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博阳
    沈博阳突然离职之后,领英中国开始如何洗牌 编者按:Yunan Zhang 最近在 The Information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LinkedIn Regroups in China After Key Executive Departs,分析了领英中国在沈博阳突然离职后的发展前景。 根据外国网络公司在中国的评判标准,领英是很成功的。在谷歌资深员工Derek Shen(沈博阳)的带领下,LinkedIn China在三年里用户数量从400万增长至3200万,和其竞争对手脉脉相当,沈博阳还带领推出了领英中国市场的手机应用程序,赤兔。而且领英还成功地劝说政府让领英在国外储存用户数据,甚至Uber和Airbnb外移数据时都倍感压力。 但是六月月底沈博阳突然离职,领英的前路就陷入了迷雾。赤兔还没发展起来,在中国的商务软件排名中只排在48名,领英的旗舰软件排名21名。同时,中国推出了新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所以领英的海外服务器不一定能够继续使用。在沈博阳离职之后,领英也减少了网络本地化方面的工作。 尽管用户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但是领英中国的收入也遭遇了危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商业公司售卖营销和招聘产品,而不是从其大量用户中得来。领英的B2B业务也仅仅两年前才开始,公司职员黄天波表示:“领英中国需要更多时间来增加我们的商业用户数量。” 沈博阳并没有对自己的离职做出任何解释,他即将担任蛋壳公寓的董事长。蛋壳公寓是紫梧桐(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高端白领公寓品牌,公司于2014年12月在北京成立,正式进入O2O租房市场,目前在北京、深圳开设分公司。 Francis Tsang是领英国际工程部的部长,他被任命为领英中国的临时总裁。于志伟是领英中国的营销副总裁,被提升为领英中国董事总经理,并负责领英中国的商业化业务。这一决定旨在增加领英中国的收入。 领英去年被微软收购,今年沈博阳离职之后,开始重新分配资源,比如把一部分资源从赤兔拿走。赤兔现在发展不利的部分原因为其没有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领英中国的一名前员工表示:“我一直不知道赤兔的产品匹配是什么,赤兔的功能很多,用户可以发布从书中摘抄的佳句,分享有趣的下班生活。”但是没有主要的定位。 之前在赤兔工作的工程师很多转而为领英中国自己手机应用工作,名为Zephyr。黄天波说:“我们的确把一些赤兔的员工重新分配到了Zephyr。我们想把赤兔的一些功能整合到Zephyr。”比如用户可以发现附近的其他领英用户,这之前是在赤兔上测试的功能。 之前沈博阳发起的和微信的合作也相对被减少。领英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职业资料关联到微信上,但是现在微信里面的领英模块已经被移除了。一个知情人士称,微信也很失望,因为此次合作没有为其带来更多的美国用户。 根据其他三个知情人士表示沈博阳因为将领英中国的服务器安放在海外而备受称赞,海外网络公司都喜欢这么干,因为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控制用户安全和隐私。但是这可能很快就行不通了,因为中国新的网络安全法在六月生效,在中国的公司需要在中国储存数据。黄天波拒绝对此进行评论。 领英中国高管们称他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打破人们对领英的刻板认识:领英只是个发布工作岗位的网站。确实,用户数量一半以上的增长都来自和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巨头的合作。 为了和其他工作网站区分开来,领英想依赖赤兔上的社群和内容。领英邀请了数百个不同行业的网红,来撰写文章,并提供职场建议,但是我们不知道领英是否会成功,因为有很多的社交网络用户群已经很大了。 但是,领英在国际上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独特优势。Facebook在中国无法使用,领英就成为了内地唯一一家能自由使用的国际社交网站。在中国,微信是社交媒体的主导平台,但是在国外发展实在有限。 原文链接: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linkedin-regroups-in-china-after-key-executive-departs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本文来自翻译:www.theinformation.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5606.html
    沈博阳
    2017年07月31日
  • 沈博阳
    LinkedIn中国总裁沈博阳离职 曾志恒将暂代中国总裁 6月23日消息,LinkedIn全球CEO Jeff Weiner在给中国员工内部信中宣布,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于6月30日起将不继续担任此职务,沈博阳已在LinkedIn(领英)中国服务了三年半。在找到沈博阳的长期继任者之前,领英国际工程团队的负责人曾志恒将代理中国总裁一职。 内部信里提到,今天领英中国处在一个关键的变革时期,在过去的将近四年时间里,领英中国一路披荆斩棘,从一家创业企业成长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全员的努力,领英为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职场人和企业提供和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在沈博阳的带领下,领英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Jeff代表公司对沈博阳表达了最衷心地感谢。 在沈博阳的带领下,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领英中国取得了任何一家全球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都未曾取得的好成绩,领英中国也被诸多行业观察家打上了成功的烙印—— 进入中国市场的金钥匙。2014年1月,领英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沈博阳带领团队迅速将领英打造成了一个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企业,同时也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做了更加适合本土用户习惯的产品。在过去的三年中,领英中国与微信、微博以及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等本土互联网旗舰产品都开展了深度合作,并迅速使领英中国用户数增长了七倍。同时,领英也与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其中就包括华为、阿里巴巴、复星以及上海市政府等政府机构和企业。 Jeff Weiner对于领英中国的高速发展表达了极大的赞赏,同时也表示中国在领英全球的版图上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领英中国也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领英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保持独立而高速发展,不遗余力地继续本土化的努力和尝试。此外,领英中国将更好地和亚太区其他国家进行融合,充分借鉴领英全球资源为中国用户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找到沈博阳的长期继任者之前,领英国际工程团队的负责人曾志恒先生将代理中国总裁一职。 今日,沈博阳也在其微博上回应了离职一事: 沈博阳微博原文 曾志恒此前一直积极参与到为本地用户提供更为贴近中国市场需求的本土化产品项目中。同时,负责企业业务的领英中国副总裁于志伟先生将升任领英中国董事总经理,并继续负责领英中国的商业化业务。于志伟将汇报给亚太区董事总经理Olivier Legrand,并同时虚线汇报给领英中国总裁曾志恒。 Jeff Weiner对领英中国的全体员工表示,他对新的领导团队充满信心,并相信在沈博阳先生建立的坚实基础上,领英中国会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用户和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沈博阳简历 沈博阳,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环境化学和管理学双学位。200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他担任过大型跨国网络公司的高管,也有过成功的互联网创业经验;他不仅拥有技术工程的背景,还是一名杰出的商业领袖。他曾于2010年初创立糯米网,2014年1月起,开始担任LinkedIn(领英)全球副总裁兼领英中国总裁一职。 来源:腾讯科技
    沈博阳
    2017年06月23日
  • 沈博阳
