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工作时段的时间都去哪儿啦?团队协作工具推事本上线 2.0 版,让你的工作状态可量化和追踪 以任务给中心,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团队协作工具推事本近日发布了 2.0 版本。从产品正式发布到最近的 2.0 版本上线,刚刚超过半年的时间,推事本曾获得过百万美元级的融资,目前也已获得 A+ 轮投资,金额和投资方未知,据团队官网介绍,目前推事本已经有 47408 个公司或组织用户。     推事本是一款跨平台可以自己用也更适合团队协作、以任务管理为核心的产品。用户可以创建、查看同自己相关的任务,也可组建群组,完成任务分配、知识共享和效果追踪等工作。     它的亮点是:1. 可将对话内容转成任务。团队成员可以将群组或者 P2P 的对话内容转成任务、任务更新、评论、完成情况也会实时反应在 IM 对话流中。2. 语义识别。当用户创办类似 “今天下午 2 点给李峰打电话”时,推事本会基于语义识别,自动将任务放在对应的时间点,并附上相关联系人。3. 同微信打通。关注公众账号后,用户可在微信上完成任务新建、任务查看、文件下载等操作。   相较之前的版本,此次 2.0 版本,最大的特点是在原有的“个人”和“企业”工具基础之上,加重了“企业”工具的色彩。新 2.0 版本新增了公司组织架构功能,过去在推事本中创建的小组,都是平级了,类似微信群,现在,公司或者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部门以及部门下的项目组,而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是权限分级。比如销售部主管可以查看销售部所有成员的情况,平级的一组与二组之间,则只能查看所属组队的任务情况。     同时,针对不少员工头疼的“工作时间都去哪儿啦”的问题,推事本 2.0 也新增了团队成员“工作日志”的功能,以类似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量化个人健康数据的概念,完成从记录“事件或者任务”到记录“员工工作状态”的转变。简单来说,“工作日志” 会记录员工工作时段内的所有表现,比如完成某项任务花了多长时间、休息了多长时间等等。以此量化团队 / 个人的时间分配和执行力,方便管理者及员工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团队整体的效率。     盈利方面,推事本并没有像同类产品,走团队规模和功能并重的路子,推事本的收费方式只按团队规模做区分,5 人及以下免费,6 人及以上根据不同的规模收费,类似管理权限、小组数量等功能并不做区分。     企业协作市场尽管已经有诸多类似 Worktile、Teambition、Tower.im、V部落、Moxtra 等竞争者,同时还有腾讯 Ezone、网易有道云笔记最近新推的协作功能、以及传言微信未来会以企业应用入口身份推出的新公众账号“企业号”等巨头加入,在李峰看来竞争和巨头加入是利大于弊的。     一方面企业服务过于多样化,大家都在根据自身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还未到一片红海此消彼长的程度,同行和巨头加入会加速企业协作市场,提升整个企业协作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腾讯等巨头的加入,会加速教育企业用户的速度,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此类工具的存在。     未来,李峰表示,推事本目前的产品会以面向企业用户为中心发展,针对有 GTD 工具需求的个人用户,推事本会推出 2C 类的独立产品,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据悉该产品已在开发之中,预计一个月之后上线。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产品
    2014年06月19日
  • 产品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十):浪潮 其实这篇文章的存在非常勉强,大量的主流厂商或曾经主流厂商金益康、北森、嘉扬、施特维等排队接受检阅。 如果点评主流HCM/e-HR厂商,浪潮根本进入不了视野,如果是点评非主流HCM/e-HR厂商,浪潮能够光荣上榜第一位。   之所以选择点评浪潮,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最近在去IOE声浪中跳得最高的是浪潮,声称政府要求他们接管IBM小型机,于是紧跟着高调喊出“I2I(IBM to Inspur)”的所谓战略。且不说政府是否真的有明确指导意见这样完全有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令,单单从技术分析,大量文字能够证明,I2I短期内只会成为L2I(Lenovo to Inspur)或者Y2I(Yonyou to Inspur),以目前浪潮的技术实力,能替换的也就是被联想Lenovo收购的低端小型机,或者被金蝶、用友之流已经蹂躏烂掉的信息化项目而已。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补课者可以去互联网上用Google,请牢记用的是Google搜索,一定能看到大段大段的理性分析。     偏安一隅,虎视全国 浪潮的本业或者基因,并没有明显的软件标志。服务器的代工历史加上国资委的背景,辅以齐鲁地区所谓“传统文化”的浸淫,造就了浪潮的产品研发战略以PPT画饼为主,销售战略以领导关注为王,市场战略以吸引眼球赚钱点击值为荣,客户服务策略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目标。   浪潮代表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粗放、中庸、乐观/自大、市场敏感度差。以GS产品为例,我第一次正面与浪潮碰撞是在2007年初的华北制药集团,那时候的浪潮产品除了基本的财务外,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却声称自己是完整的ERP套件。放下制药企业所要求的GMP等不谈,光是HR部分,能力素质模型、绩效管理、员工自助、职业规划、集团管控等,凡是市场上流行的词汇,它们都使出来了。恕我孤陋寡闻,满腹狐疑的我第一次听说浪潮还有e-HR产品,而且功能极其强大,让人叹为观止。   浪潮之所以选择GS系统研发,我认为当时国资委重视信息化,并且以信息化为衡量指标考核下属企业,是一个重要的起因。同样国资背景的浪潮,按道理最明白国资委的关注点和最想管控的着力点,但是重市场请产品的战略,让浪潮错过了国资委企业信息化浪潮的黄金时期。