenRadius platform with an email address and enter keywords of the professional vacancy or requirement. The platform automatically pulls out appropriate references from the user’s own contact list and suggests new ones.   To contact the referred professionals, the user types a standard mail detailing about the job requirement. The platform then sends personalised emails to all the potential candidates in a click.   Further, the platform analytics shows data on who has opened the emails and provides a way to assess the interest of referred candidates in the available jobs.   If a company/recruitment firm uses the platform, despite employees referring job vacancies to multiple contacts, CVs are automatically routed to only the Job Creator (and not the referrers) honouring the fact that only the Job Creator must have the professional discretion to choose the right candidate.   The Job Creator is able to see all the people who might have referred the same candidate. Hence, backgrounds could be cross­checked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of candidates.   “We were often asked by both 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ontacts if we could recommend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job opportunities in their companies? This got us think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hiring through one’s network, though very effective, is very cumbersome and no one is actually using the data which is already present within their networks to get better candidates,” said Mishra.   “It is a basic fact that as professionals we are usually familiar with the skill sets and talents of other professionals within our circles and ar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suggest the names of ‘like­minded’ professionals who would be most suited to specific job positions,” he added.   Prior to developing the ZenRadius platform, the core team founded its first startup ­ Smokelift Technologies ­ and developed scalable analytics involving Big Data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for Olacabs, Practo, Acceltrade and StudyPad.   Abhishek Goyal, Founder of Tracxn said,­ “Over the years, we have seen that people we hired through common friends had much higher degree of success ­ more specifically when we asked for people (and not inbound), but the process of finding people through network was very tiring. We thought technology could simplify this process significantly.”   TracxnLabs has already invested in two startups StayGlad, a mobile marketplace for beauty services, and Parcelled, an on-­demand logistics startup.   via e27
    网络招聘
    2015年07月24日
  • 网络招聘
    都在用网络招聘,但这些你知道么? // // // 作者:前JavaEye网站的创始人·Robbin   前赴后继的网络招聘玩家 网络招聘的第一波是三大招聘网站:51job,中华英才网和智联:这三家也只有51job财务表现不错,成功上市,但市值也不是特别理想,只有不到10亿美元,而Linkedin是280亿美元左右,以中国目前通过网络招聘的市场体量来说,收入和价值太不成比例了,至于另外两家更加每况愈下。   在三大招聘网站之外,当年三大门户网站也都尝试过网络招聘业务,其中网易尤其重视网络招聘市场,还和来自香港媒体集团成立合资的的1010精英招聘开拓这块业务,也曾经仿照51job发行纸媒拓展招聘市场,结果也是惨败;此外还有来自台湾的人力资源银行网站开拓大陆市场折戟而归。   既然门户型网站做网络招聘不行,Web2.0和SNS又如何呢?第二波做网络招聘的网站分为两类:   一类是仿照Linkedin做中国职业白领社交网站,这样的公司曾经非常多:天际,若邻等等,前仆后继的死了一个又起来一个,坚持了很多年以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做起来的;   另一类是Web2.0玩法,方式五花八门,例如有做招聘职位搜索的;有做简历分享、工作经验展示的;甚至还有做SNS掮客的,就是说猎头悬赏,让用户推荐自己的朋友,推荐成功有分红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这第二波也偃旗息鼓了。