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有云
    投入2000人,目标超越阿里云,这项华为内部“最坚定的业务”到底会怎么做? 在撇下运营商的包袱之后,华为第一次对外公布了公有云的发展策略。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不久前宣布了“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的计划,两周之后,华为便加快速度攻城拔寨。 3月22日,华为公有云宣布在青岛和大连推进软件工程师领域的软件开发云产品,试图在这个区域获取更多订单。按照华为的说法,软件开发云产品已在大连和青岛落地,目前服务300多家企业,每天有超过10000个开发者在线使用。 除此之外,华为公有云的操盘手也公布了公有云的打法和目标,华为企业云业务部总裁杨瑞凯说: 在软件开发云上面,华为将重点推进‘三个一工程’,即10万个企业、100万个开发者、1000所大学的业务覆盖目标。 公有云层面,一方面面向传统央企、大企业、政务云市场,充分发挥华为2B市场服务的传统优势,建立场景化的企业级云服务解决方案,运成为中国市场政府、大企业云服务的领先提供者;另一方面则是面向中小企业市场,以软件开发云为切入点,构建线上线下O2O的服务能力,成为中小企业最信赖的云服务商之一。 这算得上是华为在宣布公有云成为了集团重要战略之后,第一次公布这项业务的发展目标。 华为此前一直对公有云业务遮遮掩掩,原因在于华为金主客户运营商也在发展这项业务,此前还一度将“自营公有云”改口成“企业云”。 实际上在2011年,华为便在内部有了公有云这项业务,到了2015年7月才正式战略发布,然而此前的发展一直比较低调。直到今年3月份,徐直军的讲话才正式宣布战略投入公有云。 “华为内部现在对公有云的业务非常坚定”,杨瑞凯对36氪记者说,为了公有云的业务,华为将成立Cloud BU,2017年增加投入2000人。 “这个新的BU会给未来公有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我们会在公有云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入华为优势的通讯能力和视频能力”,杨瑞凯说,未来公有云可能还会有多种形态,我们将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客户不同解决方案。 在处理跟运营商合作的关系上,华为的设想是,华为公有云的创新技术和核心能力都会同步到运营商合作的公有云上,帮助运营商以云服务的方式向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支持运营商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云服务。 国际研究暨顾问机构Gartner指出,2016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可望达到2,086亿美元,较2015年的1,780亿美元成长17.2%。成长最快的是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2016年预计将成长42.8%。软件即服务(SaaS)是全球云端服务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区块之一,2016年可望成长21.7%,达389亿美元。 在市场空间如此广阔的情况下,华为对公有云业务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如果说面向大型企业的公有云业务尚属华为的优势所在,那么在面向中小企业市场上,华为公有云业务将作为强有力的挑战者,跟阿里云等一众公司终将产生激烈竞争。 市场调研公司IDC 2015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追踪报告显示,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31%,其次是中国电信(13.1%)和中国联通(7.6%)。 华为云服务一位技术人员说,在一些特定的IT云服务上,华为确实跟阿里云有些差距。许多事实也证明,传统公司进入公有云市场并不顺利,包括IBM、思科、惠普等公司都在公有云市场上折戟。 按照华为的说法,华为云的优势在于,中国云服务市场广阔,各地区位差异巨大,华为企业云除了在北京、上海、广州州布局了核心节点以外,已经落地全国30多个省市区,还在乌兰察布、克拉玛依等地建设了大规模的成本节点,对于不受期望发展新兴产业的公司,可以不受资源限制。 另外一方面,面对跟亚马逊和阿里云的竞争,华为认为公司主要提供Iaas云服务,这在任何企业、政府、创业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需求,华为的业务遵循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原则,能够给互联网企业,提供安全、中立、可信赖的云服务。 而在面对运营商客户转为企业客户方面。华为的经验认为,一般有独立的IT 队伍,决策流程比较规范,选择供应商更加理性,更看重供应商的整体品牌、技术实力、解决方案规划能力持续服务和生态资源;另外企业需要的是整体IT 方案,不会只考虑laas,因此服务企业客户必须有完善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生态,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完整的云服务。 按照杨瑞凯的规划,华为会将中国云服务市场做好的同时,在全球也逐渐和德国电信进行合作,在欧洲市场、包括未来可能在拉美市场、亚太市场也有一些业务的布局,从而在未来使得公有云业务成为华为集团营收中的重要一环。 来源:36氪,作者:林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7822.html
    公有云
    2017年03月23日
  • 公有云
    SaaS和公有云鼻祖Salesforce背后的低调男人 似乎每个成功的大公司背后都有一个低调的男人,一位公众知之甚少的幕后英雄。 站在 Apple 背后的男人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而大多数人只看到乔帮主。 那么站在世界上最早和最成功的 SaaS 公司 Salesforce 背后的男人又是谁呢?我们知道贝尼奥夫,但这个人同样值得为人所知。 题图为SaaS和公有云鼻祖Salesforce背后的低调男人:帕克-哈里斯。本文由 Ink @ SaaS 洞察编译。 帕克·哈里斯坐在 Kinkaid 的窗前,一家位于加州 Burlingame 的牛排馆,凝视着安扎泻湖,马克·贝尼奥夫走进来。 午餐是贝尼奥夫安排的,他是 Oracle 的明星高管,刚带着一个新的创业理念从印度休假回来,而这个理念就是改变全球企业服务和软件行业的 SaaS 。他在找一位可以合作的工程师,哈里斯得到强烈推荐。 然而,很难想象他在硅谷默默无名。哈里斯在北卡罗来纳州长大,去了佛蒙特的一所小型文科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与贝尼奥夫相比,他显得不为人知。 没有寒暄,急性子的贝尼奥夫直入主题。 “是这样,”他告诉哈里斯, “我想创办一家公司,开创一种新的软件服务。” 贝尼奥夫的想法很简单:建立一个负担得起的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并完全在线提供服务。他想做 CRM ,让销售人员跟踪销售线索及管理客户,像在亚马逊上买书一样简单。 当时大多数 CRM 解决方案托管在公司自己的服务器上。这些公司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安装易用性非常之差的软件,并且要花费数百万美元。贝尼奥夫想销售更便宜、质量更好的 CRM ,它建立在网上,或者在“云端” ,所以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可以轻松部署。 “那么,你们怎么样?这个事感兴趣吗?“贝尼奥夫问哈里斯。 哈里斯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但哈里斯知道这是一个不能拒绝的机会。彼时互联网正在兴起,贝尼奥夫的想法可能是革命性的:如果实现,它会颠覆整个软件行业。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帕克认为,贝尼奥夫在硅谷的关系也可以带来更多机会。 哈里斯告诉他,“我们是你在硅谷能找到的最棒的团队。” 1999年3月,Benioff,Harris,以及 Harris 以前公司的另两位创始人在 Telegraph Hill 的一间小公寓里推出了 Salesforce.com 。 十多年后, Salesforce 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五大软件公司,年收入50亿美元,市场价值超过470亿美元。它是旧金山最大的技术雇主,在该城拥有约5000名员工,到2017年,其总部将迁入旧金山最新的高度为1070英尺的 Salesforce Tower 。 每个人都知道贝尼奥夫,这个口无遮拦影响力极大的 CEO 。