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企业办公市场迎来搅局者:拼多多对外开放“Knock”通讯产品 据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消息,拼多多于3月16日对旗下的企业通讯办公平台“Knock”进行了版本更新,开始允许用户在Knock上注册账号并创建团队。换言之,这一拼多多内测已久的“Knock”产品正式对外开放。 七麦数据显示,Knock的开发者为杭州埃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拼多多的运营主体,由拼多多联合创始人兼CTO陈磊以及联合创始人达达(孙沁)代为持有所有股份。 今年1月26日,拼多多率先推出了Knock的alpha版本,并于2月1日、2月8日和2月21日先后完成了三次迭代;3月3日,Knock的beta版本诞生。直至昨日凌晨3时,Knock的正式版本面世。(注:通常而言,alpha版本为内测版;beta版本为公测版,用于尝试新功能及测试产品稳定性) 不过,亦有拼多多员工表示,内部于2019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使用Knock作为日常的办公工具。 据官方的产品介绍,Knock是为企业打造的企业通讯与办公工具,助力企业高效沟通与管理,主打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并提供待办、收藏等办公辅助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 Knock的隐私协议(最后更新于1月8日)中提及,“非企业员工用户无法使用本平台,且本平台不对外部普通用户开放。”但显然,目前Knock已允许个人用户先行注册。 《财经涂鸦》使用后发现,Knock产品极为“简单”,并未提供过多的套件功能,对话框中仅允许相册、拍照以及语音会议三大功能。 其中,语音会议略有特别,即在群组中可选择特定的成员发起群组会议,且会议可独立于群组。此外,在Knock中与对方进行对话时,页面中会显示对方的最后活跃时间。 总体而言,Knock产品以“即时通讯的快捷、安全、稳定”为主要卖点,与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办公功能相当丰富的产品差异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一与拼多多关系甚好的商家向《财经涂鸦》透露,Knock实则与拼多多主app的后台打通,“商家与官方小二(即拼多多相关部门员工)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Knock传递,只是商家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后台即可查看,无需下载Knock产品,而小二则使用Knock传达。” 以此推测,或许当初拼多多研发Knock的初衷只是为了规范及简化公司内部的沟通流程,并加强与主app的联动管理。而当此番在线办公的风口来临之际,Knock的想象空间似乎又增加了不少,进而选择对外开放。 Knock的出现或许能给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企业办公三强之争”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思路,但想要真正成为一个“搅局者”,拼多多的道路依然很长。当然,也许这也并不是拼多多发布这一产品的目的所在。监管部门质疑其独立性。   作者:Stone Jin 来源:公众号财经涂鸦
    资讯
    2020年03月18日
  • 资讯
    适应性学习是应对职场学习挑战的答案吗? 脱离、缺乏个性化或者仅仅是时间太少,都可能会阻碍员工有效地学习。适应性学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与普通学生不同,企业学习者在获得新技能/知识时必须应对一些挑战。更少的时间、繁重的工作负荷、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和广泛变化的学习方法,都会阻碍员工通过工作场所的学习充分发挥潜能。 这是自适应学习可能会有用的地方。它根据员工的要求、喜好和反应来调整个人的学习轨迹,从而确保每个公司学习者的吸收水平都很高。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哈佛医学院和NEJM集团的一篇研究论文发现,在适应性学习经历后参加认证考试的学生,第一次考试通过的几率为9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9%。 随着技能提升/再技能化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工作场所的适应性学习能否帮助您获得类似的收益? 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了解更多:https://hrtechchina.com/)   什么是适应性学习? 自适应学习有几个定义。   一些人认为,可以适应学生独特学习风格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方法(课堂、一对一或技术驱动)都是适应性学习。其他人则专门将其应用于在线学习体验。 对于将数字工具广泛用于学习目的的公司,这可能意味着: 自适应学习被定义为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轨迹,它可以识别员工的技能差距、传播学习材料、定期收集反馈并根据学习者的步调、现有技能、偏好和认知能力来调整其路径。它结合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来实现这一目标。 有了这个定义,您就可以了解自适应学习如何使工作场所的学习和发展更容易获得、更方便并且以员工为中心。   您需要在工作场所进行自适应学习的6个理由 有趣的是,自适应学习并不意味着您必须在进行详尽的员工调查并花费数百小时的开发工作后,才从头开始构建企业学习解决方案。 如今,基于SaaS的学习平台使该模型易于实现。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些建议,以供您参考-但首先,这是从切换到自适应学习中可以期望得到的好处。 1.它克服了工作时间不足的挑战 LinkedIn在2018年报告称,员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他们太忙以致无法花时间进行学习和发展(L&D)。这是一个持续的问题。普华永道(PwC)在2019年确保将其30亿美元培训投资中的一部分投资用于释放员工的时间,以免他们从事创收工作。 适应性学习使学习经历与员工的步调保持一致,从而使他们完成课程并获得必要的认证-缓慢而可靠地进行。这给我们带来了下一个好处。 2.保持员工参与学习体验 低于平均水平的学习体验可能难以保持员工敬业度。在对全球6,500名员工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中,有5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职场上的学习不能被视为“令人兴奋或参与”。 自适应学习通过提供具有连续反馈回路的交互式体验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实施适应性学习计划后,使用调查来评估参与度,并相应地调整学习轨迹。 3.员工不太可能忘记他们学到的东西 您的L&D计划是否考虑了遗忘曲线?否则,员工可能会在学习计划后失去宝贵的知识,从而降低您的L&D投资回报。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如果不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人们将在短短六天内忘记75%的新信息。因此,适应性学习融入了员工的工作流程中,以体验形式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练习和测试,从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保留。 (了解更多:https://hrtechchina.com/) 4.它是多样化、多代员工的理想选择 如果您对工作场所中的Z世代、千禧一代、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感兴趣,那么您会发现种类繁多。LinkedIn发现,尽管这些人口统计学确实有一些共同点,但多代员工必须同样满足各种技能要求。从适用于Z代的Adobe Photoshop到婴儿潮一代的程序管理。 适应性学习可以在考虑到每个员工的偏好之后为每个员工绘制最适合的体验。这样就消除了切饼模型的风险,并使每个人都能毫无偏见地提高技能。  5.在每个学习周期中,它都会逐渐变得更好 在之前引用的对6,500名员工的民意测验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在过去12个月中一直在尝试提高其技能水平,但只有16%的受访者表示,这些努力是有效的。这意味着尽管进行了大量投资(自2017年以来预算一直稳定增长),但工作场所学习的发展却没有员工期望的那么快。 自适应学习可以通过不断收集员工的反馈并培训其核心AI算法来纠正这一问题。它采用了重复的模式,并且在将来表现更好。 6.它使学习具有可扩展性,而不会影响体验质量 如果只限于一个小组或一个办公室,则更容易专注于个人的学习要求。将其扩展到多个全球办事处以及由1,000多个员工组成的团队,您可能很难保持个性化以及至关重要的人情味。去年,LinkedIn强调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增加在线学习费用以扩展L&D。 自适应学习通过将可重用(至今仍是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应用于任意数量的员工,简化了L&D的可扩展性。AI专注于每位员工,无论规模大小。   帮助提供自适应学习的SaaS平台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工作流自动化的进步导致自适应学习的迅速兴起。最初,该技术仅限于使用DreamBox等平台的K12体验。现在,成人学习领域也可以使用该技术,以下是一些建议: Fulcrum Labs:它提供了可在多种情况下实现的Adaptive 3.0学习平台,并由专有的AI驱动的行为与知识映射(BKM™)系统提供支持。 Sproutlogix:它提供DeveLoop,这是一个基于AI的功能加速器,具有脉冲调查、评估、自适应学习过程、学习指标和业务影响分析。 适应性学习能够改变员工学习、保留和应用新知识的方式。它将以员工为中心的原则引入到学习体验中,确保在我们从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转向数字优先的模式时,不会丢失个性化的元素。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Chiradeep BasuMallick 来源:hrtechnologist
    资讯
    2020年03月18日
  • 资讯