而第三波做网络招聘的来头更大,百度做的百伯,声势很大,来头不小,最后还是失败了。   目前做网络招聘的已经是第四波了,就是拉勾,猎聘,大旗这些网站,融资和估值都很不错,势头看着也很好,那么他们能够在网络招聘市场成功吗?   网络招聘是一类需求 曾经和不少投资人交流过,所有人都觉得网络招聘市场,特别是白领的求职招聘市场是一块明显的没有被解决好的需求,不但是刚需,而且是很深的痛点,那么为何这么多年这么多公司前仆后继都没有做好这个刚需加痛点呢?我的观点是:网络招聘不是一 “个”需求,而是一“类”需求,不是单个产品体系能够满足的。   这句话有点不太好理解,打个比方:上班族周末放假休息,想好好放松娱乐一下。这个周末“娱乐”的需求就不是单一的需求,有的人娱乐方式是宅在家打游戏;有的人是在家读书;有的人是约朋友看电影、吃饭或者逛街;而有的人是一家人出门自驾游,还有人是带孩子去上辅导课等等。   所以没有办法提供一个通用的娱乐服务,让各种各样年龄层次,家庭状况,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的人都能满足。你或者针对兴趣爱好分类,提供电影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或者针对收入水平分类,为高收入家庭提供什么娱乐,低收入家庭提供什么娱乐;或者针对家庭状况分类,为单身男女提供什么娱乐,为无子女家庭提供什么娱乐,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什么娱乐。   网络招聘市场面对的需求更复杂,因为它分为招聘方和求职方两个大的维度,从招聘方来看:   一、不同行业的招聘需求差异非常大:例如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差别就非常大,以至于影响整个招聘的过程。比方说,互联网公司招聘程序员,非常强调你的编程水平,那就更倾向于通过笔试考察编程能力,传统企业应用看重行业背景知识,就不强调编程能力。   二、不同类型的公司招聘流程差异很大:例如创业公司可能只有一轮面试,直接见直属领导招聘;大型公司有若干轮面试,从HR到业务主管,到HRD,到业务总监等等。流程的差异会极大影响网络招聘产品的形态。   三、不同职位等级的招聘流程和招聘方式差异也很大:例如实习生和应届生招聘走的是校招,一线业务人员招聘走的是招聘会和网络招聘;高级职位和总监走的是猎头和朋友圈推荐,方式迥异。   四、不同的招聘岗位其招聘目的和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岗位急缺人,就是立马招过来填坑的,急且名额有限,招聘要求降低,入职时间要求高;有些岗位就是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用的,大批量的招,看重基础素质;也有抢夺市场紧缺人才,恶心竞争对手的,招过来闲置的,那么给的待遇就不同常规。   从求职者来说,差异也同样大:学生求职者,初级职位求职者,高级职位求职者,职业经理人求职者,他们的求职方式,渠道都完全不同;基于不同的行业,公司类型,个人所处的就业状态,对求职者来说,需求都很不同。甚至家庭情况也会影响求职者的需求和意愿,例如有的求职者加班太狠,他的求职需求是去加班少的公司;有的求职者公司离家太远,想找离家近的公司;有的求职者看重全额社保甚至补充保险,这些都会影响求职需求和决策。   在招聘和求职需求差异化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双方能够互相直接掌握的信息却非常有限:招聘方只有一个招聘描述,而求职者只有一个简历信息,双方都对对方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带来网络招聘当中极低的效率问题,例如传统招聘网站海投简历,但靠谱简历寥寥。   要解决网络招聘面临的问题,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招聘描述和求职简历单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招聘和求职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适用的规则,不能企图通过单一产品解决问题   3、招聘市场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类市场,不找准目标细分用户,就无的放矢   网络招聘是个创业大坑 传统的招聘网站,包括百度百伯的策略是:试图将网络招聘市场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而网络招聘市场唯一能够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只有“简历”这一项。所以传统招聘网站的核心模式都是围绕简历展开的: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尽可能多的积累简历数量,包括衡量KPI的核心指标都是每份简历的获取成本。   标准化的“简历”运营方式对于普通的非高端职位招聘是行之有效的,互联网的威力就来自于快速的规模化扩张,对非高端的普通职位,招聘需求可以尽量标准化,标准化的招聘过程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所以传统招聘网站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传统招聘网站正是因为过于标准化,所以存在我上面提到的三个大的问题,对于更加强调个性化的高端职位来说,越来越没有效果。   拉勾网这类新的招聘网站对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改进,针对性的解决了两个问题:定位互联网细分市场,找准目标用户群体;严格约束招聘公司对招聘职位的发布需求,加强招聘职位和简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对于招聘效果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拉勾网可以说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了。   但是拉勾网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拉勾网定位的互联网招聘这个垂直的行业,恰恰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合格人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互联网公司的人才需求量,并且整个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对于低端职位的需求缺口却并不大。而传统以简历运营为核心的模式,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高端职位的招聘问题。因为高端职位招聘需要考察候选人的方面更多,沟通次数更频繁更深入,这些都不是单薄的简历能够支持的。   