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2O
    【商社】科锐国际、万宝盛华、人瑞人才,科技赋能人力资源市场高速发展 作者:刘章明 【天风研究】       转自:腾讯自选股 · 三大企业特点迥异,技术赋能成为未来发展驱动力。 科锐国际为国内老牌民营企业,构建一体化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服务的同时,通过并购实现线下产品及区域扩张,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线上发展。万宝盛华背靠外资龙头,在大中华地区初具规模,2018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营收30.9亿元,市占率1.74%为全国第一;合伙人制度绑定利益,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运营与业务效率。人瑞集团为国内新兴企业,以科技为核心,拥有一体化人力资源数字化系统,自行开发O2O平台——香聘平台;主要服务于新兴客户,2017年拥有60家独角兽企业客户,依靠客户公司巨大增长潜力带动人力资源业务增长。 · 业务表面相似,实则各有千秋。 从核心灵活用工来看,均为三家企业核心业务,人瑞占比达93.7%;但三者在专注领域各有不同,科锐、万宝盛华灵工岗位技术性较高,人瑞相对较低,且万宝盛华灵工业务主要分布在港澳台地区,2018年占比70.7%。客户群体来看,三者发力在各自细分领域。万宝盛华客户数量最多,18年为2.25万家,但主要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科锐中高端客户资源优势明显,主要服务于华为、佳能、赛诺菲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人瑞着重服务于新型客户,且对大客户依赖度较高。猎头业务来看,三家企业均涉及该业务,将其作为人才流量入口与数据库累计,截至2018年,科锐、万宝盛华、人瑞数据库中分别含有超1000万/超400万/137.36万条候选人信息。人瑞分线上线下两种招聘模式,大幅提高招聘效率;科锐以线下为主,通过“行业+职能+区域”细分矩阵式划分猎头业务;万宝盛华拥有由合伙人及顾问组成的专业猎头团队,确保服务质量。 · 从财务指标来看 万宝盛华营收规模领先,灵活用工业务规模优势凸显,毛利率居首,但独特的合伙人及顾问招揽机制拖累费用率持续处于高位,净利润水平不及科锐国际。科锐国际内生、外延双轮驱动营收高增速,高毛利、费用率下行拉动净利润领先,现金流稳健。人瑞人才营收增速最快,规模效应持续提振毛利水平,现金流向好,但受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拖累,净利长期为负。 · 从运营效率来看 科锐国际灵活用工人效表现亮眼,人瑞人才在独有的O2O模式下猎头人效远高于万宝盛华;研发投入方面,人瑞人才占比最高,但随着技术的成熟研发投入放缓。分业务人效:科锐国际灵工覆盖行业范围广且包括大量高科技行业,灵活用工人效遥遥领先;人瑞人才有效转化线上流量,猎头人效高于万宝盛华。技术方面:万宝盛华整合线上平台,开发新功能赋能使用者;科锐国际持续投入新技术产品与平台建设满足长尾客户需求;人瑞人才建立一体化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自主开发O2O招聘平台。 · 我们认为,在我国人口红利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和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所扮演的经济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且受益于国内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上游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发展,市场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整体需求快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放缓与下行的周期中,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充分满足企业对于成本管控和人才优化配置的需求,建议重点关注国内人力资源板块投资机会,推荐【科锐国际】,建议关注港股上市标的【万宝盛华】,拟上市标的【人瑞人才】。   原文来自:https://gu.qq.com/resources/shy/news/detail-v2/index.html?from=timeline#/index?id=SN20190711084348c50ae4a5&s=b&wxurl=qqstock%3A%2F%2FnewsV2%2F13%2F%2FSN20190711084348c50ae4a5%2F%2F%2F&pagetype=share
    O2O
    2019年07月12日
  • O2O
    学习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O2O学习平台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  文/熊慰 随着职场上白领精英阶层数目的增长,为职场人士打造的培训班遍及全国,其中不乏动辄学费几十万的总裁班、精英班、领袖班等,后陆续出现如企慕课堂、培训宝这样的直播学习平台,最后一类则是像罗辑思维的自媒体平台,课程大同小异,但是昂贵的费用、时间的不可控、知识接受的被动性、互动性的缺乏成为降低用户体验满意度的因素,学习家创始人张秀娟在洞察到这一点后推出了学习家。 张秀娟涉足培训行业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口碑用户和业内专家学者,2016年5月,学习家1.0 版本正式上线。产品采用会员注册制,用户直接登录微信公众号,缴纳1000元成为会员,即可享受终身免费高端教育。用户任意挑选课程,提前预约成功后,会收到上课时间、地点通知,非会员可对单次课程付费,但无法看到其他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以会员之名进入课堂兜售其他产品行为的出现,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高质量的人脉资源。 学习家为所有有成长需求的职场人士提供服务。首先,平台O2O的模式全部采用线上选课、线下授课的方式,课程由合作的培训机构制定,并由其提供场地,解决了传统O2O直播平台课程繁杂、注意力不集中、交互性不强的短板,在2.0版本中,会增加线上直播视频,便于课程回顾,时间、地点、课程选取自由,线上与线下并行发展,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上课方式。 其次,课程内容涵盖人力资源、法律、财税等传统行业,也囊括了危机公关、新媒体运营等互联网职位需求,还有商业模式设计、战略投资等适合高层人士的课程,多方位满足用户需求,其师资团队来源于各领域专家教授和培训机构的精英教师,为用户量身订制培训课程。 最后,会员课程全部免费,每位学员都会得到清晰的职场成长规划指导,在课程之外,还会举办沙龙、论坛、聚会等活动,交流职业成长和企业管理心得,用户之间构成强大的人脉资源网,发挥其商业社交作用。 此外,用户在实际项目中遇到问题可直接向专家咨询,由专家提供建议。 学习家的盈利模式:注册会员费、机构合作加盟费和后续服务费,目前已与8个机构合作,签约30多位专家教授,2000多位注册专家。 未来,学习家还会向更多二、三线城市推广,并逐步“去培训机构中心化”,让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提供者无缝对接,“让学习更亲民、更简单。”张秀娟告诉猎云网。 CEO张秀娟曾涉足医学、人力资源、投资等行业,在国外研习MBA、DBA课程,具备创业经历,其技术团队在培训行业具有多年经验。 在2.0版本开发完成后,公司计划明年启动Pre-A轮融资,计划以2000万出让15%左右的股份,用于市场推广、师资建设与课程研发。  