    云时代的人力资源:10种扎根的方法 在这个全球自动化时代中,人力资源在支持云计算方面扮演着什么角色?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从绩效到沟通模式的个人信息数字化,我们可以使用AI揭示可以增强业务成功的见解。在这个自动化的全球时代,人力资源在支持云计算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强化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文化 大品牌之所以成功,有很多原因,包括他们的文化。有了极具吸引力的创始人白手起家的故事,以及清晰传达的企业文化,他们能够激励和引导分散的、受过教育的知识型员工。考虑一下如何数字化和传播创始人的思维方式。当员工能够看到一位令人钦佩的创始人时,他们就能更好地为组织服务。   传达清晰而有说服力的战略 在一个虚拟的组织中,人们之间的数字联系比个人联系更紧密,明确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工作者必须灵活操作的VUCA时代,人们需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他们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以及他们怎么才能干得更好?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需要随时可用并经常得到加强。如果被问到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公司各级员工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宣传。   收集有用的数据 数据的数量、种类和速度都在加速增长,因此人们对大数据情有独钟。但是,要牢记的另一个重点是完整性。劳动力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如何?毕竟,被衡量的东西要得到管理。 除了数据太少之外,还可能存在数据太多的问题。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真知灼见的做法越来越流行。某些东西易于查看和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它很重要。真正了解这个数字时代劳动力的个体差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但很少有人能做得很好。良好的人员分析可推动战略增长,以需要“可靠”和“有效”的高质量人员数据。这些是每个HR专业人士都需要知道的。   创建一个可访问的数据库 孤立的数据会导致洞察力不足。精确的测量就像一顿美味的饭菜需要新鲜的食材,但厨房、食谱和厨师都需要提供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云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为数据创建一个公共存储库,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互联网连接位置轻松访问该存储库。然而,尽管在统计和数据捕获方面取得了种种进展,数据管理仍然难以跟上。思考和管理数据如何在组织中流动和捕获是很重要的。财务数据、人员数据、运营数据和客户数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一个标准位置进行访问,并有可能进行组合?访问这些数据并将其可视化需要什么级别的专业知识?自动化和清晰的基于云的数据策略(包括业务的所有方面)可以有所帮助,人力资源部需要在这方面有发言权。   增进真诚的关系 人类不能自动化。人们天生就有与他人建立联系,需要感到被重视和被理解的愿望。对员工进行数字化处理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公司无法投入,并将自己的真诚自我投入到其他方面。为社交互动、偶然对话和跨组织的友谊创造机会,可以在忠诚度和创新方面带来好处。社区活动、社会委员会、用于共享的内部社会平台,以及分配给面对面培训和会议的预算,都是将人性重新注入数字企业的机会。(了解更多:  https://hrtechchina.com/)   透明且值得信赖 正如招聘人员可以在网上搜索求职者的详细信息一样,求职者也可以通过浏览glassdoor或其他来源来了解一个组织的真相。领导层有责任促进公开、诚实的双向沟通。随着对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推动加快,人力资源部必须确保领导层理解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如果领导者期望忠诚和诚实的工作,他们应该在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出可信和诚实。人力资源的一个作用是倡导这种心态,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必要。在组织的任何一个领域,人力资源部都应该最清楚地认识到在员工队伍中侵蚀信任的陷阱。   提供自动化教练和微观学习 学徒跟随师傅的日子可能正在逝去,但指导和培训仍和以往一样重要。《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其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不可避免》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云心态是一种不断升级、稳步变化的心态。员工不能再被期望知道他们需要知道的一切,但他们可以被期望知道如何快速学习。人力资源和组织的工作是使学习变得容易获得并立即投入使用。   提供内部拓展的机会 在这个高度灵活的时代,零工经济蓬勃发展。员工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成长并回馈社会,而进行兼职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人力资源可以为员工提供拓展的机会,可选的副业,以及内部回馈的方式。如果员工有超越自我的动力,那么组织就有必要引导这种热情。建立内部工作委员会,可选委员会和志愿者项目。在评估人员时,跟踪活动,考虑全面的绩效。 (了解更多:  https://hrtechchina.com/)   在整个自动化过程中注入个性 Warren Bennis说:“未来的工厂将只有两名员工,一个人和一只狗。该名男子将在那里喂狗。狗会在那里阻止该名男子接触设备。” 自动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必枯燥。人力资源部门应考虑如何将组织的文化、个性和品牌注入到所有面向人类的自动化系统中。   了解并尊重隐私 最后,尽管在这个基于云的21世纪组织中有一个极好的前景,但隐私方面的担忧也在不断增加。无论是新的加州隐私法、欧洲的GDPR,还是加拿大的隐私法,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都需要跟上员工的规章制度并确保遵守。然而,除了遵从性之外,组织还应该考虑员工的心理契约。这是一个不成文的合同,描述了雇员和雇主之间存在的理解、信念和承诺。理解员工的期望并以保持相互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诉讼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动力。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Joel Philo 来源:hrtechnologist
    资讯
    2020年03月18日
  • 资讯
    2020年人力资源新兴技术 技术进步将使人类的工作在新的十年里变得更加有趣、富有挑战性和价值。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和认知解决方案的发展,企业将需要重新审视他们如何组织团队、设计工作和规划未来的增长。   欢迎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个新的相互连接的超仪器化世界,该世界由在虚拟、生物和物理世界中运行的AI驱动的数字助理组成。这些系统将一起适应并统一,从而创建智能生态系统。 我们将看到史无前例的“大爆炸式颠覆”,其广度和深度将预示着整个系统的变革,一夜之间创造并破坏完整的产品线、市场和生态系统。这些颠覆的特点是发展不受阻碍,增长不受限制。伴随而来的技术发展步伐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深刻的变化,影响到所有学科、经济和行业,包括如何、什么、为什么以及个人在哪里生产和提供产品和服务。 日常活动和生活必需品将变得不必要。使用现金、实体钥匙、驾驶汽车,甚至在杂货店亲自购物都可能成为历史。随时随地提供这些体验将迫使公司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和重新调整他们在内部所做的一切。人力资源必须处于引导员工和主管人员进行此更改的最前沿。 人员团队需要立即集中精力了解新兴技术,它在当前和将来的业务模型中创造的价值以及执行这些大规模变更所需的文化和技能。 ISACA最近发布了一项针对5,000多名全球商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调查结果,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未来十年技术的看法。最新出现的技术趋势是云、增强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这是他们已经确定的趋势,以及我们认为对人力资源组织的影响。   专用数字助理的兴起 员工体验(EX)的未来要求在适当的时间,随时随地实时访问正确的数据。 管理员工转型计划的人力资源组织必须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来设计这些深度个性化和预期的界面。下一代增强型员工队伍将利用基于角色/目标的数字助理来帮助员工导航,从而根据智能生态系统中创建的数据做出决策。 数字助理将取代当前的知识管理平台/内联网、仪表板,甚至管理整个入职流程! 用户将能够使用自然语言界面与助手互动,从而摄取和处理大量数据,监控他们的操作和工作流,快速做出有效决策,并学习、适应甚至预测可能影响业务的变化。 数字助理将能够查明公司中存在知识不足、流程不足的区域。这些数字助理将为员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自动化的体验-创造更大的灵活性和灵活性。 这些系统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提高财务绩效和整体生产力。 (了解更多:https://hrtechchina.com/) 下一代培训 :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与人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将对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期待着机会的增加和薪资的增加,但担心工作保障的减少。他们不相信公司会有足够的准备或资源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ISACA下一个十年的技术调查中,7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在应对未来十年将带来的变化所需的技术上投资不足。