所以拉勾网在面对互联网高端一点职位的招聘需求的时候,仍然是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这也许是拉勾网下一步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   第三类招聘网站在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即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以社交网络为模型招聘网站。以后我还想专门研究和探讨Linkedin模式,所以这里不展开讨论了。Linkedin无论从资本市场的认可度(250亿美元市值),还是高端职位招聘效果来说,都是相对比较理想的。中国将来的高端职位招聘,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肯定是越来越依赖于社交路径的,目前互联网公司招聘,来自于社交关系例如朋友圈推荐,公司同事引荐,同学好友关系的招聘已经越来越多了。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职业社交网络没有发展起来呢?我觉得可能因为这些原因:   1、职业社交网络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积累时间,是一个慢生意,Linkedin是2002年就成立的,10年以后才上市,算得上一个高龄的互联网公司了。哪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能够给你10年时间慢慢发展呢?   2、互联网人才的短缺也是最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以后才凸显的,只有高端职位,人才供给短缺造成的招聘高成本市场才更加依赖社交路径来招聘,至少在2010年以前,社交网络招聘没有足够的生存土壤。   3、招聘说到底还是需要人面对面的沟通才能完成的生意,线上产品并不能解决招聘所有流程,专业人士介入招聘流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猎头存在的价值。社交网络招聘只能完成招聘的前期流程,最终的落地仍然要依赖猎头或者公司直接用人主管。仅仅只是提供前期的线上互相认识的工具,没有后面的专业招聘合作方,仍然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社交路径的网络招聘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并未看到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创业项目,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只是做社交网络招聘这件事情时间会很漫长,也许需要5-8年的积累时间,而且需要你相当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垂直的行业领域,例如互联网行业,并且你不能光做线上产品,还要有配套的线下专业的招聘服务。这样说下来,似乎网络招聘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而是一个创业大坑呀。   文章来源:iDoNews(首席招聘官编辑整理)
    网络招聘
    2015年05月06日
  • 网络招聘
    郭静:网络招聘的“草莽时代”该结束了 浓缩观点 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开始向平台上流,无论是其中占比多少,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毒瘤,企业主会浪费大量招人的时间,而求职者可能被骗财骗色。即使数量再多,这些毒瘤不清楚,依然是大危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度的招聘热继春节红包之后再度开启,虽然今年春节多了红包这一新兴产物,但是旧的东西始终还是没变,又一波离职换工作潮流开始兴起。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自2月18日后,“招聘”的日搜索次数呈急剧上升趋势,创近90日以来的搜索次数巅峰。 据我观察发现,多家网络招聘网站已经开始紧跟年后招聘的热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网络招聘活动,赶集网推出了赶集网络招聘节,58同城上线了58招聘季。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企业应用方面,网络招聘的普及率达到了53.8%,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国内的网络招聘发展其实是非常早的,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就连国外的公司也试图进入国内的网络招聘市场,当然,“水土不服”的毛病依然没改。 网络招聘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国内网络招聘市场 “草莽时代”的现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满屏的“牛皮癣”首页、信息真实度低、服务体系差、成功率较低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也许,他们根本没想到要去改变。 互联网发展早期,真真假假的信息大量流入互联网中来,网络招聘也是这样,大量线下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上来,很多网络招聘平台根本不对信息真假进行甄别,只管平台收钱,他们赚这些“黑心钱”照样赚的理所当然,反正用户真正上当受骗了也找不到他们头上。   网络招聘发展的三个时期 我把网络招聘在国内的发展分成三个时期,下面一一描述一下: 第一个时期,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为代表的收费时期。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走的模式是To B模式,即用户免费,向企业主收费。用户可以免费建立简历和投递简历,当然,用户也有收费的情况,花费其设立的虚拟金币可以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不能改变用户求职的最终性。 企业主需要向平台费缴纳一定的年费,才可以在网络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彼时是以企业主为主要导向的,用户付费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生意。企业主一方面是招聘方,另一方面也是给平台交了钱的,所以他们占据着主动权,而求职者是不被重视的。当时为了铺量,平台方也是四处向企业主们推广,让他们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 第二个时期,是以58同城、赶集网为代表的免费时期。分类信息网站就就像突然绽开的花朵一般,突然就大肆出现了。其中招聘这一分类也被他们委以重任,走的路线还是他们一贯的路线——免费。无论是企业主还是用户,都可以免费在平台上发布招聘求职信息。 58同城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1月,平均每天50万企业在58同城上进行招聘,每天超过650万人在58同城上找工作,其简历存量已达1.5亿。