    O2O
    2016年12月12日
  • O2O
    看“推之”怎么用智能化来打破法律咨询的信息差? 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朱珠) 传统的法律咨询方式有两种,第一就是百度搜索,虽然很便捷,但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搜索结果,也无法判断回答内容的优劣。另一种是直接找律师,这种方式能让用户得到专业细致的回答,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律师是不愿意做最基础的法律咨询服务的,他们在这个阶段主要的目的是签单而不是回答问题。 基于这些痛点,催生出来了许多互联网法律创业项目,最常见的法律O2O领域也有一批成长迅速的互联网企业,如易法通、知果果、法海网、亿律等等,不管是toC还是toB,法律服务都是稍显低频的。 今天要介绍的项目“推之”,则另辟蹊径,区别于O2O直接找律师的模式,而是由智能咨询切入法律服务,目前的产品形态是基于微信入口的移动网页。 智能咨询是什么? 推之的创始人张智鑫说:“简单来讲,智能咨询就是去人工化的咨询,我们通过获取海量的用户需求数据,比如说发生交通事故后用户常问和在意的一些关键点,交通专业的律师就会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把系统知识整合,再构建框架,分析结果后得到一套标准化的用户自检体系。” 这套自检体系,目前运用于三大场景,包括“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实际上推之通过智能自检、推之问答等流程帮助用户对自己的案例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根据用户的思维做便捷交互,标签化场景咨询、快速定位法律风险。 智能自检:在想要咨询的场景中,用户逐个选择与自己案例细节相符的标签,推之全面分析法律风险后,会根据用户所选标签智能生成法律风险报告。 报告的作用就是指出风险点,并且每个风险点会匹配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协助用户理性的做下一步决策。 推之答问:如果智能自检的标准化流程没有涵盖所遇到的问题,用户便可以选择进入推之答问做进一步咨询,以此对点获取解答,而后台的知识通过专业律师协助编写的。 智能法律咨询有哪些特点? 张智鑫告诉记者,智能化本身就是一种趋势,而智能的法律咨询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律师的无形经验有形化,以提高效率为目的,通过产品表现出来,获取用户最真实的需求。 另外,用户其实在做法律咨询时,是不明显知道自己需求的,也不懂怎么描述,推之可以帮助他们梳理问题,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专业的对话能力,致力于让他们得到高效、即时、免费的基础咨询。 智能咨询后再决定找不找律师 满足用户基础的咨询服务后,很多用户也想做个性化和深度咨询,这时他们就有找律师的需求,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的转化。 推之通过获取用户自检信息,和案例做智能匹配,然后针对性的找到这类案件的专业律所和律师,推荐给用户。同时,推之会制定用户容易接受的价格体系,律师在咨询后也要被评价,“因为专业服务必须要收费,而价格要满足用户的预期,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匹配价值”张智鑫说。 对于律师,推之的模式符合专业化律师的发展趋势,然而能够吸引年轻律师的另一方面就是案源入口。 记者了解到,推之于去年11月上线,目前仅通过口碑传播推广。谈及未来的发展,张智鑫表示,推之会专注的切入其他生活服务领域,并且基于智能咨询,打造法律服务新的入口,基于入口衍生出付费咨询、对接律师和律所,还希望帮助律所做案件管理服务。 据悉,推之正在积极的筹划天使轮融资。
    O2O
    2016年03月28日
  • O2O
    记住这 6 点,创业公司更有可能赢下人才大战 三月才是传统的招聘旺季,但春节刚过,准备跳槽的互联网人和挖人的创业公司已经蠢蠢欲动。Boss 直聘从积累的大数据中提炼出了六个能够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招聘姿势。人才大战风雨欲来,希望能给各位一些参考。 1. CEO 亲自上阵是提高招聘性价比的最佳方式 不仅仅是创业公司,这一点对于任何规模的公司都适用。创始团队和早期核心员工的招募要靠自己去 “杀熟”,这是创业者都认同的。但在招聘亲力亲为这件事上能做多好,坚持多久,考验的是管理者的人才观念。对于早期创业团队,CEO 和高管不仅应该亲自招募高级管理岗位,对于核心业务岗位,要投入同等甚至更多精力。CEO 要重点考察的,是这些人与公司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以及岗位的稳定性。 “就差一个程序员就能开工了” 其实并不是个笑话,而千辛万苦招来的大牛工程师没几天就走了,则会让团队显得像个笑话。在 Boss 直聘每日在线的 6.58 万招聘者中,有 61%是 CEO/ 联合创始人,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CEO。通过对他们 2015年 全年的招聘行为观察,我们发现,除了管理岗,CEO 最愿意亲自招聘的前三大核心业务岗位,是数据分析师、JAVA 工程师和 Android 工程师。 在同等条件下,由 CEO 或创始人亲自上阵沟通的职位,平均耗费的招聘时间比由 HR 或部门经理等中层来招聘,要缩短 37.9%。同一职位的重复招聘频率也会出现 11.5%到 25%的下降。 除了管理和思考,大公司 CEO 应该分给招人至少三分之一的精力。所谓 “得一将乃有一城,“知人善任” 能够为大型组织带来的益处,看看马化腾和张小龙便懂了。 另一个有趣的数据观察是,在 500 或 1000 人以上规模的中大型公司中,高层亲自招聘,继而带动实际用人最多的中层也身体力行来做招聘,能够将整体平均招聘时间缩短 21.4%——在大型公司中,这往往意味着高达数十万的招聘成本。将招聘 KPI 分摊到管理团队身上,将寻找牛人植入到公司基因,是提升招聘性价比,促使整个团队时刻反思公司价值观和人才调性的重要方法。 2. 品牌运营和新媒体岗位远比你想象得重要 互联网公司中,什么岗位最难招?各位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技术岗。Boss 直聘的数据显示,每个创业公司都缺一个 CTO,真不是闹着玩。然而重要性和难招程度被许多人低估的,是内容和品牌市场类岗位。 