更令人吃惊的是,8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还不足以应对20世纪20年代即将到来的技术变革。人力资源将需要解决这一软技能和商业头脑方面的不足。他们必须部署新一代的训练模式,这将导致一个快速上升和重新滑雪。幸运的是,在线课程、社交和互动平台以及来自传统学习机构和新贵的学习工具构成了所谓的“个人学习云”(PLC)。这些可定制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者的角色和组织的需要对内容进行个性化设置。   确保AI是造福人类的内在力量  人们普遍担心,在急于部署时,对AI的道德后果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人力资源团队在使用这些下一代数字助理时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人工智能应该帮助自动化任务并释放员工的时间,使他们可以专注于更周到的工作,而不会妨碍或造成新的问题。尼克·史密斯(Nick Smith)在他的文章中,建议在设计和部署AI时牢记这五个原则。 AI达到了目的。存在AI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它应该使任务更容易,提高效率并节省时间。当构建的AI没有明确定义的目标时,它可能会迅速失控,使工作更加困难,浪费时间并导致问题恶化。 AI是公正的。AI的有用性取决于用来“教导”它的数据的质量。数据中存在的任何偏差都会传播到已部署的AI。 AI知道其局限性,并确保用户也能做到。精心打造的AI知道它有什么能力,没有什么。应该向用户明确指示AI已达到其功能的极限,以便用户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用户还需要知道AI的边界。当人类过于依赖人工智能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AI做预期的事情。AI一直在收集新数据并调整其行为,因此存在执行意外操作的风险。用户必须对AI系统充满信心,并且知道所获得的信息或结果是预期的。当AI犯错误时,用户必须具有纠正错误的能力,以便AI可以学习和改进。 AI有效沟通。AI必须能够理解不太聪明的人类用户,包括处理语法错误、不规则的语音模式。它必须利用其他数据源来形成上下文响应,并且必须记住过去的线索。 (了解更多:https://hrtechchina.com/) 智能生态系统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工人将需要更快地学习,并能够迅速应用新技能。 人们的技能、商业智能、独立思考、创新和创造力将得到更高的重视。 鉴于这些进步带来的知识、发现和机会的迅速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工作将变得更加有趣,并具有挑战性和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和认知解决方案的日趋成熟,公司必须重新审视他们如何组织工作、设计工作以及规划未来的增长。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通过与设计师、战略家和技术专家合作来领导,以帮助设计未来的员工体验,从而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为企业提供动力。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Jenai 来源:hrtechnologist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
  • 资讯
    人效提升平台「职行力」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常春藤资本领投 人效提升平台职行力完成战略投资融资,投资方为常春藤资本(领投)、易路软件、方创资本(财务顾问)。 据了解,职行力是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创新者和领航者,致力于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先技术的智慧移动应用,为用户提供具有显性效益的企业在线学习平台、知识生态运营平台、人力资本运营解决方案,提升中国企事业、公共组织的绩效水平。目前,已有包含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领军企业、高校、公益组织等众多大中型组织,数百万用户活跃在职行力平台上。据不完全统计,职行力所属领域企业服务本年度共有32笔融资。 本轮投资方常春藤资本专注于为早期、成长期企业提供资本服务,主要投资方向是“大消费”领域。常春藤资本(领投),近期还投资过AIRLOOK埃洛克、易路软件等企业。   来源:亿邦动力网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
  • 资讯
    香港兴业国际荣膺“卓越雇主大奖” 表彰推动新世代雇佣关系 近日,由香港知名人力资源媒体《JobMarket求职广场》举办的“2019卓越雇主大奖”颁奖礼于香港举办,香港兴业国际集团首次参与评选,便凭借优秀企业文化及创新人才战略,将“卓越雇主大奖”和“卓越新世代发展大奖”双奖收入囊中。   权威机构双奖表彰 集团战略持续注能 “卓越雇主大奖”旨在表彰于人才管理策略和人力资源实践方面表现卓越的企业、个人和组织。同时,香港兴业国际亦是此次唯一获得“卓越新世代发展大奖”的企业,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下,这一奖项持续推动雇佣关系创新,促进员工与企业价值契合,也将助力香港兴业国际人才体系的继续成长与代际更新。 作为获奖企业,香港兴业国际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尊人重土”、“不同凡想”、“止于至善”等核心价值观,贯彻创新为先、卓越为求的坚定信念,强调“以人为本”,使集团具备打破年龄、职级、地域、性别隔阂的凝聚力,新世代员工与资深同事教学相长、各展所长,共同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香港兴业国际集团人力资源助理总经理李嘉雯女士对此表示,获得这两项大奖,对集团在人力资源政策及优秀人才关注方面有着极大鼓舞。集团亦在不断迭代更新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正在研究加强利用社交媒体作为日常沟通工具、引进线上培训等更有活力的举措,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为集团人才战略持续注能。 香港兴业国际人力资源助理总经理李嘉雯女士   长效推进人才培育 打造独特企业文化 香港兴业国际多年来始终坚持建立优良企业文化,通过人才培养、建立归属感和嘉许员工三方面举措,落实“尊人重土”的企业价值观。 在人才培养方面,香港兴业国际采取长效机制推进人才培育,不断投放资源,予以员工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自2019年起,香港兴业国际人力资源部为所有经理级及以上员工提供为期两天的“Coaching for Better Performance工作坊”,令相关员工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工具,有利于逐级培养年轻一代员工,建立重视“人”的管理文化。 而于2016年起成立的“雇员学习及发展学院”,则由高级管理层领导,定期审视员工需求及市场趋势,不断完善发展计划、推陈出新,以确保符合集团的整体业务方向,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此外,集团另设“HKRI暑期实习计划”,以及由香港愉景湾航运与香港政府海事处、海事训练学院合办的“海事培训计划”。“海事培训计划”致力于培养香港本土海事人才,至今已有10多名青年员工获得船长牌照,其中包括1名香港少有的年轻女船长。 香港兴业国际海事培训计划 针对新世代员工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香港兴业国际奉行员工关爱文化,特别关注员工身心健康。近年来通过制定“企业健康计划”,定期举办员工同乐日、派送节日礼品给员工及家人、瑜伽课程、社交品酒工作坊、咖啡拉花工作坊、保龄球同乐日等活动,打造健康愉快的工作环境,建立企业归属感,获得员工的积极支持与响应。 暑期实习生参与“兴业心连心”企业义工队活动 在嘉许员工方面,香港兴业国际每年均会举办杰出员工奖励计划,不断完善各项薪酬福利,确保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完善的员工晋升制度也发挥着巨大效益,香港兴业国际始终乐于为员工提供更多跨界、跨区域的发展机会,通过成熟有序的培训机制与个人努力,员工有机会逐步晋升至管理层,充分发挥潜能。 2020年的开局之笔充满艰险,但香港兴业国际仍将不畏挑战,继续秉承企业价值观、发扬企业文化,不仅致力于持续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更以完善的人才机制及人文关怀,激励员工积极性、忠诚度和凝聚力,以爱前行,共克时艰。   关于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于香港、中国内地及亚洲从事多元化业务,包括地产发展及投资、物业管理、豪华酒店、医疗保健服务及其他投资等。公司自1989年开始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份代号00480。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
  • 资讯
