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端
    【产品】ADP升级本地薪酬管理系统OneHR,打造以人为本的云端薪酬管理平台 全球薪酬和人力资源领导者安德普翰(ADP)于3月2日宣布,全面升级其服务于本地客户的云端薪酬管理平台OneHR,以期为企业薪酬负责人、管理者及员工提供一站式自助服务。OneHR将“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具”作为核心理念,深入洞察企业用户的真实需求,结合ADP的技术实力,打造出屡获嘉奖的解决方案。 OneHR平台的此次升级,将用户的薪酬管理流程简化为三个步骤:数据收集与薪资计算、薪资结果查看与审批、查看审批状态及提交过账。而政策变化在系统中的实时更新,则由ADP负责完成,以确保客户薪酬的合规性。OneHR以简明页面和多元视图清晰展示关键数据和流程进度,避免了繁琐的页面跳转和数据查找;同时,OneHR支持云端协作和移动端访问,全面提升薪酬管理效率。 秉持“以人为本”理念 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ADP来说,“以人为本”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切合用户真正需求的技术创新才能够为客户和行业带来真正的价值。基于数十年的行业经验,ADP深知薪酬管理实际操作中的繁杂细节,也明白操作流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对应的最佳解决方案。OneHR此次升级直面用户痛点,致力于打造一款“用户为核心,技术为导向,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具”。 长久以来,复杂的薪酬管理和协作流程令企业付出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也为企业薪酬负责人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企业薪酬管理实际操作中的一系列难题,OneHR平台以简明的使用界面、清晰的处理流程、便利的计算系统,为企业薪酬管理带来全面的效率提升,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节约管理成本。 简明易用的流程设计 精心优化用户体验 通过直观的三步向导,OneHR为用户提供了简化的薪酬管理流程,简明直观的使用界面,方便用户更迅速、轻松地完成薪酬管理。 OneHR的三步向导 除此之外,OneHR在协作流程上同样进行了革新: 薪酬计算所需内容位于同一页面内 于薪酬处理全流程提供通知服务 自动回溯员工薪资数据   OneHR在确保薪酬计算准时、合规的同时,后台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针对用户实际操作中的难题,OneHR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个人所得税和社保政策变动,ADP会根据政策变化实时更新薪酬计算规则,免于人工计算的庞大工作量;支持桌面端和移动端访问的特性,也可以满足远程办公的需求,让企业薪酬管理者、HR部门、管理层、员工等不同主体随时随地获取和上传所需的信息。 ADP北亚区总经理张晓云女士表示:"对于企业主、领导层和薪酬管理者来说,易于使用、稳健可靠的薪酬管理平台不仅可以保障薪酬发放的准时、合规,提升员工满意度,更有助于提高薪酬管理效率,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护航。此次OneHR平台升级,正源于我们对客户需求的关注,我们相信这一‘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切实回应市场的期待,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
    云端
    2021年03月02日
  • 云端
    人力资源科技的发展的几个趋势 文/Pete Tiliakos 员工用户体验的进步 不仅就业市场匮乏技术工人和顶尖人才,人们还注重创新,从根本上重塑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和与员工互动的方式。人力资源应用程序正在以“用户优先”为重点进行开发,因此员工体验正在极大地影响和塑造未来增强的路线图。 人力资源技术供应商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创建简化,指导和规范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NLP和规范分析已经成为当今人力资源技术的赌注,并推动了用户体验设计和性能的进步。 例子:   SuccessFactors宣布,它打算在短期内将其市场应用程序增加三倍。此外,它还推出了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社区,该社区以现有的SAP应用中心为基础,提供围绕六个关键领域的互联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福祉,薪酬公平,实时反馈,无偏见的招聘,预测绩效和内部流动性 即推出名称连通市场,为客户提供招聘,学习管理,员工反馈,身份管理等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包括Okta(身份管理),Greenhouse(申请人跟踪),CultureAmp(员工反馈)等供应商平台)和Vestwell(401k)。 人才管理技术 毫无疑问,当今许多组织的关键优先事项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发展和留住顶尖人才。