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SaaS
    中美SaaS公司的差距在哪里?——SaaStr归来有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Kuick”(ID:KuickDeal),作者 KuickDeal创始人崔超,曾创立过行业第一Stereo Matching视觉算法,连续创业者 ,SaaS和企业服务专家。 SaaStr是全球SaaS从业者们的大Party,影响力堪比Salesforce每年的Dreamforce大会,从2014年第一届开始已经举办了4年,参加人数也在2017年飙升至上万人,中国的SaaS公司们也不约而同的组团参加,销售易、纷享销客、环信、会畅、KuickDeal、Stratifyd、易观、费用魔方、石墨等公司创始人和CEO们都出现在了SaaStr的现场。 都说美国的SaaS市场非常成熟,甚至可以把SaaS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但具体科学在哪里其实鲜有人知,国内会讲LTV > 3*CAC的人很多,但所谓的科学肯定不仅仅是几个公式而已,那我们的差距又在哪里呢?为什么这么多的优秀中国SaaS企业要专门跑去SaaStr学习交流呢? 差距一:理解估值与市值 首先,千万不要以为估值这东西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回归到交易和价值交换的商业本质,任何公司都可以有估值。一个比较通俗的理解是,假设你有一家传统行业的公司,每年的年收入1亿人民币,纯利2000万,比较稳定,也不怎么增长了,我说兄弟,我给你2亿,把你接下来10年的纯利一次性给你,这公司我来经营,我觉得我能比你经营的好,你说ok,成交,于是你的公司值2亿,这叫10倍PE,每年纯利的10倍作为公司的估值。 估计如果都用这种方式估值,那互联网公司估计都得疯。别着急,我们互联网公司有个核心的词叫做“增长”,你说不对兄弟,虽然我今年的纯利是2000万,但明年的纯利可以到4000万的,接下来10年我会一直增长的,所以10倍PE我觉得不合理,起码要50倍。说到这里很多互联网公司可能还是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利润,一直在烧钱,但说实话,最终的最终,优秀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能赚钱的,腾讯2016年一年的纯利润就有几百亿人民币,40-50倍的PE,所以腾讯的市值是2万亿人民币。 当然,SaaS公司也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在成长阶段,一般用PS,也就是每年的销售额和公司估值之间的倍数关系。美国的SaaS公司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逻辑,如何定位自己的估值。我见到了一家12个人的SaaS公司,之前只融过天使轮,2016年销售额200万美元,但创始人说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融A轮,因为成绩还不够好。按照他们的规律,他需要在2017年的某个时间做到单月销售额50万美元,这样就可以按照年销售额600万美元去融资,8-10倍的PS,公司估值是5000-6000万美元,他认为这很合理,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做出一家健康的优秀的SaaS公司,所以他预计他们融A轮的时间估计是在2017年的9-10月。我跟对方创始人说如果你在国内融资,2016年200万美元销售额,2017年1月就去融资,估计5000-6000万美元的估值已经没有问题了,并不需要再等半年,等到月销售额到达50万美元,我们国内的PS可以给到30倍,对方创始人表示“真的吗?那我应该去中国融资啊!” 确实,在国内,如果有一家年销售额600万人民币的SaaS公司,只拿到5000-6000万人民币的估值,创始人估计得疯,但事实就是如此,美国的SaaS公司们,从A、B、C轮,到上市公司,几乎都符合8-10倍PS这个倍数关系。Salesforce在2016年销售额70-80亿美元,市值是564亿美元,Zendesk在2014年上市当年销售额1.27亿美元,上市时的市值12.8亿美元,2016年销售额接近3亿美元,市值26亿美元。 当然,我们国内能给优秀的SaaS公司30倍的PS,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美国公司,甚至很多小公司,对于软件的付费习惯和付费意愿都更强,甚至有很多小公司成立的时候,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给公司买各种软件,而我们国内是没有这种环境的。从这个角度说,在中国SaaS公司做1000万人民币的难度甚至有可能高于美国SaaS公司做1000万美元的难度,但随着付费环境的越来越好,国内一定会有很多优秀SaaS公司呈现出加速度增长。 (InsideSales.com公司的COO在做分享) 差距二:理解PMF(Product Market Fit) PMF的概念传入国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时候还是会听到一些声音说,“某某公司只有1-2个销售,销售额怎么可能增长的上去”。但如果产品还没有找到满意的PMF,公司保持只有1-2个销售人员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SaaS公司经常犯的错误,排名第一的就是“Going into Growth Mode Too Early”。