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趋势
    【 FESCO】央国企档案管理发展趋势主题研讨会成功举行 为围绕2023年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以“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为主题,深化档案从业人员对于档案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转型。6月14日,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与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在金融街i客厅共同举办央国企档案管理发展趋势主题研讨会。 在主题研讨会上,原北京市档案馆二级巡视员陈俐,依托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国企改革的政策导向,围绕档案管理与发展、企业档案数字化转型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FESCO人事档案部e号档案产品专家张超,结合FESCO多年来服务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央国企单位的丰富经验,带来档案数字化实践案例分享。 研讨会后,各企业参会人员积极与陈俐老师及e号档案产品专家张超互动交流,分享档案管理经验与心得。同时,FESCO组建相关交流群,可实现日常工作中的交流答疑。 档案服务未来——FESCO e号档案综合解决方案重装升级,以信息化为核心,精确定位多元化客户需求画像,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支持及数据安全体系,助力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企业档案数字化全生态服务链。实现实体档案数字化、档案数据信息化、系统平台智能化、流程管理标准化,促进企业管理提质、降本、增效,以档案赋能、赋智企业主营业务发展。   FESCO FESCO是中国第一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是目前中国体量最大的综合性人力服务企业之一,服务于数万家客户和数百万中外人才。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企业,FESCO致力于为社会实现人才市场高效配置,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本商业价值,为员工提供幸福职场生活体验,成为最可信赖的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伙伴。
    发展趋势
    2023年06月19日
  • 发展趋势
    赞华动态 | 3月24日相聚共话HR科技发展趋势,畅谈科技改变HR 2023开年HRTech最盛大的一场前沿综合人力资源科技盛会,3月24日将在深圳举行,赞华集团受邀参加此次盛会,与人力资源领域前沿实践者和思想领袖齐聚一堂,共探人力资源管理热点话题,将技术更快的赋予人力资源智能,做出明智的商业决策,事务性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加速被技术替代,人力资源工作必须为组织未来发展服务! Inspire 2023—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论坛,论坛形式多样,2023开年首场综合的前沿专业HR科技盛会,获得最新HR科技动态,保持最前沿,领先同行;从知名专家和企业中学习最佳数字化实践与技能;了解市场动态,体验新的产品和技术,便于采购;与前沿的HR同行交流互动。 将越来越前沿的技术用于团队工作中,是一种令人兴奋的体验。人工智能的进步为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自动化选项。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源行业在利用这项惊人的技术方面处于最前沿! 未来,赞华集团也将继续深耕人力资源行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助力中国人力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共同见证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赞华集团,一家致力不断创新发展的高科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中心。集团成立于2007年,业务涵盖人力资源服务、电商服务、企业发展服务、教育研发服务、精工科技服务、物流配送服务、环保科技服务、SAAS系统服务等多项领域。 经过16年发展,始终坚持“科技赋能,让服务更高效”的理念,为各大企业提供整合型、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服务方案。 赞华集团是您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助力更多企业持续构建数智竞争力,为所有伙伴提供世界级高效人力资源服务。
    发展趋势
    2023年03月10日
  • 发展趋势
    云生集团HRWORK人事通亮相2022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论坛 7月22日,2022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专注人力资源科技的媒体平台HRTechChina主办,吸引了CHRO、CTO、CIO、企业决策者、行业专家、投资人等500+HR科技前瞻同仁参会。云生集团携旗下一站式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云平台HRWORK人事通亮相本次论坛展区,云生集团深圳公司总经理章丹做主题分享。面对2022经济发展趋势,组织面临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HR如何使用科技手段协助组织吸引和留住顶级优秀人才,推动组织数字化变革,提升组织绩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将技术更快地赋予人力资源智能,做出明智的商业决策;如何将事务性、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巧妙交给技术,从而提升HR的工作效率,投入到更具价值的工作中去。论坛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充分的探讨。云生集团深圳公司总经理章丹在论坛上分享了《中国人力数字化服务革新》的主题演讲,她谈到,全球疫情的持续正加速着企业的变革和数字化进程,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已出现新的格局,传统事务性工作因技术的加速发展而将逐渐被替代,人力资源工作必须为组织未来发展服务。展位区域,云生集团的人力资源专家耐心解答各类咨询,热情交流行业信息,与参会的企业决策人、人力资源负责人等业内人士共同探寻人力资源管理最前沿趋势,分析人力资源发展最新动向,帮助企业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云生集团力争为企业客户解决突发的全新问题和挑战。云生集团在本次论坛上展示了一站式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云平台HRWORK人事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充分展现自身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更多企业提供领先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HRWORK人事通是云生集团打造的一站式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云平台,定位为人力资源科技+民生服务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覆盖招聘、背调、入职、薪资、社保、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全环节的SaaS产品,包括招聘云、背调通、测评通、考试通、入职通、薪资通、个税通、社保通、普保通、真福利、法务云、云课堂、共管云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科技解决方案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人力、管理合规、降本增效。 