因此,组织专注于提升人才管理技术,重点是人才获取,绩效管理和学习管理。供应商正在向市场推出更广泛,更有能力的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对其平台和产品的见解。 例子:   SuccessFactors宣布,它打算在短期内将其市场应用程序增加三倍。此外,它还推出了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社区,该社区以现有的SAP应用中心为基础,提供围绕六个关键领域的互联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福祉,薪酬公平,实时反馈,无偏见的招聘,预测绩效和内部流动性 即推出名称连通市场,为客户提供招聘,学习管理,员工反馈,身份管理等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包括Okta(身份管理),Greenhouse(申请人跟踪),CultureAmp(员工反馈)等供应商平台)和Vestwell(401k)。 应用程序市场正在迅速扩大 虽然目前所有现代HCM平台都提供强大的API(集成),可将关键业务应用程序连接到HCM平台并扩展其功能,但对连接解决方​​案,服务和应用程序的更强大选项的需求非常高。 开放平台方法正在成为HCM提供商的标准,允许客户,合作伙伴和第三方通过市场/ app store式交付系统连接API以供消费。这种开放式方法允许集成大量外部解决方案,扩展HCM平台的功能,允许客户端连接最适合其独特业务需求和用户群的应用程序。 例子:   SuccessFactors宣布,它打算在短期内将其市场应用程序增加三倍。此外,它还推出了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社区,该社区以现有的SAP应用中心为基础,提供围绕六个关键领域的互联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福祉,薪酬公平,实时反馈,无偏见的招聘,预测绩效和内部流动性 即推出名称连通市场,为客户提供招聘,学习管理,员工反馈,身份管理等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包括Okta(身份管理),Greenhouse(申请人跟踪),CultureAmp(员工反馈)等供应商平台)和Vestwell(401k)。 不是每个公司都在使用云端服务 整个星期,我与不同行业的不同规模和复杂的公司进行了交谈。大多数人要么正在将人力资源转移到云端,要么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采取行动。 然而,突出的是有多少公司仍然没有转向基于云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或者采用模块化方法(但不是从核心人力资源开始)。例如,我与一些中型和大型企业雇主进行了交谈,他们表示他们已经在他们的环境中部署了基于云的模块组合,最常见的是以人才为中心的模块。当被问及他们对核心人力资源的使用时,响应往往是“一个领先的内部部署平台”。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没有为核心人力资源或工资单这样做时,回应往往是“我不确定”或“我们打算到达那里......最终。” 这与NelsonHall最近发布的市场分析“ 云与多流程人力资源服务:云与超越之旅”中的调查结果一致,后者显示只有约40%的多流程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在云环境中运营。这可能归因于客户的担忧,也可归因于供应商解决方案适应增量迁移到云而不是单一转变。例如,SuccessFactors的Upgrade2Sucess以其内部客户群为目标,支持迁移到云,但是当它对业务有意义时。这种模块化方法使客户能够在转型过程中逐步降低风险并实现投资回报率。 人力资源创新不再只是“人力资源公司” 在过去几年中,人力资本管理已成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市场,随着组织变得更加以人才为中心,它似乎只能继续增长。从历史上看,人力资源领域的创新由人力资源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本身(例如ADP,Ceridian,Kronos等)提供 - 即直接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人员。 然而,随着全球最大,最富有,最有能力的软件公司(如谷歌,Facebook,微软)瞄准,开发和销售人力资本管理解决方案并加强整个行业的竞争,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子:       Google Hire:G-Suite的人工智能人才获取平台 Facebook的工作场所:支持移动设备的工具,用于工作场所通信,协作,包括群组,聊天和视频通话功能。与人力资源平台集成,包括ADP,Kronos和Paychex Flex Microsoft Teams:Workplace协作工具,它将聊天,会议,便笺和附件与Office 365和领先的HCM(例如SuccessFactors)集成在一起 Microsoft Dynamics 365:基于云的ERP和CRM解决方案,具有HCM功能,包括Core HR,人才获取和入职。 注:以上内容由AI翻译,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Advances in HR Tech: The View from The Strip  
    云端
    2018年09月21日
  • 云端