但哈里斯是 Salesforce 的产品和研发主管,与贝尼奥夫一样负责地在旧金山建立最强大的技术公司。 计算机和数学天才爱上了文学 1977年,苹果发布了 Appll II,苹果历史上第一个打入主流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产品。 同年,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名8年级学生在他的祖父给他买了一台 Apple II 时,首次尝到了计算机编程的滋味。他所在的学校也有几台这个国家的第一批 Apple II 。他马上就成为电脑的痴迷者。 那个孩子是帕克哈里斯。 作为纺织品销售员的儿子,哈里斯长大后爱上了电脑和数学。他在8年级开始编程,并用盒式磁带存储项目,他还是 Atari 的 Pong 视频游戏的大粉丝。 但哈里斯对法语和经典文学也很有兴趣,阅读是他最喜欢的消遣之一。在法国高中毕业后,他能说流利的法语。 所以在选大学的时候,哈里斯放弃了计算机科学,在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的一所小型文科学院主修英国文学。 “我的左右脑都很发达,”  Harris 说。 大学毕业后,哈里斯回到了他真正喜欢的方向:计算机编程。他开始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工作,编写在 Mac 上运行的定制法语会计软件 。这件事很有意思,但市场太窄了。几年后,25岁的哈里斯和他的老板搬到了旧金山,他的老板正在扩张版图。 一到湾区,他眼前的是全新的机会。最终,他和两位联合创始人推出了名为 Left Coast Software 的 Java 编程公司。 Left Coast Software 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一个咨询客户是 Saba Software ,一家人力资源软件制造商,在2000年上市, Saba 的 CEO Bobby Yazdani 对他们三个人印象非常深刻,一直想把他们挖来。但他们希望从头开始,拒绝了 Offer 。 所以当 Benioff 在1998年秋天想找到有才华的工程师时, Yazdani 推荐了这3位。 Salesforce 的第一个办公室是 Telegraph Hill 一个公寓的卧室 根据贝尼奥夫所著的《在云端》所讲, Moellenhoff 在他们的第一次会议上告诉 Benioff “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实际上,Moellenhoff 只是想知道贝尼奥夫在面对反面意见时的反应。) 为了让他们上船,贝尼奥夫必须解释他的“结束传统软件业务”的宏伟愿景。 这不仅仅是成本更低更好的产品。而是关于替换长期的安装过程,并将一切转移到互联网上的宏伟构想。他想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没有更多的长期合同或昂贵的许可交易,只有50美元的按月订阅费用。 “技术成本会越来越低,并更容易使用,这是一个连续体。让我们驾驭这个趋势吧“贝尼奥夫告诉他们。 还有一个最后的问题:哈里斯想在旧金山工作。当时,技术公司在旧金山是不常见的,因为大多数工程师在硅谷,南部湾地区工作,谷歌、雅虎和 Facebook 等公司都坐落与此。 “我有同样的问题,”贝尼奥夫告诉哈里斯, “ Salesforce 将位于旧金山。” 三个人都上船了。 建立互联网历史上最高效的工程团队 Salesforce 的早期投资人(CNET 联合创始人)Halsey Minor 说,开发效率是让 Salesforce 真正特别的事情之一。 “哈里斯创造了互联网史上最有效的发展组织之一,”他告诉我们。 这开始于公司成立之初。 1999年3月有一段时间,在 Salesforce 的第一周, 哈里斯把 Moellenhoff 和 Dominguez 叫到称为他们在 Telegraph Hill 的办公室的客厅。走到白板前,哈里斯拿起马克笔,开始写道:“快速,简单,正确。” 哈里斯说“这些将是我们的关键价值。” Parker Harris 在 Salesforce 早期 哈里斯的观点不仅仅是修辞。 速度至关重要,因为 Salesforce 完全通过网络提供,这种模式现在通常称为软件即服务(SaaS)。 当时,大多数商业软件完全在员工的 PC 上运行,有时通过快速的公司网络从公司自己的服务器中获取数据。互联网连接不像现在这么快速可靠,人们经常反对,“我必须一直连网才能使用 SaaS 产品。” 克服这种反对意见的唯一方法是让 Salesforce 的服务如闪电般快速。 简单也很重要,因为那时的工程师对复杂代码有着天生的自豪感。哈里斯和团队知道这是在减缓开发过程,让扩展性变得很难。 第三点——“正确(第一次就做对)”,可能看起来有点过时,每个人都知道 Facebook 的著名口头禅,“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 但这样做会阻碍速度:如果你想快速成长,你不能花时间来解决很多错误。它也反映了企业和消费者服务之间的差异。如果 Facebook 失败,唯一真正受伤害的是 Facebook (及其广告客户)。如果 Salesforce 失败,其客户将失去销售和收入。 这三个价值观使得 Salesforce 能保持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型工程团队多年。当它在2004年上市时, Salesforce 总共只有不超过25个开发人员,对一个年收入接近1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个数字惊人的小。 “巨大的的赌注” 让公司“敏捷开发”过程转型,不得不说是哈里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在2006年, Salesforce 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工程团队不能坐在彼此的听觉范围内。进度明显放慢,产品更新不频繁,人们越来越沮丧。 在此之前, Salesforce 使用了一种称为“瀑布”的传统开发流程,该流程是线性的,并基于预定的时间表和预算。可预测性更高,但效率太低,特别是当团队越来越大的时候。 因此,两个 Salesforce 工程师 Chris Fry 和 Steve Greene 建议哈里斯让他们试行敏捷开发。这是一个更迭代的方法,依靠小型,跨职能的团队来缩短开发周期。 敏捷还使得更容易推出快速和定期更新,对于任何 SaaS 业务来说(如 Salesforce )都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使用传统软件,客户购买和安装软件一次,直到下一个主要版本,才能得到预期的部分改进。 Salesforce 倡导的 SaaS 模式的一大优势是客户可以获得稳定的改进。 但是,只有当公司可以交付它们才有效。 哈里斯喜欢这个敏捷的想法。但支持者寥寥无几,只有他想要更进一步。 “让我们跳过去,来个大飞跃,”哈里斯告诉团队。 “我们的系统遇到问题了,没时间等,所以让我们立即解决它。” “这是一个巨大的赌注,”前销售工程师,现在是 Bigcommerce 的研发高级副总裁 Ron Pragides 说。 “如果哈里斯发错了指令,而工程团队没有马上做出反应, Salesforce 将会有完全不同的轨迹。 起初,研发团队有强烈的抵抗。事实上,当时敏捷领域的领先专家之一甚至拒绝了 Salesforce 的咨询角色,因为它的风险性。 但哈里斯坚持下来,推动弗莱和格林向前走。他知道如果他没有尽快加快和简化 Salesforce 的开发过程,公司将陷入危机。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整个工程团队停下来,经过严格的培训。最终,在短短三个月内,遍布30个团队的200多名工程师完成了向敏捷的全过渡。 这一举动取得了巨大成功。转型之后, Salesforce 的主要发布时间减少了60%,而整体生产力上升了38%。 前 Salesforce 首席营销官 Tien Tzuo(现为 Zuora 的首席执行官)说,这是哈里斯作为领导者的一个巨大的时刻。 “这是帕克的一个巨大的增长时刻。它真的允许组织扩展,它真的让帕克的影响力扩大。 敏捷开发为 Salesforce 提升了效率 哈里斯的阴与贝尼奥夫的阳 对于 Salesforce 的巨大成功来说,哈里斯在企业技术圈之外仍然相对陌生。 有些人将他与 Apple 联合创始人,负责研发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 Oracle 联合创始人及架构师鲍勃·米纳(Bob Miner)做对比,这两位技术人员的生活轨迹与创始人相比黯然失色。 贝尼奥夫是一个6英尺5英寸,体重300磅的大块头,个性鲜明。他是 Oracle 创始人Larry Ellison最信任的弟子。25岁就年薪30万美元,是甲骨文最年轻的副总裁,开一辆骚包的法拉利 Mondial敞篷车。他是天生的领导者,高大,拳头砰砰直跳,有时傲慢。 哈里斯,则完全相反,中等个子,他平静,简洁,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在 Salesforce 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大公司经验。现在仍然在周末去参加孩子们的足球比赛,在场边欢呼,而其他爸爸甚至不会注意到他的巨额财富和成功。 “跟他聊天,你永远不会知道, Parker 是硅谷最成功的工程师之一,” Salesforce 的第一任首席执行官 John Dillon 说,他在和 Benioff 的一次争吵后离开公司。 但他们相反的个性可能是他们为什么如此融洽的原因。 MileIQ 的首席执行官 Chuck Dietrich 说,Parker Harris 是理性的声音,而 CEO Marc Benioff 则是有远见的人,他在 Salesforce 工作了9年,担任过副总裁。 “他们是阴阳。不是乐观者与悲观者,而更像是未来主义者和现实,“迪特里奇说。 “我认为这就是最佳搭档,”Brian Millham,Salesforce 全球商业销售总裁告诉我们。 “ Marc 为我们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树立愿景和目标。帕克总是说:‘好吧,可以交付,但不要想着下季度就做出来。’” 首席执行官 Dillon 说,“ Marc 很自我,这不一定是坏事,马克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他与帕克不是竞争关系,所以在这方面,他们搭档的很好。” 早期投资者 Halsey Minor 同意。 “如果帕克和马克一样,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情况。但帕克相反,他是 Marc 的补充。” 例如,迪特里奇曾经接近签订一个主要的无线运营商一个几百万美元的交易,这将是 Salesforce 历史上最大的交易之一。贝尼奥夫在过程中是支持的,但它需要做很多自定义工作,哈里斯这时候就很理智。” “不,我们不能这样做,”哈里斯告诉团队。 “工作量太大了,它会改变我们的多租户模式。” “多租户”意味着很多客户共享在 Salesforce 数据中心中运行的公共组件。在现在的 SaaS 公司很常见,但当时它让很多大客户保持警惕。当他们在自己的数据中心中运行时,他们控制每个部分,并且在出现错误时知道在哪里查看。多租户增加了不确定性。 但帕克知道,过度使用单一交易可能会削弱 Salesforce 的注意力,并导致向其他客户承诺的功能交付不足。在帕克看来,无论这单生意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即使这会让许多销售经理因丢单而陷入沮丧。 这被证明是正确的决策,因为 Salesforce 的成功从那时起开始显现。 哈里斯在 Dreamforce 的演讲期间打扮成“回到未来”里的博士 但同时,贝尼奥夫也推动哈里斯实现贝尼奥夫对未来的愿景。 哈里斯会是第一个同意这个概念的人。 “ Marc 是个极富想法的家伙,很难跟上马克的节奏...我必须同化很多,所以我的倾向是把想实现的东西组织起来,让它有意义,有时要容忍不一致,“他说。 以 Fitbit 为例,一款活动跟踪可穿戴设备。 2008年左右, Fitbit 在旧金山的技术展上展示了其第一个跟踪产品之后, Benioff 经常在管理会议上免费发送 Fitbits 。他把它当作技术的未来,在“可穿戴”甚至不是技术领域一部分的时候。 人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快到2014年的时候, Benioff 和 Parker 展示了他们的最新产品,一个叫 Wave Analytics 的数据分析平台,作为 Salesforce 的未来。  Fitbit 等设备生成的大量数据现在是“大数据”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哈里斯认为这将刺激公司的下一波增长。 这种情况一再发生。 “看看我们作为一个公司经历了哪些趋势,我们创立公司是要做关于云计算的,现在仍然在做云计算。然后我们经历了社交,当 Facebook 出来的时候,太疯狂了。然后是移动化,我们做了移动转型,我们不是天生的移动型公司,但今天每个公司都是,所以我们进行了移动转型。作为一个公司,我们谈了很多数据科学世界发生的事情,用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物联网,设备以及所有这些我们都谈过,”哈里斯说。 “ Marc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愿景,方向,”Harris继续说。 “我和他在一起,想着我们怎么去那里。我们反弹彼此的想法,试图使它成为一条正确的道路。 表里如一的好人 然而,什么使哈里斯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可能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在与哈里斯的朋友和同事的几十次访谈中,同样的话重复地来描述他:谦卑,低调,好相处,平易近人,无私,关怀,可爱和朴实。 例如,当我们询问敏捷转型时,哈里斯把这一切归功于 Fry 和 Greene 。 “这一切都不是我的功劳,”他告诉我们。 “我认为我的功劳在于,从公司里找到有远见的人,或者让他们进来,然后授权他们帮我。” Salesforce 第一个人力资源经理 Nancy Connery 说, Harris 是她见过的最好的人之一。 Salesforce 的第一个人力资源经理 Nancy Connery 说,早期事情一团糟的时候,哈里斯就带着鲜花来到她的办公室。 “你的工作很辛苦,我只是想感谢你,”他告诉她。 Salesforce 基金会总裁 Suzanne DiBianca 说:“我记得站在一个凳子上,上午2点在一场重要的 Salesforce 活动前,粉刷天花板。帕克就在那里,站在我旁边。” 贝尼奥夫也在很多场合深受哈里斯的感动。其中一个时刻发生在2004年 Salesforce IPO 之前的那一天。 Salesforce 在 Tao 享用晚餐, Tao 是一家位于纽约市的高档亚洲餐厅,拥有20英尺的佛像。大多数早期的 Salesforce 高管都在那里,在二楼的私人房间,庆祝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哈里斯走到贝尼奥夫面前,递给他一个礼物:一个装裱起来的美国运通信封。这是贝尼奥夫用来写下 Salesforce 的第一个 V2MOM(愿景,价值,方法,阻碍和措施的缩写) 的信封。这是 Salesforce 从第1天开始公司每个主要决策的指南。Benioff 从 Oracle 带来了这个方法。 “我把这个信封放在抽屉里,并保存下来。在这样的事件之前做一些事情是很酷的,“Harris说。 Benioff 和其他三位创始人在第一个 V2MOM 中写的内容,展示了 Salesforce 如何从一开始就重视“合适的人”:第一个价值是“世界级组织”,第一个方法是“雇佣团队”。其他目标也都实现了,包括维持“亚马逊品质”的可用性和上市。 写在上面对于成功的最终衡量是什么?“我们都变得富有。” Salesforce 在这方面表现相当不错。 根据2014年6月的财务备案,Parker Harris 仍然是 Benioff 之后的第二大个人股东,拥有约280万股。这意味着他的股票价值约1.6亿美元。他还得到经常补助金和其他补偿。在2014年,他从公司获得了超过400万美元。 同时,贝尼奥夫拥有近4400万股,价值约25亿美元。 那么,哈里斯和贝尼奥夫在公司的成功中,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吗?这似乎是他的最少关注的。 “我很开心。我不是在寻找那种认可。 Marc 应该得到所有的认可,”Harris告诉我们。 “我认为真正的财富是我们建立的公司,这是让我快乐的原因,“哈里斯微笑着说。 “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所以这是我真正需要的。 本文来自翻译:www.businessinsider.com
    公有云
    2016年12月26日
  • 公有云
    云计算爆发性增长下的行业研究报告 编者按:本文作者云启创投投资团队,云启创投是一家专注于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智能硬件、金融科技和企业间交易服务(B2B)的早、中期投资的创投基金。文章首发于微信号:云启创投(ID:yunqipartners )。 云计算作为打破传统 IT 技术格局的新产业机会,是千亿级的市场。 然后其中增速最快的,也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公有云,年增速近 35%。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未来全世界对于计算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云启创投将分四期推送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以下是第一期内容: 云计算行业市场分析 云计算市场版图 全球云计算市场-市场规模大且快速增长 2010-2017年 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 1 2012-2017年 全球 IT 市场技术架构类别占比 2 观点 •云计算是个千亿级的市场,然后其中增速最快的,也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公有云,年增速近 35% •传统的 IT 架构将逐渐被云计算的架构替代,其中私有云未来市场体量相对有限,而公有云将会在未来快速增长。 •面向中小企业用户的公有云所具有的弹性拓展、按需付费等优势,是未来全球云计算市场主要机会点。 中美对比 中国云计算市场大幅滞后于美国市场 2012-2016年 中国与美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对比 (公有云 + 私有云)3 2012-2017年 中国云计算与其他 IT 支出规模对比 4 观点 •中国整体云计算市场仅有美国市场的 1/10,但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信息化程度和互联网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云计算市场未来有巨大的潜力。 •云计算在中国整体 IT 投入规模中的占比正在不断增大,云计算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 •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美国云计算市场和公司的发展将会是中国云计算市场很好的参照对象。 中国云计算玩家版图 中美云计算项目投资概况 大规模的投资与布局 美国云计算行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数量 中国云计算行业项目融资数量 5 中美资本市场对于云计算行业投资热度高。美国知名风投机构都已经在云计算行业投资大量项目进行布局,而中国近两年来的云计算融资项目也快速增长。 注:投资项目数量是按照单个项目进行统计,而非轮次。 传统巨头在云计算的布局 2016年1 季度财报 Quick Review 观点 •互联网和传统 IT 巨头的云计算业务持续增长,而且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大量的弥补了传统业务的下滑。 •云计算已成为 IT 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三家公司都设定了以云计算为目标的公司战略,并且都持续在资本和人力上持续投入。 •每家云计算发展方向和业务特点差异化大,原因是各家自身业务特点不同和云计算业务的目标群体不同。 因为信息化不足的历史背景,中国云计算市场目前远小于美国。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业,中国未来对于计算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接近美国。 资料来源 1 资料来源:Gartner,2015/IDC 2014 State of the Market - IT Spending Outlook; 2 资料来源:IDC WorldwideQuarterly Cloud IT Infrastructure Tracker Q2 2015 3 资料来源:Gartner&中信证券,云计算行业深度报告—掘金云服务; 4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云计算行业深度报告—掘金云服务 5 资料来源:以太,企业服务报告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36氪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6825.html
    公有云
    2016年05月10日
  • 公有云
    四张图看未来十年的公有云市场 Wikibon最新报告《Public Cloud Market Forecast  2015-2026》提到:从2015年到2026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保持20%的复合增长率,2026年达4930亿美元。其中,PaaS、SaaS、IaaS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6%、18%和19%。 从2012年开始算起,综合分析预测出从2015年到2026年公有云服务商的营收增长变化。 这张图全面展示了公有云从上到下的堆栈元素,从SaaS、PaaS和IaaS层,用户的自主权越来越大。   下面两张图则分别展示了2014年公有云市场各部分收入,并预测了2026年的市场情况(这张图里的单位应该是Billion哈~)。      
    公有云
    2015年09月15日
  • 公有云
    云服务市场暗流涌动,华为挺进为哪般? [摘要]华为在云计算上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投入,已经在企业市场累积了众多合作伙伴。   中国是一个疯狂的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PC、手机、汽车等市场,而在云计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让中国市场被业内IT巨头疯狂追捧。   目前,国内公有云市场正处于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微软、IBM、亚马逊AWS等外资背景云服务商的不断杀入,使得国内云市场总体规模直线攀升。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系云服务提供商和三大电信运营商,更是利用一波又一波的大规模价格战抢夺用户,云服务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市场黄金时间日趋成熟。   近期,华为挺进公有云市场的消息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据腾讯科技此前曝光的消息称,华为将在本月底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务,并发布公有云战略。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华为为何加入云服务战局?华为未来的云战略又将是什么?   公有云市场炙手可热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全联接的趋势日益明朗。面对数据的爆炸与共享上百倍增长的趋势,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构架已很难支撑。此时,云服务成为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成为了新数字时代下IT最重要的技术基石之一。   简单来说,云计算可以将企业所需的软硬件、资料都放到网络上,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IT设备互相连接,实现数据存取、运算等。当前,常见的云包括公有云(Public Cloud)与私有云(Private Cloud)两种。   与私有云相比,公有云可以使企业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从而极大的提升企业的IT效率,并可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业务创新上。此外,公有云在大规模计算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上也都优于私有云。   基于这些优势,企业提升IT效率的需求不断催生公有云市场升温。据IDC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球云IT基础设施(主要指服务器、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增长高达25.1%,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公有云市场,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5.5%,市场规模达到39亿美元;私有云市场,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4.4%市场规模达到了24亿美元。   所以,公有云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国际巨头的必争之地。   华为如何突出重围? 实际上,华为早在2008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领域,当时主要以私有云为主。2010年底,华为启动"云帆计划",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2011年10月,华为宣布成立IT产品线;2014年,华为领先的云操作系统Fusion Sphere 5.0发布。截至目前,华为已有上万名研发工程师,并广泛参与云计算标准的制定,拥有IT专利数千项。   分析人士指出,公有云是华为云计算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加入公有云战局,从华为在IT领域的这几年积累和实践来看,其优势和时机已经具备。   