    领英中国沈博阳:创业公司招人、留人、开人的方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捕手志“(ID:ibushouzhi)。 这段时间,捕Sir和几位早期创业者交流时,发现他们都会提一个词——团队。有的创业者困惑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有的创业者困惑如何留住人?还有创业者困惑当创始团队中有人不合适了,是不是该果断分手?...... 后来有同事建议何不专门做一期内容来启发创业者?于是便有了这一期的内容。在捕Sir看来沈博阳先生有着成功的创业经历、现在又在做职场社交,偶尔还会做一些天使投资,这些丰富的视角与经历让他在团队管理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这些方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招人才 团队管理无非三点:第一是招人;第二是留人;第三是开人。 在讲招人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才的加入? 很不幸,根据过去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让很多创业者都不愿看到的因素——薪酬待遇。很多人在提到创业的时候往往喜欢讲情怀,不愿意给对方足够的钱。但人才也需要一些真正能体现他价值的薪酬待遇,我们不要因为钱而错过了一些人才。 当初就有记者问我,从糯米网创建到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我总结下来的教训之一,就是缺乏对人的关注,我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招更好的人。 当时自己投入的精力和资源不够,小气,但是小气这个事不是我的本意。一个企业不能因为核心人物要求工资高而放弃,当然如果全公司的人工资都很高那是有问题的。因此CEO要将团队这笔账算清楚,千万不要在关键人物上计较工资。 其次影响一个人加入公司的是职业发展。因此要想打动一个员工,你可能还要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多和他讲一讲,这样更容易产生共鸣。 对一个创业公司的CEO来说,制定大方向、融资都很重要,但找人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说他招不到合适的人,但这里我先要反问你,自己有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用在找人这件事上。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CEO,你应该花多少时间来找人?我认为至少要花50%的时间来找人、面试以及说服人。在LinkedIn我们的HR经理给我统计了一下,自己去年做了将近1000场面试,平均一天将近有3场。招人没有窍门,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资源,这是招到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 *图片来源:壹伴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讲,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我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合适的时候会看这四点: 第一点:看能量。互联网创业是一个较为艰苦的事情,这对于一个人的能量要求非常高。当然这个「能量」前要加一个「正」字。我见到很多人上班时没能量,下班时能量十足。其实,能量与年龄没关系,有些20多岁的人完全是负能量,而有的人已经50岁,却仍然充满正能量。 当年我在招糯米网大区经理的时候,只要这个员工是男生,我经常会在11点半找一个有的没的话题给他发短信,看他什么时候回我。如果他第二天早上9点回我,那这个人不一定没能量,只是他的节奏,不适合我这家公司;如果我11点半给他发了短信,他回复了甚至还与你聊上几句,说明这个人一旦加入我们,那他至少在能量方面能够很容易地对接上。 第二点:看价值观。其实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用这些价值观来挑选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选人。价值观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它就像一个团队共通的语言,当你提出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大家一下就能明白,这样能省去不少沟通成本。 第三点:看聪明不聪明。什么叫聪明?这和上没上过北大清华没有关系,和你能不能迅速学会一些东西是有直接关系的。 第四点:看相关经验。如果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能量,非常端正的价值观,同时又非常聪明,那这个人就算相关的经验少一点,他学习起来也会非常快。 另外早期核心员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奠定了企业的文化,所以早期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经过CEO的面试。无论在糯米网还是领英,早期的前100名员工,不管是什么职位,最后一轮面试都是由我来面试。原因很简单经过你亲自面试的员工,他对你的亲切感是比你没有亲自面过要强很多的。 如何说服人才加入 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希望引进人才,那如何说服人才加入呢?我总结了几个方法可供借鉴: 第一个方法,描绘愿景。这一点可以向马云学,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好意讲出来要做的是多大一件事,那你就不可能希望对方能加入你的团队。 第二个方法,保持耐心。当你在说服一个人才加入的时候应该反过来想,如果这个人真是人才,你给他描绘一次愿景他就马上决定加入你了,不是说你太优秀了而是这个人可能不够牛,太容易被你说服了。 我们在招人的时候,都要花很多时间和他沟通、交流、描绘愿景。比如沟通完之后要相互添加微信,那他在微信上随便发点什么东西我都第一时间去点赞,就这样一点一点让他感受到你的态度。任何与说服相关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换位思考,也就是要站在对方的鞋子里去想问题。另外,回报这个东西是绕过不去的,你也要给能够体现对方价值的现金或期权。 第三个方法,寻求帮助。在领英我们陆陆续续招的几位同事中,有两位的加入难度相当大,一位是负责技术的王迪,一位是负责销售的于志伟。 在说服这两个人加入的过程中,我都让他们两人见了同一个人——沈南鹏。大佬花十分钟二十分钟和他们聊一聊,表达了对公司的看好,我相信这对说服他们加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何留住人才 当我们招来人才后,又该怎样把他们留住? 根据我们的职场报告,我们看到员工跳槽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发展空间和工作内容。一个人离开公司往往是他觉得在这个公司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了。 图片来源:《领英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 反过来看,工作强度排在离职原因的最后一位,这对创业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你给员工提供足够有意思的工作和成长空间,哪怕这个工作强度大一点他也不会轻易离开。 其实,留人最重要的还是在企业内部塑造一个好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其实不太一样,价值观是衡量一个公司里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也就是说公司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所有人都要遵守的东西。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据价值观,通过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的努力所达到的一种氛围。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一个小的团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以领英举例,我们强调这几个文化: 第一个是同舟共济的文化。在一个公司里,业务部门像是划船的,但我不想行政、法务、财务这些支持部门只是站在岸上看。每个季度业务不达标,不是业务部门没有达标,而是大家一起没有达标。营造同舟共济的氛围非常重要。 第二个是结果导向的文化。 第三个是诚信的文化。诚信是最基本的,一个公司只要高层以身作则,下面也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 第四个倡导幽默的文化。互联网创业是较为艰苦的,提倡保持幽默感,更能让大家苦中作乐,也有助于大家在工作上发挥得更好。 如何开人 开人是很多中国管理者所不愿面对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实际上,当我们讲开人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不该走,采取什么方式请别人走,其实是没有定论的,这个还是要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而定。 但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它或许有助于你把握开人的尺度。管一个公司,无非是管人、管事两件事。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在平面上分成四个象限,最棒的公司在右上角,也就是人也管得好、事也管得好。这样的公司有吗?有,但非常少。 最差的公司是人也没管好,事也没管好,这类公司相信很快就会倒闭。对于一个早期创业团队而言,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把人管得很好,或者自己感觉把人管得很好,但是事做得不好。这样的公司用英语说是Country Club,也就是乡村俱乐部。所有的人都其乐融融的,团建、吃饭像一个家庭一样。但这样的公司往往业绩做不到特别好。 我刚加入领英的时候,和负责福利的大姐聊天,大姐问我说,你知道领英在中国年假是几天吗?我回答按全球的标准,一年5天。大姐说,领英的年假一般都是15天,甚至20天起步。 我说中国有些互联网公司,他们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上班6天。我们年假15、20天加上每天8小时工作制,再算上双休节假,那我们不战就输了。 对于中国互联网这么激烈的创业过程,在创业早期,同时想把人、事都管好真的是很难。如果想生存下去,我建议你在没有办法把人和事都管好的情况下,尽量多专注一下事,把人的感受稍微看得次要一点,尽量强调结果。 有些创业公司如果过于注重人的感受,你问每一个人的员工,我相信每个员工都会讲,周末不希望加班。但你的竞争对手是每周工作6天,这个压力就比较大了。所以在创业早期要尽量注重结果,当然我不是说不注重人,更不是说对员工不好,而是在人的管理方面可以稍微严格一点。
    沈博阳
    2017年05月18日
  • 沈博阳