    【财报】前程无忧2019年营收40亿人民币,Q4收入11.356亿。手持近100亿现金及等价物。 截止收盘价格为57.75美元,市值 38.36亿 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前程无忧今天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19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报告显示,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1.356亿元(约合1.63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1.205亿元增长1.3%;净利润为人民币2.495亿元(约合358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8.563亿元下降71%。   第四季度主要业绩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1.356亿元(约合1.63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比上年同期下降5.0%;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0.0%;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运营利润为人民币3.953亿元(约合5680万美元);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2.495亿元(约合358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8.563亿元下降71%;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3.67元(约合0.53美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股权证券投资与长期投资减值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6.33元(约合0.91美元)。   2019财年主要业绩 前程无忧2019财年总营收为人民币40.000亿元(约合5.746亿美元),比2018财年增长5.8%; 前程无忧2019财年网络招聘服务营收比2018财年增长1.6%; 前程无忧2019财年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比2018财年增长13.2%; 前程无忧2019财年运营利润为人民币12.058亿元(约合1.732亿美元),比2018财年增长4.8%; 前程无忧2019财年运营利润率为30.1%,相比之下2018财年为30.4%; 前程无忧2019财年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7.98元(约合1.15美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2019财年调整后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22.24元(约合3.19美元)。   第四季度财务分析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1.356亿元(约合1.63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1.205亿元增长1.3%。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6.134亿元(约合881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6.460亿元下降5.0%。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营收的下降,主要是由于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疲软和招聘需求疲软。第四季度中使用前程无忧的网络招聘服务的独立雇主估测人数与上年同期的343405名相比减少13.1%,至298462名,主要原因是招聘需求减少或雇主表示不愿有所行动。 但是,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第四季度每独立雇主平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3%,主要由于公司在向上销售方面付出了努力,并将重点放在了大型客户账户的销售机会上。第四季度中使用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的独立雇主指的是在前程无忧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拥有唯一识别码的雇主,并未包括使用拉勾网(Lagou.com)的雇主。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5.222亿元(约合75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4.746亿元增长10.0%。 前程无忧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的增长,主要由于季节性校园招聘服务、企业流程外包服务、培训和评估服务的使用量增长。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毛利润为人民币7.575亿元(约合1.088亿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人民币7.789亿元。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毛利率(即毛利润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6.7%,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69.5%,这种下降主要由于员工薪酬支出增长、季节性的员工增加以及额外线下成本(如场地租金和活动装饰等 )所占比重加大,这种成本是在第四季度中向雇主提供现场校园招聘服务而产生的。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运营支出为人民币3.622亿元(约合52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3.534亿元增长2.5%。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销售和营销支出为人民币2.600亿元(约合374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2.648亿元下降1.8%。前程无忧销售和营销支出的同比下降,主要由于绩效奖金和销售支出下降,但被广告支出的增长所部分抵消。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总务和行政支出为人民币1.021亿元(约合147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8860万元增长15.3%。前程无忧总务和行政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可疑账户的准备金增加以及股权奖励支出增加。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运营利润为人民币3.953亿元(约合568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4.255亿元下降7.1%。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运营利润率(定义为运营利润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4.8%,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38.0%。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运营利润率为37.8%,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40.5%。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来自于外币折算的损失为人民币580万元(约合80万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来自于外币折算的损失为人民币80万元,主要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对前程无忧的美元现金存款造成的影响有关。 在2019财年第四季度中,前程无忧认列了人民币4240万元(约合610万美元)的按市价计算非现金收益,这笔收益与华立大学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化有关,华立大学集团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完成了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交易,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9年第四季度,前程无忧评估并确定其对一家按需工作机会提供商所进行之投资的业务前景和价值需要减值。前程无忧认列的减值金额为人民币9830万元(约合1410万美元)。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其他收入包括人民币750万元(约合110万美元)的地方政府财务补贴,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的其他收入为人民币1790万元。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2.495亿元(约合358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8.563亿元下降71%。前程无忧第四季度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3.67元(约合0.53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人民币6.22元。 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股权奖励支出为人民币3410万元(约合490万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人民币2790万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股权证券投资与长期投资减值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第四季度(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4.301亿元(约合6180万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人民币4.361亿元。前程无忧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6.33元(约合0.91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人民币6.67元。   2019财年财务分析 前程无忧2019财年总营收为人民币40.000亿元(约合5.746亿美元),比2018财年的人民币37.819亿元增长5.8%。 前程无忧2019财年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24.712亿元(约合3.550亿美元),比2018财年的人民币24.319亿元增长1.6%。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2019财年每独立雇主平均收入比2018年增长16.7%,主要由于公司在向上销售方面付出了努力,并将重点放在了大型客户账户的销售机会上。 由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疲弱以及公司采取了将注意力集中在高潜力客户身上、同时在争取新雇主的问题上采取节制立场的策略,并在2019财年中终止覆盖特定的小型客户账号,2019财年中使用前程无忧的网络招聘服务的独立雇主估测人数与2018财年的485008名相比减少12.9%,至422458名。