对于华为为何进入公有云市场的初衷,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今年分析师大会上对腾讯科技表示,IT设备的变现既可以是卖产品的模式,比如卖计算、存储产品,也可以是提供服务。大型企业既要有私有云,也对公有云有需求。华为的云计算能力能让企业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方便地迁移,因为华为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基于同一个架构,这样可以让企业能够享受到公有云的成本优势。   虽然公有云市场前景巨大,但已呈现出巨头圈地的竞争势态。那么,华为的优势是什么?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近期,腾讯云和阿里云在云服务领域的圈地味道日渐浓烈。腾讯云和阿里云由于过去数年的积累,已经各自在核心领域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腾讯云是游戏、社交,阿里云则是电子商务以及近期的大物流、大医疗等等。   与互联网为代表的平台服务型云服务提供商相比,华为公有云则属于云基础设施服务商,提供的是对企业IT系统的改造。换言之,互联网提供云服务目前更立足于互联网型应用,更多面向开发者,华为公有云则聚焦在为客户提供企业级的IT基础设施服务。   据了解,实际上华为公有云已经服务了很多客户,其中不乏重量级的政府和企业客户,如不久前刚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的大连市政府,双方将在软件云上进行深度的合作;在深圳卫视的全媒体转型创新中,华为的公有云同样参与其间并和客户进行了联合创新。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云的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客户在云上的经验、人才和能力都还欠缺,华为这种能够全程的贴近客户,引领客户以及和客户共同前进的能力是其最大的优势。   华为轮值CEO、副董事长徐直军在分析师大会上曾透露,华为将向客户提供完整的云服务,还将为运营商提供相关服务。与此同时,公司将继续与其它运营商在海外市场进行合作,并向海外运营商提供云服务。   华为在企业市场始终坚持“被集成”的战略,在公有云市场华为也坚持开放心态与合作伙伴一起帮助企业实现其业务的云化转型。目前,华为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层面的推进,在云服务生态链营造上也在持续加大投入,与多个行业巨头展开战略合作。如与腾讯等多个行业巨头分别建设了联合实验室,不仅是服务运营商和大型企业,更用来为合作伙伴验证可行的方案。   可以说,公有云对于华为既是个新事物,又不是个新事物,华为在云计算上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已经在企业市场累积了众多客户和合作伙伴,长期坚持成就客户导向的华为,在公有云市场给用户带来的服务值得期待。   但华为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市场能否广泛认可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尤其是在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与此同时、随着谷歌、亚马逊、微软、阿里云等大幅度下调云服务的价格,华为面对先手者的竞争攻势能撑多久还是未知数。   腾讯科技 郭晓峰 7月29日报道
    公有云
    2015年07月30日
  • 公有云
    华为本月底将推公有云 聚焦金融等垂直行业 [摘要]目前,华为在全球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20个云数据中心。   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华为将在本月底正式推出自己的公有云服务。   据了解,华为在2010年底启动“云帆计划”,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2011年10月,华为宣布成立IT产品线。2014年,华为正式发布其名为Fusion Sphere 5.0的云操作系统。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华为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服务器、存储、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等均积累了不少用户基础。数据显示,目前,华为在全球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20个云数据中心。   在之前4月召开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当时一位华为高层就称,华为将推出公有云服务,正式进入信息服务业。当然,华为没有宣布怎么做,只是说在7月份会对外正式公布细节。   其实早在数年之前,华为就拿到了IDC的运营牌照,成立了云服务部门,当时华为的主要商业模式是IDC转售和云化的IT能力提供,面向的主要客户群体是IDC渠道商、托管型软件服务商、新兴的互联网厂商,这和阿里云、天翼云、沃云之类的服务商没有什么区别。   而近期,华为并没有闲下来。在5月举行的中金数据2015用户大会上,华为云与中金数据中心签订了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6月15日华为创新日,德国电信宣布选择华为作为公有云战略合作伙伴;一天之后,华为又与大连市政府签署了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软件云服务平台。   业内人士猜测,华为公有云服务将聚焦IaaS,这比较匹配华为在IT基础软硬件领域的优势;而目标客户将聚焦媒资、金融、政府公共服务、制造、能源、教育等垂直行业,原因是这些行业目前受互联网冲击严重,正在积极向云转型。   华为为何进入公有云道理也很简单,电信行业市场整体规模是受限的,华为这几虽然保持着匀速增长,但未来持续增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要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开辟新领域。而随着互联网+的热浪,整个企业级IT市场都在走向云化,这对华为来说不得不是一个稳固并提升利润的好机会。   其次,这个市场的前景也比较乐观。根据Forrester的研究报告,2014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为720亿美元,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1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根据IDC的研究报告,2014年市场规模为7.17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公有云服务市场将会超过20亿美元。   腾讯科技 郭晓峰
    公有云
    2015年07月13日
  • 公有云
    为什么好多公司要费劲DIY私有云,而不是愉快地采用公有云? 本文编译自O'Reilly,原文作者为 Jim Stogdill。   去年10月,下着雨,我和英国人Simon Wardley站在纽约一条湿漉漉的人行道上,争论着云服务的未来。   Simon认为,因为规模大,公共云在成本上占优势,为特定组织所建的私有云则不然。这点我非常认同。Simon进一步推论说,正因为如此,在To B市场上,公共云的占有率和占有深度更强。这点我非常不认同。   Simon那一套观点的理论基于经济学里的经济人假设:如果用公共云的成本低于用私有云的成本,经济人必然会选择公共云。   我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云的成本会越来越低。不过,正如Avi Deitcher一篇博客的标题发问,《AWS的价格会遵循摩尔定律吗?》(注:AWS即Amazon Web Service,是亚马逊的云服务)。按照摩尔定律,同样性能的芯片,每隔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价格会下降一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会。服务不等于纯粹的芯片,服务还包括许多其他的投入,比如人力资源。公有云成本的降速很快,不过不会像摩尔定律预言的那么快。   AWS比自己建立私有云便宜得多,而且,AWS三年内价格下降了56%,伴随着这个趋势,二者的价格差会进一步拉大。Avi Deitcher计算了一下,如果一个公司有600个计算单位,三年时间里,用AWS的话,支出约为110万美元,自己DIY私有云的话,支出约为230万美元。   这个计算结果很有意思。既然可以用公有云可以省下这么多钱,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建私有云?