    将手写文件搬上云端,任务管理协作平台Buildup获700万美元A轮融资 任务管理协作平台Buildup主要针对建筑行业,今日这家公司获得了7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TLV Partners、UpWest Labs、01 Ventures、Abstract Ventures、Check founders Guy Goldstein以及Ahikam Kaufman。 Buildup于2013年成立,这家帕罗奥拓创企提供的跨平台软件能帮助承包商、开发商和房产管理者完成一些鉴别和修复任务,以及处理一些和工作相关的问题。它的功能包括剩余工作清单、自动化任务序列、质量控制工具、次承包商表现分析等。最终,它就是要将过去所有手写和打印的文件全部搬到云端。 本轮融资之前,Buildup已经获得了1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公司计划利用这笔新融资去扩大自己的工程、销售以及营销团队。 相关报道表示,全球建筑市场的规模大约在10万亿美元左右,历来建筑行业的效率都不高,有些报道甚至声称这个行业的效率排得进倒数——因为它缺乏数字化。 “从总体的工人生产效率来看,建筑行业的确拖了后腿。Buildup要处理的就是周期最长的建筑项目:建造。这支管理团队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他们借助有限的资源,成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里获取了大量的客户。” TLV 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Eitan Bek说道。 今年九月,BuildingConnected获得了2200万美元融资,以发展针对建筑承包商的竞价采购平台。而号称“建筑界Airbnb”的EquipmentShare也筹集了2000万美元,以发展自己的设备销售及租赁市场。 另外,Emagispace为自己的模块化建筑材料技术筹集了420万美元。比利时创企Aproplan为其“建筑版Salesforce平台”融资600万美元。Zillow也收购了New Home Feed。 Buildup声称自己已经和多家ENR排名前50的公司建立了合作,这其中包括Turner Construction、Whiting Turner、AvalonBay和Greystar等。 “我们的客户借助Buildup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协作,同时他们也会在建筑项目的执行阶段,获取实时的关键数据,这个阶段也是他们花钱最厉害的时候。”公司的首席执政官兼联合创始人Oren Cohen说道。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11月23日报道 (编译:叶展盛)
    云端
    2017年11月23日
  • 云端
    【2017 YC Demo Day】Fastpad:基于云端的招聘管理、云协作的平台 8月22日,是Y Combinator的第25个路演日。 连续3天,124个项目, 300位创始人、500位硅谷投资人! 这将是YC成立1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路演!   HRTechChina小编整理了其中全部的人力资源项目,一起来一睹为快:   Fastpad Fastpad是基于云端的招聘管理、云协作的平台。其可以瞬间捕捉每个应聘者的信息,帮助公司在每一个环节做更好的招聘决定。   从人才的搜索到招聘,全部过程都可在单一平台上统一管理、完成,可为HR部门节省大量的管理时间。 Fastpad上有自动化的工作流和主动的提醒,把重点HR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官网:http://fastpad.com/
    云端
    2017年08月23日
  • 云端
    亚马逊发布全新工具,Hub,使企业更加方便的把服务器迁移至云端 目前,亚马逊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工具,Hub,帮助用户更加方便的把本地应用程序迁移至云端。用户甚至能在 Hub 界面直观地看到各部分的迁移情况。 Hub 是一个网页端的门户网站,用户可以在 Hub 上设置迁移任务。由于迁移过程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用户能在随后实时查看迁移情况。主要的迁移部分有3种:AWS 应用程序发现服务自动化了发现和收集系统信息的过程,AWS 服务器迁移服务负责将工作负载转移到云上,AWS 数据库迁移服务以最小停机时间移动关系数据库、NoSQL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随着多个并行迁移的发生,用户能以应用程序为中心对迁移过程进行跟踪、检查。 微软、谷歌、IBM 等重量级公司都在不遗余力的向企业售卖自己的云服务。除了将服务器布置的离用户更近,使企业获得更加快捷的响应速度外。使企业更方便、快捷地把服务器、应用程序迁移至云端也是吸引用户的重要一点。我们都知道,当增加一个新客户时,提供云服务的企业,把其获得的受益远远大于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 所以,怎样获得更多客源就是重中之重。使企业更方便、快捷的把服务器、应用程序迁移至云端,给云服务厂商获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获客思路。目前为止,公司已经将34000个数据库迁移至云端。 来源:36氪 ,作者:徐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8233.html
    云端
    2017年08月16日
  • 云端