2019财年中使用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的独立雇主指的是在前程无忧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拥有唯一识别码的雇主,并未包括使用拉勾网(Lagou.com)的雇主。 前程无忧2019财年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15.288亿元(约合2.1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3.500亿元增长13.2%,主要由于企业流程外包服务、培训和评估服务以及校园招聘服务的使用量增长。 前程无忧2019财年运营利润为人民币12.058亿元(约合1.732亿美元),比2018财年的人民币11.502亿元增长4.8%。前程无忧2019财年运营利润率为30.1%,相比之下2018财年为30.%。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前程无忧2019财年运营利润率为33.3%,相比之下2018财年为33.2%。 前程无忧2019财年净利润为人民币5.323亿元(约合7650万美元),相比之下2018财年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2.523亿元。前程无忧2019财年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为人民币7.98元(约合1.15美元),相比之下2018财年为人民币19.82元。 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股权证券投资与长期投资减值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2019财年调整后净利润(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14.833亿元(约合2.131亿美元), 比2018财年的人民币13.705亿元增长8.2%。前程无忧2019财年调整后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22.24元(约合3.19美元),相比之下2018财年为人民币20.94元。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前程无忧2019财年所持现金及短期投资为人民币99.406亿元(约合14.279亿美元),相比之下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88.342亿元。   业务展望 基于目前受春节假期延长和新冠病毒爆发影响较大的市场和运营情况,前程无忧预计2020财年第一季度营收为人民币7.25亿元到7.75亿元(约合1.041亿美元到1.113亿美元)。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汇兑损益、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税收影响,前程无忧预计2020财年第一季度调整后每股普通股完全摊薄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人民币1.70元到人民币2.20元(约合0.24美元到0.32美元)。前程无忧预计2020财年第一季度总股权奖励支出约为人民币3600万元到人民币3800万元(约合520万美元到550万美元)。 前程无忧总裁兼CEO甄荣辉在财报中表示,公司将继续提高在线招聘平台上来自客户的收入并向客户群交叉销售其他人力资源服务,通过更多产品、技术和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展前程无忧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
  • 资讯
    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 —人力资源行业投资体会|| 投资人深度行业分析 近几年的企业服务投资领域,一直有一个赛道在热点的频繁轮换中稳定地占据着一席之地,那就是人力资源软件和服务。群雄逐鹿多年,江湖已经隐隐约约闪现几位高手,假以时日,他们或可开宗立派,收拾河山。   背景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这个重要的市场资源要素踏上了依托市场进行分配的快车道,并由此激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服务这个行业也开始起步并持续发展。加入WTO之后,一些国外的人力资源巨头纷纷进入中国,进一步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扩张,并对内资的人力资源机构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对于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自然也十分旺盛,并且不同资本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最近十多年,民营企业快速壮大,众多的国企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之后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外资企业也在持续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客户对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量在扩张的同时,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能力要求也在提升,反过来说,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必须转型升级以跟上客户的发展步伐,否则就可能被淘汰。 同时,各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战场开始交叉重叠,彼此不断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在2011年前后,我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迈过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同时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始终存在,相伴而来的是企业的用工成本节节攀升。 要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效能,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逐步成为了广大企业的共识。客观上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当前大口径(含薪资代发等一些流水型、过账型的收入)的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约2万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其中,人事代理和广义上的灵活用工(含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项目众包、兼职、共享经济的劳务合作等形式)占据了绝大部份的市场份额。 这块业务以现在的眼光看可能会觉得有点传统,但是不要忘记坐在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市值头把交椅上的美国上市公司ADP正是靠这块业务起家的,并且这块业务至今依旧占居其收入的大部分,只不过人家很早就用软件工具武装了自己,提高了效率。日本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Recruit也有着相似的情况。 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前后兴起的信息化浪潮,美国的软件企业异军突起。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IBM、微软和Oracle,同时在这些巨擎底下,众多垂直领域的软件企业也是百花齐放。 其中,在人力资源领域典型的代表就有PeopleSoft、Ultimate和Workday,Ceridian和Kronos也有者不错的市场地位。 PeopleSoft和Ultimate都诞生于上个世纪,PeopleSoft于2005年被Oracle收购,同年,其创始人又创立了Workday。 Ultimate从传统软件一路转型到SaaS,并依托AI继续升级产品。2019年初Ultimate被私募基金私有化。 而自诞生之日起就是SaaS化软件的Workday一路快速融资,并于2012年登陆纽交所,之后更是一手发展业务,一手收购兼并。 尽管没有盈利(这里面有股份支付的影响),但Workday的市值一度超过了500亿美元,直逼年长其50多岁的人力资源一哥ADP。 Workday的收入中约有85%都是订阅式收入,虽然没有净利润,但经营性现金流是正的,综合毛利率在70%以上,订阅部分的毛利率更是达到85%左右,客户续约率达到95%以上。 此等未来之星,华尔街的算盘自然也打得慷慨,市销率一度高达20倍以上,并常年压过整个SaaS领域的带头大哥Salesforce一头。 纵观本世纪的头20年,这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相结合的江湖可谓是风生水起。这里姑且不去谈那些在人力资源咨询、高端人才寻访这方天地快乐玩耍的一众小仙,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ADP。 ADP最新年度营收接近千亿人民币,净利率达到16%以上(过往多年也一直保持在12%以上,在同行业中常年保持第一),毛利率预计在40%左右,ROE更是在30%以上,大幅领先于同行。 一家成立了70年以上的以发薪报税为看家本领的老公司,焕发着如此强悍的生命力,恐怕就连Workday这样的新晋小生看了也会汗颜。 当然,ADP很早就开始研发和使用技术产品,最近以来也一直在加大人力资源技术领域的投入,和Workday这样的公司的业务交叉越发明显。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对人力资源行业的图景作如下归纳: 在上述的行业图谱中,各个领域已都有中国人力资源企业的身影,但是相较于美国市场,中国企业明显呈现出企业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偏低、信息化程度偏低的特点,整体发展落后于美国市场10多年。 从传统互联网招聘三大金刚(互联网招聘三大金刚: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之一的前程无忧于2004年在NASDAQ上市起,国内的人力资源企业陆续开始走上IPO征程,后续分别有智联招聘(2014年纽交所上市,2017年宣告退市),科锐国际(2017年A股创业板上市),猎聘网(2018年香港联交所上市),人瑞(2019年底香港联交所上市)。