赶集网在2014年11月10日表示,其在线招聘业务简历量超过1亿份,招聘销售额全年预期达7-8亿元。 分类信息网站经过大浪淘沙以后,仅剩下58同城、赶集网还在坚挺,而且其中的多个业务线表现都很惊人,其中招聘业务就凸显出来了。双方的数据均显示,其简历存量破亿。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不同的是,58同城、赶集网这些前期走的都是用户免费的路线,请企业发布信息也是免费的,这就吸引了大量C端用户上来,前程无忧这些前期走的是B端路线。当然,后期58同城、赶集网也纷纷触向B端商户,商户要想刷新信息,要想优先展示,就得进行认证,就得使用增值服务,而用户要想获得VIP服务,也需要交钱的,所有的信息流都是在他们平台上走的,他们还是在铺量。   第三个时期是以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等为首的走精准化招聘的时期。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均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网络招聘平台,他们针对的是互联网方向的优质供需信息平台,无论是供方还是需方,都是相对精准的。基本上除了互联网这一领域外的,是不会在该平台上出现的。 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论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7%,为近年来最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所需要的相关人才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围绕这一垂直领域,进行细分化招聘,无论是招聘方,还是求职方,都是非常受益的,他们无需再在一个大海洋里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彼此在一个很细分的平台上相互匹配。 第三个时期,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了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铺数量的时期,信息的数量“没用”了。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企业主互联网化的提升,真真正正的要想铺数量,台容易了。第三个时期,数量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相反质量才是他们的追求,无论怎么变,总归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奇虎360、京东这些互联网公司在“转”,彼此都注重质。     “草莽时代”的“结束” 在互联网由少及多的这个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铺数量,如建设多少个多少个网站,建设多少个地方频道,有多大的覆盖量,平台上吸引了多少用户浏览,这就是早期的“草莽时代”。但是,这一切已经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慢慢发生了变化,因为信息量太多了。 1亿份的数量,也就是说平均一人一份简历,当然,存在一人多份的情况,我要说的是,数量太多了。真正要让企业主在如此众多的简历里面挑选自己需要的简历信息,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要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流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简历信息,同样很困难。 “草莽时代”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息的真假。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开始向平台上流,无论是其中占比多少,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毒瘤,企业主会浪费大量招人的时间,而求职者可能被骗财骗色。即使数量再多,这些毒瘤不清楚,依然是大危害。 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这些新兴的互联网招聘平台开了个好头,针对企业主进行审核,首先保证B端信息的真实性,然后再围绕C端用户进行服务,其中还包含了C端用户的社交网络信息,对于C端用户信息的判断多了一个纬度,对于B端企业辨别C端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提高。 数量“害死人”,早期如此之多的诈骗虚假信息往网络招聘平台上流,如今应该是改变的时候了。虽然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这些平台比较小众,针对的只是互联网领域的,但是未来肯定会有其他领域的垂直精细化的网络招聘平台出现,他们的出现,肯定也会对早期的网络招聘平台产生冲击。 新年招聘求职季再现,希望各大网络招聘平台不做“无良黑中介”,只管收钱,不管信息的真假。当然,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也希望有更多的优质招聘平台出现,而不是往“骗子集中营”上凑。要知道有很多人都是怀揣着几百元要在各大城市实现伟大梦想的,平台方可能只是少赚几百元,而求职者是整个世界的梦想啊。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ID:guojingdequanzi)分享互联网知识,热门互联网评论,关注互联网,关注TMT。偶有生活杂文,用最美的文字与读者分享。】
    网络招聘
    2015年03月02日
  • 网络招聘
    【行业资讯】2015,在线网络招聘 硝烟四起的战场 盘点过去的1年,互联网招聘无疑是其中一个热点。前有智联招聘职业发展平台登录纽交所,后有新派垂直招聘网站获得巨额融资,让这个在中国有超过20年发展历史的行业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回望过去,展望现在,智联招聘、51job和中华英才网作为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曾经的三强选手,中华英才网已经黯然退出主流竞争市场,前两者还在积极思考转型发展;与此同时,新型的招聘网站也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一个思考便是:在这种新旧模式的碰撞中,到底如过去我们在很多领域所看到的那样,是新的模式完全颠覆掉旧的模式;还是老牌巨头凭借多年积累笑到最后,抑或干脆是两者并存的状态?   最近互联网招聘行业有件事情值得关注:智联招聘举办了名为“1%的秘密计划”的全行业大型网络招聘会。比较有趣的是,在不久之前,国内垂直招聘网站则搞过一场互联网招聘风暴周,两者在形式上有些类似。