在一个信息过载,内容红利 1.0 到了平台期,正在向 2.0 攀爬的阶段,优秀的新媒体、市场和品牌运营人才重要且稀有。对于内容和运营驱动的产品,这些就是关乎身家性命的 “核心岗位”;而对于技术驱动的产品,讲好故事,寻找 “品牌灵魂”,对于产品推广和招兵买马的意义都远比想象得重要。举个例子,靠技术驱动的 Airbnb,从一开始便在拼命讲故事,从 “Forget hotels” 到 “Travel like a human” 再到 “Belong anywhere”,一步步提升用户的代入感,深挖人性。如今,Airbnb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 Super-branding 部门,挖来前可口可乐整合营销和设计高级副总裁 Jonathan Mildenhall 担任 CMO,立志打造可口可乐和劳力士级别的品牌价值。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你的故事,还愿意跟你一起讲。 所以,聘请一位经验丰富的内容和品牌负责人,也需要付出不低的薪水。 早期创业团队,在打磨产品的同时,就应该开始寻找品牌和内容人才帮你打造调性了,千万不要觉得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品牌形象要和产品和用户一起成长,半路给孩子改名或者整容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3. 竞争力最强的,是兔子型公司 赢得人才争夺的公司就会赢得战争,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Boss 直聘根据 2015年 全年职位发布情况,对互联网公司的人才竞争做了可视化,采用了关系网络分析中常用的特征中心向量法。 竞争关系图中,企业的圆圈越大,说明其职位申请次数越多,连线代表两个企业间的人才竞争关系,线条越粗说明同时申请两家企业职位的求职者越多。 BAT 中,阿里巴巴的人才吸引力最高,百度的人才吸引力相对最低。美团和滴滴出行等独角兽企业积极加入战斗。 在大热的互联网金融和 O2O 企业中,我们看到了 e 袋洗和回家吃饭这样的创业公司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么它们的共性在哪里?什么样的公司人才竞争力最强,最可能在猴年突出重围?大概是 “兔子型” 的公司,RABBIT。 R - Real A - Actual B - Business B - Building I - Interesting T - Tech 有真实且可操作性强的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有持续的内部建设和危机意识,有趣,有原创性,有牛逼技术。成为一只兔子,没准能帮你在猴年成为独角兽,也可以帮你避免从独角兽 (unicorn) 沦为独角尸 (unicorpse)。 4. 抢占市场时千万别忽略销售团队的感受 2015年 招聘需求最为旺盛的 10 个细分领域,都是站在风口上,准备迎来大发展和大竞争的。排在前三位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和 O2O,同时也是公司数量最多的。 我们发现,2015年 重复发布次数最高,且要求完全相同的 50 个职位中,有 60%为市场销售类,每个职位平均重复发布 10.2 次。而这些频繁发布同一职位的公司,多为依赖大量销售拓宽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及 O2O 企业。 除了业务的迅速扩张,人才流失率高是重复招聘的另一个原因。Boss 直聘观察到,互联网公司的几大类岗位中,最忠诚的是 “产品汪”,平均在职时间为 19.4 个月;最短的是市场销售,勉强有 16 个月。 对于互联网金融和 O2O 企业,销售和地推是需求量最大,压力也最大的团队。一些创业团队容易犯的错误,一是以 “狼性扩张” 为借口,调低员工感受的优先级;二是管理和激励制度跟不上团队发展速度,我们收集到不少 “公司跑得一快就乱了” 的员工评价。在前线开拓疆土的员工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除了 KPI 一无所有,就会萌生去意,带来人力和业务成本的双重损失。阿里和美团能有今天,好的激励制度功不可没。 5. 创业公司更要做好薪酬管理 拍脑袋缩减人力成本,成为许多创业公司应对 2015年 资本寒冬时最为简单粗暴的策略(当然 BAT 也干了类似的事)。 Boss 直聘的数据观察显示,2015年 下半年,薪酬预算下降最快的 20 个公司,81%是未获得融资或资金较为紧张的 B 轮之前企业。相比上半年,它们的职位数平均下降幅度为 61%,薪酬预算平均下降幅度为 78%,个别企业达到 90%。而对于相对成熟且有较强造血能力的企业,资本寒冬反而给了它们争抢人才的机会。2015年 下半年薪酬预算大幅提高的前 20 个公司中,既有楚楚街、典典养车、找钢网、人人车这样下半年获得大笔融资的 C 轮后企业,也不乏美团、去哪网这样的成熟公司。 对于创业公司,人力既是最大的财富,又是重大的成本。除了薪酬 “断崖下降” 型,我们还看到不少 “大起大落” 型公司:对于同等要求的岗位,资金充裕和手头紧张的时候,薪酬差距接近 50%。缺乏薪酬管理意识,认为单靠高薪就能和大公司抢人才的做法,是创业公司需要避免的。这不仅影响公司的成本控制,也会影响团队的稳定性。 6. 别太执着于高薪,求职者更看重的其实是气氛和发展空间 在 Boss 直聘上万个公司亮点标签中,放出的职位被查看次数最多的前 100 个公司有五个共同的标签:公司氛围好、带薪年假、领导 nice,地铁周边和扁平管理。 而获得高关注度的创业公司,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标签分别为:股票期权、优质产品项目、发展空间广、牛人多、股东实力强大。100 人以下的早期创业公司放出的职位中,有 7.6%承诺了股票期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疯狂对不对。单靠薪酬福利来吸引人才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良好的公司气氛和发展空间,是 “千禧一代” 求职者最看重的。 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其实无论是薪酬福利还是管理都拼不过大公司,有的只是一腔热血。此时,项目质量和优质投资人的背书会成为加分项。然后就又回到了第二个话题:你的概念新,技术先进,市场是大蓝海,但你需要讲好这些故事,不同岗位的人才,想听到的点也不同。如何设计讲给人才的故事呢:把候选人当用户。 几句后话,六大观察到这里就讲完了。创业公司招人难这件事,大家都懂。我们看到,69%的三个月都无法招到的职位,来自 A 轮及之前的公司。但再难,事情也得做。2016年,大厂和创业公司的人才争夺战不会因资本寒冬而停止。春节后 3-4月 的招聘旺季,可能再次出现一轮高级技术和产品岗位的薪酬大战。 今年,新的合并案例也会继续出现。创业公司可以从合并带来的人才流动中获得一定收益。但是招人还是要靠自己苦练内功,因为 BAT 今年会继续大举收购并优化人才结构。祝所有人好运。 原创文章,作者:Boss直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388.html
    O2O
    2016年02月18日
  • O2O
