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蒂尔
    没有对错,只有节奏——2015创业方法论 来自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 // // “新常态”作为描述中国经济的热词,已经风行很长一段时间了。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并要求经营方式、思维模式出现变化,另外就是创新,需要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2015创投盛典今日上海站,即围绕着新常态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创造,由彼得·蒂尔、徐小平、许单单等人,一同将最前沿的创投经验与启示,分享给广大有志者。 彼得·蒂尔钱军VS 钱:如果我们要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项目的早期,就可以看到它的潜力,我们应当注意哪些什么关键的点?彼:第一,团队;第二,技术;第三,商业战略。我希望三个都有,如果说你只有一个或者只有两个有可能就会失败。尤其是团队,好的投资需要让我知道,到底他们在一起合作的话会有多好。 钱: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项目是新的领域,这会令人难以判断。请问你们是如何预测?比如说face book先做了哈佛,他们很快的达到了35%的占有率,那么从这一点向下怎么评估?彼:从消费者网络来说,较好的一种测试就是使用的频度,比如他们是否有把产品推荐给朋友。另外我们会问一些分散式的问题来进行评估,同时关注产品本身的发展,并进行必要的沟通。一个产品的研发人员不可以“高冷”,必须能跟我们沟通最新情况。 钱:您曾经说过创业的关键一点是未来比现在重要,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作为企业家你希望有一个目标,那么你会不会把上市当成这个目标,我是说,从企业家的角度考虑?彼: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上市作为一个目标,它实际上是可以只是中途的中转站。在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时候,他们觉得上市就是终点,但这样做你就容易忽略未来。如果不去考虑上市之后的日子,事实会证明你一定是短视的。另外,选择上市的银行需要谨慎,不要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他们。 钱: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的,你也第二次来中国了。你知道现在在全球都希望再建一个硅谷,比如中国的北京、深圳、上海。根据你的观点,如果说要创建一个类似硅谷的地方,应该考虑什么呢?彼:有很多的东西要放在一起来讲,比如说硅谷有大学,而且有很多成功的历史案例,有一个网络充斥着创业的人才,就好像吸铁石一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几家格外成功的公司为硅谷的生态系统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模型,集中优秀的资源互相促进生长。 创业者shi哪儿去了BY 徐小平 条条大路通罗马,7条大道向成功。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徐小平先生,今日为大家解析了他自己眼中的各种成功方式。 1、上市。它是创造个人财富的一个终点,但同时意味着public,意味着公众和社会分享你的成功和成长。新东方2006年上市,一年以后新东方的股价接近40亿美元,即便不以股价论英雄,大家买股票却一定是为了分享你的智慧。一旦进入上市你就进入了一个没有结束的飞行。终点在哪里?不知道。 2、并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假如说100个公司里面有1个上市,大概会有2、30个并购。我在2010年投了一家公司叫多开,后来小米并购了这家公司,我们投了3000万美元,小米并购的时候是50亿美元。后来多开阅读器做电视,做很多其他的东西都不错,这个并购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另外像58和赶集,他们两家体量不一样,但是出于宏观考虑就合并了。 3、转型。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是100%,那么95%的企业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很少有企业从第一天起做的事情,能够持续到最后一天了。比如说聚美优品,一开始做游戏广告植入,做了大半年觉得不行了,做了化妆品,这是很了不起的转型。比如说富森做猎豹,本来是针对国内的一个应用,后来发现国际市场才非常需要这样的东西。当然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弃,这是一个问题。 4、连续创业。跟转型有一点类似,但不全一样。乔布斯某种意义上也算一个连续创业者,做了苹果,被开除了,然后再回苹果。我以前投过一个女孩子,她做一个留学网站,失败了,就到新东方做了留学网站主管。现在她又创业了。也许之后这个女孩又将把公司卖掉,用资金再做一个公司。不同的道路,都可以通往罗马。 5、现金生意。创业要并购,要上市,但是不要忘记许多所谓不成创业,它实际上是一个好的生意。我们投资过一个公司,教外国人学中文的,创始人非常敬业。