线下,云生集团多年来积极布局线下服务网点,打造中国智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网CSSN,截止目前线下网点已覆盖超过660个城市,其中自营的241家服务网点分布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服务企业客户覆盖30多个不同行业,已与4700多家集团型企业达成了合作,如中通、极兔、闪送、中国中铁、国药集团、中国移动、中兴、中粮集团等。 未来,云生集团将继续秉持创新、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让社会更高效”的企业使命,为企业客户带来创新、安全的数字化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继续为社会的人力资源优化创造价值。
    发展趋势
    2022年07月22日
  • 发展趋势
    【仁云】Inspire 2022—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论坛成功落幕! 2022年3月4日,由HRTechChina举办的Inspire 2022—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论坛成功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办。仁云受邀参与本次论坛,凭借20多年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数字化建设经验,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及企业管理者从集中管控、降本增效、提升服务等方面给企业人力转型带来很大的帮助和价值。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蔓延,远程办公与混合办公逐渐成为主流的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仁云CEO张向党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案例,发表了《基于共享服务的HR管理数字化探索与实践》,介绍了仁云HR共享服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建基于工单的HR共享运营体系,覆盖全员并提供智能化、全场景分层服务,并通过HR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运营数据和节点数据的获取,为实现人力资本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数据和平台支撑。 仁云坚持自主研发并拥有核心技术,提供本地部署、云端部署、混合式部署等多种部署模式,利用技术实现员工自助服务和自动化,以及多层次的服务和服务响应。为组织提供包括入职办理、薪资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福利和休假管理、招聘业务、社保服务、学习培训、智能报告、数据分析等在内的HR场景服务。 关于我们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人力资本解决方案服务商,2013年仁云成立于上海,获得用友战略投资,核心团队具有20+年HR管理数字化建设经验。 成立以来,仁云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客户搭建核心人力、人力共享、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本分析平台,以实现全渠道覆盖员工选、用、育、留等全场景的HR共享服务运营体系,从而降本增效、提升体验,助力大中型企业HR管理数智化转型升级。
    发展趋势
    2022年03月04日
  • 发展趋势
    趋势谈:HRTech2020 颠覆未来 编者注:这是Josh Bersin谈 2020年的趋势中的核心摘要,仅供参考,趋势以美国为主。以下是摘录内容: 在报告中还花了一些时间讨论技术如何改变HR中的隐私,道德规范和服务交付模型的作用。 其中一些关键的发现 整个报告中有很多发现,但强调一些是: 1.基于云的HCM平台继续快速增长,但是新的参与者开始出现。 现在有许多成熟的基于云的HCM供应商(Oracle,Workday,SAP,ADP,Ultimate,Ceridian,Infor,即Gusto,Paycor,HiBob,Sage等),并且它们已经成熟到了他们有才能的地步功能,以补充其核心人力资源和薪资功能。 就是说,这些系统为用户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很多都没有跟上。有一个崭新的想法席卷市场,专注于通常位于HCM之上的“ 员工体验平台 ”。尽管HCM供应商努力建立端到端人才应用程序,但市场是如此创新,他们都开始与他人合作。  2. 员工体验和人才体验平台已经到来。 传统的学习管理和人才管理系统仍然存在,但是现在可以使用全新的“重新设计”平台。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讨论的那样,这些新工具正在颠覆传统的人才管理平台,因为它们首先是为员工设计的,其次是为人力资源部门设计的。  3.人力资源技术架构发生了变化。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将HCM系统视为“单个记录系统”。虽然对于某些数据可能确实如此,但它不再是正确的方法。 正如报告所解释的那样,如今,大多数公司都有许多“记录系统”,它们通过公司身份验证系统捆绑在一起,通常通过数据湖来补充以存储历史数据。 坐在他的顶部的是一组新软件(我们将其称为HR自助服务门户),以创建端到端的员工旅程。这个新的市场,即“ 员工体验平台 ”市场,是每个人的热点空间。 而且,由于您现在需要的大多数创新工具都来自较小的公司,因此您必须安心实施“应用程序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核心HCM系统。 4.招聘市场火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由于十年的工作增长,招聘市场从未有过这样的投资,而且新系统,技术和AI驱动的解决方案的数量惊人。招聘现在是人力资源领域最大的AI市场,现在可以使用基于AI的采购,评估,筛选,面试和候选人经验管理。招聘团队(像其他人力资源部门一样)必须是系统集成商,但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位置–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做到这一切。 您还将发现许多招聘供应商正在向内部人才流动,职业管理和其他邻近领域转移。为什么?招聘市场很拥挤(这是一个非常“红海”),这些供应商中的许多供应商都拥有非常有用的技术以实现内部流动。由于劳动力的日益紧张,这个内部招聘市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5.学习技术已经成熟,您现在可以学习“工作流程中的知识。”  正如我多次讨论的那样,技能再培训和持续技能提升是CEO级别的话题,您将对现在可用的工具感到惊讶。LMS平台还没有消失,但是它们肯定正在进入地下室。学习体验平台是一个爆炸性的市场,现在正在通过协作学习,视频创作,基于AI的内容推荐,推断和自我描述的技能评估以及出色的微学习工具进行补充。 6.福利与健康科技正在与人力资源科技合并。 480亿美元的企业福利市场可能是所有市场中最分散,最具爆炸性的市场。到处都有心理和情绪健康,减轻压力,身体健康,饮食和财务状况的工具。大多数大型医疗保健提供商都在将钱投入到基于AI的新自动化工具中,这些工具可以混合使用,以适应全球任何劳动力。