我听到的来自美国SaaS公司最合理的PMF定义是:我们需要4- 5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客户,同样的产品功能,在同样的场景下,解决同样的客户痛点和同样的业务问题,如果能完成这样4-5个客户,就算找到了自己的PMF,剩下的就是将这样的场景和痛点进行复制了。 (ppt源自Mark Roberge和Michele Law在SaaStr上的演讲) 差距三:时间的积淀 为什么SaaS在美国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原因特别简单,因为美国有大量的SaaS公司是在2011年以前,甚至2008年以前成立的,经过这些年的市场验证,其中死掉的,活下来的,活的比较好的,活的特别好的,都有很多。SaaS从业者们从中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无数的案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就发生在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和市场中,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属于自己市场的规律和公式,所以美国SaaS公司可以把经验总结的那么细致,比如: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招聘什么工作背景的Sales,都是一套完整的逻辑。 (ppt源自Mark Roberge和Michele Law在SaaStr上的演讲) 反观国内,2011年成立的SaaS公司就算是年纪不小的了。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案例来总结属于我们中国市场的规律,但可以肯定的是,照搬美国市场的规律和公式显然是不够有说服力的,因为中国的小企业平均寿命比美国短了很多,企业的付费意愿,对于免费的热衷程度,也跟美国企业有很大差别,中国还有钉钉和微信这两个庞然大物。当然,中国市场没有微软,Oracle,Salesforce,SAP这类企业服务巨头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差距四:对于销售的理解,以及相关工具的运用 我们KuickDeal是做销售加速工具的,所以特别关注各行业的销售逻辑,尤其是Inside Sales Team。在美国我们发现,电话销售team使用的工具和系统确实比国内要领先很多,比如我们都知道,如何傻瓜化和标准化电话销售人员的销售过程,从而让电销team更加容易规模化,是一个特别大的难题,而在美国就有这样的产品,让销售人员不需要动脑子思考我该给哪位客户打电话。 销售每天上班只需要点击“开始工作”,系统就会根据leader之前设定的偏好,自动跳出销售应该跟进的客户,旁边还给出了跟进理由,比如“这位客户3天前你给他打过电话,也发过邮件介绍,20分钟前他访问了你的公司网站,所以你现在应该给他追一个电话”,销售人员结束了一个客户跟进之后,只需要点击“下一个客户”,系统就会自动跳出下一个应该跟进的客户,下一个客户的跟进理由可能是“上周五你们约好了今天下午的产品demo,现在距离预约时间还有1小时,你需要给客户的对接人去个电话,确认本次demo的相关参与人1小时后是否都能按时参与,是否还有任何准备工作没有完成”,运用类似工具已经成了美国很多Inside Sales Team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 除了工具的使用之外,美国的电销team也非常注意尽量不去打带有骚扰性质的电话。据说美国也有过骚扰电话泛滥的年代,但随着意识的提升,社会整体商业效率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销售与客户之间的互相尊重。企业会花钱使用最新的AI类产品去解析销售的通话录音,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优化销售话术及销售过程,通过专业度和优质的服务来打动客户,但并不会盲目的花钱雇佣足够多的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去打电话骚扰客户。 反观国内,为了电话接通率,甚至有系统自动反复呼叫,直到客户接电话为止的解决方案。采用这类方案的客户们,无论是教育,金融,还是保险,短期内可能是可以获得一些收益,在竞争中可能也会占一些便宜,但长期来看,对整体行业的市场规模,口碑,客户信任度还是有所伤害的。 关于KuickDeal: 一个客户行为数据驱动的销售过程加速工具,通过远程演示、资料跟踪、网站访问跟踪等帮助企业客户加速销售成交。产品收集客户的线上访问行为,与销售之间的互动行为,进行客户意向分析,销售成交预测,大幅度提升企业销售效率,缩短企业销售周期。
    中美SaaS
    2017年02月17日
  • 中美SaaS