随着国外巨头SAP、Oracle和国内巨头用友、金蝶的攻城略地,浪潮产品先天不足,销售模式粗暴单一的劣势暴露出来,无论是本地企业巨头潍柴、山东黄金集团还是后起之秀的新兴企业海尔等,均被蚕食殆尽。一度以北京为基地试图覆盖全国的浪潮通软,也无力回天,除了一些军工背景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外,浪潮在市场收获乏善可陈。   浪潮,有浪无潮 浪潮声称自己是完整的IaaS、PaaS和SaaS的提供商,我想说你弄明白啥是PaaS和IaaS了吗?你的数据中心安全等级是多少?就凭国产这一条,就能说明是安全的吗?试问,三鹿奶粉从原料、生产、包装、存储、运输、销售,哪个环节是外国的?   做产品不同于做项目。产品需要伟大的架构师前瞻性思考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客户发展趋势,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而做项目则不同,项目只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即可。中国不缺乏人力资源,山东济南更是劳动成本低廉,靠人海战术做项目完全适合,靠人海战术做产品只能是死路一条。   IT的浪潮波涛汹涌,试图抢占制高点的浪潮,在没有深厚的产品积累和沉淀的时候,四面出击,既要替换IBM,又要替换SAP和Oracle。虽然从IBM、用友、金蝶等高薪挖来了不少人才,但是缺乏领先的产品战略、卓越产品架构师,光高薪不但解决不了产品研发问题,相反还会带来内部的矛盾和不平衡,偏安济南更缺乏互联网思维的冲击和洗礼,市场战略和销售战略以及云时代的服务策略落后,会加剧对前端产品战略的制约作用。   金蝶、用友,你们暂时可以无忧,浪潮只会掀起大的风浪,但不会引来新的潮流;   IBM可以高枕无忧,挖走的是技术销售人才而不是架构设计天才,短期内浪潮只会跟Lenovo陷入白刃战。   【文章来源:人才管理SaaS研究  作者:张月强】
    产品
    2014年06月16日
  • 产品
    以 IM 切入万亿级企业服务市场,imo 云办公室要基于强黏性,做企业服务的入口 同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今目标一样,imo 也是走的利用普世功能搭建平台,吸引企业用户,以平台为基础,做增值服务 “App Store” 的路线,但 imo 选择切入点是 IM 。   成立自 07 年 3 月,10 年底试运营,12 年 8 月正式上线,imo 花了四年时间打磨产品,11 年获得 2000 万人民币天使投资,之后拿到来自金沙江、UMC 和上海市科投的 1000 万美金融资,目前融资总额已经超过 1 亿人民币。目前团队在 110 人左右,Base 在上海。   对 imo 最简单直观的理解是,它最核心、也是最底层的功能就是一个企业版的 QQ,员工可使用邮件、短信、传真等传统的办公沟通方式,也可以选择即时的文字、表情、语音视频等。企业可以给每个新入的员工分配一个账号,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关系链中,员工可以通过 imo 同企业内部员工沟通,也可加入外部人员 imo 账号,同外部成员联系。除此之外,imo 也会提供非常轻量级的比如电子公告、投票、会议通知等。   而基于 IM,imo 会打造一个类似企业 App Store 的企业服务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会提供 OA、CRM、ERP 等企业日常所有的工具和应用,满足企业用户的日常办公需求。同时,它也会提供比如企业快餐订制、企业培训课程、差旅途中会碰到的订酒店、订机票等企业 O2O 的相关服务。目前 imo 接入的第三方服务包括电子传真、网盘、审批、视频销售管理和外勤管理等非常通化的工具和应用,未来会新增更多行业化的第三方服务。   目前 imo 公有云有 PC 客户端、web 网页版、iOS、Android、Mac、Windows 版本,同时面向大中型企业提供私有云部署版本。   盈利模式方面,imo 的收入来源可分为三类:1. 基于沟通协同方面。目前 imo 面向企业提供三个版本,不同的版本,其功能不同,三个版本采用 SaaS 模式收费。2. 基于 imo 平台,给企业提供第三方的增值服务,同第三方分成。3. 企业 O2O 服务模式,引入快餐、培训、机票酒店预订等第三方服务,imo 导入流量,两者分成。   类似 imo 的项目包括 Worktile、Teambition、今目标、Tower.im 、Moxtra 等等。   从 IM 切入的风险在于,它很容易被 QQ 等更加大众化的产品替代。在这一点上,imo 的解决方案是基于 IM 之上的轻量级办公工具和应用,以及统一入口。   imo 创始人乔月猛在采访中跟我说:“目前 imo 在 IM 的基础之上给企业提供日常办公所需的工具和应用,比如传真、视频会议、发短信、网盘、审批、差旅管理系统等等。同时,接入到 imo 上的第三方应用,在员工登陆 imo 之后,这些工具和应用都会自动登陆,所有这些工具和应用的信息,也都会推送到 imo 这个工作平台上。所有的应用和工具,都是统一入口,一键登录,这就是所谓的统一入口。”   而员工会使用 QQ 做同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一点在 imo 上也得到了解决。当新员工纳入到公司内部的关系链中后,其所使用的功能,公司都可进行设限,而员工所添加的外部联系人,都需要经过其直接上司进行审批。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使用 QQ 作为 IM 时存在的管理问题。   乔月猛在采访中笑说,没有极强黏性的功能,基于该功能之上做平台是没有意义的。以 IM 为基础的企业服务,尽管很难个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真的要做一个高粘度的产品,只有 IM 可以做到,无论是 PC 时代的 QQ 还是移动时代的微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据乔月猛介绍:“目前 imo 的日活占整体用户的 70%,87% 的员工会同时在线,当日平均发送消息数为 33 句,平均每天的使用时长为 9 小时。付费用户已经超过 20 万人。”   谈及目前的企业服务市场时,乔月猛说,目前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近乎一片荒芜的状态,43% 的企业甚至连基础的沟通平台都没有,企业 IM 可能算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而基于 IM 之上的企业协同服务、管理软件等线上服务,这个市场在千亿级,而类似机票酒店快餐等企业与企业之间这种 O2O 服务加起来,更是在万亿级。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产品