健康平台(Virgin Pulse,LimeAde,MEquilibrium等)可以将这些应用程序整合在一起,并为您的员工创造真正的行为改变。 7.这里有促进包容,多样性,发现和诊断骚扰的科技 我认为这是十年前不存在的市场:今天,这是科技市场的真正组成部分,您应该了解可用的内容,因为这些对于您的就业品牌和公司品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8.敬业度工具成熟:行动平台正在兴起。 用于员工调查和反馈的所有工具正在迅速转变为“行动平台 ”,即收集信息并将其转变为针对管理人员的可行建议的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某些供应商显然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新一代的供应商提供了创新的“侦听平台”,其功能超出了调查的范围。 这个世界已经远远超越了I / O心理学家的调查平台,而扩展到可扩展的公司基础结构,以捕获员工的声音,反馈和各种形式的调查。 9.分析,组织网络分析ONA,聊天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很热门。 AI在这里,这意味着分析,ONA,聊天机器人和NLP现在已成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令人困惑的是,我很高兴看到所有这些工具都从“副业”转移到了中心舞台,因为公司现在意识到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购买很多这种技术,而不必在内部进行构建。 供应商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我不会在这里介绍所有供应商,但是我要说的是,微软(LinkedIn和Glint),谷歌(Google Jobs),IBM(沃森品牌产品),Salesforce(Trailhead),Facebook(Workplace)和ServiceNow(服务自动化员工经验)都已跳入这个市场。这些都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供应商,他们都将自己定位为与现有的Oracle,Workday,SuccessFactors,ADP和其他所有人竞争。 人工智能AI,一个我们都已经厌倦了听到的流行语,现在已经出现 今年,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已经投入了近40亿美元,Saba,JobVite,Kronos,Infor,Kazoo等公司获得了“成熟股权”投资。此外,超过1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进入了创业公司。几乎每个风险投资家现在都有人力资源技术合作伙伴,几乎所有出售公司的人现在都是天使投资人。 投资于人力资源科技的快速发展 在所有这些投资的推动下,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混乱。几乎没有“太多”的创业公司可供市场吸收。这对供应商和人力资源科技买家都很难。 CHRO经常告诉我“您能告诉所有这些供应商停止打电话给我吗?”显然我不能,但这是一个问题。 当您作为买家感到困惑时,您往往会停下来等待,这会使您的工作更加困难,并且显然使供应商感到沮丧。 正如我在报告中所讨论的那样,您需要有一个“架构师”来研究这些系统并准备进行试验–因为所有这些工具都很棒,并且您最终将获得很多。(Sierra-Cedar报告认为,大公司平均拥有11个记录在案的人力资源系统,而我的L&D研究表明,L&D团队仅在该领域就有22种不同的工具。 (在中国可以参考HRTechChina的云图:http://map.hrtechchina.com 快速获取云图) 尽管有颠覆,但一切都很好 正如他们所说,尽管如此疯狂,但“一切都很好。”当今市场上的产品比我见过的更加成熟,可靠且设计精良。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Josh Bersin  来源Josh Bersin
    发展趋势
    2019年09月22日
  • 发展趋势
    【深圳】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核心日程发布--不可错过的HRTech前沿趋势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深圳站简介 比肩全球三大人力资源科技论坛论坛!   Must attend conference in Human Resource! 2018年度必去的人力资源科技盛会! 时间:2018年9月7日 9:00-17:00   签到时间:8:30-9:00 地点:金茂深圳JW万豪酒店(深圳福田区深南大道6005号) 会议规模:1000+HR科技达人 适合人群:HR专业人员、CHRO、CTO、CIO和企业决策者、HR科技服务商和创新机构、顾问和HRTech专家   免费报名:http://hrday.com/survey/survey.php?id=44BD2E6A-9900-3E70-66F7-3D22D875412F   核心议题: 2018全球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 智能HR,科技与人性的结合 从心出发 激活人人 智慧HR时代已来 What`s Next?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实践对谈 VUCA时代 ,HR如何提升人才的增长潜力 千“企”千面的智能招聘时代 iPeople,开启企业数字化HR之旅 HR必备技能之人力资本分析(People Analytics) 用科技玩转HR共享服务 成为最受尊敬的公司,HR需要做什么? CHRO对公司内部HRTech的期望和建议
    发展趋势
    2018年08月29日
  • 发展趋势
    洞察:eHR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公众号“eHR”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eHR的未来有着怎样的趋势?相信这是所有eHR从业者所关心的话题。eHR协会创始人兼大易CEO申刚正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代eHR从业者经历了eHR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对行业保持着高度关注。对于eHR的未来趋势,申刚正先生在“2017中国eHR夏季论坛”上畅谈了前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   前十年,eHR系统在不断迭代升级,而接下来eHR将经历巨大的革命性变化。申刚正先生引领大家从十个方面关注未来。   趋势一:eHR的云化提速 去年美国HCM的软件市场规模已达到101亿美金,其中云的SaaS模式份额占40%左右,全球最大SaaS供应商workday一家营收就约有16亿美金。相比之下,去年全中国eHR市场规模仅为13亿人民币(2亿美金),SaaS的eHR规模约为2.5亿人民币,显然和国外不是一个量级。中国整个eHR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能否抓住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传统eHR市场(买断部署模式)近年来增速约5%,但是SaaS的eHR市场近年来增长超过了60%,发展加速尤为明显。目前国内活跃的eHR厂商中,传统部署模式约有十余家,但在过去两三年内,新兴创业eHR厂商几乎全部集中在SaaS模式的市场里,将近有20家,包括一些传统厂商也在转向云。面对云还是部署模式的选择,现在大多企业都会默认使用云,所以未来3-5年时间,HR SaaS模式会成为市场共识。 对很多大型传统的国有或央企来说,短期内实现云化难度较大,即使是在美国依然有60%的in house部署模式,所以中国也一样。中国转向云的比例不会低于美国,但是有一批大企业很难转变,因此混合云会成为大型企业的首选,员工服务、员工自助等服务可能会在云上,而payroll等服务还会部署在企业本地。   趋势二:员工体验为中心   如果说过去十几年eHR系统是围绕着人力资源的各个职能在服务的话,现在已经不同过往。因为新生代员工的诉求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怎样让员工更满意?