为什么沃尔玛最近还说要建一个超大私有云?   美国东部有一家银行(例子并非虚构,但原作者未透露具体名称),它DIY私有云,有近12万一对一映射到硬件上的服务器映像,即,它有12万个计算单位。由于规模效应,它的单位成本会低于DIY私有云的小公司,但是高于AWS。粗暴地估算一下,它DIY私有云的总成本接近 ( 110 + 230 ) / 2 * 120000 / 600 ≈ 34000 万美元 = 3.4 亿美元。   这家银行有约4000个开发人员,年IT预算约7.5亿美元。所以,我刚刚估算的数字还在合理范围内。   如果该银行现在将相关业务全部转移到AWS上,忽略掉转移成本,该银行能省下什么?   三年下来,省下的成本接近 34000 – ( 110* ( 120000 / 6 ) ) ≈ 12000 万美元 = 1.2 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省下4000万美元。   重申一遍,这个公式是忽略了转移成本的,同时,也忽略了AWS价格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的估算方法非常粗略。   4000万是一大笔钱。但是,考虑到该银行的年总收益为340亿美元,年净利润为100亿美元,4000万只是利润的0.4%,而放弃全部的云基础建设,转移到AWS上,是一个伴随着高风险的重大决策。   这正是那些鼓吹公共云的人所忽视的。公共云占据了价格优势,但是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使用公共云的投资回报率没有高到一定程度,让他们愿意放弃对自己数据和业务的掌控,承受来自第三方的风险。所以我觉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私有云依然有存在的意义。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常见的观点:公司可以把新增的工作负荷放到公有云上去,既有的东西就继续在公司内部运作好了。换句话说,这种观点的另一层意思是,可以将一部分工作负荷转移到公有云,而将最核心的系统保留在公司内部。肯定有公司这么做,但它们的情况一般有点特殊,它们的工作负荷通常是离散的、时变的。总的来说,这种做法是最不讨好的。它徒增复杂性,风险也不会比全盘转移到云端小,而且,根本省不了几个钱。   说来说去,如果你觉得奇怪,这些公司为什么没有愉快地采用公有云,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仔细权衡风险和收益。   Simon,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公有云
    2015年04月10日
  • 公有云
    从帮助猎头公司挖掘简历数据开始,TalentBot想给HR做一个简历的公有云 HR在招聘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收不到简历,而是如何筛简历。职位发布后,从前程无忧、51Job、拉勾、周伯通等网站涌过来的简历少则五六十、多则七八百,每份都要一一查看。更糟心的是,费劲筛掉的简历,之后就变成了归类管理都很麻烦的闲置资源。   泰博数据(TalentBot)就打算解决企业和HR筛简历麻烦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简历管理SaaS工具。这套工具可以用数据挖掘的方式,自动提取出每封简历中企业关心的信息(如候选人的工作年限、工作内容、职位、地理位置等),再将简历进行打分排序,并自动对每份简历生成详细的《简历分析报告》。   市面上这种打“数据挖掘”牌的公司很多。TalentBot 创始人郭炎彬表示,TalentBot的系统集成了“自然语言分析”技术,相比简单提取关键词,系统可以“理解”整句话表达的意思。同时,随着特定职位简历数据累加,系统的“机器学习”会让算法模型越来越准。   他告诉记者,“一个熟练的猎头顾问通过5分钟的阅读分析,凭借经验给出分析报告,与TalentBot在5秒钟内计算出来的报告几乎一样。” 但实现这样的“效果”是有前提的。首先要明确职位的类型,然后,“根据某一特定职位分析1万份以上的简历之后,学习的模型才能基本起到作用,简历数量超过了10万的门槛之后,这套系统才能和人工筛选的效果相提并论。”去年推出人才智能投递系统的哪上班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们创业之初就想做智能匹配和推荐,但由于样本数量太少,无法享受到数据和算法的红利。   因此将所有使用TalentBot的企业和HR提供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就成了必然,这些被系统分析过的简历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简历池”。   “简历池”又衍生出了其他的想象空间。HR在搜索自己库内简历候选人时会收到来自系统推荐的相似人才,这些人才来自于另一家公司向社区开放的简历资源(不愿意共享简历可设置保密),如果企业和HR对TalentBot推荐的人才感兴趣,可以付费下载推荐人的简历。   也就是说,使用TalentBot服务的公司构成了一个简历“公有云社区”。这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重复向招聘网站购买简历的成本。郭炎彬告诉36氪,每封简历的上限是10元,他们做这个事,主要是想盘活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闲置的“简历资源”。   据郭炎彬透露,目前使用TalentBot服务的公司已经有438家。TalentBot使用阶梯定价的方式,计算简历在1万封一下的免费,往上分为1-5万,5-10万和10-50万封几个等级,算得越多,收费越高。对于这个定价策略,郭炎彬解释道,一般的公司需要计算的简历其实比较少,而到了10-50万封这个数量级的基本上是大猎头公司,一般大猎头公司价格敏感度不高,他们更看效果。   用“大数据”提升HR招聘效率的还有e成,e成用一个基于60多个维度数据的模型,帮助HR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入职率更高的面试人选;提供“简历管理工具”服务的则有去年刚刚拿到B轮2000万美元融资的猎上网“简历宝”,“简历宝”为猎头免费提供批量简历解析、处理,简历搜索等服务,目的是帮助猎头更好的管理招聘流程;做房地产垂直的找沃网鼓励HR们在平台上交换“闲置简历”,HR可以给手中的简历“定价”,买简历的企业还能不满意退货。   郭炎彬认为,相比招聘公司,TalentBot更像是一家“大数据服务”公司。未来会围绕数据挖掘去开发一些新的服务。在接下来几个月里,TalentBot会对企业和HR对人才的选择的偏好进行记录,尝试优化对企业推送人才的效果。同时,他们也会针对求职者端推出“海投神器”,根据企业的条件来匹配求职者。   TalentBot创始人郭炎彬是连续创业者,曾在人力资源行业工作多年;CTO 王珣昱曾做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und)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产品;CMO樊少霞曾担任万得资讯市场经理,负责推广金融数据终端平台。   TalentBot准备在今年4月进行融资。   来源:36氪  作者:饭遥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公有云
    2015年04月01日
  • 公有云
    张晓东:公有云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编者按】张晓东在IT领域工作15年,曾担任数据库技术专家、IT服务经理、高级云计算架构师、战略部高级总监等职位。本文尝试从整体角度简单探讨公有云带来的价值和影响,评估公有云发展速度和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制定时,应该如何把公有云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公有云的价值和影响 云计算本身来自于IT技术领域的革新,实现了五个基本特性: 按需使用; 资源共享; 网络访问; 服务可度量; 按需扩展等。 从云计算角度看,公有云是云计算部署模式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私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模式。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以云的模式为用户提供的IT服务,一般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可能是免费或价格很低廉,公有云实现的核心是资源共享服务。公有云的产生可以看作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结果,使得用户对IT能力构建的投入从原有的购买模式CapEX,到运营模式OpEx的转变。   