他是有收入的,虽然还不是垄断的公司,但是它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它有正像现金流,有利润,养了上百个人,这也是创业者的骄傲和光荣。 6、加盟创业。假如说你转型不行了,再次创业也垮了,你可以考虑跟人合伙。一个人失败,去死吧;两个人失败,抱着哭一下就不死了;三个人失败,抱团取暖。我们有一个活动,就是让创业失败的人在一起聚聚,结果在这个会议上,真的有十几个哈佛的博士,20个斯坦福的MBA,在讲他们的失败道路。后来,其中有个人成了58的CPO,他和我们另外两个投资失败的创始人,一起做了一个新的公司,不到两年这家公司的话值到了5000万美元。 7、回去打工。想想看,创业结果最烂的,就是回去打工。只要你做人不是白痴,在江湖上没有恶名,那么所有的成熟的公司,成长型公司都会热烈的欢迎你。比如说有人做过留学网站的,失败了,后来新东方请他来做自家留学网站的CEO。我觉得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一个地方,就是创业最烂的结果可以是回去工作,而且你有了经历,有了磨难,你回去企业会是最好的员工。 没有对错,只有节奏BY 许单单 (3W Coffee 咖啡馆创始人,拉勾网创始人、董事长) 创业最核心的逻辑是八个字:没有对错,只有节奏。太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一个事情是错的,但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那是因为我们节奏没有把握好。   第一,创业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瞎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很聪明,要当成一个瞎子走路的过程,不断摸索,探方向。3W最开始是做什么的呢?是有200多个股东众筹的,每年开一次股东大会,没有观众,全是企业家,只是为了做一个有投影仪、有话筒、有音响、桌子可以移动的咖啡馆沙龙。但是,做着做着快倒闭了,因为大家开会不买你的咖啡,我们才想到做其他的事情。3W咖啡虽然很小,但是它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的历程。   第二步就像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我们做拉勾网的时候,总被人抄袭,你说这个时候,我们是打击抄袭者呢还是不打?你是去拼命的奔跑呢,还是把你的对手弄倒?以我的经验来说,执着于打击对手属于浪费时间,因为你自己还如此之小,说不定你们打架的时候,第三方就起来了,就像苏宁和国美天天打,结果京东出来了。所以在创业的过程里,尤其是在B轮以前,你要全心的关注你的用户,努力做你的产品,完善你的团队,眼睛里面只学对手的好,不要分散公司和自己任何的精力。   第三,孕妇难产——痛苦做抉择。我们在电视里面经常看到产房的医生跑过来问是保孩子还是保大人,那一刻父亲的痛苦,创业者每天都在面对。比如说我们拉勾网在做的过程中,曾经想过PC互联网、H5页面、公众号和APP都要做,我说不能做四个,最终就把APP砍掉了。我们把把精力聚焦在微信公众号上,结果我们努力做的时候服务号就出来了。其实做抉择是最难的,但必须学会舍得下手去做减法。   第四,讲融资。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他也是创业,做母婴互联网的。他A轮,B轮融资的时候,看到市面上有融到了一、两千万美元,甚至三千万美元的。他说我至少要融800万美元,有人给他400万、500万,他看不上,所以这个时间就拖住了。互联网行业,相差一个月你就等于死亡,何况是为了多融资一点拖了四五个月!在此期间其他的人拿了比你少的钱已经跑起来了,你还在那儿融资呢。创业初始的融资,切忌求多,太多人在这个地方卡住了。   最后一项:张三丰打拳——太极平衡。公司一旦拿到天使或者是A轮或者是再向上走一点的时候,CEO每天面临的事情就是做抉择,做权衡,做资源分配。有很多事情都要做,你如何平衡它?这就变成了公司再进一步的核心逻辑,比如说员工多一点的时候,你如何平衡员工的福利,让他觉得能够持续的保持健康的状态以及创业的精神,拼命的工作。过去的五年的三年半,我们公司全年无休,七天工作制,只有国庆节、劳动节才放假,所以我们做的快,我们超越对手。而当我们有50人的时候,7天工作制就不太行了,员工就开始抱怨了,所以我们改成了每周一个休息日再到后来一个月的四周里面,三周六天,一周双休,还定每周周三晚上为不加班日,其实这就是一个平衡,但平衡比前面四个都难。
    彼得·蒂尔
    2015年05月26日
  • 彼得·蒂尔
    彼得·蒂尔(Peter Thiel)聊投资理念、失败案例 [caption id="attachment_7414" align="alignnone" width="720"] 彼得·蒂尔(Peter Thiel)[/caption] 来自pingwest 蒋鸿昌 在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硅谷·中国众创巡讲活动上,Peter Thiel又一次来到了中国。迎接他的依然是掌声和尖叫,他的拥趸依然狂热,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主啊,你给我测个八字儿”式的提问。有一个观众问到:“我准备投资1000亿建设南中国某海岛旅游,你对我们这样的项目是否看好?愿不愿意给我们投资?” Peter Thiel依然坚持只投资自己书名那样的公司:“从0到1”,具备垄断潜力的技术型企业。他坦诚自己有许多失败案例,甚至认为投资Facebook的经历是失败案例之一。他还谈到了中国,他建议中国应该认真考虑什么时候把自己当成发达国家。 投资理念 如在《从0到1》书中所说,Perter Thiel极端推崇企业的独创性和垄断的潜力。