    云端企业数据管理平台Reltio获4000万美元C轮融资 日前,企业数据管理平台Reltio完成4000万美元C轮融资,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领投,Crosslink Capital和406 Ventures跟投。该公司打造了一个云端数据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和推荐服务。 Reltio于2011年在加州成立,致力于简化企业数据管理系统,以更全面地了解运营情况。反过来,这一系统也能为销售或营销部门所用,开发数据驱动型应用,预测哪里存在销售线索。 Reltio处理的数据多种多样,可以是内部交易和交互数据,也可以是公共和社会数据。借助Reltio平台,企业可以将这些数据库结合,根据特定的目标来设计新程序。 此轮融资之前,Reltio获得共计3200万美元融资。该公司表示将利用新一轮资金维持发展势头,加倍投入工程、销售和营销项目。此外,Reltio还计划在今年增加50%的员工。 “Reltio在大数据管理市场显示出了惊人的成长。”NEA普通合伙人Chetan Puttagunta说道,“所以当他们需要资金来进一步发展时,我们很快就做出了投资决定。”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编译:蔡妙娴
    云端
    2017年04月19日
  • 云端
    为何中国互联网巨头突然加大在云端市场的投入?创业公司还有哪些机会 在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财报中,阿里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0亿人民币,同比增速138%,成为阿里巴巴四大新兴主营业务之一。   与此同时,马化腾开始亲自出来为腾讯云站台,表示腾讯云其实非常强大,但过去只是内部使用,现在终于要彻底开放了,今年腾讯云的增速也超过了100%。   而麻烦缠身的百度,在云端市场居然也不甘落后,李彦宏甚至特地发表演讲声称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公司,其实本质就是一家做云的公司。 为何国内巨头突然齐齐加大了在云端市场的投入?   很显然,云服务对c端的用户来说,并不是什么使用互联网的“入口”或者说第一需求,由于云并不涉及具体的业务,因此BAT必然不是惧怕有某家云服务公司会突然切走自己的主营业务,才发力云端市场的。   综合来看,主要有这么三点原因:   1、云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一直是一种“水电煤”般的存在。大公司旗下的垂直业务一般是自己独立发展壮大,自己撑起一条独立的业务线。而云的逻辑与此不同,大公司对云端市场的投入可以成为旗下所有的业务发展的加速器以及业务边界的拓展器;   2、在促进自己家业务的同时,发力云端让大公司有机会对其他公司的业务施加影响力,这点特别符合热衷布局和生态的大公司的口味。AWS的发展历程证明了,通过网站托管(web hosting)起家让上万家各类企业通过它的云计算资源来服务上亿用户,这个生态形成后的护城河极高。   3、而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资本市场来看,云都是一个价值巨大(上万亿美金)又容易理解的故事(操作系统、去IOE、万物互联等),这点不论对创业公司和上市公司来说都同样重要。   借着国内云服务市场比较火爆的当下,我尝试简单梳理一下这个市场当前的格局,包括一些过去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未来的展望。   云服务有三大分类,边界却越来越模糊   这些年,围绕“云”,其实出现过很多名不副实的概念,云服务主要分为三大类,从底层向上依次为:IaaS、PaaS和SaaS,每一类服务解决的问题都不太一样。这三大类里,都有一大群公司在向着不同的方向努力着。   IaaS(Infrastructureass 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云服务里最重也是最基础的一块,经常提到的云计算、云存储和CDN加速等等,都属于这个领域。 由于这个领域有资本密的特征,巨头相对中小云服务公司,在这一块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国际市场上亚马逊的AWS占据了这一块比较大的份额,国内是阿里云。在美国基本上IaaS的业务竞争已经结束了,在中国基本也是这个趋势,阿里云可能有70%的市场份额。   而AWS和阿里云之所以能占有这么高的份额,我认为和它们的母公司都是电商公司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电子商务在海量数据、实时支付等的处理上对速度有极高的要求,且对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同时,涉及到真金白银的交易还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因此,电商公司公司内的许多部门在处理业务时,会首先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各种对云服务的需求。   一开始的AWS和阿里云的雏形就是公司内部服务其他部门的支撑部门,而且提供的正是比较基础的IaaS服务。在不断迭代产品,能够满足兄弟部门的诉求后,这样的产品渐渐就能走出公司,开始投入市场。   AWS诞生于2006年,阿里云诞生于2009年,它们一开始的方向也比较类似,主要就是把云计算能力开放给其他第三方中小企业,尤其从在它们平台上做生意的商家开始。这个思路,和IBM仍然想销售给客户硬件服务器,以及谷歌提供针对个人用户的云服务的思路,都不太一样,也造就了它们当下的优势。   而内部首先尝试云服务的另一个好处是,相比其他巨头不停尝试和关停各种云项目的时候,AWS和阿里云的项目几乎很少失败,因为这些工具内部已经被使用过若干年无数次,需求早以明确,工具也被打磨的很完善了。   