    2014年06月10日
  • 产品
    LinkedIn高级账户的新功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并“销售”自己 在2011年Facebook推出背景图的设计后,社交平台Google+与Twitter也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类似的设计。而现在,LinkedIn加入了进来,高级账户能够自定义背景图,并且用户头像尺寸变大,头像旁边的“简介”栏尺寸也增大,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同时,这项改进的设计将在几个月内面向所有用户。   对于这项设计改动,负责该项目的产品负责人Dmitry Shevelenko表示,希望每份LinkedIn简历都反映了其独特的品牌。   除了页面设计,LinkedIn还为高级账户带来了其他几项新功能。 为你最优化简历提供建议。当你不知道如何填满简历时,LinkedIn将建议提供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使得填写简历变得快捷,同时能够让你更可能得被搜索到;   在搜索结果中突出。在搜索结果中,高级账户信息的显示面积是普通用户的两倍。假如你是个设计师,将有更多的作品在搜索结果中得到展示。升级为高级账户后,你的信息便能够更多的得到曝光,进而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青睐。在LinkedIn看来,当你同时与几百万人竞争,即使是有着一点点的优势,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简历能被所有人看见。高级账户的简历能够被LinkedIn上3亿会员看见,并且联系上,而这样可能为你带来一些未知的机遇;   查看自己的影响力。高级账户能够查看90天内简历都被谁看过,查看自己的第一联系人和公司中影响力前100的排名;   在为原有的高级账户——月费23.99美元的“商务版”以及47.99美元的“商务增强版”升级添加新功能外,LinkedIn还将更新的功能打包,推出了月费7.99美元的“个人增强版”高级账户服务。之前收费高昂的高级账户服务更多面向的是高级管理人才,而7.99美元的服务的用户可能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普通白领。产品负责人Shevelenko解释说,对于那些有志将职业生涯提升一个新层次的,个人增强版就是为他们而设计。   根据LinkedIn五月份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高级账户订阅带来了0.96亿美元的收入,较去年增长46%。但我们发现,LinkedIn目前的收入主要来源还是招聘解决方案,这项业务为LinkedIn第一季度带来了2.76亿美元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8%。而另外一项业务——营销解决方案,为LinkedIn创造了1.02亿美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2%,比高级账户订阅20%的占比略高。     同时,美国区收入占到LinkedIn总营收的60%,而与LinkedIn 3亿用户其中2亿来自美国本土外的用户分布不相符。在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以及高级账户订阅三项业务中,其中国际用户贡献收入占比最高的为高级账户服务,收入占比达到42%,并且较上年增长144%。可以看出,LinkedIn的三项业务,高级账户服务是最容易在国际地区开展的。而随着低价高级账户服务的推出,中国等国际市场的更深介入,相信短期内高级账户订阅的营收比例在国际市场将持续增加,甚至可能提升高级账户订阅在LinkedIn总营收中的占比。   【文章作者:郭海峰        来源:pingwest】  
    产品
    2014年06月05日
  • 产品
    国内HCM/e-HR厂商点评(七):明基逐鹿 提起明基,大多数人能够想到PC的重要供应商,提起明基逐鹿,可能更多的人会是茫然的表情。回退8年,明基逐鹿重兵杀入eHR领域,一时风光无限。   在eHR领域,明基逐鹿远远领先于用友、金蝶、东软等进入市场,在1999年前后即尝试进入eHR领域,并在一些苏州本地的台资制造企业崭露头角。在2004年前后正是产品化并加大市场投入,以制造业为基准,先后拓展了知识型企业,并染指集团企业。在用友迷茫与eHR要不要裁撤、金蝶懵懂于是否剥离eHR产品、东软仍在翰威特项目开发阶段的时候,明基逐鹿明显领先于市场。但是受限于自身资源和eHR领域的特色,明基逐鹿始终在华东一隅默默耕耘。   2008年前后,互联网上曾经热炒过这样一篇文章《王文京妙手化解劲敌,明基逐鹿土崩瓦解》。文中将用友和王文京描述为老谋深算、步步为营,最终将明基置于死地。   用友收购明基确实不是捕风捉影,一度用友集团业务拓展和产品研发组成的团队进驻明基考察,后来收购失败,上文中提到的虽有夸张成分,但某种意义上团队崩盘确实是去了收购的重要原因。而产品重合度高收购后无法有效整合、eHR市场规模不大、用友此时的收购策略以互补为主等因素,是阻碍收购的根本原因。     基因,又见基因 用友没有收购成功是事实,最终从明基挖来大批人才也是事实。跟用友的人员结构复杂、层次低下鲜明对比的是,明基的人才普遍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活跃的思维、开拓的视野。正是这种能力结构决定了明基能够迅速成长壮大。尤其是对制造企业的天生基因,帮助明基更好的理解制造企业客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并在华东台资制造业遍地开花的大环境下,虽有开发力量不足的掣肘因素,仍然能够占据垄断地位。   明基逐鹿的英文名字其中一个单词是Guru,意思是大师、宗师。由此可见明基成立该公司的雄心壮志。在国内软件公司忙于PPT忽悠或者“数据库”式的产品开发的时候,明基逐鹿的确在对客户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业务理解等方面领先半个身位。加之,明基逐鹿比较重视人才,选用的人才多以名校和综合素质见长,着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内部培养机制,辅以台资企业的外向主动意识,造就了明基鲜明的文化特征:员工积极、企业朝气、产品特征明显。     成也产品,败也产品 一个领域的专家,最终要靠产品说话。明基逐鹿的产品理念很吸引人力资源管理者,操作界面也简单易用,加上售前比较精美的包装,确实能够带来清新的风格。