一老一新,居然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形式上极为类似的招聘形式,并且都选在“年前”这个在传统招聘行业看起来属于“淡季”的时期,实在有些耐人寻味。如果就这一对比进行深入的剖析,其实还能看出关于互联网招聘行业“模式之争”外更多的一些东西。   一、老者不老,新者不新   新兴招聘网站制造的一个又一个噱头里,智联招聘之类的老牌招聘网站似乎已经过时。在过去的操盘思路上,当家人郭盛的思路也确实较为保守和谨慎。但上市后的智联招聘似乎开始大踏步的转型,智联招聘当家人CEO郭盛甚至提出“全面加速”的豪言。郭盛本人也透露过,自己经常会研究拉勾等竞争对手。且不论此次“反传统”的网络招聘会,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科技圈的眼光被新兴招聘平台花了眼睛的同时,诸如智联之类的公司也在做大量的转型和优化工作。   一个看似传统的平台,用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假象。   与此同时,拉勾之类的垂直招聘平台,在运作模式、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和传统招聘平台呈现很大不同,看起来显得很“新鲜”。但是,并没有触及行业真正痛点,针对招聘这个服务性行业来说,做到最后无非就是大数据、匹配和服务。正所谓“天底下没有新鲜事”,透过现象看本质,资本的热捧并不代表生意上实质性的胜利。   所以抛开模式来看待老平台新平台,老模式新模式之间的争斗,事实就是老者不老,新者不新,最终还得再真刀真枪做过一场再说。   二、追求类似,战场不同   从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来说,智联招聘和拉勾网、领英之类的新兴网站确实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即便同样是“大型网络招聘会”这样概念的活动,双方关注的重点似乎都有所不同。拉勾侧重于活动带来的传播效果,以及由此给平台带来的各项数据的提升(当然,这符合新兴平台的需求),而智联关心的则是“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智联和拉勾网在做的又是同一件事情:为企业找人才,为人才找工作。同样的追求,不同的发展思路,最终带来的结果便是不同的战场,或者说,重叠度非常低的战场。   同样以两者形式类似的互联网招聘会来说,我们会发现拉勾网面向的主要还是创业型互联网企业。而在智联的服务企业名单中,不仅包含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也能够看到大量传统行业企业的名字,两者的重叠度并不高。只不过,互联网行业的高关注度给垂直招聘平台带来了放大效应,造成了双方正在“短兵相接”的假象。事实上,人家或许只是擦身而过而已。   所以,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几年,双方都还不至于形成正面战争,顶多在边缘交集地带产生冲突。以中国的市场体量来说,也并非容不下几家招聘企业,新旧之间并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只不过,拉勾网一向对“老三家”虎视眈眈,而智联等先行者又岂会对后起之秀没有任何警惕之心。到底局面会往哪个方向走,现在下结论还早。   三、大者不大,小者不小?   如果比声量的话,大多数关注互联网、关注创业的媒体会认为新兴的垂直招聘网站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肯定远远大过老牌平台。事实上,不管是从媒体关注度,还是百度指数等搜索指标都能轻易看到,智联招聘的第三方搜索指数比新兴网站的指数体量大得多。至于热闹程度上,我们不能将眼光仅仅集中在科技圈,智联招聘推广内容较多集中在针对企业和求职者端整体行业发展的相关推广上,而新兴的招聘网站更多较为集中噱头类的企业推广上。   所以对于科技圈想象中的“老牌的招聘网站已经沦为边缘,前浪拍在沙滩上。”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同时,如果考察规模、占比、营收、利润,我们才会陡然发现:哦,老牌网站是是实实在在的老大啊,而且后来者和先行者之间的差距似乎还不小呢。   一个大,一个小。事实是大者不大,小者不小。大者如果不革新,犯错误,很可能被后来者抓住机会超越,甚至被淘汰掉。可是对后来者,对小者而言,在前者同样奋勇前进的情况下,想实现华丽超越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招聘行业,玩到最后玩的是什么?对C端来说,玩的是职位资源,以及一系列匹配的服务(比如简历、职位匹配、面试辅导等周边服务);对B端来说,玩的是求职者资源,求职者分析等。如果抽象总结的话,其实玩的就是数据的积累,大数据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对求职/招聘这件事情的深入理解。   这次智联的网络招聘会,在大数据和匹配上做得还是不错的。智联招聘通过的企业、求职者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求职行为前置”这一行业在新时代的特点,才做出了举办年前招聘会的决定。在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是新兴的技术对老数据进行挖掘。   比如传统招聘旺季一般是在春节后的3、4月份,业内称为“金三银四”,而今年的招聘旺季却已经在春节前的1月开始。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到今年1月,C端用户求职意愿明显增强,与往年同期的新增注册用户增长停滞相比出现明显增长,同比增幅25.7%。企业端尤为活跃,在线职位数环比增长61%。   对拉勾、领英等新兴模式的招聘网站来说,优势在于定位足够明确,足够聚焦,而且将大数据应用到了自己所瞄准的细分市场,选择的垂直、小众的模式足够创新和颠覆,欠缺是对招聘、求职这件事情深入的理解,以及数据(求职者、企业)的积累。   对智联等平台来说,优势在于行业的积累,打造大众服务平台以及对招聘业务的深入理解,欠缺的是转型的困难。   可以想象的是,2015年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一定会很精彩。垂直网站,服务于细分领域的市场。全行业的招聘网站,服务于大众市场,甚至是包括细分、高中低的全品类市场。谁输谁赢,现在不敢说。抑或,谁能说不存在一个共赢的可能?   具体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贵港智博人才圈
    网络招聘
    2015年02月15日
  • 网络招聘