在现在的IaaS市场,大的流程化的云服务厂商会更多的提供基础模块化服务,由于巨大的前期投入,这一块不是一般小公司能随便玩的。但还是有部分创业公司,如七牛云、新致云和UCloud等,选择从存储、金融和游戏等一些细分垂直领域切入,并做精做深,加上B端市场先付费的特性,因此仍然有一个不错的现金流。   这些中小创业公司虽然难以和巨头直面竞争,但是其商业模式依然非常健康,这里的健康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要马上盈利,而是说,已经有了一个可持续的现金流,在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再探索一个有效的盈利模式。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台即服务,这个分类下已经诞生了上市公司Twilio, 2015年营收达1.669亿美元,今年一季度营收大增78%,上市首日即大涨92%,市值已经突破了35亿美金。   由于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市场IaaS的竞争都已经差不多了,云服务市场的变数可能更多会发生在PaaS和后面要提到的SaaS领域。PaaS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提供软件开发(包括APP)所需的基础功能模块,特别是非核心,但又有普遍需求的模块,例如通讯、存储、推送等。   这对一些创业公司来说,尤其有帮助。按需使用云端的功能模块既能够免去繁琐的开发维护工作,又能提升客户体验,帮助企业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Twilio的业务里,就包括为Uber提供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匿名电话沟通服务,也有为WhatsApp数亿用户提供短信验证码的服务。   但是,相对于发展时间较长的IaaS和SaaS来说,国内的PaaS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市场仍需时间培育。并且不像AWS这样的底层云服务,客户的数据存储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一旦开始用,很少会再进行迁移,这就是所谓的数据忠诚度。而之前提到的Uber、WhatsApp等公司,在使用Twilio的服务的同时,也会使用多家公司服务,一旦一家出问题,可以立马换人。   但不论如何,由于对于“云”的需求服务开始像水电煤一样变得常见和必须,即插即用式的接入网络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定制化的“云模块”依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多技术场景的综合类PaaS公司,将有机会迅速发展。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这一领域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虽然主要还是面向企业的服务,但是由于是可以让企业里的员工个人能够直接使用到的,所以不少产品大家都用过。国外比较有名的比如CRM起家的Salesforce等等,国内比较有名的比如做企业通讯的钉钉和企业销售管理的纷享销客等等。   与PaaS仍处在初期发展不同,SaaS已经红火数年,并且关注度持续升温。之前提到的PaaS领域的Twilio的市值才刚达到35亿美金,而Salesforce已经突破500亿美元了。   并且,除了CRM,SaaS领域里还有许多细分的领域,相对于OA、ERP和团队协作软件,由于CRM涉及销售,是企业营收的根本,所以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最早进入红海竞争的产品门类。   但是,云服务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三个分类的分界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比如说,做SaaS业务的Salesforce会收购一些PaaS的公司,这样一来,它从定制化的软件开始,就开始涉及定制化的接口模块业务了;而原本做IaaS的AWS,也在原来的业务上也叠加了PaaS甚至SaaS的业务,国内的阿里云也是如此,推出YunOS,包括旗下的钉钉,开始可以提供全部的三大类云服务。   这其中,PaaS创业企业的境遇要最尴尬一些,一方面面临着SaaS企业基于优势业务拓展PaaS服务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IaaS巨头公司持续开放自家产品的功能形成平台效应成为PaaS创业企业的挑战。   不过,PaaS领域的很多公司,也开始选择向集成多种功能的应用商店发展,比如,原本提供IM模块的厂商开始顺应市场需求,试水视频直播的服务;以推送服务为主的PaaS平台也开始提供企业数据分析服务。 这里的趋势是,PaaS公司去做IaaS比较难,但可以利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技术优势向SaaS领域发展,这样更靠近用户之后,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也提升了自己的盈利能力。   对创业公司来说,云服务领域可能还有哪些机会?   