注:本文主要谈的是公有云,在大众认知中,云计算和公有云是基本等同的,但是,在标准的定义中,公有云可以看作云计算的一种,本文会比较严格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和用词。   公有云的核心本质;公有云本质上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能力构建和服务提供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以云化方式供给IT能力,提供IaaS、PaaS、SaaS三种经典的服务模式。公有云这种新型的IT能力获取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表现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非常强劲,对企业原有的IT能力获取方式(自己购买并拥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通常而言,公有云除了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IT服务给最终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然而笔者认为从整体宏观角度来看:   公有云的价值;公有云普及最大的价值在于会大大提升全社会整体IT能力水平,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全球化、并在较高的IT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使得竞争在更高层次展开。下面的两个图清楚的展现了企业IT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公有云普及后的情形。   公有云服务出现并普及之前,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图1所示,柱状图表示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横向的虚线代表全社会整体平均IT能力水平,目前假定在40%。而实体黑色曲线代表每个企业构建IT能力时投入的资金。 图1 现阶段不同企业的IT能力水平图示   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获得较高的IT能力用于支撑业务发展,企业必须投入很多的资金和资源,而且这种投入基本和获得的IT能力密切正相关。从资金曲线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在构建的IT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效率也是不同的,这其中存在很多的浪费。   当公有云服务普及之后,全球会由有限的几个超大型云服务商提供IT基础能力服务,服务水平将趋于一致,而这个平均水平将大大的高于现在整体的IT平均水平。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IT能力,例如图2中所示,企业的资金投入都大幅减小,但是IT能力水平都达到了70及以上。 图2 公有云普及后的企业IT能力图示   在构建IT能力的时候,几个大型的云服务商构建IT能力通过规模优势和经验积累,使得资金利用非常高效,打破了目前每家企业各自为政的个体不均衡,总体又低效的IT能力构建模式,未来企业用户只需要花少量资金购买IT能力服务就够了。   公有云的影响;从宏观来看,公有云的普及将带来整体IT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并带来企业间的协作、业务创新更加高效。   从微观角度看,公有云的普及将改变企业在IT能力获取时的资源投入方式,企业将更容易的用低成本获得相对较高的IT能力,并且更灵活、更快速。然而,事物的另外一面是企业很难通过简单粗狂的资金投入获得远高于他人的IT基础能力水平。   当前阶段,企业通过大量资源投入,可以使得IT的基础能力远高于其他企业,这种IT能力优势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这种粗犷的投入将无法简单的奏效。未来企业在IT能力方面的投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业务的结合需要更紧密、交互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在底层IT基础设施能力都将趋同,并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将基于上层的应用技术与业务相结合的创新能力构建为核心。   回到当下,公有云的发展对IT企业的颠覆大家已经见到很多例子,例如IBM的云转型、HP的混合云转型、Oracle在SaaS云方面的布局等等。随着公有云普及带来的整体IT能力提升,以及信息科技的进步,将对很多传统企业的生存方式产生颠覆。   例如:造纸业,文具等企业,随着数字化浪潮、云服务发展,其传统核心业务都将受到较大冲击,简单的纸张和文具将会逐步被数字化的设备+云服务的模式代替,从而市场慢慢萎缩,其他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很多行业受到的冲击也会非常大。   公有云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公有云发展速度;业界对于公有云的发展速度通常以收入的增幅来评估,Gartner、IDC等各大咨询公司都对公有云有很多的分析和预测。具体收入数据有所差别,但基本都在同一水平。总体而言近几年公有云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目前比较有共识的公有云的收入在650亿美元左右,而预计到2018年会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如下面的图3所示,这是Gartner对于公有云收入的预测图(其中包含了广告收入)。 图3 公有云服务市场预测   公有云处于起步阶段,像几岁的小孩子还没上小学;公有云发展至今才八年左右,如果仔细评估一下它的市场影响力成果会发现还很初级。从理论上来讲,公有云将来会替代IT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目前这方面的产值在1.2万亿美元左右,并且每年在缓慢的增长;简单的计算比例就会发现,公有云的实际普及度不到5%,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更低一些,大概3%左右。   所以尽管公有云近几年声势很大,但是他的实际产值还很小,如果拿人的年龄来比喻,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尽管已经显现出很好的潜质和一定聪明才智,但是要想成长起来,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可能20年才能初步成熟,50、60年后才能步入年老阶段。   公有云还没有跨过裂谷;有一本跨越裂谷(Crossing the Chasm)的书很有意思,介绍了新技术在市场应用的理论模型,叫做“技术接受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会有如图4所示的五个阶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衡量新技术接受程度的模型。一项新的突破性技术在市场上的实际应用和普及过程中,在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之间存在一个最深最可怕的裂缝,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个在技术接受生命周期中的裂谷(Chasm)。这个裂谷是最危险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图4 技术接受生命周期图   新技术被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接受后,他们期望的是跳跃式非连续的发展。无论是在降低成本、加快业务提供速度、更好的客户服务,或者是其它的竞争优势方面,他们可以接受新技术造成的与原有方式的不连续。做为首先使用新技术的人,他们可以忍受由此带来的小问题和故障,然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却不是这样。   如果早期主流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和程度不理想的话,新技术在市场上的普及很可能出现夭折。简单的以数学模型来看,如果新技术普及的市场占有率迟迟不能跨过13.5%的比例,那么新技术夭折的可能性会很高。   目前为止,公有云经历了八年的发展,目前的市场普及率大约是5%,尽管仍然以较高速度在增长,预计会在2023年前后达到13.5%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未来仍然存在很大变数,能否跨过裂谷犹未可知。   