    中美SaaS差异再思考:SaaS技术的背后,到底还藏着什么? 作者简介:北京极海纵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创始人兼CEO 王昊   来源:公众号“牛透社”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地理信息界资深人士,曾任Esri中国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对地理信息和位置经济的国内外发展有深刻的见解。   最近牛透社的系列文章干货满满啊。亿方云创始人程远兄以《深度:中美SaaS,差异究竟在哪里?》为题的分享对我有非常启发,从现在2万阅读量的情况来看,也确实有更多朋友和我一样在关注。   我趁这个思考热度也想对SaaS的中美异同与未来发展,谈一点感触。赶快落笔,不能偷懒啊,崔牛会把大家“群”聚过来,已经涌现出超越我们期望的价值。精进思想,沉淀总结,乐于分享,共同进步,这是我最喜欢的崔牛精神所在。   程远兄曾经在Box做核心开发,这个经历真是金贵。回国创业亲自操刀,他可以近距离体会大洋两岸SaaS的异同。同样,在我们做地图的领域,美国也有一家带Box名头的新锐——Mapbox。加上Dropbox,叫box的都熠熠生辉啊。可能是因为在英文中out of box是“开箱即使,拿来即用”的意思,所以特别适合借来定位一个云软件服务。我所思考的SaaS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就从Mapbox的价值评估开始啦。   Mapbox凭什么能从谷歌地图那里虎口夺食?   Mapbox(B轮融资5200多万美元)能在谷歌一统互联网地图的江湖(中国除外)中,崭露头角,实在让我等地图从业者叹为观止。Mapbox早期的成功,在于将稍微专业一点的绘制地图做了云端化,不必使用专业的软件,就可以简单、轻量地利用云上的产品做出特别美观而个性的地图来,并且极易分享。Mapbox提供出来的技术都是互联网开发者熟悉的Javascript、Node.js、CSS,而不是一定需要掌握地理信息从业者的那些专业工具。有意思的是Mapbox并没有去狠狠地强调SaaS,而仍然是讲述产品本身的独特价值。在早期,为自己定义的价值输出是:每个品牌,每个企业,每个组织都值得拥有独到设计过的地图。设计感是Mapbox的语言。很快互联网上就有了包含“咦,这幅地图与众不同啊”的网页和新闻。自然,后面的故事大家就能想象的出了。   SaaS只是软件的一种形式   即便在美国,云计算如此深入人心了,大家也不是言必出SaaS。SaaS只是软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流行背后实际上仍然是用户的需求趋势。   SaaS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动 企业信息化走到今天,企业决策者深刻体会企业内部沟通、信息透明的重要。SaaS使得一切信息数据终留在云端,在多层组织,多个位置,多种设备之间,随时随地,只要能连上网,都可以就某条信息进行沟通。这比传统部署在自己防火墙内部的系统方便多了。   SaaS更有利于不同设备的屏读 SaaS最佳的状态是在客户端什么都不要安装,有操作系统,有浏览器,即可以进行软件的操作。移动智能终端是给我了我们一种新的形式,将来会有更多种类的屏幕,让我们进行企业内部的互动。不安装软件,没有客户端升级维护的麻烦,这是SaaS的典型好处。   SaaS更有利于信息的过滤,重组和共享 信息,数据都在云端,而且这个云端还是内外相连,有和客户的连接,也有和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连接,就会自生长的产生大量的信息。在云端的生产者中,总有有思想的高手,总结的高手,对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并把干货再共享出去。内外都有高手!往往缺的是土壤。这种协同互促进的环境是SaaS本身既有的优势。   所以,SaaS是应运而生,这种新的软件形式,是满足了需求的本质。 就好像我们现在说互联网,不会再去强调它的技术特性,而是对多种现实场景与未来场景的满足。   从Salesforce销售案例看用户对SaaS价值的认知   既然SaaS只是软件的一种形式,那软件营销的本质还是要说服用户付费。在2C领域,尘嚣其上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的“互联网思维”到底多大程度适合2B?我们另外再去讨论。但是你自己所认可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愿意直接买单,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了价值规律,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我还是会打问号的。   我相信所有SaaS软件公司的销售都不会奢望跟用户说一句“我们是SaaS”,用户就会认为你的产品很牛逼,就立马掏钱下单的。我创业之前在Esri中国公司工作,也算是全球未上市软件企业中的顶尖之一了。在离开之前,促成了公司购买部署Salesforce,完成了CRM软件的升级改造。回忆当初的决策过程,老板破除对安全性的考虑,做出最后的决定源于两点: 1、美国总部都用三年了,强烈建议你也用;2、Salesforce从新加坡派来的专家特别专业,能帮助你发现公司销售中的问题。第一点不消说,看第二点的内涵。一个自己都不懂销售的业务员,来大公司卖CRM想下大单,是很容易就被质疑的。至于软件中的功能,老板自始至终也没有那么细致的往心里去。所以SaaS的销售和传统软件也没什么本质不同,还是要抓住每个决策者那转瞬即逝暴露出来的关键诉求,他可能嘴里不跟你说,但心里却说出去了。   Salesforce还有一个好的营销方法。销售经理曾经把他们的一个目标客户(中国一个很牛的软件公司)的各个部门主管请到我们公司(Esri),让我给讲讲使用情况。我在准备这次会议时思考,从哪儿着手呢?