加上明基逐鹿本身产品价格并不贵,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企业和以管理为头号头疼问题的知识型企业,明基逐鹿鲜有对手。但是任何产品理念在先进,终究要落实到实际的产品应用上。而明基逐鹿不到200人的研发团队,同时需要应付底层架构开发、上层应用开发,同时还需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模块的功能需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国内供应商整体生态的匮乏,在明基逐鹿上也无法避免。   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实施配合,何况并不完全成熟和完善的产品。在几年的跑马圈地之后,明基逐鹿在产品方面的劣势开始显现,一大批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新拓展客户,开始纷纷抱怨无法忍受BUG/补丁、产品功能精细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对于中小制造业客户,企业规模并没有明显飞跃的时候,明基逐鹿完全适用,一旦规模上上,系统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甚至成为制约因素。   于是,明基逐鹿的eHR产品开始逐渐走向萎缩,以致于目前市场上听到明基逐鹿更多的却在SCM、MES等领域。     还有机会吗? 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商业公司或一个行业的兴起,开拓者一般最终只是沦为谈资而已。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团队离开开拓型的商业公司后,后来者仅需要依靠开拓者辛苦建立起来的惯性配合前进,即可创造远超于前任的辉煌。   明基逐鹿在尚未建立雄厚团队基础或机制的时候,骨干团队即宣告大批量流失。或者说,整个公司的知识沉淀仍然掌握在少部分骨干手中的时候,团队的崩溃会对业务带来致命的打击。明基逐鹿的失败再次验证了这个定律。   也许,明基逐鹿的eHR业务,注定在开拓者离去后,成为谈资而已。   【文章来源:人才管理SaaS研究,作者:张月强】
    产品
    2014年06月04日
  • 产品
    大数据初创企业Concurrent获千万美元融资 大数据初创企业Concurrent刚刚获得了 1000 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大数据方兴未艾,Hadoop 则是大数据最流行的基础平台。围绕着 Hadoop 进行创新的初创企业有很多。如 Trifacta 做的是 Hadoop 的数据清理,Platfora 做的是基于 Hadoop 数据的商业智能, Splice Machine 瞄准实时负载处理,而 Hadoop 的分销商 Cloudera 和 Hortonworks 则致力于该数据库的进一步普及。   而 Concurrent 则是企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公司,成立于 2008 年。该公司是流行的大数据应用开发工具 Cascading 的母公司。Cascading 可简化基于 Apache Hadoop 的大数据应用的开发、部署和管理,其月下载量超过 75000。   迄今为止,目前使用 Cascading 的公司超过 7000 家,其中有近 10 家付费客户,包括 Twitter、eBay、The Climate Corporation 及 Esty 等。4 个月前 Concurrent 推出了第一款商业产品 Driven,用于 Cascading 应用的管理和监控。   此轮融资由 Bain Capital Ventures 领投,Rembrandt Ventures 和 True Ventures 参投。融资所得将用于继续研发及客户拓展。此轮融资过后,其总融资已达 1495 万美元。   [消息来源:venturebeat.com]  
    产品
    2014年06月03日
  • 产品
    Salesforce的云崛起之路 关键时刻:互联网大发展为企业软件开辟了新的方向,马克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机遇,他离开大型公司,去实践自己的创业云公司的梦想。 关键抉择:横空出世的Salesforce公司向行业老大宣战,它们提出了“终结软件”的口号,一改行业传统的运营模式,宣扬云技术优势,迅速争夺阵地、扩大市场。 应对策略:马克的Salesforce打出三张牌:第一、产品差异性。针对企业管理软件复杂、繁琐、低性价比等弊端,其编制的产品服务快速、简单、易用;第二、外包的可信性,特别在服务稳定性方面,巧妙地利用危机,采用扩大透明度的思路,重获客户信任;第三是大胆叫板行业老大,在市场上与狼共舞、以小博大,迅速扭转客户认知,使得Salesforce获得快速成长; 策略结果: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Salesforce就从一个简单的梦想开始,迅速扩张成为10亿美元的公司。 马克·贝尼奥夫放弃在500强公司的高管职位而自创公司,以曲径通幽的形式和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让企业软件像网站一样易于使用。实践证明,以往在大型公司学到的“社会经验”,能够指导并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 创意梦中来 大学毕业后,马克·贝尼奥夫在甲骨文公司一干就是十年。他在这家大型IT公司收获颇丰,特别是在甲骨文的经历奠定了他的创业基础:一是懂得了客户,二是从拉里·艾里森那里学到了创业学课程。甲骨文把马克这样一个原本“痴迷于技术研发的羞涩电脑编程极客”,变成了拥有很多“社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而所谓“社会经验”,是指从销售工作中获取的与客户打交道的经验。 马克认识到,客户口碑对企业帮助甚大:你要是让客户获得成功,客户就可以成为你品牌的粉丝,就会尽可能地推荐你的产品。正如俗话所说,生意只是暂时的,而合作关系却是长久的。懂客户,就是懂得与客户共兴共荣的道理,客户是你通向成功的纽带和桥梁。而拉里的“传帮带”,归根到底是明白了这样一句话:“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马克喜欢做梦,而创办Salesforce公司的想法,正是来自他的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创立了亚马逊网站,不过网站标签不是书、CD或者DVD,而是“客户、合同、机遇、预测和报告”。