比如,他认为Google成功的关键就是因为它与众不同且垄断。为了规避调查,Google从来不说自己是垄断企业,但事实上它就是。“Google高层的十几个人真正了解它是个垄断企业,普通员工是不了解的,这个概念很多人都不了解。” 对美国2005-2008年的清洁技术泡沫,Peter Thiel认为就是因为有太多人鼓吹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每个人都说自己只要占据1%的市场份额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但实际上,这个领域有太多的竞争对手,“如果你是一个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厂家,你的竞争对手是很多的,像风能、石油勘探等能源去竞争的话,实际上你是一条小鱼而已。” 不可知论 对未来持“不可知论”的他,依然被很多人提问和邀请给自己的公司或项目把脉。 “人们经常会提到一个问题,比如未来技术的趋势是什么?我回答这个问题总觉得很难回答,技术的未来,因为我很难去预测未来这个行业是怎么发展,或者利润率是怎么发展。我可以跟你说,五年之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用手机,但实际上这样的答案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就跟怎么样去创造一个新的企业关系不是很大一样,就是很难去预测未来的趋势,因为你老是说未来趋势,是把重要性给高估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口号,你会紧张。实际上在一些IT软件行业已经是非常拥挤了,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有很多竞争对手了,所以你要意识到这一点。” 这使得他对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时髦的泡沫词汇(buzzword)嗤之以鼻。叫嚣着这些词汇的公司其实没有差异性,已经泛滥了。 不知道那些相比“从0到1”,更熟悉“从1到N”,热衷于扑捉风口顺势起飞的中国创业者怎么看。 对投资,Peter Thiel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充分了解一家公司的业务,能看到别的投资者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一家公司被很多投资人看出了具备垄断潜力,投资就变成了拍卖会。“这个时候投资的成本就很大了。” Facebook的投资经历算是失败案例之一 Facebook天使投资人,是Peter Thiel作为投资人最耀眼的履历,当初50万美元的投资给他带来了数千倍的回报。他看重的就是Facebook的独创性以及高速增长,占领市场份额的能力——尽管在他入股时,Facebook的用户仅有1.2万哈佛大学师生。 然而,当有人询问Peter Thiel是否有失败的投资经历时,他把Facebook列为了自己的失败案例。具体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判断Facebook的估值,从而在合适的机会追加投资: 2005年,《华尔街日报》给了发展期的Facebook很高的ping评价,而CEO 马克·扎克伯格也定下了很高的估值。虽然当时Facebook找到Peter Thiel,表示愿意给他一个优惠的价格,但Peter Thiel和其他一些投资人当时认为估值过高,最终没有跟投。 “有的人认为这家公司已经做的比较好了,但未来不可能做的更好。这就是我的一个失败的案例。” 一年以后,Peter Thiel做的分析显示,Facebook的发展呈指数级增长,“所有的指标都显示它最高的估值和预算是正确的。” 中国要考虑何时把自己当成发达国家 Peter Thiel其实一直对中国的科技产业不看好。在多次演讲中他一再重申,中国在全球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抱全球化的程度都要高。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意味着技术、语言乃至全方位的复制。“如果只是复制的话,很容易在到达一个节点后就停滞不前。” 日本是他经常援引的例子。1950年-1990年期间,日本通过复制获得了飞跃,但在9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就出现了停滞。“从人均GDP来看中国还处于日本1950年的水平。现在中国人应该真正考虑的是,如何在接下来25年里继续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Peter Thiel承认,用标准的衡量方式来看,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且发展模式非常的成功。但是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中国还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复制性过程当中。而且,中国始终把自己当成发展中国家,这会阻碍中国的创新和进步。 “如果你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话你可以通过复制来取得成功,但如果你是一个发达国家的话,你国家的进步必须要通过创新来获得支持。”   今日上海,Peter Thiel 将继续分享以上内容。HRTechChina从论坛现场为你发来报道!
    彼得·蒂尔
    201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