    沈博阳:我一定亲自面试前100位早期员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沈博阳。 如何从零到一打造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如何聚集天时、地利、人和,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企业愿景、使命与文化真的只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吗,如何让它们变得实在而好用? 在杰克·韦尔奇的新书,《商业的本质》的序言中,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提出一个在正常环境下运作的企业都会面临几个商业上最本质的问题。而一个企业家如果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就应该已经走在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上了。沈博阳把这个理论称之为创业企业的三段论: 正确的赛道。创业者必须保证在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上运作你的企业。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大的方向错误了,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甚至执行力越强,结果越糟。 合适的团队。一旦找到了正确的赛道,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倚靠一个合适的团队了。找到最合适的人,塑造最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出员工最大的潜能,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和计划,并付诸实现。 运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我们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谋划到的事情都做到极致,也找到了最适合的团队同舟共济,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吧。 在12月10日举办的“耶鲁-红杉领导力中心”二期活动上,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给在场的数十位CEO们上了一堂管理课,他认为人才是任何一家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人管好是一门艺术。对于如何招人、留人、组建创业团队,有着两段相对完整而又风格迥异创业经历的沈博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天我想将自己过去的创业经验,尤其是组建团队的经验跟大家来分享。首先给大家推荐杰克·韦尔奇的新书《商业的本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我也非常荣幸能受到邀请为这本书的中文版撰写导读,把我十几年的管理经验也都浓缩在其中。 其实在这本书的导读中我就提到过,虽然在座的都是管理者,但是我建议管理的书不要多读,因为每个人的管理理念都不一样,如果要学,可以认准一个人去学,如果要找一个人,那么就是杰克·韦尔奇。这本书就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框架。 而对于现在浮躁的创业环境,我更想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回归商业本质。 第一,要把团队做好;第二,要强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提到团队,无非是做好三件事:招人、留人、走人。即怎么把好的人招到,怎样通过好的管理、好的企业文化把好的人才留住,其次是怎么把不好的人请走。我将就这三个话题展开今天的分享。 中国人才求职首选因素 我们先看一看大数据统计,基于2015年领英中国统计的人才趋势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人才在考虑工作的时候首选的因素,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 第一条是薪资待遇。这应该是情理之中,钱当然很重要,但除了钱,找工作的时候人们同样在意的是长远的发展,所以期权、股票也很重要。因此不论怎么样,该谈钱的时候还是要谈钱,只跟团队成员谈情怀、理想,这个是不够的。 第二个是职业发展。我加入的这家公司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这跟公司的品牌等因素都有关系,当你的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会对职业发展有好的预期,所以这一项也是排在很靠前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排在最后的一项,其实大家对于上班地点的远近或工作强度等并不是非常关注。所以说我们中国的职场人,一是相对比较实际,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文化、个人发展等长远的选择。而一些相对“辛苦”的因素,比如上班远近、加班等等大家反倒觉得并不是需要放在前面去考虑的。 好员工的普适标准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通用的、普适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好员工的基本素质?我印象里最早也是杰克·韦尔奇提出的,他把这个标准抽象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无论所处什么样的行业,好员工要具备的三个最基本的素质是: 1. 诚信。无论竞争多激烈,只要是诚信的人他就不会突破底线,因此诚信永远要放在第一位上。 2. 聪明。这和员工上没上过北大清华没有关系,能不能迅速学会一些东西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 3. 成熟度。这个非常重要,能力再强的员工不高兴突然走了,说明这个人不够成熟。有的员工50多岁了却不成熟;有的人大学刚毕业,情商却很高。因此成熟度高低与年纪无关,高情商才能成就高成熟度。 好老板的四个要素 一个团队里面不能光有员工,还要有leader,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个好的、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1. 真诚。真诚才会带来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养。 2. 洞察力。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有迅速做决定的能力,要不断学习与践行,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 3. 愿意甚至渴望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这一点其实很难,尤其是对于很多年轻的管理者,他不敢让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跟他一起工作。但无论宋江还是刘备,他们绝对不是武功最好的一个,但是他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把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凑在一起。 4. 坚韧。坚韧的概念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难过。无论出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你能不能睡一觉后明天又高兴的来上班,这个就是坚韧。 招人是CEO最重要的事 1. 投入时间和资源。作为CEO你可能要投入50%甚至更多的时间去招人,把自己的资源也投入进去。雷军也反复跟大家分享,他做小米早期可能要花60%、70%的时间在招人上。 2. 招不到人是谁的问题?有人会说是HR的问题,是猎头的问题,大家都是这样在抱怨。但我要说,招不到人肯定是你的问题。肯定有管理者的因素在里面,这一个观念需要大家扭转。 3. 找到能找到的最好的人。我曾经在Google工作过5年,Google关于用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 A类的人喜欢招A类的人,B类的人只愿意招C类的人,而C类的人喜欢招D类的人,所以当你招的人越差整个团队就会越差。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适用于创业者,因为并不是每一家公司能够像Google一样,有这么多A类的人愿意进来。所以我鼓励创业者,更多的还是尽快找到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人。 4. 要招多面手,形成即战力。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尤其相对早期的公司,你是更看重公司的即战力,还是一个员工长远发展的潜力?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早期的公司应该更看重员工在某一方面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就是即战力;另一方面,创业公司可能更需要那些多面手。当公司规模更大的时候,你可能才需要专长于某一方面的人。 5. 早期的核心员工非常重要。因为决定一个公司文化的不是创始人,而是早期的员工。是他们决定了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如果早期员工不认可你的文化和价值观,后面加入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可度也不会太高。 我个人建议大家效仿我的做法:一定要亲自面试前100位早期员工。在组建糯米和领英中国的团队时我就是这样做的,在领英中国成立的最初一年半时间里,前100名员工(包括实习生)最后都要经过我面试,我亲自参与了超过2500多场面试,现在回头来看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6. 说服大牛加入团队。我相信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一个问题:怎么招牛人进公司?每当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总会提到乔布斯当年挖百事可乐CEO约翰·史考利进入苹果的例子,也就是那句经典的“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但这个故事其实是个反面案例,乔布斯没有做好“招牛人”这件事。招牛人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牛。乔布斯觉得约翰·史考利是百事公司的,他就一定懂品牌,就一定是个牛人,就一定适合苹果。这是错误的。大公司出来的未必都是牛人,也未必适合你的公司。 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牛;第二件事:描绘愿景。“梦想还总是要有的,万一要实现了呢?”我们作为一个创始人,当你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把愿景想得更大,只有当你的愿景足够大的时候,你才能容纳更多的牛人。 