    我赢职场完成数千万Pre-B轮融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IT职业教育O2O范式 12月13日,专注于 IT 在线职业教育的我赢职场召开发布会,宣布获得数千万 Pre-B 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鼎锋资产。   我赢职场的天使投资来自真格基金,A 轮融资来自中科院,创始人郄晓烨也是尚观科技的创始人,尚观科技创立自 2005年,是一家线下 IT 教育公司,目前在全国 9 个城市拥有分校。   既懂线下、又懂线上是我赢职场的核心优势,此次融资后,我赢职场将继续在 O2O 方向进行布局,发展 “职业教育 O2O 大联盟”。我赢职场的思路是,利用其在内容体系、师资、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积累,在全国支持百个线下联盟的学习中心。   未来我赢职场将主要转向线上平台和线下机构的服务,目前线下自营的培训中心将转型为旗舰体验店的形式,相对独立运营。IT 培训的优秀师资集中于一线城市,通过线上线下联营的方式,我赢职场希望解决线下中小机构无力研发、师资匮乏的痛点。   在合作的方式上,我赢职场可以为线下机构提供定制化的合作方案。允许线下机构选择是否使用我赢职场的品牌,是否需要全套的课程和师资服务,还是仅使用我赢职场线上补充课程、习题和就业等补充服务。   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就业导向,参加培训之后能否找到或改善工作对于用户来说十分重要,也直接影响用户的付费意愿。因此我赢职场一直注重配套的就业服务,并可以做到承诺学生,如果培训后无法就业,则全额退还学费。未来我赢职场将在这一方面也为线下加盟机构提供支持。   我赢职场目前拥有移动开发、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网络营销等 20 多个职业方向、10000+ 小时、40000+ 课时的教学视频,涵盖 80%IT 职业领域,注册用户达一百万,较去年平均增长 5 倍,活跃用户 40 万,付费用户 20 万。   职业培训类教育由于直接提升用户技能,进而帮助用户增加收入,因此被认为是教育类创业离钱比较近的一个细分领域,相关的创业公司也比较多,例如极客学院、麦子学院、开课吧等,也都主要从事 IT 类职业培训。   由于完课率低以及盗版等问题,对在线视频内容进行收费的模式很难走通,因此主流公司也都实行了内容上的免费,对后期的服务进行收费。而服务的核心在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真正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行业对发展模式的认识比较一致,未来哪家做的更好,更多的将在于执行。而 2B 的服务要比 2 C 难很多,只有真正提供价值,才能得到线下培训机构的配合,郄晓烨认为,相对于只从事线上端的公司来说,线下起家的他们更了解传统培训机构的痛点,可以做的更好。   来源:36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0983.html
    O2O
    2015年12月14日
  • O2O
    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会诞生下一个“微信”吗? 摘要: 类比微信,To B市场的软件服务,其背后是企业场景下O2O+企业支付。今天,微信的成功,正是明天企业级软件服务的发展空间。 11月初,雷军在GGV15周年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称“未来十年,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机会非常大”。无独有偶,一年前李彦宏在百度联盟论坛上也早已做出预测,看好“新企业级软件”,认为企业软件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似乎与二位大佬“遥相呼应”,有阿里帝国“靖王”之称的钉钉,凭借短短十个月时间,已由“挂靠在来往事业部下的一个小团队,到如今独立为“钉钉事业部”,直接上升为阿里的战略级业务。而同为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的另一位玩家IMO班聊,试运营不到4个月,就已获得一众国内知名风投的1.4亿元融资,在这个被称为“资本寒冬”的季节,不得不令人羡慕。   巨头与资本,为何青睐这个市场? 先看两组数据。2014年,美国风险投资的目标企业直接ToC的占比下降为60%,而企业级服务公司获得了全美风险投资的40%。同样是2014年,中国风投把95%的钱投给ToC的企业,投给ToB企业的只有5%。   这两组数据,并不是说在软件服务市场中国和美国截然相反,而说明的是二者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市场正在遵循美国市场的轨迹而变化——早些年,美国风投同样把绝大多数钱投给ToC的企业,正如前两年的中国。   “资本寒冬”即是对这个结论最好的证明。前两年,国内资本竞相追逐ToC软件服务市场,创业成为人人必谈的话题,甚至一个未成形的团队都能融到天使投资。用一句刻薄的话说,那时的投资人才真的是“天使”。   然而,直到今年下半年,随着ToC市场的饱和、巨头之间的兼并、BAT的收割,资本开始对ToC市场失去信心。相反,与之对立的ToB软件服务市场则才刚刚开始。   “逐利是资本的第一属性”,中国和美国的投资人将嗅觉从ToC转移到ToB,这并非巧合,而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其服务属性的不断成熟。正如总理倡导的“互联网+”一样,大势才刚刚开始。   企业软件服务,发展空间在哪里? 微信的Slogan是“一个生活方式”,而有趣的是,钉钉的Slogan是“一个工作方式”。显然,钉钉的野心是想成为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的“微信”。当然,因为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刚刚开始,钉钉能否如愿我们先不下定论。只是通过这个,我们会发现,微信在ToC市场成长的轨迹,ToB市场也许也可以。   马化腾给微信定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第一步就是连接人与服务。所以,你会发现,从支付到金融,从音乐到阅读,从电影到购物,从打车到旅游,我们现在能想到的生活方式,微信基本包括。   而目前来看,微信在ToC市场的连接是成功的。微信发布的《2015年微信生活白皮书》显示,其9月平均“日登陆用户”5.7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其通过微信,基本可以记录用户一天的“行为”。   显然,由于微信占据了C端沟通市场,其距离C端的“人”与“服务”也就最近,连接也就更方便。同理可得,只要能够牢牢抓住B端沟通市场,连接B端的“企业”与“服务”也就不难。而且,由于B端的服务市场更具消费力和成长性,其价值空间更具想象。   细想一下,我们通过互联网产品完成的服务,其实大多数是在工作场景下完成的,而且是刚性支出。如差旅、打车、宴请、办公用品、培训、顾问……这些都是企业的固定支出,而这些,作为大公司还好,其有一套成熟的结算和报销流程,而且其可以通过谈判拿到团购优惠或者低于市场价的协议价。   