此外CDP集团也已经递交申请,计划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可以看到,国内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上市公司都还集中在招聘、用工领域,从CDP开始,主营业务才涉及到了劳动力管理服务领域。 其中,市值最大的前程无忧不过300亿人民币左右,余下几家市值则都在100亿人民币以下,这与美国的格局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也意味着后续还蕴藏着更多的可能。 中国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当前云计算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及人口红利消减等各因素叠加,传统业务和新兴产品可以彼此融合,百舸争流但巨头尚未显现……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市场将有望诞生出人力资源领域的独角兽乃至上市公司巨头,它们可能是中国的“Workday”,中国的“ADP”,甚至是“Workday+ADP”。   人力资源行业的几个特点分析 1、 人力资源行业有着较好的抗周期性 基于历史数据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尤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与整体的宏观经济和就业失业情况相关性明显,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而于此同时,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会采取培训、裁员、转化用工方式等措施,这些措施也会构成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对冲宏观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其波动幅度相较于宏观经济周期而言更显平滑,并且一旦经济开始复苏,其恢复的时点更早,增长的速度更快。因此也有不少观点认为人力资源行业属于强抗周期行业。 2、 HCM在不同企业的相同场景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传统人力资源服务的通用性自不必说。HCM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的原因,首先就是因为这是企业级软件中少有的偏自成一体的领域,也就是说它可以和企业的业务不那么紧密相关。 例如:底层的Core HR涉及的主要就是信息录入、考勤、请假等,通用性较强;招聘流程、培训工具应该也是大同小异;工资计算可能会和业务相关,但大部分会落在有限的几种模式里;排产排班、业绩考核、继任者规划等可能和业务关联度高一些;再上去的敬业度、组织效能甚至是离职预警等反而是背后支撑的方法论和数据积累的模型更重要了。 其次,HCM打交道的对象是人,人本身就具有共性,信息录入的方便体验,培训效果如何更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需求等等这些都有共性。 3、 HCM SaaS化应用门槛相对较低 当前软件业面临的大趋势就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应用。但SaaS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产品的标准化交付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现在工作协同(Collaboration)类的软件产品SaaS化程度最高,已经超过80%,国内的钉钉和企业微信的渗透率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因为工作协同这件事情本身在各个企业之间的需求很普遍,但需求差异性较低,最适合率先做成标准化的产品,也就是在现有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标准化交付和定制化需求的平衡点最容易找到。 下一个找到平衡点的是客户关系管理(CRM),这个相信大家在早几年的投融资市场和Salesforce身上已经看到。那么再下一个呢? 笔者认为HCM无疑是最有力的候选之一。根据IDC 2018年的分析,全球范围内公有云部署的HCM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已经达到了62.5%。 而且HCM还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它本身具有好几个不同的场景可拓展,更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作赋能和延伸。 这种特点在其他领域并不多见,且看协同类的应用,产品普遍比较浅,往前一步就会和其他垂直应用相交叉,所以协同工具大同小异,且都是做免费的,当然它的好处是覆盖面广,可以做所谓的生态,不过这完全就是另外一个维度了,普通创业者也不一定够得着。 4、 人力资源行业的几点局限 其实人力资源行业的优势还有不少,也难怪包括Oracle、SAP和微软等在内的软件业巨头纷纷通过并购或者自建的方式杀入这个领域,甚至有不少公司把这领域当作了其云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不过,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不能太盲目乐观。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成本中心,不能直接创造收入。 国内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直被生死线追着跑,天然地更看重拉客户和创营收,相应在这方面的投入要多得多。 基础人事模块,要是卖得贵了,他们找个人用Excel表也能对付过去。其次,这个行业是典型的轻资产,入门门槛也不高,手握几个客户,拉几个人就可以起步,哪怕是软件产品大部分也谈不上技术门槛。 所以市场上小的培训机构、地方性的人事代理机构多如牛毛,大部分垂直领域的软件产品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 再者,当前单纯的软件产品的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在国内来说大概是小几十亿人民币,在美国来说也就100多亿美元。要结合传统的人力资源业务一起做,一方面是对企业能力的挑战,另一方面毛利率会大幅下滑。 因此,我们同时要看到,Workday最近几年的收入增长率是下滑的,而且它目前有近一半的收入来自于财务管理产品,财务管理甚至有接过接力棒成为其主要新增收入来源的趋势。ADP收入的年增长率徘徊在7%左右,当然,以它的体量,这个成绩已实属不易。   关于当前 人力资源行业一些热点领域的看法 1、招聘及其延伸 笔者认为招聘和用工是并且始终都会是企业的刚需。并且该业务既to B又 to C,估值上有时候会占点便宜,同时还可以积累数据。 三大金刚之后,招聘向着行业垂直、社交化、职位定位分层、减少招聘环节等方向作了有意义的探索,涌现出了拉勾网、Boss直聘、我的打工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招聘平台。 本质上这些平台都是为了克服传统综合性招聘平台信息庞杂、匹配效率低,甚至有数据作假的问题。人群一垂直,匹配效率当然就会提高,但市场规模就会缩小。 曾经有基于微信圈的职位推荐平台,希望利用熟人关系对雇主和应聘者进行增信,减少数据作假,这个逻辑上看着挺美好的,但实践中微信的推荐往往要转几道手,增信的作用会随着转手量指数级地下降,另外微信圈里的人忙活这个事儿总得有点动力,除非你沉下心来做,有一搭没一搭的成功率肯定不高,见不到什么实在的收益,大部人也就歇了。 猎聘则是巧妙地将原来看似竞争对手的猎头引入了平台,提升了职位的层次,变相攫取了原来属于中低端猎头的一块市场,但是猎聘上市后市值一路走低,其阳春白雪的猎头和天生平民属性的互联网结合的模式似乎存在着内在机理的冲突,使之未能发挥出很大的杀伤力,从而未能实现对互联网招聘平台质的超越。 总之,目前看来,招聘领域这20来年的发展都只能算作是量变,真正的质变应该是要依托技术实现高效的简历解析和人岗匹配,这将是招聘行业新篇章的开始。 但是这个在技术上有者很高的难度,研发投入不小,而且应该需要大量的数据储备才能够玩转,但这会是个好方向,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这里需要再提一下的是灵活用工,毕竟这个领域是眼下的大热门。不少研究报告在预计灵活用工的市场规模时,都对比了美国和日本的灵活用工的在整体用工市场的占比,比如美国35%以上是灵活用工,日本甚至更高,并由此来估算中国灵活用工的潜力。 笔者考虑做这样的对比还是要十分谨慎的,一方面灵活用工的概念在当下实在是太过模糊,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确,如果要作跨境的对比,有必要先在各自的制度语境下还原出各自用工形态的真实面目及其配套治理措施,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另外,关于劳动和用工实在也是跟一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等因数高度相关,这里面除了经济因素比较容易跨国比较外,其他的因素都要仔细斟酌。例如:美国的工会很厉害,而全职员工加入工会的比例要显著地高于非全职工,因此美国的一些雇主倾向于使用非全职工;日本正式的劳动合同非常死板,一签就是终身制,企业负担很重,因此灵活用工反而有了市场。但这些情况在当下的中国都是不存在的。 当前,国内一方面企业用工成本高企,一方面劳动者就业压力很大,灵活用工将有望进一步得到发展,但是要真正判断灵活用工的价值,我们要分析清楚这里面到底是雇主、劳动者和国家利益的再切割,还是真正提高了劳动力使用的效率,而只有后者才具有持续的价值。 与招聘相关的业务中有一个不错的点,近两年发展很迅速,那就是求职者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原来的猎头有点像,都是偏高端的业务。但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背景调查正在受到一些互联网化的公司的冲击。 客观数据的背景调查只要接上合适的数据库就可以秒出,主观数据的调查,借助标准化和人工智能的力量,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只要背景调查的价格突破一定的临界点,需求就会被大量激发出来。但这个领域需要研判的是客观数据部分由于并无特别门槛,因此最终毛利率会被压得很低,赚钱规模是否足够。 主观调查部分,人工成本是否能够有效控制,从而获得很好的边际效益,或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来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那么这种投入和产出最终是否是经济的。 2、薪税、社保的计算和缴付 宏观经济情况不太好,企业的经营压力比较大,加上社保入税、金税三期的上线,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的成本实际上是在提高的,这里面包括了薪资、个税、社保计算的复杂度的提高,这个会有成本,原来可能可以规避的一些负担现在很难规避了,这个也是成本。 因此帮助企业计算薪资、个税的一些产品发展进入到一个机遇期。