最后,吸引牛人加入时要换位思考,考虑他现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你也要学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去说服“大牛”。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跟创业者讲,在拿投资时,不光要看价格是否合适,也要看投资人能给到你怎样的帮助,尤其是在招人方面。 比如当年在我组建领英中国团队的过程中,沈南鹏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招募团队的核心成员时,沈南鹏与领英中国技术负责人和销售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短短十分钟的交谈,但这对他们最终决定加入我的团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住好员工 我们先看一看中国人才跳槽的主要原因。基于我们的人才趋势报告,大家可以看到员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排在最前列的是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和工作氛围等。 但我们反过来讲,排在最底下的是什么,反而是所谓的工作强度。也就是说,真正的好企业,很难出现一个员工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而选择离开的情况,这个理由反而是次要的。能不能给一个员工好的发展空间,提供更有意义的工作内容,让他们学到新的东西,这才是员工最关心的。 我总结的企业管理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企业只要大的方向不错的话,你不会管理得太差。在这里我愿意把我使用的框架跟大家分享一下。任何一个好的企业,哪怕一个比较小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去打造一个自己的使命、愿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并不是虚的,大家要选择相信它们。首先我跟大家讲一讲,使命和愿景有什么区别。下面,我用Linkedln的例子跟大家讲一讲什么是使命、愿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1.使命。使命英文叫Mission,我们一帮人一起努力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一定要很清晰的,让所有人统一思想,但又要有一定高度和方向。其次,这个使命必须要是能够激励人心的,不能遥不可及。 比如说LinkedIn的使命是:连接全球职场人士,使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什么意思?当LinkedIn要进入中国的时候,好多人持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但这个时候我们的CEO跳出来讲: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连接全球职场人士,如果不能进入中国的话,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使命改掉,所以这一句话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和我们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2.愿景。直接翻译是Vision,就是非常远大的梦想,是30年之后、50年之后的梦想,稍微有一点遥不可及,但是又跟你的主营业务是相关的。LinkedIn的愿景是什么?是为全球30亿劳动力中的每一位创造就业机会,进而创建世界经济图谱,这个是一个非常远大的梦想。 3.企业文化。每一个人都有个性,比如这个人是幽默的,那个人是严肃的,引申一下,一个企业里这么多人聚在一块,所共同反映出的一个企业的个性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企业里面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人,但当他们凑在一块,真的能够体现出一种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 4.价值观。价值观是衡量一个行为的准则,也是大家共通的语言。比如说我们的价值观是用户第一,那我们真的是不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如果骚扰用户的话,那就是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其次价值观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它是一个大家共通的语言,当你提出某一个词的时候,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 以身作则 我个人觉得领导力最重要的一条,既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难坚持的,是什么呢?以身作则。就是这么简单,最难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比如当你跟所有的员工讲,管理层必须要8点半来上班,结果你第一天8点半来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10点、11点才来。你可能晚上工作到2点,但是你真的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所以对领导力,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求别人东西自己先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东西就别要求别人。 另外一点,要挑战现状。尤其对于一些中层的领导者,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再其次就是带领大家,真正的Leader能够引领大家往前走,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就是激励人心,在适当的时候激励人心,经常庆祝胜利。 开会的节奏 我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零七八碎的东西凑在一起跟大家分享下。首先第一个管理方法很简单:要有一个好的开会的节奏。 什么叫开会的节奏,我们每周有一个管理层的周会,讲下周计划;每个月的最后有一个月会,讲这一个月的情况;每个季度最后一个周末是一个管理层的扩大会议,除了最核心的管理层,还可以加上一些有潜力的中层管理者,讲一个季度的事,同时喝喝酒、唱唱KTV,大家增进感情;另外,我还会让大家在季度会上分享最近读的书,希望能够一起进步。每半年有一个半年的会,每年有每年的会,这就是一个开会的节奏。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我遇到的大多数公司都坚持的不够好。 其次是什么,是和开会搭配在一起的:周报。Google在这一点做得更极致,Google的周报要求写得非常短,但是都在内网被公布出来,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每个人的周报,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互相之间的压力,每一个星期必须要写,自下而上的周报,这个要有。其次就是每一个员工有自己的OKR。 上面这三条 :开会的节奏、周报、OKR,其实就像一个公司的管理框架,牢牢锁住,企业就不会跑得太偏。 先做事or先做人? “走人”一定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大家一定要明白,让员工离开这对每一个管理者都是痛苦的,这是违背人性的。所以当你感觉痛苦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当我们讲到“走人”的时候,其实没有一个理想的标准,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不该走,什么方式请别人走,其实是没有定论的。 我之前看到过一份非常有意思的图表,说任何一家公司,你把它放在一个高的维度去看的话,他无非是在做两件事,管人和管事。最好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腾讯,既能把事做好又能把人管好,很多员工愿意在这工作,而且这公司的业绩高歌猛进,这样的公司真的非常少。 新的创业团队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把人管得很好,或者自己感觉把人管得很好,但是事做得不好。这样的公司英语讲叫做Country Club,也就是乡村俱乐部。所有的人都其乐融融的,团建、吃饭,像一个Family一样。但这样的公司往往业绩做不到特别好,最后其乐融融的公司就倒下去了。 所以我建议,在公司早期,同时把人、事都管好真的是很难,我们尽量看结果,尽量先把事做好,尽量把“赢”先做了。当然我不是说的不注意人,更不是说对员工不好。而是在人的管理方面可以稍微严格一点。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关于组建团队的经验,说是组建团队,其实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和精髓都在这里谈到了。但最终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真正要把企业管理好,不光要了解这些道理,最重要的是不断践行和应用,在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完善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祝愿大家在创业的道路上都能取得成功!
    沈博阳
    2016年12月26日
  • 沈博阳