怎样能激活员工生产力?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关键线索,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会发生变化,eHR系统的功能需要以员工为中心去设计。   围绕员工满意度,企业提出概念:B2E。企业怎样运营eHR产品让员工获得良好的体验,是未来eHR的一个大方向。虽然eHR系统都是复杂的功能,但在面对员工时,也需要像很多互联网企业运营C端客户一样,去运营员工端,满足他们的诉求。   娱乐化在互联网公司里的运用非常多,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会觉得企业内部很有趣,eHR系统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社交化也有很多案例,比如百度的“安居坊”让内部员工可以自由分享合租信息,同事之间合住也更放心。这样社交化的方式也许对规模不大的企业来说不可行,但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打通,就能实现企业内的采购。   学习和成长也是B2E的一个方向,有些企业会和“云课堂”等专业的学习应用打通,把课程引到企业里来,让员工快捷地学习。   还有员工关怀,BAT在这方面的应用做得非常好,比如员工内购,为员工提供很多优惠的产品,用内部价去采购。还有弹性福利,为员工提供积分商城,eHR系统的很多环节都能给员工授予积分,最终用以兑换不同的礼品和奖品。娱乐化的方式可促进员工的学习成长,而积分的方式则能激励员工奋进。     趋势三:流程驱动 全员参与   调研表明,63.8%的企业将提升数据质量视为下一步eHR建设的方向重点,可见数据质量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挑战。   从这个角度深入分析,无论数据不准确还是更新不及时其实都由eHR系统的设计逻辑所导致。过去eHR被定位为人力资源数据的维护系统,事后维护数据或是集中维护数据,必然会产生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而企业领导的理解偏差和不够重视也是导致数据质量受影响的一大因素。   未来,企业应当建设一套由流程驱动自然产生数据的系统。企业若要通过自理方式、自主约束去提升数据质量,将很难持续,因此改造系统本身的逻辑势在必行。比如人事信息的管理维护就能从招聘系统导入,招聘系统从简历获取信息,将简历解析成入职信息登记表的数据,通过接口传到eHR系统里去。类似这样的场景在eHR系统里面还有很多流程可以进行优化和改造,从而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未来新一代eHR系统和过去系统的显著变化就在于能否做成流程驱动、分散维护。     趋势四:基于eHR的共享服务   目前49.3%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50.7%还未建立。其中建立三年以内的占比70%,由此可见近三年内建设共享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   共享服务中心和eHR有何关系?三分之二企业的eHR和共享服务中心团队在一起。共享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转和集中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因此eHR系统必不可少。   比如腾讯的共享交互中心就有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几大系统组成。未来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必然依赖于系统平台。eHR系统对人力资源三支柱贡献巨大。   有预测说:2025年,99%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员工会下岗,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确实有这样一个趋势。共享服务中心可共享的都是事务性、批量集中处理的事情,一旦找到规律后就能通过自动化的手段完成,尤其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取代性变得非常高。未来共享服务中心的不少岗位都会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趋势五:单点应用快速增长   eHR主功能建成之后,还会外挂开发哪些应用?招聘系统是其中占比最大的,接着是培训、考勤、移动端APP(员工自助服务)以及绩效。企业无论选用People soft还是SAP,自助服务都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很多企业选择了外挂开发。   从美国eHR市场数据来看,40%的SaaS eHR供应商中20-30%来自单点应用,即外挂开发系统,可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占据全部的市场。中国也同样如此,一些垂直的单点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比整体解决方案更快速,比如Kronos、盖雅等时间管理的垂直应用需求就非常旺盛。   趋势六: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   大数据往往和云计算相辅相成,只有云计算的模式才有大数据的可能性。大数据有哪些玩法?   1.员工的大量咨询都有共性,比如人力资源的政策法规,未来也许可形成类似siri的东西,当员工询问的时候,可从知识库里调出相关内容来做回应。每家企业单独建立庞大的知识库意义不大,未来一定需要外包,这是大数据模式的一种做法。   2.薪酬定级。未来若要了解某个岗位的市场行情,可以马上和外部数据做聚合,从而看到当地某类岗位的薪酬范围,这也是大数据的一种展现。   3.还有候选人或员工的全景画像。现在用户的大部分社交信息都在微信上,而微信相对是个封闭的系统,较难抓取数据。百度的全景画像做的不错,可以看到候选人在整个互联网上的一系列信息聚合。 总之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会是下一步的一个趋势。   趋势七: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超过70%的eHR同仁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中有较好的应用场景。自然语言的处理、语音识别、OCR、机器人等技术怎样和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   招聘领域,很多创新公司都在做简历和职位的智能匹配,分析职位JD的真实意图,同时分析简历适合的岗位,不是简单的条件查询,而是自然语言的分析,可像人看职位一样,凭着经验和感觉做匹配。   人脸识别技术在人力资源里的应用也有一些场景,比如在线考试,可以刷脸识别考生和身份证上是否为同一个人,从而防止替考发生,可用于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笔试中。还有刷脸的门禁,不少企业已经投入运用,自然地走过去即可识别。   还有HR智能机器人,智能化解决身份识别、打印等问题,可直接减少共享服务中心的用工量。   OCR技术可用于识别拍照上传的纸质简历或图片简历,OCR是第一步,简历解析是第二步,快速几秒就能变成数据库的结构化简历。HR和面试官如果想对简历做备注,也无须打字,直接说话就能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变为文字,轻松备注。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和人工智能结合,一些小点都会为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趋势八:免费增值服务模式面临挑战   免费增值服务到底行不行得通?过去一两年间出现了很多免费的eHR SaaS系统。免费就能获得很多客户,看似美好,其实面临巨大挑战。   挑战一:无法快速推广。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需求个性化,业务逻辑复杂,导致HR系统无法规模化。   