但是,作为中小企业,这些它们都很难实现,一是它们不会花钱去建一套复杂的报销系统,二是它们没有能力去与服务商谈判。所以,它们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连接自己与服务商,既缩短其内部工作流程,又能统一拿到价格优惠。   而这一模式,B端沟通工具其实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象一个场景,A公司与B聊天软件达成合作,所有员工工作沟通全部使用B软件,B软件获得所有A公司员工的信息。B软件与C打车软件合作,只要是B聊天软件的用户在工作场景下用C软件打车,则不用支付费用,C软件月底会自动从A公司扣款。如此一来,因为B软件,A公司省去了一套的报销流程,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价值。 所以,类比微信,ToB市场的软件服务,其背后是企业场景下O2O+企业支付。今天,微信的成功,正是明天企业级软件服务的发展空间。 这个市场,BAT谁最有戏? 现在互联网圈流行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BAT的,但归根结底是BAT的。这反应了一个现象,在如今的互联网江湖,任何细分行业都逃不过BAT的“收割”。所以,作为可能产生另一个“微信”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自然也很有可能成为BAT的下一个战场。   我们先来看下BAT如今或未来可能布局这个行业的“能力值”:   腾讯:前面说过,马化腾对微信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而微信所要核心连接的主要是这两个维度——人与服务、企业与服务。在人与服务这个维度上,由于微信占领了C端沟通市场,其自然而然占领了C端的服务连接市场。   但在B端,虽然腾讯很早就预见性地推出了企业QQ,后来微信又推出了企业服务号,但都未能真正形成影响力,离连接服务还相差甚远。原因很简单,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不同的沟通工具。陌陌、淘宝旺旺、YY语音......它们你能够在微信之下生存或崛起即是证明。所以,微信显然不是为工作和企业场景而生,从其一出生,违和感就一直存在,而且微信在C端越强大,其离B端则越远。   未来,腾讯想要在B端市场同样称霸,我认为其应该需要一个新的团队和产品。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基因和渠道能力,应该会成为未来战场中的主角之一。   阿里:作为商业化最成功的的一个巨头,阿里巴巴最渴望的就是希望有一款类似微信这样的互联网产品,能够帮其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所以,马云才会在微信刚火时强推来往,希望能够在连接人与服务这一维度与腾讯一决高下。结果大家也都看到,微信就像离弦之箭,无人能挡。   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云想到了另一个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的维度——企业与服务,正式推出钉钉,迂回与微信PK。从目前来看,马云的策略是成功的。正如前面所说,微信在C端越成功,其在B端的能力则会越弱。而钉钉作为一个天生B端的产品,自然少了很多C端的牵绊,其凭借阿里的强大资源和资金,迅速崛起。   未来,如果钉钉能够迅速积累用户,在成长阶段击败可能的强劲对手,就像当年微信战胜米聊一样,其凭借阿里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成为下一个“微信”也不是没有可能。   百度:布局O2O,这是百度近一年以来的关键词。不可否认,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制造业渐渐陷入瓶颈,服务业不断蓬勃发展。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急剧上升的显著特征,也是信息技术倒逼传统工业的大势。   百度重金布局O2O是对的,关键在于其能不能支撑百度商业系统的运转以及承受来自华尔街的压力。当下,在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虽然百度没有钉钉、微信这样的沟通工具,但其实它有百度云(公有云产品百度云加速、百度开放云)、百度直达号、百度联盟等产品,其在个人云存储、兴趣点映射以及消费者数字足迹方面已建立起强大的无形资产。   我们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百度现在控股或收购ToB沟通市场的一个重要玩家,凭借自己强大的流量和分发能力,然后和钉钉分庭抗礼,则不失为一步妙棋。甚至,其凭借百度联盟积淀已久的商家资源,未来在连接企业与服务的竞争中更是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就像未被发现的北美大陆一样,其一直与东半球的亚欧大陆遥相呼应,因为一直没被发现而只是一片广阔的蛮荒之地。但是,当其被哥伦布发现后,只要文明和技术一旦进入,其就会像东方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   【作者介绍:庐陵子村,微信公众号:书客,ID:shukewenzhai】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76974.html
    O2O
    2015年11月23日
  • O2O
    O2O三大领域:谁能诞生土生土长的“独角兽”   “O2O使生活更健康、精致、奇妙、多元”,是国内首档“互联网+”商业创新大赛《一马当先》的主题,参赛项目来源于各个领域,每个项目的创造者都充满激情和理想,都竭力想要赢走两亿投资基金,正如这次大赛的口号那样:我们负责成就你,你负责改变未来。当今中国的商业界,两个事情非常的火,第一是股票,中国资本市场简直是疯了,第二是创业,中国有一个非常热烈的创业浪潮。然而浪潮还没过去,面对如今移动互联网领域里“倒闭潮论”与“风口论”并行的情况,其本质实际上是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调整和重思考,不规范的企业面临行业洗牌是必然的,而商业模式优良的初创企业则有可能乘风而起,那么O2O三大领域,究竟谁才能诞生土生土长的“独角兽”? O2O+电商 电商作为老牌的互联网企业,现在已经是老生常谈,O2O布局第一步绝对不会错。极具危机感的BAT巨头早已开始部署,腾讯选择和京东、万达两家强强联手,阿里也对苏宁投下283亿元傲视群雄的巨款,号称“培养对手”,然而除去老牌电商平台已经纷纷站队,电商O2O还在上演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打劫”的时代,互联网圈内流行这么一句话:你不打劫别人,别人就会跨过来打劫你。在相同的商业模式下,细分出跨境电商O2O、生鲜电商O2O甚至是汽车电商O2O等等,新兴形态的电商互联网企业崛起,纷纷效仿老牌模式,同时又更加鲜明的竖起自己特色服务、特色卖点、特色配送等等旗帜,引投资人侧目,“小而美”将有可能大量出现,虽然一下子可能难以与老牌电商O2O分庭抗衡,但最终谁能打劫谁,难说! O2O+本地生活服务 在这个O2O业务最为成熟的领域,“强者恒强的定律”可以说是极致发挥了。