尽管这个是个垂直细分领域,但是由于离钱近,可以有一些延伸的想象空间,并且本身是按人头收费而不是按软件收费,其市场规模也不小。 3、培训工具或平台 企业内部使用的培训工具/平台相对历史比较悠久,不少OA系统里也会有这个模块,属于OA和人力资源的交叉地带。某些行业(例如:一些产品更新周期短的零售行业的促销员,保险代理,金融产品的销售,电器、机械行业的维修服务人员等)对于日常性的培训也是刚需。 伴随着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培训平台也从PC端转向了移动端,从本地部署转向了SaaS。 这一步看似微小的转移,实则给原本不温不火的培训平台带来了不错的转型和发展契机,使得原本需要占用整块时间和基于特定物理位置的学习行为,变得十分灵活多样。 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既提高了企业的付费意愿,也降低了员工的学习心里抵触,从而市场空间也被进一步打开。 同时,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越来越重视挖掘劳动力的潜能,向管理要效益。因此我们的确看到这些年来有不少移动学习的平台在市场上推出。 这里面的厂商大致有这么几类:(1)传统的线上培训内容提供商延伸开发企业内部培训工具。基于已有的内容和客户基础,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可能的缺点是以内容资源见长的基因做软件产品效果不佳。 (2)直接踏入该领域创业的新兴公司。这类公司的优势往往是产品能力强,用户界面友好且活力十足,但不足在于一方面他们没有内容,只能做些客户自有内容培训需求强的场景(不过这往往也是客户的刚需场景)。 另一方面,培训业务由来已久,会采购培训工具的客户一般都是中大型企业,他们通常已经有了既存的培训方法和途径,有些还是线下的,这会涉及到既有的培训内容、方法和途径如何跟新产品协调的问题。 他们一方面认可移动的在线培训是未来趋势,一方面又不能一步舍弃既有的东西,最后就会选择把需求和问题都抛给软件供应商,从而衍生出很多定制化的需求,使得原本打算做标准SaaS产品的供应商很痛苦,如果坚持只做标准SaaS,那么一部分客户会损失,一部分客户的使用深度也可能不够。 (3)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延伸推出的企业内部培训工具。这类厂商往往既有的客情关系比较好,也有一定的内容资源(但内容可能还在外部合作讲师手里,或者内容尚须进一步改造以适应在线培训的需求),客户对于线上、线下能有机结合的供应商一般也比较欢迎。 但此类供应商需要十分谨慎地处理好自身线上产品和线下产品的关系,毕竟线下的产品单价要高很多,在线上流量尚未快速扩充的情况下,贸然将原有的线下客户转为线上,各方面阻力肯定不小。 另外就是,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技术能力可能会是短板,因此总体来看这种转型或延伸并不是太多。 (4)还有一些厂商选择在培训场景本身的延伸上做文章,把培训和客户的日常运营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例如一次培训最终会落实到一次营销活动上作为培训成果的验收,或者一次营销活动可以通过这个培训工具以培训加任务的形式贯彻落实。 这类厂商的优势在于把培训这个原本单纯的成本支出演化为营销等创收行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的支付意愿,不过同时这类厂商为了提高客户的活跃度和粘性,通常需要设立专门的运营服务部门协助客户持续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营销等)活动。 总的来说,培训工具/平台这几年的发展虽然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没有掀起什么大的波澜。 根据从我们所投资的企业肯耐珂萨了解到的情况,肯耐珂萨的在线培训平台“麦朵”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用户数和活跃度均快速增长。 结合市场上一些其他信息,我们推断这次疫情倒是给这个领域助推了一把,后续通过一些收购兼并的行业整合,出现该领域的领头羊企业也是有可能的。 4、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最近提出要做组织发展业务的企业也不少。的确,头部企业对于组织的健康、组织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我们看到国内头部企业普遍已经到了需要提高管理能力、组织战斗能力,来进一步发挥企业效能的阶段,外延式的发展由于基础技术、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遇到了瓶颈。 去年在IT领域有个很热门的词“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之类的,某种程度上跟这个也有点关系,可以肯定的是,技术上强中台,那么组织上也必须要有所动作,组织上要强腰部,数据需要打通、组织关系也需要打通。 另外一方面,我们可能扯远一点,一些早期的创业者也可能要逐步面临一个是否“退休”的重大抉择。国内老一辈的创业者似乎都是要在岗位上奋斗到最后一刻,但是年轻一点的创业者,可能想法会很不一样。 例如马云在2019年的教师节退休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马云的退休昭示了早期在我们心目中属于强人驱动的阿里,已经蜕变为组织能力驱动的企业了,这个可能会牺牲一定的效率,牺牲一定的灵敏嗅觉,但会更稳健、更长久。 碰巧去年底Google的佩奇和布林也宣布退休了,其实仔细想想,国内很多头部的公司不久都可能面临这个抉择。 笔者认为强人驱动创业,创业成功后交给组织去发展企业,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模式。 这个会催生出人力资源服务高端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需求,这里面拆分出来就可能有咨询、调研、培训、猎头等等各种服务,当然这些服务现阶段来说都是要基于一定的数据化、系统化的产品的。 组织的发展听上去好像有点虚,但是工作久了,看得多了,就会发现,相同素质和数量的群体,组织能力的不同,所能发挥出来的效能可以是天与地的距离。不过除非做线下的咨询公司,否则创业者一步踏入这个领域是很困难的。 它需要科学理论的护航、先进方法论的武装、技术产品的支撑,以及Best Practice的案例积累。真正把这块做好,恐怕自身也起码是半个综合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了。 5、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 说到综合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这似乎是一个大家都在努力的目标。国际上那些巨头和新贵们不停地并购自不必说,国内包括肯耐珂萨在内的好几个企业也在朝这个方向奔跑。 一方面大家可能感受到了,大部分细分领域的一个业务或者一个模块,其体量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被大的竞争对手给挤占掉,另一方面客户有希望供应商一站式解决问题的需求,反过来说人力资源领域各个板块的协同价值很高,规模效益和业务串联的意义很大。但是要做综合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谈何容易。 一者是产品能力,在技术上大部分HCM其实门槛并不高,但是你得知道怎么做才行,如果没有行业经验,是做不出来,尤其是那种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人力资源系统。 市场上懂一两个模块的产品经理可能还好找,但是要懂各个模块的,恐怕就少了,况且做出来是第一步,还得好用、易用、客户买账才行,这恐怕就得经历一次次的打磨洗礼。 二者是客户的获取能力,如果原来的单点产品没有一定的中大客户基础,做出来一个所谓的综合性的产品就想切进大客户,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尤其是大家都自然进化时还好说,但有的竞争者已然踏上进化的快车道,再贸然进入,一个不小心可能连原来的单点突破的优势都会丧失。颠覆整条食物链和在食物链的某一段分一杯羹,那个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者是交付响应能力,这个其实是前两个的延伸,综合性的产品就需要建设综合性的产品交付响应能力,这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原来的单点产品,可能交付、客制的需求较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四者是传统业务的储备或者嫁接能力。综合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免不了需要涉及一些传统业务,这些业务看似简单,实则有着相当高的实施落地要求和资源对接要求,尤其是要在多地区提供服务的时候,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五者如果要做组织的发展,则更是需要达到前文所提出的条件。   人力资源行业几点趋势展望 前不久Kronos和Ultimate进行了合并,这背后固然有资本的推动,但同时可以看出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线,增强产品模块间的协同,从而加深其服务客户的深度和广度是HCM厂商的重要战略选择。 还值得一提的是,前程无忧持有CDP20.1%的股权,可见人力资源各个模块之间协同性很强,为了做大做强,大家都有着往综合性、一站式的方向靠拢的想法。 Workday持续维持在高位的研发投入和不断进行的并购行为,我们也不难揣测出其背后有着类似的战略部署。 同时,从以Workday为代表的一批头部HCM厂商的产品路线和并购动作来看,笔者认为,HCM未来几年将继续沿着SaaS化的道路攻城掠地。 此外,人力资源的数据化、可视化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数量、质量、状态、效能等各个方面可以清晰地数据化度量。 另一方面,HCM软件工具的普及和应用可以沉淀出不少有价值的数据,如果将HCM不同模块中的数据统和起来(甚至结合非人力资源模块的数据),并基于数据作出有价值的分析和评估,建立可靠的模型,从而量化地指导企业的管理和业务,将使人力资源数据发挥出超越其本身的数据价值。 再者,笔者认为AI(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将会更深度地运用到招聘、培训、调研、测评等人力资源模块中,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些领域的效率,并进一步改善这些模块的使用效果。 根据Gartner的研究报告,对于HCM厂商来说,其HCM套件能够从客户规模、地理位置、行业属性、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能作出很好的适应是其应该考虑的重点。 同时Gartner的调研又显示,大多数的HR和IT的领导者希望能够找到一家HCM的供应商来能够满足其大部分的需求,但现实是很难有一家供应商能够在所有领域的功能上都占明显的优势。 