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视化分析
    Leena AI收购VR分析公司VadR 据外媒近日报道,总部位于硅谷的公司VadR已被HR Tech创业公司Leena AI所收购。VadR于2016年由3位IIT德里毕业生创立,其提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更好地组织和理解数据。 Apekshit,Abhishek和Shubham提供VR特定指标和智能开放平台,其中的见解可以帮助Leena AI改进和加强其现有产品。  VadR首席执行官Apekshit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成为Leena AI解决每一个人力资源问题的一员,并利用我们的能力更好地实施成果,并不断提高他们提供最佳产品的能力,同时制造业内最好的产品。 ” 2018年9月,Leena AI筹集了20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以扩大规模并获得更多客户。联合创始人Adit Jain随后分享了创业公司的计划,以加倍在印度和亚太地区(超过12家付费企业客户)的市场领导地位,并进军美国市场。  Leena AI由Adit Jain,Mayank Goyal和Anand Prajapati创立,是一名人工智能人力资源助理,可以即时响应员工查询并改善员工体验。目前,该公司已经为可口可乐越南,皮尔逊,马里科,RPG等客户提供支付服务。机器人Leena AI可以通过Facebook集成到Slack,Skype或Workplace中。此外,它们是使用策略文档中的信息以及从Oracle和SAP等各种后端系统中提取数据来构建和培训的。 虽然Leena AI致力于扩大业务,但它与其他HR Tech初创公司(如Bash,Skillate,EdGE Networks,PeopleStrong和Darwinbox等)竞争。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阅读:YC新星:人力资源聊天机器人Leena AI获得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构建聊天机器人,「Leena AI」想帮 HR 回答“年假还剩几天”等琐碎问题 原文链接:Leena AI acquihires VR Analytics firm VadR  
    可视化分析
    2018年12月04日
  • 可视化分析
    硅谷大数据公司 Taste Analytics,专注讲 “非结构化数据” 分析的故事   Taste Analytics 公司位于美国硅谷,是一家基于数据驱动的可视化分析公司。它在做的事情就是把任何可以转化成文字的信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来进行自动的挖掘,然后再通过图像可视化给用户展示出去。要理解清楚 Taste Analytics,就要知道它服务的对象不是企业的 IT、数据库,而是商业人员,例如市场营销,客服、信息洞察员、产品优化改进设计人员等。 现在的消费者都会在论坛、微博等各种渠道留下对企业的产品、品牌、客服等一系列言论,但这些言论不会按照常规化的语序进行表达,里面大多夹杂新生词汇、代名词等,导致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反馈信息中的建议。说到这里就可以大概理解,Taste Analytics 做的事情好比舆情分析。传统的舆情分析系统需要企业自己建立模型、字典,而 Taste Analytics 可以深度学习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根据用户的用词、造句、行文方式来理解文字含义,通过对大范围的用户、上千万个消费点进行聚类分析,让企业了解到用户的真正建议。 信息的渠道包括邮件、聊天记录等,当问到是否涉及用户隐私问题时,创始人 Derek Wang 举例说明了一下,Taste Analytics 的一个企业客户,每周能收到几十万封投诉建议邮件,一年累积在几千万封,根本没时间看,Taste Analytics 就可以帮助这个公司的人快速将邮件聚类、整合,通过图像告诉企业用户反馈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可能是 “没办法在网站上注册” 等。在使用邮件的过程中,Taste Analytics 是不做任何信息采集的,只提供分析工具的平台,分析师不会直接接触用户隐私信息,所以不涉及隐私问题。 Derek Wang 还分享了另一个客户案例,联想美国企业内部有 14 个客户反馈的数据源头,每个数据源一个月可以收到几百万条反馈,导致他们没有办法系统的进行横向、纵向的解读。而 Taste Analytics 平台就可以过滤这些信息,当数据经过企业采集进入平台,企业便可以第一时间得知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假设用户反馈 “网卡不好用” 比较多,企业就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线,减少负面反馈。原来企业里只有两三个分析师管理这些数据,现在可以应用到不同领域的商业化决策中去。 Taste Analytics 涉及处理的信息都是非结构化数据,目前在文本阶段,预计 2016年 将会扩展到图像,2017年 会增加视频数据分析。 那怎样鉴定 Taste Analytics 平台的分析效果呢?Derek Wang 回答到,他们做了很多机器和人相互比对的实验,结果的相似度在 8 成以上。Taste Analytics 在推广过程中采用 “先试用后付款” 的方式,让企业先免费用两个月,与之前的平台进行交叉验证、比对结果,满意后续费使用。 