如果和国外的云服务市场对比的话,国内的云服务市场的差距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因为大家都是从计算、存储、网络等最基础的设施开始构建,最终目的是把大数据相关的处理能力结合到一起,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过在SaaS领域,国外的成熟度要比国内高很多,不论是美国,还是亚洲的日本,包括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B端市场的规模都要比C端市场的规模大得多,这个B端市场主要就是指企业服务,在中国C端市场可能现在占90%,所以企业服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 除此之外,更国外的公司早做全球化的布局,特别是美国的云服务公司,在2013年亚马逊、微软和IBM的云服务都已经全部落地中国,而中国的云服务平台才刚刚开始做全球化。 这两个方向可能也开始中国大势所趋,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的人口红利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也就是互联网的普通用户的增速已经趋于平缓,能做的要么是开拓全球市场,要么就是服务国内不断迅速增长的企业客户。   全球化如何做我不敢妄言,做企业服务我认为有如下两方面的优势:   1、巨头和创业公司是同一起跑线 我们知道C端业务,不管你提供什么服务,都容易受困于流量和入口的因素,因此很容易被BAT收割,而B端业务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相对较深,并且依靠服务直接盈利,巨头在抄袭你的业务的时候,就会更加吃力一些。由于无法靠自己的流量获得优势,又没有业务协同合力夹击你,剩下唯一的优势也就是钱了。   2、信息化程度高的公司越来越多 这一点还是需要感谢政府的互联网+概念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to B业务的大发展,有赖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越来越多。大公司方面,金融、医疗和航空领域的不少公司信息化水准已经很高,面向他们提供服务利润不少。而中小创业公司虽然钱不多,但如果云服务公司能够提供基于他们普遍的需求的开发定制化模块,那么边际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找到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综合来说,下一波的投资机会,我认为一个是在垂直领域的SaaS服务,除了CRM和企业通讯,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比如团队协作,这个在2016上半年已经有所体现,只不过没有内容和直播两大概念那么火而已。 另一个就是模块化的PaaS服务,如何打造成一个定制化的平台,让企业更容易的在上面打造属于自己的定制化的SaaS服务,这里面的需求很大,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   技术驱动or销售驱动?云服务还是要回归B端市场的本质   当30年前云这个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很新鲜,有些人觉得是这个东西是未来,有些人觉得只是昙花一现的伪概念。但是不管是哪种人,大部分都会认可在这个领域属于高难技术领域,不但需要牛逼的工程师,而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在全球云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之后,技术已经不再是可以保持优势的竞争壁垒了。比如,大部分IT从业人员都认为,虽然AWS的市场份额很大,但它家的技术能力并不及微软和谷歌。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生态扩张和数据忠诚度的问题,亚马逊的份额优势反而越来越大。   而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来说,由于技术上的投入无法形成直接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投入产出比,傻傻坚持也只有死路一条。与此同时,一些面向特定行业的云服务开始在原先搭建的基础框架上运转,解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比如很多公司为现在火热的直播推出了直播云的服务。所以在这个阶段,技术不再是第一胜负手,产品能力才是。   而好的产品讲究需求和场景。在类似AWS和阿里云这样的标准化服务厂商提供了基础服务之后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云的需求也更加的垂直化和场景化,而这是大厂不屑或者无力服务到的需求。 因此,更贴近企业业务场景的云服务公司,也就找到了异军突起的机会,比如新致云,他们服务的对象多为前面提到的信息化接受度高的头部大公司,比如金融、电信和医疗行业等,通过为他们提供模块化IaaS产品、架构资讯和迁移运维等服务,帮助云服务在客户的具体业务中落地。   但是在现在的美国,产品能力可能也已经不是第一胜负手了,硅谷基本上大部分的云服务公司,它的研发成本和它的营销成本的比例是1:3,因为市场推广和客户沟通的成本特别特别大,尤其在大家的产品都已经十分类似的情况下,所以云服务公司全部发力开始在做自己的品牌了。   加上上一节提到的,云服务的三大分类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不同的公司从IaaS、PaaS和SaaS的某一类切入开始纵向拓展到其他的分类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产品不断趋同的过程。