后来就是想想Saleforce希望我能帮他们做什么,分析这家软件公司希望听到什么。最后就落实到两点:   第一是具体。讲具体的数字,哪天开始调研,用了多少天部署,有多少个销售喜欢,有多少个销售不喜欢,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带来的意外惊喜,讲这些具体的例子,尤其是数字化的表述;第二是故事。不讲枯燥的理念,就讲我经历、听到、看到我们在使用中点滴的故事。让你的用户像你的销售那样去做,这样单子一定会有积极成果。SaaS软件销售,在用户沟通过程中,让用户能对你记忆犹新,还是那几个关键要素: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感情、故事。意外、情感这些只有高级段子手会玩的不难为你,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具体和故事是很容易做到的。   记得我们去年(2015年)的崔牛会年会上非常有意思的辩题“产品重要还是销售重要?”,其实科学来看,在市场是销售表达更重要。具体的数据化的表达、有场景的可以产生代入感的故事表达,某种程度上是大于产品和常规销售的。   好产品到底有什么特征?   创业的人谁不知道产品才是本质?!没有好的产品,一切营销都会落做尘归尘,土归土。而在做产品的过程中,用户在进步,需求在变化,产品需要更快速的进步,尤其是SaaS这样的产品。   回到Mapbox的故事,起初的成功是地图设计,用户也不能满足这一点啊,只是好看还不行,过了新鲜劲,怎么办?一定还要加上其它的元素。易开发、卫星影像集成和分析,是Mapbox为产品设计的新要素。做着做着,就会涉入传统行业的市场,曾经不太在意的老霸主等到真的警醒那一刻,一大票用户都已经跟过去了。我曾经去讨教我们同是微软加速器走出来的师兄——纷享销客的创始人罗旭,他给我介绍在销客的产品中,也是有地图功能的。每个用户或客户的办公位置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销售代表通过地图查看提高客户拜访的效率。很方便使用。我还想探求哪些地理功能还可以继续添加,罗总告诉我,产品每个阶段都有阶段性的任务,不能主观臆断太出格,适时出击,从一个小点打动用户是最节省体力的。   SaaS还方兴未艾,就被创业大军做成竞争中的红海了。我想说,同质化不是SaaS的问题。在供应已经极大丰富的时代,几乎任何行业都是同质化严重的。那些还不太热的市场,多半是因为需求还不明确,获利方式还有待探索。在企业协同办公的SaaS领域,一定是竞争激烈的战场,因为这是企业的第一刚需。你选择了刚需,市场肥沃,那就是选择了同质化严重,这是新常态。在这个是时候,也没有更多好办法,就是练产品的内功。《笑傲江湖》中,华山分剑宗和气宗,气宗的口号是:练功不练气,到老一场戏。修炼产品就是练气。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修炼产品的内功,是千难万难的。我赞成气宗的观点,但反对岳不群。有气(产品)有剑(营销)更有情怀的令狐冲,更加让人赞赏。   我们做地理大数据的SaaS,当下还是一个小众的市场。好处是竞争没有那么猛,坏处是刚需没那么明显。万事皆有好坏各一面,再正常不过了。GeoHey选择的道路就是时时刻刻都要保证产品的能力。现阶段的产品特点就是软件配套数据,云端免费提供海量的地理数据,并具有上亿级别关联、交叉查询和标签的性能,再就是在微信上的分享。一个要把上亿用户注册地址转变成地理坐标的需求,是很难在当下的软件世界中得到满足的。公有云私有云在其次,关键还是软件和数据的本领。   对中国SaaS创业者的四个建议   我没有把SaaS看的那么严格,所以并不太纠结形式。用户有选择这种形式的缘由,也有选择另外一种形式的苦衷。每天我都提醒自己看本质。SaaS也是一样。需求是本质,产品是本质,人心是本质,价值是本质。   按照我们目前的情况,还没到可以建议大家怎么做怎么做的程度,但是谁让我们被崔牛会的无私分享精神所深深“毒害”呢,大佬们就当做是“童言无忌”,莞尔一笑吧,苦逼的初创者,或者心有戚戚,我们权当共勉。   我们崔牛会的成员单位几乎都是SaaS企业,同为SaaS创业者,从创业角度的思考和建议再次分享给大家。作为本文的结尾。   1、做SaaS要坚持,中国企业用户迟早也会有更开放的心态,现在需要的是教育用户,教育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抓住每一次机会让企业的决策者体会到好处,能让用户感觉是占了便宜的;   2、产品仍然是关键环节,可用性强、体验好、可配置,尤其是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比如适配微信这样的国民级应用,在哪儿都是不变的道理。在中国,用户更加挑剔,产品的水平更是决定性的;   3、找到合适的投资,早期慢慢做,做深,做精专,做特殊性,做整合,用各种特性来给产品增加口碑,这需要战略战术都想得清,执行的好;   4、这些道理不仅是做SaaS的要诀,可能对于做所有的产品都是可借鉴的,关键还是要看什么样的人才去落实,销售,市场,服务一样都不能少。创业者们需要的是有定力,有方向,能不能做得起来,就看你能不能把SaaS的人才聚揽起来了。   建议完了,还要赘言一句:SaaS是软件的技术形态之一,背后藏着的是对用户需求以及未来需求的满足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卖(准确说,是租吧)给客户的是某种能力,这个能力在赋予用户的业务价值链中的一些环节的时候,产生了新的价值。  
    中美SaaS
    2016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