    LinkedIn的童鞋们,以后就是微软的同事了!微软正式完成收购LinkedIn交易 北京时间12月8日晚间消息,微软今日宣布,已正式完成收购LinkedIn交易。 微软今年6月宣布,将以262亿美元现金收购LinkedIn。本周二,欧盟有条件批准了这笔交易。 欧盟要求在合并交易完成后的五年时间里,微软要允许其他职业社交网站使用其Office程序,并给予PC厂商不在台式机上预装LinkedIn应用的选择权。 微软将继续保留LinkedIn品牌、文化和独立性,杰夫·韦纳尔(Jeff Weiner)将继续担任LinkedIn CEO,向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汇报工作。LinkedIn创始人 霍夫曼完全退出. 领英中国因为是LinkedIn 与其他几家机构的合资公司,应该暂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谈到:“就在刚刚,Jeff宣布了微软对领英的收购正式完成。在微软的帮助下,领英会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使命:连接全球职场人士,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感谢大家过去三年对领英中国的支持;感谢团队过去三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成为了连接中国和美国最好的平台。拥抱变化,纵情向前,迎接Next Play!”   附录 Jeff Weiner 的邮件 CEO at LinkedIn As we closed LinkedIn's acquisition by Microsoft today, I sent the following to our team. Publishing it here on the network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where we'll be focusing our integration efforts. For additional context, here is a link to my original post at the time of the initial announcement. Team, Six months ago, we announced our intention to be acquired by Microsoft. At the time, Satya and I shar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al and our joint vision for changing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Today I’m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we’ve just officially closed the acquisition. I’m more confident than ever that our move to join forces with Microsoft will accelerate our mission to connect the world’s professionals to make them more productive and successful, and ultimately help create economic opportunity for every member of the global workforce. Over the past few months, the LinkedIn and Microsoft leadership teams have been meeting to understand and prioritize the opportunities ahead. We’ve been able to see first-hand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being driven at scale --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the cloud, devices, and more. We’ve also had the chance to build a deeper relationship with Satya and the Microsoft leadership team, and to witness the strategic and cultural shifts they are driving, and the impressive traction they are seeing as a result. As we move forward, our day-to-day operations will essentially remain unchanged: We’ll continue to have the same mission and vision, the same culture and values, the same brand, and the same leadership team. Our members still come first. Our commitment to privacy and security will not change. And our partners are still core to our business. We’ll continue to remain focused on growing LinkedIn and creating value for our members and customers. Over the coming months we’ll start sharing more about how we’re integrating products, especially in areas where we can leverage Microsoft’s scale, e.g., LinkedIn identity and network in Microsoft Outlook and the Office suite LinkedIn notifications within the Windows action center Enabling members drafting résumés in Word to update their profiles, and discover and apply to jobs on LinkedIn Extending the reach of Sponsored Content across Microsoft properties Enterprise LinkedIn Lookup powered by Active Directory and Office 365 LinkedIn Learning available across the Office 365 and Windows ecosystem Developing a business news desk across our content ecosystem and MSN.com Redefining social sell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ales Navigator and Dynamics 365 Getting to this point wouldn’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teams who have been working tirelessly on the close since we announced the deal in June. I’d like to thank them for all they’ve done to set us up for success as we begin our next chapter. In so many ways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 and I couldn’t be more excited about the future. Next play. Jeff
    沈博阳
    2016年12月09日
  • 沈博阳
    LinkedIn中国两周年了,职场社交在中国还能撑多久? 去年我一直在关注、研究社交,但是琢磨的越深,就越觉得这个领域的机会少,后面就变的很少再观察分析这个行业了。前几天看到很多庆祝LinkedIn中国两周年的文章,在中国抄LinkedIn的产品绝大多数已经阵亡了,那在职场社交的舞台上,我们只能看它自己怎么演了。   抄LinkedIn的死了,不抄的也死了 互联网领域的风来得快去得也快,14年社交是风口,15年O2O是风口,16年视频直播是风口。不说现在大大小小的视频直播平台最后能活几家下来,去年火到爆的O2O平台大家是知道的现在没剩几家了吧,而回头看当年火爆的那些社交平台呢?   熟人社交领域的微信依旧一骑绝尘的占据社交王座; 陌生人社交领域的陌陌14年上市后,股价一直低迷,现在正在私有化的路上; 图片社交领域的IN在15年B轮融资3亿后,以半年5000万亏损以及7000万用户数今年挂牌新三板; 而职场社交领域的老牌巨头在中国走过十年的天际网,去年被它的收购方法国Viadeo关闭了,作为LinkedIn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Viadeo,在中国市场本来想收购一家本土公司大有作为的,遗憾的是和LinkedIn还没有正式对决就被市场淘汰。   看职场社交在中国发展的10年,大大小小的职场社交网站前俯后涌,抄LinkedIn的全死了,不抄的也死了,现在还活着的,也就寥寥几家,以为耗死别人,活下来的就是自己,但是他们活的好吗?那只有当局者自己知道。战略上讲“取势、明道、优术”,在我的观点里“势”都不在了,后面你怎么“明道”和“优术”都是格局不大的小打小闹而已。   关于行业分析、趋势、可能的机会点,我以前的文章纸上谈兵说过很多,今天就不多说了,就简单拿LinkedIn来华后做的事情复盘下,谈谈产品,谈谈运营,谈谈市场,看看那些事会对我们有些启发。   LinkedIn在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之前,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不用翻墙,当然是洋文版,那时使用LinkedIn的基本都是在跨国公司里工作的中国人,当时有400万用户,覆盖了中国最顶尖的职场人士。   借势入华 2014年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据说有一个跨国公司的魔咒,在各个来华企业的上空游荡,中招的特别多。为了避免悲剧,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的姿势是选择和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成立合资公司。我想从这个举措就可以看出LinkedIn对中国市场是认真做了功课的,至少借鉴了“历史”。   据我在职业生涯里任职过的美国公司的经验,美国佬一向很强势,掌控欲强烈,而LinkedIn这次能选择合资,表明的态度非常明确想立足本土,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借两位大佬沈南鹏和田溯宁的势和力,让LinkedIn能真正扎根在华。这个选择很合理,虽然他们之间的分工和权利分配我不得而知,沈南鹏和田溯宁在决策上能影响到LinkedIn多少,我也不知得而知,但是从战略安排上看是很明智的。   决定了进入姿势,那就要找个领头羊来开疆拓土 LinkedIn在华找的中国区第一个员工是总裁沈博阳,我想这个人选LinkedIn也是千挑万选。