未来,在云端市场的发展完全成熟后,各家旗下的产品线也都差不多,将会出现有点类似宝马奥迪奔驰在汽车市场的品牌之争的局面,云端市场会进入销售驱动的阶段,也就是真正的红海竞争开始的时候。   结语   结合一些云服务公司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由于B端市场的特性,导致了云端市场应该也会经历技术驱动、产品驱动到销售驱动的过程。技术驱动时期,解决这个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些技术的缺乏甚至可以通过收购完成,比如前面多次提到的Salesforce,它起家于CRM,但在早期直接收购了很多HR,ERP领域的软件,来实现底它自己底层技术框架和产品业务线的完整;   产品驱动时期,解决这个产品自身的不断优化迭代和上下左右扩充业务边界的过程。Salesforce的技术并购多完成于2009-2012年左右,而产品拓展和并购发生在技术层面完善之后的2013年左右。   最后在这一个类别的产品完全成熟之后,这个市场进入销售驱动,大家的东西都差不多,最后反而是品牌在起作用。未必说这家公司会成为销售驱动的公司,而是这个产品或者这条业务线会变成一个销售驱动的状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本文作者: 風小俠 授权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7849/1.html
    云端
    2016年07月28日
  • 云端
    为反击微软收购LinkedIn,Google与RingCentral合作推出一项集成式企业解决方案 尽管 “微软收购 LinkedIn” 事件已过去一周,但对于 Google 来说却是新一轮 “战斗” 的开始——在稍显劣势的当下,怎样从对方手中争夺企业用户群?36 氪之前已报道 “Google可能会通过一系列合作或收购来回应微软的大动作”,而昨日,Google 已再次出击。据科技媒体 ZDnet 报道,Google 正在与云计算移动系统服务商 RingCentral 展开合作,后者将会在 “云通讯” 及 “协同应用程序” 方面帮助 Google 正面抗击微软的企业业务。   这周三(6月22日),RingCentral宣布与 Google联手,发布了一项名叫 “RingCentral Office Google版” 的集成式企业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大中型企业将业务迁移到云端。只要每月支付 30 美元,用户就可以获得不限量的 Google Apps(企业应用套件)及无限制的存储空间;也可以得到这一集成了 Google Apps 与 GoogleHangouts(全平台聊天工具)的新版 RingCentral Office 的使用权。   RingCentral 在发布会上强调:“与 Office365 及商业版 Skype 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解决方案将提供更丰富及更强大的企业通信功能。” 作为美国著名的云计算移动系统企业,RingCentral 主要为企业用户提供 VoIP 网络电话服务。思科集团、硅谷银行与顶级风投 Sequoia Capital、KhoslaVenture s 及 DAG Ventures 都曾投资过这家企业。RingCentral 2013年 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云端移动业务遍及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目前,RingCentral 的企业用户已超过百万,这也为 Google 开拓用户市场提供了新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RingCentral 与 Google 的合作已不是第一次。早在 2015年1月,Google 的企业产品组合 Google for Work 就内置了 RingCentral 的移动服务,用户可以在不脱离 Gmail 使用环境的情况下拨打及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和传真以及设置 Web 会议。   另一方面,Google 与微软、亚马逊的企业云服务大战应该追溯到 2012年。自那时起,Google 就一直在不断加强拓展企业服务方面的业务,包括 2012年 推出针对企业的 Google Compute Engine,2014年 与普华永道达成云平台服务协议,与三星等企业在商用 Android 领域开展合作,为 Google for Work添加各类功能,以及刚刚发布的一款商用 AI 搜索工具SpringBoard……不得不说,Google 为了争取企业用户费劲了心思。   但很遗憾,与微软相比,Google 这方面的努力仍然相对滞后。今年2月,全球著名 IT 研究与咨询机构 Gartner 的一份报告显示,8.5%的公开上市公司正在使用 Office 365 的电子邮件服务,但却仅有 4.7%的企业用户正在使用 Google Apps 提供的相关服务。虽然这份调查不涉及 Windows 系统及一些硬件设备,但企业用户对云服务的选择结果却显而易见。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8527.html
    云端
    2016年06月23日
  • 云端