美团、大众点评与百度糯米,都已经是市场大份额的占有者,最多也就是彼此之间互相较劲。然而,“打劫”理论依旧存在,本地服务领域的业务繁多,分个击破最为可行,除了团购正面战场暂时难以直接抗衡,外卖领域已经有饿了么、口碑外卖等等获得资本和资源加持,竞争力瞬间暴涨,美团都得避其锋芒。其余电影、酒店等领域由于O2O平台的连接点众多,如酒店可以与旅行O2O产品挂钩等等,这其中不乏被投资人看好的互联网企业,加上最近热门话题一直围绕的美团融资疑云,已然证明这一领域也不是完全无法撼动霸主地位的。 O2O+社区 互联网+社区,从一开始的大热被看好发展至今,变成了普遍不被看好,有投资人甚至认为社区O2O是“PPT达人们”的大忽悠,熬点鸡汤,憋几句神文案做起颠覆美梦。腾讯与恒大联手走进该领域,除了炒作出几条新闻也并没有翻出什么花来,更让人不禁怀疑“亿万级市场”的社区O2O是否被高估,昔日的彩生活上市神话已然成为历史,至今并没有一家能说在此领域非常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或者传统转型企业。 其实现在的社区领域,很像是几年前垂直电商乱战的时期,各种垂直服务社区O2O例如洗衣、保洁、美甲、按摩等等层出不穷,还有各种互联网企业变相切入,打着“打造为物业提供通道与方便平台”的口号,只是想做线上的信息端,干导流的活,而实际上这部分服务对于社区用户(包括物业)的实用价值并不大,始终无法成为主流应用。社区O2O项目,关键是用户生活半径内的服务项有多少,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能不能服务到位,其商业本质还是线下服务能力,用户选择你是因为你的服务好,光靠互联网营销与互联网技术牛逼是无法留存用户的。将物业服务、垂直服务的项目、社区硬件等接入到平台的同时,做好你的线下服务,线下产品体验才是社区O2O的立足点,盈利是最终目的。而社区领域的最终形态,大有可能是O2O与传统品牌并行,O2O使得服务于社区的垂直行业获客成本大幅降低,通过社区O2O平台而买卖服务也减少其IT支出。竞争的本质是服务与服务的比拼,让用户心甘情愿的掏钱,社区O2O市场始终是“有可为”的,只是还需要找到正确的姿势。 无论是电商、本地生活服务还是社区,张近东说,“谁抓住了线下,谁才有能力去冲击更高的高度,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是老生常谈的领域,仍旧有可能去冲击更高的高度,而且更多的是初创者的春天,没有实体背书的互联网支撑不起中国经济,选对赛道和团队基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或服务。   作者:维维妮 来源:品途网
    O2O
    2015年09月17日
  • O2O
    半年百亿美元投向O2O 蓝领互联网成最大机遇 [摘要]在任何一个细分行业,比如美甲、美发、按摩、生鲜到家、绿植到家,都至少砸进去了数亿美元。 互联网人口红利终结了吗?早在五年前(2010年),互联网圈内就有定论:互联网渗透率已经相当高了,人口红利已经终结。   时隔五年,赶集网CEO杨浩涌却有不同结论:互联网人口红利远未终结,互联网正迎来新的大繁荣时代。杨浩涌说:这是一个转折年代,此前互联网国民是白领,白领是互联网国度的土著;现在互联网这块虚拟新大陆将迎来新移民:蓝领。   2010年是一个关键年份,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直接导致了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第一件事情是iPhone 4及iPhone 4S的发布,在很多苹果粉丝的眼中,这仍然是iPhone手机中最为经典的机型。正是这两款经典机型,导致iPhone由一款发烧友级别的产品变成了一款大众产品,最后成为街机。一个大时代到来了,当时我们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时代”。   另一件是诺基亚放弃了塞班系统,随后宣布全面拥抱微软WP系统。当时,诺基亚塞班系统仍然占据超过56%的智能手机市场,除了苹果iOS,塞班外,当时市场上的智能手机系统还包括微软WP、黑莓、安卓等。塞班被视为一款半智能操作系统,退出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旧势力突然消失,新世界逐鹿,谁会成为赢家?当时众人一致看好微软,最后赢家却是安卓。   也是2010年,雷军创立了小米。在安卓与微软的平衡中,雷军背负着“挑战微软”的历史,最终放弃微软选择了安卓。所谓历史,是雷军在金山软件的时候做了一款产品,就是WPS,当时对标的产品正是微软Office。雷军用WPS挑战微软的梦想在“前有盗版,后有微软”的产业环境下灰飞烟灭。   但在2010年,雷军赌对了安卓,最终小米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800亿美元,上一轮融资估值450亿美元。今天雷军的小米的未来是“别人梦想不到的星辰与大海”。   大幕已经拉开,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0年,互联网产业发展峰回路转。当行业说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之际,互联网行业产业则在接下来的五年悄然发生变化。杨浩涌说:从人口数量上看,互联网人口没有减少,反而在快速增长,PC互联网人口确实少有增加,但移动互联网人口快速增加,并且很快超过PC互联网人口。   杨浩涌分析出了一个结果:PC互联网人口与移动互联网人口并不是完全重合,相当部分的移动互联网人口是互联网世界的新移民。   其中,中国四线以下的城市里,互联网人口比例在PC时代占比较低,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他们成为了网民;在城市里,蓝领很少使用互联网服务,他们最后也成了网络世界新移民。   四线以下的城市,或者一线、二线城市的蓝领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主要用于娱乐等个人消费,比如视频、电子阅读、游戏等,第二阶段,与工作,生产相当的应用占比越来越多,比如求职、培训等。   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变化,互联网新移民增加,给互联网产业带来了各种创新机会。新一轮创新创业高潮到了:先是移动APP,接着是智能硬件,最后是O2O,同时传统的电商、资讯、支付、游戏、即时通讯也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理性与疯狂并存,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五年。历史上有过一些类似时刻,这样的时期被称为创业创新的“黄金时代”。   杨浩涌说:五年过去了,互联网行业有点水落石出的意思,比如对O2O、智能硬件、APP的反思,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无论投资界、创业者都有全新的眼光看待互联网,包括智能硬件、大数据、O2O成为行业审视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参数。五年前,这些词语要么没有出现,即使有,也不是今天的意义。   杨浩涌认为,行业最大的机遇是O2O,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最根本的区别是LBS,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结合;对于大数据来说,位置是最重要的数据;对于智能硬件来说,地理位置赋予了更多的应用场景,O2O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   过去半年,行业砸向O2O的资金至少超过100亿美元,数额较大的包括滴滴快的融资20亿美元,Uber融资10亿美元,美团先后两次融资合计融资17亿美元。在任何一个细分行业,比如美甲、美发、按摩、生鲜到家、绿植到家,都至少砸进去了数亿美元。这些钱,一半补贴给了消费者(发红包),一半补贴给了蓝领互联网人口。   对于“蓝领互联网”的投入,才刚刚开始,蓝领互联网某种意义上与“互联网+”契合。一切才刚刚开始。   蓝领互联网的未来就摆在那里,切入点很重要。杨浩涌选择了招聘:蓝领们的移动互联网,招聘求职是起点,通过招聘,切入培训,商务,金融服务,教育等,最终成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这算是杨浩涌的全部梦想。   来源:腾讯科技