挑战二:能否获得足够多的用户。很多SaaS模式的厂商以免费吸引人,期望借助HR SaaS平台成为流量入口,提供其他增值服务的模式,但前提是HR SaaS需要拥有足够多的用户。   因此,与其免费增值服务,不如专注服务本身。     趋势九:价格战持续上演   从美国eHR市场与国内eHR市场客单价对比可看出,国内eHR系统售价非常便宜。一如既往像过去20年中国的eHR市场面临着应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象,未来eHR领域的价格战还会持续上演。主要源于中国企业对eHR的价值认识不足,中国厂商之间也未达成共识,恶性竞争不断。   价格战的持续进行看似对企业有利,能用低廉的价格采购eHR系统,但实则不然,价格战会导致服务商难以获得盈利,由此也会造成服务品质的下降。因此,过低的服务价值会导致客户与服务商双输。     趋势十:eHR热门岗位   最后一个趋势就是未来最热门的三大eHR岗位:产品经理、运营岗位和数据分析。   面对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eHR系统面临着重构和革新,产品经理对eHR系统和创新应用的规划设计将关系到eHR系统能否应对未来的挑战。   而要打造更受员工青睐、体验更好的eHR系统,自然离不开悉心的运营,因此运营也会是未来的热门岗位。   在大数据与AI时代,数据的利用、分析尤为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获得的数据才能让系统变得更智能,工作变得更简便,因此数据分析也是重要而热门的岗位。   eHR行业的未来与每一位eHR从业者息息相关,把握住未来发展动向,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变化和挑战。十大行业趋势,为广大eHR从业者提供了思考、探索未来的多个不同视角,下一个时代有待大家共同开创!
    发展趋势
    2017年07月06日
  • 发展趋势
    为什么跨设备数据将成为企业新宠 编者按:本文作者 Brian Ferrario 是一名营销经理,在本文介绍了跨屏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消费者在手机端和桌面端的活动界限正逐渐模糊。无论操作内容是什么,你实际用的是哪种设备已经越来越无关紧要。   拥有银行账户的智能手机用户中,一半以上使用手机银行。“黑色星期五” 期间近 60%的流量来自手机端,尽管这只占到线上交易量的三分之一。如今手机和桌面之间的转换已经可以无缝衔接,且成为我们数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几年前很难想象银行交易和购物之类的任务可以在手机上进行,而现在它们已经是占据手机端行为的大头。消费者用的是什么设备越来越不可捉摸。   对企业来说,精确化和规模化的跨设备框架具有非凡的价值。   从发邮件、做研究,到购物和社交,消费者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都以设备间的跨越为基础。我们期待着那些能发挥跨设备框架优势的工具和 App 出现。   设备变得无所谓,重点是使用设备的人。任何工具和 App 都一定要考虑到所有设备,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   因广告技术而生,但注定不止于此 数字广告领域最先意识到普及跨设备身份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他们建立了智能层面上的数据分析,从桌面、手机网页到手机 app,甚至最近崛起的智能电视和智能手表。这些数据最初用来改善网络数字化营销,并推动了程序化广告市场的发展。   如今企业也加入进来,他们可以利用数据层面的资源开发新一代的工具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此类服务要满足全球每天 1000 亿的广告需求量,以及 2-3 万亿的线上交易量——从搜索查询和 html 请求,到登陆和下单。   跨设备也许是为广告技术应运而生的,但是它注定有更多含义。   以下是一些在广告技术之外跨设备身份框架可以适用的例子。   即使更换设备,内容也不被打断 想象一下,你登陆电脑,在Sears、Crate & Barrel、The Home Depot等电商网站上浏览产品页面,或者开始读一篇CNN、The New YorkTimes上的报道。   在你关掉电脑后,你可以拿起你的手机直接跳到产品目录的第八页,或者无缝衔接上你上次没看完的文章。  这和Apple 的 Handoff(连续互通)功能很像,但更加极致——它可以跨设备、跨操作系统,甚至在网页和 App 环境下都可以互相衔接。   网页上的电商推荐 如果你想买一件新 T 恤,在下单之前你可能会浏览好几个电商网站和 App。   现在,当你在Macy、Bloomingdale和Nordstrom的电商网站之间流连,网站对于你是谁、你在找什么的认知是有限的,即使是匿名状态下。到每个新站点你都得点到 T 恤类别,然后挑选想要的尺码和颜色。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网站在你登陆的那一刻就知道你在找什么,甚至不需要登陆,这是多么轻松顺滑的体验。   诈骗侦测和身份管理 如今,从在线退房到网银登陆,网站都可以用验证码和两步验证来确认用户的身份。   如果美国银行、大通银行、花旗银行,或Visa、 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知道你拥有什么设备、你和你的设备定位在哪里,这些网站便可以阻止其他人或 bot 用未知的设备在新地点登录,并且区分 bot 设备和真正的设备。   这可能不算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却是多层次的诈骗侦测项目的一部分。   以消费者为重心的各种服务,从电商和网银到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商务智能(BI)平台,都可以通过跨设备技术改善体验。   就像 90年 代推动企业发展的 web 浏览器,和近十年来推动商业发展的移动端一样,下一个十年将由跨设备智能技术激发独特的消费者和企业体验。   本文编译自:thenextweb.com   Why every enterprise will soon be addicted to cross-device data We’ve seen this building for years – the lines are blurring between mobile and desktop activities for consumers. We’re fast approaching the tipping point where the actual device you’re using – no matter the activity – becomes irrelevant. More than half of smartphone owners with bank accounts use mobile banking, and almost 60 percent of Black Friday’s web traffic came from mobile devices, though it only counted for a third of online purchases. Shifting between mobile and desktop is already a seamless and unquestionable part of our digital presence. Even tasks like banking and shopping, which a few short years ago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to imagine existing on mobile, are now dominantly mobile activities. Consumers are becoming device-agnostic. There is extraordinary value in an accurate and scalable cross-device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s. From email and research, to