沈博阳技术出身,有在多家美国知名公司的工作经验,06年做为Google中国落地团队成员,从美国来中国,参与Google中国本地化产品的开发实施。2008年沈博阳升职中国区战略合作负责人,主导和参与了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10年国内流行抄袭美国的Groupon,引发了后来的千团大战,人人网也凑热闹成立了糯米,恰好这个项目就是沈博阳负责,历经千辛万苦做到了中国前三,但是赔钱的太厉害,人人甩包袱13年卖给了百度。百度的风格当然很强势,沈博阳意料之中要找新机会,在这个背景下,LinkedIn刚好准备入华,而沈博阳的几个关键词: 有美国本土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背景; 参与过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落地; 又有在华实操新业务的经验; 还有我猜的一个原因,沈南鹏是投资人人的,在人人期间沈南鹏应该和沈博阳合作不错,而LinkedIn中国又有沈南鹏的投资,用沈博阳我想他应该是出了力的。   所以就职业关键词和LinkedIn需求匹配度来说,沈博阳是LinkedIn入华掌舵人的一个最优选择。   看完战略和人,那我们就来谈谈业务吧? 互联网的核心当然是产品,然后才是市场和运营。一般的互联网融资文件中是这么规划发展思路的:第一年是打磨产品,第二年做市场(用户),第三年商业化(收入),第四年上市,当然真实情况也有可能被收购,或者第二年市场的钱花完了就倒闭了,或者半死不活。   那这里我们就不妨假设一下,假如你来负责LinkedIn中国业务,你先会做什么呢?我想应该从产品入手马上先做出一个中文简体网站吧,一个洋文就把多少中国职场人事挡在了大门外。于是14年2月底,LinkedIn汉化版上线了,取了一个中文名:领英。   但是国外的产品如果仅仅只是汉化,怎么可能适合国情?另外国内的产品速度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不用想我都知道,LinkedIn产品和技术在美国,中国方想动点什么,改点什么,且不说美国方同不同意改,就是这个流程、评审、排期也要把中国团队气的肚子疼。我想沈博阳及他的团队最有体会了,那怎么办呢,我改不了你总部的,我在中国另起炉灶行不行,于是就有了赤兔。   我是绝对不相信,是因为本土化策略指导下做的赤兔,肯定是没有办法协调LinkedIn这个全球化产品而做的变通,而后被冠以的真正本土化概念。用LinkdeIn官方的说法,15年1月,领英中国在总部第一次正式提出做纯本土的职场社交产品,这个时候沈博阳已经入职一年了。这一年在产品上我的视角里领英中国是没有任何建树的,当然这不是沈博阳不努力,我想他已经很努力了,否则也不会有另起炉灶的决断。   经过半年的准备15年6月赤兔上线,邀请制,经过1个月的内测到7月正式开放注册,沈博阳用了1年半的时间在中国推出了一个本土化的社交产品,完全独立于LinkedIn之外的产品。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速度来评价,这样的公司早要倒闭了,但是用跨国公司的中国速度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高效了。   不管怎样,从产品战略上,领英的选择和沈博阳的决策是正确的。赤兔上线后,一直没有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有的只是领英公司的公关宣传,沈博阳的个人演讲,和线下活动的推广,我预估赤兔的用户数、日活数不会很高,具体预估我就不说了,这个可以私下交流,验证。   既然在产品上较难有建树,那我们来看看领英的的市场和运营 说句公道话,因为公司的特征,决定了领英在产品上举步维艰。我写这篇文章,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发现领英在市场和运营上做的还是很漂亮的。沈博阳有很强的战略合作能力:   领英在14年5月和微信合作了,实现和微信账号绑定,为微信用户增加职业身份,只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绑定的数据; 15年4月又和QQ邮箱合作推出中国首个职业邮箱签名; 15年7月和蚂蚁金服合作为芝麻信用提供用户职场数据,作为信用算法中的一个参数。   这些都是极好的市场推广素材。我观察到领英很少做大规模的媒体投放,也只有15年5月做了一次大的线下广告,但是他们非常擅场公关传播,公关小队很强大:一方面领英的BD持续不断给公关提供各种可以对外发声的素材弹药,另外沈博阳本人也是精通此道。据沈博阳自己说他2年内做了超过200多场的媒体专访,什么概念,除掉假期,算下来就是平均3天一场。如此密集的媒体公关传播,保持了领英持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运营上,领英特别喜欢做线下活动。14年5月,领英开始做”领英影响力活动”,就是邀请知名人士来给你们做做分享。李开复、沈南鹏、徐小平、李宁、吴晓波、彼得·蒂尔都来讲过。是不是挺高大上的,又是市场推广好素材。你参加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见见牛逼人,也可以现场和人换换名片,做做社交。   除了这样高端的线下活动,还有很多平民的小范围的活动,沈博阳自己说,15年线下活动做了100多场。我假设一下,大型的领英洞察力一场有500人,做了10场有5000人,其它小的活动,一场100人,100场就有1万人。这1万5千人就是种子,期望这1万5千人能传播成15万、150万、1500万……   还有在影响力打造上,领英发布行业人才的报告,人才满意度报告、人才趋势报告、还有分行业的人才报告,用大数据做报告显的很专业,另外也证明自己是老大,只有老大才能有高度对行业发声。线下的运营和市场,很累,很辛苦,我很能理解这样举措背后的无奈,产品的亮点不突出,不足够自发的吸引用户、活跃用户时,只能靠市场和运营的手段,希望从线下到线上,然后再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社交闭环。   最后一两句话说商业化 本土的职场社交最后全做成了招聘网站,因为只有招聘才能赚钱,领英的商业化产品虽然跟美国走,但是收入也是主要靠招聘,顺道做点广告。但是因为有国际化背景,可以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这个独特优势可是别人家没有的。   算算时间,领英今年是第三年了,按照我前面说的时间表,第三年应该是收入年,其实LinkedIn给沈博阳的时间不多了,我不知道对收入的要求是多少,但是按照现在的进展,今年在收入上有大的突破,我觉的很难。虽然看上去沈博阳在用户端给美国交了一个比较好看的答卷,领英用户数过2000万了,但是赚钱才是硬道理啊,美国人的耐心会有2个3年吗?   我复盘了这2年沈博阳所做的,从产品、运营、市场上看,都没有错,沈博阳很努力,领英很努力,从经营企业的角度来说,领英这两年算是很稳健的在往前走,但是这风气云涌的时代,留给领英的机会还有多少呢?社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其他的应用的基础配置,那职业社交会怎么演变,我只能观察了,那希望今年年底,我能被打脸。   作者:周鹏、互联网老兵、略懂市场、运营、产品、管理。个人微信号:zhoupeng3000。
    沈博阳
    2016年05月05日
  • 沈博阳
    专访沈博阳:我如何在LinkedIn里创业? [摘要]沈博阳意识到中国的LinkedIn用户大多是有跨过公司背景、英语能力较好的人群,但在中国,职场人群的层级分化非常大,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广的职场社交产品。   今年年初,当沈博阳第一次把“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并采用双品牌策略运营”的想法告诉LinkedIn全球CEO 杰夫•韦纳的时候,杰夫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疯了”。   但随后,在这位中国区总裁,也是LinkedIn在中国的第一个正式员工的多次解说下, 杰夫·韦纳与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逐步理解了他的想法,并给予了连沈博阳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支持。LinkedIn总部给了赤兔完全的自主权,并且未对赤兔设立任何用户量、盈利水平的指标,而赤兔将100%由中国团队负责。“我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永远比他们给的大。”   就这样,今年6月23日,领英中国宣布,由本土团队独立研发的基于真实身份的职场社交App —“赤兔”上线。在核心业务上,为中国市场开发独立于LinkedIn之外的新产品,并采用双品牌策略运营,这在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华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   为什么要做赤兔? 去年,沈博阳和投资人沈南鹏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沈南鹏:“你最希望领英具备什么功能?”   沈博阳:“手机号注册。”   沈南鹏:“做出这个功能需要多长时间?”   沈博阳:“如果是创业公司,一到两周,但是如果是领英的话, 很难说。”   沈博阳的犹豫出于对LinkedIn的深刻认识:LinkedIn是一个全球化的产品,很难单独把某个功能摘出来给中国团队做。同时,LinkedIn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有着十几年历史的产品,也承载着巨大的收入,2015年第一季度营收就达到了6.38亿美元。这样一个“大产品”,每做一个变化,都会牵扯很多。也正如沈博阳预料的那样,直到今天LinkedIn还不支持手机号注册。   与沈南鹏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却将沈博阳做“赤兔”的原因尽现无余。   中国互联网的特性是“移动为先”,中国今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市场。而LinkedIn是基于PC端开发的产品,很多功能并不适用于移动端。   沈博阳意识到中国的LinkedIn用户大多是有跨过公司背景、英语能力较好的人群,但在中国,职场人群的层级分化非常大,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广的职场社交产品。   在中国做产品,还是需要拼“速度”。过去一年里,LinkedIn中国的确有了非常多的优化,但优化再多也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打补丁”的节奏。跟“船小好调头”的创业公司竞争,需要有速度,能尽快更新优化产品。   怎么做赤兔? “敢于冒风险,必须不走寻常路。”是三个月前沈博阳最终的具体方案在美国被通过那天他发的朋友圈。也就是在那几天,雅虎彻底离开中国,雅虎北京研发中心大裁员。   