    专访猎聘网CEO戴科彬:红海中求生有了新招 [摘要]去年底猎聘同道App上线,猎聘网接下来的战略显露出了清晰的轮廓——去中心化。   不论是地铁里和写字楼间铺天盖地的推广,还是互联网大会上与同行的针锋相对,猎聘网CEO戴科彬从创业之日起,就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线。不过,这位擅长打营销直拳的前宝洁市场部大中华区品牌经理却在2015年用起了太极推手,“要让社交化人脉和给企业提供的招聘服务相互促进”。   这一年,注定是互联网招聘行业竞争惨烈的一年。热钱涌入,几乎所有行业都卷入了创业的洪流,不同功能、不同垂直角度的招聘企业起起落落。而老牌企业虽有长时间的用户积淀与资金支持,但却因难以找到能一锤定音的破局之道而坐立难安。正如戴科彬所说:“互联网招聘行业已成红海。”   那么,在这片红海中,猎聘网将如何求生?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戴科彬看上去很从容。“猎聘会颠覆行业,颠覆自己。”   更看重“机会”而非“工作” 2014年底,猎聘同道App上线,这款用于拓展人脉的社交应用由18个人在三周时间内开发出来。正是这款应用的上线,猎聘网接下来的战略显露出了清晰的轮廓——去中心化。 机会提供方不应该只是猎头和人力这两个中心,而应该是每一个人。戴科彬透露,年后猎聘网的最大调整就是会让每一个人都去找人,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猎聘上贡献机会。   这一战略似乎与互联网招聘行业的普遍商业模式完全冲突。大多数企业目前是通过广告模式和阻断信息的模式获得盈利。企业付费和个人增值也是猎聘的重要收入来源。一旦把招聘功能开放给个人,无论从收入上,还是用户管理上,都将面临不少的困难。   但戴科彬并不担心。他表示,猎聘的商业模式会有所改变。“招聘的产业链都是从企业出发的,企业是上游。只要你抓住企业的服务节点,你就能够获利。猎聘要做的就是完成整个招聘的交易闭环。” 戴科彬说:“猎聘已经打破了传统卖流量的广告模式,现在做的是服务模式。而在2015年,猎聘不仅仅要给企业提供服务,还要提供结果。”   由此看来,猎聘同道所经营的社交化人脉网络和猎聘本身帮助企业完成交易闭环的服务并不矛盾。   而之所以猎聘敢于采用这样“任性”的商业模式,恐怕还是得感谢资本上的支持。目前,猎聘网已获得了三轮融资,最近的一次C轮7000万美金融资由华平领投、经纬中国跟投。 融资上,本科学金融的戴科彬又一次与众不同。“华平投资是PE(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所以引入PE而不是VC(风险投资),就是因为PE对于投资回报的要求没那么快。”   戴科彬向腾讯科技坦言:“但凡是希望长期投资的人,我觉得可以谈。我希望猎聘是一个长远的事业。”   看好网络招聘在移动端的发展 除了在商业模式上有自己的看法,戴科彬对于招聘网站在移动端上的期待也是独树一帜。此前有不少业界人士表示,招聘求职需要人们上传简历、填写信息,是一个非常重度的体验,因此不会在移动端上有太多作为。对此,戴科彬从三个角度谈出了他对移动端的看法。   首先,对于低端求职者来说,移动端非常方便。“农民进城是不会带电脑的。但他们会带手机。” 戴科彬说:“蓝领的特点是对地点很敏感。同样工资的工作,他们更希望在离家近的地方就职。那么基于LBS的求职应用,对于他们就非常适合。”   其次,对于急于换工作的白领,速度就显得异常重要。很明显,手机在信息的快速触达上,完胜电脑。   最后是学生,和其他求职者相比,学生的最大特点是时间多。手机上略微复杂的流程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再加上,现在雇主对于简历的参考度越来越低,他们更看重的是简历上承载的信息而非简历本身。戴科彬预测:“未来会彻底改变上传简历这一求职步骤。”   腾讯科技 刘亚澜 2月13日报道
    网络招聘
    2015年02月13日
  • 网络招聘
    腾讯:2015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调查报告 临近年底,很多事情在这段时期集中发生。与层出不穷的年会、年终奖相似,跳槽也开始成为年底一项频繁发生的活动。 感谢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人们对“好工作”的持续追求,让始于上世纪末的网络招聘至今依旧繁荣兴盛。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传统招聘网站给人的期待越来越小。时过境迁,人们对网络招聘的要求与时俱进,但传统招聘网站无论服务还是技术,都鲜有创新。新背景下,网络招聘市场的“旧富”和“新贵”们,都在寻找“抓住用户”的那个答案。 在企鹅智酷近日发起了一项调查中,7000多名用户分享了他们所关心的网络求职核心问题,以及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途径。用户们的反馈被整理为四项内容,我们试着以此描述网络招聘的下一个风口。 求职万金油:招聘网站和亲朋好友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招聘网站和通过亲朋介绍,是用户找到现有工作的最有效方式。前者的比例达到31.3%,后者为26.7%。 除此之外,有8.9%的用户通过企业校招觅得现有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中介公司和职业技校常用的校园分配等招聘机制,正在招聘市场中不断弱化。它们在此次调查中的比例只有3.3%和3.7%。 由调查可见,用户求职正在变得更加垂直和聚焦。招聘网站信息丰富,亲友推荐可信度高。上述两类求职形式因为各自不可代替的独特优势,成为目前用户求职最主要的两种方式。 获取信息:用户最爱招聘网站 电视台受冷落 同样因为上述两项原因,招聘网站和亲朋好友还是用户目前获得招聘信息的两项最主要来源。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3.7%和32.3%。 与网络相对的是,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介在求职中的作用正在萎缩。通过印刷刊物、电视电台获取招聘信息的用户比例之和刚刚超过10%——不到招聘网站的五分之一。二者传播范围狭窄、信息丰度有限,这让它们在功能丰富的网络面前相形见拙。 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招聘信息的用户同样不多,他们的比例只有4.2%。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自有属性,限制了它们在招聘市场内的发挥。但我们依然不能否定,社交平台在特定圈子和群体中,依然有着定向招聘的效果。 社交求职:因为专一 职业社交平台更受欢迎 实际使用中,招聘网站同样是最受用户欢迎的求职方式,高达57.6%的用户表示自己会通过招聘网站发布求职信息。 还有人表示会在目标公司的网站上查看招聘信息,然后根据需求直接投递简历。通过这种方式求职的用户同样数量不低,他们的比例达到35.1%,排名第二。 过去几年,企业越来越完善的网络布局以及更新及时的招聘信息,让直接通过企业网站求职的用户比例与日俱增。与其它招聘手段相比,企业通过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更加集中和精准,同时也更真实。直接向目标公司发送求职简历,开始成为一些人求职时的固定选项。 社交媒体强烈的自有属性依旧限制了它在实际招聘中的表现,仅2.2%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找工作。相比之下,功能专一的职业社交平台,在实际求职时更受用户欢迎。调查中,通过职业社交网络求职的用户占比11.9%,是大众社交平台的5倍多。 吐槽网络招聘 四成用户痛恨虚假宣传 调查中,面对其他类型的求职手段,招聘网站表现出色。然而尽管用户对它的多项反馈均居于榜首,招聘网站积累多年的问题依旧备受指责。 