    O2O
    2015年08月07日
  • O2O
    猎聘网戴科彬:用O2O颠覆招聘业 [摘要]猎聘网要用O2O的方式帮助企业寻找优秀人才,重构招聘的生态链。 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猎聘网创始人兼CEO 戴科彬做了主题发言。   戴科彬认为,帮助用户的职业发展不仅仅需要职业社交,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服务平台。猎聘网要用O2O的方式帮助企业寻找优秀人才,重构招聘的生态链。   而猎聘网平台,“不仅是给人一个找工作和跳槽的平台,更多是寻找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地方”。戴科彬说。   戴科彬透露,在完成C轮融资后,猎聘网花了很大的投入在线下团队建设方面,目的就是要加重服务。   猎聘网在各地建立了很多服务中心,以天津服务中心为例,其超过600人,在这个服务中心通过电话服务超过5.3万多个小时。“这是一个巨大的服务能力,而这个能力每天都在提升。“戴科彬说。   以下是戴科彬发言实录: 我们今天来讲讲招聘行业。我想今天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其实以前在互联网大会上,我们见到人们大部分在关注说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出来,但是我看到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关注如何可以招到好的人,如何可以找到我的合伙人创业。因为大家创业的时候发现人才变得更加少了,好的人都去跑去创业,怎么让我的公司发展起来?所以招聘在这两年变得特别火,所有人在想如何找到好的人。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颠覆,我们自己做了一个事情,就是业界的重构。如何利用O2O对招聘做一个不同样的事情。大家知道我们是企业、猎头和个人三方互动的平台,目前为止超过2100万的会员。   我们的企业有超过40万家企业开通服务,这40家企业是我们在全国14个城市,一千多名的销售同志们验证了他们的营业执照的模式,不是简单的网上注册,有超过20万的猎头在我们上面注册。所以我讲的第一个重构就是从猎聘网在2011年6月18号上线的时候我们谈我们要建立一个中国职业化平台,而不是简单的招聘网站。我们希望让的职业个人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发展方式,所以他到网站上来不仅仅是求职、跳槽,更多是寻求职业发展和职业机会。   我们如何帮助人需求职业发展和机会呢?是不是用职业社交就可以完成呢?我们认为不是,我们认为是一个服务平台。我们研究过我们的用户很有意思,每天有100万的用户访问,在用户里我们做过调研,包括行为挖掘和数据分析,其实只有20%不到的人在主动投递和寻找机会。而80%的人在看职业机会。我们就很好奇我们的同事们一起打电话回访会员,说你在登陆猎聘网又不找工作,又不投递,在干什么?很多人说我想跟行业保持联系,想看一下行业的趋势,现在在招什么人,不想与这个行业失去联系。想看看像自己这种人在行业里是什么薪资范围,这是他们去看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猎聘网已经在中国的平台上不仅仅是给人一个找工作和跳槽的平台,而是更多寻找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里面我们做了很多功能,如果大家用过我们的APP或者用过我们的PC端就会发现,猎聘网不仅仅是在以找工作的方式去做事情,这样可以让更多人在不找工作的时候在寻求发展。   去年我们融完C轮以后我们花了很大的投入在线下团队建设方面,就是要加重服务,我们抛弃了互联网说的一直要轻,我们加重了重,就是把服务做重。我们在全国各地建立很大的服务中心,包括在天津我们建立一个重要的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超过600人,今年会达到1000人的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一天可以服务超过3000人,去年开始我们建立的中心服务了累计超过22万人。在这个服务中心里我们通过电话服务的已经超过了5.3万多个小时,累计我们打入了1100多万的电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服务能力,而这个能力每天都在提升。   我们累计给企业推荐超过37万,人工筛选沟通30万简历,这是我们跟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很多平台在做简历投递等等工作,我们是在做服务。   我今天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个重构,我们认为中国招聘网站必须要从信息平台走向交易平台,这是互联网发展里面很多的广告模式在慢慢走向交易模式的开始。我们在过去3个月以来做了很多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多进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看到50亿跟500亿的区别是什么?50亿是中国目前在整个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其实并不大。因为它占的是企业招聘预算里的很少的信息广告费。500亿远远高于50亿,但是500亿是我们合理的估计,中国以结果为导向付费的招聘费用,以猎头费用为主。   我想跟大家看看在招聘里面,很多人自己创业之后才知道招聘是这么繁琐的过程,这么多数性的过程,而不是说发一个广告就别人来投我的过程。从招聘过程是从轻到重的过程,大部分是从职位的发布,发布完之后有很多筛选、沟通、面试、入职,甚至过了试用期,整整一个链条的工作。   大部分的互联网招聘公司就仅仅停留在信息广告的过程,信息广告往往是最容易做的,给你一个平台发职位,免费让你发。但是广告模式弊端就是不可控结果,也不可控什么人来找你。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网络招聘要去改革和变革的地方。所以我们做了一些重构,就是我们把后面的部分也做了。