对此,我采访了一下 Taste Analytics 的一个客户 Answers.com——一个社区问题、问卷调查网站,其项目总监 Feng Shao 说到:“Answers 有很多企业级客户,我们帮助这些客户分析他们的用户反馈。这些反馈很大一部分是 unstructured text,也有很多分布在社交平台上。这恰好是 Taste 的强项,我们两家合作搭建这么一个开放和灵活的平台,让 Answers 的企业用户可以深度的分析汇总分布在各处的用户反馈,提高客户满意度。” 另外,Feng Shao 还表示,对于文字情感分析,Answers 也使用过其他的第三方伙伴,从功能的广度、深度、性价比以及对客户的服务上,Taste 的效果都相对较好。 据 Derek Wang 透露,目前 Taste Analytics 的客户主要为大型企业,不乏世界 500 强,10月 底开放云平台之后,为 100 多家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还有 8 家学校在免费使用,日均用户几千人。   来源:36氪 作者:徐宁 出处:http://36kr.com/p/5040802.html
    可视化分析
    2015年12月08日
  • 可视化分析
    让所有企业在一天内实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永洪科技欲做国内敏捷型BI领跑者 对于一家以数据化运营驱动的企业来说,大数据分析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一般而言,大数据分析过高的技术门槛和使用成本,往往又让企业对这类东西敬而远之。即使是技术成熟的企业,独立开发一个大数据分析系统经常也需要半年以上,且开发完成后的使用过程还是十分痛苦:由于业务上的分析需求总是在变,每次改变某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分析维度的组合时,都要技术人员花几周时间修改系统和程序。分析能力的滞后将拖累业务进程,无法满足企业敏捷决策的需求。     现在,有一家国内创业公司允许任何企业在一天内搭建并运行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永洪科技提供的敏捷型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现 5 分钟一键安装、5 分钟快速数据源配置以及 5 分钟报表设计,大部分的业务分析需求变化,都可以在一天内得到响应。从使用门槛来讲,永洪的绝大多数操作体现为点击和拖拽,即便是零技术背景的业务和运营人员,也可以独立、自助式地完成大数据分析。 永洪“敏捷型 BI”的定义,既来自于部署和实现过程的迅速,也因为其所有的数据分析过程,都是实时运算、实时反馈。以前使用传统 BI 进行的数据分析,需要技术人员提前设定一套运算规则,把数据跑一遍,最终得到一个静态的报表——当你需要尝试更多的分析方法和维度时,还要重新走一遍这个流程。永洪的使用体验是,你只需几下点击,就可以在可视化界面上变更运算条件,在新的维度组合下,数据将得到实时处理,并且实时生成新的报表。这样当你的老板告诉你“让我们尝试几个新的业务指标吧”,你不会回答说:“抱歉,请给我一周时间重新准备报表”。     实时运算的基础,是永洪在底层技术上的铺垫。永洪综合运用了列存储、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分布式通讯等技术,自主研发了比较高性能的大数据计算引擎,作为分析用的数据集市,可以让百亿级数据在秒级时间内完成计算。     数据安全方面,永洪支持客户的本地部署,无需将数据上传云端。由于以分布式计算为基础,当客户需要扩展计算能力时,甚至可以通过增设几台 PC 机的方式实现,代价十分低廉。 根据永洪团队的介绍,在 Gartner 2006 年公布的 BI 魔力矩阵中,标榜为领导者区域的第一象限还看不到一家敏捷 BI 厂商,全部是大家熟知的传统 BI,例如 IBM Cognos、SAP Business Objects 等。直到 2012 年,Gartner 公布的 BI 魔力矩阵第一象限中才见到第一家敏捷 BI 厂商 QlikTech。但是,到了 2014 年,该矩阵的第一象限中就已经出现三家敏捷BI厂商了,在数量上占据了近半数的规模。这在趋势上说明了敏捷型 BI 已经步入成熟期,即将成为一种主流的 BI 系统建设模式。 作为国内目前为止首家推出产品的敏捷型 BI 厂商,永洪相比国外同行的的最大优势是本土化的支持能力。永洪团队表示,国外的敏捷 BI 公司,例如 Tableau 和 QlikTech 等主要专注海外市场,在国内依靠代理商进行销售和客服,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而且在大数据量的计算能力上,永洪在某些测试中的表现据称也优于国外同行。     目前,永洪在国内已经发展了上百家客户,其中不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艾瑞集团、泰山兄弟投资、Admaster、科技部、中信银行、四达传媒、中国风电、IT168 等标杆客户。永洪也计划在明年试水海外,届时将与一些国外知名公司正面 PK。     永洪创始人何春涛曾是某外资 BI 公司研发 VP,管理着整个中国研发中心 100 多个研发人员,在大数据和 BI 领域已有十几年经验,参与过多个大型项目。其他核心成员,也均来自世界 500 强,在 IT 行业普遍都有超过十年以上的研发、管理或者营销经验。目前永洪已获凯盈和经纬的投资。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可视化分析
    2014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