梦醒时分,马克整理了一下思路,发现自己对于未来初创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思路。以造梦为职业的迪斯尼创始人沃尔特曾经说过,“只要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马克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说,创立一家利润与激情兼顾的公司,是马克的命中注定。马克祖上创业基因极强,做律师的祖父是旧金山湾BART城铁的发明人,只要去湾区并从湾区进城,必要乘坐,因为它方便节能,省去开车进城和大都市堵车、存车的麻烦。马克自小喜欢动脑经,读中学时他就写出了第一款软件“变戏法”,为自己赚得第一桶金——75美元。15岁那年他与朋友创业开办一家叫做Liberty Software的软件企业,为Atari800开发冒险游戏,每月稳拿1500美元,可以负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 终结软件 1996年,马克从商业软件新的方向发展中看到了商机。他发现,如果谁能将购买软件的过程变得更方便易用、更人性化,摆脱复杂的安装维护,也不需要经常升级,谁就能发财。马克的想法是改变现有的软件销售模式,将客户购买数百万美元传统软件包、6·18个月时间实施、再加上巨大的硬件和网络设备方面的投资与维护成本,转变成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来销售, 即推广云计算模式。企业按人头和月数来购买所使用的服务,这种服务分布在云端,通过连接互联网使用。 为此,1999年马克从甲骨文辞职,离开甲骨文高级副总裁那舒适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收入和丰厚的期权,从零开始创立了这家以平台取代软件的Salesforce公司。他给公司制定的宗旨是“卖服务不卖软件”,并以“终结软件”的口号杀向市场。马克大打产品服务的差异牌:以其特有的三原则破解传统软件销售上的问题:1、快速。快速对于面向销售人员的服务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急需获取信息,快速是这种服务模式的根基;2、简单。使服务简单易用,就像在亚马逊网站上购书一样;3、正确。一次搞定,不留遗憾。软件开发十分复杂。软件开发好比扣扣子,第一个扣子“原型”扣错了,以后情况会越来越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继续下去。 马克凭着经验知道,虽然公司每一位创始人都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但对于初创的技术型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面铺得过大,他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聚焦在最为需要的事情上。所以,他需要借势,第一是借用现有开发工具实现公司云计算服务目标。Salesforce将赌注押在互联网和Java网络编程语言上,并且全力依靠甲骨文的数据库。第二让客户企业自行实现“私人定制”,并保证其可持续更新数据。马克为业界树立了一个完全符合云计算服务的模式:任何公司都无须从零开始开发新技术。你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开发,可以利用分发中心,数据中心那无限的计算能力。而云计算模式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这样接受服务的客户企业可以专著于本专业的创新,而不必考虑IT 基础设施。 爬到大象背上 Salesforce的市场目标是利用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向低效率的传统软件发布方式宣战。其产品的差异化在市场传播上的表现则是大力推广产品的易用性、风险分担的商业模式和低风险承诺,这些都是传统软件所不具备的特点。打赢这场战争是Salesforce整个业务的关键。 Salesforce坚信,如果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想方设法促成他们的成功,Salesforce就一定能够赚到钱。 Salesforce选择的推广模式是挑战行业老大Siebel,让大家接受Salesforce这一新品牌。而其口号“终结软件”(NO SOFTWARE) 有效地表达了Salesforce的与众不同。马克将NO SOFTWARE 做成LOGO 印在所有的材料上,并制成徽章要求员工戴上,Salesforce自己的800电话也变成了1-800- NO·SOFTWARE。一次Salesforce的会议与Siebel的活动在美国南加州圣地亚哥撞车。这原本出乎预料到的情况却为Salesforce 公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向对手示威的机会:Salesforce向对手会议的参加者免费派发甜甜圈和装有咖啡的马克杯,杯上印有著名分析师的一句引文:“醒醒吧,Salesforce的对手,Salesforce是一匹极具威胁的黑马, 将会逐渐成为CRM 市场的领跑者。”这招很灵,许多人都端着Salesforce的马克杯进入Siebel会场, 甚至连Siebel CEO 本人也大方地喝下了一杯这种咖啡。还有一次是在法国海滨城市嘠纳Siebel组织的欧洲用户周期间,Salesforce租下嘎纳所有出租车,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出租车打上NO SOFTWARE 的徽标,车内满是Salesforce的宣传手册。Salesforce就是用这种充当爬到大象背上的蚂蚁,通过其独特的战术,勇挠大象的痛处。 Salesforce的目的是要激怒对手,因为你将球打过去,对手必然将球打回来。无论是Salesforce采取游击公关战术,报复对手或者从对手那里挖角,只要被激怒,Siebel的人就会将个人情感参杂在里面。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会使Siebel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Salesforce就是要打乱对方的阵脚,让他们生气。让他们丧失冷静,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在对手承认了Salesforce的存在并开始进行防御的时候, Salesforce早已打入敌人的后方:媒体喜欢这种争斗,而且兴趣盎然,与日俱增,这就达到了Salesforce的目的。 