purchas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cross-device is the basis for every action we take as consumers on the Internet. We’ve come to expect tools and apps that take advantage of a cross-device framework. Devices aren’t relevant anymore, people are. Any business building tools and apps should absolutely think across all devices in order to deliver better content and services. Born from ad-tech, destined for much more Players in the digital advertising space were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e need for a pervasive cross-device identity solution. These providers created an intelligence layer comprised of data and insights from desktop and mobile web, mobile apps, and even emerging devices like connected TVs and smartwatches. That data was originally used to improve online digital marketing, and fueled the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market. Now, as enterprises enter the game, they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at data layer to develop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ools and services to address consumers. And those services will address not just the 100 billion daily global ad requests, but the two to three trillion daily global internet transactions – everything from search queries and html requests to logins and purchases. Cross-device may have been built for ad-tech, but its implications go far beyond it. Here are a few examples, outside of ad-tech, that a cross-device identity framework can enable. Uninterrupted content, even when switching screens Imagine logging in to your computer and browsing through pages of products on an e-commerce site like Sears, Crate & Barrel or The Home Depot, or starting to read an article on CNN or The New York Times. Now let’s say, in the middle of your session, you have to shut your computer. What if you could pick-up your phone and jump to page eight of the product listings? Or seamlessly finish the article from where you left off? It’s a similar concept to Apple’s Handoff functionality, but on steroids – across devices, operating systems, and even between web and app environments. E-commerce recommendations across the Web If you’re looking to buy a new shirt, you might check multiple e-commerce sites and apps before making a purchase decision. Right now, as you move between the Macy’s, Bloomingdale’s andNordstrom e-commerce properties, there’s a limited sense of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even at an anonymous level. On every new site you have to locate the section for shirts, and then select the right sizing and color. Picture the ease and seamlessness of a site that knows what you were looking for the moment you arrive, without ever logging in. Fraud detection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From online check-outs to banking login screens, sites today use tools like captchas and two-step verification to confirm a consumer’s identity. If Bank of America, Chase and Citi, or credit card companies like Visa orMasterCard knew which devices you own, and where you and your devices are located, these sites could block another person or bot from logging in on an unknown device in a new location. Likewise it could separate real devices from bot devices. It’s likely not a complete solution, but part of a multi-layered fraud detection program. A cross-device technology layer can be an unobtrusive addition to everything from consumer-focused experiences like e-commerce and online banking to CRM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platforms. Cross-device knowledge is the platform on which these experiences will be built. Like internet browsers fueled enterprises in the late 1990’s, and mobile improved businesses in the late 2000’s, cross-device intelligence will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unique consumer and enterprise experiences.