这些问题包括存在已久的虚假宣传、过度包装、反馈少以及回复滞后等弊病。其中虚假宣传被批评最多,反馈少和回复缓慢的比例同样不容忽视——传统招聘网站和优秀用户体验之间的距离还很远。 结语:传统招聘的短板意味着新的创业契机 总结所有调查结果,在几种常见的求职方式中,传统招聘网站是人们考虑最多、使用最多的求职工具,同时也是获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手段。这个诞生于上世纪末的求职平台,尽管近年来已经不再是互联网浪潮中令人心动的故事主角,但从我们的调查中看,在没有足够可替代的力量出现前,它们依然是中国网络招聘市场的主流选择。 传统招聘网站的广告平台模式,本质上和线下招聘中介没有区别——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实现收益。然而经过多年发展,这套模式的弊病正在不断加剧放大——就像调查结果呈现的那样,过期的招聘信息、不真实的岗位描述都在不断降低用户对它的信任。除此之外,传统招聘网站还允许求职者创建多份简历、批量海投。它们试图以此吸引更多用户,却忽视了这项措施带来的严重后果——求职简历泛滥,人才与岗位的匹配越来越低。 传统招聘网站的短板正在成为创业公司的机会。部分公司通过猎头来打开招聘缺口,有的公司则定位于垂直领域招聘,凭借快速注册、标签搜索等特色功能来吸引用户。这些针对传统招聘网站设计的服务效果显著,新公司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用户,同时成功地募得来自资本市场的投资。 尽管“暮气沉沉”,但依然是不得已的选择——这即是今天网络招聘市场的现状。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更多的创业公司诞生和加入,网络招聘正在重回连接企业与求职者的本质。信息发布流程的规范、人才数据库的建立、职位匹配精准度的不断增加……种种措施的背后,是网络招聘对用户关注的再次回归。 网络招聘下一个风口期,是要摆脱传统的信息不对称广告模式,和海量简历“捞针”的疲劳战术。如果充分对接企业与求职者的真实需求,通过合理的数据细分和精准的样本分析,来让招聘流程“精准化”和扁平化,才是颠覆这个“摇摇欲坠”市场的真正机会。 自 企鹅智酷 文 杜会堂
    网络招聘
    2015年02月05日
  • 网络招聘
    为什么说网络招聘是个大坑 这篇文章开始分析网络招聘面临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网络招聘是一个大坑呢?因为在国内,网络招聘至今就没有一个做的特别好的,满足了企业招聘和用户求职需求的网络招聘平台。     网络招聘的第一波是三大招聘网站:51job,中华英才网和智联:这三家也只有51job财务表现不错,成功上市,但市值也不是特别理想,只有不到10亿美元,而Linkedin是280亿美元左右,以中国目前通过网络招聘的市场体量来说,收入和价值太不成比例了,至于另外两家更加每况愈下。     在三大招聘网站之外,当年三大门户网站也都尝试过网络招聘业务,其中网易尤其重视网络招聘市场,还和来自香港媒体集团成立合资的的1010精英招聘开拓这块业务,也曾经仿照51job发行纸媒拓展招聘市场,结果也是惨败;此外还有来自台湾的人力资源银行网站开拓大陆市场折戟而归。     既然门户型网站做网络招聘不行,Web2.0和SNS又如何呢?第二波做网络招聘的网站分为两类:   一类是仿照Linkedin做中国职业白领社交网站,这样的公司曾经非常多:天际,若邻等等,前仆后继的死了一个又起来一个,坚持了很多年以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做起来的;     另一类是Web2.0玩法,方式五花八门,例如有做招聘职位搜索的;有做简历分享、工作经验展示的;甚至还有做SNS掮客的,就是说猎头悬赏,让用户推荐自己的朋友,推荐成功有分红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这第二波也偃旗息鼓了。而第三波做网络招聘的来头更大,百度做的百伯,声势很大,来头不小,最后还是失败了。     目前做网络招聘的已经是第四波了,就是拉勾,猎聘,大旗这些网站,融资和估值都很不错,势头看着也很好,那么他们能够在网络招聘市场成功吗?     曾经和不少投资人交流过,所有人都觉得网络招聘市场,特别是白领的求职招聘市场是一块明显的没有被解决好的需求,不但是刚需,而且是很深的痛点,那么为何这么多年这么多公司前仆后继都没有做好这个刚需加痛点呢?我的观点是:网络招聘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类”需求,不是单个产品体系能够满足的。     这句话有点不太好理解,打个比方:上班族周末放假休息,想好好放松娱乐一下。这个周末“娱乐”的需求就不是单一的需求,有的人娱乐方式是宅在家打游戏;有的人是在家读书;有的人是约朋友看电影、吃饭或者逛街;而有的人是一家人出门自驾游,还有人是带孩子去上辅导课等等。     所以没有办法提供一个通用的娱乐服务,让各种各样年龄层次,家庭状况,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的人都能满足。你或者针对兴趣爱好分类,提供电影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或者针对收入水平分类,为高收入家庭提供什么娱乐,低收入家庭提供什么娱乐;或者针对家庭状况分类,为单身男女提供什么娱乐,为无子女家庭提供什么娱乐,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什么娱乐。     网络招聘市场面对的需求更复杂,因为它分为招聘方和求职方两个大的维度,从招聘方来看: 一、不同行业的招聘需求差异非常大:例如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差别就非常大,以至于影响整个招聘的过程。比方说,互联网公司招聘程序员,非常强调你的编程水平,那就更倾向于通过笔试考察编程能力,传统企业应用看重行业背景知识,就不强调编程能力。     二、不同类型的公司招聘流程差异很大:例如创业公司可能只有一轮面试,直接见直属领导招聘;大型公司有若干轮面试,从HR到业务主管,到HRD,到业务总监等等。流程的差异会极大影响网络招聘产品的形态。     三、不同职位等级的招聘流程和招聘方式差异也很大:例如实习生和应届生招聘走的是校招,一线业务人员招聘走的是招聘会和网络招聘;高级职位和总监走的是猎头和朋友圈推荐,方式迥异。     四、不同的招聘岗位其招聘目的和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岗位急缺人,就是立马招过来填坑的,急且名额有限,招聘要求降低,入职时间要求高;有些岗位就是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用的,大批量的招,看重基础素质;也有抢夺市场紧缺人才,恶心竞争对手的,招过来闲置的,那么给的待遇就不同常规。     从求职者来说,差异也同样大:学生求职者,初级职位求职者,高级职位求职者,职业经理人求职者,他们的求职方式,渠道都完全不同;基于不同的行业,公司类型,个人所处的就业状态,对求职者来说,需求都很不同。甚至家庭情况也会影响求职者的需求和意愿,例如有的求职者加班太狠,他的求职需求是去加班少的公司;有的求职者公司离家太远,想找离家近的公司;有的求职者看重全额社保甚至补充保险,这些都会影响求职需求和决策。     