一直以来,沈博阳都在向人们解释美国互联网公司纷纷折戟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的特殊环境,而是那些美国互联网公司没有真正地把产品本土化。跨国公司总是犯下“路径依赖”的错误,迷信于这些公司原来在美国的成功模式也能在中国成功。“赤兔”的推出就是他对“路径依赖”的最好反驳。   产品上,相较于LinkedIn,赤兔更加“年轻”。   沈博阳向记者解释到赤兔的设计以及其背后的逻辑:“未来赤兔的所有功能都将围绕三个关键词来打造:发现、沟通、连接。” 可以看到,赤兔的主页下方有五个栏目,这与微信主页面四个栏目的设计非常相似。“动态”栏目,类似与微信的朋友圈,用户在这里分享职场新鲜事,可以评论和点赞。同时和领英一样,这里还可以看到跟用户有关的职场新状态,比如谁有了新的联系人。“人脉”栏目类似微信的通讯录,在这里赤兔又糅合了微博的单向连接方式,用户可以像关注大V一样关注职场大咖。   相较于领英的邮件沟通,赤兔在沟通方面多了即时通讯的功能,一对一聊天和群组聊天功能都得到了实现。   而赤兔的连接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活动上面。赤兔将要参加同一活动的人自动生成到一个群组。人们可以在群组里看到彼此的职业背景。   策略上,赤兔采取的是无线为先,着重开发移动客户端,纯中文语境。当然,赤兔支持领英账号登录,可以导入领英的人脉关系,并会有独立的社交图谱。   调性上,沈博阳表示,职场社交应该保持优秀的社区用户氛围和用户质量,不鼓励职场八卦和负能量,炒作一个公司的负面会对职场社交应用产生负面影响。   而关于盈利模式,沈博阳向腾讯科技透露,“目前领英在中国已经走上正轨,盈利也足够支撑赤兔的开发。所以赤兔和大多数中国互联网产品一样,对用户免费。”他表示,领英积累下来的招聘解决方案,市场解决方案,销售解决方案都是赤兔可以借鉴的。   “这一段时间我的精力肯定大部分是用在赤兔上的。”沈博阳告诉记者:“未来一段时间也会花更多精力在赤兔上。”   腾讯科技 刘亚澜
    沈博阳
    2015年07月08日
  • 沈博阳
    沈博阳:“赤兔”是我的最后一次All In 文/沈博阳 领英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在京郊山里一间宾馆的大会议室里,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这里封闭开发一个多月之后,今天,我们领英中国本土研发团队独立开发的职场社交App终于上线了!经过内部无数次的讨论,我们给新产品取名叫“赤兔”。赤兔马可以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我们希望中国职场年轻人借助这款产品,能成为“千里马”,驰骋职场。   从最初的想法,到现在“赤兔”横空出世,这里面有很多的不眠之夜,也有很多的感动。我们的团队很优秀、很年轻,拼劲儿十足有梦想。我陪着他们一起在山里封闭开发了一个多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无休,非常枯燥和辛苦。他们中不少人孩子都很小,这种投入对家庭牺牲很大。感谢大家,也感谢你们家人的付出,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职场年轻人的希望。   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我们并不是第一个。但是在核心业务上,敢于给中国团队自主权,做独立于全球体系之外的产品,而且这款产品甚至和全球化平台有着一定的交集和竞争,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而“领英 赤兔”也标志着跨国互联网公司第一次在中国采取双品牌策略,这种突破创新和大胆尝试意义非凡。   我相信当很多人知道领英又推出一款职场社交产品时,第一反应会是:“为什么这么做?”   自从2014年初进入中国以来,领英在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用户数已经突破900万,成为领英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领英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但与此同时,通过这一年多在中国市场的耕耘,我们也有了一些洞察和发现:   1.中国互联网的特性:作为服务全球3.64亿用户的职场社交平台,毋庸置疑,领英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职场社交产品。但是,领英创立在十多年前,产品是围绕着PC和电子邮箱设计,向无线互联网迁移的速度不够快。而中国是一个无线为先的市场,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无线产品至关重要。   2.目标用户定位:全球化平台的网络效应,是我们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我们发现全球化平台更能吸引的是那些有海外或者外企背景,具备一定英语能力的用户;而中国职场存在显著的层级分化,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英语好、外企背景的只占少数,而更加广泛的则是刚步入职场和处于职场上升期的20-35岁的年轻人。他们分布在中国的一线到三四线城市,对于工作、资讯、人脉和机会非常渴望,愿意结识陌生人,愿意从线上走到线下进行更真实和充分的沟通交流。然而目前中国市场缺乏一款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他们的职场社交应用。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3.产品开发运营的独立性: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和微信、微博、QQ邮箱、阿里巴巴的深入整合。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在维护全球一体的平台,动作不够快,本土化不够坚决。我们认为,只有一款独立于全球平台的产品,才能充分满足中国职场社交的独特需求,才能让我们真正像创业公司一样的奔跑。   4.职场社交需求:我们看到中国社会呈现越来越大的职场社交需求。近期的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有76%的中国职场人士想要区分生活和工作社交圈,但是苦于没有好的职场社交产品可以依托。   总之,无论从中国互联网无线为先的特性,中国职场人群的层级分化,产品开发运营的独立性,还是越来越强的职场社交需求,我们都需要一款独立于全球平台之外的本土产品。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发展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原因很多,路径依赖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跨国互联网公司总是认为一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取得成功的全球化产品,在中国一定也能取得成功,这就是路径依赖。要成功,打破路径依赖至关重要。只有开发一款能充分满足中国用户独特需求的完全本土化的产品,才能更好地面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   接着大家应该又会问:“领英跟赤兔两个产品是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使用赤兔?”   全球化平台“领英”与中国本土产品“赤兔”在品牌定位、目标人群、产品设计及用户价值上有显著区别,但二者都秉承“成就一代中国职场精英”的理念,互补共生,更好地服务中国职场人士,满足他们的职场社交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更多人脉、知识和机会,更快地成长与发展。   在品牌定位上,我们采取的是双品牌策略。领英定位相对高端,强调其与世界相连的影响力以及精英的全球人脉圈调性,突出无趣但有用的工具属性。赤兔的定位更加年轻、鲜活、生动和有趣。我们希望赤兔能够成为一款有温度、有趣、年轻和鲜活的职场社交App。我们相信在中国,职场社交也可以很有趣,职场社交也可以有温度。   在目标人群上,全球化平台“领英”更能吸引的是那些拥有海外或外企背景、有国外留学或工作计划、需要拓展国外人脉关系等有海外沟通需求的用户。领英是他们与世界连接的最好平台。而刚步入职场和处于职场上升期的年轻人,则是中国各行业的职场主力军。赤兔将更专注服务于这些广泛的职场年轻人,满足他们发现人脉、在线沟通、结识陌生人、线上到线下互动等强烈的职场社交需求。   在产品研发和运营层面,领英中文版(包括PC和移动端)将持续深入本土化,增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功能、开展本土合作,将领英的品牌和价值传递给更广泛的中国用户。而赤兔采取的是无线为先的策略,着重开发移动客户端,纯中文语境,帮助中国用户以真实的职场身份,在职业场景下发现人脉、在线沟通、并把线上和线下的职场活动和行为连接起来。赤兔支持领英账号登录,可以导入领英的人脉关系,并会有独立的社交图谱。类似微信和QQ的关系。赤兔是以中国互联网创业的节奏在奔跑,完全由中国团队开发、管理和推广,有独立的研发和运营团队,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将时间回拨到二月初,我们的技术研发负责人王迪刚刚入职,接下来是迅速地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同时开始产品设计。很多同事入职当天就被拉来封闭开发。四个月的时间,从组建团队到产品上线,我们做到了创业公司的速度。领英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受到了很多质疑。说来说去就是两点:跨国公司不接地气;跨国公司慢。现在,我们在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些质疑,我们很懂中国,我们可以很快。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领英总部和领英中国董事会对我们激进而大胆想法的大力支持,给予我们“独立开火权”。我们和领英总部是一种开创性的伙伴关系。这给了我们最大的自由度和支持。   领英的价值观中有一条叫“敢于承担睿智的风险”,创业的激情、对成功的渴望促使着我们去冒这个睿智的风险。中国有1.5亿职场人士,我们有信心把职场社交这一垂直领域做大,并打造出影响亿万中国职场人士的海量级用户产品。过去的四个月,我和我的团队都很兴奋,因为我们找到了创业的感觉:这种兴奋让我想起了当初创办糯米网的日子。我还记得糯米网上线的时间是2010年6月23日;5年后的同一天,“赤兔”上线。这会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All In。
    沈博阳
    2015年06月25日
  • 沈博阳