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用存在选择性风险;形象点来说公有云目前仍然是小孩子,如果你对这个小孩的未来投入太多,你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小孩子可能会夭折。   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如果过早的选择投入某种新技术和新应用模式会存在失败的风险,公有云就是这么一个新事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做吃螃蟹(Innovator)的是风险极高的,早期接受者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大规模采用公有云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早期接受者,例如Netflix等。而在早期主流阶段进入,对普通的企业来说通常是最佳选择。 图5采用公有云的选择性风险   对于公有云的采用,大多数企业都应该很慎重,尽管现在刚刚过了吃螃蟹的阶段,仍然要把风险意识放在重要的地位。   公有云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作为未来信息技术变革浪潮中影响最大的云计算,企业应该深入的思考公有云对未来企业战略影响,而对企业的高层而言,战略思维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点:   公有云的普及使得企业未来很难通过对简单的IT基础设施的投入获得独特的竞争力;前面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公有云会使得IT能力整体提高到较高水平,企业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资源投入,自己构建IT基础设施,将会是不高效和不灵活的战略选择。可以类比电力普及之后的现实世界,现在没有几个企业再用自己的发电机进行发电了,企业可以基于电力普及的现状在其上层应用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优势,云服务的普及也会造成类似的结果。   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公有云带来的协同优势;公有云的普及会促进企业间协作和创新更加高效和普遍,会为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所以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用情景规划的逆向思维来进行企业业务和公有云相结合之后的战略思考。企业对云计算价值的思考角度应该从兼顾整体和个体效益角度来度量,在云计算的投入会产生很多当前还看不到的协同效应,而不是仅仅看到当前云计算的落地对企业成本的节省、管理复杂度的降低或云化迁移复杂度的考量等,这样会买椟还珠的,并最终影响企业和云计算相关的战略决策效果。   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赖于公有云之上差异化的IT能力构建;底层IT能力的趋同,促使企业必须在上层做差异化的能力构建。所以,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的去关注、了解并实践公有云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结合自身情况,设定长短期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加强公有云服务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和使用,并逆向思考在公有云之上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差异化能力优势。   来源:csdn
    公有云
    2015年01月23日
  • 公有云
    为什么你想要的云服务不能如你所愿? “每家企业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即便宜,灵活性又强,出于这些特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渴望利用私有云解决方案,在行业竞争中成为脱颖而出,成为一只‘独角兽’。但是在现实中,不少企业最后变成的却是一头驴。” Aleeandro Perilli曾经担任Gartner公司的分析师,现在他是Red Hat公司总经理(如上图),上面那段话就是他在最近Red Hat Summit论坛上说的。许多硅谷科技公司已经降低了对云服务的期望值,但是Perilli并没有只把问题摆出来,针对那些希望构建云计算服务的企业,他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构建企业云服务不要好高骛远 企业对自己的私有云服务总是抱有巨大的期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受到了“架构及服务”的公有云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亚马逊公司的AWS。因此,当企业使用OpenStack或是其他私有云技术的时候,他们希望这些服务能够: • 简单 • 廉价 • 标准化且全自动化 • 应用层更加“灵活”,这意味着企业需要私有云服务可以自动扩展,或是针对指定工作优化计算资源。 • 基于使用量来分配资源 • 在架构层可以无限扩展,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部署云服务。 • 像AWS一样,简化管理,无需复杂的IT操作界面,就能搞定工作。 但实际上,企业最终看到的现实是: • 无比复杂 • 价格昂贵 • 只有部分标准化,几乎不能自动化 • 没有企业希望的那么灵活 • 性能受限 • 非常倚重IT管理,IT部门试图在云资源上面添加管理层,包括完整的访问和财务控制,密钥管理,加密和其他工具。 Perilli表示,这就是如今企业使用云应用程序的现实情况: 一旦沦为这样的现实,企业都会觉得还是共有云比较有吸引力,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并不是那么容易。 起步小一点,梦想大一点 Perilli并不赞同企业在生产环境下创建一个全自动的云服务,他建议企业应该起步小一点,但是想法可以宏大些。归根结底,将数据中心应用程序迁移到一个云服务环境下,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循序渐进。一款应用程序的组件越多,要求的准备工作也越多。而企业如果希望拥有更强大的自动化功能,实现起来也就越困难。 没错,你可以在六个月时间里构建一个云服务平台,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你需要逐步修补,优化解决方案,让整个平台变得越来越成熟,并增加更多控制和性能管理功能。你无法一夜之间建设好所有平台组件。   如果要考虑企业遗留下来的系统,比如那些老的主机应用程序,那么构建云服务平台的难度级别也会随之上升,因为企业很难把这些落后的应用程序整合进基于云技术服务的系统之中。最终,企业很可能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转化了10个应用程序到云平台上。但现实中,企业往往有数千个应用程序,巨大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针对上述问题,Perilli给出了一些建议: 1. 重新定位自己的期望值 2. 选择一个能够与企业技术熟练度匹配的云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千万别一下子从供应商那里购买6到12个服务管理模块,因为最终你用的上的也就1到2个。 3、首先要构建一个可靠的云开发和云测试环境,如果有人说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全自动的云服务产品,千万不要相信。 4、要为支持扩展应用程序做好准备,要特别考虑多层云架构。 要有信任感 准确的说,目前的私有云服务技术还不够成熟。Perilli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任何云服务平台上最重要的组件往往都和技术无关: 虽然每个市场营销人员都说自己的云服务产品是完美的,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没有一个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构建云服务平台最重要的是要信任产品供应商,和他们之间建立好关系。 换句话说,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级云服务平台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所以你要睁亮眼睛,在旅途中选一个好伙伴。 【文章来源:雷锋网】
    公有云
    2014年07月16日
  • 12