对于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来说,一方面的确和国外先进的同行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另一方面在HCM领域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模块和场景是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选择,但这也并不代表在细分领域耕耘就没有希望,如果在某些市场空间不是特别小并且有横向延伸潜质的细分领域做出客户体验很好的产品,有效解决了客户在该领域的痛点,就有机会在和巨头的竞争中占得一片天地,就像是Gartner HCM 魔力象限中的细分市场玩家(Niche Players)一样。   总结 经历了招聘和用工领域的率先发展之后,国内的人力资源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历史阶段,相信更多涉及人力资源其他领域的企业将在近几年崭露头角,并有机会抓住契机登陆资本市场。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难点在于在它尚未发光,而每家都在说自己是金子的时候要如何提前把它鉴别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做投资总是战战兢兢,因为实在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不过此刻,中国的Workday尚未浮出水面,更别说还可能有“Workday+ADP”在等待大家挖掘。所以,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作者:B2B圈 来源:雪球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
  • 资讯
    RPA机器人会取代人吗? 短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回答是否定的。你是不是觉得困惑?让我解释一下。 以我的经验,作为自动化行业的资深人士,自动化,总的来说,和使用它的人一样好。 人类的大部分进步都依赖于由聪明能干的人开发的自动化技术,这反过来又创造了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有关RPA的担忧 然而,人们对RPA机器人的主要关注点是它们通过模仿人类如何用机器完成流程来实现任务自动化的方式。 别担心,你不会突然看到像终结者一样的机器人在求职中心四处走动! 但是,机器人程序与减少人为干预和失业等有着消极的联系。 如果您不熟悉RPA机器人的行为,则它们不会像应用程序那样在后台运行,也不会更改任何现有系统。相反,它们与您当前的系统交互并以与人相同的方式执行流程。 商业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可观的利润。为此,许多人将成本视为关键杠杆。在许多组织的损益中,人工成本通常是最高的支出。 使用RPA的公司可以通过将人员从低价值角色重新部署到更具战略意义的活动(以提高人均工资)来减少总体上的工资支出。或者,也可以减少员工人数,但这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时代不太可能发生。(了解更多:https://hrtechchina.com/)   RPA的好处 请不要绝望,并不全是厄运和阴郁。RPA给公司和员工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本削减。 拥有RPA技术的公司可以聘请他们的人工工作组担任更有趣的工作角色,而RPA机器人则继续执行员工过去用来完成的重复性和琐碎的任务。 另外,我目睹了企业中的许多情况,其中机器人和自动化已用于通过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并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来确保人们的工作。可以而且已经被用来改善客户服务,提高保留率并推动收入增长。 还在担心机器人接管劳动力吗? 我认为他们带来的是:愿景与创造力。 在任何情况下采用、适应和改进的能力都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是不可复制的,至少在下个世纪是不可能的。 人类可以在个人层面上与他人互动。他们有道德责任感、理解语言技能,即使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合作。 计算机做不到这些。 电脑常常会死机,它只能在其内置参数内工作。 现在你松了一口气,可以看到RPA机器人的好处了,那么是什么阻止你使用它们来自动化业务流程呢? 知道自己可以使用RPA机器人无错误地执行,从而节省您的时间和精力,并放松自己。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AQEEL QURESHI 来源:sstech.us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
  • 资讯
    首席财务官不应该把劳动力分析完全交给人力资源部门 人员分析消除了关键管理和运营问题背后的许多猜测。   首席财务官们拥有海量的金融数据和将信息转化为洞见的分析工具,因此他们对大数据的力量并不陌生。 但是,财务主管可能无法更快速地了解员工数据,这些数据涵盖员工绩效、薪酬、人口统计、职业经历、福利、员工行为、时间利用率和人员流失。 没有理由不那么严格地理解这些数据。对于一个典型的公司来说,劳动力成本总计高达经营成本的70%。事实上,几年前进行的几项研究讲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事实: 安永在首席财务官参与战略性员工队伍计划的水平与更广泛的业务绩效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德勤(Deloitte)的Bersin发现,拥有“成熟”人才分析的公司,其股价在三年内超过竞争对手30%。 CEB(现为Gartner)的一项调查发现,通过在劳动力分析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企业可以将毛利率平均提高4%,每10亿美元的收入可以节省1200万美元。   战略见解 劳动力分析的早期采用者的目标是简单地管理劳动力的总成本(TCOW)。如今,与人力资源紧密合作的CFO可以利用市场和行业趋势来确定劳动力模式和人才风险,预测生产力,发现招聘和保留方面的挑战,从人力资源计划中预测投资回报率,以及查明否则可能会错过的领导机会。 首席财务官可以使用人才数据通过以下方式为人才的获取和部署带来战略见解: 确定降低分配和雇用生产性劳动力成本的方法; 确保薪酬、福利和其他奖励与业务绩效保持一致; 以更好的方式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福利计划中获取投资回报; 确定和解决表现不佳的迹象; 打破隔离利益利用等方面的不匹配; 检测并实施整个员工的流程改进。 数据和人员分析消除了关键管理和运营问题背后的大部分猜测,可帮助公司制定更明智的人才决策,提高绩效,甚至挑战那些可能使企业长期蒙蔽的传统智慧。   将绩效和人力资源计划联系起来 数据分析也为深入了解人力资源回报计划创造了新的机会。例如,公司可以查看人口健康和缺勤数据以及计划参与和奖励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与生产率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福利和业务影响之间令人信服的必然结果。 发现一个特定的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率低的医疗保健筛查,使公司能够设计出反应灵敏和更有效的健康活动。 人员分析可以识别成本异常,尤其是在管辖法规差异很大的跨国运营中。例如,由于薪资范围、福利成本和雇佣法律的变化,人员成本可能会因地理位置而异。通过建模,决策者可以分析这些成本并确定特定角色的最佳地理位置。 预测分析可以揭示其他管理决策的盲点。假设一家公司正在考虑冻结招聘以解决利润下降的问题。这是一个足够常见的情况,但是通过应用预测分析,可能会很清楚,减少劳动力和增加工作量将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进一步的分析可能会揭示,雇佣特遣队人员,加上支付加班费,可能要比通过冻结招聘而节省的成本更高。   正确的信息 管理非结构化数据是一项日益严峻的挑战,因为雇主试图从各种数据源、数据管理包、集成和预测工具和方法中提取“信号”。 问题是,具体的数据和分析首席财务官和首席风险官应优先处理财务风险并确保适当的人工成本回报。 公司应如何分解劳动力分析以提供战略见解?我们认为有四个主要领域可以利用: 医疗分析:人口健康、缺勤、计划参与、健康状况和相关财务数据的结合可以帮助更好地影响人口的身体健康,并帮助人们有效地管理他们的健康。 财务分析:固定收益计划、固定贡献计划、权益、薪酬和其他个人财务数据,以及业务数据,有助于评估奖励支出的投资回报率,并帮助员工更好地管理其短期和长期财务目标。 多样性分析:人才管理、学习与发展、继任计划以及相关指标可以帮助建立满足多代员工需求并支持多样性和包容性目标的工作环境和奖励结构。预测分析还可以帮助改善招聘和保留策略。 敬业度分析:类似于外部营销工作,内部集中的员工敬业度分析使组织能够测量和预测人们对程序设计、沟通范围和市场力量的反应。 健康、财富、职业和敬业度分析的结合提供了对人进行最有效投资所需的见识,并为他们提供了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健康和高产所需的工具。 没有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明确联系,管理人员就无法正确评估和奖励个人。员工看不到自己适合大公司的位置,从而减少了工作投入。公司的整体表现受到影响。   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 领导者应该寻找的是一个单一、直观、响应迅速的报告系统,它消除了数据验证的任务,并为首席财务官提供了开始推动业务绩效的工具。(了解更多:https://hrtechchina.com/) 来自不同人才数据源的一次性报告(通过电子表格、手动流程、IT编码等完成)无法提供理解、预测和监控业务风险所需的战略洞察力。 查找一个劳动力分析平台,该平台: 合并财务和人员数据; 不仅仅依靠HRIS分析来评估人员数据; 收集绩效、人才、人口健康、参与度和奖励投入方面的完整人员数据; 建立当前状态基线作为控制措施; 评估和预测真正的“人员回报”分析,包括总劳动力成本以及从该劳动力中获得的感知价值和实际价值,并具有细分至任何业务职能的能力; 对照同行和理想状态对这些数据进行基准测试; 允许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为业务和人员场景建模,以制定明智的劳动力决策。   最后 如今的首席财务官不仅仅是指导公司财务业绩的关键人物。他们需要触及公司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包括员工在内。人才分析必须成为战略重点。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Jack Freker 来源:cfo
    资讯
    2020年0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