    沈博阳:LinkedIn如何走出跨国公司失败阴影? [摘要]沈博阳认为,互联网跨国公司要把中国业务做成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无外乎做好三件事:人、架构和产品。   沈博阳和LinkedIn背后的美国创始人团队对中国市场野心十足,但他们首先要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欧美的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鲜有成功。   本土化是所有跨国互联网公司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众所周知的那些诟病,包括总部习惯直接干预管理中国区业务的战略和管理,产品开发、适应环境的速度和执行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LinkedIn中国(领英)又如何能避免陷入跨国公司走过的老路?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LinkedIn中国CEO沈博阳表示,要把中国业务做成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无外乎做好三件事:人、架构和产品。   “美国互联网公司纷纷折戟中国市场,往往归咎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其实根本原因是在于这些美国互联网公司是不是找对了合适的团队,是不是真正地把产品本土化,是不是像中国创业公司一样勤奋地去工作。” 沈博阳说。   跨国公司的“错误路径” 在人人公司工作期间,沈博阳内部创办了糯米网,市场份额一度做到团购行业第三名,但最终因为人人难以承担亏损成本在2014年被百度全资收购。   进入百度后,沈博阳对糯米网的发展预期和百度很快出现了分歧。“百度本身有一些现实面临的问题,人事变动非常多,而且百度自己要做团购平台,和我要独立把糯米做成上市公司的方向不一致。” 沈博阳告诉记者。   2013年10月份,沈博阳收到LinkedIn CEO 杰夫·韦勒的邀请函,参加LinkedIn组织的关于创业的内部沟通会,过去两三年,沈博阳和杰夫已相识并有过数次交流。而就在这次见面前一天,沈博阳跟百度沟通再次产生不愉快的结果,萌生去意,于是跟杰夫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沟通。   紧接着,LinkedIn董事长里德·霍夫曼也来到中国,沈博阳跟与其进一步商议后初步确定加盟意向,并飞到美国跟LinkedIn十几个副总裁也进行了两天的沟通,到了11月底,沈博阳最终做出离开百度加盟LinkedIn负责中国区业务的决定。   其实,里德早在2004年第一次来中国深圳时,便萌生了把创办不久的LinkedIn带到中国发展的想法,不过当时并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在LinkedIn 2013年正式决定进入中国之前,里德和他的团队已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四年研究。   “未来几年中国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有1亿多职场人士,如果不进中国,那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决心有了,我们再看为什么原来的跨国公司会失败。”   谈到国外互联网公司折戟中国市场的原因,沈博阳首先引用了马云的观点,他表示,跨国公司在中国负责中国业务的人往往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创业者,工作动力是让总部高兴而不是考虑如何满足本地用户需求,而红杉资本正是在国内基于沈南鹏打造了一个纯本地化的投资团队,成为少数能在中国落地的美国投资公司。   其次,从架构上看也体现不出跨国公司的重视程度,中国区负责人做不到直接向公司CEO汇报,职能偏向销售或者产品技术,对中国市场的耐心和决心不足。   第三,跨国公司包括LinkedIn最早在中国都犯了同样一个错误:“路径依赖”,即迷信于复制这些公司原来在美国的成功模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跨国互联网公司都有这样的心态,自己的全球化平台和产品经验既然在韩国、印度、澳大利亚、英国都可以成功,在中国也必须能成功。” 沈博阳说,但是,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中国互联网独特的环境,导致其他地方可以成功的模式在中国真的难以成功。   2014年1月1号加入LinkedIn后,沈博阳成为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正式员工,虽然用户和收入规模小,沈博阳却获得直接向CEO汇报的权利,中国区也成为独立于亚太区在全球独立的一个市场区域。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跨国互联网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而是注重产品、技术和中国互联网游戏规则的创业者,并围绕我搭建了有创业基因的团队。这有助于我们能在中国做出更快、更大胆的决定。”   沈博阳说,从产品层面来看,简单的汉化、深度的本地化都不行,必须要单独给中国开发自己的本土化产品,而且通过中国团队完整运用创业思路去运作,这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唯一方向。   慢模式寻找爆发点 据沈博阳透露,去年年初 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用户不到400万,目前已将近800万规模,用户主要是北、上、广、深等十几个大城市有海外背景的中高端人群,下一步则计划渗透更多的本土化用户。企业用户也有两百多家。   “当用户达到一定临界点会增长更快,但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职业社交将是一个突破非常慢的模式,缺乏杀手级功能和爆发力。至少在美国,LinkedIn更像建立维护网上人脉的工具,并要靠线下的联系去维系。” 沈博阳表示。   从LinkedIn的成长轨迹来看,从2003年到2011年上市才积累了一个多亿用户,但上市之后开始了更快的增长速度,市值也从30亿美金迅速上涨了十倍到300亿美金。   当然,中国市场还有自身的独特性,比如用户对无线的依赖更高,对隐私更敏感顾忌,无处不在的微信等工具则代替了部分职场场景。   “大而全的平台不一定能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我们平时能维系的人脉关系是非常有限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比较松散的人脉关系,在大而全的平台难以建立。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出于对个人隐私的维护,也需要建立纯工作上的线上关系网,并以此彰显自己的职业身份。”   沈博阳认为,职业社交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不一样,资讯,新鲜事都是跟职场相关的。不强调DAU、在线时长和登录次数,而是看重个人职业资料的完整度,在换工作时保持更新,这跟招聘网站正好相反。   “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在探索中,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但好在盈利模式足够清晰,去年的公司收入已达到非常可观的数量级,如果控制投入能支撑公司盈利。” 沈博阳坦言。   LinkedIn 给用户提供免费的社交服务,依靠给企业提供服务来获取收入,包括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销售解决方案。   其中,招聘解决方案是帮助企业寻找那些被动求职的人才,占到总收入55%到60%比例;营销解决方案是根据用户数据进行的精准广告投放,占到总收入的25%;销售解决方案则是帮助有B2B业务的企业销售人员去寻找相关销售线索。沈博阳说,未来不排除在中国建立更大的直销团队。   腾讯科技 范晓东 1月14日报道
    沈博阳
    2015年01月14日
  • 沈博阳
    专访沈博阳:LinkedIn不是一家招聘网站 [摘要]沈博阳表示,LinkedIn的服务更倾向于“先职业社交、再招聘”的顺序,招聘只是LinkedIn业务的一部分。   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今日在浙江乌镇召开。记者在现场专访了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沈博阳在采访中重点谈到了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他对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感受。沈博阳对腾讯科技表示,LinkedIn和目前中国的招聘网站有所不同。     具体的区别在于,第一,LinkedIn的服务更倾向于先职业社交,再招聘的顺序。招聘只是LinkedIn业务的一部分,但对于其他招聘网站来说,招聘是它的全部;第二,LinkedIn的服务多来自于被动求职,即所谓的“求职者”并不是主动来找工作的,而是适时等待好的机会。而传统的招聘网站服务于主动求职者,多为失业或对现在工作不满意的人。“总的来讲,我们不是一家招聘网站。”沈博阳说。     对于LinkedIn来说,营收并不是其所关注的重点。沈博阳表示,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目前在团队搭建和产品本土化方面更为看重,比如推出一些本土化的产品,以此把用户规模做得更大。     事实也证明,Linkedin注册用户增长速度快,得益于其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工作,比如在本土化上与微信微博深度整合,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内用户的认可。     对于此次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沈博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在他看来,此次会议的意义在于,这是第一个定义在世界范围的互联网大会,而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互联网打过,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方面超过很多其他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觉非常骄傲。”   腾讯科技 范晓东 胡祥宝 韩依民 11月20日乌镇报道
    沈博阳
    2014年11月20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