    云端事件管理软件etouches成功融资2000万美元 5月12日,一家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云端事件管理软件供应商 etouches,宣布已完成 2000 万美元融资。   etouches 在采访中表示,打算将利用这笔资金继续巩固现有的市场资源,增加云端管理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此外,加速完善针对企业用户的 “端对端” 事件管理解决方案是 etouches 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首席执行官 Oni Chukwu 的带领下,etouches 专门为各种企业、社团、教育机构及第三方策划人提供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的事件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帮助使用者进行场地勘查、审计、注册登记、计算投资回报等等,为计划制定者提供管理整个事件流程的完整方案。   为了继续开拓全球市场,etouches 最近收购了移动事物管理 App —— TapCrowd 与场地勘察在线平台 Inevention。截止目前,这两个产品都已被完全整合到 etouches 的业务中,完善了 etouches 的云端事件管理服务系统。   当前,etouches 共拥有 150 名员工,除了大本营——诺沃克市之外,etouches 还在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迪拜以及新加坡设立了办事处。此外,该公司计划到 2017年 底将员工数量增加至 200 人。   本文编译自:finsmes.com
    云端
    2016年05月16日
  • 云端
    云端文件多乱杂?Mohiomap出手帮你打理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 编译:蔡怡然   虽然大多数的创企都认为他们所做出的创新能够完全取代以往的方式,但事实上在通常情况下,用户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当作一个又一个出现的新兴企业中的其中之一罢了。社交媒体平台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   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能够说明用户的喜新厌旧:云储存服务。不过,在云储存服务方面,有一个帮手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Mohiomap。   请用一分钟好好回想一下你到底使用了多少个云平台来存储你的文件。除非你有特别优秀的归类整理的能力,不然你的各类文件肯定是分散在邮箱云端、Google Drive、Evernote和百度云等各大云平台中。你大概自己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使用这个平台提供的云服务而不是用另一家平台的,但事实上你只是没有把所有平台的存储信息进行规整而已。   而你不去进行这项工程浩大的归类整理活动可能正是因为其巨大的工作量。去浏览并整理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存起来的文件就好比要收拾卧室那个可以随手放置各类物品的床头柜一样。不能否定的是,这些文件中肯定有一部分时至今日依然能具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剩下的那部分可能早都过时了。坦白来讲,又有多少人能够有那份闲功夫去对收藏的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呢?   所以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忽略掉这一项工作。注册一个新的云账户看似会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有效率,但事实上只不过是又给我们的床头柜加了一层抽屉而已。谢天谢地,在我们对云空间的管理正焦头烂额之时,Mohiomap横空出世了。它并不是通过为你提供更多的云储存空间来解决你的问题,而是帮助管理你的云空间——甚至更有趣的是——让你分散在各个账户中的文件都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为了更清晰的为大家说明Mohiomap的工作原理,我们就举一种生活中一定会经历的情况来加以说明——那就是在自己庞大的储存空间中翻箱倒柜地找寻某一个文件。它在Slack里面吗?我难道把它存在DropBox里了?还是分享到Google Drive?不不不,这些里面都没有!这种状态足以让那些以高效率和高生产率著称的数字专家分分钟抓狂到把自己的MacBook从窗户里扔出去。   但有了Mohiomap后,所有的文件夹和文档都能通过一种思维导图的模式被展现出来,不仅能让你看到文档之间的关联、文档所在的位置,还能显示出文档的访问权限——甚至对文档访问频率最高的用户也能被显示出来。这简直是那些在密密麻麻的列表中找寻自己所需资料的困难户的福音。   Mohiomap所提供的导图不仅能够显示出文件的确切位置,而且能够告你该如果运用并处理这些信息。比如说,有一些文件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那么你大可不必花钱把它们储存在Dropbox里,而可以把它们储存在免费并且期限长的Google Drive里。不仅如此,你还可以使用“筛选”和“搜索”功能快速地查找你所需要的文件,不用再在浏览器和应用程序之间来回切换了。   所以为什么你还要在那么多的储存系统中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查找呢? Mohiomap打造的云储存导图,不仅能为你节省时间,还能为你打造一个归类分明、位置清晰的云空间。一起来使用吧!
    云端
    2016年03月24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