    发展趋势
    2016年03月01日
  • 发展趋势
    从 Dropbox、Square 和 Snapchat 的衰落看未来独角兽的发展趋势 编者按:本文由 Zero Hedge 的作者 Tyler Durden 所写,他以独角兽 Dropbox、Square 和 Snapchat 的衰落为例,谈了对独角兽这个群体渐相衰落的看法。   最先衰落的是Dropbox。   两星期前,我们报道过 Dropbox 在临近最后一次融资时收到了来自其投资者的警告,它将无法以正常估值上市。Dropbox 去年的估值从 40 亿美元上升达到 100 亿美元。这一警告给硅谷周围无数个一跃而起的独角兽公司敲响了警钟。   紧接着衰落的是 Jack Dorsey 的另一家公司:Square。   上上周,在 Dropbox 收到来自投资者的警告时,第二大 “私营” 科技公司才意识到这个科技泡沫有多大,这个公司就是今年早期时候提交招股说明书的 Square(Jack Dorsey 的另一家公司)。它在说明书中提到在 IPO 中每股普通股的价格将定在 11 美元到 13 美元之间。假设它将提供 3.229 亿普通股,每股定价为中间点 12 美元的话,这就意味着该公司将有 39 亿美元的估值。但问题是,在最后一轮融资中,Square 估值高达 60 亿美元。   现在,轮到Snapchat了。它在最具价值的私人科技创业公司中排名第四。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Snapchat 最引人注目的投资者降低了对它的估值,这再次加剧了对私人科技公司估值飙升的质疑。根据投资研究机构 Morningstar 的资料显示,Fidelity是唯一一个连续四年为 Snapchat 投资的基金管理人,但却在第三季度将其估值降低了 25%。在六月底时,它每股价值 30.72 美元,但到 9月 底估值下降时,每股仅 22.91 美元。   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 Fidelity 要降低 Snapchat 的估值,当下 Snapchat 仍然在寻找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同样还不清楚 Snapchat 其他投资者,譬如风险投资巨头 Benchmark 和 Kleiner Perkins 是否会跟随 Fidelity 的步伐;也不清楚类似阿里巴巴、腾讯和 Yahoo 等科技公司是否意识到如今不仅是未上市的科技公司陷入了泡沫而是整个科技行业已经逐渐陷入泡沫的现实。   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未来是否会陷入一种独角兽接二连三被降低估值,以致于我们会叫这些高估值独角兽创业公司为 “zerocorn” 的状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过去 3年,风投们拼死控制局面,并希望大盘可以忽略硅谷过度兴奋增长态势,到现在,这种单方面的期望要结束了。不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至少还有 25%到 35%的投资者慌乱地给那些更高估值的 “烫手山芋” 投资。   他们是否能成功还有待观察,同时我们也需要验证那些数十亿级别估值的公司资本来源从哪里来,这些烧钱的公司终将会离开慷慨的风险投资们。如果第二次科技泡沫发生后,这些公司是否能自己产生现金流来养活自己?这都是问题。   我们知道的是:独角兽公司里很多公司会碰到问题。来自华尔街日报的这张信息图表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如果将美国独角兽的估值都合在一起是 4860 亿美元,但他们的联合利润是多少?   竟然是 0。   本文编译自:zerohedge.com
    发展趋势
    2015年11月13日
  • 发展趋势
    深度分析亚马逊、谷歌、IBM、微软、甲骨文与SAP季报收入看云计算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老醋花生米”公众号     最近国外几个巨头亚马逊、Alphabet(谷歌)、微软、IBM、甲骨文与SAP相继发布2015年6月1日到9月30日的季报,有喜有忧,仔细剖析财报内容,财报数字好的并不一定没有问题,财报数字不好不一定代表有问题。而且通过财报还可以看到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一起来看。   1 亚马逊第三财季净销售额为253.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5.79亿美元增长23%;净利润为790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为4.37亿美元。更详细财务报表如下图: 醋评:亚马逊在北美大本营的地位依然牢固,电子商务与广告等业务获得较大增长;在欧洲与亚太则遇到挑战,其实主要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对亚马逊挑战最大,媒体产品销售额出现下滑达8%。   在云计算方面则在全球发展一马当先,季度的销售额达到20.85亿,不仅基础稳定,而且应用更加丰富。但醋哥建议,如果详细公布一下云计算在各个区域的销售额,会更有看头。   2 Alphabet(谷歌)Alphabet第三季度总营收为186.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5.23亿美元增长13%。第三季度净利润为39.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39亿美元增长45%。更详细财务报表如下图:   其实除了上述财报,有两个更详细指标,一个是总付费的点击次数,一个是平均每点击成本,详细如下:   总付费点击次数(包括谷歌网站群和Network成员网站上广告相关点击)比去年同期增长23%。   网站付费点击(包括与Alphabet旗下相关网站点击)比去年同期增长35%。   网络付费点击(非谷歌网站上广告相关的点击)比去年同期下降5%。   平均每点击成本(包括与谷歌网站群和Network成员网站上广告相关点击)比去年同期下滑11%。   谷歌网站群(包括与Alphabet旗下相关网站点击)平均每点击成本比去年同期下滑16%。   谷歌网络(非谷歌网站上广告相关的点击)平均每点击成本比去年同期下滑4%。   醋评:在谷歌如此亮丽的财务报表中,(1)可以看到虽然总付费点击次数增长,但网络流量在分化。在社交与移动时代,网络运营的网站部分点击次数下降,付费点击数同比减少5%,遭遇冲击,流量在减少;而谷歌仍然保持着流量的优势,自家的付费点击数同比增长35%。如下图所示,在社交平台上,谷歌+仍然占有用户较多的时间。 社交平台使用时间表   (2)平均点击成本降低,尤其是在谷歌自家网站上点击成本下降了16%,表明搜索点击类的广告越来越多元化,用户有了更多选择。如在商品搜索有亚马逊、社交平台搜索有FaceBook与Twiter,即使在老本行信息搜索,也有微软Bing的挑战。说到这儿,你也能理解百度的现状了。   (3)在云计算方面,按亚马逊增长率78%算,谷歌增长率好象有点少。但从收入上看,AWS业务为20.85亿美元,谷歌是18.94亿,不知道有多少是云计算,但以谷歌云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只要不错失时间,潜力还是无限的。   