信任网站 将信息系统进行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新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尤其是银行、电信等客户。Salesforce为客户及企业提供简化操作的背后,实际上是把所以有复杂问题留给了自己,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云计算服务的稳定性。Salesforce的做法是,让数据库运行在数个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一个服务器出错,其他的服务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从而保证客户业务的连续性。但是,即便预防为主、料事如神,2005年末,Salesforces还是遇到了服务提供商最大的危机——系统宕机,客户因此抱怨说服务不可靠。更糟的是,竞争对手在得知Salesforce服务下线后,趁机提供免费试用注册,并且将Salesforce所有的问题都曝光给媒体。毫不夸张地说,记者在几分钟之内就打来询问电话。没过多久,Salesforce服务可靠性的问题被炒到了天上,麻烦大了。 在那个时候,平心而论,Salesforce宕机并不多见,其99%的服务还都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客户来说,任何中断都是不可容忍的。失去信任,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当时,Salesforce 和马克本人本能地采取了“情况不明时,克制点吧,在问题解决之前,尽可能保持低调”的策略。公司停止接听电话和回复电话。虽然这不是公司通常的方式,并让领导层感到很不适应,但出于无奈,只好如此了。 “这不是我们的一贯作法,我们必须采取主动。”有高手在危机时分提醒马克,“隐瞒是不对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沉默可能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策略。不仅错在隐瞒事实,而且错在不尽快做出回应,是对客户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快速、坦诚的沟通渠道。Salesforce领导层果断决定,立即公布企业内部用来跟踪状况的检测系统,让状况一目了然:绿色表示一切正常,黄色表示运行出现问题,红色表示服务终断。这的确是一次大胆的举动,同时也是一次信任的大飞跃。 Salesforce的“trustsalesforce.com 网站让公众以及竞争对手实时看到了Salesforce系统每天的运行状况,包括最新的例行维护信息、交易和速度的历史信息、目前和最近的网站钓鱼和恶意软件报告、最新的安全技术和最佳的安全实践。Salesforce教育客户和潜在客户与记者,在这里有他们所需的信息,没有问题可以隐瞒。这让Salesforce获得了足够的传播主动权。 这一举措在媒体中一炮打响。而且堵住了竞争对手的嘴。后来的反馈证明,信任网站给Salesforce在透明度上加分。当然,基础是Salesforce经常改进技术并优化访问速度和可靠性。到了2009年,Salesforce的服务记录显示,其服务设施99.99%的时间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每日拥有交易量2个亿,响应时间低于1秒。Salesforce一直不停地改进,进一步提升访问速度。发布信任网站使Salesforce与众不同。透明和信任成为了Saelsforce品牌和身份的重要部分。主动权来自于主动,最好的市场营销是以公开换取信任。 世界上的巨型机构纷纷采用Salesforce的云服务产品,例如花旗银行采用Salesforce的产品创建私人银行家和金融顾问所使用的程序,摩根史坦利利用它来创建招聘应用。国际多媒体新闻集团汤姆逊路透社在Salesforce的平台上安营扎寨,实施基于其平台的产品一整套的销售策略。作为世界最大的资产持有组织的日本邮政使用该平台为超过七万雇员编写客户服务的监管规范软件。最后,Salesforce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接受了Salesforce的模式,创建了超过11万个自定义应用,涉及方方面面,从假期请求到应收账款应有尽有,这反过来大大增强了Salesforce的云计算能力。 1999年创立后的短短十年,Salesforce就从马克的一场“云之梦”变成了价值10亿美元的企业。由马克本人和卡莱尔·阿德勒合著的《云攻略》一书祥述了Salesforce这一野蛮生长的过程。(文/武杰)  
    产品
    2014年05月29日
  • 产品
    Oracle HCM云 :简化人员管理,培养最好的人才 作为 HR 负责人,是什么问题让您夜不能寐?是否因为高管人员要求您为公司的战略愿景付出更多努力?还是说需要您在削减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最可能是这两者如噩梦般地同时出现。 如今的 HR 成功意味着:   ● 精简核心 HR 流程,避免浪费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 确保您的人才战略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推动底线成功        ● 投资正确的技术以确保本地灵活性和全局可扩展性     第三点是关键,因为技术问题通常会阻碍 HR 取得成功 — 尤其是未配备正确的技术时。许多 HR 组织都还在使用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S),无法满足高管们对于 HR 负责人提出的全新要求和期望。   公司对于云端备选方案抱有很高兴趣,但迁移到云端并非什么灵丹妙药 — 许多云端解决方案无法满足 HR 组织的全部要求,也无法与现有 IT 投资无缝集成。要为组织实现真正的价值,HR 负责人需要一套全面和集成的人力资本管理云端解决方案,能够在不牺牲灵活性的情况下提供深入的功能,而且可以与当前 IT 生态系统轻松集成。   Oracle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云服务就是为了满足现代 HR 组织的需求而开发,它包含了丰富的全局、社交和移动功能、高级商业智能,拥有随着公司增长和变化而进行适应的灵活性。该系统结合了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简单快速的云端交付全面覆盖了核心 HR、人力管理和人才管理。该系统不仅本身强大,还可以与现有 HR 系统良好集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投资,避免出现 IT 和 HR 组织害怕面对的拼凑状况。   