在招聘和求职需求差异化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双方能够互相直接掌握的信息却非常有限:招聘方只有一个招聘描述,而求职者只有一个简历信息,双方都对对方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带来网络招聘当中极低的效率问题,例如传统招聘网站海投简历,但靠谱简历聊聊。     要解决网络招聘面临的问题,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招聘描述和求职简历单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招聘和求职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适用的规则,不能企图通过单一产品解决问题 3、招聘市场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类市场,不找准目标细分用户,就无的放矢     传统的招聘网站,包括百度百伯的策略是:试图将网络招聘市场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而网络招聘市场唯一能够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只有“简历”这一项。所以传统招聘网站的核心模式都是围绕简历展开的: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尽可能多的积累简历数量,包括衡量KPI的核心指标都是每份简历的获取成本。     标准化的“简历”运营方式对于普通的非高端职位招聘是行之有效的,互联网的威力就来自于快速的规模化扩张,对非高端的普通职位,招聘需求可以尽量标准化,标准化的招聘过程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所以传统招聘网站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传统招聘网站正是因为过于标准化,所以存在我上面提到的三个大的问题,对于更加强调个性化的高端职位来说,越来越没有效果。     拉勾网这类新的招聘网站对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改进,针对性的解决了两个问题:定位互联网细分市场,找准目标用户群体;严格约束招聘公司对招聘职位的发布需求,加强招聘职位和简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对于招聘效果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拉勾网可以说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了。     但是拉勾网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拉勾网定位的互联网招聘这个垂直的行业,恰恰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合格人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互联网公司的人才需求量,并且整个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对于低端职位的需求缺口却并不大。而传统以简历运营为核心的模式,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高端职位的招聘问题。因为高端职位招聘需要考察候选人的方面更多,沟通次数更频繁更深入,这些都不是单薄的简历能够支持的。     所以拉勾网在面对互联网高端一点职位的招聘需求的时候,仍然是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这也许是拉勾网下一步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     第三类招聘网站在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即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以社交网络为模型招聘网站。以后我还想专门研究和探讨Linkedin模式,所以这里不展开讨论了。Linkedin无论从资本市场的认可度(250亿美元市值),还是高端职位招聘效果来说,都是相对比较理想的。中国将来的高端职位招聘,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肯定是越来越依赖于社交路径的,目前互联网公司招聘,来自于社交关系例如朋友圈推荐,公司同事引荐,同学好友关系的招聘已经越来越多了。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职业社交网络没有发展起来呢?我觉得可能因为这些原因: 1、职业社交网络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积累时间,是一个慢生意,Linkedin是2002年就成立的,10年以后才上市,算得上一个高龄的互联网公司了。哪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能够给你10年时间慢慢发展呢?     2、互联网人才的短缺也是最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以后才凸显的,只有高端职位,人才供给短缺造成的招聘高成本市场才更加依赖社交路径来招聘,至少在2010年以前,社交网络招聘没有足够的生存土壤。     3、招聘说到底还是需要人面对面的沟通才能完成的生意,线上产品并不能解决招聘所有流程,专业人士介入招聘流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猎头存在的价值。社交网络招聘只能完成招聘的前期流程,最终的落地仍然要依赖猎头或者公司直接用人主管。仅仅只是提供前期的线上互相认识的工具,没有后面的专业招聘合作方,仍然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社交路径的网络招聘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并未看到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创业项目,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只是做社交网络招聘这件事情时间会很漫长,也许需要5-8年的积累时间,而且需要你相当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垂直的行业领域,例如互联网行业,并且你不能光做线上产品,还要有配套的线下专业的招聘服务。这样说下来,似乎网络招聘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而是一个创业大坑呀。   来源:  作者:robbin  公众微信号:肉饼铺子
    网络招聘
    2014年10月13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