3 微软微软公布2015年7月1日到9月30的营收为21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232亿美元下降9%;但净利润为4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45.4亿美元还增长2%。详细报表如下: 醋评:微软经过几年挣扎,整体上业务清析并步入正轨,收入结构呈良性。其实微软应该真心感谢当年谷歌,当年谷歌推出的SaaS软件与浏览器等产品,让微软感到压力被迫创新,通过微软这些年的投入,有钱+持续,终于有了结果。在收购Yammer后,Ofice365的营收增长了70%,订阅数量增加约300万,达到1820万。同时,面向中小型企业的Dynamics营收增长了12% ,Dynamics CRM Online增长了三倍。   在SaaS方面,用流行的说法是“企业社交与协作”与“CRM”方面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全球范围里“企业协同与社交”和“移动CRM”是个大存量市场呀,竞争这么厉害也就正常了。   在云计算这块,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营收增长了13%;Azure营收和计算用量同比增长了两倍以上;企业移动(Enterprise Mobility)客户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2万多,安装规模同比增长了近6倍。   其实,对于比如 Windows Server、SQL Server等,在每个云主机安装收费后都是微软件的利润呀。其他家提供Window Server主机服务也是要收钱的。window真是一本万利呀。   在个人计算方面,继续不看好手机端。唯一感到开心的是Bing增长了,醋哥在谷歌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使用bing是个不错的选择。   4 IBMIBM第三季营收为192.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3.97亿美元下滑14%;净利润为29.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4.55亿美元下滑14%。详细财报如下表: 按照地域划分,IBM来自美洲地区的营收为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   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61亿美元,同比下滑16%;   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41亿美元,同比下滑19%;   来自于“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营收同比下滑30%。   醋评:如果按IBM所说,剥离的是利润低的产品,那么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应该是小于销售额的下降,但现在下降都是14%。其实IBM这次转型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不但IT基础设施的产品与模式发生变化,而且要转型为云计算服务商面对的对手不一样了。一是这些对手已经领先较大,二是这些对手都是由其他生态与商业支撑,如谷歌有搜索,亚马逊有电子商务。IBM不只是产品与服务模式重构,更重要的是还要重新抢用户,压力大。   5 甲骨文甲骨文季度总营收为84.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5.96亿美元下滑2%;净利润为17.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1.84亿美元下降20%。详细财报如下表: 醋评:甲骨文的传统软件收入连续第二次出现下滑了,尤其是新软件授权营收下滑较大为16%,说明转折点就快要来了。在SaaS与PaaS收入方面,甲骨文的增长已经落后SAP了,云服务方面SAP收入5.99亿欧元,如果算成美元是6.58亿美元了。而且在这么关键的转型口,一方面掌门人埃里森的后退已经感觉没有当年的勇猛,二是在前期收购方面,甲骨文收购的厂商当年竞争力比SAP收购的要更牛逼些,比如Taleo、ATG等,但从最近一年发展看,还是让人失望的。不知这对甲骨文的转型会带来什么,只能走着看了。   6 SAPSAP的最新季报是总收入49.85亿欧元,同比42.54亿欧元增长17%,税后净利润是8.95亿欧元,同比8.81亿欧元增长2%。详细财报如下表: 醋评:SAP在软件授权及支持领域35.23亿,同比31.84亿增长11%,最重要的怕是得益于S4/Hana的全新升级与推进。在本季度,1300家升级到SAP的S/4与HANA上,这将对Oracle是极大挑战,应用在谁手上谁牛逼呀。在这里,醋哥其实最想知道的是有多少是新增的licene,多少是升级与更新的费用,因为这代表着传统软件还有多大空间。   在云服务方面,SAP的人力资本服务SuccessFactors,尤其是在美国以外市场获得突破,用户数增长79%。差旅及费用管理系统Concur,为SAP贡献了1.49亿欧元的收入。还有采购供应商管理系统Ariba,这三类应用起到关键作用。   但在收入区域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同情况。在欧洲、中东与非洲地区,云服务增长67%,云服务与软件业务增长是13%。在美洲区域,云服务增长139%,云服务与软件业务增长32%。在亚太与日本,云服务与软件业务增长8%,与全球云服务与软件业务增长19%相比,是低于平均增长率的,而且这个区域最大增长竟然是在韩国与印度。说明在大中华区与日本遇到了挑战。想想了正常,看看多少资本现在正进入中国的2B市场就知道了。   了解完成上述六巨头的财报后,醋哥认为整体趋势将会有如下变化。   云计算领域 1、IaaS巨头格局基本形成。且IaaS巨头大多都有多个生态与商业应用支撑。   2、不存在独立的PaaS领域巨头。PaaS领域的巨头,将由IaaS巨头向上延展形成,或者由SaaS应用软件类巨头向下延展形成,未来会多元化,也最丰富繁荣。   亚马逊、谷歌、微软与IBM四个巨头的座次基本排好,前面3个巨头由于有大量其他生态与商业支撑,谷歌有搜索引擎与部分SaaS应用优势明显、微软有协同与社交。IBM则没有其他新生的生态应用与商业支撑,粘性最小,也最危险。   在SaaS层面 1、部分传统应用软件将继续存在,但要升级或互联网化,比如ERP。   2、部分应用类软件将被重构,比如OA、人力资源与CRM等。   3、企业级互联网应用将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人力资源相关领域;2)企业社交与协作,其中全介质类的沟通服务是基础;3)财务服务领域,比如报销;4)客户管理CRM领域;5)营销与服务体验领域;6)B2B电子采购领域;当前除SalesForce一马当先外,其他都刚刚开始,谁是最后的赢家还不好说。现在在中国国内,上述几个领域是厮杀最猛的,也是资本投入最大的。   4、对于软件企业,整体SaaS等占有比例还较低,不超过10%。   在新常态的变革中,转型利润要下降,进入市场要烧钱,醋哥会继续观察,谁是最后的“剩”者,也可以和醋哥一起沟通交流。  
    发展趋势
    2015年10月26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