借助 Oracle HCM 云服务,企业可以创建一套综合的全球人才视图,获得切实可行的洞察力,以执行最佳的人才管理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HRMS) 基础,可以在管理全球增长的同时适应本地需求,并且能够灵活地支持新的或特定于公司的 HRMS 流程,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Oracle HCM 云服务加强了 HR 的贡献,使企业可以:   ● 简化人员管理         ● 培养最好的人才         ● 利用云端来实现灵活性、效率和快速部署 简化人员管理 在 Oracle HCM 云服务帮助下,企业中的每个人 — 从 HR 专业人员到业务负责人和员工 —都可以享受到同样高效和一致的用户体验。HCM系统直观且易于使用,提供了一种上下文透明且基于角色的体验,它将先前分散的体验集成为了单一的用户体验,让HR 变得成功和高效。作为一套智能化系统,它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为HR 和经理提供所需信息以帮助其制定决策。   Oracle HCM 云服务将企业组织转换为一个互动图片库,为每位员工都分配了一个“肖像”页面。每个“肖像”页面都显示了有关员工的具体信息并可根据用户角色实现特定功能。这可以为临时用户提供更简单的UI 并让 HR 用户能够获取所需的其他工具,从而确保了正确的系统体验。凭借快捷的轻松拖放功能,OracleHCM 云服务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个性化和配置屏幕、隐藏信息和字段以及更改选项卡和特定数据点的布局。即便是临时用户也可以直观地配置系统以适应自已的个人工作风格。 培养最好的人才 Oracle 提供了集成度最高的端到端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从招聘、入职、人才审查和发展到绩效和薪酬管理,均在其范围之内。该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交化、提供了全面的人才情报并且可通过台式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轻松访问。它提供了组织在现在和未来培养最好的人才所需的一切要素。 Oracle HCM 云服务能够最终预测未来,使企业可以分析人才绩效和潜力以及流失风险,还可以测试方案假设场景以改进人力。由于能够在潜在问题浮现前将其找出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这将提升士气、节省金钱和增强竞争优势。   Oracle 在 HCM 应用程序中内置了Enterprise 2.0技术,以便为员工、经理和 HR 专业人员等员工改进人力协作。可以安全和私密地使用社交网络、聊天、群组工作空间和移动访问,以改进人力交互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Oracle 云 凭借功能丰富、集成、安全且基于标准的企业云服务—无需牺牲业务实践或策略便可实现— Oracle 云可立刻增加价值和生产率。Oracle了解客户对于数据及云端应用程序的顾虑,从数据中心到数据库,再到中间件和应用程序本身,Oracle控制了每一个安全层面。堆栈的每一层都经过精心设计可在云端展开协作,因此HR 数据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基于员工角色和位置对安全访问予以授权,用户可以在必要时立刻收到上下文相关的信息。 Oracle还了解维持现有投资的需求以及与其他应用程序之间创建和谐生态环境的需求。OracleHCM 云服务可以与现有 PeopleSoft、电子商务套件和其他HCM 应用程序轻松共存。 总之,Oracle HCM 云服务加强了HR 对业务的支持,这套行业内最全面的云端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简化人员管理和培养最好的人才。通过全球HR 基础,企业可以在管理全球增长的同时适应本地需求,获取切实可行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执行最好的人才管理战略。简单和易用的体验以及基于角色的嵌入式决策支持将系统从事务处理型应用程序转换为了情报驱动型应用程序。Enterprise2.0 功能与社交网络和移动功能相结合,让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轻松方式开展有效工作。OracleHCM 不仅让企业可以轻松访问信息,甚至还可以帮助企业展望未来并为即将发生的人才和业务变化做好准备。 无论是选择一个模块还是整个套件,Oracle HCM 云服务都能与企业的现有应用程序组合共存,从而在无中断的前提下实现创新。   【文章来源:张月强】  
    产品
    2014年05月26日
  • 产品
    脉脉:有成为移动版Linkedin的潜能,但爆点还在寻觅中 过去15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copy了国外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成绩卓越的明星企业。但有一家公司,在中国一直没能copy成功,就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为什么Linkedin在中国难以复制?以及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Linkedin?   前半问,业界有很多说法,比如国情不同、习惯差异、时机不到、产品形态单一、团队浮躁等等。但无论如何解释,都难以否定中国用户需要自己的Linkedin,这将是职场生活作为一种特殊场景愈发高频、垂直的必然结果。不管找工作、找创业搭档、找生意伙伴甚至结交志趣相投的职场人,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产品来承载,尤其当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后,符合职场商务人士线上社交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本文介绍的脉脉团队,就一直在这方面发力,专注打造适合中国人的职场社交体验。   脉脉,是林凡团队的第三个产品   脉脉创始人林凡2012年从大街网出来创业,他说,之前搜狗和大街网的工作经验让他有了做出脉脉的可能性:搜狗的算法加上大街网的社交思维,让APP可以帮助用户管理和发掘出自己的人脉。脉脉就是这个思路下的第三个产品。   第一个产品是头像淘淘。可以在手机上接入你的微博、人人网等,将好友的头像导入到手机,自动添加到通讯录上,让每一个好友“有头像更精彩”。   