后面部分做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做,否则就跟以前是一个猎头公司没什么区别。   中国猎头公司千千万万,大概2万多家猎头公司他们有什么区别?通过互联网怎么可以重构招聘这个生态链呢?通过互联网如何把线下的招聘公司提升效率呢?我们想到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我们最近推出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把面试作为很重要的节点,因为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大部分的猎头的水平是参差不齐,我想不少人也被质量差的猎头骚扰过,很多猎头仅仅对企业招聘做到我推荐一个人到面试,面试后面更多是由企业老板和HR谈薪资、和offer等等,中国的猎头在于快速找到一个人沟通意向,推荐给你面试,接下去你可以谈。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事情叫面试快,虽然简单三个字,但是运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里面有很多行业的困难点,比如说我无法控制什么时候面试,什么时候不面试,但是猎聘网平台做到了,我们把企业、猎头、个人框在了我们猎聘平台的生态系里面。   还有说为什么这是为创业公司设置的?大家知道猎头是蛮贵的,按照入职以后的20%到30%的年薪,30万的人你要付出6万的成本,很贵,对很多创业公司付不起,尤其现在互联网从业者的薪资水平超过了一般人从业的水平。   内地大数据分析互联网薪资要高过传统行业,因此我觉得我们是为创业公司而做这个事情,就是让面试更加便宜。怎么便宜?这部分费用相当于平时猎头费用的十分之一,我们面试从1500到2000不等,刚才我们说招一个30万年薪的人,可能是面试4到5个人,就是6000块左右就可以招到一个人,相比6万块是巨大的成本的节约。   还有我们面试快的效率是质量为保证,如果这个人没选好,没有到场面试是不收钱的,完全规避了买广告费但是不知道结果的过程,非常快速,在8小时之内发起,8小时之内中国20多万猎头里就会有效应,按照行业职能细分去响应。48小时就可以定。   我们看过内部数据,从3月份推出,到测试,到6月18号上线4周年我们正式推出这个服务,其实1小时内联系雇主的就超过70%,响应速度非常快。服务业非常严格,我们像考驾照一样,12分去约束猎头供应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讲太细。   对猎头来说我们在整个的招聘的生态链的企业、猎头、个人,猎头作为供应商我们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利益,我们发现从猎头使用这个产品来看,他收益的速度大大提高,原来从一个人去面试、去寻找,到入职到过试用期,6个月他才可以收到钱,使用面试快他6天就可以。   而我们更有一些比较奇葩的案例是猎头上午接到单子,中午把人推过去,第二天面试,第三天入职,这个速度会大大提升,因为企业已经不再纠结是不是对的人,还要不要选一选,因为一次面试就一千块钱,非常便宜。大大增加了猎头收入,在中国猎头收入远远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高,他们一年的年收入就是十来万,一个月平均一万多,通过面试快,通过平台效应基本一个月可以收到3万多块钱。更大更好的猎头一个月可以收到6万块钱,我们平台也出现这样的猎头。   对猎头公司来说可以让自己公司的员工去做这样的产品,通过猎聘网的平台接到这样的定单。现在我们出现有公司超过100万收入。有一个公司很有意思,3月份他公司运营不下去,他使用猎聘网的面试快,这是最后一搏,他分享是猎聘网的面试快的产品让他起死回生,这个公司有了很好的现金流,从5个人变成20多人的猎头公司。我们在中国帮助2万多家猎头公司,从很小的规模,运营分散的模式,变成一个有规模的模式在发展,我们也是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   现在我们的发起量超过一千,使用企业超过6千家,面试企业超过1万家。今天我们会做一个入职快,我们刚刚说是面试为节点。但是我们也可以做以入职为节点,今年就可以上线。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没有那么多钱,但是我们可以为这个行业为创新创业做点事情,帮助中国的创业公司做点事情。   在猎聘网上线4周年我们推出一个事情,我们会出1亿人民币帮助创业公司招人,我想在座应该有不少创业公司的老板,此处是不是应该有掌声给猎聘?谢谢大家,虽然这1亿元不是很多的钱,但是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们用这种O2O的方式帮助中国的企业真正找优秀的人才,重构招聘的生态链,这是猎聘网4周年我想给大家的分享,谢谢大家。   来源:腾讯科技
    O2O
    2015年07月22日
  • O2O
    友才网:猎头协同招聘O2O平台 友才网(www.vipyoucai.com),国内猎头协同招聘O2O平台。据介绍,它不是一个招聘平台,而为雇主优化猎头服务体验的免费平台。据了解,较之于其他猎头招聘服务平台,它有“人才专属+管家服务+云端协作”的这三大创新机制,为HR、猎头顾问、以及人才搭建的三方共赢平台。   所谓人才专属,即是每个人才经纪人对所擅长领域人才专属维护,避免人选重复联系,实现人岗高度匹配。这需要的是对人才的深度经营和精准判断;招聘管家,是每个招聘管家与HR专属对应,以满足需求,调动资源等;而云端协作,则是优选多家靠谱猎头公司协同招聘,精准推荐等。所谓猎头协同招聘平台,具体来说,则是RPO+猎头服务,利用猎头间众包的模式实现猎头间的资源共享。作为“招聘管家”的猎头拿到企业用人需求后,如果手中没有合适的资源,可以将职位发布到平台上给作为“人才经纪人”的猎头去找。“招聘管家”收到简历筛选后再给到企业HR。   猎头资源协调配置这件事猎聘、猎上都在做。相比猎上网友才多了RPO服务;相比猎聘网的“面试快”,友才网更希望众包圈内主要是猎头。鉴于“面试快”和一些大数据猎头的存在,10W-30W年薪人才猎头服务的价值会被逐渐压缩,友才网的这种模式看来更适合企业高端人才的招聘,但这也意味着在增速和服务频次上会有所牺牲。   关于猎头招聘服务平台,除了猎上网(2014年4月获IDG等千万美元投资,同年11月由红杉领投IDG跟投,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猎聘网(2014年4月获得由华平投资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 C 轮 7000 万美元融资)等,HRTechChina报道过的还有刚上线的猎公社(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知名音乐人胡海泉以投资人兼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其中);51猎头(已获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乐职微猎头(已获11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以及人人猎头等。      
    O2O
    2015年07月17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