第二个产品是觅觅,可以通过算法帮你找到靠谱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   林凡在总结这个两个产品时,觉得第一个太轻,第二虽有社交但用户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比较分散,都不太成熟。所以第三个产品,脉脉,可以导入用户的通讯录和微博中的好友,通过算法匹配出你的一度人脉和二度人脉。   我认为脉脉最大的亮点,是在你注册之初就已经有了很多可供使用的数据内容。甚至有点“吓一跳”的感觉,所有隐藏的人际关系都被拎出来了,一上来就能看到。   脉脉的产品逻辑   现在的脉脉,经过半年的发展,20多次迭代,其内在逻辑已经相对清晰,就是将你在不同社交网络(比如通讯录、微博)的行为数据通过计算挖掘,呈现出对你最有价值的真实的人脉关系链。你可以在一度人脉的引荐下认识二度人脉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一度人脉的分享发现二度人脉以内的招聘和求职信息。这对于在职场社交中并不善于陌生“拜访”的中国用户,非常关键。   那么脉脉的逻辑是依靠什么来完成?   第一,清晰的关系链找到靠谱的朋友。在脉脉设计的添加好友过程中,你除了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还可清晰地了解到与你的关系链。   第二,精准的算法找到帮你的朋友。目前脉脉30万用户中,约10-20%是HR,林凡透露脉脉中的数据量远不是表面看到的八卦新闻和个人动态,更多海量的数据是HR与应聘者的对话。如果你想在脉脉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可以通过人脉推荐、公司、学校、职位等不同维度进行查找。   第三,“移动”的特性有助于社交。脉脉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上,由于人们对方寸之间的安全感高于PC端,所以加为好友的概率也远高于PC端。   需要迈过去的几步   从去年10月末,我已经用脉脉快半年的时间,然而脉脉这款产品给我的感觉仍不是像林凡描述的那么清晰,我很难一句话完整表述出来。   我问林凡,你如何理解职场社交?他说,   职场社交有很多种需求,最直观的就是找工作、经营人脉,除此以外,还有泡八卦、读资讯,甚至还有一部分低频的IM需求。所以我们可能真的有点剑走偏锋,我们什么都做,再把每一种需求归纳好,让用户逐渐转起来。当然我可能见过100个产品经理,都说你们做的太复杂了,你们应该用一个点切入……   林凡坦承现在的脉脉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或者产品运营的爆点,一些需求不大的人,很难愿意立刻上手。脉脉的运营杨泽也认为,目前的脉脉以认识人这个口号来宣传,比较泛,不够聚焦,今后脉脉会在其传播力度上作进一步的完善,让用户更愿意使用以及分享。从解决需求角度来说,缺乏一个好的切入点,可能是脉脉要迈过去的第一步。   第二步,从圈子来说,也缺乏爆发性的增长点。脉脉半年达到30万用户,日增长几千,对比今年刚推出的秘密还有距离。和秘密最早流行于投资人,脉脉现在主要定位于互联网人群。林凡想在今年将互联网的圈子占领好,他认为工具类的产品要靠渠道来获得爆发性的增长,而社交类的产品要靠口碑,而脉脉目前爆发点好像不是太明显。   在采访中,林凡也问及脉脉中匿名八卦的意见,同时谈到之后会将每天点击最高的八卦消息赏金5000元(貌似比较土豪,完稿时已经推出),以此做成国内非著名的安全、有价值的匿名爆料平台,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方法没准还真能成为其爆发式增长的一个可能性,试问宇宙中谁没有一个小八卦的心理。   晨兴创投A轮投资脉脉几百万美元,如果脉脉果真能够迈过这两步,成为一款拥有用户完整的职场信息、帮助用户更快更精准地找到人、有着UGC式的精彩八卦内容的职场社交APP的话……Linkedin目前可是近200亿美元的市值哦。   【文章来源:虎嗅网】
    产品
    2014年05月19日
  • 产品
    Dropbox企业服务度过失意一周 Dropbox的企业用户已经达到了400万,并且仍在不断为企业用户提供新的协作工具的消息。可即便这样,最近发生的若干事件可能还是要为Dropbox的企业级服务蒙上一些阴影。   我们在上周,也报道过《云存储曝安全漏洞,Dropbox暂停链接分享》,企业协作解决方案提供商Intralinks无意中发现Dropbox处理URL方式可能会泄漏一些用户私人信息或雇主的文件。在Dropbox里,当用户分享文档时会生成一个链接,而如果接收方在查看这个文档时又点击了文档内部包含的链接,那么第三方将可能获取文档的最初来源,进而读取到文档的内容。Intralinks甚至已经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包括税收记录、银行备案信息在内的多种敏感数据。   问题被披露出来后,Dropbox立即取消了一些问题链接的访问权限,并且在官方博客中向受到影响的用户表示歉意。   除了自身服务的安全性出现了问题外,Dropbox竞争对手的表现也让其昔日的光环略显失色。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企业级云服务提供商Box最终赢得了通用电气的青睐。通用电气超过30万的雇员接下来将使用Box的云服务来进行工作文件的存储和分享。虽然Box目前仅有20多万的企业级客户,但赢得通用电气的订单不但可以提升其云服务的竞争力,也为接下来的扩张增加了筹码。   相对于有着2.75亿个人用户、400万企业用户的Dropbox来说,Box的2500万注册用户在体量上和其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看上去后者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Dropbox并没有停下来。在最近一段时间里,Dropbox还是针对其企业级业务做出了多项更新。它不但向所有用户开放了全新的Dropbox企业版、推出文档协作工具Project Harmony,还将Dropbox Partner Network推广到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Recode今天的消息也显示,著名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接下来会成为Dropbox的企业级客户,所以Dropbox在经历了失意的一周后也许会赢回一些局面,不过想吸引一家通用电气那样级别的客户就不是件容易事了 【文章来源:pingwest】
    产品
    2014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